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公司有没可能成长为索尼那样的公司?

海尔张瑞敏好久好久没出现在媒体了,一出现在媒体,竟然震惊了全国人民
  他们说,标题足够长才能吸引眼球。  最近一篇题为:把传统管理层干掉 让员工去“对付”市场的文章出现在了网易财经频道。  文章大概是记录了张瑞敏和一个日本人谈管理。  老张和小日本谈的理论好也罢,不好也罢,这些不是我要说的,我要说的是后面的评论,粗略看了一下,3000多条留言中,正面和中性的评论不足10条。  海尔啊,这么大的工厂搞成了这样。还和小鬼子在那里高谈阔论个毛呀!小鬼子说的那些理论确实是够深够狠够准,但是你们这些JB理论再高深,甚至都没把员工对自己企业的满意度提高上来,遑论客户和社会对你们有满意度呢?还拉着日本的理论家来当大旗,招摇呼喊。看着就反胃!  再说了,日本人,有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清末没有丧失国际舆论主动,没有受西方各国的压力而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就不会赔给小鬼子2亿两白银。这2亿两白银,是当时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4倍。 当初日本拿出了大约3%的资金用来发展教育,其余的钱通过几大财阀(如三菱,三井等)用来修建铁路,港口,兵一跃而起,这与他们民族的危机意识是相关的。看一下他们的国土,那么一个狭长的地带,四面环海,多丘陵,多火山,最要命的是多地震。在这样的环境里面生存和发展,自然会形成高度的危机意识,自然会充分利用好各种有限的资源,并且是最大化的利用。就像电影《越狱》所演的那样,他们从地上捡一个小螺丝钉,一个小钢条,一个小纸片,这样的很不起眼东西在那个封闭的牢房里面,都可以发挥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关键性作用。当然,三菱三井利用庞大的资金迅猛发展。在日本本土,这两家企业是公认的“贵族企业”,他们用这样的词汇来进行描述企业,可见这样的企业是什么样的姿态存在。关于他们历史上血迹斑斑的劣迹,目前的发展野心,大家可以去网上搜索,这里不再赘述。主要说一下他们的教育和他们的理念。当初,3%的资金用来发展教育,教育就迅猛发展了,出现了一批高档次的大学和一批高层次人才。如果不是中国当初赔给你们鬼子这么多钱,你们能发展的这么快吗?无论你们发展的多么迅速,你们有一点:你们的道德层面过于低档。如果用16个字来形容你们日本,就是“有才无德,心术不正,心胸狭窄,狡猾极端”。所以即便小日本在技术和科学多么先进发达,但是你们在精神品德方面,整体落后太多,且无意改进。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固然是需要向日本学习先进的技术,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在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了,你们这帮鬼子如果还非常高傲地在中国高谈阔论,那就去死吧。日本鬼子的管理理论确实有先进之处,确实有让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一定要看到,日本的管理理论的前提是:“人是坏的”。从这个角度发展而来的理论,可谓严密且精细,但是,我们也看到在这样的理论下,日式企业的员工的状态是怎样的?如果用感性的词汇来描述的话,就是:灰色且冰冷。 野中郁次郎也提到了“矩阵式”管理,所谓矩阵式管理,就是企业里的员工总是有横向和纵向的两套系统对员工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两套系统之间也要互相牵制。就仅仅这么一描述,就感觉太JB累了,还做什么工作呀,没事光就掣肘就行了,掣肘完了还要做各种各样的汇报等等。可以去网上搜索,世界上各国的企业里,自杀率、抑郁症的比例最大的就是日本。  .........
  张瑞敏:把传统管理层干掉 让员工去“对付”市场  原文: /14/1122/21/ABMF41BU00253G87.html  内容来源:海尔新媒体  11月17日下午,张瑞敏在海尔董事局大楼会见了来访的“亚洲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野中郁次郎是知识管理理论先驱,被称为“知识创造理论之父”,他同张瑞敏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关于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交谈。海尔新媒体精选了其中的7条干货,呈现给你。  干货一  企业不“对付”员工,让员工去“对付”市场  野中郁次郎:我跟很多管理学者和企业领导人接触过。我发现,跟我讨论时,很少有人,特别是企业领导人很少涉及到哲学。您是为数不多的。您是一位有深刻哲学理念的企业领导人,在您的理论中融入了人文科学。这是传统商学院不讲授的内容,传统商学院主要关注知识。其实,知识的基础包括人文科学,历史、文学、哲学等等。  我其实也是做企业、做商人出身。我一开始在富士电机工作了九年时间,接触了各种职能,从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企划开始。我现在的研究也是基于当时的直接体验。您到车间亲自动手指导工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一些朋友,包括迈克尔?波特等管理学者,他们有非常敏锐的分析能力,但是缺乏在一线跟工人、员工打交道的经历。  我希望能够创建一种能够创造知识的企业。这种企业能够把隐性(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融合起来,身体和知识融合起来,并且创造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就需要企业领导人来促进、推动这样的知识创造过程。  我对海尔很感兴趣的一点在于,我认为海尔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去中心化的组织,而很多日本企业非常集中、中心化,灵活度也不高。  张瑞敏:我觉得,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把所有的隐性知识的价值发挥出来,说到底,也就是把每一个员工的价值、能量充分发挥出来。  要实现这一点,光是组织上的改变并不足够。我们其实也走了很多的弯路,经历过很多波折,发现把组织分小了还不够。现在,我们体会最核心的一点是,要让用户开工资而不是企业开工资。这是最难的。过去,一个人的薪酬是根据他在组织中的位阶来定的,日本的年功序列制可能更“死”一些。现在要倒过来,要根据一个人能够给顾客创造多少价值来定薪酬,如果创造不出来价值,就没有薪酬,就不应该待在这儿。而且,不管知识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对它的开发不应该局限于企业原有的边界,而应该根据用户的需求——谁能够创造价值,谁能够创造知识,谁就进入平台来。  我走访了世界上很多大企业。我发现,世界上所有的大企业都有一个通病:管理越来越严格、层级越来越多、规章制度越来越多。日本人通过各种办法希望把团队精神发挥得更好,欧美人则试图实现大家都在制度当中运转。其实都行不通,日本人先提出“大企业病”这个概念,但实际上,谁也解决不了大企业病。正如2000多年前的庄子所说,“虽有至知,万人谋之”,即便你有极致的智慧,但也对付不了一万个人。全世界的企业都一样,如果不能像康德所说的把人视为目的而当成工具,那么很难靠管理制度改变这个难题。  因此,我就想,与其天天想那么多办法“对付”员工、管理他,不如倒过来不要“对付”他们,而让他们自己去“对付”市场。我就把市场交给你,这个市场不是一万人,可能是百万人甚至千万人。你的智慧能不能超出用户的需求呢?这样,观念就变了,就没有传统的管理者了。那么,谁是管理者呢?从某种意义上讲,用户才是领导,你要和用户博弈,而不要和企业、和领导进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真正体现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每个人都面向市场、为用户创造价值,就能把隐性知识或者默会知识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干货二  海尔为什么提倡“人单合一双赢”模式?  野中郁次郎:坦率的说,我对海尔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但是,海尔给了我很多惊讶。你们在做一种全新的模式。一个闭合组织的熵值是不断增加的。要减少时空中的熵值,组织要变得开放,不断地追求开放和卓越。当然,这一点是非常难做到的。很多日本企业的例子已经说明,开放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除此以外,还要对组织架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重组。我觉得,海尔就做到了这一点,能够建立起一种完全新的范式。  我读了您在美国管理学会73届年会上的演讲。有一个问题是我们现在要关注的,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层次的,更是一种实践层次的,您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理念,就是“人人都要做自己的CEO”,它把把我们现在世界上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整合了起来。  张瑞敏:熵不断增加会导致企业越来越封闭,最后以至于死亡。现在,我们变成每一个团队变成自组织的开放平台。我们希望要做到两条:第一,引进“负熵”,要在全球范围内引进更好的人才、更好的资源;第二,正反馈循环,也就是“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有更好的人去创造更好的用户价值,然后得到更多的分配,更高的薪酬;更高的薪酬又吸引进来更高的人,更高的人再创造更高的目标、更多更大的用户价值。我们试图用人单之间的正反馈循环来解决全世界所有大企业的熵不断增加、企业将来越来越困难的困境。  干货三  “世界就是你的研发部”  野中郁次郎:传统的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是基于科学分析的一个模型。我们提出的“SECI”模型,第一步是社会化,也就是直接的体验,包括触觉感知、与用户同理心,跟他们交流等等,然后从这个直接的感知和经验出发,生成一个概念,形成概念之后再进行分析,然后再无穷尽地、螺旋式地上升。隐性知识,是这个模型的一个基础假设。有了它,才一步步地由各个方面支持隐性知识变成概念。  海尔的管理变革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在于,它让员工与用户贴得非常近,然后了解用
