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单亲家庭,他很内向女生喜欢你的表现,从不和女生主动说话,他吸烟喝酒打游戏,逃课,但专业课不逃。但是我喜欢他,这

男友听从父母 因为我单亲家庭要抛弃我
他都选择逃避和退缩了,你还在等什么。
碧霞:最近,我很郁闷,相处近两年的男友,突然提出和我,的理由很简单,男友的父母嫌我是单亲家庭。我知道,男友很听父母的话,也是源于我俩相恋两年多,男友之前和父母隐瞒了我的真实家庭情况,男友父母一听到我是单亲家庭,就不再让男友和我往来,并且要男友彻底和我分手。男友起初也很坚持,不肯和我分手,可最终在父母的威逼下,还是妥协了。说实话,我很爱我的男朋友,男朋友应该也很爱我,毕竟相处两年多,我俩还是有感情基础的,关键是男友的父母阻断了我俩的爱情之路。现在,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难道单亲家庭的孩子就低人一等吗?难道就成为阻断爱情之路的障碍吗?我能用什么办法说服男友父母,让男友再次回到我的身边呢?请帮助我,走出这个困境。解答:诚然,像你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有很多家庭的父母是比较忌讳让自己的孩子找单亲家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在他们的心理上,一直有这样的一种概念存在,误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成分比较复杂,由于单亲家庭的特殊环境和特殊原因,也许会把不良因数影响到自家孩子的身上来,而影响今后的幸福婚姻生活。有这样的想法不见为怪,也属于人之常情,但我们要分清事实的真相,不要一棒子打死。就如你所说,你和男友相处两年多,俩人的感情也很好,就是因为你是单亲家庭,就成为了你们相处相爱的绊脚石和拦路虎,确实是一件令人头痛和揪心的事情。也不难看出,你男友父母对单亲家庭的孩子误解和成见很深,再说,你男友也有一定的责任,说明他还不够爱你,要是真的爱你,就会坚持自己的决定,而不是被父母所左右。
单亲家庭又怎么了,单亲家庭就不可以谈情说爱吗?单亲家庭就低人一等吗?建议你,也不要去多想了,不交往就是了,放弃这段恋情。原因很简单,假使你凑合着融合到这个家庭,今后你在他们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来,正因为是他们的心理和思想上对你有一种偏见,这种偏见会成为今后生活中的导火索,与其这样,还不如尽快收手。固然,你男友才是最重要的表态人,他都选择逃避和退缩了,你还在等什么,这种等待只是一种无休止的伤害。最后,要说的是,男友的父母们,你们对单亲家庭的歧视,是不对的,需要改变你们的看法,调整一下心态。毕竟,子女们走的路,你们参与进来阻扰,伤害的不仅仅是双方,甚至包括你们,总有一天你们会明白,会后悔,会醒悟。来源 长征博客 博客
本文来源:网易女人论坛
责任编辑:吴春威_NQ5047
关键词阅读:
陈妍希怀孕领证,林心如也宣布婚讯,两个年过30的女人都嫁到了人间精品,谁说30以后就难嫁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热门搜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人系心理学研究生,擅长专业心理分析与治疗,且有强大的后援团。疏导心理的创伤,童年的阴影,失恋的创伤等等,改善伴侣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敌友关系;治疗失眠、抑郁、强迫症、自杀、癔症、幻觉幻听,性心理障碍等心理疾病。  如果你现在感觉内心沉重,觉得生活艰难吃力,希望本贴是一块为你提供充足人生正能量的香醇“特浓黑巧克力”;假如你正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而痛苦万分,希望它是一块香甜可口的“威士忌酒心巧克力”;假如你正为遭人排挤而心情抑郁,希望它是一块“花生巧克力”,让你的压力在轻快的咀嚼声中一扫而空;假如你正为爱心伤,那我希望它是一块“亲吻牌巧克力”,是送给你的名副其实的甜蜜礼物……衷心希望你能够像品尝一块美味的巧克力那样,以滋润的心情阅读这本书,品味心理学带给你的醇厚甜蜜。  我QQ:, E-mail:,新浪微博账号:
楼主发言:146次 发图:0张 | 更多
  命运等于心理的强迫性重复  提到命运,就让人想到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之外的某种神秘力量,它主宰着我们生命中的一切,可以让我们幸福或者痛苦、成功或者失败。在命运的面前,我们的努力总是会显得软弱和微不足道。其实不然。人的潜意思中有特殊的预见能力,也在潜意识中惧怕丧失预见力。一个人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来证实自己的预见力是对的。如得到了幸福就重复幸福,学会了信任,就重复信任;相反,如得到了痛苦,就复制痛苦,学会了敌意,就重复敌意。我认为,这种心理的强迫性重复,就是所谓的命运,它不在我们的心灵之外,而在我们的心灵之中。心理强迫性重复的特点和要害就是“不自觉”,它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很难看到它和把握它。心里的强迫性重复,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模式的不断复制。要了解“心理强迫性重复”,我们要从原生家庭说起。原生家庭是个体出生后被抚养的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早年的生活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重复某种特定的情境,潜意识中借由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童年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未能如愿以偿的某种心理需求。  譬如,如果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敌意,那么一个人就会不断复制敌意,他不仅对那些与他有冲突的人充满敌意,他对那些本来对他很好的人也充满敌意,最后这些人也真的从对他友善转向了敌意。可以说,是他教会了那些本来对他友善的人转而提防他。当然,人不只重复坏的,也重复好的。与上述例子相反,如果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信任,那么一个人就会不断复制信任,他不仅能赢得一般人的信任,还能赢得那些很难相处的人的信任。也可以说,是他教会了那些难相处的人信任他。幸福的人、成功的人,就是多重复好的圈,少重复坏的圈的人。  心理的强迫性重复无处不在,就好像是,我们只习惯拥有过的生活,如果现在的生活变得与过去不一样了,我们就得做点什么事情,把现在弄得和过去一个样。  聪明、漂亮的A在一家大型公司上班。一开始,同事和上司都喜欢她,这让她很是欣喜,因为她认为,她最大的难题就是不知道怎么和别人打交道。其实,她之所以逃离上一家公司来到现在的新公司,就是因为她觉得她和前面公司的同事和上司关系都搞砸了,她被严重孤立。但是,在新公司刚呆了一个星期后,A在一天晚上突然觉得情绪非常地低落,她反省这一星期的生活,觉得她有很多地方都做错了,认为自己肯定是得罪了顶头上司,还有身边的几个同事。到了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一,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公司,发现大家的确对她有点不理不睬(实际是大家太忙)。于是,她悲叹:“看来这是真的,我又把关系给搞砸了。” 这一天里,她做错了好几件事,譬如删错了电脑里的文件,碰翻了一个同事桌子上的水,和上司打招呼时也忽然间想不起上司的名字了。结果,等她下班的时候,更加认为自己和同事的关系不可救药了。A的这种情形,就是典型的心理强迫型重复。和多数习惯了不幸的人一样,当事情真正有些好转时,她会觉得不安,会觉得好像有什么事情不对劲了。这种不安,是她的控制感在作祟。长期生活在不幸的环境中,我们会发展出特殊的预见能力来,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预见,自己会在什么时候遭受其他人的欺负和折磨,这种预见能力会适当地保护我们免于遭受更可怕的折磨。但是,等到了新环境中,我们的预见能力就丧失了,我们会觉得一切好像乱糟糟的,“怎么别人对待我的方式,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呢?”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在无意识的指引下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从而把事情搞砸,让本来对自己友善的人添一点敌意,让本来对自己关心的人多一点不耐烦。等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虽然觉得很是悲伤“为什么他们终于还是对我不好了?”但另一方面,我们内心深处会安静下来,知道一切又在自己的预见中。才华横溢,又仪表堂堂的B,女友换了一个又一个,但他明确表示,女人根本就不可靠,好吃懒做,无情无义,只想靠男人养。他找的这些女友,多数的确符合他的描述。但天下那么多好女孩,他为什么就不选呢?其实,他就是为了验证他的断言“女人不好”,所以才找那样的女友的。他这样做,也是为了进行心理的强迫性重复。他幼年丧父,妈妈后来不断换情人而对他不闻不问,他心里埋下了对妈妈强烈的恨。当妈妈在他18岁时遭遇车祸死亡后,他就开始了花花公子生涯,但他之所以找那样的女孩,只不过是为了继续表达他对妈妈的恨。妈妈不可靠,所以他要一再找不可靠的女人,以证实他对妈妈的攻击的确是成立的。他遇到过好女孩,也深深地爱过她。但是,他太挑剔了,一发现女孩的任何缺点,都会给予毫不留情的攻击。最后,这个女孩离开了他,这让他很绝望,让他悲叹:“原来这么好的女孩也一样靠不住!”但这种靠不住的结局正是他自己制造的,他没有学会掌握幸福,他只学会了重复灾难。  我的一个女性朋友,看上去温柔贤惠,同时也很能干,是一位小有地位的公务员,但她却经常鼻青脸肿地去上班。原来,她的老公很暴力,经常打她。她受不了,离婚了,但第二任老公又是如此。约35岁时,她再一次离婚。这时,她对男人绝望了,想单身下去,因为“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不过,有一个男子喜欢她很多年了,这时继续对她穷追不舍,而且这个男人据说没有暴力史,别说打女人,连和女人吵架的事都没干过。又爱自己,又是好男人,那还有什么好挑的,她心动了,嫁给了他。但刚结婚两个星期,她给她的几个朋友和我打电话,哭诉说,她又被打了。