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到隋朝至清朝的视频畜牧业,商业,手工业,农业的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的变化发展及对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农业,手工业&,商业)(原始社会—明清)
[高二历史]
认真回答问题哦,因为被采纳之后,可以拿到提问者悬赏的16问豆,还有机会获得系统附赠的10问豆哦~
(采纳返回10%问豆哦)
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的形成1.原始农业阶段:(1)刀耕火种阶段:生产工具为石斧、石锛;用火焚烧;土地只播种一两年,再更换土地耕种(2)“石器锄耕”阶段:用耒耜松土,提高挖土效率;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因其比较贵重,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开始有小件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牛耕逐步推广。从此,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精耕细作技术日臻成熟。2.隋唐时期:(1)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2)水稻育秧移栽技术普遍采用。(3)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3.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1)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2)江南精耕细作技术更为成熟。(3)稲麦复种制推广(4)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4.明清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继续发展。(1)黄河流域形成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长江流域发展一年两熟制。(2)大量新品种培育出来。(3)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5)施肥技术发展。(6)套耕出现。(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赐诸侯,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转让与买卖3.封建土地所有制:(1)封建国家所有制。(2)地主土地所有制。(3)小农土地所有制。其中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北魏至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皆为国家土地所有制。(四)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私有土地的出现&3.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二、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经营形态 生产经营模式 产品及流向 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主要生产武器和贵族消费的日用品 少量投放市场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投放市场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一种副业 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 剩余产品投放市场2.主要部门及发展概况(1)冶铜业: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小件青铜器。②夏朝:能铸造比较讲究的青铜器。③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繁荣种类、数量增加;作坊规模大;造型庄重雄奇;纹饰细腻优美。④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造型灵便轻巧;纹饰简单,广泛采用鎏金、镶嵌等工艺。(2)冶铁业:①西周晚期:出现铁器②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能制造钢剑。③东汉:用水排鼓风冶铁。④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3)制瓷业:①新时期时代:开始烧制陶瓷。②商代:出现原始瓷器。③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成熟,出现青瓷和白瓷。④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⑤宋代:技艺大放异彩;瓷器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一批明窑。⑥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出现青花瓷器。⑦明清:出现彩瓷;发明了珐琅彩;根据国外客户需要烧制瓷器(4)丝织业:①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丝织业。②西周:出现平纹织物、斜纹提花织物。③战国时期:丝织品种多、产量大。④明清时期: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使用花楼机;产品种类繁多3.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多种经营形态并存,互为补充;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4)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5)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6)手工业生产布局虽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三、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1.商朝:①商朝人善于经营②使用骨贝、海贝、石贝等作为货币。③商业由官府控制。2.春秋战国: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②出现许多大商人。③城市繁荣3.秦朝:秦朝统一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繁荣4.西汉:①许多大城市发展为著名的商业中心,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②中外贸易发展起来。5.魏晋南北朝:①物物交换成为主要手段②北方商业发展波动性大,南方小幅发展6.隋唐:①商品流通范围扩大。②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出现了繁荣的商业城市。③城市中“市”发达;后期,坊市界限被打破7.两宋:①城市商业繁荣:交易已无时空限制;出现专业市场;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集市。②商业交还品种增加。③货币发展:出现纸币。④民族政权之间边境贸易发达。⑤海外贸易发展。8.元朝:①城市商业繁荣。②中外贸易发达。9.明清:①城镇经济空前繁荣。②出现许多商帮(二)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三)“重农抑商”和“海禁”1.重农抑商(1)含义:中国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2)原因:①封建统治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是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反映。③商业具有不稳定性,商人流动大,不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④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3)表现:①战国时,秦国奖励耕织。②明清时期:统治者极力强化本末意识;实行专卖制度;通过征收重税、设置关卡,限制民营商业的发展;在政治上、生活中,歧视工商业者;组建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4)影响:①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②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2.“海禁”与“闭关政策”(1)原因: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味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②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③倭寇骚扰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日益严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日益疯狂,威胁中国沿海安全和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清政府实行此政策的客观原因。(2)表现:①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②清朝:海禁、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对外贸易(3)影响:①曾起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②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四)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1.产生、发展:(1)明朝中后期:产生。①方式:作坊主雇佣机工,变成资本家;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商人变成资本家。②特点:产生于江南的个别地区、个别部门。(2)清代:缓慢发展。①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②分工更细密。③部门、地区增多2.发展缓慢的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明清时期的社会生产力虽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但还不足以瓦解封建自然经济。(2)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①经济结构方面,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沉重,农民贫困并被固定在土地上,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劳动力及市场。②政治结构方面,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旧的经济观念影响。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旧的经济观念,使商人、地主将兼并来的钱用来买田置地,不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望采纳
你已经点过赞了
有不明白的可以问,采纳一下哟,3Q.&&&&&&&&&&&&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尔雅选修课中国古代史作业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尔雅选修课中国古代史作业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375|
上传日期: 01:21:3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尔雅选修课中国古代史作业
官方公共微信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非常繁荣,为什么被称为“灿烂的青铜器”文明?
