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马千年昆明神州头马文化传播播有限公司办公地点在哪里?

鸡公车,运载木牛流马的千年传说
作者:白郎
  距成都崇州街子镇4公里的会元村,毗邻风景灵秀的青城后山。几棵水杉被午后淡白的阳光映出一片晴翠,水杉旁一户门洞外挂了许多青艾的农舍,便是赵海山大爷的家,我们进去时,老人家正叼着杆老式铜烟嘴悠闲地抽着叶子烟,看到我们,颇有些意外。赵大爷已78岁了,11岁起便跟着父亲学做鸡公车,13岁能独立制作,此后农闲之余,一直以做鸡公车谋生,迄今长达65年,可以说是做了一辈子的鸡公车。
  赵大爷做活的场所就在进大门处,一根长长的褐色木凳是他的“主战场”。一旁摆着些切割好的细料,墙上挂有木锯、木尺、墨线盒、钳子等工具。赵大爷老了,耳朵已不管用,我们用很大的声音凑到跟前说话,他才能听到一点点,他是这一带做鸡公车的大师傅,这点,很让他感到欣慰,觉得没有辱没了家风。
  鸡公车是川西农耕时代的标志性运输器具。叶圣陶对川西的鸡公车印象极深,1940年,他供职于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住在陕西街,他去视察成都郊县各中学的国学教育状况,几乎坐了半个月的鸡公车。在那期间,11月27日,叶圣陶从崇州城(当时叫崇宁)动身,在乡间竹影斑驳的土路上迤逦而行,坐了30里的鸡公车,车价3元。60多年后,即日,葱白色的云影下,我们就是循着叶圣陶先生的旧迹,寻到了崇州乡间这处鸡公车世家。
  木牛洗马,鸡公车的辉煌前身
  照四川作家李劫人的说法,鸡公车应叫“叽咕车”才对。行走在崎岖狭窄的山路、垄道,鸡公车独特的声音和它亲切的形貌早已融合在一起。不独在叶圣陶的年代,自汉以来,鸡公车在四川民间就已经广为应用,是这里重要的传统运输工具和代步工具。后来更推广到全国,演化出形制纷呈的“独轮车”大家族,比如江南就叫它“羊角车”。两只扶手,一架孤轮,凡是双脚能通过的地方便可前行,其运输量却比人力负荷、畜力驮载大过数倍。
  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痴痴如醉的李约瑟,曾在他的著作中论述过这种中国的“陆地运输车辆”,他写道,“历史学家们普遍地同意独轮车直到12世纪后期或甚至12世纪都没有在欧洲出现”,而“大多数欧洲技术史学家们都不知道,这种简单的车辆在中国第一次出现的时间至少早在3世纪”。他的这一论据正基于将诸葛亮“木牛流马”解释为独轮车的认识。
  《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关于“木牛流马”。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小车一节中说:“蜀相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盖巴蜀道阻,便于登陟故耳。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以此推断,“木牛”可能是鸡公车中高车的原型。而“流马”可能是鸡公车中矮车的原型。
  民国以前四川各地的土路上,往往有两种深痕,一种是笨重的水牛蹄子踩出的蹄印,一种是叽咕车木轮上铁圈的压痕。坐叽咕车不如坐黄包车和轿子舒服,如果土路不平或碎石很多,则坐起来更加难受,但由于旧时四川的土路大都很狭窄,所以这一使用起来便捷而省力的“木牛流马”还是广为使用,历千年不衰。
  1906年底至1909年在成都任教习的日本人中野孤山,在其《游蜀杂俎》中记述道:“蜀都(即成都)街道完全是用石头铺成的。比如东大街又宽敞又漂亮。其街道的中央,有一条笔直的沟状路,这就是车道。独轮车经常沿着这条沟道搬运货物。我国的车有两个轮子,是拉着走的;而蜀地的货车是一个轮子的,从后面推着走。运送时,可以一直看护着装在车上的货物,因此,货物不会有散落遗失的情况,这一点的确非常方便。有时,还用独轮车载人。这种时候,一般要在车上牢牢地捆上一把竹椅子,让人坐在上面,推着车走。偶尔也有让人坐在货物上的。由于独轮车道是单行道,因此,或许有人担心往来的独轮车会发生碰撞。其实,这不成其为问题,默认都是装载货物少的车离开车道,让装载重货物的车通过,这一点充分地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教化。”
  在该书中,他还提到:“东洋车(人力车)和马车,于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四川省劝工总会(劝工博览会)召开之际开始出现。当时,在蜀都南门外约有50辆人力车和4辆马车,往来于耳仙庵与蜀都之间约七八华里的路段。此乃蜀都人力车和马车之开端。”中野孤山的这些记述挺有意思。值得补充的是,此前的10年,一个叫宋云岩的官员就已把东洋车引入了成都,但因为在街上肇事很快被官府禁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当时的四川省主席刘湘率30万川军出川抗战,作为重要运输工具的鸡公车发挥了积极作用。出川时,很多装备简陋的川军就是推着鸡公车奔赴抗日前线的,如前往山西战场的川军走了两个多月才走到前线,众多鸡公车被他们推到了那里。而四川后方民众节衣缩食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在各地都能看到无数的乡民为交纳粮赋,络绎不绝地推着“鸡公车”,把粮食运送到征收处,仅1942年,四川就供应军粮和公粮达1600万石。
  一排排鸡公车汇成的长龙,还曾是旧成都的一道人文景观,那刺耳的“嘎吱”声,与茶馆、川剧、蜀锦、翠竹,芙蓉花一道,构成了哺育一代又一代成都人的文化磁场。不过,在旧时代,鸡公车对成都街道造成的损坏是令人头疼的问题,人们曾尝试过用加宽轮子和在轮边上钉麻绳来解决这道难题,但效果不太理想。晚清时,成都的鸡公车一般由城外的乡民推入城中,因经常损坏街道,住户便让推鸡公车的人出过街钱,或一文或两文,如遇到不付钱的,就勒令乘坐者下车步行,或让车夫把鸡公车抬着走,不准推行。有段时间,警局只准鸡公车在城内空地较多的地带和城边地带活动,只有运送石头、粮食以及为警局运垃圾的鸡公车不受限制。后来,市中心区域的街道上修凿了石槽,专供鸡公车行走,这才解决了长期积攒下来的矛盾。
  民国时期,成都郊县如郫县、灌县、广汉、新都等等,都是鸡公车云集之地。广汉几乎家家都有鸡公车,许多人家甚至有两三辆;灌县市区的鸡公车多聚在东门口、灌柏桥头、观凤楼及天乙街出口处,往往是几十辆鸡公车排在路口,一看到有远行模样的人,便竞相挤上前去,招呼拉客讨价还价,好不热闹。
  历四代,古老技艺的传承
  鸡公车那些历史上的辉煌,正在时代的巨大车轮下慢慢轧成永久的印痕。那些往昔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正在时代的“后浪推前浪”下,堆积出高而更高的高峰,鸡公车慢慢被众多先进的运载工具所取代。但是赵大爷仍旧继承了上辈的手艺,并且至今没有放弃精益求精地制作传统鸡公车的工作。
  赵大爷讲,赵家是做鸡公车的世家,已历四代人。最初赵大爷的祖父赵文超是在灌县一个叫石羊的地方从有名的易子云师傅处得到真传
  他介绍说,自己做鸡公车的“花样年华”
是在修造成昆铁路的那几年。由于需要量大,往往一个工地上就有好几百辆在奔忙,所以他被招去做了很多鸡公车,也修理了很多鸡公车,身边还带了七八个徒弟。“文革”期间,他是生产队长,空闲时利用这门活路为生产队贡献了不少鸡公车,那年头,这一类运输工具属于集体所有,私人家里很少有。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每家农户都离不开鸡公车,使用量大增,赵大爷于是成了制作鸡公车专业户,每年活计都不少。
  赵大爷的女婿卓长寿是不远处怀远镇人,孤儿出身,现年54岁,1992年起跟着赵大爷做鸡公车。这一干就是15年。卓师傅告诉我们,1992年前后,川西农村使用鸡公车是很普遍的,那时好的鸡公车要卖100元钱。一般的要卖80元左右,他记得到1998年,小样式玩具鸡公车和专门为游乐场所提供的鸡公车开始出现。
  赵家2006年大约卖了60架大鸡公车、100架小鸡公车,2007年上半年卖了30多架大的、几十架小的。大的能卖200元,小的卖40至50元。主要是卖给景点或游乐场所,少数卖给农户。当问及农用鸡公车和游乐鸡公车的差别时,卓长寿师傅说,制作上都差不多,只不过用作游乐的要美观精细一些,而那些小鸡公车则纯属小孩的玩具。每年的春交会,赵大爷和卓师傅都会把农用鸡公车运到周围的街子、怀远、圆通、石羊等场镇去卖,他俩的岁月,一直与鸡公车为伍,早已和这种传统独轮车发出的“嘎吱”声,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对赵大爷而言,鸡公车的存在正演绎出一种延续往昔传统,承载美好记忆的非常含义,是一门特别不应丢弃的手艺。所以他曾将这门手艺传给赵家的第四代传人,就是39岁的邵志全。他是赵大爷的弟弟赵正福的儿子,1985年起,他跟着赵大爷学做鸡公车,那年他才17岁。他记得自己刚做鸡公车那阵,一架卖50元到80元不等。
  可是邵志全如今已经不做鸡公车了,一脸福相头脑灵活的他更多的时候是在外面打工,他觉得做鸡公车已不比早先时候了,老做这个不会有太大出息。他的家就在赵大爷家对面,中间隔着几十棵亭亭如盖的水杉,他仍珍藏着自己在20年前做的一辆鸡公车,每年都要使用,护理得极好。
  我看到的时间最早的鸡公车照片,一幅是日本人中野孤山拍的,他于1906年秋天到的成都,照片上,两个头戴毡帽、身穿长衫的川人在成都郊外推着两辆鸡公车,车上绑着竹椅子,上面坐了人。另一幅是德国人弗里茨·魏斯拍的,摄于1909年到1913年之间的一个夏天,一群头戴大草帽,赤着上身的乡民,在成都郊区极窄的田埂道上用鸡公车运送两头肥猪。这两张照片是如此亲切,上面的黑白影像切断了漫长的时光,仿佛从上面飘出祖父的呼吸,吹向我的面颊。
  记得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曾说:“许多事物在我们眼前老去了,消逝了,但许多似乎已经时过境迁的事物最后会显得新鲜、强有力和永恒。”他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说这番话的,历史是一条线,它穿透现实,直达未来。对四川人来说,当深切地回眸千年,已经“时过境迁”的鸡公车,是这条宏大的线上不应该绕过去的一个点。它背后蕴藏着的意义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旧技艺,收藏川人的千年生活
  传统鸡公车分两种,一种是高车,一种是矮车。鸡公车的结构较为简单,前安木轮,轮子高出车身,用木板护住,构成凸形,车身后部有支架,便于停放,另有两个长木柄如燕尾形,车夫用两手握把向前推。轮子大车身宽,两旁有宽架的是高车,专门运货使用;轮子较小两旁有窄架的是矮车,可作客货两用,推人时还会安上高靠背和柔软的椅垫。
  鸡公车的轮子窄,不择路,田间小路,羊肠小道、独木小桥,都照行不误,高车可载重400至500公斤,矮车可载重150至200公斤。推鸡公车得有一定技巧才能保持车的平衡,有首推车歌唱道:“一要眼睛灵,二要手撑平,三要脚排开,四要腰打伸。上坡腰躬下,下坡向后蹦。背带要绷紧,平路稳到行,转弯悠到碾,早把路看清,推车本不难,只要有决心。”有首打油诗则赞道:“鸡公车,真正好,不吃粮食不吃草,农忙时推庄稼,农闲又把百货拉。”
  中国的独轮车,在宋、明等朝,曾历经变革。除由人推畜拉之外,还有在车架上安装风帆、利用风力推车前进的发明。这种车称为“加帆车”,大约创制于5世纪。独轮车在明末清初传到欧洲后,曾经引起了巨大反响。17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在其长诗《失乐园》中,便写下“中国人利用风帆驾驶藤制的轻车”的诗句。
