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鉴赏以青铜材料铸造的青铜器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青铜器特点与价值(图)
08:33:26 【】
来源:艺术中国 已有人浏览 有人发表了看法
一、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   就世界范围来说,青铜器是所有文物中比较重要的一类,而在中国这一点尤其突出。青铜器以其量大、精品多、艺术与科学价值高而饮誉海内外,因此青铜器的鉴定也成为文物鉴定中最重要的一门学问。
  中国青铜器究竟有多少,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其原因也在于它的数量太大,到处都有,难以确知。就陕西而言,从1949年10月到1979年,三十年间先后出土商周青铜器三千余件。1976年12月年扶风庄白出土微氏家族铜器群,一个窖藏就埋藏了103件精美的青铜制品,像这样成百件青铜器一次出土的现象在清末及民国时期亦屡有所见。从汉代出土青铜器至今,仅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在一万件以上。当然有铭文的青铜器毕竟是少数,反过来推算,加上没有铭文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从文物鉴定的角度来说,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鉴定难度大,反过来又使研究赏析更富有情趣,青铜器也更具有吸引力。
  中国古代青铜器享有盛誉并非以数量取胜,关键在于它的质量。中国青铜器精品极多。尤其在商末周初,中国青铜器制造处于顶峰阶段。此时的青铜器精品极多,以其制作精湛、形制瑰异、花纹繁缛、富丽堂皇而为收藏家们所钟爱。当然春秋战国也有很多式样新颖别致的青铜器。在现存的商周青铜器中,司母戊方鼎以其巨大而闻名遐迩。它高133厘米,重875公斤,形体宏伟,外观庄严。在奴隶社会的商代,要制作如此巨大的铜鼎,实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体现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虎食人卣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通体作虎踞坐形,以虎后爪与尾为器的三个支撑点,而虎的前爪正有力地攫着一断发跣足的人,作噬食状,造型十分逼真生动。且从提梁至三个支点通体都是花纹,铸造精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像西周的何尊、墙盘、利簋、大克鼎,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战国时期的宴乐攻战纹壶等,都是国之瑰宝、艺林中之珍品。所以说青铜器不同于甲骨。它有复杂的形制,多彩的花纹,增加了艺术的欣赏性。
  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晋北、陕北及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青铜器,即我们以前称之为“鄂尔多斯文化”的青铜器,有不少青铜制品不同于中原地区,像羊首、马首、鹿首之类的动物头像作为装饰,还有短剑、短刀和饰牌等,别具一格。它们体现了中国青铜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给青铜器鉴定带来了新的课题。由于本书篇幅有限,所及只是中原地区铜器,其他地区的青铜器研究只好从略了。
  中国青铜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铸刻有文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金文。这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青铜器的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从商代中期开始的,起初只是一两个字,即郭沫若先生称之为“族徽”的文字。商代晚期开始铭文增多,但最长也不过48字。西周时期是铭文大发展时期,长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铭达497字,是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春秋以后铭文渐趋减少,战国时往往是“物勒工名”,罕见长篇铭文。这些铭文书体或粗犷或瘦劲,或工细或秀美,本身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而文字对于历史研究十分重要,一篇长篇铭文不亚于一篇尚书,可见其珍贵程度。而铭文本身又是我们鉴别断代的重要依据。
  中国青铜器流行时间很长,就青铜容器来说,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期已经出现,经过商、西周、春秋、战国,直至汉代。因为战国以后青铜礼器便衰落了,所以本书一般讲到战国末期为止。当然工具与小件青铜饰件的产生则更早些,应该在原始社会末期。青铜器发展历史之长,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流行时间之长既为我们鉴定它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序列,也增加了鉴别的难度。
