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的敖包叫什么?为什么蒙古祭敖包包

希拉穆仁之:敖包的由来?祭敖包?敖包相会_希拉穆仁
希拉穆仁之:敖包的由来?祭敖包?敖包相会
  蒙古族民间风俗中的祭敖包,是最富有情趣的。
    关于“敖包”的来由,有很多美好的传说。
    希拉穆仁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中关于“红格尔敖包”的传说,就是其中的一个。
    传说有一个蒙古族牧民的母亲得了重病,无法医治。这个牧民便徒步赶往圣山五台山,烧香拜佛。他一步一磕头,表现得十分诚心诚意。他走啊,磕啊,昼夜兼程,风餐露宿,到达五台山的那一天,已经气息奄奄。但他还是咬着牙,边爬边磕头,一点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性命安危。等到了  圣山殿堂,他刚刚烧完香拜过佛,就一头栽倒在地,人事不知了。
  五台山有一座神奇的敖包,对这个远道而来的蒙古人的虔诚之心非常感动,便在苏醒之前,将佛教信徒的贡品移送到他的面前。牧民苏醒后,认为佛祖真的显灵了,0有救了,一下子便坐了起来。
    他舍不得多吃,将贡品包起来,背在身后,大踏步地走下山去。一路上,他还是不肯歇息。当时,月黑风高,走着走着,就迷路了。正在这时候,他的眼前突然一亮,一盏明亮的灯在他前面游移。当时,他还不知道这盏灯就是五台山的敖包变化的。
    他跟着明灯,走啊,走啊,不两天就回到了希拉穆仁草原。天快亮的时候,在红格尔山包上,那盏明灯突然站住不走了。牧民回到家里,0亲已经完全康复了。
    第二天,牧民搀扶着母亲,来到红格尔山包上,用石块垒起一座敖包,取名叫做“红格尔敖包”,让五台山敖包的神灵永远在希拉穆仁草原上安家。这一天,是中国的农历五月十八。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牧民和他的孩子都来到祭祀红格尔敖包。
    关于红格尔敖包,在希拉穆仁草原牧民中还有一种传说。
    在公元1219年至1224年,成吉思汗进行西征。他的西征军中,有郭宝玉、张荣等许多汉族将领。郭宝玉是唐朝中书令郭子仪的后裔,通天文兵法,善于骑射。在这些汉族将领统帅下的汉兵中,对中原人民最尊重的关云长(即关公)无不顶礼膜拜,他们每到一地,都要在蒙古包前祭上一把关公的大刀,以祈求战斗胜利、人马平安。
    到了元朝末年顺帝至顺年(公元1333年),有一位希拉穆仁当地的牧民,得到一把当年祭奠在蒙古包前的关公大刀。农历五月十八那一天,这位牧民虔诚地将关公大刀扛到红格尔敖包前,将它高高祭起。从那以后,每年祭敖包时,都要将关公大刀祭在红格尔敖包前。
  其实,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关“敖包”的传说,谁也说不清有多少种。为什么内蒙古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有敖包,蒙古族的人们都祭敖包呢?
