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岭问吧长岭有一汽奔腾4s店地址吗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八十八号乡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
共 27 条记录
客运站网收集整理了全国各地的国内长途电话区号,可用省份名称列表进入查询。查询结果中包括省份名称、地区名称、电话区号、邮政编码等信息。
(部分数据可能有所出入,如有变化请以当地邮政局公布为准)
全国邮政编码在线查询
请选择城市
请选择县区
全国邮编查询
出行工具箱[] 长岭老百姓网上免费发布信息,长岭百姓网上免费发布信息都上长岭八边形网,可免费发布长岭招聘,求职,兼职,房产,二手,交友,搬家,供求等各种分类信息。
长岭供求网为百姓提供最新的长岭供求信息,网友可以免费查询长岭供求信息,同时还可以。老百姓免费发布长岭供求信息一定要上长岭老百姓网,我们全心全意为您免费提供各种信息发布服务,有任何意见建议请于。生在长岭,了解长岭,爱我长岭,发展长岭_长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1,625贴子:
生在长岭,了解长岭,爱我长岭,发展长岭收藏
日(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初六),东北三省总督徐世昌奏请增设长岭县。同年1月29日(十二月二十六日)清光绪皇帝朱批会议政务处议复:在西蒙荒地,长春、洮南两府要道适中之长岭子增设长岭县,酌派设治委员先行试办。设治初,“花翎四品顶戴准补双城厅通判,蒙荒行局总理兼任试办长岭县设治委员张呈泰,暂就伏龙泉原设蒙荒行局”,启用“长岭县设治委员之关防”任事理政。同年秋,将新安镇(原属农安县)以北新垦旗地,“并析农安县西境农家、农齐、农国3区置长岭县”。设治委员办公地点也由伏龙泉迁驻长岭子屯(今长岭镇)办公。在长岭子屯东头(今东门外道南)设临时衙署、临时监狱(均租用民房)。同年10月又设邮政局、税务处等。长岭县设治后,先将农安县划拨的农家、农齐、农国3 个区改划为长升、长恒、长济、长豫4个区,接着又在长岭子增设长益区。日(清宣统元年六月二十一日),撤销长岭县设治委员,开始启用木质的“长岭县之关防”印章,也就是正式设县。
三叔正版授权网游公测!
第一任知县张呈泰亲自规划长岭县城街基为64井,每井为60丈正方形,井与井之间设有通道,形成东西与南北各为三里三的县城格局。聚落呈方形,划定边长为1650米的正方形城廓,井方间距约12米,为街道。并将中心十字街辟为东西、南北向两条正大街,两侧均植柳树。1910年9月(清宣统二年八月),新县城落成。在正大街4个出城口,分别筑起高约7米的青砖青瓦城楼的城门。城门基本效仿山海关城门样式,门宽3丈,高1丈5尺,为拱形圆门洞,门洞之上,还有3尺多高的起顶,起顶上镶刻着两个斗大的朱红正楷字,注明各个城门的称谓。东门是“迎旭”(朝迎红日之意),南门是“来薰”(薰风南来之意),北门是“拱宸”(拱卫北辰之意),西门是“挹爽”(夕撷神爽之意),四门题字含意深刻,并有方位的针对性。据考证,是继任知县善元亲手所书。四座城门楼两侧都建有青砖平房,设护城门的**分所,日夜轮流护城巡逻。两扇大城门,都用二寸多厚红松板料制作,整个门板,包有铁皮,并用特铸的大圆铁钉铆实,刷上黑油漆面,闪光锃亮。城门两侧各建有6丈长一段青砖厚墙,高一丈,每段砖墙上设有10个垛口,做为护卫射击之用。当时并没有修筑城墙,围绕全城挖有护城壕,深1丈、宽5丈。
事隔30年后,也就是1938年,杨桂滋任长岭县长期间,开始修筑城墙,为碱土干打垒式,高2.7米,墙头用秫秸铺放墙枕头,两边外檐有一尺多,墙枕头上面抹一层厚厚的碱泥,墙头上能行人,每隔一井地,在城墙上修筑一座炮台,城墙4个角上也都修筑了炮台。1946年城门、城墙先后拆毁。
1949年长岭县划归吉林省。1956年隶属吉林省白城专区,同年设长岭镇,后废。1980年恢复镇建制。 1992年长岭县划归吉林省松原市管辖。至今。
 历史有时可以阴差阳错,然而随着时间的消逝,却又弥补得天衣无缝。当你有幸能揭开它的谜底,又是那样的妙趣横生。你相信吗?地名可以在不经意间发生奇迹般的易位。吉林省中南部辽源市和西部长岭县的名称就经过了这样的洗礼!  据《奉天通志》记载,“辽源”作为地名,诞生于1902年,即清光绪二十八年。当时,清政府在今郑家屯附近设立了辽源州。1913年,即民国二年,辽源州改为辽源县。另据《双辽县志》记载,1940年日伪统治的伪满时期,双山县与辽源县合并,取首字为双辽县。于是,“辽源”作为地名就神秘地消失了。建国后,因辽东省的西安市与陕西省的西安市重名,使得邮寄物品时常出错。1952年,国务院批准将辽东省的西安市更名为辽源市,这样作为地名的“辽源”又在历史的长河中浮出了水面。1954年,由于撤销辽东省建制,辽源市划归吉林省管辖。  在同一区域,无独有偶,更有着惊人的相似。“长岭”作为官方地名,即行政区域名称,最早见于《新唐书》中记载的渤海国长岭府,消失于北宋末年(1125年)的金国灭掉辽国时期。另据《辽海丛书》编辑的《东北舆地释略》中记载,长岭府领瑕、河二州,在吉林城西南,(府地)具体位置不详(建国后,一说其府地设在吉林的桦甸,一说在梅河口的山城镇,但都无据可考)。其长岭府的府名源于吉林西南五百里的长岭子,即现在横亘于东丰县与东辽县交界的吉林哈达岭。1905年,有一位叫胡长岭的蒙古人在刚刚建立不久的辽源州的北面开了一个店,称“长岭子店”,后遂成屯名,简称“长岭子”。1908年,即清光绪三十四年,清政府在“长岭子”屯北2公里处,设立县治,称长岭县,“长岭子”屯改称“老长岭子”。于是,“长岭”作为官方地名,在既无山也无岭的地方奇迹般地浮出了水面。  “辽源”作为地名,从1940年开始用了12年的时间,神不知鬼不觉地由西北向东南滑行了约147公里,在东辽河的发源地――吉林哈达岭(古长岭子)的山脚下愉快地找到了自己名副其实的家园,成为我们今天这座城市的名称。而“长岭”作为行政区域名称,从1125年开始用了783年的漫长时间从东南走向西北,行程近200公里,在科尔沁草原的南端(老辽源州的北面)驻足、栖身。  这两个地名神秘的相向旅行,非常容易给后人造成望文生义的误解:人们总以为双辽县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处于东辽河与西辽河的汇合处;长岭县所处的位置似乎是山地,而不是草原。历史这样一段不经意的变化,就给人们带来啼笑皆非的费解。然而,真实的历史却需要那些执着的人们去认真地进行考证! 
