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老城大同馨居砖上印有工部馨景款识的是什么年代的

? 特别策划 太湖明珠网 &? 摄影 撰稿
整理 项行 ? 特别鸣谢 荣勉韧 荣耀祥 资料提供 ?2005.10
  冷寂多年的荣巷,在无锡大规模的老城拆迁中再度受“宠”。在这条屋旧檐漏的老巷里,深烙着中国民族工业先驱留下的足迹。世纪之交,重走荣巷,会获得何种感受?
  荣巷老矣。弯弯小巷已被城西大片高楼所包围。昔日巷前有条小河,名梁溪,为无锡古称,如今已被车轮滚滚的公路所替代。巷内平房见多,院墙高高,露出饱经风雨的青砖。庭园不大,仍留有老井或假山。和主人闲聊,会告诉你巷内多数人家属“梁溪荣氏大家族”。他们曾拥有显赫的家族发迹史,旺族中出现了像荣熙泰、荣宗敬、荣德生等可载入中国民族工业史册的先驱,特别是诞生了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
  在荣巷古镇即将开发之前,我又一次来到了荣巷,我们看到的这些照片,也许就是绝版的了......
介绍篇& ■
风物篇& ■
人物篇& ■ ?????????????
药王荣阿三宅
上海热水瓶厂老板荣锡锦宅
荣汉增宅,已有71年历史
清三品官荣俊业宅。后租于西泰典当老板荣秉之
上海安裕钱庄经理荣柳泉之父荣西城宅
荣氏企业高级职员荣子清宅
“电信先驱”荣月泉宅
“X光专家”荣独山宅
荣安国宅(分别为荣德儒、荣宝锦、荣宝锟、
荣蓉初、荣锡九等家宅,都是荣安国的后裔)
有完整的砖雕门楼
荣瑞馨老宅,金鱼园故址
“怡德堂”
荣坤生宅(原为荣秉渔的“修敬堂”)
“三乐”公司老板荣柏云宅
上海“申一”经理荣永达宅
荣和甫宅(在上海和厦门分别开设百货公司)
荣泉生“宝庆堂”
荣鄂生家祠
“花号”老板荣梅清宅
荣福龄宅,其孙女荣容之是中共地下党员
荣梅莘兄弟宅
元新轮运公司老板荣兰亭宅
荣德生老宅
荣梅清老宅
晴雨操场(《天降山海》碑址)
进士荣光世宅
荣德生的老师荣云章宅(“经畲堂”)
荣宗敬、荣德生故居转盘楼及大公图书馆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故居保留的老房
纸马店(花烛店)
荣澄螯“天益堂”药材店
“德昌顺”布线店
荣氏“春益公”支祠
“任森泰”酒店
大饼油条店
“湖北佬”面店
革命烈士荣念曾故居
“七报弄”荣汝楫举人府
荣瑞馨宅(花厅)
“杨三大”饭店
“延龄堂”药店
上海大中华橡胶厂股东、中医张惠臣宅
荣文鼎故居、精勤工艺研究会社故址
“昂德罗”茶馆店
盐运使荣声扬宅
海运业主荣双鼎宅
介绍篇& ■
风物篇& ■
人物篇& ■ ?????????????
荣巷人物谱
梁溪荣氏始祖
----------------
  元末明初文人。原居金陵,后定居无锡,为梁溪荣氏始祖。字逸泉,号水濂。尊称水濂公。
  元至正时,其父友谅官福清知县,方国珍攻城,城破遇难。荣清无志功名,好游逸,善诗文。明洪武时召为著作郎,力辞不就。尝与二三文友来锡游历,见民俗淳厚,文风高雅,梁溪两岸,风光秀丽,土地肥沃,正统时,挈家来锡定居。
  初居西门外,后迁九龙莲花峰南、梁清溪北之长清里(现名荣巷),徜徉山水间,终生不仕。以诗文自娱,终年九十五。子继先、承先、念先,分别居住上荣、中荣、下荣三村。
?地理位置:无锡西郊
?大致范围:南临梁青路 北跨梁溪路 东至洪桥路 西到梁湖路
?古镇面积:0.82平方公里
?自然村落:上荣、中荣、下荣
?主要姓氏:荣
?古镇历史:近600年
?历史建筑:157幢
?狭义上的荣巷,主要指的是中、下荣。那些较有特色的、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建筑,也大多在此。(见上图)
?无锡公交2、26、40、87、88、89、91、92、K310 可到达
荣巷保护区圈定
  无锡荣巷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已初步完成,荣巷将建设四大区域:无锡近代工商业发展历史展示区、荣氏家族史展示区、民居民俗旅游区和高品味居住区。
  荣巷位于无锡市西郊,保护范围西到荣德生故居,东到荣子青旧宅,南到晴雨操场,北到荣叔良旧宅(不含荣叔良旧宅),这里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密集,面积约8.22公顷。本次规划范围为梁青路以北、梁溪路以南、张巷以西、杨巷以东的面积13.20公顷区域。
