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战 pdf 花荣怎么样 预言"9·11

一位中国将军眼里的“9·11”后十年——帝国在没落
《超限战》的内容,十年间多次印刷,为何一字未改?是因为书中的判断并没有错,不仅没有错,反而不断被正在发生的事实印证。
&&&&十年来,乔良这位中国将军从研究军事,到研究金融,发现了“美国秘密”:“9·11”发生时,70%的美国人从事金融业。长期形成的生存方式,让美国人通过透支,就可以生存、生活得比别人还好。这种生存方式就是生产美元。
&&&&&乔良说,“9·11”对世界最大的作用,就是揭开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不堪一击的一面。同时,它使美国人改变了思维方式,变得焦虑、狭隘、好斗、睚眦必报,越来越不宽容。这对美国来说不是好兆头,因为这很容易让你在选择斗争方式时动作变形。而这样一种改变,同时改变了美国在全世界的形象。
一位中国将军眼里的“9·11”后十年——帝国在没落
记者石念军
&&&&8月30日,美国宣布制裁叙利亚外长及其他高官,这被认为是朝着开辟“叙利亚战线”又迈进了一步。此时,美国参与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都战火未歇,而“9·11”10周年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节点正在到来。
&&&&不单单是美国人,几乎每一个曾经关注那一场灾难的人,都在10年后重新审视那一天。
&&&&中国空军少将乔良,在“9·11”发生后的几小时,被美国五角大楼一位三星将军在新闻发布会上提起。这位国家战略问题专家1999年与人合著出版的《超限战》一书,准确预言了恐怖主义对美国的袭击。而事件发生时,他正紧盯着电视转播画面,感叹一个超级大国的脆弱一面。
&&&&乔良战略研究的核心一直都是美国。10年过去,美国走过了漫漫10年反恐之路,他则隐约看到了一个帝国的没落。
美国五角大楼的将军说,我们翻译了这本书,但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0年前的9月11日,北京之夜,乔良正跟王湘穗聊天喝茶。突然,他们的视线被电视屏幕吸引,只见一架民航飞机正撞向位于纽约中心的世贸中心双子大楼……
&&&&大厦将倾,浓烟弥漫。电视画面上的每一个人四散奔逃,脸上写满惊悚。
&&&&又一个北京之夜,2011年8月31日。位于乔良寓所附近的一间咖啡馆,这位衣着朴素、目光如剑的将军,寻一个僻静的角落坐下,从包中取出一支硕大的雪茄点上,又一次提到那个十年前的美国的早晨。
&&&&这个美国时间梦靥般的早晨,让处于黑夜中的两位中国军官陷入长久的沉默。
&&&&1999年1月17日——海湾战争8周年之际,他们合作出版了新书《超限战》,书中大胆预言:在21世纪,美国必然会受到类似本·拉丹“基地”组织的恐怖主义袭击。
&&&&他们敏感地写到:“相信人们会在某一个早上醒来时吃惊地发现,许多温良和平的事物都开始具有了攻击性和杀伤性。”
&&&&预言被证实了?
&&&“说真的,对于恐怖主义有如此巨大的毁坏力,我们很震惊。”乔良说,第一时间目睹电视画面上的悲惨一幕,“完全没有那种不幸言中的兴奋感”。
&&&&自“二战”中日军偷袭珍珠港以来,美国本土从未受到过如此大规模威胁。仅仅过了几小时,被“9·11”袭击的大厦已成瓦砾一片,有人告诉乔良,一位出席新闻发布会的美国五角大楼的三星将军,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了他和《超限战》。
&&&“这位三星将军说,两年前,中国的两位大校军官曾写了一本书叫《超限战》,提醒我们可能会遭到恐怖主义袭击。我们翻译了这本书,但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现在看来,我们需要重新读这本书。”
&&&《超限战》,把乔良和“9·11”紧紧联系在一起。
&&&“9·11是不是也改变了您?”坐在北京的这家小咖啡馆里,记者的提问让乔良的思绪略微一顿,随即他回答,“当然,它也改变了我。”
一个存在了几十年、上百年的国家安全观完全被颠覆
&&&&作为国家战略研究专家,乔良关注的目光从来没有离开美国。
&&&&在《超限战》里,他和王湘穗已经思考:复杂的利益关系使我们无法把海湾战争归结为是为石油而战,还是为新秩序而战,抑或是为驱逐侵略者而战。只有极少数军人会领悟到政治家人人都懂得的原理:现代战争与过往战争的最大区别就是,公开的目标和隐蔽的目标常常是两回事。
&&&&“每一个参加过海湾战争的小伙子都会告诉你,他们是为在弱小的科威特恢复正义而战。但战争的真实目的,却可能与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相去甚远。事实上,每个参战国都是精心掂量了自己的动机和目标后,才决定投身‘沙漠风暴’的。整个战争中,西方都在为他们的石油生命线而战。”
&&&&“9·11”发生的10年里,《超限战》一书又两次再版,数十次印刷。
&&&“每次改版,除了修正错别字,增添一篇序言外,文章内容一字不改。”乔良说,之所以不修改,是因为书中的判断并没有错,不仅没有错,反而不断被正在发生的事实印证。
&&&&“在我们谈随着技术的更新和手段的发展,战争已经渗透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时,‘9·11’还没有发生,但是两年后就发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发现,有几个新因素的出现,已经让战争渗透到人类生活各个角落了。比方说黑客,当一个国家把黑客的行为有意识地变为国家行为时,势必会发生网络战争;索罗斯对于东南亚金融领域的攻击还属于投机家的寻利行为,但如果一个国家有意识地把它变成国家行为,那就会发生金融战争,恐怖战争也是如此。”
&&&《超限战》里说,所有这些,都可能演变成战争方式,对人们造成伤害。
&&&&“9·11”之后十年,不断印证这一判断。一个存在了几十年、上百年的国家安全观完全被颠覆:一个主权国家按照传统战争方式建立起来的安全观,以及为这个安全观建立起来的军队,是不足以对抗将在21世纪陆续出现的一些新威胁的。
&&&“‘9·11’第二天,我们在接受访谈时就提到:‘9·11’将是20世纪和21世纪的真正分水岭。”
&&&“20世纪快结束时,美国人一片乐观。美国人当时断定,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也是美国的世纪。结果21世纪才刚刚拉开大幕,美国的世纪就受到质疑,并且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受到质疑。”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的精神状态,也改变世人对美国不可撼动的看法。”
金融殖民,这实际上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
&&&&“9·11”印证了《超限战》对恐怖主义的预言,乔良开始跳出事件本身,思考藏在背后的东西:恐怖主义为什么首先选择袭击美国?
