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出去的古代将军级别最高级别是谁?

一个将军和地方哪个级别官一样大_百度知道男子被车轮压住,当场没了生命体征,小孩大声哭喊。
这批“高标准二人间”住宿费也是普通四人间的两倍。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这两天,习近平到了大别山。在安徽金寨县,他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了花篮。
  政知圈发现,十八大以来,他已到过不少根据地,如河北阜平和西柏坡、山东临沂、福建古田、陕西照金、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
  而此次考察的金寨,则是鼎鼎有名的“将军县”。
  根据资料记载,这个县开国将军就有59人!
  排名第二的将军县
  现在老百姓常提的“将军县”,必定都是当年大力支持革命的红色地区。按照1955年-1965年获得军衔的将军籍贯人数排名,民间列出十大将军县:湖北红安、安徽金寨、江西兴国、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永新、河南新县、湖北大悟、安徽六安、湖南浏阳。
  按开国将军人数排序,金寨排名第二,其中上将1位、中将8位、少将50位。
  金寨开国上将中将
  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注意到,在革命战争年代,金寨境内先后组建了11支主力红军队伍,10万金寨儿女为国捐躯。
  近年来,金寨也走出过高级将领,最知名的莫过于孙大发上将。他1964年入伍后从连队干起,担任过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秘书,后辗转沈阳军区、南京军区、解放军总部任职,离开部队前官至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后到全国人大任职。
  他被两授上将军衔
  除了孙大发,金寨县的将军们至少还有4人曾在解放军总后勤部任职。职务最高的莫过于上述的孙大发和该县唯一的开国上将洪学智。
  洪学智是是我国唯一一位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他16岁参加革命,是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经两次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部长,长期负责军队的后勤工作。媒体评价说,他在当年的朝鲜战场建立了“炸不烂、打不跨”的钢铁运输线,成为世界军事史当中的奇迹。
  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洪分管司令部、特种兵和后勤,曾两次救了彭德怀的命。
  洪学智共有8个子女,其中6个都是在战争环境下出生的。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吉林省原省长洪虎。据洪虎回忆,因为父亲常年在前线,因此接触较少。偶尔接触时,又觉得其颇为严厉。
  1953年,洪学智从朝鲜回京开会,专门到洪虎学校找班主任了解其学习情况。直至洪虎上了中学、大学,洪学智也总给他上“政治课”。
  1959年,洪学智受彭德怀冤案株连,被调离部队到吉林任厅官。巧合的是,近40年后,时任国家体改办副主任的儿子洪虎也调到吉林出任省长。
  吉林在战时是洪学智拼力抢夺的战场,之后又是其被贬安置的地方,多年后成为儿子施展拳脚的天地。
  有一次,已任吉林省长的洪虎回京到医院看望洪学智。洪学智问候了陪洪虎前去的四平市委原书记马俊清,说:马书记你是个好人,你在四平担任书记的时候,把四平烈士陵园给修好了。
  随后,他转而责问洪虎:你担任吉林省省长,这么长时间,你没有把四平战役纪念馆建成,你这个省长是怎么当的?
