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设备上看美剧最好的ios软件用的 IM 软件是什么?

《近匠》FIR.im:简单易用的内测分发工具
发表于 19:28|
摘要:App测试是开发中重要环节,FIR.im可以为开发者应用托管内测分发,点击短链接即可安装测试包,FIR.im还为iOS测试提供简便UDID提取等功能,《近匠》第51期,专访FIR.im联合创始人石争妍,听她讲解FIR.im的独到之处。
本届大会以“你就是主角”为主题,为移动开发者打造一场真正的年度盛会。为让更多的移动应用团队有自己专属、固定的展示交流区域,大会主办方特别提供了MDCC应用团队免费展位。无论是成熟的创业团队,还是处于成长期的移动应用、移动游戏、智能硬件开发团队,只要有成型作品,均可免费申请。
CSDN移动:请讲讲你们是谁?团队以往的从业经历?
石争妍:FIR.im由国内早期iOS开发者王猛(@TraWor ) 创办,是为移动开发者提供应用托管分发服务的平台。开发者只需两步便可发布内测应用,快速安装到测试人员手机上。FIR.im同时支持iOS与Android,目前已经有超过6000多款测试应用通过FIR.im发布。
FIR.im称自己团队为X Team,寓意无限可能。X Team于2014年4月成立,团队成员一共10名,以85后技术人员为主,成员有的来自华为、高德等相对成熟的科技企业,也有来自于AVOS
Cloud,钱方等创业企业,还有位来自传统专业服务企业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
FIR.im 是首家入驻36氪旗下孵化器氪空间的创业团队,4月入驻后很快获得来自九合创投王啸的天使投资。7月,FIR.im从氪空间顺利毕业,离开中关村创业大街,在四惠远洋天地专心打磨产品,开始新的里程。
CSDN移动: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工具/服务?开发者有什么样的需求?
石争妍:FIR.im创始人王猛本身是一名iOS开发者,2013年9月,他切身感受到在内测应用分发环节存在的痛点,于是写了这个工具给自己用。在没做什么推广的情况下,网站上线一个月内,有200多款应用已经在使用这个工具。随着使用FIR.im进行内测分发的APP数量不断增长,2014年4月,王猛辞去了AVOS
Cloud的工作,创建了X Team。
虽然内测应用分发只是开发过程中一个小环节,但这个环节过去却占用了开发者不少时间,尤其是iOS开发者,他们开发完一个APP进行内测时,需要折腾半天通过邮件、QQ、FTP等方式把IPA程序发给测试者,测试者拿到IPA程序要通过iTunes进行同步安装。如果版本更新频繁,测试者常常不知道哪个是最新版本;基于APP测试反馈的沟通也非常耗费人力;UDID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开发者需要告诉许多测试者UDID是什么,从哪拿到UDID,开发者收集到UDID后,要配置到IPA程序文件中,测试者才有权限安装应用。
iOS测试用户用手机打开fir.im网站,可直接获取UDID并与网站账户绑定
而对于Android开发者来说,除分发方面的需求外,虽然没有UDID这个痛点,但不同机型的界面体验反馈、崩溃日志等需求是很大的。
FIR.im认为,开发者需要一款简单好用并且安全靠谱的工具帮他们省去许多频繁的沟通,节省更多的时间,免去部署和维护测试服务器的烦恼,更加专注地开发和完善移动应用。这也是FIR.im的愿景,即帮助开发者用尽量少的时间,做优质的应用。
CSDN移动:这个工具是针对移动开发的哪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现在是一种什么状况?格局是什么样的?
石争妍:FIR.im目前主要针对移动开发的内测分发环节,虽然国外有TestFlight这样的工具,但国内许多开发者仍使用邮件、QQ、FTP等方式,至于原因,每个人的情况不太一样,不好乱评。王猛最初也是TestFlight的用户,后来因为速度和使用比较繁琐的原因,他才决定自己开发。所以FIR.im和TestFlight虽然解决的是同一个痛点,但产品设计方面、技术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目前,国内为开发者提供内测分发服务的企业,FIR.im是第一家,也是仅此一家。
FIR.im对待竞争抱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因为我们对自己的UI与UE非常有自信。所以,竞争不是FIR.im最需要关心的问题,最重要的是FIR.im能为开发者带来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上传程序文件
上传完成后,测试短链接生成,页面跳转到APP下载安装页面,应用发布完成
开发者发布的Beta APP可实时发布到应用广场
CSDN移动:产品做了多久?什么时候推出的?
