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邮政储蓄支行查询隅子口支行名称

【】这个才是隅子口老照片_砀山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4,967贴子:
【】这个才是隅子口老照片收藏
图上右边是砀山县百货大楼,左边是芒砀大旅社。
知道这图的都不小了
依稀看到那边的剧场跟广场了,当年学校组织看妈妈再爱我一次,哭得稀里哗啦的。
小时候没去过城里
青铜星玩家
百度移动游戏玩家均可认证(限百度账号),
那时候没红绿灯[HORIZONTAL TRAFFIC LIGHT]没摄像头[VIDEO CAMERA]真好
有没有高清大图,看的更清楚。我记得这个应该是93年以前的,以前我在附小上学,去看“妈妈再爱我一次”就是这样子,等上初中时好像就不是这样了。以前剧场爱放文艺片,南关那个电影院爱放武打片,在里面看过“双旗镇刀客”,西关县医院那个电影院,很早就没有了吧,我90年在那边看过“铁道游击队”。
在人民剧场看过的最后一场电影是98年5月份放的“泰坦尼克号”,记得是10块钱的票价,好像当时感觉很贵。看完很震憾,从那以后爱看美国大片。
剧场北边有几个录像厅,94年搁那看的真实的谎言
手机   - --小明在野外遭遇凶猛野人,现已加入肯德基豪华午餐。
九零后表示又印象
这路看起来好窄
从拍摄角度看这个图是邮电大楼建成之后,从路面看不是91年下半年到92年上半年,在看看黑乎乎臃肿的衣服,综合分析,这个图是91年底到92年初的样子
曾经在这一片长大,看到老照片很怀念,梨都大厦还有九州大厦的老照片有吗老表
没去过,离的远
我只知道天幕和海幕
你多大年龄了?70?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砀山县美食,砀山县美食攻略,砀山县特色美食-大众点评网
华东地区:
中部西部:
华南地区:
国外热门:
食神榜(砀山县)
(60) 贡献值50-99砀山禹子口好又多下面的农业银行叫什么分行_百度知道
砀山禹子口好又多下面的农业银行叫什么分行
我有更好的答案
农业银行砀山人民路支行
对面是农村商业银行喽
农业银行,过马路才是农村商业银行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农业银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隅子口德克士三楼
【砀山县少年宫】共【1】人浏览,最近一月【1】人浏览,最近一周【0】人浏览。
小伙伴们还看了
砀山县少年宫
请留意您的手机,我们将通知商户尽快与您联系
您输入的手机号有误
恭喜您已成功预约
砀山县少年宫
请留意您的手机,我们将通知商户尽快与您联系砀山县_百度百科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砀山,古称,别名梨都,辖县,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鲁、四省七县交界处,东连本省,由南到西部分别与河南省、、毗邻;西北部与山东省相连,东北部与江苏省接壤。砀山东距徐州市84公里,[1]
西接古都72公里,雄峙于前,黄河襟带于后,古为齿唇,徐淮门户,素有九州通衢、天下要冲之称。今是、、重要节点城市。砀山历史悠久、资源富集,自秦置,至今已有2227年建城史。是“中国武术之乡”、“中国唢呐之乡”、“中国长寿之乡”,是开国皇帝故里,有、、、等历史名人。砀山素有“世界梨都”美誉,被称为“中国酥梨之乡”、&中国西甜瓜之乡&,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绿化工作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1]
,是国务院公布的对外开放县,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命名的“首批平安县”。2010年4月被认定为世界最大的连片果园产区。
砀山县历史沿革
公元前286年前时属。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国,改属。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燕国率燕、秦、赵、魏、韩五国联军攻齐,齐国战败原宋国领土归属魏国。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置(治砀县,今永城市),为三十六郡之一,在县境设。[3]
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县境仍设下邑县(治今县城东毛李庄),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砀郡(治砀县,今永城市芒山镇)。[1]
五年(前202年)正月,砀郡改属的梁国(国都为)。六年春,随砀郡归汉。十一年三月丙寅,随砀郡改属刘恢梁(都睢阳,今南)。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属吕产的吕国。八年八月,改属梁国。后九月,砀郡归汉。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砀郡改属梁国。十二年,复为刘武梁国(都睢阳,今商丘南)。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国改属豫州刺史部。[4]
新莽时(9年),改梁国为陈定郡,砀县改为&节砀县&(今永城市芒山镇),改下邑县为&下治县&(今砀山县城东),仍属豫州刺史部。[1]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复砀郡(仍治砀城,今永城市芒山镇),下邑县改名夏邑县(仍治下邑故城,今砀山县城东),属豫州(治谯,今市)。建初四年(79年),梁国迁都下邑故城(今砀山县城东),夏邑县属之。三国(魏)革梁国,属徐州。[1]
三国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夏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移治)(治夏邑,今砀山县东1公里毛李庄)。青龙四年(236年),夏邑县(治砀山县东)兼梁国国都。[1]
