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访问中国政情联合早报网为什么突然关闭

英国内阁会议禁用iPad避免遭监听 | 联合早报网有没有人愿意一起订阅联合早报的,报纸归你,我只要iPad版
井宝是我的
看见之前有个人发了帖子,觉得主意不错,我也来同发。内容大同小异,也是寻找人一起share早报的配套。
之前一直有看联合早报的IPAD版,可恶的是现在开始已经收费了。之前是免费的。
想问一下这里的同学没有有订阅早报印刷版的,早报印刷版:每月订费22.65元/ 早报综合配套(早报印刷版、早报网和平板电脑):每月26.65元
如果你一直是印刷版的用户,从理财的角度,我们不妨可以考虑一下一起share,报纸照旧归你,对你毫无影响而且每月还省了不少钱。
家里有老人的话,相信都是看纸版的,我们可以一起订综会配套版。
我需要的是IPAD版的和禮品。有人要share的可以商量如何分配。
联系时请告诉是从苹果酷上看到的,以获取宾至如归般的VIP服务~现在加入苹果网千人QQ群,让生活不再寂寞,群号: (奋斗在英国) (奋斗在狮城) (网购讨论)
同类别二手货推荐
发送站内信联合早报:官方禁播&《穹顶之下》
知情人士说,因为对外泄露了官方要求媒体停止报道纪录片《穹顶之下》的宣传指令,上海《第一财经日报》一名员工已被停职,最终可能会被开除。
由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制作的《穹顶之下》,自上周六(2月28日)在网上发布后已吸引了逾1.66亿次点击,引发中国民众激烈的讨论。这部聚焦于中国严峻大气污染问题的纪录片,最初得到中国媒体的广泛报道,还得到了中国环保部部长的公开赞扬。然而到了本周一(2日),宣传部门却指示媒体停止发布与该片有关的报道。
据FT中文网报道,本周早些时候,《第一财经日报》一名行政人员在网上分享了这一宣传指令的截图。指令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发出,并由《第一财经日报》母公司上海文广集团(Shanghai
Media Group)的主管签字。
BBC:柴静雾霾调查背后的政府与政治
2月27日,中国新环保部长上任。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发布,中共官媒人民网首发,并迅速发布了柴静的专访文章。48小时后,该视频的总播放次数已超2亿。
3月2日,中国宣传部门作出指示,要求新闻媒体不要发布有关《穹顶之下》的报道,人民网和新华网等官媒开始撤下视频,并删除了几乎所有相关文章。3月3日,中国2015年全国两会开幕。
短短5天,一部以环保为题材,糅合调查、纪录、演讲等多重题材特征的视频作品,就这样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
历程。虽然此视频在各大民营媒体中还是可以正常搜索观看,关于该话题的讨论也仍能够如常进行,但随着官媒的突然“收手”,以及讨论热点从环保转移至柴静个
人的争议所造成的“舆论失焦”,再加之“两会”已然到来,《穹顶之下》的命运如同一道流星一般,闪亮登场却已迅速划过。
火爆背后的身影
如果说流星的出现是偶然不可控的,那么这份视频作品火爆的背后,却从头至尾都有着中国政府各部门的神秘身影。
其实,这份视频作品从选材、内容、观点的角度来说,已远非新颖。但它之所以如此火爆,主要原因在两点。一是环保、石油等诸多部门单位人员的登场以及大胆发表意见。二是视频发布的前期准备充足。不仅时机挑选合适,而且官媒集体发力支持,并持续发表后续文章。
可以说,该视频从媒体传播的角度来讲尽管已经策划精心,制作优良,但如果没有官媒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力挺,如果宣传部门对此略微敏感的话题略微设置障碍,那么它的效果都不会如此轰动。
柴静团队的背后不仅有中国的环保部门和宣传单位,更有中外资本集团的身影。
那么中国官方为何要支持此份雾霾调查呢?其实不难看出,此次事件背后的最大推手之一便是环保部门。
环保部门在视频中提出了诸多诉求和其部门施政执法的困境,并且在视频播出后第一时间向该视频表示支持。甚至在两会开始后,傅莹用“有牙齿”的说法来形容新
环保法,也是明显在回应《穹顶之下》的内容。