  户的需求,再来开发出用户想要的冰箱、洗衣机等产品。借助互联网、IT技术把这个系统建立起来,可以使得隐性知识的质量不断提高。隐性知识和互联网技术是一个互补的关系,互联网起一个支持的作用,但出发点、最重要的还是直接的经验,也就是要感知,要与用户建立关系和同理心。在这样一个自主的团队当中,360度地面对客户,由互联网提供支持。这个过程当中,一个挑战就是组织的作用,包括一线员工和平台主、高层管理者如何起到好的作用,来使得螺旋式上升越来越好地进行?  张瑞敏:其实,PDCA是一个很好的闭环结构,但是,包括PDCA以及其他一些管理工具在内,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有两个非常大的问题:  第一,每个企业是有边界的。不管怎么计划,怎么执行,都是局限于企业的边界,根据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去开展工作,而不是开放的;  第二,它是有领导的,所有的员工,执行者,是根据领导下达的指令来行动的。  这两大问题使得企业的资源不是全社会最有效的资源,而领导下达指令,员工执行力再强,也不一定在执行对的事情,因为领导不一定感知到了市场上的问题,准确地判断了市场的需求。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不管是什么管理方式,至少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第一,企业就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可以让各种社会资源、全球的资源都汇聚到这上边来。像《维基经济学:大规模协作如何改变一切》所说的,“世界就是你的研发部”,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资源部,全球资源瞬间都可以集中过来,不一定非得关起门来自己研究。  第二,必须把传统的管理层去掉。海尔现在就将近一万个管理人员去掉,不要管理层,为什么?谁来管?这不仅仅是扁平化的问题,而是所有员工都听命于市场,而不是听命于传统的领导。  这两点要解决了,才可能构建其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框架和管理模式。  干货四  罗马人修路,秦帝国修长城  野中郁次郎:我最近刚刚去过硅谷,跟一些初创小公司的领导人谈过,发现一个趋势:一些大的公司通过收购初创公司以增强自身的创新力。  我发现,这些大企业和初创企业之间的一个矛盾是,两者的财会体系是不同的。用军事术语来讲,小企业是准备好先开火再瞄准,大企业是先准备好,然后瞄准,最后再开火。所以,大企业和小企业,如果要合并起来在一个建筑下一起做事的话,需要磨合各自不同的文化,各自不同的隐性文化,这就需要时间。  海尔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的财会体系兼顾了人性的这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考虑赚钱和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为用户创造新的价值,兼具了大企业以及初创小企业两种企业的优势,与此同时向全世界的资源开放。  张瑞敏:我也去过很多次硅谷。我觉得,大企业如果期望通过到硅谷收购一些初创公司,以增强它的创新能力,是根本不可能的。微软收购了很多的这一类公司,但往往收购后小公司就没有活力了。为什么?因为大公司不是创新文化。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传统的企业,是一个紧密的耦合结构。紧耦合结构,一环扣一环扣,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倒了全体都倒。而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应该是松耦合的结构。松耦合结构像一个生态圈,里头有很多很多的创业团队,有的可能会有问题,但是大多数会生生不已。松耦合结构并不是由上面统一发号施令,而是都要面对市场。大企业因为创新活力不足,就收购小企业以强化创新力,这是办不到的。
  我们也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想把企业变成一个松耦合结构,把内部所有的团队都变成具有创新力的团队。这要求财务、人力等都要与之配合。在海尔,财务方面有个要求,就是你必须资本市场化,要有外部的风险资本进来投资,因为有外部风险投资说明你被社会认可;如果没人投,你就必须要调整。而且,如果有人投,内部必须跟投,跟投可以带来第二个开放——人才的市场化,风投进来之后,会认为只有一个人可能不行,那就要重新组合,最后实现薪酬的市场化,所有的薪酬都是由市场来决定的。  我接触了很多美国巨型公司,他们都很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差旅费报销。一般都是根据职级,出差可以住什么星级的宾馆,坐经济舱还是公务舱,但到底成果如何,不知道。海尔推动薪酬的市场化,薪酬不是作为费用,而是作为损益。如果盈利里头要扣掉差旅费,那么每个人都会把差旅的成效做到极致,可以不出差就不出差,出去必须要实现效率。这种制度实施之后,旅费大幅度下降。其实旅费节省是其次的,重要的是效率提高了。  如果一个大企业想要提高创新力,内部结构不先颠覆,不先变成一种利于创新的结构,恐怕不行。大型企业,比如像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主要就是:开放、开放、再开放!一直要开放到感觉不到“我”的存在。  大型企业和国家一样,如果封闭起来,内部制定再多东西,根本上也是无效的。女作家盐野七生写的十五卷《罗马人的故事》,写得真是非常好。其中有一张图就比较了罗马帝国和秦帝国。公元前3世纪左右,罗马是修路,而秦帝国是修长城,结果到最后是罗马修了15万公里的路,秦帝国修了5000公里的长城,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修路就是建网,修路就是开放;修长城就是封闭、保守,其实最后也守不住。  大型企业往往是自我封闭型的,开放需要把企业的组织结构、原来的规章制度、原来的体系、激励机制全部推翻。我们现在难就难在这里:都推翻了怎么建起来?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到海尔来交流,他说海尔要从传统时代的高峰,下到谷底,再爬到互联网的高峰。我说,如果这样,海尔就完了;到了谷底,员工的工资都没有办法开,这么多人吃饭怎么办?所以,不能这样,而应该把山峰推倒,推倒之后建一个生态圈,像一个原始森林一样。要边破边立,这边不断地建立生态圈,那边逐渐推倒“山峰”。  干货五  从管控组织变成投资平台  野中郁次郎:达伦?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和詹姆斯?鲁宾逊(James Robinson)合写的《国家衰落之谜》(Why Nations Fail)就讲到,国家之所以能够兴盛发达,是因为它能够开放,是一种包容式的管理模式;另外一些失败衰落的国家,则因为闭关自守。  海尔是一个非常开放、去中心化的企业,有两千多个小微组织。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把这么多的小型组织自身的隐性知识给综合起来,然后使得它持续下去。让知识得以分享,其实科层制是有它的作用。科层制可以把隐性知识综合起来并加以分类,然后进行积累,还能够把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本组织起来,并加以扩大,为整个大的组织的知识创新和积累创造有利条件。当然,我也意识到,这其中也是有它的矛盾之处。  张瑞敏:野中郁次郎教授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您看我们的视角有一点问题。我们现在到了什么程度?要解决教授所说的问题,既使每个团队都充满活力,但整体战略又一定可以实施,关键在于集团定位必须要改变。  原来的集团是一个管控组织,要管理和控制几万人,要管理控制这么多的企业,现在的定位要改成一个投资平台。之前是对下边很多企业从战略、组织各方面都要管理,现在我变成了平台上的创业团队的一个投资方。我可以控股,也可以占小股;占小股,因为创业企业是在海尔这个平台上面运行,所以也可以像美国创造的协议控制(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VIE,可变利益实体)来控制。比如,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马云不是大股东,但是他可以控制它。这样,集团和下边的团队的关系就是两条:第一,我在你这里有股份;第二,你是在我这个平台上面运行。每一个小微,每一个创业团队都是在这个平台上面不断成长壮大,也就是分散和统一之间的关系。