  不论是“第二故乡”,还是生养他的家乡,洪学智都很挂怀。他给家乡金寨铺路送电,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筹资捐建了“洪学智希望小学”。
  2006年洪学智将军逝世,留下644件遗物,其中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有31件。夫人将这些革命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安徽金寨革命博物馆。
  毛泽东最后送出的花圈
  洪学智平静地走完人生历程,而他的同乡皮定均将军的离世却令人意外。
  日,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将军乘坐直升机前往东山岛,视察三军联合反登陆演习,途中不幸触山身亡,声势浩大的三军演习也因此突然中止。
  皮定均不幸逝世后,身患重病的毛泽东派人送去了他一生中最后送的一个悼念花圈。
  在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看来,将皮定均称为“爱将”并不为过。1955年授衔时,全军唯一一位由少将军衔特批晋升为中将的,就是他。
  当时,毛泽东在授衔名单上挥毫特批“皮有功,少晋中”。
  毛主席念及皮定均当年在中原突围有功,解放战争时期,他任中原军区第一旅旅长,率部掩护主力突围,孤军奋战,出色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创下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谁能想到,出生在金寨县一个佃农家庭、从小随瞎眼的爷爷四处乞讨的皮定均,在离乡之后,能成为一代名将。
  在被授将衔前两年,1953年夏,离乡24年的皮定均首次返乡探亲。
  得知皮荣归,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前来探望,络绎不绝。当晚皮定均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他却率全家离乡返回,令许多乡亲不解。
  后来,皮定均夫人张烽说:“初时我也不明白,未回乡时朝思暮想,回乡后只住一日便走。返回途中,听我牢骚满腹,他这才说:我怎不想在家多住几日?但见同村与我一起参加革命者皆战死沙场,仅我一人生还,荣归故里,如何向先死者家人交代?回乡后,乡亲们纷纷询其亲人下落,我心里怎能受得了?!”
  高层称赞的金寨人
  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获知,至少还有三位金寨籍的将军得到过毛泽东的夸赞。
  一位是后来担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的陈先瑞中将。红军时期,他曾先后四次进入陕南艰苦征战,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授衔时,毛泽东拉着陈先瑞的手说:“了不起!你是红军的陕南王啊!”
  另一位是后来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的林维先中将。三年游击战争中,他出生入死,先后八次负伤。在敌人冲进红28军军部的危急时刻,他率领交通队的战士,用手中的扁担奋力拼杀,掩护政委高敬亭等突出重围。1938年,林维先和高敬亭到武汉中共长江局开会时,周恩来向王明介绍说:“这两位是大别山苏区赫赫有名的游击专家啊!”。1955年,毛泽东到浙江省视察,听了时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林维先的民兵工作汇报后,笑着说:“呵,你不但是游击专家,还是民兵专家呢!”
  还有一位是曾任总政治部副部长的徐立清中将,他也是唯一一位自降军衔获得批准的将军。
  1955年评定军衔时,他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的条件,但他主动要求低授,他是全军唯一一位正兵团级干部未授予上将军衔的同志。由于他曾让级、让衔、让位,人们尊敬地称他为“三让将军”。毛泽东谈到徐立清时说:“不简单哪,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的,古来如此!”在一次全军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对徐立清一连用了两个好字:“徐立清是我党我军的好同志、好干部。”
  资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军网六安新闻网金寨县政府官网金寨县图书馆官网党史博采
  【相关阅读】1614名将帅!揭秘我国十大将军省、将军县
  十大将军省是: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山东、福建、河北、陕西。经统计,十大将军县是:湖北红安、江西兴国、安徽金寨、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永新、湖北大悟、河南新县、安徽六安、湖南浏阳。
  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到1965年取消军衔制,10年时间里,不但留下了将帅们本人请求让衔、降衔的佳话,甚至争衔的逸闻,而且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可供探讨、分析、研究的话题。