中国官方乐于看到环保部门获得支持和协助,故而宣传部门也会来帮一把。但环保部门仅需要为新《环保
法》在两会中取得适当的关注和舆论铺垫即可,这个话题并无必要炒得过热。由视频引发的许多环保主义争论议题,以及企盼中国自由化的国企制度改革声音,还有
对于新兴环保产业投资的热度等等,这些都并非官方所乐于看到的趋势。
因此在进入两会之时,官媒撤下相关内容,对其进行“冷处理”。这样一来,该视频的舆论发酵期便被控
制住,舆论重心被新的热点取代。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可谓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在视频初期普遍大涨的环保股票,到今天也开始出现了分化的迹象,仅有那些与政策
紧贴的股票才仍被看好。
因此,一些评论认为中共不满该视频过于火热而用权力对其进行压制,这种观点未免太过杞人忧天。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明确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也知道把话题引导到何种程度合适。将柴静的视频报道撤下,并非对其反感和压制,而是一种“舆论导向”的手段。
舆论策略转变&上一次在两会前夕出现突发性舆论热点还是在2012年,当时在两会召开前不到一个月时,突发了王立军进入美领馆事件。但一个月内,中国官方一直沉默不语,并未给出明确答复。各种传言猜测也甚嚣尘上。
在两会中,中外媒体都期待官方能够正面面对此事。最终,还是在两会最后一天答记者问环节中,时任总理温家宝给出了表态,可以说是勉强成功应对了一次“危机公关”。
从2012年两会的“危机公关”到2015年两会的主动“制造热点”。中国政府的舆论策略可以说是变得更加成熟和聪明了。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这次柴静团队在发布过程中受到层层阻碍,最后完全依靠民营媒体进行发布的话,那么,舆论中肯定少不了对政府包庇污染垄断企业的指责。同时,该视频的发酵期可能会更久,各种话题和观点也会暗潮涌动,这样一来,官媒和有关部门会处在很被动的位置。
但此次官媒从一开始便掌握先机,各部门表态非常透明。话题迅速走热之后,中国政府又是以比较温和的形式对其进行冷处理,成功转移了舆论热点。这种政治传播策略,可以说是完成了从过去的“管控(control)”到“导向(guidance)”的转变。这提醒我们应该更多关注未来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新趋势。
潜藏趋势和利益
尽管我们可以把这次视频的热播看成一次在官方掌控下的舆论事件,但还有一些潜藏的新趋势值得进行分析。
首先,柴静团队的背后不仅有中国的环保部门和宣传单位,更有中外资本集团的身影。它们或以新能源产业的形式出现,或以环保类NGO的形式出现,又或以互联网新媒体的形式出现。这些市场主体和机构,都是该视频的支持者,以及视频播出后的潜在获益者。它们的共同诉求都是,从政策和舆论上向官方施压,以为自身谋求利益和发展空间。
这样一来,柴静团队就不仅是完全独立自主的记者式调研,也不是简单在官方支持下的一次舆论导向,更成为了上述利益集团的发声筒。于是,利益集团向政府政策制定所能施加的压力便加强,而且更加公开化,它们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便增强了。
另外,这次事件也应该令中国民间的环保主义者以反思。中国的雾霾状况已经延续了数年,然而之前掀起
的舆论影响加起来,甚至都不如柴静视频所造成的影响大。这个现象的原因在哪?环保主义运动属左翼运动,它一直以来习惯于通过独立自主以及发起社会运动的方
式来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然而,这次柴静团队的背后站着的,是政府、市场主体等的身影,却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这可能意味着,环保这个事业,左翼做了多年做不起来,最后却要被政府和市场等右翼势力夺了去。对于左翼环保主义者来讲,是否应该效仿学习,改变未来的运动方针?这是个提示。
美国之音:柴静的《穹顶之下》遭封杀