  干货六  从市场到制造,让小团队成为系统  野中郁次郎:您刚才这番话让我想起了日本大发汽车的例子。大型公司要创造一个新产品,往往会组建一个小的项目团队,但这种项目团队,往往是矩阵式的,难以达成很好的协调统一。  大发汽车公司的独到之处是,它的项目团队领导人有自主的用人权,可以选择企业内任何一个员工来加入这个小团队,并且对该员工也有评价的权力。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汽车产品。团队人数不超过三十人,每一个人就像一位CEO一样,有导师对他们进行培训,成员在团队当中不断成长、培养、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团队解散之后,把这些人分散到企业各个关键职位,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让他们在这些职位上面轮岗。在这一个过程中,促进了经验的分享和交流。在实质上,这是一种所谓的分布式学徒制。让这些员工通过小团队的培养,学成“毕业”之后,再进入企业当中不同的重要职位进行轮岗。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提高了知识的质量和个人的成长。3M公司也是一家非常有创新力的企业,也有类似的做法。我不知道海尔有没有这样类似的一个做法?  张瑞敏:日本公司做得比较好的就是京瓷的阿米巴。我和稻盛和夫先生交流过两次。但是,我们现在做的跟京瓷的阿米巴有很大的不同。阿米巴是在整体组织下面,允许员工自己组成团队去发挥作用。但是有两个问题:第一,整个激励和市场不挂钩,还是要由公司来决定他可以获得多少收入。稻盛和夫和我说,他们不注重物质激励,而主要靠精神激励;第二,阿米巴的任务,不是听命于市场,而是听命于他的上级。  海尔完全是开放的。某个自主的创业团队,可能做起来,也可能做不起来。在海尔,我们把隐性知识理解成系统性的知识,而显性知识理解成可量化的知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就在这儿,比方西医完全量化,发烧多少度、血压多少是可以测出来,但中医完全是辨证施治,看人体这个系统。大型企业最大的问题,它有显性知识,很多东西都量化了,但是没有整体、体系的东西,市场整体是怎样,它不管,营销、生产完全分割开来。我们现在变成一个个的小团队,他们完全变成一个体系,从市场到制造等等完全由他们来创造,而不是彼此分割开的。海尔的做法和阿米巴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  干货七  目标由市场提出  野中郁次郎:我同意您的说法。阿米巴在根本上还是一个科层制的组织,有它的局限性,是把各个部分的职能划分出来。我想谈的就是所谓分布式的导师制,还有就是这一个平台的业务方式。我之前一直是711便利店的一员,我也曾是另外一家日本连锁店企业的一个导师。我发现,711的产品目录不是一个静态目录,而是一个动态的产品目录,会不断地根据用户的需求做出改变。711的一线员工,哪怕是兼职员工,都可以在一个融入了归纳和演绎的、具有创造力的流程中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地对店面的产品目录进行改动,创造新的产品。在这个流程当中,员工可以分享跟用户互动的经验。我觉得,苹果公司也是用类似方法,当他们面临一个智慧上的挑战时,也是用一个套路,把这个挑战简化,然后再不断地攻破。  张瑞敏:711这一点和美国全食超市(Wholefoods Market)差不多,也是给一线员工一定的自主经营权。但是,这里面的关键问题在什么?他们的目标,是不是由市场确认的?海尔把创业团队放到市场里,完全是根据市场来竞争。目标到底是不是可以,不是自己提出来,不是自己来确认,也不是由公司来做评定,而是由市场来决定。纵向比较的好,在市场上不一定是最好的。所以说,711是是按照整体的一些规定去做,只能够做一些改进式创新,很难做到一种非常大的突破性创新。  干货八  小微就是完全市场化的创业团队  野中郁次郎:711正在把自己变成一个平台化的企业,在寻找货源、创造新产品方面非常强,几乎每一个星期都会推出新的产品,原因是他能够选择好的供货商,跟供货商共同创造新的产品。比如,“7号优选”中的新产品都是跟供货商共同创造开发出的产品。711是全日本第一家这样做的企业。他们在全球都有自己的货源,在选择供货商的时候,往往看中这个供货商的技术潜力,要能够跟供货商达成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比如,某种蛋黄酱,711不会选择选择占有率第一的蛋黄酱供货商,而是选择第二名,因为这个第二名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只是规模优势不强,但可以和711的规模优势互补。  711其实建立起了基于社区的基础设施,当然它的产品还是主要局限于食品,跟海尔做的产品不一样。我觉得,海尔现在创建成了一种(创业)社区的基础设施,能够做成一种分步式平台,并且以它的战略来加以指导创业企业。这也是松下等日本企业想要做的事情,但是,他们的决策过程太慢了,赶不上时代的变化。  所以,当我看到海尔2000多个自组织的小团队,每一个团队都是一个创新中心,我觉得,这是令人感到非常震撼的一件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涉及到平台和小微企业间动态关系:如果平台发展得非常强势,对小微企业可能会有过多的管控,就会扼杀小微企业的创造性,扼杀一线员工的创造性。  如何合理地来分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然后把各个方面、不同背景的资源综合统一起来,也是一件非常难处理好的事情。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做出良好判断的能力,并且要在整个组织当中,让所有人都培养出这种良好判断的能力。所以,在我们的学院的高管培训班里上课的时候,我一开始就要与学员讨论关于哲学、历史、文学和讲故事的能力等基础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助于企业处理好生态系统当中的各种关系。这种能力在传统的商学院当中被忽视。  张瑞敏:其实,平台和小微的关系,是非常重要但也很难处理的。我们摸索了很长时间,把二者各自定位为,不是平台管理小微,也不是小微问平台要资源,平台的定位就是开放。过去是,底下的那些组织问平台要人,“我人不好,给我找一个好人,钱不够给我钱,工资开多少给我定”。现在不是这样。如果没有面向全球开放,这是平台的责任,但找人、开多少工资要小微完全从市场找、从创造的用户价值中落实。平台对小微没有开放,那是平台的责任;反过来,如果小微自己不开放,被动地依靠平台,那这个小微就应该解散。小微是什么?就是完全市场化的创业团队。  现在,我们对小微的要求是,一定是各方利益最大化,这是对企业非常非常大的挑战。过去,企业上下游之间是博弈关系——上游给我的材料越便宜越好,销售商希望生产厂家给折扣越大越好。现在要求所有的价值主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大家的利益都最大化,这是最难做到的,你不能站在你自己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而要站在整体生态的角度上考虑。虽然我们在按照这个标准在推进,但是真正要做起来,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野中郁次郎:您谈到这一点非常关键。我最近对军事组织很感兴趣。我发现,美国的海军陆战队是一个非常灵活、开放的组织。我想,这种特种部队,运用到像海尔这样的大公司身上,也是合适的。整个公司层面有一个战略任务,然后靠小的团队来执行。海军陆战队有轮值机制,18个月一个轮换周期,其中头6个月可能要上战场。日本地震之后,他们也有来帮助我们救援。6个月之后,把在战场上的经验这种隐性的知识带到司令部分享,并在整个组织中分布,进行一个归纳演绎的,使整个组织的知识也不断地积累。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既是非常灵活、开放,又能够很好地积累、创造知识。我想,如何处理好小微平台和企业管理层之间的关系,最终目的可能是要在这一个公司当中,不断地创造和积累起知识。
  看看海尔空调的市场占有率,就知道海尔没有未来了!  网易辽宁省沈阳市网友 ip:119.108.*.*
21:54:41 发表  Qnmlgb,只出经验有屁用,没看海尔有啥新东西,竟出垃圾经验,华而不实  顶[367]踩[3]回复收藏分享复制  网易江苏省南京市手机网友 ip:122.96.*.*
22:30:05 发表  海尔不咋的 看起来很美 其实管理一塌糊涂  顶[264]踩[1]回复收藏分享复制  网易广东省深圳市手机网友 ip:58.250.*.*
21:58:53 发表  让员工当炮灰。  顶[263]踩[0]回复收藏分享复制  wfp100105 [网易福建省手机网友]:
21:56:40 发表  吹,继续吹  顶[179]踩[0]回复收藏分享复制   [网易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手机网友]:
22:10:31 发表  海尔垃圾的跟什么一样,还个屁  顶[146]踩[1]回复收藏分享复制  网易北京市手机网友 ip:1.202.*.*
22:09:30 发表  海尔,现在基本不考虑  顶[136]踩[1]回复收藏分享复制  网易山东省手机网友 ip:140.246.*.*
21:49:49 发表  网易经常给当小三,海尔这个垃圾公司  顶[101]踩[1]回复收藏分享复制  网易广东省东莞市网友 ip:14.222.*.*
22:25:04 发表  网易山东省手机网友(140.246.*.*)的原贴:1  网易经常给当小三,海尔这个垃圾公司  软文啊!每年这种软文不计其数!一方面给媒体投钱保证与媒体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有什么问题时会通风报信,力争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做做广告,另外保持一定的曝光率,可以让用户认为自己一直很牛叉啊。  顶[75]踩[0]回复收藏分享复制  总做梦 [网易山东省青岛市手机网友]:
21:52:25 发表  吹吧  顶[69]踩[0]回复收藏分享复制  最新跟贴 (跟贴165条 有3100人参与)  少校电工 [网易中国网友]:
12:21:54 发表  网易江苏省南京市网友 [少校电工] 的原贴:1  家里装修,电视买索尼的,冰箱西门子的,洗衣机松下的,空调三菱电机的,热水器樱花的,燃气灶油烟机樱花的,不是不想买国产品牌,只是装修期间老是被人骗,已经不相信国产品牌了  网易山东省青岛市网友 [ltnkky] 的原贴:2  SB,其实你买的这些都是国内生产的,最多也是东南亚。只可惜你自己还是国产的,还是来生把你爹妈换了吧。  心中是SB的看别人都是SB  顶[0]踩[0]回复收藏分享复制  网易广东省佛山市网友 ip:119.145.*.*
10:57:21 发表  净整虚的,觉得张已经不是在干企业了,而是想搞点理念出来流芳百世,想成所谓的大师。可惜这些理念太空太虚,说出来好像蛮有道理,实际执行起来就象空中楼阁不接地气,这样下去早晚得完蛋!  顶[0]踩[0]回复收藏分享复制  网易北京市手机网友 ip:123.123.*.*