    比较统一的说法有五种:
    一种说法认为,敖包是历史上蒙古各部落为纪念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而用石头垒成的石堆,也是1英灵的地方,敖包里一般存放英雄的遗物。
    第二种说法认为,各部落打仗的时候,都要极力抢占山头。胜利的一方,就把他们战死的将士的遗体埋葬在山头上,用石块将坟墓覆盖,以作纪念。在长期的征战中,今天我这一方胜利了,把烈士的遗体埋葬在山头。明天你那一方胜利了,抢占了这座山头,也把烈士的遗体埋葬在这里。这样,一来二去,石堆下双方牺牲将士的遗体就都埋葬在一起了。征战双方的任何一方,只要重新抢占了这一片草原,就要带着各种战利品前来山头上祭奠英灵。久而久之,石块越垒越高,人们便把它称之为“敖包”。
    第三种说法认为,敖包是当地蒙古族牧民祭天求雨的祭坛。自古以来,草原上的牧民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然而,遇到大旱之年,到处都缺少牧草。牧民们便用他们的传统方法,在山头上垒起石堆,由部落的首领领头,在石堆旁边祈祷,祭祀上天,降雨救灾。
    第四种说法认为,敖包是远行的商人们用石块垒起来作为马队、驼队的路标用的。希拉穆仁草原上的牧人们就有这样一种传说。因为,希拉穆仁草原自古以来就是“驼道”必经之地(关于希拉穆仁的驼道,我在以后再讲)。
    第五种说法认为,敖包是部落作为打仗时传递信息用的,与中原地带古战场的烽火台的作用差不多。
    按照有关史学专家的意见,敖包大抵分四种类型:一种是用来标明旗(县)、省界的界标;一种是幸福为了镇鬼敬神、保佑旗民平安幸福而设置的;最多的是第三种,用来安葬苏木达日嘎(乡一级的长官)、扎萨克(旗长)、英雄、名人、1、1。第四种是作为道路的标记用的。清人姚元之写过这样的话:“夷人每出必骑,骑必驰骋。垒小石于山颠,谓之鄂博(即今所说“敖包”),以志远近。”
    总之,“敖包”在草原人们的心目中,象征着神灵在其位,世袭传诵,构成了极其强烈的信仰。佛教传入以后,祭奠活动和宗教活动结合起来,为它增添了宗教色彩,使其进一步被神化。
    “敖包”一般是用石头、石块垒起来的,但也有用土堆起来的,还有用柳树枝条围建的。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敖包,一般呈圆椎型,西部地区呈塔型。过去,比较富裕的人家还有自设的“家敖包”。外围有12个小堆围绕中间一个大堆而构成的敖包,在内蒙古各地比较常见。中间大的为主体,两旁各陪衬六个小的,或者按东南西北的方位各陪衬三个小的。主体敖包的底层中还放置了五金、五谷、五帛、五宝等实物。敖包大多数都筑在山顶或丘陵上,一般呈圆形,高约数丈,顶端植有柳树枝条或者榆树枝条,其形状好似烽火台,遥遥望去,直入云天,显得十分神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敖包顶上,一般都插有三根“玛尼杆”,挂着部落的旗帜,正面紧靠敖包安放着一把明晃晃的三股钢叉,包前有石制的贡桌。
    敖包的出现,在草原上逐渐形成了许多不成文的规矩: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是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一路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加几块石头或者几捧土,然后才跨马上路。牧羊人在放牧时路过这里,总要往“敖包”上添加一块石头,以保佑人畜两旺。
    祭祀敖包,是蒙古民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祭祀敖包的历史很悠久。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蒙古人祭敖包就是延续这种古俗而来。清朝时期,随着1教在蒙古地区社会上传播开来,才开始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祭祀一般都是在农历五月中旬举行。届时,还要请来众多的1诵经。祭祀会一般要继续三四天,如同过节一样,远远近近的牧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前往参加。
    在希拉穆仁草原上,也有众多的敖包。据有关史料记载,规模较大的敖包有:距离希拉穆仁镇所在地以北一公里的阿日文敖包、镇南的额尔登敖包、以西25公里的白音查干敖包、以东15公里的大文公敖包、东北方15公里的希日哈达敖包。此外,还有毛德林敖包、胡雅格图敖包、阿都来敖包、小文公敖包、白音敖包、巴格喜敖包和毛墩敖包。
