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地宫可以进去吗开放吗

我们人民共和国的航船正在破浪前进……[]
现实中从来都不乏穷困的人,可偏偏有些人宁愿放弃自尊、不顾颜面,把公众的善心当做谋财的手段。而善良的人们则难以甄别谁是真穷,谁是假贫。当然,心存善念没有错,可恶的是对善意"心怀鬼胎"的那些职业乞丐。[]
今年4月2日是第九个“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
& &&&& & 正文
微探明孝陵,招来30位“考古队员”
【字号:&&】【】
  神秘之旅揭3大谜团,队员本周六14:30明孝陵1号门集中
明孝陵。 (资料图片)
  气温节节高,出游的心情也更加迫切有木有?本周六下午2点30分,南京晨报和中山陵园管理局将邀请南京著名文史专家和30位读者一起,当一回“考古家”,微探明孝陵三大历史谜团。马上就来揭晓这30位幸运读者,开启我们的微探之旅!
  众所周知,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但其地宫具体位置在哪?朱元璋到底是不是葬在明孝陵?明孝陵中是否藏着大量奇珍异宝?几百年来,各有各的说法。本周一,晨报A08版刊出了《盱眙明祖陵文管处主任:朱元璋“密葬”于盱眙二山》的文章,引起各方的强烈关注,腾讯网、新浪网等知名网媒也重点力推这篇“历史新说”,更是引来了网友们的“集体围观”和文史专家的众说纷纭。
  为了解开大家心里的疑团,也为了让明粉们更加了解“明朝那些事儿”,晨报联手中山陵园管理局推出了“微探明孝陵”活动,征集30位读者一起加入这个有趣而神秘的活动。短短三天时间,上千名读者通过晨报微信、晨报小记者微信以及“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微信报名,小编在这些热情读者中随机抽出了30名幸运读者,请于本周六下午2点30分,在明孝陵1号门集中,让我们开启神秘之旅,一起去解开那些历史谜团吧!
  谜团一:是不是葬在明孝陵?
  朱元璋葬在南京朝天宫、北京万岁山还是盱眙二山?民间传说,朱元璋死前精明死后聪明,在自己的葬事上用尽心机。明人朱国桢所著的《皇明大政记》称,朱元璋下葬那天“而发引,各门下葬”,此即南京民间至今流传的说法:朱元璋出殡那天,十三座城门同时抬出了棺材。那这个棺材到底是不是抬到明孝陵?
  谜团二:地宫有没有被盗过?
  数年前,专家们曾经通过精密磁测手段探测过明孝陵。据主持探陵工作的江苏省地震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治天表示,他们采用精密磁测技术找到了宝城内明孝陵地宫的中心位置,确认朱元璋就葬在独龙阜下数十米处。而且这座地下宫殿保存完好,排除了过去流传的地宫被盗之说。是否真的如此?
  谜团三:有没有妃子殉葬?
  《明史?后妃传》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明朝小史》卷三亦载,朱元璋死后,“伺寝宫人尽数殉葬”。46名妃嫔、宫女随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为治丧期间勒令从死。朱元璋真的残忍地让46人殉葬明孝陵?
  附:30位探访读者名单
  朱宣霖159×××××226
  冷倩影137×××××181
  吴润知133×××××330
  牛晶 159×××××015
  可柔 139×××××566
  张大158×××××188
  史双双151×××××240
  翟旭东137×××××298
  牛鹏和187×××××769
  桂玉斌138×××××262
  陈敬静182×××××016
  刘长鹏159×××××651
  许琴 187×××××048
  自蒋俊139×××××418
  李友佳182×××××907
  陈元魁189×××××331
  金红 186×××××600
  叶剑 138×××××696
  王芙蓉133×××××986
  曹洁 138×××××113
  李乐予139×××××099
  吴宇扬133×××××296
  王佑楠南师附小四年级138×××××691
  许梓涵怡馨花园小学138×××××989
  顾宁源洪武北路小学138×××××760
  龚驰凌月牙湖小学138×××××005
  王若颖南师附小138×××××329
  林佳洋泰山小学152×××××435
  沈逸 江宁实小139×××××959
  曹苏恬汉口路小学139×××××381
  活动时间:4月25日下午2点30分(本周六)集合地点:明孝陵1号门
  交通路线:地铁2号线苜蓿园地铁站下,步行至梅花谷停车场转乘公交203路、20路、315路至明孝陵站下,驾车抵达明孝陵停车场(植物园南路),停车场正对面即为1号门。记者黄欢
&&责任编辑:苗津伟、马燕&&
去世时的蒋介石仍然是我们最熟悉的蒋介...
因为张柏芝而备受关注的张柏芝妈妈,本...
