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2016年高产水稻良种种那里有买

海盐农业信息网
嘉兴市都市型农业发展规划
来源:嘉兴市&&&
发布时间:
序言 都市型农业是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农业与工业进一步融合,城乡之间差别逐步缩小过程中的一种发达形态的农业。都市型农业一般是指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并具有生态、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农业。 市委、市政府根据嘉兴的区位优势,农业的现实基础以及“长三角”经济大融合、大开放和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提速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审时度势,把都市型农业作为嘉兴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接轨大上海、构筑都市圈,加快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需要;也是打造生态嘉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 为了推进和指导全市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着手编制《嘉兴市都市型农业发展规划》。本着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规划等有关规划相衔接和协调的原则,确定规划的基准年为2004年,规划期末为2010年,分为年和年两个时段;远期展望到2020年。 本规划于日由嘉兴市人民政府五届第29次常务会议通过。
嘉兴市都市型农业发展规划 ―――――――――――――――――――― 目录 一、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1 (一)现实基础……………………………………………………1 (二)优势、机遇、风险与挑战…………………………………4 二、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思路……………………………………………………8 (三)发展目标…………………………………………………… 10 (四)发展模式与市场定位 ……………………………………… 12 三、都市型农业功能分区………………………………………… 14 (一)东北部精品农业区(Ⅰ)………………………………… 14 (二)中西部特色农业区(Ⅱ)………………………………… 15 (三)沿江重点生态农业区(III)……………………………16 四、都市型农业主导优势产业建设……………………………… 17 (一)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产业 ……………………………………17 (二)巩固发展三大特色产业 ……………………………………20 (三)培育壮大三大新兴产业 ……………………………………22 (四)大力扶持休闲观光农业 ……………………………………24 (五)联动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25 五、都市型农业重点建设项目 ……………………………………26 (一)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27 (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建设项目 ……………………………27 (三)休闲观光农业建设项目 ……………………………………27 (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 ……………………………………28 (五)农业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8 六、都市型农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28 (一)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28 (二)资金投入体系建设………………………………………… 29 (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29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30 (五)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体系建设……………………………… 31 (六)市场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32 七、嘉兴市都市型农业发展规划图……………………………… 八、《嘉兴市都市型农业发展规划》评审意见…………………… 九、《嘉兴市都市型农业发展规划》评审委员会名单…………… 一、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现实基础 嘉兴市为浙江省辖市,下设南湖、秀洲两区,辖嘉善、海盐2县,以及平湖、海宁、桐乡3市(县级市)。2004年总人口333.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5.52万人,非农业人口108.42万人,建制镇53个,乡1个,街道20个。境内陆地面积391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占88.81%,水域面积占8.38%,丘陵山地面积仅占1.02%;海域4650平方公里。境内物产丰富,环境优美,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水乡风情闻名于世,历来是浙江省粮、油、畜、茧、鱼的重要产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盛誉。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自1998年以来,嘉兴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始终保持了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1.效益农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200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30.01亿元,比1998年增长50.02%,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年纯收入7021元,比2003年增长14.59%,增速创近年来新高。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产值比重由1998年的61.38:0.40:29.64:8.58调整为48.15:0.45:36.64:14.76。 在产业结构方面,种养产值比进一步优化,2004年,在全市农业总产值中,养殖业产值已超过种植业产值,其中渔业、畜牧业产值分别为15.53亿元和46.01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147.79%和78.16%;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产值已超过粮食作物产值,粮经产值比达1:1.77。在品种结构方面,名优瓜果、蔬菜、花卉苗木、特种水产养殖等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14.58万亩,各类设施栽培面积23万亩;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品种20多个,养殖面积占总面积的60%,产量占养殖产量的40%,形成了甲鱼、河蟹、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青虾等主导产品。在品质结构方面,全市优质稻米比例达到98%,优质“双低”油菜面积占94%以上,二元母猪比例达到 51%,三元肉猪达到 58%,畜禽养殖正逐步向规模化、无公害化发展。 2.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轮廓不断清晰 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开始显现,以优质“双低”油菜、设施蔬菜、花卉苗木、名特优水产品、湖羊和蚕桑等为主的六大主导产业区域布局格局基本确立。基本形成了以嘉善县、南湖区、平湖市交界为中心的东南部大棚瓜果蔬菜设施农业区;以平湖市、海盐县、海宁市及南湖区南片为主的“双低”优质油菜生产区;以桐乡市、海宁市、秀洲区为主的茧丝绸产业区;以海宁市长安、盐官和嘉善县大云、秀洲区北部为主的花卉苗木区;以桐乡市和海宁市为主的湖羊生产区;以沿海设施养殖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区。同时,出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开始起步,已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农业产业带、现代农业园区和效益农业示范区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级各类园区234个,实施面积18.3万亩,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6个,市级28个。 3.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嘉兴市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全市所属各县(市)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已建各类农产品检测点36个,检测范围、检测内容不断拓展。此外,全市已制订农业标准415项,初步形成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相配套,产品标准、生产标准相衔接,主导产业、主要产品、名特优新产品门类齐全的农业标准体系。目前全市已建各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82个,面积132万亩,其中有107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通过省级认证,面积达70万亩,15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证书。 4.龙型经济全面启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现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1家,其中市级87家,省级10家,国家级2家;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20家,超亿元的有9家,走出了一条“订单、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新路。