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人口流动规模的绝对额怎么算

关于中国农民权益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
作者:郑珍远(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保护农民权益对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WTO成员国、维护国家稳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等至关重要;“挖工补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重城轻乡”的城乡隔离政策,僵化的农村土地集体使用方式,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
,沉重的税费负担等方面是中国农民权益受损的制度性原因;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建立和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城镇化和非农化进程,推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强化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保护中国农民权益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农民权益 保护问题 原因分析 对策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中国现代化建设能不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正确处理好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权益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民权益问题,农民权益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和保护。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农民负担沉重,城乡贫富差距拉大等现象,说明我国农民权益仍然还在遭受各种各样的侵害。因此,正视农民权益受损问题,分析农民权益受损原因,对症下药保护农民权益是今后我国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善待农民,中国才有一个稳定和繁荣的未来。
  一、中国农民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一)保护农民权益是落实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新世纪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而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一就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里,“最广大人民”无疑包括了农民,而且农民还是人数最多(在近13亿人口中有9亿之巨)的一个社会群体,如果把他们排除在外,“最广大人民”这一概念就不能成立。但是,中国除了农民这个阶层之外,还有许多实力远超过农民的社会阶层也都包含在“最广大人民”之内。如果所有这些社会阶层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党把他们作为一个统一的利益整体加以“代表”,那么,中国的事情就好办了。而事实上,这些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利益在很多情况下是矛盾的,一个社会阶层利益的获得是以另一个社会阶层利益的减少为代价的。因此,如何切实保护农民权益问题是是否落实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试金石。
  (二)保护农民权益是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基本要求
  加入WTO 是我国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提高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加入WTO之后,农业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将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积极选择应对方略,把农业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并逐步在全球化农业生产和市场中找到出路,发挥自身的长处,在全球化农业生产和市场中振兴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守国际惯例和多边贸易规则,特别是作为重要国际惯例之一的国民待遇原则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普遍应用。本来,国民待遇原则是针对一个国家给予外国人以国内公民享有的同等的民事权利地位而提出的,但是,我国农民权益严重受损的现状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在给予外国人国民待遇的同时,也必须给予我国农民的国民待遇。因此,保护农民权益是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基本要求。
  (三)保护农民权益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而农村经济的发展靠的是农民。一个执政党,如果看不到农民的力量,不顾及广大农民的权益,必将被农民所抛弃;相反地,一个执政党,如果能充分维护农民的权益,那么就会得到广大农民的巨大支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关键因素在于制定了一个科学而有效的土地革命纲领,赢得了众多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解放初期,中国通过土地改革的方式,使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免除了700亿斤粮食的地租,粮食产量获得了丰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从人民公社地制度中解放出来,充分保护了农民的自主权,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历史经验证明,凡是重视农民的权益,则国家兴旺;凡是忽视农民的权益,则国家衰退。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因此,只有保护了农民权益,我们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四)保护农民权益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所在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来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原料,其他部门将得不到发展。同时,农业还为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和丰富的劳动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农村市场,支持其他产业的发展。但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积极性的提高,而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又和农民权益紧密相关。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保护农民权益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所在。
  二、农民权益受损的制度分析
  (一)“挖工补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导致农民权益受损,拉开城乡贫富差距的序幕,致使农业长期落后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照搬原苏联的发展模式来建设社会主义,实施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特别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种优先发展战略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为工业化发展筹集原始积累资金,导致城乡差距扩大,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相差悬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一方面通过征收农业税直接参与农民收入的分配;另一方面通过统购统销政策,以指令性计划形式规定较低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和较高的工业品供应价格,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形式间接参与农民的收入分配。改革开放以后,工农业产品价格的扭曲虽有所纠正,农民也从农村制度创新得到了不少实惠,但政府的政策重心仍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剪刀差”并没有消除。据专家测算,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从农民手中获取了5100亿元的巨额资金;年,“剪刀差”累计已高达12329.5亿元,相当于同期农业生产总值地22%;年,每年“剪刀差”的绝对额高达亿元,成倍高于改革开放前的数额。进入20世纪90年代,“剪刀差”还是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每年“剪刀差”