石争妍:FIR.im第一版是2013年9月上线的。2014年4月,X Team成立后,对网站进行了全新改版,6月,新版上线 。新版对UI和UE都进行了全面地优化与改进,功能方面在第一版两步分发应用、快速获取UDID的基础上,新增了团队管理、APP权限管理、版本模块、反馈模块等。7月,FIR.im支持Android,下一步计划支持Windows
CSDN移动:针对产品与需求,你们做了些什么?开发这套系统有什么技术门槛?
石争妍:前面提到的,FIR.im的诞生基于创始人本身对内测分发有深切的体会,FIR.im后来APP和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也验证了产品解决的确实是开发者的痛点需求。在提供主要功能服务的基础上,FIR.im还十分注重与用户的沟通,我们是全员用户支持,基本24小时在线,并会及时、认真地回复每位用户的反馈邮件,针对用户提出的需求,FIR.im会经过团队讨论并通过统计分析等方法决定是否纳入产品规划范围。
技术门槛这块,我们不想强调我们的技术有多强大,我们更看重技术能用来解决什么问题,能为开发者与测试者带来什么用户体验。所以FIR.im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十分注重UI与UE,不管是网站域名还是网站界面,交互与用户体验,FIR.im始终追求简洁快速。
CSDN移动:近期还将有哪些改进?
石争妍:FIR.im在6月对网站进行全新改版、7月支持Android后到现在,一方面会继续推出新的功能如崩溃收集等开发者需要的功能,另一方面会继续完善现有功能,如更灵活的团队与APP权限,更流畅的交互等。
CSDN移动:如何收费,盈利模式如何?
石争妍:目前FIR.im并未考虑收费,长期来看也不会收费。虽然一款产品在商业社会就必须要遵守商业社会的规则,要追求盈利,但FIR.im还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我们不希望过早地追求盈利,这很可能会影响到他的成长。
FIR.im在氪空间的毕业照
CSDN移动: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有什么对未来的畅想?
石争妍:未来FIR.im将会推出更多服务,将简洁快速渗透到开发的每个环节,如前面提到的FIR.im的愿景,帮助开发者用尽量少的时间,做优质的应用。
移动互联网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但还不够,地域上很多二、三线城市都还没有很好地普及,移动应用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很多潜在的需求等待被引爆,这个市场吸引着大量的资本、开发者纷纷涌入。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时常会听到高中生找开发实习机会的事情,可见,开发者已经越来越低龄化,开发者群体的日渐庞大是毋庸置疑的。如何服务好开发者,不管是商业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是很大的,这也是FIR.im创始人王猛的梦想,他希望中国的移动开发者更加专注开发优质的应用,更加享受开发带来的乐趣。
推荐阅读相关主题:
CSDN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向CSDN吐槽
微信号:CSDNnews
相关热门文章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知道FIR.im,这家公司主要的产品就是帮助开发者方便便捷地发布iOS或者Android应用的。今天我就聊聊如何在FIR.im中发布自己的APP,然后让加入UUID的设备通过网页直接下载安装。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用傻呵呵的每次插入USB,通过XCode去生成APP啦。毕竟有时候带根线是挺麻烦的事情,最关键的是团队成员一多,你总不能把设备一个个拿过来去更新,多么笨拙的事情啊。所以我觉得FIR.im这事干得漂亮,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如何发布一个APP的过程吧。