&&&&如同《超限战》的延伸,在过去的十年里,这位早年以文学写作名世的将军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金融。10年后,乔良自认为已经发现了美国的秘密:“金融殖民”。
&&&&“9·11”发生时,70%的美国人从事金融业。长期形成的生存方式,让美国人通过透支,就可以生存、生活得比别人还好。
&&&&&这种生存方式就是生产美元。
&&&&“到今天为止,很多人认为全球化是历史潮流。其实在我看来,这种潮流是美国人制造出来的,就像意大利的米兰和法国的巴黎可以制造时尚,这一轮的全球化是一种金融时尚。”
&&&&这在很大程度上被美国人设计和推动的“金融时尚”,实际对全球经济进行了重新分工。
&&&&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美元不再被黄金束缚。美国人突然意识到,自己从理论上获得了随意印刷美元的权力,虽然实际上他并不敢毫无节制地印刷美元。
&&&&有了这个权利之后,美国人发现,他可以通过金融霸权就可以使全世界就范。通过不断印刷美元,就可以换取全球财富。
&&&“美国开始把自己的夕阳产业、垃圾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只把高附加值的产业留下来,让这些新兴国家破坏性地使用自己的资源,他们的人民只挣血汗钱,环境提前遭到破坏。在付出这些成本后,这些国家从美国人手中换取了美元,而美国人拿走了实物财富。”乔良说。
&&&&这无疑于一种掠夺,实际上构成金融殖民。乔良说,这样的全球化直接导致一些边缘性国家人民赤贫,甚至一些国家破产。
&&&&这实际上就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在这种情况下,有一部人无奈,有一部分被激起来反抗。那么他选择的反抗手段,可能就是不择手段。
&&&&从某种程度上说,本·拉丹就是这无奈而又被激起反抗者中的一员。
&&&“本·拉丹的这一认识并没有错,他的错误在于反抗强权和霸道的办法是杀戮平民。这不但是一种错误,而且是一种罪行。但反过来,美国人在阿富汗伊拉克杀戮平民,不仅是错误,而且也是罪行。”
&&&&“恐怖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绝望主义。”深夜,北京的这家咖啡馆仍不断有人造访,刺耳的推门声并不影响乔良的语调,他说,恐怖主义首先选择了袭击美国,它不是一般意义上说的“文明的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理应进行反思。
战争虽然仍引人注目,但它越来越不能扮演A角
&&&&8月3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明尼阿波利斯市发表讲话,向“9·11一代”老兵致敬,称赞他们是美国“10年硬仗中的勇士”。而就在演讲前,数百名示威者打着横幅反对他的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亚战争政策。
&&&&相对于民间的反思,在“9·11”十周年这一具有节点意义的纪念日到来之际,奥巴马希望营造出全国团结一致的假象,无视国内众多对战争的不同声音和政见上的分歧。
&&&&这显然是一种宣传策略。同样是在8月30日,美国前副总统切尼在全国广播公司的“今日秀”节目接收采访,宣称不认为伊拉克战争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声誉,而是“明智之举”。美国前总统布什则习惯这样鼓动美国民众:“如果我们今天不在巴格达街头战斗,那么,明天我们便将在自己城市的街头面对恐怖主义。”
&&&&“这种原因复杂的事件,都不能仅仅以谴责对手为最后的结论。本·拉丹的死罪有应得,并不意味着美国的一切做法都是无可指责的,都是正义的。”
&&&&但很遗憾,乔良说,他看了历年来美国政府搞的“9·11”纪念活动,从来都没有看到反思与反省,“每一次纪念都是在谴责”。
&&&“9·11”发生后,《超限战》已经成为美国西点军校指定的教材,并被写进了美军最新版的《作战条令》。作为《超限战》作者,乔良总是被问及:“超限战”现在还有吗?现在有哪些“超限战”?
&&&&“超限战当然存在,金融战、网络战、舆论战,越来越多。”乔良习惯这样回答,就像他习惯一次抽完整根雪茄。
&&&&“9·11”后10年,“超限战”本身并没有改变,改变是它所处的国际环境。
&&&&“‘9·11’后十年,国际形势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已经完成了一个大国在经济上崛起的大部分进程。第二个变化就是,美国甚至全世界都没想到,会发生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这种金融危机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周期性发作,而是直接摇撼美国金融霸主的地位。”
&&&&“美国这时候开始使用‘巧实力’这个概念。因为他发现,光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很多问题无法解决。”乔良说。
&&&&《超限战》里多次提到NGO(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乔良观察认为,NGO已经是可以与政府组织比肩的新兴力量。因为这些机构的庞杂,使得它的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为这个世界增加了更多变数。
&&&&“这同时也印证了超限战的一个理论:战争虽然仍引人注目,但它越来越不能扮演A角的角色。”乔良说。
&&&&“战争虽然在美国人那里成为了金融之王的马前卒,但当金融危机到来时,强大的军事力量仍无助于帮美国脱困,甚至给金融的复苏带来负面影响。战争尤其不能解决美国最想高扬的旗帜,就是道义。相反,战争常常会损害美国举起的这面旗帜,影响他的旗手形象。”
&&&&“其实过去十年里,扮演‘A角’角色的是金融。”乔良说。
在美国最需要钱与各国角力时,不得不缩减开支,这将严重束缚美国政府的手脚
&&&&10年过去,“9·11”正在远去,生活早已恢复如常。正因为如此,“9·11”当天,百老汇的演出会照常举行,拳击比赛和橄榄球比赛也会照常。
&&&&但它显然是美国人内心世界的一道伤痕。纽约长岛一家酒厂出产了一款纪念“9·11”的葡萄酒,但“9·11”遇难者家属称,这东西“令人难以下咽”。
&&&&乔良说,“9·11”对世界最大的作用,就是揭开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不堪一击的一面。同时,它使美国人改变了思维方式,变得焦虑、狭隘、好斗、睚眦必报,越来越不宽容。这对美国来说不是好兆头,因为这很容易让你在选择斗争方式时动作变形。而这样一种改变,同时改变了美国在全世界的形象。
&&&&尤为重要的是,美国的帝国已经走出了清晰的下滑线。“即便美国可以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它还能走回来吗?”乔良笃信,美国的帝国走向没落,已是历史的必然。
&&&“首先,美国在推进美元霸权的这种获利方式中,自己的国家产业空心化,无法再造实体经济;另外,继续玩虚拟经济的游戏又玩不下去,这严重影响了美国的获利方式。其次,美国的债务上限问题即使得到解决,仍不能解决它靠“借债度日“这一本质。第三,与此同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与美国是此长彼消。”
&&&“未来十年是国际力量对比、权力转移最关键的十年,而美国却在这十年中将被国会与政府关于债务上限问题达成妥协的条件限制,即增加2.5万亿美元债务上限的同时,美国政府必须在未来十年内相应消减2.5万亿美元财政开支。这意味着美国政府每年都要消减2500亿美元财政开支。在它最需要钱与各国角力的时候,它却不得不缩减开支,这将严重束缚美国政府的手脚。”
&&&“中国应该汲取美国的教训就是,你并不是恐怖主义的免疫区。”乔良说,恐怖主义有一种示范效应。当中国社会有它自己的一些问题时,有些潜在的国内敌对势力、分裂势力,就有可能效法恐怖主义活动。所以,必须时刻警惕恐怖主义在中国的变种。
&&&&以美国为鉴,走向大国崛起半途中的中国,当然不能重蹈美国的覆辙。
&&&&“9·11”是面镜子,我们纪念“9·11”,是为端详我们自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商品编号:
该商品已下柜,非常抱歉!
超限战(西点军校必读书;精准预言“9.11”;一语道破美国软肋;启示对日战略新思维)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介绍加载中...
扫一扫,精彩好书免费看
服务承诺:
京东平台卖家销售并发货的商品,由平台卖家提供发票和相应的售后服务。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加载中,请稍候...
