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代赏十万户,是不是这十万户归本人所有?土地、国有粮食企业税收政策、税收都是自己?

文竹的推荐 | LOFTER(乐乎)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LOFTER for ipad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文竹 的推荐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this.p={ dwrMethod:'querySharePosts', fpost:'3dadb7_815420c',userId:,blogListLength:2};  我乃市井中一无名小卒,尚未到加冠之年。学问称不上多,文笔算不上好。但是,我喜欢历史,所以我一定要写下我心中的历史,哪怕迎来的是读者的板砖儿和臭鸡蛋,我也要一吐为快。  全中国读史的男儿,几乎没有人不喜欢名将,那种“沙场秋点兵”的豪情是每一个男儿心中的梦想。从小,我的耳边也从不缺少名将的传说,什么项羽破釜沉舟、韩信暗渡陈仓、李靖大破突厥。听得久了,耳朵根也就长茧了,难道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名将就只限于那十余人吗?  非也非也。历史长河中的河水可比黄河水要浑浊千万倍,名将就是深埋在河底的真金。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书读多了,那些低调的、鲜为人知的名将的光辉形象也就自然浮出了水面,本文的主角冯异就是这样一个人。  本文意在讲述一段两汉之交的故事,以《后汉书》为蓝本,叙事为主,加上笔者自己的一些想象和议论。主角自然是冯异,其间也会提到刘秀、邓禹等风云人物,试图向各位读者展示两汉之交的一段瑰丽壮阔的画卷。闲话少叙,直接开始。  (一)颍川宝地、父城奇才  颍川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首都。当然,颍川的神奇之处远远不止于此,这里还有一种“土特产”——人才。而且,颍川出产的人才都是精品中的上品,诸如夏朝的建立者大禹、秦国宰相吕不韦、画圣吴道子等大名鼎鼎、名垂青史的人物。  颍川郡下的父城县也是人杰地灵,这个有着约一千八百年历史的县城也保持着颍川郡出产人才的优良传统。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两位。第一位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他是“汉初三杰”之一,“谋圣”张良。张良的光芒与他身后第二位的光芒相对比,正与他俩所在时代的光芒相映衬。前者是西汉开国元勋,后者是东汉立国功臣。西汉者,威震四方,“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最能代表这个朝代的话语,其横扫天下的霸气更是让它成为了中国历史的天空中最为耀眼的两三颗明星之一;而东汉的光芒就要黯淡许多了,提起东汉,人们对它的影响则大多是嚣张的宦官外戚、暗弱的少年皇帝(有些皇帝的年龄连少年的标准都达不到)、黑暗的统治阶层。  这种对东汉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也让许多东汉的豪杰被埋没在了历史的黄沙中。然而,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会发现,东汉的人物,尤其是东汉的开国功臣,个个都是地道的实力派,他们的能力,也许丝毫不逊于西汉的韩信、卫青、霍去病等人。父城的第二位人才,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的名字叫冯异,他也有一段属于自己的鲜为人知的传奇。  接下来,就由笔者将这段传奇慢慢道来。
楼主发言:24次 发图:0张
  (二)少有异才、传奇开始  “XX,字XX,哪里人也。”这是纪传体史书的标准格式。假如是有名一些的王侯将相,后面也许还会加上些他们年少时的故事,以证明他们能力超群绝非常人,比如他们出生时天气异常、雷电交加;亦比如他们长得骨骼惊奇,非比常人;再比如他们小时候任侠好义,结交了不少豪杰;或比如当时的某位赛半仙预言了他们将来的成功。  不过,在《后汉书》属于冯异的一席之地中,开篇只有短短二十三字: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能《左氏春秋》、《孙子兵法》。非常简单,非常朴实,非常凝练,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这样:冯异的青年时代就是一潭死水。但是,只要有心,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就能出成一道阅读理解题。我们何不试着研究一下这二十三字呢?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没什么可以挖掘的,但后面几个字中却有些文章。首先,冯异“好读书”,“好读书”的必要前提就是会读书,因此,冯异绝不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粗人,他应该是颇有些文化的,这也使他具备了一种读过书的人独有的谦逊气质与内涵,让他区别于其他一些东汉开国将领。此外,这种气质与内涵还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为何会得到那个有名的尊称。同时,这也能看出,冯异的家庭境况应该也还不错,至少能读上书。  时下有句流行语——好读书,读好书。既然冯异“好读书”,那他读的都是哪些“好书”呢?后汉书的作者范晔马上给出了答案,“能《左氏春秋》、《孙子兵法》”。  那是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年代,儒教典籍乃是读书人的必读书目,相当于现在的教科书、国家推荐读物。而冯异偏偏喜欢读《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这两部书可不是好学生们爱读的。看来冯异也绝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汉朝读书人。也是,历朝历代的开国帝王将相,哪个人是啃儒家经典长大的?从冯异喜爱的书目中,我仿佛看见一个豪放不羁、通晓古今历史、精通纵横之术、了解统兵之术的少年形象。  假如乘着暮色中的习习凉风,我能梦回两汉之交,在父城遇见冯异,一定会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冲着正研读兵书的冯异竖起大拇指,由衷地他说:“小伙子,你面相上佳,未来一定是个将相之才,翻滚吧,不对,是奋斗吧,少年!”  我想,少年冯异的脸上一定会闪过一丝惊喜的神色,但随之而来的一定是他深深的疑惑以及一连串的问号:“先生(被他叫做先生,我有些不好意思)何出此言?吾观吾才疏学浅,为一郡守已是不易,况将相乎?若吾诚能位极人臣,则所缺者何也?”  我答曰:“汝乃天才,勿自疑也,汝所缺者,时势也。”  诚然,以冯异的当时的实际情况,除非天上掉馅饼,出人头地是不可能的,他缺一个机会,一个让天下众多有才能、有能力的人上演“屌丝逆袭”的机会。这种能让天下人许多人的生活彻底翻天覆地的机会,我称之为时势,传说中能“造英雄”的时势。冯异还真生对了时候,时势真的来了。
  大树将军
  @bing_767 2楼
15:01:53  大树将军
沙发  -----------------------------  感谢回复,本文共十三篇、两万余字,我会保证每天更新一至两篇。