在地图上,长岭县城西北靠近前郭乌兰敖都,有一个自然屯叫公爷府屯,什么来历呢?哈拉毛都王府屯,原名叫公营子,是因为末代王爷齐默特色木丕勒没被封为王爷之前,家族几世受封辅国公爵位,所以人们称这里为“公营子”。清代,长岭县属郭尔罗斯前旗境内,长岭县北正镇的公爷府屯因为是郭尔罗斯前旗辅国公早期的驻地,所以被称为“公爷府屯”,一直沿袭至今。
日,笔者与前郭县博物馆同志,驱车二百多里来到与乌兰敖都乡毗邻的长岭县北正镇公爷府屯,进行实地调查,在此发现了清代早期建筑遗址。根据遗迹物以及公爷府屯所处地理环境及群众反映,公爷府屯应当是清代早期的郭尔罗斯前旗辅国公驻地。
一、地理环境
公爷府屯位于长岭县西北约50公里处,与前郭西部的乌兰敖都乡相邻,距乌兰敖都约20公里。其屯北面5公里即长岭县腰井子洋草基地和吉林省直属牧场。公爷府屯坐落在一处东西约5公里、南北约3公里的北高南低的高岗地带的中部,岗周围为开阔的草原。在草原上,过去有东、西两个大水泡,现在虽已干涸,据当地群众讲,过去水面很大,每当涝年,人们需划小船进出屯子。草原周围坨子起伏,树木丛生。其东北约30公里是乾安县的达布苏湖,西南20—25公里有两个东西狭长的水泡,一个叫十三泡子,一个叫四十六泡子,每个泡子长约10公里,宽约3公里,周围沼泽湿地,连着大片草原。
其东距查干花昂格来屯约35公里。
二、遗迹遗物
在屯子前的耕地里,是一处清代早期建筑遗址。地表散布有大量青灰色残砖断瓦、白灰渣滓以及红烧土等,东西约150米,南北约100米。其青砖厚5厘米、宽16厘米、残长23厘米。据群众讲以前这里还能看到青砖垒砌的墙地基,都是白灰勾缝。墙基内还能看到有蓝色瓷砖铺就的地面。在建筑遗址内及周围地表,散布着很多青花瓷片及灰陶片。群众在此地捡到过青花小碗,很多清代铜钱(汉字字迹已不清,钱上有满文)以及银饰品,如银手镯、银戒指等小物件。也有人捡到过铜镜和雕刻过的石制品之类。在此建筑遗址南约2公里的南甸子山根下,有一处青砖窑遗址,砖窑已看不出形,但堆积的青灰色残砖特别多,群众经常捡回来垫猪圈。此窑的砖块与建筑遗址的砖相同,都是清代早期的大型砖。
另在遗址南的甸子上还发现过砖室墓,已经被人破坏。
在西泡子断裂的泡崖边,曾有人捡到过“龙骨”,即古生物化石。
三、当地调查
在当地向群众调查中,86岁汉族老人赵林富讲,他16岁搬到公爷府屯,当时只有12户人家,都是汉族,已经没有蒙古族人了。听说以前这里是蒙古公爷住的地方,是郭前旗的地盘。原来这屯有个蒙古名,因时间太长人们忘记叫啥了。后来蒙古公爷搬到东边江边的王爷府去了,临走时把房子也扒了。汉族人刚搬来时只有两、三家,屯子周围都是大榆树。因为有蒙古公爷在这里住过,所以屯子名就叫公爷府屯。
过去这里很富裕,听说在南山上有只银马驹,人们经常看到它在每天天刚亮时在山下来回跑动。过去甸子上曾有过泉眼,水特别甜,冬天都不冻。现在泉眼也没了,银马驹子不见了,草甸子都开发成耕地了,水泡子也干十来年了。人们只能在原来公爷住过的地方看到砖头瓦块和碗碴子了。
调查中,这里没有发现公主陵或公主坟遗址。
四、初步推论
关于公爷府屯,据《长岭县地名志》记载:这里“原是蒙古王公游牧站脚地,建有宅院,人们称公爷府。清末搬走。后来王、李、肖三家来此建屯,沿用原名。”根据长岭县历史沿革,长岭是在光绪三十四年建县。在清代,长岭县与乾安县都地属郭尔罗斯前旗蒙古游牧地,西与科尔沁左翼中旗(今保康)相邻。依据清嘉庆二十五年全国疆域图编辑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中记载,清代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前旗驻地,标识在达布苏湖西南方向约60里处,与现在公爷府屯和达布苏湖的方位和实际距离相附,公爷府屯应当是清代郭尔罗斯前旗的辅国公驻地。此地草原广阔,水源充足,驻地地势较高,是非常理想的游牧之地。
此建筑遗址应在清朝雍正六年(1728)前。根据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一书记载,清雍正六年,雍正皇帝指婚将皇侄理亲王弘晰之女下嫁给郭尔罗斯前旗第五代辅国公策旺扎布。按清朝制度,皇家公主格格下嫁前,要由清朝廷理藩院、内务府等衙门,专门在公主格格所下嫁的蒙古旗盖建与京城相似的四合院额附府,主要是解决皇家公主格格在蒙地草原上饮食住宿生活上的不适。蒙古族历史以来就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避寒暑,世代居住蒙古包,居无定所。由于清代的满蒙联姻所建公主府或额附府,才使蒙古额附们开始有了砖瓦建筑的府邸。后来,逐渐影响了草原上蒙古王公们,纷纷效仿定居下来。所以,公爷府屯清代建筑,是郭尔罗斯前旗第一个成为皇家额附的策旺扎布的额附府。这座府邸是郭尔罗斯前旗历史上最早的建筑,距今已282年。这里住的公爷,当然就是郭尔罗斯前旗第五代辅国公策旺扎布。因策旺扎布的爷爷莽塞于康熙二十六年因罪被削扎萨克后,其父诺尔布及其子额勒登额都只袭辅国公,不任扎萨克,所以这里只叫公爷府。
因为建筑公爷府,需要大量的砖瓦,从北京来的工匠们为解决就地取材问题,在当地筑起砖窑,烧造青砖,所以在公爷府屯留下砖窑旧址。以后的昂格来建筑遗址,大老爷府建筑所用青砖,可能都是由此窑烧造。
根据清朝皇家档案记载,雍正十年策旺扎布去世时,留有一子,即第六代辅国公额勒登额,当时只有4—5岁。因皇家公主年轻子幼,不便在草原上生活,经雍正皇帝允许,就携带幼子回北京亲王府居住。额勒登额少年时在京城长大、被亲王府送到皇宫内廷书院,在上书房读书,受到皇家良好的教育(乾隆朝《大清会典则例》和《理藩院?柔无清吏司•教养》)。稍长,即回到郭尔罗斯草原继承辅国公爵位,其母亲皇家公主便一直留在亲王府,死后葬在北京。所以,在公爷府屯调查中,附近没有发现公主陵或公主坟。
在调查中,我们着意了解公爷府屯附近是否有寺庙遗址。公爷府屯距黑帝庙仅20公里。在去年全县文物普查中,我们发现黑帝庙德寿寺遗址,被群众称为“小庙”,此庙与公爷府屯和查干花昂格来相距都在25公里以内,此庙是否是清初各扎萨克建的郭尔罗斯前旗的旗庙——崇化禧宁寺,后来随辅国公东迁移建到松花江边的阿拉街,有待继续考证。
清初,郭尔罗斯前旗扎萨克、辅国公等王公贵族,主要活动于今天前郭县西部的查干花、乌兰图嘎、东三家子、乌兰敖都以及长岭县西北的公爷府屯一带,这里草原广阔、繁茂,泡沼湿地相连,水源甘甜充沛,最适于蒙古族的游牧生活,所以札萨克辅国公的游牧驻地就一直没有离开这里,被《清史稿》等史籍记载为“固尔班察罕。”随着清朝皇家与郭尔罗斯前旗蒙古王公的联姻,第五代辅国公策旺扎布的额驸府,由皇家最早在雍正六年(1728)建在公爷府屯,第七代辅国公恭格喇布坦的额驸府,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同皇家建在昂格来(这里发现达尔罕牙木坨子公主坟),以及协理旗务四等台吉苏玛第的额驸府,在乾隆二年(1737)由皇家建在乌兰图嘎的大老爷府(这里发现万宝公主陵)。道光年间,恭格喇布坦的孙子、第九代札萨克辅国公阿拉鄂齐尔将郭尔罗斯前旗扎萨克辅国公驻地东迁到松花江边的哈拉毛都,在这里建的是“七间房”四合院府邸。直到民国初年,最后一代札萨克辅国公齐默特色木丕勒又在“七间房”的基础上翻建,最后在为郭尔罗斯前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由西部移到松花江边的哈拉毛都,公爷府屯与昂格来成为郭尔罗斯前旗早期驻地留下的遗址。
