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小威摄影的哪个版本的电影新面孔摄影制作的最好

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24楼影院
movie24luo
诸多拍摄对象里,他对姜文的眼睛印象最深,因为眼神&挺爷们儿,挺霸气&。而张艺谋的眼神执着、坚毅,冯小刚与陈凯歌的眼睛体现智慧。照片里的侯孝贤与吴天明,则都正陷入思考。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张艺谋、姜文、冯小刚、于是之、李雪健、刘烨、刘晓庆。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1975年,逄小威是烟台市话剧团的演员,喜欢看电影,但能看到的不外乎《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战争片。为了收集电影人物的影像,他去新华书店买电影连环画,每次两本,保证正反页面的人像都能完整地剪下来。剪完后,他把这些人像贴在纸板上,露出些白边,看着好像是照片。
1989年,他赴日本工作学习,回国后开始为电影剧组拍摄图片和纪录片。2002年,听朋友提起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他动了念头,想举办中国电影人肖像展。
逄小威为这项计划拍摄的第一位电影人,是演员刘佳。刘佳是逄小威的朋友,很支持他的计划,送给他一部中画幅康泰时相机。在展览前言里,逄小威解释道:&为确保影像品质,我需要这样一台相机,但我买不起。&
开拍前,逄小威与朋友讨论过照片的形式,最后决定一张一张拍摄电影人的面孔。从2002年到2005年,逄小威陆续拍摄了1000位电影人的肖像。2005年12月,他在中华世纪坛举办了《面孔&&中国电影人黑白肖像作品展》。展览中涵盖的电影人,包括演员、导演、作曲、摄影、制片人等多个工种。
日至12月6日,逄小威在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再次举行电影人的黑白肖像摄影展,主题为&电影的面孔&。展览包括110幅肖像,导演20位,演员90位。大约九成照片是2002年到2005年间拍摄。
他们的照片,大家见得太多
诸多拍摄对象里,他对姜文的眼睛印象最深,因为眼神&挺爷们儿,挺霸气&。而张艺谋的眼神执着、坚毅,冯小刚与陈凯歌的眼睛体现智慧。照片里的侯孝贤与吴天明,则都正陷入思考。
&一般来讲,演员比导演要简单一些。拍演员一般拍他的性格,拍他的漂亮;拍导演是拍一种力量和内在的思考。&逄小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展览中的肖像照规格均为54x74厘米,胶片拍摄,绝大多数是几乎填满画面的面部特写。镜头离对象很近,通常一米三四,用哈苏120镜头时更近,可能只有三四十厘米。为了缓解镜头逼近的压迫感,逄小威嘴不能停:&特别好,就这样,你看我的镜头就好了&&&
拍摄对象总是忙得很,每个人的拍摄时间多为15到20分钟。上千位电影人里,逄小威真正熟悉的并不多,面对面地互相了解,可能就在这短暂的十几分钟里。
沟通往往从电话开始,跟拍摄对象通话可以初步了解对方,&见他的时候,你们就不是陌生人了。&但是,他现在很难直接找到拍摄对象,先期沟通的基本是经纪人或经纪公司。