  (三)王莽斩汉、乱世再临  汉唐是中国人公认的两个昌盛朝代,其中汉朝的兴盛从汉文帝韬光养晦的文景之治开始,到汉宣帝的去世终结。到了汉宣帝的儿子汉元帝执政的时期,盛极而衰的道理终于在汉朝的身上应验了。这位汉元帝柔弱的性格使他再也无法向自己的先祖们那样驾驭群臣,在位期间,他做的为数不多的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事情之一,恐怕就是娶了那位著名的女人——王政君。  托这位与吕雉齐名的汉代女强人的福,一伙姓王的外戚开始了崛起之路。当时,众多的王氏外戚中,有个不起眼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王莽。  凭借着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适当的对于上级的讨好,王莽自二十四岁步入政坛以来,一直扶摇直上,在三十八岁的年纪,他就坐上了象征着外戚最高权力的头把交椅——大司马。当上大司马后,王莽重义气、广散财、招贤良、重自律,把自己包装成了士大夫眼中的完美人士,赢得了百官的支持和拥戴。  接下来,王莽虽然在仕途上乘了趟电梯,被免去了大司马的职务,但王莽的霉运并未持续多久。  公元前一年,汉哀帝去世,在王政君的操纵下,王莽杀回了汉朝中央,开始把持朝政。  公元一年,王莽被封为安汉公。  公元六年,汉平帝去世,王莽立两岁的孺子婴为帝,自称假皇帝。  公元八年,笼络民心多年的王莽终于从安汉公和假皇帝进化到了真皇帝,他先逼两岁的孺子婴将王位禅让给自己,再逼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最后,建立新朝。  正如它的名字——新,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缓和西汉严重的积极矛盾,王莽开始了改革。但改着改着,王莽却把自己给陪进去了。过于理想主义的改革方式(具体表现在政令繁琐、朝令夕改等方面,这里就不赘述了)让一系列的旧患新忧终于爆发,以天崩地裂之势席卷神州,大大小小的农民军相继起义,意图一举摧毁刚刚建立的新朝。  历经西汉二百一十一年以及新朝最初四五年的长期和平后,又一个真正的大乱世重回神州大地。不过,乱世也是时势,无数的英雄在此时崭露头角,其中最早出名的、也是名声最响的,当属那个人。
  (四)昆阳大捷、刘秀杨威  两汉之交的农民军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有两支——北方的赤眉军和南方的绿林军。其中,绿林军在公元二十三年立刘玄为帝,称玄汉。  凡是农民起义军,只要敢于称帝并且建立政权,那就一定是朝廷的第一打击对象。果不其然,听闻玄汉政权建立,王莽大怒,在短时间内调集了四十二万大军,朝正受到十万绿林军攻击的宛城挺进,企图一举击溃绿林军,一战而平天下。  四十二万大军,听起来很吓人,但其中的百战精锐数量并不多,大多数是被强征的民夫,甚至还有些老虎豹子啥的。不过,既然连动物都派上了战场,也足见王莽的决心之大。可决心大就意味着胜算大吗?那得看你的对手是谁。  很不幸,王莽的大军碰上的是一个古今少有的战争天才、两汉之交当仁不让的第一豪杰(的确是两汉之交第一人,冯异也比不上)、东汉光武帝——刘秀。  四十二万大军行至昆阳,昆阳的守将正是刘秀,而昆阳的全部汉军,凑吧凑吧也顶多一万三千人,看起来,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除非奇迹发生。  让王莽军的主将王邑、王寻感到绝望的是,刘秀就是一个能创造奇迹的人。  当然,王邑、王寻初到昆阳时,自然不会有什么绝望之感。他们的胸中,是对未来的憧憬,对建功立业、剿灭绿林的渴望,在他们看来,这一切就快实现了。只要拔掉昆阳,攻击宛城的十万军队一定会不战自溃,到时候,他们就是整个新朝的英雄。  四十二万大军伴随着如同天崩地裂的马蹄声来到了昆阳城下,随即,大军将昆阳城四面合围,展开猛攻。新军使上了所有的办法,地道、弩箭、云梯轮番上阵,让昆阳城整日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在最困难的时刻,守城的将军王凤一度要向王邑请降,但王邑却认为:不攻破城池就不算建功立业,于是新军继续攻城。在这个时候,恐怕读者要问:那个最关键的人去哪儿了?刘秀去哪儿了?  刘秀搬救兵去了,就算他是战争天才,他也明白:假如城里城外不能对敌军进行夹击,在城外歼敌,昆阳必陷!  虽然经历了一些挫折,刘秀还是顺利召集了援军,回昆阳的路上,刘秀得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宛城已被攻破,十万大军将马上回援,杀新军一个回马枪。  战争已经进行了一个月了,昆阳城楼上的守军被黎明的阳光唤醒,当他们下意识地朝城下望去时,却惊奇地发现,城下的新军的阵脚居然乱了起来。援军!援军到了!领兵的人是谁?刘秀!  没错,刘秀又杀回来了!他亲自率领千余人冲向了新朝的大军,阵斩数千人,连胜十余战,大大挫败了新军的锐气。之后,刘秀又把宛城的消息分别散布到了昆阳守军和新军之中,随之而来的是两军士气的极大变化。汉军的士气大幅上升,必胜的信念在每一个汉军的心头牢牢扎根;新军的士气大幅下降,厌战的情绪在新军的阵营里迅速蔓延。  紧接着,刘秀又调集三千敢死队,直冲新军的中军。王寻轻敌出战,却被刘秀阵斩,眼见主帅被杀,那些厌恶新朝、迫不得已才走上战场的新军士兵立刻土崩瓦解,四散而逃,最终互相踩踏,“伏尸百余里”,本想一战得天下的王莽却在昆阳城下一战而失天下。  这场战争,以玄汉的大胜告终,它在历史上被称作昆阳大捷。而他的缔造者刘秀也一战成名,但他仍保持着低调的本色,暗中积蓄力量,为日后王朝的建立铺垫着道路。
  (五)冯异归汉,坚守父城  (看题目,本段似乎很短,但其实本段夹杂着不少的议论与补叙,所以篇幅较长,共两千八百余字,我会分几段发。)  昆阳大胜之后,刘秀率军攻城略地,开始扩大自己的地盘,培植自己的力量。他的兵锋,指向了颍川,父城。  父城的守将正是土生土长的父城人冯异。  公元二十二年,也就是昆阳大战的前一年,刘秀的兄长,那位以办事果决、结交豪杰著称的刘縯就曾打过父城的主意,可在他凌厉的攻势下,冯异领导下的父城却岿然不动。然而这时,汉军的主将已经换成了更为可怕的刘秀,当昆阳的奇迹缔造者遇上父城的守城勇将,谁能更胜一筹呢?  答案是拥有地利的冯异。  不论刘秀怎样猛烈攻城,父城仍未被攻下。能够顶住同时代最强统帅的猛攻,冯异的战争才华可见一斑。但不巧的是,屯兵父城外的冯异在外出巡视的时候被汉军抓了,成了俘虏。真是不走运啊,冯异,我为你叹息。不过,冯异还有机会,他之后是当刘秀的阶下囚还是座上宾,都取决于一件事儿。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啊。”这是电影《天下无贼》的一句台词。在公元一世纪,这句话依然适用,尤其是对正在培植自己力量的刘秀。正在用人之际的刘秀自然不会放过冯异这样的人才。但一个被俘获的小官吏,怎么会有机会面对一方统帅刘秀呢?问题出现了,冯异缺一个伯乐!  上天还是眷顾冯异的,他的堂兄冯孝以及同乡丁綝、吕晏当时居然都在刘秀的军中,听闻冯异被俘,他们马上共同向刘秀保荐冯异,刘秀闻之,立即决定召见这位让三位手下共同推荐的人物。
  (续上文)  让我们来试着揣测一下冯异的心境。当他刚刚得知刘秀要召见自己的时候一定是又惊又喜的。他寻思到:这位在昆阳一战封神的人物之谦逊和礼贤下士果然不是装的,我倒想会会这位传奇人物,若真是位明主,那我何不跟随他呢?于是,大约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冯异来到了刘秀的帐中。关于两人谈话的内容,《后汉书冯岑贾列传》并没有详细记载,但以下几点肯定是少不了的。  首先,刘秀一定会借机考察一下冯异的军事才学,看看这位挫败过自己和自己兄长的家伙是否有着真才实学。冯异的回答也一定是让刘秀感到满意的。这样,双方就进入了第一个阶段:互相欣赏。刘秀会认为:这位叫冯异的果然是块好料,是个可以委以重任的将才,不,甚至是帅才。而冯异一定也会这么想:这位刘秀果然仪表非凡,有着帝王的面相,昆阳的英雄果然名不虚传。  于是,双方顺势进入谈话的第二阶段:冯异直抒胸臆,谈论天下大势,赢取刘秀的信任。对冯异来说,第一个阶段只是初级考试,这第二个阶段才是至关重要。在这个阶段中,坐在他面前的刘秀,也是他未来主公的热门人选,将会认定他俩是否是一路人,这也决定着冯异未来人生的发展轨迹。从未来冯异与刘秀的对话中不难猜出当时冯异说的话的大概,他说的大约是这么些话:当今天下,乃是百年不遇的乱世。百姓怀念汉室久矣,新莽政权自昆阳大败,已是众叛亲离,风雨飘摇,王莽必命不久矣。吾观当今天下,数盖世英雄者,非您莫属。愿您许吾以您为主公,吾愿为一偏将,自此追随主公,效犬马之劳,助主公创宏图霸业,一统天下,重振汉室!“一统天下,重振汉室”,这八个字真是说到刘秀心坎儿里去了,这不就是刘秀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远大梦想吗?刘秀想到:真是难得啊,居然在此能遇到一个能看到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人,此人若不在我帐下效力,岂不可惜?于是他欣然许诺,向冯异告知:我刘秀的大门永远向你打开。  最后,谈话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冯异献计。不错,一个被俘之将,若无寸功,让刘秀以什么名分委你以重任呢?冯异就深知这一点。于是他说(这句话是这次会面中唯一被记载在《后汉书冯岑贾列传》的话):“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意思是:我自己一个人归顺您没有什么用,我的老母还在城中,希望您能放我回去,让我将我所管辖的五座城池献给您,来报答你的恩德。  这句话,表面上是冯异渴望建功,并借机表示对刘秀的忠心,从而获得一块进入汉军阵营的“敲门砖”。其实,它也能看做是冯异对刘秀的一个试探。若是量小狭隘之人,面对刚归顺者希望返回敌军的请求一定会吞吞吐吐,一时拿不定主意。但刘秀不同,他是一代雄主,对于他看中的部下,从来都是“用人不疑”,这种对部下的信任与也是刘秀建国后没有大肆屠杀功臣的重要原因。他的反应是一句话,或者说一个字:“善。”(光武曰:“善。”)