  在总共1614名将帅中,原籍省份人数较多的前10位,我们称之为“十大将军省”;原籍县份人数较多的前10位,我们称之为“十大将军县”。由于全国解放后行政区划变化的原因,一些将军的籍贯也存在“双重”之说,在这里按现有的行政区划来分别。比如,吴先恩中将,按解放前的行政区划,他的籍贯应该在湖北麻城,但解放后麻城的一部分划归了河南新县,所以,现在把吴将军归在河南籍。还有全国直辖市重庆,过去一直归四川省管辖,只是到1997年才单独划分出来。但在研究将帅的习惯上,人们一般又没有单独把重庆籍开国将军列出来,因为建国快50年了,四川和重庆才分开。
  十大将军省是: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山东、福建、河北、陕西。
  第一大将军省――江西(325人),走出了萧华、陈奇涵、赖传珠等3位开国上将,梁兴初、吴克华、王恩茂等38位开国中将,谢振华、曾克林、丁盛等284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军占全国将帅总数的20.l3%。江西籍将军主要分布在赣西南地区的莲花、永新、吉水、吉安、泰和、兴国、宁都、于都、瑞金一带。
  第二大将军省――湖北(235人),涌现了林彪1位开国元帅,徐海东、王树声2位开国大将,陈锡联、王平、韩先楚等14位开国上将,秦基伟、聂凤智、王近山等31位开国中将,王诚汉、谭友林、唐金龙等187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帅占全国将帅总数的14.56%。湖北籍将帅主要分布在鄂豫皖边界的大悟、红安、麻城、黄陂一带。
  第三大将军省――湖南(202人),涌现了彭德怀、贺龙、罗荣桓3位开国元帅,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等6位开国大将,萧克、王震、杨得志等19位开国上将,廖汉生、张震、刘志坚等45位开国中将,段苏权、钟伟、裴周玉等129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帅占全国将帅总数的12.52%,特别是中将以上高级将领居多,含金量很高,元帅占将近三分之一,大将超过一半,上将占33.30%,中将占25.4%。湖南籍将帅主要分布在湖南东部靠湘赣边界的平江、浏阳、酸陵、茶陵一带。
  第四大将军省――安徽(128人),走出了洪学智、李克农2位开国上将,徐立清、皮定均、陶勇等12位开国中将,肖全夫、宋承志、查玉升等114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军占全国将帅总数的7.93%。安徽籍将军大多出自红四方面军,从地域上主要分布在皖西大别山地区的霍邱、六安、金寨县一带。
  第五大将军省――河南(108人),孕育了许世友1位开国上将,郑维山、钱钧、李雪三等9位开国中将,苏进、曹思明、尤太忠等98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军占全国将帅总数的6.69%。他们大多来自鄂豫皖边界地区的新县、商城、光山、固始一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是鄂豫皖苏区地域,大批中原儿女涌跃参加红军,从而成长了一批威名赫赫的开国将领。
  第六大将军省――四川(含重庆共99人),涌现了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等4位开国元帅,罗瑞卿l位开国大将,张爱萍、陈伯钧、傅钟等3位开国上将,毕占云、吴瑞林、贺诚等3位开国中将,任荣、胡炳云、陈其通等88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帅占全国将帅总数的6.13%。他们的含金量也很高,与湖南、湖北省一样,是拥有从元帅到少将各个级别的三个省份之一。四川籍将帅大多来自川东地区的宣汉、达县、平昌、通江、巴中、苍溪、阆中等县。
  第七大将军省――山东(90人),走出了孔庆德、刘兴元、孙继先等3位开国中将,李耀文、仲曦东、刘振华等87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军占全国将帅总数的5.57%。山东籍将军大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八路,来自寿山、荣成、牟平、文登等49个市县。
  第八大将军省――福建(83人),走出了杨成武、叶飞、刘亚楼等3位开国上将、郭化若、罗元发、傅连馈⒌9位开国中将,王集成、孙克骥、叶青山等71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军占全国将帅总数的5.14%。福建闽西地区和江西赣南地区,在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地域。福建籍的将军们大多是闽西暴动和中央苏区“扩红”时参加革命的老红军,他们大多来自闽西地区的长汀、武平、上杭、永定一带。
  第九大将军省――河北(80人),产生了孙毅、韩振纪2位开国中将,王蕴瑞、刘永源、王猛等78位开国少将,他们分别来自定州、大名、蠡县等48个市县,占全国将帅总数的4。96%。他们中有部分人是土地革命时期参加红军的,大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人民武装的老八路。
  第十大将军省――陕西(63人),孕育了上将李达、张宗逊、阎红彦等3位开国上将,孔从洲、张达志、阎揆要等5位开国中将,贺晋年、张松平、王扶之等55位开国少将,占全国将帅总数的3。9%。陕西籍将军来自安定、仔长、米脂、长安等36个市县。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将帅原籍中,出元帅最多的省份是四川,4人;出大将最多的省份是湖南,6人;出上将最多的省份是湖南,19人;出中将最多的省份是湖南,45人。可谓川湘火辣,将帅云集!