  荣巷的历史价值十分特殊和重要。明正德始年,荣氏始迁于此,随时代的变迁与荣巷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如今的荣巷。清末至民国,由于荣氏家庭在民族工商界的崛起,给荣巷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从而留下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烙印和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群。建在荣巷公益小学内的晴雨操场十分罕见。荣巷至今还有一条长约380米的老街,100多组近现代建筑群,几百个建筑单体。全国古镇保护著名专家阮仪三在实地考察后说,荣巷建筑形式之多,品种之全,内容之丰富,在江苏省内十分少见,十分珍贵。
  根据规划,将建设荣巷老街商业带,以荣瑞馨花厅为中心,布置文化娱乐用地,恢复荣巷东浜和西浜水体,利用荣巷中学的西片水池与荣巷码头前水系连通,形成环流。在码头以南,靠梁青路布置大面积公共绿地,保护区建筑高度以两层为主,少量三层,商业等公共建筑不超过三层,建筑风格为粉墙黛瓦,布局以合院式、天井式为主,新建居住建筑以联排式和独立式为主。路网为原有街巷格局为主,
沿恢复后的东浜和西浜水体边开通道路,增加地段路网密度。
  明代初年,荣氏始祖荣清迁来无锡,定居于梁溪河下游北岸,督率子孙辟草荒、筑河坝、建家宅,逐渐使之成为田地平畴,屋舍俨然,阡陌交通,有粮田、鱼池、桑竹等的安身立命之所,初步建立了上荣、中荣、下荣三个自然村落。
  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梁溪荣氏始建荣氏宗祠,修了第一部宗谱,这表明家族人口已经有了很大的增加。随着外出经商者日渐增多,赚钱归来建房者自然也就愈来愈多。这样,3个自然村落就逐渐联成一片,荣巷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并在本邑西乡小有名气。
  进入清代盛世后,荣氏家族的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已有人远出荆湘经商致富,且“富甲一乡”,参与一乡的事务,并开始向外拓展。至清道光以后,荣氏家族的经济生活主要以耕、织、渔、航、商等为生业。年由于太平军与清军作战,战火焚毁了大半个荣巷,人口遂锐减了一半以上。荣氏家族中的人员因避战乱而出奔上海等地,从而开始从事棉花、铁、钱庄、海运等商业活动,以此致富并带动了荣巷地方经济的发展,荣巷的自然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所取代。男劳动力外出开拓经商,妇女在家饲农桑。同时也从大半个废墟上重建了家园,有了华屋和楼房,形式上从实用型逐步向装饰型转化。
  1900年前后,荣氏家族已有一些人成为洋行买办,从而西方文化开始渗入荣巷。荣广大花号是当时全国四大花号之一,它在日本还设有出庄(出口办事处)。以荣宗锦、荣宗铨兄弟为代表的一些荣氏族人兴办和发展了民族工商业,同时还相应发展了教育事业及其它相关服务性行业,开拓了开原路,建立了电灯公司、图书馆、邮局等。小小的荣巷街已形成了近百家店铺,成了方圆几十里的一个商业中心,以此带动了各类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
  民国初年(1912),荣巷正式建镇,属无锡县第四区;民国17年(1928)荣巷归属开原乡。
  1978年荣巷镇并入河埒公社(后改河埒乡、河埒镇),城镇户口归属荣巷街道。
特别策划 
&? 摄影 撰稿 项行& ?2005.10
介绍篇& ■
风物篇& ■
人物篇& ■ ?????????????
荣巷人物谱
著名民族资本家
----------------
(1873年~1938年),名宗锦,字宗敬,江苏省无锡荣巷人。荣德生之兄,荣毅仁之叔,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
  早年经营过钱庄业,从1901年起,与荣德生等人先后在无锡、上海、汉口、济南等地创办保兴面粉厂,福兴面粉公司(一、二、三厂),申新纺织厂(一至九厂),被誉为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
荣巷人物谱
著名民族资本家
----------------
(1875年~1952年),名宗铨,号乐农居士。江苏无锡荣巷人。荣宗敬之胞弟,荣毅仁之父,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 荣氏企业的创始人。9岁入塾读书。15岁进上海通顺钱庄习业。19岁随父至广东任三水县厘金局帮帐。3年后回锡,任广生钱庄无锡分庄经理。
  1899年农历10月,应邀任广东省河补抽税局总帐房。
  1901年与兄宗敬等人集股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一年后改为茂新面粉厂并任经理。1905年与兄宗敬等7人集股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先后任经理、总经理。
