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我手机屏上面的这个和鼠标箭头下载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啊?自从有了它,这两天手机流量跟流水一样就没了

王自如很喜欢谈审美情趣和用户体验。但是没人体验是一样的,也没人审美是一样的。屏幕的话,撸妹的漏光,索尼的屏幕,还有纠结于放大几倍后看像素点,对可视角度有广就是好的概念,像评测xperia z,用几乎与手机屏幕平行的接近90度的入射视角去看屏幕,十分不可思议,手机包含了很多隐私,并且屏幕不大,很私人的东西,以前夏普为了满足日本用户需求还专门出了可以收窄视角的手机,笔记本也有窄视角膜,但是在视频里面很多时候评论屏幕除开色域和色温的问题外,经常鼓吹的就是广就是好的概念。由此抬高ips技术,却忽略了以下缺点耗电量较一般显示屏为高。虽然视角提升至170度,但其他性质完全没有改进,因此并非物有所值。相较于系列面板,对比度较差,在黑色及暗色系的表现不佳、也容易有漏光。反应速度较慢,容易有残影。大多数厂商现在多用ips技术屏的原因该是硬屏,比较适合触摸,于是宣传中极力宣称ips技术的优点,王自如起的也是助澜推波的作用。并且传递一种只有用ips技术的屏幕才是好屏幕,其他屏幕都不如的感觉,比较难以苟同,三星研究的新排列(splc)方式亮度高,但是成本都比现今ips低,还有ffs的阳光下正常显示的技术都比ips好。
各位知乎的网友大家好:&br&&br&我是王自如。&br&&br&首先感谢大家对于 ZEALER 视频的关注,我们把大家对于 ZEALER 视频内容细节的要求与推敲理解为我们对于大众的责任感,所以对于大家提出的疑虑认为有必要做出正面回应,全面的阐述我们在内容创作当中的出发点,以及对于技术知识的理解。这也是这篇回复的主要用意所在。&br&&br&其次,对于在我之前回答的&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cbba82d75b970c& href=&///people/cbba82d75b970c& data-tip=&p$b$cbba82d75b970c&&@luckystar&/a& 与&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d1aee4b015fd47a9292fbbec& href=&///people/d1aee4b015fd47a9292fbbec& data-tip=&p$b$d1aee4b015fd47a9292fbbec&&@林之昊&/a& 同学表示敬意,看得出二位对于屏幕显示技术有着很深的理解。我们一直希望能与各个细分领域的专家增强沟通,提高我们的严谨性与专业性。&br&&br&下面进入正题,提纲如下:&br&&br&&b&一、ZEALER 内容的出发点与态度&/b&&br&&b&二、对于疑问的回应与探讨&/b&&br&&b&三、如何看待不同 LCD 技术之间的关系&/b&&br&&br&&b&四、写在后边的几句话&/b&&br&&b&五、附录--补充阐述对于TN、VA、IPS的通俗解释&/b&&br&&br&&br&&br&&br&&br&&br&&b&一、ZEALER 内容的出发点与态度&/b&&br&ZEALER 内容制作的宗旨是--为终端消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内容,独立、客观不失专业。&br&&br&因此,我们主要针对的群体为普通手机用户(当然也包含相当数量的玩家、发烧友、从业人员等)。这样的定位决定了我们阐述的内容,是在消费者能够认知的范围内做适当地扩展。那么就必须要求我们做到两点:&br&&br&a.对语言进行消费者化的加工,便于理解。&br&b.对过于专业的内容进行删减,高度总结,以便节省视频长度。&br&&br&爱因斯坦说:如果你不能用简单的话把它说清楚,就证明你根本不理解。但以上不代表我们会在严谨与专业性上妥协。&br&&br&实际上,以ONE的测评为例,我们每一句“概括性的总结”与“消费者化的语言加工”后,都做了大量的反复讨论与推敲,确保将引发歧义的几率降低到最小。然而毕竟语言在精炼之后,在数十万观众面前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这样的情况不仅出现“屏幕”的内容上,同样也适用与我们视频的其他部分,例如“成像”、“续航”、“射频”等。&br&&br&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出于对于用户理解范畴的考虑,我们并不会选择作太过技术性的解释与阐述。