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穿梭去帮助刚成立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说

知识点梳理
   起首文明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观点、代价观和举动原则,它是使个人举动本领为团体所担当的配合尺度。文明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社会就不会有文明,可是也存在没有文明的社会。在同一社会外部,文明也具备纷歧致性。比方,在任何社会中,男性的文明和女性的文明就有分歧。别的,分歧的春秋、职业、阶层等之间也存在着亚文明的差别。  文明是进修得来的,而不是经由过程遗传而生成具备的。心理的满意方法是由文明决议的,每种文明决议这些需要若何获得满意。从这一角度看,非人的灵长目动物也有各类文明举动的本领,可是这些文明举动只是单向的文明表现如吃白蚁的方法和鉴戒的呼叫招呼声等。这和人类社会中巨大复杂的文明意味系统比拟较仅显得有些眇乎小哉。  文明的底子是意味。这些此中最紧张的是说话和笔墨,但也包括其余表现方法,如图象(如图腾旌旗)、肢体行动(如握手吐舌)、举动解读(送礼)等。咱们几近可以说全部文明系统是透过巨大无比的意味系统深植在人类的思惟当中,而人们也透过这套意味标记系统解读显现在眼前的各种事物。是以若何解读各类意味在该文明的本色意义便成为人类学和说话学等社会学科解释人类心智的紧张方法之一  别的,文明作为互相关系的团体而显现出一体化的趋向。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史,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史”。举世公认,中国是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中华文明是多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学术界一般称之为“多源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中华文化定义为中国所有民族(即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汇,但由于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并且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普遍认为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由于历史上越南、琉球和朝鲜半岛曾是中国王朝的一部分,并长期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所以有历史学家认为历史上的越南、琉球和朝鲜的文化亦属于中华文化,但由于二十世纪越南和朝鲜废除了汉字教育和汉语教学,所以今日的越南和朝鲜半岛和中华文化已没有直接的联系;而琉球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已被日本长期殖民统治,其文化和中华文化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区别;另外中华文化亦被日本部分人民尊称为“日本文化之母”,所以日本文化有选择的继承了中华文化,虽然在日本文化中能寻找到部分中国文化的影子,但日本文化和中华文化已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国的落后、日本的崛起导致二者更大的疏远,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日本文化是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和日本土著文化的杂交体。  小中华思想是一种由中华思想派生而来的,在日本、朝鲜、越南等中国以外的儒教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内存在的“文化认同”和“文明继承者”的思想。
  (1)今世中国先辈文明是指什么?  在今世中国,成长先辈文明,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引导,以培养有抱负、有品德、有文明、有规律的百姓为方针,成长面向当代化、面向世界、面向将来的,民族的迷信的公共的文明。  (2)对峙先辈文明标的目的的意义  对峙先辈文明的进步标的目的,是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明的底子请求和底子包管。  (3)成长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明的请求  要对峙为群众办事、为社会主义办事的标的目的和、的目标;切近实际,切近糊口,切近大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同一;令人民根本文明权益获得更好保障,是社会文明糊口加倍丰硕多彩,令人民精神加倍高昂向上。  (4)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实际系统  ①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实际系统的职位地方和形式  A职位地方:在文明建设中,高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巨大旌旗,最底子的是对峙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实际系统。  B形式:邓小平实际、“三个代表”紧张思惟和迷信成长观等庞大计谋思惟。  ②对峙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实际系统的缘由  A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实际系统具备壮大的生命力、缔造力和感化力。  B它固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率领群众不懈摸索实际的伶俐和心血;它迷信地答复了现今期间和实际提出的庞大问题;它是不竭成长的关闭的实际系统;它会合表现了泛博群众大众的长处和请求。  (5)若何鞭策社会主义文明大成长大繁华?  鞭策社会主义文明大成长大繁华,必需对峙以马克思主义为引导,用社会主义焦点代价系统引领社会思潮,既恭敬差别、包涵多样,又有力抵抗各类错误和腐败思惟的影响,不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收力和凝集力。  (6)若何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明(若何成长先辈文明)  ①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明,紧紧掌控先辈文明的进步标的目的,关头在于对峙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范畴的引导职位地方。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支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如果支流意识形态缺乏精确的实际作支持,不但支流意识形态的大厦会颠覆,并且必定致使全部社会的思惟紊乱和政局动荡,国家不知向那边去,群众不知向那边去。  ②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明,要鼎力增强社会主义焦点代价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焦点代价系统是有机同一的团体。对峙马克思主义的引导职位地方,就捉住了社会主义焦点代价系统的魂魄;建立配合抱负,就凸起了社会主义焦点代价系统的主题;培养和宏扬民族精神和期间精神,就掌控了社会主义焦点代价系统的精华;建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焦点代价系统的底子。  ③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明,要安身于鼎新关闭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的实际,着眼于世界文明成长的前沿,发扬民族文明的良好传统,罗致世界各民族的利益,在形式和情势上踊跃立异,以不竭满意群众大众日趋增加的精神文明需要,不竭丰硕人们的精神世界,加强人们的精神气力。  ④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明,是全部群众的配合奇迹。群众必要文明,文明更必要群众。文明创作的最深挚的源泉,存在于亿万群众的糊口实际当中,只要群众大众遍及介入,充实阐扬踊跃性、自动性和缔造性,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才气永葆朝气和活气。  (7)先辈文明  ①果断一种文明是否是先辈文明,要看这类文明是否坐在期间的前线,是否合适汗青成长的潮水。  ②文明的成长,归根结柢受经济、政治的限制,代表先辈的经济、政治气力的文明,便是坐在期间前线、合适汗青潮水的文明,便是先辈文明。  ③迄今为止,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开始进的文化形态;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既是先辈的经济、政治轨制,也是先辈的文明形态。  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明的先辈性,就在于它表现了中国最泛博群众的底子长处,鞭策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成长,促成社会出产力的成长。  ⑤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辈文明的进步标的目的。  ⑥在今世中国,紧紧掌控先辈文明的进步标的目的,关头在于对峙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实际系统。  (8)“三个面向”  面向当代化,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布满期间精神的紧张表现。  面向世界,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具备关闭精神的紧张表现。  面向将来,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鼓动勉励立异精神的紧张表现。  (9)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明是民族的文明、迷信的文明、公共的文明。
