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生产竹丝竹灯笼制作的地方在哪!

梧田街道北村:竹丝灯笼旧影里的现代幸福生活_我的网站
联系电话:
联系传真:
电子邮箱:
联系地址:
当前位置: >
> 公司新闻
梧田街道北村:竹丝灯笼旧影里的现代幸福生活
作者: 采集侠 来源: 网络整理
发布时间:
  -陈安生
  闻说吹台山,秋来锁薜萝。白云长自在,幽径复谁过?
  天末空愁眼,尊前且浩歌。山林与廊庙,二者竟如何?
  这是宋代诗人许景衡描写吹台山的诗句。吹台山是浙闽边界的洞宫山之余脉。在这支余脉中,有一条长长的山脊连接了莲花山和芙蓉尖,蜿蜒盘旋于群山之巅宛若一条游龙,相传周灵王的太子王子晋喜欢吹笙,能学凤凰之鸣,吹台山为王子晋吹笙之所而得名。
  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写诗赞扬吹台山,使风景秀丽的吹台山闻名古今。殊不知,吹台山山脚下的一个古村落&&&梧田街道北村村的发展历史,更是值得回味。
  以编制灯笼为业的村庄
  北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村落东至蟠凤村,南接南村,西靠吹台山,北连南堡村,因地处梧田街道慈湖片北部而取名北村,清光绪《永嘉县志》记为慈湖北村。由庄桥、上村、前岸、后岸4个自然村组成,北村的《詹氏宗谱》记载,宋雍熙年间,詹氏始迁祖曾任永嘉县令,因巡视至吹台山山脚,看到此处田垟开阔,风景宜人,便偕家属定居,开荒种田,繁衍生息。如此算来,村庄的历史已经有1000多年了。
  冬日暖阳,我们一行从梧田街道驻地出发,坐车沿瓯海大道西行至慈湖路口,然后步行走进了这个以方位命名的村庄。
  在村里,我们遇到了现年70多岁的詹锡兴老人,他是我区诗词楹联学会的会员,写得一手好字,吟诗作对,样样精通,可算是村里的文人了。他对北村的发展历史相当了解。
  詹锡兴告诉我们:&北村在明清、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村民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编制灯笼。当时,村子里挨家挨户编制竹丝灯笼,销往义乌、东阳、金华、兰溪等地,赚钱换取低廉的物品维持生活。改革开放后,竹丝灯笼编制不再作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而作为一种休闲消遣的手艺,由村里的老人们空闲时坐下来编编制制,打发打发时光。&
  老人面带笑容,说话充满自信,又带点幽默。
  &现在还有人在编制灯笼吗?&我们好奇地问。
  &有啊,在我们村,编灯笼的还有100多人呢,这恐怕是瓯海,乃至整个温州,编制竹丝灯笼现存人数最多的村子吧!&老人自豪地说。
  于是,在詹锡兴老人的带路下,我们一行穿街走巷,在临河的一个院子里,找到了正在编制灯笼的詹育生老伯的家。
  跨进詹老伯的家门,一阵竹香随风飘来。
  老式的木房,厨房连着餐厅,桌子边,凳子上,放着很多已经削好的竹丝,地上是一个个编制好的竹丝灯笼架,网状的,一串一串堆在一起......此时,我们的眼前便是一个竹丝灯笼的小世界了!
  屋子里,今年83岁的詹育生和他的妻子正在编制灯笼,两位老人身上系着白围身,双手在竹丝间不停地游动,几把细如丝线的竹丝,在老人的手中,就像微风中的兰花草,在轻快地跳跃着,交叉完成了一格格的网眼,聚成了一个圆满的空间,不一会儿,一只灯笼骨架就编好了。柔弱的竹丝在编制成灯笼骨架后,具有了坚韧的弹性,压叠在一块,然后用丝线串在一起。
  两个80多岁的老人,两双熟练、灵巧的手。
  说起编制灯笼的手艺,詹育生老人说,自己十几岁开始就随家人一起编制,已经编了70多年。&熟能生巧吧&,老人说得很轻松。
  詹育生老人告诉我们:&温州有句老话:&百里坊,大灯光&。这里的&灯光&指的就是竹丝灯笼。那时候,百里坊的纸扎店,只负责往竹丝灯笼上糊皮纸,刷桐油、贴字。大部分的灯笼骨架,都来自我们北村呢!&。
  老人还说:&过去,竹丝灯笼生意很好,渔民们出海打渔,在船上,要用竹丝灯笼照明;在农村,乡间的道路旁立着一高高的杆子,挂上灯笼,称作&长明灯&;正月里,乡村中划凳板龙,每节龙档上都要装一盏灯笼,称为&龙船灯&;寺庙宗教活动,祠堂祭祖,也要遍点&三官灯&。那时,竹丝灯笼的用途是非常广的。现在,很多的民俗活动逐渐消逝,竹丝灯只在一些宗教活动中还会用到。再加上竹丝灯笼是手工编制的,工序繁琐,赚钱少,因此,青年人都不肯学,这项手艺再过几年,就会失传了。&
  老人有点惋惜。毕竟是自己祖传的手艺,而且,整整坚持了70多年呀。
  同行的村干部詹金德告诉我们,北村会编制竹丝灯笼的人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已经快70岁了,60岁以下的,已经没有人会这一技艺。
  以家庭作坊起步的企业
Copyright (C) 藁城灯笼厂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
联系传真:
电子邮箱: 联系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竹编灯笼做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