的绝对额都在1000亿元以上。这说明本来就很贫困的农民每年还要向城市和市民支付1000亿元以上的负担,但是,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却少的可怜,致使农业始终处于财政净流出状态。这使得城乡差距不但没能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
  (二)“重城轻乡”的城乡隔离政策导致农民权益受损,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致使农民长期贫困
  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重城轻乡”的城乡隔离政策导致农民权益严重受损,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民长期贫困的局面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由于存在着城乡收入差别,那么,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就成为一种必然。这是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过程的一种解释。但是,为了确保这个体制的运转,防止大批农民流进城市影响其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或给城市秩序带来混乱,国家人为地实施了城乡隔离政策,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僵化的二元城乡分治格局。这种格局不仅是一种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体系,更是一种市民与农民、非农业户口与农业户口身份有别,等级森严的二元体系。从此以后,国家就实行了一系列优先发展城市而忽视农村的“重城轻乡”的具体制度。在户籍制度上,在教育制度上,在就业制度上,在公共设施建设上、在财政补贴上、在兵役制度上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城乡有别。
  (三)僵化的农村土地集体使用方式导致农民权益受损,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后我国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保护了农民的自主权,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和商品率。但由于这种承包责任制是把土地使用权按人口平均分配到全国2亿多农户,土地规模太小,形不成规模经营,无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人口的增减流动和耕地面积数量的锐减,承包权长期不变与调整承包面积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加上缺乏土地使用权的继承和有偿转让的相关政策,农民对土地无法作出长远打算,不愿投资,产生了对土地掠夺性使用的短期行为,农业的科技推广和研发难以进行,农民的自身素质也无法提高,农产品供给出现较大波动,农业比较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依附在土地上得富余劳动力越积越多,农业经济陷入困境。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农业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将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
  (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导致农民权益受损,使农民失去了屏障,不得不处于弱势状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70%的居民居住在农村。但是,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享受国家社会保障方面却有天壤之别。我国在城市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却游离在全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国家每年为城市居民提供成百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养老、医疗、救济、补助等),而农民的生老病死就只能靠自己。不仅如此,农民还要为政府分担补助救济农村五保户和军烈属。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农民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没有把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看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对社会稳定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当前,农村医疗设施与条件较差,卫生防役与医疗保障落后,养老保险范围较窄,教育设施与师资力量缺乏,公共设施与服务有限,等等,使得农民不得不处于弱势状态。
  (五)沉重的税费负担导致农民权益受损,成为农民发展的枷锁
  现行的农村税费制度是一种合法而不合理的制度,目前农民负担的法定税费主要包括农业税、提留统筹费和“三乱”收费等项。“头税轻,二税重,三税无底洞”。这是十多年前农民自己对税费所作的形象生动而又准确的概括。据有关方面调查,税改前的农业税全国平均只占耕地产量地2.5%,很轻;三提统筹费总额十农业税地三倍,较重;而在规定的税费之外,所谓的社会负担、以资代劳、达标集资等“三乱”收费的金额比税费总额还要多,而且没有什么约束,随意性很大,的确是无底洞。农民负担过重主要是重在所谓的社会负担、以资代劳、达标集资等“三乱”收费上。我国的农业税虽然税率不高,但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增殖税的基本税率,也高于发达国家农业所负担的实际税率。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农业补贴政策,很少向农民征税的。中国是少数向农民收税的国家之一。这种做法有损税收的统一、公平和中性原则。三提留是建立在不合理的土地产权制度之上的;五统筹在性质上属于社会公共产品,理应由政府负担,向农民征收实际上是农民财产所有权的侵犯。因此,沉重的税费负担导致农民权益受损,成为农民发展的枷锁。
  三、保护农民权益的对策探讨
  (一)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
  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使农民拥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包括自由迁徙和自由居住权利、平等接受基础教育权利与职业培训机会;平等就业竞争机会和享有劳动保护权利;享有平等的居住权利以及民主选举和被选举权利。为此,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放宽户口迁移限制,为城乡人口特别是人才的跨地区流动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使城乡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合理有序竞争;抓紧制定户籍法,把户籍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逐步剥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赋予户口的诸多不合理的功能,恢复户口的本来面目。
  (二)建立和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民的保障力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形式规定的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如前所述,农民在为国家尽各项义务方面是无可挑剔的,建国以来国家通过实施“挖工补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剪刀差”的形式从农民手中获取了巨额的工业化原始积累资金,农民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理应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但现实情况是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村人口却被游离在全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因此,国家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最低生活保障到农村医疗,从五保户到农村社会养老,建立起内容齐全、覆盖全体农民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与市民一样平等地拥有权利和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具体做法必须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地的情况实施先各省后全国的分步实施战略,即有能力的省份应尽快制订出本地区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和医疗、养老标准并付诸实施,待条件成熟以后再向全国铺开,以制订统一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三)加快农村城镇化和非农化进程,改变农业的劣势地位和农民的弱势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国在农村找到了一条重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即发展农村中小城镇和非农产业的道路。发展农村城镇化和非农化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消灭城乡差别打下基础。据有关专家计算,城市化进程每年递增1%,全国一年就可以转移农业人口360 万。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还不高,至1999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75%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全世界44%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37%的平均水平。因此,发展农村城镇化大有潜力可挖。