  (续上文)  就这样,冯异回到了父城,对之前与自己一同守城的苗萌说:“现在起兵的众将领大都是受尽了压迫,愤然反抗的壮士,大多专横凶暴,只有刘秀将军的部队所到之处绝不掳掠。我观察过他的言行举止,认定他绝不是一般人,他值得我们去归顺。”(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这位苗萌与冯异肯定是死党,他说:“我俩死生同命,我就听从你的计划。”(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自此,包括父城在内的五城尽归刘秀,冯异则受命镇守父城,刘秀则回还宛城。刘秀势头正好,为何要回到宛城呢?因为他不得不回。为什么不得不回呢?因为那个光芒始终在他之上(昆阳之战后也是如此,刘秀对外归功于他)的伟岸身影不在了,刘秀的哥哥,刘縯去世了。刘縯是被杀的,被刘秀所效忠的玄汉政权的一把手刘玄以谋反罪名杀害的。所以,刘秀必须回去,因为他现在羽翼未丰,尚不具备与玄汉政权分庭抗礼的能力。再不回去向刘玄磕个头,认个孙子,刘秀马上就要步兄长的后尘了。  说到刘縯,我也不禁扼腕叹息。这是个英雄,虽姓刘,但性格却有些像当年和他的老祖宗刘邦争天下的项羽。具体表现为:英勇善战、侠肝义胆、锋芒毕露、但又性急少谋,对任何人都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刘縯与弟弟刘秀起兵反莽以来,一直冲锋在前,他与绿林军(也就是后来的玄汉军)合作,屡次打败新军,还拿下了宛城、南阳这样重兵布守的战略要地,此外,就连最后授意杀他的刘玄本人都是他和其他一些人拥立的。但正是因为他功劳太多,已经达到了功高盖主的地步,刘玄就暗暗对他起了杀心。昆阳一战后,刘氏兄弟再度名声大震,刘縯在玄汉军中的威望达到了顶峰,这更让刘玄成为了那次大战后最难过的两人之一(另一个是王莽)。最后的结果就很老套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戏码再度上演,刘縯与部下刘稷被刘玄以及嫉妒刘縯的李轶和朱鮪(注意这两人,以后还有他俩的戏份)所杀,刘秀也危在旦夕。  但刘秀不是他的兄长,相比于他的兄长,他更像是真正的大丈夫——能屈能伸。回宛城后,他韬光养晦、忍辱负重,一再向刘玄赔罪,陪得连刘玄都有些自愧了。因此,刘秀不但没有获罪,反而被封侯,回到了宛城。  冯异此时在干吗呢?他忙着守城呢,还是守父城,对手还是玄汉军队。为了保住这刘秀为数不多的根据地,冯异硬生生顶住了玄汉军队的十余波进攻(他应该对外隐瞒了自己归顺刘秀的事实,要不然刘秀可就麻烦了)。刘秀毫发未损地回到宛城后,也路过了父城,冯异立刻开门,献上了酒肉、耕牛。刘秀看自己还有这样一位的坚定追随者,立刻封冯异为主簿。(光武南还宛,更始诸将攻父城者前后十余辈,异坚守不下;及光武为司隶校尉,道经父城,异等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署异为主簿。)  回到宛城的刘秀的心中,多的不是劫后余生的庆幸,而是后怕。自己要是再这么在刀尖上舞蹈,总有一天会落得和兄长一样的下场。不行,我一定要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刘秀下定了决心。他十分长远的战略性目光则落到了黄河的北边——河北。
  (六)北征受阻、冯异献策  事不宜迟,刘秀很快把自己的北征计划上报给了更始帝刘玄。  在叙述刘玄是否同意之前,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当时的天下大势,来了解为什么刘秀会把征伐的对象定为河北。当时,是公元二十三年的十月。这个月的月初,起义军的战火已经烧到了王莽的统治中心——三辅地区。三辅是何处?说明白点儿,三辅地区即为汉朝都城(也是新朝都城)长安的城中。家门口都着火了,王莽所能做的居然只是率百官举行哭天大典。糊涂到这份上了,天都帮不了你。于是,十月六日,王莽被杀,死后被分尸。  新莽王朝像焰火一样消失在了历史的夜空中,天下却远未完全掌握在刘玄代表的玄汉政权手中。下面是一些或反对玄汉或观望中立的势力:山东赤眉军(声势最大)、铜马起义军(号称百万人,不过那应该是把包括婴儿在内所有军队家属全都算进去了)、隗嚣、公孙述(注意这两人,这是两块硬骨头)、河北三王(三位西汉刘姓诸侯王的后代,都是姓刘的,他们凭什么对刘玄心服口服)。  其中,山东赤眉军兵最精,将最广,当年王莽调十万大军攻伐它,却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刘玄要是在这时候去招惹赤眉军,无异于自讨苦吃。铜马军,规模比赤眉小不少,但因此,吃下它对于玄汉政权的好处并不明显。隗嚣、公孙述,那可是两汉之交最大的两条地头蛇,而且一个在陇右,一个在成都,怎么打?  这样看来,合适的对象就只有河北了。经略河北,好处如下:第一,河北乃是战略要地,环抱的群山使得燕赵之地成为中国自古以来的北方门户、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第一条防线,而且,河北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这些都是在乱世立足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二,河北的三王对于玄汉政权并未到达水火不容的地步,刘玄的军队若是踏进河北,所需要做的大概只有率兵巡行、使人降服,这样,军队付出的代价也会少许多。  综上,我们得出结论:河北很重要,刘秀想要,刘玄也想要。当时的一句民谣可以证明——得不得,在河北。  和刘秀一样,刘玄对河北可谓觊觎已久,可他明白,玄汉政权还未被高度集中在他的手里,倘若他御驾亲征河北,前脚刚出势力范围,后脚就被造反者干掉了,所以,他不能去,只能派一员有能力的大将镇慰河北。眼下的人选只有一个——刘秀。  因此,听闻刘秀经略河北的计划,刘玄是打算从快批准的。可是反对的声浪却让他开始犹豫了起来。反对者主要有两个——朱鮪和李轶,还记得这两位吗?他们是谋害刘秀兄长刘縯的元凶。他们杀了刘縯,跟刘秀的关系自然也好不了,对刘秀才华的嫉妒和与刘秀家难以弥合的矛盾是他俩反对的理由之一。当然,他俩总不见得对刘秀说:“老大,我俩跟刘秀关系不好,所以你就别让他去了。”他俩正当的反对理由是:假如让刘秀去河北,他的势力一定会壮大,到时候再想让他为玄汉效命就很难了。  刘玄听了,后脊梁立刻一阵发凉,他仿佛见到,又一个刘縯咄咄逼人地站在了他眼前。不行,绝对不能把刘秀放到河北去!  眼看刘玄迟迟不批准自己的申请,刘秀可谓心急如焚。他想:难道刘玄已经猜忌我了,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假如我再不飞出刘玄的手掌,逃到河北去……兄长啊,只怕我就要来黄泉路上与你相见了……唉,如今我该如何是好?  这时,冯异出现了,刘秀的救星出现了。一向深知刘秀心思的冯异早就诊断出了刘秀的心病,于是,冯异决定对症下药。冯异开的药方很简单:贿赂左丞相曹竟和曹竟之子、尚书曹诩,让他们在刘玄面前多说些好话。  多么简单的一招啊,结交宠臣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多少古人用过的老方法啊,可招不在新,管用就行,试问当时,刘秀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听了冯异的话,刘秀一拍脑门:“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招呢?”于是,刘秀立刻“厚结纳之”(《后汉书冯岑贾列传》)。  冯异果然眼光独到,他要是投身官场,想必也是个政治狐狸。当时,刘玄就像一个天平,左右摇摆,犹豫不定,而曹竟父子二人就是改变天平方向的重要砝码。在父子俩的轮番攻势下,刘玄终于想明白了:刘秀镇慰河北,自身势力壮大,后果很严重;但河北之地要是落于他人之手,后果更严重。所以他最终决定: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  虽然历经困难险阻,刘秀还是在十月份踏上了前往河北的道路。这其中少不了冯异的功劳。冯异的才华又一次在刘秀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刘秀又一次认识到:冯异的确是一位智勇兼备的大将。更可贵的是,冯异在此之后也成为了少数几个可以和推心置腹的人。他们是上下级,但也像是的朋友知己,在充满未知的明天,还有更多的传奇等着他们来上演。
  他还鲜为人知?  