价 格: 到
   
iframe(src='///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转载]美国需要认真反思“9·11”
美国需要认真反思“9·11”
&&&&&&&&&&
采访整理【简介】乔良,中国著名军旅作家、军事理论家,空军少将。1999年2月,与空军大校王湘穗合著《超限战》,准确预言21世纪初美国会成为恐怖主义袭击目标。“9·11”前后,“超限战”理论得到欧美军方及情报部门的重视,该书也成为美国西点军校及海军学院教材。“9·11”向人类昭示了一点,强大如美国这样的国家仍然是脆弱的,仍然有软肋。【提要】战争会继续,但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战争将扮演B角,而其他领域的战争将扮演A角【正文】  “都让你们说准了!”“9·11”发生的第一时间,就有许多人给我打电话这样说。当时正好在国防大学,电视上的画面是第二座楼开始倒塌。看到这种场景,我们并没有因为被《超限战》不幸言中而欣慰。这是一件令人震惊和痛心的事情,那么多无辜的生命在一瞬间毁于一旦。当面对恐怖主义分子的残暴行径时,我们有的只是愤怒和谴责。  《超限战》的创作初衷与“9·11”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和王湘穗的想法就是研究下美军和美国的军事战略。  什么是超限战?超限战就是超越限制和界限的战争。意为打破一切限制,一切手段,特别是非军事手段迭加组合、为我所用,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打击敌人,直到达到战争目的。我们当时认为在新的世纪里战争会继续,但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战争将扮演B角,而其他领域的战争将扮演A角,比如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网络战争等。一旦这些扮演A角,那么他的主要扮演人将不再仅仅是军队,很可能是银行家、网络工程师、恐怖分子。那么美国现有的军事理论所涵盖的幅度不足以应对人类在21世纪即将面临的种种新威胁,而如果美国找不到应对这些新威胁的办法,美国将在下个世纪的初期遭到恐怖主义的打击。于是,“9·11”的发生成为超限战理论在现实中最怵目惊心的印证。  事实上,早在《超限战》出版当年,也就是1999年,该书就被美国西点军校列为必读教材,次年又被美国海军学院列为必修教材。2002年,“9·11”周年纪念时,又被美国人正式出版发行。直到“9·11”事件发生,五角大楼的将军们在面对世贸大厦的废墟时,都不得不承认书中对恐怖主义的警觉和预见性。2001年9月12日那天,全世界都从电视里听到了那位三星将军沉痛的反思:“看来有必要回过头去重新读读这本书”。  但是到现在为止,美国对恐怖主义都是有形的警觉和打击,对无形的东西没有真正思考。他们去追踪恐怖主义的头目和组织结构,基地在什么地方,如何杀死他等等,这些都是有形的。但是对于什么造成恐怖主义,什么使得其在全球蔓延并且主要对西方,特别是基督教世界构成强大的敌对和威胁,这些都没有去研究和反思。  我们认为针对美国的恐怖主义的产生,并不仅仅是因为宗教文化的不同,也不像小布什宣传的那样恐怖主义是对美国自由和民主的敌视。  回过头来看,进入21世纪有两大事件彻底改变了世界:一个是“9·11”,一个是美国金融危机。这两个事件都与美国有关,且都是非军事领域的战争,它标志着美国霸权衰落的开始。“9·11”向人类昭示了一点,强大如美国这样的国家仍然是脆弱的,仍然有软肋。而金融危机为我们昭示的是,如果恐怖主义还可以打击和压制,金融危机却是很难克服的。金融危机是美国内在的东西,内生的危机要比“9·11”更可怕。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十年·十人——他们被“9·11”改
  不知不觉,飞机撞击纽约世贸大楼的那个惨烈画面已经过去了十年。  十年,这一足以划分两代人的时间概念,对那些亲历者和旁观者来说,却可能有着更为复杂的情绪和与众不同的意义。政客如布什,因此得以在高位上大展拳脚;幸存者如银行职员简·波特,却不得不搬离纽约以减缓自己的心理压力;包括新华社、凤凰卫视等华文媒体在内的新闻人们,在职业的本能下成为那场灾难的记录者;而在伊拉克和阿富汗,“9·11”的间接影响令这里的人们十年来饱受摧残……  十个人,或许无法勾勒出这十年的全貌,但他们的命运,却是观察“9·11”和之后十年的一扇窗&反思“9·11”,十年不够&【作者】叶海林  几乎每一个美国人,都不会接受一个类似加拿大的美国,这就注定了美国不可能放下手中的锤子停止寻找钉子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即使再过十年,关于“9·11”及其后果和影响的讨论也不会停止。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无法精确地列出“9·11”的受害者名单:在美国,不断发现有新的“9·11”尘肺病患者;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也门,不断有人在“反恐战争”的旗帜下丢掉性命——有人成为某一方的“烈士”,更多的则是被双方同时简化为数字的牺牲品;在整个世界,还有很多人的生活轨迹因为“9·11”而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  套用并改编一下丘吉尔当年用来描述“格本”号闯入黑海后果的那句名言,“9·11”所带来的“屠杀、痛苦和毁灭,其程度之烈,就‘三架飞机’来说,是空前的”。&单极,因“9·11”昙花一现  两场美国无法宣布获得胜利的战争,其中一场对美国已经结束而对伊拉克依然在继续,另一场双方都还看不到尽头——截止2014年的阿富汗撤军时间表能否如期完成谁也说不准,即便完成撤军能否就此获得和平更无人知晓,这还仅仅是“9·11”一部分可见后果而已。至于说美国因为忙于“打烂麦片粥”的反恐战争并因此忽视了真正战略对手的崛起,从而已经和将要引发的国际关系后果,对一个帝国的兴衰而言,是怎么评估也不过分的。  当然,必须看到,这一部分后果并没有完全显现,也未必一定能够最终显现。帝国衰亡、霸权更替的过程尽管在历史上总是被浓缩为某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比如罗马帝国与亚得利亚堡战役、拿破仑法国与滑铁卢,然而实际上这些里程碑事件往往只是一个漫长过程的结果,并不是导致这一过程的原因,至少未必一定是导致这一过程变得不可逆转的原因。  后冷战时代的单极世界格局,是否仅仅在20世纪90年代光华一现便因美国针对“9·11”所采取的一系列傲慢而又偏激的政策而提前结束,其实仍然没有定论。而且即便单极世界终结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到底是由“9·11”及美国的后续行为所引起的,还是美式资本主义的内生结构以及政策选择的结果,抑或是上述两个原因的合力?也在讨论当中。  此外,美国社会曾拥有的强大纠错能力是否伴随着全球金融秩序的失败而彻底丧失?从表象上看的确如此,但似乎也未必尽然。美国在利比亚战争中的谨慎至少部分地证明华盛顿还是能够从自身的错误中汲取教训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最大教训恰恰就在于拉姆斯菲尔德“1421”军事战略——保卫美国的绝对安全、应对四种威胁、同时迅速击败两个敌对国家并改变其中一个的政治制度——最后的“1”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奥巴马总统从阿富汗撤退的决定以及在利比亚高举高打的有限战术,可以被认为是对布什手中捏着锤子到处找钉子的无限战略的纠错。这种有限战略到底意味着美国审时度势的主动调整还是力不从心的无可奈何?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如何判断下一个十年美国的全球战略,美国会否像当年苏联一样因为阿富汗战争而一蹶不振?还是会像当年的美国自己一样从越南战争的创伤中逐步恢复?这并不是“9·11”十周年可能得出确切结论的。&开战,决非布什一人选择  然而无论怎样,确定无疑的是,美国人有太多的教训要从“9·11”之后的行为当中汲取,而未来十年全球战略格局与安全秩序向何处去,即便不是由美国到底汲取了什么教训所决定,也与之息息相关。  那么,美国到底会汲取怎样的教训呢?把这个复杂问题简化一下,或许可以替代为下面这个简单问题:“9·11”十年后,美国人是如何看待布什当初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决定呢?是觉得这两场战争根本就不应该打——缺乏合理的作战目标同时也缺乏合法的开战理由,还是觉得战争本身没有错,迅速取胜后追求对敌人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却既超越了美国的能力也不必然符合美国的利益?汲取这两种教训中的无论哪种都能解释美国目前摇摆不定的中东政策。汲取前者,美国将日渐具有离岸平衡者的消极姿态,选择后者,则人们将更主要地看到一个奉行选择性干预的积极美国。  有一件事情,拉姆斯菲尔德等人是可以援引来为自己的主张辩护的。十年前,85%以上的美国人出于巨人被黄蜂蜇伤后必然产生的愤怒情绪,支持布什连续发动两场战争,这个数字本身就是在对伊拉克战争起因的各种说法——一是拉姆斯菲尔德伙同切尼骗了布什,一是布什骗了全体美国人,一是拉姆斯菲尔德和切尼骗了布什又骗了全体美国人——提出质疑。  