第一步:登录苹果开发者网站,添加想要安装测试应用的设备UDID,只有加入UDID的设备才可以通过浏览器去下载APP。FIR.im 提供了一个快速获取UDID的方法,点击访问(需通过手机访问)。将获得的UDID添加到下图所示的iOS Devices里面。
第二步:制作一个发布证书,证书的发布是在Provisioning Profiles,下图已经将详细的发布证书步骤演示了一遍。
在添加页面选择Ad Hoc
进入选择App ID页面:
选择开发者
添加测试设备
最后就会跳转到信息页面,给这个证书之后就可以点击生成,下载就可以了。
下面我们就进入XCode对刚才生成的证书进行配置
在 Xcode 中点击Project图标,在Info这个tab下找到configuration设置,里面默认的是Debug和Release。点击+,选择Duplicate the &Release configuration&,给生成的新东西起个名字,推荐使用ad hoc distribution
点击Targets图标,在Build Settings这个Tab下,找到Code Signing部分。将Code Signing Identity中的ad hoc distribution证书设置为刚刚导入到 Xcode 中对应测试应用的证书。注意不要改动Debug和Release中的证书。
保证Target中Info这个tab下的Bundle Indentifier里面有预设值,其必须和Provision Portal输入匹配。这个很重要,否则将来会出错。在Xcode左上角Run按钮右侧有一个下拉菜单,选择Device或者Simulator,点击菜单下方的Edit Schema。保证Archive中Build Configuration中的值是ad hoc distribution
至此配置以Ad Hoc Develoyment方式发布APP的工作就结束啦,下面就是进行程序编译,点击Product中的Archive,编译完成后弹出设置框,点击Export选择Save for Ad Hoc Develoyment就会生成一个.ipa文件,这个文件就是用于发布FIR.im所用到的文件。
最后就是将这个生成的ipa文件上传到FIR.im,点击链接进入发布页面,
走到这一步,就说明你大功告成啦,需要测试的手机设备通过浏览器访问这个APP地址就可以安装啦。而且FIR.im还对APP的状态进行了设置,可以分为公开或者私密的状态来限制下载。总之,通过FIR.im再也不用为了测试APP而使用XCode进行一个一个设备生成APP啦。
如果在发布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发布APP之后不能下载安装可以随时留言,或者访问FIR.im官方的。本篇博客中的图片有些出自FIR.im官方的图片特此说明一下。
阅读(...) 评论()tower.im 能否称得上是「全球最高效好用的团队协助工具」?为什么?
微博 @白鸦:全球最高效好用的团队协助工具Tower终于正式发布了。我所有的团队和项目都在用这个管理着,超爽!不多介绍,自己看吧:
按投票排序
先生的回答裏,最奇怪的是這一部分:这事彩程设计办的也是心里有愧,我给37signals的Jason写信,想获得他们Paper-like Interface的UI设计授权,但他拒绝了。所以,我们仔细阅读37的版权声明后,仿制了现在的界面。一位朋友已經在評論裏指出,37signals 的版權聲明裏關於設計的部分如下:The look and feel of the Service is copyright(C)signals, LLC. All rights reserved. You may not duplicate, copy, or reuse any portion of the HTML/CSS or visual design elements without express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37signals.換句話說,沒有 37signals 的書面允許,是不能複製他們的視覺設計元素的。根據沈先生的答案,彩程設計沒有獲得書面允許,那麼爲什麼研讀了版權聲明之後反而覺得可以仿製?
享受了「抄袭」带来的各种优势好处就要有勇气接受「抄袭」带来的各种口水只想拿好处,不想付代价这事就是「既想XXX又想立牌坊」说什么「代码没抄」这不废话么,还要多过分,要去copy代码么?