  改革开放后,运输业日渐发达,机动车不断增多,人力货运三轮在农村逐渐普及,较为笨拙的高车便被淘汰了。我们了解到,卓长寿和邵志全都没有制作过高车。
  卓长寿师傅告诉我们,矮车的形状主要有三种,川西农村分别俗称作“牛头”、“羊角”和“狗脑壳”,他和岳父赵大爷如今做的都是“狗脑壳”。
  鸡公车制作的原材料主要是檀香木、杨槐木或枇杷木,这几种木材硬度强,持久耐用。一架“狗脑壳”的成本为80元,一个人做,一般得费时四天。现在的鸡公车和以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在轮子外围的铁圈上套有胶轮带,这种胶轮带的原材料必须是装载工程车的轮胎(买旧轮胎)才行。卓师傅说,有胶轮带的鸡公车,是1980年以后才出现的。
  我们了解到,制作鸡公车的基本工艺流程关键就在一个准确上:将原木分解成板料、板材——放样,用墨线把样子描出来——把板料、板材刨成光滑的元素部件——划墨,对需打眼的细部用墨线进行分割、划线——打眼,除眼——捣楞,用凿斧把各种细件修整光滑——打磨,将各种细件很细腻地打磨光滑——镶架,用细件把基本结构组合起来——做车轮——进行最后的组装、装修,这是非常细致的活计。
  卓师傅说,作原材料之用的木材,在会元村一带就有,很方便就能获得;而安装在木轮外围的铁圈,却必须到街子镇或较远的圆通镇铁匠铺去专门定做。赵大爷指着悬挂在墙上的几个铁圈说,就是这种铁圈,我们一订就要订上100个。
  如今,鸡公车在时光猛烈而锐利的轰鸣声中迅速隐退了,成为令川人充满缅怀之情的“遗老”。它在城市人的日常生活中已彻底谢幕,只在乡下和游乐景点,不时袒露出朴拙的憨态,年轻人将很难想象它当初漫长的“黄金时代”了。当我们站在会元村赵氏鸡公车制作世家的院子里,一抹斜阳打在赵大爷和卓师傅的身上,也打在他们制作的鸡公车上,一架用檀香木新做成的“狗脑壳”,像寓言中披着黄色符咒的神秘瑞兽,静静地卧在过道上,似乎怀了一种寂静的愤怒。
  在会元村采访赵氏鸡公车制作世家时,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个自然村现有农户四十多家,有三十多家仍拥有鸡公车,主要是农忙时在田埂小道上用。最近几年,由于机动车可以直接开到田间的机耕道上,农用鸡公车的使用率大大减少了,但农忙时仍然有用,在田埂上运东西比自行车及其他运输工具方便得多。而来采访前,我以为农用鸡公车已基本被淘汰,这一四川历史上最传统的运输工具,已彻底沦为人们在游乐场所缅怀老四川生活的戏耍玩具,却没想到在农村有这么多人在生活中仍在使用它。
  这简易而可爱的“木牛流马”,无疑是过去一千年中川味生活的“经典记忆”之一,是仍然可以在现实中触摸的川味传统的代表性用具。与铜铸指南车、利用水力春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计时仪器漏壶、欹器等诸多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一样,鸡公车自身的传承故事,也承载着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侧面。如果有一天,鸡公车完全被历史淘汰,也是时代演进的必然结果,但历史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从这些意义上来说,“赵氏鸡公车制作世家”的存在,让我们感到欣慰。能坚持这门手艺的赵海山大爷和卓长寿师傅,极为不易,极为难得,希望他们能得到各级地方政府和热爱川味传统文化的人们的关心和支持,这既是扶持民间特色手艺的需要,也是让川味传统继续流衍、传承下去的需要。在国外,像这类有意义的特色手艺,是会获得各种渠道尤其是政府的主动扶持的。
  采访结束时,我们请卓师傅把家里尚在使用的一架农用鸡公车取到院子里进行演示,这架鸡公车,是赵大爷在20世纪70年代做的,轮子后来换过。它厚实的褐色躯体布满了迟暮之气,它奋勇前进,像祖先的祖先那样发出一声勇敢的“嘎吱”声。这一“嘎吱”声里,收藏着川人的千年生活。
已投稿到:中外科技相互交流。元代有大批中亚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居内地,他们也把本国的先进科技(如天文学、数学)介绍到中国,中国至今仍在使用阿拉伯数字。元代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在发展中国传统天文学的基础上,充分吸取阿拉伯的科学(数学和天文学)成果,在天文水利数学历法等方面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天文学方面,他于1281年制定的《授时历》,以365.2524天为一年,其精密程度超过前代各朝各代,比世界上现用阳历(格里哥利历)早三百年,授时历施行了360年,为我国历法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他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和地位得到世界公认,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把月球背面一个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1977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把新发现得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星”,郭守敬取得科学上的重大成就,可能与他吸收外来文化有关。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迅速向外国传播,火药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印刷术传入波斯、埃及,后传入欧洲。中国历法、数学、算盘、瓷器、丝绸、茶等等,在亚欧广泛传播。马可波罗来到大元帝国旅行之后,用《马可波罗游记》把中国介绍给了西方人。
第九节& & 明清:沉幕与开新(转型期)
& &&&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板书内容)
1、大兴文字狱&&作则垂宠,睿性生智;庄延龙《明史稿》案;戴明世《南山集》案;吕留良《文选集》;陛:狴:
2、崇正宗,灭异端
& &&&二、早期启蒙思想
& &&&1、李贽&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 &&&2、王夫之 中国历史(192页)
& &&&3、黄宗羲(193页)
& &&&4、顾炎武(194页)
& &&&三、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 && &1、图书典籍:《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四库全书》
2、科技:《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河防一览》
3、学术文化:义理,考据,辞章
4、书法:《三希堂法帖》
& &&&5、小说戏剧:明代四大奇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清代长篇小说双璧: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戏剧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音乐,舞蹈,文字,雕塑,绘画)
1、西学东渐及中断:利马窦《坤舆万国全阁》
第九节 明清:沉暮与开新(转型期)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里程。上古是发生时期;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发掘壮大时期;隋唐是鼎盛时期;宋辽夏金元是个起伏跌岩的变异时期;明清是衰落沉暮的时期(指文化专制),同时也是文化创新时期(启蒙思想介入)
& &&&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明清时君主专制统治超过以前历代王朝,文化专制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比起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大兴文字狱
明清时期首先搞文字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搞文字狱与他的经历有关。朱元璋出身佃农,少年时,因家中贫困,给地主放牛。17岁时当了和尚。曾在安徽,河南靠“化缘”求乞度日。后来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郭子兴见他作战勇敢,将养女马氏嫁给了他,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了这支农民起义军的实际统帅。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朱洪武,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大兴文字狱,大批儒生士大夫因文字而遭横祸。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所作《贺万寿表》中有:“作则垂宠”之语,常州府学训导蒋镇所做《贺正目表》中有“睿性生智”,之语,朱元璋均以则为贼,以生为僧,认为是讥讽他参加过红巾军,当过和尚,从而大开杀戒。此外,明初著名诗人高启和其他读书人被明朝统治者借故杀害,明代君主还使用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以文人为重点,监视对象,对文人进行迫害和镇压。文人门往往因一字之祸,各个谨小慎微,写诗作文不敢针砭现实。书写胸臆。因此明代的优秀作品多出于元末明初,而且往往是民间创作。
清代文字狱更为过之,康熙正是最大的制造文字狱的罪魁祸首,教材108页提到的三个大案都是轰动全国的文字狱大案。
& && &第一,庄严龙《明史稿》案——就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官员告发浙江湖州有个文人庄严龙,私自招集文人编辑《明史》,里面有攻击清朝政府的语句,还使用南明朝的年号。这时候,庄严龙已死去,朝廷下令,把庄严龙开棺戮尸,他的儿子和写序言的、刻字的、印刷的以及当地官吏有被处的,有充军的。这个案件,一共株连到70多个人。
& &&&第二,戴明世《南山集》案——公元1711年,又有人告发,在翰林官戴明世的文集里,《南山集》,对南明朝政权表示同情态度,又用了南明的永历帝的年号,于是康熙帝就下令把戴明世打进大牢,判了死刑。这个案例牵连到他的亲友和刻印他的文集的,又有300多人。
& & 第三,吕留良《文选》案——雍正帝执政期间,文字狱更多、更严重,最出名的是吕留良事件。吕留良是一个著名学者,明朝灭亡后,他参加反清未成功,于是出家当和尚,躲在寺院里著书立说。书中充满反清内容。幸好书没有流传出去。后来吕留良死了,他的崇拜者张熙,曾静等人读了吕的作品,言语不慎,祸从口出。被一个叫岱钟琪的告发给了雍正帝,雍正帝下令彻底查办,吕留良已经死了,雍正把吕留良的坟给刨了,棺材劈了。又把吕家后代和吕留良的两个学生满门抄斩。还有一些读过吕留良书的人也株连,被罚到边远地区充军。