  经统计,十大将军县是:湖北红安、江西兴国、安徽金寨、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永新、湖北大悟、河南新县、安徽六安、湖南浏阳。
  第一大将军县――湖北红安(60人):
  上将:王建安、陈锡联、周纯全、郭天民、韩先楚、谢富治,中将:王近山、刘飞、刘昌毅、李天焕、张天云、张仁初、胡奇才、秦基伟、徐深吉、徐斌洲、詹才芳,少将:马忠全、王诚汉、甘思和、卢燕秋、刘福胜、江波、江腾蛟、李世焱、李定灼、吴振挺、何德庆、邹国厚、闵学胜、况玉纯、汪运祖、张天恕、张志勇、张竭诚、陈炎清、陈美藻、罗应怀、金世柏、周世忠、郑国仲、胡正平、赵鹤亭、贺健、秦光远、耿锡祥、袁克服、徐绍华、殷国洪、涂锡道、韩卫民、程启文、程悦长、程儒珍、谢正荣、詹少联、熊应棠、黎锡福、戴克林、戴克明。
  第二大将军县――江西兴国(54人):
  上将:萧华、陈奇涵,中将:朱明、邱会作、康志强、温玉成、谢有法,少将:马泽迎、王屏、毛会义、邓经纬、叶运高、吕黎平、刘涌、刘玉堂、刘世洪、刘耀宗、江学彬、李士才、李呈瑞、李佐玉、李良汉、杨卓、杨汉林、邱先通、邱会魁、邹衍、张克辉、陈熙、陈坊仁、陈远波、陈美福、欧阳平、周彬、钟人仿、钟文法、钟生溢、钟发宗、钟国楚、钟炳昌、黄文明、黄有凤、黄朝天、龚兴贵、曾美、曾克林、曾新泮、黄玉昆、谢良、谢立金、谢国仪、雷永通、魏洪亮、曾昭墟。
  第三大将军县――安徽金寨(54人):
  上将:洪学智,中将:皮定均、李耀、张贤约、陈先瑞、林维先、徐立清、曾绍山、滕海清,少将:丁世方、于侠、马琮璜、王远芬、方子翼、邓忠仁、邬兰亭、严家安、李家益、杨克武、肖全夫、肖选进、吴诚忠、佘积德、余明、余嗣贵、闵鸿友、汪乃贵、汪少川、宋文、宋承志、宋维颉⒄判兄摇⒄抨菹椤⒊潞辍⒊孪椤⒊虏弧⒘直颉⒘帜饲濉⒅芊⑻铩⒅苁痹础⒑坛伞⒑舴伞⒄宰窨怠⑿炱浜!⑻展濉⒖盗夜Α⒍楣⒊堂鳌⒏瞪芨Α⒃艹亍⒄泊竽稀⒄不辍⑵嵩朵住⑿芡Α
  第四大将军县――湖南平江(52人):
  上将:苏振华、钟期光、傅秋涛,中将:方强、方正平、甘渭汉、刘志坚、吴信泉、邱创成、张震、张令彬,少将:欧阳文、钟赤兵、赖毅、王赤军、方正、方国安、方国南、孔峭凡、叶楚屏、吕展、李元、李基、李光辉、李桂林、李彬山、李梓斌、杨尚高、吴自立、何辉、何能彬、何维忠、余非、余光文、张书祥、张平凯、张正光、张闯初、林胜国、罗湘涛、郑贵卿、钟伟、钟明彪、秦化龙、徐德操、唐明、黄连秋、黄胜明、喻缦云、谢忠良、谢福林、裴周玉。
  第五大将军县――江西吉安(46人):
  中将:刘西元、李作鹏、肖望东、吴富善、余秋里、周彪、周贯五、袁升平、梁必业、梁兴初、彭林、彭嘉庆、蔡顺礼,少将:王力生、王茂全、邓龙翔、任昌辉、刘昂、刘世相、刘华春、刘华香、刘贤权、刘绍文、杜文达、李元、李铨、李木生、杨怀珠、肖大荃、肖荣昌、张太生、欧阳家祥、罗通、罗文坊、胡云生、胡备文、钱江、郭延林、郭金林、梁仁芥、舒行、曾光明、曾如清、谢斌、廖鼎琳、黎有章。
  第六大将军县――江西永新(41人):
  中将:王恩茂、王道邦、旷伏兆、张国华,少将:马辉、王学清、左爱、左齐、龙潜、龙飞虎、龙振彪、龙道权、龙福才、刘义、刘福、刘子云、刘发秀、刘鹤孔、江燮元、李治、李真、肖思明、肖新春、吴融锋、张秀、陈云中、陈信忠、罗斌、周志飞、周志刚、贺光华、贺庆积、贺振新、贺盛桂、盛治华、彭龙飞、彭清云、彭富九、谭开云、颜文斌、肖森。