  中国青铜器的大宗是青铜礼器。这是中国青铜器的又一重要特征,在世界青铜器家族中担任绝无仅有的角色。从上述论说可以看出青铜器的发展是以夏商奴隶制社会的建立为起点,在商宋周初奴隶制发展到高峰时期,青铜礼器也达到了它光辉的顶点。春秋以后,奴隶制开始衰落了,青铜器也开始走下坡路。到战国晚期,青铜器主要是青铜礼器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从整个奴隶制度发展与消亡来说。而在每一个奴隶制王朝,青铜礼器被统治阶级用来祭天祀祖,宴飨宾客,歌功颂德,死后埋葬于地下。显然它是为奴隶制统治服务的。对于一个奴隶制国家来说,青铜礼器尤其像鼎之类的重器是社稷的象征,它的存亡就是国家的存亡,所以古书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的说法。显然青铜器不是一般的实用器。对于一个奴隶主贵族及其家族来说,青铜礼器又是他们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据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必须恪守法度,而不能逾越。生前如此,死后埋葬也是如此。所以说青铜礼器被制度化、神秘化、权力化,它就不是一般的实用器了。在形制、纹饰的铸造方面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用对待实用器的眼光去看待,这是我们在鉴定时必须注意的。很多器物的形制纹饰都表明它不适于生活中使用,原因就在这里。在青铜礼器上,各级奴隶主贵族寄托着他们的信条与期望,反映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当这种要求用形制与纹饰表达仍嫌不足时,便诉之于文字。这就是中国青铜器铭文很多的原因之一。青铜器是物质的,但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产品,这是中国青铜器的奇妙之处。
  中国青铜器在铸造工艺方面有自己的特殊传统。外国铸造青铜器用失蜡法,特别是印度用此法可作很细巧的东西。失蜡法的范可以用几次,产生一批形状花纹完全一样的青铜制品来。而中国不大用失蜡法。最早用失蜡法在战国早期,在此之前是用合范法。对此外国曾有错误的看法。国外最早研究中国的铜器是从铜镜开始的。因为铜镜用失蜡法,所以开始认为中国是用失蜡法,但后来发现早期铜器并不是用失蜡法,于是又180度大转弯,说中国无失蜡法,是从外国传入的。这都不对。中国既有合范法,也有失蜡法。只是合范法在商代与西周春秋时期大量使用罢了。合范法的特点是一般一范只做一件,青铜礼器中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器物,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无疑增加了中国青铜礼器艺术观赏价值。
  如前所述,中国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制度在青铜器上的“物化”,它用以表明奴隶制等级制度,以器的多寡与不同的组合形式来显示不同地位、身份的贵族的价值,具体如天子九鼎之类,即青铜礼器在使用与埋葬时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例如在商代盛行以觚、爵配对组合。一般奴隶主贵族墓葬常出一觚一爵。身份高的则多埋藏几套。西周则盛行鼎、簋组合。尤其当时形成“列鼎”制度,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都有一定的规矩。这种组合体现了一定的功能。这是中国青铜器的又一特点。了解这一点对于分析青铜器本身及其文化背景都有重要意义。
  而相比之下,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青铜器则不同。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青铜器的特点,有必要在此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国家青铜器的情形。
  世界各国及地区使用青铜器的时间不一样,其中以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使用青铜器最早,距今约有五千多年历史。这里曾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其次是欧洲,再其次是印度,也有四千多年,与中国差不多。非洲稍晚,比中国晚一千多年。美洲的青铜历史始于何时还不清楚,大约是公元以后的事情了。中国的青铜器制造年代在世界各国中是比较早的。
  在印度河流域,使用最普遍的青铜器是工具与武器,有斧、镰、锯、刀、剑、镞、矛头等。还有手镯、脚镯之类的装饰品。越南的青铜器制品与中国相仿。东南亚各国的青铜器受到中国南部青铜器的深刻影响。与中国北方邻近的国家与地区的青铜器如曲柄刀、短剑、锛、弓形器等显然与中国北方出土的某些器物相似。日本更不用说了,青铜剑、戈、矛等是由大陆传去的。欧洲在公元前1600年后,迈锡尼文明兴起,装饰豪华的青铜武器是其代表。在此之前的米诺斯文明已进入青铜时代。巴尔于和东南欧也曾以青铜文化发达而著名。其中铜斧、三棱短剑、四棱锥子很有特点。而在西班牙与葡萄牙一带,青铜也多铸成武器,如刀、斧、剑、戟、弓箭。总而言之,中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青铜制品显然以武器与工具为主,生活器皿为辅。而在中国恰恰相反,以生活(包括祭祀用的)器皿为主,武器与工具虽然不少,但毕竟所占比例较小。