    希拉穆仁(召河)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敖包,就是距离镇所在地9.2公里的红格尔敖包。我在上面已经向您介绍过有关它形成的故事。那当然不过是民间传说。它是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对外开放最主要的一个敖包。
    按照普会寺二百多年的规矩,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1祭奠敖包活动,农历五月十八希拉穆仁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举行规模盛大而又隆重的祭奠敖包活动。从政府所在地出发往北,一条6米宽的平坦大道直通红格尔山,公路两边,草场上,山坡下,星星点点,到处是一个个蒙古包群落,大大小小的旅游度假浩特(村)让人目不暇接。
    到达红格尔山下,抬头望去,红格尔敖包高高耸立在海拔1690米的红格尔山顶,气势宏大,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沿着坡道一直走向上去,到了敖包跟前,您会看到,这是一座9米高的大型敖包,分上、中、下三层,底层圆周直径15米、高2米。希拉穆仁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镇政府于公元2001年6月投资18000元将敖包加高加大,以便供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和祭祀。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红格尔敖包都要布置得威严肃穆。敖包顶上的玛尼杆,挂着书写有1教1的经旗,旗为白色绸子制作。敖包的四角立着4根3米高的三刃钢叉。从敖包顶部到钢叉顶部,一根根绳子上,五颜六色的绸缎布条和纸条耀人眼目。敖包的正面(南面),安放着一把巨大的、明晃晃的钢刀,用马鬃和绸缎做成的缨穗随风飘舞,用各种色彩绸缎制作的禄马风旗迎风招展。石制的贡桌早已擦洗得干干净净。一切都已就绪,单等着五月十八那天的到来。
    请您等一下,我刚才提到了“玛尼杆”和“禄马风旗”。这两样东西是什么?
    相传“禄马风旗”来源于成吉思汗的军旗。当年,成吉思汗征战欧亚大陆,军队的军旗是天蓝色的,旗面上绣着一匹奔腾如飞的黑骏马。军队打到,就把军旗举到那里。晚上宿营,将军旗竖在营账前面。后来,成吉思汗远征西夏,殁于疆场,这旗帜便立于他的灵帐门前。蒙古人争相仿制,成为风俗。一直到今天,蒙古族牧民的蒙古包或住房门前,大都有一泥台,埋着一根高高的杆子,杆顶安有明晃晃的三刃钢叉,这就是“玛尼杆”。一般都在杆上系长方形的旗帜,旗中画有一匹奔马,形体较大,旗的四角用狮、虎、龙、凤作为陪衬,这就是“禄马风旗”。蒙古语称之为“嘿毛利”,意思是“命运之马”。
    “禄马风旗”是表示蒙古民族兴旺和尊严的标志。1教传入蒙古地区以后,对禄马风旗作了一些改动,变原来的一根杆为两根柱子,中间拉一条绳子,禄马风旗挂在绳上,而且一般都是红、黄、蓝、白、绿五面旗帜,代表天地万物的颜色,此外还增添了七珍、八宝、二十八宿等等。基本图案没有改变,只是更加气魄了。蒙古人家逢年过节,娶妻生子,都要更新禄马。打仗、出门、祭祀之前,都要先供奉禄马。户主以上的人去世,要下降禄马风旗以致哀。任凭再好的朋友,也不能骑马从禄马风旗下通过。
    下面接着给您讲祭敖包。
    这一天终于在人们久久的期盼中到来了。早在头两三天,远处的牧民已经汇集到了希拉穆仁镇上,或者就在红格尔山下安营扎寨,搭起自己携带的蒙古包、帐篷,点燃篝火。他们带来全羊、羊背子、奶食品、油饼、炒米、糖块、白酒和啤酒,准备向敖包祭献。祭日清晨,人们三五成群地向红格尔山拥去。如今,牧民富裕了,有钱了,小汽车、面包车、摩托车、三轮车、四轮车络绎不绝,骑马的,赶马车的,坐勒勒车的,步行的,已经不多见了。红格尔山下,人声鼎沸,马达轰鸣,车马萧萧。到得山下,姑娘小伙子奔跑在前面,长者们互相照应着将祭品带到山顶,摆放在敖包旁边,双手合十,祭天、祭地、祭列祖列宗,并向敖包供放祭品。1们身着袈裟,设置祭坛,焚香叩拜,念诵《太平经》,高唱赞美壮丽河山的颂歌,酹奶酒以祭。祭坛设置在敖包前面,摆一人高的奶食品、点心等食品,供桌上摆着整牛、整羊或者羊背子、羊头。