拥有农贸市场225个,年成交额超过129.1亿元;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164个,年成交额近100亿元,形成了一个以城镇、乡镇农贸市场和产地集散市场为基础,以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以各类营销大户为依托,与周边大中城市相联系,吞吐顺畅的初级农产品市场体系。 5.“双万工程”全面实施,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为了进一步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我市相继实施了“双万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5.9%,城镇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1.1%、28.4%和11.5平方米,成为全省平原绿化的亮点;万里河道整治工程实施以来,年均完成疏浚清淤1000公里左右,绿化、护岸、清淤一体化整治成绩斐然,2003年完成385.3公里,2004年完成568.4公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垃圾集中处理试点等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6.城乡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农村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全市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户实现了应保尽保,处于全国前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覆盖乡镇、村;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实现同网同价;农民文化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区域供水网络加快向农村延伸,公交班车已开通到中心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全市各县(市、区)相继创建为省级教育强县,基本普及了15年教育,义务教育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二)优势、机遇、风险与挑战 1.比较优势 (1)区位优势 嘉兴市位于沪、苏、浙三省(市)交界处,处于最具有经济活力的长三角和中国沿海经济带的中心位置,海陆交通便捷,高速公路、铁路与内河航运四通八达,港口通往海外,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以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及在建的申嘉湖高速公路、杭浦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为骨架的“三横三纵三桥”高速公路网正在形成,实现与周边城市的“一小时交通圈”。嘉兴又处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虹桥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服务半径之内,1小时均可到达。目前嘉兴正在与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大城市形成同城效应,并成为“同城效应”的“市中心”。孙中山先生勾勒的“东方大港”――嘉兴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年吞吐能力达1500万吨。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300~500吨级内河航道联线成网,嘉兴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唯一实现铁公水联运、海河联运的城市。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水陆交通,为农产品外销,农业招商引资,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硬环境”条件。 (2)产业发展基础优势 嘉兴境内可耕种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排灌渠系畅通,种植水稻、油菜、蚕桑、蔬菜和花卉等作物基本上可以做到旱涝保收,各类高中低档设施农业面积已有相当规模。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嘉兴已形成蔬菜、瓜果、种源、油菜、鲜切花、蚕桑和特种水产品、湖羊、生猪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省内及长三角地区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知名度。此外,以浙江嘉兴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龙头的一大批农业园区正在实施,必将带动全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将成为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校、企业和科技人员进军农业高新科技领域的高地。 (3)农业资源优势 嘉兴农业资源优势突出,全市气温适中,雨水丰沛,日照充足;耕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二,人均拥有耕地0.95亩,且以水田为主,土壤深厚肥沃,宜种性广;外荡水域35.06万亩,池塘8.7万亩,十分有利于水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市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南湖的“万绿丛中一点红”、海宁的钱江潮、嘉善西塘的明清建筑、海盐南北湖的“一片真山水”、桐乡乌镇的名人名居名店名街等一批特色旅游景区和景点声名鹊起,初步形成了以历史文化为依托,以湖、潮、河、海为特色的大旅游格局,正在成为长三角地区大中城市特别是上海市民旅游休闲观光的“后花园”。 (4)接轨上海的优势 嘉兴农业接轨上海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与上海相邻的周边城市中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经过1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已积累了接轨上海、扩大开放的有益经验;特别是实施“接轨上海”战略以来,遵循互惠互利,主动服务的原则,顺应上海中心城市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全方位多层次与上海各方接触与合作,并连续多年在沪展示展销嘉兴农产品,打响了嘉兴农产品品牌,实现了从产品品种到数量、质量的对接,农产品供沪额逐年提高,2004年全市供沪农产品金额超过20亿元,成为上海名副其实的“编外菜篮子”。 2.发展机遇 (1)经济全球化与农业国际化的不断深化,为嘉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农业国际化的不断深化,我国农业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内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参与国际农业的分工与合作。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区域,这为长三角农业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创汇农业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和机遇。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区的嘉兴市农业,无论从产地环境、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出口贸易等各个方面,都具备了建设出口农业的必要条件;应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扩大出口创汇农业生产的规模,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提升嘉兴农业的发展水平,这是不可错失的重大历史机遇。 (2)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的崛起,为嘉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转型创造了先发优势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和广泛。一方面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和杭州湾大桥的建设将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使得嘉兴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现,其中跨海大桥建成后所产生的运量,将加速环杭州湾乃至长三角地区农产品的流通,为嘉兴全面融入长三角,成为接轨上海桥头堡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嘉兴市完全可以借助所产生的“大桥效应”,发展“大桥经济”,积极打造面向上海等大城市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同时,申博成功进一步加快了上海城市建设步伐,由此带动对城市交通、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和旅游、商业等延伸领域的投资,必将产生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另一方面,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实力最强的龙头城市,属区域经济扩散中心和产业布局中心,随着城市的扩张、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城市人口和客流量也将大幅度增长,农用地面积将进一步缩减,使上海农副产品供应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为嘉兴农业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切入机遇。