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失业率机器人那么多为什么失业率不高

德国低失业率:企业学徒制功不可没|德国|失业率|企业学徒制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德国低失业率:企业学徒制功不可没
  金融危机结束五年了,美国和欧元区仍在应对失业率高和经济增长缓慢的问题。在美国,长期失业仍是一个主要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在欧元区,失业率达到11.6%。
  为了对抗这种不利局面,美联储(Fed)将其资产负债规模扩大到了2008年末的5倍,欧洲央行(ECB)则在今年6月决定设定负存款利率,以刺激银行放贷。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暗示,他愿意实施某种形式的量化宽松。
  这些货币政策不大可能产生效果。只有鼓励市场各方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才能成功推动全球经济实现充分就业。
  华盛顿和法兰克福的主流观点是,如果货币宽松没能推动全球经济健康扩张或降低失业率,那么世界就需要加大宽松力度。这一观点有违常识。如果一种药几年都不见效,那么现在应该做的就是换药,而非加大剂量。
  在增长率和就业率的黯淡图景中,德国经济成为了发达国家当中的一道光芒。11年前德国发起的抗击经济增长停滞的努力取得了成功,其他国家可从中汲取经验。
  在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年,德国失业率达到8.3%的峰值,远低于美国同年10%的失业率峰值。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德国青年失业率目前低于8%,希腊和西班牙则为50%左右。
  面向学生的企业学徒制,使得德国年轻人能够平稳地从学校过渡到工作岗位,缓解了这一关键年龄组的就业压力。
  在美国,在失业率走低的同时,劳动参与率也降至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甚至壮年组的劳动参与率也有所降低。
  相比之下,德国失业率自2008年以来一直低于美国。同时,由于更多的女性和年龄较大的劳动者进入职场,德国劳动参与率略有升高。
  德国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美国可从中汲取哪些经验?德国转型的根源可回溯到2003年。那一年,德国总理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启动了“哈尔茨改革”(Hartz reforms)。面对2000年代初的经济乏力以及2002年10%的失业率,德国被迫采取行动,实施了大胆的措施。
  这些新措施的目标可以概括为:鼓励找工作,而不是提供慷慨的福利(这会让人打消接受市场提供的职位的念头);向雇员提供激励,使其保留并习得更紧俏的技能;降低雇主的社会保障负担。这项改革并未呼吁欧洲央行放松货币政策,也未过分增加德国的财政赤字。
  到了今年4月,鉴于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德国才首次出台时薪8.50欧元的最低工资――要到2015年才生效,而且设定了很多例外。
  美国劳动力市场常被视为一个灵活的市场。实情却并非如此。近期在两方面采取的措施,很可能妨碍就业创造。一个是,近来多个州调高了最低工资,另一个是与“奥巴马医改”(Obamacare)、即新医疗法案相关的规定。
  美国的22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设定的最低工资都已高于联邦政府规定的每小时7.25美元。多个城市的市长提出了一项把最低工资调高至每小时10.10美元的方案。今年6月,西雅图市议会投票决定逐步把最低工资调高至每小时15美元,这将成为全美最高的最低工资。这些做法的动机值得称赞,它们是想通过增加低收入劳动者的薪水,来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在现实中,考虑到低技能劳动者中未就业和不充分就业的人数非常多,这很可能会推高这个弱势群体的失业率。
