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基本单位是什么

基于潜力评价的城市土地扩展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硕士论文
基于潜力评价的城市土地扩展研究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无法替代的自然资源,处理好土地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规模“做大做强”对土地提出了更多需求,用地供求矛盾逐渐突显。其一,以外延扩张为主的“摊大饼”式的城市土地形态导致农地非农化明显加快;其二,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粗放利用甚至闲置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盲目扩张的城市建设和粗放低效的土地利用模式已极大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时,及时对城市空间增长进行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必须选择合理的城市空间增长策略,走“高效化、集约化、节能型”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
本文以河北省国土资源大调查试点项目《唐山市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潜力评价》为依托,以唐山市市区土地为研究对象,以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为手段,以探究潜力填充下的城市扩展规模与方向为目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城市扩展和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研究现状;其次以空间演化为切入点,总结了唐山市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特征;再次,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强度以及土地利用状况等多角度分析了唐山市市区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一一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一一聚类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唐山市市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然后,通过与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进行空间叠加分析,从提高用地容积率入手,对潜力地块进行用途及容量挖潜填充,并测算了具体潜力数值;同时根据2020年的市区人口规模预测结果,通过构建基于潜力填充的城市用地规模预测模型,合理确定至2020年的唐山市市区扩展规模,并以唐山市城市规划确定的未来城市发展方向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未来城市用地的部署为依据合理确定了城市扩展的空间范围;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潜力填充前后两次规模与布局预测情况,确定基于潜力评价支持下的改进规模预测模型可节约的用地区域及地类面积,从而反映城镇土地内部挖潜对城市扩展空间的促进作用。此研究为城市扩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F293.2【目录】:
摘要5-6Abstract6-10第1章 绪论10-16 1.1 研究背景10-12 1.2 城市扩展研究状况12-14
1.2.1 国外研究状况12-13
1.2.2 国内研究状况13-14 1.3 土地评价研究状况14-16
1.3.1 国外研究状况14
1.3.2 国内研究状况14-16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16-20 2.1 基础数据16-17 2.2 软件支持17 2.3 研究内容17-18 2.4 研究方法18-19 2.5 研究思路19-20第3章 研究区概况20-23 3.1 自然地理概况20 3.2 经济社会概况20-21 3.3 研究区域界定21-22 3.4 城市发展战略22-23第4章 唐山市城市用地扩展过程23-28 4.1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23-26 4.2 建成区用地规模变化特征26-27 4.3 建成区紧凑度变化特征27-28第5章 唐山市市区土地利用现状28-36 5.1 土地利用结构28-33
5.1.1 土地利用总体结构28-30
5.1.2 分区土地利用结构30-32
5.1.3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32-33 5.2 土地利用布局33 5.3 土地利用强度33-34 5.4 土地利用状况34-36第6章 唐山市市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36-53 6.1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定义36 6.2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前提36-37 6.3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单元37-38 6.4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模型38-40 6.5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40-47
6.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40
6.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0-43
6.5.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43-46
6.5.4 评价指标合理值的确定46-47 6.6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类别的划分47-48 6.7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结果分析48-51 6.8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51-53第7章 唐山市市区用地增长规模预测53-60 7.1 城市用地规模增长的驱动力分析53-54 7.2 人口规模预测54-56 7.3 传统定额指标法预测城市用地扩展规模56-57
7.3.1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56-57
7.3.2 城市用地扩展规模预测57 7.4 改进定额指标法预测城市用地扩展规模57-59
7.4.1 改进预测模型的构建57-58
7.4.2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确定58-59
7.4.3 城市用地扩展规模预测59 7.5 预测结果对比分析59-60第8章 唐山市市区用地扩展空间预测60-65 8.1 市区扩展空间方向分析60-62
8.1.1 用地发展方向选择的原则60
8.1.2 用地发展方向选择60-62
8.1.3 用地发展方向62 8.2 市区空间扩展边界界定62-63 8.3 扩展空间对比分析63-65第9章 结论与展望65-67 9.1 结论65-66 9.2 创新点66 9.3 展望66-67致谢67-68参考文献68-7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娟;王志彬;;[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06期
郝素利;丁日佳;;[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6期
张亮;;[J];科技与企业;2010年07期
;[J];稀土信息;2011年05期
苏卉;;[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9期
王世金;赵井东;;[J];地理研究;2011年08期
林瑞平;王炜;;[J];中国土地;2011年08期
;[J];地质与资源;2011年03期
刘燕红;黄川林;熊凯;;[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7期
卢文光;黄鲁成;;[J];技术经济;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莹;;[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七个全国“土地日”: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论文集[C];2007年
张洪岩;张正祥;罗永峰;杨柳;;[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刘仲桂;黄启灿;;[A];中国水利学会200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仲济香;;[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郑新奇;阎弘文;王爱萍;王筱明;张波;张金萍;;[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潘爱丰;金鑫;黄亚平;;[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张金亮;张金功;常象春;;[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刘仲桂;黄启灿;;[A];广西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冯勤科;;[A];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集[C];2003年
王鹰翅;徐进勇;李箭飞;李晓军;;[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实习记者
徐峙;[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霍研;[N];中国黄金报;2008年
于德福;[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李逢波;[N];莱芜日报;2010年
本报记者;[N];贵州民族报;2011年
李瑞娟;[N];银川晚报;2011年
于德福;[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N];中国黄金报;2011年
刘福宏;[N];中国矿业报;2011年
于德福;[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会军;[D];吉林大学;2010年
蔡云鹏;[D];天津大学;2007年