  第七大将军县――湖北大悟(36人):
  中将:周志坚、聂凤智、程世才,少将:方毅华、邓少东、石志本、叶建民、田厚义、宁贤文、伍瑞卿、刘何、刘华清、孙光、严光、李长如、吴杰、吴永先、吴林焕、何光宇、何辉燕、张国传、张宗胜、张潮夫、金绍山、周明国、郑本炎、赵文进、姚运良、高林、席舒民、黄立清、韩东山、董志常、谢甫生、雷绍康、颜东山。
  第八大将军县――河南新县(36人):
  上将:许世友,中将:吴先恩、张池明、范朝利、郑维山,少将:王大华、王才贵、王世仁、叶道友、朱致平、李德生、肖永银、肖志贤、肖德明、吴世安、吴华夺、余述生、张吉厚、张百春、陈波、范朝福、官宗礼、胡立声、胡立信、胡贤才、徐明德、高立忠、高厚良、黄光霞、程世清、鲁加汉、谭友夫、谭知耕、熊作芳、潘焱、潘寿才。
  第九大将军县――安徽六安(34人):
  中将:梁从学,少将:王海清、王德贵、吕仁礼、刘善福、齐勇、关盛志、孙仪之、杜彪、李发、李书全、李世安、李国厚、杨中行、杨以山、杨植亭、吴宗先、吴瑞山、徐国夫、徐光友、高先贵、何柱成、余品轩、张忠、张宜爱、张寰东、查玉升、赵俊、桂绍彬、涂学忠、黄仁庭、程业棠、傅春早、潘峰。
  第十大将军县――湖南浏阳(30人):
  上将:王震、李志民、杨勇、宋任穷、唐亮,中将:孔石泉、汤平、张藩、张翼翔、饶子健,少将:石敬平、刘子奇、江文、汤池、苏鲁、苏鳌、李贞、李信、李辉高、杨世明、何志远、邱蔚、张和、罗若遐、黄霖、黄曹龙、曾涤、熊晃、黎东汉、戴文彬。
  黄埔军校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苏联的经验和模式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所初级军事指挥院校,被誉为“将军的摇篮”。当初,富有革命民主思想的孙中山先生推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主张,因而,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也被吸收或考入黄埔军校,接受新的军事思想理论学习,进行军事专业训练,为日后成为战功赫赫的将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对革命者大开杀戒。中国共产党终于意识到独立掌握武装的重要性。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一批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教官和学生成为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经过20余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著名将帅。他们中间有:
  元帅5人: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陈毅(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徐向前(黄埔1期)、林彪(黄埔4期)。