10:51:45 发表  网易北京市手机网友(125.34.*.*)的原贴:1  员工对付市场,员工生产产品,员工售后服务…,要你干嘛  网易广东省东莞市网友 [剪复生三茬] 的原贴:2  他酒量特大  哈哈
  海尔和小日本
  小日本QNMLGB
  日本人性格的劣根性
文:仁苏罗   绝大多数的劣根性几乎都可以归结到几个关键的原点。  1、敏感——日本人性格关键的一环就敏感而言,每个人都一定程度的存在。但日本人特别是中上、中中阶层的敏感对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前面所说对内的敏感使其获得了一定的自知之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制幼稚、自大等劣根性,而对外的敏感使其获得了一定的知人之智,许多中上、中中阶层日本人对他人心理的洞察能力要远比近代西方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强得多(当然更不用说许多所谓精通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后代学者了)。敏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人的思想或者说民智的觉醒开化,其他方面具体表现就是情感细腻丰富,这部分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如果没有超越或者达到日本人那种程度的敏感就无法真正体会到日本人的敏感(拓展开来说,如果没有超越或者达到一个人思想,也就是无法理解这个人),比如就中间阶层日本人的沟通而言,外国人如果没有真正充分理解日本人的思想习俗,没有达到日本人那样的敏感,即便是一些拿到一级日语证书的外国人,即便能明白字面上的意思,也听不明白其中的“弦外之音、话中之话”(当然如果能明白禅宗的对话,那就可以很轻易地理解日本人含蓄隐晦的对话了)。相反,如果真正充分理解日本人的思想习俗,具备日本人那样的敏感,即使不懂日语,也可以从语气和表情等方面体会到其中的含义。  因此虽然在前面许多的分析中已经涉及到敏感,但由于其非常重要,在此再单独列出来分析一下。  过度敏感给日本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07年出版了《钝感力》一书,据说该书因被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用来建言安倍内阁而引发了日本民众的热烈追捧。在短短一个多月就销售了57万册,最终成为2007年日本畅销书排行榜第三位。  渡边淳一在书中写道:“钝感”相对敏感而言,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过于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钝感力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  作者认为“钝感力”是对周遭事务不过于敏感的能力。“钝感力”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遇的一种耐力,是厚着脸皮对抗外界的能力。它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者还认为“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场生存游戏,所以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而要保持甚或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钝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与其有锐利的敏感度,不如对于大多数事物不要气馁,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  此书在日本评论界获得了许多好评,如:钝感力听上去会给人非常负面的感觉,但可以将它解释成“有意义的感觉迟钝”,它试图传达出不因为眼光浅短而喜忧、保持信念往前走的重要性。
  凡是都是相对的,利弊共存的。虽然日本人的敏感产生了一定的“自知之明、知人之智”等正面性影响,但因为中间阶层的“强者意识”思想仍存在相当的局限性,因此也出现了一定的负面性影响。  渡边淳一只是察觉到了日本人敏感的消极的很小一方面,没有着重指出敏感给日本人带来的更大的积极作用,而且其修炼钝感力本质上磨练意志力差不多,对批评要正确对待,公正准确地吸收,片面误解或者纯粹诽谤的,不予理睬,仍按照原来自己的信念努力。其实在《菊花与刀》中就叙述了一个体现过度敏感的典型例子:“有位大名邀请他的三个家臣去鉴赏一把名刀,并要求他们猜测它的锻造者。三个人分别说出了三个名字,大名请专家鉴别后,其中一位叫名古屋山三的家臣准确地猜出是”村正“,其它两位家臣感觉受到了侮辱,便策划杀掉山三来洗刷耻辱。其中一人趁山三熟睡的时候用山三自己的刀去刺杀他,但没有成功。不过他们没有放弃,最后终于杀死了山三。”  此外还有日本画家牧野芳雄极端重视名誉,以及某些武士因为被指出身上有虱子而恼羞成怒杀人,这些都属于过度敏感。  再举一些现在的例子:许多在中国的日本人在购物时,对营业员那种当面检验自己的钱是否是假币的举动感到愤怒,觉得对方把自己当作骗子看待,有些当场就发火了。其实也是一种过分敏感的表现,而中国人自己早已对此麻木,当然这也从反面反映了现在大多数中国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  另外像许多日本人在群体活动时,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如建议去哪里玩时,都会加句“如果可以的话、如果不麻烦的话”之类的前缀,希望自己的建议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而许多中国人明显没有敏感地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当然对于日本人来说,真正的信友也不在乎这些客套话。  本尼迪克特所说的“美国人不应当因日本人尚礼而低估他们对诽谤的敏感。美国人随便评论他人。我们很难理解,日本人对轻微的批评也当作大事。”典型反映了中中、中下阶层西方人对他人的态度,就本书之后所阐述的反映西方人主导思想性格的体育行业(具体以篮球、足球)为例,也存在许多体育学者随意批评运动员的现象,而这些学者许多本身就根本没上场打过一场球(许多没有资格条件上、而许多则是被淘汰掉而转行当学者),却没有自知之明地批评别人的好坏、该怎么样打。  本尼迪克特等绝大多数西方人的思维无法理解日本人过分敏感的细节,体会不出这种嘲笑在日本人中意味着从内心深处对名誉的沉重打击。许多美国、欧洲等西方人对中国的无理指责也是如此(公正的批评除外),毫无顾及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慎重地考虑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误解。当然许多中国人也过分敏感,其实有些西方人就是随便乱说了几句,在他们自己的国内可能根本没什么人去理会他们,但许多中国人(多是中中阶层的文人)却过分地重视,不是幼稚地盲目附和,就是煞有介事地一定要其公开承认错误,很少有以平和中庸的心态来对待的。这也从反面体现这些中国人自身自信不足,真正有自信(不是自负)的人根本不会去理会这些幼稚无知的噪音,当然对于公正批评也会诚心地接受,不会无耻地故意置之不理。  2、理想信念与实用(现实)主义对于日本人,有西方学者曾认为“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采用哪个”主义“,从未把自己的任务看成是意识形态的革命,而是当作一项事业。他们心中的目标就是要使日本成为世界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强国。”这一定程度上点到了日本人的“强者意识”思想,但没有深入探究。同样新渡户的《武士道》中也叙述,虽然日本疯狂学习西方,但最终没有产生对日本实质决定性影响的西方人,虽然在思想理论、科学技术上,许多西方学者的影响很大,但对日本国家发展道路方面的实质性影响很小。  确实无论日本人曾经多么地崇拜西方,后来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与西方为敌,不甘愿受西方列强支配,更不会因为崇拜西方学者而出卖国家民族利益。二战后,日本企业向西方企业学习技术和管理,一度对其顶礼膜拜,但在发生竞争时,也不会放弃对市场、原料等方面的争夺,当然西方企业也一样。这些都是其自身的“强者意识”思想所导致。  日本人特别是中间阶层,近代全面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大日本,让包括自己在内的日本民族不被西方歧视。而向西方学习只是表面和形式,只是因为当时西方国家实力是世界最强的。  可以说日本中间阶层特别是中上、中中阶层自古以来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理想信念,不低俗地沉迷于食色等物质享受。比如古代许多武士存在忠君或者为主君复仇,以及成为天下武艺最高强的武士等等理想信念,而近代军人武士的理想信念主要是爱国自强,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来促进日本崛起,避免日本沦为殖民地,受西方的侵略,为了日本民族成为世界优秀民族,不受西方民族蔑视。至于二战后企业武士的理想信念主要是把自己的企业发展强大为世界知名企业,从而促进日本民族的重新崛起。当然再深入地说,就个人来说,可能其它许多人还有各自不同的信念,当也基本属于“强者意识”思想的范畴,比如许多新、新新人类,虽然国家民族主义以及为企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淡化了,但仍然存在使自己成为著名的歌手、舞蹈家(直白一点说也就是强者)等理想信念。  其实所谓的理想信念其实也是自身思想达到一定高度后都会出现的,不仅日本人,许多中国人、西方人也存在一定的理想信念。但平和中庸地说,许多西方人也由于受物质主义、功利实用主义等(属于为下层“强者意识”思想)的局限,沉迷于简单的食色等物质享受,相对于日本中间阶层的理想信念要低俗许多。当然如果从佛、菩萨、上层思想者的角度来说,前面所描述的日本中间阶层的理想信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也并不是最高尚的理想信念。