  (1)增强的需要性  思想道德建设,是成长中国特点文明的紧张形式和中间关键。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会合表现了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明的性子和进步标的目的。成长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明,必需牢牢捉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间关键。  (2)思想道德建设的形式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群众办事为焦点,以团体主义为准绳,以加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故国、爱群众、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根本请求,以社会私德、职业品德、、个品德德为出力点,深刻进行党的根本实际、根本线路、根本大纲、根本履历教诲,指导人们建立中国特点社会主义配合抱负,建立精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点放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3)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式  胡锦涛同道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形式归纳综合为“八荣八耻”,即以酷爱故国为荣、以风险故国为耻,以办事群众为荣、以背离群众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屈曲无知为耻,以辛劳劳动为荣、以吊儿郎当为耻,以连合合作为荣、以假公济私为耻,以诚笃取信为荣、以不知恩义为耻,以遵纪遵法为荣、以作奸犯科为耻,以费力搏斗为荣、以骄奢淫佚为耻。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会合表现,是社会主义价值系统的基本。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周全抒发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顺应、与社会主义法令范例相和谐、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请求和特性。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全部社会成员作出品德抉择、果断举动得失,供给了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和举动原则。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根本品德范例的关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实反应了我国百姓“爱国遵法、明礼诚信、连合和睦、勤俭自强、敬业贡献”的根本品德范例。它贯串于社会糊口的各个范畴,表如今社会风俗的各个方面;既固结着中华传统品德的菁华,又融入了今世中国的期间精神;既有先辈性的导向,也有遍及性的请求。思考: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0年,上海人陆士嬛在幻想小说...”,相似的试题还有:
&早在1910年,晚清小说家陆士谔创作完成了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新中国》,小说写道,将来在中国上海要召开一个万国博览会。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上海来,百年之前的“预言”,竟神奇地应验了。这表明()①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②意识怎样幻想世界,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③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④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
早在1910年,晚清小说家陆士谔创作完成了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新中国》,小说写道,将来在中国上海要召开一个万国博览会。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上海来,百年之前的“预言”,竟神奇地应验了。这表明:①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②意识怎样幻想世界,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③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④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
(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10年,上海人陆士瑕在幻想小说《新中国》里记载了一个神奇的梦,梦中主人公随时光穿梭,看到“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为方便市民参观,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工厂中的机器有鬼斧神工之妙,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汉语成了世界通用的流行语言……最后梦中人一跤跌醒,却言道: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1920年,孙中山先生完成《建国方略》一书,书中提出了修建三峡水利、建设高原铁路系统等宏伟设想。构想了工厂遍地、机器轰鸣、高楼大厦矗立城乡、火车轮船繁忙往返的现代化景象,描绘了“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以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的愿景。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逐步实现这个目标。材料二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系统阐释了对“中国梦”的认识,习主席提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亿万中国人共同的中国梦。“中国梦”浓缩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穿越了中国近现代史,承载着亿万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梦想和寄托,是凝心聚力的复兴之梦、是富国强民的人民的梦。中国梦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伟大的精神壮歌。(1)用意识能动性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14分)(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一谈对“中国梦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伟大的精神壮歌”的理解。(12分) 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题号:1320244试题类型:单选题 知识点: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西藏和平解放,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更新日期:
