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是哪三十六计中垓下之战用的是哪一计

周瑜打黄盖用的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_百度知道
周瑜打黄盖用的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
提问者采纳
当然是苦肉计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周瑜打黄盖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三十六计第一套& 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计名由来】本计的计名出自一个传说。相传唐贞观17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30万御驾亲征高丽国。这一日,太宗来到海边,对怎样才能渡过大海发起愁来了。前部总管张士贵见状,赶忙与众将商议对策,只有部将薛仁贵于情急之中,想出了一个主意,说道:皇上担心大海阻隔,难于征伐高丽,我今有一计,定叫大军平安渡过大海,取得东征的胜利。几天后,张士贵领着薛仁贵一道拜见唐太宗,秦道:今有一位老人,精通干海之术,能将海水变干,可帮助我军东征成功。太宗听说有此神奇老人,龙颜大喜,立即命张、薛二人带路,前去会见老人。于是君臣三人,在薛仁贵引领下,穿过一条用帷幕遮蔽的通道,来到一个处所,只见这里绣幔锦彩,茵褥铺地,百官迎侯。太宗召见了老人,夸奖了他的法术,并且大张筵席,召集群臣与老人一道饮宴作乐…过了许久,忽闻风声四起,涛声如雷,杯盏倾倒,周围一片摇晃,太宗询问缘由,近臣便揭开帷幕让太宗看,只见大海茫茫,水天一色。太宗问道:这是什么地方?为何如此波涛汹涌?这时,张士贵、薛仁贵才从实秦道:这是为臣用的“瞒天过海”计,得一风势,30万大军已经渡过大海,就要到达东岸了。这就是传说薛仁贵用的“瞒天过海”计。可见,这里所说的“天”,本意是指的天子,所谓“瞒天过海”,是指哄瞒着天子在不担惊受怕的情况下,平安地渡过大海。以后,人们把“瞒天过海”作为用兵打仗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原文】备周则意怠[1];常见则不凝。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2]。太阳,太阴[3]。【译文】防备周密,往往容易导致思想麻痹,意志松懈;常见的事情就不会产生疑惑以致丧失警惕。秘谋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并不是与公开行动相对立的。最公开的行动当中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阴谋。【注释】[1]备周则意怠:备,防备。周,周密、周到。意,意志、思想。怠,懈怠、松懈。全句意为:防备十分周密,容易使自己有恃无恐,意志松懈。[2]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这里指的是秘密谋略。阳,这里指公开的行动。对,对立、相反的方面。全句意为:秘密的谋略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而不与公开行相对立。[3]太阳,太阴:太,这里是指的极端、特别、非常之意。全句意为:在最公开的行动后面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阴谋。第二计围魏救赵【计名由来】本计出自《史记》记载的齐魏桂陵之战。计名则见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回:“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位于山东的齐国求救。齐王招幕8万军队。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前往援救赵国。田忌原想率兵直奔赵都邯郸,与魏军决一死战。军师孙膑建议说:魏国出动全部精锐部队攻打赵国,国内空虚,无重兵把守。因此,我们应攻打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这样,魏军必定会停止对邯郸的包围,回兵救援本土。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带领齐兵向魏都大梁进军。消息一经传开,魏将庞涓慌忙从赵国退兵,火速赶回魏国。这时,齐军在魏军回国必经之地桂陵一带(今河南长垣县西)设下伏兵,以逸待劳,作好充分准备。魏国长途跋涉,精疲力尽,遭到齐军的突然伏击,大败而归,赵国之围也很快被打破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战例。后人把这次战例的经验加以升华.概括,列为三十二计的第二计。可是,此计主要是用于解围的。它的特点是:以迂为直,避实就虚,攻敌所必救,以解除敌军的围困。具体地说,就是:当本军某部遭敌围困不得突围时,救援的军队不是直接进攻围困的军队,而是以迂为直,选择敌方防守相对空虚避实就虚.而又地处要害的地区进行攻击,以迫使敌方撤围回援,并趁敌军在回援途中,发起奇袭,以克敌制胜。【原文】共敌不如分敌[1],敌阳不如敌阴[2]。【译文】攻打集中之敌,不如攻打分散之敌。从正面攻敌,不如从侧面攻打防守相对薄弱之敌。【注释】[1]共敌、分敌:这里是指集中的敌人与分散的敌人。[2]敌阳、敌阴:敌,攻打。阳,这里是指公开、正面、先发制人;阴,这里是指隐蔽、侧面、后发制人。敌阳不如敌阴,指正面攻敌,不如从侧面攻敌。第三计借刀杀人【计名由来】本计内容在春秋战国的史书中多次可见,而借“借刀杀人”一语,则见于明代戏剧《三祝记》“这所谓借刀杀人,又显恩相以德报怨,此计何如”一语中。这出戏是写范仲淹的政敌企图让他任军队统帅――环庆路经略招讨使,去平息西夏人赵昊,企图借西夏人的刀杀害范仲淹的故事。本计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利用矛盾,借敌人内部的力量,或者是盟友的力量,削弱或消灭敌对势力。而其关健所在,则是善于捕捉和利用敌方的矛盾,包括敌方内部的矛盾以及敌方与盟友的矛盾,想方设法使这些矛盾扩大.激化,直至引起敌方内部争斗,或者引起敌方与盟友的争斗,以达到削弱或消灭敌方实力的目的。因此,在军事上,此计的运用多是与使用间谍相连的。【原文】敌已明,友未定[1],引友杀敌[2],不自出力。以《损》推演[3]。【译文】敌人已经明确,盟友的态度尚在犹豫之中,这时应极力设法诱使盟友去攻打敌人,而无需自己出力。这是从《损卦》卦义的逻辑推演出来的。【注释】[1]敌已明,友未定:指打击的敌对目标已经明确,而盟友的态度却一时尚未确定。[2]引友杀敌:引,引诱。引友杀敌,即引诱盟友的力量,去消灭敌人。[3]以《损》推演:根据《损卦》“损下益上”、“损阳益阴”的逻辑去推演。第四计以逸待劳【计名由来】本计语出《孙子兵法?军事篇》:“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虚实篇》也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本计的特点是,强调把握战场的主动权,以引诱敌人,“调动”敌人,疲劳敌人,然后捉住战机,克敌制胜.按“损”卦的说法,就是:以静制动,“损刚益柔”.【原文】困敌之势[1],不以战。损刚益柔[2]。【译文】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用直接进攻的手段(而可采取疲惫、消耗敌人的手段)。这是从《周易》损卦彖辞中“损刚益柔有时”一语中悟出的道理。【注释】[1]势:情势、趋势。这里主要是指的军事态势。[2]损刚益柔:语出《易?损?彖》:“……损刚益柔有时……”损卦为兑下艮上,是由泰卦乾下坤上变来的。泰卦的九三变为损卦的上九,而泰卦的上六则变为损卦的六三,说明则泰卦变为损卦是损乾益坤、损刚益柔的结果。但这种损刚益柔只要因时也会吉利。第五计趁火打劫【计名由来】本计出自《孙子兵法》“乱而取之”的思想,计语最早见于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唐玄奘法师离开大唐国,往西天取经。一天晚上,他和大弟子孙悟空来到一座庙中投宿。这座庙有上下共70多间,僧客200多人。庙中老方丈命人敬茶.闲谈间,问唐僧有何宝物,可以让他开开眼.于是,悟空把带来的袈裟拿出炫耀.方丈和手下人商议,将禅堂放火烧毁,把睡在里面的师徒两人一起烧死,以便将禅袈裟据为已有。可晚上悟空并末睡着,方丈的阴谋被他听到了,便变成一 蜜蜂飞出禅堂,一个跟头翻进南天门,向广 目天王借到“避火罩”,回去罩住了唐僧和白马。到发半夜,和尚们果然放火烧禅堂,火愈烧愈旺,把观音院烧得通红,惟有诏有唐僧所在禅堂,安然无恙。这时,观音院正南面一座山,有一黑风洞,洞中妖怪被火光惊醒,他与观音院方丈素有交情,便纵起云头去帮众僧救火。