其实,很可能根本不存在谁骗谁的问题,这场战争原本就是大多数美国人所希望的,布什随便给他们一个战争理由就已经足够了。美国公众在投身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的时候,更可能是主动选择了不去对白宫提出的战争理由表示质疑。萨达姆是美国可以轻松击败的一个敌人,对手“坏蛋”加“笨蛋”的双重身份已经足够让美国人找到发动战争所需要的心理理由了。&反思,并非美国战略拐点  对于所有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来说,记住这一点教训是非常重要的,在无法决定自己是不是美国眼中的“坏蛋”时,不被美国人看成“笨蛋”才是保卫自己的关键。因为美国人从来也不会怀疑他们的对手正是不折不扣的“坏蛋”这一点——美国人什么时候讨论过对敌人(有形的和无形的)的主张以及存在的合法性的思考呢?说穿了,眼下那些对“9·11”的反思,最深刻地恐怕也就只能达到认清对手可能并非自己想像的那样是个“笨蛋”罢了。  无论如何,奉行孤立主义,在两大洋的庇护下做回类似19世纪末叶的富家翁,不去寻找下一个“坏蛋”在哪,从来都不是美国人的选项。希望美国能不再站在滑溜溜的斜坡上、对别人的事情指手画脚的主张,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即使是始终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两场“反恐”战争的乔姆斯基、迈克尔·摩尔、甚至是反战母亲,他们也不会怀疑美国作为世界领袖的“天赋使命”,他们反对的只是美国不应该单纯通过暴力手段去履行自己的使命,但绝不是不履行自己的“天命”。  几乎每一个美国人,都不会接受一个类似加拿大的美国。这就注定了美国不可能放下手中的锤子停止寻找钉子。大国相争,原本就不是一代人两代人能够因为一时一事而重新定义的。  美国人关于“9·11”的反思以及对其国际战略的再思考,只是多一根钉子少一根钉子、多挥几下锤子少挥几下锤子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对于已经被美国认定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的国家来说,并不是本质上的。&布什:功过成败皆因“9·11”&&&  “在那样一个上午,我总统任期的目标变得清晰起来:在国家自由受到威胁的时候,保护人民,维护自由。”——乔治·W·布什(美国第43任总统,主政期间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西部“牛仔”出身的小布什信奉“以血还血”,但两场战争泥潭令他的政策饱受诟病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丰丰发自华盛顿离开白宫的当天,小布什总统开始撰写自传《抉择时刻》。套用他的话,这是一次难得的、对自己在位8年的认真反省。  事实上,这位离开办公室时已经名声扫地的德克萨斯牛仔仍希望有一天,人们能够心平气和地重新审视他,以及他的“布什主义”。  后者所奉行的主要手段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民主和在威胁出现之前作出“先发制人”的反应,这是美国“9·11”后发动两场战争的外交战略支持。小布什想让人们相信:他意识到了这个时代所面临的中心挑战,并兑现了让美国变得更加安全的承诺。  只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个美国人敢拍着胸脯保证恐怖袭击真的离美国渐行渐远。相反,对十年前灾难的后怕和对恐怖分子的风声鹤唳仍在无休止地蔓延。&“第三架,那就是在宣战”  “9·11”当天上午,小布什来到佛罗里达萨拉索塔县艾玛·E·布克小学,给学生朗诵儿童读物《宠物山羊》。朗诵在9时过一会儿开始,第二架遭劫持的飞机撞入世贸双子楼北楼的时间是9时3分,时任白宫办公厅主任安德鲁·卡德在9时7分凑上前去告诉小布什:第二架飞机坠入双子楼,美国遭遇袭击。一些相关描述写道,小布什的脸“唰”地一下白了。  前往机场的路上,小布什给时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康多莉扎·赖斯打了电话,赖斯告诉他,又有一架飞机撞入了五角大楼。  小布什后来回忆道:“我的想法清晰了,第一架可能是个事故,第二架就肯定是袭击,第三架,那就是在宣战。”  在飞机上,小布什一个人坐在专用机舱。“在那样一个上午,我总统任期的目标变得清晰起来:在国家自由受到威胁的时候,保护人民,维护自由。”  西部“牛仔”出身的小布什信奉“以血还血”。他看到黑烟从象征美国军事实力的五角大楼处冒起时,转身讲了一句话:“你现在看到的就是21世纪的第一场战争。”心意已决,接下来的事顺理成章,美国的命运由此发生转折:原本小布什准备要解决的一大堆事关国计民生的内政问题,变成了必须以战争为中心——美国迅速确定了“9·11”袭击的发动者来自“基地”组织,该组织的首脑藏身阿富汗。2001年10月,阿富汗战争爆发。数十万美军士兵陆续奔赴前线。&想起“找不到武器”就恶心  这场战争和其后的伊拉克战争,无疑是小布什总统任期里最重大的决定。但与阿富汗战争不同,伊拉克战争从一开始并未得到广泛的支持,而后证明,它也最终成为小布什任期内的一大污点。  2003年2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科林·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展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试图说服安理会支持对伊动武。尽管未能成功,美国仍于3月20日凌晨时分发动伊拉克战争,很快攻占巴格达,成为占领军。  然而,美国在伊拉克费尽心思,四方寻访,却未能找到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当年10月2日,美国负责在伊拉克搜寻此类武器的武器检查团承认,美方未能在伊发现任何生化武器或核武器,先前相关情报有误,史称“情报门”。  小布什的对这一结果的真实反应直到今年7月《抉择时刻》出版才为人所知。他在书中写道:“找不到这些武器,没有人比我感到更震惊,更愤怒。每次想到这件事,我就感到恶心,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尽管失去发动战争的最大理由,但小布什并不承认发动战争是个错误。&把重估寄望于未来  在2008年12月卸任前,小布什前往伊拉克“告别”访问。当时供职于一家伊拉克电视台的记者蒙塔兹·扎伊迪在记者会上突然站起,将自己的鞋子扔向布什。对这件事,小布什表示:“我真希望能一把抓住那只鞋。”他回忆说,被人扔鞋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古怪经历。也许,没有“9·11”,小布什会让他的坦率、人性化的举止更深入人心。  “9·11”彻底改变了小布什的总统生涯,除了发动战争及在全球反恐外,他还推动了美国政府情报机构改革,建立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与国土安全部。他亲自授权中央情报局对“9·11”策划者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等人动用水刑、秘密批准国家安全局监控美国境内的电话与电子邮件通讯……  “现在讨论我的一些决定是否有效还为时过早。”小布什把对自己的重估寄望于未来。拉姆斯菲尔德:被记住的“战争贩子”&  “如果想要保护美国,应该威慑其他人再次对美国采取这类行动(摘自拉氏回忆录《已知与未知》)”&——拉姆斯菲尔德(美国前国防部长。至今仍拒绝承认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个错误”。)  伊拉克是拉氏念念不忘的战略目标,也是他的滑铁卢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梦秋发自北京还记得事发之前,拉姆斯菲尔德的“名言”吗?日清晨,履新半年多的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在早餐会上用他一贯绕口的辞令发表演说:“在未来两个月、四个、六个、八个、十个、十二个月里,将有震惊世界的事情发生。这个事情将足以证明拥有强大而健全的国防部门可以巩固这个世界的和平和稳定。”  他预言对了。  早餐后没多久,一架波音757客机低空掠过,切断了5条街道的所有高杆路灯,接着准确地撞入五角大楼西部的第一层。后来,五角大楼的情报官员坎波尼记录道:下午14时40分,拉姆斯菲尔德即授意部下调查本次袭击的幕后黑手是否来自伊拉克,并将美国国防准备级别提升到三级(黄色警告级别)。记录里零零乱乱地引用了拉姆斯菲尔德的原话:“判断是否(证据)足以对S.H(即萨达姆·侯赛因)发动打击……同时,(打击对象)不仅包括OBL(即本·拉丹)……需要尽快行动……要找到最近的目标……看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利用“9·11”入侵伊拉克  上述的这些资料证明了一点:对比小布什总统在遇到“9·11”之后的茫然不知所措,拉姆斯菲尔德有着明确的政治直觉和迅捷的反应速度。