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先宗美正,家兴必光全,是那里人?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之危坐,终日不倦。&&&&&&&&& 危:高。B.债了矣,幸勿为念也。&&&&&&&&& 幸:希望。C.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 曹:辈,可译为“们”。D.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寝:息,止,可译为“搁置”。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士谦“以振施为务”的一组是①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②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③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④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⑤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③④⑥&&&& &&&&&&& D.②④⑤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士谦学识渊博却淡薄名利。让他做员外郎,并被推举为品行高尚的人,他都找借口推辞了。隋朝建立后,一直没做官。B.李士谦因为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不曾喝过酒吃过肉。他非常节俭,即使亲朋好友来到家中,也只用黍米招待。C.李士谦乐善好施,使“分财不均,至相阋讼”的兄弟“愧惧”、“推让”而成善人。D.李士谦在族人眼中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在乡郡百姓的心中威望也很高,故去时有上万人为他送葬。4.(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①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3分)②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4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重庆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A项中“危”应为“端正”的意思。试题分析:本题题干中“以振施为务”是“以帮助别人为责任”的意思。明白了这个意思可以得出答案。①表现李士谦少时德行;②从侧面表现其美德,但不属于“以振施为务”;⑤表明他的性格宽厚。)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3.试题分析:B项中“家境贫寒”不对,其“家富于财”;“只用黍米招待”不对,原文是“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解答应注意“然”、“为”、“之”、“所”、“其”、“出”、“以”、“贷”、“值”、“无以”等字的解释。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博览群书,同时擅长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他做员外郎,赵郡王睿推举他为品行高尚的人,他都称病不去。隋朝建立后,终生不做官。因为父亲早死,不曾喝过酒吃过肉,(然而)等到亲朋来聚,就摆上盛酒食的器具,对着他们端正的坐着,一整天都不感到疲倦。李士谦家族人多,曾经来到李士谦的住处,面前满是丰盛的饮食,(士谦)却先摆上黍米,对众堂兄弟说:“孔子说黍排在五谷中第一位,荀子也说先吃黍稷,古人崇尚的,难道可以违背吗?”无论年幼的还是年长的都很恭敬,回去后互相说:“见到君子后,才觉得我们这些人道德不高啊。”(李士谦)家里富裕,但自己处处都很节俭,每每以帮助别人为责任。州里有死了人而家里又无法安葬的,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的需要供给钱财。有兄弟间财产分配不均,以至互相争吵告状的,士谦听说之后拿出自己的钱财给了那个少的,使他的财产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两人很惭愧,互相推让,最终都成为善人。有个人的牛毁坏了他的田地,他牵到凉快的地方喂着,比牛的主人照顾得还好。看见有人偷割他的禾黍,却默默地避开。他的家童曾抓住一个偷粟的,士谦安慰这人说:“这是贫穷所致,不应该责备。”就让放了他。他的仆人曾和同乡人董震因喝醉酒比力气,董震掐住仆人的咽喉掐死了。董震很害怕,向士谦请罪,士谦安慰他说:“你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何必请罪呢!但是可以远远地离开,不要被官吏捉住。”士谦性情宽厚,类似的情况很多。这以后他拿出自家的数千石粮食,借给同乡人。赶上这年谷物不熟,债家没有用来偿还的,都来向李士谦道歉。李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想用来救济别人的,难道是为了图利吗?”于是把向他借债的人全部召集在一起,为他们摆下丰盛的酒席,当着他们的面烧毁了所有契约,说“你们的债全勾销了,希望不要再为此挂念了。”让借债的人各自回去。第二年,大丰收,欠债的人都争相来向他还债,李士谦拒绝了,一点都没有接受。有一年又遇上饥荒、很多人都死了,李士谦又拿出他家所有的钱,买来米做成粥供给那些受饥饿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来的人数以万计。到了春天,他又拿出粮食种子,分给那些贫困的人家。赵郡的农民非常感激他。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李景伯等认为士谦善行品性在乡村山野闻名,分条记下他的行为、事迹,到尚书省请求给他一个“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了碑。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自以少孤,未...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之危坐,终日不倦。 危:高。B.债了矣,幸勿为念也。 幸:希望。C.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 曹:辈,可译为“们”。D.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寝:息,止,可译为“搁置”。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士谦“以振施为务”的一组是①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②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③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④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⑤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A.①②⑤