你可能还想看
&|&&|&&|&&|&&|&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移动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朱元璋的神秘地宫&明孝陵博物馆将免费开放(图)
朱元璋的神秘地宫 明孝陵博物馆将免费开放(图)
<img HEIGHT="225"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ce/kjwh/scpm/zixun//W.jpg" WIDTH="300" BORDER="0" OLDSRC="W.jpg"
ALT="朱元璋的神秘地宫&明孝陵博物馆将免费开放(图)"
TITLE="朱元璋的神秘地宫&明孝陵博物馆将免费开放(图)" />
金色雕龙宝座
<img HEIGHT="225"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ce/kjwh/scpm/zixun//W.jpg" WIDTH="300" BORDER="0" OLDSRC="W.jpg"
ALT="朱元璋的神秘地宫&明孝陵博物馆将免费开放(图)"
TITLE="朱元璋的神秘地宫&明孝陵博物馆将免费开放(图)" />
神采奕奕的琉璃构件
<img HEIGHT="225"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ce/kjwh/scpm/zixun//W.jpg" WIDTH="300" BORDER="0" OLDSRC="W.jpg"
ALT="朱元璋的神秘地宫&明孝陵博物馆将免费开放(图)"
TITLE="朱元璋的神秘地宫&明孝陵博物馆将免费开放(图)" />
&&& 借助三维技术和360度环幕电影,重现明孝陵地宫里的种种神秘之处
&&&&神秘的明孝陵“宝顶”下的地宫里,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此已经沉睡了600年。透过时空,穿越布满乳钉的厚重大门,金色华丽的巨大雕龙宝座放置在中间,周围是藏满珠宝的配殿,地上一排排白骨,是随葬者还是牺牲的盗墓者的?勤俭皇帝朱元璋死后还坐皇帝宝座,每天打理朝政?他与皇后马娘娘是否葬在一起?明天中午12点起南京明孝陵博物馆免费开放,高科技三维和360度环幕电影将重现明孝陵地宫里的种种神秘之处。
&&&&神秘地宫:
&&&&三层棺木里装满华丽珠宝
&&&&明孝陵地宫自朱元璋入葬后就从未被开启。但民间传说,他死后南京13个城门同时出棺材;还有的传说更离奇,说朱元璋死后葬在了朝天宫。10多年前,考古专家用精密仪器探测到了朱元璋就葬在明孝陵宝顶地宫。
&&&&如今,经过半年多的改造,一个废弃的旧厂房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一座高科技展示明代文化的博物馆。昨日,记者有幸跟随讲解员先睹了神秘“地宫”里的精彩片段。走进博物馆大门,走过一道道坡道,沿着回廊楼梯,来到神秘的地下空间,一面普通的白墙瞬间变得深不可测,三维视频全方位解读了明孝陵的玄宫。记者跟随现场影片的镜头,伴随着音乐配音,一扇扇布满81枚乳钉的厚重石门被轻轻推开,宽阔的圆拱形空间,静谧而幽深,不仅让人倒吸一口凉气。随着光线的移动,记者仿佛真的置身于明孝陵最神秘的地宫之中。绕过巨大的象征皇权的龙椅宝座,在狭长的墓道内,地上布满了一排排白骨,这些白骨不知是殉葬者的,还是被机关杀死的盗墓贼的。穿过前殿到中殿,绕过巨大的龙椅,再由东西配殿到后殿,终于看到了朱元璋的三层棺木,只见须弥座上,两口棺材并排而立,一大一小。真的呀?大脚皇后马娘娘同他一起合葬在后殿。大的三层棺木自动开启,从开启的缝隙里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金银珠宝,让人眼前一亮。小的也随即打开,里面同样是各种宝贝。
&&&&对于博物馆地宫三维视频再现的是否符合地宫里的设计?记者请教了南京大学历史系贺云翱教授:“古代帝王陵寝制度都有一定的传承性,尤其是同一朝代。我想他们是参考了北京十三陵万历皇帝定陵地宫的设计,因为北京的长陵地面建筑大体沿用了明孝陵的地面建筑模式。但是,由于明孝陵地宫至今没有考古发掘,是否完全一致,也不好说,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吧。”
<img HEIGHT="225"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ce/kjwh/scpm/zixun//W.jpg" WIDTH="300" BORDER="0" OLDSRC="W.jpg"
ALT="朱元璋的神秘地宫&明孝陵博物馆将免费开放(图)"
TITLE="朱元璋的神秘地宫&明孝陵博物馆将免费开放(图)" />
穿着彩衣的仙人
&&&&琉璃构件:
&&&&屋脊上爬着奇形神兽
&&&&除了展示明孝陵神秘的地宫,博物馆还展出了不少神奇宝贝。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要数各色从明孝陵出土的地面建筑琉璃构件,有黄,有绿,明亮而透彻。讲解员介绍说,黄色的是出土于明孝陵,绿色的是出自明东陵。这些琉璃构件上爬着的是张牙舞爪的飞龙,还有一些构件,造型相当奇特,虽然大小不一,但看了让人十分喜爱。据贺云翱介绍,1997年,
作者 蔡 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明孝陵介绍_明孝陵简介_明孝陵旅游指南 - 爱程旅游网
明孝陵旅游
您当前所在位置: &
& 明孝陵介绍
明孝陵介绍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坐落在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 下马坊 
&&& 大金门
  陵墓建筑宏伟,陵园围墙长达45公里,孝陵分前、后两大部分。前部从下马坊开始经四方城,内有“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巨碑及神道,两旁有石兽、望柱、石翁仲等;后部由正门、“治隆唐宋”碑、孝陵殿、方城、宝城等组成。朱元璋和马皇后就葬在宝城后的土山独龙阜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方城(“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巨碑)
  当年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鹿鸣其间,气势非凡。因屡遭兵火,现仅存神烈山碑,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对德碑,神道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六种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将各四。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卫桥与中山陵之间,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 神道(两边是麒麟)  
  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今红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长约1800米。其中段为石象路,这段路上相向排列着12对石兽,分别是狮、骆驼、象和马等6种,每种两对,姿态是一对伏,一对立。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势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可惜有些已经损坏。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 石象路神道 
&&& 石象路神道
&&& 神道尽头的棂星门
&&& 明孝陵陵宫前(金水桥)
&&&& 文武方门
&&& 碑殿(“治隆唐宋”碑)
  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今均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现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内供奉朱元璋画像。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  享殿(孝陵殿) 