  大将3人:陈赓(黄埔1期)、许光达(黄埔5期)、罗瑞卿(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上将8人:周士第(黄埔1期)、陈明仁(黄埔1期)、杨至成(黄埔5期)、宋时轮(黄埔5期)、张宗逊(黄埔5期)、郭天民(黄埔6期)、陈奇涵(黄埔军校学生队队长)、陈伯钧(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中将9人:阎揆要(黄埔1期)、常乾坤(黄埔3期)、倪志亮(黄埔4期)、郭化若(黄埔4期)、唐天际(黄埔4期)、谭希林(黄埔6期)、王诤(黄埔6期)、彭明治(黄埔军士教导队)、曾泽生(黄埔军校高级班)。
  少将12人:方之中(黄埔4期)、洪水(黄埔4期)、李逸民(黄埔4期)、曹广化(黄埔4期)、白天(黄埔4期)、廖运周(黄埔5期)、张开荆(黄埔6期)、周文在(黄埔6期)、高存信(黄埔10期)、袁也烈(黄埔军校入伍生队指导员)、徐介藩(黄埔3期,61年晋升)、朱家璧(黄埔8期,64年晋升)。
  中华56个民族,都有先进分子参加革命,可谓群星荟萃,将星璀灿。除了汉族以外,少数民族共出了36位将军,其中大将1人,上将2人,中将8人,少将24人,他们分布在8个少数民族。
  侗族2人:大将粟裕,少将曹玉清;
  壮族11人:上将韦国清,中将韦杰、覃健、冼桓汉,少将韦祖珍、卢绍武、吴西、黄惠良、覃士冕、覃国翰、朱鹤云;
  蒙古族5人:上将乌兰夫,少将索立波、孔飞、廷懋、吴涛;
  土家族2人:中将廖汉生,少将彭飞;
  满族4人:中将万毅,少将赵承金、郭维城、白志文;
  藏族5人:中将朵噶&彭错铙杰、阿沛&阿旺晋美,少将桑颇&才旺仁增、凯墨&索南旺堆、黄正清;
  回族2人:少将刘世昌、刘瑞方;
  维吾尔族4人:中将赛福鼎&艾则孜,少将曹达诺夫&扎依尔、祖农&太也夫、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
  塔吉克族1人:少将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
  有16位将军因战伤而残废了身躯,他们弹创满身,血铸辉煌,为开国将帅增添了独有的风采。
  独臂将军11人:上将贺炳炎,1935年失去右臂;上将彭绍辉,1933年失去左臂。中将余秋里,1936年失去左臂;中将晏福生,1936年失去右臂。少将左齐,1938年失去右臂;少将苏鲁,1949年失去右臂;少将陈波,1940年失去左臂;少将彭云清,1938年失去右臂;少将童炎生,1944年失去右臂;少将廖政国,1940年失去右臂;少将朱声达,1936年失去左臂。
  短臂将军2人:少将龙书金,1942年左臂残废;少将罗应怀,1943年双臂残废。
  独腿将军2人:中将钟赤兵,1935年失去右腿;少将张和,1942年失去右腿。
  独脚将军1人:少将谢良,1937年失去左脚。
  毛泽东在谈及我军的伤残将领时说:“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的红军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的独特人才!”