“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A.①新中国成立后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B.①新中国成立后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C.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D.①三大战役胜利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难易度:中等
必须在注册登录后,才可以查看解析!
橡皮网学生APP下载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是指日在北京(前称北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此后定10月1日为国庆节。
新中国成立的条件:
1、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2、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方针和路线基础; 4、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中共领导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开国大典历史背景:中国的第二次国共内战进行到1949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已控制了大部分的中国大陆土地。9月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与社会各界人士在北平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国家名称不同于中华民国的新中国,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新国家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定于日举行建国仪式。  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宣布:“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
开国大典事件意义:1、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表明中国终于是一个自主的国家了,表明中国人民可以从东亚病夫成为龙的传人。2、国内: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的表现:没有反动分子参加;成立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是在推翻国民政府之后召开的,不是对旧政府的改造;政协会议之后,不是要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而成立新中国;而是把《共同纲领》当成临时宪法、作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日至19日,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会议,有23个单位,134人参加。筹备会选举了它的常务委员会,毛泽东为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是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筹备会的任务是完成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常务委员会下设6个小组分头开展工作。9月17日,召开了筹备会第二次会议。这次会议一致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国家政权属于人民。”“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外交政策,以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为原则。”
新旧政协之比较: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诞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成果。它与1946年的重庆政协(旧政协)相比较,两者之间是根本不同的。1、两者所处的时代和担负的使命不同旧政协是处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历史转折时期召开的,其担负的历史使命是要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避免内战,成立由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建设一个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但由于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帝的支持下,以独裁、内战的方针对抗“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致使旧政协未能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夺取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三大敌人在中国的统治,开创了人民新纪元的重大转折时期召开的。它担负的历史使命是要团结各民主阶级及一切爱国民主人士、少数民族、海外华侨,实行新民主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和巩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促进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2、两者的主体不同旧政协是由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的代表及少数社会贤达参加的会议,其他民主党派和进步团体的代表,被国民党拒之门外。当时国民党掌握着全国的政权,因而会议是由国民党召集,并以它为主体的。人民政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召集的,是以革命民主力量为主体,决不允许反动分子参加的会议。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通过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第一条对参加会议的单位及代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3、两者的性质和成就不同旧政协由于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干扰和破坏,是一次带有一定的妥协性和局限性的会议,旧政协签订的几项协议最后成了一纸空文;而人民政协由于领导者和主体力量与旧政协不同,所以它成为充分体现革命性和人民性的“全中国人民民主统一阵线的组织”,人民政协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参加会议的代表:除中国共产党外,还有来自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部队、团体、各地区、民族和华侨的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大团结。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包括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副主席;确定首都、国旗、国歌等。“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还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教政策、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从此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2、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准备。3、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4、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此结束,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2、国际意义:在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党派热烈响应中共中央召开新政协的号召: 1948年4月底,中共中央在发表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口号中,发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当即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他们通电认为,中共的号召,“适合人民时势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事关国家民族前途,至为重要。全国人士自宜迅速集中意志,研讨办法,以期根绝反动,实现民主。”从1948年8月起,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陆续离开香港和南方大城市北上,进入东北和华北解放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同中国共产党一起进行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