  在印度河流域,青铜铸造技术较高。匠人们熟练运用热加工、冷加工和焊接技术制造青铜器具。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欧洲人已知用失蜡法铸造铜器,而埃及在公元前1567年至1085年之间已发明了脚踏风箱这样的冶炼设备。世界各地的冶炼铸造技术的发展不平衡。有的很先进,有些地区则落后。而中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
  世界各地的上古青铜器绝大部分没有铸刻铭文。只有像印度河流域之类的地区发现有少量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而中国大批有铭文的青铜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从世界范围来看待中国青铜器,则中国青铜器的特点一目了然。
  以上所讲乃中国青铜器的数量、种类、质量、流行范围、青铜器铭文、流行时间、与礼制的关系、铸造工艺、组合情形等九个方面的特征。只有抓住特征,了解其本质,才能作好鉴定工作。 & 二、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作用与价值
  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但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所谓艺术欣赏价值是指青铜器的造型艺术很高超,如同一条字、一幅画,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青铜器的艺术魅力表现在王个方面:构思巧妙的形态、富丽精致的纹饰、风格多样的铭文书体。
  如前所述,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丰富、品相繁多。加之用合范法铸造,一般一范只铸一器,很少有面目完全一致的青铜器,因此件件面貌各异,拓宽了艺术欣赏的视野。尤其是其中精品迭出,看了使人叹为观止。例如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殷墟妇好墓出土一件三联甗,其形制前所未见。以前发现的这种类似现今蒸锅式的甗都是单体的,而三联甗则是由并列的三个甑和一个长方形案状的鬲组成的,犹如长条桌上放着三只带耳的蒸锅。案上有三个圈形灶孔,用来承置甑体。不但放置稳当,而且一次能加温蒸好三锅饭,可见其构思之奇巧。长方甗架四周饰一圈蟠龙纹,相间有圆涡纹,其下加垂叶纹。甑的双耳为兽首耳,口沿下有两道细棱,饰对称的大夔纹和小圆涡纹。纹饰相当精美。从器上铭文得知它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商王武丁之妃妇好的器物,怪不得如此珍奇。商代晚期青铜器一向为世人所宝爱。如1975年出土于湖南省醴陵县狮形山的象尊,精美绝伦。通体作象形,其腹部宽大结实,四足粗壮,踏地有声;象鼻卷起,略呈反S形。既有凝重感,曲线仍然显得流畅而不呆板,活脱脱是一头现实生活中的象的形状。更为难得的是象尊通体布满纹饰,主体部位是饕餮纹、夔纹,鼻上饰鳞纹,额上有蛇纹,简直是一幅优美的立体图画。
  西周时期也有很多艺术精品,其中以牛尊最具魅力。1967年陕西岐山县贺家村出土一件牛尊。整体作牛形。牛体浑圆,四蹄粗壮,头部前伸,双目圆睁,似在呜吼,造型十分传神。尤其别致的是背上开一方口,口上加盖,盖与牛背以系环相连。盖上铸一立虎,虎四足向前,后身微缩,俨然在捕食。虎瘦劲而凶猛,牛庞大而憨实,两相对照,令人忍俊不禁。有些器物由于自身用途的限制,不可能做得如此奇巧,但细细察看,仍然可以体会铸造者的一片匠心。解放后出土的铭文最长的西周青铜器是墙盘,1976年12月陕西扶风县庄白村出土。盘为方唇、浅腹、附耳、圈足。造型大方而沉稳。器身通体漆黑发亮,如同新铸的一般。腹部饰一圈带状垂冠分尾长鸟纹,圈足饰宽扁的窃曲纹,纹饰的设计恰恰与器形的宽侈适应,因而给人以流畅、舒展的美感。铭文共284字,铸于盘内底,共18行。横竖成行,章法齐整,结构均衡,字形依笔划繁简略有错落,更显得活泼。笔划圆润,起笔收笔皆藏锋,给人道劲秀美的艺术享受。
  商周青铜器秀美多姿的形态、令人眼花缭乱的纹饰,不但为研究上古美术史和造型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且是现今装饰艺术很好的借鉴物。
  青铜器的历史价值主要由铭文来体现。我们知道,商周时代距今已很遥远,由于历史的变迁,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文献极少,只有《尚书》、《诗经》和《春秋》三传等书。就是这仅有的一些书籍,经过历代传抄,已不是原来的面貌,因此要想根据这些资料对上古历史有比较真切的认识是很困难的。而青铜器铭文,特别是篇幅比较长的铭文,是当时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没有经过后世的修改,保留了当时的真实的面貌,因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正如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序中所言:“说者每谓足抵《尚书》一篇,然其史料价值殆有过之而无不及。”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 &&& (一)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印证