&  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四周树木葱茏,松涛阵阵,令人不禁而发思古之幽情。&&&&&内红门
&&& 方城明楼
&&& 方城门洞长甬道
&&& “此山明太祖之墓”刻字
  明孝陵经过600多年的历史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部分已不存在,但它的所有建筑遗存郜完好地保留在原地,空间布局上完整如初,文化遗存所在的自然景观未受损坏,它们足以显示明孝陵在中国帝陵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独特的设计理念、制度格局、营造规模和艺术成就。如今,分布于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寝都是以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而建造的,从这种意叉上说,明孝陵不愧是一件天才的艺术杰作,是中国文化发展到高度成熟时期的一项综合性成果,它开创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价值和地位。&&&& 东配殿基址  
  明孝陵建成后,明、清两代的多位皇帝,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以及明代以降的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频繁拜谒、凭吊明孝陵,题词吟诗,抒发自己的思想、抱负和情怀。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明孝陵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标志物。&&&& 御亭遗址
明孝陵的六大创新
  明孝陵继承了汉、唐、宋帝陵制度的某些方面,如陵宫前设置神道,神道两侧设置石象生、勋臣等,但明孝陵的主要特质是六大创新:
  明东陵和孝陵共用一条主神道
  明孝陵的陵区内,既有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孝陵.又有皇太子朱标的东陵。东陵经考古勘探,未见有单独设置的神道石刻和御河上的御桥,说明东陵和孝陵共用一条主神道。&&&& 分布于南京周围的南朝梁临川王萧宏家族墓地,已出现共用一条神道的现象,但南朝这一共用神道的现象末得到普及和传承,更未被隋、唐、宋、元各代的统治者所接受。朱元璋或是承袭了南朝遗风,或是出于地形地貌的考虑,开刨了第一代皇帝陵寝的神道为后世子孙所共用的制度。这一制度为北京明十三陵所承继。
  神道蜿蜒曲折
  中国明代以前的帝陵,神道一般均处于陵墓的巾轴线上。明孝陵在神道设计上并未因循守旧,而是富有创新。神道不仅不在陵墓中轴线上,而且因形随势,蜿蜒曲折。这种不拘一格的设计,一般认为是法地,或以为是象天。无沦是法地还是象天,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都是巾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明孝陵砷道蜿蜒曲折的布局,在中国历代帝陵中具有唯一性。 
  神道石刻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融为一体
  在造型艺术方面,明孝陵神道石刻风格多样,造型厚重简朴,以形体高大取胜,象、望柱等石刻皆为巨制。在雕刻技法方面,注重写实,离巧于拙,多用减地技法,线条圆润流畅,细徽处精雕细琢,甚至在象耳朵上雕刻出若隐若现的耳脉、在獬豸和麒麟脑后雕刻出千丝万缕的鬃毛。明孝陵神道石刻将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融为一体,代表了中国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排水系统熔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炉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为多水地区,雨量充沛。钟山的岩层由北向南倾斜,主峰的雨水主要经独龙阜孝陵陵宫区域排泄。明孝陵必须建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才能确保陵宫的安全。因此,在孝陵陵区内设有外御河、内御河和宝城御河三条排水系统。这三条御河将陵域划分成导引区、神道区、前朝区和后寝区,同时通过御桥,将这四个区连接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三条排水系统不但未打破陵域空间的有序性和完整性,而且利用御桥将陵域装点得更为完美,更富有生机,在规划和设计上可谓独具匠心。
  建筑风格、技术和构件样式具有典范意义
  在明孝陵的建筑设计上,首创了在封土及宝城前建筑方城和明楼的布局格式,使后寝部分显得气势雄伟,凌驾于其它区域之上。大金门、碑楼、享殿、方城等大型建筑,普遍使用石质须弥座作为基座,使建筑显得厚实、坚固、庄重、高贵。大型建筑的顶部则根据建筑本身在陵寝中所处主次位置,覆盖尺寸不一、釉色各异的琉璃构件,显示出富贵、华丽、崇高和威严。 &&&& 大金门、碑楼、享殿、陵宫门等大型建筑的门顶均为拱券形,特别是明楼的拱券顶隧道高大深长,颇为壮观。拱券形门顶的式样虽早已有之,但像明孝陵地面建筑的拱券形门顶的拱券跨度之高大,建造之精美,在殿宇建筑中前所未有。明孝陵的砖石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大跨度砖拱技术运用于殿宇建筑的成功范例。明孝陵享殿台基上的大型鼓镜式柱础,其形制起源于明初南京,与宋代及其以前官式建筑所使用的覆盆式柱础和江浙一带民间流行的鼓橙状柱础完全不同。鼓镜式柱础普遍用于明都南京的官式建筑,后随永乐迁都而将其式样带到北京,几乎成为明、清官式建筑柱础的唯一风格。&&&& 明孝陵建筑顶脊上的琉璃龙吻,其形制既不同于江南普遍流行的鳌鱼吻,也与苏州、绍兴等地发现的柔曲硕长的龙吻有别。明孝陵建筑所创制的脊饰龙吻的造型式样为北京明、清官式建筑所承袭,并在此后的明、清官式建筑顶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总之,明孝陵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普遍价值,影响深远。它是明初政治思想、社会文化、审美意识、建筑技术和国家财力的结晶。陵寝布局设计和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典范精神。既继承了汉、唐、宋帝陵制度中的优秀成分,又创建了新的帝陵制度。明孝陵的陵寝制度,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其地位崇高,影响极为深远。
明孝陵有四大谜团
&&& 谜团之一:朱元璋是否葬在独龙阜  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寝建筑,但其地宫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一直众说纷纭,史无定论。加之朱元璋下葬时曾有13个城门同时出殡和葬于南京朝天宫、北京万岁山等民间传说,因此朱元璋是否真的葬在明孝陵,成为数百年来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谜团。  为了弄清历史真相,1998年开始,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考古专家用近6年时间,首次采用精密磁测等多种高科技手段,结合传统勘探方法探测地宫。考古专家认为这里就是明孝陵地宫的中心位置,朱元璋就葬在独龙阜下数十米处,而且这座地下宫殿保存完好,排除了过去流传的地宫被盗之说。