薛顺荣;[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杨钻云;[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王明学;[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龚建明;[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陈康林;[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王吉武;[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高延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李敬峰;[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文英;[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王蒙;[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王意;[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刘文智;[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贺鹏飞;[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张波;[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张金萍;[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尹建忠;[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王伟;[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谢广峰;[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土地评价复习资料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土地评价复习资料
上传于||文档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地​科​学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为什么进行土地整理潜力因素的调查与评价_百度知道
为什么进行土地整理潜力因素的调查与评价
提问者采纳
行土地整理潜力因素的调查和评价,是为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为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打下基础,提高土地的抗旱和排涝能力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土地整理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土地潜力评价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土地潜力评价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140.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评价与潜力分析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评价与潜力分析专 业: 土地资源管理关键词: 城市土地 土地评价 利用潜力 南京市分类号: F323.211形 态: 共 89 页 约 58,295 个字 约 2.788 M内容阅 读:
内容摘要城市土地积淀了城市活动的内涵,构成城市的各种要素物质设施、经济活动、公共机构、社会群体等的空间分异直接投影在现实城市土地的使用上。本文所指的城市土地利用潜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反映了伴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土地为载体的各种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变化发展和环境生态的协调状态。这种土地利用潜力的内涵,就是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和利用,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土地利用方式。最近国家提出“科技兴地”的重大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将加大对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理论及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倡协调的发展观,使城市土地利用问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南京如何顺应这一观念的转变,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耕地保护的关系,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潜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分析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入手,通过对历年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分析,构建了反映区域特点的评价体系,进而对南京市2010年城市土地利用潜力做出科学预测,并提出保障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论文第一章到第二章为理论分析部分:第一章绪论,探讨了对土地资源、城市土地资源研究的背景、重要意义,并阐述了本文主要的研究..……
全文目录图表目录摘要第一章
引言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一 国外研究进展二 国内研究进展1. 土地评价研究历史沿革2. 近10年我国土地评价研究取得的进展3.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潜力评价研究进展三、研究的内容四、研究方法一 区域比较分析方法二 产业结构分析方法三 主成分分析法四 灰色聚类分析方法五、技术路线第二章
城市土地评价的基本理论及相关概念一、基本理论概述一 土地区位理论二 地租理论三 土地报酬规律理论四 可持续发展理论二、相关概念一 土地评价二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三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第三章
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概况一、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一 分行政区土地面积及用地结构二 与江苏省其他城市相比,土地资源丰度相对紧缺,质量较高二、南京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相关性分析一 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相关性分析1. 不同类型用地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2. 产业结构对经济的贡献3. 经济增长方式与土地资源的损耗二 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相关性分析1. 人口与土地利用2. 城市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3. 科技发展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贡献率第四章
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一、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一 评价指标确立的原则二 单项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1. 粮食安全2. 城市体系合理性3. 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性4. 城市用地结构合理性5. 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三 综合评价方法二、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一 单项评价1. 粮食安全2. 城市体系合理性3. 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性4. 城市用地结构合理性5. 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二 综合评价第五章
南京市土地潜力分析一、南京市用地结构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一 近年用地结构和建设用地需求分析二 用地结构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1. 用地结构预测――运用马尔柯夫链模型预测2. 建设用地需求预测三 预测结果分析讨论1. 两种预测模型得到的结果差别分析2. 与土地利用规划数据的对比:规划合理性探讨二、南京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预测一 近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1. 土地集约利用现状2.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变动趋势分析3. 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子分析二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预测1. 以非农业人口预测2. 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测3. 以工业总产值预测4. 预测结果汇总三、农用地利用潜力预测――从耕地生产潜力角度一 粮食生产在南京市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二 粮食需求预测三 耕地生产潜力预测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一、研究结论一 近年城市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增加,但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二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但目前集约利用程度不高二、政策建议一 确保一定的耕地面积,对划定的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二 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三 重视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研发、推广和转化四 有效利用土地储备和投放制度,宏观调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五 加大城市用地置换力度,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六 制订城市用地集约度门槛,严格项目集约用地准入条件七 建立集约用地考核评价制度三、可能的创新之处四、不足之处五、后续研究参考文献
相似论文,177页,F323.211
F224.5,71
页,F323.211
F224,87页,F323.211,88页,F323.211,59页,F323.211,61页,F323.211,58页,F323.211,65页,F323.211,80页,F323.211,66页,F323.211,72页,F323.211,50页,F323.211,110页,F323.211,73页,F323.211,46页,F323.211,59页,F323.211,59页,F323.211,76页,F323.2 F301.2,85页,F323.211,80页,F323.211中图分类:
> <font color=@3.211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 2012 book.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