上面三个案子或多或少是有反清的活动引起的。另外,不少文字狱,完全是牵强附会,挑剔文字过错,甚至为了一句话,一个字也惹出大祸。举例:
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错写成“狴”字,雍正帝马上把他革职,后来,有人在徐骏的诗集里发现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之句,便认定这是“反清”,于是把性命也送掉了。
2、表现在第二个方面,就是崇正宗灭异端。明朝崇尚的正宗是程朱理学。(举例)
在崇正宗的同时,统治者还大刀阔斧的灭异端,在灭异端方面,乾隆时期大大超过了康熙、雍正,乾隆帝灭异端的办法是比较高明的,就是集中全国的藏书,来编辑一部规模空前的丛书——《四库全书》。另外,还操纵长达19年的禁书活动,共禁毁书3100多种,十五万多部,销毁书版8万块以上。这是中国文化继秦始皇焚书以来的又一次巨大浩劫。所以有人总是用“康乾盛世”来称颂中国自1682年清兵入关之后的一百多年,是太平盛世,我深不以为然。因为此时的世界各国都正在走向资本主义时期,各国统治者无不采取各种手段发展经济、鼓励科学技术,诸如日本的“明治维新”,英国的“宪章运动”等等。而此时的中国皇帝却为了一家之天下,置国家之天下于不顾,在思想学术上大兴“文字狱”,人人有口而不敢言。在经济上钳制商贸活动,多次取消海口贸易,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把明末清初萌生的那一丝资本主义的曙光彻底扼杀殆尽。在政治上,全国遍布特务机关,无论是官吏还是民间,只要一有反清复明的蛛丝马迹,马上就大开杀戒,进行残酷的迫害和镇压,致使一大批思想家死于非命,这种对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进行的全方位的摧残,使中国社会元气大伤,在繁荣的表象后面,潜藏的是国破家亡的危机,也就是说,所谓的“康乾盛世”是牺牲了中国近二百年的进步换来的,何功之有?1840年鸦片战争一爆发,千疮百孔的清政府便立刻露出了原形,所以说,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清政府绝对难辞其咎。
& &&&二、早期启蒙思潮
我们知道,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在中国微露萌芽。明末清初一批文人从不同侧面与当时的正宗文化——程朱理学展开论战,有的批判锋芒直指君主。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有以下几位:
李贽。李贽说他自己“自幼倔强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李贽中年时曾当过国子监博士,又在朝廷做过官,但他不满官场黑暗,于明朝1581年愤而辞官,专心从事讲学和著述。他的代表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他公开以异端自居,对封建传统道德进行了大胆的揭露。他还提倡婚姻自由,公然招收女学生,他的思想和行为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大逆不道。他的许多观点与同时代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观点非常相近。
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是当时的启蒙思想家。(参见中国历史192-193页)他们指斥帝王,提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主张:“有其力者治其也”。他们批判程朱理学,反对明末以来的空疏学风,主张“凡文之不关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提倡经世致用。戴震还针对程朱理学,指出其“以理杀人”,甚至“以法杀人”的真实面目。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可以同西方的文艺复兴想提并论。但与西方的文艺复兴不同的是,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们尽管反对封建专制,但他们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改革方案,只是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上,以议政的方式来改良封建专制制度,而当时西方的人文主义者,如孟德斯鸠、卢梭,他们在批判封建神学和封建专制的同时,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蓝图。受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熏陶,许多流传后世的文学名著都出于此时。
三、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文化大总结的时代。
1、在图书典籍方面:明清两代皇帝调动巨大的人力、物力,对中国上下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典籍进行了整理、汇编,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编纂了大型类书《永乐大典》,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化典籍,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清康熙、雍正时又一部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编纂成书,这部书将清代所能见到的各种古籍分成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全书一万卷,是我国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用处最广、体例最完善的一种。康熙年间编撰大型字典《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字数最多的字典。清代乾隆年间又完成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此书历时十年,收录有3503种,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这些工作应该说是对中国文化典籍的大总结。
& && &2、在古典科技方面:(参照中国历史189页)李时珍花费了27年的时间,编成了《本草纲目》52卷,徐光启主编《崇祯历书》,还编写了《农政全书》,这本书共60卷约60万字,记载了我国自古以来的农学理论。宋应星生活于明末清初,他在全面总结我国十七世纪以前工农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撰写了《天工开物》三卷十八章,这是一部称誉海内外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工艺百科全书。国外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日本人将此书奉为至宝,并由此发展出一门“天工学”。
除了以上几部影响较大的科学著作以外,潘季驯的《河防一览》,是一部治理黄河的专著;《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地质和旅游方面的杰作,方以智的《物理小说》是一部自然哲学专著。
& &&&四、西学东渐及其中断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的过程。由于这个过程是艰难缓慢的,渐渐渗透的,故称“西学东渐”(接中国历史169页“西方传教士的东来”)。
西方文化是先用宗教撞开中国大门的。西方传教士利马窦,汤若望首先用他们的宗教说服了官吏,然后明清的官吏向他们学习了西方科学知识。比如徐光启向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学习了西方科技,合作翻译西方书籍,然后徐光启将西方科学知识和中国传统的科技知识结合起来,才使的、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数字、生物、农学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另外,明末清初的许多成就的科学家以及康熙皇帝、光绪皇帝都丛外来的科技知识中获益非浅。西学东渐开阔了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眼界,他们从西方科技中获取营养。如利马窦在中国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世界地图),使中国人大开眼界。
但是,由于长期的大中华高高在上的观念以及程朱理学的束缚,使得西方科学的传播步履艰难,到了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教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乎中断,中国走进了“闭关锁国”的死胡同。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闭关锁国”的中国才被洋人的洋枪洋炮轰开了大门。
(本章十分重要,纵向了解文化发展史,以后各章再从横向角度作阐述)。
& &&&1、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存在形态是什么?原始宗教崇拜有那三大类?
& &&&2、现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主要有那些?(75页)
& &&&3、说明上古文化集团的简况
& &&&4、周代文化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5、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最有代表性的是那五家?
& &&&*6、秦汉宏阔的文化精神表现在那些方面?
& &&&7、魏晋南北朝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 &&&*8、唐文化的隆盛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 &&&9、宋代在教育和科技方面有何成就?
& & 10、明清时期对古典文化进行了那些大总结?什么叫西学东渐?
书面作业:
1、唐文化的繁荣表现在那些方面?
2、从宋代文化的雅与俗谈起,说说当今文化的雅文化与俗文化
*3、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家的出现有何意义?