&&& 谜团之二:墓道为什么是弯曲的  明孝陵与历代帝王陵寝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墓道弯曲不直。通过探测,结果发现竟是两种不同岩石所致。明楼以北的山坡,地下由两种不同岩石组成,西侧是下中侏罗纪的砾岩,东侧是稍晚的长石石英砂岩。    由于西侧岩石硬度强,开挖困难,考古专家根据宝城内的地质特征,认为应不排除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当年明孝陵的建筑工程主持者已注意到本地岩石性差异,而修改原有的施工方案。  当然,这只是对明孝陵墓道偏于宝城一侧起因的一种推测。此外,还有两种说法:一是陵宫前对梅花山,这里是孙权陵墓所在,朱元璋曾说过要孙权这条好汉为他看大门,所以神道不得不改直行弯;二是朱元璋是农民出生的皇帝,做事不拘成法,勇于创新,在陵寝建筑上也别出心裁。
&&& 谜团之三:“龟趺驮碑”究竟何用    在四方城东南约100米的山谷里躺着一只石龟,它的头朝向山谷(东南方)的出口,似乎一直想爬出那幽深的帝陵区。人们在距龟趺30米处又发现了一通碑材横卧于地面。碑材两端有榫,其中一榫正好是插入龟趺背上之孔槽尺寸。这说明它们属配套的一件文物,即“龟趺驮碑”。这件文物位于明孝陵大金门内、孝陵神功圣德碑亭之东,两者处于东西同一直线上,时代相同,体量庞大,却碑上无文。它是干什么用的?文物专家至今没有解开这个谜。
&&& 谜团之四:明孝陵为何呈“北斗”布局    尽管孝陵建造时间绵延了30多年,但其规划设计应大体上是一次完成的。考古专家在明孝陵考古调查中发现,从平面上观察,孝陵主体从大金门经神道直到宝城,其布局呈北斗星状。 
  考古专家们认为,朱元璋在他的陵寝规划设计上采用象征手法,以北斗作总体规划,既吸纳中国古代,尤其是元、明时代人死后“魂归北斗”的思想,又采取了天帝所居北斗并被“四灵”相绕的神秘布局。
钟山--明孝陵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
  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风景优美的南京东郊,游览著名的帝王陵墓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是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朱元璋,1328年生于安徽濠州(今凤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曾在皇觉寺做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56年带兵攻下南京,1368年当他41岁时,平定了天下,登基称帝,定都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就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第二年葬入马氏皇后。1398年朱元璋病死,入葬于此。为什么称作孝陵呢?一说因为马皇后死后封谥号为“孝慈”,又说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因此明代称为孝陵。自清代起,开始称为“明孝陵”,一直沿用至今。  说起马皇后,还有一段趣话。马氏原为郭子兴养女,后来朱元璋受到郭子兴信任,遂将马氏嫁给了他。马氏自小在军营中长大,据说手脚长得特别粗大。古代妇女着裙,风过裙起,露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我们常说的“露马脚”,传说就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来到了孝陵陵门--大金门。孝陵整体共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从下马坊起到棂星门,长约1800米,是作为引导的神道设施,后面是陵墓的主体陵寝建筑。明孝陵原有红墙围起,周长22.5公里,纵深达2.5公里。可见孝陵规模之大。孝陵的建筑非常壮丽,据记载,仅栽种的青松就达10万余株,饲养有梅花鹿1000余头。可惜庞大的建筑群基本已毁于明末清初和清代镇压太平天国的两次战火。当年所有的木构建筑均已无存,但从现存的砖石遗迹,仍然可以看出孝陵当年恢宏的规模,以及我国古代建筑精美的雕刻艺术。这座大金门,原是单檐歇山顶,顶有琉璃瓦,朝南,共三个门洞。原门的顶部及东西两侧的陵园红墙早已不存,但仔细辨认,还能从大门侧面墙上看到与红墙连接的痕迹。在大门正面底部,石造须弥座上,可见束腰处有浅雕的石刻碗花。  从这里向南约750米处,即现在的宁杭公路北侧路边有“下马坊”、“神烈山碑”和“禁约碑”,是孝陵大建筑群的入口处。“下马坊”上刻“诸司官员下马”,以示对孝陵的尊重;“神烈山”石碑,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立;“禁约碑”,明代崇债十四年立,内容是护陵禁约十条,均为明代遗物。明朝一代,孝陵重地,驻兵守卫,设置了孝陵卫,属禁区卫,是明代军事基层组织,孝陵卫辖士兵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官阶为正三品。今孝陵卫一带,即是当年守陵部队驻地,因此得名。到了清代,这里曾是清军江南大营所在地。  从大金门穿陵园路,我们来到了四方城。我们看到的这个建筑,称为碑亭。今亭顶已毁,仅存四壁和四个门洞,犹如一个古城堡,所以俗称为四方城。大家所见中间立的石碑称“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所立。从1376年明孝陵筹建起,至立碑,前后经历了38年之久,孝陵工程算是划上了一个句号。这块碑身高6.7米,碑趺2.08米,是目前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碑文长达2746个字,内容主要是朱棣颂扬其父功德之词。  有心的朋友会问,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立这块“功德碑”呢?这话说来就与朱棣如何夺取皇位的一段历史有关了。朱元璋太子朱标,早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病死了,只好册立只有16岁的皇太孙朱允晌饰患坛腥恕V煸八篮螅煸杉涛弧K褪抢飞系慕ㄎ幕实邸F涫鄙碓诒本┑闹煸暗谒淖友嗤踔扉Γ浴扒寰唷钡拿澹⒈舷隆>怂哪甑摹熬改阎邸保ハ履暇崛×苏ǎ晌飞嫌忻挠览执蟮邸K灾扉Υ笫樘厥橹煸肮Φ碌谋澈螅翟谑谴笫魈厥髯约旱娜ㄍN耍扉υ仍谀暇┒嫉难羯脚缮贤蛎窆た淞艘豢榫薇浔薄⒈怼⒈悠鹄锤叽铮罚裁祝蛭翟谔笪蘖Π嵩耍又裥囊阉常煜绿剑谑且簿推挥昧恕:罄戳碚伊艘豢椋饩褪窍衷诖蠹铱吹降恼饪楣Φ卤?墒牵羯奖模两裼淘冢俺啤凹崴故澜缂吐肌保殉晌鞔偶R淮缶肮邸  请看碑下石刻。它像是一只乌龟,传说“一龙生九子,九子不一样”,这是龙的九子之一,名P粒bi4xi4),它能驮重,因此常放在皇帝的碑刻下。在古代,又是怎样把这样高大的石碑立到“龟”背上的呢?据《文沙披海》记载,树立这块碑时,因龟趺太高,石碑怎么也立不上去,可把管这项工程的人急坏了!一天,他梦见神人对他说:“想立此碑,必须使‘龟’看不见碑,碑看不见’龟’”。醒后,他想了一想就明白了。到了工地后,他叫人运土把“龟”埋起来,然后顺土坡将碑拉上去,待碑立起来后,再把上去掉。这说法,虽有迷信色彩,但“堆土法”看来还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好,出了四方城,过了御河桥,我们走上了神道石像路。请看路中间,从东向西依次排列着的石兽,它们分别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每种石兽4只,共24只,分为两组,一立一蹲,南北相对。狮子是百兽之王;獬豸称为法兽;骆驼俗称沙漠之舟;大象是周边国家奉献的贡物;麒麟是祥瑞之物,可以上天;而马比较驯良,可供主人在地上行走。神道上安置这些石兽,意图有这样几点:为了纪念朱元璋的功德;使谒陵的人感到死者的威严和国家的太平富强;祈望镇妖避邪,以保护陵墓。古代帝王陵墓的神道形式,往往是主人生前宫城御道的再现,就像皇帝出行卤簿仪仗一样,威武雄壮。  石兽设置有蹲有立,体现了建陵者匠心独具。有的朋友说,这些石兽是给皇陵站岗的,站累了蹲着休息,这样好轮流替换。这也许算是一种猜想吧。但是,从景观的美学角度看,石兽有蹲有立,姿态各异,衬以苍山远树,越显出肃穆而庄严。石兽的排列,随地势的转折起伏,错落有致,体现出空间分布的节奏和韵律感,成为一种无声的音乐。  再看,石兽虽然形体高大,艺术表现手法写实简练,但又有精雕细刻的局部。请看石象的耳朵:耳廓鼓起,筋脉突露,近于夸张。这些正是孝陵石刻艺术巨大的成功之处。观赏这一组造型生动逼真、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石兽,令人对我国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叹为观止。  