  1912年与兄宗敬等人集股在沪创办福新面粉厂,任公正董事。1913年当选为全国工商会议代表,提出扩充纺织业等3项议案。又在无锡西郊购地辟建梅园,修筑开原路,重修南禅寺妙光塔等。
  1915年4月起,与兄宗敬先后在上海、无锡、汉口等地创办申新纺织一厂至九厂,并任无锡申新三厂经理。至1931年,他与兄宗敬共拥有12家面粉厂和9家纱厂,成为中国资本最大的实业家之一。期间,曾当选为江苏省第二届议会议员、北洋政府国会议员。1938年起主持荣氏企业,先后在重庆、成都、宝鸡、广州等地兴建6家新厂,支援抗战。
  1945年11月在无锡成立天元实业公司,并创办天元麻纺织厂、开源机器厂、江南大学。
  1949年9月被推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副主任,并被选为中华全国工商联筹委会委员和苏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日在锡病逝。
  著有《无锡之将来》、《理财刍议》、《商余偶谈》等。
感受?行走在荣巷街上
 荣巷老街是我国著名民族实业家荣德生先生的故居所在地,位于梁溪路之南,长约380米,呈东西走向,“∽”状,现在的标准路名叫“荣巷街”。
  荣巷街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弯曲成一条“龙”。当地人说:当初这条街的繁华,以及荣氏家族的发达,和这里的风水有大关系。
和很多江南的旧巷一样,百多年前的荣巷街也应该是青石板路。到了20世纪初,荣氏兄弟开厂办业,认识到交通对地方和企业的重要性,于1914年开始修建迎龙桥至梅园的汽车道,即开原路,荣巷街便成了其中的一段。同时,为了适应汽车的需要,光滑的青石板路也改成了弹石路。
荣巷老街全长约380米,呈“∽”状,当地人说是“龙”形。
初修的开原路长约9里,宽只有5米多,到了1917年,才拓宽到了9米。据说,为了协助荣氏兄弟拓宽道路,当时的乡董荣鄂生还自立榜样,带头将自己在荣巷老街街面上的五间平房拆去,以感动乡邻能自觉让路三尺。
当初的荣巷老街是开原路上唯一的各行各业齐全的一条街。开有米行、肉墩头、药材店、布线店、酒店、面店、馄饨店、鱼摊头、剃头店、面筋店、纸马店、茶馆店、邮局等等,近百家店铺。当地和附近的村民、山民和渔民的生活用品,都能从这条街上买到,可算是方圆几十里的商业中心。
  由于受私有制观念和风水学的影响,认为自家房屋比人家突出就发财,比人家屋脊高出一砖,就意味着本族子孙后代可以“出人头地”。
所以,整个荣巷的建筑群并不整齐。
荣巷老街上的房子石脚都外往突出,希望本族子孙后代可以“出人头地”。
荣巷老街的建筑,近百年来没有大的变化,只是繁华不再。街上众多的店铺,随着时代的变迁,或迁移、或改行、或歇业,几乎无存。唯一例外的是,位于67号的剃头店,百年来还依旧坚持着当初的行当,开业之初的八面水银镜子,虽斑斑驳驳,仍可照人。前来剃头的客人识得眼前的“老货”,大多会对着镜子多照上几眼。
荣巷老街上的老剃头店,几近百年。开业之初的八面水银镜子,虽斑斑驳驳,仍可照人
上个世纪初,为了交通的需要,荣巷老街换成了弹石路面。改革开放后,也是为了居民出行的方便,老街的弹石路面上又加铺了水泥。
在荣巷街39号门前,还能见到老街遗留下来的长不足5米、宽不足2米的一段弹石路。说到为何还剩这段弹石路面时,附近的居民苦笑道:当初的荣巷街分属两个居委管辖,由于此段路的西面被高荣饭店围墙阻挡,所以除了几家住户,不会有其他行人。在铺水泥路的时候,两个居委“理所当然”的都把这里给“遗忘”掉了。
荣巷老街遗留下来的长不足5米、宽不足2米的一段旧弹石路
夏日夜晚荣巷老街上的小店
夏日夜晚荣巷老街上的裁缝店
特别策划 
&? 摄影 撰稿 项行& ?2005.10
介绍篇& ■
风物篇& ■
人物篇& ■ ?????????????
荣巷人物谱
----------------
  清官吏。无锡荣巷东浜人。原名景熙,字咏叔,号樾堂。世业商。
  少时从师于族人作舟,为作舟及门四弟子之一。沉静少学,弱冠避乱于崇明,夜读恒至灯烬。
  同治九年举人,光绪二年进士。官工部水司主事,自云“生平志不在温饱,得志,愿京官,不欲外任。外任,贪官不可为,廉吏不易为也”。假归四年,以咯血病逝故里。有《兰言居遗稿》3卷行世。
荣巷人物谱
----------------
()清三品官吏,原名锡祉,字履吉,号琴斋。无锡西郊荣巷人。早年奉母避居上海浦东,以负贩为生,转而学幕,结识清末洋务派官吏张佩纶等人,受聘为张氏文案师爷。
  1884年中法战争时,张赴福建会办海防,马尾港之战失败,被革职充军。他即至广东督抚衙门任文案,曾帮助后补官僚朱仲甫得广东厘金局三水口总办实缺,朱遂任履吉族侄荣熙泰为其总帐,成为世交,荣氏由此发家。
  荣俊业精书画金石,后由幕而仕,历任山东临淄、堂邑等县知事、京师课吏馆总教习等职,受四品京堂衔。
  荣俊业旧居荣巷35号四开间四造进深,当地人称为“当里”。为荣氏巨商“十万红”荣秉之开设的“西泰典当”。
