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式孙式太极拳97式教学

Ɣ回顶部孙式太极拳介绍
查看: 1327|
评论: 0|来自: 尚武太极网
摘要: 武术网资料: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河北完县人。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云深,得郭先生真传,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经数年研摩,功夫深厚。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 ...
资料: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河北完县人。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云深,得郭先生真传,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经数年研摩,功夫深厚。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孙禄堂毕生研究武术,精形意、八卦及太极拳术,并聚三家拳术之精义,融会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适宜任何年龄、各种体质的人习练。太极拳是我国特有的武术项目之一,是一种"内外兼修"的运动(内主静心养性,外主锻炼体魄);是以柔曲为体,以刚直为用。非柔曲不能化,非刚直不能用。体用则为以柔克刚,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方法。练此拳时应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内外相合,千万不可用拙力。应以意行力,意到力到。关于太极拳的练法,先父常说:郝为真先生谈练太极拳有三层意境,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如泅者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太极拳的姿势、动作,都有一定的要领,并各有其意义。兹摘要介绍如下: 头:头要上顶,但不可用力。下额自然收敛,头项正直,精神贯注。全身松开,顶、蹬、伸、缩皆用意,而不用拙力,心自虚灵。即所谓虚灵顶劲。 口:口要虚合,舌顶上胯,用鼻呼吸。 胸:胸要含蓄,不可挺出。胸含则气沉丹田。胸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漂浮,为拳家所忌。胸含则气贴于背,力由脊发是为真力。以上即所谓含胸拔背。 肩:两肩务要松开,下垂。切忌耸肩,否则气涌于上。 肘:两肘要向下松垂,两臂自然弯曲。即所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之意。 手:五指张开,塌腕,虎口略圆,手心略内含,如抓抱一圆球之状。 腰:腰必须塌住。因腰是全身动作之枢,力量之源。人之旋转、进退、虚实变化全靠腰劲贯串。 腿:两腿弯曲,务必分清虚实,即身体重心要放在一腿上。如身体重心移于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反之,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分清虚实为太极拳之要义,运动起来转动轻灵。否则迈步重滞,易为人所牵动。 呼吸:所谓气沉丹田(脐下三寸处),就是指深长之腹式呼吸。但切勿用力往下压气,一定要使呼吸纯任自然。 意与力: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是用意不用力。因太极拳要求用活力,全身要松开,不使分毫拙力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要求极柔软而极坚刚,极沉重而极灵活。意到力到,运用自如。倘用拙力则迟滞不灵。力浮于外就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了。何谓用意不用力,何以活力自生?盖因意之所至气即至,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经络,无时停滞。久练则真正内劲即可产生。 动与静:气功的静坐是静中求动,拳术是动中求静。练拳时心要静,精神集中,动作才能圆活。 以上分别论述了运动要领。但学者务必注意太极拳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所练在神。精神为主帅,身体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举动自能轻灵。心意与形体动作协调一致,方能内外相合为一。练时须注意上下相随,身体各部完整一致。如有一处动作不整,就会使神气散乱。再者,练拳时要以意行力,相连不断,"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运劲如抽丝"即此意也。为便于读者记忆,现把这些要点编成口诀如下:太极拳本内家拳,不用拙力意当先。虚灵顶劲神贯注,下颏收回即自然。含胸自然能拔背,切莫形成"罗锅肩"。练时沉肩又坠肘,肩耸肘悬不是拳。塌腰能起全身力,腰不塌住灵活难。两腿弯曲分虚实,太极要义在里边。呼吸下沉丹田穴,纯任自然莫强牵。上下相随成一体,动作绵绵永相连。动中求静静中动,练时神气务周全。切记要点莫遗忘,持久习练益自显。一代宗师孙禄堂我国著名武术家孙禄堂是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不仅武技超群,武德超卓,而且在其成名之后,仍能虚心向别人学习,博采众家之长,不断推陈出新,其俊才绝艺堪称一代宗师。孙名福全,字禄堂,晚名涵斋,祖籍河北省完县城东会家疃村(现属望都县)。孙禄堂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幼从李魁元读书,兼习形意拳术。后经李引荐,复从师祖郭云深造。时郭曾往来于北方诸省,访友传艺,恒命孙禄堂相随。郭师骑马而驰,孙禄堂步趋其后,手揽马尾,日常行百数十里,功夫由是大进。孙中年走京师,又受教于八卦名家程廷华、李忠元二师,尽得八卦拳艺之壶奥。称后,又与河北郝为真结识,甚相投契。未几,郝师访友不遇,潦倒街头。孙慷慨解囊,请医煎药,朝夕照护,月余病愈。郝师深为感动,愿以平生所学拳术相授,于是孙执弟子礼,从学数月而得其精微。孙禄堂功底深厚,武艺卓绝,德高望重,誉满京师。时清军机大臣鹿传霖之季子,性嗜武,喜驰骋,延孙为师。一日,鹿生新得一骏,邀孙同至郊外试骑。鹿生抢生着鞭,观者皆称好马。鹿生归,恳求孙策马一试。孙待马行数步,乃尾蹑其后,纵身而起,势若飞燕穿林,倏然附于奔马背上,两手轻按季子肩臂,鹿竟不觉孙在其身后。旁观者得引奇观,无不齐声喝彩。孙禄堂博学多能,习武之余,于周公八卦、天文算术、奇门遁甲、乃至道家修养之术,靡不研究,凡所学者,必深思体验。就其拳术而论,亦不分派别,兼收并蓄。经数年悉心研究,始冶形意、八卦、太极于一炉,一以贯之,自成一家。其创成的孙式太极拳,使海内精技击者望风倾倒。孙禄堂为人重然诺,存古风,正气凛然,武德至为高尚。遇同人,无不谦逊如新学。而对同门子弟,则肝胆相照。孙常对学生说,习拳为锻炼体魄,以求健康;若存心去打天下第一,则请另寻高明。又云:与人试手,要讲“手德",不可伤人,更不能乘人不备,冷手伤人。然若遇獐头鼠目,鼠盗狗偷之辈,则可严加惩训,以宏扬正气,挽救沉沦,使之弃恶从善。孙客丰润县时,有名谓武林志士者,为清“武痒生"(武术学校的学生),孔武有力,人称“武圣人"。一日,有名刺入,孙延入室,见武身体魁悟,气宇轩昂,便热情款待。武言,慕先生勇武绝伦,特来领教。孙笑答曰:“君既前来,就请一试,吾仰卧于椅,任先生进击,如被沾身,则甘拜下风。"言尚未已,武已猛扑进来,孙用脱换形之术,将武右手一抬,抽身由武肘下转至背侧,就热一掌,椅翻武扑,磕去两颗门牙。武深感愧作,曰:“吾不该受人窜缀,冒犯先生,今日一试,甘愿服输,恳求录为门下。"孙曰:“阁下既已幡悟,我可引拜于吾师李忠元门下。"武听后十分高兴,之后二人相交甚密,遂成挚友。孙晚年,适列强球伺,国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趋严重。在外侮面前,孙大义凛然,常以其奇技大显身手,使列强不敢轻视我中民族。一九二三年,日本武士道大力士板垣奉命来华,寻孙比武,并声称要以其硬功撅断孙之右臂。孙在自家堂屋接待了这位体态肥大的不速之客。赛前言明,两人平臣地面,发号为,始得交手。口令既下,孙先用顺化点穴之法,点击板垣腹部,使其强力盛而不能速发。而后,即以“鲤鱼打挺"之势,猝然跃起,继之施以闪、展、腾、挪之法,使这个粗野的庞然大物简直无用武之地。最后,板垣恼羞成怒,象野猪般狂吼乱叫,一头向孙胸部撞来,孙略加闪身,使其扑空,只听砰然一声,书架倾倒,板垣的大半个身子被埋于书堆之中,状极尴尬,只好认输。事后,板垣愿出二万元让孙安家,请其赴日教拳。孙断然斥曰:“莫说二万,即二十万亦不教日人!”并教翻译转告,此番只不过略施小技,给其一点颜色看看,中国人是不可欺辱的。另一次是在一九三零年秋,日本武士一行六人来到中国,多次到上海孙的住处挑战,要求同孙比武。孙决定一对六,与挑衅着决一雌雄。比武是在孙宅后院举行的。当时,演习场边恰放有四条石凳,一日人为了显示其本领,飞起一脚,将一石凳踢出丈外。孙看后,莞尔一笑,曰:“汝等既然有神力,我们就来角力吧。我只身躺于地上,你们可分二人各按一腿,二人各按一臂,一人按头,一人发号施令。如发号人喊完一、二、三,我能一跃而起,判我为胜,否则,判你们胜。”双方商定后,日本武士交换了一下眼色,孙便安卧在地,当发出一、二号令时,孙用游身八卦掌这种拳无拳,意无意,拳中有拳,意中有意的功夫,待“三”令既下,一个“蜈蚣蹦”从地上跃起。孙哈哈一笑,遂将他们一一扶起,日本武士汗颜无地,只好悻悻而去。东海徐四昌督奉天时,曾招孙前往,以功保为知县。孙晚年曾一度为公府校尉承宣官,授陆军少校,六等文虎章,然孙一心治艺,不愿为官。南京国术馆成立之后,应副馆长李景林之聘,任该校武当门门长。一九二八年夏应江苏国术馆之聘,为副馆长,在两校执教期间,经孙惊心栽培,成就武术人才甚众,为之继承与发展,倍建功勋。孙仗义疏财,乐善好施,虽非豪富,亦常以薄资补润乡里,赈济乡亲。二十年代初,我国北方连年大旱,民不聊生,地富豪商乘机放高利货,盘剥乡众。孙则与此相反,携款回乡赈灾,无息货予孤弱之家,翌年春归,还将债券当众焚毁,本利不收。善慈心肠,遐迩皆知,一九三三年夏,孙由北平返家,当时恰逢中央国术馆举行国术考试,邀请其做评判员。但县城各机关公务员及各学校职员均挽留孙。孙遂接受这一盛情,由教育局长刘和桐待集义组织国术研究社,共收学生一十八人。孙按时教授,备极勤恳,当年冬月无疾而终,终年七十三岁。孙禄堂一生不仅习武,亦极喜文,暇时尤好书法,每日临也,从无间断。