唐宋型文化的不同特色,我们可以从各自时代的文学、哲学、绘画、雕塑、音乐以及民间风俗等方面体味出来。比如唐诗无体不备,无不入诗;宋诗讲求哲理,以理入诗;唐代三教并行,各种哲学宗教都有市场。宋代哲学却让程朱理学独霸了。唐代宫廷建筑,强调群体的宏伟,宋代宫廷建筑追求一种封闭自足、不侍外求、自成一统的意蕴。如唐宋陵。(游览古城西安能体会到唐建筑的特色,走走开封、商丘、扬州、杭州,你能体会到宋代建筑的特色,感受到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的不同特色,唐文化气势雄壮,宋文化精致细腻。)
& &&&一、理学构建
宋文化是以宋理学为奠基石的。
两宋(北宋、南宋)理学由五位理学大家创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创始人是周敦颐,集大成者是朱熹,在理论上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二程,后世多称“程朱理学”。
理学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适应了宋代重建纲常的需要。理学的思想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学说发展到宋代,又呈现出奇峰迭起的景象。宋初的胡瑗、孙复、石介,己先声夺人,此后,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起,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儒家学说进行了解释和阐述,如对学思并重的认识论思想、“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三代相因”的历史沿革观念和以为核心的道德哲学都进行了探讨,并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事实上,他们大多是对儒家学说的应用而非发展。朱熹是宋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以孔子的传人自居,他一生研究的重点基本上都是儒家经典,在《周易》、《诗》、《礼》、《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诸方面,都有专著行世,但他在认识论、仁义说、心性说包括哲学方法论上,都是从周、张、二程入手,得自周张二程。比如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和《通书》,朱熹就作《太极图说解》和《通书解》;张载著有《西铭》和《正蒙》,朱熹就作了《西铭解》和《正蒙解》;朱熹的《伊洛渊源录》、《近思录》和他编辑整理的《程氏遗书》、《程氏外书》,都说明他对二程作过更多的研究,所以后人说宋代理学往往以程朱理学概之。具体说程朱理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在自然观方面,他坚持并发展了二程的“理本论”,特别是程颐贩理气说,同时又充分吸收了周敦颐的太极说、张载的太虚之气说、邵雍的先天说等。他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他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本原或根本,天、地、人、物都是因天理而存在,都是由最根本的理所产生出来的。理学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强调知性反省。他们认为“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理”充塞于宇宙。他们把理与纲常伦理结合起来。认为万理皆来源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三纲五常”(西汉董仲舒: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方面日常规范)。他们强调“天理”是“人欲”的对立面,要人们“存天理,灭人欲”。在理气关系上,朱熹认为,理是根本,气则依附于理。理为形而上,气为形而下。天下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2)在人性论方面,朱熹比二程讲得更细致,更深刻。二程式只是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没有明确提出“天地之必”与“气质之性”的区别;朱熹认为性是天理的体现,是形而上的本然状态;人禀气而生,是形而下的有形存在。人和万物都是天理的体现,人既然是禀气而生,那么万物自然也是由气而构成的。而人和物的根本不同在于,只有人才具备仁、义、礼、智、信,而物则没有。人的这种本性就是天理,天理从来就不可能有不善的状态。人的根本使命就是要认识人自身,并要克服那些不善的行为。(3)朱熹还发展了“道心”和“人心”这两个概念。朱熹认为“道心”源于生命之正,是从纯粹的天命之性发出来的,所以是至善的;即使愚昧的小人,也具有天命之必,因而不可能无道心。“人心”是从气质之性发出来的,可善可不善,即使是上智的圣人,也是理气结合出来的,不能不具有气质之性,因而,不能无人心。“人心”和“道心”不是绝对对立的,对于人欲必须革除,对“人心”则不能消灭,而只能使它听命于“道心”。(4)在修养论上,朱熹大体上是继承二程尤其是程颐的思想而又有所发展。“穷理”、“居敬”、“求仁”。朱熹提出“学、问、思、辩、行”的学习方法,充满理性色彩。在持敬问题上,程颐把“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作为修养的二大纲目,朱熹进而发挥为持敬说和格物致知论,认为敬是为学修养的立脚点,是圣人第一之要法。而且他的居敬并不是目的,而只是功夫,居敬的目的在于“穷理”,而“穷理”又是“格物致知”的功夫。朱熹提出的“学、问、思、辩、行”的学习方法,充满理性色彩。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朱熹一生致力于宣扬理学,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又精深的新理学思想体系。其价值在于总结了先前儒家学者的贡献,回答了当时所能回答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儒学真正摆脱了几百年来佛教与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和信心。从元代开始,朱子学作为儒家学说的新生力量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明清时提升到儒学正宗地位。朱熹成为孔庙大成殿“十二哲”之一。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内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传播到国外,尤其是东亚诸国,成为继孔子之后又一个对世界文化作出贡献的思想家。
宋代理学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尊奉。公正的讲,程朱理学除为统治者服务外,也为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理学强调通过知性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 && &二、宋代文化的雅与俗(不讲)
& &&&(一)士大夫文化——雅
两宋的士大夫文化表现出精致内趋的性格,也表现出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显得十分高雅。
在文学上,诗歌“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诗风趋于雕饰和精致,侧重于表现理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诗。词风经婉约、豪放而雅炼、艰深、精致。诗和词都是更多的表现士大夫的慨叹国耻国难和爱国忧国的民族气节,或表现士大夫个人的闺情相思,士大夫气息极浓。宋代散文也有以上的特点。比如欧阳洵、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的诗词文都体现出以上的特点:文风精致、雅炼、内容上大夫味极浓。而不是表现百姓情趣,属中上层文化世界。
此外,两宋的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乃至上大夫们饮茶、收藏、服饰都体现出优雅、细密的风格。特别是始建于两宋时期的私人园林,如苏州的网师圆、沧浪亭,无不体现出精致细腻,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幽静、深邃、温柔恬静之感。与唐代的瑰丽多彩的华清池感觉有很大不同。
& && &(二)市民文化——俗
“市井”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交易场所多有水井,供人畜饮用,故称市井。后来的城市就是在市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宋时,城市经济繁荣,店铺随处开设,还出现了夜市。由此而繁衍出大量的市民。产生了汴梁、成都国内贸易中心和杭州、广州、泉州等国际贸易城市。市民阶层随之壮大。
如果我们把两宋时代的文化划分为两部分的话,那么很明显的有“雅”“俗”两种文化。“雅”文化就是宋词诗文,宋画及宋代理学构筑成的精致优雅的士大夫文化;“俗”文化是指在市井上成长起来的野俗生动的市民文化。雅文化属于精英知识分子圈内的文化,只有文人雅士才能欣赏。
市民们没有士大夫的忧国忧民的民族气节,更无意追求诗情画意和高雅的情趣,而是醉心于能直接而热烈的满足感官享受的艺术形式。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城市中的曲子、靖宫调(西厢记就是靖宫调)、杂居、杂技、说书等都是市民喜爱的艺术形式。
在两宋的城市里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兼游艺场所叫瓦子,瓦室或瓦舍。在瓦舍里设有栏杆围起来的演出场所叫勾栏,勾栏里有乐棚供专业艺人演出使用,勾栏里演出各种各样的文艺节目:如杂剧、杂技、说浑话(小品)、说书、讲史、皮影戏、傀儡戏、散乐、清宫调、角抵、舞旋花鼓、舞剑、舞刀。说、唱、斗、打,吹、拉、弹、唱样样都有。勾栏外观众云集,大声应和,热闹非凡。由此可见,一种野俗的、热烈的市民文化在宋代极为流行。其特征是具有多元审美情趣和热烈的普及性(人民性)。
三、教育和科技成就:宋代的主要文化成就
宋代在教育科技上都取得了令后世追慕不已的成就。
1、教育:宋代重视发展教育,西汉以来,官方学校多招收贵族子弟。宋代的宗学和太学也开始招收出身寒门的子弟。另外地方学校也很普及,地方州县“学校之设遍天下”。私学更是不计其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将书院的功能扩大了,书院在前代都是藏书或隐居之地,宋代书院将藏书教育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江苏江宁的茅山书院等。许多著名学者在名山或名城中设立书院,招生讲学,学生人数众多。
2、科技: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大发明是宋代的科技成果,沈括指南针、毕升印刷术、唐福、石普火药。贾宪在《皇帝九章算法细草》中提出了贾宪三角,秦九韶在数学九章中提出了“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沈括著述近四十种,多数失传,根据传世的他的著作《梦溪笔谈》、《长兴集》、《苏沈良方》奉元历》,可知他的许多科学成就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他创立了“十二气历”法。发明数学“会园术”在物理学方面,最早发现地磁偏角;发明了指南针;发现陕西一带的地下石油。发现虹、海市蜃楼等现象。在科技史上,几乎没有哪个朝代可和两宋相比的,因此宋代是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第八节&&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 & 一、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在北宋和南宋帝国统治的300多年间,中国北方先后出现了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是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还有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他们过着游牧生活,经常南下侵扰宋朝,对宋文化造成冲击,同时他们也从宋文化中汲取营养,这就产生了冲突与融会的双重效应。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得到验证:
一方面,宋朝受辽夏金的侵扰,使得宋文化里充满着国破家亡的忧患。这种忧患意识在士大夫文化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在欧阳修、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岳飞的诗词文当中都体现出了一种浓郁的忧患悲愤气息。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无不充满了浓重的爱国忧国的情思。当然市民文化当中是缺少这种忧患意识的。他们醉心于瓦舍勾栏的愉悦刺激。
&&另一方面,游牧民族从农耕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养。在辽朝,《史记》《汉书》被译成契丹文字,广泛流传。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唐宋诗词受到辽人的喜爱。
在西夏,党项族人把《孝经》、《论语》、《孟子》等译成本族文字。至宋仁宗时,西夏任用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中国即中原之国,汉族)。
受中原之国影响最大的当属金国。建立金国的女真族一直活动在东北一带。自从1141年宋金订立“绍兴和议”之后,女真族人不断内迁,定居中原,与汉族人民长期杂居,学说汉话,与汉人通婚,改姓汉姓。在全国学习汉文化经典,科举考试仿汉唐之制,儒学被奉为正宗道统。总之,金人对汉文化的汲取和整合比别的民族更加明显。以上是辽夏金与中原宋朝文化的冲突与融汇的概况。下面介绍元朝时期各民族文化的融汇。