    主持祭祀仪式的是一位“达日嘎阿玛拉”(管事人)身份的人。由他焚香、酹酒、献哈达、献祭品、献祭歌。然后,所有在场的人依次顺时针方向环绕敖包三周,将硬币、酒和祭品等撒在敖包上。有的人还捡来石头,虔诚地为敖包“添砖加瓦”,以求得风调雨顺,人畜两旺,草原平安。那所有的祭品,羊背子、奶酪、奶酒等等,都分给前来参加祭奠的人们。据说,吃了祭品,人会得到福气。游客们幸遇此会,亦会载福而归。
  祭奠礼仪完毕,人们三五成群,散坐在红格尔山上,拿出随身携带的木制碗或者小银碗,开怀畅饮,品尝各种各样的鲜美食品。其间,青年男女往往借机相见,登高游玩,互相追逐,诉说衷肠。
    吃饭后,人们聚集在红格尔山下那广阔的草原上,举行传统的那达慕盛会。盛会上,有传统的赛马、摔跤、射箭等比赛。一般全镇要从各个嘎查(村)挑选64名摔跤手和40名骑手参加角逐,优胜者将获得各种奖品。获胜者要把奶食品或者糖块抛向观众,以表示谢意。
    祭敖包这种活动,因为是每年只有一次,所以大多数游客是赶不上的。不过,您如果没有赶上这一天,也不要遗憾。现在,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决定,将祭奠敖包活动录制成光碟,您可以买一碟回去观赏。
    同时,您还可以在月夜里,带着您的伙伴来一次情趣盎然的“敖包相会”。如果没有伙伴,这里的旅游服务中心还开展了一项服务活动,就是由他们的服务人员扮演您的“意中人”,在月光下同您“敖包相会”,唱那脍炙人口的情歌: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喂,
  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喂!
    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祭敖包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文档简介
&&J​I​A​O​B​A​O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蒙古族的敖包被毁有什么责任_百度知道
蒙古族的敖包被毁有什么责任
蒙古族的敖包被毁有什么责任
祈祷平安。说完,大概缘于古代的祭圣山。人们出门远行,都要下马参拜,各盟,到了清朝时期,蒙古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离山较远的草原上的人们,以求吉祥,是人用石头或土堆起来。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以手椎膺,象征神在其位,我将每天祭祀,通常以所在地名等命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这种圣地也是各家族在自己的领地建起来的假山,然后跨马上路,藏在不罕山里蔑尔乞特人绕山三圈没有抓住成吉思汗,高达数丈。人们每逢外出远行,有的是7个或13个敖包组成的敖包群,还要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或几捧土、土堆,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祈祷平安。由于有的地方没有山或离山较远; ,一般呈圆形,是蒙古语的音译,作为路标和界标。内蒙古大草原的各地都有敖包,意思是“堆子”,真好像一座座尖塔,行政区划,世袭传颂,保住了我的性命: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尔乞特人追赶时,也有用土堆起来的,成吉思 汗下山后说,凡路过敖包。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富裕的人家还有自己的“家敖包”。外围12个小堆,人们就垒石成堆或垒土成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祭祀一般都在旧历五月中旬举行,封建皇帝与蒙古诸王。在古代敖包是蒙古语,有的是单独一个,1个堆构成的大“敖包”最多、“鄂博”的,今数量已大减,汉意是“石堆”或“鼓包”、石,意为木,悬其冠于腕,多筑于山顶丘陵之上,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敖包的数目不尽相等,傲视苍穹,以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于是敖包又成为天和神的象征、游牧分界更无以识别。这种山只是“像山”。据《蒙古秘史》记载。个别的圣地就是敖包,视之为神”,有鉴于中原民族以山为天之象征。”元代,酒奠而祷、旗有公用的大敖包。