实际上,在我们屏幕技术高级编辑草拟的测评初稿中,总字数达到了3000字以上,详细的阐述了我们判断IPS 与SLCD关系的全过程,并且阐述了SLCD与S-LCD公司等易混淆的背景知识,但在大量地论证之后我们做了删减,将关键结论保留,去掉了推断过程,形成约1400字的终稿。&br&&br&&br&&b&二、对于疑问的回应与探讨&/b&&br&&br&Luckystar 同学用了大量的篇幅解释质疑的合理性,我想是过谦了,大可不必。看得出 @Luckystar 同学以往在知乎上的回答给很多网友提供了有用的参考,其中虽不乏值得推敲的地方,但不在我们今天讨论之列,我仅就她提出的对于视频内容地质疑做出回应:&br&&br&1. SLCD究竟是不是伪命题?&br&&br&首先,我们从常识上来判断它的合理性。&br&对于一款消费电子产品,出于消费者便于理解的角度,经常在营销上将技术、术语、规格、代号等重新包装为消费者容易理解的名词,便于消费者感知和理解。&br&&br&如:&br&Retina Display&br&Fusion Drive&br&UltraPixel &br&BoomSound&br&Bravia Engine&br&&br&这种手法出现在各行各业,好比药品中的品牌名与化学名,消费者记得住“康必得”这个品牌名,却鲜有人知它的化学名为“复方氨酚葡锌片” 是一样的道理。&br&&br&&u&&b&从技术上讲,Retina Display 与Ultra Pixel都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b&&b&按照 Luckystar 同学“技术上不存在即子虚乌有”的逻辑来判断,整个手机行业,乃至营销专业都是滑稽可笑的,我们所有人都应成为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专家,才可以不被月亮消灭。&/b&&/u&&br&&br&&br&其次,我们从比较技术的角度来解释 SLCD 的背景与知识(摘自 测评一版草稿 及 部分补充)&br&&br&SLCD之所以解释起来比较复杂是因为有3个非常相近概念在互相干扰,大家在网络上搜索,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积累很容易造成混淆。&br&&br&&ul&&li&SLCD(HTC包装出来的品牌名)&br&&/li&&li&S-LCD(三星与索尼合资的液晶面板公司)&br&&/li&&li&Splice LCD(拼接专用液晶显示屏)&br&&/li&&/ul&&br&&ul&&li&HTC包装出来的SLCD&br&&/li&&/ul&SLCD的确是HTC自己命名的一个通俗的称呼,全称是Super Liquid Crystal Display,这个称呼其实并没有得到Sony官方的认可,但也没有反对,大家心照不宣。&br&&br&屏幕本身其实并不是Sony生产,除与INCJ、东芝、日立合资的JDI之外,Sony自家并没有全资/控股的液晶屏幕生产公司。但是为什么我们 One 的视频中说这是 Sony 的SLCD呢?主要原因是:Sony 作为最早涉入显示领域的企业之一,拥有很多的相关专利和屏幕优化技术(Bravia Engine 和早期的 White Magic 等),Sony在屏幕优化方面的确有着很深的积累和沉淀,技术也可谓登峰造极。而HTC用的SLCD就是采用 Sony 的技术优化而来的。说白了就是一个“面板制造”==&“索尼优化”==&“HTC 装机”的过程。而面板的具体生产厂商我们无法精确认定,所以便以关键优化环节的索尼作为屏幕提供商。对于这个思路的严谨性,欢迎大家与我们继续探讨。&br&&br&&br&&ul&&li&S-LCD(三星与索尼合资的液晶面板公司)&br&&/li&&/ul&很多用户都以为SLCD是这家公司生产出来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S-LCD其实是Sony 和 Samsung 在 2004 年双方各持 50% 股权成立的合资公司,但它主要从事大尺寸液晶电视的生产和研发,并且主要生产PVA面板。而在 2011 年底Sony 由于电视部门连续 7 年亏损,不堪重负之下将自己持有的股份以 9.39 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三星,进而转为多元采购面板的策略。2012 年7月份,三星宣布将 S-LCD 和 Samsung Mobile Display 合并为 Samsung Display,S-LCD 也算是寿终正寝。&br&&br&&ul&&li&Splice LCD(拼接专用液晶显示屏)&br&&/li&&/ul&另外一个是SLCD,百度百科解释为Spl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即拼接专用液晶屏。