  继续  
  (七)从征河北、邓禹来投  说冯异与刘秀是知己,当然是有根据的。因为刘秀征河北时曾遇到许多困难,但即便刘秀处在人生的最低谷时,冯异依然坚定不移地守在他的身旁,充当着刘秀不可或缺的高级智囊,而更重要的是,冯异始终是刘秀最大的精神依靠。  有一件事可以证明。  刘縯被杀后,痛失兄长的刘秀始终不敢显露自己的悲伤之情。悲伤在心里憋得太久,是会发酵的,刘秀每天都可以说是心如刀割,枕头都被眼泪湿透了(枕席有涕泣处)。这种时候,只有冯异,也只能是冯异前去宽慰刘秀,聊表哀思。但是刘秀阻止了他(光武止之曰:“卿勿妄言。”),因为刘秀明白:有些痛啊,只能一个人扛。  冯异太了解自己的主公了,刘秀的内心是顽强的,绝不会被这样的困难打倒。而冯异能做的,只能尽好自己献谋献策的本分,他的原话是“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今更始诸将从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无所依载。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是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摘自《后汉书冯岑贾列传》,大意为:天下百姓太恨王莽了,也太思念汉朝了,更始帝手下的将军们个个都是大老粗,百姓也不喜欢他们,只有将军您独揽一方军政大权,施行仁政,颇得拥戴。当年正因为有了桀纣这样的昏君引起动乱,商汤周武才能建立不世功勋。百姓长期饥渴,容易满足,应当赶快派出官员治理郡县,处理冤案,布施恩德)冯异这么一说,刘秀终于能从痛楚的泥潭中稍微出来一些了。而冯异此话,也有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他这段长篇大论的中心就是让刘秀争取民心。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让刘秀争取民心,不就是让刘秀争夺天下吗?梦想,冯异在时刻提醒刘秀不要忘记梦想,梦想者何?统一天下也。  不过,刘秀当时还没有下定决心和刘玄翻脸、争夺天下。他的首要目标还是活下去,走走一步算一步,以待时变。说白了,还缺一个人为刘秀点明帝王之略,给刘秀提出属于东汉开国版的《隆中对》。  很遗憾,那个人不是冯异,刘秀刚出征时,他甚至都不在刘秀的队伍中。不过,听闻刘秀大军已抵达河北,他立马“杖策北渡”,在邺城追上了刘秀。  此人,就是光武中兴第一人、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冯异都只排第七,当然,这和冯异的英年早逝有关)——邓禹。  (本段待续)
  @弓啸弦歌 10楼
12:37:47  他还鲜为人知?  -----------------------------  感谢您对本贴的关注。我承认“鲜为人知”的这个界限设得有些模糊,但若非读史之人,恐怕有八成叫不出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中的任何一位,所以我认为冯异还是“鲜为人知”的。
  (续上文)  由于邓禹在长安求学时就跟刘秀是朋友,他很快见到了刘秀。两人寒暄一阵后,刘秀问他愿不愿意做官。邓禹摇头,反而直接说出了他此行的真正目的,他这么说:“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摘自《后汉书邓寇列传》,大意为:我只希望刘将军您的威望和德行能够四海皆知,我就能够以身报效,名垂青史了)意思很明了,这是让刘秀自立门户,争夺天下了。刘秀没有像那些简单粗暴的枭雄一样说“正合我意”、“俺早就这么想”之类的话,也没有假仁假义地说“愧不敢当”、“才疏学浅”之类的话。《后汉书邓寇列传》称“光武笑,因留宿闲语”。  “笑”,范晔的这个处理还真贼啊,因为他没有具体注明刘秀是怎么笑的。不同性格的人,笑的方式不同。若是曹操,必是爽朗大笑;换做司马懿,则会狡黠一笑。但无论怎么笑,只要笑了,就说明邓禹的话已经得到了刘秀的极大认同,并且“笑”也能说明:刘秀是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确实有着邓禹所言的雄心壮志(尽管这样很对不起刘秀当时的老板刘玄)。那么,接下来两人要做的,就是“闲语”了。  我在“闲语”二字上加引号,不仅仅表示引用,也表示反语。因为这是“建立东汉”这一浩大工程中最重要的一段对话。  时间:深夜。  对话者:邓禹、刘秀。  对话者职务:邓禹,“建立东汉工程”的最高级工程师;刘秀,以后的东汉第一任老板。  对话形式:刘秀问,邓禹答。模板请见《隆中对》,大概是邓禹说一长段话,刘秀只负责做茅塞顿开状,拍手称善。  由于这段话真的相当重要,我全文摘录如下。  “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离析,形势可见。明公虽建籓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  鄙人不才,对于这段文字,绝不敢说完全理解其精髓,只能稍加提炼,浓缩成一下几个要点。  第一.  邓禹提出:天下大乱,更始帝手下皆是些庸俗鄙陋之人,眼里只有蝇头小利,而没有长远眼光。  目的:坚定刘秀的信念。要刘秀彻底明白,这时候跟刘玄翻脸,反他娘的,机会大大的。  第二.  邓禹提出:天下形势已经明朗,即“分崩离析”,刘秀虽然已经建立大的功勋,但若还像现在得过且过,也难有什么作为。  目的:断绝刘秀的后路。要刘秀彻底明白,若想框扶汉室,现在这么干是不行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听我邓禹的。  第三.  邓禹提出:要想框扶汉室,现在的办法只有“延揽英雄,务悦民心”,还是坚持高祖时期的方针——得民心者得天下,得贤才者的天下。  目的:明确刘秀集团的长远方略。让刘秀彻底明白,框扶汉室必须从脚下出发,脚踏实地,与暴虐无道、纪律散漫的其他起义军势力形成对比,这样天下迟早是刘秀的。  第四.  邓禹提出:以你刘秀的才能,平定天下不是什么难事。  目的:增强刘秀的信心,取悦刘秀,毕竟人在高兴时比在生气时更容易接受他人建议、  “光武大悦”(《后汉书邓寇列传》),不必翻译了,此后,邓禹得到了刘秀大帐中的一张床铺,他俩与后来的诸葛亮与刘备一样,食则同席、寝则同榻,凡是制定方略计策,刘秀均与邓禹商议。  以上即为东汉开国版的《隆中对》。这次对话后,邓禹彻底地唤醒了刘秀这头睡狮心中当帝王的雄心壮志,也明确了刘秀(或者说东汉)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未来几年的基本政策,在他的提点下,刘秀集团这辆马车终于驶上了正轨,朝着光明的未来大跨步奔去。  只此一点,邓禹就能说得上功德无量,绝对当得起“东汉开国首功”的美誉。