拍摄之前要提前二三十分钟&踩场&。选择角度,确认背景,架机器上胶卷,测光,摆好椅子。等拍摄对象一来,迅速让他坐下。不能让拍摄对象等待,&你在做准备的时候,他已经很烦了。& 逄小威说,摄影属于媒体工作的一部分,而艺人对媒体常常是警觉和疏离的,摄影师就得尽量主动热情,免得冷场。
拍摄名人肖像,一大难点是对方的照片太多,人们司空见惯。既要拍得准确&&&不能把葛优拍成冯小刚,也不能把姜文拍成葛优&,又要避免重复。
可以只拍他的一只手
演员刘晓庆的肖像拍摄于日。逄小威记得,联系刘晓庆很困难,一直找不到,过了很久才通过她的朋友约上时间。地点是刘晓庆家的院子,自然光拍摄。两人头一次见面,也没怎么拉家常,见面就拍,二十多分钟非常顺利。刘晓庆并没提化妆问题,没要求如何呈现自己的形象。她刚运动完回来,&浑身散发热量,很精神,状态很好&。
刘烨裸露上身,乐不可支。因为出现肩膀,这幅照片的构图在展览作品中属于特例。在北京的昆玉河边正拍着,有个牧羊人赶过来一群羊,羊在他们身边吃起了草。逄小威问牧羊人借来长鞭给刘烨玩,正是夏天,刘烨玩得高兴,开始光着膀子拍。
肖像照中的冯小刚显得沉静。他正在青岛拍电影《手机》,并不太认得赶来拍肖像的逄小威。逄小威的好友葛优居间安排了拍摄。&等他来的时候,我已经做好一切准备了。&逄小威出其不意地抓到了冯小刚工作时的状态,&他还没跟我说长道短,我已经完成拍摄了。&
拍肖像照时,李雪健在电影《吴清源》中饰演李玉堂,逄小威夫妇负责片场的现场照片和纪录片。拍摄地点就在北影厂的摄影棚前面,化妆室楼下。李雪健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但表情很乐观。
自从李雪健在话剧《九一三事件》中饰演林彪,逄小威就喜欢上这位演员。他相信,对长期喜爱从而一直想拍的艺术家,自己平时已经在有意无意地做准备,这对拍摄非常有帮助。&像写文章时候的腹稿。一旦这个人坐在你跟前,你会迅速把心里的感觉给利用起来。&
逄小威敬佩的另一位老前辈于是之,在他计划拍摄时已经生病,家人不愿意他受到太多打扰。逄小威对于是之的家人强调,拍摄中国的电影史,没有于是之太可惜。如果可以,他宁愿只拍于是之的一只手,将来展览时就在旁边注明:这是于是之老师的手,因为他身体的原因,我们没有表现他的面孔。
一年多时间里,逄小威打了无数次电话,本已做好拍不成的准备。后来,于是之的家人意外接受了他的请求,逄小威还是拍摄了于是之的面庞。于是之的住所并不宽敞,光线和距离都特别有限。拍摄时,这位老艺术家已经毫无意识。
展览中,于是之与孙道临、李默然、郭振清等已故演员的照片布置在一起。逄小威前后拍摄的一千多位电影人里,目前有五六十人已辞世。
上一页1下一页
“不会有很多人像他这样,试图弄明白发生了什么。在这个时代,在你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已经很难...
现在,几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摄影作品,价格已经与西方大师的作品相仿。数量少,需求大,价格被市...
春夏两季是植物生长得最迅速蓬勃的时候,还有什么比得上坐火车赏花更令人沉醉?车窗外,姹紫嫣红...
现实总是歧路纵横,摄影却在其间游刃有余。它逼视那些裸露的伤口,定格那些飘忽的人生,放大那些...