嘉兴可以充分利用临近上海的优势,及时调整农业的发展战略,承接上海农业产业的梯度转移,及早实现农业发展的战略转型,取得领先发展优势,目前正是难得的历史良机。 (3)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变迁和更迭,为嘉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嘉兴所属各个县(市、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均实现了均衡、快速的发展。2004年嘉兴市人均生产总值近4000美元,所辖5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最发达县(市)前30强,标志着全市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全面转型时期。特别是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吃得好、吃得安全,而且要呼吸清新的空气和拥有良好的休闲场所,从而提出了新鲜、安全的食品,赏心悦目、回归自然的环境,休闲度假、体验农业文明和教育子孙后代等的需求,因而对具有高科技含量和生态型内涵的都市型农业就为人们所期望。 近年来,嘉兴市通过大力开发农业多重功能,全面改造提升粮、油、畜、茧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蔬菜、瓜果、特种水产、经济林果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种源、花卉苗木、休闲旅游农业等新兴产业;着重提升农业的经济功能,增强现代农业示范功能和农业高新技术辐射功能;高度重视强化农业的生态功能,拓展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初步构建了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雏形。 3.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尽管嘉兴市在发展都市型农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目前嘉兴农业的发展正处在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时期,弱质性、传统性仍是农业的主要特征。尤其与建设都市型农业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和不少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资源环境约束在今后一个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内仍将严重存在;区域性产业结构同构性日趋突出,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功能升级的瓶颈;人们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追求,使嘉兴农产品面临市场准入的挑战;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农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压缩;发达的交通网络使上海与其它区域的时空距离大为缩短,原有的区位优势、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农业产业化与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农业内源发展动力不足。 二、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嘉兴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都市型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繁荣经济、优化生态为核心,全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为载体的高效生态为特征的都市型农业,高度重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思路 1.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引领农业 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保持人的需求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一致性,就必须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树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思想,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引领农业,坚持农业可持续的发展观,兼顾当前发展与未来生存的双重需求,进一步加强对水、土、生物等资源的有效利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构造循环型农业生产模式以及减少和防止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与再利用。 2.用产业关联度思路延伸农业 围绕发展都市型农业,抓住上海举办世博会的重大机遇,积极构筑农业融入长三角的平台;突破传统农业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的束缚,强化服务城市功能,努力向效益、生态、休闲农业拓展,使农业从主要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品的产品农业向绿色安全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转变,成为具有生产、生态、观光、旅游、休闲乃至教育等多项功能的现代农业。 3.用城乡一体化理念联动农业 以城市消费需求为导向,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通过“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强化农村新社区工作,把传统农村改造成现代化都市社区,有效促进都市型农业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协调发展,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农业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区块和产业,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用机制与体制创新提升农业 充分发挥嘉兴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的优势,积极鼓励国内外社会资本介入农业,以市场配置农业资源。要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经营,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变革传统农业经营组织体制,着力培育新型农业产业组织形式,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开放进取,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机制与体制,集聚先进农业产业要素,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增强农业竞争力。 5.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 按照都市型农业发展目标,依托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平台,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把科技研究和应用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和集成转化、推广应用,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确保农产品质量;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业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为发展都市型农业提供全面科技支撑。 6.用“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拓展农业 突破传统地域界线,把嘉兴农业融入长三角、全国乃至国际大市场,不仅要注重开发利用本市资源,更要注重开发利用外地资源。鼓励各类农业企业、专业大户,走出嘉兴门户,实现农业的外向扩张。同时,实施“引进来”战略,吸引长三角区域乃至世界各地的科技、信息、资金、人才、资源,借梯登高,构筑嘉兴农业接轨长三角以及国际市场的平台,实现互动共赢。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建设都市型农业为目标,以“城市群、产业带、物流网、科技园、生态区”为发展平台,充分发挥本市区域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有效接轨、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在接轨、融入中求发展,实现功能多元化、结构高效化、技术高新化、经营产业化。到2007年,都市型农业建设初显成效,农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省定基本现代化指标,农民生活水平和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使嘉兴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到2010年基本形成“四基地一中心”的都市型农业框架,即长三角休闲观光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种子种苗基地和农产品物流中心。把嘉兴农村建设成为城乡进一步融合、产业结构合理、江南水乡特色浓郁、生态环境优美、农民富裕的新农村,成为接轨长三角地区的前沿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领航区、建设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先行区以及打造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区。 