据报道,调查记者柴静独立制作的《穹顶之下》纪录片,星期六下午起已无法在优酷等大陆主流视频网站上看到。点击后的文字提示对此表示抱歉。
在此之前,这部介绍中国严重雾霾污染社会和健康成因的科普电视记录片,至少已被点击一亿五千万次,而且不包括借助其他途径下载复制后传播的受众人数。
舆论认为,影片揭露的中国社会严峻现实引发了中国公众的高度关注,沸腾舆情使中共当局非常紧张。有网友抗议当局封杀柴静的纪录片。
与此同时,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人大会议上表示决心消除环境污染。
法广:柴静雾霾纪录片遭官方封杀
上周六前中国央视主持人柴静在网上推出一部有关雾霾调查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在获得了约1.55亿点击的舆论轰动后,3月6日(周五)被中国当局封杀。目前包括优酷、搜狐、爱奇艺等主流视频网站已看不到这个视频,但在中国受到屏蔽的Youtube网站仍然可以看到。
这部总长103分钟的纪录片以通俗易懂的科普形式及大量的对专家及实地采访,寻找中国雾霾空气的来源成因,探究政府反复承诺的净化大气为何没有奏效。
在影片推出24小时后就获得了1.55亿点击,即每九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点看了这部纪录片。同时该片也在包括网络社交平台及官媒引发热议。
该片曾受到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的好评,陈吉宁称赞影片鼓励了民众为改善空气质量而采取行动。
在舆论热议的同时,官方的封杀也如期而至。据相关报道,中宣部发布指令称,媒体不得对该片炒作,要做好网上舆论调控。之后,优酷网站就关闭了对视频的评论功能。而人民网和新华网上刊载的有关该视频的许多评论也突然失踪。
法新社评论说,官方的封杀再次证明了中共面对公众话题放开舆论讨论的迟疑。采取这一举动也正值北京举办一年一度的人大和政协两会的敏感期。就在两会召开期间,北京市再次遭受雾霾困扰,据气象部门表示,北京连续两天全城空气持续达到重度污染以上级别。
官方对纪录片的封杀在网上遭到广泛的批评,有网民抱怨说“到什么时候这个国家才能面对来自于自己人民的批评”
传一名媒体员工因泄漏官方要求停报纪录片的指令而遭停职
另据中央社援引金融时报中文网的报导,上海第一财经日报一名员工泄漏中共宣传部门要求媒体停止报导纪录片“穹顶之下”的指令,而因遭停职。
报导说,本周稍早,第一财经日报一名行政人员在网上分享了中宣部有关禁止报道指令的截图。两位知情人士表示,这名员工目前已被停职,最终可能会被开除。&这家报社另一名员工表示,泄密员工绝对知道这文件是不可以公开的。
金融时报中文网说,由于目前正值中国举办年度全国两会,这名员工被停职,突显出两会期间宣传事务的敏感性。
德国之声:《穹顶之下》疑遭封杀&从视频网站消失
在网上引起热议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周六在中国各大主流视频播放平台上消失。部分海外媒体此前曾报道,中宣部对《穹顶之下》下达封杀令。
由前央视记者柴静独立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周六消失在各大主流视频播放网站上,包括优酷、爱奇艺、土豆网等网站都无法观看该视频。
点入题为《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的优酷视频链接后,网页上显示出"我们非常抱歉,优酷网未能找到您所访问的地址"等字样。
路透社指出,周五晚间,使用者已经开始无法在中国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上访问该视频。周六早晨,《穹顶之下》消失于所有大型及部分小规模视频网站。无论是中国网信办还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都未对此作出评论。优酷土豆、腾迅、搜狐、爱奇艺等周六也未立即回应有关询问。
政府态度大转变
片长103分钟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聚焦中国的雾霾问题。2月28日推出后,点击率在一天内便破亿。片中详述了造成中国大气污染的原因,包括缺乏政府监管以及未对污染者施以重罚。