彩程团队一直是我关注的团队,做的东西一直很喜欢,也经常去他们网站看看有什么新的作品。最开始他们介入移动互联在做IPAD杂志(也许是做其他,我关注主要是从IPAD杂志开始),当时我们也在做,开发了在线的IPAD杂志web出版平台。算是同行观察吧,经常去他们网站关注关注,后来他们开始做协同工作软件,感觉挺有想法的,虽然我知道借鉴的也很多,但是真正落实去做的人没多少。再后来到DESIGNBOARD以及现在的TOWER,他们一直在尝试做一些小工具,首先,我认为这些工具是基于他们的一些项目和内部使用,因为他们做的还是跟他们工作相关的(这一点我们也有体会,我们在工作中也经常会做一些小工具)。然后发现为什么不自己做一个呢,方便之余还能带来商业效益,从目前对他们的观察,他们现在更多的倾向于这种产品开发,陆续在做这样的产品,可能内部已经定了这个方向。其实我很多时候也想做,苦于有时候开发资源不够用,只能暂时专注在某一块。(,呵呵 听说你们那个出版平台被收购了,能私信跟我聊下一些细节吗?因为目前也有传媒集团要收购我们的IPAD杂志web出版平台,想参考一下。)我挺喜欢这个团队,他们应该是以设计团队主导产品,好像是做网站起家,所以前后端技术开发能力也有不错的保证。他们的产品在设计、宣传片、网站上做的都还不错,或者说借鉴的不错。老大的宣传运营能力一直是我挺欣赏的,也具备小范围内的号召力,我们缺乏这样的运营宣传能力和号召力。在成都能有这样实力的公司,我个人感觉还不多。这也是我们在努力的地方,希望能在南京做出这样的成绩。但我想说的是,这次老大你的回答真的有问题,我姑且理解为一时脑热而不是整个团队DNA就如此。借鉴这个事情大家都在做,整个中国移动互联没有几个能站出来说完全自己想并研发出来形成产品的。大家很多都是在做微创新,但为什么你们这次搞的这么被动甚至有点不堪呢。关键还是在于你们的心态问题,被别人批评心里不好受能理解,谁在网上说我们产品不好我也不舒服,感觉我们团队也做了很多工作似乎都被抹杀了。但借鉴就是借鉴,尤其痕迹还如此之重,必须要正视别人的质疑和批评。而且很多问题你也承认了,这时候没必要如此高调的义正言辞,字正腔圆。如果这样,那就是你们的不对了,大家更多的也是反感这一点。其实大家很多说的都是比较客观的,而你的回复就不怎么理性也极其不严谨。甚至把很多大家没发现的问题你自己给抖出来了,而且都是站不住脚的理由在支撑。这又让我想到了上次某个动物浏览器事件,对于危机的处理方式确实太弱。放正心态,坦然面对,客观接受就行。就算回复也要低调一点,谦逊一点,无论对产品、团队还是个人都有百益而无一害。另外你说国外人家团队都没说什么,国内反而说的一无是处。我跟很多海外团队有过交流,也都聊过这个话题。遇到这种事情,海外很多人不屑于去过多纠缠,有几个理由:做好自己的产品最重要(这是我们要学习并坚持的)潜意识里中国就是会抄袭,很正常,还拿他们没办法(这是我们要反思并努力改变的)过多纠缠反而是帮助抄袭者宣传,没必要(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所以说不是别人不计较,而是不想计较。要真计较起来,你们当前的产品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关于DESIGNBOARD这个产品,我前几天试用了几次,感觉不错,海外同类型的产品也有几个做的不错的,但这不代表你们不能做。关键是要有创新,要基于国内用户真实的需求。很多行为习惯、操作方式及流程海外跟国内区别很大的,那么我们在这些方面做的更好,并提出自己的理念,这才是正道。包括UI/UE什么的,其实真没必要痕迹非常重的模仿,至少我现在看那些海外同类产品,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有些东西不需要膜拜,正所谓批判的审视。实际上对这个产品我有点疑问,这个产品是针对一个产品的最初创意设计阶段,而这个阶段是具有高度保密性质的,不会希望让任何外人知道,就是作为一个项目,客户也会要求签订保密协议。对于海外的软件产品,国内还相对比较信任些,对于国内团队的产品,尤其是一个也在做产品的设计公司开发的,信任将是一个大问题,这也将会影响到这个产品的后续推广。除非做成让用户自己部署的,否则用户的最原始原创的信息对你们来说是完全开放的,这已经足够恐怖了。平和的心态、谦逊的接受、批判的去审视并将其转化为动力,希望你们能越做越好,对于危机处理能越来越成熟。
“我们由于自己的无能,做了30版设计尝试都觉得不好,走投无路就只有仿制,把用户的体验放到第一位,坦然承认自己无能。” 37signals是很牛,我们用basecamp也大半年了,真没觉得是什么不可超越的,明显就是你们懒。抄就抄吧,干嘛这么矫情呢?