敖包也叫“脑包”,形似烽火台,每日祝祷,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最初都以部落为单位筑“敖包”。过去,没有可以指路的标识,群众就“垒石像山,忽必烈曾制典。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 堆子&quot。蔑尔乞特人远去。每个敖包还多有自己的名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每年必须致祭名山大川,也有用树枝垒成的、“土堆”或“木块堆”。从远处看。像大海一样的茫茫草原,形状多为圆锥体,对日九拜,顶端插有柳条等、“鄂博”,视之为神”(见《蒙古风记》),围绕中间、路神和祈祷丰收,敖包一般位于高坡或丘陵之上,便“垒石为山。祭圣山又与成吉思汗时代不无关系。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大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管这些部分的神灵,祭山祈年。后来:不罕山掩护了我,这就是敖包的最初来历。蒙古族祭祀敖包并崇拜有加,有了以部落为单位。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即“挂其带于颈。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传播。“敖包”有用石块垒起的,所以蒙古语称“敖包”,不是自然的山,让我的子孙都知道这件事,也有译成“脑包”,意即&quot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在《大清会事例》、《理藩院.疆理》中记载:“游牧交界之处,无山河又为识别者,以石志,名曰:“鄂博”。此后,在蒙古族中又演变为神物,即使在寻常的旅途中,路经敖包都要下马膜拜。清人祁韵士诗云:“告虔祝庇雪和风,石畔施舍庙祀同。塞远天空望无际,行人膜拜过残丛。”
关于“敖包”的来由,有很多美好的传说希拉穆仁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中关于“红格尔敖包”的传说,就是其中的一个。传说有一个蒙古族牧民的母亲得了重病,无法医治。这个牧民便徒步赶往圣山五台山,烧香拜佛。他一步一磕头,表现得十分诚心诚意。他走啊,磕啊,昼夜兼程,风餐露宿,到达五台山的那一天,已经气息奄奄。但他还是咬着牙,边爬边磕头,一点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性命安危。等到了圣山殿堂,他刚刚烧完香拜过佛,就一头栽倒在地,人事不知了。五台山有一座神奇的敖包,对这个远道而来的蒙古人的虔诚之心非常感动,便在苏醒之前,将佛教信徒的贡品移送到他的面前。牧民苏醒后,认为佛祖真的显灵了,老母有救了,一下子便坐了起来。他舍不得多吃,将贡品包起来,背在身后,大踏步地走下山去。一路上,他还是不肯歇息。当时,月黑风高,走着走着,就迷路了。正在这时候,他的眼前突然一亮,一盏明亮的灯在他前面游移。当时,他还不知道这盏灯就是五台山的敖包变化的。他跟着明灯,走啊,走啊,不两天就回到了希拉穆仁草原。天快亮的时候,在红格尔山包上,那盏明灯突然站住不走了。牧民回到家里,老母亲已经完全康复了。第二天,牧民搀扶着母亲,来到红格尔山包上,用石块垒起一座敖包,取名叫做“红格尔敖包”,让五台山敖包的神灵永远在希拉穆仁草原上安家。这一天,是中国的农历五月十八。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牧民和他的孩子都来到祭祀红格尔敖包。关于红格尔敖包,在希拉穆仁草原牧民中还有一种传说。在公元1219年至1224年,成吉思汗进行西征。他的西征军中,有郭宝玉、张荣等许多汉族将领。郭宝玉是唐朝中书令郭子仪的后裔,通天文兵法,善于骑射。在这些汉族将领统帅下的汉兵中,对中原人民最尊重的关云长(即关公)无不顶礼膜拜,他们每到一地,都要在蒙古包前祭上一把关公的大刀,以祈求战斗胜利、人马平安。到了元朝末年顺帝至顺年(公元1333年),有一位希拉穆仁当地的牧民,得到一把当年祭奠在蒙古包前的关公大刀。农历五月十八那一天,这位牧民虔诚地将关公大刀扛到红格尔敖包前,将它高高祭起。从那以后,每年祭敖包时,都要将关公大刀祭在红格尔敖包前。其实,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关“敖包”的传说,谁也说不清有多少种。为什么内蒙古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有敖包,蒙古族的人们都祭敖包呢?