  而新医疗法案规定,从2016年起,全职雇员人数不少于50的公司须向雇员提供医疗保险。在市场经济中,雇主为了符合这项法律的要求,当然可以选择减少雇员人数或只雇用兼职劳动者。无论是哪种选择,都无法帮助实现调节收入分配的目标。
  一边是德国,另一边是欧元区其他国家和美国,两者之间对比鲜明的境遇让我们得出一条结论:短期修补措施不能解决失业问题。增加就业要求实施政治上棘手的劳动力改革,而非只是投入更多资金。
  注:本文作者为斯里-库马尔全球策略公司(Sri-Kumar Global Strategies)总裁。
  (来源:FT中文网 译:邢嵬)
文章关键词: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应用:工业|
热门搜索: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机器人的发展是否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之前看CCTV《我爱发明》的时候,看到一大学教授发明了一台多功能分钞机,可抵好几个人的工作量,若类似的机器人普及,岂不是会导致许多同工种的人类失业吗?我描述下这机器吧,小型的功能较单一,只是币种清分筛选残损币数数,大型的还能根据纸币的新旧分类,分好后进行打捆包装,所以就不仅仅只是几个数钱的人的问题了~(不过感觉这补充说明似乎没啥用…)
按时间排序
欧洲学者最近发表了一篇论文,讲机器人的发展虽然会减少一些人工职位,但由于自动化效率上升,商品成本下降,普通消费者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实际上刺激了消费,产生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来自荷兰Utrecht大学和德国ZEW研究中心的三位学者,研究了年欧盟的就业市场,估计自动化的技术创新让欧盟减少了960万人工职位,但消费的增长创造了870万新岗位,这些新职位带来的收入增长又进一步刺激消费,能再产生少则190万、多则1160万的新工作。机器人可以取代一些流水线上的工作,但从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还需要人去管理,去销售推广。所以更多地使用机器人,虽然会减少某些工种的人工职位,但产量的提升,会增长相关领域的就业人数。所以从公共政策角度来说,高效率的自动化是趋势,但要为失去工作的工人做好转岗培训,在其他人工占优势的领域再就业,提高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
现在科技已经制造出可以代替医生做手术的机器人,他们操作极其精准,不会疲劳,科技会让它们越来越完美,人们总说机器人就是人类文明的附属品,人们理所当
然将它归类为可以掌控的高级玩具,但一旦他们拥有智慧,人类便将无法操控,我不知道机器人是否会引起人与科技的战争,显然那对血肉之躯的人类是毁灭性的打
击,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机器人可以极其精准的投入各个领域去工作,那么还有多少单位会去聘请人类呢,机器人不会疲劳,它们可以无休止的工作,不会抱怨,
不需休息,不需假期和工资保险等,你永远不会担心它出错,因为机器人脑中的芯片就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库,它以高效著称,而人类并不拥有这些优势,所以智能职
业机器人的到来,会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现在世界上已经拥有可以为人类做手术的智能机器人,它并不是很稳定,但科技进步是很快的,快到建国几十年,我们就能从古老的科技飞跃一个文明水平,三十年,足够机器人产业开拓市场,更能让它完美取代人类的任何工作,虽然我们还是需要人类去担当大部分岗位,但在竞争激
烈的今天,无疑是部分人的灭顶之灾,竞争越大,就业就越难,机器人瞬间就能更新数据完美超越,只要设计者愿意,它甚至能精通全世界语言,知晓人类从起源到
现在的,全世界的所有知识,甚至掌握人类的全部技能,因为植入数据只需要短暂时间,这是人类赋予机器人无与匹敌的能力,而人类,终其一生也无法达到那个高度。人与机器,其实不应该并列起来看,因为机器毕竟是人造的,无论它如何智能。不过,由于机器具有人类一些不具备的优势,所以人类又始终对其忧心忡忡,比如担心它抢人类饭碗。这个担心到底是杞人忧天还是不争的事实?欲知详情,请往下拉!