泰始元年(265年),复,砀县并入下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3]
南北朝宋时,复置砀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南齐(479年)废。[3]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夏邑县移治今河南;二年(526年),置砀郡、砀县。砀郡治所在原下邑城(今砀山县城东),砀县治所鲁城(今永城市芒山镇)。北齐(555年)废砀郡、砀县,置(治今永城市芒山镇)。[4]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隋大业六年(610年)割、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原砀山县城(今芒山镇)划归永城,砀山县治所迁至今砀山县城东,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4]
唐,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瞧阳郡。光化二年(899年),以砀山、单父、虞城、之成武,表置。后唐砀山县属。[1]
宋,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属单州。[3]
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市)。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辖下邑、砀山、酂三县,芒砀山一带属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辖 ,绍定年间(年)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为洪水荡没,迁治所至芒砀山南麓保安镇(今芒山镇)。[3]
元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还旧地属东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3]
明洪武四年(1371年),砀山县随徐州改属中书省。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徙治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十四年十一月,砀山县改属直隶六部徐州直隶州。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徐州直隶南京(今南京市),后改为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仍治今南京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迁砀山县治于小神集(今砀山县城关镇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四十四年,复旧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旧城西1公里秦家堂(今城关镇),二十八年竣工,为夯土砖堞城垣。[1]
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3]
砀城老照片
民国元年(1912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民国22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民国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3]
民国27年5月,日军陷徐州。5月25日,陷砀城,日伪以徐州为中心的苏皖边区的1个市21个县作为特区直接控制。7月,日伪&砀山县维持会&成立。次年,成立伪&县政府&。31年1月15日,改属汪伪&苏淮特别行政区公署&(驻今徐州市)。33年1月13日,改属&淮海省&(仍驻徐州市)&第三专区&(驻砀山县),辖砀山、萧县、丰县3个县。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5日,国民党接管汪伪砀山县。[3]
民国34年8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七纵五十八、五十九团在砀山县(砀北)大队配合下解放砀山县城。8月13日,离砀。8月16日,砀山县政府撤至砀北县陈集、贾庄一带;雪枫县(永城)政府北撤至单县、成武县。不久,雪枫县返回砀南地区。9月,砀山(砀北)、华山、单虞3个县撤至单县、成武、巨野县一带。11月,改设华砀县,并于年底返回至砀山县西北吴溜,蔡堂两区地带。36年7月,复建华山、砀山县,属豫皖苏解放区三专区。12月2日,恢复砀南县人民政府,属三专区。[3]
民国45年11月,砀山县属豫皖苏三分区所辖;1949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所辖;1949年10月,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3]
日建国,砀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3]
1950年2月,砀山县民主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3]
日,砀山县划归江苏省。[3]
日,砀山县改属江苏省徐州专区(驻徐州市)。[3]
日,将砀山县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3]
日,撤销宿县专区,砀山县改属蚌埠专区。1月,砀山县人民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委员会。[3]
日,撤销萧县、砀山县,组建,属蚌埠专区。[3]
日,萧砀县改属宿县专区。12月15日,撤销萧砀县,恢复砀山县,仍属宿县专区。[3]
1968年8月,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3]