我们赶过来,朋友们自然对男人一通斥责:“你又不是不知道她多不幸,你又说爱她,那为什么这样对待你最爱的女人……”但我没有加入谴责男人的队伍,而是问,你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请告诉我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魔鬼,而魔鬼般的细节一出来,所有赶来的人都鸦雀无声。原来,两人先是吵架,吵着吵着,女人对男人说:你是不是想打我了,像×××(她爸爸的名字)打我妈妈一样?男人回答说:怎么可能,我从不打女人,今天怎么能和你吵成这样,我都纳闷。女人不信,说:你就是想打我,你打呀打呀,你不打就不是男人!歇斯底里地一直念叨这句话,某一瞬间,男人突然脑子里一片空白,一拳挥了过去……男子挥拳前的那一刻,发生了什么?洗脑!这个男人脑子里一片空白,是因为他一直持有的好男人的逻辑被抹去了,而接受了女人用歇斯底里的方式强加给他的坏男人的逻辑。女人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心想事成(心理的强迫性重复)!她预言过“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这句看似悲观的话是她引以为傲的生存基本,是她对这个世界有控制感的基石,是她自恋——这是芸芸众生最重要需求的重要养料,她需要不断证实这一点,而一旦遇到一个“好东西”,她由此建立起的关于亲密关系的大厦就会崩溃,这会令她不舒服,令她恐慌,所以她会努力将这个“好东西”变成坏男人,那样才能证明她对这个世界的确是有掌控力的。  无论是好的心理强迫性重复还是坏的心理强迫性重复都是比较难改变的。要建立好的心理强迫性重复,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时给他爱与支持,同时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同时又给予他足够的信任。那么,孩子就会学到爱、信任、独立与自强,并把这些好的东西不断地在他的人生中进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要打破坏的心理强迫性重复,就要更多地了解自己,深入了解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把可能导致坏的心理强迫性重复的环节切断;并且勇敢地尝试各种新的、好的体验,以建立良性的心理强迫性重复机制。
  浴火重生  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我们从生理学角度观察,会发现:人的器官,会在发生病变时,变得比平时更加强壮,而不是衰弱。譬如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都要比一般人灵敏;失去双臂的人的平衡感更强,双脚更灵巧。言外之意,是逆境使得你的器官成长了。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人得的感冒次数越多,身体对感冒病毒产生的抗体就越多,对感冒病毒的抵抗能力就越强,反之越弱。进而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领悟到:逆境和厄运未必是坏事,因为只有逆境和厄运才能把意识里的潜能唤醒,让原始的智慧苏生,从而使人放射出生命的潜能和光彩。当逆境来临时,是逆境使得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强了,比如抗压能力,解决问题的速度,甚至你的思维方式。而一旦逆境过去,顺境来临,人将会爆发身上惊人的能量有所作为。更通俗一点的现象,好比运动员锻炼时,身上都要绑沙袋,而比赛时把沙袋摘下来,将会爆发出身上的能量,以期望获取好的成绩。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楚汉战争时期的杰出军事家韩信“胯下之辱”的事迹大家都听说过。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怀才不遇抑郁不得志,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大家都赞叹韩信的能“忍”,但在我看来,这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没有看到实质。韩信当时除了一,杀了那个屠夫,然后被官府当囚犯囚禁(这条路,韩信这种杰出人物肯定是不会选的);二,从屠夫的胯下钻过去,忍受众人嘲笑的奇耻大辱;其实还有第三条路可选,那就是离开、跑开,韩信如果离开、跑开,屠夫应该不会去紧追不放的。但韩信为什么不离开而是要选择第二条“奇耻大辱”的路呢,我想韩信当时的心理跟我这章讲的主题应该是不谋而合,他实际是想通过这件事使自己的心理灵魂得到进化提升和升华。  有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足以令他成功的机会。而事实上,机会无所不在,重要的在于,当机会出现时,你是否已准备好了。成功人士都不惧怕困境。面对长期的困境,他们或默默耕耘、或摇旗呐喊。他们凭着压不垮的精神,一腔无所畏惧的勇气,发奋苦干,以图早日突破困境的牢笼。一种坚强的毅力可以帮你渡过难关,一种坚韧的精神可以让你经受磨练。成功之路从不平坦,在挫折中站起,在废墟中重建,只要心不死,志不灭,你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铮铮硬汉。有许多人一生的伟大,来自他们所经历的大困难。精良的斧头,锋利的斧刃是从炉火的锻炼与磨削中得来的。很多人,具备“大有作为”的才资,由于一生中没有同"逆境"搏斗的机会,没有充分的"困难"磨练,刺激其内在的潜伏能力的发动,而终生埋没无闻。逆境不是我们的仇敌,实是恩人。逆境可以锻炼我们“克服逆境”的种种能力。森林中的大树,不同暴风骤雨搏过千百回,树干不会长得十分结实。人不遭遇种种逆境,他的人格、本领,也不会变得结实的。一切的磨难、忧苦与悲哀,都是助长我们、锻炼我们的原动力。逆境与忧苦,能将我们的心灵炸破。在那炸开的裂缝中,会有丰盛的经验、新鲜的欢愉不息地喷射出来!有许多人不到穷途潦倒,不会发现他自己的力量。灾祸的折磨,有助我们发现“自己”。困苦、逆境,仿佛是将他的生命炼成“美好”的铁锤与斧头。惟有逆境、困难,才能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变得无敌。逆境可以唤起一个人的热情,推醒一个人的潜力而使他达到成功。有本领、有骨气的人,能将“失望”变为“希望”,像蚌壳能将烦恼它的沙砾化成珠子一样。鹫鸟一旦毛羽生成,母鸟会将它们逐出巢外,让它们做空中飞翔的练习。那种经验,使它们能于日后成为禽鸟中的君主和觅食的能手。凡是环境不顺利,到处被摒弃、被排斥的青年,往往日后会有出息,而那些从小就环境顺利的人,却常常“苗而不秀,秀而不宝”!自然往往在给予人一分困难时,同时也添给人一分智力!  贫穷、痛苦不是永久不可超越的障碍,反而是心灵的刺激品,可以锻炼我们的身心,使得身心更坚毅、更强固。钻石愈硬,则它的光彩愈耀眼;要将其光彩显出来时所需的磨擦也愈多。只有磨擦,才能使钻石显示出它全部的美丽。火石不经磨擦,火花不会发出;人不遇刺激,生命火焰不会燃烧!大无畏的人,愈为环境所迫,愈加奋勇,不战栗,胸膛直挺,意志坚定,敢于对付任何困难,轻视任何厄运,嘲笑任何逆境;因为忧患、困苦不仅难损他毫厘,反而更加强化他的意志、力量与品格,使他成为了不起的人物。这真是世间最可敬佩、最可艳羡的一种人物了。  人生旅途,福祸无常,没有人能有幸躲过所有的风险。我耳闻的许多陷入极端困境不能自拔者,抑郁者有之,触犯法律而深陷囹圄者有之,精神分裂者有之,有的还自杀或杀人,甚至有的竟做出轰动社会的悲剧性事件来,这些都是心理危机产生的应激反应。心理危机究其深层核心,其实还可以一分为二看待,它既隐藏着危险,同时也暗示着机遇。如果能挺过危难,生命会实现一次质的飞跃,它能使人练就强悍的心理优势,增添智慧,得到成长,为下一次的成功埋下伏笔。人生里的困境(犹如一道门的阻隔),如果能够拿出头撞碎玻璃门后那种又痛又笑的心情来对待,大概就没有解不开的死结了。最痛苦的时刻,往往是给人以最深刻启迪和记忆的珍贵瞬间,很多人生最宝贵的经验,甚至心灵的涅磐,都发生在那电光火石的一秒钟里。忍过去,就是天堂,放弃了,才是地狱。所以,头撞玻璃门实在是没有最狠,只有更狠。而人生,在每一扇门后面,都藏着珍贵的见解与提升。若干年后再回首,笑看风云,当年那堵门,其实是一朵莲花幻化,痛过,方知天堂。只有一个经历绝望,历经大苦难的人才知道天堂的滋味,天堂不在那遥远的地方,它就在我们心里。
  肖申克的救赎  如果你的人生中遭遇了重大的逆境和厄运,你可以看看由史蒂芬?金的小说改编成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它以一种温馨并充满希望的叙述理念讲述了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剧情:1947年,声名显赫的银行家安迪遭遇了灭顶之灾。先是发现自己深爱的妻子有了外遇,在极度的愤懑与屈辱中,银行家坐在私家车内,一边狂饮酒精以平息愤怒,一边准备好手枪子弹打算结果这对偷情狗男女的性命。然而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银行家打算放他们一马,他冷静地将枪丢进了附近的河里,开车回家。但噩运接踵而至。他的妻子和情人在相互缠绵时被人残忍射杀!法庭上,面对检查官振振有词和慷慨激昂的指控,银行家安迪百口莫辩。最终,他被庄严的法官判处终身监禁,一生不得走出肖申克监狱。在遭受了他深爱着的妻子的背叛、被诬告杀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被判处终身监禁等一连串的打击后,一夜之间安迪由天堂堕入地狱。肖申克监狱,阴森恐怖,戒备森严。高墙上站着荷枪实弹的狱卒,狱警们永远面无表情,一袭黑色制服,手中不离不弃的是用来惩戒犯人的警械。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一个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望的人,忽然之间从天堂跌落进地狱。但安迪却异常地冷静,没有喝吼,没有歇斯底里,他沉默着应对,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他周遭发生的一切。与他同一天入狱的“胖子”因为恐惧,因为不知所措而胡乱求救呼喊,结果被狱警活活打死。安迪却聪明地沉默着,按监狱的要求做着该做的一切。他也很快知晓,已在肖申克监狱呆了20年的狱友瑞德,现在可谓神通广大,只要付钱给他,瑞德几乎能搞到狱友们需要的任何东西。安迪最先花10美元弄来的是一只小小的鹤嘴锤,他将它巧妙地藏在了犯人们人手一册的厚厚的《圣经》里。那样一只精巧的鹤嘴锤,用眼里不揉沙子的瑞德的话说--要想靠它凿墙越狱,起码要花600年!