5月18日,美的集团公告宣布,公司拟通过全资境外子公司向德国库卡集团股东发起收购要约,初步确定要约价格为每股115欧元,预计公司最高将支付不超过40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292亿元)的现金对价。
德国库卡是全球领先的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对于收购库卡这一举动,美的公告称,主要是为推进公司「双智」战略,深化智能机器产业布局。
其实美的对智能机器的布局已不是第一次了。去年8月,美的集团便和日本安川合作成立两家智能机器合资公司。
谈起智能机器,玄甲金融不禁想起前段时间韩国李世石与谷歌阿尔法狗之间的「人机大战」。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机器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工业以及人们的生活之中。
生产制造领域的工业机器不断朝智能机器方向升级,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日本在2015年1月公布「智能机器新战略」,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美国开始重振制造业……在这些大国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智能机器都是未来升级和发展的方向。
对新事物怀有恐惧是人类的天性
对于智能机器的发展和应用,有一个声音一直不绝于耳,那就是智能机器的广泛应用将会夺去很多人的工作,最终结果将严重影响社会的就业状况。
关于未来智能机器会抢夺人类饭碗的声音铺天盖地。
就在今年1月份,美国莱斯大学教授摩西o瓦迪(Moche Vardi)及其同事分析认为,智能机器的进化将对世界经济和各阶层人民的福祉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受影响的程度最为严重,他们预测,到2045年,智能机器将取代中国77%的人力。
在《罗辑思维》的节目中,罗胖还曾专门做过一期名为《和你竞争的不是人》的节目,同样也提出了智能机器对就业影响的担忧,可见其话题的社会关注度。
智能机器是否会引发大面积失业,这个问题到底是杞人忧天还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一个难题。因为对于未来的事情,没有人能预料,特别是当今变化极快的互联网时代。
尝试回答这个问题,虽然显得有些不自量力,但玄甲金融认为,我们可以从历史的长河发展过程中,寻找智能机器对未来人类生活轨迹影响的蛛丝马迹。
其实,人类对每一项新的未知事物的诞生都会产生深深的恐惧感,因为面对未知本能地恐惧、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在我们人类发展过程中,有过几次大的产业革命,那些时期,对即将深刻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社会同样对其利弊产生了质疑。
担忧失业实乃杞人忧天
为了弄清其中的脉络,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相似的几次重要社会产业变革。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动力织布机的诞生减少了大批纺织工人的工作量。当时,纺织工人以及一些个体户,纷纷抗议动力织布机在英国的应用,甚至对机器进行摧毁。但从现代来看,我们发现人们对当时的担忧是多余的。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就在经典著作《国富论》中对此有过阐述:虽然机器取代了部分工人的劳动,但由于整个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创造出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这就是把蛋糕做大的意义所在。
另举一例,在农业方面,美国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与当初占用大量人力相比,当今农业就业人口占比极低。农业机械化虽然引发农民对自身失业率的担忧,但同样没有引发社会失业率的大幅降低,反而因为农业的大量机械化,美国农业发展得更加快速。
如果再往远一点看,打印机、印刷术的发明,同样让很多抄写人员丢掉工作,虽然社会不再需要抄写人员,但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印刷出版业的繁荣,创造了很多岗位。
从21世纪起,智能机器已经在诸多领域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工业发达的德国和日本。从这个两个国家发展情况来看,也并没有引起德国和日本大规模失业的状况。
有图有真相。
通过统计发现,德国和日本近些年的失业率波动都比较平滑,并没有大起大落。而且,从近几年的失业率走势来看,失业率还是逐年下降的。
此外,国际智能机器联合会也发布相关报告,从报告的数据来看,智能机器数量的增加和失业率并不呈正相关。在德国、韩国、中国、巴西甚至都呈负相关的关系。
对于出现这样的结果,玄甲金融认为,首先,一个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能够延伸出更多的分支。比如之前的印刷业,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后来产业继续扩展,杂志、报纸等更具时效性的产业分支随之而产生,还有就是相关联的运输业也诞生,同样促进了就业。其实,智能机器产业的延伸也是必然的。
此外,无论产业如何升级,始终离不开人的参与,虽然智能机器能够代替很多人类的工作。但智能机器的制造维护,本身也是需要大量人力参与,这无形中也就促进了就业。
其实,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数据上,都能说明,人们对未来智能机器的恐惧,有点杞人忧天。玄甲金融向来对未来抱乐观的态度,相信人类在不断的进步,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与智能机器人的恋爱依旧是可以继续的,未来的日子还很长呢!