火光中,见前后大殿被烧成断垣残壁,惟有方丈室案上有一青毡包袱,里面透出一道道霞光彩气,打开一看,是一件锦袈裟,乃佛门宝贝。妖怪一见此宝,救火之意顿失,拿着那袈裟,趁火打劫,驾着黑云,径直回到了黑风洞.可见,本计的主要特点是,趁敌人处于危险、混乱的时机,坚决果断地攻敌人,从中取利。【原文】敌之害大[1],就势取利,刚决柔也[2].【译文】敌人的处境艰难,我方正好乘此有利时机出兵,坚决果断打击敌人,以取得胜利。这是从《周易》夫卦彖辞“刚决柔也”一语中悟出的道理。【注释】[1]敌之害大:害,这里是指遇到严重灾难,处于困难、危险的境地。[2]刚决柔也:决,冲开、去掉,这里引申为摈弃、战胜。王夫之《周易内传》卷三说:“夫之为言决也,绝而摈之于外,如决水者不停贮也。决而任其所往。”全句意为:乘刚强的优势,坚决果断地战胜柔弱的敌人。第六计声东击西【计名由来】声东击西计,出自杜佑(公元735-812)所著《通典》第153卷<<兵六>>一章:“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其实,<<孙子兵法>>早有“攻其不备”的思想。《淮南子.兵略训》更把“将欲西而示之以东”作为重要的“用兵之道”,《韩非子.说林上》也说:“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辍行。”本计的特点是:以象造成人的错觉,采用灵活机动的军事行动,忽东忽西,不攻而攻,攻而不攻,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不而为,伪装攻击方向,出其不意,夺取胜利。【原文】敌志乱萃[1],不虞[2],坤下兑上之象[3],利其不自主而攻之[4] 。【译文】敌人神志慌乱,不能正确预料和应付实施事变和复杂局面,正如坤下兑上的萃卦受到扰乱一样,要利用敌人这种不能自主地把握前进方向的时机,对敌人发起攻击。【注释】[1]敌志乱萃:萃,野草丛生。全句意为:敌人神志慌乱;失去明确的主攻方向。[2]不虞:虞,预料。不虞,意料不到。[3]坤下兑上之象:《易经》萃卦下卦为坤,上卦为兑。此卦三阴聚于下,二阳聚于上,各依其类以相保,群阴虽处致用之地,高居最上之位,都为了保阳,所以萃卦六爻都说“无咎”。如果使这种群阴保阳的局面受到扰乱,就将祸乱丛集,有意料不到的困难与危险。[4]利其不自主而攻之:不自主,即不能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前进方向和攻击目标,全句意为:敌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前进方向,对我方有利,应乘机进攻,打击敌人。第二套& 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计名由来】本计计语自中国古代哲学家v也有的称为兵家w老子《道德经》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揭示了万物的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变化的规律。我国古代军事家尉缭子把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军事上,进一步分析虚无与实有的关系。《尉缭子q战权》中说:“战权在乎道之所极,有者无之,安所信之?”主张无的假象迷惑敌人,乘敌人对“无”习以为常之际,化无为有,化以虚为实,出其不意,打击敌人.可见,本计的特点是,制造一种假象,有意让敌人识破,使之失去警惕,然后又化为有,化假为真,化虚为实;真的攻击敌人了,而敌人却仍然以为是假的,不作防备,从而为我所乘,战而胜之。【原文】诳也,非诳也[1],实其所诳也[2]。少阴,太阴,太阳[3]。【译文】用虚假情况迷惑敌人,但又不完全是虚假情况,因为在虚假情况中又有真实的行动。在稍微隐蔽的军事行动中,隐藏着大的军事行动;大的隐蔽的军事行动,又常常在非常公开的、大的军事行动中进行。【注释】[1]诳也,非诳也:诳,欺骗,迷惑。《武经三书?孙子?用间》即把诳事作为“虚假之事”。全句意为,虚假之事,又非虚假之事。[2]实其所诳也:实,实在,真实。实其所诳,是说把真实的东西充实到假象之中。[3]少阴、太阴、太阳:原指《易经》中的兑卦(少阴)、巽卦(太阴)、震卦(太阳)。这里少阴是指稍微隐蔽的军事行动,太阴是指在的秘密军事行动,太阳则是指大的、公开的军事行动。全句意为:有稍微隐蔽的行动中隐藏着大的秘密行动。大的秘密行动,也许正是在非常公开的、大的行动掩护下进行。参考第一计“太阴、太阳”解。第八计暗度陈仓【计名由来】本计全称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末农民起义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天下,进行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首先攻入咸阳,自立为关中王。项羽军事力量强大,刘邦把咸阳和关中让给了项羽,自已到了汉中。与刘邦的守地汉中相邻的章邯。刘邦为了迷或项羽,防止章邯入侵,把出入汉中的栈道烧毁了.后来,刘邦逐渐强大起来,命韩信为大将,出兵与项羽一决雌雄.为了迷惑敌人,韩信派了一万多人马去修复烧毁的栈道.栈道修复工程艰巨,进展缓慢.章邯料定栈道修复决非易事,毫无戒备,殊不知韩信的主力已抄小路向陈仓进军,很快,攻下咸阳,占领关中,韩信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的计谋,取得了夺取关中的重大胜利.这就是“暗度陈仓”计的由来.本计的特点是,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不令人生疑的行动的背后,将奇特的、非一般的、非正规的、非习惯的行动背后,迂回进攻,出奇制胜.“明修栈道”表示公开的行动,“暗度陈仓”表示隐藏的真实意图.【原文】示之以动[1],利其静而有主[2]。益动而巽[3]。【译文】故意采取佯攻行动,利用敌人已决定固守的时机,暗地里迂回到敌后进行偷袭,乘虚而入,出奇制胜。【注释】[1]示之以动:动,行动,动作,这里是指军事行动。全句意为:把佯攻的行动故意显示在敌人面前。[2]利其静而有主:静,平静;主、主张。全句意为:利用敌人已决定固定的时机。[3]益动而巽:益和巽,都是《易经》的卦名。《易经?益?彖》说:“益:动而巽,日进无疆。”是说益卦下卦为震、为动,上卦为巽,为风、为顺。意思说,行动合理、顺理,就会天天顺利,无有止境。又解:益,收益;巽,为动、为前进。联系本计,意为;表面上,努力使行动合乎常情;暗地里,主动迂回进攻敌人,必能有所益。第九计隔岸观火【计名由来】本计名最初见唐代僧人乾康的诗:“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参胜雅律《智谋》一书第157页)而其思想,则早见于《战国策?燕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蚌张开壳晒太阳时,长嘴鸟去啄它的肉,被蚌夹住了嘴,互相争持不下,结果被渔翁一起捉住了.此计的特点是:以静观变,随变而动,使敌人内部自相残杀、自相削弱.当两股敌对势力相争时,既不援助,也不鲁莽干涉,静观其变化,直到事情发展到有利于自已的地步,才相机行动,及时出击,坐收渔利.【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1]。暴戾恣睢[2],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以顺动[3]。【译文】当敌人内部产生争斗、秩序混乱时,我方应静观待其发生变乱。敌人穷凶极恶,自相仇杀,必然自取灭亡。顺应时势行动,就能象《豫》卦所说的那样,要达到令人喜悦的目的,必须顺应时势行动,不宜操之过急。【注释】[1]阳乖序乱,阴以待逆:阳、阴,指敌我双方两种势力。乖:公崩离析。逆:混乱,暴乱。全句意为:敌方众判亲离,混乱一团,我方应静观以待其发生大的变乱。[2]暴戾恣睢:穷凶极恶。[3]顺以动,《豫》,豫以顺动:语出《易?豫?彖》:“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豫即喜悦。豫卦坤下震上。顺以动,坤在下,是顺。震在上,是动。意思是说:阴阳相应,天地之间也能任你纵横,何况建诸侯国、出兵打仗呢?这些目的一定能达到。用在本计上,即以欣喜的心情,静观敌方发生有利于我方的变动,以便顺势而制之。第十计笑里藏刀【计名由来】本文语出唐白居易诗《天河度》:“笑中有刀潜杀人”,是白居易对唐高宗宠臣李义府为人的评价。《旧唐书》载:“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谷欲拊已,微忤意者,则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资治通鉴》评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也与此义相近。