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张充和四姐妹是选择留在自己的时代里的人

注以下内容版权归由掌阅iReader独家冠名播出的《书香北京》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九如巷张家的四个女孩,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叶圣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合肥四姐妹,指的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以及张充和。若我是男子,能在四姐妹中选择一位,最想娶的不是最有名气的三姐兆和,而是小妹充和。在不知道充和的存在之前,我以为闺秀这种生物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绝迹了。完全无法想象,时至今日,在与我相隔数万公里的大洋彼岸,一位101岁的老人仍保持着上个世纪初的生活方式:每日晨起,即磨墨练字,吟诗填词,偶尔和同好们举行昆曲雅集,拍曲互和,以乐终日。这位老人,就是现居于耶鲁的张充和。她从遥远的民国走来,在旧时月色和习习古风中长大。她的名字,曾经和沈从文、卞之琳、俞振飞等人相连,一同成为那个年代的传奇。如今,故人早逝,时移世易,属于她的时代已经永久地过去了,她却仍然选择活在她的时代里,在去国离乡数万里之外。这是一个奇迹,独属于她的奇迹。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不同的是,张家四姐妹属于传统仕女。她们的爱好、才艺乃至心性都很“旧派”,即使时代再跌宕起伏,生活再颠沛流离,她们仍固执地保持着她们闺秀式的生活方式,时代影响了她们的生活轨迹,她们的生活本质却并未改变。这一点,在充和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她考北大,国文是满分,数学却拿了零分;她嫁给了洋人傅汉思,可他是个汉学家,对中国历史比她还要精通;她在美国的耶鲁大学任教,教的却是中国最传统的书法和昆曲;她常和一位叫咪咪的美国女士切磋中国艺术,后来那位女士成为了比尔盖茨的继母;年少的时候,她在苏州拙政园的兰舟上唱昆曲,如今,她仍在耶鲁的寓所和人拍曲。她的箱子里,珍藏着乾隆时期的石鼓文古墨,她的阁楼上,摆放着结婚时古琴名家赠予她的名琴“霜钟”,她亲自莳弄的小园里,种着来自故乡的香椿、翠竹,芍药花开得生机勃勃,张大千曾对着这丛芍药,绘出一幅幅名画。张大千甚至还给充和画过一幅仕女图,画于抗战年代。画中的充和只有一个纤细的背影,身着表演昆曲的戏装,云髻广袖,似要凌风飞去。也许很久以后,回顾中国艺术史,充和留给后人的印象,就是这么一个淡淡的背影吧。即使是在最好的年华,她也似乎无意正面展现她的美。充和出生于合肥一个大家庭,曾祖父张树声曾是淮军将领,官至两广总督。到了充和父亲张武龄这一代,已经“弃武从文”,他索性离开了合肥,在苏州创办了乐益女子中学。充和是在上海出生的,在生她之前,母亲陆英已经连续生了三个女儿,所以充和的出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太多惊喜。她一生下来,就被叫做“小毛姐”,意思是最小的姐姐,陆英实在是盼望后面能有个儿子了。充和生下后母亲没有奶水,整日啼哭,陆英又要彻夜照顾婴儿,又要管着一大家子人,十分疲累。充和的一个叔祖母心疼陆英,主动提出想收养小毛姐,但提出要找人算一卦,怕自己命硬妨害到小孩。陆英爽快地说:“她有自己的命,别人是妨不到的。”就把充和交给了叔祖母。后来充和回忆说,这是因为母亲心大,考虑到叔祖母没有后代,需要过继个孩子做继承人,陆英之后还将四儿子宇和也过继给亲戚了。叔祖母把还只有八个多月的充和带回了合肥老家,在那里,她一直生活到十六岁。叔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很有见识,相当重视小充和的教育。她曾经为充和请过一个先生,那位先生科举气很重,爱教充和骈文之类,她觉得很不满,就给充和换了一个老师。这位老师名叫朱谟钦,是吴昌硕的弟子,既有才学也很开通,他教充和学古文,是从断句开始,一上课就交给她一篇《项羽本纪》,让她用红笔断句。他还专门编了一本同音异义词的书,用来解释词义。充和很喜欢这个先生,喜欢的原因之一是“他主张解释,不主张背诵”,另一个原因则是“他居然没有想到骗我的古墨”。充和的一位长辈曾经给过她几锭古墨,她用来练字,朱先生见了,提醒她说:“你小孩子家写字,别用这么好的整墨,用碎墨就行了。”