  独臂、独腿将军负伤的简要过程如下:
  彭绍辉上将: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的日,在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担任红1师师长,参加霹雳山战斗时,左臂连中两弹,臂骨被击成几截,做了三次手术未成功,左臂被截除。
  贺炳炎上将:红军长征途中的日,在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担任红5师师长,率部与敌在云南瓦屋塘激战时,右臂被汤姆子弹击中,骨头被打碎,做了截肢手术。
  钟赤兵中将:红军长征途中的日,在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担任缩编后的红12团政委,于娄山关战斗中右小腿负伤。1935年6月,第一次截去右腿小腿以下部分;第二次截去右腿膝盖以下剩余部分;第三次整个右腿从股骨根部全部截除。
  余秋里中将:红军长征途中的1936年3月,在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担任红6师18团团政委,参加乌蒙山回旋战斗时,为救团长成钧,左臂被子弹打穿,露出骨头和筋腱,因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半年后截肢。
  晏福生中将:红军长征途中的日,在萧克领导的红六军团担任红16师师政委,率部于渭河罗家堡战斗中掩护红六军团转移,在战斗中因敌机轰炸,右臂被炸断,1936年10月整条右臂被截去。
  朱声达少将:红军长征途中的1936年,在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担任红4师10团连长,于云南实川战斗中受伤,截去左手臂。
  谢良少将:红军西路军西征途中的日,在董振堂领导的红5军担任红23师政委,于甘肃山丹县十里铺跟马步芳匪兵作战时,左脚负伤,1936年12月第一次截肢,用剪刀将左脚前掌剪掉;第二次截肢,截去左脚剩余的脚掌;1937年冬第三次截肢,将左腿从膝盖以下全部锯掉。
  彭清云少将:抗日战争的日,在贺龙领导的一二○师担任第359旅719团1营教导员,在邵家庄战斗中,右臂肘关节被日军枪弹打穿。因动脉血管破裂,流血不止,日白求恩大夫为其截去右臂。
  左齐少将:抗日战争的日,在贺龙领导的一二○师担任第359旅717团参谋长,于明铺村伏击日军的战斗中右臂负伤。19日,经白求恩大夫实行右臂截肢手术后保全了性命。
  龙书金少将:抗日战争的1939年3月,在罗荣桓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担任东进纵队五支队副支队长兼团长,于鲁北陵县大宗家与日军激战中左臂中弹,弹头于左肱骨炸开,为粉碎性骨折。后来,左臂残废,仅以筋皮相连。
  陈波少将:抗日战争的1940年3月,担任八路军前总特务团副团长,在一次演示新地雷时,为战士示范滚雷的使用方法,滚雷突然爆炸,陈波左臂被炸伤,截去左臂。
  廖政国少将:抗日战争的1940年新四军黄桥整训时,在粟裕领导的江北指挥部担任第1纵队4团团长。一次,为了试验缴获来的泰州造手榴弹投弹效果,廖政国在拆一枚手榴弹时,突然木柄冒出白烟,他想往窗外扔,来听课的干部正在集队,想往里屋扔,团政委正在里屋休息。廖政国只好高高把手榴弹举过头顶,一声巨响,廖政国的右臂被炸断。
  罗应怀少将:抗日战争的1942年在与日伪军反“扫荡”作战中负伤,1943年双臂残废。
  张和少将:抗日战争的日,在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担任冀中军区干部大队大队长,指挥白杨堡战斗时,右腿被日军掷弹筒炸伤,右腿从大腿根部20公分处截除。
  童炎生少将:抗日战争的1944年10月初,在陈毅领导的新四军担任苏中军区特务3团政委。一次战斗结束,童炎生在试投缴获的敌人土造手榴弹时,没想到手榴弹在手中爆炸,他的右手五个指头都被炸飞,从手腕处做了截肢手术。后来,童炎生杀敌心切,伤口还未愈合就回了部队,结果伤口无法愈合,只好做了第二次截肢手术。
  苏鲁少将:解放战争的日,在聂荣臻领导的华北军区担任第62军184师副师长,奉命攻打太原东门外的红房子据点时,因敌人的连环雷爆炸,右臂被炸,伤势严重,进行了截肢手术。4月下旬右臂从大臂三分之一处截去。
  女性将军1人:少将李贞,时任军事检察院副院长。
  外籍将军1人:少将洪水,越南河内人,京族,曾任军委主办的《战斗训练》杂志社社长等职,1956年回国。