不会!以后人类会有更多的新工作,智力方面的工作。将来的高科技企业大都将是智力密集型的。
 机器从高度操作化的工作开始入侵。牛津大学提供的数据:  1.农民(被取代的概率是98%)  2.快餐店加工员(86%)  3.服装销售(80%)  4.超市工作人员76% 5.  5.开大卡车的人(82%)  6.操作农用机械的人(96%)  7.电子产品生产线员工(94%)  8.低技术含量实验室工作(99%)  9.信贷员(98%)  10.前台接待员和信息类人员,导购(96%)  11.法律助理和初级律师(94%)  12.零售行业导购员(92%)  13.出租车司机、专职司机(89%)  14.保安(84%)  15.厨师、快餐业者(81%)  16.酒吧服务生(77%)  17.快递员(90%)  18.保险人员(90%)  19.狱警(80%)  20.士兵(82%)  21.家政保洁(93%)  22.收银员(99%)  23.演员,时装模特(82%)机器人从高度操作化的工作开始入侵
关于机器人或者AI人工智能技术 导致失业率上升的问题,推荐国外几本书吧。《机器赛跑 》Race Against the Machine 作者: [美]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 / [美]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 国内自媒体 罗辑思维 2013:和你赛跑的不是人 第30期
对 本书中对于技术升级和人口就业岗位的关系介绍的很清楚。 《职业天启》(Jobocalypse)作者本-维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拐点上,即机器人技术将改变我们所知和所做的一切。从保姆到司机的很多职业都面临着被机器人取代的风险。未来30年,将有多达70%的传统职业受到机器人的冲击。机器人虽然不太稳定,但如果我们处理得当,机器人能够帮助人类实现一场复兴。机器人将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很多每周5天,每天8小时的工作将最终成为过去。”《职业天启》讲述了机器人的崛起。 ()伯克莱——在他们颇具说服力的新书《第二次机器时代》中,埃里克·布仑乔尔森和安德鲁·麦卡菲记录了人工智能在协助电脑超越自身已有技能方面的进展。机器智能的飞跃,加上全世界人们在一个共同数码网络下互相连接起来的状况,将促进新技术,商品和服务的研发。这几本书将技术进步与就业岗位的关系介绍的很清楚。短期必然会导致落后的人工岗位被淘汰,长期看则是推动了生产效率,产生更多的有技术含量的岗位。但这必然要求产业工人能够跟上技术进步的脚步。而国内目前则更多依靠第三产业服务业来消化第2产业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失业工人的就业压力。但未来技术进步延展到第三产业后,必然会导致进步消灭低技术低效的岗位的。只不过ZF需要控制节奏和社会所能承受的冲击程度。而这也是为何国内不那么愿意轻易放开计生的原因之一,因为放开人口增长意味着更多的公共医疗教育资源的投入。而原本国内每年就有至少万人口的新增数量。原有的存量还没做到人人满意,就更不可能添加增量来加剧这种矛盾了。目前的人口红利在未来大多数都会被技术进步所消化。人们唯一要做就是适应技术升级所带来的挑战。
我认为不会。理由除了以上各位答主的回答再补充一点,那就是——世界人口老龄化这也就意味着从事生产工作的人会减少而不是增多。这时机器人和其他智能设备将会大量发展,取代人类成为体力劳动和低智力劳动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更多的老人需要照顾,这又将带动机器人和其他智能设备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服务业发展。国家经济结构总是第一产业为主到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主到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未来人类的劳动应该以服务业和创造性工作为主,而机器人则在体力和低智利劳动方面取代人类。
会增加失业的,特别是技术含量低的工作。
咋不说工业革命呢
机器人的发展必然会替代人们从事一些工作,这个是机器人发展的原因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个问题其实应该是这样的,机器人的发展会导致产生相对于他们取代的更多地工作岗位,还是机器人会打乱原有的社会秩序导致社会进一步的不平等有更多的人失业?为什么机器人的发展会导致产生更多地工作岗位呢?举例来说,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越会有更发达的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人们娱乐生活的去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不是机器人发展可以取代的。