关于国庆日的决定: 日在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由许广平代马叙伦(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提出的以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建议。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作出正式决定。
西藏和平解放:
1949年底,解放军就开始了进驻西藏的准备工作。解放军的前哨部队到达了西康的甘孜。为了避免伤害民族感情,中央人民政府多次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京谈判,以期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2月,十四世达赖亲政。达赖亲政后,接受了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号召,派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全权代表,组成西藏代表团到北京,同李维汉为首席代表的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进行谈判。5月23日,双方代表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抵达西藏。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西藏的和平解放,使西藏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它是中国共产党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新发展。至此,除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内容要点: 协议共17条,要点是: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庭中来;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西藏军队逐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于西藏现行政治制度,中央不予变更;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固有地位及职权应予尊重;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寺庙;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的农牧工商业、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改善人民生活;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强迫,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人民提出改革要求时,得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商的办法解决;过去亲帝和亲国民党的官员,只要坚决脱离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关系,不进行破坏和反抗,仍可继续供职,不咎既往。入藏的人民解放军遵守上列各项政策,同时买卖公平,不妄取人民一针一线;在西藏设立军政委员会和军区司令部,除中央人民政府派的人员外,尽量吸收西藏地方人员参加工作,军政委员会、军区司令部及驻藏解放军所需经费,由中央人民政府供给;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西藏地区的一切涉外事宜等等。
十世班禅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贡献:日,居住在青海原籍的班禅致电毛泽东和朱德表示拥护中央人民政府,电文中说,“今后人民之康乐可期,国家之复兴有望,西藏解放,指日可待。”并代表全藏人民对中央人民政府表示了敬意和爱戴之情。日,班禅堪布会议厅(即后藏的行政组织)为反对拉萨当局派出所谓“亲善使团”向英美表示“独立”的举动,致电毛泽东、朱德,认为“今拉萨当局此种举动,实为破坏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违背西藏人民意志。”并请求“速发义师,解放西藏,肃清反动分子,驱逐在藏帝国主义势力,巩固西南国防,解放西藏人民”。《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后,日,班禅及堪布会议厅发表声明表示拥护协议。5月30日,班禅为彻底实现协议致电达赖,表示愿和他精诚团结。日班禅抵拉萨,并会见了达赖。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停止炮击金门: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①1987年,民间交往开始,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②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③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④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⑤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
(1)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直到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2)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收回。
(3)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海峡两岸分离至今。
前两次分离是外来侵略所致,第三次分离是中国内战所致,属于中国内政问题,所以与前两次相比有着本质区别。
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1)强大的祖国;(2)正确的方针;(3)共同的信念;(4)交流的加强;(5)国际的公认。2、阻力:(1)一些国际势力的干扰;(2)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
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取得突破性进展:1、国共两党、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良性互动,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推动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2、两岸恢复并持续进行协商,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3、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得以实现,两岸经济关系加快走向正常化、制度化和机制化。 4、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蓬勃开展,增进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5、两岸各界交往方兴未艾,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6、两岸同胞共克时艰,加深了彼此感情。 7、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得到国际社会积极评价和支持。