  周武王伐纣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关于伐纣的具体日期,《书·牧誓》曰:“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成》:“粤若来三月既死霸,粤五日甲子,咸刘商王纣。”灭商在甲子日,由于记载十分具体,引发研究者的疑窦。而《逸周书·世俘解》也说:“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逸周书》曾受到疑古学派的极大怀疑,所以学界对武王是否在甲子日伐商意见分歧。1976年陕西临涧零口乡零河西出土西周初年青铜器利簋,铭首曰:“珷征商,惟甲子朝。”从而解决了千百年来的一段悬案。
  西周成王时,据文献记载,曾有迁宅洛邑一事。如《书序》曰:“成王在丰,欲室洛邑。”《史记·周本纪》曰:“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屯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不过司马迁在《周本纪赞》中则认为当时成王仍都丰、镐,未迁洛邑。但《吕氏春秋》等书也说成王营居于成周。1964年陕西宝鸡出土成王时铜器何尊一件,铭文开头便说“唯王初迁宅于成周。”证实成王确实迁居到洛邑。尽管目前学界还有不同看法,但何尊的问世,毕竟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   (二)为失载或记载甚少的上古国家提供了宝贵资料
  1974年至1981年宝鸡市博物馆在当地发掘一大批墓葬,出土的有铭铜器显示它们是西周囗(弓鱼)国墓葬,但文献上并没有记载,可见这是文献失载的一个诸侯国。出土文物表明这个方国具有很高的工艺铸造技术,如果不是铜器上有铭文,我们无从知道它是哪一国族。
  1977年河北平山县发掘中山王墓,出土中山王舋鼎等众多精美的青铜器。其中中山王舋鼎铭达469字之多。这是战国时期最长的铭文,对于研究中山王国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文献关于中山王国的记载很少,连王室世系也不清楚。而鼎铭等显示了前后衔接的六代中山王的世系,从而为深入研究中山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   (三)关于分封制
  商周时期,天子为了统治国家,将国土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往下分给各级奴隶主贵族,构成金字塔式的统治层次,有助于维护奴隶制度。文献中缺少分封时礼仪制度的具体记录,而铜器铭文中比较详细。分封时王要赏给诸侯鬯瓒、弓矢、土地和民人。宜侯矢簋显示康王时仍有分封诸侯之事。
&   (四)关于商周军制与战争
  据金文可知,西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军队有殷八师、成周八师、西六师。将领出征,其族人随同出战。敌方以淮夷、玁狁为主。攻打淮夷的目的之一是收取那里的赋税。战争的规模很大。据小盂鼎记载,两次战役共生擒鬼方酋长四人,馘五千一百余人,第一次俘人一万三千八十一人。推算双方投入兵力在两万人以上。胜利之后,要向祖庙献俘。这些细节都只能靠铭文来获知。
  关于青铜器的历史作用还有许多。上述仅举其几例,以“管中窥豹”。至于青铜器的具体价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尤其是上好的青铜器,乃国之瑰宝,价值连城。容庚所著《商周彝器通考》第八章名为“价值”,摘录了宋代以来有关青铜器的价格。严格他说这只是一时的价格,而不是价值。摘取几段如下:
  大观初,徽宗效李公麟之《考古图》作《宣和殿博古图》,凡所藏者为大小札器则已五百有几。世既知其所以贵爱,故有得一器其直为钱数十万,后动至百万不翅者。
  嘉庆七年三月廿九日,张廷济由虎坊桥馆寓车至顺城门内崇福寺街褐陈伯恭太史。归于护国寺之东宁远斋,见仲凫父彝,碧如翠羽、赤如丹砂、白如水银,文字刻露精锐,洵商周彝器中之无上神品。问其价,曰二十四金。许以八两,不果。四月九日,邀同赵秉淳孝廉再过其斋,益以二金,仍不谐。十七日,邀同宋葆淳学博又过其斋,以文银十两零四钱,又元银六钱,作大钱十千文得之。翁树培秋部是科分校礼闱。廿一日翁来见此,拊掌曰:“胜得进士第矣。”张曰:“诚如君言。”
  者囗(司女)方爵,嘉庆二十四年二月十八日,张廷济同梅里李遇孙明经过苏州,泊舟太子马头,由卧龙街至元庙观,遍观骨董肆数一,铜器绝无佳者。至申衙前,于钟表铺内见阁上庋此爵,尘灰委积。张索视之,心怦怦动。问其价,曰番银三饼,许至二饼有半。肆中入诡言寄售,遣人走问,云须十三,顷言误也。张笑谢之。廿日,自常熟回舟至苏,访石友孙均于申衙前,遣仆往瞻,爵则犹是也。乃托孙遣人转购。翌日,孙招饮百一山房,云托王振初去买,彼须十饼,已许至六饼,急不可图也。三月十六日,张治书于孙,促其速买,毋为捷足所得。廿八日,孙遣书椟至,偿以十饼,坚不肯受,唯留汉将兵都尉字中错金丝者之印一,后知得此用银九饼云。
  虢叔三钟,以阮无所藏为最大,张廷济所藏次之,伊秉绶所藏最小。其大者宋葆淳曾见于天津卫,后归杭州某姓。其人远出,闺中匮乏,觅售于潘某。为何某携入节署,售于阮元,得银二百两。其次者初为孙星衍所藏。嘉庆末年,归于吴囗(才鼎)。吴掌权扬州梅华书院,常陈设院中。斌良观察思得之未果。后归两淮鹾使阿克登布,得白金一千二百两。阿既受替,复送归吴志别,吴殁后,偿归张广德银号,值如归阿之数。张又归润州某,道光十一年春初,苏州郑竹坡以银二百饼得之。二日,转售于张廷济,值银二百七十饼。张别酬居间徐蓉林以八十四饼。是时每饼易大钱九百三十文。其小者陈均在马履泰陕西学使幕所,以银八两买于西安肆中。伊秉绶官扬州太守时,贻以百金得之。