古墨的价值是很高的,充和初到美国生活困窘,忍痛出售了珍藏的十方墨,当时卖出了一万美金。朱先生还专门弄来了颜勤礼碑的拓本,教她练字。充和说,颜碑用来打基础是非常好的,直到年老,她每过几年都要临一次颜勤礼碑。可惜后世的颜碑拓本都是经过裱过的,字体太肥,临摹起来完全走样了。对比起《牡丹亭》中那个迂腐的先生陈最良,朱先生真是再可爱不过了,难怪春香要闹学了。那时的教育是先生和学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充和随朱先生从九岁一直学到十六岁,这七年间,朱先生也只有她一个学生,他留给充和的,应该不仅仅只是深厚的国学知识。叔祖母去世后,十六岁的充和回到了苏州九如巷。父亲创办了女学,三个姐姐受的是中西结合的教育,这和充和的私塾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姐姐们更为洋派,充和的旧学功底则最好。少年时姐妹间发生了一件小事,从中可以看出她们不同的个性。充和回来后有次被分给二姐允和做学生,允和给她取了个新名字叫“王觉悟”,还自作主张把这个名字绣到了充和的书包上。充和见了很不悦,反问道:“哪有人改名字,把姓也改了的?”一贯机灵的允和哑口无言,只得把绣的字一点点拆掉了。忍不住吐槽一句,王觉悟,这个名字真是又红又专啊。相对于三个姐姐,充和反而和弟弟宇和相处得最好。宇和小时候也过继给亲戚了,这时两人都刚刚回苏州的家生活,宇和个头大,心细,对这个小姐姐格外照顾,常常带着她到处玩。苏州生活让充和的人生路上从此多了项终身陪伴的爱好-----昆曲。张武龄和陆英都是戏迷,张武龄还特意请来了苏州全福班的尤彩云来教孩子们唱戏,受此影响,女儿们也喜欢上了昆曲。四姐妹中最迷昆曲的是大姐元和,她特别喜欢登台表演,后来甚至嫁给了名小生顾传玠。充和呢,更多的是将昆曲当成“玩儿”,她曾说:“她们喜欢登台表演,面对观众;我却习惯不受打扰,做自己的事。”在苏州拙政园居住时,相传她夜晚常常一个人在兰舟上唱昆曲。汪曾祺在回忆西南联大的往事时,也提到过充和不爱扎堆的特点。在文章中,他写道:“有一个人,没有跟我们一起拍过曲子,也没有参加过同期,但是她的唱法却在曲社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她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我们唱的‘思凡’、‘学堂’、‘瑶台’,都是用的她的唱法(她灌过几张唱片)。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可惜那个时候没有录像,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年轻时候的充和唱起昆曲来,是怎样的娇慵醉媚,难以胜情,幸好张大千以一张仕女图留住了她的风姿。我们只知道,抗战年代,她凭着一出《游园惊梦》,惊艳了当时的重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为纪念汤显祖诞辰三百周年,她回国和大姐元和演了一出《游园惊梦》,仍赢得了满堂彩,其中一张剧照被俞平伯评为“最蕴藉的一张剧照”。二十一岁这年,充和以语文满分、数学零分的成绩被北大破格录取。当时她怕考不上,报考用了个化名“张旋”,进校后胡适碰到她时曾说:“张旋,我记得你数学不大好。”把她吓了一跳,以为这个可能要被清退了,系里老师安慰她说,胡适那是吓唬你的,都进来了还要补什么补呢。北京大学国文系,张充和听过胡适讲文学史和哲学史,钱穆、俞平伯、闻一多都是她的老师。但充和对学校之外的世界更感兴趣,北大旁边的清华,有位专业昆曲老师开课,她经常前往聆听。之后她退学了,患肺病是一个原因,还有个原因是她对学校里的政治集会、共产党读书会之类的活动不感兴趣。退学后,充和曾随沈从文一家去过昆明,跟姐姐姐夫住在一起,再后来回到北京,她还是住在沈从文家里。在她眼里,这位三姐夫是个不爱说话,但很有才的人。我一直觉得,四姐妹中,允和、充和对沈从文的理解不在兆和之下。沈从文去世后,远在海外的充和发来悼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寥寥十六个字,却写尽了沈从文一生,充和可谓沈从文的知音之人。后来这十六个字被铭刻到了湘西沈从文的墓碑上。抗战爆发后,充和到重庆教育部礼乐馆工作,结交沈尹默、章士钊等名士,并师从沈尹默学习书法。沈尹默说她的字是“明人学写晋人书”,评价很高。在苏炜的《天涯晚笛》里,说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沈尹默为人很有绅士风度,一次坚持要送充和去坐公交车。