元朝本是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公元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登上大汗宝座。1271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建国号为“大元”。1279年南宋灭亡。元朝统一中国,标志着蒙汉各族统治者的联合。元朝是我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在这个被蒙古族人征服的帝国里政治军事文化既互相冲突又互相交融。忽必烈入主中原后曾把居民分成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后来忽必烈步入了征服者被征服的轨道。在长期的统治生活中,忽必烈感到在大元帝国处处推行蒙古族的游牧文化是行不同的。在汉族儒生士大夫的影响下,他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变蒙古族的旧俗,“行中国事”(中国即中原之国)风俗饮食礼仪在各个方面逐渐汉化。程朱理学曾被元统治者升格为官学,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观念文化。
& &&&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在第九章讲)
元代对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不幸而又侥幸的时代。隋唐开始,历代王朝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制度来选拔一部分知识分子参政的。元代却不是这样,蒙古灭金后,科举考试停顿了八十多年。为数众多的知识分子被堵塞了仕途。一些知识分子苦闷彷徨去做隐士,而绝大多数文士则沉沦下层。元代有所谓“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可见当时儒生地位的低下。元代知识分子中一些“门第卑微,职位不振”的文人,与人民比较接近,与民间艺人和社团合作,投身于杂居的创作,一杂居来表达心中的悲愤苦闷与抗争。在不足百年的时间内,有姓名可考的杂居作家200人,见于记载的剧目有700多种,至今流传的剧本仍有200多种。最著名的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还有王实甫。其中关汉卿、王实甫被誉为杂居双璧。(关有《窦娥冤》、王有《西厢记》。)
元杂剧的文化意义在于:他把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完整的戏曲艺术形式,在内容上,元杂剧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声,谴责黑暗,倾吐不平,追求美好未来。追求真善美。
& &&&三、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五章集中讲)
元朝疆域辽阔,忽必烈入主中原后,还征服了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至西藏云南,西北达新疆。一度还曾经发动了对欧亚各国的三次侵略,并建立了四个汗国,波兰、匈牙利、伊朗、伊拉克、埃及等都曾被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占领过。
在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过程中,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也在进行之中。
外来宗教大规模涌入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从阿拉伯和波斯大量迁居中国。属于基督教的景教和天主教在全国各地遍设教堂。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中国历史的大势。秦汉时天下一统,到了三国南北朝时,就呈现出了内乱外患的动荡局面。战乱和割据,不仅打破了一元化的集权统治,同时也出现了文化多元走向。玄学崛起,创制道教,佛教东传,中国固有的儒家学说等等,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形成了这个时期多元化的局面。
*一、玄学崛起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哲学思潮。当时的哲学家们信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并称为“三玄”。所以后世称这种哲学为“玄学”。
魏晋玄学有三个主要的流派:(1)以玄学创始人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贵无派。主张“以无为本”,“凡有皆始于无”,代表作有何晏的《道德论》、王弼注释的《老子》、《易经》。(2)向秀和郭象。他们主张“无不能生有,有也不能生有,万物是突然自生自得的。”(3)裴&&的崇有派,认为“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他们的自生是在现有物体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三派,前两派都是唯心主义的,第三派是唯物主义的。玄学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探讨理想人格为中心课题,追求在情感之中达到对无限的体验,形成了“重自然”轻雕饰的美学观念。玄学对魏晋士人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有很大影响。比如魏晋时名士阮籍、嵇康、陶渊明及竹林七贤,他们纵情山水,放任个性,对功名漫不经心,力求超脱现实。这些都是深受“贵无(虚无主义)”思想影响的。
二、道教创制与佛教传播(详细内容在第十三章中国宗教中讲)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源于远古的鬼神崇拜,是东汉时人张陵创立的。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首次使用“道教”一词。统一各个道教派别,与此同时,道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仪式和斋醮程序、道德戒律。所以说“道教”创始于南北朝。隋唐是道教的兴盛时期。
道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柔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强调信徒“修道养德”,以便达到“得道成仙”之目的。道教最关心的是“人如何不死。”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最初依附于玄学,最终则代替了玄学的地位。隋唐两代是佛教的鼎盛时期。此时的佛教盛行“般若学”和“涅磐佛性学。”“涅磐”是佛教用语,主要是指能洞照性空之理的智慧。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而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佛教更多的关注“人死后如何”。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繁荣景象,我们可以从当时的佛寺、僧尼人数来作个比较。南朝:宋时僧尼三万六千人,佛寺一千九百多所。齐时三万多人,两千多所。梁时八万两千人,两千八百多所。
北朝时,北魏中期僧尼达到七万七千多人,佛寺六千多所,北魏末期到了二百万人,佛寺三万多所。北齐二百多万人,三万多所。由此可见,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是多么广泛。
三、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化成就(补充内容不讲)
1、在科技方面:三国时的刘徽,是我国古代的大数学家,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南朝时的祖冲之,把圆周率的小数点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字。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另外祖冲之还著有《缀术》一书,这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直到唐代,政府还把《缀术》定为学校的课本。
北朝的农学家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宋年间,政府将《齐民要术》刻印成册,用以指导民间农业生产。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为汉魏时的地理学专著《水经》作注,即《水经注》,详细地记叙了我国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矿藏、风俗、史事等。
2、在医学方面:西晋太医王叔和著《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葛洪是东晋的炼丹家和医学家,他写的《肘后备急方》是一部很有实用价值的医书,后经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增补,更加完整。
3、在文学方面:魏晋的文学被称为“魏晋风骨“,可见,其成就是相当有名的。建安诗人(包括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陶渊明都为后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代表了当时文学上的最高成就。
4、在书法艺术上: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魏时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的王羲之,楷书、行书、草书无不擅长,代表作有《兰亭序》,后人尊之为书圣。北魏时刻在石碑上的书法,称作“魏碑”,也是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
5、在绘画艺术上,宗教画在此时占了主要地位。同时由于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东晋的顾恺之,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很有个性。顾恺之一生的创作很多,流传下来的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顾恺之做事非常认真,有时达到发痴的程度,史称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他认为人物的神态,主要表现在眼睛上,因此,他画人物常常很久不点眼睛,直到考虑成熟了,才画上去。一次,他在扇面上画了文学家嵇康和阮籍,没点眼睛。别人问原因,他说“点了眼睛,他们就会说话了,就跑了”梁朝的张僧繇是顾恺之以后较有成就的画家。他日夜挥笔,几十年从不间断,创作了大量的寺院壁画。相传他在一座庙的壁上画了四条白龙。其中两条龙画上眼睛以后,破壁飞去。这就是“画龙点睛”的典故。
6、在石窑艺术上,南北朝时期,为了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劈山削崖,开凿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两处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佛像。周围石壁上满刻着浮雕。这些雄伟精巧的艺术品,继承秦汉以来我国的艺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艺术的优点,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宝库,为世界所瞩目。
云石窟位于山西大同的武周山西麓,东西连绵约一公里,开凿于北魏前期。现存主要洞窟50多个,雕刻了约五万个佛像,飞天和供养人,还有许多飞鸟异兽,楼台宝塔,树木花草等浮雕图案。石佛有的高大魁伟,有的容貌庄严,有的体态安详,其中,第20号窟的露天大佛,高13.7米。佛像造型雄伟,面部丰满而柔和,两肩宽厚,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品。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人们依照云冈石窟,在洛阳南面的伊水西岸,开凿了龙门石窟。石窟里的佛像,鼻高,且长,唇厚,面颊丰满,双肩宽阔,体态端庄,衣服褶纹棱角分明。龙门石窟中还有不少碑刻,其中驰名中外的的“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可惜龙门石窟中的一些佛像和浮雕,被殖民者盗走,比如浮雕《礼佛图》现存于美国的一个美术馆。
7、旅游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当时人们追求魏晋风度,纵情山水,喜欢山水田园风光,因此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另外,“旅游”一词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第六节& & 隋唐:隆盛时代
& &&&一、文化背景:科举制度
& &&&二、唐文化的宏大气魄
& &&&1、兼容并包①文化政策②意识形态
& &&&2、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是个世界性帝国
& &&&3、隋唐文化取得的成就:封建文化的高峰
& & (一)科技发达,宗教兴盛
& &&&1、兴盛的建筑业 :长安大明宫、赵州桥、大雁塔。唐朝长安
& &&&2、天文学家僧一行:发现恒星“自动现象”,测出子午线长度,修订《开元历》
& &&&3、药王孙思邈:汇成《千金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其中记载800多种药物和5300种药方。
& & (二)宗教的发展:佛教,道教,景教,伊斯兰教
& &1、光耀千古的文字:诗歌的黄金时代:陈子昂、王维、岑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等。《全唐诗》共收录有两千多位诗人,四万八千首诗
&&2、五彩缤纷的艺术
(1)书法的高峰:欧阳洵,虞世南,楚遂良,张旭,怀素,颜真卿
(2)异彩焕发的绘画:阎立本,人物画“登峰造极”;吴道子。
(3)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唐朝壁画,经卷
(4)风格多样的乐舞:万宝常,李龟年,许和子
(5)古代体育的兴盛时代:马球、足球