  (八)坚守左右、玄秀决裂  说完了邓禹和他的骄傲之作——东汉开国版《隆中对》,我们赶紧请出本文的主角冯异,在幕后呆久了,公孙兄只怕有些寂寞了吧。  上段说到,冯异劝刘秀“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刘秀刚到邯郸,就派冯异去干这件事了。(冯异果然敬业,提建议的人是他,实施的人也是他,果然是劳模)冯异干得相当不错,不仅化解了许多陈年旧案,还释放囚犯、慰问鳏寡,让刘秀军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此外,冯异还负责暗中打探各郡守与刘秀是否同心。(遣异与铫期乘传抚循属县,录囚徒,存鳏寡,亡命自诣者除其罪,阴条二千石长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  正在一切平顺地进行时,邯郸突然出事了。“河北三王”之一的刘林拥立了一个叫王昌(也有人称之为王郎)为帝,王昌自称为汉成帝之子刘子舆,定都邯郸,封刘林为丞相,建立了赵汉政权,势力辐射整个河北。  以上的事情发生在公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也就是说,刘秀初到河北两个月,刚准备按照邓禹之策大展宏图之时,就在一夜间跌落到了人生的低谷。身处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四周都是赵汉的势力,连自己的脑袋都被明码标价——十万户采邑,刘秀心情之糟可想而知。没错,公元二十三年到公元二十四年的冬天也是刘秀自起兵以来人生中最严酷的寒冬,两个月前,他听了邓禹之言,曾是满腔豪情,而两个月后,他在河北这块陌生冰冷的土地上逐渐迷失,甚至有了退回河南的想法。  但值得庆幸的是,即便是最冷的冬天,也会有暖阳照耀。  第一道暖阳来自上谷、渔阳两郡。在其他诸郡或投靠赵汉或保持中立的情况下,只有这两郡依然坚定地站在刘秀这边。上谷郡守耿况之子耿弇(云台二十八将中唯一一位在《后汉书》中有单独传记的人物)更是豪言:“上谷、渔阳两郡有万余控弦甲士,派出这两郡的兵马,邯郸根本不足为虑。”(“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选自《后汉书耿弇列传》)刘秀大喜,说:“是我北道主人也。”(《后汉书耿弇列传》)  第二道暖阳来自我们的主人公冯异。那是刘秀还在河北四处寻找容身之所(说白了就是逃命)时,军队到达饶阳无萋亭时已是深夜。深夜,又是冬天,跑了一整天的刘秀和战士们连东西都没得吃,老天爷真是好好地让他们体会了一把什么叫饥寒交迫。身为刘秀集团高官的冯异居然亲自下厨,煮好了豆粥,供应给诸将。(“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行至南宫县,大雨也来考验刘秀军了,刘秀躲入路边空屋避雨,冯异抱来柴草、邓禹负责生火,让刘秀烘干衣服,而且,冯异又一次下厨,煮了麦饭给刘秀充饥。(“异抱薪,邓禹热火,光武对灶燎衣。异复进麦饭菟肩。”)试想一下,刘秀集团未来总领一方的大佬冯异居然抱柴草、煮豆粥,在刘秀最艰难的时刻坚守在他身旁,干起了伙夫才干的活,这两人可真是情同手足。但是,反过来想,冯异若是没有百分之二百的忠心和能力,怎么能获得刘秀这样的信任、甚至是依赖呢?  第三道暖阳来自玄汉政权。赵汉政权建立之后,玄汉政权对其相当重视,一个赤眉就够让他们头疼的了,更何况再加一个赵汉。于是,更始帝派出尚书令谢躬和真定王刘杨,希望他俩能与刘秀彻底铲除刚刚孵化、羽翼未丰的赵汉。当时已是公元二十四年春,刘秀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那段时光,听闻这个大好消息,刘秀立即挥军进兵邯郸,在冯异、耿弇等人的活跃下,邯郸很快被攻破,那位冒牌成帝之子王昌也被诛杀。  按说,更始帝刘玄受到王昌的死亡报告书时,动作应该是长舒一口气,擦去头上豆大的汗珠。可刘玄做不出来,因为刘秀扫平邯郸后,刘玄怕他势力壮大,立刻封他为萧王,让刘秀回长安领赏。但刘秀好不容易飞出了牢笼,怎么会答应刘玄,于是刘玄很是郁闷。不久,让刘玄更加郁闷、甚至抓狂的消息传来了,原因是他接到了两份来自河北文件。一份是真定王刘杨家外甥女郭圣通与刘秀的结婚通知书。第二份是另一份死亡报告书,这份报告书属于尚书令谢躬。  啊!刘玄心中一定在愤怒地呐喊。当初他派谢躬和刘杨两人到河北,第一是为了剿灭赵汉,第二就是为了监视刘秀。原本多么完美的计划啊,可就被刘秀这么有些耍流氓地破解了。郭圣通与刘秀成亲,说明刘杨已经叛变,投向了刘秀一边。而对于谢躬的死,刘玄以明确知道杀害谢躬的正是刘秀手下悍将吴汉(云台二十八将老二)。其实,吴汉杀的可不止谢躬,还有刘玄派到幽州、上谷等地的官员,而这些官员派出的兵马也尽归刘秀军所有。  以上的行为只能标志着一件事,尽管刘玄还没有做好面对这件事的准备,但铁一般的事实告诉刘玄,这件事已经到来了。  这件事就是:刘秀与玄汉,彻、底、决、裂。
  (九)离间破敌、劝刘称帝  刘秀与刘玄决裂之后,玄汉政权中的许多人(尤其是刘玄)都十分震惊、也都相当愤怒。刘玄手下的许多头脑简单的武将甚至在第一时间叫嚣着:让俺们去痛扁刘秀一顿,把河北夺回来。  但是,玄汉政权中有两个人脸上却挂着自鸣得意的笑容,他们就是那两位专门与刘秀对着干的人:李轶和朱鮪。他们脸上笑容的含义仿佛就是:叫你刘玄不听我的,现在遭报应了吧,哈哈。  对于刘玄来说,刘秀是必须要打的,可派谁去打,他可要好好纠结一番。刘秀背叛后,刘玄失去了唯一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那些求战心切的莽夫显然是不行的。那么,剩下的选择就只有提前猜中刘秀反叛的李轶和朱鮪,毕竟这两人也算是有过一次“料敌先机”的案例。  于是,讨伐刘秀的高级将领名单基本确定,名单如下:舞阴王李轶、廪丘王田立、大司马朱鲔、白虎公陈侨与河南太守武勃。  至于总兵力吗,总共三十万。  玄汉大军出发时,刘秀正忙着扫荡河北的铜马农民军,朱鮪和李轶挑在这个时候进军河北应该也是提前做足了情报工作的。刘秀不是神仙,不会分身之术,因此,他只能让手下身的将军们去抵御玄汉大军。  至于将军的人选吗,还是有的。  比如冯异。  本文的主人公冯异在也在幕后呆了很久了,当他现在重新登场时,已经因为军功被封为应侯,玄汉大军来犯时,冯异因为驻守孟津,被刘秀在战前拜为孟津将军,与寇恂直接负责抵御自己主公的老对头——李轶和朱鮪。  老话说得好,仇人相见分外眼睁,冯异与李轶两军对垒,眼看一场大规模的血战已是在所难免。但是,冯异不是那种热血型的骁将,他是个体恤士卒的将军。所谓“体恤”士卒,绝不是说给士兵系一次鞋带、送一碗汤圆,冯异对士兵的“体恤”往往表现在他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永远都会把每一名士兵的情感、安全放在第一位。在他眼里,士兵们绝不只是沙盘中的一颗棋子,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与那些“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高高在上型的威严大帅是绝对不同的。  综上所述,以冯异的为人,一定会尽力避开一场并不是迫不得已的大规模会战。于是,他决定以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温柔”地解决李轶和朱鮪两路大军,具体的方法就是历史上名将们百试不爽的神技——分化离间。  (本段待续)
  (续上文)  作为一个好的将军,冯异不仅仅会体恤士卒,情报工作更是每次出战必须事先做好的工作。当战争的烽烟飘到孟津的上空时,冯异通过他的情报部队提前得知:李轶和朱鮪这两个人居然互相看不顺眼(以他俩嫉贤妒能的本性,这也不奇怪),甚至有可能在战场上内讧。可以想象冯异听说这件事情时是多么高兴,估计他当时的动作就是拈须微笑、连连称善。随后,冯异确定了自己的突破点,那就是李轶先生,估计是冯异也顺便了解到李轶对玄汉的忠诚度也很成问题。于是冯异修长书一封,派人送至李轶军帐之中。  信中,冯异引古论今,不断向李轶灌输一个道理,那就是——微子、周勃、霍光等先人的例子已经证明:成败一念间。当今天下,唯吾主刘秀为真英雄,李轶兄,归降才是正道。  说起李轶,他本来就是打算乘着乱世大捞一把的投机者,没想到运气不错,跟着当初的好兄弟朱鮪混江湖,一不小心就当上了绿林军的狠角色。随后,他们凭借着江湖大佬的身份和谋杀刘縯的“功劳”成功成为了更始帝刘玄的亲信。不过,两人之间的裂痕也随着职务的增大而增大,当讨伐刘秀的大军出征时,这种裂缝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于是,当李轶收到刘秀的书信时,他的确开始像冯异所建议的那样、认真考虑“觉悟成败,亟定大计”。当时,刘秀已经相当强大,玄汉政权的首都长安都在刘秀的打击范围之内,刘玄与刘秀扳手腕的最重的砝码就是这支内部矛盾众多、战斗力很成问题的三十万大军了。李轶是有些长远眼光的,他也知道:他要是在此时投靠刘秀,前途绝对比现在光明多了。于是,他给冯异回了信,向刘秀示好,并表达了保持通信的意愿,此外,他还从此紧闭寨门,不与冯异交战。  