孙拳术造诣精深,文字亦臻上乘,一生著有《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八卦剑学》、《形意述真》等书,为后世留下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孙所创“孙式太极拳",移步轻灵,进上随,迈步必跟,跟步必撤,舒展圆活,敏捷多变,在诸多 拳中别具一格,深为人们所喜爱。孙禄堂虽浪迹神州,名扬海外,然能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执事清廉,并无私蓄。殉葬品难有一剑,为里中嗜武者珍存,至今仍完好无损。孙禄堂“三拳合一”论研究 李子蔚民国初,孙禄堂先生受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影响,毅然打破武家自秘的陋习,于习武授艺之余,欣然命笔,先后著成并公开发表《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八卦剑学》和《拳意述真》等五部武学著作,对之后传统武学的研究与实践产生极大影响,其“三拳合一”之理论,开创了中华武学研究的新局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比研究来论证孙先生的“三拳合一”论。  一、从“无极论”、“太极论”看“三拳合一”  “无极论”、“太极论”是孙氏三拳(形意、人卦、太极)的基本理论。先看“无极论”。《形意拳学》云:“无极者,当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饨饨,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无极而能一气者是也。”《八卦拳学》云:“无极形式者,当人未学之先,心中混混饨饨,一气浑沦,举动之间,但由天然之性也。......此之谓无极而生太极之式也。”《太极拳学》云:“无极者,当人未练拳术之初,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混混噩噩,一气浑然者也。......无极而能生太极者是也。”  从以上三拳的无极论可以清楚看出,无极论是各拳的理论出发点。虽然在叙述上有文字多寡的差异,但三者所表达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由是观之,三拳合一之理,已见端倪。  再看“太极论”。  《形意拳学》云:“太极者,属土也。在人五脏属牌;在形意拳中之横拳......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内外总是一气之流行也。”《八卦拳学》云:“太极形式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左旋之而为阳,右转之而为阴,旋转乃一气之流行。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也。以体言为太极,以用言为一气。”《太极拳学》云:“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其气之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之现于外也;则为道。内外一气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故名之曰太极。”从三拳之太极论来看,文字彼此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其实质仍是一致的——即太极乃“一气之流行”是也。所论互异之处,正可互补,构成孙氏拳学完整的太极论。“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是对太极论最简明的诠释。三拳合一之理,于此可知。  二、从“无极式”、“太极式”看“三拳合一”  在孙氏拳学体系中,所有拳械套路起点时都要站成“无极式”:面向正方,身子直立,两手自然下垂,两足开立呈九十度。其要领也完全一致;手足没有动作;心内空空洞洞,一无所有;其气混混饨饨,清浊不分。所谓“一气浑然,形迹未露”是也。无极式作为套路之起点,多数拳派以预备式”名之。虽然在外形上并无太大区别(有的两脚平行开立),但内涵上却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在境界上是有差别的。本人曾因练功时对无极式马虎从事而为老师深责,此后细心体验,于无极式之妙才略有所得。  在无极式虚无之中生出“一气”后,便自然而然开始“太极式”,身法由静而动:形意拳半面而右转,成四十五度形式;太极拳半面向左转成四十五度形式;八卦拳右足直出落步后两足亦成四十五度形式。虽然三拳“太极式”形式不尽相同,但其内意要领却基本一致:腰要用意塌住,两肩松开,心气要自然、平稳、沉静。当然,三拳太极式也有各自特点,唯其如此,三拳才成为三拳,而不至于完全变成一种拳。  三、从孙民三拳拳式基本劲意率领看“三拳合一”  形意拳以‘两仪”式为例:要求两肩松开均齐抽劲,两跨里根亦抽劲(肩与跨合);两肘往下垂劲,两膝往里扣劲(肘与膝合);两足后跟向外扭动(手与足合)。此之谓外三合。  八卦拳以“青龙缩尾”为例;足尖往里扣时,两足后跟均要向外扭劲,两手合住劲;两胯里根均向回抽劲,又兼有向外开劲,两肩有往回缩劲;腰要塌住劲。  太极拳以“懒扎衣”之“按”式为例:要求腰塌劲,足蹬劲,头顶劲,两肩两腿里根缩劲,用意不用力。  由上述三例可以看出,其劲意要领其实是一致的。不独此几式相同,事实上,孙氏拳学体系中几乎每一个拳式都包括这些要领,而这些要领其实便是外三合。进而言之,形意举之“七要”与八卦拳之“九粟也是一智的,对太极拳仍然适用。“九要者何: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顶、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缩、九要起钻落翻分明”;“塌者,腰往下塌,尾闾上提,督脉之理。扣着,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提者,谷道内提也。顶者,舌顶上锷、头顶、手顶是也。裹者,两肘往里裹劲。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垂者,两肘极力往下垂劲也。缩者,两肩与两跨里根极力往回缩尾也。起钻落翻看,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三拳合一之理,其信也夫!  四、从《拳意述真》及孙老佚文看“三拳合一”  《举意述真》是孙老所著的拳学理论专著。该书除三派名家小传外,主要是记录他们关于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一些论述;计十七人、三十九则。但这些论述并非简单录出,而是经孙老参以自己研究心得;整理而成的。在该书自序中,先生反复强调:“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三派拳术,始于一理,中分三派,未复合于一理。”从三派拳家的论述,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三拳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孙老本人,作拳与丹道之功已浑然一体。倘若没有三拳的融汇贯通,理为一体,拳道与丹道的交融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从吾师孙叔容先生所珍藏的其祖父孙禄堂先生佚文《八卦拳学自序》(手稿)可以清楚看出三拳合一论创立的经过:孙老先研究形意拳数载,又及八卦.始则二拳之劲大相径庭,然后渐渐相合,最终合为一体,历时二三十载。民国元年,先生又习太极,三年后豁然大悟,三家之劲融为一体。孙老在自己多年实践体悟的基础上,结合易学、老庄哲学与儒家‘中府”思想,创立了“三拳合一”的拳学理论。他指出:“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之理也。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孙老又分别以“钢珠铁球”、“绒珠与铁丝盘球”及“皮球”来比喻三元性质,以愚之见,即形意尚明劲,八卦尚暗劲,太极尚化劲。孙老进一步指出,“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  五、从本门一些拳械看“三拳合一”  孙氏太极拳是孙先生在继承武氏太极拳的基础上,与形意、八卦融汇贯通而创出的一种别开生面的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尤其活步步法(进步必跟、撤步必随;进先进前脚,退先退后脚)源于形意八卦,为本门太极所独有。不仅如此,其中许多拳式也源于形意、八卦。如“三通背”之第二式实为形意八式之双拉手;而第三式之前半式实为虎扑之式。再如“玉女穿梭”,实有青龙缩尾、青龙返首之象。因此,孙氏太极拳是孙老三拳合一论的结晶。  八卦剑方面孙老著有《八卦剑学》,这是五部著作中唯—一部器械专著。无论其剑学之无极论、太极论、无极式、太极式,还是其剑式之劲意要领,都与孙氏三拳并无二致。除此而外,无论孙氏拳学中的何种器械,不论是太极剑、纯阳剑、八仙剑,还是雪片刀、六合棍、套环奇枪等等,都不离乎三拳合一之理。  综上所述,“三拳合一”论是孙老一生习武求道、精心体悟的升华,它凝聚了孙老与三派多位前辈的无数心血。在此基础上,孙老创立了崭新的武学体系——孙氏拳学(包括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和孙氏太极拳三大部分)。先生的拳学实践告诉我们,从事武学之人切莫存门户之见,自以为是,固步自封,而应与同道虚心研究,博采众长,相得益彰。所谓他人之石,可以攻玉。然而那种朝秦幕楚、见异思迁的做法也是不足为训的。爱好者唯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于拳中三昧庶几乎可得。孙门鼻祖孙禄堂先生传 童旭东孙先生禄堂,讳福全晚号涵斋。河北完县东任家疃人(今属望都县),生于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申时,逝于民国二十二年夏历十月二十九日卯时。先生天秉异质,气质豪迈、聪慧绝人。十二岁从李奎元始学形意拳,十五岁从郭云深深造形意拳,后从程庭华研修八卦拳,民国元年遇郝维桢,得太极拳之传。先生于各门武术潜心研修,勇于实践,并掺合《易》学、丹经使之不断升华完善,于诸门武术皆能穷其理而绝其术焉。先生武功登峰造极独步于时,一生遨游南北诸省,曾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必访之,与人切磋交艺未尝负,亦未遇可相匹者。曾屡胜日、俄等武士,在武林中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先生道德极高,虚怀若谷,虽胜人,却如无能者,求理入微,虚心研求彼之特点,博采众长,故艺、理卓绝,融会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拳学,建立了三拳合一之理论与技术体系,一以贯之、纯以神行,创立孙氏太极拳。