关于两岸关系的发展: 最值得注意的是两岸关系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平衡性以及由于美国的介入而造成的中国统一大业的复杂性。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来,台湾与大陆一直处于分离状态。两岸关系经历了军事对抗、和平对峙、民间交流、分裂与反分裂等几个阶段。就目前而言,两岸关系有两条相反的主线:一条是两岸民间往来与文化交流持续扩大,两岸经济互惠互补并走向一体化,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台湾民众对祖国与“一国两制”的认同增多;另一条是两岸直航与完全“三通”仍未能实现,两岸政治僵局持续,台海潜伏着新的危机。有学者指出了两岸关系中的美国:美国政府以霸权主义心态,从“美国至上”的利己主义出发,在战略上防范中国,在策略上支持民进党当局,竭力阻挠和拖延中国的统一大业。岛内的台独势力也据此挟洋自重,中国统一大业面临新的挑战。 关于两岸关系的发展 最值得注意的是两岸关系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平衡性以及由于美国的介入而造成的中国统一大业的复杂性。 海峡交流基金会: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日在台北成立。海基会是台湾当局为应付两岸关系发展和推行有限大陆政策的历史产物。 海基会采用“财团法人基金会”的形式,经费由“政府与民间共同捐助”。海基会初成立时的定位是“以协调处理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地区人民往来有关事务,并以保障两地人民权益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该会的主要工作有如下7项业务:(1)两岸人民入出境收件、核转及有关证件签发补发。(2)祖国大陆地区文书验证、身份关系证明、协助诉讼文书送达及两地人犯遣返。(3)祖国大陆地区经贸资讯的收集发布,间接贸易、投资及其争议的协调处理。(4)两岸人民有关文化交流事宜。(5)协助保障台湾地区人民在祖国大陆地区停留期间的合法权益。(6)两岸人民往来有关咨询服务。(7)“政府”委托办理的其他事项。 海基会的首任董事长为辜振甫,秘书长为陈长文。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日在北京成立。它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 海协成立以后的工作重点主要有4项:(1)逐步建立和发展与台湾岛内外民间团体和人士的联系与相互合作,发挥民间力量,共同促进两岸的直接三通和双向交流。根据国台办的授权,协会将负责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有关团体进行联系,处理相关问题。(2)将就合作打击台湾海峡海上走私、抢劫问题与台湾授权团体海基会具体商谈。(3)协会如受到委托,也将协同有关方面与台湾授权团体或人士就处理台湾海峡海上渔事纠纷和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之居民及相关问题进行商谈。(4)协会将积极为台湾岛内外各团体、各界人士提供有关祖国大陆投资、贸易和其他交流活动的政策、法规等咨询和服务。同时也积极向祖国大陆有关方面和地方提供对台文化、学术、体育、科技交流等咨询。 汪道涵为海协会首任会长,唐树备为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为邹哲开。
相关试题推荐
1、 (09年全国卷二)在20世纪,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B.第三世界的兴起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 (09年广东卷B)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分界线。 这意味着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3、 (09年广东文基卷)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A.蒸汽机车B.内燃机车C.电力机车D.汽车
4、 (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5、 (2009海南历史)《独立宣言》曾被马克思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与法国《人权宣言》不同,《独立宣言》还提出 A.生命权B.自由权C.财产权D.反抗压迫权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2年“清室优待条件”节选   1924年“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节选 皇帝尊号仍存不废,以待各外 国 君主之礼相待;皇帝岁用400万两,由中华民国拨用;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皇帝辞位后,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原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特别保护。  即日起永远废除帝号,与国民在法律上同等;每年补助清室家用50万元,另特支200万元,开办平民工厂,收容旗籍贫民;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居住;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其一切公产应归政府。 (1)南京临时政府内部对是否接受“清室优待条件”有不同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概括说明“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比“清室优待条件”有哪些进步。
7、 一部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夜色中, 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时历史事件发生在
( ) A.1640年英国的伦敦B.1871年法国的巴黎C.1917年俄国的彼得堡D.1949年中国的南京
8、 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对其创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理解全面的是A.反对北洋政府B.追求自由民主C.反帝反封建D.抨击专制皇权
9、 (2008年全国卷I)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国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10、 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4%7.3%%49%表中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抗日战争的影响B.抗日根据地扩大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
11、 下列地图中表示草原文明的是A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
13、 图8中数字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期间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的资料的是A.①B.②      C.③D.④
14、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 A
15、 (08重庆卷,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南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家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辛白马坂以观之。——《旧唐书》材料二 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可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有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杨秀清《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边迭起,个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材料四 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有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 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6、 (08北京卷,16)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A.“一条鞭法”实行赋税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扫描二维码马上下载橡皮网APP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接收老师发送的作业,在线答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中国成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