  至于实用主义虽然被大量的分析描述,但其本质只不过是物质主义、个人主义等某些思想综合下衍生的变种,当然本书所大篇幅着重阐述的“强者意识”、“弱者意识”也是如此,本原是几个思想原点,但为了能够表达简便,容易与别人交流沟通,总要具体的文字和语言,因此即便知道会有所偏颇仍以此来表达。  美国著名学者威连詹姆士曾写了《实用主义——一些旧思想方法的新名称》,不说内容,单是书名就很有深度,反映作者洞悉了“实用主义”只是个某些学者新造的名称罢了,本质思想早已经有之。但某些幼稚的学者却把其当作什么新思想来鸿篇大论,许多学者甚至还赋予其极高的思想地位,如用“实用主义”来代表美国人的核心思想价值,但其并不是新思想也不是什么民族特色的思想,西方其他国家也很合适,如和英国的功利主义非常接近,即便是理性主义的德国、浪漫主义的法国等也有很明显的实用主义特征,典型的就是企业的各种商业行为。  当然日本人也存在明显的实用主义,典型的像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引进大量的技术,特别对可以短时期商品化市场化获得利益的先进技术,不顾及这些技术产生的一些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当年超越西方公司后,认为日本的公司管理经营世界第一,没有冷静深入地发现其中的缺陷,但当泡沫经济破裂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大量公司关停并转,许多日本人又自卑地认为日本的公司管理经营大大失败,再次盲目学习美国等西方国家公司的管理经营,这两种情况都没有真正找到其中的关键原因。  而中国同样存在明显的实用主义,中国像春秋战国以及其他许多时代的重农政策,对战争十分重要的相马技术的重视。在近代无论是清末还是民国时期,派遣出国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去学习西方的实用技术,比那些学习西方思想理论、哲学法律等内容的日本学生要“实用主义”得多,而国民党时期更是一度照搬美国的所谓“先进思想”和“先进制度”。但结果都一样,无法避免帝国主义的侵略蹂躏。改革开放后又“实用”地大力发展技术要求比较低,早期利润来得比较快的轻纺等行业,而不花精力发展工业等重要行业,把经济学中重要思想之一的“比较优势”发挥地淋漓尽致,这些本质上都和“实用主义”融会贯通。  所以本质上来说,不管中国人还是西方人、日本人,伊斯兰世界各国人乃至非洲的原始部落人,都是人,因此人性都是相通的,但之所以彼此目前有如此明显的特征,是数前年中各自不同的思想历史社会等发展历程导致了某些本源的人性的变异,当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彼此的不了解,以自身的思想去评价别人。  3、团结与内斗、国家民族主义和小团体主义就像“内斗”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国人的标签一样,“团结”是日本包括中国、西方学者描述日本人的典型特征之一,直观印象便是二战中军人的战斗行为,以及二战后企业员工的商业行为。但其实日本人的团结也不是绝对的、简单的团结,而是相对的、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的。  日本人自古以来包括现在还明显存在的“一族(门)”、“一村(町)”、“丸”等观念都体现了其强烈的小团体意识,而由于各种理想目标、兴趣爱好相同而组成的小团体几乎存在于所有领域,大到从近代以来建立的军队政党内部都存在各种派系,中到各种企业内部也存在各种派系,即便是小到几个学生组成的各种部中也还是存在不同的派系。因此准确地说,组成日本这个国家、民族整体的其实是由各种派系组成的小团体。  当一个团体内存在不同的派系自然就会为了自身的派系利益(包括名誉信念等精神利益和金钱等物质利益)而斗争,直白一点说也就是内斗。  日本历史上各诸侯国家之间一直以来不断发生残酷的战争,其惨烈程度也不下于中国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的战争。而且有些地区,由于战国、幕末等历史时期的激烈战斗,至今还保持着相当的敌意。在近代建立的日本军队中陆军和海军之间也存在数不胜数的明争暗斗,当然更进一步说,即便是陆军海军自身内部也存在各种派系的斗争,从作战方案到装备分配都是如此。  另外就企业而言也一样,不管是几十万的跨国企业还是只有十几人的迷你企业,内斗无处不在。同一公司内部的不同部门乃至同一部门之间,也往往产生一定的对抗(中国包括西方也一样,这些主要是因为自身思想的局限),当然日本企业内部的小团体派系斗争虽然频繁,但很少(不是没有)会去伤害企业的整体利益,比如领导层为了人事斗争而出卖甚至搞跨企业,更多地是因为思想信念不同而导致其经营管理的策略不同,彼此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准确,对企业更有利。同行企业之间很少(不是没有)通过阴谋陷害来打击对手,主要是通过正当的竞争,以实力来对决,比较谁更强。  前面的军队中的内斗也是如此,陆军和海军的战略方针往往出现差异,而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更能取得胜利,对国家更有利。  就地域来说,在日本内部,东日本代表的东京人和西日本代表的大阪人也存在种种明争暗斗。另外如二战时本土的军人曾在冲绳强迫许多人自杀来抵御美国,直到现在大多数冲绳居民还对此耿耿于怀,对本土的日本人心存芥蒂。其它还有许多(不是所有)日本人歧视回国的日本战争遗孤,再比如高桥敷《丑陋的日本人》中从侧面所展现的日本出入境官员对回国的日本南美移民的歧视,以及许多早先到南美的日本人对新来的日本人的压迫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  下面重点分析一下日本战争遗孤来分析日本人的小团体思想(也可以说排外思想)。  可以说大多数从中国回日本的战争遗孤受到歧视,这都是小团体主义和等级观念等思想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证明日本人的团结是有前提条件的。  二次大战战败后,日本人在中国遗弃了大量的战争孤儿,这些日本人的孩子后来大都被当地中国农民收养,并在中国长大成人。由于中国和日本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好转,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回到日本,日本媒体称这些人为“中国残留孤儿”。 自从1981年日本政府开始接受认亲以来,中国残留孤儿已经回到日本长期定居。  虽然在认亲的同时,日本政府方面约定向他们介绍生活、就业等政策,安排他们参加面向归国定居遗孤子女的技术专门学校,学习一定的生存技术,但日本政府许多官僚对战争遗孤一直采取漠视甚至冷酷的态度,在这些战争遗孤经过复杂的手续和漫长的等待终于回到日本以后,又对他们加以不合理的限制,给他们提供的日语教育和就业帮助等也不够充分,虽然有一些人已经完全归化,融入到日本社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却仍旧处在边缘角落,他们的日语水平比较差,有些连基本的交流都不能,当然更不可能参加正常的工作,因此生活相当困窘,只能依靠救济度日。  自2001年12月以来,已有总数约达2000人的战争遗孤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日本政府侵害了他们作为普通日本人正常生活的权利。这些战争遗孤在诉讼书中指出,日本政府战败时对原先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人采取了遗弃政策,并封锁他们回国的途径。在日中恢复邦交后,日本政府也没有迅速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回国,即便在他们回国后也没有采取充分的措施帮助他们。因此,日本政府应当向他们谢罪,并相应地补偿经济损失。  分析歧视这些遗孤的所谓“本土日本人”,因为他们心里觉得这些人是“贪图”日本的发达才回来的,他们从8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的时候开始回国,没有经历过日本二战后初期那段极其困难的时期,也没有用自己的努力奋斗帮助国家民族重新崛起,不能算真正的日本人。某个本土日本人学者曾指出,我们日本人对自己人的定义很严格,不仅仅有日本血统、日本国籍这些表面的东西就可以被认同,只有共同经历过战时、战后的艰苦时期,并为日本的重新崛起作出自身的努力的人才会被认同为真正的日本人。  另外从思维方式、语言、举止上也更像中国人而非日本人,因此种种原因导致了许多本土日本人对这些“中国残留孤儿”产生歧视,当然也有一部分日本人比较热心善良地帮助他们。  在小团体内部,领导与成员的团结也是建立在彼此一定的基础上,领导要有真正的实力,能够为了大局整体利益而以身作则地牺牲个人利益(比如战争时冲在最前面、执行最危险的任务,在企业经营中,具备先进的技术或管理经验等),同时不过分自大独裁,尊重团体的成员,这样才能获得成员的拥戴,建立协调一致的关系(也就是团结),此时下属成员就会服从领导的正确命令,哪怕是要牺牲自己性命的命令。由于许多作为团体领导的日本中中阶层在这方面表现得比中国包括西方的中中阶层要好,因此被许多学者认为日本人团结,其实这也是相比较而言的。  因此,那些认为日本人团结的观点和前面的现实主义、实用主义以及忠诚等观点一样,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其实团结与排外都是出于自身的认同(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私),对于自己所认同的彼此团结,对于不认同的就排挤。