  (四)加快推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我国农业长期处于“低税赋,高负担”的状况,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农村税费制度。在认真清理整顿现行各种收费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税收、规费、使用费等综合考虑,依不同的资金性质、特点,使其各行其道,从而规范政府资金的分配,合理有效地使用和管理各种资金,理顺财政体制和相关分配关系。我国目前进行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是治理中国农民负担有治标向治本过渡的一个实际步骤。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必须做到政府依照规定向农民收取农业税及农业税附加,除此之外,农民一律免交其他任何费用。
  (五)强化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权益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这种分散的个体经营使得农民相聚不相融,各自有各自的生产思路,同样的农产品,各有各的销售渠道,缺乏团队精神,农民集体组织处于自流状态,组织化程度低,难以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也难以避免来自各方面侵犯农民权益的行为。因此,要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鼓励农民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逐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形成组织效益,使农民通过合作的力量增强其在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维护农民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权益。农民有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农民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民之间团结协作、相互交流,有利于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也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
参 考 文 献
  [1] 范广垠.对农民贫困的再认识[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赵丽欣.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弱势状况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李竹转.浅谈新时期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性[J].经济师,2003(4)
  [4] 王鹏翔.我国农民国民待遇问题浅析[J].农业经济,2003(1)
  [5] 齐荒.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亟待采取的对策与措施[J].农业与技术,)
  [6] 杨贤.影响农民增收的制度因素浅析[J].陕西省行政学院、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7] 于丽敏.制度创新是农民减负增收的关键[J].税务与经济,2002(6)
  [8] 郭英勇.试论中国农民结构性贫困成因及对策[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2
  [9] 全胜奇.制度创新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当前位置:
>>>目前我国存在大规模人口流动现象的原因,主要是①城乡之间巨大的收..
目前我国存在大规模人口流动现象的原因,主要是①城乡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②国家统一安排迁移③国家政策允许 ④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⑤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就业机会的地区差异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D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目前,由于经济因素引起我国人口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且由于户籍政策的放宽,导致了我国流动人口增长迅速。故选D项。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目前我国存在大规模人口流动现象的原因,主要是①城乡之间巨大的收..”主要考查你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人口迁移方向对环境的影响&&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人口迁移方向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都属于人口移动,根本区别在于居住地是否发生长期改变。2、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3、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例如,美国部分老年人在退休以后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随着大庆油田、攀枝花铁矿、金昌镍矿等的开发,吸引大量人口迁人,主要受矿产资源的影响;近代山东、河北大量人口闯关东,主要受土地条件的影响。(2)生态环境变化:受工程建设、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导致生态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在局部地区、特殊时期往往成为引起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例如:5·12坟川大地震后,北川县部分人口外迁山东;三峡工程建设使大量库区人口外迁;西北地区随着土地荒漠化的发展,出现沙进人退的现象。(3)政治因素:在特殊时期可能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例如,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吸引东部部分人口到西部地区工作;海湾战争期间,大量伊拉克居民迁往其他国家。&&&(4)社会因素: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减少了人口迁移的阻力,促进了人口迁移。文化教育和婚姻往往成为青年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家庭对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迁移常起重要作用。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间(国际或本国)的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图析如下:
&通常把人口迁移是否越过行政界线作为判断是否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标准。如图所示:A、B、C分别代表国内三个不同的行政区,D代表国外。由A1到B1,由B2到C1,由C1到A1,都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由B1到B2不属于人口迁移,属于人口流动;由A1到D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特别提醒:①旅游、探亲不改变居住地,不属于人口迁移。②人口在两地间的空间移动,不一定改变居住地,所以不一定是人口迁移。③人口迁移的距离没有一个限制标准,但必须越过行政界线。人口迁移的分类:根据人口迁移分类标准的不同,可将人口迁移分为不同类型。如下表所示:
人口迁移的意义: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开发、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作用。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发现相似题
与“目前我国存在大规模人口流动现象的原因,主要是①城乡之间巨大的收..”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6847620547522529819929687758208144答案:B提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流动主要源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学年广东陆丰市碣石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政治因素的有(&&&)A.文化大革命时期知青“上山下乡” B.我国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民工潮C.人类社会早期的人口迁移D.新大陆发现非洲黑人迁往新大陆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广东陆丰市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政治因素的有(&&&)