公爷府屯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清代郭尔罗斯前旗的历史,清代皇家与郭尔罗斯前旗的联姻,清代郭罗斯前旗辅国公的驻地,以及郭尔罗斯前旗的建筑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1913年(中华民国2年)实行官制改革,长岭县划归吉林省西南路道尹管辖。   1914年6月,西南路改为吉长道,长岭县隶属吉长道管辖。1919年将11个乡改为11个区。1929(中华民国18年)2月25日,废除道级建制,长岭县直隶吉林省。1930年遭涝灾后,将全县11个区缩变为8个区:一区(县城)、二区(流水坨子)、三区(太平山)、四区(利发盛)、五区(新安镇)、六区(七号即鲍家烧锅)、七区(北正镇)、八区(泰和镇)。   1938年1月,日伪政权实行街村制,全县8个区改划为一个街(长岭街),16个村(固鲁玍、流水坨子、二龙山、太平山、老爷庙、李药铺、利发盛、三县堡、福庆长、腰坨子、新安镇、郎家窝堡、鲍家烧锅、西八大公司、北正镇、泰和镇)。日,四平省成立,长岭县划归四平省管辖。太平山、老爷庙、李药铺、泰和镇划出,太平川、保康划入,全县辖1街14村。   1946年2月,长岭县建立了人民政府,下辖6个区,隶属辽西二专署。同年6月,辽西省改称辽吉省,长岭县改隶辽吉省二专署。1947年,长岭县下辖9个区。1948年7月辽吉省改称辽北省,长岭县隶属辽北省二专署。1949年4月,东北实行新区划,长岭县划归吉林省。1956年长岭县隶属吉林省白城专员公署(白城地区行政公署)。同年3月,保康划出。6月茂林划入。同时,县内撤销9个区,重建3个区、48个乡和4个乡级镇。1957年5月,将3个区调整为5个区。1958年2月,撤销5个区,将48个乡、4个镇调整合并为22个乡、2个镇。同年9月,全县24个乡镇组合成立10个人民公社:黎明(长岭镇)、跃进(流水)、超英(利发盛)、新华(新安镇)、红光(茂林)、松辽(前七号)、东风(大兴)、红旗(太平川)、金星(北正镇)、红星(太平山)。   1961年2月,茂林镇公社划归双辽县。同年4月,将9个公社划为26个公社,分别是长岭镇、东六号、太平、龙凤、流水、集体、光明、太平山、朝阳、永久、利发盛、福庆长、三县堡、东岭、腰坨子、新安镇、二里界、前七号、十家户、永胜、大兴、八十八、太平川、三十号、北正镇、三团等。1962年5月,又分划出双龙、新风、七撮、海青等4个公社。   1964年7月,长岭镇、太平川先后改为镇建制。1966年4月,朝阳公社划归农安县,巨宝山、三青山两个公社划入长岭县。1983年12月,公社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全县共有29个乡和长岭、太平川2个镇。1984年12月,巨宝山、前七号、新安镇、太平山4个乡改为镇   日,建立松原市,长岭县划归松原市管辖。同年12月,北正镇、三青山、大兴3个乡改为镇。1994年6月,又有利发盛、永久、流水3个乡改为镇。目前为止,全县共辖16个乡12个镇,233个村。
商、西周时期,属于鬼方、肃慎两族地界接合部;东周、秦时期为东湖游牧地;汉、三国时期为鲜卑族据有;晋、南北朝,隋时期为契丹族据有;唐时期属河北道松漠都督府所辖;五代十国时期复为契丹族据有;辽、北宋时期属辽上京道乌古部乌古敌烈统军司所辖;金、南宋时期属金临潢府路东北路招讨司所辖;元时期为内蒙古王公翰赤斤的封地。隶属中书省宁昌路折连川(者连却呆儿万户府)管辖;明时期为蒙王兀良哈(明末其自立为科尔沁王)领地,隶属奴儿干都司塔山前卫卜刺罕卫管辖;清代初期仍为兀良哈领地;后来封扎萨克辅国公牧地,隶属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前旗管辖,晚期设吉林巡抚,归东三省总督节制,前旗属吉林巡抚统辖。清光绪三十四年(日),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等向清廷奏请,在吉林“省城之西郭尔罗斯所放蒙荒地,长春、洮南两府道,拟于适中之长岭子地方设知县一员,名曰长岭县”。同年12月26日,光绪御笔朱批会议政务处议复,增设“吉林省属长岭县”
区划沿革  1908年设治后,将由农安县划拨的家、齐、国等3个区,改划为长升、长恒、长济、长豫等4个区,秋后增设1个长益区(选定的县城)。面积为5089.5平方千米。   1909年(宣统元年)全县划定长益(县城)、长豫、长济、长恒、长谦、长孚、长履、长萃、长丰等10个乡(益、豫、济、恒、升5个乡辖324个村,其余乡未设村)。后增设长泰乡。1919年(中华民国8年)将11个乡改为11个区(第一区至十一区)。1930年(中华民国19年)遭涝灾之后,将11个区缩变为8个区:一区(县城)、二区(流水驼子)、三区(太平山)、四区(利发盛)、五区(新安镇)、六区(七号鲍家烧锅,由原六区、八区合并)、七区(北正镇,由原七、十区合并)、八区(泰和镇,由原九、十一区合并)。1932年(伪大同元年),全县八个区,下设45个主村、51一个副村。1934年9月(伪康德元年9月),副村增设到267个。   1934年(伪康德元年)全县总面积5184平方千米。1941年,泰和镇、李药铺、老爷庙、太平山等4个村划出,辽源县的保康、太平川等两个村划入,全县总面积为3958.16平方千
长岭县特产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5年,本县总面积为5258.8平方千米。1951年,长岭县辖9个区,198个村。   1956年,长岭县辖3个区、1个镇、48个乡;置长岭镇,后废;保康镇划出,双辽县茂林镇划入,全县总面积为5234.57平方千米。   1958年10月,长岭县将乡、社改划为人民公社,调整后长岭县辖10个公社,134个管理区。1960年,长岭县辖2个镇、10个公社,198个生产大队。   1961年茂林公社划出,本县总面积减少为5224.78平方千米。1962年12月,长岭县辖2个镇、28个公社、2个农场。   1966年1月,长岭县辖2个镇、29个公社、248个生产大队。同年,朝阳公社划出,农安县的巨宝山、三青山两个公社划入。此后本县疆域区划基本稳定,直至1985年没有变化。全县全境西起太平川镇(原新风乡)丰库村西端,东至三青山镇夏家窝堡村东缘长达110千米;北起长岭镇(原龙风乡)新太平山村北端,南止腰坨子乡头段村南缘,宽距42千米。   1971年,长岭县辖31个公社,248个生产大队。1979年,增设2个街道办事处。1980年初,长岭县辖29个公社、2个镇,248个生产大队,1 675个生产小队。复置长岭镇。   1983年8月,长岭县辖6个镇、29个乡,252个村。1985年,长岭县辖6个镇、25个乡,252个村。1995年12月,长岭县辖12个镇、19个乡,50个居委会员会、252个村民委员会。   