先生深研《易》学、丹经及黄老之术,于儒释道并诸子百家、以及奇门、遁甲、算数、物理、天文、地理无不研究,提出文武一理互补相承之思想,自年先后完成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五部拳著,创立了拳与道合之武学思想及理论、技术体系,为传统武术升华为一门学科与文化建立了统一之理论与技术系统。时先生之拳论令海内精技艺者无不望风倾倒。先生曾先后供职于前清府选用知县、知州,邮传部与警察总署武术总教习,民国后历任法政学校武术教授,国务院卫队武术总教习,总统府武承宣官,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先后主持了“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和“上海国术大赛”,分别任“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评判委员会副委员长和“上海国术大赛”评判委员会主任。两赛之名列前矛多为先生之弟子、学生,如曹晏海、马承智、胡凤山等。先生为人重然诺,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其忠义之心肝胆相照,非常人可比。清室肃王意公慕先生武艺绝伦,折节下交。先生除与之论拳外,从无一事相托,故缙绅先生益重焉。民初,完县大旱,先生倾其家资散钱于乡农,不取本息。而周济武林同道之事更不胜枚举,任得如此。民国十九年,江南水灾,先生参加赈灾义演,表演形意名劲杂式捶,其气足神完,时人叹为观止。评曰:孙禄堂先生独步武林五十年,如今年逾古稀,风采依然。先生晚年返乡,不食者两旬,而练拳习字无间,于民国二十二年夏历十月二十九日六时五分,端坐户外,面朝东南,背朝西北,谓仙佛来接引矣,嘱家人勿哀哭,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无疾而逝。先生一生施教南北,著名弟子甚多,其中最杰出者为:子存周、女剑云、以及张玉蜂、裘德元、齐公博、孙振川、孙振岱、陈微明、李玉琳、曹晏海、胡凤山、马承智、朱国桢、郑怀贤等。孙禄堂先生对武学的五大贡献 童旭东孙禄堂先生(年)是武术文化的集大成者,历史上最伟大的武术家。研究孙先生的武学贡献,对21世纪如何继承、发展武术文化将具有极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孙先生对武术文化的贡献是整体性、全方位、划时代的。他既是一位武术文化的开拓者,又是使武术成为中国传统哲学可实证的体验体系的创立人,更是一位体现武术最高境界的实践家。笔者虽然学习研究孙氏武学己二十余年,但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愈发感到孙氏武学真可谓是仰之弥高,钻之弥深,非笔者的学识力所能及。作为抛砖引玉,本文试粗(略概述孙禄堂先生在武学方面的五大页献,并梳理出他的生平大事记恳望同道教之、正之、补之,以共同继承、弘扬这份宝贵的武术文化遗产。一、创立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体系孙禄堂先生根据自身的体悟和实践,通过对技击能力的本质的揭示,创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诞生,使人们对武术的研修和认识产生了质的升华和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武术的本质、目的、方法、功能和文化地位的认识。在孙先生拳与道合武学思想指导下所构筑的孙氏武学体系,使武术得以从一种技能升华为一门具有独到功能的文化结构和学科,并使孙氏武学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个可实证的体验体系,从而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结构:孙先生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包括如下五个组成部分:(一) 拳与道合确定了内劲是武术修为的核心,使武术具有完善入之身心的功能和目的通过拳术的修为使人与道相合,这就意味着此时人的身心机能符合道体,达至完善的境地。因此,通过修为拳术追求拳与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完善自我身心的实践过程。那么,如何使拳合于道呢?孙先生揭示出修为内劲是使拳术合于天道的不二法门。于是完善自我身心的过程就需要通过内劲修为的进阶过程来实现,孙禄堂先生根据自身的武学实践,揭示出内劲作为人体身心的适应机制,是“道”性在拳术中的体现,提出内劲是武术修为的核心。规范修为武术的正确方法是,通过修为内劲来提高人体身心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完善人之身心,使人合于天道这一最终目的。孙禄堂先生通过对内劲的本质的揭示,最先提出武术可以通过修为内劲而成为完善自我身心的一种方法,并创立了相应的先后天相合的武术理论,以及合于丹道修为的技击技术体系。在孙先生之前,武术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虽然在技能和风格上已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和发展,但无论是在张三丰、余大猷、戚继光等人的论述中,还是在《苌氏武技》和诸多太极拳论中,留把武术仅作为一种健身或技击的技能来研究,从未有人认识到武术可以成为一种完善自我身心的方法。因此在孙先生之前,武术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是作为一种技击和健身的技能在流传、繁衍。孙先生通过体悟自身的武学经验,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认为武术可以成为一门完善自我身心的学问;并根据《易)之原理参以儒释道之学,创立了以修为内劲为核心的孙氏武学理论及技术体系,从而使武术上升为一种以提高技击能力为表征、以完善身心的适应能力为目的的文化体系。这是孙先生对武学的研究与发展所做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贡献。(二)拳与道合规范了武术修为的最高境界,开示其进阶之梯。孙先生认为拳术最高境界在于合道。合道者,不在于战胜他人 ,而在于自身适应机能完备,使他人莫能胜之。所谓不求胜于人,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而拳术的造诣一旦合于道体,说明此时人的身心机能已具有完善的适应机制,即具有了适应一切外来作用而立于不败境地的能力。此时拳术的造诣便达至无可无不可的武学最高境界。而孙禄堂先生自身的武学实践,便是这一武学最高境界的生动写照。孙先生提出武术修为方法有道艺和武艺之分的概念。 所谓武艺,是指以搏杀取胜为唯一目的的技击修为及技能。这是对军旅武艺——战场搏杀术的直承和发展。孙禄堂先生通过对各派武艺的研究和自身的技击实践,揭示出技击能力的本质是人体身心的适应机制。认为提高技击能力最根本、最合理的方法是通过修为内劲来完善人体身心适应能力。他进而揭示出内劲是“道”性在拳中的体现,是通过对“中和”的追求来实现的。因此要想 把“打”的能力提高到极境,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从“打”之外去悟。于是,拳需要合于道;而拳一旦合于道,则又使人通入到一个慧与悟的全新境界。于是,通过拳,天人合一。天道即拳道,拳道即天道,由此提出道艺的概念.。所谓道艺,是指以内劲的修为为基础,以实战切磋为检验手段,以完善身心机制的适应能力为最终目的的修为及技能。这是把技击修为作为完善身心适应机能的一种方法,把技击实践作为检验这一适应能力的完善程度的一种手段,使拳艺合于道性。因此,这是达至最高境界的不二法门。显然,道艺是武艺的升华。它既是使武艺达至极境的方法,又是通过武艺来悟道的途径。这就是由孙先生所实践并集之大成的一种技击体系。道艺概念的提出,一方面使武术的概念超越搏杀的范畴,而成为一种完善人之机能及身心气质、使人获取大意的方法体系,从而开拓并升华了武术的功能,使“武”从 “术”成为“学”,另一方面也揭示出达至武学最高境界的正确的修为原则和修为方法。(三)拳与道合的准则是中和何谓中和?孙先生说:“在拳中,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说:“中也者,大本也。和也者,达道也。”“中”指内劲处于静中之动,即虽然内劲未与外界发生作用,但能和而不流,无处不在。“和”指内劲处于动中之静,即虽然内劲与外界已发生作用,但仍然能自然运作,与未发生作用时的自然状态无异。同时,又能作用得恰到好处,产生最合理、最有效的作用效果,使人具有打若未打、不打而打、自然而然的技击能力,于是使人的技击能力合于道性。所以中和是拳与道合的准则。中和为用是合道之用,是用的最高境界。孙先生提出中和为用、和之中智勇生焉的思想,揭示出正确的武术修为是使人获得中和为用的能力,进而使人们获得体万物而不遗的修为效果。他精辟地指出:“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中和,既是拳术修为的关窍,又是拳术运用的原则。作为拳术修为的关窍,它是内劲的产生与运作的法门;作为拳术运用的原则,它体现着 “打若未打,不打而打”这一理想的技击能力的内在机制。而作为中和水平的反映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内外台一、动静合一、拳道合一等进阶次第逐渐完善和体现的。故拳术有明劲、暗劲、化劲这一客观存在的进阶过程。由此也就构成了武术进阶理论的核心,确定了武术修为层次的价值标准换言之,中和之体是内劲的形成机制,中和之用则是内劲的作用机制。而内劲形成与运作的完善程度标志着武术修为的层次。这是孙先生武学思想对武术文化的独到贡献。因此,对于一个武术修为体系的合理与否与价值判断,其最高也是最根本的标准就是中和。一个武术修为体系是否能够升华人的精神气质,能否拳合于道?是道艺还是武艺?关键就在于是否符合中和的标准和功用。对于拳学修为这一内在机制(中和)的揭示和对拳学价值标准(中和)的确立。也构成了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间的互补关系:一方面,武术的研究可以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找到哲学基础;另一方面,武术的实践又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种体验和检验,进而对中国的传统哲学又具有补充和完善作用。孙禄堂先生认为,拳要与心性相合。在通过拳术的修习使人逐渐获得具有中和为用技击能力的同时,也将使人的心性气质逐渐产生变化。从而走向中和。而中和的精神气质,则会使人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产生升华。