  此宅直到文革前,还保留有:“肃静”、“回避”等道牌。每逢婚丧喜庆,就抬出来开道,给荣巷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荣巷磨盘和梅园磨盘
  说到中国的民族企业,不能不说到荣氏;说到荣氏企业,不能不说到面粉厂;说到面粉厂,又不能不提到最初的制粉工具--磨盘。
  1900年,荣氏与他人合股在无锡西门外太保墩建保兴面粉厂。由于当时美制、英制钢磨价格很高,所以建厂初期仅购置了四部价格相对便宜的法制链石磨子。
  1905年,面粉厂引进了6部英制钢磨,19O9年,又以分期付款方式,向恒丰洋行订购了全套美式最新粉机。其时,日产面粉已达3000包,为建厂之初的1O倍。石磨,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于1910年拆下。
  1912年荣氏兄弟开始建造梅园。建园之时,作为园主的荣氏兄弟特地把四部八爿法制石磨移到梅园浒山之巅的豁然洞前,作为创业的纪念物。
  1964年,石磨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各征集去一部两爿。而存于豁然洞山顶的两部四爿却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成为碎石。1985年将收集的残石拼接,仅成三爿。这便就是现在我们在梅园乐农别墅前所看到的那三张“石桌”。
石磨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成为碎石。图为梅园中的残石拼接磨爿。
  其实,我们除了在梅园能看到荣氏家族存下了这三块石磨外,在荣巷还能见到一爿历史更为悠久的石磨。
  据荣巷乡人讲,荣氏兄弟的父亲荣熙泰,在1895年末从广东三水河口厘金局因病辞馆回乡后,曾在荣巷街40号开了家磨坊,由其长子荣宗敬打理。由于荣巷是当时的中心集镇之一,附近农家都有加工粮食的需要,所以生意相当好。当地人习惯将磨坊称作“牛磨房”,是因为磨坊所用磨盘较大,需用牛拉才能转动。
  后来,荣氏投资建厂生产机制粉(俗称洋粉),但习惯使然,土制面粉仍拥有大量的消费群,牛磨房的生意因此也维持了一段时间。直到后来机制粉打开了销路,荣氏兄弟全身心投入到家族企业之中,牛磨房才告歇业。
  位于荣巷西浜191号的荣氏老宅在上世纪初曾遭到过一场火灾,化为瓦砾堆。在60年代的地区大扫除中,清理出了一爿直径为1米左右的石磨,为下爿,当地人俱说此为当初牛磨房的遗物。
此石磨露天竖在荣巷的街上,当地人俱说此磨爿为当初牛磨房的遗物
  此石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人竖立在一堆垃圾旁,用以阻挡垃圾向路面的扩散。现在垃圾已清,而石磨犹在。
  历经百年风雨的石磨依然竖立在荣巷这块土地上,它与梅园的法制石磨一样,同样见证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艰辛历程。不过我总觉得,这块石磨,应该有一个更好的栖身之地。
特别策划 
&? 摄影 撰稿 项行& ?2005.10
介绍篇& ■
风物篇& ■
人物篇& ■ ?????????????
荣巷人物谱
----------------
荣月泉,名永清,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无锡城郊荣巷人。人称“电报大王”。
  早年考入上海电报学堂。毕业后历任台澎电报总局总管、上海电报总局英文翻译、电话提调、国民政府交通部电政司司长兼全国电报督办、江苏电政管理局监督等职。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他坚守电讯岗位,保证线路畅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派他出席在葡萄牙召开的万国电政公会,并考察欧美电政。民国元年(1912年)赴日办理电政交涉。后因参与反袁称帝活动,几被暗杀。他对我国早期电讯建设、人才培养、涉外事务等方面,劳绩卓著,成为我国早期的电讯和管理方面的专家。
  民国7年起,他为荣氏企业管理骨干,先后任无锡茂新面粉厂、汉口福新面粉五厂、申新纺织四厂的经理和“三新”总公司五金材料部主任。曾赴欧美考察工作,洽订机器设备;并受上海总商会委托,去巴黎向我国出席和会的代表反映民意,要他们维护国权、争取解决列强对我国的不平等税则。民国30年逝世,终年73岁。
荣巷中心小学内的晴雨操场
  鲁迅先生在日的日记中记曰:“午后往师范大学讲演。”说的是1932年深秋,已定居南方的鲁迅回到北京,来到北师大东南楼前花圃西侧的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前,缅怀自己的学生。那天,他在北师大发表了在北京所作5次讲演中规模最大、听众最多的一次讲演。由于听众达2000余人,北师大风雨操场无法容纳,只好移至露天广场。在很多文献中还配发了鲁迅先生那次演讲的照片。