“我是一个女人,容易与我要拍摄的女性产生共鸣。我并不是很赞同女人想要看起来年轻、想要掩饰真...“电影的面孔”系列展上海开幕
数百名市民争相参观
中国著名老一辈艺术家秦怡、黄准、吕其明、白桦,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电影演员张芝华、京剧演员关栋天出席开幕仪式,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导演胡雪桦主持整场活动。
吴方伟 李玉报道
1月22日,由首影(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划、资邦(上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鼎力资助的“电影的面孔”暨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11周年活动、纪念中国首场电影放映120周年系列活动展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正式开幕。出席开幕式的还有全国政协常委童世平、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主任侯伟康、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等,中国著名老一辈艺术家秦怡、黄准、吕其明、白桦,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电影演员张芝华、京剧演员关栋天等冒雨来到现场支持、祝贺。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著名导演胡雪桦主持整场活动。
本次电影系列展策展人葛宏伟
南京泛太克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小勇
开幕式现场,著名摄影家逄小威详细讲述了自己创作这个作品过程。另外,策展人葛宏伟、南京泛太克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小勇、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主任侯伟康、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等人先后现场发言,他们纷纷赞颂了摄影家逄小威对电影的这股执着精神,通过拍摄几代电影人的肖像,谱写了一段中国电影的历史,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向其他为中国电影发展做出贡献的电影人致敬。著名连环画家杨宏富向中国表演艺术家秦怡、剧作家白桦、作曲家黃准和吕其明贈送了其为他们新作的画像。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主任侯伟康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
著名连环画家杨宏富向4位老艺术家赠送画像作品
据悉,此次展览,从1月22日起至1月31日,持续10天,免费向市民开放。此次展览主要展出摄影师逄小威拍摄的120位中国电影人的肖像作品,同时,还特别展示老电影收藏家刘德保所收藏的上世纪珍藏版老电影海报、电影连环画以及老电影放映设备。展览期间,刘德保先生还将亲自放映一些经典怀旧老电影以满足前来观展朋友渴望看到老电影的愿望。
120张电影人面孔:每一张面孔都藏匿着许多内容
摄影家逄小威(左)与导演胡雪桦(右)
由于场馆有限,逄小威特别挑了120张电影人的面孔。在展览现场逄小威很有感概地谈了他拍摄电影肖像的感受,从2002年到2005年这四年时间,他总共拍摄了1000位电影人的肖像,“他们特殊而朴素,他们演绎了中国电影一百多年的辉煌。”
浏览整个布展,我们注意到“电影的面孔”从展览的布局,人物肖像排列都是沿着中国电影发展的脉络演绎电影历史,首先是黎莉莉、舒适、张瑞芳、孙道临、谢晋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默片时期走过来的老一代艺术家。再次是新时期著名演艺工作者的代表性人物张艺谋、巩俐、姜文、葛优、冯小刚、陈道明等,他们是正工作在一线上的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最后到贾樟柯、章子怡、黄渤、高圆圆、徐峥等代表着一批正在崛起的电影人。置身其中,恍如穿梭在中国电影百年历史艺术长廊,正是这样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物,为中国电影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张艺谋、姜文、冯小刚、于是之、李雪健、刘烨、刘晓庆.
拍摄这些作品十分不易,以拍摄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老先生为例,逄小威说:“当时,拍摄之前,于是之老先生己生病,他的家人不愿意受打扰。我跟他的家人说,拍摄中国的电影史,少了于是之先生,太可惜了。我宁愿悄悄地去拍老先生的一只手,展览时可以在旁作个说明。”据悉,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逄小威打了无数次电话,后来,于是之老先生的家人终于接受了请求,逄小威喜出望外,在老艺术家毫无意识的情形下拍摄了先生慈祥的面庞。