他高度近视,充和担心他找不到回家的路,特意没上车偷偷跟在他身后,直到他平安返家才离去。这对师生的作派,听起来像《世说新语》中一流人物。书法可以说是充和一生至爱。她曾说,自己不爱打扮,不喜欢金银珠宝,但笔墨纸砚一定要用最好的。由于长期练习书法,她年老了臂上肌肉仍有如少女般有力。在重庆那段时间,哪怕是经常要跑警报,她仍然坚持书写,防空洞就在桌子旁边,她端立于桌前,一笔一划地练习小楷,警报声一响,就可以迅速钻进洞中躲避。谈到女子,总绕不过一个情字。充和最初为大众所知,就是源于一段情事。情事的男主角大家并不陌生,他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卞之琳。相传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诗人为充和所作。卞之琳是沈从文的密友,那时充和正住在姐夫家里,两人得以相识。于充和,只是多了一个如水之交的朋友,而于卞之琳,却多了一个终生倾慕的女神。卞之琳苦恋张充和,几乎成为了当时文学圈内公开的秘密。他持之以恒地给她写信,甚至在她出嫁后去了美国,仍孜孜不倦。他苦心收集她的文字,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送到香港去出版。他追求她长达十年之久,直到45岁才黯然结婚,对她的爱恋,持续了大半生。可是,多年后,和朋友兼学生苏炜谈到这段“苦恋”,张充和说:“这完全是一个无中生有的故事,说苦恋都有点勉强。我完全没有和他恋过,所以谈不上苦与不苦。”他精心写给她的那些信,可能有上百封,她看过就丢了,从来没有回过。她以为这样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可他还是坚持不懈地给她写信。当苏炜问到,你为什么不跟他说清楚呢。充和回答说:“他从来没有说请客,我怎么能说不来。”在充和的印象里,卞之琳人很不开朗,甚至是很孤僻的,性格又收敛,又敏感,属于“不能惹,一惹就不得了”的类型。所以她总是不敢“惹”她,从来不敢单独和他出去,连看戏都没有。之所以传出苦恋的传言,可能是因为当事人表白和拒绝的方式都太委婉。卞之琳不是充和喜欢的类型,她喜欢性格开朗单纯的人,后来选择的傅汉思就是这种类型。除了性格外,卞之琳的才华也打动不了充和,他当时是以新诗闻名诗坛的,可充和没有被卞之琳和他的诗歌所吸引,她认为卞的诗歌“缺乏深度”,人也“不够深沉”,“爱卖弄”。没办法,教育背景和审美追求都不同,在旧学中浸淫一生的充和对“明月装饰了你的梦”实在是欣赏不了。可叹的是,卞之琳从未停止过对充和的这份倾慕。1953年,卞之琳到苏州参加会议,恰巧被接待住进了张充和的旧居,秋夜枯坐原主人留下的空书桌前,痴情的诗人翻空抽屉,瞥见一束无人过问的字稿,居然是沈尹默给张充和圈改的几首词稿,于是宝贝一样地取走,保存了二十余年。1980年卞之琳访问美国时,与充和久别重逢,将词稿奉归原主。充和说他只不过是单相思,可纵然是单相思,能够持续如此之久,感情如此浓烈,即使得不到回应也足够动人了。1948年,充和在炮火声中嫁给了傅汉思。那一年,她已经三十五岁了。她和傅汉思也是在沈从文家里相识的,一开始,傅汉思是来找沈从文的,后来就专门来找她了,连沈从文的儿子小虎都亲昵地叫他“四姨傅伯伯”。在重庆的时候,章士钊曾向张充和赠诗一首,将她比作蔡文姬:“文姬流落于谁氏,十八胡笳只自怜。”这令张充和很不高兴,她觉得这样比喻是“拟于不伦”。直到嫁给傅汉思后,她每每自嘲道:他说对了,我是嫁给了胡人。对傅汉思这个终身伴侣,充和是满意的。她提及他的次数不多,说汉思是个单纯的好人,被人欺负了也不知道。巧的是,这对中西合璧的伉俪称得上志同道合,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充和说汉思的汉学修养很深,对中国历史比她还要了解,写起文章来一篇是一篇,让她很服气。这段婚姻对充和的最大影响是她终于选择了远渡重洋。1949年,整个中国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和敏感地察觉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未来的中国缺少梦想的空间。“应该让那些‘弹性大,适应力强’的人去接受社会主义革命。”带着这样的想法,充和和汉思在上海搭上个顿将军号前往美国,随身带着一方古砚,几支毛笔和一盒五百多年的古墨。这个最着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最终却选择了去国离乡。她离开的时候还预想不到,二十多年后,她所着迷的文化在故国大地上被粗暴地清除,三姐夫沈从文被迫去扫女厕所,二姐夫周有光下放到农场。