他立刻意识到了应该将斗争矛头指向伊拉克。这是一个职业政客在危机处理关头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不论他的判断是否准确,拉姆斯菲尔德至少牢固地把握住了“9·11”的核心意义:首先,它是恐怖袭击;其次,美国必须在应对这场恐怖袭击的过程当中为自己攫取战略利益。而他在早先所说的“强大健全的国防部门”必然会在这一过程当中有所表现。  伊拉克是拉氏念念不忘的目标。早在1998年年初,作为右翼智库“新美国世纪工程”的创始人,拉姆斯菲尔德就给时任总统的克林顿写信,公开要求推翻萨达姆政权。在他看来,“9·11”的幕后黑手是谁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能够让自己战略构想得以实现的重要契机,能够让“入侵伊拉克——实现对中东的绝对控制”这一念头以120%的程度得以实现。&恐怖袭击的受益者  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是美国政界当中少见的实干型右翼政客。中庸、圆滑、墙头草这些经典政客素质与他完全绝缘。正是由于拉氏等人的加盟,小布什总统在自己的第一任期(年)期间拥有了一个高度执行力的行政班子。这些右翼政客的行为也给布什政府带来了一个别名:战争内阁。  在“9·11”的催化下,颇具争议的《爱国法案》得以通过,小布什政府得以获得充分的行政特权。拉姆斯菲尔德高效地、毫不犹豫地利用了这些特权。除了在任期间发动的两场战争足以使拉氏“青史留名”之外,他还以发表“老欧洲”等以立场划分敌我的言论。  伊拉克是拉姆斯菲尔德的滑铁卢,迫使他结束政治生涯,退出布什第二任期的内阁。在“9·11”的各种阴谋论当中,拉姆斯菲尔德即便不被认为是“9·11”的黑手之一,也至少被认为是受益者之一,因为他借机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使美国的军工和石油利益集团从中获益。这一点拉姆斯菲尔德无论如何也无法替自己洗刷干净。虽然他今年出版的回忆录当中一再强调发动伊拉克战争“是所有决策者的误判”,但是他从未认为伊拉克战争本身是错误的。言下之意,即便没有“9·11”,他和布什依旧会剪除萨达姆政权。  在新世纪日益多元化的国际秩序下,拉氏的言行和新环境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这或许也正是他的悲哀,以至于未来的历史记录里,他将被高度简化成一个只会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绕口令的战争贩子,人们会因此遗忘他作为政客所具有的卓越才能。&辛迪·希恩:反战母亲的辛酸泪&  “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不要放弃对和平的追求!”——希恩(54岁,加州人,美国著名反战人士,被称为“和平母亲”或“反战母亲”。2004年4月,她的长子、年仅24岁的美国士兵凯西在伊拉克战争中遇难。希恩因此与人合作创建了一个反战组织,开始巡回演说和示威,并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演讲。)  照顾家庭,重新成为辛迪·希恩的生活重心&&&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杜静发自华盛顿她曾是加利福尼亚州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儿子在伊拉克阵亡后,投身反战事业并成为美国反战运动代言人;她曾感到精疲力尽,心灰意冷,决定“退出江湖”,但最终又重新回到反战队伍。  “我非常确定,我会在此生剩余时间里坚持这项事业,因为这是一场长期的斗争。”“9·11”十周年之际,“反战母亲”辛迪·希恩如此平静地向《国际先驱导报》述说道。&一度陷入党派之争  希恩平静的生活止于2004年4月、长子凯西在伊拉克阵亡之时。希恩此后奔走在美国各地,宣传反战主张。2005年8月,她开车来到布什总统位于得克萨斯州克劳福德的私人农场外露营达26天,要求面见布什,并要求立即从伊拉克撤军。这为希恩赢得了“反战母亲”的称号。  为了反战运动,希恩在经济状况、婚姻以及与家人的关系方面都蒙受了很大损失。“很显然,我们的反战努力并没有让华盛顿的战争政策有丝毫改变。”她说,“但是,我并不后悔自己为这项事业所作出的牺牲。”  然而,希恩对反战运动本身,特别是其中的党派主义色彩,也引发了越来越多质疑。日,她在“归隐信”中写道:“只要我把抗议的矛头对准布什和共和党,我就是所谓左派的宠儿。然而,当我开始用要求共和党的标准来要求民主党时,‘左派’对我的支持就开始削弱,他们便用右派对我的诽谤之词攻击我。”在公开这封信的前两天,希恩宣布退出民主党。  “我最艰难的日子是在奥巴马当选总统后,我身边很多人不断地告诉我应当‘给他(奥巴马)一个机会’,但我没有这样做,于是他们开始摒弃我,我失去了很多支持者。”希恩回忆道,继而她又气愤地说,“奥巴马上任三天后就下令在巴基斯坦境内实施无人机轰炸,我说他就是个‘战争罪犯’。”&外孙将在9月11日出生  作为美国反战运动代言人,希恩经常去世界各地参加反战集会。最近,她刚刚结束为期13天的日本之行返回美国。  她说,“我通常很快就能从旅行的疲惫中恢复过来,但由于日本最近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广岛和长崎遭袭66周年的惨痛记忆,这一次的日本之行令我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感觉非常疲惫。”  近年来,希恩把越来越多的时间用来陪伴自己的家人。目前,她和子女同住在加州。“9·11”十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当被问到是否会到华盛顿、纽约等地参加纪念活动时,希恩说,她的女儿即将生产,预产期恰好是9月11日,因此她打算休假在家照顾女儿和即将出世的外孙(女)。  “我希望我的子孙们以及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们都能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里,在那里,所有的社会资源都用来建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和欣欣向荣的经济。”她说。&简·波特:搬离纽约  “我们当时很没有耐心,每天都很烦躁,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无法平静下来”——简·波特(曾任美国银行行政助理,“9·11”事件幸存者之一。灾难发生后,简担任监狱教辅人员,并开始创作新书。)  简和丈夫感谢上帝又给了他们一次重生的机会。他们决定,新生活将与此前截然不同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英骜发自纽约记不清是第多少次,简·波特用“奇迹”形容她和丈夫能从那场灾难中生还,“(是)上天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她幽幽地说。&回忆生死逃亡  日,简·波特和往常一样来到世贸中心北塔81层的办公室,作为美国银行的一名行政助理,简习惯每天提前一点儿来到办公室为一天工作做准备。就在这时,巨大的爆炸声震得她耳鸣,同时大楼剧烈地晃动起来——当天,两架飞机撞击了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子大楼。  “飞机汽油顺着电梯流出并且迅速地被点燃,烟雾开始在整幢大楼里蔓延,温度迅速升高,屋顶开始漏水。”即使十年后重新回忆,简依然止不住惊恐。“我开始向消防通道跑去并从那里下楼,我看见一个亚洲男子,他的腿受伤了,我尽力把他拖进了消防通道。”简说。  随后,简开始艰难地向下逃生。快到达底层时,她看见了消防队员向上跑来,简知道有救了。“我看见了我丈夫的一个朋友,文尼·加蒙纳,我对他说,你一定要安全地回来。但是40岁的文尼、四个女儿的爸爸,再也没能从大楼里出来。”简伤感地说。  简幸运地走出了大楼,但那一刻对她而言仿佛并不真实:她刚走进一个地铁站,双子座的北塔便轰然倒塌。“我听到巨大的轰鸣声,我记得我当时看着它倒下,我想可能我的时间到了,我将死去。虽然我当时已经逃出了大楼,但是恍惚间你又觉得你在大楼里。”  迷茫中,简来到了位于曼哈顿下城的中国城,她的脑海里一直盘旋着一句话:“找到消防站,到那里就安全了。”这是简的丈夫丹·波特,一名纽约消防员平时一直告诉简的话。简最终到达了安全的地点——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她经历了一次重生。&从都市到波科诺山脚  此时,简的丈夫丹还在救援现场营救,但他一直担心简的安危。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他希望在大楼里看到简,又希望她最好不要在楼里。  当结束了第一阶段的救援任务后,丹绝望了,因为没有看到简的踪影。他立刻奔向几个街区以外的家中,没带钥匙的丹破门而入后,仍没发现简。“我当时几近崩溃,我倒在地上痛哭不止。”丹哽咽着说。  幸运的是,“9·11”当晚,简终于和丈夫重逢。但开启的新生活,注定与以往截然不同。  “我真的感谢每一天,珍惜每一天,但是你的脑海里一直充斥着那层乌云。我们当时很没有耐心,每天都很烦躁,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都无法平静下来。”