  起义将领9人:上将有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3人,中将有曾泽生1人,少将有林遵、邓兆祥、张世珍、魏镇、刘善本等5人。他们都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起义的原国民党军将领。
  归侨将帅8人:元帅叶剑英,马来西亚归侨;上将叶飞,菲律宾归侨;中将庄田,新加坡归侨;中将卢胜,新加坡归侨;少将唐铎,苏联归侨;少将陈青山,马来西亚归侨;少将叶松盛,印度尼西亚归侨;少将曾生,澳大利亚归侨。
  惟一的将军夫妻:上将甘泗淇,少将李贞。
  同名将军有4对:李元:1894年生,江西吉安人,1955年授予少将;李元:1917年生,湖南平江人,1964年晋升少将。李道之:1911年生,江西吉安人,1955年授予少将;李道之:1916年生,山东牟平人,1964年晋升少将。张英:原名黄文荃,1914年生,广西灵川人,1961年晋升少将;张英:1916年生,辽宁盖县人,1964年晋升少将。罗斌:1915年生,江西永新人,1955年授予少将;罗斌:1914年生,福建武平人,1962年晋升少将。
  原东北军出身的将领25名:上将吕正操,中将万毅,少将解方、陈锐霆、贾陶、沙克、封永顺、赵东寰、于权伸、赵承金、高存信、李觉、徐明、宋学飞、金振钟、张志毅、杨有山、张加洛、罗文、纪亭榭、管松涛、郭维城、王振乾、江潮、张学思。
  原西北军出身的将领8名:中将孔从洲、阎揆要,少将张希钦、童陆生、何振亚、沈启贤、牛化东、廖运周。
  我军实行军衔制以后,有下列不同军衔的将帅相继不幸地第一个离开了我们,特此纪念。
  1955年11月,同刚刚授衔不到一个月的资凤少将在南京不幸病逝,享年60岁。资凤是第一位辞逝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第一位辞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57年,朵噶&彭措饶杰中将不幸病逝,享年54岁。朵噶&彭措饶杰是第一位辞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成都军区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贺炳炎上将病逝,享年47岁。贺炳炎是第一位辞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日,军事家、中共中央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大将陈赓病逝,享年58岁。陈赓是第一位辞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日,军事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罗荣桓同志病逝,享年61岁。罗荣桓是第一位辞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从1955年实行军衔制到1965年取消军衔制,十年间,还有如下40位将军不幸辞世:1956年有陈奇少将,终年46岁;洪水少将,终年50岁;张世珍少将,终年54岁。1957年有金绍山少将,终年42岁;李发少将,终年44岁;邱蔚少将,终年44岁。1958年有彭显伦少将,终年63岁;黎有章少将,终年43岁。1959年有王道邦中将,终年48岁;覃健中将,终年46岁。
  1961年有张祖谅中将,终年50岁;程悦长少将,终年50岁;潘世征少将,终年45岁;陈铁君少将,终年44岁;叶道友少将,终年47岁。1962年有李克农上将,终年63岁;肖远久少将,终年60岁;江峰少将,终年48岁;梁金华少将,终年49岁;陈文彪少将,终年52岁;王远芬少将,终年56岁。1963年有程儒珍少将,终年63岁;陈远波少将,终年50岁;张驾伍少将,终年52岁;张雄少将,终年55岁;乔信明少将,终年57岁;1964年有甘泗淇上将,终年61岁;朱明中将,终年61岁;朱辉照中将,终年53岁;李平少将,终年50岁;周学义少将,终年52岁;肖学林少将,终年53岁;赵北源少将,终年47岁;卢燕秋少将,终年52岁。1965年有赖传珠上将,终年55岁;倪志亮中将,终年65岁;王再兴少将,终年51岁;王之平少将,终年63岁;丁世方少将,终年53岁;龙福才少将,终年56岁。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16767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将军什么级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