D.②④⑤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士谦学识渊博却淡薄名利。让他做员外郎,并被推举为品行高尚的人,他都找借口推辞了。隋朝建立后,一直没做官。B.李士谦因为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不曾喝过酒吃过肉。他非常节俭,即使亲朋好友来到家中,也只用黍米招待。C.李士谦乐善好施,使“分财不均,至相阋讼”的兄弟“愧惧”、“推让”而成善人。D.李士谦在族人眼中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在乡郡百姓的心中威望也很高,故去时有上万人为他送葬。4.(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①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3分)②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4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之危坐,终日不倦。 危:高。B.债了矣,幸勿为念也。 幸:希望。C.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 曹:辈,可译为“们”。D.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寝:息,止,可译为“搁置”。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士谦“以振施为务”的一组是①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②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③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④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⑤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A.①②⑤
D.②④⑤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士谦学识渊博却淡薄名利。让他做员外郎,并被推举为品行高尚的人,他都找借口推辞了。隋朝建立后,一直没做官。B.李士谦因为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不曾喝过酒吃过肉。他非常节俭,即使亲朋好友来到家中,也只用黍米招待。C.李士谦乐善好施,使“分财不均,至相阋讼”的兄弟“愧惧”、“推让”而成善人。D.李士谦在族人眼中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在乡郡百姓的心中威望也很高,故去时有上万人为他送葬。4.(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①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3分)②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4分)”相似的习题。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a7-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历史悠悠大西江(二)大西江村桂联堂第的厚重沉积
历史悠悠大西江(二)大西江村桂联堂第的厚重沉积
蒋咸喜 如图:位于大西江村旁的青瑶峒城防遗址——城门口(二)大西江村桂联堂第的厚重沉积大西江村全村人姓蒋,系三国蜀相蒋琬之苗裔,村族总祠堂号桂联堂。族人秉承“忠廉孝节、以和为贵、励志勉学、慎终追远”的家风,素重耕读,置定学田,励志勉学,崇文识礼,文化底蕴厚重。明朝中期村里相继出了“一知府、四大夫、五知县”,在当地曾显赫一时。时降及今,桂联堂第,依然俊才迭现。透过村落由来、意境及众多的宗祠、古老的民居、桥亭、特定的习俗,从中可领略到村族古朴的清廉善孝家风文化,宛如流畅的清溪美妙动听。如图:大西江村族文明发祥地一角的古民居(1)村落的历史渊源元末明初,大西江村现居蒋姓一族,其始迁祖从全州石冈迁入青瑶峒(后称万乡五十四都),三易其居,最后定居于曾为瑶人古城所在的石城村,改村名为大石江(今名大西江),开立基业。据《蒋氏潜江公家谱》记载:“我族潜江公属念九郎一枝。念九郎宋时生于梅潭,后由梅潭迁石冈。始迁祖潜江公系汉英之子,润可之孙,德彰第五代孙,念九郎第七代孙,三国蜀相蒋琬公35代孙。元末明初从石冈村(今永岁乡境)迁来万乡五十四都。初居城门口,次迁老屋场,最后定居大西江。据传定居大西江的原因是:当时蒋姓一族居于老屋场,凡放牧的耕牛总是自觉习惯地向现村中方向觅草食,甚至有时晚间就在林中草坪过夜。日子久了,前辈觉得既然耕牛是这样留恋这里,莫非真是和谐致祥吉地。于是,蒋姓一族便从老屋场搬迁到大西江的八字门楼一角定居,并把耕牛平日常睡的坪旷命名为“牛屋坪”,后来村族此建有祭祀先祖的总祠八房宗祠。可以说八字门楼一角的“牛屋坪”一带是大西江村族的文明发祥地。如图:八房宗祠明堂潜江公后裔分上、下两枝繁衍。潜江公育二子,长仕亮,次仕巴。仕亮公一子名宗达,宗达有三男,即:信袏、信祐、信初。信袏生克熙、克照。信祐生克熊、克勋。同堂四兄弟(即克熊、克勲、克熙、克照)称上四房。克熙一子名文恕,文恕生才续、才约、才纪(即新开田房)。克熊之子名文宪,文宪生才绵、才绣、才纹三男,依次分为三房,称上三房。仕巴公一子名宗贤,宗贤公生信福。信福公育四子:即克淳、克渊、克泓、克润,称下四房。上、下四房合称八房。克润下传文昱,文昱生才缘,才缘一子名仲桥(即俗称樟树脚底房)。克淳生文冕、文折两男,文冕公育二子,即才荣、才猷。才荣生三男:仲本、仲采、仲木,迁居坝头村。才猷生四男,除将第四子仲杰继与仲本为嗣(更名国教)外,其余仲俫、仲儒、仲伦三兄弟依次分为三房,称下三房。至今已传至25代。大西江村蒋姓的宗族辈行由始迁祖潜江公及先贤所立,潜江公所立前二十代是:“仕宗信克、文才仲国、周纯中道、祚延成康、永世咸昌。”族辈中的“仕宗”是指孔子晚年证道,得承“仕宗”。其感叹“朝闻道,夕死足矣”。形容孔子对“仁”信仰的迫切追求。他的儒家学说的政治思想就是教化民众,实行仁政。族辈中的“周纯中道”的“周”和“中道”分别是指《周礼》和中庸之道。族辈中的“成康”是指“成康盛世”,说的是“周公吐哺”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为社稷和民众而奋斗不息,才使得成王、康王时期,天下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祚永运隆,出现“成康盛世”。 潜江公所立前二十代族辈其意是:教育子孙尊儒重教,以文章才学报效国家,弘扬《周礼》的精粹,恪守中庸之道,祚延太平盛世,这样就会世代兴旺发达。后二十代辈份是:“祖德发祥远、承先作述光、诒谋开大业、贤嗣绍书香。”族辈其意是:“祖德敦厚,开基立业;传经积善,荫泽深远。祖武是绳,开拓创新;遵循祖训,发扬光大。诒厥孙谋,以燕翼子;重开骏业,复起鸿图。踵武前贤,德才兼备;承继家风,书香传世。”潜江公及先贤所立之前、后二十代,辈份严谨,言简意赅,精深宏富,耐人寻味。逐字推敲,逐句斟酌,不经意间觉得,先祖不仅仅是为传统道德,立宗族礼法,定先后次第,以传宗续谱,而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耕读兴家、书香传芳的教诲。先祖于浩瀚的传统文化中去芜存菁、悉心撷取,将传统文化中家国理念和为人处世的精髓呈诸于后人。族辈内容涵盖励志勉学、修身处世、齐家为政、养生等方方面面,蕴涵了诚信、约柬、奉公及儒学所倡导的孔子证道、克己、周礼、中庸等哲理。其中既有厚重有据的文化疏解,又融入了时代精神,可视为传世经典。