本计特点是,以表面上的友好、善良和美丽的言词、举止作为假象,掩盖阴险毒辣的用心和企图。在军事谋略上,一般指通过政治外交手段,欺骗麻宝详略痹对方,以掩盖其突然的重大的军事行动。【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1];备而后动,勿使有变[2]。刚中柔外也[3]。【译文】表面上要做得使敌人深信不疑,从而使其安下心来,丧失警惕;暗地里我方却另有图谋。要作好充分准备,然后再采取行动,不要引起敌方发生意外的变故。这就是外表上柔和,骨子里却要刚强的谋略。【注释】[1]信而安之,阴以图之:阴,暗地里。图:图谋。全句意为:表面上使对深信不疑,从而安下心来,暗地里却另有图谋。[2]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备:这里是指充分准备。变:这里指发生意外的变化。[3]刚中柔外也:表面上软弱,内里却很强硬,表里不相一致。第十一计李代桃僵【计名由来】本计语出《乐府诗集?鸡鸣》。诗中说:“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林身相代,兄弟还相记忆忘?”此诗的本意是比喻咆兄弟休戚与共的情谊。后人借“李代桃僵”的成语,表示为借助某种手段,以一事物的损失、牺牲,来换取另一事物的安全、成功,以局部的牺牲换取全局的转危为安的谋略。三国时,曹操与袁绍的南坡之战,曹军故意沿途抛粮、衣物,使袁军绍争夺曹军乘势反击,获取大胜,就属运用此计.【原文】势必有损[1],损阴以益阳[2]。【译文】当局势发展到损失已不可避免的时候,要舍弃局部的利益,以求得全局更大的增益。【注释】1势必有损:势,局势。损,损失。2损阴以益阳:阴,这里是指局部利益。阳,这里是指全局利益。全句意为:舍弃某一部分利益,使全局得到增益。第十二计顺手牵羊【计名由来】本计语出《草庐经略?游失》:“伺敌之隙,乘间取胜。”后人以顺手牵羊,形象化地比喻乘敌人的小间隙,向敌的薄弱处发展,创造和捕捉战机的一种谋略。关汉卿著元剧《尉迟恭单鞭夺槊》台词中,就出现了本计计名。《水浒传》第99回写道:“前面马灵正在飞行,却撞着一个胖大和尚,劈面抢来,把马灵一禅仗打翻,顺手牵羊,早把灵擒住。”但都不是说的战争。战争史上“顺手牵羊”之计,不乏其例。如春秋时,晋献公途经虞国灭掉虢国,回师途经虞国时,又乘其不备,灭掉虞国;秦穆公攻打郑国,兵至滑国时,知郑人已有戒备,灭郑没有希望,就顺手灭滑国,然后班师回秦,都是典型的例子。这里,“顺手牵羊”的“羊”,指防守有间隙、有薄弱环节的地区。在不影响进攻主要目标、完成主要任务的前提下,利用时机,出动小股部队,神出鬼没地发动攻击获得意外的、原先末料到的战果,就叫“顺手牵羊”。【原文】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1]。少阴,少阳[2]。【译文】敌人出现微小的漏洞,必须及时利用,发现微小的利益,也一定要争取到。即使是敌人的微小疏忽、过失,也要利用来为我方的微小胜利服务。【注释】[1]微隙、微利:指微不足道的间隙,微小的利益。[2]少阴,少阳:阴,这里指疏忽、过失;阳,指胜利、成就。意意会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计名由来】计名“打草惊蛇”,原是借用了一句民间俗语来喻指某种军事谋略。原意是蛇在草丛中,草被搅动,蛇便受惊而走。也有人认为,“打草惊蛇”一语,源出宋代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灾,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是说:南唐时,有个叫王鲁的人,在任当涂(属今安徽省)县令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为自已捞取钱物上。一天,老百姓联名控告他手下的主簿有贪污,王鲁因自己屁股不干净,胆怯心虚,故而在看状纸时,便下意识地信手在状纸上写了“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八个字,此后,“打草惊蛇”一语便逐渐流传开了。【原文】疑以叩实[1],察而后动。复者[2],阴之谋也[3]。【译文】真相不明就应查实,洞察了实情之后再采取行动;反复侦察,是实施隐秘计谋所必需的。【注释】[1]叩实:叩,询问,查究。叩实,问清楚、查明真象。[2]复;反复、一次又一次地。[3]阴之谋:隐秘的计谋。第十四计借尸还魂【计名由来】计名“借尸还魂”可能源于一个有关“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得道成仙的传说。相传铁拐李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一次,其魂魄离开躯体,飘飘然游玩于三山五岳之间。临行前,曾嘱咐徒弟看护好遗体,但李玄魂魄四处游山玩水,留连忘往徒弟门等待久了,见师父的遗体老是僵在那里,总也活不过来,便误以为他已经死去,便将其火化了。待李玄伸游归来时,已不见了自已的躯体,魂魄无所归依。恰好当时附近路旁有一饿死的乞丐,刚刚断气不久,尸体还算新鲜,李玄于慌忙之中,便将自已的灵魂附在了这具乞丐尸体之上。借尸还魂后的李玄,与原来的李玄已面目全非。蓬头垢面,袒腹露胸,并跛一足。为支撑身体行走,李玄对着原乞丐用的一根竹杖喷了一口仙水,竹杖立即变为铁杖,借尸还魂后的李玄也因此被称为铁拐李,而原来的名反被人们忘却了。铁拐李借尸还魂的故事还见于元代岳伯川所写杂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后《东游记》也有记载,只情节不尽相同罢了。借尸还魂这一带有迷信色彩民间传说,后来被人们喻指某些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的现象;有时也可以用来喻指某些新的事物或新的力量借助某种旧的事物或旧的形式求得发展的现象。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所谓“尸”、“魂”、“借”、“还”的喻意便都不尽相同了。【原文】有用者,不可借[1];不能用者,求借[2]。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3]。【译文】凡是自身能有所作为的人,往往难以驾驭和控制,因而不能为我所用;凡是自身不能有作为的人,往往需要依赖别人求得生存和发展,因而就有可能为我所用。将自身不能有作为的人加以控制和利用,这其中的道理,正与幼稚蒙昧之人需要求助足智多谋的人,而不是足智多谋的人需要求助幼稚蒙昧的人一样。【注释】[1]有用者,不可借:意为凡自身可以有所作为的人,就不会甘愿受别人利用。[2]不能用者,可借:意为那些自身难以有所作为的人,却往往有可能被人借以达到某种目的。[3]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语出《易?蒙》卦辞。蒙卦为周易六十四卦的第四卦,也是阴阳相交后的第二卦(因第一卦乾为纯阳,第二卦坤为纯阴,皆无阴阳交之象)。在这里,蒙字本义是昧,指物在初生之时,蒙昧而不明白。蒙卦的卦象是下坎上艮。艮象山,坎象水;山下有水,是险的象征;人处险地而不知避,便是蒙昧了。童蒙,幼稚而蒙昧。此句意为,不需要我去求助蒙昧的人,而是蒙昧的人有求于我。第十五计调虎离山【计名由来】"调虎离山"一语可能源于《管子?形势解》。该篇中有一颀段这样的话:“虎豹,兽之猛者也,属深林广泽之中则人畏其威而载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去其门而迫于民,则民轻之而傲其势。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意思是说,虎豹,是兽类中最威猛的。当它们居信住在深山硬仗大泽之中时,人们就会因具怕其威风而敬畏它们。君王是天下最有势力的人。如果深居简出,人们便会害怕它的势力。虎豹若是离开他们所居住的深出幽谷而走近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将它捕捉而使之失去原有的威风。做君王的若是离王宫的门而与普通的人混在一起,人们就会轻他而以傲慢的态度看待他。所以说,虎豹只有不离开它们居住幽谷深山,其威风才使人感到畏怯。这果虽然尚未使用“调虎离山”一语,但已经包含只有将老虎调离深山,才能将其制服的意思。后来在民间语言、文学作品中便逐渐出现了“调虎离山计”的说法。如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五十三回写着孙大圣对如意真仙说:“才然来,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山争战,却着我师弟取水去了。”清代钱彩著《说乐全传》第三十四回也写这着:“吉青道:‘我前日在青龙山,中了这番奴调虎离山之计。’”【原文】待天以困之[1],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2]。