而孤悬于海外的她,反倒保存了一方传统文化的小天地。天地虽小,但能够容下一个优雅而干净的灵魂,已经足矣。充和对自己的吟诗作词,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比喻,她说自己写东西是“随地吐痰,不自收拾”。说这句话时,她已经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了,老小老小,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真是一派天真,可爱极了。充和一生醉心艺术,但始终保持着老派人游于艺的态度,书法也好,诗词也好,都是写了就写了,没想过要结集出版,更没想过要去抢占艺术史上的一席之地。她很早就开始了写作,随写随丢,一生中从未主动出版过任何著作。倒是那位暗恋她的诗人一片痴心,私下将她发在报刊上的作品都收集起来,拿去香港付印。在耶鲁任教时,一名洋学生自费给她印了本诗集,名字很美,叫《桃花鱼》,装帧也很美,收入的诗只不过寥寥十几首。她百岁时,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张充和作品系列,分别是《天涯晚笛》、《曲人鸿爪》和《古色今香》,收录的其实都是些充和无意中留下的零光片羽。充和本是无意于以著作传世的,做什么都是随兴而至,她曾经说过:“我写字、画画、唱昆曲、做诗、养花种草,都是玩玩,从来不想拿出来给人家展览,给人家看。”苏炜回忆他和洋学生向充和学书法时,充和经常用清水在纸上写字教他们,他们试图游说她用墨写在宣纸上以图保存,不料一向温和的老人居然生了气,坚持就要用清水写。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上写着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充和,也是这样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啊。写的过程就是消失的过程,像飞鸟掠过,天空却并没有任何痕迹。不过,充和这样旧派的人,未必会喜欢这类新诗风味的句子。她自撰的诗中有一句意思和此相仿,足以概括平生: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这一曲微茫,正是民国年间的古韵遗响。随着那个年代的远去,已成绝唱。=========================?若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若您有好书、好文章推荐可发送至邮箱: 与我们互动PS:参与推荐的朋友,将有机会获得小编准备的名家们的签名图书哟~~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点击上面【书香北京】即可免费订阅!公告通知
重磅消息,书香读书会于昨天正式成立上线啦,由于昨天人气爆点击上面【书香北京】即可免费订阅!
来源:玉报微生活文王开林  总有人犯嘀咕:用等量的时间读书,为何别重磅消息,书香读书会今天正式成立上线啦,关注本文“书香读书会”二维码,您即可加入“书香读书会”微信群,我们每周会选择您最关注的热门话题,邀请您喜爱的嘉宾,与您喜欢的嘉宾进行微信在线交流,并赠送嘉宾亲笔签名书籍。如今,比尔·盖茨不再以世界上最有钱的人的身份到处散钱而闻名,人们更熟悉的是他坐在书桌前读书的样子,手边总是放着一摞书。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这位慈善家、微软联合创始人一直坚持每年都在个人博客上为大家推荐自己这一年最喜欢的书,今年亦是如此。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阿龙伴随着这座古都一起成长,他看到处处皆文化的老北京正在渐渐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灯火璀璨、人声喧嚣的现代都市逐渐崛起,心中满是怀念与不舍。于是写下《街角的老北京》,将目光投向北京的街头巷尾。今晚22:10分,BTV青年频道播出的《书香北京》,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以及《航天七部曲》作者、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鸣生,为您讲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传奇故事。竺子,诗人,作家。