而安迪自有他的一套生存谋略。他通过瑞德还先后弄来了皂石、大幅的明星画报。在1949年春天的一次户外劳动中,安迪成功赢得了狱警海利的信任,他用他银行家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成功替海利免税。这之后,不断有狱警来找安迪,请求他为他们报税,渐渐地,安迪就像一个普通的会计师,在每年的报税季节成了大忙人。典狱长诺顿也开始与他合作,多少幕后的交易,多少黑钱经由安迪的手都一一被洗刷干净。多年以来,安迪已经成了肖申克监狱不可或缺的人物,已经成了诺顿们合手的工具。1966年的某一天,安迪从一位新狱友的口中得知了当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凶杀案的真相,他觉得自己的沉冤终于可以昭雪了,他兴奋地去找典狱长,然而不久之后,知情的狱友却被无情射杀,因为阴险的典狱长想安迪永远留在监狱中为他洗黑钱。安迪彻底绝望了,又彻底清醒了,在入住肖申克监狱的第19年,隐藏在墙上悬挂的大幅美女图后面的一条洞穴终于打通,瑞德说的要用600年才能完成的事,安迪每个暗夜里小心地凿一小撮泥石第二天早上放鞋子裤管里偷带出去,不舍不弃用一把小鹤嘴锤奋斗了19年,终于大功告成。一个雨夜,安迪终于成功出逃。他取出了他替典狱长保存的存款中的一部分--37万美元,并将典狱长洗黑钱的证据寄往了媒体。然后奔向了他梦想中的墨西哥圣华塔尼欧,在那,他将经营一家沙滩小旅馆,过完他梦想中的后半生。他的狱中好友瑞德不久之后成功获得假释,并按安迪字条的指引,一路追寻,两个好朋友终于在大西洋蔚蓝色的海岸边再次相逢……  以我的理解,艺术的崇高地位常常源于艺术中的象征和隐喻。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运用了独特的隐喻手法,使影片更具有表现力,更突了影片的主题。它在一定意义上虽然是一部传统的监狱体裁影片,然而其独有的叙述视角和大量隐喻方式的使用成就了这部伟大不朽的经典励志片。影片的主题毫无疑问就是救赎,主人公安迪利用自身的力量去反抗体制的束缚,从而实现自己灵魂的救赎。肖申克一词来源于对影片英文原名shawshank的音译,但是在电影中,也曾经被翻译成为鲨堡,而这个翻译则更能够影射出当时美国监狱的现状。鲨反映的是监狱里的众生相,在这里人性的贪婪和欲望的扩张暴露无疑。道貌岸然的典狱长虽然对圣经能够倒背如流,但其实是一个阴险,贪婪,残酷且不择手段的可怕人物;狱警海利和其他狱警凶狠残暴,对囚犯滥用私刑甚至草菅人命;而囚犯之间更是明争暗斗,恃强凌弱,更有着像监狱“三姐妹”这样在监狱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同性恋变态狂。堡的概念则暗示着监狱是一个由高墙围成的坚实的堡垒,影片一开始,就给了观众一个从监狱上空俯拍的全景镜头,高高的围墙,完全封闭式高密度令人窒息的生活空间。在囚犯瑞德的描述中,他对高墙的看法是这样的:“这些高墙很有趣,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地习惯它,一段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当然高墙这一镜头在影片中出现了不止一次,例如在安迪被关禁闭两个月出来以后,和瑞德在高墙下面进行了他们在狱中的最后一次对话,在高墙的映衬下,人显得非常渺小,其实也暗示了人根本无法摆脱体制的束缚,更可怕的是有人甚至发展到对这种体制的严重依赖。片中的老囚犯布鲁克(监狱图书管管理员)就是这样一个严重被体制化了的人,和很多刚进监狱的囚犯一样,他起初也抗争过,但都是以失败告终,逐渐地他适应了这种体制,他的灵魂和肉体都被体制化了,尽管假释赋予了他身体的自由,但却无法救赎他已经被体制化了的灵魂,最终他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成了体制化的牺牲品。很显然,这位老人没有得到救赎,这和他的心态有很大关系,他已经充分融入了监狱里尽受拘束的生活,甚至为了继续待在监狱想再犯罪,这种消极的观念与被现实扭曲的心态也注定了他悲凉的结局。
  但监狱里并非所有人都被体制化了,总会有一些例外,例如我们的主人公安迪就被导演塑造成了一个心中充满希望的神话式的人物。在狱中,他通过一系列行动来实现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救赎。在长达19年苦闷的监狱生活中,他寄情于雕刻;他从来没有屈服于监狱“三姐妹”那变态强暴的恶势力,不断进行着反抗;他甚至冒着被关禁闭的危险当着狱警的面播放着安抚大家心灵的莫扎特的音乐《费加罗的婚礼》;他坚持不懈的不断给政府写信换来了“监狱中最好的图书馆”,为监狱里的囚犯带来了精神食粮,使他们在痛苦的监狱生活中感觉到了一丝希望和安慰;他帮助年轻的囚犯汤米读书识字从而拿到了学历。他仿佛救世主一般,像耶稣一般拯救了人们的灵魂,尽管忍受着来自身体的巨大的折磨,但他从来就没有放弃希望和对自由的渴望,在他面前,体制化显得那么苍白脆弱。当他爬出污浊不堪的污水管,在雷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张开双臂拥抱风雨时,我们仿佛看到了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复活一般,身体的救赎固然可贵,但灵魂的救赎才真正让人感叹不已。除此以外,影片中的道具小手槌的作用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小手槌在电影中反复出现,贯穿于整部影片。它首先是安迪用来雕刻打发时间的唯一工具,到影片快结束的时候,观众才发现原来它一直是安迪用来逃狱的工具,当典狱长诺顿打开安迪留下的那本圣经时,发现圣经已经被挖空出了一个手槌的形状,观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19年来这把小手槌是靠着圣经的掩护才得以逃过狱警一次次的搜查。手槌在影片中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充当道具,它成为了主人公用来对抗监狱体制化,对抗恶势力的一种武器:它也不仅仅是一种隐喻手法,当隐喻是一些特定的精神内容时,就成了象征。当安迪成功地用它逃出了肖申克监狱,它成为了一种胜利的象征,这种象征与电影所要表现的救赎这一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对自由的信念,一把小小的手槌救赎了主人公的生命,更救赎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其实在影片中,安迪牢房里墙上的海报也是一种隐喻,丽塔?海华丝,玛丽莲?梦露,碧姬?芭多,不同时代的女星,通过海报的变幻让观众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整整19年的牢狱生活,在一般人看来是一段漫长痛苦绝望的生活,但这并没有让安迪丧失了对自由的渴望,没有束缚住他的心灵,反而使他更加坚强,更有毅力冲破这一体制的牢笼,抵达自由幸福的彼岸。有别于其他励志片,本片的故事始于一件冤案,结束于一次犯罪--越狱,但这并不妨碍观众领会导演所赋予影片励志的含义。本片的四个关键词,即“救赎”、“自由”、“友情”和“希望”,但同时由本片主旨入手,“救赎”、“自由”、“友情”都可以归于“希望”之中。如安迪所说,“希望是件好东西,也许是世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从来不会流逝。”希望如一粒隐秘的种子般深埋于每个人心中的土壤,也许会被暂时忽略,但那只是暂时,正如是金子终会发光,心中的希望也会最终开花结果,就像影片最后的那片海,浪花中翻涌的是安迪与瑞德的明天与希望。为什么活着?没有标准的答案,因为活着不由自主。然而怎么样活着,人们却给出了泾渭分明的活法。安迪又给了我们一次为真善美而活着的理由,就像监狱长给了我们为假恶丑而活着的理由一样。真是智慧,是安迪一手建起的监狱图书馆,是他笼络监狱长和狱警的手段,没有智慧,他只能听天由命。善是爱与仇,是安迪为狱友们争取来的啤酒和音乐,是监狱长饮弹自尽时我们的击掌称快。美是希望,是安迪安详而神秘的微笑,是爬出臭水管时的雨中重生,是墨西哥海湾安宁的蓝。而希望是生存永恒的主题,就像安迪说的,“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那就是希望。”也即“信念”,瑞德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进来的那一天起,典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除了他能弄来的香烟和印着裸女的扑克牌,任何其他异动在这个黑暗的高墙之内似乎都无法生长。然而安迪却告诉他,“记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于是 安迪能够用19年挖开瑞德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当他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亮光之下,我们懦弱的灵魂纷纷在安迪张开的双臂下现形,并且颤抖。庸常生活里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先说“那不可能”,习惯了没有奇迹,习惯了,习惯了。可是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肖申克的救赎》,一部几乎没有女人参与其中的影片,却相当好看,值得一看再看。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句台词便是“hope is always the best"。主人公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总是充满希望的信念真的是让人非常感动,他敢于对抗命运,利用自己的所长为自己制造一次又一次的“不可能”,将“不可思议”变成了“现实”。抛开肖申克监狱的阴森、恐怖,典狱长和狱警的冷酷贪婪,以及安迪出逃过程中可能遇到却并未遇到的种种麻烦,抛开所有这一切,我想说的是,《肖申克的救赎》给人最直接的领悟是:人在逆境中要学会保全与自救,逆境重生。拥有如常的、安然的日子再好不过,但世事难料,谁又能保证这一生一世一直顺风顺水?假如某一日,灾难突然来袭,那么就效仿一下安迪吧,冷静再冷静,沉着再沉着,以恒久的耐心应付不堪应付的一切。世间本没有绝对的公正与平等,身陷泥淖,你要懂得如何借力使力,巧妙自拔。希望与努力总会带给人好运。每天做万分之一,一万天,自己的梦想也会实现。自己也问心无愧,可以笑对人生了。为着那一份蓝色的向往,安迪用一只小鹤嘴锤不舍不弃秘密挖掘了19年,终于打通了逃亡之路,成功实现了自我救赎。而属于我们的那一只鹤嘴锤,又在哪里呢?我们是否一直挥舞着它,不间歇地奔向了我们心目中的希望之所?