《蒋氏潜江公家谱》的以上记载,透露了以下历史信息:①大西江村蒋姓族人始迁祖潜江公系三国蜀相蒋琬公之苗裔,炽公之派,念九郎之枝,老家是石冈,老家的老家是梅潭,属梅潭十大房之一的后裔,属于外迁人家。②蒋姓族人定居大西江村后,人丁兴旺,繁衍了八房。③从蒋姓族辈管窥,该族人承石冈燕窝楼“科甲传芳”之先志,兼具尊儒重教、文才辅国、耕读兴家、诗书继世、国运祚永的家国情怀。“石江源远发石岗”,蒋姓一族自定居大西江,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合族近700户,繁衍3000余人。明朝中叶以后,该村因科举,文风鼎盛,而代有“凤毛、麟趾”,人才辈出,为家族的兴旺,开骏业崛起时期。此期间,其后裔崇文识礼大修祠堂,建宅第,架桥梁,盖路亭,给该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2)村落的选址意境大西江村坐落在青瑶峒山间盆地中心地带,其选址严格遵循传统的风水规则。村后有青龙高万丈的“九龙山”,村前有白虎不抬头的虎形山。“玄武”城门口,“朱雀”月形坡。村居平壤,涔位怀抱,远景广阔,山环水绕,东迎紫气。境内水流趋势是水自天际,炎井河、歌渡源等河流源远流长,流至峡口众源归一,山停水聚,开口如关,藏风聚气,因此大西江村居所在乃是“天开地闭”之风水宝地。另观“来龙”脉象:九龙山腾天入地,自西向东贯穿于天子山、鲤鱼岭、松山屋、磨头桥、渡船头之间,绵延数十里。龙脉曲伏有致,轮晕分明,山气腾腾,婉转奔驰,若水之波,流行和顺,绵长磅礴,发富绵远,气象富贵。正村龙头明珠照,脚村(松山屋、磨头桥)龙尾首相顾。尤有龙脉结气处(即村后甘岩头上)的鲤鱼岭下涌泉不断,积水成潭(即马槽子坝塘),水灵鱼跃,巧成“鲤鱼跳龙门”龙形贵象。“山管人丁水管财”,上风上水的位臵及脉象意谓着村族后人沾此灵气厚积而发,能“鱼跃龙门,过而为龙”、人财两旺,代有显达英豪。风水民谣也称:“好个大西江,门前坦平洋;头顶金字岭,脚踩桃花井;龙椅堂上坐,文案批奏章;洋塘笔架砚,佛山作印箱。”这种有赖于自然的神奇造化和异候的暗合,预示着村居于此会出贵人。同时也表达出了先贤们的观念和意象,成了族人所渴望的一种精神象征和寄求,也体现出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最佳境界。(3)村落与湘桂古道大西江村地处湘桂两省四县(新宁、东安、全州、资源)交界之地的青瑶峒山间盆地的中心地带,湘桂古道穿村而过。这条湘桂古道自湖南永州,经广西全州县城,转入万全里道(亦称万乡小官道),穿大西江村,越八十里山关,出湖南新宁、武冈。瑶人生活在青瑶峒时这里仅有夷襄水这条唯一的古水道与外界相通。梁大同九年(543年),张缵任湘州刺史,“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因此向化。”(《梁书.张瓒传》)。张瓒因“宽徭省赋”,“奉宣皇恩”,召致莫徭开始“向化”,到了公元6世纪时,莫徭与外界的官府衙门建立了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青瑶峒内后来在东向夷襄水古水道的基础上,催生了南北向的东线、中线、西线三条古道和西向的古木峒至西延(今资源县)古道。东向夷襄水古水道是由湖南潇湘经湘江,逆夷襄河(今宜湘河)而上,经庙头、文桥,进入青瑶峒的峡口、渡船头古渡,到达大西江这座瑶人古城,后并入万全里道。中线古道即万全里道,它既是湘桂古商道又是古军事要道。这条古道“自(全)州前经杉木桥塘(在桥渡无铺司)、双车塘、车底塘、庄屋塘、牛路口塘(经大西江村过归崇庙伍家和白马江到达枫木山)、枫木山塘、八十里山塘,交湖南新宁县界”十字路,直通武冈。东线古道(亦称广西大路)即从龙水亭子江的犀牛塘、全佳田、鲁塘、屏山、碑石岭、千金塘、新江、磨头桥、到达大西江村的这条石板古道,在大西江村并入万全里道。西线古道即从龙水探口(坦口)的青生十八步、糍粑塘村、江梅村、文家村、邓家村、白马江、枫木山村、徐家村,在菜家巷子并入万全里道。西向古道即从大西江村、经邓家村、过古木峒到达西延。以上的东向古水道、东线、中线古道和西向古道都经过大西江村这座瑶人古城,西线的古道经西向古道也与大西江村相通。到了1930年12月大西江峡口村的唐燮任全(州)县县长,他在县长任上主持起动了全大(全州至大西江)公路的建设事宜。当时唐燮主持将万全里道,由古驿道改直扩宽而成全大公路。公路从县城柘桥村与桂黄公路分道,经大新、桥渡、龙水、亭子江、沙子坪到大西江村,长34.5公里。解放后新政府延伸了大西江村到五星村的公路。到上世纪90年代又将全大线延伸到了湖南的新宁县境。可见大西江古村落的发展与这条湘桂古道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青瑶峒内的交通枢纽中心,曾自领一段风华。旧时,处于古道上的大西江村中开有商铺,满足商旅食宿或货物中转之需。为方便客商行人过往,村族还在进村的古道上建有真龙桥、地龙桥、凤头桥、墨笔桥等古石桥,并筑有真龙桥路亭、墨笔桥路亭、城门口石亭、归崇庙路亭等。相传这些路亭多由村里的富户芳友公修筑,其墓志铭也记载了这件事:“至施茶于亭,暨修筑。阴事,犹其小马者也!”意思是说,他一生做的善事太多了,至于他筑路修亭这种积阴德的小事,根本不值得一提。芳友公伟略经纪,清嘉庆年间曾在村中开有商铺,富甲一方。清末民初,大西江村开有20多家商铺(其中:蒋卿安开有兴社杂货店4间、蒋咸渠开有大功杂货店、蒋咸梁开有弼臣百货店、蒋深林开有广利祥商铺6间、蒋俊极开有德富兴商铺、蒋世仕开有鹏程伙铺、武冈商人开有祥发号伙铺、蒋世宋开有顺兴屠坊、蒋永佥开有豆腐坊、蒋仪龙开有仪龙酒坊、米坊)。大西江村旧时还开有三家药铺,分别是蒋永安开的安乐堂,蒋彩庭开的益寿堂,蒋奠安开的芳记堂。1944年秋,日本鬼子侵入全州万乡,在大西江村办起了“经济合作社”。解放时,这些商铺等被新政府没收,划归大西江供销社和手工业社及分给了贫雇农。大西江村也因地处湘桂古道交通方便,在历史上经济繁荣而立为乡镇一级政府所在地。(4)村落的内部结构与布局大西江村环境优美,依山傍水,村边两水环绕,水为财源。环水、面屏,即前有朝山,后有龙山,朝向取背山面水。村落座西朝东,依山就势有着合理的平面布局,在青山绿水间高低错落,形如金葫。其始迁祖潜江公初来定居之时,大西江村落的核心在村东的村族发祥地八字门楼牛眠吉地,规模很小,房屋不多。经世代繁衍之后,枝繁叶茂,形成了若干房派。每一个房派又构成了自己的团块,团块内部有自己的地段、小巷、住宅和次级宗祠等,逐步形成村落的内部结构。全村有六座宗祠,村族的“总祠”是“八房宗祠”,村族的支祠有“上四房宗祠”、“下四房宗祠”、“上三房宗祠”、“下三房宗祠”及房祠“六合宗祠”。村落空间布局为中轴对称形式,并以村东的村族发祥地八字门楼牛眠吉地的蒋氏总祠八房宗祠“桂联堂”居中位置为基准,由村东至村西真龙桥头边一线构成中轴线。村落水系主要为由西至东穿村旁而过的西溪和自北而南穿村前而过的黄石坝堰渠,西溪北岸为建筑组团,村北、村东、村南为农田,整个村落大致分成六个组团。村后的两井和村前的堰渠是大西江村族饮用和洗涤的水源。村落中心八房宗祠前建有广场和干道,与外界相连。从整个大西江村来看,其村落布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村即为家。大西江村从外形上看是一个形如金葫的大院式村落,村族发祥地桂联堂为金葫的中心,村东为金葫底,村西为金葫顶。村落六个组团因房族而聚居,上大房的大房后裔聚居于金葫底的左边(即桂联堂的东部偏左区域);上大房的二房后裔聚居于金葫的北部腰身区域(即桂联堂的北部区域);下大房的二房后裔聚居于金葫的东南区域(即桂联堂的东南部);上大房的三房后裔聚居于金葫的南部腰身区域(即乐安吉第门楼一带);下大房的大房后裔聚居于金葫顶的北部区域(即金龙桥桥头边区域);信袏公后裔聚居于金葫顶的南部区域(即对门屋区域)。各房族以桂联堂牛眠吉地这个村族发祥地为中心向外延伸发展,各组团之间有里巷相通,呈现出宗族血缘型村落的文化特征;二是以总祠为中心的对称式布局。大西江村的村落布局即为标准的中轴对称形式,中轴的核心以气势恢宏的八房宗祠桂联堂为基准,村落内里巷连通六大组团的一百二十多座宅院,整个家族浑然一体;三是合族贯通的巷道设置。