代表作:《黑色唱片》《空中走廊》《独身女人的台阶》《空山—竺子与33座名山的对话》《在你人生最美的时刻》。2014年中国影响力图书评选,竺子的《在你人生最美的时刻》是唯一入选的诗歌。圣诞夜,即圣诞节前夕(12月24日),中文又称“平安夜”(源自著名的圣诞歌曲《平安夜》,在大部分基督教社会是圣诞节庆祝节日之一。圣诞夜传统上是摆设圣诞树的日子,但随着圣诞节的庆祝活动提早开始进行,不少圣诞树早在圣诞节前数星期已被摆设。早晨醒来后他默默无言,但神情十分镇定,身体也完全康复了,记忆中的许多创痛皆已逐渐平息,直到下一次月圆时谁也不会来惊扰这位教授,无论是刺杀格斯塔斯的没鼻子的刽子手,还是残酷的第五任犹太总督、骑士本丢o彼拉多。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毕淑敏曾在《我所喜欢的女子》中说:我喜欢爱读书的女人。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今晚22:10分,BTV青年频道播出的《书香北京》,特邀《硅谷之谜》作者、计算机科学家、著名硅谷风险投资人吴军博士,以及北极光风险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邓锋,通过四句话、一幅画,为您揭秘硅谷的奥秘,告诉你硅谷为什么不可复制。《鹰胆鸽魂》作为罗援首部专著,全面集中地呈现了他五十载军旅生涯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各项国际国内时事热点,对南海问题、钓鱼岛之争、设立防空识别区等均有掷地有声的真知灼见。在本期节目中,罗援将军携《鹰胆鸽魂》,为您解读和平崛起中的威胁与挑战。不阅读的人只能算作“两腿直立行走的动物”,在现代,真正的人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是要通过对图书的阅读修炼的。任何一本书,只要被打开,我们便立即进入了一个与凡尘不一样的世界。无论在哪个生活阶段,我都不苛求清清楚楚地画出完全属于自己的安静时刻,所以我就利用操作家务、全心陪伴孩子,也利用热情地进入工作来感受那些安静给我的种种享受,再从这种感受中支取快乐来面对每天循环的生活。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没能停止刷你的心灵鸡汤、养生宝典和励志故事……”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让社交与阅读变得密不可分。信息获取越来越便利和有趣的社交工具,对于“阅读”这个已有几千年传统的行为而言,究竟是福是祸?当阅读改变人生,他们是阅读的示范者;当书籍遍布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处,他们是阅读的传播者;当文字与音乐碰撞,他们是阅读的发扬者。阅读时光,四季盛放,书香北京,馨香满城。本期《书香北京》带您走近2015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十大“书香家庭”。2003年至2013年,自由摄影师梁子四次独自进入阿富汗,想方设法走进阿富汗女人,成功拍摄采访到“面纱”之下阿富汗女人的真容。《书香北京》今晚让梁子带您独家探秘“面纱下的阿富汗女人”。看那些废墟中的女人们如何在被粉碎的生活中活出完整的自己。宋朝是最受误解的一个朝代,宋徽宗也是贡献最被低估的一个皇帝。宋建都开封位于平原,周围无险可守,但其弟赵匡义却力荐定都开封,无险可守怎办?赵匡义说,既然相信宋是顺天应人而成立,那么「以德为险」,若有人心的支持,不树敌,就不怕无险可守。每个人都想保持一个权利:无论面对何种情况,只要当时不想沟通,就有不沟通的权利。这个权利人人都想有,包括你自己。所以,如果在那一刻你不想与对方沟通,你可以行使这个权利,但是你需要懂得采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一时兴起的潮流总是把我们带进一些俗套的怪圈子里,每一步都变得不那么踏实。走到最后,看着镜子里陌生的自己,只剩下假装微笑的皮囊。这个时候的你,会不会心疼自己? 那么,请不要再被眼前看似繁花似锦的景象所迷惑,该舍弃的就要舍弃,该改变的就要改变。阅读要主动积极,注意力一定不要被俗世俗务,不要被手机、电脑以及一些转瞬即逝的泡沫信息所剥夺。如果你能够坚持阅读,并终身养成习惯,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护身符。当你非常苦恼、非常沮丧的时候,请打开一本你喜欢的书,这比任何东西都能让你安静平和。点击上面【书香北京】即可免费订阅!  
