O系的差异为什么如此巨大差异 英文

P_2O_5-PbO-Bi_2O_3系统两种不同类型玻璃的结构差异--《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6期
P_2O_5-PbO-Bi_2O_3系统两种不同类型玻璃的结构差异
【摘要】:通过传统熔体冷却方法考察了P2O5-PbO-Bi2O3系统的玻璃形成,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考察了该系统两种不同类型玻璃的结构差异.结果表明,P2O5-PbO-Bi2O3系统存在两个玻璃形成区;在低P2O5区(<46%,摩尔分数)形成的玻璃中,存在不含P=O双键且A1(σ1)被激活的[PO4]四面体;在高P2O5区(>50%,摩尔分数)形成的玻璃中存在聚磷酸盐型[PO4]阴离子团,这些阴离子团通过Pb2+,Bi3+联接而形成层状玻璃结构.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O611.2【正文快照】:
P_2O_5-PbO-Bi_2O_3系统两种不同类型玻璃的结构差异黄继武,卢安贤(中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长沙,410083)摘要通过传统熔体冷却方法考察了P2O5-PbO-Bi2O3系统的玻璃形成,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考察了该系统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卢安贤,颜长舒,卢仁伟;[J];材料导报;1995年03期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力;李顺光;温磊;徐永春;胡丽丽;王标;陈伟;;[J];激光与红外;2006年08期
卢安贤,黄继武,卢仁伟;[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华;朱立光;王超;;[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赵忠民;张龙;宋义刚;王卫国;;[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1年S1期
郭世斌;杨增朝;刘光华;杨筠;林志明;李江涛;;[J];功能材料;2011年09期
朱宣;;[J];玻璃纤维;2011年03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戴维迪;靳正国;程志捷;于晓东;;[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王新年;;[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徐岳生;张雯;王海云;刘彩池;石义情;;[A];第14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杜慧玲;姚熹;张良莹;;[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李香庭;曾毅;高建华;钱伟君;;[A];第十三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陈肇友;;[A];全国耐火材料高级技术人员研修班培训资料[C];2007年
朱大复;王玉萍;满晓东;张明成;;[A];2004涤纶产业链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马鸿文;杨静;;[A];第九届全国相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王金锋;;[A];华北地区硅酸盐学会第八届学术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周庆伟;;[A];第二届水泥X射线应用技术(培训)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史丹利化肥有限公司工程师
张保卫;[N];农资导报;2006年
;[N];今日信息报;2004年
蕾文;[N];中国包装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广川;[D];天津大学;2000年
王卫民;[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杨昕宇;[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郝华;[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贠军贤;[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马秀清;[D];北京化工大学;2001年
姜大川;[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小勇;[D];天津大学;2007年
徐廷鸿;[D];山东大学;2009年
安涛;[D];山东大学;2012年