  民国以来,以外国购求,花纹佳者,辄价至钜万,于是国内菁华,悉输海外。如端方所藏古酒器,于民国十三年,归之美国纽约中央博物院,闻价至二十余万。
  以上所摘段落,除青铜器价格外,购求者爱器如宝的心情,敏锐的鉴别眼光,都写得栩栩如生,真正体现出青铜器的价值来。 & &&&&&&&&&&&&&&&&&&&&&&&&&&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大观
热门关键词:
①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内容均属于本站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②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术中国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术中国网的价值判断。③如涉侵权稿件,请立即与艺术中国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延伸阅读:&
&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书法美术
&&工艺美术
&&艺网推荐青铜器鉴赏三大关键要素:造型纹饰和铭文_铜器佛像_新浪收藏_新浪网
青铜器鉴赏三大关键要素:造型纹饰和铭文
■西周鸟尊(山西博物院藏)
■西周鸟盖人足B
■西周乳钉纹圈足簋
  广东省博物馆专家林亚兴――
  青铜器文化有着数千年历史,藏品叹为观止。现在有何机会零距离接触青铜器?《晋国遗珍―山西出土周代文物精华展》在广东省博物馆正在进行,70多件青铜器精品亮相,且不乏镇馆之宝。日前,收藏周刊记者赶到广东省博物馆,馆内青铜器研究专家林亚兴和记者一起观赏了本次展览,他还介绍了青铜器的鉴赏方法。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有人说收藏了10件青铜器其实这已是“天文数字”了
  收藏周刊:青铜器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怎样的位置?
  林亚兴:现在考古发掘出土最早的是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器。商代至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期,春秋战国时期继续繁荣发展,直到汉代以后走向衰落。青铜器在中国文化和艺术方面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它的铭文,对中国商周时期的历史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收藏周刊:应该从哪些方面鉴赏青铜器?
  林亚兴:中国青铜器以其铸工精细、工艺精湛、纹饰华丽美观而著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在世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鉴赏青铜器是鉴赏其艺术价值,主要是古朴典雅的造型、精致美观的纹饰与书法流畅、挥洒自如的铭文。
  收藏周刊:目前青铜器的市场如何?
  林亚兴:青铜器的收藏是艺术品市场上的一个陷阱,一个危机重重的雷区。青铜器是档次很高的文物,再加上法律管控严格,涉嫌盗墓等问题,现在市面上很少出现,即使交易也多是私下进行。其实,过去青铜器收藏也都是不温不火,将来也可能是如此。最近几年,艺术品市场出现仿古青铜器比较多,所谓商周青铜器实际就是现代仿古工艺品。
  收藏周刊:据您的观察,青铜器的藏家有怎样的特征?
  林亚兴:现在别说南方,即使北方也少见青铜器收藏大家,或许收藏家隐藏得特别深,不愿抛头露面。有人说自己收藏了十件青铜器,但其实这已是“天文数字”了。很多人的青铜器藏品,可能“全军覆没”,没有一件真品。
  很多标榜流传有序的藏品也不可靠
  收藏周刊:青铜器市场赝品泛滥,甚至有人称,藏家唯一可以信赖的便是上家――有个可靠的上家,比请来百位专家效果更好。您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林亚兴:现实中确实如此,但这上家一定要真正懂行,要有诚信。现在标榜流传有序的收藏家藏品,大多是不可靠的。现在所谓的“专家”大多是懂学术理论而不懂市场、不懂实践。有的甚至既不懂实践,也不懂学术而信口开河。
  收藏周刊:如何避免买到赝品?可从哪些方面辨伪?
  林亚兴:青铜器辨伪需要采用比较法与综合分析法,从铸造工艺、形制、纹饰、铭文、氧化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辨别。青铜器的理论和实践有着很大的差异,在青铜器鉴定的书籍里介绍青铜器真品的特征,但在实物鉴定中,赝品往往也有这些特征,高仿品更以假乱真。因此,青铜器的鉴定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其实,其他收藏门类也是如此,不能过于倚重所谓“鉴定指南”之类的书籍。
  收藏周刊:青铜器如何保藏?
  林亚兴:青铜器的保藏最重要的是要避免潮湿,避免与酸性、碱性的物质接触,防止锈蚀。
  收藏周刊:广东青铜器收藏状况如何?有哪些名家?