说它是LCD的一个高档衍生品种,是一个完整的拼接显示单元,既能单独作为显示器使用,又可拼接成超大屏幕使用。这种SLCD主要应用在监控或者户外显示领域,但这种 LCD 已经超出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br&&br&&b&&u&小结:以上通过“常识”以及 “背景知识”判断,Luckystar 同学对于“SLCD 是伪命题”的质疑,实质上是理论上成立,但有悖共识以及行业规律的极端论调。&/u&&/b&&br&&br&2. 关于2011年留言中对 TFT 屏幕的答复&br&&img src=&/b748fa4c2fdc14b7c369_b.jpg& data-rawwidth=&645& data-rawheight=&4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5& data-original=&/b748fa4c2fdc14b7c369_r.jpg&&&br&&br&Luckystar 同学有心找到我2011年一条很随意的留言,其中我的错误有两点:&br&&ul&&li&没有对网友概念上的混淆进行更正----网络上通常大家用 TFT 来指代手机上使用的 TN 屏幕,但实际上正如我们视频中提到的那样,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br&&/li&&li&我当时的评论主要针对的是HD7的屏幕显示素质,并非 SLCD 与 &TFT& 的比较,没有指明回答对象,造成混淆。&br&&/li&&/ul&&br&若以上对提问网友或 Luckystar 同学的理解造成了困扰,我为我留言中的不严谨道歉。&br&&br&事实上,自从2010年HTC换屏风波后,这几年来HTC一直都被死死地钉在SLCD这条大船上。这么说好像有HTC很不情愿的意思,其实早期的确是这样的。而客观的说当年的 SLCD 与现在的第三代产品相比确实很不堪,期间几年其实 Sony 的 SLCD 技术一直在进步,直到 One X 这一代才算有了较大的突破和提升,各方面的表现也都非常均衡。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在视频里说:只要你看到手机上采用的是SLCD,那你就大可放心,它肯定是一块很好的屏幕。这是因为,基于 2013 年的状态来说, SLCD 日后一定会朝着较好的方向发展,所以不必将大量的背景信息赘述给消费者听,只需要传达最核心的信息便足矣。&br&&br&所以,对于2011年的这条留言,若时间快进到今天,将HD7的屏幕与其他同时代的手机对比,&u&我的答案依然是“确实不堪”。&/u&&br&&br&&u&&b&小结:人无完人,Luckystar 同学说的非常对,一个人任何方面的知识都需要时间的积累与消化,我们随时欢迎网友以及同行对我们不严谨的言论展开讨论,在日后对于相对专业的问题我们会尽量通过“ZEALER中国”的官方渠道发出正式的答复与解释,而我个人的微博将依旧保持随意轻松的互动方式。&/b&&/u&&br&&br&3. 对于“SLCD可以理解为高级IPS”的准确性&br&基于我们前面的解释,IPS 只是液晶分子的排列和扭转方式,而 SLCD 是包装的品牌名称,两者未必一定有相连性。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各种证据最后都将HTC 所采用的 &SCLD& 显示屏的液晶分子排列方式指向了 IPS。比如工程师将 LG P880 与 ONE X 做了详细地对比等,发现ONE X 的SLCD与LG P880的技术细节非常相似。但出于负责的态度,我们并没有立即采用。而是最终通过努力在 HTC 处得到准确答复: SLCD的底层架构就是IPS。而AH-IPS相比于普通IPS有更高的分辨率、更宽的视角、更快的响应速度、更低的能耗和更高的亮度。鉴于此,我们就将SLCD理解为一种非常高级的IPS。同样,这是基于2013年的现状做出的简化结论,出于效率的考虑没有介绍背后复杂的知识背景。&br&&br&&u&&b&小结:以上是我们判断的流程。对于SLCD背后的演化,@林之昊 同学在上边有更加详尽专业的回复,非常感谢你的“题外话”,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b&&/u&&br&&br&4. 关于“使用寿命”与“动态对比度”&br&@林之昊 同学指出的“使用寿命非显著特点”非常的及时,之前确实存在考虑不周全,将使用寿命的重要性放大的问题。感谢你的指出!&br&&br&关于动态对比度,我们出于同样无法解释的原因,没有过多的说明,只能采用用户可以感知到的直观测试结果。