  之所以提起这段往事,是因为故事中提到了北师大那个简陋而且很小的风雨操场。它使我想起了我们无锡还有那么一个同时代建造的、目前仍旧还在使用的、而且还与北师大的名字有着些许联系的“晴雨操场”。
  “晴雨操场”其实是无锡人的叫法,顾名思义,就是晴天和雨天都能开展活动的操场。我觉得这个叫法比其他地方说的“风雨操场”更贴切。因为它的样子,就象一个超大型的亭子,上面有层挡雨遮阳的屋面,而四周除了柱子支撑屋面外,并没有挡风的墙。
  无锡的晴雨操场座落在现在的荣巷中心小学(原公益小学)内,它建于1915年。据乡间老人讲,这个操场的建筑图纸来自于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专家、教育家胡雨人。
荣巷中心小学内的晴雨操场,两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底层为礼堂,也可兼作操场使用。上层纯为操场。
  胡雨人是无锡堰桥人,早年曾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女子师范学堂(北师大前身)、江阴南菁中学、无锡公益工商中学、宜兴中学等校的校长。他在日本考察教育体制时,发现晴雨操场设施很适合作学校课间运动的场所,便绘下图式带回国内,以便适时推广。于是后来便有了的无锡公益小学的晴雨操场。
  荣巷中心小学内的晴雨操场,占地约400平方米,呈“凹”字。操场为独特的两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底层为礼堂,也可兼作操场使用。上层纯为操场。
孩子们在晴雨操场上面跳绳、踢毽子,不亦乐乎
  上层的操场没有围墙,减轻了建筑的重量,同时也增加了光亮。利用4根洋松木方大梁,营造出了330平米的室内大空间,体现了当时建筑的较高水平。据说本来想使用杉木作梁,可惜长达15米的杉木一时难以觅到,所以只能采用洋松。至于屋面弃瓦而使用马口铁皮,则是为了减轻自身重量。
  晴雨操场建在荣氏私立学校内,荣氏家族财力雄厚,建筑的时候选用的当然都是上乘材料,水泥、杨松、钢筋和马口铁俱为进口。所以经过90年的风风雨雨,除了几年前的一次大风刮走了几张马口铁皮,南端两水泥楼梯因为地层下陷出现数处较大裂缝有碍安全被拆除外,建筑基本保持完好。那天去采访的时候,适逢下课铃响,孩子们在操场上面跳绳、踢毽子,不亦乐乎。
  2001年6月,国家文物评估组专家称:荣巷中心小学内的晴雨操场是国内仅存的仍在使用的早期室内体育活动场所。
特别策划 
&? 摄影 撰稿 项行& ?2005.10
介绍篇& ■
风物篇& ■
人物篇& ■ ?????????????
荣巷人物谱
----------------
() 实业家。原名瑞锦,无锡城西荣巷人。
  其祖父荣剑舟在沪开设荣广大花号,经营棉花进出口业务,为清末民初我国四大花号之一,以此积有巨资。瑞馨凭父祖之资,先后任上海鸿源纱厂代办,振华纱厂董事,泰和、怡和洋行买办。
  光绪27年与族兄荣宗敬、荣德生合资于无锡太保墩开设茂新面粉厂(初名保兴),是为无锡机制面粉之始。不就又与张麟魁、叶盛斋等合办裕大祥钱庄。光绪31年,又与荣氏兄弟合银27万两,于无锡西门太保墩创办振新纺织厂,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无锡两大纱厂之一。又倡办信义火险公司。1908年,裕大祥钱庄倒闭。
  1915年,将茂新股份与荣氏在振新的股份交换,就成为振新纺织厂的独资大企业主。
庙浜?信船?石柱
  石柱是荣巷西浜信船码头的系缆石柱。石质为花岗岩,柱高约1米,上端有宽约5厘米的凹槽,用以系缆绳,下部埋人地面,深度不详。
石柱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等字样,免除灾晦、祈求船行平安。
  信船是当初的远程航船,定期往返于沪、苏等地。无锡荣巷通向苏、沪等埠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信船,其码头在西浜头,信船既载人,又载货,还可代乡人带信、带钱给亲人。
现在可以看到的西浜头一段庙浜
  庙浜是前人围筑鱼塘时,为生产及泄洪的需要,在宽阔的原梁溪北岸边所开挖的一条河浜,它东连荣巷西浜,经朱祥巷浜至杨木桥浜止,因为荣巷、朱祥巷交界处建有当地社庙,奉祀有功德于地方的冯姓草医,称为“清溪冯大王庙”,所以该浜称为清溪庙浜,浜上建有水泥桥叫清溪庙桥,也是荣德生当年千桥会所造88座桥之一。前几年因建设需要这段浜被填塞,桥也被拆除。
  庙浜的东头是西浜,它南流人梁溪,是旧时荣巷人乘航船上城、乘信船到外埠的港口。
特别策划 
&? 摄影 撰稿 项行& ?2005.10
介绍篇& ■
风物篇& ■
人物篇& ■ ?????????????