【译文】利用不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困扰敌人,用人为的方法诱惑敌人。主动进攻有危险,诱敌来攻则有利。【注释】[1]待天以困之:天,指天时、地理等客观条件。困,作动词用,困扰、困乏。全句意为:期待不利的客观条件去困扰它。[2]往蹇来返:语出《易?蹇》九三爻辞。原文为“往蹇,来返。”蹇卦的卦象为艮下“蹇”,有难的意思。返,李境池《周易通义》注:返,犹反反,广大美好貌。往蹇来返,意为去时艰难,来时美好。第十六计欲擒故纵【计名由来】计名“欲擒故纵”,它的折理源头,可追溯到《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又《鬼谷子?谋篇》:“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中国军事史上成功运用此计,并对此计的定名有重大影响的,当初诸葛亮率蜀军远征南蛮时,七擒七纵蛮王孟获。对诸葛亮来说,七擒七纵皆手段,而目的只有一个:征服南蛮首领和百姓的“心”。因而这一战役胜利的意义,不仅是军事上的,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是诸葛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实行的民族政策的胜利。(事件后面“古今战例”之一)【原文】逼则反兵[1],走则减势[2]。紧随勿迫,累其气力[3],消其斗志[4],散而后擒,兵不血刃[5]。“需,有孚,光[6]。”【译文】逼得敌军太紧,对方就会回师反扑。如果让敌军逃跑,就可以削减其气势。追击敌人,只需紧随其后而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待其溃散时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这是《周易》需卦卦辞“需。有孚,光享贞吉……”一语中悟出的道理。【注释】[1]反兵:回师反扑。[2]走:逃走。势;气势。[3]累:消耗。[4]消:瓦解。[5]兵:兵器。血刃:血染刀刃,即作战。[6]需,有孚,光:语出《易?需》。需卦的卦象为乾下坎上乾象刚、健;坎象水、险。需,有等待之意。以刚、健遇水、险,故须等待,不要急进,以免陷入险境。孚,信用、信服;有孚,有信用,有诚意,为人所信服。光,光明、通达。此句意为,身处险境要善于等待,如果有诚信,就会前途光明,大吉大利。第十七计抛砖引玉【计名由来】"抛砖引玉"一语,其来源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相传唐代诗人赵嘏甚有诗名,求诗者盈门。诗人常建慕其名,想求其诗,却不得其门而入,赵嘏游苏州时常建料他必游灵岩寺,便先于寺壁题诗两句。赵嘏来到寺中见辟上此诗尚未写完,就补了两句,成为一首绝句。后人因赵嘏补的两句优于常建的前两句,便说常建是“抛砖引玉”。然而,常建是唐玄宗开元15年(公元727年)中的进士,而赵嘏是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中的进士,两者相距115年。可见赵嘏补诗一说是不可能的。然而由这个有背历史事实的讹传,引出一个有关“抛砖引玉”一词来源的说法,却已是一个历史事实。另一种说法出自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高僧道原所编《景德传灯录?从谂禅师》:“比来抛砖引玉,却得子。指砖无济于事坯。这句话也来源于一个佛门故事。传说活了120岁的唐代禅师从谂,一天晚上,同弟子们一同参禅悟道。刚入座,从谂便宣布:今晚要你们回答问题,谁对禅学已有深刻理解,可以跨前一步。众僧皆息虑凝心,静座参禅,惟有一个小和尚大胆跨步向前,躬身一揖。从谂见了,缓缓地说:刚才我是抛砖引玉,不想却引来一块土砖坯子。此语还见于元代贯云石(公元年)所作《斗鹌鹑?佳偶》曲:“见他眉来眼去,俺早心满愿足;他道是抛砖引玉,俺却道因社员祸得福。””【原文】类以诱之[1],击蒙也[2]。【译文】用相类似的东西诱惑敌人,乘其迷惑懵懂之时去打击他。【注释】[1]类:类似,同类。类似:有相类似的东西。[2]击蒙:击,打击;蒙,蒙昧。语出《易?蒙卦》上九爻辞:“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蒙卦的卦象为坎下艮上。其上九爻,为阳爻处于蒙卦之终,按王弼的解释,其喻意为“外蒙之终,以刚居上,能击去童蒙,以发其昧也,故曰‘击蒙’也。故‘不利为寇,利御寇’也”。大意是,上九爻以阳刚之象居于前五爻之上,所以能给蒙昧者以开导、启迪。为盗寇之人,自然属于蒙昧者之列,所以,如果占卦时到本爻,则对为为盗寇者不利,而对防御盗寇者有利。此处借用此语,意思是,打击那因受我方诱惑而处于蒙昧状态的敌人。第十八计擒贼擒王【计名由来】"擒\擒王"一语,现今可见的最早、且影响较大的文字记录,则是唐代“诗圣”杜甫的五言古诗《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能多杀伤?”从当时历史背景看,此诗原本寓含对唐玄宗李隆基无节制的对外用兵的讽谏之意。玄宗一开元18年(公元703年),西域吐蕃在数败于唐军后,遣使求和,在玄宗李隆基勉强允准后,吐蕃人撤走了边疆的驻军,双方恢复了合平。七年后,玄宗利吐蕃人没有防备又派兵入侵吐蕃,重创吐蕃军,深入敌境2000里。公元739年(玄宗开元27年),金城公主(中宗景龙4年,即公元710年,奉命与吐蕃赞普弃隶缩缵联姻)去世,吐蕃遣使报丧,并乘机求和,而玄宗却不许。一年后,吐蕃军攻占唐边境重镇石堡(在今青海省会西宁西南)。玄宗天宝7年(公元748年),唐遣陇右节度使、大将哥舒翰统军3万3千人与吐蕃军激战。石堡收回了,此役唐军战死者数以万计。杜甫的《前出塞》诗,大约是针对此一情况,有感而发的。意思是说,只要能够制服敌国的首领,保住本国的疆土,防止异国的入侵就可以了,何必杀人太多。诗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等警句,透露了诗人杜甫对我国古代某种军事经验的概括和他个人军事眼光,因而成为后世脍炙人口的名言,常为众多军事家、政治家以至各色人物所引用。【原文】摧其坚,夺其魁[1],以解[2]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穹也[3]。【译文】溃击敌人的主力,抓获其首领,便可瓦解其全军。好比群龙无首,战于郊野,必然陷于穷途末路。【注释】[1]夺:抢夺、抓获。魁:第一、大,此处指首领、主帅。[2]解:瓦解。体,躯体、整体、全军。[3]尤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坤?上六象辞》。坤,卦卦是坤下坤下,为纯阴之象。上六爻是本卦的最终爻,为纯阴发展到极盛阶段之象。坤卦上六爻的爻辞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本为乾卦(纯阳之卦)的象征物,为什么作为纯阴之象的坤卦,其上六爻却以原本属纯阳之象的“龙”为象征呢?按照朱熹《周易本义》的解释是:“阴盛之极,至与阳争。”《易?文言》在阐释坤卦上六爻辞时则说:“阴疑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按照《周易》物极必反的矛盾转化思想,上六爻表示纯阴已发展到极盛,故必然向阳转化。虽然此时尚处于转化前夕,但却已急于以阳自比,以龙自称了。故有“龙战于野,其道穷也”之说。野,郊野。道,道理;道穷,无路可走。群龙战于郊野,相互杀伤,血渍斑斑,以至陷入穷途末路。本计引用此语,其意当为:贼王被擒,群贼无首,其战必败。第四套& 混战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计名由来】“釜底抽薪”计的策略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成收书的《尉缭子》.该书《战威第四》说: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虚则走”,"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不为之用,此道胜也".这些话的意思是:部队所赖以作战是勇气;士兵勇气旺盛就敢于战斗,勇气丧失就会溃逃,讲究武备,判明敌情,设法促使敌人丧失勇气而军心涣散,使敌军虽然结构形式完整却不能作战,这就是靠的政治谋略取胜.《尉缭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采用某用谋略,以消减、消弱敌方的气势和斗志,然后战而胜之的策略思想.后世提出的“釜底抽薪”计,应当说,正是这种策略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继《尉缭子》之后,相继提出或提到类似思想的,有西汉《淮南鸿烈》:“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东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北齐史学家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至明代以后,便在更多的书面语言中出现了“釜底抽薪”这一更为概括、简明的语言。