于是,中和为用这种能力就不仅限于技击范畴内,而且可以扩充到其所涉及的所有领域中。于是,通过修为武术,可以使人获得体万物而不遗的效用。由此,孙先生将武术发展升华为一门人生修养的艺术。(四)拳与道合升华了武术的功能,使其拓广为一种教育体系。孙先生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使“形而下”的拳能够通过“形而上”的道,使武术由练打为打发展为练打为知。于是升华了武术的功能,是武术成为一种教育的手段。孙先生进而提出文武并修的思想,倡导建立文武并修、知悟互济的完备的教育体系,强调通过挖掘武术的认知与教化功能,是武术成为一种使人们的精神、心智、身体共同受益,并与文字教育互相启发、互补相承的教育体系。孙先生认为,内劲的修为过程本身就具有建构武术教化功能的作用。通过修为内劲,能改善人的精神气质和适应能力:精神气质和适应能力的改善,必然使人的认知能力发生变化,可见内劲的修为是武术得以产生教化功能的主要基础。因此,孙先生认为武术的应用不仅仅是在技击领域,而应扩展展到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孙先生武学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内劲尚未形成前,武术要产生教化作用则需文武并修,通过文化的“知”与武化的“悟”相互启发,才能在修武中逐渐获得教化。孙先生认为武术的教化功能是有其自身的特点、效用和进阶层次的。武术教化功能的特点,一是通过体悟的方式,即通过身心机能的改善而产生对心智的影响;二是教化的对象是心性而不是知识,即改善的是人的心性及相应的行为方式,而不会对知识积累产生多大的影响。因此,一方面,要通过修武形成一种完备的教育体系,就必须借助于文字的功能,使这种自身体悟的经验能够确切地表达与传播出来,进而与其他的文化形态建立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文字繁育是以消化别人的知识与经验为主体,要想提高文字教育的效率,就必须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使之具有内在的体验依据。于是就需要通过修武来改善心性,提高认知能力。所以,只有文武兼修、知悟互济,教育方法才能完备。武术教化功能的效用,是改善人的精神气质和认知潜质,建立丰富的内心体验结构。这是传统的文字教育难以涉及到的深度,因此,武术教化功能的效用是文字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故在教育体系中引入武术的研修对于完备教育体系是必要的。武术教化功能的层次,是以内劲进阶的层次为基础的。随着内劲修为的不断深入体悟的效果也就愈加强化。武术要想发挥其教化功能,就不能脱离对内劲的研修与追求。可见孙先生提出的文武并修的教育思想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社会、文化意义。(五) 拳与道合是武术成为一门能与传统文化互补相承的文化体系孙先生认为武学可以成为《易》学的一种表达方式,并创孙氏武学体系以证之。于是,作为《易》的一种体现方式的武术,可与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互补相承且具有同等的文化价值。孙禄堂先生认为,武术若要成为一门能够反映事物的生成、存在与变化的根本规律的学问,就必须以《易》学的理论为指导,在技击实践的基础上改造、重构其技术体系。孙先生在不到二十岁时就开始研究将《易》之奥蕴一一形之于拳术的问题;以后又经数十年研究,终于完成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孙先生的《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三部著作所形成的孙氏武学体系就是这一成果的完整表达。孙先生以自身的武学实践为依据,以《易》学为理论参照,揭示出内劲的形成、作用及进阶的基本规律,发现内劲的生成‘作用与汉化完全符合《易》理,于是据此创立了孙氏武学体系(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孙氏太极拳),使拳术体现着《易》之奥蕴,拳合于道。孙先生认为,拳术一旦与天道相合,武与文则源于一理,不分“贵贱”而具有同等的文化价值。传统文化中“形而上”的儒、释、道之学以及“形而下”的书、画、曲、杂等艺,其理皆与拳理有相通之处,故拳术能体万物而不遗。由于武术是一种通过实践而体悟的学问,故可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体验儒释道等学之理,进而为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丰富的经验依据。因此,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只有将以实践为特征的武学纳入,才能形成一个体用完备的文化体系。二、创立了以中和为原则的武学基本理论(上)回溯数千年的武史长河,武技的繁衍可谓千支百脉,形式更是万种干姿。不同门派之间存在的不同的形式和各自修为特点,使那些“惟我独尊”者为了门派的荣誉而争执不断。可以说,直到二十世纪初,也没有哪家拳派具有完备的拳学理论(太极拳的情况虽略好一些,但限于个别流派),更没有谁的拳理能得到大家的共同承认。那么、各个拳派间有没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如果有,是什么?孙禄堂先生以《易》为指导,通过自身的武学实践并结合总结前人的经验,完整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建立了传统武学共同的基本理论:以中和为原则的武学体用理论。孙先生的武学理论由六项成果五大贡献组成。六项成果是:(一)揭示出内劲的本质和修为机制——中和:(二)创立了以中和为原则的拳学修为的基本理论;(三)创立了以中和为用的道艺技击理论;(四)创立并最终完成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这三门拳学各自的技术、理论系统;(五)创立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武学理论,建立并完成了传统拳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系统:(六)揭示出拳学之中和与儒学之中庸的表里关系。六项成果所包括的五大理论贡献为:(一)揭示出拳术修为的核心和基础是内劲,并阐明了内劲的本质及其形成与作用机制,揭示出内劲的功能与效用、内劲的进阶基础与进阶规律:(二)揭示出拳术修为合乎自然法则的基本原则(中和)和理论方法(先后天八卦合一理论、以丹道进阶为基础的拳学进阶理论);(三)揭示出技击能力的本质(适应能力)、作用机制(感应一一协同机制)和功能结构(三球模型);(四)揭示了完备的技击能力的标准(神行机圆)并建立了理论方法(明劲、暗劲、化劲理论及三拳合一理论) ;(五)揭示出拳术与宇宙的基本法则、与传统哲学之间的表里关系。因此,孙禄堂先生以中和为原则的武学体用理论,是武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成就,为武术成为一门具有独到功能的文化体系建立了完备的理论基础。从而,孙禄堂先生历史性地完成了传统武术统一的基本理论的建构现将孙禄堂先生以中和为原则的武学体用理论的六项成果简述如下。(一)揭示初内劲的本质和修为机制——中和在孙禄堂先生之前,武术领域对内劲概念没有明确的提法,对其修为机制更无确切的阐述。孙先生以自身的武学实践为依据,结合前人的经验与体会,揭示出内劲的本质与修为机制,进面揭示出内劲应该成为武学修为的核心和全部武术技术的基础,孙先生在所著的《形意拳学》(1915年正月出版)总纲第四节中指出:“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家,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拳中之内劲也。世人不知形意拳中之内劲为何物,皆于一身有形处猜想,或以为腹内运气,如此等类,不胜枚举,揭是抛砖弄瓦,以假混真。”那么虚无一气又是什么呢?孙先生指出:“虚无生一气者,是逆运先天真一之气也。但此气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此机名曰先天真一之气,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形意拳之基础也。”这里的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就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本机制、适应机制。于是,孙先生也就揭示出了内劲的本质:是人体身心在一定的功能状态下自发的适应机制,这是生命的存在与衍生的根本机制。孙禄堂先生根据自身的武学实践,天才地发现了拳术的基础是内劲,将拳术的修为建筑在生命体存在与衍生的基本规律上。这就使拳术能合于自然之道。这一成就,为数千年来的武术繁衍从纷乱走向有序、从个体的经验升华为统一的理论建立了合乎自然法则的理论基础。这在武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那么如何修为产生内劲呢?孙禄堂先生在《形意拳学》第六章说:“中也者,形意拳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矣。”他指出:“形意拳之内劲,是由此中和而生也。”(同上书第四章)关于内劲如何生自中和,他说:“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丹书云:以凡人之呼吸,寻真人之呼吸。庄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术调呼吸,从后天阴气所积,若致小腹坚硬如石,此乃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有也,总要呼吸纯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虽实而若虚,有而若无。”(同上书第四章第六节)而拳中之规矩;就是以“中和”为统驭的“六合”、“九要”、“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一以贯之、纯以神行”等要则(具体内容在孙先生的著作中有详论,此不详引)。也就是说,这些要则可使习者通过拳术的修为产生中和之气,进而得内劲。于是,孙先生揭示出内劲的修为机制:通过拳术中的规矩使身心处于中和状态,进而使神气形合一、完满,从而生成内劲。孙先生认为,内劲是一切拳术共同的技术基础,因此也是全部武学修为的核心。他指出:“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从而为一切拳术建立了共同的理论基础:中和——内劲理论。