画画戎伄揲砸
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大约发展了15个世纪.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熔点在700~900℃之间,具有优良的铸造性,很高的抗磨性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铸造青铜器必须解决采矿、熔炼、制模、翻范、铜锡铅合金成份的比例配制、熔炉和坩锅的制造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从使用石器到铸造青铜器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飞跃,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巨大动力.青铜器时代的文化在世界各地发展不平衡.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以大量使用青铜礼器和生产工具、兵器为特征.古代先民对铜的认识历史非常悠久.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中都个别地发现了成份不纯的黄铜片;甘肃东乡林家和甘肃永登蒋家坪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青铜小刀;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过两件铜锌合金锥.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典型青铜文化为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出土的生产工具、兵器、工具和乐器等青铜器,铸造技术相当成熟,已非初始的形态.经过商代早、中期的发展,到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铸业达到高峰,制作精湛的成套礼器和乐器数量、品种之多空前绝后.青铜器上所饰兽面纹和各种动物纹,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从西周早期始,礼器上普遍铸有长篇铭文,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为重要的历史资料.走向铁器时代的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早期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青铜铸造技术的提高;旧礼制的衰落消除了种种束缚,呈现出式样精巧新奇,纹饰细密华丽的一代青铜器,其礼器特性逐渐消失,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日常生活器用.整个时代,青铜工农具的使用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但未完全排除石器、木器等工具的使用.至汉代,青铜器为铁器、漆器所取代.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其所处年代约当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相当于史籍所载夏王朝的时代,是为奴隶制国家建立时期.至商代,则为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我国的青铜时代结束于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始被铁器时代所取代,基本贯穿于奴隶制社会始终.这一时代,农业、手工业有较快的发展,并出现了文字.国家政权建设逐步完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答案带解析】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命脉,经济兴,则国家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命脉,经济兴,则国家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材料一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 请回答:(1)上述两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繁荣盛世局面?(4分)二者之间有何必然的联系?(2分)材料二
宋朝人口已达到2千万户,1亿多人,耕地达到7.2亿亩,GDP占全球60%,人均GDP为2280美元。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国库收入为7070万贯,最高达到1.6亿贯文,即便南宋丢失半壁江山(淮河以北),国库财政收入竟也高达1亿贯文,这样的税收后世难以企及。请回答:(2)据材料,请概括两宋时期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2分)。同时请为划线句子所叙述史实的准确性提供历史依据。(2分)材料三
会议指出,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步子很快,1978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必须看到,……一些重大的比例失调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妥善解决。我们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地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请回答:(3)据材料,请列举造成当时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的两个重要历史现象(4分)。为解决上述问题,会议对中国今后的工作重心进行了怎样的调整?(2分) 
(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每个2分,共4分); 联系:贞观之治是开元盛世的基础。类似说法也可,满分2分。
(2)表现:人口数量多、耕地面积多、GDP占世界比例大、国库收入高(答出其中之一可得1分,满分2分);结论:全国经济重心已南移(2分)
(3)历史现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列举两个即可,每个2分,共4分);调整: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分)
考点分析:
考点1:贞观之治
& &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 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 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 &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知识点拓展
一、P.8---9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主要表现:
& ⑴ 政治清明: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革除弊政,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潜;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时名将、名相辈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 ⑵经济繁荣: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国力强盛。
⑶文化昌盛:继承、发展并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广纳贤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⑷民族关系和谐:边疆各族同汉族通好,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册封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⑸外交开放:唐政府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对外贸易,那时中外贸易活跃,交往频繁。
2、主要原因:
(1)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吸取隋亡教训,政治清明,政策开放。
(3)唐太宗能知人善用,虚心纳谏,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贞观年间名将、名相辈出。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 & & 3、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现实意义:(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二、★★P.9武则天的政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主要政绩为: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保持了唐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延续和稳定,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评价唐太宗
﹙总评﹚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1、政治经济上﹕
P.8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
P.8②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年间,名相、名将辈出。
P.8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P.18④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
3、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
P.9⑤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共同拥戴,北方各民族尊称他为“天可汗”。