如明代嘉靖年间戚元佐《议处宗潘疏》:“谚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清代吴敬梓著《儒林外史》第五回:“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失个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信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可见,明清以后,“釜底抽薪”已成为广泛使用的民间语言,其策略思想已在多场合下被使用。【原文】不敌其力[1],而消其势[2],兑下乾上之象[3]。【译文】不要迎着敌人的猛劲去与之硬拚,而要设法削弱敌方的气势,采取以柔克刚的策略制服他。【注释】[1]敌:对抗,攻击。力:强力、锋芒。[2]消:削弱、消减。势:气势。[3]兑下乾上之象:兑下乾上为《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履卦。兑不泽,为阴柔之象;乾为天,为阳刚之象。整个卦象为阴胜阳、柔克刚。其卦辞为:“履虎尾,不至人,亨。”履:小心蹑足前进。至:咬。亨:通达顺利。其寓意是:虎为凶猛阳刚之兽,但只要以阴柔克之,小心谨慎行事,即使踩着了虎的尾巴,它也不会咬人。若占得此卦,预示事情将经历险阻而后通达,终于顺利。此处借用此卦,意在说明,遇到强敌,不要去与之硬碰,而要用阴柔的方法消灭刚猛之气,然后设法制服他。第二十计混水摸鱼【计名由来】"混水摸鱼"一词,起初可能是渔民们从捕鱼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句经验性俗语,后来逐渐被移植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以至被兵家和军事指挥员们用来作为表述某种军事谋略的军事术语。原意是,把水弄混浊了,鱼儿会晕头乱窜,此时乘机摸捉,往往易于得手。比喻乘混乱之机,谋取某种意外的利益。在军事上指有意给敌方制造混乱,或乘敌方混乱之机,消灭顶之灾敌人,夺取胜利。在战场上冒充敌人而蒙混过关是此计常用的术法。【原文】乘其阴乱[1],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2]。【译文】乘着敌方内部发生混乱,利用他力量虚弱且没有主见,使他顺随于我,就像《周易》随卦象辞说的:人到夜晚,必须入室休息一样。【注释】[1]乘其阴乱:阴,内部。全句意为:乘敌人内部发生混乱。[2]随,以向晦入宴息:语出《易?随》卦。随,卦名。本封为震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震为雷。言雷入泽中,大地寒凝,万物蛰伏,故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意思是说,人要随应天时去作息,向晚就当入室休息。本计运用这一象理,是说打仗时要善于抓住敌方的可乘之隙,随机行事,乱中取利。&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计名由来】金蝉脱壳原是一种生物现象,指蝉类昆虫在其生翕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种蝉变。也就是人们在树林中能经常见到的,秋蝉从本体脱壳而去,却将蝉衣留在枝头。古人便用这种现象来喻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干净)然泥而不滓者也。”又《淮南子?精神训》:“蝉蜕蛇解,游于太清。”佛家道家也常用以喻指得道者之死乃弃尸登仙,有如蝉之脱壳。至于从何时开始将“金蝉脱壳”一语用来喻指某种军事计谋,目下尚难确证,但至少在元代以前就有了。如元惠施《幽闺记?文武同盟》中写道:“曾记得兵书上有个金蝉脱壳之计。”后来在各类文章、作品中使用此语的就更多了。如元马致远《三度任风子》:“天也,我几时能勾金蝉脱壳,可不道家有老敬老,有小敬小。”关汉狼卿《谢天香》:“便使尽些会俩,干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脱壳金蝉这一个谎。”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0回:“这个叫做‘金蝉脱壳’:他将虎皮盖在此,他却走了。”至于在军事实践中使用此计则更早。【原文】存其形,完其势[1]。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2]。【译文】保存阵地原形,造成强大的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这是从蛊卦《辞》:“巽而止,蛊。”一语中民悟出的道理。【注释】1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阵容,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2巽而止,蛊:语出《易?蛊》。蛊卦为巽下艮上。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卦。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计名由来】关门捉贼是流传已久的民间俗语,其义不言自明。它与一民间俗语“关门打狗”的意思相近。后来人们把日常生活中的这种小智谋移用于战争,便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在军事实践中,它与军事家和军事指挥员们常讲或常用的围歼战、口袋阵等大体上是一回事。古今中外史上使用此计的,比比皆是。就我国古代战争史来说,使用此计的著名战例,较早的有战国时孙(膑)庞(涓)马陵道之战(公元前342年)、(秦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汉初的楚汉垴垓下之战(公元前203年)等,此后使用此计而消灭对手的战例就更多了。【原文】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1]。【译文】对弱小的敌人,要加以包围、歼灭。(如果纵其逃去而又穷追远赶,那是很不利的。)这是从剥卦卦辞“剥,不利有攸往”一语中悟出的道理。【注释】[1]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剥》。剥卦为坤下艮上。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在吞没山岳,故卦名曰“剥”。“剥”,落也。剥卦的卦辞说:“剥,不利有攸往”意思是说:当万物呈现剥落之象时,如有所往,则不利。此计引此卦辞,是说对小股敌人要即时困围消灭,而不利去急追或者远袭。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计名由来】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约在秦昭王38年(公元前269年)左右,范雎因避难由魏入秦。秦昭王知其能,遂以上宾相待,向他长跪而三问计。当时,秦欲统一天下。范雎在分析了秦王对政策的失误之后,给秦昭王献上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强胜。秦昭王开如图谋并吞六国,统一中国,但在策略中却实行近交远攻办法,准备联合并超越过韩魏诸国而远征地处东海之滨的强齐。范雎认为秦昭王这样做是失策。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出兵攻齐,还必须经过韩魏诸国。出兵少了,则不能给齐国造成致命的伤害;出兵多了,劳师远征,又会给秦国自身造成大的损失。我猜想大王的意思是想让自已少出兵,而让韩魏两国的军队全体出动吧!但这样做合适吗?韩魏两& 国会干么?何况就是秦国打赢了,你也无法得到齐国的土地。因而不如反过来,远交近攻,派遣使者主动与相距较远的齐国结盟,而首先攻占身边的韩魏诸国。这样,灭一国就可得一国的土地,秦国就会越战越强大,大王的霸业就可以成功了。秦赵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此后,远交近攻便成为秦逐并吞六国的基本国策,并由此最终达到了统一天下,建立秦帝国的目的。【原文】形禁势格[1],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2]。【译文】凡是受到地理形势的限制时,攻取附近的敌方,就有利;攻击远隔的敌方,就有害。这是从睽卦象辞“上火下泽。睽”一语中悟出的道理。