(二)创立了以中和为原则的拳学修为基本理论孙禄堂先生创立的以中和为原则的拳学修为基本理论可简要表示为:中和--内劲理论。这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内外合一理论即先后天八卦相合理论,二是以丹道进阶为基础的拳学进阶理论。孙先生依据人体功能的基本性质,将人体分为内外两大系统,提出内外合一理论即先后天八卦相合理论。他指出:内系统的运作属先天,因其运动方式不完全受后天主观意识支配而有明显的自主规律。他将这部分功能结构系统定义为先天八卦(详见 《八卦拳学》)。他又指出:外系统的运作属后天,因其运动方式基本上受后天主观意识支配而不存在明显的自主规律。他将这部分功能结构系统定义为后天八卦(详见《八卦拳学》)。 孙先生在其著作中进一步揭示出人体的内外两大系统通过拳术的修为可以中和同化,即一方面通过拳术修为的原则(中和及其相应的技术要则)使外系统的运作合乎内系统的自主规律,从而善养中和之气,培育内劲;另一方面通过中和之气的善养、内劲的渐臻完满,使内系统自觉地统驭外系统的运作,使之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皆符合内系统的自主规律,同时自主规律本身也渐臻意识化即内外系统的功能态渐臻同化。这就是先后天八卦相会,内外合一。这使技击合乎丹道的内修,从而使技击与修心健身相统一,产生打若不打、不打而打的技击效果。这便使拳合于道。可见,孙先生的内外合一理论发现并建立了拳与道合的修为机制。这在武术领域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以丹道进阶为基础的拳学进阶理论,是孙先生为使拳术修为构筑在完善机体功能基础上所建立的拳学进阶理论。该理论不仅建立了拳学修为的进阶标准,而且揭示了在此基础上一切拳术进阶的基本规律即明劲、暗劲、化劲的生成演化规律。这就为传统武术的进阶建立了系统而完备的基本理论。这是武术理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以丹道进阶为基础的拳学进阶理论是对内外合一理论的补充。这并不是要求练拳的同时还要去专门修道,而是说只有在进阶至修道成真的层次时,静坐修道才是必须的。在此之前;静坐与练拳合修可也,因为一动一静可相合启发、互为补充;只修拳不习静坐亦可也,因为以中和为原则修拳亦能合道,并不影响拳学进阶的层次。这就揭示出:一方面,若以中和为修拳原则,按照相应的技术要则,修拳本身就具有修道的效果;另一方面,拳术合于修道,则又使拳术本身符合自然法则,产生最佳的技击、修心、健身的修为效果。据此,孙先生又建立了“式正气从”、“以形调吸”、“诚中形外”、“一以贯之、纯以神行”等技术理论,使拳与道合建立在一套可操作的技术法则上,为拳合于道构筑了现实可依的进阶之梯。孙禄堂先生创立的中和--内劲理论,把武学的基础建筑在生命的存在与生衍的基本机制上,发现了拳与道合的修为与进阶机制,使拳术成为形而上形而下相互启发、知悟互参、体用完备的学科。这是武术领域数千年来空前的理论成就。孙先生通过五部拳学著作所阐发的中和--内劲理论,不仅在当时令“海内精技艺者无不望风倾倒”(《大公报》日评语),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武学理论的最高成就。其理论价值之高、意义之深远,远非其后出现的其他武术理论学说所能企及。(三)创立了以中和为用的道艺技击理论孙禄堂先生根据自身的武学实践,创立了以中和为用的道艺技击理论。该理论揭示了使技击能力达臻最高境界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这个根本原则就是中和。孙禄堂先生说:“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见孙著《评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1932年《国术周刊》第85期)又云:“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之中智勇生焉。”(见孙著《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 t929年《江苏省国术馆年刊》)为什么说“拳术之道,首重中和”呢?一方面,根据孙先生的“中和--内劲理论”,要想达到拳与道合这一拳学修为的最高境界。其拳术的技术基础必须建立在培育内劲上,而内劲正是通过机体身心达至中和状态来获得的,另一方面,拳手获得内劲后,其行为(包括技击行为)则由内劲来统驭,而由内劲来统驭的行为也必将合乎内劲生化之理,故必符合中和状态。因此,要想达到拳与道合这种最高境界,其行为基础与行为的过程和状态的原则都是中和。那么,中和如何为用呢?标准是什么呢?基本方法又是什么呢?中和为用就是内劲之用,也就是使技击行为成为内劲功能的自然运作。因此,中和为用就对外作用而言,不是我要怎么打,而是他要我这么打:就内劲的功能状态而言,打与不打则是统一的。这样,中和为用便不仅无损于自身卫生,而且符合内劲的生化原理。这就是“不求胜于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见《拳意述真》陈微明序)可见中和为用的标准就是“打若末打(相对于己之身心卫生)、不打而打(相对于对被之技击效果)”。修为中和为用的基本方法,是以内劲修为的内外合一、动静合一为基础来统驭技击实践,吸收符合自身条件的各个门派的技击方法、技击技术与技巧,使之同化到自身内劲的功能结构中,生化为自身内劲功能的自然运作。在这个过程中,练与打循环共进,体与用互验合参。这便使技击合于道。孙先生为此提炼、总结出“道艺”的技击理念,并揭示出其修为与效用机制。他在《拳意述真)第四章中云:“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心无其心,心空也。身无其身,身空也。古人云:‘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真空。’虽空乃至诚至实也。忽然有敌人来击,心中井非有意打他,随彼意而应之。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即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也。此是养灵根而静心者所用之法也。”孙先生由此揭示出技击的本质是人体身心的适应能力,技击的最高境界(能力)是使技击行为成为人体身心适应机制的自然运作过程,从而使技击行为升华到与“道”合真的层次。综上,孙禄堂先生创立的以中和为用的道艺技击理论,解决了使技击行为如何合乎自然法则的根本问题。这是数千年来关于人类技击行为的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也是时至今日人类技击理论的最高成就。二、创立了以中和为原则的武学基础理论(下)(四)创立并最终完成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这三门拳学各自的技术、理论系统.孙禄堂先生分别于1915年、1916年、1919年完成并出版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这三部著作。这是有关这三门拳学公开出版的最早的著作,也是最早出现的有关这三门拳术的技术、理论最为系统性的成果,标志着形意、八卦、太极这三门拳学各自的技术、理论系统的最终完成。虽然在这三门拳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许多人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惟孙禄堂先生使这三门拳术最终集之大成,并使三拳融合、升华为一。孙禄堂先生以易学为指导,以“中和——内劲理论”为核心,参合儒、释、道之理,精纯三家特性并融合三家之共性,完成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 、《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等五部拳著。直到今天,孙先生的这五部拳著仍代表着这三门拳学技术与理论的最高水平。下面分述之。1.关于《形意拳学》追溯形意拳的产生与发展,有三项成果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易筋》、《洗髓》二经。据说二经源于达摩,当然也有不同意见。无论出自何人,此二经确是形意拳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意义在于揭示了按照一定的规矩进行外动可以修内,产生健体强身的效果。于是不仅心意可以支配外形,而且外形也可以作用于心意,即神与行可以相互作用。但仅此二经尚属有体无用,不能成拳,其仅仅揭示了形与神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作为外形的运作如何既合乎技击的作用特征又能修内强身,此二经未能涉及。故后人在《易筋》、《洗髓》二经的基础上发明“易骨”之法。关于易骨之法的发明权,传统的说法是岳飞,近人也有将其归功于姬隆丰的。无论发明权归于谁,易骨之法探求的是外形运作外合于用。内合于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这也就是外形与内意的相互作用之所以能成为拳的关键。换言之,形意拳的技术体系是否完善的唯一标准是:其技术体系能否使习者产生内外合一的能力,能否符合中和的标准。自岳飞或姬隆丰及以后的内家拳所摸索、所逐渐认识的莫不如此”二是易骨之法的渐臻完善。易骨之法要达到内外合一的完善境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几代天才拳家的不断实践和总结。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以下几位拳家作出过突出贡献:戴龙邦由十大形中总结出五行拳,这是由繁化简地探求拳术基本功能结构的一次重要进步。李能然以改进的三体式,最先明确将技击锻炼以根节为主转化为以梢节为主,这是手足相通,发现骨系合理传力结构的重要进步,由此李氏形意拳从心意拳中脱颖而出。孙禄堂以《易》为指导,以中和为原则,最终完善了三体式的结构,并由此改进了形意拳的整个技术系统和运作结构,使易骨之法臻于完善。他发明的三体式不仅传力顺达而且易于转播,不仅满足内外合一的要求而且易于内外合一能力的转换,这是产生动静合一的基础,使孙氏三体式成为《易》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原理在拳术中的完满表达。三是形意拳理的形成。有确切史料可考的、对形意拳理论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以下三位拳家;郭云深总结出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构筑了形意拳技术理论的雏形。宋世荣以《内功四经》为基础,提出拳理即天理、练拳应以变化气质为旨归以及拳术修为与修道不悖等思想,构成拳与道合思想的雏形。