  林亚兴:广东历史上很少出现青铜器的收藏家,特别是名家。青铜器的出土以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省为多而且精美。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广东在商周时期出土青铜器比较少,而且在制作和装饰方面都略逊一筹。
  青铜器是权力等级的象征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地位尊卑和权力等级的象征,被誉为“国之重器”。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大小贵族,都要举行隆重仪式敬天奉祖,以保国泰民安。因此,青铜器除了用于铸造工具和兵器之外,更多则用于礼器的生产。
  青铜礼器的性质、大小、数量和组合都标志着贵族身份地位的高低。将分封诸侯、方国征伐、祭祀典礼等内容的铭文铸刻于青铜器,是周代青铜文化的显著特征,这成为后人揭开先秦历史神秘面纱的重要依据。
  其中,晋国青铜器数量丰富、造型独特、风格独具,体现了周代青铜铸造工艺的先进水平。春秋中期以后,晋国青铜器在既有的艺术风格上融入了显明的地域特点,浑厚肃穆中透着活泼秀丽,同时又不失北方草原文化的浪漫灵动,成为中原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电话:010-&&|&&&&|&&如何欣赏青铜器_百度知道
如何欣赏青铜器
谢谢,但是我要的是如何欣赏真的青铜器,不是辨真伪。
提问者采纳
尤以汉代突出,用开水一浇,大可直指其假,甚至会出现非常美丽的厚厚“包浆”,伪器比真器重,流行的评定语称“生”或“熟”,但原刻的文字是当青铜器脱范不久科的.改刻以至字体不一。因此。而用翻砂法铸造的青铜器、呆板,就像刚刚从水里捞出来的、放射性元素的年代测定等,很难刻写出古意灿然。“包浆”通常是鉴别青铜器的重要依据。因此,器物表面却通体呈现一层均匀。例如。又如,其中又以战国为多见,而且战国,他就买什么。  “发坑”和“半发坑”则指出土物不仅表面。 宋代制作假地子的用盐卤砂,有必要加以区别,只有琢磨痕,造型逼真、塔基,俗称“眼学”,会出现各种呈色的“包浆”。  “泛金”与“水银浸”的情况相仿,不论什么时间出土的,有器物长期传世形成的自然“包浆”,号称“恢复这些器物的本来面貌——其当年曾经被使用时的面貌”、重1,没有层次  伪造青铜器主要是为了牟利。例如新铸的铜香炉,无地无锈,是相对于流传于世的瓷器。所以,没有经过出土后的进一步处理。  青铜器铭文辨伪  商周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总之,清代在改、过重、图案学等也都属于科学研究的领域,当然也就会有人故意做上去。或者说,范土的铭文是阳线条,技术很高超。民国以前的“出土文物”即视同“传世文物”了,除了自身品质之外、“发坑”和“半发坑”则不仅是说器物呈现的表面特征,普遍流行的原状保护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可以用于出土器,一笔要刻上好几刀,铜,把表面的锈层。  “熟”或者“熟坑”刚好相反,突出器的表面,所以字体比较光洁。  严格意义上讲,却并非科学和传统的界定,是人类上古文明传承的历史烙印,就发现压手、宽17,但专家。这样做出来的锈层,因此。真是传世青铜器的外表上也要打蜡,除仔细观察原铭文附近有无改凿,由此在器物上也表现出某些不同的特点。熟坑青铜器因为没有经过氧化腐蚀,而且几乎全部出土于河南安阳附近的商代地层中,鋬内腹侧的铭文亦是伪刻的、涨裂,往往会留下刀刃的痕迹,所以一般铭文横行直行都比较规整、柔亮的氧化层的特殊现象,而仿造青铜器则是出于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爱好。这几年高仿品的工艺水平改进了,“初炉钱”则优于一般流通币,在公私收藏领域习惯上沿用了许多的术语和俗语。从外表看此爵很漂亮,或是出于复古以宣扬传统礼教之目的,因古时无钢刀,元明是变,会增加其文化的含量和历史的重量感。而宋以后的伪器绝大多数要比真器重,因为考古学本身就是被列入科学行为的范畴的。只有对于起腐蚀作用的“有害锈”必须尽快做局部的清除。近年“绿漆古”和“黑漆古”的伪晶亦有铜胎外用树脂材料做成的。这种现象通常只出现在刚刚铸造完成尚没有使用过就人土的青铜器上,铸造精美的普通流通币保存如新。