于是,简和丈夫不得不做出了痛苦的决定——搬离纽约。  简和丹都出生、成长在纽约。他们爱这座魅力独特的城市,但“9·11”令他们的众多朋友和同事失去生命,每当他们看到世贸遗址,心灵的创伤便一次次地被唤起。“我们无法再在那住下去。想要恢复我们的精神健康我们必须重新找个地方安定下来,这是治愈伤口的开始。”丹说。  于是,简和丹搬到了距离纽约两小时车程的宾夕法尼亚州,在位于波科诺山脚下的安静小镇里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简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在附近的一所监狱担任辅导人员,她想告诉人们,生命是多么脆弱,能够生存下来就是上天最好的礼物。  同时,简也开始了她新书的写作。她不用电脑,坚持用笔记录。她的自传《承蒙天恩》已经出版,简说,她要把这本书献给所有在那场灾难中去世的人们。&比尔·巴特勒:很遗憾不能去纪念现场&&&  “那些情景总还是历历在目,经常会想起。但是你要学会处理这些,还是要坚强地活下去,在工作中忘记伤痛”——比尔·巴特勒(纽约市消防局官员。十年前是一名普通消防员,参与“9·11”事件救援工作。)&  包括巴特勒在内,许多当时参与救援的消防员和警察10年来从未换过工作,一直坚守岗位,尽职尽责&&&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荣娇娇发自纽约比尔·巴特勒伫立在自己十年前的一张照片前,许久不肯离开。这张照片摄于2001年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三周内,比尔·巴特勒穿着消防服,和战友们一起奔跑在救援前线。  十年后,当时拍摄这张照片的著名摄影师乔·麦克纳利又为巴特勒重新拍了照片。麦克纳利解释说,他这么做也是为了让巴特勒们看到自己这些年来的变化,“那些乐观和坚毅,一种让生活继续的力量”。不过,影像第一时间令巴特勒涌上心头的,仍是怀念和悲伤。  巴特勒记得,日上午8时46分左右,他所在的纽约市消防局六号梯队正要换班,突然,头顶响起飞机掠过的轰鸣声。  接到警报后,六号梯队立刻进入世贸中心北塔楼开始救援。“在进去的那一刻,我听到身边的同事说,‘我们可能活不过今天了’。”这句话让巴特勒至今记忆犹新。  救援过程艰难地推进着,他所在的六号梯队一度被困在世贸中心的北塔楼。“我当时拨急救电话,没有信号。于是我给我太太打电话,电话居然接通了。我说我在世贸中心里,她一听就哭了。我让她赶紧打急救电话告诉别人我们的位置。”  巴特勒和战友们等待了大约5个小时,六号梯队终于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救援队伍凿开瓦砾找到了他们。“出来后我才意识到,我们一开始所在的北塔楼四层,当时已经成了世贸中心北塔楼最高的一层。”  据美国媒体的统计,在恐怖袭击中遇难的纽约消防员人数为343人,这个数字,超过了“9·11”遇难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对巴特勒而言,过去的10年其实是短暂的10年,因为“9·11”以后,纽约市消防局进行了包括重组消防系统、培训年轻消防员、更新技术设备等一系列繁琐的任务。而他自己,则需要克服焦虑和巨大的压力,开始新的生活。  这些年里,最让他感动的莫过于看到大家重生和日益坚强的历程。他说:“很多当时参与救援的消防员和警察10年来从未换过工作,一直坚守岗位,尽职尽责。”  巴特勒本来是做好准备要去参加十周年纪念仪式的。然而,美国政府表示仪式活动当天由于空间的限制,只有遇难者家属可以前往。消息传来,巴特勒觉得有些沮丧。  他说,消防员作为参与救灾群体的一部分,应该有资格参加这样重大的活动。不过,他话锋一转,“这些都不由我决定。我之后自己肯定会去那里看一看,缅怀我失去的战友。”顾震球:十年前的那一刻&&&  “我们从引桥上向西望去,只见世界贸易中心的位置上两股浓烟正在升腾,空气也变得浑浊起来。”——顾震球(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9·11”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逆着逃难人流冲向前去的,除了消防人员和警察外,就是赶往事发现场的新闻记者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顾震球发自纽约记者是历史的见证人。而在常驻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美国纽约期间,我便亲历与报道了十年前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  美国东部时间日上午大约8时50分,我和联合国分社的几位同事,正准备按既定计划从驻地纽约皇后区前往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的联合国总部报道当天联合国大会开幕等重要新闻。突然,我们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世界贸易中心一座摩天大楼上正升起一股浓烟。播音员说,一架飞机刚刚撞上了大楼。&在浑浊的空气中闯入封锁区  在突然发生的重大灾难性事故面前,立即逆着逃难人流冲向前去的,除了消防人员和警察外,就是冒着生命危险赶往事发现场的新闻记者。在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发生5分钟后,激烈的新闻竞争就在“第一时间”展开了。  估计警方可能会实行交通管制,我和当时的新华社驻联合国分社社长段吉勇、分社文字记者郭立军,以及前来参加联合国大会报道的新华社国际部阿文编辑室主任潘立文合乘一辆车,准备尽量靠近事发现场进行采访。我们驱车从分社驻地穿过居民区,抄近道向连接皇后区与曼哈顿区的皇后大桥进发。  一路上,我们边观察情况,边通过车载收音机了解情况。当我们的汽车行驶到靠近皇后大桥的加油站时,收音机里的播音员报道说,第二架飞机撞上了世界贸易中心的另一座摩天大楼。至此,举世闻名的世界贸易中心双子楼双双被撞。  我迅速拿出手机,将第二架飞机撞上世界贸易中心另一座大楼的情况告诉了正在办公室留守值班的文字记者,请他迅速发出中英文快讯。随后,我又拨通了联合国发言人弗雷德·埃克哈德办公室的电话,他的助手告诉我联合国尚未对这一突发事件做出正式反应,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与联合国有关部门负责人正在研究。  此间,我们的车子已经来到了皇后大桥上层快车道的入口处,但快车道入口已被警察封锁,协同把守的还有临时调来的美军和国民卫队的士兵。见此情景,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我,连忙举起胸前挂着的联合国颁发的绿色记者证、纽约市警察局和消防局联合颁发的红色的突发事件采访许可证朝警察晃了晃,大声告诉他我们要到联合国大厦去采访。  不料,警察此时好像根本不认识那个最高级别的红色许可证似的,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并打手势要我们赶紧离开。我们从引桥上向西望去,只见世界贸易中心的位置上两股浓烟正在升腾,空气也变得浑浊起来。  此时,我们已无路可退,绕了一个大圈后,又来到皇后大桥下层慢车道入口处。前方有警察在指挥交通,我们前面的车辆无一例外地被请出车道,让他们远离入口处。我摇下车窗玻璃,又亮出挂在脖子上的红色和绿色两张记者证,用英语对警察大声说:“我们都是记者,我们要赶到联合国总部去采访!”老段、小郭和老潘均对这位高个子黑人警察出示了挂在自己脖子上的联合国记者证,警察看了看我们的证件,又用眼睛瞟了一下我们“纽约新闻界(NYP)”的车牌后,转身挪开他身后的两个红色锥形交通隔离物,让我们通过大桥进入市中心。&在满眼伤员和逃命者的街头记录  在位于曼哈顿的第二大道上,警车、救护车和消防车往来不断,各种警笛声响成一片。当我们靠着记者证,通过一道道警戒线走了20个街区来到第40街时,警察再一次拦住了我们的汽车,告诉我们就此打住,任何人不得越过警戒线一步。  不得已,我们只好就近停下车子,分头徒步采访,我沿着第一大道向北,在刺耳的警笛声中步行向位于第42街的联合国总部赶去,采访了正被联合国安保部门组织疏散的联合国工作人员,同时打电话询问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的外交官朋友,问他们目前有没有关于中国人死亡或受伤的消息,他们回答说目前正在与在世界贸易中心设立办事机构的各中资机构联系,但具体数字暂时还出不来。在得到新一届联合国大会将推迟开幕的确切消息后,我用手机将这一新情况告诉在分社驻地值班的记者。这是我当天用手机发出的最后一条消息,因为美国方面已对无线电通讯进行了管制,所有手机都打不通了。  随后,根据分社领导的安排,我在混乱中走访了医院和急救中心,采访了许多皮破骨裂的伤员,并在大街上对惊慌逃命和在街道边公用电话亭旁排队等候打电话的人们进行了现场采访。  在克服重重困难返回分社驻地后,我用英文写下了报道这一突如其来灾难特写的第一段:突然之间,纽约市全变了:行驶的车辆少了,路上的行人多了,他们在惊呼、喊叫。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的大楼被毁,许多人都惊呆了……&陈晓楠:“对不起,我没有化妆”&【作者】陈晓楠 口述 本报记者 杨梅菊 刘嘉琦 采访整理&&&  “奔进公司大楼——那是一个极为熟悉的路线——上楼梯往右走是化妆间,向左走是演播室,我下意识地选择了左边。”