大西江村村内巷道以桂联堂为中心,堂前堂后及两侧各设有巷道,呈四面展开趋势,曲折中贯通全村一百二十多个宅院,使整个村内的蒋氏族人共生在同一屋檐下。六大组团共同构成了大西江村传统村落建筑群。 如图:八房宗祠鸟瞰图。日红七军营宿于此。大西江村族先贤还从村落的人聚空间布局塑造了自然和谐的空间意象,并从空间意象升华到文化意象,具体表现在精神层面所形成的神道、儒道、廉道、孝道这种耕读文化的展现与外化,以济世弘道。如图:广西桂学会陈宪忠教授和桂林日报社覃澍社长、全州县宣传部、大西江镇党委等部门领导在大西江村考察耕读文化。第一种是神道。它从归崇庙,经桥头边、古柏、乐安吉第、安乐堂、黑漆门楼、八字门楼,到八房宗祠。大西江村蒋姓一族承袭先祖的做法,尊灵宝天尊为庙王,将之供奉于归崇庙神坛主位,每年的正月初十至十二日,村族排成长龙,高举令旗,舞着龙灯,敲锣打鼓,恭敬地到神庙归崇庙,请师公作降像法事,然后由族人用八抬大桥,迎请能够禳灾度厄和救苦拔罪的庙王灵宝天尊,到村里走街入巷,迎接到八房宗祠,举行“傩鬼头还愿”祭礼活动。村族首士代表通过师公同鬼神打交道的必备程序,请天界八方神灵下凡为人间解脱苦难,驱赶邪魔,借助还愿的形式从精神上控制村族畏惧鬼神,让村族牢记神明不可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而久之,村族就习惯地将这条迎请庙王能够为村族驱疫降福、祈福禳灾、消难纳吉的迎神巷道,称之为神道。如图:八房宗祠正门第二种是儒道。它从拱桥头,经八房宗祠、藏书楼、乐安吉第、到文书房和武书房。这条巷道的文化元素主要是体现在尊儒重教。其间有村族的文明发祥地牛眠吉地,始迁祖曾在此留下了“不徒富而在教”和“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遗训,信福公曾在此立塾传经,文风鼎盛。巷头拱桥头还建有象征儒学鼻祖孔圣人鼻子的鼻孔桥,村族希望借孔圣人的这个鼻孔能够顺通心气。巷中依次有诗礼簪缨月门、笃学出第月门、藏书楼、诗书执礼民居、文魁府邸等。巷尾有课子弟业儒,带来“六家火炉的顶子”盛名的文书房和武书房。由于这条巷道内有着厚重的科举文化沉积,村族就习惯地称之为儒道。第三种是廉道。它从瑞霭南天门楼,经呈祥中门,到紫气东来大门。这条巷道的文化元素主要体现为清廉厚道。其间住着品范端庄,心慈汛爱,慷慨乐施的大善人芳友公和王老孺人夫妇,他俩曾接济贫苦人家百余家,被赞有窦燕山家风。老孺人王氏懿范于家,教子有方,常以陶母训子的故事教育后人要为官清廉,公私分明,被赞誉有“陶母风范”。其子成纲公富而义举,奉令办团,倾尽家财,抵御匪患,保乡护民,赞誉远扬。其后人普安公办学乡梓,点滴归公。巷内成纲公为后人所规划的宅院有“居依廉让”、“忠厚传家”、“恒规勤俭”、“角分”等民居,墙壁上塑有寓读书人为官清廉之意的“清莲鳌头”等图案。走进此巷道,便会让人觉察到一种清廉厚道的气氛,村族因此就习惯地称此巷道为廉道。如图:大西江村桥头边“四家火炉”依廉让民居第四种是孝道。它从登科桥,经关帝殿、安乐堂,到村中的石板路。这条巷道的文化元素主要体现为“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文化。蒋府杨氏老孺人命犯铁扫帚(扫帚星),可她不向命运屈服,白手起家,“勤家政济,内则树母仪,躬亲勤免。”经她与祚嶷公艰辛创业,家族事业迅速崛起,其孙曾三辈先后有二十余人通过科举而获得功名,其德行远播,誉为“皇清例赠孺人”,深受后世赞誉。杨氏老孺人在九十大寿时,其孙子蒋成瑚等六兄弟准备请戏班在村里唱一个月的大戏为祖母祝寿,以尽孝老之心,可杨氏老孺人却不赞同孙子们意见。她说:“从村外登科桥,经田峒,到村中的钉石路,因年久失修,路烂雨后难行。与其这样请戏班铺张浪费,还不如用请戏班的这笔钱,拿来修好进村的道路。你们修好了这条路,方便村族行走,就是对奶奶最大的孝心!”于是其孙六人尊祖母之命,出资将这条三里多长的进村道路全部铺上了青石板,俗称石板大路。村族为纪念杨氏老孺人的善德和其孙子所尽的孝道之心,就习惯地称这条为杨氏老孺人祝寿而重修的进村石板大路为孝道,以唤起后人侍奉双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的孝亲圣洁本性。如图:六合宗祠内有朱子之训治家之礼——节孝(5)村落的传统建筑大西江村自然环境野碧风清,宛如村旁“石亭子”诗云:“乡村为何有城门,水绕山迴未许奔;两岸柳荫堪系马,一湾河水溅苔痕;农夫闲坐避炎热,过客行吟计暮昏;莫道小亭无好处,熙来攘往戴洪恩。”村外的古驿道青石铺就(人称“石板大路”),村中街巷曲折宁静,民居古朴典雅。走进该村落,你会觉察到强烈的家族意识。具体表现在祠堂建筑上,村里有六座祠堂,皆为合院式建筑,前为大门,中为享堂,后为寝室,左右为廊房。享堂为举行祭祖仪式的场所,寝室供奉祖先牌位。宗祠具体如下:八房宗祠(堂号桂联堂)是村族的总祠,是八房后裔祭祀始迁祖潜江公的场所,既是家族的象征,又是家族活动的中心。该宗祠于明朝中后期初建于村族摇篮和发祥地的牛眠吉地,后因人口发展,已不能满足春秋两祭需要,便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冬季扩建。宗祠占地面积918平方米。建筑面积568平方米(其中:宗祠446平方米,横屋122平方米、广场350平方米)。建筑座南朝北,为砖木瓦结构,采用小青瓦硬山顶穿斗式构架,建筑样式为四合院式,主要由正厅(上厅)、下厅、天井、广场、照墙、东西月亮门组成,马头墙三级翘檐,正厅设雕刻精美的神龛,供奉祖宗牌位,正厅家龛上方悬一金匾,上书“石江源远”,字迹遒健有力。正厅两侧照枋上共悬四匾,即“大夫第”、“博士”、“经魁”、“明经进士”。门站枋外有木雕楹联一幅,上书“竹径先型在,梅潭旧泽长”。“竹径先型在”,是引用西汉翊公清高隐居,三拒王莽的典故。赞颂先贤不趋炎附势的崇高品德。“梅潭旧泽长”是追溯发源宗支,远祖开立基业的德泽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图:八房宗祠正厅对联上四房宗祠位于村北侧,属明末建筑,宗祠正屋分上、下两厅和天井,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另有横屋160平方米,为一进院落建式。下四房宗祠位于村东侧的八字门楼旁,属明末建筑,宗祠正屋分上、下两厅和天井,另有横屋,为一进院落建式,已毁。上三房宗祠(即文宪宗祠)位于村总祠北侧,建于清雍正二年,宗祠正屋分上、中、下三厅和二个天井,建筑面积350 平方米,为二进院落建式,马头墙二级翘檐。下三房宗祠(文冕宗祠)位于村总祠之前正东,初建于明,光绪戊子年(公元1898年)拆除重建,宗祠正屋分上、中、下三厅和二个天井,建筑面积530平方米,另有横屋180平方米,为二进院落建式,马头墙三级翘檐。六合宗祠位于村南侧,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宗祠正屋分上、下两厅和天井,建筑面积426平方米,另有横屋90平方米,为一进院落建式。大西江村的宗祠有以下特点:一是成群。祠堂多集中在村族的发祥地牛眠吉地周围;二是年代老。建造时间从明代中后期直到清代晚期的祠堂建筑均有,为明清时期古建筑的分期断代提供了实物标本;三是祠堂皆为小青瓦硬山顶,内部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结构,梁枋纹饰雕刻工艺精湛,尤其是柱础上的纹饰线条流畅,手法娴熟,雕刻的纹饰生动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四是保存比较完整。除下四房宗祠毁损外,尚存五座,至今仍是村族开展民俗活动的公开场所。村中古朴的民居建筑群落主要集中在总祠、黑漆门楼、岁进士门楼、桥头边聚居点、乐安吉第门楼等周围。这些建筑群落错落有致,门楼、粉墙、黛瓦、昂首长嘶的马头墙,组合形象丰富,别具韵味。建筑群落宅居格局是传统的三间式,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内设明堂(天井)。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三合式、四合式等格局。