眼见分化离间之策已然奏效,冯异果断出兵,向北进攻,拿下了天井关、上党郡两城,之后,他又马不停蹄一路向南,攻略河南成皋十三县和一众屯集,彻底打服了当地豪强,收服了十余万军民。期间,随玄汉三十万大军一同出征的河内太守武勃曾率兵讨伐投降者,但在激战之时,冯异的援军到了,一阵昏天黑地的厮杀之后,玄汉军队首先溃退,抛下了五千具尸体、其中包括他们的头儿武勃。  武勃被斩后,冯异决定再一次加大分化离间的力度,他将一切告知刘秀,英明的光武帝心领神会,故意将与李轶通信的内容泄露给朱鮪,引起二者火并。眼见多年的兄弟如今竟要反目,朱鮪果然大怒,派讨逆将军苏茂讨伐李轶,自己率军攻击冯异。自从朱鮪发兵攻打李轶的那一刻起,胜负已分。随后的事就很简单了,冯异与寇恂合兵一处,大破朱鮪,朱鮪灰头土脸地逃到了黄河以南的洛阳,冯异率军“环城一匝”,随后退兵。  冯异彻底粉碎了刘玄夺回河北的企图,那次巧妙的离间计更是整场战役的点睛之笔,冯异的战争智慧在本场战役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此战后,刘秀在他和刘玄的斗争中完全占据了上风。这意味着刘秀掌握了一个资本——称帝的资本。  冯异把自己的捷报和在洛阳城下观光游记一同发给了刘秀,刘秀诸将在庆贺的同时,开始劝刘秀称帝。称帝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刘秀必须得过问那些出征在外的得力干将的意见。意见征求书自然也送到了冯异处,冯异当然知道刘秀这么做只是走走过场,于是他也劝刘秀即帝位。他的原话是“三王反畔,更始败亡,天下无主,宗庙之忧,在于大王。宜从众议,上为社稷,下为百姓”,多么经典的套话啊。  刘秀回复的是“我昨夜梦乘赤龙上天,觉悟,心中动悸”(好吧,刘秀此时都自己承认了:我想当皇帝)  冯异回复:“此天命发于精神。心中动悸,大王重慎之性也。”(意思大概是:这是天命所示)紧接着,冯异就开始和众文武开始为刘秀议定年号了。火候已经成熟,刘秀已没必要做更多的推脱。  公元二十五年六月,刘秀称帝,建立东汉。  无论是实施反间计时刘秀的添砖加瓦,亦或是刘秀称帝时冯异的默契配合,都不难看出此二人紧密的关系。  在此,我不得不感叹:好一对默契的君臣啊!
  (十)玄汉覆灭、冯异挂帅  刘秀改元称帝,指点江山,豪情万里之时,远在长安的刘玄的日子却是一天比一天难过。因为,在公元二十五年六月,称帝的人可不止刘秀。同月,玄汉政权的最直接对手——赤眉军的大佬樊崇立了一个名叫刘盆子的放牛娃为帝。  要说清这时关中地区纷繁复杂的局势,我们还是得把时间再往前倒两年,回到公元二十三年。刘秀在这一年前往河北之后,玄汉政权就鲜有靠谱的人才出现了。整个政权开始迅速地腐败堕落,其中,堕落得最严重的,就是政权的最高领导者——刘玄。此时的他,早已被糜烂的生活磨去了所有的锐气和胆魄,他的心中,有的不再是天下,而是后宫的美女、佳肴。整日沉迷于这般生活的人,怎能再国家大事上做出正确的决断呢。很快,他就犯了放走刘秀之后的第二个重大错误。  公元二十三年,刘玄满心欢喜地入主洛阳,此时他的身份是天下群雄之首,威望达到了顶峰。刚踏进洛阳,刘玄便派人去招降另一个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赤眉军。应该说,刘玄手下的办事效率和赤眉的投降态度都是极好的。赤眉首领樊崇亲率使者前来归附,可包括樊崇在内的二十余名将领只被封为了列侯。列侯是个什么爵位呢?秦汉时期,爵位等级有二十等,而列侯的等级排名最后。樊崇等人安能咽下这口恶气?于是,玄汉与赤眉之间的战火被重新点燃。由于决策层严重腐化、党争严重,将领也是各怀鬼胎,玄汉政权在战场上节节败退,颜面扫地。于是这才有了樊崇等拥刘盆子为帝的故事。  公元二十五年九月,眼看长安即日就要被攻破,刘玄手下的申屠建、张卬、隗嚣、胡殷等人准备挟持不肯逃跑的刘玄逃往南阳,但事情败露,主谋之一的申屠建也被刘玄杀死。另外的几位同谋之中,有人逃回大本营自立门户的(如隗嚣),也有在长安城内起兵造反的(如廖湛等),经过一个月的混战后,刘玄终于支持不住了,率部投降赤眉。  那是二十五年十月的事情,此时距离玄汉政权的建立仅有三年。  还是交代一下刘玄的结局吧,他投降赤眉后,被封为长沙王,但很快被与自己有仇的张卬等人杀死。也许在某些后人看来,这是可惜的,但是我不准备对刘玄说什么惋惜的话,我所能说的是以下这些:刘玄啊刘玄,如果当初你没有放刘秀去河北;如果当初接你对投降的赤眉军以礼相待;如果当初你初到长安时首先进入的不是宝库和后宫;如果当初……很遗憾,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没有“如果当初”四个字,它不像游戏,永远没有读档重来的机会。因此,能在历史大舞台上出彩的人,只有豪杰中的豪杰。而你刘玄绝非这样的人,你只是一个肆意挥霍机会、只能给英雄做嫁衣的陪衬而已,你落得今天这般下场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活该。  (本段待续)
  (续上文)  刘玄和他的玄汉已经成为了过去时,接下来就看赤眉和刘秀的吧。话说赤眉得了长安等关中之地,本以为捡了个大便宜,没想到却是得了个烫手的山芋。因为现在的关中,已经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连饭都吃不饱,让这帮东归心切的赤眉军哪有心情经营关中呢,更何况卧榻之侧还有攻下洛阳的刘秀和虎踞陇右的隗嚣等势力,赤眉军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于是,赤眉军在粮草耗尽后决定撤军。  这时,陇右的隗嚣做了个决定:痛打食不果腹的赤眉军,巩固自己的地盘。刘秀在洛阳做了个决定:派大司徒邓禹占据长安,以图天下。结果是,隗嚣和刘秀的两个计划都成功了,他俩是幸运的。与之相对的,赤眉先挨了隗嚣一闷棍,又丢了好不容易打来的长安,不可谓不倒霉啊。更惨的是,当时正值严冬,赤眉军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好好体会了一把雪上加霜的味道。此时的赤眉军真如冰天雪地中的一匹饥寒交迫的孤狼。都说孤狼不可怕,狼群才可怕,但当一头孤狼被逼急的时候,它也能爆发出绝对不容小觑的力量。刚刚经历的惨败的赤眉军火速回击长安,在食物和温暖的火炕的激励下,赤眉军爆发出了空前的战斗力,邓禹等在长安连屁股都没坐热就被赶了出来。  眼看邓禹都搞不定关中群雄,刘秀想起了冯异这个在军事上比邓禹专业不少的人才。此时冯异的爵位已经是阳夏侯了。  冯异出征前,刘秀亲自送他,一直送到了河南,并赐予冯异七尺宝剑。刘秀对关中的期盼和对冯异的器重可见一斑。此外,刘秀还亲自叮嘱冯异:“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大意就是:冯异啊,关中的居民苦啊,你这次出征不止要攻城略地,还要注意民生,选拔能吏,管好手下的粗人,莫让他们误事,总而言之,给老百姓带去的麻烦是越少越好,让他们觉得我刘秀就是他们的救世主)。冯异的反应是“顿首受命”。看到这么一段,冯异对领导言听计从的乖下属的形象恐怕会在读者脑中产生。有人可能会质疑了,冯异难道只是一个乖乖听领导的话,没有一丝主见的大将吗?  错了!一个好将军,的确需要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及时作出最好的应对,即使这应对有违最高指示。但是,一个为了凸显自己的能力而刻意违反领导意愿的人岂是好将军?这样的人,即便他胜了,也只能说明他是个自负的人。况且,刘秀是那种相隔千里仍能对战局作出比第一线大将还要准确的判断的人,他的指令几乎没有出错的时候。反倒是违背他意愿的人,就算是大名鼎鼎的邓禹、吴汉(云台二十八将头两位)、马援等都会吃不少苦头。而判断领导的命令是否正确,自己是否应该坚决执行,这都是一名名将应该具备的能力。冯异就有着这样的能力,这也是为何它能够挂帅西征。  在刘秀期盼的目光中,冯异大军开始一路向西,主将冯异估计已经成竹在胸了吧,他知道:等待他和他的大军的,也许会有挫折,但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更大的辉煌!