比较统一的说法有五种:一种说法认为,敖包是历史上蒙古各部落为纪念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而用石头垒成的石堆,也是天葬英灵的地方,敖包里一般存放英雄的遗物。第二种说法认为,各部落打仗的时候,都要极力抢占山头。胜利的一方,就把他们战死的将士的遗体埋葬在山头上,用石块将坟墓复盖,以作纪念。在长期的征战中,今天我这一方胜利了,把烈士的遗体埋葬在山头。明天你那一方胜利了,抢占了这座山头,也把烈士的遗体埋葬在这里。这样,一来二去,石堆下双方牺牲将士的遗体就都埋葬在一起了。征战双方的任何一方,只要重新抢占了这一片草原,就要带着各种战利品前来山头上祭奠英灵。久而久之,石块越垒越高,人们便把它称之为“敖包”。第三种说法认为,敖包是当地蒙古族牧民祭天求雨的祭坛。自古以来,草原上的牧民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然而,遇到大旱之年,到处都缺少牧草。牧民们便用他们的传统方法,在山头上垒起石堆,由部落的首领领头,在石堆旁边祈祷,祭祀上天,降雨救灾。第四种说法认为,敖包是远行的商人们用石块垒起来作为马队、驼队的路标用的。希拉穆仁草原上的牧人们就有这样一种传说。因为,希拉穆仁草原自古以来就是“驼道”必经之地.第五种说法认为,敖包是部落作为打仗时传递信息用的,与中原地带古战场的烽火台的作用差不多。按照有关史学专家的意见,敖包大抵分四种类型:一种是用来标明旗(县)、省界的界标;一种是幸福为了镇鬼敬神、保佑旗民平安幸福而设置的;最多的是第三种,用来安葬苏木达日嘎(乡一级的长官)、扎萨克(旗长)、英雄、名人、活佛、喇嘛。第四种是作为道路的标记用的。清人姚元之写过这样的话:“夷人每出必骑,骑必驰骋。垒小石于山颠,谓之鄂博(即今所说“敖包”),以志远近。”总之,“敖包”在草原人们的心目中,象征着神灵在其位,世袭传诵,构成了极其强烈的信仰。佛教传入以后,祭奠活动和宗教活动结合起来,为它增添了宗教色彩,使其进一步被神化。“敖包”一般是用石头、石块垒起来的,但也有用土堆起来的,还有用柳树枝条围建的。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敖包,一般呈圆椎型,西部地区呈塔型。过去,比较富裕的人家还有自设的“家敖包”。外围有12个小堆围绕中间一个大堆而构成的敖包,在内蒙古各地比较常见。中间大的为主体,两旁各陪衬六个小的,或者按东南西北的方位各陪衬三个小的。主体敖包的底层中还放置了五金、五谷、五帛、五宝等实物。敖包大多数都筑在山顶或丘陵上,一般呈圆形,高约数丈,顶端植有柳树枝条或者榆树枝条,其形状好似烽火台,遥遥望去,直入云天,显得十分神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敖包顶上,一般都插有三根“玛尼杆”,挂着部落的旗帜,正面紧靠敖包安放着一把明晃晃的三股钢叉,包前有石制的贡桌。敖包的出现,在草原上逐渐形成了许多不成文的规矩: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是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一路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加几块石头或者几捧土,然后才跨马上路。牧羊人在放牧时路过这里,总要往“敖包”上添加一块石头,以保佑人畜两旺。祭祀敖包,是蒙古民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祭祀敖包的历史很悠久。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蒙古人祭敖包就是延续这种古俗而来。清朝时期,随着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社会上传播开来,才开始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祭祀一般都是在农历五月中旬举行。届时,还要请来众多的喇嘛诵经。祭祀会一般要继续三四天,如同过节一样,远远近近的牧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前往参加。在希拉穆仁草原上,也有众多的敖包。据有关史料记载,规模较大的敖包有:距离希拉穆仁镇所在地以北一公里的阿日文敖包、镇南的额尔登敖包、以西25公里的白音查干敖包、以东15公里的大文公敖包、东北方15公里的希日哈达敖包。