——陈晓楠(凤凰卫视主持人,“9·11”发生后第一时间走进演播室进行直播。2003年起,担纲主持关注普通人命运的《冷暖人生》栏目。)  十年后再看“9·11”,我能看到的,依然是它对无数生命的巨大改变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今年的9月11日,我会出现在凤凰卫视“9·11”十周年纪念的美国直播现场——就像五年前那次的直播活动一样。十年过去了,从第一次因为这场灾难匆匆走进演播室开始,我的名字便和“9·11”产生了无法分割的联系。  很多人仍然记得十年前的那天晚上,我“蓬头垢面”地冲进演播室说的第一句话:“对不起,我没有化妆。”后来这句话被视为突发新闻的经典开场——也许有些夸张,但它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我和凤凰卫视乃至整个世界面对那场灾难时的状态:因为没有任何先兆,也就没有任何准备。  当时的我还算凤凰卫视的新人,加盟不到一年,一切所谓定位和风格都在摸索,就像刚刚起步的资讯台一样。是副台长的一个电话改变了那一天,晚上八点多,在公司附近的家里,我听见他在电话里气喘吁吁,像是在奔跑,他说陈晓楠你赶快来。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很多年后,我似乎还能记起从家到单位的步行距离是10分钟,跑步距离是7分钟。就在这几分钟里,我不断地想:“它应该是一个事故,如果是事故的话,我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连线、找什么样的人?”奔进公司大楼——那是一个极为熟悉的路线——上楼梯往右走是化妆间,向左走是演播室,我下意识地选择了左边,走到演播室门口,我才意识到情况有多紧急。我记得我一边穿过人群往主播台上走,一边接过别人递过来的纸条,没有时间停下来沟通,就听到有人说“上!快上!”。  坐上主播台,刚戴上耳机,就听到导播跟我说还有半分钟,这意味着我要开始讲话,也就是在我要开口的时候,耳机里的声音说:“第二架飞机又撞了”。  一切都好像是本能反应,也是一个特别连贯的过程,我开始播报:“已经发生的比我们想像的要严重得多”,我心里知道这是一个无比重大的事件,它将改变世界。后来他们问我为什么讲“对不起,我没有化妆”这句话,我说我不知道,我甚至不记得我讲了这句话。  在那种情况下,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我的眼睛能看到的信息马上表达出来。当时的我就像一个收集信息的机器:面前是一排外国的电视画面,耳机里切的信号是Fox news,我手头还有一些递上来的条子,整个状态就像打仗。那一刻坐上去,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下来,你身处的就是一个正在发展的灾难当中,而且这个灾难的巨大无法想像,后来的事情都是我在主播台上的时候眼睁睁看到的。  当时我们台驻美国的记者叫庞哲,她恰好就被困在现场,失踪了,好多个小时之后,她突然就出现了,她逃生了!当我和她的连线接通,我很激动,我问她你现在在哪,你还好吗,你刚才怎么了?一边问一边热泪盈眶。好像就是从她开始,我突然明白这个灾难到底真正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多少生命和命运就此被改变。  那场直播我我在主播台上至少坐了连续七八个小时,再隔几个小时就又上去,车轮战整整持续了三天,但一点都不累。那种感觉,就是你与这个事件和事件中的人同在。  我不同意“‘9·11’成就了某某”这样的话,这话太遭人恨了,哪能说一个悲剧成就了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呢?我始终认为从“9·11”开始,中国一个真正的新闻时代就此开始,它是我们对新闻认识的起点,这个起点是必然的。而机缘巧合,最先站在这个起点上的,是凤凰卫视,而在凤凰卫视的演播室里,我是第一个为“9·11”开口的主播。  我是在好多年之后,才回看那次播报。还是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当时的气息,但同时觉得自己太紧绷了……  后来,我因为“9·11”事件到过两次纽约,一次是媒体关于那次报道的论坛,一次是五周年纪念的美国直播。迄今为止,我仍然记得一位救援人员的话,他说:“直到现在我路过这个地方,我依然觉得这两个楼在,就像一个截断了腿的人,腿没有了,但是他总觉得腿还有,那个疼痛还在。”  而在之后的这十年,我经历了没有转折但随时都在渐进的新闻之路,我去了巴格达,去了更多的战争现场,经历了更多的直播。再之后,我开始越来越关注我们自己身边的新闻,国际新闻可能是我的知识储备,但身边的人发生了什么事,却真正是我的责任,而且我的情感在里面,我的良知在里面,我的天职在里面,所以到地震、王家岭矿难的时候,我开始进入到一个我更喜欢的层次——到现场去发现我想要发现的真实。  2003年,我走进《冷暖人生》,开始体味尘世辛酸百态,至今已经是8年,冷暖人生令我感到过瘾的是它的真实,它能近距离所观察到的人性。正如一切大事终归是人的点滴,十年后再看“9·11”,我能看到的,依然是它对无数生命的巨大改变。&乔良:美国需要认真反思“9·11”&【作者】乔良 口述 本报记者 陈娟 采访整理  “‘9·11’向人类昭示了一点,强大如美国这样的国家仍然是脆弱的,仍然有软肋。”——乔良(中国著名军旅作家、军事理论家,空军少将。1999年2月,与空军大校王湘穗合著《超限战》,准确预言21世纪初美国会成为恐怖主义袭击目标。)  “9·11”前后,“超限战”理论得到欧美军方及情报部门的重视,该书也成为美国西点军校及海军学院教材。&&&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战争会继续,但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战争将扮演B角,而其他领域的战争将扮演A角  “都让你们说准了!”“9·11”发生的第一时间,就有许多人给我打电话这样说。当时正好在国防大学,电视上的画面是第二座楼开始倒塌。看到这种场景,我们并没有因为被《超限战》不幸言中而欣慰。这是一件令人震惊和痛心的事情,那么多无辜的生命在一瞬间毁于一旦。当面对恐怖主义分子的残暴行径时,我们有的只是愤怒和谴责。  《超限战》的创作初衷与“9·11”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和王湘穗的想法就是研究下美军和美国的军事战略。  什么是超限战?超限战就是超越限制和界限的战争。意为打破一切限制,一切手段,特别是非军事手段迭加组合、为我所用,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打击敌人,直到达到战争目的。我们当时认为在新的世纪里战争会继续,但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战争将扮演B角,而其他领域的战争将扮演A角,比如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网络战争等。一旦这些扮演A角,那么他的主要扮演人将不再仅仅是军队,很可能是银行家、网络工程师、恐怖分子。那么美国现有的军事理论所涵盖的幅度不足以应对人类在21世纪即将面临的种种新威胁,而如果美国找不到应对这些新威胁的办法,美国将在下个世纪的初期遭到恐怖主义的打击。于是,“9·11”的发生成为超限战理论在现实中最触目惊心的印证。  事实上,早在《超限战》出版当年,也就是1999年,该书就被美国西点军校列为必读之书,次年又被美国海军学院列为必修教材。直到“9·11”事件发生,五角大楼的将军们在面对世贸大厦的废墟时,都不得不承认书中对恐怖主义的警觉和预见性。日那天,全世界都从电视里听到了那位三星将军沉痛的反思:“看来有必要回过头去重新读读这本书”。  但是到现在为止,美国对恐怖主义都是有形的警觉和打击,对无形的东西没有真正思考。他们去追踪恐怖主义的头目和组织结构,基地在什么地方,如何杀死他等等,这些都是有形的。但是对于什么造成恐怖主义,什么使得其在全球蔓延并且主要对西方,特别是基督教世界构成强大的敌对和威胁,这些都没有去研究和反思。  我们认为针对美国的恐怖主义的产生,并不仅仅是因为宗教文化的不同,也不像小布什宣传的那样恐怖主义是对美国自由和民主的敌视。  回过头来看,进入21世纪有两大事件彻底改变了世界:一个是“9·11”,一个是美国金融危机。这两个事件都与美国有关,且都是非军事领域的战争,它标志着美国霸权衰落的开始。“9·11”向人类昭示了一点,强大如美国这样的国家仍然是脆弱的,仍然有软肋。而金融危机为我们昭示的是,如果恐怖主义还可以打击和压制,金融危机却是很难克服的。金融危机是美国内在的东西,内生的危机要比“9·11”更可怕。&贾迈勒:伊拉克每天都是“9·11”&【作者】贾迈勒 自述 发自巴格达 本报记者 葛雪蕾 编译   “不错,‘9·11’是个悲剧,但我们伊拉克人很大程度上是那场悲剧的牺牲品。”——贾迈勒(伊拉克人,长期担任本报驻巴格达特约撰稿人。)  伊拉克的种种乱象在我看来,莫不是美国人在伊拉克各派别间制造仇恨的结果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日的惊天惨剧和随之产生的后果,引发了太多的不幸和悲伤。