  如前面所分析的中中阶层日本武士的忠心也是出于认同,而认同的根本,受“强者意识”思想主导,和先秦时期中国的中中阶层一样。西方人的团结也是如此,依靠共同的物质利益(金钱等)和精神利益(荣誉、信念、兴趣等)而联合在一起。当然日本的中间阶层比西方中间阶层更注重精神利益,因此他们的团结面对物质利益的冲击,抵抗力更强一些,典型的便是二战后日本的企业界,有人还下做了“日本株式会社”的比喻,但其实内部(比如前面所说东日本企业代表之一的索尼与西日本企业代表之一松下)也存在激烈的竞争,只不过在“强者意识”思想主导下,为了战胜西方企业这一更加重要的目标,他们就可以在牺牲彼此一定利益的前提下团结在一起,当然他们的团结也不是绝对牢固,也会为了物质利益而破碎,但比西方包括中国中间阶层好许多。  小团体思想本质上是建立在一定思想开化(或者说理性)的基础上,部分人由于一定时期内共同的物质或精神利益而形成的。在涉及外国时,这种小团体观念进而发展为国家、民族意识。就中国人而言,像许多文人和80后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明显的甚至强于西方人的个人主义思想,但在北京奥运、南方雪灾、汶川地震中也表现出明显的国家、民族主义。而大多数西方人也是如此,在国家民族受到明显的侮辱或者与其它国家民族竞争(典型的如足球、篮球等世界性的体育竞技)时,即便是个人自我的人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国家、民族主义。  4、日本人的“三心”  世纪,天主教神父约翰罗德利格总结日本人的性格后认为:“日本人有三种心。第一种是口头上的,这一眼就可以看出不是真实的,是虚伪的心。第二种是只在关系亲密的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相互敞开内心的心,第三种是对任何人都不说的只属于自己的心。”  日本心理学家南亚弘志也有类似的三层论观点,其理论中提出将日本人的心理划分为内部、外部和活性三个方面。其中内部的内容包括懦弱、害羞、谨慎和屈从等特质;外部的内容有考虑别人的感受、温文尔雅和仁慈善良等特质;而活性的部分包括勤勉、抱负以及工作纪律等特质。  作为外国人的天主教神父虽然表达地比较直白粗浅,但也能够保持一定的旁观者清,而本身就是日本人的心理学家,虽然受自身思想性格的局限而无法完全认识自己,但也能时刻从自身出发来深入分析和研究日本人的性格,与前者一样注意到了日本人复杂甚至矛盾的性格。下面就细节性地分析一下“三心论”。  约翰罗德利格所说的第一种心,《武士道》一章中已经有了很好的解释,至于“只在关系亲密的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相互敞开的内心”的第二种心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涉身处地思考一下,人总是会有一定的亲疏标准,不可能把关系亲密的家人朋友同事和泛泛之交的人以及一般的陌生人一视同仁,不可能把自己的许多内心真实想法告诉后两者。而第三种心确实是深刻之谈,说明他经过相当深入地研究,当然这种心也并不是日本人所独有,其实许多中国人包括西方人也存在,只不过没有日本人那么明显而已,“对任何人都不说的只属于自己的心”也就是自己最私密的隐私,有可能是一些别人无法理解的想法和情感,比如说某些才智过人的学者的学术想法,只能自己思索而不会告诉别人,再比如说自己的儿时的无知言行和青春期的初恋等等。当然也有可能是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些极其恶劣的行为等等。  一般人都会对自己内心的隐私层层设防,日本人自然也是如此,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人特别是中中阶层的日本人认为轻易地向别人展示自己真实内心是一种幼稚浅薄的举动,也就是被认为思想低下意志不足的“弱者”,因此很少愿意把自己完全赤裸地展现在别人面前,当然如果在真心地完全地认同对方,或者说对方首先把自己的全部内心毫无保留地展示给自己后,许多人也还是会同样完全吐露自己心声。只是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要彼此真心地完全地认同不是简单地几句话所能做到的,因此这第三种心便深深地埋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直到死也不会告诉别人。  南亚弘志所说的内部的懦弱、害羞、谨慎和屈从等特质;外部的考虑别人的感受、温文尔雅和仁慈善良等特质;外部的勤勉、抱负以及工作纪律等特质,只不过把以前出现的日本人论观点进行了一定的归类,其实完全可以用“强者意识”思想来解释,其它地方已经有详细的分析,在此不再重复。  5、间人主义有日本学者曾经提出过“间人主义”(referential subject),即行动时要充分考虑他人或所属部门的立场、心情及相互关系,强调相互间的依存和尊重。虽然名称有点新奇,但其本质也是由于“强者意识”思想及敏感等性格。  日本人特别是中中阶层在受请求拜托后,大多数人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哪怕付出生命等一切代价。  比如古代某武士受另一武士之拖照顾其儿子,但路上因为风暴等天灾孩子自己不小心掉下河死亡,严格地说这并不是其过错,但其还是认为自己没有完成他人的嘱托,最后他让自己的儿子去死,以此来补偿对方。这里不去探讨此武士的做法是否准确,是否为了自己的名誉而非常自私地不顾及自己孩子的感受以及生命的价值,只是想说明日本人特别是中中阶层对待他人拜托请求的思想态度。  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其他许多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也如此,比如受主人邀请去做客,即便其饭菜和不合自己的口味,也因为考虑到对方的好意而很少明确提出意见;在明确禁止吸烟的场合很少人吸烟;在日本,外面等电梯的人总是先让一条道让电梯里的人出来;感冒的人往往会主动带上口罩等等,虽然一般是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但对许多人来说,本质还是不想让别人蔑视,也就是不想被认为是弱者。  从上面日本人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礼节来看,可以说许多日本人对待他人非常文明礼貌,非常通情达理,时刻考虑到对方的感受,美英等西方国家还是中国、韩国等东方国家都不如。但这也是相对的,比如当自己对对方行礼而对方没有相应地还礼的话,那绝大多数日本人都会非常生气,面露怒气而不顾及对方,有许多甚至可能动手打架。  对于中间阶层日本人来说,如果对方和自己的等级相差比较大,就很少有这样的体贴,比如当年侵略占领中国的许多日本军人,对待中国百姓就非常严酷,完全不在乎对方的感受(换句话说很少给这些人面子);又比如二战以后包括现在许多企业的中层领导(科长、部长),有时候下命令时也不顾对方能否完成,此外某些下属完不成任务或者犯错误的时候也是严厉批评,甚至开除。另一方面,在思想上如对于自身的信念,则又是丝毫不肯退让的,像当年的“大东亚共荣圈”,大多数原来的日本官兵到现在还坚持其是正确的,像东史郎等真心忏悔战争罪责的老兵只是少数。  因此就思想信念方面而言,中中阶层的日本人可以说很像“单细胞精神动物”,而就对待他人而言,又很像“镜子”,你对他善他也会对你善,甚至更善,你对他恶,他也会对你恶,甚至更恶。
  这种思想体现在工作上,典型的如服务行业,虽然日本中间阶层的“强者意识”思想保持着强烈的自尊,但对于顾客都有一定的礼让,对于许多无礼的顾客也微笑对待,将其放在高于自己的等级(这从对顾客的敬称上就可以看得出来),绝大多数工作人员不会将生活上、工作中遇到的不顺心发泄到顾客身上,因为自己心情不好而对顾客态度恶劣,当然一旦有这样的情况,大多数人会立刻被解雇。当然大多数服务业工作人员的微笑也和西方服务业工人一样属于职业性微笑而非真正发自内心,但中国的服务业特别是如铁路航空公交、医院等一些垄断、半垄断性质的服务行业,许多工作人员(大多数属于中下阶层)对顾客怠慢冷漠、爱理不理,连基本的职业素质都没有,更不用说发自内心的微笑了,当然许多的乘客也一样存在许多不文明礼貌、冷漠等缺点,这两部分人大多数都属于思想层次比较低下的中下阶层。另外许多企业的售后服务工作人员对前来维修的用户爱理不理,相比日本、西方的售后服务工作人员态度差很多,有些人甚至把维修物品中一些好的部件偷换掉了。  虽然日本中间阶层的等级观念甚至比中国中间阶层还牢固,但高等级的并不是完全蔑视低等级,当后者的言行符合等级时,前者也会给予一定的尊重,举个简单形象的例子,比如古代武士集团以及现在企业中,下级向上级鞠躬一般是90度或者45度,而上级一般会以15度的点头来回礼。  另外许多人,即便是大明星、大企业家(大多数属于中间阶层),也会对没有地位和财富的普通民众给予一定的尊重,不像现在中国的许多大明星、大企业家(大多数属于中下阶层)对于一般的普通百姓有一种强烈的歧视,不愿意说一句话或者看一眼。  6、日本式的谦虚有时很虚伪关于谦虚在《武士道》一章中已经有所分析,下面再补充一下。  许多接触过日本人的人,会因为其日常的言行而认为日本人非常谦虚,即便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不会大肆张扬,不像西方人那样一取得一定的成就就表现炫耀自己,但其实这种谦虚也不是真正绝对的谦虚,也是相对的,也可以归结到“强者意识”思想。  对于许多日本人来说,因为自大骄傲会被认为是浅薄无礼(直白一点说就是“弱者”),因此才表现得谦虚。而且这种谦虚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平衡上,举个《武士道》中的例子,许多日本人在日常交往中往往将自己的妻子儿子谦称为“贱内、拙妻”、“犬子”,但如果当对方真的用这些词语来称呼他的妻子儿子时,绝大多数人往往会气愤地立刻翻脸。另外在与同等级(地位相等)日常交往中也常自己谦称“在下”,但如果对方真的将其看作下一级,那绝大多数也会气愤地立刻翻脸。这本质也是因为敏感的性格所导致,不过也并不是绝对,对于相同等级的比较容易执行,但对于下面的等级则在对方遵守一定的等级顺序下,才会表现出这种谦虚。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日本人的谦虚完全是虚伪,其实这种情况也存在于许多中国人包括西方人中。但平和中庸地说,和明显的骄傲一样,这种“过分的谦虚”也不是思想高尚的表现。  谦虚的另一方面可以表现为知错能改。下面简单论述一下。  孔子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却产生了一定的误解,大多数人都只是按照表面理解为知错能改是一种很高尚的品格,但其实这句话应该从反面来解释才更加确切,那就是说,知错能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能够完全无条件地做到知错能改,那他的品格就已经非常高尚了。  