& && && && &&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了隋帝国。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到618年就灭亡了。可是隋朝为唐朝的空前强盛奠定了基础。在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帝国。隋唐时期,中国文化进入了气势恢弘、史诗般的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与隋唐所创设的政治制度休戚相关。其中最主要的是得益于隋唐时期的用人制度:隋朝废除了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改变了魏晋以来按照门第高低选用官吏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门阀世族世世代代做大官的特权。大批中下层士子。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才能,堂堂正正的进入了仕途。隋朝所创立的用人制度为后来的历朝所沿用。唐朝继续推行科举制度和均田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正是由于门阀世族势力的急剧没落和大批平民出身的寒士的翻身,才使得隋唐文化呈现出恢弘的气象。
通过科举考试,一大批出身低贱,地位低下的士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凭着自己的本事,参与和掌握着各级政权,他们在内心里感激这个充满希望和大有作为的时代,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和事业充满了一泻千里的热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正是因为这批精英分子的努力,使得隋唐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文学、绘画、音乐、宗教等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甚至有些成就也是后世望尘莫及的。
& &&&二、唐文化的宏大气魄
唐文化的宏大气魄,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唐文化体现出了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
①在文化政策上,唐代统治者,不仅在政治上比较开明,而且在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创作道路的多样化。在政治上最开明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他说“君子好比是船,人民好比是水,水能载船,也能翻船。”因此他采用了许多利民的措施。他知道知人善任,能够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魏征曾多次当面批评过他的过失,有时弄的他下不来台,但是他往往能闻过则喜,择善而从。魏征死后,李世民感叹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在文学方面,唐朝不少帝王本身爱好文学,同时鼓励作者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唐朝既有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又有浪漫诗人李白。唐代的统治者对作家比其他任何朝代都宽容的多,李白几次冒犯龙颜,竟然不死,就是一个奇迹。
②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创造开放的氛围。在历史上,常有“儒、释、道”三教之称。其中“儒”是指宗教色彩很浓的儒学。“释”是释加牟尼,是佛教徒对佛教创始人的尊称。在此代指佛教。道既道教。此三者于南北朝时相与激荡,己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至隋唐时期,道教,佛教极为盛行。唐皇帝因姓李,自以为是李耳的后代,故信道。但武则天信佛,据说她是佛女转世。儒家学说既是官方哲学,又是世俗之人登科及弟的必经之路,故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信仰。此外,来自西方的伊斯兰教也传入大唐。皇帝允许民间的百姓信仰自由。
第二,广为吸收外来文化:有关专家根据大量史料得出结论:唐朝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文化交流中心,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亚、非地区的许多国家纷纷派使臣、学者不远万里来长安访问学习。唐朝政府设置鸿胪寺,专门接待各国的使臣和来宾。唐朝政府也不断派出使臣访问各国,派宗教界人士出国进行宗教交流。大家最熟悉的例证至少有两个。一是公元627年,唐玄奘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取经;二是从公元742年开始,唐朝的鉴真和尚数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世界各国的文化也涌入大唐:南亚的佛教、历法、医学、语言学、音乐美术传入唐朝,中亚的音乐,舞蹈也传入大唐。西亚和西方世界的袄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及马球运动等等也涌入大唐。唐朝时,与大唐通使的国家已有70多个。这在当时是别的国家难以做到的。& && && && &&&
三、唐朝是一个世界性帝国。
学术界往往爱将秦汉与隋唐类比,并将“汉唐”连称,但“汉唐”实际上差别很大。汉朝还没有强大的威慑力和文明魅力足以建立对周边诸国的宗主权,仲裁权,唐朝则以强盛的国力建立了皇帝在国内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各国首领前来贡拜。
唐朝的世界性还表现在,对外族和外国人,允许入境居住,参政作官,法律地位平等,保护通商贸易,允许通婚联姻,文化开放互融,外来留学人员云集。唐朝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世界中心国家,其物质生活的富裕,典章制度的完善,宗教理性的宽容,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繁荣,甚至包括服式发型的新潮等,吸引邻近民族和各国人士蜂拥而至。唐朝文化是极其繁荣昌盛的。
& &&&四、唐代文化取得的成就
先讨论或大家一起回顾:唐文化的繁荣表现在那些方面?
& &&&1、文学
(1)唐代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中国诗的辉煌颠峰就在唐代。唐代是一个全民族诗情郁勃的时代。见于《全唐诗》的诗人就有两千三百多个。诗歌接近五万首。李白,杜甫,白居易成为诗国华岳三峰。唐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至今唐诗仍是进行艺术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2)唐代的散文也有丰硕成果。韩愈,柳宗元为为唐代古文双璧。他们发起了古文运动,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唐代传奇小说开创了后世短简小说的先河。蒋防的《霍小玉传》为传奇的代表作。
(4)唐代的词与变文开创了文学体裁的新样式。
& &&&2、书法:
书法至唐,达到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各种书体都有发展。篆,隶,行,草都有优秀的书法家。楷书成就最大,唐楷后世无出其右者。欧阳洵,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将唐楷推至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直到今天,仍是人们学习的主要范本。
& &&&3、艺术:
唐朝是绘画的极盛时期。唐代画坛百花盛开。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鞍马画等,都各自成为独立的画科,并具备了鲜明的艺术特色。(现在学美术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也是分科学习的)。唐代画家辈出,仅有文献与画迹可考者近四百人。“画圣”吴道子画的“禽兽、台殿、草木”无不“冠绝于世”。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
唐代的雕刻艺术、音乐艺术、瓷器艺术、建筑艺术的等等各门艺术都取得了令后世追慕不已的成就。因此,可以下个结论,中国艺术发展至唐,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性的灿烂风采。
第七节& &两宋: 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唐宋文化有内在的联系。比如宋人在唐诗的基础上把宋词和宋诗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宋人在唐代散文的基础上有把散文创作向前推进一步。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唐宋文化属于不同的类型。
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粗放、外倾、色调浓烈的开放型文化,表现出一种外向、粗犷、豪华的特色。
宋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表现出一种内省、精致、雅致的特色。
术就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之替御群臣者也。”也就是说,韩非的术,实际上就是君主用各种不可告人的阴谋,考察臣僚的一种权术。我们可以把韩非关于术的运用概括为三点。
& &&&第一,君主要把自己打扮的高深莫测,使臣僚对自己可望而不可及。君主对谁都不要表露其真实情感,对谁都若即若离。也不要让人知道自己的好恶,以免被人钻了空子。君主还要喜怒无常,做到“其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可解也。”
第二,君主要行无为之道,凡事藏而不露。
第三,君主要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独尊地位,要设法堵塞大臣和大臣、大臣和人民之间的通道,以维护自己的地位。
势就是位,指国君的威势,即政权。
韩非重法,以法为核心,但立法的目的是维护君主集权,执法要靠君主,因而单有了法还不行,所谓君臣不能共权,大权一定要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韩非是个君权绝对论者,在他看来,君臣不同道,同时君主是最高贵的,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明,君权又是不可侵犯的,即一切权力归君主。
权势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君主如何保持其势呢?
第一,权势为人主独揽,绝对不能与臣下共权,为臣下所劫持。
第二,君主要象防止窃贼一样警惕大臣对于君权的窥窃。君主为了保持君权,要利用一切手段防止臣民,控制臣民,组织情报网,了解危害君权的行为。
第三,法、术、势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这是巩固君主专制的手段。法是公布出来让百姓遵守的,而术则只是由君主秘密掌握,用以保证法的贯彻执行的,而势则是贯彻法和术的先决条件,韩非对法术势三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见解,是他对前期法家法治思想的发展,也是他法治理论的核心。
战国时期,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的学说适应了当时由诸侯割据过渡到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它起到了巩固新兴封建制度的作用,促进了秦政权的统一,但是韩非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反对儒家的仁义爱惠,实际上是主张对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这是法家不及儒家高明的地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于实行极端的专制独裁,刑法严苛,甚至焚书坑儒,对农民实行繁重的赋役和残酷的剥削,结果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矛盾的激化,秦末暴发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的暴政,汉以后,统治者多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仁义和刑罚并重的统治策略进行国家治理,或者实施儒表法里的统治。
(四)墨家:其创始人是战国时的墨子。
墨子,也叫墨翟,关于其生平,《史记》上记载的很少,关于他是哪国人,历来也有分岐。一说是鲁人,一说是宋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附带写了几行:“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可见,在西汉初年,墨翟的事迹己不能确知。可是,各家的记载都说明,墨翟的学派是孔丘以后很有影响的学派。墨子是手工业者出身的士,早年曾参加生产劳动,是一个出色的工匠,其一生最辉煌的业绩是“止楚伐宋”。也就是制止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楚国侵略宋国的战争。这段故事如果是真的,倒是为当今世界解决两国争端,树立的良好的榜样,战争不必在战场上进行,只要两国的科学家、工程师把他们实验中的攻守武器拿出来较量一番,战争也就不战而分胜负了。
& &&&2、 墨家的社会背景
在周代,天子,诸侯,封建主都有他们的军事专家,当时军队的骨干是由世袭的武士组成,随着周后期封建制度的解体,这些武士专家丧失了爵位,流散到各地,谁雇用他们就为谁服务,并以此为生,这些人被称为“游侠”。《史记》说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巳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这些都是他们的职业道德。大部分的墨家学说都是这种道德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墨子及其门徒与普通的游侠有两点不同。
第一点,普通游侠只要得到报酬,或是受封建主的恩惠,那就不论什么仗他们都打。墨子及其门徒则不然,他们强烈反对侵略战争,所以他们只愿参加自卫战争。
第二点,普通的游侠,只限止信守职业道德的条规,无所发挥,可是墨子却详细阐述了这种职业道德,论证其合理性、正当性,这样,一个新的学派就产生了。
在中国历史上,儒和侠都源出于依附贵族“家”的专家,他们本身都是上层阶级的一个分子,到了后来,儒仍然大都出身于上层或中层阶级,而侠则不然,更多地出身于下层阶级。在古代,礼乐之类的社会活动完全限于贵族,所以,在平民看来,礼乐之类都是奢侈品,毫无实用价值,墨子和墨家正是从这个观点,来批判传统制度及其维护者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的。