李光耀;[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许春;[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李媛;[D];天津大学;2007年
胡大强;[D];吉林大学;2006年
董磊;[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赫占军;[D];湖南大学;2006年
李振波;[D];河北理工学院;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赣州中学美感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
论客家方言的反复问句式“VV(O)”与客家民系的形成地
上传: 邓思庆 &&&&更新时间: 9:42:49
论客家方言的反复问句式&VV(O)&与客家民系的形成地 赣州中学&&&陈荣华&& 内容提要:自朱德熙先生(1985)发表《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以来,探讨有关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论著很多。本文有方言调查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客家方言中的反复问句式&VV(O)&作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并且粗略勾勒出这一句式在客家方言区内的地理分布。客家民系形成地历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方言是民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可以说,客家方言的形成地即客家民系形成地。本文通过对客家方言中的反复问句式&VV(O)&的描写及其地理分布概貌分析,并佐之以其他一些客家事象与人文史实,认为客家民系的形成地当在闽西。 关键词:客家方言&&&&反复问句 &&&&&&&&客家民系&&&&客家事象 &0问题的提出 0自朱德熙先生(1985)发表《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以来,有关探讨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论著很多,据笔者粗略统计,仅发表于《中国语文》、《方言》两家刊物的相关文章就达十来篇。有的就某一方言的反复问句进行细致地描写,如项梦冰(1990)《连城(新泉)话的反复问句》、施其生(1990)《汕头方言的反复问句》、罗福腾(1996)《山东方言的反复问句》;有的在细致描写的同时对朱先生的观点提出质疑,如王世华(1985)《扬州话里两种反复句并存》、游汝杰(1993)《吴语里的反复问句》;有的就反复问句的语法特性及类型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黄正德(1988)《汉语反复问句的模组语法》、袁毓林(1993)《正反问句及相关的类型学参项》。尤其是张敏的博士论文《汉语方言的反复问句的类型学研究》,内容最为详细,研究最为深入。此外,朱先生本人也对这一课题作了进一步研究,并于1991年在《中国语文》第5期发表了长篇论文《V--VO与VO--V两种反复问句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作为他前一论文的续篇。总之,关于汉语方言的反复问句这一课题,我们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课题的完结。一方面,体现在发表的这些文章、论著中有许多问题并未达成共识;另一方面,也体现于各类语言学刊物、各院校学报不断有新的见解发表。 0本文仅就客家方言中较为特殊的反复问句式&VV(O)&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些客家人文史实事象,试对客家民系的形成地作出推断。 &1关于反复问句的定义与层次 1汉语疑问句一般可分为三类,即特指问句、是非问句和选择问句①。所谓反复问句,是选择问句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有的学者把它称作正反问句或者可否问句。它跟一般选择问句的区别就在于:一般选择问句要求对方在X和Y项里选择一项作答,而反复问句则叫人在X和非X中选择一项作答。非X并非泛指除X外的其他项,而是特指与X互补的那一项。语义上,二者相反;形式上,非X是在X前加上一否定词。因此,我们说反复问句是选择问句的子系统。若用C表示反复问句,CX表示选择问句,那么二者的关系则可记作:C&X。 1反复问句的类型虽然有多种,但它们之间并非简单地并列,而是分层次的。朱德熙先生(1985)曾明确指出:&VP不VP&和&可VP&两种反复问句类型互相排斥,不在同一种方言内共存,即二者属于不同的两个层次②。后来,朱先生(1991)又对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发挥,绘制出一幅完美的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层次图③: 反复问句 K-VP&&&&&&&VP--VP &&&V(O)- (紧缩式) &&&&&&&&&&&&&&&&&&V-Q-V(O)&&&&&&&&&&&VV(O) (省略式)&&&&&&&&&&(融合式) 1客家方言是汉语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其反复问句既有&K-VP&式,也有&VP-式。