摄影家逄小威说:“这些人,就是一部中国电影一百多年变迁史,你看到的这一张张面孔,你就会联想到他们的一个个电影作品,每一张面孔下都藏匿着许多内容,诉说着一部电影的故事……他们代表着中国电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老电影海报、连环画、放映设备:还原中国电影百余年历史
记者注意到,此次展览,特别展出了老电影海报、剧照,其中有《战火中的青春》、《车轮滚滚》、《英雄儿女》、《平原游击队》等。据介绍,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海报多为手绘版,画面新颖活泼,手法细腻多样。多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家设计或绘画家制作,堪称精美的艺术品,有些海报因电影知名度影响而具双重艺术价值。
此次展览,特别展出了老电影海报、剧照等
另外,海派著名连环画画家杨宏富特别为“电影的面孔”展览精绘百幅电影人的漫像,同时也展出各种20世纪电影连环画。一直以来,电影连环画就有“纸上电影”之称,杨宏富说:“人们也可以通过电影连环画来重温以前的电影。”
老电影放映机
展览现场几架老电影放映机与老电影海报、剧照融为一体。65岁的刘德保是一位收藏家,多年来注重收藏电影老器材。此次展出的老电影放映机,是他几十年前的收藏品。“这些东西是中国电影的见证者,”刘德保说。
市民反映:让更多人感受中国电影的文化和历史
展览现场,数百名市民纷纷前来参观,场内一时间人头躜动,摩肩接踵,这种场面给人久违的感觉,通过参观大家再次回顾与重温了中国电影的魅力和辉煌。“前几天,就知道这个展览开幕,今天特意过来参观。个人觉得,这个展览非常有意义,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电影的文化和历史,”一位大学生现场由衷说道。
电影人肖像展局部
前来观展的李先生快70岁了,是一位老电影迷,他十分激动说:“看到一张张过去电影中出现的人,非常珍贵。尤其是后面那些电影剧照,一下子好像回到那个年代,满脑子都是以前的回忆。”一位50多岁的女同志说:“好多电影的主题曲我都会唱,黄准老师的《红色娘子军》连歌人人都会唱,每当听见这些电影音乐就感觉又回到那个充满激情的岁月。”
数百名市民纷纷前来参观
在如今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盛行之际,为何要做这样公益的展览?为何还想把市民请进展览现场?策展人葛宏伟表示,要为“中国之美好做电影”,电影应该是在创造自己的世界,并不是随便瞄着时尚、潮流与商业。只是用自己的声音,在讲述着发生在此处,在任何地方都能够被理解的故事。葛宏伟说:“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上海需要这样高级别的展览。逄小威先生对电影情有独钟,他有梦就追,而且是苛刻地追。‘电影的面孔’不仅谱写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也叙述了逄小威先生的成功。我们衷心感谢他为我们送来如此精彩的展览,也期待着他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
逄小威简介:
逄小威:出生于1956年,早年做演员,1989年赴日本学习、工作,1997年回国后,开始从事摄影创作,出版多部摄影作品,举办多项摄影展。作为摄影师,逄小威推崇的是写实主义。他的摄影理念是完美的技术加真实的呈现。他认为,不管是拍人物肖像还是拍建筑物,照片中的美感都应该由被拍摄主体本身来传达,而不是摄影师炫弄技巧。摄影师要进行原始的记录,尊重主体本身,把拍摄对象原汁原味地呈现。
从2002年到2005年,逄小威陆续拍摄了1000位电影人的肖像。2005年12月,他在中华世纪坛举办了《面孔——中国电影人黑白肖像作品展》,中国电影博物馆为其中的作品设立了专馆永久展出,上海美术馆也为其举办了作品收藏展。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市政府、中国电影博物馆在鸟巢(国家体育场)举办了超大规模的特别展。同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在面对天安门广场的正门大厅,举办专门的仪式,收藏了那1000位中国著名电影人肖像的原版底片。日至12月6日,逄小威在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再次举行电影人的黑白肖像摄影展。日至1月31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电影的面孔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11周年”展。
,关注,引导消费;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生活网微信公众帐号:chinaxiaofe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核心提示《电影的面孔》逄小威摄影作品——纪念中国首场电影放映12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11周年,中国电影人肖像摄影作品展1月22日起至1月31日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三楼展示。