【注释】[1]形禁势格:禁,禁锢、限制。格,阻碍。全句意为:受到地势的限制和阻碍。[2]上火下泽:语出《易?睽》。睽卦为兑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 为兑为泽。上火下泽,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则又相生,循环无穷。又“睽”:离违,即矛盾。本卦《象》辞说:“上火下泽,睽。”意为上火下泽,两相违离、矛盾。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违离的道理,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敌相互矛盾/违离,而我则可各个击破.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计名由来】假道伐虢,事见《左传?僖公》中的两章。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想要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为此,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献计说:“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虢。”意思是说,请你用屈地生产的良马和垂棘地区出产的美玉去收买虞国的国君,然后向虞国借道去攻伐虞国,事情就可以成功。晋献公说:“这两件东西都是我的宝贝,怎么舍得送给别人啊!荀息说:如果能使虞国借道给晋国支攻伐虞国,那么将来虞国也就会归我晋国所有了。那时,你的宝物放在虞国的府库里,不就同放在晋国的府库里一样么!晋献公听荀息说的有理,便采纳了他的计谋。虞公不听大臣宫之奇的劝阻,接受了晋国的要求,不但借道给晋国,还出兵帮助晋国攻占了虞国的国都下阳。这是晋献公19年(公元前658年)的事。过了三年,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道伐虢,虞国大臣宫之奇再次劝说虞国公不要上当。他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然会跟着灭亡。好比咀唇和牙齿相互依存一样,唇亡则齿寒。但虞公不听,并说,晋国虞国都属姬姓,是同宗关系,晋国是不会加害虞国的。宫之奇见虞公不听他的劝阻,预见到虞国必亡,便带着全家避难去了。后来,果然不出宫之奇所料,晋在灭虢之后,在回师途中,顺手灭掉了虞国,虞公其家室都当了俘虏。【原文】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1]。困,有言不信[2]。【译文】处在敌我两个大国中间的小国,当敌方强迫它屈服的时候,我方要立刻出兵,显示威力,给与援救,这是不会不取得小国信任的。这是从困卦卦辞“困,有言不信”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注释】[1]假:假借。[2]困,有言不信:语出《易困》困卦为坎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水,现在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同时,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是困,所以卦名为“困”。“困”为困乏的意思。困卦的卦辞说:“困,有言不信。” 大意是说:处在困乏境地,难道还不相信强者的话吗?本计运用此卦理,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面临着受人胁迫的境地。这时,我若说要去援救他,他在困顿中能不相信吗?第五套& 并战计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计名由来】偷梁换椁柱,原是一句成语。一般认为,它是来源于商纣王的父亲帝乙一次领着纣王及文武百官游览御花园,欣赏牡丹花开,行至飞云阁处,见到阁上塌了一梁,心中很是不高兴。纣王见状,竟凭其力大无比,“托梁换柱”,把一座飞云阁修好了。又《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描述王熙凤设计以薛宝钗冒充林黛玉与贾宝玉成婚时,也说过“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计。”按照前人的解释,皮计的本意是:在同友军一道作战时,乘友军战斗失利之机,将其主力并将过来,加以控制。但也有人认为,此计也可理解为:在与敌人作战时,设法将其主力调开,然后抓住其弱点,进行攻击,战而胜之。同时还有人认为,此计运用于政治斗争中,与人民通常所说的“调包计”相似。&&&&&&&&&&&&&&&&&&&&&&&&&&&&& 【原文】频更其阵[1],抽其劲旅[2],待其自败,而后乘之[3]。曳其轮也[4]。【译文】采取措施频繁变更友军的阵式,藉以暗暗从阵中的要害处抽换其主力部队,等到它自趋失败,然后再乘机加以控制。这就像《周易?既济?象传》所说的:要控制住车的运行,必须拖住车的轮子。【注释】[1]频:频繁、不断地。其:指示代词,这里指的友军。阵:古代作战时用的阵式。[2]劲旅:精锐部队、主动部队。[3]乘之:乘,乘机。乘之,这里是指乘机加以控制。[4]曳其轮:曳,拖住。这句话出自《易?既济?象》:“曳其轮,义无咎也。”意思是说:只要拖住了车轮,便能控制车的运行,这是不会有差错的。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计名由来】本计计名出自一句民间谚语,比喻一种间接对别人进和批评、指责的方法。《红楼梦》第16回描写王熙凤向贾琏发牢骚时说:“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哪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但是,“指桑骂槐”用到军事上,则是指一种“惩一戒百”“杀鸡儆猴”的谋略,利用它来保证号令统一,军纪严明,令行禁止,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原文】大凌小者[1],警以诱之[2]。刚应,行险而顺[3]。【译文】凭借强大的实力去控制弱小者,需要用警戒的方法去进行诱导。这就象师卦所说的:适当地运用刚猛阴毒的办法,可以赢得人们的归顺,获得最后的成功。【注释】[1]大凌小:大,强大。小,弱小。凌,凌驾、控制。全句意为:势力强大的控制势力弱小的。[2]警以诱之:警,警戒。这里是指使用警戒的方法。诱,诱导。全句意为:用警戒的方法进行诱导。[3]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语出《易?师?彖》:“师,众也;贞,正也。能从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专又何咎关。”这段话的意是说:师&&&& 军队是由为数众多的人组成的。人数众多必是良莠不齐,必须以正道使之统一,方可称王于天下。师卦为坎下坤上,九二为阳、为刚,处于下坎之中位,又与上坤的六五相应,象征着主帅得人并受到信任,这种“刚中而应”。但坎卦又为水、为险,叫做“行险而顺”。以险毒之举使全军将士 归之于正,乐于顺从,其结果必将是专利的而不会有过错。第二十七计假痴不颠【计名由来】本计计名是从民间俗语“装疯卖傻”“装聋作哑”等转化而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回避某种矛盾,或者为了度过某种危难,或者为了对付某个势力强大的对手,在一定时期内,故意装愚蠢、呆痴,行“韬晦”之计,以求保存自己,然后等待时机,战胜对手。传说中的箕子因无法劝说纣王放弃暴政,便佯装痴傻。一次,纣王作长夜之饮,喝的酩酊大醉,连年月日也忘记了,问左右的人,大家因畏惧纣王凶残,都跟着说不知道。左右的人感到奇怪,便问箕子道:你明明知道,为什么也说不知道呢?箕子回答说:纣王是天子,他终日沉溺酒色,连年月日都搞不清了,这说明殷朝快要亡国了;一国的人因害怕纣王凶残无道都说不知道的事情,独独我说知道,那我的性名不是危在旦夕了吗?所以,我也假装酒醉说不清楚啊!这便是箕子使的“假痴不颠”计。以后,人们把它运用于军事上,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于举行兵变,主要是作为一种苦难,麻痹对手,以便自己力量,等待时机,发起攻击的计谋。二是作为一种愚兵之计。【原文】宁伪作不知不为[1],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2],云雷屯也[3]。【译文】宁肯装作无知而不采取行动,不可装作假聪明而轻易妄动。要保持沉静而不泄露任何心机。这是从屯卦象辞“云雷,屯,君子以经纶。”一语中悟出的道理。【注释】[1]伪作:假装、佯装。