  1408幻影凶间  这部影片是根据美国恐怖小说大师史蒂芬?金同名小说改编的,片中的主角儿Mike,也是一位恐怖小说作家,他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创作上,为了制造创作灵感,Mike经常出没在相传闹鬼的地方,带着他的专业设备,企图看到一些不同寻常的灵异景象,可是所到之处都让他大失所望,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了海豚酒店的明信片。  Mike平日里接到的信实在太多,只有那些邀请去恐怖场所探险的信,才能让他多少有点兴趣,而这张海豚酒店发来的明信片更令Mike格外关注,因为卡片上竟然写着:“不要进入1408 ”,明明是邀请,却写上不要来,这让麦克如何忍受?另外,1408几个数字加起来正好是13,这个数字在美国人眼中不吉利,单凭挑战这个数字就够刺激了。  令他奇怪的是,在预定酒店的1408房间时,酒店人员坚定的告诉他,那个房间不能入住,甚至挂断了他的电话,于是,麦克请了律师,如果酒店阻拦他,就让律师告他们。正如所预料的,来到酒店后并不顺利,接待小姐查不到他的预定,最后转到酒店经理那里,又被百般劝阻,奥林经理细述了该房间数十年来的恐怖事件,说没有人活着走出过那个房间,并拿出800美元一瓶的陈年老酒,声称只要不入住就送给他。  但Mike认为奥林经理所说的就像他以前遇到的那些故弄玄虚的事一样,坚持要入住1408号房间,费了好一番周折,Mike终于进入了1408号房间。  他欣赏着这个的房间,一切都那么平静,就像他无数次住过的那些所谓恐怖旅馆一样,没有任何异样。麦克拿起录音机,用写作的方式,对房间做了个口头描述。随后他打开窗子,看到大楼下方变得细窄却灯火通明的马路上,车辆穿流不息。就在这时一阵刺耳的歌声从身后传来,回头一看,桌上的一个小匣子竟然自己放歌来,“怎么会这样,一定是奥林经理在作弄自己”,麦克被吓了一跳,不过很快恢复了理智的思考。  其实麦克刚开始进入1408的一段时间,还是有机会走出去的,即使到了维修工给他修空调的时候,也有机会,只不过那是最后的。麦克走出房间送走空调工,然后返回再关上门,小匣子的1小时倒计时随即就开始了,这让他想起了酒店经理的话“没有人能挺过1小时”,麦克此时已有一种不详的预感。果然,麦克的听觉突然间出现了问题,除了耳鸣的声音什么都听不到了,脑袋伸出窗外也同样听不到,只看到车子无声的在马路上穿梭,就在他缩回头时,窗子落下压伤了他的手,麦克赶紧到卫生间清洗,自来水却自己由冷水变成开水,再次将麦克弄伤。随后电话响了,是餐厅女服务员打来的订餐电话,麦克赶紧说自己认输了而且手还受了伤,正常情况下遇到这种情况,服务人员一定要提供帮助才对,可是电话里的服务员却仿佛听不懂。这一连串反常的现象,麦克从未见过,他真的被吓到了......以前的那些傲气,什么12岁开始就不怕吸血鬼了,瞬间云飞雾散,现在的他只想认输逃离房间,只是为时已晚。  如何离开这个房间呢?麦克能想到的,这邪恶的房间也想到了。当麦克准备打开门跑出去时,发现门镜后面已经变成了一面墙。麦克喊人求救,向隔壁房间求救时,传回的是让人发疯的怪叫和墙面裂缝中不断涌出的鲜血,他还企图沿窗外房檐走到隔壁屋子,然而出了窗子才发现,所有隔壁房间的窗子都没了;他也试着向对面楼求救,对面房间的人则模仿麦克的动作,仿佛是一面镜子,用灯照着仔细一看,对面分明就是他自己;麦克往楼下扔东西,没用,就向飞蛾扑进火,一闪就消失了;于是麦克想通过棚顶的通风管道逃离,不过通风管道虽能进去,可是越变越长没个尽头,还有个吓人的僵尸跟着你;麦克打电话求救,还是行不通,因为那些接电话的根本就是1408房间一伙的,倒是笔记本能上网,结果还是求救无效。  后来麦克竟然在油画涌出的洪水中离开了1408房间,这正如麦克开始时的预想,果然是一个梦,一段因冲浪被海水弄昏后,产生的梦境。绝处逢生这个词对于一般人来说,只是个表达意思的工具,只有真正经历过绝境的人,才能体会到词语活生生现实的一面,麦克经历了1408房间恐怖袭击之后,发现醒来后的海滩是那么的亲切,蓝天、白云还有休闲的人们,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起码对亲情有了新的认识,他到了疗养院,看望了那个他从不关心甚至伤害过的老父亲,希望通过自己的忏悔,从父亲那里得到原谅,爱情自然也从新回到了麦克的意识里,在饭店里他请了半年未见的妻子,向她述说自己刚刚做过的那个可怕的梦,那梦太真实了,看得见,摸得到,他也许觉得只有妻子这个最亲近的人,才能帮他分担心里的恐惧。只是,在饭店里总有些让麦克不安的地方,有个服务人员好像在梦境中见过。麦克依然像平常一样生活着,写小说,和朋友聊天,查询关于1408的历史资料,去邮局取信。邮局就设在海边,麦克在这里能收到很多读者朋友的来信,取信已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对他来说是件很快乐的事吧。这天麦克一如既往的来到邮局,他发现邮局里的工作人员都变成了陌生面孔,对自己的态度非常恶劣,最后还一起用凶狠的眼神看着他,影片最具魅力最独特的地方就在这时出现了,那些人开始砸玻璃、拆墙,麦克的表情也从惊恐逐渐变成了绝望,因为邮局里的一切就像一张墙纸,撕掉后露出的是1408那个恐怖的房间,原来麦克根本没能逃脱!  事情没有结束,1408房间对已经处于极度绝望的Mike开始了死亡引导。不知何时,房间的废墟中立起了一个幽冥世界的大门,当麦克使出了全部勇气将大门打开后,竟唤回了他早已逝去的女儿,女儿的唤回并非让他重温亲人间的温情,而是让他再次体验亲人在眼前死去的痛苦,麦克愤怒了,在破屋里歇斯底里式的疯狂发泄了一番,然后倒在地上。1小时倒计时就在此时结束,房间恢复如初,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不过计时器并没有停止,而是重新开始1小时倒计时,这时,电话铃声响起,女服务员告诉他,可以一遍遍度过这难忘的1小时,无限循环,并且威胁说他的妻子将在5分钟后赶到,届时会直接让她上来。随后,1408伸出了绳子,通过镜子提示麦克,只要他上吊就可以结束游戏,墓穴还可以和女儿的并在一起,以前入住这个房间的人也都是这样结束这场恐怖游戏的。终于,万念俱灭的麦克没办法了,但他没有上吊,而是选择了和1408房间同归于尽,于是一把火彻底结束了自己和1408房间!  可是明信片到底是谁寄出的呢?  酒店经理极力劝阻麦克入住1408,用了差不多8分钟的镜头,好像并不是他,可过后细想一下,酒店经理发邀请,这个到是有点动机,找一个胆量出众的人来除掉这个邪恶的房间,恐怕是经理梦寐以求的吧,所以我怀疑经理发明信片不无道理。只不过酒店经理的行为,也早已在1408的视线中了,麦克刚进酒店时接他的一个早已死去的门童不就是1408安排的么。1408异灵似乎一直在和麦克较量,想麦克所能想,做麦克所能及,麦克的一切行动都在它的掌控之中,甚至在一开始还给了麦克一次逃生的机会,可惜麦克未能警醒,1408也算仁至义尽了。不管怎样我还是很佩服麦克,受尽这样的折磨,意志仍然没被摧毁,放在一般人身上恐怕早已放弃了,最后,1408不得不使用最狠的一招,用麦克的亲人安危来要挟他。  1408房间在烈火中消失了,可是1408异灵却跟着麦克的录音机离开了,影片结尾酒店经理在听麦克录音的时候,竟然听到了麦克已故女儿的说话声。用一句话来评价该片:真TMD恐怖!一进入这样的凶灵空间,你就没任何办法走出来了,结果只能是受尽煎熬,直至精神崩溃,最后只能选择死路一条。
  巴黎野玫瑰  有一种绝望的爱,男人无法承受!  一位漂亮的女孩深爱着自己的男友,但是男友不闻一名,只是一个工人,每天劳累不堪还收入微薄。女孩爱那个男人,并且坚持自己的男友是一个潜力股,总会飞黄腾达一鸣惊人。男人爱写作,女孩就一直幻想男人能够成为畅销作家,即使家里再苦、再穷,她也支持男友将写作进行到底!这是一名不爱财、只爱才、可以和男人同甘共苦的女孩。但是,爱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慢慢被扭曲,随着时间推移,男人还是没有写出名堂,书稿一次又一次被出版商退回,女孩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大闹出版社,还将编辑打伤。慢慢的,在没有尽头的等待中,女孩彻底崩溃了,她疯了……  在疯人院里,她将自己的眼睛挖了出来。而这个男人终于熬出了头,书稿出版,当他拿着散发着墨香的新书去看望女孩之时,女孩已经失明并且不认识他了。在绝望之下,男人不忍心看着女孩受苦,就将她闷死在了疯人院。  这是一部佳作,绝不仅仅是小道宣传的情色片。女主角那种野性泼辣激情四射的演出,让我情不自禁的融入其中,自己的心也随着女孩的喜而喜,随着她的悲而悲,随着她的狂而狂,直到在她将眼睛挖出来之后,我也感觉自己已经失明。那种惊心动魄的心理历程,那种绝望到最后的悲怆,令人久久回味。
  对自断命根者的心理分析尝试  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视频,说是一个成年男子,在大街上用砖头砸断自己的命根子——男性生殖器,并坚持走了很长一段路后,才体力不支倒地,被人送去医院治疗。大夫说已经基本断了,而且由于脱离的时间较长,再殖的效果恐怕不好。  这则新闻震撼了我,其一我是男性,其二因为我从前似乎也有过这样的冲动。没想到真的会有人这样狠心地去实施。我对这个男人抱以同情和理解,并试作此文以表达我的感慨。  在进行分析之前,我想我有必要先进行一些假设或猜想,然后才能在这些假设和猜想的前提下进行分析。  这个人做出如此严重自残的举动,在一般人看来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这里面肯定有一个深刻的动机,我想,就我自身出发来猜测他的话,命根子一定给这个人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烦恼,或者,他把他的无穷的烦恼都归咎于他的命根子。他砸掉自己的命根子,就是希望了却这些深重的烦恼,从而换来心灵上的宁静和平衡。而且就像我上面说的,决定做出这个举动需要惊人乃至超人的勇气,所以如果他做到了,那么我想他此时也应该得到了他所希望得到的,或者至少得到了很大一部分。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说他做的这个决定可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仅仅是出于一时的对他身上的这个恼人的存在的极度憎恨,憎恨到绝望的地步。  更或许,因了这个举动的惊世骇俗,他在实施之前必然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挣扎,因为做出任何一个选择都有得失之难,在痛苦地判断后,他最终狠下心来,选择了他认为自己应该选择的路。  但是从他冒着失血过多的风险而不积极进行自救的做法来看,他似乎并没有认为自己做出了一个明显正确的选择,而仍然陷于绝望之中,任由自己自生自灭。  当然,这是一个残酷的二选一的问题,对他来说,非此即彼,做出了选择后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并且,他可能没有很好地估计到自己将面临怎样的肉体和精神折磨。当他冲动地自残后,他又陷入了肉体精神双重痛苦带来的无法挣脱的绝望中。又或者说,这个绝望在他的意料之中,又在他的意料之外。意料中的是,他想象了将会得到巨大的痛苦,然而,只有体验了之后才可以真正领会那到底是怎样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以,那又是意料之外的。  总而言之,我对这人的假设是,他经历了一些精神或肉体或者两者皆有的挫折,他认为这些挫折是他的命根子带来的,或者说与之脱不了干系。既然命根子是一切苦难之源,那么长痛不如短痛,一了百了,一断了却一世怨,于是他断了。断裂的痛苦如此巨大,他甚至陷入了半昏迷状态,跌跌撞撞地胡乱走,直到倒下。  