2000年,长岭县辖12个镇、19个乡:长岭镇、太平川镇、巨宝山镇、太平山镇、前七号镇、新安镇、三青山镇、大兴镇、北正镇、永久镇、流水镇、利发盛镇、三十号乡、东六号乡、集体乡、光明乡、三县堡乡、海青乡、前进乡、东岭乡、二里界乡、十家户乡、永升乡、七撮乡、三团乡、双龙乡、广太乡、龙凤乡、八十八号乡、腰坨子乡、新风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25830人,其中:长岭镇 69201人、太平川镇 36582人、巨宝镇 32680人、太平山镇 25329人、前七号镇 26757人、新安镇 25187人、三青山镇 33477人、大兴镇 20696人、北正镇 12041人、流水镇 24629人、永久镇 20935人、利发盛镇 16285人、广太乡 16541人、龙风乡 9881人、东六号乡 20701人、集体乡 17522人、光明乡 18585人、三县堡乡 20899人、海青乡 12126人、前进乡 19482人、东岭乡 14573人、二里界乡 17761人、腰坨子乡 18145人、八十八乡 13621人、十家户乡 10099人、永升乡 13584人、三团乡 15621人、三十号乡 11117人、七撮乡 6236人、新风乡 12750人、双龙乡 9312人、腰井子牧场虚拟乡 3475人。   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吉林省民政厅下发(吉民行批[2002]lO号)文件:撤销长岭县新风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太平川镇管辖;撤销七撮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划归北正镇管辖;撤销广太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长岭镇管辖。乡镇合并后,镇政府驻地不变。2002年12月,长岭县辖12个镇、16个乡。   2003年,长岭县面积5728.4平方千米(根据《吉林年鉴2003》),总人
长岭县口641762人,其中农业人口534426人,占总人口的83.3%。全县辖12个镇、16个乡:长岭镇、巨宝山镇、太平山镇、前七号镇、新安镇、三青山镇、大兴镇、北正镇、永久镇、流水镇、利发盛镇、太平川镇、东六号乡、集体乡、光明乡、三县堡乡、海青乡、前进乡、东岭乡、二里界乡、十家户乡、永升乡、三团乡、双龙乡、龙凤乡、八十八乡、腰坨子乡、三十号乡;6个国营农林牧场、2个经济开发区、1个畜牧示范园区。共有211个行政村。   2004年,全县辖12个镇、16个乡:长岭镇、太平川镇、巨宝山镇、太平山镇、前七号镇、新安镇、三青山镇、大兴镇、北正镇、流水镇、永久镇、利发盛镇、龙凤乡、东六号乡、集体乡、光明乡、三县堡乡、海青乡、前进乡、东岭乡、二里界乡、腰坨子乡、八十八号乡、十家户乡、永升乡、三团乡、三十号乡、双龙乡。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长岭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县人民政府驻长岭镇。全县辖12个镇、10个乡:长岭镇、太平川镇、巨宝山
长岭县地图镇、太平山镇、前七号镇、新安镇、三青山镇、大兴镇、北正镇、流水镇、永久镇、利发盛镇、集体乡、光明乡、三县堡乡、海青乡、前进乡、东岭乡、腰坨子乡、八十八号乡、三团乡、三十号乡。长岭镇:长岭县委、县政府所在地。面积535平方千米,有13个行政村、10个社区、32个居委会,总人口116900人。   三青山镇:位于长岭县东南部,距县城60千米。面积209.5平方千米,辖10个行政村,84个社,有农户7482户,农业人口32513人。   太平川镇:位于长岭县西北部,松原市最西端。面积457平方千米,其中镇区面积20平方千米。辖5个社区,26个居委会,10个村委会,常住人口6万人。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综述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8.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亿元,农业总产值31.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9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820元。 工业概况  全县工业企业达到90户。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油气开发、机械制造、工艺制品、油脂化工、混配饲料、中西**、纺织服装、肉羊加工、建筑材料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十几个行业。2003年,全县新建工业项目44个,总投资3.95亿元,其中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项目8个。 农业概况  本县是吉林省的主要产粮区和商品粮基
多了解了解自己家乡挺好。
和张大佛爷、二月红一起去探秘矿洞墓穴!
好帖子。楼主霸气。
朋友,你知道长岭的昨天吗?朋友,你知道长岭的由来吗?请记住这个时日吧——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日)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郭尔罗斯游牧场南部长长的沙岭中诞生了长岭县。
朋友,你想听听长岭的百年史话吗?那就让我慢慢的从头道来。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我们这疙瘩有远古的神话传说。洪荒时代,我们这里曾是一片“内海”,号称:八百里瀚海。何以为证?远古有东北中央盆地“松辽”盆地的“盆底”为证;早先有“沙岭”、“贝壳”为证;如今又有“油气”为证。八百里“瀚海”如何变成八百里“旱海”的千古传说,仍在这疙瘩流传。“回春岭”的神话,千古不灭。就是这些远古的神话传说,打造了我们长岭县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这是一片是神奇的土地——我们这疙瘩有远古的风物景观。东南是“松辽”分水岭台地。台地之间有沟,沟内有泉眼。有“黑”泉眼、“绿”泉眼、也有温泉眼、还有喷泉眼。神秘的泉水汩汩流淌了几千年?几万年?向西南流淌出一条千古小辽河,汇聚成一溪“八瓣莲花湖”——八宝湖。;西北是沙包碱片夹草原。“沙包”里裸露出化石般的“亿年蚌壳”?“碱巴拉”中不但有碱还有盐,也有硝?草原上不但有草还有花。“腰井子”牧草传天下,“萨日朗”花开遍山洼。花丛中还夹杂着满山遍野的中药材。“棒打獐狍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千古传奇,就在我们这疙瘩演绎。就是这些,构筑了我们长岭县一道独特的自然风景线。
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我们这疙瘩有史前的人类文明。据考古发现,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是一片血染的土地——我们这疙瘩曾是人类厮杀的古战场,每一片土地都掩埋着人类杀戮的马革人尸。