就像现今中国来说,越来越多人从事定制旅游,深度旅游的服务,越来越多人去做一些针对特定客户人群的平台服务,当一些生产工作用机器人取代时,社会财富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那么这些人就会相应的扩大了第三产业的需求。为什么机器人会打乱原有社会秩序导致社会进一步不平等呢?也很有可能,如果机器人只能为啥不认服务,社会制度没有随之进一步改变,那很可能不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这一福利的花那么这一进步就是没有意义的。穷人反而会变的更加贫穷。上述两种情况到底会走到哪一步呢,根据一项在的调查,他们的结论是,The experts were almost perfectly split, with 52% predicting an optimistic path, and 48% worrying about the future.这个专家的观点和我上述的描述不完全相同,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就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确实为了保持一个就业率会阻碍机器人替代一些工作的普及,但是我觉得这一过程是总要发生的。但是这里又回到了之前大家讨论的一个问题上去,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实现,我们为什么要警惕人工智能。只要机器人没有能够达到完全的人工智能,也就是所谓的强人工智能,那么机器人就无法完全替代人们的工作而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只要在这种可控范围内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都只会是一种服务人类社会的工具,那么如果当工具过于影响就业率导致社会不稳定得时候,那我们不用这种工具不就好了么?谢谢,欢迎讨论,求指导!~
一个新的工具的产生在造成一部分人失业的同时也会创造很多新的就业机会,社会的进步就是这样。
科技的发展本身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机器人的使用也是如此。另外题主小看了人的适应性,一个新兴行业的崛起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压甚至泯灭一个旧有行业,比如说,美国汽车业的发展和马车业的消失,但汽车的崛起又给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上游零件的提供,本身的设计制造,下游的后续服务,以及周边产业如石油,保险,公路等等一系列。况且先进的取代落后的,节约社会资源,达到效益最大话,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个趋势。
失业率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不是一事一物就能决定的。单纯的从工厂、工人的角度似乎没有办法看清答案。机器人的高速发展对失业率的影响大概是改变了产业结构。因为机器代替人工,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整体的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发生矛盾,失业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重新找到工作。这一问题需要较长时间解决,使得劳动力供需基本平衡。
机器人的发展最多导致工人的需求下降和机器人工程师的需求上升,以后天天研发新的机器人,码农们开始抢工人的饭碗了。
手机的普及能提高bp机从业者的失业率么
长期不会。会提高社会生产水平和总体福利。短期会有结构性失业。
机器人的发展,我认为在中国不会导致失业率上升。为什么?共产党的终止
要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到那时可以减少工人的劳动时间。
会,但是国家会提高社会福利。在机器人完全代替人类进行重复的体力劳动的时候,离共产主义社会就不远了。想想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工作的机会?还是物质资源?机器人代替工人劳动,产出更多的物资,必将提高社会的整体物资水平,那么这些物资需要消耗,企业老板用不完,国家就必须增加他们的税收,不然就会引起社会动荡,税收用于提高社会福利来给平民百姓购买力,因此,在生产力整体水平高于目前水平的情况,即使大多数人不用工作,也会更加富有。那时,人类只需要把精力放在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例如,建筑师只需要在电脑上设计出模型,机器人就可以完成剩余的建造过程。各个行业的大量精英可以转去做教育,培养出更多人才。