在开幕仪式上,老电影人表演艺术家秦怡、剧作家白桦、作曲家黃准和吕其明一起为展览剪彩揭幕。《电影的面孔》是逄小威先生倾情创作的中国电影人肖像作品。逄小威先生从小就喜欢观赏中国电影,爱好收集电影人物影像。他少年时就把买来的电影连环画中的影像剪下,贴在纸板上收藏纪念。2002年他听朋友说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他突然萌发了举办中国电影人肖像展的念头。他的念头很快就得到了好朋友著名影视演员刘佳的支持。刘佳赠送一部中画幅的康泰相机,鼓励逄小威先生践约。逄小威先生为圆拍摄中国电影艺术家肖像的梦,背着相机带着三脚架,历经4年的努力,足迹遍布全国,拍摄了1000幅中国电影人的黑白肖像照片。2005年他在北京举办了纪念中国电影100周年电影人肖像摄影作品展《电影的面孔》。好评如潮!后来又相继举办了几次展览。201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仪式,收藏了逄小威先生1000幅中国著名电影人肖像的原版底片。这次在上海举办《电影的面孔》展品,就是借用国博馆收藏的原版底片,由逄小威先生亲自精选制作120幅中国著名电影人的肖像作品。试图以此纪念中国首场电影放映120周年,谱写中国电影诞生111年的发展历史。逄小威先生是位写实主义摄影家。他要求被拍摄的电影人不带丝毫修饰,让其素颜在自然光下还原一个真实的、自然的、朴素的、单纯的面貌。而且是黑白的。在创作过程中,逄先生遇到的困难无数;但他执着、耐心,真诚面对,最终得到了曾有抵触和质疑的明星们的谅解和配合。他拍摄时先架好相机,细心地与明星沟通交流,让被摄明星放松了情绪,然后让快门定格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他真正做到了“以影像的方式向那些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致敬”!(看看新闻网记者:周滢)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新闻关键字:
48小时热榜新闻视频作者:张楠 来源: 发布时间:
选择字号:小 中
《电影的面孔》在京展出
本报讯 近日,《电影的面孔》&&逄小威中国电影人肖像摄影作品展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开展。当天,北京艺术博物馆古老的寺庙中还搭起了露天电影台,透出怀旧气氛。展览展出了摄影师逄小威多年来用中画幅胶片拍摄的数十幅中国著名电影人的黑白肖像。该展览同时也是《面孔》二期拍摄工程的启动仪式。展览将持续到9月底。
据介绍,自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华诞以来,逄小威用4年时间,走遍全国拍摄了1000位中国几代电影人的黑白肖像,为电影百年庆典献上了他的一份厚礼。中国电影博物馆为他的作品设立了专馆永久展出。
此外,&北京艺术博物馆与艺术家&是一个系列活动、系统工程,将展览、出版、收藏、艺术交流融为一体,把艺术家推荐与藏品征集结合起来,把展示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张楠)
& 《中国科学报》 ( B1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目前已有0条评论逄小威肖像摄影呈现“电影的面孔”
巩俐&&逄小威
&&& 9月8日,“电影的面孔——逄小威中国电影人肖像摄影作品展”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开展,展出了摄影家逄小威多年来用中画幅胶片拍摄的数十幅中国著名电影人的黑白肖像。
  为了中国电影的百年华诞,逄小威用了4年时间,走遍全国拍摄了1000位中国几代电影人的黑白肖像。话剧表演是逄小威接触摄影之前的工作,10多年的表演专业经验直接作用到他的人像摄影艺术上。他不止一次说过:“表演和人像摄影有很多相同之处,演员的工作是研究人、表现人,人物摄影也同样是研究人、表现人。”而他在人物摄影艺术上始终不变的追求也依然同他在表演艺术审美上的观念一致:真实、自然、朴素、大气。至今,他拍摄的所有明星、大腕、艺术家、名人都是在自然环境中用自然光线拍摄。他从不要求摄影对象化妆或是摆出什么样的姿势,只要求被拍摄人物是生活中自然的样子就好,他会在人物自然的状态下做出画面的取舍。与表演艺术一样,他最怕的就是矫揉造作。
  逄小威拍摄的方式是简单的,但他对影像品质的要求是苛刻的。多少年来,他一直在用中画幅胶片拍摄。现在市场上能买到的胶片越来越少,价格却翻倍地提高,但他仍不放弃胶片,他在乎的是胶片的色彩、层次和胶片特有的感觉、味道,甚至因拍摄每一张胶片所产生成本而迫使自己必须小心翼翼的珍惜感,都是他愿意接受的。
(编辑:竹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面孔摄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