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⑦唐太宗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派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友好往来。
﹙总结﹚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对外交往更具开发性,社会出现了国家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关系友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同时,他的统治也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考点2:开元盛世
& &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 称为“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 & (2)重视吏治 & &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知识点拓展
一、★★P.15含义: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
二、★★原因和条件:唐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武则天时期的政策延续和稳定为开元盛世提供了保证;唐玄宗本人的励精图治。
三、★★表现:
1.政治清明:P.12任用贤能(姚崇、宋璟),整顿吏治。
2.经济繁荣:
& (1)农耕技术提高和农业的发展P.13---14: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兴修水利,水稻种植采用育秧技术;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西域蔬菜的传人;茶叶在江南地区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盛行。
(2)手工业发达:丝织技术高超;制瓷业发达,越州的青瓷和刑州的白瓷以及唐三彩世界闻名。
(3)商业繁荣P.15(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四、地位:唐朝历史的全盛时期。
考点3: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宋代时期,社会风貌发生很大变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所改变。
1.宋代的衣食住行
P.61衣:北宋初年,崇尚节俭,政府对衣着有严格规定,后来,奢侈之风盛行。妇女缠足陋习逐渐传开。
P.62食:京城夜市小吃多,北宋羊肉多,南宋时南方人多吃鱼。
P.63住:百姓住房简陋,官贵宅第宏丽,贫富差距大。(“杜甫朱门……路有……”)
P.63行:普通百姓多用牛车、驴车,贵族出门乘轿,士大夫骑驴、骡
2.宋代的娱乐活动和民俗
P.63乐:东京城打破了唐朝城市的市、坊格局,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业的场所,叫做“瓦子”(“蹴鞠”是足球运动的起源)
P.6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甚为隆重。
考点4:改革开放
一、★★P.42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包产到户”)
(1)背景和原因:人民公社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尝试: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
(3)扩大:随后在党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含义:土地实行分田到户,自主经营,交够国家,留足集体的,余粮自主支配。
(5)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和农村富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6)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及其影响:①建过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②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土地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③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扩大公有制程度,严重措施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次严重失误;④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P.4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
1、重点:国有企业——(92年以后)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
2、主要措施: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92年以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中小企业采取改组和合并。
3、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实质: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意义: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P.43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开始起步
&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为我国经济发展引进了外资和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为后来的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后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特点)的对外开放格局。
相关试题推荐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中学时代,我们学习历史,感悟历史,现在就让我们从历史中去汲取民族精神的精髓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材料一
开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士,茹苦间关不忍离。——《复台》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尘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韬铃深处》请回答:(1)请结合你对历史的学习,请回答与材料相关的完成“逐荷夷”“海波平”大业的民族英雄分别是谁?(4分)从材料中,你能感悟到这些民族英雄身上涵盖了哪些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2分)材料二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的一切权利,……中国的领土被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召开国民公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请回答:(2)在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的义举凝聚成了著名的“五四精神”。据材料,请概括归纳这一时期的五四精神的内涵。(3分)材料三
钓鱼岛事件发生后,我国各大中小城市就有市民、学生打着“还我钓鱼岛”、“抵制日货”等横幅,呼喊口号,针对日本右翼分子的反华行径,举行游行活动。甚至在部分城市还发生了打砸日本商店、日本车辆等现象。接过历史接力棒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五四”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矢志追求并为之顽强奋斗的宏伟理想。请回答:(3)钓鱼岛事件后的学生行为,让我们想到了五四运动中的学生,尽管时代不同,但学生内心的那种爱国热情却有增无减,对钓鱼岛事件后发生的这一社会现象,你该如何评价?(3分)。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你认为今天的青年学生应如何去践行?(3分) 
有人用“巨人林立”来概括当今世界局势,美国是指手画脚的霸道巨人,欧洲是齐心协力的兄弟巨人,日本是蠢蠢欲动的独角巨人,俄罗斯是元气未伤的北方巨人,中国是迅速崛起的东方巨人。这种概括和解读是针对的世界格局发展态势是(
)A.一极化
B.政治多元化C.政治民主化
D.政治格局多极化 
互联网将地球缩成一张小小的网,在这张网里,你可以发布信息、阅读新闻报道、寻医问药,甚至在线购物、股票交易等等。下列对互联网的认识错误的是(
)A.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C.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7世纪下半期,一位英国科学家解释自己的天文学理论时说:“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这位科学家是(
C.爱因斯坦
D.伏尔泰 
美国虽然只有239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化的基础上,独创性的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下列对美国历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B.美国南北战争粉碎了黑人奴隶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C.罗斯福新政消除了美国社会化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D.二战后,美国继欧盟之后进入到新经济时代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手工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