展望2020年,我市将建成与长三角区域相协调,江南水乡特色鲜明,装备现代化、生产集约化、功能多样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都市型农业区域,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引领全省农业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2.具体目标(指标详见附表1) (1)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带动农业,进一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拓展农业功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信息化水平,全面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2)农业产业化建设 紧紧围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搞好产销对接,创新运行机制等环节,实现重点突破;继续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着重改造提升粮油、畜牧、蚕桑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蔬菜瓜果、特种水产、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种子种苗和休闲观光等成长性产业,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到2010年形成特色明、优势强,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农业优势产业区(带);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和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重点打造区域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形成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创建“四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 (3)农业外向化发展 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进一步扩大农业外向度,在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加快我市农业与国际接轨步伐;继续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农业三资利用水平,增加农产品出口创汇额;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农产品外拓基地建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4)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充分发挥江南水乡特色优势,进一步提高平原绿化水平,大力整治农村环境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加快推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体系,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 (5)休闲观光农业建设 抓住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06年杭州休博会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嘉兴区位、交通和农业资源优势,努力打造休闲观光品牌,推进农村休闲观光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的档次和质量。 (四)发展模式与市场定位 1.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嘉兴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多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近沪靠杭临苏的区位优势,并充分顾及现代交通快速发展的趋势,用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来谋划农业新一轮发展。 从产业演变格局分析,由于嘉兴市与周边的杭州市、湖州市以及苏南地区各市都是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农业产业成长历史相似的地区,尤其是在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都形成了粮油、蔬菜、瓜果、畜禽、水产等主导产业,这些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鲜明的区域特色。因此,在资源禀赋大体相同,农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近的情况下,长三角区域内农产品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为此,嘉兴市在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上,应根据长三角区域内农业资源特征、产业成长史与产业趋同性,选择错位合作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错位互补发展,即嘉兴市在与长三角区域的接轨过程中,实施互相合作、各取所需、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内的分工与协作,实行非均衡发展,以避免产业结构雷同和过度竞争,变局部优势为整体优势,在错位发展与合作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竞争力的提高。 从功能特征看,嘉兴市都市型农业发展要紧紧围绕“高效生态农业”这一主题,即以生态为基础,效益为目标,呈多层次、多方位的发展,注重走生产、经济、生态、社会各项功能兼顾的复合型模式,着重优化农业的生产功能,提升农业的经济功能,拓展农业的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 2.市场定位 根据都市型农业发展模式与目标、农产品市场销售及潜在机会市场,本市要把握选择好农业与农产品的市场定位。 (1)以蔬菜瓜果、畜禽、特种水产、特色水果等为主的鲜活农产品主要面向上海、杭州、苏州及本地市场,并通过建立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销地专业化市场和超市扩散到区域内各个城市,进一步提高在上海以及其它大城市的市场份额。 (2)榨菜、杭白菊、湖羊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品及蚕丝,应考虑同时面对长三角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及出口创汇等多方中高端市场,逐步提高产品竞争力与产业外向度。 (3)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主要借助上海世博会、杭州休博会举办的机遇,发挥嘉兴地处沪杭两市接点和“红色文化”、“千年古镇”及“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打造农业文化与农业文明,积极面向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周边大城市,在共享长三角旅游资源进程中,鼎力开拓国内外潜在市场。 三、都市型农业功能分区 根据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优势,嘉兴市都市型农业的功能特征,结合嘉兴市城镇体系结构及“三纵三横三桥”的大交通网络,将全市划分为三大农业功能区,形成东北部精品农业区、中西部特色农业区和沿江重点生态农业区(分区情况见附表2、3)。 (一)东北部精品农业区(Ⅰ) 概况:本区位于市区北部。包括嘉善县、秀洲、南湖二区全部乡镇,平湖市北部的6个乡镇,共计37个乡镇。本区域是嘉兴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紧邻上海市,农业科技含量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是嘉兴市农业接轨上海的重点区域,主导农产品有粮油、蔬菜、生猪、淡水鱼(虾)等。 功能定位:①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细农产品生产基地,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的米袋子、菜园子、果盘子与后花园;②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③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孵化展示与推广平台;④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区域。 建设与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紧靠上海市及嘉兴主城区所在地的优势,以接轨上海、服务上海为目标,积极实施“科技先导”和“以品牌闯市场”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精品农业,提高农产品在上海市场的占有率。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瓜果、特种水产、优质畜禽和名优水果等精细农产品以及种源产业;继续完善嘉兴水果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和粮油批发市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网络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推进农产品流通业现代化建设,使本区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农产品物流中心;进一步发挥嘉兴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技术平台、设施平台、信息平台以及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现代设施推广的步伐,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要以嘉兴南湖、嘉善西塘古镇和嘉兴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发挥荡漾众多的优势,积极发展以水乡文化和现代高科技农业为特色的观光农业;逐步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生产、加工、流通、教育、观光、休闲相结合的精品农业区。 (二)中西部特色农业区(Ⅱ) 概况:本区位于市区中西部,包括桐乡市全部乡镇、海盐县4个乡镇和海宁市7个乡镇,共计24个乡镇。本区农业种养业项目多,生产水平高,农产品加工基础较好,属综合发展的农区,主导产业有粮油、蔬菜、蚕桑、畜禽、水产、花卉苗木,其中杭白菊、榨菜、湖羊为本区的重要特色农产品。 功能定位:①具有鲜明区域特征的特色农业生产区;②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区;③古镇、古运河文化旅游休闲中心。 建设与发展方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产业重组、嫁接提升,积极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完善和延伸农业产业链,重点培育杭白菊、榨菜、湖羊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利用本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达的优势,继续做大做强以榨菜、杭白菊、湖羊、蚕桑等特色农产品为主体的加工业,通过引进先进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形成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规模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业块状经济区;充分利用名人古镇的优势,大力发展以蚕乡风情、古运河水乡风光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使之成为效益农业新的增长点。 (三)沿江重点生态农业区(III) 概况:本区位于钱塘江、杭州湾北岸,包括平湖市4个乡镇、海盐县4个乡镇和海宁市5个乡镇,共13个乡镇。本区农业资源丰富,山、海、涂兼有,主导农产品有粮油、蔬菜、柑桔、南方梨、花卉苗木、水产品等,其中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化苗木和鲜切花生产基地。 功能定位:①沿江重点生态防护林带;②嘉兴市自然生态保护区;③具有“山、海、滩、岛、湖、潮”特色的农业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度假区。 建设与发展方向:本区为在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将建的绍兴跨江大桥北岸所在地及规划中的环杭州湾产业带重化工基地。因此,要借助“大工业”、“大交通”的强势,推动“大农业”、“大旅游”的发展,重点发展生态林业、特种水产、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加强交通干线和沿海防护林的建设和培育,定向培育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风景林和低山丘陵的生态林,拓展农业的经济功能,增强其为城市配套、工业发展的服务功能和生态防护功能;进一步加强平湖市九龙山森林公园、南北湖风景区、海宁市盐官风景区等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动植物保护工作,严格控制人为破坏,防止湖体进一步富营养化,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借助九龙山风景区、南北湖风景区、观潮胜地公园、中国核电城等景点的知名度,大力开发农业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农家生活体验、农事活动参与、垂钓、果园观光、园林展示等旅游、休闲、度假项目,促进农业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度假产业发展,逐步把本区域发展成为与城市群、重点工业产业基地布局相协调的生态农业区。 四、都市型农业主导优势产业建设 (一)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产业 充分发挥嘉兴农业资源特点、生产基础和比较优势,重点改造粮、油、畜、茧等传统产业,优化内部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 1.优质稻米 在新形势下,以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前提,重点稳定晚粳稻种植面积,着力提高优质稻米品质和单位产量,促进粮食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这既是确保嘉兴城乡居民基本口粮自给安全的需要,也是维护良好的人工湿地生态环境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优质稻米产业建设的重点是:①充分利用本市水稻育种的技术优势,重点实施“良种工程”、“稻米品质改良工程”,突出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加快优质稻米种源产业建设,力争在规划期内育成并推广2~3个优质高产晚粳稻品种;②重点商品粮产区稳步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抓好一批规模大户,建设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加快优质、高产、节本技术研究,主攻省力高效栽培技术,提高单位产量和优化品质,加快建立优质无公害稻米标准化生产体系;③大力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化经营,积极引进稻米深加工技术,延长稻米产业链,加强科农工贸各方的联合,重点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发挥优质稻米产销协会的组织、服务功能,提高优质稻米的商品率。 优质稻米在全市各县(市、区)均有广泛分布,重点产区布局在嘉善县东北部以及平湖市北部、海盐县北部、桐乡市东北部、海宁市东部、秀洲区南部、南湖区东南部等乡镇。规划到2007年全市优质晚粳稻米播种面积达到185万亩,到2010年稳定在185万亩。 2.“双低”油菜 嘉兴是我国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产业带的重点产区之一,油菜生产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为基本出发点,着力于改善品质、深化加工、降低成本,进一步强化统一供种和专业化生产,切实提高多元化开发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油菜产业建设重点是:①全面推广“双低”油菜,着力优化油菜品质,提高“双低”油菜的含油率和单产水平,加快推进新品种选育和种子产业化发展;②强化统一供种,大力推进集中连片种植,改变混种、混收、混加工,切实搞好专收、专储、专加工,逐步建成产业优势更强的省级油菜主产区;③重点开发“双低”油菜菜苔,推广“双低”油菜冷榨加工法,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油脂加工工艺,发展油脂深加工,综合开发利用低硫苷菜饼,降低加工成本,努力提高“双低”油菜综合经济效益。 油菜产业重点布局在平湖市、海盐县、海宁市东部、南湖区南部以及秀洲区西南部等优质油菜生产区。2007年全市“双低”油菜面积达到80万亩,到2010年稳定在80万亩左右。 3.畜禽 畜禽产业要针对畜牧业生产现状与市场需求,按照“限制、稳定、推进、优化”的方针,即限制发展生猪生产,稳定发展食草型、节粮型畜禽,推进畜禽种苗生产,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结构。 畜禽产业建设重点是:①实施畜禽种苗工程,狠抓生猪品种改良,优化生猪品质,全面推广三元杂交猪和配套系瘦肉型猪,进一步加强生猪屠宰及肉制品的加工外销,推进产业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培育名牌产品;②大力发展湖羊生产,以实施国家级秸秆养羊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具有地方特色的湖羊良种的选育与改良,继续挖掘湖羊肉用性能的种质资源优势,推广饲养新技术,重点扶植规模养羊户,实现基地化生产,促进湖羊生产优势产业带的迅速形成;③继续发挥地方鸡种和水禽饲养经验,重点发展“三园”养鸡、稻鸭共育等生态养殖和珍禽养殖,提高家禽产品质量,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要求;④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严格检验、检疫制度;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加快禁养区内现有畜禽养殖场的关停转迁,加强非禁养区内养殖业污染的综合整治;加快生态养殖小区或标准化、生态化畜牧小区建设,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推行畜禽清洁生产。 生猪重点布局在嘉善、南湖、海盐和平湖等县(市、区),形成以南湖区新丰镇为中心的肉猪、苗猪生产区;湖羊重点布局在桐乡市、海宁市和秀洲区西部;家禽重点布局在嘉善县北部、桐乡市西北部、海宁市南部、秀洲区南部。规划2007年全市建立农牧结合的绿色生态牧业规模小区33个,生猪年出栏数达到460万头,到2010年牧业小区达到54个,生猪年出栏数稳定在460万头左右;建立10个湖羊生产示范园区,湖羊年出栏数2007年发展到105万只,2010年发展到120万只;家禽年出栏数2007年发展到4200万羽,2010年发展到4500万羽。 4.蚕桑 蚕桑产业以主攻优良桑、蚕品种为突破口,努力拓展桑蚕外建基地,着力培育壮大茧丝绸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果桑生产,进一步提高桑蚕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与经济效益。 蚕桑产业建设重点:①加快蚕桑优化改造力度,进一步调整区域布局,发展集中连片优质蚕桑生产基地,大力建设高标准桑园,扩大蚕农经营规模,健全服务体系;②加强新优桑、蚕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优质高效品种的覆盖率,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普及省力化养蚕技术;③积极发展果桑生产,开发果桑饮料、果桑酒等绿色保健饮品;④着力培育壮大茧丝绸龙头企业,加强茧丝绸深度开发;⑤加强桑园和蚕桑副产品(桑枝、蚕蛹、蚕沙等)的综合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蚕桑产业竞争力。 蚕桑产业重点布局在桐乡市、海宁市以及南湖区与秀洲区相邻的乡镇。规划2007年全市桑园面积降至35万亩,到2010年稳定在32万亩。 (二)巩固发展三大特色产业 1.蔬菜瓜类 嘉兴处于周边大中城市的中心,发展优质蔬菜瓜类生产具有优越的区位资源优势。