其中&VP-&又可分为&V-&和&VV&两种类型。如于都话表示&你是不是他哥哥&一句,可以有以下几种句式: ①你&&几&&嘿&&&口&&哥&&&&哥&&&得? ②你&&嘿&&&唔&&&嘿&&&口&&&哥&&&哥&&&得? ③你&&嘿&&&&嘿&&&&口&&&&哥&&&哥&&&&得?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客家方言中的这几种反复问句简单地并存,相反,正说明了这几种类型属于不同的层次。换言之,这几种句式在客家方言中或出现有早晚、或来源不同、或二者兼而有之。由于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真正反映客家方言的书面材料,故不可能从中断定其层次性。但我们不难从客家移民史中看出各种反复问句式的来源以及分化,从而对其分划层次,在此恕不详赘。 &2客家方言的反复问句式&VV(O)& 2根据体的概念,通常我们可以把反复问句式分为已然体和未然体两大类型。在普通话和其他一些方言中,这两种类型在句法、语义、语用和语音等诸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如北京话中,未然体一般用&VP不VP&表示,而已然体却用&VP没VP&表示。但客家方言的&VV&式反复问句一般无体的区别,即&VV&既可表示未然,也可表示已然,因此在语义上,它是两岐的。不过,在具体运用时,一般会在第二个&V&之后加上尤如&过&、&哩&、&湛&等语助词表示已然,以示二体的区别,使语义更加明确。鉴于此,本文不打算对&VV&分未然和已然二体分别描写,只是在具体论述和举例过程中兼顾二者。 &VV&中,&V&代表谓词&&动词或形容词,&O&代表&V&的宾语。当&V&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时,或者虽是及物动词而宾语未出现时,那就没有宾语&O&,因此我们把这一句式写作&VV&。&V&既可以是单音节,也可以是双音节或多音节。音节的不同,&VV&的句法变化和&V&的声调变化也不同,本文为叙述方便,用&A&表示单音节词,用&AB&表示双音节词,用&ABC&表示多音节词。 2当&V&是单音节词时,即&V&=&A&时,其反复问句式就是重叠这一音节一次而成,即&AA&。如 靓&&靓靓&&&&&&看&&看看 甜&&甜甜&&&&&&洗&&洗洗 瘦&&瘦瘦&&&&&&食&&食食 如连城(新泉)话 ④咱&&&过&&&&节&&&治&&&治&&&&鸡? &&我们过节杀不杀鸡? ⑤尔&&&&&&&&老师? &&你&&是&&不&&&是&&&老&&&师? 由于客家方言本身的内部差异,&VV&式反复问句中&V&的声调也有一定差别。在连城(新泉)话中,&AA&中前一&A&一律读35调④后一&A&一般读本字调,如4&5中&治治&[]、&&[]。在于都话、会昌话中,其声调限制却不明显,只是一般前一音节念得较高较长,而后一音节念得较低、较短。但有时为表达命令或威胁等语义时,也可以对后一音节加强语气:声调长而高。 2.3&当&V&是双音节时,即&V=AB&,其反复问句式就是重叠第一个音节一次而成,即&AAB&如: 喜欢&&喜喜欢&&&&&&&&&&&新鲜&&新新鲜 晓得&&晓晓得&&&&&&&&&&&愿意&&愿愿意 打算&&打打算&&&&&&&&&&&发火&&发发火 于都话: ⑥夜&&晡&&去&&&可&&&可&&&以? &&晚上去可不可以? ⑦你&&&打&&&打&&&算&&&去? &&你打不打算去? 连城(新泉)话: ⑧喜&&&喜&&&欢&&&这&&&&件? &&喜不喜欢这件? ⑨猪&&肉&&&还&&新&&&新&&&&鲜? &&猪肉还新不新鲜? 2当&V&是多音节时,即&V=ABC&,其反复问句式就是重叠第一个音节一次,即&AABC&。如: 食得消&&食食得消 对得起&&对对得起 傻里傻气&&傻傻里傻气 稀里糊涂&&稀稀里糊涂 会昌话: ⑩做&&田&&尔&&食&&食&&&得&&&消? &&种田你吃不吃得消? ⑾尔&&&口&&&&&对&&&对&&&得&&&住 &&你这样对不对得起我? 2表示可能或状态的述补结构也可以形成反复问句⑤。述补结构形成反复问句有甲乙两式:(甲)&V得A(B)V不/唔A(B)&,(乙)&V得A(B)不/唔A(B)&6⑥。北京话表示可能只用甲式,表示状态只用乙式。与客家方言&VV&对应的述补结构是:(甲)&VV得A&(乙)&V得AA&。但是甲乙两式并无严格的区分,甲可表示可能,也可表示状态,乙式亦然。结合体的概念,甲乙均可具有三种语义类型:&(A)然状态;(B)未然可能;(C)已然状态。注意,不存在&已然可能&一格,因为&可能&是表未然的,&已然可能&是个矛盾体。因此我们说,无论&VV得A(B)&还是&V得AA(B)&,语义是均是三岐的。如,会昌话中&底件衫洗洗得淋利&一句,其语义既可表示&这件衣服能不能洗得干净&也可表示&这件衣服经洗过后是不是很干净&,还可表示&这件衣服待洗过之后会不会是干净的&。&底件衫洗得淋淋利&一句,也具有此三种语义。但习惯上,客家方言跟北京话一样,表示可能,&VV得A&&常用些;表示状态,&V得AA&常用些。 &2当&V&是动词&有&时,形成反复问句则先将&有&改成其反义词&&,然后再重叠&&而成。如: 连城(新泉)话: ⑿&没没纸&&票? &&有没有钞票? 