三合式宅院一般由正厅、正厅带厢房和前廊、天井两侧带厢房组成院落式建制。正厅一般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左右、后带厢房,前出廊,廊两侧开对穿门。天井两侧带厢房,前为院墙。天井和明沟一般用青石构砌,也有用鹅卵石构筑。四合式宅院由上座和下座组成,上座与下座相向,中间是大天井。上座是三间式,但地坪面较高,为正厅堂;下座进深略浅,地坪面较前座低。上下二座以厢房相连,厢房门用雕刻精致的隔扇门组成。正厅与厢房的檐口设有走廊。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的朝笏式马头墙。这种四合式住宅设有楼层。住宅的大厅为明厅,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它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据村里老人说,这种四合式宅院建造方式符合风水的逻辑,上座比下座高,于是这个家庭的未来节节升高,财富和社会地位将日益上升。宅院的天井(明堂)也很有特色,它除了具有承接、排除屋面流水、采光、通风的作用之外。旧时天井正下方要砌一水池,因为屋面檐口内朝天井,所以四周流水从檐口流入天井中的水池。从风水学上讲,当初有财力建造大宅的主人,多为富户。他们以积聚为本,总怕财源外流。造就“天井”,使天降雨露落到房顶后,不至于流到别人地上,而是先汇集于“天井”,再采取暗沟排水,统称说法称这种设计为“肥水不流外人田”,当地称作“四水归堂”。村中民居建筑有较多的雕塑及彩绘装饰,主要施于祠堂大门、过厅、祠堂祖殿的梁柱、顶饰、雀替与斜撑,以及入口门楼外部、墙身檐口、山墙博风、墀头屋脊、门罩、门额等处,可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村中的“黑漆门楼”、“岁进士门楼”、“乐安吉第门楼”、桥头边“四家火炉”等建筑群落较为精典。“黑漆门楼”和“岁进士门楼”建筑群落由下二房仲儒公后裔所建。下二房后裔主要聚居在总祠的东南区域,他们在村里繁衍最快,人口最多,建筑群落规模也最大。这一区域的房屋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屋檐飞翘,院落横径曲巷,青石板铺地或钉石镶道,“四合院”、“三合院”院院贯通,连接巧妙,徜徉其间,如置身迷宫。 “乐安吉第门楼”建筑群落,由“六家火炉”所建。它表现的是主人祈求“福、禄、寿”的美好心愿。该村有“六家火炉的顶子”一说。“顶子”是清朝官员帽顶的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以材料和颜色区别官衔的等级。该村祚嶷公的两个儿子延伟公和延杰公被清时朝廷诰封为“奉政大夫”,他俩各生三子组成“六家火炉”,其后人曾有20余人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由朝廷发给“顶子”。其宅院建筑气势与众不同,犹以“文魁”府邸堪称其精典。其主人蒋成琛(丁酉科举人)和蒋成璪(甲午科举人)为官宦人家,其建筑充分显示出其府邸的特色:二进四厢房两明堂一花园,有大门、仪门、中门。明堂石板铺面。正堂作祭祀之用,家龛之上高悬“芝圃长春”金字寿匾。正堂两侧为长房,长房与厢房的檐口设有走廊。住宅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大门的门楣上有“文魁”金字匾额。其建筑占地面积大、布局对称、主次分明、错落有致、造型端庄、结构严谨,融木、瓦、石等建筑艺术为一体。宅院两边厢房花格嵌窗,漏窗和门扇上维妙维肖的猴、鹿、鱼、鹤、松、竹、梅等谐喻“松鹤延年”、“竹报平安”等吉祥之意的平雕和透雕,都体现了淳厚的民俗和精深的传统文化。桥头边“四家火炉”群落由延诚公后裔所建。该村有“桥头边的谷子”一说,“桥头边”是指位于古时官道广西大道(路)上的真龙桥桥头靠右一边的下大房后裔的聚居点,该族支世代书香,“或以太学显,或以文章著”,全村富户多居于此。据村里老人说,此得益于枕头山气脉之下的“老井”。这井水常年清澈甘冽。井旁还有一棵浓荫覆盖的古老摇钱树,那茂盛的枝叶就是摇不尽的钞票。当地有“井水越挑越涌来,财富角分积蓄来,谁能将井水挑断路,石板大路也生青苔。”的民谣。可见当地先人对“老井”的钟情可谓极至,而“桥头边”的“四家火炉”则给了它更为丰富的存在内涵。走进“瑞霭南天”门楼,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四家火炉”那雄伟壮观、纵横交错的古建筑群落,给你以古老、宏大、深远的意味。门楼内的建筑群落由“四家火炉”之一的“明经进士”锦堂公后裔所建,整个建筑群由“月宫”、“角分”、“居依廉让”、“恒规勤俭”、“忠厚传家”等宅院组成。宅院过庭相通,户不湿鞋。远观是青瓦覆顶,鳞次栉比;近看是高墙深巷,钉石镶道。墙壁上塑有寓读书人为官清廉之意的“清莲鳌头”及旺财瑞兽貔貅等图案。宅院内方柱石基、门窗、隔扇、梁架、斗拱等构件上的雕艺,颇为讲究。两边厢房花格嵌窗,间杂成组的鸟兽、花草,如“喜上枝头”、“瓜瓞连连”等。门罩、门额、照壁、“马头”上描有兰花、荷花、鸳鸯、仙鹤、松鼠、喜鹊、龙凤呈祥等彩绘图案。大多寓意吉祥,华而朴实。主巷道设计形如阶梯,前后相通。巷内地势由低而高,昔日设“紫气东来”(俗称“田边大门”)、呈祥中门、“瑞霭南天”(俗称“老大门”)三道大门。族人入巷出“瑞霭南天”,清风拂拭,瑞霭降临,寓意好日子、好兆头来临。三门日开夜闭,还可起到防匪防盗的作用。“四家火炉”虽然当时富裕,且人丁兴旺,但从“角分”民居和“恒规勤俭”民居字义中仍可以看出,他们注重勤俭持家,财富要由一角一分积蓄。旧时村里的富户蒋耀、蒋重文、蒋咸渠分别在桥头边的瑞霭南天门楼内、黑漆门楼内、村中大街(现村委所在地)建有三座规模宏大气派的跑马楼。跑马楼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非常方便家人的起居活动,具有上通下达、一团和气的文化象征。该村前后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至今仍有60余栋古民居得以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抗日战争时期,该村因被日本鬼子盘踞,一些宅第在鏖战时被飞虎队炸毁。解放后,1950年的土改,把地主在村里街上的众多商铺没收划归供销社,大宅院落没收分配给贫雇农,之后内部格局分化;把宗祠收归集体所有,有的成了国家粮食仓库和学校,有的成了生产队的牛栏,宗祠内的功名匾额及装饰物等被毁损。1966年红卫兵“破四旧”,精美的雕梁画柱等面目全非,难逃一劫。如:下三房宗祠门额的精美装饰及鳌鱼冲顶、狮子滚绣球等精美雕塑,还有村里有名的三座“跑马楼”宅院也被拆毁,极为可惜。不过对整个村落来说这只还是微观的损伤。古村落消失最快的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1世纪头十来年的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项目。村民对文化的认识没有跟上,对古村落文化的传承没有准备好。以至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的“花窗”“门当”“户对”“石雕”“匾额”等等被偷盗与文物贩子换钱了。外出务工人员赚了钱,他们就开始谋划人生建房大事。有的到县城买房,有的在原居住的村落拆旧建新。有的老房屋失去主人,没有了人间烟火,许多老房子很快漏雨、虫蛀、倒塌。在当地建房的,一般原拆原建,土木结构的老房子拆了,砖混结构的高楼竖起来了,鹤立鸡群,但不协调,很扎眼。从此,古村落步调一致的格局打破了。如图:六合宗祠内有朱子之训为官之道——忠廉 (6)村落的宗族管理大西江村系蒋姓族人的血缘村落,长期以来,村落由宗族管理,村庄规划整齐有序,除宗祠、民居宅院之外,还有八字六楼、总祠广场、街巷、书馆、义仓等民居公共建筑或场所,构成一个相对封闭而稳定的小社会。村族按照儒家的伦理,建立起了宗族管理规制。