  (十一)反败为胜、击降赤眉  冯异坚决地贯彻了刘秀的命令,所到之处广布威信,收拢民心,光是投降他的盗匪首领就有十余拨。不过,这都只是一些局部的小胜利,冯异不敢也没有为此而骄傲,只是继续稳扎稳打,寻找赤眉主力以求决战。  终于,在华阴,冯异和赤眉军相遇了。双方“相拒六十余日,战数十合”,冯异获得的战果不错,降服了赤眉将领刘始、王宣和他们麾下的五千多人。此时已经是公元二十七年春,刘秀在听闻冯异告捷的消息,想必也是满面春风吧,于是他即刻遣使任命冯异为征西大将军。眼看冯异稳扎稳打已经初见成效,战局却随着一支军马的加入而发生了转变。  那是大司徒邓禹和邓弘所率之众。  邓禹刚刚被赤眉军所挫,心中也是愤怒焦急。他也许会这么想:当年我可是给刘秀点明过帝王之略的,若没有我,刘秀还不知在哪儿混呢,如此天才的我怎能被一帮泥腿子所打败呢?而且,若是我就这样回洛阳面见皇帝刘秀,任冯异接管关中战区,自己的威望也会大打折扣,到时候我还怎么服众,“开国第一功”这个本已经八成属于我的称号会旁落他人之手吗?  分析了邓禹的想法之后,我们不难推理出,邓禹要想避免之上种种对自己不利的情况发生,只有一个办法:率部击败赤眉军,将功折罪,重建军威。而邓禹也的确是这么干的,求战心切的他刚与冯异合兵一处就迫不及待地给冯异写信,心的重点只有一个:冯异兄啊,你刚刚收服了五千赤眉军,真是英明神武啊,不如我们乘胜利之势合兵击之,必能大败敌军。大司徒都发话了,再加上本方军队的确刚刚得胜,换做吴汉、马援等其他东汉开国悍将,只怕会脑子一热,一口答应邓禹了。但冯异能从这帮悍将中脱颖而出,自成一派,也是正是因为他有着寻常将领所不能有的冷静头脑,超凡智慧和缜密思维。  接到邓禹之书,冯异立刻发现:战局远非邓禹书信中所说的那样乐观,合兵共击只怕难得一胜。于是他立刻告诉邓禹、邓弘:“我和赤眉军打了几十天了,虽然诱降了一些军队,但赤眉军余众仍然很多,我们还是按照皇上定下的方略,待大批援军一到,左右夹击敌军,那时必能取胜。”(异与贼相拒且数十日,虽屡获雄将,余众尚多,可稍以恩信倾诱,难卒用兵破也。上今使诸将屯黾池要其东,而异击其西,一举取之,此万成计也。)  但是,邓禹还等着立功折罪呢,要是等这“万成计”使出,自己的大司徒之位和好不容易拼来的名声估计都丢个精光了。所以,他不顾冯异的建议,授意手下邓弘率几千人进攻赤眉。没想到,赤眉军却使出了一招经典之策。他们丢弃辎重,将粮食放在辎重车上,诱饥饿的邓弘军来取。结果邓弘军果然中计,被赤眉反戈一击,大败溃逃。怎么样,是不是很熟悉?不错,此计最佳的模仿者便是那位中国历史上争议声最大的英雄之一——曹操。
  看那边东汉风云录和这个帖子的内容比较相近,我喜欢。  
  这帖子不动啦?  
  @土星客 22楼
10:23:23  看那边东汉风云录和这个帖子的内容比较相近,我喜欢。  -----------------------------  感谢关注,这就开更。
  (续上文)  扯得有些远了,还是赶紧将镜头切到战局,话说邓弘大败后。邓禹立刻率本部兵援救,冯异也不得已出战,与邓禹合力救援。赤眉不敢同时面对邓禹、冯异两路大军的夹攻,于是“小却”(也就是稍稍退却)。邓禹见此情况,立马下令全军追击赤眉,但是冯异认为现在士兵们吃不饱饭(要不然邓弘军怎么会急着抢车上的粮食谷豆),人困马乏,应该暂且休息。邓禹是大司徒啊,官大一级压死人,冯异再怎么劝邓禹都不听,执意挥兵追击,冯异又只好迫不得已跟着邓禹追击。结果,汉军再次中了埋伏,被杀得溃不成军,死伤三千余人,就连堂堂征西大将军冯异都得狼狈不堪地下马步行,退回营中。  此战过后,邓禹在军中的威信可以说是完全跌落到了谷底,就连刘秀都不再信任他了,让他立即赶回洛阳。但是,惨痛的失败对于邓禹来说,也未免是百分之一百的坏事。至少它像一盆冷水,彻底浇醒了邓禹,邓禹也立马做出了补救的措施。他自己主动辞去了大司徒的职务,向刘秀请罪,并且向刘秀表示:我邓禹对你刘秀已经尽了所有能尽的义务了,现在我遭此大败,已经认清自己不是个打仗的料,希望你能够保留我卸甲归田,安度余生的权力。刘秀是宅心仁厚的,他与自己信任的每一个的臣子之间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位近乎十全十美的皇帝是绝对做不出朱元璋的那种迫害功臣的事情的,更别说,现在犯错的,是那个给自己指明了帝王道路的同学——邓禹。刘秀谅解了邓禹,他让邓禹在家中休养生息了许多时日,之后,邓禹更是升到了太傅之职。刘秀真可谓是“中国好皇帝”,邓禹和冯异等人能遇到这样一位皇帝,也算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吧。  邓禹算是暂时退居幕后了,冯异还要在台上奋战,与赤眉军拼个你死我活。上一回他和邓禹被赤眉军击败后,他立刻重整旗鼓,坚壁清野。根据战局,做出及时的应变、调整,也是冯异之所以能够跻身名将之列的重要能力。让士兵喘匀一口气后,冯异立刻召集地主豪强武装共一万多人,向赤眉军下了战书。  在赤眉军看来:汉军此时已经是苟延残喘,居然还敢下战书,实在是不自量力。于是赤眉军欣然接下挑战,准备一举击破冯异。  眼看大鱼已经上钩,冯异立刻做出了部署,他命令少数精锐士兵穿上赤眉军的服装,埋伏在赤眉军必经的道路两侧。赤眉大军一至,冯异先是亲率大军和赤眉军交战,双方鏖战多时,都已经成为强弩之末的时候,道路两侧的伏兵一齐杀出,果然杀得赤眉军措手不及。赤眉军现在连敌我都分不清了,怎么还能抵御冯异的攻势呢?于是,赤眉惊慌大败,数十万人逃至崤底,冯异看准时机,纵兵追击,希望能把战果扩大到最大限度。崤底一役,冯异再次大胜,降赤眉男女八万人。剩下的十几万赤眉军向东逃到了宜阳,冯异不依不饶,率兵合围。十几万大军,被困宜阳小城,粮草又岌岌可危,除了投降,赤眉大军绝对没有第二条出路了。于是,赤眉大军全军都向冯异投降。自此,当初声势浩大的两大农民军之一的赤眉军也步了另一大农民军的绿林军的后尘,被历史的湍流无情地带走了。而一手将赤眉军推入这湍流之中的,正是冯异。  击降赤眉一战,可谓冯异一生的顶峰。他在此战中虽败而不馁,及时调整战略,激励士气,表现出了一个名将应有的应变之才。之后,他巧设伏兵之策,让敌军难辨敌我,大破赤眉精锐主力,表现出了一个名将应有的足智多谋。最后,他速战速决,快速包围敌军残部,逼得赤眉数十万人迫不得已全军乞降,表现出了一个名将应有的恩威并重。  这样的人,岂非名将?这样的人的一生,岂非传奇?