&br&&br&&u&&b&小结:Anandtech 也是我们非常尊重的国外媒体,我个人在一些国际会议等场合与他们也有过深入的沟通,虽然 ZEALER 与 Anandtech 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但在专业性、严谨性上,他们一直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b&&/u&&br&&br&5. 对与 Xperia Z 视频中日版采用IPS 的解释&br&在后续地调查中发现确实视频当中引用不准确的信息,在这里再次表示道歉。&br&&br&&br&&b&三、如何看待不同 LCD 技术之间的关系&/b&&br&我们主要来说TFT-LCD,正如我们在Xperia Z的评测视频中所讲,TFT-LCD从液晶分子(均为棒状液晶)排列上还可细分为TFT-TN、TFT-IPS和TFT-VA。TN、IPS和VA本质上都是液晶显示屏,只是其中的液晶分子排列和通电时的扭转方式不同而已。&br&&br&TN技术出现的最早,后期出现的VA 与IPS 都有着各自的特点,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三种技术都没有停止自身的进化与升级,这样的演化就造成了一种技术的高低两端会与其他技术在显示效果上出现交叉,导致很难一刀切用TN 与VA、IPS来彻底划分显示效果的好坏。&br&&br&但所谓 “同类对比”就是把同一水平线上相类似的两种物质或者多种物质放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比较分析。所以即使客观上“10bit的TN显示屏”和“6bit的IPS显示屏”相比确实可能性能更优,如非必要,我们尽量避免这样的对比出现。&br&&br&但可以定论的是排除技术高低相接的部分可能出现的“争议区域”外,顶级的TN肯定比不过顶级的IPS和VA。&br&&br&其实,相信大家作为对科技行业感兴趣的发烧友,一定能够轻易的明白,这样的交叉区域产生争议的现象,或者所,技术之间的反例是非常多的。比如在光学数字成像领域,消费类数码相机上多采用CMOS 感光元件,而随着这几年技术的发展CMOS的综合成像素质(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在主流市场内已经超越了CCD,但在专业商业摄影领域里,中画幅数码相机产品线中(如:哈苏、飞思等),由于应用场景的特殊要求,仍然会采用CCD 感光元件。这时,我们便不能一刀切的说,CCD就全面好过CMOS。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在各行各业中不胜枚举。&br&&br&而进一步的,在我们讨论的手机、移动设备的范畴内,各家采用的IPS面板的总体质量是毫无争议的高于手机上的TN 面板,同样出于节省时间、便于理解的目的,我们认为观众意识中默认我们在讨论手机等移动设备的范畴,所以不必要追求文字上的100%无懈可击,每次赘述复杂的背景知识也是不现实的。&br&&br&我们的前期调研跟日常的知识储备要远远大于视频当中所表达的内容,懂八分,讲三分,这是我们在内容制作时做出的取舍,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认为这也是一种专业性的体现。&br&&br&&br&&br&&b&四、写在后边的几句话&/b&&br&希望以上内容足以解答网友心中的疑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给予我们的支持源自整个团队的协作与努力,我们认真正面的回答大家的问题,是出于对网友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是为了传达团队在制作过程当中所付出的努力。&br&&br&屏幕技术这是一个大课题,详细展开可以讲的很多,但是毕竟这是问答与测评,不是学术论文,我们的知识也需要不停的更新与完善。以上阐述的,表面看是我们对于不同技术之间关系的理性理解,但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思维方式。&br&&br&&b&因为我们相信,人与人之间行为的差异只是表象,最大的差别在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b&&br&&br&我们不完美,但一直在努力,ZEALER 希望能在互联网正能量的推动下走得更远。&br&&br&有大家的支持,我们一定可以!