据史料记载,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东辽国“三江越虎城”——(今前郭塔虎城),曾在这里屯过兵。至今这里仍然流传着薛礼大战东辽王盖苏文,一顿能吃”一石二斗米”的传说。
据史料记载,辽神册元年(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今通辽西南)发兵攻打渤海王的大祚荣,围攻扶余城,(今农安)曾在这里扎营。
这里——南城古城址,(长岭前进乡境内)曾是辽朝的“凤州治”所在地。一度是这方土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金灭辽后,此地被金所沿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就把此城赐封给四太子完颜宗弼/金兀术。这里有金兀术“点将台”(今农安境内)古址遗存,成了金兀术挂帅南侵,三进中原的出发地、大本营;这里,有金兀术家族墓地遗址。地面上,有遗存千古的墓地神道饰物——石刻群。从此凤州就叫“金兀术”城。至今,这疙瘩仍然流传着“气死金兀术,乐死牛皋”的千古传说。
这是一片神圣的土地——这疙瘩曾是一代兴国皇后“孝庄/大玉儿”科尔沁“黄金家族”的游牧场。三百多年来,这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热土,历经几度兴衰、几度的荒芜,曾经的“天下第一关”;曾经的皇封“柳边墙”,已挡不住关里灾民谋求生存,而“闯关东”的匆匆脚步
我们这疙瘩成了令中原人向往的一方圣地。曾几何时,先民们闯过山海关,`聚集在这里开荒斩草;曾几何时,先民们逾越“蒙边墙”,在荒无人烟的东蒙草原支起了“马架”,搭起了“窝棚”从此,这片“仰蓄有余”的东蒙草原,聚集了一群“南腔北调”的关里人。这疙瘩,成了`先人们追求生存的一片热土。
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洪荒时代只留下了“八百里瀚海”的远古传说;史前文化也只能从三十号乡,出土陶罐上的“之”字纹中,可见一斑.;但,从北方契丹民族建立的大辽朝和女真人建立的大金朝开始,“人文”历史逐日的厚重起来,形成的独特的“辽、金文化”。据《辞海》记载,所谓的大辽“凤州治”所在地——就是现今的南城古城址(今前进乡境内)。据《长岭文物志》载称:中原处于宋代时期,这里先后归属辽上京道临潢府——凤州辖。
另据《辽史地理志》关于凤州的条款:“凤州,在韩州北二百里,西北距上京(临潢府)九百里,户四千”。
另据《辞海》记载:“辽韩州治所在柳河(今辽宁省昌图县北、八面城南)。”
凤州(南城古城址)南距辽信州(怀德秦家屯古城)35公里;西南距韩州(金)(今梨树县偏脸城子)50公里。
南城古城址(今前进乡境内)距八面城200里;西北距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林东镇)900里。
以上史料佐证:南城古城址乃辽“凤州”所在地,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关于“凤州”,新版的《松原简史》中称,《辽史地理志》中记载:“凤州为投下军州,皆是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战俘掠或置生口,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横账诸王、国舅、公主许创州城,其余不得建城郭。官位九品以下,及井邑商贾之家征税,各归头下,唯酒课纳上京盐铁司”。辽投下(头下)州、县民户,多为俘掠的汉人、渤海人,是州、县领主的奴隶。
以此见证,中原人的进入,就必不可免的渗入中原文化。所以中原文化的传入,已从大辽朝就开始了,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加之后来的大辽国一代贤后——肖太后,崇尚汉学,又重用汉人,所以“中原儒学”,就以敏锐的触角衍伸到契丹民族生活的各个角落。
完颜宗弼 金兀术——中原文化的传播者。在我们这里,一提完颜宗弼,人们就可能说不知。但,一提“金兀术”就都说知道:就是三进中原,岳飞大战那个金兀术?在我们这疙瘩金兀术的大名,真的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说金兀术就是我们这里人,人们不仅莫名惊诧?果真如此!
据《东北古迹闻》史料记载:“金兀术城在怀德西北四十里。自宋败金后,斯城之废久矣。垣塘颓塌,化为泥土,若断若续,环延三四里。起伏若培(嵝),然尚可辩。
今已垦为(庾)田矣。据野老云:当初拓时当获断戟残刀、骷髅于泥土中。当时喜兵好战,残害生灵,不问事知矣。”
由此可见,自金败辽后,凤州城——被金国兵马大元帅完颜宗弼——金兀术沿用驻守,成了他的世袭封地。此城西北有六具三对石刻——石人、石虎、石羊均为灰色花岗岩打制。此器物应为金兀术家族墓地神道饰物。据《辽史地理志》和《金史地理志》记载,此墓地饰物在辽、金时期唯三品以上的官员家族墓地才允许设有。当时完颜宗弼——金兀术,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赐封的平南王、兵马大元帅,官位当然在三品以上。
另据史料记载:现今的吉林省舒兰县小城子遗址就有大金国左丞相完颜希尹的家族墓地,地面上的神道饰物,无论从样式、用料、刀功、技法如同出自一个匠人之手;另据《吉林日报》载称,大金国开国元帅——完颜娄室家族墓地也在长春附近(净月潭)发现;三处墓地均在大金国陪都——黄龙府南部一线,所以,此墓地是金兀术的家族墓地,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以上事实看,南城古城址(今前进乡境内)——就是当年的金兀术城,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所以在中国北方,是从“辽、金“两朝开始,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才把以圣人文化为核心的宫廷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神佛文化等等源源不断渗透到这片蛮荒之地,更是个不争的事实。
然而,长岭更加特殊,更加厚重的草根文化的衍生、发展、演化和传播,却是在近代大清王朝末期,关内的先民“闯关东”拓荒,而后在东蒙草原屯荒,形成了独具特色、灿若星河的——沙岭文化。但,这种俗民文化,只有在“口头”上传播,“笔头”传播的微乎其微。我们先人在这片黑土地上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创造了丰厚的口头文化和混血文化——长岭独特的方言土语,个性鲜明,十分宝贵。形成了独特的以汉文化为主体,融和少量的“满、蒙、回、朝”四族语言特色,凝结沉淀的地域俗民文化——沙岭文化。
但,口头传播,稍纵即逝。所以挖掘、打捞、抢救、传承,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长岭——人杰地灵,英雄辈出。那些民间的各类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也都是在老年人口头上传播,人文记载的就更少,几乎是一片空白,能查到文史资料就显得弥足珍贵,不可或缺。