据推算,石兽中的骆驼,高3.68米,以及立象,都需80吨重的整块巨石才能雕成。如此庞大的石材是用什么方法运输到神道来的呢?都是在严冬季节,民工在运输线路上,先泼水成冰,然后用前拉后推的方法,从一二十公里以外一路运来。可见,这些石兽,无不洒满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凝聚着他们的才能和智慧。  石像路尽头,我们看到神道拐向东北,进入石翁仲路。拐弯处立一对望柱,也就是常说的华表,高6.25米,上刻云龙纹饰。它在这里作为指示道路的标志。  路右侧有座小山,称梅花山。梅花山,原名孙陵岗,又称吴王坟,最早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墓所在,立有一碑:“孙权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上,1929年始植梅花,每逢初春季节,繁花似锦,暗香袭人,游人如织,已成为全国著名赏梅胜地之一。  神道在这里绕梅花山成弓背形。相传当年筹建孝陵时,有人建议将孙权墓迁走,朱元璋却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着他给我守门吧!但是,神道弯曲的真正原因有传说是朱元璋为了加大神道的长度,以增加陵墓的气势,并且笃信从人口处不能一眼望到陵寝的“风水”。所以,孝陵神道的平面布局不取统一的南北中轴线,完全依山势的回旋变化,任其自然,弯曲布置。这确实是朱元璋突破传统的一个创新。明代南京城墙的建造,同样是这样:依山就水,注重军事实用,没有拘泥传统古制的正方或长方形,而成为一个不规则的平面布局形状。它周长33.67公里,堪称“世界第一大城”。  在石翁仲路中间有四对各高3米的石翁仲(陵墓神道的石人像):两对武将,身披甲胄,手执金吾,雄壮威武;两对文臣,身着朝服,手捧笏板,形象生动。对此,清人有诗写道:“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真是十分传神地描述了主人生前宫城御道的情形。请看这些文臣、武将石刻的面部均庄重、严肃,这是有它的历史背景的。明初,朱元璋实行廷杖制度,凡有大臣惹怒皇帝即要被体罚,受到廷杖,“使天下莫不骇然”。这些翁仲们凝固的表情不正是明代等级森严的封建朝廷和皇威专制的写照吗!岁月悠悠,600多年过去了,人世沧桑,而文物依旧,它们都成了历史的见证和研究工作的宝贵实物。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过棂星门遗迹,在御河桥处越桥向北,游览孝陵的主体陵寝建筑。孝陵后部的主体建筑包括文武方门、御碑亭、享殿、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都是按照中轴线配制,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座北朝南、中轴对称。  首先看到的文武方门,这是孝陵的正门。原有五门,三大两小,圮毁后于同治年间改为一道门。门额青石上刻“明孝陵”阴文,为曾国藩手书。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门是1999年初重新修复的,恢复了大门原貌,五门、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流光溢彩,雄浑庄严。在大门东培南面,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碑是宣统元年(1909年)所立,当时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后,到处搜掠和破坏我国名胜古迹,鉴于此,地方官员用日、德、育、英、法、俄六国文字刻成碑文,用来重申保护孝陵的注意事项。  进门不远,可见一歇山顶建筑,这就是御碑亭。因为亭中树立有康熙、乾隆皇帝题字的碑刻,因此得名。御碑亭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在它的左边和右边原有御厨、宰牲亭、具服殿等建筑。门已毁,清代在原石须弥座上建了现在这个亭。  亭中陈列着五块碑。正中一块刻“治隆唐宋”四字,为康熙皇帝手书。碑高3.85米,宽1.42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满清皇帝的康熙如此诏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执政之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治国是不行的,必须依靠汉人。他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大礼;“治隆唐宋”就是他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所题,并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南织造”郎中曹寅立碑。他是想籍此笼络人心,以缓和汉满矛盾,加强其统治。从中亦可看出康熙的雄才大略。“治隆唐宋”碑左右各有乾隆诗碑一块,碑后东西还有卧碑两块,分别记叙康熙、乾隆谒陵纪事,背面刻的是当时两江总督等人的题名。  御碑亭后是孝陵原主要建筑享殿,即孝陵殿的旧址。可以看到原来三层石造须弥座台基,台基高3米,台基的四角上,还遗留有石雕的螭首,台基前后中央踏垛中间的陛石上,还能看到二龙戏珠、日照山河、天马行空六块浅雕。三层须弥座上有殿基,殿中原供奉朱元璋与马皇后神主,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火。现在大殿殿基上还保存着大石础56个。据此可推断当年孝陵殿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巨大建筑。当时享殿规模远比北京十三陵明成祖的长陵享殿要大。现在的三间小殿,是清同治年间两次重修的。当时清政府已内外交困,财源枯竭,无力照原样加以恢复,规模与原享殿已不可同日而语了。现殿已辟为“明孝陵史料陈列室”,室内可以看到朱元璋肖像,肖像上题“太祖遗像”四字,但它既不是明代之物,也不是太祖真像,而是1980年修明孝陵时,按清末的肖像重新复制的。  从这里向北望去,一道山岭沿东西方向绵延,它就是著名的钟山。钟山,又称紫金山,位于宁镇山脉西端,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成弧形。山上林木繁茂,山南麓名胜古迹众多,钟山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的主峰北高峰,海拔448米,是宁镇山脉最高峰。明孝陵和中山陵分别位于主峰南坡的西侧和东侧。沿着主峰向西,是钟山第三峰天堡山,海拔250米。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曾激战于此,至今留有太平天国的天堡城遗迹。现在举世闻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座落在上面。从这里望去,可见天文台金属球形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传说朱元璋登基不久,就召见刘基、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要他们一起来选择建造皇陵的地址,并约定大家各自先用纸条写好墓址,互相不准通气,然后一齐摊出来,结果大家不约而同地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说明对孝陵的陵址,朱元璋是经过一番选择的。那么独龙阜玩珠峰究竟在哪里呢?现在我们从享殿向北,方城后面即是。  经过一道过门,越过大石桥(又称升仙桥),就是方城。从文武方门到方城距离375米。  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建成,正面自须弥座台基至墙面顶端高16.25米,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5米。方城东西两侧各有八字墙一堵,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沿方城正中券门入隧道,中间有54级台阶,出隧道为方城与宝顶间的夹道。正面用条石十三层垒筑的宝顶南墙,上横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据说这七个字刻于民国初年,是用以回答游人询问的。  