&br&&br&&br&王自如&br&ZEALER中国 创始人&br&日&br&&br&&br&================================================================================================================================&br&&br&&b&五、附录--补充阐述对于TN、VA、IPS的通俗解释&/b&&br&&br&这部分本身是不必要的,但是但凡在正式的场合,如测评视频、知乎问答当中,我都会选择以严谨严肃的口吻去向大家阐述问题。虽然在线下现实生活中我是一个没底线有着强烈个人倾向的普通用户。所以对于完全绝对化、情绪化的语言描述我认为对于想了解事实的网友来说是不合适的,所以才想补充这段有关 LCD 液晶排列的基本知识给大家参考,仅供交流之用。&br&&br&&br&&br&显示屏幕从材质上基本可分为:&br&&br&CRT显示屏&br&PDP显示屏&br&LCD显示屏&br&OLED显示屏。&br&&br&后三者属于平板显示领域。PDP显示屏也就是所谓的等离子显示屏,日本松下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最为丰厚。PDP亮度均匀、色彩还原性好、灰度丰富、响应时间短、寿命又长。但为什么却夭折了?技术当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一些先天的缺陷如:耗电量太高、不能承受重压、效率偏低、存在串扰,还有成本太高等才是罪魁祸首。解决这些问题,光靠技术上的提高和完善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顽疾和硬伤也就决定了PDP迟早要被LCD超越和取代。&br&&br&除去TN、STN、CSTN和PMOLED这些老技术之外,当前主流的显示屏都可以划分到TFT阵营当中。TFT只是屏幕的一种驱动方式,我们一般形象地将其比喻成一个小开关,来控制屏幕每个子像素亮或者暗或者50%亮等等。使用TFT驱动的屏幕按材质又可分为TFT-LCD和AMOLED。我们先来说TFT-LCD,正如我们在Xperia Z的评测视频中所讲,TFT-LCD从液晶分子(均为棒状液晶)排列上还可细分为TFT-TN、TFT-IPS和TFT-VA。TN、IPS和VA本质上都是液晶显示屏,只是其中的液晶分子排列和通电时的扭转方式不同而已。&br&&br&TN的液晶为正性液晶,上下两层配向膜(一般为PI材质)为正交排列,液晶分子通过摩擦在配向膜的沟槽中诱导取向,排列方式为水平螺旋型。配向膜的外侧还有两层相互垂直的偏振片,就相当于两道互相垂直的格栅,起到滤光的作用。背光是圆偏光,透过第一层偏振片后为线偏光,但如果不发生扭转就通不过第二层偏振片,这也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黑色。而液晶分子的作用就是利用其螺旋结构引导光线发生扭转,进而透过第二层偏振片。电极加在上下两端,不通电时背光通过水平螺旋排列液晶分子的引导穿过偏振片,屏幕为白色;通电时液晶分子发生扭转,变为竖直排列,光通不过,即为黑色。但由于不是所有的液晶分子都能完全地变为垂直排列,再加上液晶本身也有一定的透光率,所以TN型液晶显示屏的对比度相对较低。而且屏幕显示时,不同角度看到的液晶分子真实排列的形态是不同的,有时看到液晶分子长轴有时看到液晶分子短轴,以致人眼在不同角度看到的实际显示内容在颜色和亮度上都有一些差别,这也就是所谓的视角了。而且TN由于偏振片的效能限制,最大尺寸只能做到32寸,32寸以上一般都是VA和IPS。但TN的最大优点就是成本低,其实除去视角问题和对比度外,TN的显示效果还是能够满足日常使用的,并且响应速度也不慢,在3V的驱动下响应时间一般为8ms左右。但可以定论的是:顶级的TN肯定比不过顶级的IPS和VA。&br&&img src=&/cd2f64f126f7a243f4ad2da_b.jpg& data-rawwidth=&11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0& data-original=&/cd2f64f126f7a243f4ad2da_r.jpg&&&br&VA屏和TN刚好相反,它采用负性液晶,不同于TN的水平摩擦取向,它的液晶分子是竖直挂靠在配向膜的侧基上的,不需要摩擦取向,这样也使得其工艺相对简单,更适合电视类大型屏幕的制作。对于VA屏幕来说:不通电的时候,光是透不过的,屏幕显示为黑色;通电时液晶分子扭转,光线被引导而通过,屏幕显示为白色。因为液晶分子最开始的物理状态是垂直排列,所以VA屏幕的全黑要更黑一些,相应的对比度也较高。但是和TN一样,液晶分子的扭转过程中动作幅度都比较大,一个由水平变竖直,一个由竖直变水平。所以同理,VA在视角方面也稍显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衍生出MVA和PVA等系列产品的原因。