其实大家对抄袭的容忍度很高的,在国内这样的一个圈子里,执行力确实重要度可能更高;抄袭这事,爱喷的人多,理解的不理解的都有,但是如果当事人不诚恳或是因此过分纠结,导致对旁人点评的低质的反驳,真的是很减分的。尤其是这类要生存在互联网圈的产品,用户更是那些互联网圈的从业者。就像基因、文化对产品影响巨大,同样一套程序/产品在不同的人手中也会玩出不同的结局;用户体验好,也不仅仅只是产品操作一项。
我一直觉得在这种严肃的问题上用出比喻来基本上就是耍嘴皮子了比下限了,你非要把决定「借鉴」别人的东西说成是汽车用轮子,那我就可以把你比喻成看见章子怡出名就非要整容成章子怡然后还自称国家巨星。发现问题了么?你可以找出你自己觉得有理的比喻,但是别人也能轻易找出更没下限的。当然,这不是下限比赛(等等……这似乎就是下限比赛) ,但是我就先不和你纠缠这个了,否则一会儿什么“道德帝”“你自己不用盗版软件”什么东西就都招呼在我身上了。说说别的吧。你们的「三十多版」,「痛苦地决定」,真的有最好的设计么?在别人纷纷抄袭pinterest之前有没有想过pinterest自己是个“原创”?在别人纷纷抄袭Path之前有没有想过Path是个“原创”?在你们抄袭basecamp之前有没有想过basecamp自己是个“原创”?Angry Birds,Facebook,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能是一句俗套的话,但是我始终是相信这句话的,30版之后觉得还是不够好说明30版还不够多,你们还真的就准备固步自封在那圈子里了?「在汽车发明前问别人要什么,他们会说要一匹更快的马」。
如果是我或者我哥们抄别人的产品,那肯定是做了微创新,咱得去叫个好,站个台,如果是别人抄了我或我哥们的产品,cao,你丫怎么这么无耻,兄弟们,给我喷丫的。没关系,其实大家都这样。只有圈子,没有是非。
其实basecamp重要的是产品的快速迭代,还有非常优秀的开发和客服团队,这些是抄不来的。刚开始就看到微博上铺天盖地的推荐,还真以为是什么有意思的产品,看后才觉得失望(一模一样的UI,至少从介绍页面看来是,无力吐槽)。但是我失望的不是一个copy的basecamp,而是这种理直气壮的底气。当然个人失望不失望无关紧要,只希望以后这样的宣传能少一些,互联网创业的风气能更好一些。抽空看了下37signals的TOS,你是需要书面授权的。Copyright and Content Ownership4. The look and feel of the Service is copyright(C)signals, LLC. All rights reserved. You may not duplicate, copy, or reuse any portion of the HTML/CSS or visual design elements without express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37signals.
我的态度很简单;在这个圆角四边形都能用来申请专利的年代,版权问题已经极其难以判断和回答了。模仿、借鉴是人之常情,过分了就是抄袭,而目前没有任何一个标准可以衡量这个界限。对于很多国内的产品我们强调微创新,包括zaker等等,你也可以说他们抄袭flipboard;对于现状,tower团队更应该理直气壮的强调自己的微创新,就我目前使用而言,至少我们在讨论中通过剪贴板直接上传图片要远远方便于basecamp。至于外观和思路方面,keep working guys!总是能找见自己可以突破的点的;而不得不使用Paper-like Interface绝对不能成为羁绊住自己的理由!前途漫漫,微信是从米聊+talkbox走出来,qq是从ICQ走出来,但却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路~