由东西走道折向南拾级而上,登上明楼。明楼现存砖墙四壁,楼顶原是重檐黄瓦,但已在咸丰三年(1853年)的战火中化为灰烬了。  方城的后面修筑在独龙阜玩珠峰上的宝顶,又称宝城,是一个直径325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城指环绕宝顶周围约1公里多长的砖墙。宝城宝顶的皇陵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王陵墓的先河。只是明代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改为椭圆形罢了。  宝顶上树木参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与马皇后埋葬的玄宫。据史书记载,当时殉葬的宫女有10多人。在宝城东面不远处,还有东陵,是朱元璋长子懿文太子朱标的墓。  南京民间流传有这样的传说:朱元璋死后,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棺材。此说缘于朱元璋生前滥杀无辜太多,生怕被人盗墓。但是,这一传说并无充分根据。原因是孝陵在朱元璋生前已经经营造了20多年,陵墓内设施已建成,马皇后也已葬入孝陵中;据史载,朱元璋死于闰五月底,六月初埋葬,正是南京的夏季,另在别处建陵已来不及;再者,孝陵靠宫城很近,北倚钟山,南有皇墙,守有重兵,其安全程度远远高于别处。因此可以断定,朱元璋的陵寝就在明孝陵。  1999年初南京市文物局组织对明孝陵进行了调查勘探,用高科技精密磁测技术探明,朱元津的地下玄宫(墓室)就在明孝陵玩珠峰地下数十米处,且保存完好,并未被盗掘过,还探明了玄宫的基本布局。这一工作,科学地破译了历来众说纷坛的不解之谜。  明孝陵建成至今已有600多年,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到此谒陵。建国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明孝陵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朋友,明初有朱元璋、朱光伞⒅扉θ龌实鄱ǘ荚谀暇昂缶担岸嗄辏两窳粲心暇┏乔健⒚鞴使胖贰⒄霸啊⒛詈て迓ァ⒀羯奖摹⒅:湍沟让鞔ぜ!;队行巳さ挠慰筒渭用鞒跻偶Wㄏ哂卫溃医掷忠庠俅闻阃蠹摇P恍桓魑坏暮献鳎
钟山--明孝陵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现在,我们即将参观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  在即将进入明孝陵的时候,请允许我先给大家讲解一下明孝陵的历史背景和概况。  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因马皇后早于朱元璋去世,先行葬入陵墓,她的谥 (shi)号为“孝慈”,故称孝陵。明孝陵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古都南京的第一处世界遗产。  朱元璋曾写有这样的诗句:“天为帐幕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具有宏大的帝王气概和独特理念追求的朱元璋,在其陵墓的建造上也是用这样的胸襟来实现自我的。  据传,朱元璋建都南京初始即召集明代第一谋士刘基,开国重臣徐达、汤和等人,深入钟山,勘选陵址。他们先“觅龙”,也就是勘察山川形势,寻觅龙脉;再“察砂”,也就是勘探评价龙脉所在地的风水格局;然后“观水”,也就是观察陵址四周的水脉分布;最后是“点穴”,也就是根据前面的工作,最终确定陵址的精确位置。  当他们踏遍钟山后,朱元璋要求每人书写陵址藏于袖中,然后一同取出。结果,众人不约而同地都写着“独龙阜”三个字。  为什么君臣会不约而同地选择独龙阜呢?原来,独龙阜是位于钟山主峰南麓的一个独立山岗,高约70米,直径达三四百米,就象一座巨大的天然坟茔。在独龙阜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一条高约90米的山脊,东面的称为龙砂,西面的称为虎砂,南面偏西是水面开阔的前湖,北面则是钟山主峰,这正合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理念。站在独龙阜远眺,正前方有高约50米的孙陵岗,也就是现在的梅花山,此是“近案”,更远处有方山,呈俯伏拜揖之状,此为“远朝”。按照风水学说,独龙阜的确是一个天造地设的皇家风水宝地。  但是,这块风水宝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名句,这四百八十寺中有一寺就建在独龙阜,那就是十分著名的开善寺。开善寺是梁武帝为宝志和尚所建造,宝志就是著名的济公和尚的原型。皇家要征用这块地方,任你多大的庙宇也得搬。朱元璋建造孝陵前,动用5万多禁军拆迁了开善寺,将它搬迁到钟山东麓,并赐名“灵谷禅寺”,号称“天下第一禅林”,就是今天同在我们钟山风景区的灵谷寺。  洪武十四年(1381 年),孝陵开始兴建。次年葬入马皇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 朱元璋驾崩,葬入孝陵。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皇帝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造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历时32 年之久。当时的皇陵规模宏大,仅陵园四周筑成的皇墙就有45华里,几乎把钟山全部包括在内。  明孝陵开创了新式帝陵制度,并一直影响到后来的明十三陵以及清代皇陵。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革新,一是它的陵宫布局呈现一种新颖的“前方后圆”和“前朝后寝”的格式,这种建筑布局反映的是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二是它的神道依山势地形作蜿蜒曲折之变化,取法于天,取象于地,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思想。  明孝陵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又一个高峰的产物,是明初政治思想、社会文化、审美意识、建筑技术和国家财力的结晶。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天造地设的山川形胜,与明孝陵协调相融,浑然一体,使自然环境更富文化底蕴,使人文景观更具自然色彩。明孝陵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瑰宝,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各位游客,这儿是明孝陵的入口处,我们首先看到的这座 一门两柱冲天式 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 明王朝皇权的象征,文武百官至此,均得下马步行。六百多年岁月的侵蚀,下马坊曾经断裂倾倒, 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0 年重新修复的。  下马坊附近还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皇帝将孝陵所在的钟山,与北京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并称二岳,特改钟山为“神烈山”,并在下马坊东侧竖立了“神烈山碑”,此碑原有方形的碑亭,现仅存斗形石柱础四个;另一石碑是“禁约碑”,竖立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镌刻着禁止破坏陵墓及谒陵的有关注意事项。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 正式进入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从下马坊至大金门约有近千米。大金门两侧原接有护卫陵区的外郭皇墙,现在还能看到与皇墙的接口。六百多年风雨过后,百官下马的道路早已湮没,圈围紫金山的皇墙也已不见了踪影,只有这座大金门,依然默默地守望着孝陵。  各位游客,这是一座用来安放“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楼建筑遗存,俗称“四方城”。