那么好,假设好了,就来进行进一步分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但我还是要尝试一下。  男性生殖器,我也拥有它。所以我能了解它给男人带来了什么。  它是性别的象征,是男性的生理功能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排尿和排精。说到这里,我还必须假设那个自残的男人不是因为排尿不畅才砸自己的,这个应该不足以造成如此严重的精神负担。所以下面我将忽略它的排尿功能。  它意味着一个深刻的问题:性欲。  自从我意识到性欲以及满足性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就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造物主让生物的性受精过程变成一种极度美妙的、令所有有此功能的生物都无从选择地快乐和享受,就是为了让物种能有巨大的不可阻挡的毅力繁衍下去!  性欲是一种最原始最根本的欲望,以至于我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整个宇宙中的各种天体运动,可见的不可见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在宏观上都可以理解为一种性生殖过程。因为这些运动是基于一条基本自然规律——矛盾演化规律——的外在形式。  如此可知,性欲是不可逃避的。然而,这个自残的男人,难道是企图脱离这一规律吗?——如果上述假设成立,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这个男人不是任何一种其他生物——没有意识的生物,也不是任何一种无生命的物质,他是一个人!  他是一个人,他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他能看到自我,看到自己的肉体和精神状态,并且,正因为如此,他站在自己的对立面。于是,他的灵魂和他的肉体在精神层次上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我认为,人之为人的最大困难在于,他不能同时处于有意识状态和无意识状态。人在有意识的状态下会对无意识产生深刻的恐惧;而人在无意识状态时,意识又会不胜其烦地冒出来,对无意识的沉溺状态进行观察、审视——也就是干扰。  对那个自残的人来说,他的手和他手上的砖头象征了他的意识,而他的生殖器则象征着他的无意识。  这里有必要进一步解说一下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是原始的,是从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是本能;而意识这是人类进化的成果。目前看来,人类是唯一具有意识能力的生物,因而人类自命为高级生物。  人类文明相对于地球地质史乃至宇宙形成史,是极为年轻的,所以人类意识在现阶段还仅仅处于萌芽状态,还很不成熟。因此,人类目前的活动规律是无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意识则总是不自知地受到无意识的操控。人类很容易陷入狂乱的精神亢奋状态,很容易盲目地以为用他的意识可以为所欲为。当然,事实证明这是以卵击石,意识总是在它不能清楚认识自身地位时被无意识狠狠地击败。这个说法在我前一篇文章里提到过。  意识在冷静的、不狂妄(或者说不执著)的状态下具有极大的潜力和美妙的品格,反之则陷入自残的深渊。意识——或许可以称为理性,如果能真正理性地、仔细地、认真地对待自己,就可以一步步地达到理所当然的目的。也就是说,在遵从无意识的限定和指导的情况下(无意识或许可以被称作自然),意识才能够健康祥和地进行完整的生命旅程。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的思路就逐渐明朗起来(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我们的意识才是光明温暖的),那个自残的人试图与他的无意识对抗,于是他似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准确地说,他自断命根并不意味着他就了断了他的无意识,他了断了性冲动,却不能了断他的呼吸、心跳、食欲等等其他的不可违逆的天理。但是,就他所处的环境来说,性欲应当是最大的矛盾,以至于他如果不了断,就几乎无法生存下去。因为他陷入了精神撕裂状态,而他的意识还没有足够强大到能看清楚自我到底发生了什么的地步。他宁缺毋滥,干脆把分裂中的两部分用砖头劈下一部分来,这样他一来至少就摆脱了自我分裂。  如果这种暴力而无奈地做法最终换取了心灵的宁静,从而意识得到真正的独立的话,那么他的这种做法是可歌可泣的,这是自我为了取得进步而进行的一次牺牲惨重的革命;但情况极有可能是,他的自我同时崩溃了,因为他此前强烈地依赖它的无意识(命根子)的存在而存在,现在它消失了,他也丧失了组成自我的必不可少的零件,即使他痛恨它带来的烦恼。  于是我们的分析就从原理阶段进入了心理阶段。我要开始揣测他的心里活动了,尽管之前的分析已有提及,但还是不明晰。
  是的,性欲的冲动,就像闻到了腐臭的苍蝇,挥之不去。他在任何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冲动(据说男人每隔三十秒中就会有一次性幻想或者性冲动,而女人则是每隔三十分钟),一旦冲动起来,他就会忍无可忍,不受控制地从思想上到身体上去试图满足这种冲动。我记得有句这样描写性冲动的话:年轻的时候,看到了鸵鸟也想日!这个描写一点也不夸张,刚就看到一则新闻,一个三岁的幼女几乎被一个四十岁的男人强奸致死。并且,这种冲动是违背一切道德伦理的,它可以以任何一切可能的异性特征为对象而释放出来。在情急的情况下,它可以无视人的道德目光和羞耻心而进行不顾一切地满足(比如有一对男女在水上乐园的滑水道上做爱,而另一对则在地铁里面做,且到了不顾旁人拍摄的地步)。  于是很自然地,他的性冲动给他带来了道德人伦上的深刻自责,甚至严重影响了他正常的意识功能,使他无法进行冷静地思考和推理,使他无法正常地生活和工作,甚至使他犯下了道德或者法律上不可饶恕的错误。  从而我们可以推想到:一、这是一个在性生活方面不能获得正常疏导的人;二、或者他的欲望太强烈,导致他认为可以得到的成就而无法得到;三、还有,上面说了,他犯下了良心上不可宽恕的错误;四,他是真的无法忍受自己竟然如此不可理喻地不受自己控制,他会自问,难道自己就是一头野兽?当然,或许还有一个原因,他病了,他痛恨自己生了这种不可告人的病。  总而言之,他是一个不能与自己和平相处的人,他视本能为敌人,而不是应该尊重的朋友。当然,单独的个人原因是有,也许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教育方式、世俗观念、社会舆论、人口结构以及阶层对立等等。如果要逐个推敲,那就很难说完了。  他或许是一个可悲的人。或者,他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可悲的社会——一个无视人尊严的社会、一个被畸形观念统治的社会。他与那个剖腹自医的妇人一样,都有一种最深层次的无奈和勇气。他们的无奈是因为没有人帮助他们,乃至没有人意识到帮助他们就是帮助自己——没有人有真正的意识;他们的勇气在于,他们终于领会到最终能帮助他们的还是他们自己,只是可惜他们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量来继续完善这一想法了。  我们每一个健康的,或者说暂时无忧的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幸运,不像这样极端的人物一样,面临永恒悲惨的命运。  向那两位极端自残的人默哀!  幸存的人应该把握短暂的生命,努力让其了无遗憾。  说了这么多,还是没说够,就让我再借题发挥下,多说几句吧!  我以为人的意识之最终目的,首先是确实要满足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意识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来让那些本能得到更宽裕的满足,当这种宽裕达到一定程度,意识也就应该借此创造的条件来进一步完善自己,而不应该无休止地制造各种极度膨胀的刺激去扩充那些原始的冲动来使之变成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原始的欲望所需的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很少: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繁衍后代到底需要多少物质条件呢?这似乎是一个不难回答的问题,当然你也可以说得无限复杂——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地域的、文化的,如此等等的原因都会使不同环境下的人们都无法或难以实现那个简单的要求。  那么,意识的最终目的的第二点,还是那个古老的哲学话题: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这个和谐不仅仅是环境和生物的和谐,最根本的是,心理、心灵上的和谐!
  精神分析  现实社会的压力,使得很多人得了心理疾病,很多人避而不谈认为是见不得人的事情,其实心理疾病就像感冒打针吃药一样,心理感冒了而已,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走出来。  一个人的“心理障碍”跟小时候所经历过的事情有很大的联系,在精神分析里有一种疗法叫做“宣泄"疗法就是让一个人自由的联想把小时候所压抑在心理上的问题发泄出来,通过动作,语言,回想当时的情境从新演一遍。  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  自我就是一个受起包,既要照顾好本我的本能,还要受超我的约束,这两者之间一旦失去平衡,内心会产生剧烈的冲突。解决的办法就是让这两者之间处于平衡的状态,达到心理上的稳定。  事情都有个原因,当然包括“心理”上的问题,不会无缘无故出现心理上的问题,按照  精神分析中的说法,那要追溯人小时候的经历成长,在小孩子很小的时候,最需要的是  父母的关爱,呵护,如果很缺乏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也是一个人  在很小的时候形成,这会导致一个人的成于败。  所以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可以追溯到小的时候,如果一个男孩很小的时候很缺少父  爱,体验不到父亲上的力量,会导致性格上的懦弱,自卑,感受不到自身的力量感,女  孩缺少母爱会导致他一生不懂得尊敬别人,自我为中心,正所谓“子女不孝父母之过”  所以,在很小的时候一个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多么的大,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多么  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庭,需要父母的关照,呵护,在缺乏对外界感受的能力下,父母就是  我们的港湾,是我们一生当中最不可缺乏的动力,一旦失去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会导致  一个人不可挽回的灾难。  在“精神分析”里弗洛伊德提出了三个“本我“自我”“超我”一旦这三个我失去平衡  会导致一个人心理上的失衡,本我只遵循可乐原则,人的欲望,本能。自我要顾虑到本我  的感受不能随便你怎么样就怎么样,超我代表了人的道德感。自我就是一个受气包,应付  着外界的压力,还要顾虑超我的干预,人的心理平衡状态就是这三个我最基本的平衡,自  我小心翼翼的维持,一打破这规律必定造成一个心理的内乱。  人的潜意识有着巨大的能量,如果我们能彻底的发挥出来,那么一个的能量将是不可估量的,包括破坏能力,创造能力。  希特勒,德国纳粹分子的头目,引发二次世界大战,造成全世界人民的恐慌,他的破坏能力是比喻不了的,还有爱迪生的创造能力,也引发了世界的改变,看到没有一个人的能量是多么的巨大,就看你是搞破坏还是创造,潜意识的的能量彻底爆发,那是多么的可怕,惊人。