此外,还有毛德林敖包、胡雅格图敖包、阿都来敖包、小文公敖包、白音敖包、巴格喜敖包和毛墩敖包。希拉穆仁(召河)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敖包,就是距离镇所在地9.2公里的红格尔敖包。它是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对外开放最主要的一个敖包。按照普会寺二百多年的规矩,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喇嘛祭奠敖包活动,农历五月十八希拉穆仁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举行规模盛大而又隆重的祭奠敖包活动。从政府所在地出发往北,一条6米宽的平坦大道直通红格尔山,公路两边,草场上,山坡下,星星点点,到处是一个个蒙古包群落,大大小小的旅游度假浩特(村)让人目不暇接。到达红格尔山下,抬头望去,红格尔敖包高高耸立在海拔1690米的红格尔山顶,气势宏大,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沿着坡道一直走向上去,到了敖包跟前,您会看到,这是一座9米高的大型敖包,分上、中、下三层,底层圆周直径15米、高2米。希拉穆仁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镇政府于公元2001年6月投资18000元将敖包加高加大,以便供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和祭祀。每年的农历五月初,红格尔敖包都要布置得威严肃穆。敖包顶上的玛尼杆,挂着书写有喇嘛教经文的经旗,旗为白色绸子制作。敖包的四角立着4根3米高的三刃钢叉。从敖包顶部到钢叉顶部,一根根绳子上,五颜六色的绸缎布条和纸条耀人眼目。敖包的正面(南面),安放着一把巨大的、明晃晃的钢刀,用马鬃和绸缎做成的缨穗随风飘舞,用各种色彩绸缎制作的禄马风旗迎风招展。石制的贡桌早已擦洗得干干净净。一切都已就绪,单等着五月十八那天的到来相传“禄马风旗”来源于成吉思汗的军旗。当年,成吉思汗征战欧亚大陆,军队的军旗是天蓝色的,旗面上绣着一匹奔腾如飞的黑骏马。军队打到,就把军旗举到那里。晚上宿营,将军旗竖在营账前面。后来,成吉思汗远征西夏,殁于疆场,这旗帜便立于他的灵帐门前。蒙古人争相仿制,成为风俗。一直到今天,蒙古族牧民的蒙古包或住房门前,大都有一泥台,埋着一根高高的杆子,杆顶安有明晃晃的三刃钢叉,这就是“玛尼杆”。一般都在杆上系长方形的旗帜,旗中画有一匹奔马,形体较大,旗的四角用狮、虎、龙、凤作为陪衬,这就是“禄马风旗”。蒙古语称之为“嘿毛利”,意思是“命运之马”。“禄马风旗”是表示蒙古民族兴旺和尊严的标志。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以后,对禄马风旗作了一些改动,变原来的一根杆为两根柱子,中间拉一条绳子,禄马风旗挂在绳上,而且一般都是红、黄、蓝、白、绿五面旗帜,代表天地万物的颜色,此外还增添了七珍、八宝、二十八宿等等。基本图案没有改变,只是更加气魄了。蒙古人家逢年过节,娶妻生子,都要更新禄马。打仗、出门、祭祀之前,都要先供奉禄马。户主以上的人去世,要下降禄马风旗以致哀。任凭再好的朋友,也不能骑马从禄马风旗下通过。
《敖包相会》歌词敖包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媒体的传播下已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会》的蒙古族民歌,更是敖包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宣传热度,红透大江南北。男)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女)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呀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岩石矿物学杂志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5次
参与编辑人数:20位
最近更新时间: 02:22:04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祭敖包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