另外,VA的响应时间比较慢,3.8V的驱动下响应时间一般为30ms。由于TN和VA显示屏中的液晶分子都是在垂直和水平之间相互切换,所以人手按上去之后,液晶分子的排列均会发生比较大的形变,导致光线的透过受到阻隔,相应的屏幕显示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水波纹的来历了。&br&&br&&img src=&/4b137fa6e47_b.jpg& data-rawwidth=&911& data-rawheight=&4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1& data-original=&/4b137fa6e47_r.jpg&&&br&&br&再来说说后起之秀IPS。IPS技术的出现足足比TN晚了20年。但是出来之后最开始却无人问津,当时的IPS技术的确也不如TN那么成熟。直到后来在iPhone上的使用,“硬屏”的概念才真正走进人们的视野。其实所有液晶显示屏的显示原理都是相通的,光线都要通过液晶分子的引导才能穿透顶层的偏振片,进而达到显示的效果。IPS一般采用正性液晶(现在也有用负性液晶的),但不同于TN和VA,它的两层配向膜为平行排列,液晶分子在沟槽上诱导取向后,也是水平平行排列,这时候液晶形态规整,也没有发生扭转,所以光是透不过的,屏幕为常黑状态。电极的排布也不是上下两端,而是在底层玻璃的两边。于是通电后,液晶分子不需要由水平变为垂直,只需在水平方向上进行扭转即可引导光线通过。而正是由于液晶分子始终是水平排列,所以手指按上去时液晶分子形变较小,对屏幕显示的影响也较小,这就是所谓“硬屏”的来历了。但是由于电场较弱的原因,液晶分子的扭转需要依靠相邻液晶分子的扭转来一层层带动,所以如果想要得到更快更好的显示效果,就需要增大驱动电压,由此也带来更高的能耗;不增大驱动电压就会使响应时间变慢,4.5V的驱动下响应时间为20ms,4V的驱动下响应时间为25ms。所以大多IPS厂商都选择在这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但是IPS也有它的优势,一方面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宽视角了,这是因为它内部的液晶分子始终为水平排列,所以不管你从任何角度看,看到的始终是液晶分子的长轴,理论上也就是说,你从任何角度看到屏幕的显示效果都是一样的。另外IPS在色彩还原方面也表现出众,颜色还原准确且真实。因为液晶分子只在水平方向上旋转,稍微一动就是一个灰阶,这方面的表现大家就可想而知了。还有就是硬屏的结构可使IPS做到更轻薄,这也非常符合目前显示行业发展的需求。这也是现在的面板厂商对IPS大肆宣扬趋之若鹜的原因所在。具体原理讲解见于ZEALER Xperia Z评测屏幕部分。&br&&img src=&/79f6ecadef11ef09da95a2c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79f6ecadef11ef09da95a2c_r.jpg&&&br&&br&而TFT呢,就是面板的驱动方式而已。每个子像素的下面都会有一个TFT,来对这个像素的发光进行控制。所以只要是PPI提升了,TFT也一定会随之增多,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至于为什么PPI升高后亮度会降低,我们在HTC One的评测视频里讲解得很清楚,欢迎大家围观。关于TFT的材质,目前主要有a-si(非晶硅)、LTPS(低温多晶硅)和IGZO(氧化物TFT)等几种,主要是电子迁移率和阀值电压上的区别。a-si的电子迁移率为0.5~2 cm2/Vs,LTPS为50~300 cm2/Vs(实验室最高为600),IGZO为10~15 cm2/Vs。这方面的知识牵扯面较广,说起来也比较复杂,所以在这里我们只简单地提一下。a-si由于迁移率低,而且只能形成n型而不能形成p型半导体,因此只能在玻璃基板上形成像素组件而不能形成驱动电路;而如果采用LTPS技术,驱动电路等周边电路都可以集成在玻璃基板上,也更适用于图像分辨率更高的LCD产品。&br&&br&这个回复已经非常长了,其他内容希望日后有更多机会探讨!&br&==============================完毕==============================
各位知乎的网友大家好:我是王自如。首先感谢大家对于 ZEALER 视频的关注,我们把大家对于 ZEALER 视频内容细节的要求与推敲理解为我们对于大众的责任感,所以对于大家提出的疑虑认为有必要做出正面回应,全面的阐述我们在内容创作当中的出发点,以及对于技…