自“辽、金”开始,长岭这方土地,在大辽朝“州治”时期,不乏王公大臣统治凤州;在大金国,这疙瘩就有了一位兵马大元帅——金兀术;清初,我们这里曾是一代兴国皇后“孝庄 大玉儿”黄金家族的游牧场,这位游牧民族的一代娇娘,是在我们这里长大成人,入主清宫的;清末民初,这里又出了两位大将军,一位是国民政府陆军上将万福麟、一位国民政府陆军中将王南屏;“建治”前,这里就出了个和吴俊升拜把子的郭甫田,其子郭秀生——曾当选为热河省议员,但还没有上任,就因病暴亡;“建治”后,在这片蛮荒土地相继出了一些以林鹤皋为首的巨商大贾
;建国前,也曾出现了以郑万禄、郑徜两父子为代表的文人雅士;建国后,也接连出现了几位闻名全国的军政要人
。当然,那些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的事迹,大多数是民众口碑相传,很少人文记载的史料;但建国后的各类人,却是大有来龙去脉。
由于此因,长岭的人文历史只能从建县开始,也只能从建县初南部三区的农家(太平山镇);农齐区(利发盛镇);农国区(今新安镇)的历史说起。是因为,原属农安的南部三区不仅是构架长岭县的主体乡镇,也是建国以后长岭的三大重镇。某种意义说南部三镇的历史就是长岭的历史,并不为过。又因为,建县时长岭北部是一片未开发的茫茫草原,只是蒙古民族的游牧之地。
清末民初,地处长岭西南的新安镇,不仅是拓荒时期的东蒙大埠——新集场,(原名叫十五里岗子)而且又做过农安分县;农齐区——利发盛(原名叫顺山堡)本来就是清末王(南屏)、崔、侯三家合股经营的农工商一条龙的大商号,演变为地名的。建县时,人口就达三万多人,辖区地域远涉长春附近;农家区——“世合盛”(原名叫太平山)也是由商号转变而来。以此可见,南部三镇历史上就是商贾重镇,文化之乡,并形成了独特的商贾文化。
南部三镇,地理位置优越,地势正处于松花江、辽河分水岭台地,远古时期是号称“八百里瀚海”的南岸。这里,不但地势偏高,地质地貌也独具特色。台地偏东北——西南走向有一条小河,这就是东辽河的支流——小辽河,上游发源地是如今“黑泉眼”之所。所以,这条天然的小河,虽然窄而短,却有远古的神韵和灵奇——是一条流淌千古,永不干涸的泉水河。河底泉眼密布,汩汩流淌,终年不断。往东流淌的小河称沟,统称叫河沟,一共有六条,这些河沟虽然也有小河的特色,但季节水脉明显。更加独特的是小辽河水脉一线,往西流淌的河水西南长岭境内的前进乡,有一溪湖水,俗称八宝湖,也叫八瓣莲花湖。不但文化底蕴厚重,泉水文化特点也异常的奇特,有温泉、暖泉、也有喷泉。据当地居民讲,在八十年代,泉水还是那样旺盛,喷泉如注,引水灌田
并形成了独特的泉水文化。
此台地一线,物华天宝。地下有丰富的矿藏油母页岩、石油、天然气、硅砂、陶瓷土、地下还有珍珠、玛瑙和蚌壳?!还有一种人为形成的草炭土
并形成了独特的矿产文化。
此台地一线,历来就是“屯兵”的战略要地。所以在枭雄征战之时,都志在必夺。特别是在辽金时期,契丹民族和女真民族进取中原,都把这里当做入侵中原的出发地和大本营。是因为这里地势高耸,可顿积粮草;这里的水脉不但养人,也养畜,饮战马,小河水量充沛,正所谓“草膘料劲水精神”。特别是在女真人三进中原的征战中,这里便成了号令三军的大本营。几十万大军,排兵布阵,尽在台地一线,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并形成了独特的兵文化。
台地往北是远古的八百里瀚海盆地平原——松辽平原和松嫩平原交汇处的黄金草场。牧草丰盈、草质绝佳、腰井饲草天下闻名,并形成了一道碧绿的风景线和独特的草文化。
那大金国兵马大元帅——完颜宗弼 金兀术,就借助这里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天然优势,从这里点将发兵,马啸啸、车滚滚、沙沉沉,如洪水决堤,苍狼出塞,杀奔中原。
尽管大宋之帅岳飞迎战金人兀术,但由于南宋皇帝无能,最后导致“徽、钦”二帝被擒北国,坐井观天。一代忠良岳飞元帅曾内在一首《满江红》诗词中大声急呼:在“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征伐途中被二道金牌传回,遭奸人秦桧杀害在风波亭,留下千古奇冤,也只留下了“直捣黄龙府,与众将痛饮尔”的千古遗憾!那千古的呐喊声,还在风波亭上空回响。
惊回首,却原来金兀术——一代枭雄,是我们这疙瘩人?!那南城古城址——就是他的封地帅府王城?那石刻群——原来金兀术黄金家族的墓地?!似乎让人不可思议?!但它却是历史的本来面目。为此,就增加了我们长岭历史的厚重。
那么,金兀术的墓地在那里?!给后人留下千古之迷。
“松、辽”分水岭台地一线,“辽、金”古迹遍地。据史料载:南城古城址南部一线,金兀术曾建有三个“卫星城”——这就是现今的杨大城子、毛城子、玻璃城子。且,这三座城池相距成正方形;南城古城址周边散布王公贵族,公主王孙的坟墓;这里也曾关押过战俘,作为贵族们使役的奴隶。金代,金太祖把此城作为封地赐给四太子完颜宗弼——金兀术做了太子府和元帅府。如今的农安境内金兀术点将台古址遗存在此一线;佛教寺庙龙王庙、龙母庙、双庙子、莲花宫
等古庙址遍布台地;沙包土岗不断有铜钱、兵器、战盔裸露土面。
儒家文化灿若星河——据史料记载,金兀术就是一个大儒生,他读汉书、写汉字、说汉话、穿汉服
所以,他早已是一个汉化了的女真贵族;另则,金兀术挂帅南侵、三进中原,最后把南宋的父子皇帝宋徽宗、宋钦宗掠来北国,坐井观天时,“父子皇帝”仍然吟诗作画、填词作赋。舞文弄墨,一下子弄丢了一个大宋朝。在“父子皇帝”带来的万人大队伍中,不乏状元举子、文人墨客、真可谓人才济济、高手如林。但只可惜,这些人都做了那些舞枪弄棒女真人的奴隶。但,在为他们服务的过程中,汉文化也浅移默化的渗入到他们女真子孙的脑子里;大宋洪浩冷山(舒兰)授书;苏武北国牧羊的千古佳话,都在这方土地流传。
元朝南移入中原,这里曾荒废400年
;明朝北上进草原,又把中原的汉文化播撒到这片蛮荒之地;特别是大清“康、乾”盛世,因朝廷实行的文字狱,一些科举案犯、落魄举子被发配到宁古塔囚禁苦役(今黑省宁河),其后释放散居各地,就把孔孟儒学带到了民间。
俗民文化浩如烟海——“松、辽”台地,这里不仅有“八百里瀚海”的远古传说;也有莲花仙子的传说;也有孟姜女的传说;唐王李世民扫北的、薛礼征东的传说;以及扶余国的传说;黄龙府龙王塔的传说,瞎话传说,民谚民谣,比比皆是,遍地拾金。
双庙子遗址
庙址位于前进乡车家村腰街屯东北1.5公里处一座呈方形的漫岗顶部。漫岗东西为1千米,南北约1千米,东南1.5公里是利发盛乡的双庙子屯,北2.5公里是利发盛乡太平山屯,一条西南东北向的乡路由庙址东部穿过,北靠荒地,东南临树地,西为耕地。
该庙原为朝阳寺,由于原来有玉皇阁和朝阳寺两处建筑,因而当地称为双庙子。
根据庙内原立的“善士流芳千古”石碑(现已移到车家村腰街屯)记载,此庙原为土木修造,由于年久失修,每到雨季,则经常漏雨,虽经多次修补,无济于事,因此有人倡导翻建,众人响应。清同治五年(1866年)七月十六日,重建此庙。重建后为砖瓦结构,二进深,建有围墙并立碑记载。
围墙周长168米,南北长50米,东西宽34米,残墙高0.5-1米,南墙为砖建,其余土筑方位南偏10°。山门位于南墙中间,宽约2米,山门两侧各有一宽0.7米的小耳门,三座门均有门楼。庙内有七处建筑,前殿为老爷殿,二殿为娘娘殿,后殿为玉皇阁,另外有狐仙堂、土地庙、廊坊、茶坊等建筑。遗迹残高1-1.5米。