这样,人类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当人类的精神水平足够高的时候,物资也足够的丰富,已经没有人在乎更富有一点点,那么,也许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吧。此时,因利用人类贪婪本性来激励生产力发展的金钱就可以退出人类历史的舞台了。在此之前我们面临的两大问题: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人类做复杂精细劳动的,能够学习新知识,能够理解人类语言、表情、情感的智能机器人。能源:人类劳动的能源来自于食物,而机器需要消耗电能,我们需要找到长期持续产生电力的绿色新能源。另外,我们还需要解决能源的传输问题,有线的电力传输会影响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范围,我们需要无线电力传输,而这项技术目前也还不成熟。
会改变人才的流动方向
机器人的应用,会带来产业升级,整个社会效率的提升,平均GDP与平均工资的提升。但机器人的应用,同时会带来一些 有一点技术工人 的失业,这些工人会被逼着提升自己,以适应新的高效社会所需技能,当然一部分工人会顺利突围成为高级技术工人,另一部分则面临被淘汰。提升并突围成功的工人,因为失业,反而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提升了自我在社会的地位。被淘汰的工人,只能降低职业水准以找到新的工作,比如擦碗工。但是由于整个社会效率提升平均工资提升,其实没几年这擦碗工的工资就超过了原本
有一点技术工人 的工资水平,实际是被淘汰工人工资是提升的,但是被淘汰工人的社会地位,是下降的。发达国家的擦碗工,工资比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工人,工资高,原因就在这里,它们社会的整体效率,极高。
我是做工业设备的,主要方向是和视觉检测相关的自动化设备,我根据我的见闻回答一下。我的答案是不会,理由如下。1,我们国家此次产业升级就人工而言是倒逼式的,工厂开始大量使用设备是因为招不到人。05年龙华富士康门口排满了等待招聘的人,我也见过有面试不上的小姑娘哭着离开的场景,现在富士康,伟创力里经常碰到暑假工等不长久的流动性员工,各个路口和厂房门口每天都招人的情形司空见惯。2.题主说的机器人我就理解成加工设备,因为单纯的机器人主要在工厂的任务是搬运,移动,配合其他加工设备定位等功能。我们国家加工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一直在进步,但是还是偏低的,很多工序目前而言还是替代不了人工的,我有一个客户是做鞋带的,一个工人就可以看很多台机器,但是鞋带头上卡的金属帽用设备固定在鞋带上之后还要人工用手拽一下,看看是不是卡的牢固,这个就暂时没有专门的设备,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工厂把人全部替代还有一段距离。3.其他行业人员需求缺口也很大,特别是服务业,我母亲11年在我家住了一年多,她是个闲不住,就去我们隔壁小区做清洁,招聘需求上写着年龄要求50岁以下,我母亲看起来比较年轻也通过招聘了,据她后来给我说,他们队伍里面基本都是60左右,50岁一下的基本没有,招不到,其他行业的人员缺口也很大。以上就是我依据我的经验做出的判断。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低失业率应该代表经济繁荣,传统经济学理论为何只在德国有效? | TechNews 科技新报
威望迪少了动视暴雪好寂寞,寻求恶意购并育碧与 Gameloft努力摆脱燃煤发电,中国 2015 年太阳能及风能成长数字惊人机器人将导致失业率超过50%,但那又怎样?
或许是出于刻意迎合,在今日学者眼中,2045年注定将成为人与机器彼此纠缠的关键性节点。最近,美国莱斯大学计算机工程教授摩西&瓦迪在向美国科学促进会发表演讲时表示:2045年人类失业率将超过50%&&鉴于那时本文读者大部分依旧健在,这个比例着实令人不悦。当然,瓦迪教授同时指出:我们可以把一切事情交给机器&&只要你荷包鼓鼓,&如果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话,未来人类可能只需要慵懒地躺着,或者打打高尔夫,剩下的就是享受美食。&
也在不久前,牛津两位学者分析了700多种不同职业所需技能,以判断它们在未来的不同命运,结论令人沮丧:几十年之内,机器或许将取代今日47%以上的人工作业。他们还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在机器人时代,男性更容易下岗,女性相对好些,理由其实蛮粗暴的&&体力活儿多由男性操控,机器易如反掌,譬如美国有300万卡车司机,大部分为男性,无人驾驶技术取代他们是分分钟的事,即便有些男性从事脑力工作也岌岌可危,毕竟任何有关海量信息处理的文书工作都能由机器轻松胜任;女性工作则不同,有不少涉及复杂沟通,甚至还要付诸情感,譬如美国有300万秘书和行政助理,大部分为女性,这种相对&感性&的工作对机器可谓艰难。