日,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3]
砀山县行政区划
砀山县区划沿革
清朝末年,全县划分4坊21社,后改为25里。[1]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里,全县划为3个市4个乡,人口不足4万者为乡,人口大于4万者称市。民国18年废市、乡,改设为7个区,下辖118个乡镇。民国23年,将一、七区合并为一区,五、六区合并为五区,全县划分为5个区,69个乡镇。建立了保甲制度,全县有271个保,3828个甲。[4]
民国37年(1948年)11月7日砀城解放。1949年1月,废除保甲制度,全县设唐寨、范寨、卞楼、邵楼、新兴、雨亭、周集、吴集、城厢9个区,72个乡镇,1446个村。[5]
1950年7月,撤消卞楼区,设立城西区,城厢区改称城关镇(区级),全县9个区(镇)100个乡(镇)。
1952年2月,新兴、雨亭两区划为河南省永城县管辖。固口桥、陈堤口、胡屯、后谢油坊等庄仍由砀山县管辖,全县调整为唐寨、范寨、城关、阚寨、陈寨、周集、吴集、城西8个区,84个乡(镇),1592个行政村。
日,华山县撤消,将原来属砀山县故黄河北(即华山县六、七区)的20个乡,255个自然村划砀山县管辖。仍称六、七区,后改为高寨、周寨区。[4]
日,改名范集区为一区,阚寨区为二区,陈寨区为三区,周集区为四区,唐寨区为五区,高寨区为六区,周寨区为七区,吴集区为八区,城西区为九区,所辖乡未动。[1]
日,山东省单县第六区8个整乡和3个半乡计96个自然村划归砀山管辖,改设成9个乡(马良、王范庄、陈庄、刘庄、吴楼、罗寨、汪庄、陈集、玄庙),称第十区。按旧治系一村两省的马良、卢王庄、杨庄集、贾庄、姜庵等5村划归砀山。另有单县胡杨庄、董台子两村经双方县政府与当地干部协商亦划归砀山,这时砀山原界一体,全县计有10个区,112个乡、镇,1373个行政村。[3]
日,撤销第二区建制,原第九区改名为第二区。[3]
1956年3月,撤区并乡,成立唐寨、良梨、丰棉、程庄、赵楼、卞楼、范集、邵楼、回龙、郑屯、朱庄、城南、砀北、刘集、红山、吴集、官庄、谢集、曹庄、产棉、窦集、孟楼、高寨、玄庙、胡庄、马良26个乡和城关镇。[4]
1958年9月,全县划为河北乡周寨、城西乡砀城、中心乡陇海、唐寨乡唐寨、李庄乡良梨、陈寨乡陈寨六个人民公社(乡),实行“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1]
1959年6月,城西乡砀城人民公社分为城关镇砀城人民公社、城西乡东风人民公社。[3]
1961年9月,原来的7个公社(陈寨、周寨、城西、唐寨、陇海、李庄、砀城)划为15个公社。陈寨公社划分关帝庙、黄楼、回龙3个公社;周寨公社划分周寨、高寨、大寨3个公社;城西公社划分官庄、曹庄、陈庄3个公社;唐寨公社划分唐寨、赵楼2个公社;陇海公社划分陇海、权集2个公社。李庄、砀城两个公社规模不变(砀城公社包括城关镇)。[3]
1964年2月,砀城公社公为城关镇和砀城公社,城关镇辖城镇居民和四关生产大队,砀城公社辖屈楼、刘阁、毛园、曾庄、冯园、土山等生产大队。砀城公社后改称城郊公社。[3]
日,为利于解决水利纠纷,经安徽、河南两省商定,将本县东南边沿地区,即黄楼公社所辖的胡屯、胡老庄、卢屯、李庄、锵屯、汪庄6个行政村划归河南省夏邑县。[3]
1965年5月,李庄公社分成李庄、良梨两个公社。全县设16个公社,1个镇,下辖224个生产大队,3043个生产队。[3]
1980年2月,设区划社,全县设高寨、周寨、大寨、官庄、赵屯、关帝庙、梁寨、唐寨、李庄、朱寨11个区,1个城关镇,改划为63个公社,349个生产大队,4558个生产队。[3]
1984年,撤销公社体制,设立乡政府,乡下设行政村。乡的名称只是将原公社名称中的“公社”改成“乡”,隶属关系及行政区划不变,全县共11个区,1个镇,63个乡,584个行政村。[3]
1988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设赵楼、黄楼、陇海、良梨、赵屯、权集、刘暗楼7个乡,李庄、关帝庙、玄庙、周寨、葛集、唐寨、朱楼、官庄坝、西南门、城关11个镇。[3]
1992年2月,设立文庄镇,将唐寨镇的毛堂、东汪庄、侯口、文庄4个行政村和赵楼乡的段楼、倪庄、刘庄、4个行政村划归文庄镇,镇政府驻文庄。[3]
1996年5月,赵楼乡改设程庄镇。良梨乡改设良梨镇,镇政府驻于楼。[3]
2000年4月,陇海乡的杨楼、屈楼、土山、七神庙、毛园、刘阁、冯园7个行政村和赵屯乡的苇子园、于楼2个行政村划归城关镇。[3]
2001年,全县设:赵屯、陇海、黄楼、权集、刘暗楼5个乡,城关、李庄、文庄、程庄、唐寨、葛集、周寨、玄庙、西南门、官庄坝、曹庄、关帝庙、朱楼14个镇,共383个行政村。[3]
2004年12月,城关镇更名砀城镇,陇海乡整建制并入砀城镇。全县共置18全乡镇、394个村民委员会。[3]
2005年,全县进行部分村委会合并调整,年末村民委员会由原来的394个调整为358个。[3]
2007年月12月,撤消西南门镇、文庄镇、黄楼乡、权集乡、刘暗楼乡,并分别整建制并入砀城镇、唐寨镇、关帝庙镇、玄庙镇、周寨镇;改设赵屯乡为赵屯镇。全县原来18个乡镇混合型区划体系调整为13个镇级区划体系,由原来358个村民委员会调整合并为155个村民委员会,10个社区居委会。将原西南门镇整建制并入砀城镇,镇政府为原砀城镇驻地(西河北路1号)。将原文庄镇整建制并入唐寨镇,镇政府为原唐寨镇驻地(局子街)。将原刘暗楼乡整建制并入周寨镇,镇政府为原周寨镇驻地(周寨村)。将原黄楼乡整建制并入关帝庙镇,镇政府为原关帝庙镇驻地(关帝庙)。将原权集乡整建制并入玄庙镇,镇政府为原玄庙镇驻地(砀山县果园场场部所在地)。同时还将赵屯乡撤销,设立赵屯镇,行政区划范围不变,镇政府为原赵屯乡驻地(陈庄村)。保留葛集镇、李庄镇、良梨镇、程庄镇、朱楼镇、曹庄镇、官庄坝镇7个镇,行政区划范围、镇政府驻地不变。
砀山县行政区划
截至2015年砀山县辖13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高铁新区和薛楼板材加工园:、、、、、、、、、、、、。[4]
砀山县地理环境
砀山县境域
东连安徽省,东南部、南部、西南部、西部分别与河南省、、接壤;西北部与山东省,东北部与江苏省毗邻。总面积1193平方千米,总人口96万人,但是实际人口接近100万。(2007年末)。[1]