[2]静不露机:静,平静、沉静。机,这里是指的心机。[3]云雷屯:语出《易?屯?象》:“云雷,屯,君子以经纶。”草茅穿土初出叫作“屯”。屯卦为震下坎上,坎为雨,为云 ,震为雷,云 在雷上,说明茅草初出土时,即遇雷雨交加。用屯卦又是九五陷于二阴之中,并为上六所覆蔽,有阴阳相争不宁之象,更意味着事物生长十分艰难。所以说“屯,难也”。面临这样的艰难局面,人们必须冷静处置,认真调理,周密策划。要“经论运于一心”而不动声色,要“‘盘桓’安处于下”而以屈求“伸”,要因势利导,恃机而动,而决不可“快意决往,遽求自定以为功”。(以上引文均系王船山语)。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计名由来】本计计名出自一个典故。说是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的儿子刘琦因不容于继母,恐遭陷害,向刘备求救。刘备要诸葛亮为他想出脱身之计。这天,诸葛亮来到刘琦家中,刘琦哀求诸葛亮说:继母屡次设法陷害我,务欲置我于死地而后罢休,目下我的处境非常险恶,还请先生相救一二。诸葛亮说:此事关系离间母子之情,恐将来说将出去,多不方便,表示拒绝。刘琦便强邀请诸葛亮进入密室这中一边饮酒一边仍缠住诸葛亮不放。可诸葛亮还是不愿答应诸葛亮的请求。这时,刘琦见再三恳求无效,便挥转话头,对诸葛亮说:我的住室楼上藏着一部古籍,请先生观赏一番如何?诸葛亮听说有古籍观赏,非常高兴,便答应了。说着便跟刘琦登上一间小楼,到了晚上,见四壁皆空,并无藏收设置,便问刘琦书在何处。这时刘琦便双膝跪下,承认自己是事出无奈才把诸葛亮骗上楼来,务请指点出路,拯救性命之危。诸葛亮埋怨刘琦不该施行欺骗,便要下楼离去,可不料楼梯已被抽走了。这时刘琦便又再三哀求说:先生最担心的是事情渠泄露,现在,这里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再没有别人知晓,您应该可以赐教了;说着又要拔剑自刎。诸葛亮见刘琦如此情景,便给他讲了一条计策,叫他借签历史上“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经验,利用黄祖新亡,江夏一时无人守御的机会,向刘表请求屯兵江夏,如此便可离开继母,脱离危险了。刘琦按照诸葛亮的计谋行事,果然灵验。后人便把这件事叫做“上屋抽梯”。【原文】假之以便[1],唆之以前[2],断其应援,陷之死地[3]。遇毒,位不当也[4]。【译文】假给敌方以某种便利,诱使它(盲目)前进,然后再截断其应援之路,就能陷敌军于死地。这是从噬嗑卦象辞“遇毒,位不当也”一语中悟出的道理。【注释】[1]假,假给。便,便利。[2]唆,唆使,这里引申为诱使。[3]死地:中国古代兵法用语,指一种进则无路,退亦不能,非经死战难以生存之地。[4]遇毒,位不当地:语出《马?噬嗑?象》。噬嗑卦为震下离上。震为雷,离为火、为电。雷电相加,有威猛险恶之象。又,噬嗑卦为以柔居刚,故不当位,更显 形势严峻。噬嗑的本意为食肉,“乾肉虽小而坚,不易噬者也。强欲食之,则不听命而必相害”(王船山语)。把它运用于军事上就是,因贪图小利而盲目进军是有很大的危险的,如果硬要强行进军,必将陷于危险的死地。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计名由来】本计计名来自古时的一些战例。所谓“树上开花”,在军事上一般是指,在敌强我弱,遭到敌军攻击压力的形势下,我军采取某种方法,制造种种假象来壮大自己的声势,以迷惑敌军,或将其击退,或将其歼灭。三国时期,张飞在当阳桥以三十余名骑兵,吓退曹操追击刘备的数万大军,就是用的这种计谋。张飞命令士卒将战马拴在离桥不远的树林中,砍下树枝,绑缚在马后,用鞭抽打,马蹄乱踢,烟尘滚滚,张飞独自一人,屹立桥头,手持长矛,怒目而视,曹操见状,误以为桥的对面埋有大量伏兵,便下令撤兵了。战国时期,田单大摆火车阵,击溃燕军,以及南朝宋文帝时,擅道济用唱筹量沙的计谋,假装军粮充足,骗过了北魏大军,终于安全突围,都是用的这类计谋,后人把这些计谋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就叫做“树上开花”,意思是说:树上本来没有开花,却可以从为地制造一些彩花粘在树上,让人一眼看去,难辨真假,还以为真是满树银花哩!【原文】借局布势[1],力小势大[2]。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3]。【译文】借用局诈的方法布成阵势,使本来力量小的部队变得声势浩大。这是从《易?渐》上九爻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一语中获得的启示。【注释】[1]借局布势:局,局诈。势,阵势。全句意为:借助某种局诈的方法,布成一定的阵势。[2]力小势大:力,力量。这里是指军队的兵力。势,这里是指的声势。全句意为:兵力小而声势却造得很大。[3]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此语出自《易?渐》上九爻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吉。”渐卦为艮下巽上。艮为山,巽为风、为木。该卦象辞说:“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意思是说:树木在山上渐渐地生长,象征着君子应该注重逐日修养自良好的德行,并影响周围的人,形成一种善美的风俗。而此卦上九爻辞所说的“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这里的鸿是指的大雁。渐是指的渐进。陆与“逵”通,这里是指天际的云路。羽是指鸿雁美丽的羽毛。仪是指的效法。全句意为:大雁在高空的云路上渐渐飞行,它那美丽丰满的羽毛,使它更显得雄姿焕发,这里值得人们效法的。把它用于军事上,就是用“树上开花”计使本来实力弱小的军队显得声势浩大,这正是从渐卦上九爻辞所获得的启发。第三十计反客为主【计名由来】本计计名,出自何典尚说法不一,从现有资料看,大体有三种可资参考:其一是,据《李卫公问对》载:“臣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其二是,杜牧注《孙子兵法》载:“我为主,敌为客,则绝其粮道,守其归路。若我为客,敌为主,则攻其君王”。其三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写的法正对黄忠讲的一段话:“夏候渊为人轻燥,恃勇少谋。可激励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拎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从上述资料以及前人对本计的按语来看,所谓“反客为主”,从军事上说,主要包含两方面意义:一是对同盟者(包括将要从敌军中争取的同盟者)来说,本来是同盟者为“主”,我为“客”,经过运用计谋,使我得以插足其中,并在同盟者中逐渐掌握了领导权、支配权。这便是“反客为主”了。二是对敌军而言,我方实力小,处于被动,是为“客”,经过运用计谋进行斗争,我方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这也是“反客为主”了。& 【原文】乘隙插足,扼其主机[1],渐渐进也[2]。【译文】乘着对方的空隙,插足其中,以致最后掌握其首脑机关,这是循序渐进的结果。【注释】[1]主机:主要的关键之处,即首脑机关。[2]渐渐进也:语出《易?渐?彖》:“渐渐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按《易经增注?下经?渐》的解释:天下事动而躁则邪,静而顺则正。渐则进而得乎贵位,故行有功。总思是说:天下的事情,凡是行动盲目而急躁,就会走入邪途;凡是冷静而顺乎客观规律,就会登上正道。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达到显要的地位,便会行而有功。第六套& 败战计第三十一计美人计【计名由来】美人计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遗人……女乐二人,以荣其意而乱其政。”说的是分元658年,晋献公派兵攻打虢国,而虞国是必经之道,晋军欲向虞国借路伐虢,怕虞君不肯,晋献分采纳大夫荀息的建议,把晋国屈地出产的良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及女乐二人送给虞君。虞君生性贪婪,不顾宫之奇的反对,同意借道给晋国。晋国灭掉虢国,回师途中,轻而易举灭掉虞国,捉住了虞君。“假道伐虢”是三十六计的第二十四计,但这一计是在美人计的成功基础上实施的。《六韬?文伐》中说,对于直接用武力不能征服的敌国,应“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就是说的美人计。本计的特点是,用美色或其他财物诱惑敌人,尤其是敌方的将帅,消磨其斗志,分裂其核心,使其部队丧失战斗力,从而乘机取胜。