孙禄堂以《易》为指导,在郭、宋二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武学实践,最终完成了形意拳基本理论的建立,著成《形意拳学》,使形意拳由“术”成为“学”。孙先生的《形意拳学》在形意拳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有以下五个方面。(I)创立了“中和——内劲理论”,建立了以修为内劲为核心的形意拳修为的基本理论,并使形意拳成为《易》的一种体现方式,造就是孙先生建立的以中和为总则,以无极为源,太极为本,三体式为基,五行为纲,十二形为目的形意拳理论体系。从而将郭云深的技术理论和宋世荣的拳学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个完整的拳学理论体系中。(2)总结出形意拳演习要义即一塌、二缩、三扣、四顶、五提、六横顺、七起钻落翻等技术要则,并提出“顺中用逆、逆中行顺”这一技术运作的总原则。(3)提出形意拳的理论基础——内劲之理可与诸家合一的思想, 揭示了形意拳具有教化人之身心的作用。(4)揭示出形意拳的作用原理符合儒家“诚中”之理,具有浑圆纯刚的作用特征,据此提出 “刚球”的作用理论模型。(5)提出形意拳“打坚不打暇、击实不击虚”的战术原则,揭示出“打若不打,不打而打”的拳术运用原理和修为方法。因此,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不仅完成了形意拳基本理论的最终建构,而且对形意拳的基本理论做出了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形意拳的集大成之作。2.关于《八卦拳学》孙先生的《八卦拳学》是历史上有关八卦拳的第一部文献,开辟了八卦拳史的新纪元。其重要贡献有以下五个方而:(I)首次建立了八卦拳理论与技术的宏观系统。(2)提出“中和一一内劲理论”的两个基础理论—— “先后天八卦相合”理论和“以丹道进阶为基础的拳学进阶理论”。揭示出人体存在先后天(内外)八卦两大系统,并参会《易》、《丹》二经揭示出拳与道合的内在机制和八卦拳修为的基本原理,为八卦拳的发展与传播奠定了技术和理论基础。(3)系统总结出“九要”、“三害”等修拳的基本规矩和 “四情”、“四德”、“八能”等体用法则。(4)提出修拳中环境场与人体运作的相互作用理论,从武学上奠定了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这一理想的技术与理论基础。(5)揭示出八卦拳“避实击虚”的作用原则,以及“虚中”的作用原理知动静合二。万法归一的作用特征,提出“钢丝球”的作用理论模型。阐述了“不见而彰”、“不动而变”,“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等切身实践经验。因此,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拳学》直到今天仍是八卦拳技术与理论领域的最高成就,对今天的八卦拳的研修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3.关于《太极拳学》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学》是中国历史上有关太极拳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历史上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太极拳文献。《太极拳学》使太极拳的理论由歌诀上升为以《易》学为指导的、系统的技术与理论体系。主要贡献如下:(I)根据“中和一内劲理论”,最先揭示出太极拳修为与体用的核心是中和之气即内劲。(2)揭示出太极拳的基本作用原理是圆研相合之理,具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作用效能。(3)提出形断意不断、式停意不停,一以贯之、纯以神行等行拳原则。(4)提出太极拳的修为原理是无极而太极,逆运先天中和之气,以和为用,贯串始终。并指出此理并非太极拳所独有,形意拳、八卦拳亦符合这个原理,故三拳一理,可证儒释道之学,并与道家相表。(5)提出太极拳抱元守一的作用原理和“空中”的作用特征:提出太极拳浑圆“皮球”的作用理论模型:揭示出内劲纯者,其太极拳则能与形意拳、八卦拳浑融一气而并用,三者并用则能超越太极拳“不丢不顶”的作用原则,产生“丢而不丢,顶而不顶”的效能。因此,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学》标志着太极拳的技术与理论系统经过数百年的演化、发展始臻完善,是太极拳技术、理论发展到今天的最高成就。(五)创立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武学理论,建立并完成了传统拳学的基本技术理论与技术系统按照姜容樵先生编的故事,三拳之间的交流从董海川、杨露蝉、郭云深时期开始,但这种说法缺乏有力的史料支持。事实上,形意拳与八卦拳的交流始于程庭华和李存义。有人说还有练太极拳的刘德宽(太极门的人不这么看,认为刘德宽并未得太极拳真传)。不过他们的活动仅限于某些技术上的交流,还远谈不上这三门拳术在技术体系和理论上的合一。历史上真正提出并完满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孙禄堂先生。孙先生从技术和理论两个方而解决了三门合一的问题,井揭示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构成了所有拳学的基本技术体系。孙先生通过对形意、八卦、太极三拳进行技术体系上的改进和完善,使三拳内合于《易》、《丹》,外合于用,于是拳与道合。从而在技术体系上建立了三拳的内在联系:提炼出三拳皆以中和为总则,以内劲为核心,以三体式为基,以六合、九要为法,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度,以“一以贯之、纯以神行”为行拳总纲:使三拳的基本规矩相统一。其基本原理就是孙先生揭示的“中和一—内劲理论”,故其基本理论也是统一的。孙先生进一步揭示出不只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任何一门拳术若要使技术体系符合自然规律、合于道,则基本规矩必然也是统一的,与上述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基本规矩相同。孙先生的这一重要贡献,为其后诸多拳种的技术改进和理论形成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所以,孙先生的“三拳合一”理论是传统武学的基本技术理论。孙先生指出,拳与道合者皆内合于丹道外合于用。合丹道必以无为为本,合于用必以和为本、以直为用。直就是整劲即内外合一之劲,拳法虽干变万化但用直不过三法,一是“中直”,二是“变直”,三是“蓄直”。形意拳为“中直”之道即“诚一,,,八卦拳为“变直”之法即 “万法归一”,太极拳为“蓄直”之术即“抱元守一”。 “一”者,内劲也。故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以内劲为基础构成了所有拳术的基本“用直”技术。广而言之,既使不考虑内劲,仅就技击的劲法而言,上拳之劲已涵盖拳术运用的全部劲意。故三举构成全部拳学的技术基础。(六)揭示出拳学之中和与道家的表里关系孙禄堂先生说:“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见《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1932年lO月)又说:“内家拳术,实与道家相表里。”(见《太极拳学》这里需注意的是,孙先生指明是道家而不是道教。换言之,孙先生并不是要把拳术归于宗教,而是指出拳术之理应将合老庄所提出的自然之道。那么,拳术、中和与自然之道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孙禄堂先生说:“形意拳术三体式者,亦即形意、八卦、太极拳三派合一之体也。此式是自虚无而生一气,是自静而动也。动而复静,是拳中起钻落翻之未发也,谓之中也,中者,是未发之和也。三体式重生万物张者,是静极而再动,此是起钻落翻已发也。动作能循环三体式之本体,是已发之和也,和者是已发之中也。故形意拳之内劲,是由此中和而生也。”(见《拳意述真》第四章)孙先生又说:“中也者,形意拳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矣!若知五行归一和顺,则天地之事,无不可推矣。”(见《形意拳学》第六章)孙先生通过其五部拳学著作,揭示出拳术一旦符合中和原则就成了使入通向(掌握)自然之道的阶梯,成为使人的身心真正获得自由, 进入自然而然之境界的法门。故一方而,拳术是手段,中和是原则,目的是使人悟道合道,另一方而,以中和为原则,使拳术合于道,也就为拳术的技术合理性建立了客观标准和理论依据,使拳术升华为一种具有独到功能的文化体系。所以,孙禄堂先生是中国历史上使武术升毕为文化的第一人,为中华武术的发展作出了历史上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孙存周先生武学思想概观 童旭东孙存周先生(年)是近代武术界具有极深造诣的实践家。只因未逢其时,中年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中度过,晚年又遇上武术运动受“左”的思想影响,武术界不倡导对武术技击功能的研究,致使先生对武术研究的苦心孤诣未得其彰,对武术运动欲鼎革一派之宏愿未能遂意。但从收录到的存周先生早年少量著述,以及他平日的教学方法和晚年零散的心得随笔中,亦能反映出他不同凡响的武学思想和真知灼见。本文便是据此整理而成。孙存周先生的武学思想统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以其父孙禄堂先生 其“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为指导,形成了具有自然、简约、圆融、致用、中庸五大显著特征的极具实践性的武学体系。下而分述之。以自然为特征的修拳思想何谓“以自然为特征的修拳思想”呢?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而:一是强调择拳时要顺其自然,二是要求练拳时要合乎自然,三是讲究用拳时要自然而然。选择拳时要顺其自然”,第一是指初习者所所择之拳要合于自身天性,切不可人云亦云地盲目择从。要对这种拳术进行一定的直接了解,亲自实践体会一下或观察一段时间。当确合于自身本性而产生内在的从学欲望时,方可确定选择此拳而练习之。一旦确定,便要持之以恒,不可朝三暮四。习拳最忌讳赶时髦。今天有人说这个拳好便蜂拥而练这个拳,明天有人说那个功灵又赶着去学那个功,如此这般是练不出什么名堂的。第二是指是否合乎拳学的基本规矩。无论练什么拳,只要是合乎拳学的基本规矩即“六合”与“九要”之理,便都能通以内劲,掌握拳学之根本,从而有所成。反之,就是再有名的拳,习者若未能掌握练拳的基本规矩,终将一事无成。