蔬菜瓜类生产以“提高质量、发展加工、扩大出口”为主攻方向,重点加强种子种苗、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现代温室栽培等技术推广,大力培育一批从事蔬菜瓜果加工、营销的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推进品牌经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蔬菜瓜类产业建设重点:①积极开发与推广优质高效的优良新品种,扩大工厂化种苗生产技术,着力打造特色精品生产;②大力发展现代设施栽培,建设集约化生产基地,全面推行标准化绿色生产技术,蔬菜质量安全达到无公害标准;全市建成时鲜新优绿色蔬菜基地50个,面积80万亩;③积极扶持发展蔬菜加工企业和流通组织,增强蔬菜采后保鲜以及速冻、脱水、腌渍等加工能力,建设有一定规模和带动能力的加工企业100家,重点培育具有带动能力强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创立蔬菜品牌50个。 蔬菜瓜类产业重点布局:以嘉善县、南湖区、平湖市交界为中心的东南部设施时鲜瓜菜生产区;以桐乡市南部、海宁市中部、南湖区、秀洲区、嘉善县边界乡镇以及沿江东、西片为主的加工出口蔬菜生产区;以嘉善县、平湖市为主的蘑菇生产区。规划2007年全市蔬菜瓜类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到2010年发展到180万亩。 2.特种水产 特种水产以全市六大优势特种水产品为重点,主攻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优良苗种覆盖率,完善养殖生产配套基础条件,控制养殖病害,发展加工流通业和休闲观光渔业,提高全市特种水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特种水产业建设重点:①大力发展以中华鳖、河蟹、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白玉蜗牛以及青鱼等六大优势特种水产品为主的生态养殖,提高特种水产品的产值比重;②进一步整合优势,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养殖基地以及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提高特种水产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③推动水产品深加工和休闲观光渔业,建设一批特种水产加工企业,开发一批融休闲、体验、娱乐于一体的垂钓中心和休闲渔业农庄,扩大水产业发展空间。 特种水产业重点发展以南湖区大桥、嘉善县丁栅、秀洲区北部为主的中华鳖生态养殖区,以平湖市、海盐县、海宁市沿江乡镇为主的河蟹和南美白对虾养殖区,以嘉善县北部、秀洲区北部、平湖市、海盐县沿江为主的罗氏沼虾养殖区,以南湖区余新镇为主的白玉蜗牛养殖区,以秀洲区北部、嘉善县北部为主的青鱼养殖区。规划到2007年全市特种水产养殖面积发展22万亩,到2010年发展到28万亩。 3.特色水果 特色水果以优质桃(包括水蜜桃、黄桃)、梨、葡萄等生产为重点,主攻水果品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品牌经营,大力发展各类休闲观光果园,积极推广先进的贮藏、保鲜、加工技术,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 特色水果产业建设重点:①加快推广特色水果的新品种以及高接换种技术,普及疏花疏果和水果套袋技术,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建立一批无公害特色水果生产示范基地;②结合休闲观光产业,采用集水果生产、游客观赏、自由采摘于一体的生产经营形式,大力发展各类观光果园;③突出采后加工,强化市场营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果业生产合作社建设,提高水果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统一品牌销售,推进果业产业化经营;④加快制定实施地方性水果生产技术标准,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特色水果的市场竞争力。 特色水果产业重点发展以秀洲区洪合、嘉善县惠民、海宁市袁花为中心的南方梨生产区,以南湖区凤桥、嘉善县姚庄为中心的优质桃生产区;以海盐县城郊、平湖市沿江、南湖区大桥为中心的葡萄生产区。规划2007年全市特色水果面积发展到14万亩,到2010年发展到15万亩。 (三)培育壮大三大新兴产业 1.种源产业 种源产业是嘉兴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新兴产业,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 种源产业建设重点:①加强良种选育、繁殖体系建设,重点在优势产区建设省级和区域性的粮油、蚕桑、果蔬、花卉苗木、生猪、湖羊、特色水产等良种选育和引繁中心,建立种子种苗商品化基地,提高优势作物集约化供种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②加快新品种培育开发,以中科院遗传育种所浙江嘉兴农作物高新技术育种中心和嘉兴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龙头,进一步加强名特优新种质资源利用,提高自主研究与开发水平,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源产业开发体系;③以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方式,在各县(市、区)重点乡镇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点,加速优良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种源产业将以打造农作物育种中心、蚕茧育种中心、畜禽繁育中心和水产品育种中心,形成长三角地区种子种苗繁育中心为目标,重点建设以中科院遗传育种所浙江嘉兴农作物高新技术育种中心、嘉兴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嘉善县为主的粮食、蔬菜瓜果、花卉、苗木工厂化育苗基地及特色水产种苗基地;以秀洲区为主的四大家鱼、南美白对虾等特种水产苗种繁育基地;以桐乡市、海宁市为主的湖羊、蚕桑及杭白菊良种繁育基地;以平湖市、海宁市为主的“双低”油菜繁种基地;以嘉善县、海宁市、海盐县为主的花卉苗木种苗基地。规划2007年全市建设种子种苗基地80个,总面积4.5万亩,畜禽苗种基地15个,水产种苗基地28个;到2010年发展到90个,总面积4.5万亩,畜禽苗种基地17个,水产种苗基地30个。 2.花卉苗木产业 花卉苗木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是嘉兴的朝阳产业。今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美化,购买鲜花、盆花、盆景等消费逐渐增加,对各类花卉苗木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同时,伴随着我国申奥成功,上海大绿化、西部大开发,以及长三角区域内大中城市绿化、美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将给嘉兴的苗木、鲜切花和盆栽花卉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花卉苗木产业建设重点:①坚持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中高档木本切花、鲜切花和盆栽花卉以及名贵苗木,提高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走科技兴花之路;②以“提高质量、扩大市场份额”为主攻方向,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注重花卉苗木产业品牌建设,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③进一步加大力度扶持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区域特色和规模优势。 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发展以海宁市长安、盐官、嘉善县大云和秀洲区新塍及其周边地区为主的花卉苗木生产区。规划2007年全市花卉苗木面积达到12万亩,到2010年稳定在12万亩。 3.生态林业产业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沿海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绿色通道、城市片林,积极推进城镇绿化和村庄绿化,形成生态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林业产业建设重点:①继续实施“万顷绿化造林”工程,加快推进城镇绿化和村庄绿化;②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绿色通道、城市片林,以及规模化经济林,扩大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优化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平原绿化水平。③优化林种结构,合理布局,提高林业的生态效益。 生态林业产业布局较广,主要分布在沿海、沿路、沿河两侧,城镇、乡村和自然保护区。到200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8%。 (四)大力扶持休闲观光农业 休闲观光农业集现代农业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旅游资源为一体,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成为都市型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兴具有十分丰富的以江南水乡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资源,不仅拥有平原水乡、海、河、湖等秀丽景色,还有独特的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千年古镇,丰富的农业特产、淳朴敦厚的江南水乡民俗文化和底蕴深厚的农业文化。经过多年建设,目前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已初具规模,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推进,以及城乡居民休闲观光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嘉兴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区位优势更加凸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休闲观光农业建设重点:①按照规划在先、有序发展的原则,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庄、观光果园、垂钓渔村、农家乐、农业科普园等农业休闲观光项目。