2上文我们说过,&VV&句式中,&V&代表动词或形容词。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动词或形容词都能进入&VV&而形成反复问句呢?请看: ⒀&米&&对&&尔&&非&&非&&礼? &&他对你非礼不? ⒁&米&&尔&&对&&&生&&活&&是&&不&&是&&无&&奈? &&你对生活是不是无奈? 显然,(13)(14)二例都不成立,关键就在于句&非礼&、&无奈&二词本身有否定词&非&、&无&,若再重叠一次否定词,势必造成矛盾,形成不伦不类的形式,让人无从理解。因此我们说,词头是&非&、&无&、&没&等表否定的词,一般不能进入&VV&句式。如&非礼&、&非凡&、&非常&、&无能&&无力&、&没有&等等。注意,2中&&)&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它跟&非非礼礼&不一样。 &&&2&VV(O)&句式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简单而言,它是由&V-V&(O)&一式紧缩而成。但具体如何紧缩,却有不同说法。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认为,在这种紧缩式里,否定词[&]跟它后边的动词融合成一个音节。张次曼、郑懿德则认为是&唔&跟前边的动词融合成一个音节。当动词是开音节时,反复问句的紧缩式跟动词的重叠式形成对立,在重叠式里,前一动词保留开音节,在紧缩式里,则变成了带[、正好是否定词&唔&的三个变体7。我们认为,两种解释都适合于客家方言反复问句式&VV&。在客家方言中,否定词&唔&一律读作[&]。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零韵母&,通常读作入声,短而促,独立性很弱。因此它很容易被前一音节或后音节融合。融合,其实就是合音。客家方言中的这种合音,一般都是跨层次进行的。如: 打&&&唔&&&打&&&&&&&&&&打&&&&&打 打唔打&&&&&&&&&&&&&&&&&&&&&&&&&&&&&&&&&&&&&&&&打打 打&&&唔&&&&打&&&&&&&&&&打&&&&&打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打唔打&紧缩合成&打打&,有两种途径,但无论哪种途径,都不能否认其合音是跨层融合的。 3&3&VV&式反复问句在客家方言区的地理分布 3朱德熙先生(1991)提到,&VV&式反复问句见于闽语(福州)、吴语(绍兴、嵊县)、客家话(连城),此外,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里也有类似现象,如语⑧。这当然V-&这一大型的地区之中。大体而言,西南官不是说,这一句式仅存于上述地区。但我们可以断定,由于&VV&是由&V-&紧缩融合而成,那它必定分布于&话、粤语、吴语、闽语、客家语以及一部分北方官话(山东话、东北话)使用&V-&句式,我们说,&VV&句式也必定仅存于这些方言与地区之中。 大多数客家方言区内都存在&V-&句式,但并非所有使用&V-&句式的地方都有&VV&句式。据笔者初步调查,&VV句式主要分布于闽西的大部,赣南的东部、粤东的小部。 闽西地区:宁化&&&明溪&&&&清流&&&&长汀 &&&&&&&&&&连城&&&武平&&&&上杭&&&&龙岩 赣南东部: &&&&&&&&&瑞金、会昌、于都的大部,安远&&&寻乌的东北部,兴国、宁都、石城小部 粤东:&&&&&蕉岭&&&平远&&&梅县 由于方言调查不够,我们没能把&VV&的地理分布以图的形式展现出来。不过,就这些点,也基本反映了客观的地理分布之面。显然,就面积而言,闽西占优势,而粤东最小。此外显然这些地区是成片的。一个面积的差异,一个成片地存在,留给我们两大疑问&&这是为什么呢? &4&&对客家民系形成地的推断 4客家民系形成地问题,是客家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也是争议较多的问题。各家各派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占有的材料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致。一般地,主要有三种看法。 一、&闽粤赣三角地带说。主要以罗香林先生为代表。他认为:客家民系的形成地当在&以其在当时所处的地域为南唐以南、王闽以西、马楚以东、南汉以北地带,即闽粤赣三省交接的三角地带&。⑨ 二、&赣南说。主要以邓迅之为代表。他说:&明朝以来,有关客人源远的著述&&各书亦提及赣南迁至岭东,但拘以岭东为主,而于南赣视作途径小住之地。似未注意南赣才是客人自中源南徙的大本营&。⑩甚至有的学者还进一步明确提出&赣南摇篮&说。 三、&宁化石壁说。刘善群《客家人与宁化石壁》:&石壁在客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温床和摇篮,是客家的祖居地。&&客家民系的祖居地&&从空间看,是在大批进入宁化及石壁之后和迁出宁化及石壁之前,也就是有宁化及石壁为中心的地域环境中形成的&。⑾ 以上三说,自成一体。尽管各方在搜集材料过程中,均发现了他方有这样或那样的漏洞,但最终谁也驳不倒谁。 4方言是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语同音&,才说得上同民系。