A.文化大革命时期知青“上山下乡”
B.我国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民工潮
C.人类社会早期的人口迁移
D.新大陆发现非洲黑人迁往新大陆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年河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下列人口迁移,属于自发性迁移的是&&&
(&&& )
A.战争时期的人口迁移&& &&&&&&&&&&&B.我国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民工潮
C.“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D.三峡库区的人口迁移
科目:高中地理
题型:单选题
下列人口迁移,属于自发性迁移的是&&& A.战争时期的人口迁移B.我国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民工潮C.“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D.三峡库区的人口迁移
科目:高中地理
题型:单选题
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政治因素的有A.文化大革命时期知青“上山下乡” B.我国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民工潮C.人类社会早期的人口迁移D.新大陆发现非洲黑人迁往新大陆【小题1】人口流动规模大(或流动人口数量多)(1分)流动人口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南沿海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或呈现就近流动趋势)(2分)【小题1】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或: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一般比较优越等)(2点2分)【小题1】对流出地:增加了收入,提高了当地的经济(生活)水平;促进了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提高了当地的人口素质。(2点2分)对流如地: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或: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等)(2点2分)【小题1】老龄化(1分) 中西部地区大量劳动适龄人口流入东部城市创业或打工,导致当地人口年龄结构失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1分)合理措施: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社会服务体系,使老年人口老有所乐,老有所依(或:在当地承接沿海地区的相关转移出来的产业,解决剩余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等)(1分,合理即给分)【小题1】见下图(1分)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届福建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以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于2011年4月底发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8分)
材料一 我国不同年份普查人口数量(单位:亿)与不同年份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单位:‰)变化组合示意图(下左图)
材料二& 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l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l00.00);不同年龄段构成变化见上右图(单位:%)。
材料三2010年与2000年人口接受教育水平差异比较表(以10万人为单位)
(1)上述人口普查数据反映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中的人口数量数据反映出我国人口的主要问题是&&&&&&&&&&&&&&&&
;人口年均增长率的变化得益于&&&&&&&&&&&&&&
;这种变化的积极意义在于&&&&&&&&&&&&&&&&&&&&&&&&&&&&
。(3分)
&(3)从上述人口的普查数据反映出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挑战有哪些? (3分)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3届河北省高二上学期四调考试(文科)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读以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与第五次的数据变化表,回答2题。
1-14岁人口比重(%)
≥60岁人口比重(%)
1.从表中可以得出,在各类的人口中,绝对数增长最大的是
A.城市人口&& &&&&&&&&&&&&B.女性人口& &&&&&&&&&&C.老龄人口& &&&&&&&&&&D.流动人口
2.下列关于近10年来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正确的叙述是
A.男性人口数量在减少&& &&&&&&&&&&B.流动人口的增长速度最快
C.人口结构在不断优化&&&& &&&&&&&&D.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还偏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年山东省潍坊市三县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以下是相关的主要数据。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全国第一次到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总数一直递增而且增幅越来越大&
B.人口总数一直递增但增幅一次比一次小&&&&&&&&
C.每次人口总数比前次有增加,但增幅从第三次后明显减缓&
D.每次人口总数比前次虽有增加,但增幅从第三次后呈下降趋势
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出我国最严重的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过快&& &&& &&&&&&&&&&&&&&&&& B.人口老龄化加剧&&&
C.城镇化太快&&& &&&& &&&&&&&&&&&&&&&&& D.人口性别严重失调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学年浙江省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我国以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这次普查结果说法正确的是:
①我国的总人口数约为13.7亿&&&&&&&&&& ②我国的总人口数约为13.4亿
③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④年平均增长率为1.27%
⑤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2
⑥各少数民族人口占8.49%&&&&&&&&&&&&&&
⑦城市化比重69.68%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⑦
C.①③⑤⑥⑦&&&&&&&
D. ①④⑤⑥
2.图中①点表示2000年我国的年龄构成,则能反应我国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的点是:
A.②&&&& B.③&&&&& C.④&&&&
D.⑤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学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三5月模拟测试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以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已经顺利完成。阅读相关人口信息图表,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2010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和流动人口城乡结构”表
材料二:“2010年我国人口年龄构成”表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近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
2.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3.人口大量流动,给流出地和流入地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请分别说明对流出地和流入地带来的积极影响。&&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存在    问题。目前,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的这一问题比城市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
请给出解决中西部地区该问题的合理建议                    
5.根据材料二提供的相关数据,在表的右上方三角坐标图上用圆点(· )标出我国当前人口年龄结构在图上所处的位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