②在嘉兴北部地势低洼区,通过营造亲水森林公园、水乡风情游乐区等,形成具有江南特色的水乡风情旅游区。③充分利用“平湖西瓜节”、“桐乡菊花节”“凤桥桃花节”等特色农业节庆活动,大力发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文化旅游,拓展农业的旅游、文化功能。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与布局应根据各自基础与优势,着力建设沿湖、沿河、沿江、沿名镇、城郊结合部和交通接口处等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项目。其中:南湖区重点开发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科普教育,以及城郊结合部以林果、特种养殖为主的农业观光区;秀洲区重点开发北部生态湖荡休闲观光渔业区、南部高速公路接口处特色体验农业区;平湖市和嘉善县以建集生态、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农业观光项目;海盐县以开发“山、海、湖”为重点,形成东西大道沿线休闲观光带;桐乡市主要利用“菊花节”和乌镇古镇旅游资源,重点布局民俗文化旅游项目。规划2007年全市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收入达到0.50亿元,到2010年达到1.00亿元。 (五)联动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1.农产品加工业 以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为抓手,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契机,依托特色优势农业、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三大优势,突破农产品加工业滞后的瓶颈,增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带动能力。坚持“发展、提高、整合、集聚”并重,利用本地资源和外地资源并重,重点要加强粮油、畜禽、水产、果蔬等四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精度,促进加工业有突破性的发展。大力加强对现有粮油、果蔬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提升档次、打响品牌;继续巩固和提高我市杭白菊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努力实现从一般农产品加工向食品工业拓展;着重发展蔬菜、瓜果、肉类和水产品的冷藏、保鲜、速冻、脱水加工及分割包装项目,以适应大中城市“农改超”的需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外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培育规模大、品牌响的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业增加值能力,把农产品加工业建设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实现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2.农产品流通业 充分发挥嘉兴接轨上海桥头堡的优势,突出市区农产品物流枢纽作用,强化所属市(县、区)的农产品物流节点功能,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现代农产品配送和物流体系建设,努力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搞活农产品流通。 通过统筹规划,优化市场布局,加强市场流通资源、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重点建设跨区域的集贸易、储存、配送、检测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加快改造、提升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以形成辐射能力强、覆盖面广、交易成本低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将嘉兴建设成长三角区域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 五、都市型农业重点建设项目 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根据都市型农业发展总体目标,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抓点示范”的原则,有序安排各类重点建设项目,把嘉兴建设成为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休闲观光农业基地、种子种苗基地和农产品物流中心。(重点建设项目详见附表6) (一)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以“绿色、优质、安全”作为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核心,重点发展粮油、蔬菜、瓜果、水产及畜禽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在项目实施中加强对环境、组织、生产、农贸、销贮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准入要求,认真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积极开展优质农产品认证工作,努力开发有机食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帮助项目主体单位做好商标注册工作,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到2010年,全市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50个,其中68个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创立60个绿色食品品牌,8个有机食品品牌。 (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建设项目 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以嘉兴市区、海宁、桐乡等市(县、区)为重点,建设一批有特色、上档次、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到2010年,全市建成农产品加工园区7个,总占地面积11000亩;重点扶持培育20家上规模、上档次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20~25个在长三角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加工品牌。 农产品流通业建设以浙北果蔬批发市场、嘉兴粮油批发市场、嘉兴城西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为核心,规划期内重点建设6个区域性的大型综合农产品流通市场,并力争每一主导产业各建设1个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三)休闲观光农业建设项目 利用上海世博会的直接效应,充分利用我市红色文化、农业文化、名湖名荡、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等资源优势,以沿江、沿湖、名镇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到2010年,全市共建休闲农业园区50个,总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精品项目5个。 (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 以发展园区经济为目标,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为支撑,加速科技集成和成果转化,积极培育以农业设施工程、优新产品、优质种源、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为支柱的园区产业,使高端生产力、高端生产要素的能量在园区得到更好地释放,到2010年,全市建成各类农业示范园区100个,其中省级以上农业园区25个。 (五)农业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大力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重点要抓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治理、重大地质灾害治理、生态公益林建设、绿色通道和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水资源保护、海洋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项目建设,合理开发和保护土地、水和海洋资源。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加强土地开发与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提高农业资源生产率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都市型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规划期内,全市重点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7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项。 六、都市型农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一)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把都市型农业发展纳入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并使之与其它规划相衔接;建立和完善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都市型农业用地管理、投资以及权益保护、农产品监督、生态补偿等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使都市型农业发展逐步纳入规范管理轨道。 