但许多人由于自大轻狂、扭曲的面子、物质利益等因素,即便在自己非常明显错误的时候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当然更不用说一些似非而是的小错误了。  对于大多数日本人来说,许多时候都能够做到知错能改,当自己出现明显的错误的时候主动而且诚恳地向别人道歉,以致于“对不起”等词语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动不动就来一句“对不起”。  当然许多人会质疑日本对于侵略战争的反省态度,认为他们是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而仍旧死不悔改,但其实这是因为许多日本人没有把侵略战争当作错误,因此才不承认。  另外比如有些日本渔民捕杀鲸鱼海豚等国际保护动物,而且无耻地冠以科学研究名义。有人也会认为这表明日本人死不悔改,甚至偏激地认为日本人贪婪、残暴、变态等等。当然还有些人会产生严重的误解,因为这和日本其它的文明礼貌的表现严重相悖。  其实深入分析这一现象,是因为随着日本的崛起,大多数日本人对于日本自身的各种传统(包括捕杀鲸鱼海豚也包括女体盛等等其它方面)都怀有强烈的自信,认为这些传统都是正确的、高尚的,因此都竭尽全力地保护维持,而不管其是否有正面意义,也不在乎外国人怎么批评(有些甚至还暴力对待那些批评者),这也可以说是某些日本人顽固的一面,受自身思想的局限,即便那些公正的批评也不愿意听取。  7、复仇与宽容思想共存的日本人就宽容而言,有人觉得和日本人极端的复仇思想存在严重的矛盾,这里也举些例子简要说明一下。  有人觉得日本人特别是新新人类的各种个性化着装包括发型等体现了日本人的宽容,但其实也要区别对待,一部分人确实宽容,另外相当一部分人是出于不关心,还有部分的传统日本人虽然看不顺眼,但由于内心觉得对一些小事物大惊小怪是无知幼稚(直白一点就是弱)的体现,就像古时的武士,认为大笑是无知幼稚(直白一点就是弱)的体现,因此才采取漠然的态度。  就这方面来说,西方人特别是庞大的中下阶层在面对别人的个人主义、自我表现时,思想态度也并不完全是宽容,而有点事不关己式的漠不关心。  而许多中中、中下阶层中国人对此往往无法忍受,许多所谓的传统中国人,连男性留个长一点的头发就会认为其下贱甚至认为是流氓,而女性穿一些吊带装之类的衣服就会认为其放荡甚至认为是妓女。而如果是外国人,就往往觉得很正常了,但对自己的同胞却没有这种心态,这也是幼稚、偏激自私自大等“弱者意识”的体现。  另外日本人对同性恋、变性人等方面的宽容态度也可以如此分析。  和前面分析的“忠”、“善”、“团结”一样,日本人的宽容也是有条件的,比如一般的日常事件,当一个人不小心撞到另一个人的时候,如果真诚地鞠躬道歉,那被撞的人往往会宽容原谅,哪怕自己受了比较严重的伤,但如果对方没有道歉或者没有真诚地道歉,那即便没有受伤,被撞的人往往会怒不可遏,甚至会气得想杀了对方。再比如政治领域,如果一个议员或者公务员出现了不当言行,给政党或者政府造成了麻烦,那往往只有辞职才能得到宽容。  古代也和现代差不多,古代武士犯了错误,往往会选择自杀来谢罪,这样即便其犯了很大的错误也往往会得到宽容原谅。但如果其不真诚谢罪并承担责任,那即便被处死也无法得到宽容原谅。  当然如前面的所提到的日本人极端的复仇思想,比如古代武士受到无礼的、不公正的侮辱,往往无法宽容原谅对方,反而会杀死对方来清洗自己的名誉,再比如自己的主人受到侮辱,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名誉也要复仇等等,这都是受到自身“强者意识”思想的局限。具体前面已经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从整体的一个国家民族和细分的每一个国民来对照,上面的分析还是有点片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比如俗话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从地理范畴来划分,如中国的北方人与南方人,思想性格的差异就比较明显,如北京人包括东北人的爷们品性、上海人的小男人习性、湖南人血性、蛮霸,广州人积极、行动力强,再细致一点到各个省乃至市、县的中国人都存在一定的不同,比如浙江人中的温州人明显比其他的城市精明。  日本也一样,冲绳的民族性和本土日本存在明显的差距,就连日本本土中,东日本和西日本也有不小相异,比如典型东京和大阪。如自民党占据了东京等大部分东日本地区,但在京都、大阪等西日本地区执政的多非自民党;东日本企业代表之一的索尼与西日本企业代表之一松下间也存在多种明争暗斗。  当然西方国家也如此,虽然占据主导地位的都是物质主义、个人主义等下层“强者意识”思想,但英美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最接近,而德国的精神理性主义和日本接近,法国的人文浪漫思想和中国接近,其他如意大利、西班牙等也都有相当程度的不同。同样再细分下去,每一个西方国家中,不同地区的人的思想性格也有一定的差距。  如上所说,思想性格也是个动态变化过程,从纵向的时间来说,不同时代时期,肯定有一定表面的变化。从横向的各阶层来说,中中、中下等阶层也在不断变化,或者进步,或者倒退。以上所举中中、中下阶层的一些思想性格也没有绝对明确的界限,因此每个阶层的思想并不是绝对固定。  浅析日本人的性格特征  时间:
来源:no source
  在日本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地铁等公共场所,很少有骂人和打架的,国人中的某些人在谈到这一点时,总是说这是因为日本人的"文明"和"高素质".其实,得出这种结论的人,要么是他们智力有问题,要么是他们故意视而不见,因为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正是日本人性格中黑暗,卑怯的一面.  日本人性格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认为尊崇强者,欺凌弱者是天经地义的,这一点与其说是深入了日本人的血液,不如说是已经刻在了每个日本人的基因里.日本人的一举一动,无不体现了这个特点.和这一特点相配合的,就是日本人的"卑怯",说得好听点儿就是胆小.  在日本的各个学校和大公司里,"依机梅"(虐待)现象大量存在,在有的学校甚至成为严重的问题,经常有报道说某某学校的学生因为被虐待而自杀.为什么在学校和公司里,公共场所中的日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文明"和"高素质"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虐待恶行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日本人的"卑怯".  日本人在决定欺负一个人的时候,往往要仔细观察对手的实力,在得到准确结论前绝不动手,即使开始动手,也是循序渐进,在对手没有反弹时步步进逼,在遭遇反弹时略有收敛或偃旗息鼓.最后的结局,往往是被虐待者的逃避,自杀,或者干脆再找一个比自己更弱的人,然后转而加入虐待者的行列.  在公共场所相遇的人,要想准确无误的了解对手的实力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身高只有一米六,看上去很瘦弱的人有可能是一个可以一拳打碎你下巴的职业拳击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日本人在公共场所不敢轻易起衅,别说打架,就连争吵也能免则免,因为那有发展成为打架的可能.  在日本的电车上比较常见的"背对背吵架"现象,也是这种说法的一个佐证.在电车上发生矛盾的两个日本人,往往是先对视一眼,然后都转身成背对背,再和对手低声对骂.让人看了实在忍俊不禁,在了解对手的实力之前,连和对手对视都不敢!真不愧是"高素质"的日本人!  在日本的电视节目中,曾有一个日本人介绍过在学校里不被虐待的窍门.他的作法很简单,道具只是一个硬卡片.具体作法是把这个硬卡片折成锯齿形,握在手里,在和对手面对面时,双手相握,轻轻揉动,这样,手里的硬卡片就会发出和工夫高手准备发力时手关节发出的"喀啦"声极象的声音,如此就吓退了对手.据说,他就是用这种方法保证自己的学生生涯中不受欺负的!  与了解对手实力前的"卑怯"相比,是在了解之后的"狠毒",不仅有肉体的虐待,如直接动手殴打,在对方的鞋里和书包里放图钉,趁人上厕所时把门关死,再提一桶水浇他个透心凉等等.还有心理的虐待,如就当你不存在,和谁说话都被置之不理,当几个人凑在一起说话,而你也想加入时,那些人立刻作鸟兽散,还有就是联手说你的风凉话,偷偷把你的课本撕个粉碎.真是花样百出,无所不用其极.  补充一点,虐待一个人时,一般是集团行动,这也正是由日本人的"卑怯"造成的.对于旁观者,如果你不加入虐待者的集团一起虐待他人,你就有可能成为被虐待者,所以,在日本学校的虐待事件中,尤其是致人自杀的事件中,虐待集团的规模往往十分庞大.  日本的"暴走族"往往人数众多,也是由于"卑怯",人少了他们不敢!人多了呢,以前发生的二百多名"暴走族"殴打三个警察的事件就能说明一切.  日本的犯罪事件中,针对小学生和幼儿的恶性案件不少,大阪教育大付属池田小学、致使二十三人死伤的宅间守,把九岁小女孩绑架,当成宠物一样监禁十年多的佐藤宣行,还有以嫌疑人自杀而结案的"てるくはのる"杀人事件的岡村浩昌.这些案件的犯罪者把目标定为小学生和幼儿的目的,都是因为对方没有反抗的实力,自己不会受到伤害!就连罪犯也无时无刻不在表现着日本人的"卑怯"!  结论:从日本人的性格特点即可看出,对于日本,软弱只会招致日本的得寸进尺,甚至任意欺凌(近来日本对华政策的趋于强硬有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软弱),日本人对于弱者除了置之死地而后快之外,不会有一丝的同情和怜悯,要在和日本的较量中占上风,强硬是唯一的办法.我们在专心发展的同时,不要忘了随时向日本展示我们强硬的一面.
  绝对有必要认识地球上的这群种族,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东西,一定要认识清楚。  相信很多人不愿意去认识和理解日本人,至少楼主本人很少关注日本人。看见带着"ri”这种脏话的国名,和像用过的卫生巾的国旗,就恶心透了,别想去研究他们了,但是,不能做到知己知彼,何来百战百胜?万一有一天,真的打起来,面对的是怎样的一群东西都还不知道,一定会吃亏的!
  利用这个帖子,我们把日本当做未来的假想敌,大家来讨论一下如何干掉日本!