其基本结构由祠堂、族长、房族、庙宇等内容组成,形成了族——支——房——户的组织管理形式。①建立宗祠。村里有村族合祀始迁祖潜江公的总祠八房宗祠。潜江公后裔分上边、下边两枝繁衍。潜江公育二子,长仕亮,次仕巴。上边仕亮公有曾孙克熊、克勲、克熙、克照四兄弟,称上四房,建有村族支祠“上四房宗祠”;下边仕巴公有曾孙克淳、克渊、克泓、克润四兄弟,称下四房,建有村族支祠“下四房宗祠”。克熊公之子名文宪,文宪生才绵、才绣、才纹三男,依次分为三房,称上三房,建有“上三房宗祠”(又名文宪宗祠);克淳公之长子文冕有孙子仲俫、仲儒、仲伦三兄弟,依次分为三房,称下三房,建有“下三房宗祠”(又名文冕宗祠)。上满房的祚嶷公生延伟、延杰,延伟、延杰各生三子,合为成瑜等六兄弟组成“六家火炉”,建有“六合宗祠”。②设置族长和房长。村族按照“立宗子法”,在宗族之下分房,分别设族长和房长。族长和房长主持本族和本房的某些事务,多推举仕宦者或大户有威望的族人担任。族长和房长有立继、财产诉讼、掌管族产、收养孤幼等方面的事权。至今大西江村尚设有八房宗祠理事会,管理宗祠事务。③排行:房族中同辈的兄弟和姐妹分别按同一祖父、曾祖父、高祖父或更远的祖先排行。如在各房族谱常有族中同辈的兄弟排行“行一、行二……行十六”等,同辈的姐妹排行“大姑、二姑……九姑”等记录。排行既是社会习俗,用作称呼,也是宗族制度的组成部分,用以维系同辈人的宗族关系。④族产:村族设置了宗族集体的公共财产——族田。族田收入用于村族祭祀祖先,维持祠堂的各项费用,修纂族谱,以及赡养和培养族人所需的经济费用。村中的族田分为祭田和义田两类。立祭田以供先世蒸尝,立义田以赡同宗贫乏,其祀产祭田、义田岁所收获,除完纳条漕及春秋祭扫、赡族、助学支销外,所有赢余,俱储积以备饥年之用。村里的六座宗祠都立有族产。如:总祠八房宗祠的族产祭田由村中大户富户自愿捐献。族产管理由才品兼优者经管,并举一人总理,二人监察。下三房宗祠族田有300多亩,对其中的义田还设立义庄进行管理。⑤义学:村中设有族塾义学,免费解决穷苦人家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义学经费从义田收入中支销。直到解放前夕,村族还在宗祠办有义学,由蒋咸概负责授教,年薪为谷子六担。村里的六合宗祠为培养其子弟,还专设了二十亩学田,并规定“凡我占祠子孙得文、武、庠者准收等处田租,以为勤学之资应试之费。若已中武举给衣顶者不准收租,有年至五十虽未给衣顶而无志观光者亦不准收租。”⑥家法族规:村族组织为维护其血缘共同体的存在和利益,制定了一套要求族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宗族对族人的要求,具体有三类。一是族规、祠规,具有强制性;二是禁、戒,规定族人不许做的事情;三是训语,教诲族人如何做人,起伦理道德的教导作用。村族通过规、约、禁、戒的制定和执行,来对族众加以教化,强化伦纲,以敦宗睦祖。对于违犯族规禁戒的家族子弟,要在祠堂进行惩罚、教育,使之改过迁善。旧时,村里的祠堂是处理宗族内部事务,执行族规、家法的场所,所以,祠堂在一定意义上又成了衙门,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质,又称为“公堂”。祠堂族长对族人拥有审判权。宗族惩治族人,要将族人所犯过恶告明祖先,向祖先爰请家法。族人相讼,族中尊长传其本支年老正直者,焚香誓于祖先,示无所徇。祠堂族长依据家法对族人进行处理。对于过恶轻微者,要其鸣锣游村认错;对于不肖者,举族鸣其罪,按家法严惩,以儆效尤。该村曾发生大诚公大义灭亲一事。作为族长的堂兄大诚公秉公执法,对偷牛的堂弟以家法处置并尽孝道赡养叔婶,为其养老送终。村族还立有桂联堂家训。其内容为:“今人有为不善之事,幸其人之不见不闻,安然自得,无所畏忌。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神之聪明不可掩。凡吾之处事,心以为可,心以为是,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之处事,心以为不可,心以为非,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心即神,神即祸福,心不可欺,神亦不可欺。《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释者以谓‘吾心以为神之至也’,尚不可得而窥测,况不信其神之在左右,而以厌射之心处之,则亦何所不至哉?人为善事而无遂,祷之于神,求其阴助,虽未见效,言之亦无愧。至于为恶而未遂,亦祷之于神,求其阴助,岂非欺罔!如谋为盗贼而祷之于神,争讼无理而祷之于神,使神果从其言而幸中,此乃贻怒于神,开其祸端耳。凡人行已公平正直者,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虽孔子亦以敬鬼神,事大夫,畏大人为言,况下此者哉!彼有行己不当理者,中有所慊,动辄知畏,犹能避远灾祸,以保其身。至于君子而偶罹于灾祸者,多由自负以召致之耳。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此皆自己实受用处。若夫忌人之成,乐人之败,何与人事?徒自坏心术耳。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蒋氏家训告诉了后人做事做人的道理:做事须问心无愧;神灵不佑为恶者;公平正直不可恃;一个人立身处世,当有宽容之心。⑦祭祖:村族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的地方,是祖先安妥之所,象征着祖先的存在。每年村族都要在宗祠举行春秋两祭,通过祭祀祖先,敦宗睦族,以敦教化。祭祀时要“一世次为先后,以年龄为行列,犹如雁序。”村族先贤成瑚在《祖庙说》中提到祭祖时要“眷以观顺,祭以观敬。”“入室则俨然有覩乎其位,出户则忾然有闻乎其声。思其居处,思其笑神之来,思享兹洁衷夫!是以祀事明而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春祀(春祭),逐年定于清明之前固定日子祭祀先祖,如村族总祠八房宗祠定于清明节前三天,上三房宗祠定于清明节前四天,下三房宗祠定于清明节前二天。“登坟挂扫不得鸣锣动鼓,惟虔备祭馔以八九品为率,轮当主祭者与各子孙均须衣冠整肃登坟展拜。即贫不能备礼服者亦须长衫鞋袜,祭奠坟前。及日子孙有不理祭事不登坟山者俱不许入祠燕饮,年过六十者恕之。秋尝(秋祭)。逐年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轮当主祭者于是日清晨入祠,办理各房助祭者于早餐后入祠帮办,至巳刻设祭中庭。当祭者主祭务择中年恭敬之人,衣冠必须整齐,其余助祭者亦如之。祭毕即奉主升龛,不必久陈俎豆试思圣门质明行事,晏朝而退之义可知矣,又不可一日数祭。礼云祭欲数匕则烦匕则不敬,其垂戒深矣。春秋祭祀子孙之心得上與祖宗之灵交通无问者,惟此必诚必信之心耳,所定祭品自应尽心经理。至临祭时凡与祭子孙无不竭诚致敬,俨然我祖实临其上则报本追远之思诚矣。春秋祭祀我辈子孙一入祠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上,肃然必有闻乎其声,幼稚无知恕,转以喧嚷而致亵渎凡年未满十二岁者不必与祀事,亦不必入祠燕饮。春秋祭祀无非报本溯源之事,恐数传后祠内子孙有艰嗣息,而抚抱异族之子是谓乱宗,不许入祠,至娶妇而随妇下堂之子亦不许入祠。春秋入祠燕饮,尊卑长幼坐次当以其序别其上下切不可紊乱。春秋祠室饮酒领神惠也故谓之饮福,只须小杯二十杯即止,不许过饮,免致失礼以滋罪戾。所谓礼仪卒度,笑语卒获也。祠旁停居祠祝议定每日朝夕焚香,看照什物,关锁门户。又每月朔望前一日,洒扫公祠上下内外及洁拭桌凳。又逐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夜起,清油燃灯至新正十六日夜止。又中元节燃灯五夜,准以数丘祭田付与祠祝耕种不纳租谷,以给辛力及买香买油之费。”村族通过每年祭祀祖先,敦宗睦族,以敦教化。⑧修家谱。