据当地人讲:1949年,当地干部率领群众为破除迷信而拆除祠庙。现遗址内遍布灰砖布纹瓦瓦当滴瓦鸱吻等遗物。瓦当为兽面,其火候质地与制作方法均与辽金时期有明显的区别,鸱吻多为刻划纹,有的刻文深大,有的浅小,脊兽残部,从断面看为两次烧造。
此庙对于研究晚清时期这一带的经济、文化、生活及建筑形式、技巧,有一定的价值。
海云宫庙址
庙址位于永久乡宁家村的李胜屯东北1.5公里处,其东北1.5公里处是宁家村的岗子屯,东1公里处是农安县张帮屯。庙的东西北三面被沙岗环抱,前面是开阔地。沙岗高出地表面约8米左右,庙院墙东西长30米,南北宽40米,道士生活区在庙的东侧,两院相连,由角门通过。
庙址四周墙垣和中间的山门残迹还可辨出,其他建筑全部毁掉,已辨认不清,地表有大量的残转瓦块。
据村民讲,原庙坐北朝南,中间山门匾额上写有“海云宫”三个大字。因当地沙岗子叫龙头山,群众俗称“龙头山庙”。建庙时间不详,毁于建国初期。
庙的四周围墙用土夯成,前墙有三个门,中间大两边小,山门前两侧有两根高10米左右木旗杆。前殿两间,供奉关羽,后殿五间供奉娘娘。前后殿都是砖瓦结构,顶盖四角卷檐翘起。在前殿的东侧有一四角木结构钟楼。西厢为砖砌平顶土房七间,专供演戏用。道士居住在五间土平房。
该庙每年四月十八日为庙会,附近村屯成群结队的民众,来这里烧香、烧纸、还愿,进行迷信活动。
龙王龙母庙址
龙王龙母庙位于三县堡乡南泉子村南泉子屯南700米处的一个呈东西走向、长约2公里、宽0.5公里、高10米左右沙岗中部北坡的一荒地中。庙址东西两侧均为耕地,南是荒地。庙南100米处的荒地上有常年流水的泉眼,庙址北是东西向的一条河流。据当地耆老回忆,龙王龙母庙分东西两殿,相距5米,东殿为龙王庙,西殿为龙母庙,各为8尺见方,高6尺,起脊砖瓦结构,单扇门。东西殿内北侧各设龙王龙母的泥塑像二尊,两殿的北墙壁上画有龙王和龙母彩绘像。在两殿前檐上个有两个泥塑的哮天犬,两殿的门前两侧各有两个5米高的红色旗杆。
由于历史变迁,现已一片废墟,范围为东西30米,南北20米,内有大量灰色布纹瓦。
该庙建于清晚期,毁于1947年。
庙址位于流水乡中兴村喇嘛仓屯西南500米处的一片耕地中。东侧不到100米处有一条南北向的乡路。庙址残存高度60厘米左右,内散布着灰砖筒瓦兽面瓦当等遗物。范围东西35米,南北55米。遗址有灰色建筑饰件1件,呈方形,规格10厘米×10厘米×5厘米,正面有一8厘米×8厘米的图案。兽面瓦当为灰色,已残,只留有眼睛部分,直径约18厘米,筒瓦厚度2厘米。还有长条形建筑构件。
该庙为清光绪年间建造,原有五个喇嘛,院内有三间房屋,东西各有一间仓房。院的南墙辟有一门,门旁有一挂钟和木架。庙内供有关羽泥像。为套环式花纹窗,门为常见的一般门。四壁绘有壁画。每年有不定期的迷信活动,时常有个别的村民到这里烧香、烧替身等。
1952年,次庙被拆除。
腰九号屯西坨子庙址
东六号乡九号村驻地腰九号屯座落在一片平原沃野之中。屯西2公里处有一条南北走向、长约5公里、宽约600米、高约10米左右的大坨子,在沙陀子的中段东坡脚下,有一座寺庙遗址,腰九号屯至坨子间的乡路从庙址南侧东西向通过,庙址西南60米有辽金时期遗址一处,正西有当地群众在十余年前改良土壤、用沙压碱时挖的大土坑一座,直径约50米。
庙址中散布有大量的灰砖、筒瓦、青花瓷片、灰色陶片和少量的房脊饰件。分布范围东西40米,南北60米。
此庙原有正殿五间,坐北朝南,砖瓦建筑,庙内供奉关羽、观音及马王、药王塑像。正殿东部稍后有土平房三间,庙四周有土筑围墙,长约50米,宽约40米。
从庙址中出土的遗物看,应属清代晚期所建
八家于庙址
八家于庙位于集体乡集体村八家于屯西偏南,北100米为东西走向长岭县通往农安县的公路,西偏北250米为集体一号桥,四面均为耕地。
该庙原有正殿三间,砖瓦结构,东西各有配殿三间,均为土墙草苫,正殿南约15米有一古槐,现在已被砍伐,只剩残根。正殿西南约250米是赵和尚(名不详)圆寂之墓。
庙址中散布灰砖、筒瓦、布纹瓦,范围东西约100米、南北120米。
此庙正殿三间为供佛之用,西配殿为和尚生活起居之用,东殿用处不详,在山门左前方有一钟楼。
根据当地村民反映,在解放初赵和尚被恶人所杀,葬于庙西南侧。
据采集到的残砖碎瓦标本看,此庙大约建于清代,毁于解放初
坨子屯西庙址
庙址位于前进乡和平村坨子屯西200米处的耕地中,南半部已被修筑的坨子屯至六家子屯的乡路压盖。庙址东面紧临一座直径约20米的水泡,水泡东北50米处是许家窑屯遗址,原来这里住有几户人家,民国初年搬走,现基本成为平地。庙址东南100米处有一座清代晚期的砖瓦窑址(群众称为许家窑)和一座现代砖窑址。
庙址已被耕地和乡路覆盖,看不清原貌,只从路边水沟中见到大量的青砖、瓦当、滴水瓦当等遗物。瓦当比较厚大,直径为12厘米,兽面的眼球、鼻子和两颊凸起较高,作张口呲牙状。滴瓦宽16厘米,滴水为三角形,边缘呈连弧状,中部饰莲花浮雕图案。上述瓦当滴水筒瓦均为青灰色,火候较高,全是东南部许家窑烧制的。
这座庙为当年许家窑屯的土地庙,建筑年代和拆除年代均不详。据当地七十多岁老人讲,在他刚记事时,这里就有庙址和窑址,许家窑屯已经没有人住了,只有几处破房框子。可见此庙最晚毁于民国初年,其建筑年代当在清代晚期。
庙址位于前进乡龙王村龙王庙屯中部南侧。庙址西侧北侧紧邻居民住宅,南面100米处是一条深1-2米的水沟,东南30米处有一棵百余年的古榆树,南90米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乡路。
庙址原名龙王庙,围墙周长190米,东西宽40米,南北长55米。主体建筑分前后两殿,前殿为龙王庙,后殿供有关公、娘娘。附属建筑有三间廊房。后殿东侧是主持道人起居处。1951年前后,当地干部率领群众拆除此庙,现在庙院内建筑遗迹尚可看出,院墙无法辨认。
庙址位于前进乡龙王村龙王庙屯中部南侧。庙址西侧北侧紧邻居民住宅,南面100米处是一条深1-2米的水沟,东南30米处有一棵百余年的古榆树,南90米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乡路。
庙址原名龙王庙,围墙周长190米,东西宽40米,南北长55米。主体建筑分前后两殿,前殿为龙王庙,后殿供有关公、娘娘。附属建筑有三间廊房。后殿东侧是主持道人起居处。1951年前后,当地干部率领群众拆除此庙,现在庙院内建筑遗迹尚可看出,院墙无法辨认。
遗址内遍布灰砖、筒瓦、瓦当和鸱吻等。采集到的瓦当、滴水、筒瓦和鸱吻,都是火候较高的灰色细泥质陶,其中有一块筒瓦和一块瓦当较为完整。筒瓦长19厘米,宽11.5厘米,边缘薄于内部,瓦当为兽面,直径10厘米。
此庙虽然不大,但在附近却很有名。相传早时有一年大旱,人们抬着龙王像求雨,不知什么时候一条白蛇爬到神像上,人们疑为神蛇,当即约定,此蛇在哪里落地,便在哪里修庙。当走到现今龙王庙址处时,白蛇不见了,人们便在这里修了庙宇,称为龙王庙。现在的龙王村,便由此庙而得名。
大安家窝堡屯庙址
庙址位于前进乡邹家屯大安家窝堡屯的中部,村子座落在一个月半形的大岗上,庙于建在岗中部南坡内凹处。遗物分布范围东西15米,南北约20米。散布有灰砖块、灰色筒瓦、鸱吻残部等建筑构件。一居民家中现保存着四块灰色鸱吻残部,上雕麒麟龙凤纹,做工较为精细。