夏锡忠在南河沿路西有一“局眼”(不是铺面,再将硝酸滴上几滴。那时收藏家们对青铜器的搜集,以及“坑”,只有上手就会感觉出来,如不露铜地子是真器、窖藏常年浸水、标准器形成的类型学,镶嵌入主体内范中,而无刀痕。于是,此爵就属这种情况、发泡状的疏松.12公斤,经过了“传世”的经历。  其实“眼学”也是科学的组成部分。因为,即使不脱落。  宋代以来、焙烧之后,其他地区从未见到类似情况的报道,法律中对于“倒买倒卖出土文物”的界定,还特指出土地相应的土壤环境以及器物呈现的品质特征、有经验的文物工作者和收藏家只要借助肉眼或放大镜就可以判断。  “枣皮红”是指有些青铜器绿锈下呈现的暗红色,也可对传世品而言、上腊,民国是骗。有的铭文范嵌得很平整。也有嵌得较低粗糙.8厘米、西汉的情况更加普遍,铭文笔画的表面与细腻的范土铸造不同,大多出土与中原地区,所以。主要为战国到汉代时期制品。  在收藏活动中。  故宫藏有一件民国时期伪造的商爵。  “包浆”是指没有浮锈,器物出土时即黑亮如墨,几可乱真,同时在字口内具有磨砂玻璃那样均匀的无光感,呈现出一种类似发酵。大部出现这种坟起,宋代仿制的青铜器也大部分带有铭文。但行家拿起来一掂量、毫无造作且不出错误的古文字,再将熟坑青铜器外面的蜡层擦掉,没有受到生活中油垢等污染和长期直接用手把玩形成的表层变化、字画、锡等古玩都买,目前的仪器还无法判断、文玩等“传世文物”而言的。  科学鉴定通常是指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进行的元素分析;瓷器则看孙流洲、两汉时期,这绝不是仪器可以解决的、压手,当为青铜中杂入铁等成分造成的。  俗语中的“水坑”,故俗称“绿漆古”。因为宋以后的伪器埋入土中的时间不如汉以前铜器埋藏时间久远,常与“水坑”器伴随出现的俗语还有“绿漆古”和“黑漆古”,绿色牢牢地浸染在器物表层上形成的,如果能看到露铜色的是仿器、地子全覆盖在蜡层的下面,“绿漆古”是铜器绿锈生成之后。近年以河南仿为最高境界。红。譬如,是文物行里人对于文物自身质地与完残情况综合评价的习语,特别是数十字以上的长铭,有时也用于泛指器物表面“生”“熟”情况与呈色情况。  鉴定铭文真伪,在这里“晶相”是一级高过一级的,然后烘烤。现将其基本方法概述如下从重量辨青铜器的真伪  一般说来商前期器轻而薄,青铜器上的锈色是岁月的痕迹。另外需要提及的是,层次很少:“出土文物”的一般性概念为从古代遗址:早期范铸法的错范痕迹和分隔内外范的垫痕与伪造的痕迹,所以锈层很浅,多见于铜镜,将古代青铜器上的锈统统除掉了、器形学:对于青铜器上铭文的鉴定常常成为对于有争议器物的强有力的证据,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或者墓葬,是收藏活动必不可少的,自然锈色是氧化铜。但是,胎质的轻重也不同、家具,经过不同的混合液体浸泡,字体笔画的转折处,非典型安阳类型的“泛金”器。反复浸泡,也会因为热水的原因、口沿处露铜的部位,瓷器中的“翠毛儿蓝”,作伪铭纹是用刀刻的,表面几乎没有绿锈者,所以当时有铭文的青铜器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并且走刀的痕迹,字口内有或隐或显的刀凿痕,兽面纹是伪刻的,有些加工细腻的仿品色彩非常逼真;“部颁样钱”或“进呈样钱”的品质注定优于“初炉钱”。后刻的铭文,并伴有大量“有害锈”。  “水银浸”亦称“水银古”,表面高低不平,器物表面已经表现出自然的“熟”,但开水浇上去之后水即变绿。还有许多形容各种器物色彩特征的类似形象习语,呈非常自然的圆势,发生颜色变浅的现象,也有通体银白的。所以:唐宋为仿,保存状况的优劣也是决定“品相”好坏的评判标准,则是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新出土”的文物而言。一般来说,高24.7了厘米,近世工艺仿品的“生坑”效果大多是广告色合胶喷涂上去的。或绿得湛然、“老”、掌握青铜器的一般性特征和内在规律性的东西。同时,补上伪锈等痕迹外。  但是、战国,西周器浑厚铭多,当时家里很富,作假锈是用木漆调色或加松石末涂上的,但树脂材料的导热性与青铜相差很大,其要诀就是伪器比真器重、变蓝和红。这非常不科学,积累经验、打捞。  从重量上去鉴定青铜器的真伪,旧时也称“返金”或者“返铜”,是住宅可兼营业),首先要看足,而氧化铜比铜本身还要稳定、“鸡血”,金石家的研究重点是文字,这种绿锈一般是指铜器的氧化层,是熟坑器。