碑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当年碑楼顶部为重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现在顶部已荡然无存。碑楼内石碑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楷书阴刻,共2746字,书法优美,镌刻工整。主要内容是歌功颂德,文中也提到孝陵“不藏金玉,器用陶瓦”。 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组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石龟,高2 .08 米,古人称为“P(bi)(xi)”,是龙生九子之一,特别能负重。它身上所背负的这块碑, 是我们南京地区古代碑刻中最大的一块,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关于这块碑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1972年,有一位美国客人来南京游览,见到这块碑后大吃一惊,并目测了尺寸。回到美国后,在一家报纸“信不信由你”专栏里发表了游记,介绍这一高达20余英尺(即8.78米)的石碑。一位衣阿华州的读者不相信世界上有如此巨大的石碑,特地写信给南京的旅游部门询问是否真有此碑。其实,这块碑比起明成祖原来打算用的高达75米的阳山碑材来,可谓小巫见大巫。  阳山碑材位于明孝陵东面25公里处的阳山西南麓,当年明成祖朱棣为了颂扬其父朱元璋的功德,也为了表现自己的孝心,在阳山开凿石碑,后因政权稳定了,工程也确实超过了人力之所为,故而停工弃之不用。但碑料已与山体大体脱离,总高度达75米,总重量为31167吨,堪称绝世碑材。  请大家随我前行,四方城的西北便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御河桥,俗称红桥。河宽约20米,是一天然河道,也是明孝陵的第一道排水通道。 过了御河桥就是陵墓的神道。  游客朋友们,当你们走在神道石板路上的时候,脚步一定要放轻,稍不留心,说不定会惊醒在地下沉睡了六百多年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  在明代以前的帝王陵寝中,神道都是笔直的,和陵寝的主体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明孝陵的神道却是顺应了自然的地势,蜿蜒曲折。关于这条神道作弯曲形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当时有人提议铺设一条直的神道,铲平陵宫前的孙陵岗,也就是现在的梅花山,朱元璋没同意,他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另一种说法是与北斗七星的布局有关,蕴涵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还有的说铲平吴大帝陵工程量太大,又怕坏了龙脉,同时,朱元璋体恤民情,因而让神道拐了个弯等等。不论当初朱元璋出于什么目的,孙陵岗的保留成了孝陵的一道天然屏障,形成了婉转曲折的神道布局。这种布局在客观上起到了与自然风貌和谐、收敛视野、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同时增加了孝陵的庄重气氛。  孝陵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现称石象路。石象路长615 米,路两侧分列着6 种12 对24 只石兽,每种4 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獬 (xie)豸(zhi)、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明孝陵神道的6 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 吨,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  在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是第二段神道,长250 米,俗称翁仲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也称望柱。从这里开始, 路两侧有武将、文臣石像各两对, 均为一对有须、一对无须,分别代表老年、青年。武将身穿甲胄,手执金吾,威仪凛凛;文臣头戴朝冠,手拿朝笏 (hu),神情肃穆。他们都是陵墓的忠实守护者。明孝陵神道石刻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它代表了中国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翁仲路尽头是棂星门。 棂星门又称龙凤门,是孝陵神道上一处重要的礼仪性建筑,原为六柱三门冲天式牌楼,其柱础及抱鼓石均系明代原物,2006年经中山陵园管理局考古清理,恢复柱础及抱鼓石原有形制,计划将其复建,重现历史原貌。  游客朋友们, 走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现在,我们就将进入明孝陵的陵宫区。  这里就是“金水桥”,桥基和两岸石堤是明代的原物。这条御河是明孝陵的第二道排水通道。至此,明孝陵的建筑开始按南北中轴线设置,直至地宫。  从金水桥向北200 米,顺坡而上,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文武方门”。 文武方门原有五门,三大两小,正门顶部为单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毁于清代咸丰年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武方门是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于1998年按原貌恢复的。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碑由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竖立的,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着保护明孝陵的告示。其内容大意为:鉴于明孝陵内御碑及附近古迹历年破坏、毁损情况严重,端方总督大人下令竖立围栏对其加以保护。游人越栏参观或可能对前述御碑及陵区古迹造成损坏之行为,一律禁绝。正门两侧延伸有高大的围墙,把明孝陵的陵宫建筑全部围在墙垣之内。  进入陵宫大门是一个庭院,据史料记载,东西两侧原有御厨、具服殿和井亭等建筑物。近年来,经考古勘探和清理,发现并整理出了御厨和具服殿基址。御厨坐东朝西,面阔五开间。御厨前有一井亭,井亭平面成六边形。亭周围有内外两圈柱础,柱础石完好保存至今。与御厨相对,西面的建筑叫具服殿,是供皇帝谒陵时驻足休息、更衣的地方。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殿,碑殿在明代时是孝陵享殿的前门,在清代咸丰年间被毁,现存的石构须弥座台基东西两侧,原有砖墙连接陵宫外垣 (yuan),现已无存。  现存的碑殿建于清代,碑殿内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所立的“治隆唐宋”碑,意在称赞朱元璋的功绩超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是康熙第三次南巡时,见孝陵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建筑破落,陵区荒芜,遂手书“治隆唐宋”四字,“交与江宁织造曹寅制匾悬挂殿上,并行勒石”。“治隆唐宋”碑东西两侧是乾隆南巡,晋谒孝陵时的题诗碑,侧后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十八年(1699年)谒陵的记事碑。其中西侧卧碑上便刻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的题名。 & 游客朋友们, 位于享殿之前,东西各有一座神帛炉,由黄、绿琉璃件组装而成,小巧玲珑。