县境地处北纬34°16′~34°39′,东经116°29′~116°38′。陇海铁路、贯穿全境,京九、,105、擦肩而过。百里黄河故道横卧其间。,十字交汇贯穿全境,构成了砀山新的交通格局。县城东距历史名城徐州市84公里,西接古都商丘市72公里,雄峙于前,黄河襟带于后,古为齿唇,徐淮门户,素有九州通衢、天下要冲之称,是安徽省连接的唯一通道。[3]
砀山县水文
砀山县地处新汴河、两大水系,同属淮河流域。两水系以故黄河南堤为分水岭,以北为南四湖水系,流域面积440.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6.9%,主要河流有、;以南为新汴河水系,752.8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3.1%,主要河流有、巴清河、利民河、东、文家河等。[1]
砀山县地表水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县境内降水总量丰水年为13.41亿立方米,平水年为9.32亿立方米,枯水年为6.2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9.51亿立方米。砀山县境内河流均系雨源型间歇性河道,地表水较大,年份内分配不均,大部分降水集中在汛期,其中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7%。多年平均径流深为92.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1亿立方米;最大量(1963年)径流深为373.3毫米,年径流量4.45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深为16.2毫米,年径流量0.19亿立方米。正常年全县地表蓄水量为4829.5万立方米。[4]
砀山县地下水属入渗-蒸发-开采型。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的入渗,侧向补给及越流补给微弱。在揭露深度范围内为孔隙水。依据埋藏条件、水力性质划分为0-50米的浅层孔隙水含水岩组和大于50米的中、深孔隙含水岩组,根据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分析,两组之间水力联系微弱。富水性按勘探钻孔成井砂层累计度(细砂、粉砂、亚砂土)划为富水区、中等富水区、弱水区三个类区。全县多年平均为2.01亿立方米,可开采模数16.84万立方米/平方公里。[4]
砀山县气候
砀山县位于的南部,气候界于暖温带和热带之间,属于季风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4.1℃(年),极端最高温度41.6℃(1966年),极端最低温度-19.9℃(1955年);平均年降水743.3毫米,最多年降水1333.4毫米(2003年),最少415.0毫米(1966年);年日照时数2219.1小时。四季最多风向:秋、冬季偏北风,春、夏季偏东风。全年无霜期201天,主要有“旱、涝、霜、风、雹、大雾”等气象灾害影响当地农业生产。[4]
砀山县地貌
砀山县境地势平坦,系黄河冲积而成,境内中部略高,南北稍低。黄河故道以北平均海拔47.8米,以南平均海拔44米,县西北最高处海拔54.8米,县东南最低处海拔40.4米。由于黄河屡次泛滥及改道,中小地势起伏,岗、坡、洼相间,这种微域地形的地貌变化,使水、盐重新分配,形成砀山县的高滩地,决口扇形地,缓平坡地,浅平洼地,背河洼地五种地貌类型。砀山县地处山东台背斜徐蚌拗折带,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地层,其厚度至东向西逐渐增大。县境南部的程庄、、陈庄、一带,第四系厚度为318.15米~456.77米。下伏基岩为古生代二迭系砂页岩。砀城南4里王庄钻孔打至500米尚未穿过第四系地层。[4]
砀山县资源
砀山县矿产资源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25地质队于年在普查填图工作中,发现砀境南部地下蕴藏煤。1978年,325地质队同安徽省煤田第三勘探队对煤田地质情况作进一步勘探,以至朱楼
公路为界,325队勘探东矿段,第三队勘探西矿段,勘探表明:煤田西自杨集车站,界,长30多公里,南北宽10公里左右,总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地处背斜北冀,含煤地层为组和山西组,呈向北斜的,倾角5度至15度,煤层倾角与地层倾角一致;为G1、G2、D1、C1、C2共5层,总厚度1.6米至13.87米;G1为主煤层,平均厚度1.25米,埋深290至1040米;其品种有焦煤、瘦煤、贫煤、自然焦等,总储量为7亿吨。即将开采的朱楼煤田主要位朱楼镇境内,属砀山东段煤田西南的一部分,井田面积76平方公里,初步探明煤炭地质储量2亿吨,其中可约为1.03亿吨,以瘦煤为主,主要用于炼焦。[6]
1979年,国家地质部石油勘探队、江苏省石油勘探队及石油公司先后到砀山县勘查石油、天然气资源,施工钻孔4个,钻地探尺1.7万多米,勘得县境北部玄庙一带地下有储油、储气构造,面积约12平方公里。[4]
砀山县植物资源
砀山地理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多样动植物生长繁衍。根据砀山县最新考察资料:果树资源共有23属,23个树种,311个品种。主要是和王屯西甜瓜,其余为苹果、桃、杏、枣、柿、李、银杏、、猕猴桃、樱桃、棠棣、木瓜、无花果、沙果、文观果、赖葡萄等[7]
砀山酥梨,享誉海内外,总种植量一度达到30万亩。[7]
王屯西甜瓜,客户遍及全国,以程庄镇王屯村为中心,扩散至安徽萧县及河南永城形成泛王屯西甜瓜品牌,总量近50万亩。在新的时期形成砀山农业的第二条腿,占据了农业主体的半边天。砀山梨华树树雪,想想也陶醉,王屯西瓜个个甜,吃吃更健康。[7]
种植品种400多个。主要粮油棉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芋、高粱、粟、土豆、大豆、芝麻、油菜、棉花等。[7]
林业资源为33种,114个品种。用材树木有:泡桐、杨、榆、桑、椿、楝、柏、槐、皂荚、樟、楮、法桐等;条类有:白腊条、簸箕柳、荫柳、紫穗槐等。[7]
野生草本植物共46科,273种。[7]
中药材资源共有29科,75个品种,其中野生48种,蕴藏量20多万公斤。主要有:、柏子、槐子、槐皮、兔丝、天麻、地黄、香附子、杜仲等。[7]