那么问题来了,尽管没人会否认&每个人都要像奴隶一样低效地工作以便保住工作是毫无意义的&(拉里&佩奇语),但生活的真相却偏向罗斯福那句经验之谈:&没有哪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富裕,可以承受对人力资源的浪费。&瓦迪教授也在演讲中表示:&典型的回答是:如果机器能从事人类工作,我们就可以自由地追求休闲活动,但我不认为未来非常光明,也不认为这种充满了休闲的生活有多少吸引力。我认为,工作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好理解,人们总想找些事情来做,以示存在感,哪怕你不喜欢工作,但那种&我们不需要你&的感觉一点也不好受,甚至将可能引发不安和混乱。
好在,历史一再证明,人类丧失工作的悲观论调并非事实,常识是:漫长的文明史上,尤其工业革命之后,那些老旧且低技能的工作,会被新鲜且需更高价值的工作取代,一般观念下,这被理解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式。譬如,1862年,美国90%的劳动力是农民,20世纪30年代下降到21%,如今则不到2%。用《一课经济学》作者赫兹利特的话说,&当今全球人口是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形成规模前的4倍,如果没有近现代机器,这个世界根本无法养活那么多人。我们当中四分之三的人能有工作可做,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都要拜机器所赐。&
进一步讲,人类是一个欲求无限的物种&&至少在理论上,只要欲望永无止境,经济就会阔步向前,新的技术环境总会帮助人类释放和发掘新的欲望(这也是体验经济的基石)。举个例子,凯恩斯曾表示,当所有东西都自动化之后,人类基本就没什么物质需求了,也没必要工作了。马克&安德森就直接反驳道:&凯恩斯是在二三十年代写下这些话的,当时许多人还面临严重的食物短缺和冬季取暖问题。但他也犯了很多人所犯的&劳动合成谬误&,假设有些需求是你一旦得到就再也不需要的了。他们认为人类有了食物、衣服和房子就够了,不再需要SPA、心理医生、游戏、旅游,不需要人工器官和角膜移植,不需要我们所发现的数十万新事物&&你可以回到凯恩斯时代,告诉他美国中产阶级父母都想要自己的孩子去上小提琴课程。&
嗯,更进一步讲,只有人类发明小提琴之后,才会诞生&小提琴家&这个社会分工角色,也才会诞生帕格尼尼这样的天才&&同理,那些仍在暗处的天才此刻正在等待着释放他们才华的工具,但它们尚未被发明。用凯文凯利的话说,技术演化就是一个不断增加可能性,并不断循环定义&人类可以是什么&的过程:&当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接手我们大多数基础工作后,我们的粮食,衣服和居住问题就能比较轻松解决,然后我们才有时间思考&人类是什么?&。工业化不仅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还让许多人意识到,人类可以是芭蕾舞演员、专业音乐家、数学家、运动员、时尚设计师、瑜伽大师、同人小说家,或者是其他名片上标注的职称。在机器的帮助下,我们胜任了这些角色。但显然,随着时光流逝,机器又会把这些工作做的更好。接着,我们又重新出发,再次思索&人类应该做什么&,找出更多答案;而机器人又要经过几代才能回答这一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未来&&或者说2045年,人类可以是什么?
可以预见,就像瓦迪教授所言,2045年绝大多数工作将被机器取代,但三十年之后的你我并不会因&失业&而&慵懒地躺着&,相反,新秩序下的分工体系会像三百年前的农民穿越到2016年那般眼花缭乱,未来的奇思妙想非我辈能够想象,那些新增加的工种可能在现实,也可能在虚拟(毕竟2045年是传说中的奇点),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甚至,人类分工协作将越来越细。你知道,经济日趋繁荣和人类不断推动分工细化直接相关,古时的360行如今已是成千上万(春节回家不知如何向父母解释自己的工作,对不?),按此趋势,未来分工只会日趋细化,并更多以个体方式存在(短短两年司机就从组织内脱离)&&换句话说,只要分工趋势不变,任何人的工作都将以其他人的工作为依存条件。
所以说,人们总会对悲观话题格外敏感(比如这篇文章的标题),但它很可能不是生活的真相。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最新图文推荐
知名科技自媒体;微信公号:李北辰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a rel="nofollow" class="red" href="" target="_blank" color="red新版网站排行榜
===全新上线===
网友热评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失业率数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