为加强都市型农业的建设与保障,成立嘉兴市都市型农业实施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委农办、农业经济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财政局、国税局、工商局、科技局、经贸委、旅游局、供销社、质量技监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负责和协调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领导、组织和决策;各县、市、区及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形成市、县、镇分级管理、上下联动的良性推进机制。要加强各涉农部门协调与分工,强化目标管理,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共同推进都市型农业建设。 (二)资金投入体系建设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要求,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支农力度,在稳定现有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向农业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增加对都市型农业的投入。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吸引“新三资”投资农业,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与都市型农业建设;并在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进一步完善农业信贷政策和农业保险政策,积极推广公议授信、联保贷款、存单质押、小额信用贷款等农业信贷形式,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都市型农业发展;广泛宣传农业保险知识,强化农民保险意识,扶持农业保险事业,推动农业保险业务顺利开展,为都市型农业建设保驾护航。 (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孵化体系建设,以嘉兴市农科院为核心,以国家、省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联合省内、国内一流农业科研力量,加强科技联合攻关能力,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科研开发,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创新的新主体;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积极引进与培育农业科技孵化主体,使园区成为农业高新技术引进、技术孵化和技术创新的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园区经济,孵化和培育一批有强大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及企业集团。 加强科技培训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指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公益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科技技能培训体系;重点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继续办好农广校、农函校、“绿色证书”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运用现代化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和从事二、三产业的就业能力。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继续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合理优化配置资本、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使乡镇农技站、科研单位、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农业科技园区等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各类中介机构,参与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经营和推广,使之成为连接科技与生产之间的纽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转化。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是加快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并完善配套;切实加强国外农业安全信息的情报工作,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标准,逐步做到与国际接轨,以指导全市绿色农业、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建立和完善“市县有检测中心、乡(基地)有检测站、市场有检测点”的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建立完善的检测制度,强化监管监控工作,充实必要仪器设备,完善检测手段,培训检测人员,尽快提高检测能力,全面实施“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制度。 依托嘉兴市农产品监测中心,组建市级农产品认证组织机构,为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提供指导和服务;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定点监测、农业投入品监督检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等工作,重点要加强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加强质量安全执法监督,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 (五)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体系建设 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实行二次返利,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积极扶持加工型、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品牌经营,加快创建国际知名农产品品牌,建立独具特色的区域性“品牌经济”;并根据市场的需要,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优化组合,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采取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用地优惠、立项优先等政策,积极发展和健全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鼓励发展农业营销公司、农业经纪人组织等新经济组织,重点发展种养大户、加工企业、营销组织等共同组建的产销合作社;按照“民有、民营、民享”的原则,逐步规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重点加强民主管理、利益分配、监督约束等方面的规范,使之与农民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关系,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四荒”使用权拍卖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土地、水面的使用权流转;努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全程配套服务和保障。 (六)市场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以建设综合性、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为龙头,专业性市场和区域性交易市场为骨干,产地市场和销售网点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创新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发展鲜活农产品物流业,在城市积极推进“农改超”,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冷链系统,发展连锁、超市、配送、网络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设施,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辐射力强的区域性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 加快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设施建设,建立起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尤其要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市场交易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市场与信息辐射范围;加快建立功能齐全、反应敏捷的农产品进出口预警系统,及时提供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信息。 进一步发挥农技110、农民信箱、农业信息网站的服务功能,重点加强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宣传和推广,为农民提供实用的农作物优质新品种、农作物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农业标准化技术等技术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稻良种繁育带头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