砀山县动物资源
主要有黄鼬、鼠类、蛇类、蛙类、石龙子等36种。[7]
昆虫主要有蚯蚓、蜗牛、土鳖、蚕、蜜蜂、蝉等。蝉幼是知了的幼虫,土名爬猴,以吸食树木根汁成长,体内富含精肉和蛋白质,皮壳称蝉蜕,是解热镇痛、益肝明目的良药。砀山人把爬猴作为美味佳肴,深受各大城市食客青睐。由于砀山林木繁茂、水土适宜,爬猴大量孳生,也有人采用人工养殖批量生产,爬猴的捕、养、售、贩、加工、储藏已形成一项独具特色的产业。[7]
留鸟候鸟多达百种,其中省二级以上保护鸟类20余种,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鸟类10种。[3]
鱼类有6科40种,大型定居性鱼以草、鲢、鳙、鲤、鲫为优势种群,小型以捧花鱼、麦穗鱼、黄桑、鳌鱼、泥鳅等为优势品种。[4]
砀山县人口
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全县2459民户,428军户,已成丁26493人,未成丁5843人。崇祯十四年(1641),全县23930人,而死于饥饿、病疫、战事者计17603人,仅存6327人。[5]
清朝,原额人丁23670人,顺治初至康熙十五年(1676),屡经编审,实在人丁21258人。乾隆元年(1736),实在人丁21734人,其中优免人丁175人,出生人丁301人,实在当差的人丁21258人,乾隆三十一年,实在人丁22469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实在人丁170500人。宣统三年(1911),实在人丁为236891人。[5]
民国7年(1918年),全县共230749人,17年,全县61862户,277000人。20年,有58247户,288865人。21年,全县292354人。26年,全县24131户,342897人。33年,有350000人。36年,全县共有370000人。[5]
建国后,环境安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口增长较快,1949年,全县89954户,368100人。1952年2月,新兴区和雨亭区共283个村,23057户,94230人划归河南省永城县。1953年8月,华山县撤销,其六、七两区划归砀山县,计15490户,65670人。同年10月,又有山东省单县第十区划归本县,计6246户,26363人。是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县92098户,405260人,比1949年增加37260人,平均年增长率2.52%。[1]
1960年至1961年,因自然灾害和工作失误,出现人口外流和非正常死亡现象,至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105986户,418571人,比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增加13311人,平均年增长率0.31%。[3]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144900户,653457人,比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增加234886人,平均年增长率3.12%。1985年,全县155285户,682236人,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加28779人,平均年增长率1.47%。[5]
2007年12月,全县总户数26.56万户,总人口为955422人。其中男性人口488379人,女性人口467044人。全县非农业人口10.6万人。年,砀山县人口中包含汉、回、苗、侗、壮、藏、布依、土家、独龙、白、朝鲜、哈尼、蒙古、满、赫哲、鄂温克、维吾尔、畲、土、羌、拉祜等22个民族。其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9%;回族占总人口的1.1%,占少数民族的99%。[3]
砀山县经济建设
砀山县综述
2014年砀山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3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9.5:45.1:25.4;财政收入9.03亿元,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112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0元,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00元,增长15%。[2]
砀山县第一产业
1950年,全县建立临时互助组433个,入组农户8310户,占总农户9.44%;入组人口35000人,占总农业人口9.7
果大核小、黄亮美观、皮薄多汁、酥脆甘甜
0%;耕地75000亩,占总耕地7.35%。1951年成立常年互助组一个,入组农户25户,120人,耕地360亩。至1954年,全县临时互助组发展到3154个,入组农户2474户,占总农户27.56%;入组人口113600人,占总农业人口28.51%;耕地298770亩,占总耕地23.01%。常年互助组2376个,入组农户23087户,占总农户25.71%;入组人口109813人,占总农业人口27.56%;土地303000亩,占总耕地23.32%。临时互助组实行收益归已,以工换工。常年互助组,采取出勤记工,多用工多付款,多出工多得款。对发挥人力、畜力、地力,战胜灾荒、发展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7]
1952年,试办陇海、联民两个初级农业生产全作社。至1956年,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79个,入社农户21215户,占总农户22.33%;入社人口89103人,占总农业人口21.73%;耕地276219亩,占总耕地21.24%。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20个,入社农户69093户,占总农户72.71%;入社人口305361人,占总农业人口74.48%;耕地974250亩,占总耕地74.92%。1957年,因有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收入下降,曾出现少数社员闹退社的现象。[7]