  华为员工自杀   媒体中接连爆出华为员工中有人自杀、自残,有些员工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连续的自杀事件,引发了社会得普遍关注:是什么让华为的员工走上了不归路?有人把矛头直指管理层,认为是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导致了众多自杀事件,还有人把视线投向员工自身的心理素质,认为是不成熟的个人心态导致了这一切。究竟谁是谁非?  解读:华为又有员工自杀,于是其又成了媒体的焦点,为什么总是你?自杀的员工如同华为的人肉炸弹,总能将公司推到万众瞩目的风口浪尖上,难道华为是自杀者的摇篮,存在自杀的机制?当任正菲的三高政策:高效率、高工资、高压力中,高压力远远大于前两者,员工心灵上能否负重?很多人也用异样的态度看待华为的狼性。  高级白领们一向受世人瞩目。他们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有不菲的收益,但同时也肩负着常人想象不到的重任。华为员工自杀自然有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原因,但一方面,还有员工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白领,不单是一种职位称呼,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代表着巨大的压力:从经济上到生活上。为了维持白领生活,很多人都要起早贪黑,在高度竞争的环境里拼搏。经济压力使其不敢放弃已经显得无味的工作。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劳动也使工作变得没有激情。在个人生活上,缺乏情感支柱和来自朋友的支持,也使得这批人变得日益憔悴。  个人心理健康维护,是现阶段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人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其表现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如何调整个人心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就成为了新课题。在面对困难时,心理健康者会想办法解决困难,如果无计可施他们懂得放弃。而心理脆弱的人则也会选择放弃,不过是放弃自己的生命。或许这就是华为员工自杀案带给世人的启示。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脆弱的人不会有一个脆弱的外表,却会有一个脆弱的心。种种自杀表明,死亡不是最可怕的。对于某些人,他们怕责任、怕失败、可是不怕死,所以这种人遇到大的挫折多半会选择自杀,因为这是最简单的解决之道,死了啥烦恼都没了,他们认为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而活却需要一辈子的勇气。但这样做会愧对于家人朋友,更愧对于自己。但是有些人他们不怕责任、不怕失败,但是很可能很怕死,从来不把生命作为筹码。所以这种人遇到大的挫折多半会从头再来。这种怕死的人反倒成了英雄,他们会自信坦然地接受事实,义不容辞地从头再来,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反败为胜,可能就不能给家人、给自己更好的生活,所以他们咬紧牙关,继续向前,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修成正果。  归根结底的根源是人的差异。一个受过教育、智商健全的人,面对高楼,下去就是告别人世;转过头就是一个新的开始,在生命弥留的最后一刻,他的身份一下子变成了半个上帝,由他决定一个人的生与死。选择下去的人,game is over,而且是永远over,他没有想到多少残疾的人想拥有他那健全的身体,多少年老的人渴望他那似水年华,多少身患绝症的人期望能够像他那样活蹦乱跳,当然,所有这些不如他的人不会像他一样跳下去。 因为他们知道生命的宝贵,知道比起生命,残疾不重要,年龄不是问题,病魔也不过是挑战。  只要活着,一切的一切都不是问题!最后送即将成为半个上帝,裁判自己死刑的人:姑且把你现在的遭遇当成最低谷,那恭喜你,因为你再也不能往下了(当然在往下是地狱,但是自杀的人都以为会上天堂),这说明你峰回路转的时候到了,往上爬一步就是进步,就是改善,多容易成功啊。做人的起点低不是坏事,失败到最低点,你也有可能重新站起来。
  集体催眠术  几个月前,我认识了一位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后来的几个星期,他每星期拉我去参加一个聚会,聚会的内容是流行的杀人游戏。游戏很刺激,参加游戏的人也让我觉得很舒服。本来以为,又多了一个很棒的朋友圈。但第五次杀人游戏开始时,这个圈子里最受人尊重的朋友说:“游戏开始前,我们先讲个关于成功的课吧。”这是一个关于传销的课。尽管我尊重这些朋友,但传销的方式我不接受,于是退了出来。后来,我一直想,这个传销方法真不错。等关系建立得非常好了,再来谈传销,在乎这个圈子的人只怕就离不开了。  写到“集体催眠术”这种心理方式的时候,我这个想当然的认识动摇了,我开始想,那种热火朝天的传销场面才更高明吧,因为它里面的集体暗示性实在太强了。这样的场面我经历过。上大学时,我就被一个校友(做某品牌直销的)带到一个类似于传销的誓师大会上去。我去的时候,大会已经开始。大会现场的房间算是很大了,但人更多,密密麻麻得有近二百人,摩肩接踵,但秩序好得很。一开始只有主持人在声嘶力竭地呐喊:“下一个,帅哥××上场,给我们分享他成功的故事。”接下来,一个个子不高且绝对不帅的“帅哥”一脸兴奋地跑上讲台,他不急着分享故事,而是大声地喊:“大家先跟我跳一支舞好不好?!”“好!”屋子里的近二百人齐齐呐喊,声音震耳欲聋,吓了我一大跳。激昂的音乐随即响起,在逼仄的空间里,我身边的每个人都在扭动身体。只有我安静地旁观,当时正值广东的春天,屋外阳光灿烂,春色迷人,但这栋屋子的窗户蒙着厚厚的天鹅绒窗帘,透不进一点阳光。但灯多光猛,屋子倒不暗。现在想起来,这个房间布置得很有技巧。空间逼仄,摩肩接踵,这样人就没有办法留出自己的心理空间,也就少了反省,容易受人影响,容易被操纵。并且,没有屋外阳光和春色的诱惑,人的精神就会只关注屋内。至于跳舞,呐喊式的互动,分享故事等等,无一不符合“集体催眠术”的技巧。用催眠师来代替演说家,用暗示来代替雄辩,用戏剧的方式去激发他们采取行动……它今天真的已经不再是交流的工具或者雄辩术的一种发展形式,而是成了这样一种技巧,它可以使个人受到暗示力量的影响,进而对他们施以大规模的催眠。也就是说,不管有没有道理,只要你会集体催眠术,就可以去制造上面这样一个场景。那样,只要你叫来一大批人,这一大批人会有一大半被催眠。在催眠状态下,你不需要用智慧去说话,你只要声嘶力竭地去灌输“跟着我干你们一定会赚钱”、“这样做一定好”等等,这一大批人就会稀里糊涂地相信。大家似乎为梦所左右……看起来,某些似醒非醒的懵懂状态正是群体既让人恐惧又让人迷恋的真正原因。集体催眠术很有效,在场的人并没有真的像被催眠一样陷入深度无意识状态,但主持人声嘶力竭的喊叫最终成了很多人的信念,他们深信只要自己这样去做就会一样赚钱。于是,传销成了那几年最流行的东西。传销很多时候运用集体催眠术,一开始都是用赚钱、成功学这些内容来吸引我们。他们让你相信,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成功的方法。但在很多时候,你只是他们成功的方法而已。  如何与传销者对话呢?我说:永远不要和白痴争辩,因为他会把你的智商拉到和他同一水平,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禁闭岛  想是摆脱绝望痛苦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部步步惊心、迷雾重重的悬疑片。  简单剧情: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警官泰迪带着一名助手登上禁闭岛,侦破一个杀死亲生孩子的女精神病人逃脱孤岛案件。在侦破过程中,他发现这个岛上的医生和医护人员以及看守似乎在掩盖一个惊天秘密,泰迪克服重重困难,冒着死亡威胁,抽丝剥茧,终于找到了岛上最神秘的灯塔,在灯塔里面,隐藏着他要寻找的真相。  没想到,真相却出乎意料的令他绝望。主治医生告诉他,岛上根本就没有女精神病人逃脱,而警官你自己,就是一个正在接受治疗的顽固型精神病人。只因为你遭受了二战心理创伤,精神错乱的妻子溺死了你的两个孩子,你无法接受这一切,便精神分裂,在岛上接受治疗。而这一次历险,完全是你自己的想象和编排,而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只是为了迎合你的闹剧,不得不参与其中。最终,暂时清醒的泰迪接受了额叶切除手术,变成了一个白痴,永久留在了禁闭岛。  描述因为绝望陷入幻想和狂乱的电影很多。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突如其来的打击能将一个人彻底打入十八层地狱,为了救赎、为了悔恨、为了解脱,精神错乱是一种无法摆脱的选择,当然,还有一种解决办法就是自我了断。很多人无法了断自己,只能在狂乱的精神世界里悔恨游荡一生。