update:没想到这篇回答竟然让王自如来知乎回答这个问题了,很高兴可以和他讨论。但看了他的回答之后,我还是有一些疑问,希望可以得到他的解答——&br&&br&1. 我仔细阅读了他的回答,接着又去看了他之前关于 HTC One 的测评视频。他现在的回答和之前在视频中对 SLCD 的解释似乎不尽相同(可能我的感觉有误)—— 普通消费者在看了他的视频之后,&b&很容易误认为 SLCD 是一种明确可定义的屏幕类型,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模糊的营销词汇。王自如在今天的回答中也认同了这一观点,那么希望他能在微博上做一下澄清&/b&,不要让目前这种错误的认知继续扩大。&br&&br&2. Zealer 在他们之前的测评中,引用一条非官方推文,说索尼在日本发行的 Xperia Z 上使用了 IPS 屏幕,在中国地区发售的 Xperia Z 却使用了 TN 屏幕。但这其实是错误的。事实真相可以参考:&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forum.php%3Fmod%3Dviewthread%26tid%3D6029217&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对于 王自如 XperiaZ测评中的 5 点错误,我的解释及相应证据&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这给索尼的声誉带来很大影响,很多不了解真相的人开始借此痛斥索尼歧视云云。部分了解真相的机友在微博上@王自如和 Zelaer 团队,希望他们能发表微博或者在下次的视频中澄清真相。但多数不仅没有得到回应,反而被 Zealer 拉黑了。&br&&br&3. 所有留言问我 SLCD 是什么的评论我都没有回复,原因很简单,这本来就是一个营销出来的意义不明的词汇,我怎么给它下定义?事实上,所有企图给 SLCD 下一个准确定义的回答都是很外行的。&br&&br&我所有关于显示技术的回答,均是建立在严格可定义的研究论文基础上的。百度一下然后就来答题(不是说王自如,是说其他一些人),这种事抱歉我做不到。我找不到任何论文有涉及 SLCD 的研究,所以请不要留言问我 SLCD 是什么了。如果你能找到这样的论文,我愿意删掉这个回答并对王自如先生道歉。&br&&br&4. 题外话:依照目前的形式,可以料想到很快王自如的回答就会到我的上面。因为有些盲目粉丝的观点实在让人忍俊不禁——&br&&img src=&/e484ff27f371a66b334fa0_b.jpg& data-rawwidth=&668& data-rawheight=&1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8& data-original=&/e484ff27f371a66b334fa0_r.jpg&&&br&面对这种人我无话可说。如果你仔细阅读的话,在 SLCD 是个意义不明的营销词汇上这一点,我和王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br&&br&5. 关于回答风格,如果你希望能从我的回答中看到满满的「TN、IPS、VA、LTPS 是什么,各有什么特性优缺点」,那么还是请你不要看我的回答了。这种事情我不会做,如果我想要这样骗赞,我早就搬运很多论文上来糊弄人了,反正在很多人心里,看不懂的貌似专业的东西一定就是最正确的。&br&&br&…………………………………………………原回答如下………………………………………………………………&br&&br&王自如视频屏幕部分文字整理版:HTC 使用了一种叫 SLCD 的屏幕,这种屏幕是索尼在 IPS 屏幕基础上改进得来。王先生称这种 SLCD 屏幕可以理解成一种高级的 IPS 屏幕。&br&(Tips:下面会指出该言论错在哪里。)&br&&br&正文部分的提纲:&br&1 . HTC 最近几代旗舰机的屏幕确实为索尼生产, 并且显示效果在安卓阵营中属于标杆。&br&2. 没有什么 SLCD 屏幕,这是 HTC 为宣传生造出来的概念。HTC 目前使用了 LCD 屏幕的机型几乎都被标注为 SLCD,但这些屏幕来自不同厂商,并且显示效果有好有坏(旗舰机好,中低端相对差。)&br&3. 在 HTC 一些中低端机型中 ,也宣称使用 SLCD 屏幕。但是这些屏幕的供货厂商还有夏普和友达等台厂,并且显示效果相对旗舰机较差。&br&4.给屏幕划分一个种类,然后说这个种类的屏幕就绝对好,那种类型的屏幕就绝对不好,这是非常错误的行为。