1958年9月,将17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6个人民公社,全县实现了公社化。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公社下辖若干生产大队,生产大队下辖若干生产队,公社和生产大队分别设立管理委员会,生产队设队委会。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以公社为经济核算单位。开始时大办食堂吃饭不要钱,生产大队改为营、连、排、班编制,搞生产集体化,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劳力统一调配,进行“大兵团作战”。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生产连年下降,粮食总产量1958年为1.9亿斤,亿斤,亿斤,亿斤。[7]
1961年9月底,将6个人民公社划分为15个公社,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确定了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公社、大队、生产队)所有,队(生产队)为基础的体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64年粮食总产量回升到1.56亿斤,1966年粮食总产达1.71亿斤。[7]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由于“左”的思想尚未肃清,仅有少数生产队实行大包干到组,小段包工定额管理,把部分农作物(棉花、玉米、山芋等),包产到户。1980年9月,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提高了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认识,扩大了“包产到户”的范围。至1982年,才真正冲破阻力,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7]
联产承包责任制仍坚持土地公有制度,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生产队除留少量土地外(以备补给增加的人口),其余土地按人包产到户。承包户只有使用权,不准买卖。[1]
收益除缴农业税和集体提留,其余归承包户个体所有。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1983年,农业总产值23258万元,粮食总产4.27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农业总产值24026万元,粮食总产量4.40亿斤。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涌现出一大批专业户和新经济联合体,至1985年,全县有专业户2158户,其中种植业897户。林业22户,畜牧业123户,渔业16户,工业228户,运输业411户,建材业33户,商业饮食服务业331户,其他97户,从事专业劳动力3973人,年总收入1001.8万元,其中专业生产收入760.4万元。新经济联合体442个,其中种植业1个,林业2个,畜牧业5个,渔业32个,工业217个,运输业33个,建筑业78个,商业饮食服务业33个,其他41个。有固定资产408.6万元,从业人员5751人,年总收入1129.7万元,当年分配357.2万元。[7]
砀山县第二产业
私营个体  砀山县手工业在清末民初时期,主要有土织、土纺、缫丝、砖瓦等业,集镇手工作坊以铁器、木器、竹器、银器、铜器、锡器、印染、陶瓷、黄烟、缝纫、酿造等业为大宗,作坊规模大都2-5人,只有极少数厂家人数较多,开创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的三连义酱园,最兴盛时,职工达70多人,是当时砀山县最大的私营厂家。民国30年(1941)王子良、王王氏、武建威、陆昌石四家对股份办的炉坊,至民国35年时有职工13人,在当时亦是砀山县的最大作坊。民国37年底,6家烟店自行组织,办起3家小型手工卷烟厂。民国38年春,以单成先、冯俊杰为首的9人,组织了木工运输合作社,后改名为铁木业生产合作社。1951年,群力、华达、新宿3家小型烟厂合并为公私合营的新宿卷烟厂。日,私营新生锅厂同刘东山、杨金中两家私营炉坊联合成立了合作经营的砀山县人民铁工厂。是年,张宗贤将针、纺、棉、织、丝等砀城的18户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了针织社。1953年,砀城相继成立了两个缝纫组,1956年,全面组织合作社、组。是年底,私营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县共建立集体经营、自负盈亏的手工业生产社、组16个,从业人员525人。[6]
1978年以来,对个体经济积极扶持,个体手工业有了恢复和发展,县城集镇有较多手工业者摆摊设点或走街串巷,直接为消费者服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方针的贯彻,农村出现了工业“专业户”、“新经济联合体”,城镇出现了工业“个体户”和私人对股开办的小型工厂,据统计,1985年全县农村从事工业的专业户有228户,从事工业的劳动力有423人,工业收入122万元,从事工业的新经济联合体有217个,从业人员有3264人,固定资产原值270.7万元,总收入751.9万元,纯收入253.4万元,税金26.8万元。[4]