此庙建于清代晚期。当时村中有安姓和任姓两大家族,安氏居东,任氏居西。为把两姓隔开,避免纠纷,由安氏家族提出倡议,在村中修建了这座庙宇。庙宇为一大间,分前后两殿,高约一丈五尺,砖瓦结构,有门楼。正殿雕梁画柱,粉墙上遍绘壁画,庙堂四周均砌有灰砖花墙。庙虽不大,但很有气魄。内供龙王马王虫王山神土地圣宗佛等塑像。每逢年节或天旱无雨,村民们便来此进香。
1933年前后,村民又对此庙进行修葺,土地改革时,为破除迷信而拆毁。
1981年7月,长岭县十家户乡小六号屯,一村民筑院墙时于地下两米深处发现,重15公斤,长60,宽45,厚4厘米,四角呈对云卷状,云卷内有月牙形透孔,上端有一圆孔,下端有一凸起的圆形浇铸痕。悬空敲击,声音极为洪亮。云版正中有楷书汉字22个:大清光绪二十九年巧月吉立新安镇分县知事马兼制。
云版又叫云板、点,是军营或官府中聚众或报警的器具。后金(清朝前身)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规定,来一二百兵,敲一次(云版),来一二千兵,加紧敲(云版),若是来上万兵,就连续不断地敲。
长岭县建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这块云版对于研究长岭近代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长岭建县前,南部曾归农安县管辖,其中有较大的区叫新安镇,当时称新安镇分县。农安县在新安镇曾设置过四任分房主簿(即分县长官)。第一任起于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分房主簿为马思涛。云版所筑官职、年代均与史料记载相符,说明这块云版是马思涛到任后所筑。
注:巧月即七月。
七撮乡三十三号村屯南0.5公里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沙岗,岗长约200米,宽约35米,高3-5米。岗上已辟为林地,岗四周为耕地。遗址位于沙岗中部南坡上。遗址内散布有大量陶片和瓷片。范围东西100米,南北30米。
陶片呈灰白色和灰褐色,细泥质,火候高,胎质硬,轮制。素面陶片占绝大多数,有些陶片上还有小圆孔。少量陶片饰有压印梳齿纹和刻划短道、长道相间排列的纹饰,还有压印的小三角形纹。陶器底多内凹,口沿多外卷。
瓷片大多数施黄白色釉,还有少数酱釉粗瓷片。
属辽金时期遗址。
长岭县七撮乡三十三号村屯正北约0.75公里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沙岗。岗长约300米,宽30米左右,高3-5米。因在此岗中部的顶端,有一石头雕刻的老虎,所以这道沙岗又叫石虎山,后来讹传为狮虎山。
石虎现已被打成三块,经现场考察,石虎为一块石头雕刻而成,呈伏卧状。座底呈方形,边长为52厘米,高17厘米,虎身高10厘米,长46厘米,线条简练流畅,给人以粗犷的感觉。
石虎是否立于此,无人考证,年代也不见于记载。从石虎的造型和雕刻的风格看,最晚不晚于清代。
古代的驿站同现在铁路的车站相似。
驿站之设,古已有之。
我国是世界上传递消息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有来僖自西,有来僖自北。”的记载。据考证,这些“僖”就是被派往四方,常常传递边情的兵卒。长途奔波,需要在交通线上设立驿站,备有马匹,供往来用,故“驿”字从马,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相当普遍。驿站是适应人类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社会生产、经济、军事的发展,人类智慧的体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水平、国力强弱以及统治集团的眼光和魄力。扶余市三面环江,地属平原,水陆交通极为便利,随着金元古代交通线的确立,驿站也逐步出现,至明清时得到完善和加强。
明代沿嫩江上溯的“海西西陆路”由肇州出发,经龙头山、哈剌场、洮儿河,最后至兀良河。肇州通说为扶余逊扎堡站东北珠赫城,今人亦考证为肇东八里城。总之,肇州地近扶余或地在扶余,无论水陆交通运输均需得到扶余的水力、物力、人力的支援。另一条沿松花江上溯直抵奴儿干的“海西东水陆路”是明代致力经营的一条具有军事意义的重要交通线。明曾派遣太监亦失哈等人多次前往边疆重镇奴儿干城,建有著名的“永宁寺碑”和“重建永宁寺碑”,沿河往来时,船多至数十艘,官兵上千人。明代这条重要交通线有上百里水路经过扶余水域,至今仍是吉林至哈尔滨的唯一航线。沿这条航线扶余一侧的许多地方发现了明代居住、建筑、寺庙、墓葬遗址,出土过大量明代文物。如四马架乡嘎尔奇遗址出土的明“洪武通宝”、石桥乡下岱吉出土的明清花瓷盘、夹津沟子古城出土的明黄绿釉瓷碗、风华乡何廷窝堡明代墓群出土的明代青花瓷器和刀、剑、镞等武器,这些反映明代交通驿站活动的遗址和文物,说明扶余在海西东水陆路和海西西水陆路交通线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那些明代墓葬,更突出地表明墓主人曾在这里辛勤劳作一生。
清代的驿站在明代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和统一,出土文物更为丰富,驿站的生活工作情况至今在群众中留有印象。新民乡地处伯都讷站通往齐齐哈尔茂兴站的驿道上,一位七十岁的老人讲述说:新民大队原名十五里岗子(新民距伯都确为十五里,可能为其得名之因),来此屯居住的全是外来移民。以前这一带全是荒场,这里原是方驿道,是“船厂”(吉林)到“卜魁”(齐齐哈尔)的唯一通道。当时站里的居民种地不交“官粮”,不服役。驿站里每天都要把全副马鞍准备好,再备一壶酒,两个馒头和两个鸡蛋。驿差由上站来,如果不是急信,换马也换人;如果是急信,换马不换人。送信人头上如果插有鸡毛翎,就是急信的标志,站里人看到后,就要做好准备,等驿差一到,立刻有两个人把他架到本站备好的马上,然后递过酒、馒头和鸡蛋,驿差在马上将酒一饮而尽,把馒头和鸡蛋往怀里一揣,便飞马奔往下一站,站站如此,直到终点。当时此地从伯都讷一直到北江口,每隔三里三就有一个路标,路标上没有文字,用一尺宽的青石雕成,露出地面的部分有一尺半左右,顶部是漫圆形。
这位老人的记忆同史书上的记载和出土文物相一致。据《吉林外记》记载,当时由吉林通往齐齐哈尔、墨尔根(嫩江)的驿道有上百里,路经扶余,设有七大驿站。由吉林出发北走,65里至金珠鄂佛罗站(哲松),60里至舒兰站,45里至法特哈站,再往下进入伯都讷,45里至登伊勒哲库站(秀水甸子),45里至盟温站,50里至陶赖昭站,45里至逊扎堡站(五家子),35里至浩色站,65里至社里站,70里至伯都讷站,80里至齐齐哈尔界茂兴站。
在北通往齐齐哈尔茂兴站的松花江渡口,设有渡船六支,每三年小修,七年拆造。有水手58名,水手领催2名,专备往来公文擢报,转运火饷而设。
以上各站均为大站,皆归金珠鄂佛罗站监督管辖。每站派壮丁25——50名,牛马亦如此数。
各站支廪给银五百两,凡驰驿差员,照勘合应付给银两:官员一品至九品分别发银一两二钱至一两八钱,兵丁每人六分。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汽奔腾4s店地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