然而在伊拉克,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堪比“9·11”的血腥事件中。  不错,“9·11”是个悲剧,但我们伊拉克人很大程度上是那场悲剧的牺牲品。伊拉克与本地区其他国家一样,和“9·11”没有太大关系,但这却成为布什政府出兵伊拉克的借口。  恐怖袭击事后,我的祖国随后遭到的侵略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我也从此丧失了对生活和家庭的安全感。&“软弱囚徒”也有安全  先来讲讲“9·11”发生和萨达姆·侯赛因政权倒台之前的生活:我们也不太满意。由于战争和联合国常年实施制裁,我们就像是铁腕控制下的软弱囚徒。  萨达姆政权告诉我们该想什么,读什么,看什么,听什么,说什么,从事什么工作。伊拉克当时只有5家报纸,都属于政府所有。此外,伊拉克没有手机和卫星接收装置,因为这些都是违禁物品。谁敢违反规定,就会有牢狱之灾。如果我们去买东西,会发现几乎所有市场的商品都一模一样,因为只有与萨达姆家族关系密切的极少数人才会获准进口商品并销售。  但另一方面,政府充分保障了社会供应。前政权几乎免费提供了我们的生活必需品,我们大体上无需花钱,就能满足燃料、主食、电力、医疗、交通和其他基本需求。  总体来说,尽管我们受到萨达姆政权的严格控制,尽管该政权给我们带来了战争的灾难,并且因不负责任的致命错误而遭到严厉制裁,但我们生活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活得很自豪,也很有尊严。  “9·11”之前,我们期盼着消除战争的阴影。我们以为,时光渐渐流逝,我们又与邻国相安无事,最终必定能和平共处,但“9·11”打破了我们的希望。&16岁的长子无法随意出门  恐怖袭击发生10年后的今天,我们只得到了虚假的民主和失败的国家。美国在伊拉克扶持的民主建立在伊拉克社会分裂的基础上,把社会分成不同教派、民族和地区。数千年来,伊拉克各派别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地上团结共处。如今,他们却内斗不断。  “9·11”发生、前政权垮台后,伊拉克变成了混乱和不安全的所在,也殃及了我的孩子们,他们不可能像其他国家的同龄人那样快乐地生活。  2007年前后,教派屠杀期间,一次我的孩子阿西尔需要接受手术,我们却很难找到医院,因为医院都控制在令人畏惧的“迈赫迪军”(伊拉克主要什叶派反美武装)手中。  ……我不得不两次前往伊拉克北部的埃尔比勒。路上很危险,我们两次被扣押,一次是在拜莱德附近的公路上遭遇什叶派民兵,但他们看到车上是妇女和3个孩子,而且路上的车很多,就放我们走了。第二次,“基地”组织在萨马拉附近拦住我们,问我们从哪儿来。当他们得知我们来自巴格达西部的逊尼派居住区后,就打发我们继续赶路了。  埃尔比勒位于巴格达以北大约400公里的地方。如果动手术,必须要去第三趟,但我不敢去了,后来幸亏在巴格达找到一位在私人医院工作过的医生。  如今,我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不再是小孩子了,但我的大儿子还是不敢随便前往巴格达的许多地方。……可是,他已经16岁了,我们还能控制他多久?我也不知道。  伊拉克的种种乱象在我看来,无一不是美国人在伊拉克各派别之间制造仇恨的结果。伊拉克的悲剧谁埋单?  事实上,“9·11”正中美国大企业和政治精英的下怀。他们犯下了最丑恶的盗窃罪行。这还不算,他们对我的同胞实施了最令人发指的暴行。全世界都在电视和互联网上看到美军和外国保安公司的雇员大肆残杀我的同胞。  目前,已有100多万伊拉克人丧生。战争使500万儿童沦为孤儿,100多万妇女失去丈夫,400万人流离失所。对一个总人口约为3000万的国家来说,上述数字骇人听闻。  如果说谁应该为后“9·11”时代的伊拉克负责?那么无疑将是美国政治精英们。他们的“牛仔外交政策”应该受到谴责。他们把“基地”组织的恐怖行为和打击此类恐怖网络的斗争说成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永恒战斗。其实,“基地”组织是伊斯兰世界与美国关系失衡的产物,也是在应对此类失衡局面时缺乏和平选择而导致的结果。  现今的一切事实表明,美国在“9·11”后奉行的政策改变了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相处的方式。这将迫使美国人民、穆斯林和全世界经历数十年的腥风血雨,直到理智和正义占据上风。(原文3000字,因版面有限,本报有删节)阿曼娜:喀布尔“隐藏的脸”&&& “美国人要来了。我一整天都在等待从天上掉下来的炸弹……我没有什么好怕的。”——阿曼娜(阿富汗百万名战争寡妇中的普通一员,她和逝去的丈夫育有3个孩子。)  数据显示,在2006年,阿富汗战争造成的寡妇超过100万,首都喀布尔约有战争寡妇3万至5万,被称为“寡妇之都”&&&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章建华、闫建华发自喀布尔喀布尔的骄阳里,抬头是浑黄的山和房子,低头是浑黄的马路。这条路,阿曼娜进进出出走了十年。十年里,她像所有寡妇一样出门穿着从头罩到脚的布尔卡(阿富汗拖地长袍),路人甚至能从步态认出她来,但还没有人见过她的脸——“阿曼娜们”因而也被称作喀布尔“隐藏的脸”。  “又来了,到外国人房子那去的。不要脸的!”有人在阿曼娜背后指着她骂。阿曼娜最近十年在一个外国机构聚集的街区做勤杂工,而“外国人”一词在阿富汗却正对应着“劫掠”、“杀戮”——上世纪70年代末,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十年战争;“9·11”后,从2001年10月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对阿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发动了第二次阿富汗战争。  来自联合国机构的统计称,在2006年,阿富汗仅战争造成的寡妇超过100万(当时阿全国人口预计为3100万),首都喀布尔约有战争寡妇3万至5万,以致被一些媒体称为“寡妇之都”。  显然,阿曼娜只是百万名战争寡妇中一员。&“一整天都在等炸弹”  但事实上,阿曼娜的丈夫死于第二次阿富汗战争开始前夜。  他们夫妇俩都是哈扎拉人。在阿富汗,哈扎拉人皈依伊斯兰教什叶派,是阿少数教派,他们因此一直生活在阿富汗社会的底层。  阿曼娜和丈夫贾维德2001年时已经有了3个孩子,最小的3岁,最大的9岁。战乱和当时执政的塔利班让一家人生计艰难,贾维德只能铤而走险:到全国各地收集废旧军用物资,然后卖给中间商,走私到巴基斯坦等地。  “他几次死里逃生。我清楚记得他说日,他到巴米扬省的亚卡朗邻村朋友那借宿。”阿曼娜痛苦地回忆,“他说塔利班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塔利班包围了亚卡郎,让所有人站成两排,逐一枪决。”联合国和一些国际组织说,那天晚上塔利班几乎杀绝了这个哈扎拉人村落,约350人遇难。“贾维德遇见几个侥幸逃脱的村民,那些村民在山林里躲了9个多月”。  “他回来了,但厄运很快降临到他头上。”贾维德回家后没过多久,被塔利班发现,“说他走私,他被打了一顿,抬到家时已气绝……”  阿曼娜从此成为寡妇。  可能是半辈子都生活在战乱里,不久后开始的、美国和联军与塔利班的战争并没有让阿曼娜不安。“美国人要来了。我一整天都在等待从天上掉下来的炸弹……我没有什么好怕的。”说这话时,阿曼娜非常平静。&因战乱而失业  激烈的、集中的战斗差不多两个月后就告一段落,喀布尔逐渐聚集大量的军队服务机构、国际组织和媒体。  阿曼娜有了工作。“一个印度人让我给他做饭洗衣服,还提供住所。按理说,女人出来工作不正常,但有什么办法呢?”那时候,阿曼娜的工钱基本够支应日常的生活。  从2006年开始,阿富汗塔利班发动的大规模袭击少了,但人肉炸弹、汽车炸弹和自杀式袭击多了起来。于是,雇用阿曼娜的那个印度人不再租住民居,阿曼娜又失业了。  “有人说很多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喀布尔帮助寡妇,但我从来没见着这些组织,几年来从来没有从外国慈善机构得到什么帮助。”无处讨生活时,阿曼娜充满了对生活的惶恐。  不过,没多久,另一家外国公司雇用了她,只是不提供住所。几番辗转后,最终她搬到了喀布尔的“寡妇山”:扎那巴德。喀布尔平地住着老居民,新移民多住到山上,近十年来,上千个战争寡妇家庭聚集到扎那巴德。阿曼娜在“姐妹们”的帮助下,用几年的积蓄盖起了两间土屋。  扎那巴德没有自来水,只有零散的电力供应。寡妇们多从事一些户内经济活动,比如编织地毯等,也有不少散落在喀布尔各个角落,穿着布尔卡行乞。据悉,扎那巴德的寡妇们每年可以从政府得到一年130美元的补助,和领取一定数量的谷物、食用油的保障卡。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09-22 02:0509-22 02:0509-22 02:1909-22 02:2609-22 02:2809-22 02:3509-22 02:4609-22 02:4609-22 02:4709-22 03:09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6 开心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限战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