“练拳时要合乎自然”,是指练拳时要合乎拳学的基本规矩即拳术修习的自然法则。其本质是修为内劲,其原理是孙禄堂先生概括的“中和”之理,其技术要求是孙禄堂先生提炼的“六合”。“九要”、“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等,其基本结构是由形意之五行、八卦之八拳、太极之十三式组成的基本拳架。拳学的基本结构是简约的,即五行、八掌、十三式:基本法则是不可易的,即“六合”、“九要”、“顺中用逆、逆中行顺”;最终目的是统—的,即修为内劲。因此,练拳首先要通过拳握拳学的基本规矩、基本要则来获得内劲。得内劲后练拳时便能以内劲为宗,逐渐做到随心所欲而又不离规矩,即合乎自然亦即合乎内劲。存周先生认为内劲是技击技术的基础,技击技术的方法虽然庞杂,但本质上都是内劲不同的演化方式。故以简约不可易的基本规则来修为内劲,再在此基础上博采百家之法,以求在合于本性中融会贯通,不悖于内劲,是修习拳学的正确方法,这就是练拳时要合乎自然之真意。“用拳时要自然而然”,是指技击时能随机应变、感而逐通,使技击成为自身本能自然运作的一种行为,以机体最小的消耗来获取胜利。这里的 “自然而然”有三层含义:一是指神知,即在对方的打法起而未起之际,或在对方及而未及我身之际能自然准确地神接彼意,知其打法、来意;二是指从彼,能据彼意而自然应之,即不是指主观地发动某种打法的能力,而是指据彼意客气从之、因故而应、恰合其机的自然能力;三是指尽性,即据彼意因敌而应的打法,无丝毫主观强求,合于自身本能天性。因故而应的打法既出于自然天性又合乎内劲的动作机制,并具有 技击实效。孙禄堂先生所说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见《形意拳学》第六章),产生打若未打、不打而打之效,就是尽性。以上三点为用拳时要自然而然之真意。显然,只有当内进的修伟达到化劲的水平时,才可能做到用拳时的自然而然、故以自然为特征的修拳思想的实质,就是拳术的修为要以修为内劲为核心。存周先生认为:拳术有功、有法,二者和一方为正道。功夫是基础,举法是对相应的功夫基础的正确运用,真正的拳家对二者不可偏颇。在用拳时靠功力胜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既“拙法”。因为这有方面的缺憾:一是浪费功力,二是有悖求理。所以,尽管存周先生具有极强的抗击打能力和罕见的爆发力,但在一生的技击生涯中从不轻用。他强调技击时的上乘境界是打若未打而借中。既在与对手进行技击时,自身内劲仍能正常运作自然往复周身(其状态与平日练拳时无异),从而使彼不能胜我,所谓“不求胜人,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如此“慧而不用”才是用拳时的自然而然,也才能合于迢。(关于功力与技法在技击中的作用及其辨证关系,非本文主旨,容另文专述。)以自然为特征的拳学思想,是孙存周先生对孙禄堂先生武学思想的直承,内容非常丰富,以上所言仅为概观。以简约为特征的修习理论存周先生认为,如果习者能够明确修拳的核心是内劲,以内劲为宗,而不是求奇异之形、惊人之式,则修习之法必能简约。以简约为特征的修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而:一是修为内劲的基本规矩是统一的,其基本结构是简约的;二是内劲是技击技术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便使博采百家之技而融会贯通有了内在体验的依据,于是在拳学的研修中能化繁为简,使技法化归于内劲的运作;三是辨理简明,即中华武术派别林立、拳式繁杂,如何辨明其优劣合理性,应以是否合乎内劲为宗。这里的“修为内劲的基本规矩是统一的”是指由孙禄堂先生总结出的无极、太极、三体诸式及原理和六合、九要、顺逆诸要则,对于修为内劲来讲,无论练习什么拳式都是基本规矩,都是不可易的、统一的。孙存周先生认为基本规矩是自然的法则,自然的法则必然是统一的、不可易的。而之所以说“基本结构是简约的”是因为任何一个拳式只要符合正气从入、内外合一、动静合一的的基本规矩,则皆可修为出内劲,故拳式不在繁杂而在简约。孙氏形意、八卦、太极诸拳式皆为这方面的典范。无论形意、八卦、太极还是少林、武当,其拳式的结构及要领只要符合修为内劲的基本规矩皆可通内劲,效果相近。故择拳时不可先入为主,存有门派之见。事实上,只要我粗略地考究一下中华武术所有讲究内劲修为的门派的拳架结构和要则,便会发现其结构上的相似姓和基本规矩的统一性。这在形意、八卦、太极、通背、心意、武当太和、六路、少林洪拳以及戳脚翻子之间表现尤甚。它们的运动形式有别,运作方式不同,但作为一个瞬间的运动结构,其间架结构及运动规则几乎是统一的。比如对三体、六合、九要、顺逆中和的要求,各派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说,中华武术虽然门派林立,但基本结构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经过提炼完全可以简约。其实,在半个多世纪前,由孙禄堂先生创立的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已经解决了中华武术基本结构的简约与统一问题,已经构成了中华武术统一的基本结构。以圆融为特征的技术体系以圆融为特征的技术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而。一是技术上的圆融,即以内劲修为为基础的技术体系要博采百家之长,并将其融入习者自身的本性之中(拳即是性,性即成拳),形成具有自己本性特征的技术体系。二是道理上的圆融,即以内劲为宗,文武互参共进,体万物而不遗,拳、知、理、性浑然一体,格物旁通。存周先生认为“拳即是性,性即成拳”有两个要点。一是技术体系的圆融要以内劲为基础,否则就成为杂手。杂而不相通,多而不致用。圆融寓于简。站桩式虽简,其要在乎培育内劲,走架形虽平,其要在乎内劲之神运。由简约之式通以内劲是圆融的基础。内劲即内外合一之劲,内外合一是技击运动的基本运作结构。只有当习者使内外合一这种能力成为自身的运作与动力习惯时,才能以此为基础将其它门派的技术运作同化到自身内外合一的运作体系中来。改圆融的基础是内劲。内劲逾深,同化其它技术的能力就逾强。当年,无论谁的绝技,只要被存周先生看到,就能很快贯通为自己的技术,其因就在于存周先生内劲精深。二是技术体系的圆融要符合自身的本性。圆融并不是说别人擅长的技术我也一定要擅长,而是指所形成的技术体系既能逐渐弥合自己个性中的不足,又要合乎自己个性的充分发挥与伸张。存周先生认为,拳术以内劲为宗,便可近于道。故万物之理皆含寓着拳理,同时通过拳理亦可旁通体悟万物之理。他秉承家风,为一代书剑合壁的武术大家。他通医道且善绘画(尤善松柏)与书法,认为医道及绘画书法与拳理相通,三者可互参共进,相得益彭。比如,拳理必须合于医理,才能使技击与卫生不悖:同样,医理又可以从拳术的内劲修为中获得启发而得以完善和扩充。又比如,书道与拳道亦相通。从两者的基本道理而言,绘画书法与拳道皆讲究生动自然富有个性,同时又不能凌乱无章而悖中和之理;从两者的修为过程而言,都强调凝神静气贵在用中。所以,练拳养气,绘画书法亦养气;练拳研求用中之理,绘画书法亦研求用中之理,在道理上两者可相互启发。而寻其根基,皆在乎以内劲为本,求中和,善养浩然之气。此道理之相通,可推及万物。因此拳术具有更广义的圆融,即道理上的圆融。此所谓‘学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孙禄堂先生语)。可见,一个人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身心机能上也达到圆融的境界,才可谓之自身真正的圆融,即其心通融天理,其技兼收并蓄,其德善化本性,方为以圆融为特征的技术体系的真正内涵。‘以实效为特征的训练方式以实效为特征的训练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而:第一是学以致用,第二是以简驭繁,第三是练打合一。学以致用有两个含义,一是训练的技能与内容要符合实战要求,在实战中具有实效性:二是这种实效性是通过在实战中运用和发挥所学技能来体现,而不是以硬拼蛮打的胜负结果来体现。用存周先生的弟子张烈先生的话说:“老师要我们在练拳中注意体会拳中的力量和效力,所谓拳中的力量是一种不加力而力自彰的自然之力。在练习中,老师通过指导我们走架、喂手,使我们逐渐体会和掌握这种自然之力,并要我们通过实战来检验运用这种自然之力的能力。”存周先生一方面强调学以致用,通过打来检验练的结果;另一方而反对用胜负结果来代替一切。他认为对于一场较技的结果,要从技击技能、身心素质、战术经验、临场机遇四个方而认真分析,发现问题,实战才具有检验练习方法的效用,才能从中发现练习中存在的不足,自觉地调摄改进练习方法,明确练习的重点。以简驭繁也有两个含义:一是构筑基本技能,二是强化关键技能。所谓基本技能,是以各种实战过程为背景来确定的。任何一个实战过程都由打法和相应的时机构成。存周先生认为实战中的打法虽说千变万化,但基本打法不过三种,即截打、顺打、闪打:战机则皆可归为动静交变之机。据此便可确定什么是拳术修为的基本技能。截指的是击实不击虚,打坚不打瑕,用于彼劲将发未发之时:闪指的是避实击虚,见隙而入,用于被劲正在发出之瞬;顺指的是粘化拿发,引进落空,用于接引彼劲之时。此外尚有撞、震二法。撞堵踏中进步截,用于彼劲走空之时:田者顺、截合用,用于接击彼劲之时。截顺闪三法为运用劲之基础,其间据情势相互组合,变化无穷。形意拳之劲长于截,八卦拳之劲长于闪,太极拳之劲长于顺。故要使劲法完备。需使形意、八卦、太极浑融为一。这就必须以中和为本,对形意、八卦、太极的技术体系进行改进和升华。这也就是由孙禄堂先生创立的孙氏形意、孙氏八卦、孙氏太极三拳及由此构成的孙氏拳体系的技术基础。因此,形意拳之五行十二形,八卦拳之八掌,太极拳之十三式,构成拳学修为的基本技能。习者通过上述三拳的修为能使自身基本劲法完备,为今后进一步博采各派众长建立完备的技能基础。从而达到以简驭繁之效。所谓关键技能,是指那些具有一通百通之效的技能。孙剑云大师指出,形意拳中的劈、崩二式及虎形是全部形意拳劲法的关键技能。存周先生认为,形意拳中的全部掌法都可以从劈拳中演化出来,全部拳法都可以从崩拳中演化出来。故劈崩二式之劲为形意拳的关键技能。强化此二式的练习对于形意拳的掌握可一通百通,产生以简取繁 的效果。同样,存周先生认为八卦拳的全部变法都以单换掌和双换掌为本,单、双换拳是八卦拳的关键技能。而太极拳的关键技能是 捋挤按四法,太极拳的全部劲法皆可由此四法演化而出。练打合一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练若打,第二阶段是打若练,第三阶段是不打而打,即真正做到练与打的合一。所谓练若打,是指平日练习时耍从实战出发,在心态上进入实战状态,全神贯注。尤其在走架和对练中切不可把式子走滑了。走架时要觉着眼前真有个对手,一手一式都要严整无乖;对练时要注意劲法之间的生克、互换之理,逐渐使之成为一种自然本能。所谓打若练,是指在实战中心态要平淡,有如平日之练习,要注意发挥、使用乎日练习中所学到的技能。存周先生强调要“打中求理”,即指精神要完全放在所学技能运用的合理上,而不要放在输赢上。故在实战练习中不要怕挨打,不要在乎输赢,不靠一时之蛮勇取胜,而是一求精神气质挺拔,二求技术动用合理。