  不写啦?没人回复啦?  
  @土星客 26楼
11:11:37  不写啦?没人回复啦?  -----------------------------  这两天就更完了。二十号要去军训了。
  (十二) 扫平关中、载誉归朝  赤眉已降,冯异在关中的任务却还没有结束。因为关中之地还有延岑、王歆、蒋震、张邯等地方豪强的武装,他们个个拥兵自重,自称将军,旗下兵马多的有万余人,兵马少的也有数千人,他们之间互相征讨,跟冯异的汉军也处于开战状态。不过,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些地方豪强皆是些目光短浅的人。为什么?请问,赤眉被冯异击破后,关中地区最大的势力是谁?当然是冯异所率的汉军了。而那些地方豪强在现在这个状态下还埋头于互相征战,这样做,只会削弱彼此的实力,从而被冯异强大的汉军各个击破。  还是把视角转到冯异这边吧,冯异击降赤眉后,“且战且行,屯军上林苑中”。这时,关中豪强中有一人勇敢地做了出头鸟,企图跟冯异的汉军扳扳手腕。这个人就是延岑,他在关中也算是根基深厚、威名远播了。当年的王莽、玄汉军,还有不久前刚刚覆灭的赤眉军在关中作威作福的时候,都试图去啃延岑这块硬骨头,却都无一例外崩掉了几颗大牙。在击破赤眉后,如日中天的延岑更是自称武安王,目标直指整个关中。这回与冯异对阵的时候,延岑也看清了形势,那就是仅仅自己一人手下的军队是难以同冯异抗衡的,于是他召集了张邯、任良等人,把当地豪强手下原本各自为战的武装握成了一只拳头,希望能够一拳击碎冯异的军队。  但是,也许延岑手下这支乌合之众的战斗力实在不咋地,冯异刚与其交战,就“击破之,斩首千余级”。那些关中豪强眼看延岑都败了,立刻发挥了墙头草的优良传统,纷纷倒向了冯异军。冯异对这些投降的将领、士兵都给予了很好的待遇,他将将领们送到京师、让士兵回归本业。对于那些仍旧不服气的武装,冯异也只是稍加打击,让他们领教一下汉军的厉害,知道投降是唯一出路即可。为此,延岑军中投降汉军的人数也是水涨船高。延岑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却无计可施,不禁长叹:唉,冯异算你狠,打不起我还躲不起吗?大不了我不跟你正面交锋,我到别处去攻城略地。于是,延岑将矛头指向了析县。很不幸,冯异看出了延岑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所以他决定痛打落水狗。这次冯异甚至用不着亲自出马,他派手下的邓晔、于匡二位将军痛击延岑,大势已去的延岑果然不禁打,被汉军打得溃败,又折损了八千士兵。万般无奈之下,延岑只得逃跑到了南阳,后来又被东汉另一个军神耿弇给打得一蹶不振,只得投奔蜀州豪强公孙述。  击败延岑之后,关中除了吕鮪、蒋震等两三方地主割据武装之外,全部的地方豪强全都归顺了冯异的汉军。在此之后,冯异对内广布恩德、处理陈年旧案、任用贤人为官,对外冯异还多次击败了西蜀公孙述方面的不少军队。短短三年,关中大地的经济生产、民生吏治都已经渐渐恢复,颇有些往日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不知不觉,冯异经营关中大地已有三年,三年中,冯异无论是军功还是政绩都可谓功勋卓著。可古往今来,再完美的人也免不了被别人嚼舌头,而古今文官们最大的爱好就是整人。这不,就有某个以整人为乐的官员给刘秀上了一书,信中,该官员斥责冯异在关中擅自杀害了长安县令,还在百姓中树立了极大的威望,百姓甚至尊称冯异为“咸阳王”。信件送到了刘秀那儿,刘秀立刻就彰显了他身为千古明君的高明之处,他二话不说,将信件原封不动送到了冯异那边。此举,好处如下:首先,我认为刘秀对冯异至少有着百分之百的信任,他们俩的关系,估计与刘秀和邓禹的关系没什么两样,就差拜把子称兄道弟了。他这么做,也是为了表示他对冯异的绝对信任,如此这般,冯异定会加倍忠心地替他刘秀效命。其次,万一、万一冯异真有不臣之心,刘秀这招也能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  (本段待续)
  坐等更新
  @西门一笑2009 29楼
22:17:00  坐等更新  -----------------------------  多谢支持,今天就更新完毕。
  (续上文)  书信玩了一趟折返跑,又回到了关中,冯异看了此信后,刘秀那威严的目光仿佛就在他身后紧紧盯着他一样。熟读古今兵书、史书的冯异,仿佛看到了当年西汉之初反叛的封疆大吏、异姓王之一的英布正在冲他不怀好意地狞笑着。诚惶诚恐的冯异立即挥毫回信说:“我只是天下芸芸众生中平庸的一个,充当行伍中的一个小卒,侥幸获得了一些军功,功劳都是国家的。我在外征战,也确实私自做过一些决断,决断过后就后悔莫及。皇上独见的明智,久而更加远大,就知道‘性与天道,是不可得而闻的了。当兵革开始兴起,扰攘混乱的时候,豪杰群起竞逐,迷惑的人很多,我在遭遇之中,得以托身在你的麾下,在以前那样危险混乱的形势下,我尚且不敢有过失差错,何况现在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我在受爵恩宠的情况下,还能做出高深莫测的事情吗?我是诚心希望谨慎勤勉,以做到始终如一。看了圣上转示给我的奏章,战战兢兢恐怖害怕。我想明主知我的愚性,所以才敢于自陈心迹。”(文段较长,翻译部分摘自百度百科,原文为:臣本诸生,遭遇受命之会,充备行伍,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皆自国家谋虑,愚臣无所能及。臣伏自思惟:以诏敕战攻,每辄如意;时以私心断决,未尝不有悔。国家独见之明,久而益远,乃知‘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当兵革始起,扰攘之时,豪杰竞逐,迷惑千数。臣以遭遇,托身圣明,在倾危混淆之中,尚不敢过差,而况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臣爵位所蒙,巍巍不测乎?诚冀以谨敕,遂自终始。见所示臣章,战栗怖惧。伏念明主知臣愚性,固敢因缘自陈。)  刘秀见冯异果然忠心耿耿,立刻回复曰:“将军对国家来说,义为君臣、恩犹父子,有什么嫌疑呢,有什么可害怕呢?”(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虽然冯异已经向刘秀上书,把自己的能力一贬再贬,还以相当端正的态度检讨了私自处罚长安县令的事情。可是冯异是个在政治斗争上也颇有造诣的人,他明白,要是自己还不回朝面见圣上,以后针对他的闲言碎语一定会越来越多,到那时候,恐怕做什么都晚了。于是,在强烈的思想斗争后,冯异决定,回朝面见刘秀。  事实证明,刘秀的确是个罕见的仁厚帝王,冯异也又一次摸准了刘秀的心思。公元三十年春天,冯异回朝。大殿之上,刘秀当着全体公卿的面说到:“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成语“披荆斩棘”就是这么来的)退朝之后,刘秀又下诏赐予冯异珍宝、华服等奢侈用品,诏书上还说:“当初朕在河北漂泊无依时,你送来了豆粥、麦饭,深情厚谊就让朕在此报答吧。”这句话彰显了刘秀的御人之术,一句话,就把时光拉回了当年的艰苦岁月,一句话,就拉近了君臣之间原本已经有些疏远的距离。随着冯异叩头谢恩,他与刘秀之间的隔阂已被一记重拳给击得粉碎。  之后的十多天,冯异与刘秀就征讨陇右隗嚣和西蜀公孙述交换了意见。当冯异离京奔赴战区的时候,刘秀还特许冯异将家人带去。古往今来,帝王们在约束像冯异这样在军中拥有巨大威信的将领时,屡试不爽的一招就是将其家庭留在身边,让远征在外的将军们有个顾虑、有个牵挂,这样将军们就不敢做什么对朝廷不利的事情了。但是,刘秀居然给予了冯异带走家人的特权,这是多么大的信任啊!  的确,对于开国帝王将相们来说,信任往往是最容易被时光磨去的东西。  君臣相合。美哉刘秀、美哉冯异。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粮食税收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