《穹顶之下》一片的消失正值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期间。这支纪录片的移除透露出北京政府对公开辩论中
国严重雾霾问题高度敏感。这也显示出中国政府单位的态度大逆转。因为数日之前,政府相关单位还鼓励官方平面媒体和广播电视对此进行报道。刚履新的环保部长
陈吉宁本周稍早前称赞《穹顶之下》对换取公众关注环境健康问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他还表示:"对柴静的报道,要用积极和善意的态度来鼓励这种行为。"
然而,香港中文大学政治问题专家林和立(Willy
Lam&)认为,围绕这支纪录片的热烈讨论最终还是引起中国官员的不安,促使其在两会期间做出防御取下视频。
"虽然这是存在已久的议题,但由于它影响到每一个人,因此引起高度关注,即使是来自特权背景的人大成员也不例外。"
环境危机让北京的信誉“面临考验”
当中国空气污染成为人大会中心议题之际,总理李克强再次发誓要对其进行治理。然而这就够了吗?对此,德国之声采访了分析师希尔顿。&(06.03.2015)
观点:穹顶之下,无处可逃
尽管在许多网站上已无法观看这支纪录片,中国社交网络上对该视频的讨论仍旧持续。多名微博用户周六发文对视频突然被屏蔽表达了不满。一名使用者写道:"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已被各大主流视频网站和谐了。为什么?给我们个理由!"
另一名微博用户质疑道:"这个国家何时才能正视民意?"
中宣部下封杀令?
《金融时报》周五援引知情人士指出,上海知名报纸《第一财经日报》的一名员工因为泄露要求媒体停止
报道《穹顶之下》的机密宣传指令遭到停职。该报报道称,《第一财经日报》的一名行政人员本周早些时候在网上分享了上海市宣传部发出的宣传指令截图,这名员
工目前被停职,最终可能遭到开除。
虽然《金融时报》并未在报道中提到宣传指令的具体内容,但自由亚洲电台及其它海外中文网站近日相继刊登了一张疑为上海市委宣传部新闻处3月3日转发的中宣部禁令,并报道称柴静的纪录片遭中宣部下令封杀。网上的禁令截图显示,各级各类媒体及
网站被要求围绕两会主体展开宣传报道,对纪录片《穹顶之下》和该片作者相关话题不再报道,已刊播的网站和客户端等撤下报道专题或压至后台,对一些部门和单
位就此片的相关评论也不再报道。值得注意的是,该份据称为上海市宣传部所发出的通知中,将《穹顶之下》写成《苍穹之下》,其真实性有待商榷。
联合报:&不准报导穹顶之下&泄密员工遭停职
金融时报中文网报导,上海第一财经日报一名员工遭停职,原因是这名员工泄漏中共宣传部门要求媒体停止报导纪录片「穹顶之下」的指令。
「穹顶之下」是一部关于中国大陆雾霾严重性的调查影片,由大陆中央电视台前主持人柴静自费百万人民币制作。2月28日在网络上发表后,已吸引了超过1.66亿次点击,并引发热烈讨论。
这部影片最初得到大陆媒体的广泛报导,大陆环保部长陈吉宁还表达感谢与赞扬。不过到了本月2日,却传出中共宣传部门指示媒体停止发表与此片有关报导。
虽然「穹顶之下」仍然可在网上看到,有关它的讨论却已从大陆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中消失。
报导说,本周稍早,大陆第一财经日报一名行政人员在网上分享了这个指令的截图。两位知情人士表示,这名员工目前已被停职,最终可能会被开除。
这家报社另一名员工表示,泄密员工绝对知道这文件是不可以公开的。
这项要求媒体停止报导「穹顶之下」的指令,是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发出,并由第一财经日报母公司上海文广集团的主管签字,代表收到命令。
金融时报中文网说,由于目前正值大陆举办年度全国两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这名员工被停职,突显出两会期间宣传事务的敏感性。
金融时报中文网也指出,目前无法联系到上海文广集团对此事发表意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政情联合早报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