荣巷人物谱
上海申一经理
----------------
(1875--1926) 实业家。无锡西郊荣巷西浜人。与兄永振同胎生。
  无锡振新纱厂开办时,即为该厂职员,负责办料工作。 
  1915年荣德生与兄创办上海申新一厂时,永达也入股投资,为该厂股东之一。初为该厂副经理,以后升任为经理。
  二十年代初,申新各厂开始搞管理改革,任用技术员,废除工头负责技术制度。永达对新管理制度不习惯,遂与宗敬、德生兄弟意见相左。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辞去申一经理职务,在常熟支塘开设永丰(源记)纱厂,因用人不当,该厂蒙受重大损失,永达忧愤而殁。
荣巷人物谱
----------------
() 棉业巨子。无锡西郊荣巷西浜人。原名准,字
少钧。少时家贫,读书甚少。后经族人介绍,入当时全国闻名的四大花号之一的上海广大花号习业。
  由于其刻苦自
励而学进业成,乃自设花号。不料欧战结束,棉业出现不景气,于是只身西上武汉,于汉口另设花号,悉心整饬,业遂隆起,积资数十万。
  发家后,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独资兴建姚湾“止园”景点,为湖山添彩;又于园左设培本小学,独资建校和捐赠学田50亩,以充当该校常年教育经费。曾在荣巷西浜出资4000余元修筑驳岸码头等等。平时关顾贫病,经常施米;施医给药,急公好义,为乡人所称道。
荣德生故居?大公图书馆
  1914年,荣德生在无锡荣巷自己的住宅旁购地二亩八分,一部分用作建造竞化女校,另一部分用作建造图书馆。1915年图书馆开工,1916年图书馆建成开馆,取名为大公图书馆。这时入藏图书已达9万余卷。后来图书馆的藏书不断有所增加,到1920年,藏书已逾10万卷。1921年编制出版“藏书目录”时,藏书已有11万7千1百余卷。
  荣德生与其兄长为办图书馆投入了巨额资金,据统计,两人为办公益中学和大公图书馆两项事业,投资共达一百万银元,并以茂新面粉厂下脚麦灰收入捐作常年经费。经费不足是民国年间公共图书馆与私人藏书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大公图书馆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可以想见荣德生在这方面的投入。大公图书馆成为当时无锡地区最具规模、最有影响、且管理也最完善的私人图书馆。
大公图书馆开馆于日。今门饰已改,与旧时不同。
  大公图书馆藏书在抗战期间损失惨重,荣德生深感痛惜,抗战胜利后,他重新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他在《乐农自订行年纪事续编》(1948年10月)中写道:“近日遇空仍收买旧书,先后所得,又已十余万卷,其中颇多乡贤著作,稿本凡百余种最为难得。……实较以前‘大公’所藏为胜。将来大公图书馆恢复,即以补充,抵补抗战中之损失。”可见他办图书馆的决心是始终不变的。
  1952荣德生去世。遵照先生遗嘱,其家属将大公图书馆全部藏书3千多部(其中包括几十种“善本”)、5万多册捐赠无锡市图书馆。荣氏大公图书馆最后以自己藏书的善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成为我国近代私人藏书史上又一个有完满结局的例子。大公图书馆的藏书大大充实了无锡市图书馆的馆藏。
  荣宅是由荣德生和其兄荣宗敬于1919年建成,有门厅、承德堂、戒欺室、承裕堂、西花园等,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完整,1933年续建转盘楼、大公图书馆,呈民国时期中西式建筑风格结合的特征。荣德生故居即荣氏兄弟故居,位于无锡市郊区荣巷西首(今驻锡部队某部营区内)。
荣氏兄弟故居 1986年7月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图为转盘楼。
  除了荣德生故居的转盘楼外。荣巷民居中还有转盘楼,但大多破落不堪,需待修缮。
民居中的转盘楼已经破落不堪了。
特别策划 
&? 摄影 撰稿 项行& ?2005.10
介绍篇& ■
风物篇& ■
人物篇& ■ ?????????????
荣巷人物谱
三乐公司老板
----------------
(1895一? ) 实业家。 无锡西郊荣巷西浜人。父荣炳南在家开设纺织手工工场。伯云早年入上海申新纺织一厂任职员,以善风鉴舆地为厂主荣德生所赏识。后识见交游渐广,于是集资在家乡开办三乐公司加工制造和出售蜜饯、罐头食品,在上海等地设立三乐公司门市部,野荸荠糖果店等。  为了推销商品,专门出版《罗汉菜》期刊免费赠送,扩大影响。重视利用本地的土特产,把茭白、面筋、生麸等制成罐头食品并按花色搭配,八色一盒,物美价廉,食用方便。又把梅、桃等加工成蜜饯,特别是“三乐陈皮梅”,脍炙人口、风靡于世。
  他还重视原料基地的开辟,在苏州、杭州等地自办梅园、桃园等园场。
  抗战后,他又向印刷业、酱园业方面发展,曾研制出人造酱油出售。解放后三乐公司公私合营,内迁洛阳。
荣巷人物谱
放射医学著名专家
我国医学放射学奠基人之一
----------------
(1901年-日)。 临床放射诊断学著名专家。
  1929年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同年获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1933年
至1934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马林克洛特放射学学院学习X线诊断。1946年-1947年在
美国密苏里州州立肿瘤医学院学习放射治疗。曾任南京中央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
上海国防医学院放射学室主任。
  建国后,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放射学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等。是我国医学放射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1年阐明手术后肺不张与侧支呼吸的关系。1931年首创在一张胸部X线片上记录呼吸运动的方法。1952 年协助上海精密医疗机械厂制成我国第一台200毫安X线诊断机。1958年指导国内第一次制订矽肺X线诊断标准。
  1981年11月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编著有《普通X线诊断学》、全国通用教材《X线诊断学》等。
荣巷人物谱
元新轮运公司经理
----------------
荣兰亭(.9) 原无锡元新运输公司经理。无锡市郊荣巷人。字洵吾。 
  1924年毕业于无锡公益中学初.