&br&&br&促使我决定写这个回答的动力,是因为王自如的视频出来之后,有太多错误的「索尼自己不用好的 SLCD 却卖给 HTC 」的言论,譬如我在 cnbeta 看到这个——&br&&img src=&/68026ef65dbf35cba998db4e5cd74fcc_b.jpg& data-rawwidth=&377& data-rawheight=&11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7&&&br&先阐述事实的真相,务必仔细阅读——&br&&br&&b&HTC 最近几代旗舰机的屏幕在安卓阵营中都是非常好的,并且确实是出自索尼的手笔,这一点从面板编号上可以确定。&/b&索尼在屏幕上的技术积累,远远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专业领域(即非消费电子)最好的显示产品就来自索尼。&br&&br&&b&所有关于 SLCD 的言论,包括王自如视频中提到的诸如「用的是索尼的 SLCD 屏幕」「SLCD 你可以理解成一种非常高级的 IPS 」,以及你可能从别的渠道了解到的什么 SCLCD 之类的,通通都是子虚乌有的东西!&/b&&br&&br&我要反驳错误的言论,但是必须得用大家可以理解的论点。那么请想一想,任何英文缩写的专业术语,都是根据相关的术语缩写来的,比如:&br&&ul&&li&TFT
对应 Thin Film Transistor&br&&/li&&li&IPS
In-Plane Switching&br&&/li&&li&LCD 对应 Liquid Crystal Display&br&&/li&&/ul&那么我问你,SLCD 对应什么?&br&&br&不用想了,想破脑袋也不会有结果,因为根本就没有。&br&如果在论文库中搜索 Thin Film Transistor 或者 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 这样的术语,可以搜索到大量的专业论文。可是 SLCD 什么也搜索不到,只能在百度或者 Google 找到一些数码新闻网站的报道。&br&&br&如果你要说 SLCD=Super LCD 并且这是一种可定义的屏幕类型,而且还是什么索尼在 IPS 基础上改进得来,那真的是在耍流氓啊...
因为一是找不到任何专业论文可供引证,&b&二是 HTC 的机型中,不同档次、不同类型、不同厂商提供的屏幕均被标注为 Super LCD 或者 SLCD。&/b&&br&&br&(此处更新:王自如在自己的回答中,将 SLCD 认定为 Super LCD 的缩写)&br&&br&知乎上不止一个人邀请我诸如「Super AMOLED, IPS, AMOLED, SLCD, TFT 哪个好」这样的问题,我都没有回答。因为那些问题都是错的非常可笑的问题。&br&&br&&b&有人给屏幕划分一个种类,然后说这个种类的屏幕就是好,那种类型的屏幕就是不好——这简直就是耍流氓。&/b&&br&&br&如果你关注屏幕相关的知识,请不要再看那些所谓的「IPS、TFT、AMOLED、SLCD 介绍与比较」这种从百度百科上粘贴复制的文章了。这里省略一万句我对这种害人不浅的文章的吐糟。&br&&br&你看过这种伪科普文章,觉得 IPS 很高贵对吗?——&br&&a href=&///?target=http%3A///768133.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青橙 GO M3 手机&i class=&icon-external&&&/i&&/a&,900 多块的手机,用的就是高贵的 IPS 屏幕(还是 4.5 寸大屏哦!),除了色偏视角好一点,其他方面你觉得会有多好? 淘宝上三四百块钱的 IPS 平板不要太多。&br&&br&或者你觉得 TN 屏一定很烂?——&br&10 bit 的 TN 屏的显示效果比你看过的任何一个屏幕都要好。&br&&br&IPS、TFT、TN 这几个词已经被毁了,数码网站里面大家天天讨论,却都是基于一个错误的认知在讨论。我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再发生在所谓的“SLCD”身上。&br&&br&一份价格一份货,厂商不是傻子。大家都错误的以为 IPS 就代表好屏,这促使有些无良商家就用价格低廉的 IPS 屏忽悠消费者。我不想 SLCD 成为下一个炒作点。
update:没想到这篇回答竟然让王自如来知乎回答这个问题了,很高兴可以和他讨论。但看了他的回答之后,我还是有一些疑问,希望可以得到他的解答——1. 我仔细阅读了他的回答,接着又去看了他之前关于 HTC One 的测评视频。他现在的回答和之前在视频中对 SLC…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改鼠标箭头图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