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适合女孩子用的手机来事了,在手机上吓到了怎么办?

  漫画/张永文
  家庭教育常面对这样的问题&&孩子悄悄拿走大人钱。
  这次是一名13岁的女孩,买了一部iPhone5。最后销售商扣除折旧费300元,退掉了这部手机。
  但困扰更多家长的是,我们该如何帮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
  瞒着妈妈
  拿5000元货款买手机
  日,这一天是年轻人热衷的平安夜,很多人会相互赠送礼物。13岁女孩阳阳(化名)也想要一份礼物&&一部iPhone5,可裸机4900元的价格,让她不知如何向父母开口,小伙伴也不可能送她这么昂贵的礼物,可她还是对这份&礼物&充满渴望。
  就在这一天,做生意的妈妈收到一笔货款,刚好5000元。于是她就趁妈妈不注意,悄悄拿走这5000元现金,随即一个人去手机店花4900元购买了一部iPhone5,当做圣诞礼物送给了自己。
  阳阳的妈妈并不知道此事,她一直以为是自己不慎将钱弄丢了。平日里阳阳小心翼翼地保管着手机,妈妈也并未发现,阳阳以为这件事可以这么一直瞒下去。
  爸爸打孩子惩戒
  销售商折旧退了手机
  日,阳阳的妈妈接到孩子班主任老师的&告状&电话:&你孩子上课玩手机,而且用的是iPhone5。&她哪里有钱买这么贵的手机,阳阳的妈妈纳闷了。等阳阳回家一问,才知道不久前自己丢的5000元是被女儿拿去偷偷买了手机。
  这事在阳阳的爸爸看来,非常严重,&才13岁的孩子就敢偷钱,长大了还得了?&阳阳的爸爸当晚打了孩子一顿,算是对阳阳的惩戒,他不希望孩子染上这个坏毛病。
  昨日上午,记者陪同阳阳的妈妈前往这家手机店。经协商处理,因手机已使用13天,店家扣除了300元折旧费,退还了4600元。
  对待未成年人
  商家不要一味求财
  西安市消协维权律师张佩雯称,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当未成年人做出超出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时,应得到其监护人的允许。经营者向未成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应当符合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特点。法律、法规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经营者不得向其提供;已提供的,经营者应当向未成年人退还已支付的价款。
  &本案中,13岁女孩独自一人拿着5000元现金购买手机,完全超出了这个年龄段的能力范围。商家应设法和其监护人联系,征得监护人同意后再卖给未成年人。&张佩雯说,&对待未成年人,商家不要一味求财,以免给自己带来一些消费纠纷。毕竟未征求监护人同意,未成年人购买超出能力范围的商品,最终还是要退货的。&
  &&家长困扰
  除了打骂和体罚 没啥好办法
  昨日记者采访了10名年龄超过40岁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普遍在8至14岁期间或多或少都&偷&过家里的钱,其中5位家长对孩子进行过3次以上的体罚,其中一位家长说:&用打才能让他们记住偷东西的代价。&
  家长:
  教育不得法 以体罚为主
  &13岁的儿子偷了家里2000元,买了一个游戏机,问他游戏机在哪,孩子却说借给同学玩了。&曾有一家住阎良区的家长诉说,&当时想着为了让儿子长记性,用皮带狠狠地打了他,事后挺后悔的,自己下手太重了&。也有些孩子经常犯此类小毛病。&4年前孩子8岁时就有偷拿家里钱的毛病,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这位家长诉说着,&4年了,孩子偷钱的毛病还没改掉,光因为这,家里打断的扫把都有十几根,最近又偷了家里200元。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专家:
  别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
  陕西省家庭教育问题实践研究专家孟长学说,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简单粗暴。孩子&偷钱&或许是很多家庭都存在的问题,但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们贴上&偷&的标签,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与孩子充分沟通后,分析孩子的目的,及时引导。
  一些处理此类问题颇有经验的家长认为,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然后和孩子谈谈他为什么偷钱,了解动机,从思想入手进行教育。必要的时候,家长也要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从源头上杜绝。另一家长表示:&偷钱就代表他有消费需求,但是你又不能满足他,或是不能向你开口,这种情况不是打或多给钱就能解决的,要把你的孩子当成朋友,多沟通、多交流。&
  本报记者 谢涛
  &&家长手册
  其实我们应该学会这样做
  面对孩子偷钱还撒谎,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会产生盗窃心理。其实,孩子偷钱的行为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而且这种倾向也远没有很多家长想得严重。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偷钱&和&撒谎&,更在于孩子的思维方式。家长要做的,是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妨这样做:
  1孩子偷钱,家长教育时要冷静郑重,但不可严厉,更不可打骂,让孩子感到偷钱的事情应该认真对待,但不要让孩子感到强大的压迫,以便孩子能够接受我们的建议。
  2孩子偷钱,我们要让他们明白错不仅仅在于不该偷钱、不该撒谎,最主要的是&不择手段&的思维方式,所以教育时要突出重点。告诉他,满足自己的愿望要用合理的方式,假如合理的方式行不通,那么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放弃自己的愿望,而不应该是不择手段地去满足自己的愿望。要给孩子举一个现实的例子。
  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承担后果的勇气等要在&不择手段&这种思想完全消除之后进行,循序渐进。
  3建议为了向孩子表示您对他的诚意,您可以适当地增加他的零花钱。
  4假如有些东西孩子十分需要,您应该尽可能地满足他。假如,您坚决认为不应该满足孩子,那么一定要给孩子讲清为什么,尽量取得孩子理解,而不应该是强硬的、简单的禁止。
  5当您的孩子主动承认自己偷钱的错误而不是掩饰错误时,不要批评孩子,应该告诉他,你虽然犯了错误,但是你主动承认错误,让妈妈(爸爸)很高兴,妈妈(爸爸)欣赏你的勇气,为你自豪。
编辑:李晓飞
正如杨希川曾做过的调查,在有应激性事件发生的患者中,44%的人曾有睡眠障碍,...