集体工业  县办集体工业1956年底,砀城铁、木、缝纫、纺织、竹器、印染、黄烟、建筑、制秤、刻字、钟表修理等行业的个体手工业者,95%以上的从业人员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组成11个社、组,共有职工419人,工业总产值85万6千元,固定资产原值1万5千元。1958年,12个集体所有制企业上改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同时将农村的集体企业划给公社管理。1962年这12个厂、社又调整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55年,属二轻工业的被服厂、印染厂、锅厂、木器厂、车辆社、钟表社、竹器社、制鞋社等8个厂、社,共有职工392人,总产值91万9千元,固定资产原值达19万4千元。1976年底,属二轻工业的通用机械厂、纺织厂、木器厂、服装厂、竹器社、钟表社、建筑社、二轻公司经理部等8个单位,共有职工1131人。工业总产值325万5千元,固定资产原值125万元,利润总额14万6千元。1984年,又进行了调整。1985年,属二轻工业的木器厂、服装一厂、服装二厂、通机厂、标准件厂、纺织厂、线毯厂、钟表社、二轻公司经理部等9个厂、社、部共有职工850人。工业总产值447万4千元,固定资产原值207万7千元,利润总额15万6千元。[6]
国营工业  县办国营工业1952年2月,没收吴忠烈私营印刷社,成立了国营砀山县人民印刷厂,这是砀山县第一家县办国营工业,当时有职工6人,厂址在现蔬菜公司门市部处(人民路175号)。设备仅有石印机、铅印机各1部。年总产值8000元,有固定资产1000元。后又在砀城南关外办县属国营石灰窑厂,当时有职工7人,设备仅有石灰窑1座,年总产值5000元,有固定资产1000元。1955年4月,开办了地方国营砀山县酒厂,厂址在砀城南关内,当时有职工19人,设备有酒池12个,锅甑1个,年总产值14000元,有固定资产1000元,1956年。开办地方国营砖瓦窑厂,厂址在李庄火车站南,当时有职工65人,年总产值13万9千元,有固定资产1万3千元,主要设备有砖瓦窑石灰窑各2座。[6]
1958年,大办工业,县属国营工业有:铁矿采石厂、通用机械厂、五金交电厂、炸药厂、化工厂、颗粒肥料厂、陶瓷厂、黄烟厂、光荣造纸厂、纤维加工厂、畜产加工厂、电厂、车辆厂、农业机械修配厂、木器厂、针织厂、麻袋厂、砂纸厂、胶木厂、毛纺厂、被服厂、三八被服厂、三八鞋厂、竹器厂、编织厂、废品加工厂等26家。1959年下半年开始进行调整,至1963年,县属国营工业保存砀山县电厂、综合农具机械厂、拖拉机修配厂、砖瓦窑厂、酿造厂、黄烟厂和印刷厂7家。[6]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工厂大都陷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1970年农机生产出现了繁荣景象,综合农具机械厂改为农业机械修理制造厂(简称农机一厂),拖拉机站改为农业机械修理制造二厂(简称农机二厂),S195柴油机开始批量生产。是年,仅农机一厂就生产202台。其他几家县属国营工业生产也开始回升。1970年至1976年间先后办起了水泥厂、橡胶厂、化肥厂、化工厂、磷肥厂。到1976年,县属国营工业有:农机一厂、农机二厂、橡胶厂、化肥厂、磷肥厂、化工厂、水泥厂、砖瓦窑厂、卷烟厂、酒厂、造纸厂、印刷厂等12家。职工共计1510人,工业总产值为1679.89万元。[6]
1978年以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县属
国营工业作了调整,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和讲究经济效益为重点的企业整顿,并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使县属国营工业得到新的发展。据1985年统计,县属国营工业有16家(原12家中,造纸厂改为纸箱厂。新添果汁厂、砖瓦二厂、织布厂和供电业4家),10个行业(酿酒、果品加工、卷烟、纺织、造纸、印刷、电力、化学、建材、机械),职工3961人,工业总产值4328.7万元,净产值1386.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704.2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891.6万元,定额资金平均余额1632万元,利润255.6万元,税金592.5万元,上缴所得税98.2万元,企业留利127万元。[6]
砀山县交通
砀山县位于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陇海铁路、
砀山县旅游交通图
310国道贯穿全境,横卧其间。大京九、京沪铁路、连霍高速、105、206国道擦肩而过。,十字交汇贯穿全境,构成了砀山新的交通格局。县城东距历史名城徐州市84公里,西接古都72公里,雄峙于前,黄河襟带于后,古为汴京齿唇,徐淮门户,素有九州通衢、天下要冲之称,是安徽省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唯一通道。[1]
高速铁路:
郑徐客运专线砀山段正在建设,新建砀山南站,预计2016年完工运行。
国家东西大动脉陇海铁路经过砀山设砀山站,砀山是安徽省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唯一通道。
高速公路:
济祁高速公路砀山段也已进入实质性建设,建成后将与连霍高速、泗许高速公路连接。
公路:、S101、S223
砀山县县道13条共计254公里,“十二五”期间将全部改造完成,县乡公路依照“十二五”规划进行修建。“村村通”工程现已经全面完成。[3]
1 路(双向发车)
火车站--党校—西城中学—疾控中心—砀山二中—时代广场—城关分局—香港商城—隅子口东—闸门桥—砀中—国土局—阳光花园—金马龙园-光彩批发市场-宴喜台酒厂-同泰食品-砀山汽车总站-开发区政府—光大集团—东城丽景—中粮果业—李庄工业园—海升集团[4]
2 路(双向发车)
汇源集团—金砀山—砀山四中-铭家花园—公安局—检察院-政务新区—梨都明珠—金利安置小区—金利工业园—上海花苑—北关杨楼桥—隅子口北—附小—民族中学—教体局—公路局—火车站
3 路(双向发车)
李屯—汽修厂—北关稽查站—金利工业园—上海花苑—北关杨楼桥—隅子口北-香港商城—城关分局-时代广场—县医院—公路局—火车站—苇子园东—金山实验小学—苇子园—苇子园西[1]
4 路(双向发车)
汽车南站—早城—法院—附小—隅子口东—闸门桥—御都星城南—御都星城北—市民广场—政务新区—检察院—公安局[3]
5 路(双向发车)