精英们,别闹。这事彩程设计办的也是心里有愧,我给37signals的Jason写信,想获得他们Paper-like Interface的UI设计授权,但他拒绝了。所以,我们仔细阅读37的版权声明后,仿制了现在的界面,Paper-like Interface实在是天才的设计。这是唯一我觉得心里有疙瘩的地方,毕竟37是我们最尊敬的公司。我们由于自己的无能,做了30版设计尝试都觉得不好,走投无路就只有仿制,把用户的体验放到第一位,坦然承认自己无能。至于“赤裸裸的全盘抄袭”这样的话,就过了。我们的Page-Stack设计,全部都是从头写,没有一行代码来自Basecamp。在页面返回定位上,比37现在的Paper-like interface支持的更好。在UI设计上,也没有抄袭纸质堆叠的现实模拟效果。没用过Tower,光看截图就说“赤裸裸”的,那你肯定连歼15都看不上,走你。你不能说别人造了带轮子的汽车,我们就非得造不带轮子的汽车不叫抄袭,总得讲点理吧。我们的Tower发布后第二天,37的人就在Twitter上就看到了,他们啥也没说,倒是国内被说的我们一无是处,而且是被根本没认真用过的人上来就喷,真糟糕。那我们作为一个设计公司,为什么要去做个模仿痕迹很重的Tower呢?这不是找骂么?实际情况是,我们从2010年就开始用Basecamp,但是国内访问实在太慢,还会被墙,所有的体验都被摧毁了。我们团队的协作又完全离不开在线协作,是痛苦促使我们自己造了Tower。国内的小团队会越来越多的使用互联网开展协作,这是毫无疑问的趋势,你们信不信我不管,反正我是信了。这是个商业机会,希望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让那些觉得Basecamp不够好的团队,多一个选择。Two is always better than one。我们还面向学生团队和公益组织提供Tower免费计划,希望学生能够用Tower做出更好的作品,公益组织用Tower能够更高效的远程协作,这些都是Basecamp永远都无法覆盖的需求,不是不能,是DNA决定的。另外,我也欢迎你也来做团队协作工具,给国内的小团队提供比Tower更好的产品,把我们干掉,求你们了!附:Basecamp产品的Terms链接:
建议看看 V2EX 的 Livid 是怎么处理「我们从 2010 年就开始用 Basecamp,但是国内访问实在太慢,还会被墙,所有的体验都被摧毁了」这个问题的。诡辩很没意思的。链接:
沟通的困难在于,你并不知道整个设计和开发过程,然后就YY别人是“挖空心思”、“掩耳盗铃”、“恶意卖萌”,或者是“没花心血的投机”,以为我们只是偶然发现basecamp在国外很火,于是一拍脑袋说,这个国内没有,抄!然后就吭哧吭哧花了几周抄了一个出来。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从两年前就开始做协作类的产品,从到再到,没有一款产品不是花费不短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设计的,也没有一款产品是没经历过许多版本的变迁的,其中有些对其它产品有借鉴,有些是彻底原创的功能,但是都是我们仔细思考了才选择的。Tower从今年8月开始动工,如果一开始我们就想“赤裸裸的抄袭”的话,那早三个月就发布了,实际上我们做了无数版设计,在变成现在这个结构之前也邀请了一些朋友来参与试用,然后再来改进,中间是经过了很多思考和选择。我们承认tower深受basecamp影响,但是我们很清楚我们要打造的产品的本质是什么,只是在解决它要满足的本质问题上面,我们发现basecamp带来了很多我们认可的思路,于是我们借鉴,重新设计,再实现,仅此而已。难到你们在做任何一款产品的时候从来都是清一色的原创思路?有些时候我们都会有“残暴的偏见”,就像方舟子说韩寒抄袭,那是他无法理解一个初中生能够写出那样的文字来,这种“无法进入别人生活”的现实导致我们总是在很多时候去武断且偏激的下结论,但是我们难倒没有从真正的历史和生活经验中发现,往往乍看上去的是非,背后总是充满了复杂的情节么?所以我很理解你的无法理解,但是也希望你能慢慢理解一些道理,我们不是投机者,就像文革的时候那些无数被冤枉的反革命分子、特务,我们不完美,做不到完美,但我们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没有底线。把挑剔和质疑更多的用到公权力和高墙上去吧,别用在一颗小草身上,我们没你想象的糟糕,而且,我认为恰恰相反,作为一个自给自足将近5年的小团队,我们在这个国度里创造出了太多有趣和美好的东西,问心无愧,反而是觉得这个国度上无法让更多我们这样的团队好好生存下去,我们每个人都有罪。============ 分割线 ===========以上其实全部跑题,本帖的问题是,能否称得上全球最好xxxx啥的,我的答案是:国内算是很不错的,国外最好的那是扯蛋。另外,那句话本来就是白鸦帮助tower的宣传语而已,朋友帮忙宣传难免夸大其词,这也可以理解。所以进来一看,各自怀着猜疑和偏见,一知半解的时候就去做评判,太扯了....