  你还在被伪成功学忽悠吗?  如果这个世界学“成功学”就可以成功?那么学“总统专业”是不是可以当总统啦?说起励志,中国现在的励志多了,又是开发潜能?又是如何成功?又是速成捷径?在我眼中,很多都是忽悠!  先说成功到底该如何定义?成功不只是“赚到钱了”!要看自己的目的和梦想是什么?如果你的梦想是找个漂亮女人,那找个漂亮女人就成功了!如果你的梦想是成名,名满天下那一刻,你就成功了!如果你的梦想是报仇,当你砍去敌人头颅的时候,那一刻你就成功了!如果你的梦想是才子,好好学习就行了!成功就是梦想成真,根据梦想的不同,成功的标准就随之改变。  讲成功学的有两种人:  一:是真的功成名就了。闲着没事,出来炫耀一下,释放一下多年的情结,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些人都会告诉你,成功没有秘诀,用心做一件有可能做大的事情,运气好就成功了,这是在讲实话。  二:是靠讲“成功学”谋生的,俗称“江湖说书艺人”,有的连学都没有上过,有的号称名校毕业,却经不起验证,有的故意把自己说的很沧桑,忽悠一阵子!  看一看书店里市场销售学和企业管理讲座,有什么新观念?这些新时代的江湖说书艺人,就是在和人们玩一种博弈金钱游戏,你问问他们,学过企业管理吗?他们有自己的企业实体吗?有的还找一个企业挂一个虚名叫总经理,整天在外卖书讲课。真是对应了一句俗话:挂羊头卖狗肉。他们不是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只是一个企业咨询公司,到处讲企业如何成功,贩卖他的企业产品销售或者企业管理的新书,其实都是肤浅的大杂烩。上世纪的80~90年代,台湾出版了无数类似的图书,现在的“成功学”的书,很多都是从台湾出的书里“引进”过来的。到处讲,有的企业就是听了所谓“成功学大师”的讲座后搞得企业倒闭的。这正相当于看过几本总统自传,到处讲如何让人当总统一样荒谬,这是一场滑稽闹剧。  个人奋斗很可嘉,实现自我很诱人,名利滋味很甜美。“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人投身其中,这些人心怀理想,携有热情,却被利用。 比如说激情, 我说:你的激情再大,也会是一条抛物线!  学习是这个世界上最纯情的一件事情 ,学习面前人人平等,学习才可以得到知识,知识才可以改变命运。而学习只有一条路: 好好学, 用心学, 持久的学, 学有用的足够了……一不小心 你也可以学到一个凌驾于单科知识的学科组合。  “成功学”大师,对着一群人,有些人有希望,有些人没希望,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我觉得这是害人的,可能这个地球上确实出过一个1米67的人成为NBA的一名球星这样的事件,但是你因此应该对着一大群1米67的人说,告诉他们应该去打篮球吗?这是害人的。   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拜金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拜金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效,将人卷入无休止的购买与淘汰的恶性循环中,恋物成瘾;性自由以人性为噱头,以性爱为药效,不断释放暧昧与激情的烟幕弹,纵欲成瘾;“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 三粒毒药中,以“成功学”危害最巨--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会气氛、“毒”化人心、破坏多元价值观之实。在“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豪宅、名车、年收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助你“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三个月赚到一百万”、“有车有房”、“三十五岁以前退休”……“成功学”泛滥于职场和网络,上进人群迷失在多款提升课程和短期培训班里,“成功学”大师满天飞。  我为了搞清“成功学”的奥秘,曾专门去听一个名气没有陈安之响、但也属重量级的 “成功学”大师的授课。这位“成功学”大师讲的,无非是“去掉我执”、“返璞归真”之类的禅言或道论,而且错漏百出。我的观感是:“明明授课者在‘我执’,却要听者去掉‘我执’;明明授课者是在进行‘现代化’运营,却让听者去铜臭,归璞真;明明授课者自己并未真正成功,却要喋喋不休地大讲成功之道……好一副霸道相。听后令我觉得:原来不过如此如此。这哪里是成功学,分明是一种舌辩术,完全是效法苏秦、张仪故技,凭借成稔于胸的骗人说辞,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有人评论陈安之的演讲煽动能力确实很强,但就是因为太强了才是真正的致命之处。他的演讲、培训费动辄成千上万,只要有人来听他演讲,他就算成功,因为赚到钱了,而且还不少。至于听众成不成功,他不必打包票,因为成功了是可以解释为他激励有效,不成功则是你自己不够认真、努力。这就是“成功学”大师的赚钱之道。他们也许称得上“成功”,但这个“成功”是建立在更多渴望“成功”的人身上的。
  窘困与亮光  马尔克斯的作品《百年孤独》首版就发行了一百万册,之后又在多个国家一版再版。一本书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作家们一定很羡慕,我也很羡慕。可是如果我们了解马尔克斯创作《百年孤独》时的状况,恐怕就不仅仅是羡慕了。那些日子里,马尔克斯整天坐在家里创作,“一分钱都不挣”,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妻子想办法。困难时,他们走进了当铺,当家里的东西维持生计。后来连房租都交不起了,马尔克斯的妻子和房东商量,到六个月后一起付--9月份是马尔克斯计划完稿的日子。8月初,作品完成了。马尔克斯和妻子到邮局去寄稿,糟糕的是他们的钱连邮寄费都不够,只好把书稿先寄一半给出版社。滑稽的是,慌乱中他们寄出的竟然是后半部。但好事依然来了,没等他们凑够作品前半部的邮寄费,出版社的文学总编就迫不及待地想看前半部,给他们预支了稿费。灰暗的生活终于迎来了亮光。  人们往往只看见成功者的辉煌,可成功前的落魄和屈辱很少有人知道。有人说马尔克斯是幸运的,我想不能轻易用“幸运”二字来评价他。非凡的艺术才华才是他成功的绝对保证,而在艰难逆境时的坚持也是其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艺术家都曾长时间在黑暗中摸索、挣扎,有的临终也没有见到成功的亮光。凡高一生潦倒,靠弟弟的接济才得以生存,他去世后作品才得到认可并成为无价之宝;贝多芬在贫困时恨不能“为了面包与金钱,多榨出点音乐来”。但不管条件如何恶劣,他们都没有停止艺术创造和追求。他们生命所绽放的艺术之花最终成为全人类精神生活的“亮光”。
  卡奴悲剧  懂得滚雪球不只有巴菲特一个,信用卡也懂,黄珺之死的导火线正缘于其两张信用卡利息的滚雪球。1980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市的黄珺,到宁波工作10多年,她像千百农民工姐妹一样,在有了一定经济积累后开始经商,成了一个小老板。但让她始料未及的是,未等她的老板梦醒来,便化成了流落异地他乡的冤魂。而造成这一切转变的,是两张催命的“信用卡”!  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间,黄珺一直从事黄金期货投资。那段时间,正值各大银行大肆在信用卡领域跑马圈地,将办卡列入考核相关业务人员的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有的甚至“站街”拉人,仅凭一张身份证就可在不同银行办卡。像黄珺这种账户资金往来较活跃的“小老板”,自然成为这些信用卡推销员的主攻目标。于是,黄珺分别在深发展、广发行,交行、招行办理了四张不同额度的信用卡。黄的投资需要资金,信用卡取现的功能正好帮了她的忙。但到了2009年底,黄珺投资出现亏损,不仅欠下亲友部分债务,在广发行、交行卡上取现的资金也一时无力还上。黄珺的姐姐也说,黄珺先还私人的钱,认为公家的迟点不会碍事。但没料到,信用卡累积性的计息方式,将她的欠款雪球一样翻滚。  以广发行为例,银行记账日至对账单通知的到期还款日为免息还款期,最长为50天。透支利息日利率为万分之五,按月计收复利,复利计收对象包括本金、利息、超限费、滞纳金及其他手续费等全部欠款。以黄珺未结清的两张信用卡为例,广发行欠款为5.2万元的本金,一年时间随着利息的增长达到了9万多元;另欠交行信用卡本金为3.5万元,利息将近2万元。日,黄珺到广发行协商还款计划。但未等达成协议,黄珺便被宁波市公安局海曙分局望春派出所民警从广发行宁波分行带走。5月24日,望春派出所以黄珺涉嫌信用卡诈骗罪将其刑事拘留,后投入宁波市看守所。而更加不幸的消息在7月8日上午9点左右传出,黄珺家属接到宁波市看守所的电话,告知黄珺患病,住进了113医院。10点多,家属迅速分批赶到医院。医生告诉家属,黄珺已经死亡,原因是吞了大量金属。据此,医生推断,黄珺在上吊自杀前的6月29日就已在吞食了大量金属。医院方解释称,黄珺吞食的金属在体内,形成肠梗阻塞,返回到胃部,向上进行呕吐。另外由于黄珺在病床上手脚被交叉铐住,头不能转动,金属呕吐不出来,返回下去塞到气管,窒息死亡。  卡奴悲剧  这真是个莫大的悲剧!是什么令当今社会的人沦落为“奴”?中国卡奴正在自杀、抗争、犯罪间绝望挣扎,他们的命运反映出人性的弱点,更折射出社会的弊病,令人唏嘘,也令人气愤。悲剧已经上演,他们被忽悠“借钱提前消费是高尚的行为”,在这样的银行推销攻势下而申领了信用卡,而银行推销时对风险却只字不提。因有一个月到50天的免息期而透支,却因高达18%的年循环利息(不包括滞纳金、罚金、手续费、超限费等)而债台高筑,因此而沦为“奴隶”……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眼下正在中国上演的真实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是泱泱几十万之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卡奴。司法和金融主管部门将无力偿还银行最低还款额、且连续3个月未能还款的定义为信用卡诈骗犯罪,将他们投入看守所、监狱,将毁掉别人的一生,其家人也被害得极端痛苦。随着物价上涨,竞争加剧,那些本来收入够每月还债的“隐性卡奴”也将“正式”沦为“奴”。“制度杀人”太可怕,本来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一个人理财不当、过度消费理应自食苦果。但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几十万人身上,便不再只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了。发卡金融机构曾经各出奇招诱人办卡,送礼品、免年费,声称“只要有工作就能办卡”,引君入“卡”,致使大量人持有高额度信用卡(我就曾经被银行批准了额度为30万的信用卡)。这些卡办理前信用评估严重不足,如此宽松政策的背后,是金融业不计后果的牟利动机。信用卡的年循环利息高达18%(不包括滞纳金、罚金、手续费、超限费等),远远高于其他金融产品,与黑社会的高利贷无异。近几年银行放卡量大增,每年利息及手续费滞纳金罚金等收入高达天文数字。利益驱动令发卡单位不理会持卡人的经济能力及行为能力,并在某种程度上误导民众特别是青年人大量消费。追本溯源,金融制度才是让人变“奴”的推手。金融机构发卡泛滥,直至演变到今天悲惨的“卡奴现象”。近年来,国内频传卡奴自杀悲剧,震动社会。子欠卡债,累及老父毁家代偿;父为卡奴,携子女一同自杀;情侣刷卡无度,双双跳楼身亡;父母无力还债,全家同赴黄泉……翻开网络和报纸,几乎每天都有卡奴的死讯。拜金主义思想害人,这些卡奴是不当金融制度的牺牲品。他们刷卡消费多在商场精品柜台,手表、珠宝、服饰专卖店,酒店,KTV,酒吧等。有金融业者形容持卡者是最不自律的消费者,但这种不自律来自社会推崇的拜金主义和奢侈的生活追求。商家推出以“高尚”、“豪华”为标榜的一整套衣食住行的高档生活模式,仿佛不如此便不是成功人生;政治人物、商界名流、演艺明星夸富竞奢,给大众以不良示范。升斗小民每日耳濡目染,虽不能至,心却向往之,这时银行再“及时地”把透支权送到手上,便一步一步诱使他们由人变“奴”,可以说他们是卡债的奴隶,也是拜金主义导向的受害者。可谁来拯救悲惨的卡奴?卡奴以自杀、告状、犯罪等激烈方式向整个社会传达自身的绝望与挣扎,但问题浮出水面已多年,相关部门仍无法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卡奴仍挣扎在生死之间。主管部门以尊重市场机制为由,不约束银行业。这就意味着卡奴们不得不继续支付高利贷似的高额利息。甚至,有卡奴手捧煤气罐到银行要和官员同归于尽,令人震颤。有的银行甚至会委托社会上的讨债公司暴力或变相暴力讨债,这种行为无异于逼人自杀。卡奴无法从“奴隶”回到人,而且很多人已经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如今出现的卡奴阶层,是文明社会的悲哀与失败!难道这全是卡奴的错,一定要将他们投进看守所、监狱惩之而后快吗?金融政策的失败、制度设计的残酷、某些管理者的无能,也应该对此负起一定的责任。