叶先生回忆说,小小是四川人,从小就觉得自己和其他男孩不一样,就想着做个真...
人的大脑有脑电路和脑电波,如果UFO发射出强有力的电波,则会使脑信号混乱,人...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
24小时点击排行
西安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陕ICP备B2- SP服务代码漫画/张永文
  家庭教育常面对这样的问题——孩子悄悄拿走大人钱。
  这次是一名13岁的女孩,买了一部iPhone5。最后销售商扣除折旧费300元,退掉了这部。
  但困扰更多家长的是,我们该如何帮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
  瞒着妈妈
  拿5000元货款买手机
  日,这一天是年轻人热衷的平安夜,很多人会相互赠送礼物。13岁女孩阳阳(化名)也想要一份礼物——一部iPhone5,可裸机4900元的价格,让她不知如何向父母开口,小伙伴也不可能送她这么昂贵的礼物,可她还是对这份“礼物”充满渴望。
  就在这一天,做生意的妈妈收到一笔货款,刚好5000元。于是她就趁妈妈不注意,悄悄拿走这5000元现金,随即一个人去手机店花4900元购买了一部iPhone5,当做圣诞礼物送给了自己。
  阳阳的妈妈并不知道此事,她一直以为是自己不慎将钱弄丢了。平日里阳阳小心翼翼地保管着手机,妈妈也并未发现,阳阳以为这件事可以这么一直瞒下去。
  爸爸打孩子惩戒
  销售商折旧退了手机
  日,阳阳的妈妈接到孩子班主任老师的“告状”电话:“你孩子上课玩手机,而且用的是iPhone5。”她哪里有钱买这么贵的手机,阳阳的妈妈纳闷了。等阳阳回家一问,才知道不久前自己丢的5000元是被女儿拿去偷偷买了手机。
  这事在阳阳的爸爸看来,非常严重,“才13岁的孩子就敢偷钱,长大了还得了?”阳阳的爸爸当晚打了孩子一顿,算是对阳阳的惩戒,他不希望孩子染上这个坏毛病。
  昨日上午,记者陪同阳阳的妈妈前往这家手机店。经协商处理,因手机已使用13天,店家扣除了300元折旧费,退还了4600元。
  对待未成年人
  商家不要一味求财
  市消协维权律师张佩雯称,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当未成年人做出超出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时,应得到其监护人的允许。经营者向未成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应当符合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特点。法律、法规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经营者不得向其提供;已提供的,经营者应当向未成年人退还已支付的价款。
  “本案中,13岁女孩独自一人拿着5000元现金购买手机,完全超出了这个年龄段的能力范围。商家应设法和其监护人联系,征得监护人同意后再卖给未成年人。”张佩雯说,“对待未成年人,商家不要一味求财,以免给自己带来一些消费纠纷。毕竟未征求监护人同意,未成年人购买超出能力范围的商品,最终还是要退货的。”
  &&家长困扰
  除了打骂和体罚 没啥好办法
  昨日记者采访了10名年龄超过40岁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普遍在8至14岁期间或多或少都“偷”过家里的钱,其中5位家长对孩子进行过3次以上的体罚,其中一位家长说:“用打才能让他们记住偷东西的代价。”
  家长:
  教育不得法 以体罚为主
  “13岁的儿子偷了家里2000元,买了一个游戏机,问他游戏机在哪,孩子却说借给同学玩了。”曾有一家住阎良区的家长诉说,“当时想着为了让儿子长记性,用皮带狠狠地打了他,事后挺后悔的,自己下手太重了”。也有些孩子经常犯此类小毛病。“4年前孩子8岁时就有偷拿家里钱的毛病,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这位家长诉说着,“4年了,孩子偷钱的毛病还没改掉,光因为这,家里打断的扫把都有十几根,最近又偷了家里200元。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专家:
  别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
  陕西省家庭教育问题实践研究专家孟长学说,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简单粗暴。孩子“偷钱”或许是很多家庭都存在的问题,但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们贴上“偷”的标签,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与孩子充分沟通后,分析孩子的目的,及时引导。
  一些处理此类问题颇有经验的家长认为,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然后和孩子谈谈他为什么偷钱,了解动机,从思想入手进行教育。必要的时候,家长也要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从源头上杜绝。另一家长表示:“偷钱就代表他有消费需求,但是你又不能满足他,或是不能向你开口,这种情况不是打或多给钱就能解决的,要把你的孩子当成朋友,多沟通、多交流。”
  记者 谢涛
【】【】【】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编辑:
&|&&|&&|&&|&&|&&|&&|&&|&
Copyright&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29-257538 商务:029-
本网站法律顾问: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残疾女孩征婚手机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