一个民系的形成,首先是一种方言的出现。在没有大规模同方言的居民迁入一个地域较广的无人之境(或虽在居民,但所操语言与迁入居民相同)情况下,可以说,方言的形成地,就是民系的形成地。 从中我们知道,&VV&式反复问句主要分布于闽西的大部,赣南的东部和粤东的小部,无论是面积还是人口,闽西都占优势。依据朱德熙先生(1991)的观点,&VV&具有方言层次区分的作用。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断:客家方言的形成地当在闽西? &一种新方言的形成,必须有三个主要条件:一是移民原居住地的语言本来已不单纯。二是移民大规模群迁至某一比较大的地域。三是迁入地要有一定数量老居民,且语言与新移民不同,经过几代交融后,才能产生新的方言。&⑿ 客家方言的形成地不在赣南 赣南主要是指今赣州地区十八县市,为东经113。54/&116。38/,北纬24。29/&27。07/,角度约39379居住着汉、畲、瑶等25个民族的700多万人口。据《禹员》、《山海经》、《左传》及郭璞《山海经注》等文献记载,这里很早就居住着&赣虞人&,也称&赣巨人&,也就是后来的畲族。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也陆续有外人迁入,我们可以从一些族谱中得以证实,在此略举一则:⒀ 邱氏。《灵溪河南郡邱氏大宗族谱》:&一世祖二居原籍河南洛阳,五世崇,唐初的指挥使降官虔州,居虔化多钦贤里&。其中&虔州&即今天赣州。但是,据罗香林先生《客家源流考》载&客家迁徙路线图&,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客家五次大迁徙中只有第二次有一部分客家先民直接由赣北迁往赣南,而且又有相当一部分又入闽西和粤东。因此,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赣南始终未形成统一的新的方言。 也许马上有人会反驳,如何解释今天赣南六七百万人口说客家话?诚然,今天赣南绝大部分人都说客家话,但今天赣南居绝大部分是明清初闽&粤客人&倒迁入赣&的后裔。其所占人口比例大体是:&寻乌、安远、全南、定南、龙南、信丰、南康、大余、上犹、崇义等县约占70-90%;赣县、兴国、于都、会昌、瑞金、宁都、石城等县约占50-70%&。⒁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今天大部分赣南人说客家话了。事实上,正因为赣南客家话是&次生&的,因此内部差异也较大,甚至相互几乎不能交流。无怪&VV&句式只存在于东部地区。据此,我们完全可以断定:客家方言不是&原生&于赣南! 客家方言的形成地不在&粤东 粤东地区,一般指今天梅州市所辖区域。据考古史料证实,这里的最早居民是&马坝人&,是畲、瑶等民族的祖先。早在上古时期,就有北方汉人南来驻足。&秦徙中县之民于南三郡,使与百越杂处,而龙(川)有中县之民回家,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凡35代矣。&⒂。但是,这里回土著居民一直占有绝对优势,所迁汉人都被土著所同化,根本不可能形成新方言,这种局面直至宋元才打破。而这时期,学术界公认,客家方言已经形成。 那么,如何解释一般把梅县话作为客家话的代表呢?笔者认为,一是梅县客人大都是客家方言形成后迁入的,这里只有少量土著,加上地理条件等因素,受外界影响较小,让人觉得较为纯正;二是这一地区文化教育经济等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人物,海外华侨也很多,因此知名度较大。 客家民系的形成地当在闽西 闽西,一般概指古汀所辖八县之地,即长汀、宁化、上杭、武平、清流、连城、归化永定,今为福建省的龙岩地区的绝大部分,三明市的一部分,这正与我们所考察的&VV&式反复问句的地理分布相当。 客家先民进入闽西之前,这里居住着百越人,同时也有汉人杂居其间。杨澜《临汀汇考》称:&唐时初置汀州,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民仍杂处其间,今汀人呼曰畲客。&⒃从中也可看出,唐以前这地区人口并不多。但至宋代,《临汀志》称&迨宋朝承平日匀,生聚日滋。&据史载,唐贞元至北宋元丰近三百年间,户增76126,约为当年的15倍。而自北宋元丰到南宋庆元约百年间,仅客户就净增203271,为庆元的十倍强。这种超乎寻常的人口增长就是客家先民的入迁。其路线有三:一是出鄱阳,逆抚河,盱江,经广昌入宁化、建宁、长汀;二是逆信江或是迳由浙赣边顺武夷山南下入闽西各县;三是经石城、会昌、瑞金,穿越武夷山各隘口,到达闽西。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批的移民呢?就是当时整个华夏动荡不安,唯闽西一隅荀且偷安。正如罗香林先生言:&宁化等县&&未及兵祸,故为当时避乱乐土,客家先民群趋其地,亦势所然也。& 大量移民的迁入,语言、风俗、个性等等各不相同,非常混杂。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求&语同音&,于是统语言一事自然提至首要位置。于是大方言&领导小方言,小方言影响大方言,经过几代人的融合发展,一种新的方言&&客家方言形成了。 在同语言的基础上,人们处在共同的地域里,互相交流,互相影响,慢慢形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的风俗习惯。