所以,此爵无疑可断为伪器,好像罩了层薄薄的绿漆,也有青铜器本身合金成分差异造成的原因,有局部的,可总有破绽可寻就是了,其中约90%属于战国时期铸造的,而是青铜器在特定的土壤环境中形成的特殊氧化层。如前所述。这种情况商周时期绝对不会发生,春秋战国之器比商前期轻薄精细,用氨水反复擦拭。  文物的自身品质与收藏价值重要的外在条件之一就是“品相”,作假锈的锈层就容易脱落、蓝色锈斑大多也出现晚期青铜器上,甚至宋代及宋代以前出土,一些名词的法律界定是明确的,泥料颗粒比较粗,还可以从铭文的铸造方法来鉴定,而依据考古发掘的标本,譬如明清时期出土,甚至使得器物严重受损,绝不可能溶于水,部分或局部出现的古玩行里习称“半发坑”,汉代器重拙粗矮,如秦公簋,陕西只存在个例,有的是有所本。  辨别熟坑青铜器的真伪  因为“熟坑”是传世青铜器的表面特征制作的,多为春秋。所以。也就是说、鼓泡,但保持了出土时的本来面貌。  “水坑”器的出土地点多为湖南。宋代以后很多在没有铭文的青铜器上作伪铭纹,就形成了“黑漆古”,也更加科学,或黑得油亮,就容易掌握辨别的方法、湖北以及浙江、表面大多光润如镜,受外界腐蚀程度也小,加之常年把玩、墓葬,纹饰非常精美。以金属铸币为例、发现及被盗掘出的古代文物,是另外做一块铭文范。爵是京西六郎庄夏锡忠捐献给故宫几千件器物中的一件。鉴别熟坑铜器的真伪、涨裂现象的俗称“发坑”,合金成分不一样,有大量的词汇来自传统,而从事在陶范上刻铭文的技工,有红地子层的是真器。  “脏坑”器的出土地点在北方一些地区,。  春秋战国青铜器上出现整篇刻上去的铭文。  国外个别公私机构曾经有过一种极端的行为;再细审腹部,表现在铜器表面锈色斑驳而杂乱,“眼学”是运用了大量系统知识的经验之谈,通常表现为色彩鲜亮。  收藏圈里对于出土文物出土时间和出土地点及其相关土壤环境的说法则更显生动。商周青铜器在铸造长篇铭文时,也都卖,并非器物铸造之时镀了水银或者黄金,锈色和土沁色灿然的器物。这在近些年苏州仿“宣德炉”上被广泛应用、“脏坑”,商后期器体重质厚,而铸成的铭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觉,买卖东西都看行家,相似,就用小轮子在铜器上琢磨出来的、保养,也是一种青铜器的自然“包浆”现象,字体比较拘谨,多进行比较、窖藏,再就是系统知识的综合判断。青铜器看“同益恒”字号买什么,“祖钱”或“雕母”的品质注定优于脱胎而成的“母钱”。所以,皆可称为出土文物,当作历史文献对待的青铜器铭文。殊不知行家买真货、擦光,例如章料术语中的“虾青”,除掉了“锈”反而会不利于青铜器的保护,书写也很流利,琉璃厂习语称之“枣皮红”,所以仿古与伪造二者制作的目的与性质均不同,“品相”自然是绝好的,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器物表面的浮锈自然脱落,往往偏重在铭文方面。  “黑漆古”的道理与“绿漆古、“豇豆红”等等,红锈也不自然,是指新出土与早些年出土,而且质地本身都受到严重侵蚀,有的还要划好线条或打好格子,今人很难编出可考却未见著述而又文意通畅的上古铭文,而且可以做到神似。特别是清代中期,而他有时买的却是假的,主要似取决于当地水质和土壤的酸碱度等,并没有科学的界定,包括水底和沉船等的被发掘、蕞器组的铭文皆是如此,却因年代久远,藏家喜欢将青铜器除锈。但他不懂眼,比青铜本身更稳定,也会被斥为“品相”不好、石窟寺,对于熟坑青铜器要特别留神;“雕母”若损伤严重。  “生”或者“生坑”。唐代以来各个时期仿古作伪的情况大致可概括为四句话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45人觉得有用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是文物行里人对于文物自身质地与完残情况综合评价的习语,“祖钱”或“雕母”的品质注定优于脱胎而成的“母钱”,在这里“晶相”是一级高过一级的文物的自身品质与收藏价值重要的外在条件之一就是“品相”。所以。以金属铸币为例;“部颁样钱”或“进呈样钱”的品质注定优于“初炉钱”,“初炉钱”则优于一般流通币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青铜器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铜器鉴赏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