这里曾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地方——太庙!虽然早已不见四合院是老北京城市建筑的基本元素,是中国民居建筑的经典代表,北京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四合院在建筑设计上遵循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规律,是中国人生活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日下旧闻考》当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晴空万里,不如坐下读书。多读书,如日行千里路。如何在这样的好时光进行高效阅读呢?书不是用来看的,也不是用来收藏的,应该是用来读的。至于读的方法,你用对了吗?名人们有自己的读书方法,同样值得后生晚辈们去借鉴。这和我以前为了获得某种知识或技能的提升而研习完全不一样。我发现,这种新的阅读方式改变了一些内在的我。我确实变得更有信心,对未来也更加确信,亦更加相信我的上司。这种信任,让我重新掌控了我的生活,也让我对阅读这件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逻辑大致可以理解为对具体事物规律的抽象总结。因此逻辑性要强,抽象思维就要强。宏观地来说,一个人表达的逻辑性和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接触到的知识越趋于抽象,对于逻辑和复杂概念的把握能力越强,说话表达的逻辑性就会越强。看见一百年前的人做书的工艺,怀着敬畏和沉静,很受鼓舞和安慰。古籍的制作有着非常繁复和讲究的工艺流程,莫里逊的照片截取了其中的一些片段,进到照片里,不止是另一个时代,也还是另一个世界。这是一本心灵励志书籍。作者通过一个个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和温柔婉约的文字,从六个方面将《格言联璧》的智慧精髓诠释得浅显易懂,并深情勾勒出现代人生活中每一个酸甜苦辣的时刻,从中我们可收获为人处世的哲理和心灵的抚慰,让人生不再迷茫、困顿。感恩节是美国人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美国家庭都要举行丰盛的感恩宴。今天是感恩节,所以为了以一种比较有趣而又比较全面的方式,让孩子们对感恩节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今天特意推出以下六本绘本供参考。读书,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因为讯息并不等于眼界。正如木心所说:“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对,重要的是你的观点。但凡能在阅读后抽身而出拥有自己想法的人,便不至于“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读书,要明辨本末,不能舍本逐末!读书是苦是乐,与心态有密切关系。好书、良田,孰重孰轻,孰贵孰贱?恐怕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得清的。好书、良田,得何者为得,失何者为失?在不同人面前,会有不同结论。人各有宝,各宝其所宝而已矣。所谓中国式众筹,就是基于熟人圈的筹人、筹智、筹资的新方式。从本质上讲,中国式众筹有两个区别于西方式众筹的核心特征。首先,西方式众筹主要是面向陌生人的线上平台众筹;中国式众筹是面向熟人圈的众筹,更加重视线下互动和全程落地。在浓郁的书香中感受经典,在庄严的庙堂上聆听国学,BTV青年频道播出的《书香北京》特别节目“太庙国学讲坛”特邀著名文化学者马未都先生,雨中来到太庙,跟您一同回顾北京古老建筑的恢弘与优美,让祖先留下的文明滋养的我们的心灵,更催我们自强奋进。想知道一名语文特级教师的阅读态度吗?想知道一名名校校长是怎么带领学生通过阅读,提高成绩、提高素养的吗?想和他一起爱上阅读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他认为,学校首先应该是一个供学生读书的地方,这才是学校的本真。在浓郁的书香中感受经典,在庄严的庙堂上聆听国学,今晚22:10分,BTV青年频道播出的由北京市总工会主办,劳动人民文化宫承办,紫禁城协会和《书香北京》共同支持的特别节目“太庙国学讲坛”特邀著名文化学者马未都先生为您解读器物透露中的文化信息。曾有人戏言:文学大家,大都身世坎坷,其作品言辞恳切,诉尽一生艰辛,故能流传千古。此话不假,却相反与启功先生。书画大师启功享年93岁,众人以为他在世时身体康硕,才能享得如此高龄,却不知他多病缠身,身世更是艰难:一膝下无子,晚年孤守书斋。点击上面【书香北京】即可免费订阅!  
都说台北101大楼是台北的地理地标,而诚品书店才是台北点击上面【书香北京】即可免费订阅!  1、万圣书园 — 中国最好的学术人文书店虽然别了最初的样貌,几因城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千百年来始终备受争议。她是缔造盛世的一代明君?还是突破人伦底线,杀死亲生儿女的毒妇?在武则天逐步进阶的过程中,她都用了哪些非常规的手段?诸多谜团,众说纷纭,哪些是野史,哪些又是历史事实?六十六年剑啸长空,六十六年搏击风云。人民空军,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乘风飞翔。回望长空卷,看人民空军英雄如何以铁血荣光踏征程;翻开英雄谱,听蓝天雄鹰如何以强军砺剑铸忠诚。不同时期,英雄诉说着同样难以触摸的极限。btv_shuxiangbeijing“爱阅读的人永远年轻”
BTV-青年频道《书香北京》 每周六、周日晚22:10播出,敬请关注!热门文章最新文章btv_shuxiangbeijing“爱阅读的人永远年轻”
BTV-青年频道《书香北京》 每周六、周日晚22:10播出,敬请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充和小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