火车站—公路局—教体局—民族中学—汽运分公司—滨河新城—交通局—路桥公司—针织厂—惠丰市场-供电公司-同泰食品-砀山汽车总站-华润燃气-光彩批发市场-金马龙园—阳光花园—砀山四中—铭家花园—新一小—万景观邸—梨都华庭—金利安置小区—金利工业园—梨都风景—新县医院—新二中北门-新二中西门—华迪时代广场-西城中学—党校—火车站[1]
6 路(双向发车)
砀山汽车总站―同泰食品-供电公司-惠丰市场-针织厂—路桥公司-交通运输局-滨河新城-汽运分公司-附小-隅子口北—北关杨楼桥—上海花苑—金利工业园-梨都风景—新县医院-新二中北门—巴黎春天—华迪时代广场-西城中学—党校—火车站[1]
7 路(双向发车)
高铁站-润达纺织厂-交警队-西关地下道-公路局-火车站-党校—西城中学-疾控中心-砀山二中-时代广场—城关分局-香港商城-隅子口东—闸门桥—御都星城南-御都星城北-市民广场-政务新区-检察院-公安局-铭家花园-砀山四中-阳光花园-惠丰市场-供电公司-同泰食品-砀山汽车总站[1]
砀山县文化
砀山县人文荟萃
砀山历史悠久,位置显著,砀山之名来源于,历史多与芒砀山
相关。夏分九州,砀属之域;西周初期属宋,为砀邑。秦设36郡,为其一,隋开皇18年改为砀山县。《汉书·地理志》:“砀山出文石”。《水经注》:“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砀郡,盖取山之名。”训诂学家注:“以有砀山故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明史·地理志》: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环宇通志》:“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砀山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荟萃,千百年来哺育过无数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名人贤士。取代,建立后梁的梁太祖诞生于砀北午沟里;砀山也是近代画坛宗师齐白石的祖籍。历史上檄定百夷的,理万财而不贪的丞相,文武兼资的,汉时“大戴学”、“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与共定汉律历的壶遂,易经专家,名重一时的葛俊清等俊杰贤士代出其间。至于文人墨客、显达名宦慕名游斯者,更是摩肩接踵、数不胜数。[3]
砀山县民风民俗
安徽有三黄:黄山、黄梅戏、黄河道。历史上的黄河多次泛
滥改造,在砀山北部留下了一条长达62公里的故河道。故黄两岸百姓喜爱习武,这里的鸡、羊也爱争斗。从周代开始,古砀郡就盛行斗牛、斗鸡、斗蛐蛐、斗马、斗鸭、斗鹅、斗鹌鹑、斗狗、斗画眉。到了西汉斗羊赛脱颖而出,并风靡三国时代,历经三千年不衰,比著名的突尼斯边太基古城斗羊比赛还早二千年。[1]
黄河故道地区的羊种小尾寒羊,生性好斗,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都喜斗羊而乐此不疲。久而久之,已成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人丁无灾的一种民俗活动。在《唐书·艺文志》一书中,唐代丝织工艺家、画家窦师纶就在内库画本《斗羊》中画出黄河故道斗羊时那章彩奇丽的壮观场景。[4]
砀山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著名的中国梨都。由于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运动繁富。几千年的历史孕育出多彩的梨乡民俗文化:异彩纷呈的绘画、刻字、剪纸等民间艺术,精美绝伦的印花布、柳条、蒲苇制品等民间工艺,曲调悠扬的四平调、琴书、唢呐等民间曲艺,赏心悦目的高跷、竹马旱船、舞龙灯等民俗表演,热闹非凡的斗鸡、斗羊、斗鹌鹑等民间竞技,矫健刚劲的拳术、器械等武术表演,洋溢着浓郁的砀山韵味、梨都风情,成为开展生态旅游良好的资源补充。[9]
砀山县特产
位于苏鲁豫皖接壤中心的砀山县,不仅优质誉满中国大地,其地方小吃颇也独具风味。单就品种而言,酸、甜、咸、辣、辛五味具全。甜食有粥,,,枣包,,,绿豆糊嘟,,汤园等;咸的有,,油条,麻花,馓子,,,,等;辛辣的有辣椒糊,,,麻辣串等;酸的有粉子糊嘟,等。另有回民族的卤羊头羊杂、、糟鱼花椒鱼等,与各种小吃相得益彰。[9]
砀山县节日
(中国·砀山梨花旅游暨民俗文化节)自1989年开始举
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二十五届。随着综合实力的增强以及旅游资源的提升,砀山梨花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内知名并且兼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盛宴,享誉海内外。2011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节庆创新论坛暨2011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上,砀山县梨花旅游暨民俗文化节被评为“全国十大人文节庆活动”、“中国最佳绿色人文旅游节”。[9]
砀山县旅游
砀山县综述
砀山有唐朝大诗人泛舟觞咏的,有轮奂巍煌的,有 “三省庄”、“”。更有每年的梨花观赏活动中新开辟的梨花观赏新景点——“乌龙披雪”、“”、“瑶池烟霞”、“武陵胜境”、“贡梨园”、“”、“古渡晓月”等,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宾朋,年年来梨都觅古揽胜,旅游观光。每年阳春三月,春和景明时节,砀山大地万物复苏,故黄涨绿,数十万亩梨花吐蕊绽蕾,竞相盛开。[1]
砀山县景点
自然景观  风景区、、碧清庄园、、风景区、天鹅洲风景区、神湖公园、凌霄地址公园、和谐园人文景观清真寺、锡安堂、大崛寺、狐父陈氏宗祠、蒋祠堂、普陀寺、砀山环城公园、黄堌寺、圣德书院
.新华网[引用日期]
.砀山[引用日期]
.砀山县政府[引用日期]
.砀山县政府网[引用日期]
.砀山县志[引用日期]
.砀山县志[引用日期]
.砀山县志[引用日期]
.中国砀山[引用日期]
.砀山新闻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邮政储蓄通州支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