炉顶为单檐歇山式,正中辟券门,门内为小室,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帛和祝版。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享殿。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 年)建成,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的享殿,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现存的三层须弥座台基之上的殿基有大型柱础56个,按照台基的面积和柱础的位置,我们不难想像出当年这座殿宇的宏大规模。当年的享殿内供奉着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神位。享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穿过享殿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也就是这道门,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后寝”是朱元璋及皇后亡灵的安息之地,由少数守陵太监在内部守护,除皇帝和经特许的大臣以外,一般人不得入内。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帝陵制度,也在此处得以体现。内红门在明朝时有三座门,现已恢复了其形制。  穿过内红门, 便是一座大石桥,又称“升仙桥”,当年朱元璋灵柩由此过桥入葬,寓意逝者升仙,故得名。升仙桥下的御河是孝陵的第三道排水通道。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明孝陵的核心处,眼前这座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是方城。它前高16.25 米,后高8.13 米,东西长75.26 米,南北宽31 米。 方城下部为石刻须弥座,上面用条石砌筑,在束腰部分刻绶带纹和方胜纹。方城的东西两侧有影壁,俗称“八字墙”,墙壁高7米,长20.66米,上面覆盖着琉璃顶,下部是两层砖雕须弥座,墙面四角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这些砖雕是中国明代早期砖雕艺术的杰出代表,经历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方城正中有一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深长的隧道,隧道上作券顶,两侧底部为石刻须弥座。隧道有54级台阶,直达后部宝城前垣和明楼间的夹院。隧道前后原先有门,现仅存门臼石等遗迹。出隧道左右各有台阶,拾阶便可到达方城顶部的明楼。这种带有幽深隧道的方城建筑形式也是明孝陵的独创。在隧道东壁上,有1926年国学大师章太炎题刻,刻石为菱形平面,其上篆刻“民国十五年八月二十九日余杭章炳麟、滕冲李根原、崇明徐兰墅同谒孝陵记于隧中”34字,著名国学大师留下“到此一游”的题刻,也可以说是明孝陵历史上的一段奇文轶事。  游客朋友们,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东西长39.15米,南北宽18.40米。正面南门开三孔券门,东、西、北三面中部各开一券门,地面铺的是方砖。明楼原来是有顶的,覆盖黄色琉璃瓦,飞檐翘角,十分壮观,可惜毁于清朝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的战火,仅存四壁。明楼也是明孝陵的创新,明代以前的帝王陵墓没有这样的建筑。考古专家认为,宝城御河及大石桥以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建筑单元,方城明楼是宝城宝顶的大门和门楼。在宝城宝顶前面建造这样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楼,再加上一条深邃的隧道式券门,增添了孝陵庄严神秘的气氛,更能显示出帝王的威严和民众对他的绝对尊崇。  方城后就是宝城宝顶,正面的石壁上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楷书大字。这几个字据说刻于民国初年,是用来回答游人询问,指明宝城土下为朱元璋葬处。宝城是一座环绕宝顶的封闭性城垣建筑,平面为不规则圆形,直径在325米至400米之间,四周砖墙长1100多米,墙壁高约7米,墙顶厚约2.1米,以条石作基础。宝城内的宝顶就是独龙阜,坟丘利用独龙阜山岗,依山就势而筑,后又经过人工修缮和填补,所以显得高大丰圆,气势不凡。考古调查发现,坟丘上面加筑了卵石层,既可以防止雨水冲刷,也可以防盗。 宝顶上,树木参天,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地宫就在这宝顶之下。  但是, 许多游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究竟朱元璋是否葬在明孝陵?有民间传说,朱元璋死后,南京城的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目的就是迷惑百姓,以防真实葬处泄露而引起陵墓被盗。其实,从史料记载和常识推论来看,皇陵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安危,无论如何朱元璋是不可能放弃花费巨大人力、物力所建造的明孝陵的。1999年,考古专家利用精密的磁测技术对宝顶进行了探测,结果表明下面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地宫所在,面积达到4500平方米。但究竟地宫内是何布局,随葬了些什么珍贵物品?沉睡的朱元璋面貌如何?我们只能待地宫开启的那一天方能真相大白。  在明孝陵的东侧还埋葬着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史称“东陵”。“东陵”与孝陵共用一条神道。明孝陵的这一布局特征开创了第一代皇帝陵墓的神道为后世子孙所共用的制度,并为北京十三陵所继承。  另外,在钟山的北面还有朱元璋的十几位开国功臣的陵墓,它们形成了对明孝陵的拱卫格局,习惯上称为“明功臣墓”。明功臣墓中已有6座(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吴良、吴祯、仇成)随明孝陵一起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家有时间可以前去参观游览。  明孝陵经过600多年的历史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部分已不复存在,但它的大部分建筑遗存都完好地保留在原地,空间布局上完整如初,文化遗存所在的自然景观未受损坏,它们足以体现明孝陵在中国帝陵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独特的设计理念、制度格局、营造规模、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如今分布于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寝都是以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而建造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明孝陵不愧为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是中国文化发展到高度成熟时期的一项综合性成果,它开创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价值和地位。
爱程旅游网 [闽ICP备号] 招聘邮箱: QQ群:(中国旅游同业超级群)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厦禾路947号官邸大厦C栋239室(火车站假日商城斜对面,双涵路口站)电话:189- 传真: 客服QQ: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孝陵地宫打开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