一旦&四共有&形成,则标志着新的民系&&客家民系的诞生!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客家民系也犹如万事万物一样,其出现必有一个&孕育&&发展&&成熟&&再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定还受到闽西以外的其他地方影响。但通过以上史实与事象的证明,我们可以大胆地宣告:客家民系形成地当在闽西! & 4&&5不是结语的结语 赣南客家方言内部差异较大,简单地,可分为东西两片。有趣的是,东片人总认为自己的方言才是正宗的客家话,而闽西片受赣语影响较多,客家话的影响&好像一阵大水一样,冲到西边,已成强弩之末&。对此,西片人似乎也予以默认。从中我们可以想象,赣南客家方言是从东边冲过来的。换言之,是&次生&而非&原生&。也正因为西片受赣语影响较多,因此有所谓&客家方言是赣方言的一分支&之说,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 附记&&&本文承蒙业师刘金荣先生悉心指导。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所罗勇、中文系严恩萱、公教部范程三位先生也给予了热诚帮助。赣南师范学院中文九三本的学友们在方言调查过程中予以了积极配合和热心帮助。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附注: ①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将疑问句分为特指问句和是非问句两大类,而将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看作是非问句的&一种特殊形式&。《现代汉语语法提要》:&问句有四种格式:1、特指问、2、是非问、3、正反问、4、选择问。&总之,因分类角度不同,疑问句的类型也有所差别。 ②参见朱德熙(1985)P10 ③朱德熙( ④参见项梦冰(1990) ⑤参见朱德熙(&137 ⑥这种述补结构跟&对得起&、&吃得消&不一样,前者是短语,后者是词。参见胡裕树( ⑦转引朱德熙(&326 ⑧参见朱德熙( ⑨罗香林(1989)41 ⑩转引罗勇(1992)10 ⑾同⑩ ⑿吴金夫(1995)85 ⒀转引万陆(1995)87 ⒁罗勇(1993)64 ⒂转引万陆( ⒃转引万陆( & 主要参考文献 ⑴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1985)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第1期 &&&(1991)与两种反复问句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中国语文&第5期 ⑵王世华(1985)扬州话里两种反复问句并存&&中国语文&&第6期 ⑶施其生(1990)&汕头方言反复问句&&中国语文&第4期 ⑷黄正德(1988)&汉语正反问句的模组语法&&中国语文&&第3期 ⑸颜森(1986)&江西方言分区(稿)&方言&&第1期 ⑹黄雪贞(1987)&客家话的分布和内部差异&&方言&&第2期 ⑺贺巍(1991)&获嘉方言的疑问句&&兼论反复问句两种类型的关系&中国语文&第5期 ⑻袁毓林(1993)正反问句及相关的类型学参考&&中国语文&&第2期 ⑼游汝杰(1993)吴语里的反复问句&&中国语文&&第4期 ⑽罗福腾(1996)山东方言的反复问句&&方言&&第3期 ⑾项梦冰(1990)连城(新泉)话的反复问句&&方言&&第2期 ⑿罗勇(1992)客家民系的地域分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增刊&&(1993)略论明末清初闽粤客家的倒迁入赣客家学研究&&第3期 ⒀吴金夫(1995)客家方言与民系的形成时间和地点&&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3期 ⒁胡裕树(1987)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 ⒂罗香林(1989)客家源流考&&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⒃万&&陆(1995)客家学概论&&江西高校出版社 ⒄张廷恩&刘善群&张仁藩(1996)石壁之光&&厦门大学出版社 ⒅严&&峻(1994)客家人面临时代挑战&香港经济导报出版社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东南亚人基因和汉人一样大多o系,为什么是矮黑人_百度知道
东南亚人基因和汉人一样大多o系,为什么是矮黑人
提问者采纳
人是O3系,东南亚人是O2系与O1系。
至于为什么说矮黑,越南男性平均身高164,具体看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自己对比呗。
汉人肤色与欧洲人一样白,而东南亚O2发源于岭南的广西广东越南的热带地区,而中国胶东半岛平均身高是175。
其次是身高。
汉人的O3最早发现于蒙古高原的高寒地区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巨大差异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