所谓不打而打,是技击修为追求的最高境界即中和境界,是指在实战中拳手的技能运作能因敌而动随机应变。这种合理的技能运用与平日练拳时所要求达到的合理状态无异,故能虽未有意于用某种方法打人,却自然产生出最为恰当的应敌打法。不打而打只有通过对打中求理的追求而逐渐形成。当年孙禄堂先生允许任何人(包括本门弟子)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手段向自己发起偷袭或攻击,而终生未尝败:孙存周先生与人较技时随机应变无一定法,使人感到他全身都是手而不可胜之。这些都是不打而打能力的生动写照。此为求道艺看所要追求的最高技击境界。以中庸为特征的价值观念以中庸为特征的价值观念是指通过拳术的修习使习者的精神气质产生变化,从而心性与行为皆合乎中庸的标准。中庸是拳学作为一般人的个人修行的最高成果(而修道成真则是有特异天赋者个人修行的最高成果)。存周先生认为兼德而至谓之中庸。兼德就其人性而言,就是仁义礼智勇兼得而备,浑然一体。道不可以一体说,德不可以一方待,育物而不为仁,齐众形而不为德,凝然平淡,自然而然。兼德就其拳性而言,是指神明、气畅、筋舒、骨刚、形合等浑然兼备,产生打若未打、不打而打,动静如一中和自然之能。存周先生根据自身的武学实践,认为人性与拳性能相互影响:一方而,人性先天近乎中庸者,修拳则易通拳术中和之妙:另一方而,拳术之造诣能至近乎中和者,其后天气质亦为拳术所变化而近于中庸。而中和是拳术之至境,中庸乃人性之至品,两者皆可谓之圣境。故由拳术得中和之妙,而使人之精神气质升华至中庸境界,是拳学修为的一个重要功用和重要价值。存周先生本人之气质乃少年狂狷、中年耿介、晚年性合中庸,即是拳术变化人之气质之实例。存周先生弱冠时,曾北胜臂圣张秀林,南赢妙手谢铁夫,壮游南北未遇其匹,不可谓不狂,中年尝舍家财助妇婴,自守饥贫不为日寇折腰,不可谓不耿;晚年大隐于市,舍功弃名,从容中道,不附世俗武道,恬澹苍茫,机圆神完,不可谓不合于中庸。存周先生自谓曰:“余中年以前之拳术,其霸气雄浑,弥不可掩,挡者皆糜。虽亦有不动而彰之能,然神气威光烁烁可见,非至妙也。中年后的拳术则臻于洽合彼意不失毫厘,举手投足平淡无奇,与日常生活之神态、动作无异耳。然皆从容中道,使彼 亦不能胜。至此渐悟中庸之性与中和之用互为作用耳,如是渐臻至妙,技近乎于道。”那么,拳术是通过什么来变化人之气质呢?存周先生认为人有五质、性有五常、拳有五纲,由五纲善化内劲则能变化五质,五质变化必将影响五常。故拳术可变化人之性情气质。五质即骨、气、肌、筋、血五大物质系统;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大性格状态;五纲在拳中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内气的状态,相应于人体内则为肺、肝、肾、心、脾五种脏气。其可通过拳术中的劈、崩、钻、炮、横五式的练习而完善至中和。所以,存周先生认为,在拳术修为中只有以内劲为宗,才能真正产生通过拳术变化人之气质的功用。孙禄堂先生认为,一般说来拳术变化人之气质的作用不是无限的,能产生多大作用不仅赖于后天的方法和所下的功夫,也取决于个人不同的先天条件。故拳术虽说有教化功能,但拳术的教化功能必须与其它的教化体系互补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以体验的方式教化身心的作用。所以,孙禄堂先生一向提倡修悟武道要文武并修、书剑合壁。其子存周和女剑云皆为文武兼备书剑合壁之武学大师。孙老先生的著名弟子如裘德元、张玉峰、童文华、金一明、龚剑堂、郑怀贤、胡凤山、曹宴海、朱国福、朱国桢等亦皆兼通文武(其中曹宴海能左右手同时写字,可谓时之一绝)。以中庸为特征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拳术以中和为最高境界,拳术在达至中和的过程中可以变化人之气质;二是人之气质以中庸为最贵,这是人之身心处于中和状态的一种反映。因此修为拳术能改变一个人的精神、心智、行为方式、风度仪表、音容气色。孙禄堂先生认为拳术之善不以刚猛为勇,不以矫变为能,惟以中和为宗。他指出:“和之中智,勇生焉。”变化圆通自如之智,六合生成整劲谓之勇。此皆由中和而生(详见《武林》1999年7期《内劲的形成与作用机制》一文)。因此,或专于硬打硬进之能,或功于轻灵矫变之巧,或专于用意,或拘于修形,皆有偏塞之患,不能臻达至妙。至妙之道惟中和而已。这是孙氏武学思想的独到之处。存周先生认为一个人的气质达至中庸的显著特征是外呈恬澹,内涵圆融。恬澹既是通向圆融的心理基础,又是获得圆融后的自然心态。而圆融正是五纲完备、极至中和后的状态。因此,真正的恬澹不是对主体无知无能的反映,而是主体具有了对客体的完备的适应机制即洽合自然的能力的反映。于是,得中庸者或体或用皆能合于道,既无过亦无不及,既无偏亦无塞,恰到好处,此为中庸之性,中和之能。因此,中和是最高的境界,中庸是最高的学问。初学孙氏太极拳应注意的事项 孙叔容太极拳是我们传统、的额民族体育项目之一。传播最大,习之者亦众。以其特有的优点深得广大群众所喜爱,支分派别各有传人。目前,我国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陈、杨、吴、武、孙氏等,各善其长。近年来,国家提倡国术,尤对太极拳更加发扬,使之成为我国盛行的一种拳术,对于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所以各派太极拳都有发展的必要,才能适应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爱好的人们的要求。今天我只就孙氏太极拳的练习者尤其对于初学者提出一些应注意的要求。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老先生以他终生习练研究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的心得体会,提取其精华,将三拳融会贯通,合冶于一炉而创编的,并自成一家。成为我国目前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孙氏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它把修心养性、促进身体健康、提高防身技巧三者结合在一起,所以习练此拳日久,自有意想不到的妙处。孙氏太极拳的特点是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必以开合动作相承接,因此有人叫它开合活步太极拳。练习时要舒展圆活,进退相随、上下一致,无左右歪斜的形体,全套练之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全身放松,不僵不滞,进行中无起伏,要各式相连贯,要一气哈成。无论动作的虚实变化,速度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更不可有停顿的地方。在练拳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自然,要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万不可努气(拙力),由于中正平稳,所以才能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斜,这些在练拳以前,从思想上就应该注意。练拳时:1、要集中精力,就是精神内受,不可心猿意马、左顾右盼,呼吸自然,即呼吸不要着意,舌顶上鄂,口要虚合。2、要求精神与肢体放松要轻柔(柔与软不同,软疲塌无力,而柔中有刚),就是要用自然之力,不是用拙力而是要用活力。3、孙氏太极拳要严格遵守规矩,古人云:“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必须按照基础动作,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习练,俟整套动作熟练日久,自然随心所欲了。4、要有毅力、有恒心、切不可一日爆之十日寒之,要日日练习,要相古人说的那样终朝每日常缠手,更不可贪多求快,或躐等以进,要按步就班,一式不对不学下式。务求姿势正确。5、不可好高鹜远,攀比先习者的进度或已取得的成绩。前面说过练拳时要严格遵守拳中对各个部位的要领,现将主要部位的要求写于下面:a、头:练拳时,对头部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头要上顶,但不可用力,下颌自然回收,头也自然正直,精神贯注,即所谓虚领顶劲,不可自由晃动,东歪西斜,头劲动作应随顺身体转动方向的变换及上下要协调一致,神态自然。b、胸:要含胸,这一动作与拔背有一定的联系,在练拳时不要挺胸,但也不可着意内缩应顺其自然,要有含的意思,但应注意不可作出驼背的体形。胸不可挺、挺胸气往上涌,含胸气可下沉至丹田,可免上重下轻,足底无根重心不稳的弊病。c、肩:两肩要松开下沉、如此两肩才能向外伸展,切记耸肩,以免气向上涌,同时两肘也往下坠住,这样两臂自然弯曲,即所谓蓄而后发。同时两腕塌住,单不可僵硬,腕部要活,五指自然张开,虎口撑圆,手心内含,不可外腆。坠肘时,两臂不可夹住两肋,但也不可乍开而离肋部太远,暴露两肋,而为敌人所乘。d、腰:腰为主宰,所以有“刻刻留意在腰际”的说法。因为人体的行止坐卧和正确姿势,腰要起主要作用。腰要直便能防止身体晃动或前俯后仰,腰为车轴,气如车轮,腰似中军大旗,腰不直便有臀部突出的现象,所以拳经中有命意源头在腰际。腰力运用得当,可以使用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像肘、肩、胯、膝、脚等关节的劲,都要以腰中发。e、腿: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腿的动作是非常重要的,两腿要弯曲,但不可有死弯子,其形如半月。进退的移动、虚实的转换、发劲的根源等,主要在腿部,所谓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因此腿部动作的正确与否,关系着全身的稳定,以及转动的轻灵皆赖两腿运动的得当。其他如眼神的问题,练拳时,眼光应随着主要的动作转动。定式时,目光应视前方,但忌呆视。眼光要照顾上下左右,作到眼随手转,光兼四射。假如你意欲何方,则眼神先去,身手腿的动作也立即随之而去。练拳时,要由松入柔。要化刚为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终至刚柔相济的最高境界。放松是消除拙力,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刚柔相济才是目的。特别要精神集中,用意识来引导动作,方能作到姿势圆满无亏,才能作到动作轻缓,灵活、气敛神专,才能动作匀稳。不丢不散、不僵不滞。以上的说明,凡是练过太极拳的人都能了解一些,似乎是老生常谈的话,但是对于初学的人,尤其对孙氏太极拳练习的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73式孙式太极拳教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