村族通过创修家谱,“立宗收族”,达到尊祖(即本祖德、述祖德)、收族(即亲同姓,敬宗收族)、训子孙(以宗规家训,教育族人)、忠君报国(即纪国恩、报国恩)、睦故旧的目的。大西江村曾于道光二十三年、光绪丁未年、公元2011年有过创修家谱的记载。⑨祭鬼神。“世无神鬼,人无畏矣”,族人受明太祖朱元璋“敬鬼神“的影响,在村旁建有神庙归崇庙和关帝殿。村里的族长、房长通过举行“落鬼头还愿”和“僧道设坛祭神”等祭神活动,驱鬼逐疫、祈福禳灾、保佑平安、助国救民以清宁地方,借此来收族凝聚人心,维持其宗法统治。村族宗祠立有于国尽忠、于父母尽孝、为官清廉,行有节操的祠规,对族众以敦教化。村族先贤还在“八房总祠”和支祠内分别书有“竹径先型在,梅潭旧泽长”和为官之道、治家之礼的朱子之训“忠孝廉节”、“诗礼”、“簪缨”、“笃学”、“出第”等楹联、题壁、字匾。“竹径先型在”源自《廉士传》记载的蒋氏远祖诩公清高隐居,三拒王莽的典故。蒋诩,质直好义,以廉洁著名。西汉哀帝时,诩公为兖州剌史,值王莽篡位,诩公托病归杜陵,王莽以安车驷马三聘不起,不肯委身事贼,遂告病还乡。在舍前竹下辟三径,归隐田园。后人遂以“三径”名堂号。“三径就荒,松柏犹存”陶渊明曾这样赞叹诩公不趋炎附势的清高廉洁品德如松柏长存。“梅潭旧泽长”是追溯发源宗支,忠廉为国的蜀相蒋琬其二子斌、显同死蜀难后,琬公夫人毛氏携季子贯在全州梅潭开基立业的德泽。先贤奉行朱子之训的“忠廉”为官之道与“孝节”治家之礼的高贵品德,对后人耳濡目染影响深远。族中不少仁人志士承先志、绳祖武的事迹仍广为流传。潜江公分支立业,始建家庙,另立族辈,精深宏富。先祖高瞻远瞩,三易居地,定居牛眠,筑千秋黄石,开田劈地,诒谋子孙,福泽万世。信福公颖悟过人,奋志诗书,“持躬接拘,好善乐施”,德厚清廉,育人教子,明朝中叶,四子出第,累朝荣荫,后人科甲传芳。才猷公思身后之垂,嘱咐其子遵循潜江公祖训,重视教育,立塾传经,“不徒富而在教,延塾师以欲成其志。”仲俫公为厚葬先父,以尽子孝,辞宛平知县,丁尤归田。才猷公后人厚葬双亲,停枢在家数月之久,设奠守灵以待,孝誉县邑。知县锡周公“领旨头”忠君领旨,追随永历帝反清复明,守节拒降,遭清军“五马分尸”,忠廉报国,壮怀惨烈。延诚公勤俭兼至,积德行善,慷慨乐施,富甲一方。旧有诗赞诚公:“夙闻品范甚端庄,白手起家迥异常……记得当年勤俭语,於今犹自佩难忘。”其妻王氏老孺人蜀人华阳才女通文墨,相夫治内,懿范于家,励子勉学,教子成名,为人正直,常训诸子“为吏要公私分明,勿以官物见饷。”尊誉“陶母风范”。楝選知县王廷凤所譔:全州的大善人蒋府王老孺人,曾接济贫苦人家百余家,她“心慈悲而汛爱,性慷慨而乐施,桑梓孤贫昏暮叩门勿厌……。数十稔分金赠麦,待举火者百余家,悯寒士而指囷,共赞香闺子敬,向债家而焚券,群称秀阁冯驩、孟德耀之徽音。”旧有诗赞王氏:“孺人德大福何崇,少小时安命不同;励学无荒陶母训,抚儿有教窦家风;趋树玉庭超群彦,绕砌金兰冠世雄;异日徽音标彤管,颁来凤浩耀丹枫。”明经进士成纲公富而义举,奉令办团,倾尽家财,抵御匪患,保乡护民,赞誉远扬。祚嶷公夫人杨氏命犯“铁帚”,不屈服于命运,她嫁于蒋府白手起家,相夫治内,克勤克俭,慎奉穷则思变,鼓励子孙勉学,经艰辛创业,家族事业迅速崛起,其孙曾现“六家火炉的顶子”之盛。以廉立身的成瑚公其父辈立“京差堂”书馆,成瑚公又立“文书房”、“武书房”书馆,言传身教,贤名乡里。他为全州上万乡在清朝中后期培养了不少人才,自道光年间起,其兄弟、子侄三辈中曾考中举人、廪生、贡生、庠生的达20余人之多,他们中或为官或从教或立军功,彰显其因科举而中兴的门楼“乐安吉第”尚有残存,其后人仍保存着当时的“文魁”和“芝圃长春”匾额。成瑚公清政廉明,行侠仗义,乐善好施的事迹,也在乡间广泛流传。《全州县志》记载:“蒋成瑚,万乡大西江村人,事父孝母,教子有方,行侠仗义,常修桥筑路,施衣絮棺木,醵资为会,以计久远。乡人有洪国松者,被盗仇杀全家,火焚其居,众虽知冤而不为公讼捕,成瑚振擘任侦察事,尽获诸盗,为之昭雪,乡人义之”。举人成璪公大挑一等,任丰顺、龙川知县,刚直廉洁,所至有声,因拒贿而赞誉为“竹节知县”。大诚公主持宗族事务,一生公道,尊宗孝亲,伸张正义,大义灭亲,声高望重。普安公办学,涓滴归公,乡人视其清廉为“万全之宝”,当地读书人誉其为“祖师”。深林公为维护黄石坝水源合法权益,面对持枪至亲,据理力争,匡夫正义,奋不顾身。卿安、普安、成局、深林众族贤于“天皇寿诞”,智避倭寇淫威,全族免遭祸殃。咸锐公溯源梳脉,呕心沥血。林生、咸烈引领诸贤历二春编纂家谱,合族夙愿家乘传。宗人书法遒劲神逸,古往今来亦蜚声乡里。蒋氏一族家风弘道,明德维馨,群贤济济,不胜枚举。“居依廉让”民居墙上的鸾凤和鸣图案(8)村落的以和为贵文化村里的清廉文化与儒家的和谐文化相互交融,积淀厚重。  村中的一些古迹显示了清廉文化和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族立有一座家庙和六座宗祠,家庙列位、宗祠构造也体现了“廉让”与以“和为贵”的理念。总祠“八房宗祠”构造别致,先贤将“礼之用,和为贵”的理念寓于其中。总祠的明堂(天井)以鹅卵石镶嵌,拼成形如音符的八股图案,寓意八房同心,以和为贵。正厅大柱“八股合成”,表示八房后裔要以“和为贵”,和谐相处。大柱内圆外方,表示家族内和外顺;每个方柱外加三个铁箍束之,表示要时常“以礼节之”。村族先贤希望通过“礼”的约柬,规矩方圆,将儒家的和谐文化理念在族人的心中潜移默化。总祠的马头墙上还绘有象征村族发脉分枝的图案。图案以先祖潜江公为主脉、其子派分两枝、“上下四房”枝繁叶茂为意念,用简捷而流畅的线条勾勒成一幅“八音克谐”图案。寓意族中的“八房”后裔要团结同心。村前顺通心气的“鼻孔桥”别有新意。村中旧时有“八字门楼的锤子”一说。“锤子”即拳头。打架斗殴称“打锤子”。意思是说,居住在八字门楼一带的一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性格暴躁好斗,常因一些小事而引发与邻村、邻里、家庭之间的纠纷,甚至动起武来。族中崇文识礼的先贤认为出现这些不和谐的原因,是由于年轻人“心气不通”而引发心理失衡所致。为扬善弃恶,他们在总祠东面一个称之“拱桥头”的地方,建了一座形似孔圣人“鼻孔”的“鼻孔桥”。其意为象征孔圣人是儒学的鼻祖,村族者借其“鼻孔”可以顺通“心气”,以文明的方式对外宣泄情绪、调节心态,缓和矛盾。村外的“和气坝”营造了与他村友善。村族在其所修筑的水利工程黄石坝堰渠上开出了一个分水口,自明初至今,一直无偿地为邻村提供水源灌溉农田。这个分水处被赞誉为“和气坝”。村旁奉劝村族“众善同缘”、“僧道设坛祭神”道佛融合的关帝殿。它是乡民祈神酬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所在。殿内“僧道设坛祭神”,殿门之上书有“众善同缘”四个大字,它是佛教《七佛通戒偈》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精华浓缩。其意就是规劝众人,一切坏事都不应该做,一切好事都应该认真做,大家应当经常自我反思,去掉自己的种种妄念。村中的“居依廉让”、“诗书执礼”、“培兰”、“八字门楼”、“角分门楼”、“恒规勤俭”、“天锡之光”、“ 忠厚传家”、“乐安吉第”等古民居装饰,也处处反映出村里清廉、友善、谦让、厚道、和睦、勤俭、祈祥、乐业、安居的淳朴民风。(9)村落的励志勉学文化大西江村总祠八房宗祠内悬挂着“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千古对联,相传这幅耕读兴家的对联是其始迁祖潜江公为让后人励志所留。蒋氏先祖迁自科甲传芳的燕窝楼石冈村,有着素重耕读,崇尚科举的传统。其始祖潜江公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给两个儿子立下了“立塾传经,不徒富而在教”的遗训,并督促两个儿子在当地办起了私塾,置定学田,励志勉学。经过三代人的艰辛努力,便有了收获。其始迁祖潜江公第四代孙信福公,颖悟过人,奋志诗书,于明景泰四年入泮,天顺五年获府廪生。信福公一生“持躬接拘,好善乐施”,德厚清廉,他考取功名后没有外出为官,而是遵循“立塾传经,不徒富而在教”的祖训,一门心思用于育人教子,出现了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的盛况。