对项目保密天然缺乏安全感的我,表示犹豫不敢用国内的类似网站……小插曲:打开网站时最初无法使用,提示我使用的不是chrome或firefox浏览器,但我使用的确实是chrome(2011年某版本),只是因为版本较低。这是第一个由于我chrome版本低不能使用的web产品(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多)。但,需要解释的产品不是好产品……这也不是国内第一个类basecamp的网站了,对这点到无所谓咯……创业者之间的相互推荐,是我国互联网界缺少的优秀风气。望继续……
试用了一下。东西不错。不过看他们老大抄袭了还这么屌,不太敢把自家项目放他这儿,哪天来大姨夫心情不好删我数据可咋办。13人的小团队做了这么多横向项目,说明没啥明确目标,万一哪天转行倒卖客户数据可咋办。按目前国人的人品水准,还是做成可以内网部署的软件更放心。有空的时候俺们准备仿造一个歼15内部用。
沈学良的回答:“你说:这是个商业机会,希望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让那些觉得Basecamp不够好的团队,多一个选择。Two is always better than one。”当任何一个商业机构,标榜自己做事的出发点是为了别人,多半有鬼。
用了一下感觉真是不错,以前也体验过basecamp,tower这个真心可以说是copy了!希望tower的团队看到这么多抨击以后不要气馁,可以把自己的创新加进去。basecamp未必就是最好的。另外,tower既然面向中国,肯定可以基于中国用户习惯做出一定的创新。在中国做互联网产品避免不了各种口水,还是少说多做为上啊。如果不解释那么多,可能口水会少一些。
“如果你是黄牛党,想利用Tower免费计划来倒卖帐号。我们发现后,将毫不留情的删除你帐号下的所有数据。所以,请不要挑战你的道德底限和我们的智商!”。用户数据的安全性最重要,即使账号是其它途径非法得来的,也不能说删除就删除啊。
tower确实非常的好用,程序员客栈作为目前为止纯远程协作的项目,一直在使用tower进行工作。我们也做了一些怎么做好远程协作的总结,协作工具是不可少的?1. 理解什么样的开发能远程协作前期主力开发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把部分责任清晰的工作用远程协作方式来进行:比如Android端或者iOS端等。不要全部放手外包项目,根据人员熟悉稳定情况,然后逐步安排所有远程协作开发工作2. 开发者一定要靠谱专业必须善于识别好的开发者。不但要看开发者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开发者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开发者的主要方法。3. 需求分工明确,规划清晰总之需求、分工一定要明确,这样才不会有抱怨。项目开发流程以及进度安排等规划一定要清晰,这样才不会迷茫。4. 使用先进项目管理工具,做好阶段性总结工作。力戒只安排,不总结。
UI/UE如此赤裸裸全盘抄袭Basecamp的网站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在他们做出点创新之前就是一个垃圾网站。我觉得推荐这种东西的创业者也很没溜。
白鸦写这样的广告文案还真高估了他。全球最好的是讽刺吗?一边抄袭一边炒作,这是秀什么的下限?如果你是黄牛党,想利用Tower免费计划来倒卖帐号。我们发现后,将毫不留情的删除你帐号下的所有数据。所以,请不要挑战你的道德底限和我们的智商!一个会删数据的服务商,我不管你产品是不是抄袭的,是否全球最高效好用,我都不会使用。
哈哈,潜水多天,冒个泡泡先。程序猿们(包括所谓的某些产品经理),你们太在意用什么技术,用什么体验,抄谁谁谁了。于此同时却忽视了问题的本质。那些没有深度使用Basecamp和Tower的人,你们先莫要喷。 在我第一天使用Tower的时候,感受很简单:它有Basecamp的感觉。它有超过Basecamp的细节。我相信,再过一些时间,这篇帖子会变得很有回顾的意义:)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os最好的阅读软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