【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1]。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2]”。【译文】对强大的军队,要对付它的将领;对英明多智谋的将领,要设法动摇他们的斗志。将领斗志衰退,士气消沉,战斗力自然萎缩。就像渐卦象辞所启示的,要利用敌人的弱点抵御敌人,顺利地保存自己。【注释】[1]将智者,伐其情:将智者,指足智多谋的将帅。伐其情:即从感情上加以进功、软化,抓住敌方思想意志的弱点加以攻击。《六韬?文伐》中就主张以乱臣、美女、犬马等手段攻其心,摧毁其意志上的屏障。[2]利用御寇,顺相保也:语见《易?渐象》:“……利用御寇,顺相保也。”御:抵御。寇:敌人。顺:顺利,顺势。保:保存。全句意为:此计可用来瓦解敌人,顺利保存自已。第三十二计空城计【计名由来】空城计计名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派魏延领各路兵马东进,攻打司马懿,史留万人驻守阳平。司马懿率20万人与诸葛亮对抗,与魏延军错开了道路,毫无阻挡地直逼诸葛亮驻地阳平。司马懿军距阳平只有60里了,探马报告说,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很快就打到阳平,魏延率领的大部队相距已远,救援已 来不及了。守城将士惊慌失措,诸葛亮却表现出从容不迫,命军队偃旗息鼓,不准随便出帐营,又令从大开城门,叫几个老头在街上打扫。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十分谨慎稳重,此时见城中毫无声响,疑有伏兵,便带领大军离开了阳平了。后来,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这次摆的是个空城计,非常后悔。空城计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力弱的一方面故意显示自己虚弱不设防的弱点,使敌人反以为自己已有准备,而不敢贸然进攻,度过难关的一种计谋。【原文】虚者虚之[1],疑中生疑[2];刚柔之际[3],奇而复奇[4]。【译文】本来兵力空虚,又故意把空虚的样子显示在敌人面前。使敌人不知底细,怀疑我有实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采用这种计谋,显得更加奇妙。【注释】[1]虚者虚之:第一个虚字,空虚,与实相对,指军事力量不敌对方。第二个虚字,动词,显示虚弱的样子。全句意为:劣势的军队面临强敌,却还故意显示空虚。[2]疑中生疑:第一个疑字,可疑的形势。第二个疑字,怀疑。意为面对可疑的形势更产生了怀疑。[3]刚柔之际:这里是指,敌我双方悬殊的时刻。[4]奇而复奇:奇妙之中更加奇妙。第三十三计反间计【计名由来】《孙子兵法?用间篇》:“反问者,因其敌间用之。”意思是说,反间这种计谋,就是利用或收买敌方派来的间谍,使其为我所用。我国另一部兵法《长短经?五间》就到:“陈平以纵反间于楚军,间范增,楚王疑之,此用反问者。”可见,反间计很早就被运用于军事、政治斗争中。【原文】疑中之疑[1]。比之自内,不自失也[2]。【译文】在敌人怀疑、犹豫的情况下,再给敌布疑阵。勾结、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服务,可以收到保全自己,争取胜利的好效果。【注释】[1]疑中之疑:疑,怀疑。全句意为:疑阵中更布置疑阵。[2]比之自内,不自也:语出《易?比?象》:“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比,亲比,辅助,援助,勾结,利用。此句可以理解为利用敌人派来的间谍为我服务,可以有效地保全自已,攻破敌人。第三十四计苦肉计【计名由来】苦肉计出自《吴越春秋》卷二《合庐内传?第四》:要离自愿断右臂,取得吴王僚的儿子庆忌的信任,得以接近庆忌,最后杀死庆忌,为吴王阖闾除去一大障碍。这是典型的以自残自害的方式,取“信”于敌以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古时也还有王佑断臂和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故事。苦肉计的弱点是,为了取“信”于敌人(其实是欺骗敌从),进行自我残害,以夺取战争全局性胜利的计谋。【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1]”。【译文】人一般都不会自我伤害,自我伤害必定会被认为是真实的;但如能以假作真,并使敌人深信不疑,就能施行离间计了。这是汲取了《周易》“蒙”卦的思想。从《周易?蒙卦?象传》:“童蒙之吉,顺以巽也。”一语中获得的启示。【注释】[1]童蒙之吉,顺以巽也:出自《易?蒙?彖》:“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意思是说:不懂事的孩子单纯幼稚,顺着他的特点逗 着他玩耍,就会把他骗得乖乖的。第三十五计连环计【计名由来】本计名见于《元曲选》中《锦云党暗定连环计》杂剧。《三国演义》第八回也有《王司徒巧使连环计》。《兵法圆机?迭》说:“大凡用计者,非一计之可孤行……百计迭出,算无遗策,虽智将强敌,可立制也。”认为采用两个以上计谋,环环相扣,因密无遗地作好决策,那么虽然智谋再高、力量再强的敌人都能制服。在三国时的赤壁大战中,刘备的谋士庞统诈降曹营,而后怂恿曹操把战船用铁索勾连起来,表面上是帮助魏军克服不习惯于水上作战的弱点,实际上是让这些船只在遭到火攻时无法逃脱。后来周瑜又用苦肉计派黄盖诈降,火烧赤壁,这一个个计谋套用,成为完整的谋略链条,显示了连环计的鲜明特点。一般地说,连环计不管是两计相扣也好,还是多个计谋相配合,其功能无非是两个:一个是让敌人自相箝制;一个是更有效、迅猛的攻击敌人。二者相辅相成,用兵就如得天神相助一样。【原文】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1],以杀其势[2]。“在师中吉,承天宠也[3]”。【译文】敌军兵强势大,不能与他硬拼,应当设立使他们自相钳制,以削弱它的势头。正如《易经》师卦所说:“将帅处于险象时,刚而得中,指挥巧妙得当,就能如同天神相助一样吉利。【注释】[1]自累:指自相拖累,自相钳制。[2]以杀其势:杀,减弱,削弱、刹仪住。势,势力、势头。杀其势,这是指减弱、刹住敌军来势汹汹的势头。[3]在师中吉,承天宠也:语见《易?师?象》:“在师中吉,承天宠也。”师封九二以一阳而统群阴,处于险中,然而刚而得中,得制胜之道,所以吉利,无咎,犹如秉承上天锡命一样得宠。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计名由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计语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檀公指南朝名将檀道济,相传有《檀公三十六计》,但未见刊本。此外,我国古代其他兵法也有论述。《淮南子?兵略训》:“实斗则,虚则走。”实是指力量强大,虚是指力量寡不敌众。也是强调在无把握取手时,要使用一个“走”字。我国另一部兵书《兵法圆机?利》也有:“避而有所全,则避也”。避 ,指主动回避,撤退;全,是保全。意思是说,撤退能保全力量,就应该撤退。《吴子?料敌》也说:“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由此可见;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指在我如敌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主动撤退,所谓上计,不是说,“走”在三十六计中是上计,而是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方有几种选择:一、求和;二、投降;三、死拼;四、撤退.四种选择中,前三种是完全没有出路的,是彻底的失败.只有第四种,撤退,可以保存实力,以图卷土重来,这是最好的抉择,因此说,“走”为上.【原文】全师避敌[1],左次无咎,未失常也[2]。【译文】为了保全部队的实力,实行撤退也没有什么罪责,因为它并没有违背用兵的常道。【注释】[1]全师:师,指队。全,保全。保存军事力量。避敌:避开敌人。[2]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易?师?象》说:“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这里的师是指军队、用兵。左次,是指军队向后撤退。古时兵家尚古,右为前,指前进;左为后指退却。全句意为:部队后撤,以退为进,不失为常道。8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十六计不包括哪一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