他的四个儿子及孙曾辈皆科甲传芳,世多显达,代有英豪。自明朝中叶开始,大西江村蒋姓一族科甲传芳,俊才迭现,“一知府、四大夫、五知县”的功名,当时同出自一个山区的小村,而使得大西江村闻名遐迩,显赫一时。潜江公七世孙才猷公身在济南清源为官,却念乡梓之事,他临终时思身后之垂,嘱咐其子不忘始迁祖潜江公“不徒富而在教”的祖训,要重视教育,在家乡立塾传经。后因村族蒋锡周追随南明永历帝反清复明,率村族领受“抗清”圣旨,受此影响,自明末至清朝道光年间初期,村族处于低落期,人才不为朝廷所用。尽管时局艰难,村族科举出仕无望,但他们仍潜心默默耕读,艰辛创业,其耕读传家的根脉文化仍以袭相传。随着历史创痕的暂以抚平,到了清朝中后期,大西江村蒋姓一族再度中兴。较有代表性的有居住在村桥头边的下大房后裔和居住在乐安吉第门楼周围的上满房后裔,这两房分别出现了“或以太学显,或以文章著”和“六家火炉的顶子”的盛名。清朝中后期,大西江村较有名气的私塾有桥头边延诚公夫妇所办的“真龙桥书馆”和“六家火炉”所办的“金钗塘书馆”。清末民初大西江村办有较多的私塾。(1)“文书房”(地点:现村文化中心所在地)、“武书房”( 地点:现食品站所在地);(2)蒋臻卿私塾(地点:上四房宗祠);(3)蒋永安私塾(私塾先生:蒋用卿。地点:黑漆门楼乐安堂);(4)金字岭书馆;(5)蒋普安家塾(私塾先生:蒋时宽。地点:蒋普安家横屋);(6)蒋卿安家塾(私塾先生:易家村易电邦。地点:蒋卿安家);(7)八房宗祠村塾(蒋端、蒋普明、蒋咸概先后任教)。私塾类型。村里的私塾分为三类。一是家塾,它由富贵人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二是私塾(学馆),它由私塾先生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三是村塾,如八房宗祠村塾,它由村族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办学经费从族田收入中助学支销。大西江村族设置了宗族集体的公共财产——族田。村里的六座宗祠都立有族产。如:总祠八房宗祠的族产祭田由村中大户富户自愿捐献。族产管理由才品兼优者经管,并举一人总理,二人监察。下三房宗祠族田有300多亩,对其中的义田还设立义庄进行管理。宗族的族田收入用于村族祭祀祖先,维持祠堂的各项费用,修纂族谱,以及赡养和培养族人所需的经济费用。村中的族田分为祭田和义田两类。立祭田以供先世蒸尝,立义田以赡同宗贫乏,其祀产祭田、义田岁所收获,除完纳条漕及春秋祭扫、赡族、助学支销外,所有赢余,俱储积以备饥年之用。村里的“六家火炉”先后办有“金钗塘书馆”、“文书房”、“武书房”家塾,为培养其子弟,还专设了二十亩学田,并规定“凡我占祠子孙得文、武、庠者准收等处田租,以为勤学之资应试之费。若已中武举给衣顶者不准收租,有年至五十虽未给衣顶而无志观光者亦不准收租。”旧时,大西江村族中的宗祠、门楼悬挂有很多的匾额和木刻楹联,阐述历史典故,反映村中历史人物政治地位和宗族脉络,并赋志其中。如总祠内曾悬挂着“大夫第”、“博士”、“经魁”、“明经进士”等匾额。宗祠内书有“自安阳侯发派以来,代有英豪,无非积德培麟趾;迨潜江公分支之后,世多显达,乃是传善起凤毛”,“玉筍堂曾开骏业,石江祠復起鸿图”,“祖武是绳”等对联、字匾,以此鼓励后人能够承先志、绳祖武,励志自强。为鼓励读书人考取功名,而在村旁清溪上所建的“登科桥”更是传为佳话美谈。登科桥很有特色。桥宽仅有三步,却有两拱,因此登科桥又名三步两拱桥。相传,一学子,出身贫寒,父母兄弟早亡,自幼与嫂相依为命,苦读诗书。一年,学子骑马赴京城赶考路过,因马踏断清溪上的木板小桥。学子意识到这是不祥之兆,此次可能考途不顺。于是打马回家,其嫂甚异问之,学子向嫂说起马踏桥断之事。嫂听后鼓励说:“马踏桥断不是不祥之兆,而是吉祥之兆。踏断旧桥换新桥,脱去褴衫换紫袍。这次你一定能考取功名。”学子欣然赴考,果不其然,脱去了褴衫换上了紫袍。于是,学子衣锦还乡时,在此清溪上建起了这座由两扇合成的石拱桥,取名为“登科桥”。其嫂曾在“登科桥”旁对其警言:“当初你进京赶考踏断的腐朽之桥,今天你修建了这座新桥,预示着你要从这里走出人生新的一步,希望你做一个清官。”明、清时期,当地的学子进城赶考必过此桥,以示登科仕途如意。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时,则在此桥前下马,步行而过,警示自己要为官清廉,思源根本,不忘衣食父母。村中的村族文明发祥地牛眠吉地旁,至今保存着一座私家“藏书楼”。此楼为村族清人蒋少湘所建,楼内曾珍藏千余册书籍及众多珍贵碑帖。在藏书类别上,其祖辈出身寒门的蒋少湘把眼光聚焦于其他藏书家不甚重视、或无力获得的各种地方志、政书、实录、诗文集等。可惜在解放时,因“藏书楼”分给他人,楼内藏书有几十担被挑出烧毁。如图:鲤鱼跳龙门翘尾式藏书楼村中宗人书法也蜚声县乡。蒋少鹤的行书神逸潇洒,蒋用卿的楷书遒劲隽秀,蒋普明的书法严谨端庄,蒋耀的书法自成一体,蒋端的书法六体娴熟,尤其擅长花鸟鱼虫,作品栩栩如生。(10)村落的慎终追远文化村里的善孝、祭祀文化沉积较厚重。村族曾自发跸至期思蒋国故地伯龄公陵园祭祀始祖。族中先贤蒋成瑚为倡导修建宗祠祭祀先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祖庙说》。其文云:“祖庙者,致顺致孝之地也!君子将营宫,宗室宗庙为先,非侈乎。其辞也,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厥子若孙,幸有阁庐以避风雨;而此身所自出之。人转无以为妥其灵,栖其神为?问此心安乎?即有以妥其灵栖其神,必俟其身既安,始为之妥焉栖焉。究于此心安乎?此则先之之说也。是故庙者,貌也,言先祖之形貌所在也。形貌在是,则灵以是妥,神以是栖,而祖庙之立,其容缓哉!或者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我祖在往矣。庙与貌何涉焉?”曰:以是为孝子顺孙言之也。孝子之事亲也,眷以观顺,祭以观敬。于是霜濡露降,必有怵惕悽怆之心,如将见之,故入室则俨然有覩乎其位,出户则忾然有闻乎其声。思其居处,思其笑神之来,思享兹洁衷夫!是以祀事明而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中华蒋氏宗亲联谊会蒋大力会长在参观大西江村宗祠文化时,认为其宗祠文化及《祖庙说》是蒋氏文化的优秀遗产,现已录入《蒋氏文化网》。村族为祭祀先祖,除宗祠春秋两祭外,还传承着“封岁”、“七七灯祭”、大年初二“拜新年”等慎终追远,以孝为先的特定风俗。此外,至今村族还在鲜活地传承着四月初八“乌饭敬牛”、六月初六“以犬尝稻”等感恩回报,反映农耕文明的古朴风俗。当地的“傩鬼头”、草龙舞等传统项目也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古朴厚重的传统文化暨“忠孝廉节、以和为贵、励志勉学、慎终追远”家风,已引起了中华蒋氏宗亲联谊会的重视,中华蒋氏宗亲联谊会蒋大力会长曾带领广西蒋氏宗亲联谊会成员参观了大西江村的宗祠文化。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中华蒋氏》、武汉斯迪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萧力华总经理(/总制片/编导)一行曾来村里进行了文稿采集,为《中华蒋氏》摄制组前来拍摄村里的清廉善孝文化传承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以古鉴今。大西江村蒋氏一族遵循祖训,弘道济世,盛行教化之风,为官或治家均秉承先祖“忠廉孝节、以和为贵、励志勉学、慎终追远”的家风理念,馨香至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挖掘地方历史,弘扬桂北文化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阳光城半山艾马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