墨子创立的学派名为墨家,在春秋时期,墨子与孔子享有同样的盛名。墨学的影响一点也不亚于孔学,甚至有超过孔学的可能。墨子虽然出身士大夫之家,但他是从庶民或曰贱人升上来的,而孔子正好相反,是从贵族阶层衰落下来的,这一点也许是分析孔墨学说的钥匙。
孔子出生于周公的封地鲁国,鲁国当时享有“周礼尽在鲁”的盛誉,孔子对于西周的传统制度,礼乐文献怀有同情的了解,他穷一生的精力都在力求以伦理的言辞论证它们是合理的,正当的。墨子则相反,他认为它们即不正当,也不适用,并且力求用简单一些,在他看来有用一些的东西代替之,简言之,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辩护者,认为古代文化是合理的,正当的,甚至是尽善尽美的。墨子则是它的批判者,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则是战斗的传教士。他传教的目的在于把传统的制度和规范,把孔子以及儒家的学说一齐反对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墨子是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他尖锐地批判儒者“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倍(背)本弃事而安怠傲。”并且讥笑儒者“因人之家以为翠,恃人之野以为尊。富人有丧,乃大说喜曰:‘此衣食之端也。’”而孔学的后人子张、子夏对墨家学说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攻击。当时,孔学和墨学并称“显学”,是两个对立的学派。
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 &&&墨子有十大主张
& &&&(1)尚贤。就是尊重贤人,他以为凡是做官的都是贤人,他主张打破世袭制,不要父传子,而要贤传贤。
& &&&(2)尚同。把天下的人组织起来,全国都层层向上同。同时,对君主无须进贡。
& &&&(3)兼爱。他设想如果诸侯相爱,兼爱各国之人,就不会打仗了。
& &&&(4)非攻。他反对不义之战。
(5)明鬼。墨子信鬼神。
(6)天志。墨子信天神,以为天是有意志的、最高的神。
(7)非命。不要相信命运,只要做个好人。一切就会好起来;
(8)非乐。认为音乐和艺术都没有用,是浪费。
(9)节用。他认为如果贵族减少无用的浪费,财富就会增加。
(10)节葬。他认为厚葬是极大的浪费。
墨子主张兼爱,这与儒家的仁爱有明显的区别。墨家的兼爱不分等差,不分亲疏,不分先后,他们对儒家仁爱理论中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爱人之道持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这种爱人的理论,正是造成天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墨家剥除了人由于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的宗教性和政治等级性,把人与人之间看成是一种相同族类中各分子之间的完全平等的关系,从而建立了兼爱论。
当代儒学专家任继愈认为,墨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替劳动阶级呐喊的思想家。他熟悉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忧患,并且勇敢地揭露和抗议王公大人们侈靡好战,墨子为和平和正义奋斗了一生。他学识渊博,匠心独具,他创立的墨家是当时唯一能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派。先秦诸子中也有一些非难他的学说,但不论是他的同情者,还是他的论敌,大都赞佩他见义勇为,劳身苦志以救天下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品格,就连激烈辟墨的孟子,尽管骂他“无父”,但也承认他“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是个利他主义者。《庄子·天下》篇中也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然而,汉以后的数千年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思想家囿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偏见,大都重复孟子“无父”之辞,对墨子肆意攻击,偶有一两个同情者,如韩愈,也不免戴着儒家的有色眼镜,在墨子身上看出所谓与孔学相同的地方,才替墨子说了几句好话。总之,在封建时代,不可能对墨子作出公正的评价,因而,墨学几乎成为“绝学”。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墨家主张“兼爱”。这一思想及其实践追求,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对维护该制度的儒家学说,都是一种否定与尖锐的批判,它脱离了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与宗法等级的社会制度,违背了中华民族家族本位的价值与心理情感,因而,墨家受到排拆和否定便是非常自然的了。到了近代的民主革命时期,墨学又得到一定的重视,可贵的就是他那一点庶民精神。
(5)阴阳家:比起儒、道、墨、法等家,阴阳家的影响要小的多。其代表人物是邹衍,主要贡献是“深观阴阳消息”,即“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说是阴阳相克。他们提出的“阴阳五行说”,对道教的形成有潜在的影响,另外,阴阳五行说还是中医学说的理论核心(详见170页)。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补充内容不讲)
& & (1)先进的天文历法:春秋时,鲁国的天文学家多次观测到日食,公元前613年7月,他们观测到一颗哈雷慧星掠过北斗,留下了关于哈雷慧星最早的记录。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甘德和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将其合称《甘石星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定出一年的24节气,还使用了滴漏作为计时器。
(2)高超的医术:齐国人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精通各科医术,发明了望、闻、问、切四种诊疗方法。
& &(3)建筑技术的进步:已经出现了两三层的楼房。战国初期的鲁班是杰出的建筑师。
(4)独立的绘画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绘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图案由简单发展到复杂。
(5)围棋盛行:春秋战国时,围棋也开始流行,围棋名手有弈秋。
(6)“钟鼓之乐”流行:以编钟与鼓为主,称为“钟鼓之乐“。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反映了当时的音乐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著名的乐师有俞伯牙。
第四节& &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 & 1、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长城、阿房宫、秦陵、长安、昆明湖、史记
& & 2、注重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张骞 、班超
& & 二、思想文化的统一
秦: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董仲舒 “独尊儒术”
西汉五经,东汉七经,“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四、昌盛的秦汉文化
科技&&2、医学&&3、史学&&4、文学和艺术&&5、体育&&蹴鞠
第四节& &&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在中国历史上,能称雄世界,林立于世界性大国,称得上“帝国”的有:秦帝国,汉帝国,唐帝国,元帝国,清帝国。其中秦帝国是与当时地中海的罗马,南亚次大陆的孔雀王朝(即古印度),并立而三的世界性大国。汉帝国的版图与事功更在秦之上,与其同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唯有罗马帝国。故此我们称秦始皇创立的秦朝和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朝为一统帝国。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自豪的一段历史。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秦汉宏阔的文化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是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万里绵延,千秋巍然的秦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宏阔气派的追求。据史料记载,秦时的长城长达三千余里,修建长达十年。最近在新疆发现秦汉时修建的长城废墟。秦汉时的长城西起甘肃岷县(说法有误),东至秦皇岛山海关老龙头修筑长城,全长五千余公里,号称“万里长城”。
覆盖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体现了宏阔的气势。阿房宫三百里。
秦始皇陵,气势磅礴;秦俑艺术,规模浩大。兵马俑面积一万四千多平方米,成为气势宏阔的世界奇迹。
水域面积超过北京颐和园五倍的长安昆明湖也体现了浩大的气势。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全书一百余篇。记载上至皇帝,下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也体现了宏阔的气势。
因此,秦汉的文化精华无不体现宏阔的气势。豪华气派壮观。
第二,是注重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
秦汉时期,中国文化与外部文化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最著名的是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沟通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关系,还开通了丝绸之路。从此,中国的丝织品、陶瓷器、漆器等特产运向西方,中亚和欧洲的特产东运到中国,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交流。此外,东汉的班超再次出使西域,重开丝绸之路。班超在西域奋斗了30年,使50多个国家与东汉通好,得到了不少有关中亚各国的宝贵资料,用羊皮绘制了西域的地图,也把中国介绍给中亚各国。秦汉文化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一种无所畏惧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
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秦汉统治者在致力于建立一统帝国的同时,还致力于文化一统。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文化统一上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是“书同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统一文字。
二是“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定车宽以六尺为制,六尺宽的车可通行全国。同时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在中国修建了许多道路。其中通往九原(今包头)的叫“直道”,通往东方燕齐地区和东南吴楚地区的两条大道叫“驰道”。道路畅通,促进了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车不同轨,不能来往。解放前闫锡山建小火车道。
三是“度同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秦始皇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四是“行同伦“。统一教化。在全国各地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名曰“三老”,实际是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官吏,目的是统一人们的思想伦理道德,统一文化心理。
五是“地同域“。统一版图,将东至大海,西达陇右,北抵阴山,南越五岭的辽阔版图统一于秦国之下。征服了岭南地区,征发数十万百姓到岭南居住,对开发边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秦始皇强迫六国贵族迁到咸阳附近居住,加以控制。
秦始皇的上述措施客观上有利于秦帝国的统一,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统,主要是思想学术上的统一,他崇尚法家,反对儒家,为了实现思想统一,在秦始皇执政时,发生了“焚书坑儒”事件,这种思想学术上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其后的历程影响至深至巨。
(1)焚书: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欢宴群臣。仆射周青臣称颂秦始皇的统一业绩,说皇上平定海内,好比明月照耀,人人说服。分全国为郡县,废除分封制,从此无战争之患,秦的天下将会万世无穷。博士淳于越自持通今博古,熟读经书,站出来驳斥周青臣,他说:“商周两朝立国长久,是因为实行了分封制。现在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王族子弟和百姓一样,无寸土之封,万一有人篡国,就难以相救。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学习古代的经验,丞相李斯却认为,淳于越说的古代经验不值得学习,儒生不学当今的法令,以古非今,会扰乱百姓的思想,他建议除了国家收藏的书籍和秦国的史书、医书、占卜、农业的书以外,把其他所有的《诗》、《书》等诸子百家之书和原来各国的史书一律烧掉。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建议,下令大规模焚烧书籍,使无数的文化典籍化为灰尽,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古代的“乐记”就是从此消失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