  日本家电王国神话破灭 索尼今年将亏损18亿美元  公司报道第一财经日报[微博]
04:29我要分享 1457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家电风靡世界各地。家电产业作为拉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造就了“日本制造”在世界市场的良好口碑。然而,时过境迁,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家电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却力不从心,逐步被韩国、中国等后起之秀赶超,经营陷入困境。  日本索尼公司最近宣布,由于智能手机、彩电等消费电子产品的销售持续低迷,预计在2014会计年度将发生2300亿日元(约合18.4亿美元)的巨亏,这也是索尼自2008年以来的7年中第6次出现巨额亏损。  “家电王国”神话破灭  自2011会计年度,日本家电行业的三大巨头索尼、松下和夏普就出现巨额亏损,其中松下的亏损额创造了日本制造业亏损额新高。这些家电巨头虽然进行了断臂式整顿改革,但依然未能阻止经营业绩持续下滑。2012会计年度,这三家家电巨头继续严重亏损。  日本家电业衰败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企业战略决策失误,也有遭遇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国际产业格局巨变等因素。  战略决策方面严重失误的典型案例当数数码录放机(DVD)规格之争。为了争夺数码录放机市场,日本家电厂家纷纷投入巨资研发,逐步形成了以索尼、松下等公司主导的蓝光阵营和东芝领军的高清阵营。在这场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规格之争中,蓝光规格虽然获胜,但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以及音视频网站大量出现,市场对数码录放机的需求不断萎缩,日本家电企业规格之争演变成一场没有赢家的零和游戏。  松下也同样出现过重大决策失误。在本世纪初,夏普等公司把下一代平板电视的发展重点放在了液晶上,但松下却将宝押在等离子上。松下认为,液晶技术有其局限性,很难生产出大尺寸面板,等离子则适合生产大尺寸电视,而且等离子还具有亮度高、可视性好等优点。然而,随着液晶技术的发展,60英寸以上大屏幕面板也应运而生,且具备电力消耗小、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2011年,松下投资2100亿日元、开工仅一年半的尼崎等离子工厂被迫停产。  夏普也非赢家,公司因未能掌控消费者心理与市场动向,而豪赌大屏幕液晶电视机,投资4200亿日元建立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年产600万台60英寸以上液晶电视面板的工厂。但市场并没有像夏普期待的那样发展,销售很不理想,自2011年下半年起该工厂开工率不足五成,出现严重亏损,夏普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  在手机业务方面,日本采用了与欧洲和中国等不同的制式,其国际竞争力自然被削弱。在目前智能手机市场上,日本高端产品和品牌竞争力不及美国苹果,普及型智能手机的性价比又不及韩国、中国产品。  产业转型 突围求生  近年来,索尼、松下、夏普、日立、东芝、三菱、日本电气等曾经显赫一时的日本家电代表性企业,不是陷入经营困境,就是淡出家电市场另谋生路。  如今,各厂商纷纷收缩家电业务,开始去家电化的进程。这些厂家已经或者正在从海外撤退家电业务,缩小国内家电生产规模,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盈利业务。日立将重点放在发展信息通信系统及相关产业、建筑机械、升降机等建筑设备;东芝在原子能以及其他发电设备、高性能集成电路、3D快闪存储器等方面大展手脚;日本电气主打政府以及企业事业机构用大型计算机、工程设备等。  就连以家电为主业的松下和夏普,也开始涉足汽车用电子部件和新能源领域,开展多种经营,谋求收益多元化。索尼公司除了加强一直盈利的影像部门的营销之外,还致力于在再生医疗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发展新业务。  另外,随着4K电视节目的试播,日本家电企业认为即将出现电视机更新换代新时期,期望以此为契机谋求东山再起。日本市场调查公司预计到2017年日本市场50英寸以上的4K电视机的销量将达到120万台。最近,松下推出两个系列7种机型、屏幕尺寸在40英寸到85英寸之间的4K电视机。据悉,东芝、夏普、三菱也即将推出4K电视机,一场新的竞争已经悄然展开。  在这新一轮竞争中,日本家电企业能否咸鱼翻生,重振“家电王国”昔日辉煌,引人关注。(新华社)  (新华社)
  丰田在华被甩出好几条街:皇冠雷克萨斯成深深的痛  公司报道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微博] 白朝阳 18:18我要分享 9  《中国经济周刊(微博)》记者 白朝阳|北京报道  2014年,全球销量冠军似乎又非丰田莫属。数据显示,丰田集团1—9月全球销量为761.5万辆,连续3年创历史新纪录,而紧随其后的大众的全球销量约为750万辆,通用的全球销量为737万辆。自2012年取得全球汽车销量冠军地位后,丰田已经连续两年获得冠军。  然而,作为全球销量冠军,丰田在中国市场似乎总有些找不着感觉。一方面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双双下调销售预期,另一方面杀手锏新能源汽车迟迟未能破局。在中国,丰田已经被全球销量第二的大众甩出好几条街,甚至被排名第五的福特超越。有人预计,随着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丰田很可能痛失全球销量冠军的宝座。  南北丰田双双下调销售目标  在今年北京车展上,丰田中国区总裁、丰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大西弘致提出,丰田2014年在华销量能够超过110万辆,之后逐步达到年销售200万辆的规模。同时,丰田在中国还要成为所有品牌中销量前三、日系品牌中销量第一的汽车品牌。  然而,就目前来看,丰田完成销售目标的难度颇大。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丰田在华累计销量为71.03万辆,同比增长11.5%,相较其全年销量目标110万辆,前三季度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仅完成目标的64.5%。  今年9月,一汽丰田宣布将全年销量目标由66万辆调整为62万辆。作为丰田在华的销量主要贡献方,一汽丰田已经连续3年未达成全年目标;随后,广汽丰田也“不甘落后”,将年初制定的40万辆销量目标下调至38万辆。  南北丰田销量低迷,竞争对手的销量却扶摇直上。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大众累计销售1348532辆,同比增长15.9%;一汽-大众销售整车1352250辆,同比增长15.7%,其中,大众品牌销量为939728辆,奥迪品牌销售412522辆(含进口车),南北大众的销量是南北丰田的3倍还多。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在2014汽车流通行业年会期间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丰田主动下调销售预期,有利于缓解目前丰田经销商的压力。  汽车行业专家贾新光认为,这可能也是丰田的无奈之举。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以来,受中日关系的影响,日系车销量下滑明显,目前看来,这种影响还在持续。  有专家认为,车型的更新换代缺乏节奏是另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占据一汽丰田近40%份额的主力车型卡罗拉新款在6月下旬上市,但由于清理旧款库存,以及顾客的“持币待购”心态,新车并没有迅速拉动丰田的销量。7月,丰田在华整体销量下降了7.6%。  丰田新能源汽车:守住了专利,错失了市场  除了销量世界第一的名片,新能源汽车技术也让丰田独步全球。来自丰田的数据显示,自1997年8月第一辆普锐斯上市以来,丰田在17年间累计销售了705.3万辆混合动力车。  17年里,为了阻止其他汽车企业进入,丰田注册了一系列混合动力发明专利,这被外界称为“技术陷阱”。  一位接近丰田汽车的人士表示,中国企业即使在该技术上有所突破,也不敢轻易使用,因为一不小心可能会因踩入“技术陷阱”而被丰田起诉。此前,工信部部长苗圩就曾表示:“传统混合动力以丰田为代表,已经设计了若干个技术陷阱,我们千万不要碰它。”  为了绕开丰田的“技术陷阱”,中国车企只好另辟蹊径。  在刚刚落幕的第16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台达董事长海英俊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丰田构架严密,外面的企业难以渗透,为此,台达在四五年前开始进军新能源汽车,如今,台达终于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和核心零部件领域大获成功。早在2010年,台达就已经推出两款由国内自主品牌车型改装的1.8升增程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和纯电动轿车。此外,在新能源汽车周边产品,比如充电设施和汽车电子,台达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一位比亚迪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丰田严苛的专利控制反而促进了国内车企的自主研发能力。如今采用并联式系统的比亚迪“秦”,在结构设计上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  丰田守住了技术专利,却错失了中国市场。一位接近广汽丰田的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因为丰田封锁了混合动力技术,中国企业只能尝试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而政府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时,也自然只补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而非丰田的混合动力汽车。  得不到中国官方认可和政府补贴是丰田的“死穴”。多年来,丰田的混合动力车型始终没有打开中国市场,广汽丰田旗下的混合动力车型凯美瑞尊瑞,至今累计销量也仅1万辆左右,月销量远不及可以享受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比亚迪的“秦”。  “市场还没有打开,专利却马上到期。”一位广汽丰田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意味着未来其他车企可以放心研发混合动力车型,而不会有来自丰田方面的法律风险。  眼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巨大市场被其他车企抢占,丰田终于“亡羊补牢”学会了妥协。在近日的发布会上,广汽丰田发布了合资自主品牌名称——领志。上述广汽丰田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领志将于明年推出首款纯电动车型,但未来不会局限于纯电动车型。  高端车型碰壁  高端车型皇冠和雷克萨斯也是丰田深深的痛。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消息称,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要求,决定自日起,召回日至日期间生产的部分皇冠汽车,共计93700辆。本次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长时间使用后,制动总泵内部油封可能出现龟裂,导致制动液发生渗漏,警告灯点亮,制动性能下降,存在安全隐患。  丰田皇冠召回,雷克萨斯也难敌德国三强ABB(奥迪、奔驰和宝马)。奥迪、宝马和奔驰组成的德系三强稳居中国豪车市场前三,把持着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而雷克萨斯2013年的销量仅为3.4万辆,被捷豹路虎超越。  衍进商务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张兆钧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雷克萨斯作为高端品牌,性价比和售后都不输德国三强,但在中国销量低,和它的日系车“身份”以及国人的消费习惯有关。  为了能更多抢得中国市场的大蛋糕,同为日系豪华品牌的英菲尼迪2011年干脆宣布将总部从日本迁到香港,以摆脱其“日本车”的帽子,同时,英菲尼迪大力推进国产化进程,日,东风英菲尼迪首款全新国产车型Q50L在东风日产襄阳工厂正式下线,拉开了英菲尼迪品牌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序幕。  “面对中国市场,丰田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雷克萨斯也应该像英菲尼迪一样,快速实现国产。”贾新光表示,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同时可以拉近和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然而,今年上半年,丰田方面依旧表示,在中国暂时尚未有雷克萨斯国产化的计划。
  日媒:中国海警连续5天巡航钓鱼岛 反驳日方警告  军事要闻环球时报 [微博]
08:10   据日本《产经新闻》11月24日报道,日本海上保安部24日确认,3艘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周边海域航行。这已是中国海警船连续5天在相关海域进行巡航。  据日本海上保安厅第11管区那霸海上保安本部消息称,这3艘中国海警船分别为“海警2102”“海警2151”和“海警2337”。“海警2337”曾于21日下午离开相关海域,但23日夜晚又再次返回。面对日本巡逻船的警告,中国海警船回应道,“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日本人认为一个人不是好的,就一定是坏的。
大家还爱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尔财务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