  1925年在福新七厂任职。1929年接任父业,担任中新、茂新、福新厂的驳运棉花、纱布、小麦、面粉运输任务。
  1930年开设荣永记运输公司。
  1939年外设振兴运输公司。
  1947年开设元新运输公司,拥有拖轮4艘、6吨木船25只、机帆船5只。总公司设在上海,自任总经理。设杭州、苏州、无锡、南通分公司,在内河运输事业上有了新的发展。
  1936年起二任荣巷镇长,荣氏族益会副主任,公益中学名誉校长、校董等职,为地方公益事业作出了贡献。
  1956年公私合营后任无锡航运公司货运部经理。
荣巷人物谱
颜料业业主
----------------
(1914―― ) 颜料业业主。无锡市荣巷人。清心中学毕业。
  其父为上海颜料商中名流。他继承父业,
抗战前服务于美商南星颜料厂,后组织荣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自任总经理。胜利后,创荣孚颜料行,专营进口颜料、靛青工业原料,并设厂制造“熊虎牌”颜料及硫化元出品凡30余种,遍销全国各地。并在香港、南京、芜湖、
合肥等处设有分行。除了经营颜料外,还任上海恒巽兴钱庄常务董事,福民企业公司常务董事,益茂企业公司董事。无锡旅沪同乡会董事。解放前去香港定居。仍业颜料。
荣巷古镇建筑
?从开基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多为平屋。每幢多有三造进深,外墙用黄石做基础,有的砌至一人多高近顶才用砖砌,有的墙体下半部分为实心上半部分为空斗“鸽子棚”。屋顶多用芦蓖铺底,也有用板皮、网砖的,上为灰瓦。门为大门大闼,
窗为小方格明瓦窗,木柱石鼓墩,进大门即为前造客堂,每进之间有天井相隔。过道、房间用木板拼隔。一般一、二进为客堂、房间,上带矮阁楼堆放杂物,三间为灶间、柴间、猪圈厕所;三进后一般有院落空地,有池塘,用以种蔬菜,而很少种植花卉树木。
闼门是江南民居所特有的,门分上下两段,上半可吊起。
?清同治年间至建国前,一般为二、三层楼房。多数无亭台楼阁、但已有一定装饰性,如石库砖包门,有砖雕纹饰,楼房裙板已有花纹雕刻,石门坎、石鼓墩、有园柱、方柱,木材以松木洋松居多。内部有落地长窗,屏门隔断,方砖地坪,有少数建筑带阳台,透空地板,转盘楼梯。
石库砖包门,上有五福砖雕
精美的砖雕
少数建筑带阳台
西洋风格的建筑(荣巷西浜150号)
彩色地砖年代久远,但颜色依旧鲜艳
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采用的是石膏吊顶。(中荣87号)
也有单独卫生间,而且屋顶架设玻璃用以透光。圆圈处系当初日本鬼子入住时朝天枪击的弹痕。
  建国后从土改至今多数为砖木水泥结构房。土改后,有些房子重新分配,有的收归政府公管经租,这部分老房子基本保持原貌,但年久失修。改革开放来,掀起私人造房风,缺乏规划控制,见空就造,多为砖石水泥结构,水泥桁条、多空板,顶复本瓦,底浇水泥地坪。近十多年来又风行铺地砖、外墙贴瓷砖,荣巷老街周围建了许多6-7层居民新村。
特别策划 
&? 摄影 撰稿 项行& ?2005.10
介绍篇& ■
风物篇& ■
人物篇& ■ ?????????????
荣巷人物谱
锡绣工艺师
----------------
(),荣巷下荣春沂支荣吉庆
的夫人,出身城中书香门第,工书画,精刺绣,有“针神”之称。其丈夫英年早逝,无亲生儿女,以侄荣仁清为嗣。
  她矢志振兴锡绣事业,1929年以优秀成绩毕业于锡山绣工会。毕业后,在家设绣工会分会兼任张氏作新小学刺绣课教师,培养了众多锡绣人才。
  建国后,她成
为中华绣品厂的工艺师,她的作品在美、日等国获得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先后获轻工业部、江苏省荣誉证书。她创造了把一根丝线一分为18根的“劈绒绣”,培养了大批人才,发展了锡绣工艺。
荣巷人物谱
----------------
汪亚尘(),浙江杭州人。荣瑞馨的女婿,女儿荣君立的丈夫。
  1915年曾与陈抱一等人组织中国第一个画会组织《东方画会》。1916年东渡日本留学,192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系。同年回国,被聘为上海美专教授兼教务主任。1928年至1931年赴欧洲作艺术考察,归国后曾任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新华艺术师范学校校长。1947年赴美讲学并举办画展,传播中国绘画,历时三十余年,1980年回国治病,1983年于上海逝世。
  汪亚尘被誉为“金鱼王”。关于汪亚尘的金鱼画,曾有这样一个趣闻,一位友人从黄山寄来一张明信片,收信人地址及姓名栏仅写“上海金鱼先生收”,邮递员居然准确无误地送到汪亚尘的手中。汪亚尘与金鱼结缘要说到他在新华艺专任教时,那时寒、暑假他都要去无锡岳父家小住几周,汪亚尘夫人的三叔荣叙馨在后花园养了十余口大缸的各种金鱼,汪亚尘常观察它们,后又取一玻璃缸,养金鱼其中,进行速写,尝题曰“心乐身闲便是鱼”、“门外池水清,未有羡鱼情。鱼亦能知我,悠然去不惊”等。汪亚尘有不少画友常在一起研讨,如徐悲鸿、贺天健、黄宾虹、齐白石、吴湖帆、潘天寿、王个m等,他们互为影响,互为促进。