(2)坑儒:焚书的第二年(公元前214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秦始皇为了自己能长生不老,曾多次派人寻找仙药,并请方士为他炼丹,方士侯生和卢生两个人在背后诋毁秦始皇,认为秦以刑杀为威,秦始皇知道后,非常愤怒,下令追查,先后有400多个方士、儒生受牵连,因而被活埋,这就是“坑儒”事件。
秦始皇制造的“焚书坑儒”事件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统治而采取的措施,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起着摧残的作用。
西汉时期,为了统一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罴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因此,汉代统治者在建立一统帝国的同时,也致力于思想文化的统一。
三、汉儒学独尊与经学的兴起
“罴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提法。从此后开中国两千多年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他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统一法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第91页)这就是他提出的“罴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内容。
&&经学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西汉时汉武帝立有“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春秋》。东汉时,又增加了《孝经》、《论语》,合称七经。唐文宗时,《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礼经》分为《周礼》、《仪礼》、《礼记》三经,加上《尔雅》,成为十二经。宋代时,《孟子》也上升为经书,这样,“十三经”便正式形成了,到清代,阮元把“十三经”较好的注疏本选出,汇刻成为《十三经注疏》,成为儒家文化研究者常用的书籍。自汉代自清代,“十三经”一直是私塾学生必修经典著作,政府也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因而,传授经学之学和注经学也就成为专门的学问。此时的经学是以人文精神为主的。
汉武帝以后,经学内部因学术派别不同,出现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别。所谓“今文经”,即朝廷搜集当今流散民间、口头相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由于这些经书,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故称“今文经”。所谓“古文经”是指当时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发现的古本儒家经书,这些经书是用古籀文写成,故称“古文经”。
自西汉末年“古文经”出现,学者内部出现“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两大派,他们在各种版本及文字的真伪上、在学术观点上进行争论。在讲解经学时侧重也有所不同。一般地说,今文经学注重探讨经义,也即经书的“微言大义”,强调“经世致用”,他们认为孔子不但保存了五经,是古代文化的保存者,而且经过他的整理,这些经书便有了新的内涵,他们把经书的“义”与政治联系起来,认为孔子是一位政治家、哲学家,并且尊孔子为“素王”,即不王之王;古文经学则以六经为史料,注重考据。认为孔子是一位史学家,是古代文化的保存者。应该说,二者各有侧重,但由于有政治因素掺入其中,经今古文之争也就不仅限于经书本身,而是扩大到了学术思想以及政治观念等等方面。从汉武帝至西汉末年,“今文经学”居官学正统地位。东汉至东汉末年,“古文经学”占了上风。东汉末年,郑玄不居于一家之见,遍注群经,择善而从。这样,今、古文经学糅和而成了一种新的经学,即郑学。现在,人们注解经学著作,仍多沿用古文经学家郑玄的说法。郑学于是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了。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对后世思想文化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四、昌盛的秦文化:(补充内容不讲)
第一,在科技方面:当时许多科学技术门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西汉前期出现了书写和绘画。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东汉的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天文数学方面也获得了巨大成就。汉武帝制定的“太初历”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是秦汉时期的两部数学专著。
第二,在医学方面:良医辈出。西汉时编定的《黄帝内经》,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情况,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东汉的《神农本算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和华佗是当时最有名的医学家,他著有《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和健身防病的“五禽戏”。
第三,在史学方面:司马迁著有《史记》、班固著有《后汉书》。
第四,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汉赋和汉乐府代表了当时文学上的最高成就。两汉的绘画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那时候,上自皇帝的宫殿,下至富家大院,大都用壁画作为装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精美的帛画,画的线条流畅,描绘细致,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秦汉的雕塑形象自动,如闻名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
秦汉的乐舞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乐器和舞蹈的种类很多。宫廷乐师李延年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西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善于舞蹈,据说她能在一个托盘上跳舞,身轻若燕,所以号称“飞燕”。汉时的杂技也比较有名。
第五,在体育运动方面:秦汉时的体育活动日益丰富,我国是古代足球的故乡,春秋战国时代称为“蹴鞠”。另外,象角抵、击剑、秋千等运动也都在民间或军队里流行。
庄子还认为,人我之间,乃至万物本来就是一体,没有什么分别,一个圣人,至人或真人与一般的俗人不同,他们只从根本上看事物,而不从细节末稍上看事物,只从道的角度看事物,而不从小我的立场看事物,他们完全超越了自我形体的局限,完全忘却了自身,与大道已经合而为一了,当然也就不会再关注世俗的人我关系,更不会耿耿于小我的利益和在个人小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伦理道德的法则,这样,现实的自我被忘却和否定了,只剩下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精神实体,自我成了一个不受任何拘束的精灵,这个精灵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四处飘游,只与那宇宙的道,天地的精神发生联系,至此,所谓的人我关系也就不做为关系而存在了,作为关系存在的仅仅是自我精神与天地精神的关系。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我的境界呢?
庄子提出了三个方面:
第一是忘。忘掉世俗的成见,忘掉人世的伦理道德,忘掉名利和外物,忘掉父母和亲人,忘掉自我,最后连本身也忘掉。
第二是守。即要守己之说,守己之意,守己之神,不予外泄。
第三是游。这是指心灵不受任何俗务和俗世规则的约束,使之处于一种不负责、不拘泥和绝对豁达、绝对自由的状态。
然而,不论俗人,还是圣人、至人、真人,毕竟都有一个肉体,毕竟都还活在世俗,所以无论精神上怎样超脱,都不能不实际地对待现实人我关系的各种问题,即使聪明绝顶的庄子,也不能摆脱这个红尘滚滚的俗世,无奈之下,他提出了“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的人我关系原则。
游戏人生俗事而又不与恶者同流,注重肉体的保存而又追求自我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解脱,乃是庄子人我关系论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反映了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也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不与世俗恶势力妥协的骨气和清高,不过,从根本上说,这种由愤世而厌世,由厌世而出世,由出世而成仙的人我关系是消极的人生思想。到了魏晋时期,社会的一些腐朽贵族很赏识他,把他奉为清谈的始祖,后来,道士们又把他奉为仅次于教主老子的祖师,最后被唐玄宗封为“南华真人”,这样,就把他对社会的黑暗现象的愤慨之情全部抹杀了,他只成了一些寻仙求道的人们的对象而毫无一点战斗力了。
& &&&4、道家的治世论
我们知道,以儒、墨、法、道四家的政治立场来说,儒家讲的是德治(孔孟),管子学派和荀子学派讲礼治,法家讲法治,而道家和其它几家都不同,它讲的是“无为而治”。
庄子同样主张“无为而治”,但他的无不而治和老子的无为而治又有区别。他认为,天道是无为的,所以人道也即是治世之道也应该是无为的。老子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的时代是“至治”的时代,是“至德之世”。“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这种描述实际上是理想化了的原始时代。阶级社会中的尔虞我诈现象在当时还没有是不存在的。但那时的人们生活在自然的压迫之下,生命毫无保障,所以并不是真正的“至德之世”。在道家看来,儒家所极力标榜的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等盛世并不是进化的历史,而是从“至德之世”堕落下来的历史。庄子借用老子训斥子贡的口气说“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这时的人们不知亲疏;“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这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了亲疏远近;“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人们相互之间有了竞争;“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天运》),这时人各为自己,开始动用刀兵。从此之后,“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目中穴&&。”所有这些残酷现象都是为了争位夺利。由此他推论说“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历史已经堕落了,而且还在继续堕落,以后将是人食人的世界。事实上,在阶级社会里有没有这种人食人的现象呢?有。而且不必千年之后,自秦汉以后,哪一个朝代最后都是弄到了“人相食”的地步。但这只是历史发展中的黑暗现象,历史总的趋势是向光明前进的,庄子及其道家看不到这种前进。他把那些以仁义道德、兼爱天下为标榜的儒家、墨家骂了个痛快淋漓,他说圣人只不过是借“仁义”之名而行“窃国”之实的“假仁假义”罢了,他说“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意思是说你们的仁义道德不过是窃国大盗手中的工具而己。因而他大声疾呼“圣人不死,大道不止。”庄子对社会现实及剥削阶级的本质的看法是不错的,有的见解也十分尖锐,但是儒、墨两家在没有办法中还拿出点办法,道家则是一点办法也拿不出来,唯一的主张就是“以不治治之”、“无为而治”。
当然,从历史上看,道家的后学们并没有拘泥于老庄的“无为而治”,他们在历史变迁中对老庄学说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政治有深刻影响的道家治世体系,比如“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最能代表道家思想,有最系统、最具体的叙述,而阐述、诠释老子最清楚正确的,发扬道家思想最彻底的,则是庄子,《庄子》一书,(也称《南华经》),其中所论辩的道理,在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等各方面,都可致用,它对历史人物的建功立业乃至对个人的修养都大有用处。如商汤时的伊尹、傅说,周朝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的范蠡,汉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只能算是亦儒亦道,唐时的魏征、明时的刘伯温等等,都是道家人物,他们用之于世的就是由《易经》、《老子》、《庄子》相提并论的“三玄”之学。苏轼是宋朝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其才情、智趣和豁达的胸襟古今难有与之相匹配者,但他对老庄学说也有很深刻的领悟和体会,他在一首诗里写道“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蠢,无灾无难到公卿。”其中的寓意非大彻大悟者不能知。一部《红楼梦》,在繁华似锦、灯红酒绿的描述里也无一不渗透着浓郁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昆明典梵文化传播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