  看《西游记》新悟  要不是天天加班忙着考核,我早想写了。我一般不看国产电视剧,但名著例外。《西游记》一部谈不上特别喜欢的经典名著,张大导演又拍了一遍,说真的,早该重拍了,第一部只能算个舞台童话剧,适合1到10岁的孩子看。根本谈不上思想内涵,导演只想着把每个打妖怪的场面拍热闹就行了。这一版不一样,还是拍出点看头的,至少对原著的理解上,合到《百家讲坛》的《大话西游》的理解,这里我不重复,我只谈我的个人感受,我受到严重启发,每次看到孙悟空一会找道家借兵降妖,观音如来找孙悟空做思想工作,恍然大悟,原来天国行政体制与中国大陆的人间是一样的。  如来,观音,以佛家为代表的,是思想教育,精神引导,信仰理想,就象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样,不能动摇。而以玉帝,托塔天王,太上老君还有等等真人为代表的道家,则是实现四项基本原则的法律保障。他们是天国的基层部门,具体管理天国各项具体事物,目的只一个,确保人神妖鬼精神上信仰佛家,具体工作生活娱乐嘛,那就不关佛的事。双轨制,确保社会平衡运行。佛,永远正确,道,正确与否,解释权保留在佛的手上。  再细分下去,行政机关单位,往往由取经四人一马所成,所有单位组成了天国。天国,似乎就在人间,但地狱也在人间。因为,人间的妖魔鬼怪,比取经路上的那些妖怪多多了,且更厉害,最厉害之处,人间的妖怪更无廉耻,更无赖。而面对妖怪的人,往往只是赤手空拳的普通人,如果你不想被吃掉,就要好好修行,变成更厉害的妖怪,打败一些妖怪,你才能生存。当然,你仍然会被吃掉,只不过,被吃得晚一些,好好修炼,多活一些时日也是值的。毕竟还有神创的奇迹在引吸着生的兴趣。
  科学怪人之再生情狂  你创造了我,我却要毁灭你全家!  2002年的一个晚上,还在上大三的我,到了一家镭射电影厅,看了这部令人毛骨悚然的科幻电影。看完后我整整做了一个晚上的噩梦,场景历历在目,就像刻在了自己的记忆中,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血腥、惊悚、绝望、温情,就像将很多截然不同的感受巧妙混杂在了一部电影里面。科学怪人,让人害怕也心生可怜之意,它与科学家两个人的对决,以及营造的19世纪那种阴暗华丽的场景让人过目难忘。  科学家的妻子--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最终也在怪人的报复中死于非命。  怪人本来心地善良,他也尝试和别人沟通,想融入这个社会,不料想没有人能容得下他,甚至到了森林深处,连贫穷的农夫都要赶他走,home!friend!这是他念念不忘的两个字眼,但是他却没有家,没有朋友,绝望之下,他开始了血腥报复,直到将创造自己的科学家弄得家破人亡之后,才只身逃往北极。精疲力竭的科学家一路追踪,最后力竭而死,而那个命运悲惨的科学怪人,也自焚在冰面之上。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电影,一部彻头彻尾的令人疯狂和绝望的电影,全篇充斥着黑暗和死亡。
  恐怖游轮  这部电影的灵感其实来源于古希腊神话,Sisyphus推石头的故事。当宙斯掳走河神伊索普斯(Aesopus)的女儿伊琴娜(Aegina),河神曾到科林斯找寻其女,知悉此事的西西弗斯以一条四季常流的河川做为交换条件告知。由于泄露了宙斯的秘密,宙斯便派出死神要将他押下地狱。没有想到西西弗斯却用计绑架了死神,导致人间长久以来都没有人死去,一直到死神被救出为止,西西弗斯也被打入冥界。在被打入冥界前,西西弗斯嘱咐妻子墨洛珀(Merope)不要埋葬他的尸体。到了冥界后,西西弗斯告诉冥后帕尔塞福涅(Persephone),一个没有被埋葬的人是没有资格待在冥界的,并请求给予三天告假还阳处理自己的后事。没有想到,西西弗斯一看到美丽的大地就赖着不走不想回冥府去了。直到其死后,西西弗斯被判接受推石上山的惩罚。他要把一块大石头推到山顶的另一边,但是由于石头的重量使他每次推到山顶的时候,石头都会再滚下来,再推到山顶,又会滚下来。西西弗斯只能不断地重复之,陷入永无止尽的轮回中……  所以电影讲的是一个亡灵试图在死神面前做无谓的挣扎,深陷于由自己的意念营造出来的炼狱里受苦的故事。  这部电影起点即是终点,终点也是起点。在单亲妈妈杰斯与儿子的对话中拉开序幕,画面的切换有点突然,穿碎花裙的杰斯上一刻还在咒骂因为将颜料倒在地上的儿子,下一刻却是穿着牛仔短裤的便衣正大力的拥抱着儿子,似乎久未见面的母子一样的思念与渴望,而儿子的眼神却是空洞与麻木,杰斯极力安抚一直挣扎的儿子,像催眠一样的在他耳边低语。   匆匆忙忙的杰斯到底要去哪里?什么事情让她如此的魂不守舍?她一直都在赶时间,因为她跟好友Grag约好了出海游玩,但是因为儿子的拖累,让她误了时间,这让她非常的愤怒。在不幸福的婚姻中,杰斯将对丈夫的不满转移到儿子的身上,儿子的给她带来巨大的压力,就像一个沉重的包袱一样让她很想逃离,丈夫不负责任的离开,让杰斯更加的心寒。像她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沦落至此呢?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杰斯觉得自己很可怜,因为她连一天的自由的都没有,连片刻的安宁都是奢想,她很想很想离开现在的生活,哪怕是一天,让她付出一切代价,她都心甘情愿。   Grag的出现给杰斯带来了希望,他的邀约是定然不能爽约的,因为杰斯非常需要他的支持和陪伴,她的情感已经透支,她非常需要别人的爱来维持生活的平衡,长期的情感透支已经让杰斯陷入了严重心理危机状态,但是她已经顾不了那么多,生活是不会因为你的步伐缓慢与无力而为你而停顿,它依然如常运转,即将崩溃的杰斯终于带着儿子冲出了家门,焦躁的开车驶向港口,那里有着她的爱情和幸福,她只要到那里她就可以自由了。就像她当初义无反顾的跟着丈夫走一样,以为这个男人可以让她依赖与安心,摆在眼前的事实一件又一件在摧毁她内心的希望之后,她不得不学会依靠自己,儿子的出生让她不得不强大起来,这样的日子没有期限,有可能是一辈子,退路就在前方。多么可怕的现实!杰斯从来就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变成这样子,她到底是谁?但是她必须变成那样子,因为儿子需要她。   在开车去港口的路上,因为杰斯的心神不定,儿子的吵闹不休和疯狂的尖叫,杰斯本来就烦躁,被儿子的尖叫搅得心慌意乱,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了?一切都在劫难逃,明明已经在赴约的路上,为什么心依然是难以平静?杰斯很想摆脱这种状态,但是又倍感无力,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只能任风的摆布,命运已经无法自己掌握,因为心已经失控。迎面而来的卡车结束了这场闹剧,不再用为儿子受累,不用再为生计而奔波,终于可以真正的解脱了!可是,为什么当如我所愿的时候,我却更加迷茫了?杰斯站在车旁看着翻倒过来的汽车,躺在地上额头流血的自己,还有挚爱的儿子,周围是那么的平静,又是那么的遥远,我是谁?躺在地上的那个人又是谁?我怎么了?   从未有的纯然,似乎回到了小时候的无忧无虑,这就是我想要的吗?为什么我一点开心的感觉都没有?谁能够告诉我应该怎么办?一切发生得太突然,杰斯完全无法适应目前这个状况,天空无比的湛蓝,微风徐徐,一切都有可能,世界豁然开朗,我终于自由了!死神如期来到杰斯的身边,语重心长的说:“不要再想救你儿子了。”该来的还是会来,死神纵然早就知道接下来杰斯会做什么,但他该说还是得说。杰斯在死神的车厢里,她似乎已经预知到自己即将去的地方,她一再在心中告诉自己:不要想太多,就这样子下去,到港口见完Grag就画上句号了!   死神终于开车到港口,在杰斯临下车之际,死神再次提醒道:“我的计时器会一直开着,你一定要尽快回来。”杰斯有点恍惚,她还未决定是否要跟死神走,但是事实摆在眼前,如果她回来的话就只能跟死神走。“哦……好的,我一定回来。”杰斯敷衍道,她只想快点离开死神,Grag还在等她,她答应的事情怎么可以失言。  杰斯迷迷糊糊的走向Grag的帆船,等待良久的Grag终于见到杰斯的出现,立即迎向她,杰斯一脸的疲惫,让他很担心。一看到Grag,杰斯就像回到家一样的彻底松懈下来,绷紧的神经已经转不过弯来,她不由自主的投进Grag的怀抱,似乎这样子就可以忘记一切了,她也很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但至少这个时候请让她放纵一下,好吗?她太累了!   Grag没想到杰斯今天会投怀送抱,他既惊讶又高兴,从高中开始他就喜欢漂亮迷人的杰斯,后来杰斯结婚又生了儿子,本来他以为不会再有机会了,上天还是眷顾他的,终于让他等到今天。只要是杰斯需要,他随时都会在她身边,只是今天的杰斯看起来真的有点不同,她到底怎么了?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在杰斯踏上Grag的帆船的时候,她就做了一个选择:跟着Grag出海!死神还在路边等她,为什么杰斯不拒绝Grag的邀请,而恣意而为,因为这就才是杰斯。生命之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杰斯的失信从来就不是从现在才开始,在过去的岁月中,寻找港湾才是正事。   扬帆出海,一行人随风而走,杰斯在帆船休息室里睡了一觉,她多么希望这是一场梦,醒来就天下太平了,可是为什么她已经在这里,还是心难安宁。走上船板,Grag一看到杰斯,想让她高兴起来,主动教她开船,顺便向她表明自己的心意,听着Grag的真心话,杰斯却开心不起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暴风雨突然来袭,小小的帆船立即被打翻,就像捏死一只蝼蚁一样的随手拈来,在灾难中杰斯反而愈加清醒,她已经习惯了在困境中的顽强抵抗,这个时候的她才感受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彻底瘫痪的帆船已经成为一块废铁,唯一的出路只能等待救援,所有人都在船板上翘首企盼希望的出现。既然你想要,那就给你,巨大的游轮从远方而来,让这些无家可归的人上岸,杰斯迷惑的看着眼前的庞然大物,它怎么那么的熟悉?在哪里曾经见过,一时却想不起来了。   游轮像听到了呼唤声一样停下来,所有人在Grag的带领下登上游轮,杰斯有点迟疑,她感觉不妙,但是又有点说不出奇怪在哪里?只能跟着大众走,越走进深处越觉得这里似曾来过,接下来发生的一连串离奇事件,同行的伙伴相继被杀,甚至自己都有生命危险,这艘游轮原来是凶轮!费劲全力终于将凶手杀死,然后扔到海上,喘气的空挡听到外面有雀跃的欢呼声,走出去船边上一看,居然是看到另一个自己和伙伴们正站在受损的帆船板上招手,也就是说刚才她在登船之前看到游轮的人就是自己,怎么办?那自己要做什么?   “杀了他们,杀了他们,就可以回去了。”杰斯想起刚才所杀的人在临死的时候说的话,人在迷茫的时候,旁人就恨不得将自己的真言全部复制黏贴到对方心里,同化别人是我们一生乐此不疲的游戏,听我的话,才是我的人,想我所想,因为这条路我已经走过了,虽然不是最好,但至少有惊无险。
  真的是这样吗?杰斯在衣间抱头纠结,“我是谁?”很多声音在脑海中响起,Grag说这是我自己把它想象成无人游轮,他不相信我,他不听我的话,那我也不要他!杰斯对Grag很失望,在危难的时候,他不是站在自己的一边,反而来攻击她,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杰斯不想要重蹈覆辙,她已经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她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生内向找什么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