荣巷?建筑特点
? 防水性。因地处龙山南麓,梁溪河北,既要防山洪又要防河水漫滩,故一般民房用黄石做基础,条件好的用花岗岩砌墙裙;外墙钉搭加固;大门用石门坎。
石砌墙裙,外墙钉搭加固
透空地板的排气孔
? 封闭性。荣巷顾名思义姓荣,聚族而居,经过500多年发展,成为无锡西乡名门旺族,有一种天然的排他性.外姓人来到荣巷,只能租地、租房,不许买地、买房、造房。这种情况直至鸦片战争后才有所放松,但也限于有地位的荣氏至亲,能够在荣巷占一席之地。子孙要卖老祖产,一般会受到族长乡亲长辈的劝阻。要卖先要尽足近房、同姓。如无人再要,财产归祠堂处理,外姓几乎买不到荣家房子。
? 实用性。荣巷古建筑,尤其是民国建筑,内部装饰不讲考究;而讲实用安全,墙高院深。上部用灰瓦砌照明窗,外墙开窗都用铁栅栏,大门用铁皮钉包,内壁用复壁板,门堂里一般都挖水井,以便洗汰;家前屋后有晒谷场,植榉、榆、楝、梧桐等树木,平时乘凉,成材后可以作家具。
门堂里一般都挖水井
大树地下好乘凉
?不整齐性。客观上荣巷街道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弯曲成一条“龙”;主观上由于受私有制观念和风水学的影响,认为自家房屋比人家突出就发财,比人家屋脊高出一砖,就意味着本族子孙后代可以“高出人头地”,另外,造屋受宅基地限制,建造时间有先有后,关键是财力有大有小,因此造成荣巷街,凸出、凹进,有的成犬牙锯齿,分散凌乱,不整齐。建国后,经过对私改造,商店并迁,私房公管,或给部队使用,造成乱拆乱建。在上世纪20年代荣巷镇曾过有一次不彻底的改造,把街道过窄处拆除,但因私有制的阻力不能全面整治。
  在现代化建设飞快发展的激流中,荣巷古镇却被抛在无锡西郊的一边,它只是变得更加杂乱、拥挤;由于闹市转移到河埒口和梁溪路沿马路,由于它不在老城中心区,因而未遭受建设中的厄运,只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它仍然静悄悄地维持着原貌,尤其可贵的是尚有157幢古老建筑,颇具建筑特色。它们散布在面广量大的普通民房中,保存基本完好,它们“养在深闺未人识”,等待着人们梦醒时分。&
特别策划 
&? 摄影 撰稿 项行& ?2005.10
介绍篇& ■
风物篇& ■
人物篇& ■ ?????????????
特别策划 
&? 摄影 撰稿 项行& ?2005.10
介绍篇& ■
风物篇& ■
人物篇& ■ ?????????????
  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砖雕门楼。门楼上的题刻诸如:“厚德载福”、“竹苞松茂”、“含和履中”、“长乐永康”、“孝友传家”、“道乡遗泽”等等。
  荣巷之所以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近代建筑形式,与荣氏家族多种产业不无关系。荣氏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涉及了无数的工商业部门,产生了诸如“纺织大王”、“面粉大王”、“颜料大王”等等,更有从事电讯、洋行、花号、钱庄、粮食、木材、药材、铁号等行业,同时也热衷于投资办学和扶贫济困等善事。
特别策划 
&? 摄影 撰稿 项行& ?2005.10
介绍篇& ■
风物篇& ■
人物篇& ■ ?????????????
特别策划 
&? 摄影 撰稿 项行& ?2005.10
介绍篇& ■
风物篇& ■
人物篇& ■ ?????????????
  七报弄,位于荣巷61号与65号之间,儒商荣阳春之后,先后有七人夺得功名,由此弄入内报喜达七次之多,故名。
天井里的地砖
延龄堂药店的后人在追忆老去的岁月
   那时,无锡城乡尚无“公用电话”这一说,而私家电话则用户寥寥。大公司、大企业和大富户虽有电话,却不供“公用”。古道热肠的延龄堂经理范学礼为普通居民着想,急人之急,给延龄堂立了一个电话户头,并让把电话机子安装在店堂东壁的柜台口上,任谁站在柜外,都很方便地可以借打,概不收费。凡有外来电话打给镇内居民或街上商店,需传话者即予传话,需传呼者即予传呼,也概不收费。
行灶在现在的无锡城里已经找不到了
荣巷东浜的连续五墙门建筑群,保存完整
介绍篇& ■
风物篇& ■
人物篇& ■ ?????????????
特别策划 
&? 摄影 撰稿 项行& ?2005.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代瓷器款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