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好玩的地方胡井好玩吗

[转载]浙江温州苍南陈姓迁徙&&
转载自【雲浦陳氏】博客
浙江温州苍南陈姓迁徙&&
(有删减)
苍南陈姓迁徙&&
陈姓徙迁与演变&
陈姓入迁苍南历史悠久,人物荟萃的望族。据考证,苍南陈姓以福建北移为多,北方南下者少,最早是五代,其次为宋代,三者为明代,最迟是清初。但从这四方面探源,由于年湮代远,清初又值“奉旨迁界”,氏族星散,世系鸿支俱难稽考。经各地《陈氏宗谱》记载,反复对照史志资料,基本上确认入迁苍南的陈姓为“南朝派”、“龙湖派”和“太傅派”。
南朝派,即武帝陈霸先于557年登位起,至后主陈叔宝于589年降于隋朝止,其后裔子孙以“皇室苗胤”自诩,故称南朝派。
陈叔宝第八子陈庄的裔孙陈檄,唐僖宗时官光州固始令,光启元年(885)乙巳,为避秦宗权之乱,随州刺史王绪入闽,居于建安(今建阳),孙陈德诚,南唐保大年间官和州刺史,交泰元年(958)戊午,弃官来横阳(今平阳)隐居南雁荡山。北宋建隆二年(961)辛酉,转迁江南下涝(今龙港镇下涝村)定居,繁衍成族,支系分居陈良、陈家宅、湖前和宜山、钱库、金乡、赤溪、矾山、马站等地,以及平阳、瑞安、乐清等地。
陈叔宝第九子陈恮的裔孙陈谋,唐文宗时官礼部尚书,太和六年(832)奉旨赍诏监王审知为闽王,因之随王入闽定居,遂为闽肇基始祖。陈谋次子陈发(名肇七)、三子陈达(名肇八)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避黄巢兵乱,入迁金乡坊下开基,繁衍成族,支派分居舥艚东浦口、浦头汇、浦南、炎亭崇家岙、乾江湖山头等地。
陈叔宝弟陈叔明裔孙陈兼,世居福建泉州赤岸,至11世陈千一,于北宋庆历年间入迁江南11都儒田(今仙居)开基创业,为仙居始祖,繁衍成族。陈千一长子陈玉涯迁居乐清翁垟,次子玉潮迁居平阳榆垟,三子玉沙侍奉父母留居古里,尔后裔孙陆续分居望里护法寺、龙港新美洲、湖前、灵溪、马站、中墩、金乡、炎亭、大渔、舥艚、云岩对口,以及平阳、温州、玉环、象山、福建福鼎、霞浦以及江苏省等地。
陈兼第五子陈归的裔孙陈,唐时官闽长溪县令,遂寓长溪赤岸上垟,传至16世陈六一(名勋,号珪庵),因有同根异派早居浙江平阳,于南宋淳祐年间迁居江南11都夏堡(今陈家堡)开基,繁衍成族,后裔支派分居小陈家堡、大树下、大河川底和望里、钱库、龙港、金乡等地。
陈归另一裔孙陈瓒,官横阳县令,居城南凤凰山下,后迁居江南20都下绛里(今陈家殿),繁衍成族,后裔支派分居钱库、宜山、芦浦、灵溪、观美、赤溪、云岩等地。
陈瓒的堂兄弟陈瑄,官永嘉教授,致仕时与兄同居凤凰山下,后迁居江南11都柘园,繁衍成族,后裔支派分居雅店桥、新垟和金乡、钱库、灵溪、莒溪、浦亭等地。
陈叔宝堂弟陈叔彪子陈琼,陈朝亡国时避难平阳县的仙口,陈琼子陈尤元由仙口转迁北港新垟开基,繁衍成族,其裔孙陈宗旦(字元旭,号晴岚)南宋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进士,官贵州判官,荣归后迁江南15都陈营(今江山北店),后裔分居大店、宜山八岱、东跳等地。
陈叔宝堂弟陈叔澄裔孙陈廷宵,官福建行营兵马使,后避乱住长溪(今霞浦县)赤岸。陈廷宵孙陈昭文,后周时官信州通判,遂居于江西广信府弋阳县孝城乡,生子陈瀚。父子宦游至乐清翁垟定居,为翁垟之始迁祖。尔后其裔孙于明朝末年间陆续入迁灵溪官堂、岩头、黎湾,江山东庄、雅连、棋盘,云岩对口,中墩、大坪、龙沙瓠瓢潭,蒲城、龙头鼻等地。
龙湖派,“开漳圣王”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唐总章二年(669),随父陈政出镇福建泉州。唐垂拱二年(686),奏请朝廷批准,设置漳州郡,任漳州刺史。经过数代的繁衍生息,成为漳州望族,后裔子孙,则称“龙湖派”。龙湖派入迁苍南有二支:一是陈元光第30世孙陈元选、陈元择兄弟,先由漳州龙溪县迁泉州同安县东堤后窟,旋迁平阳县五岱山(今苍南县五凤乡)定居,繁衍成族,后裔支分30都孤云岭、塘湾,36都木桥头,观美过港,宜山八岱,蒲门深湾、洞、云遮、陈道门和平阳县的墨城、荆溪,青田县八都,以及福建霞浦、福鼎等地。另一支是陈元光第29世孙陈子富与堂弟陈子美、陈子毓的后裔,陆续由漳州龙溪县天宝镇入迁苍南。这支有昆仲18人,都是“丕”字辈,即18丕,分居苍南的有:丕祈、丕裕、丕禧、丕爵居观美华阳;丕福居蒲门车岭脚;丕儒居宜山东跳;丕玉居藻溪矴埠头;丕咸居西垟坡;丕显子孙分居陈宅、仕家垟、韩家垟、希贤、士升、钱库和平阳北港;丕田居18都墩头,子孙支分云岩鲸头、26都山门头、蒲门沿浦、垟心;丕封子孙居浃底园、王公门、矾山石壁头、观美马加垟;丕育分居藻溪昌门宫、后板路;丕愈居藻溪雷打龙;丕声子孙居49都董家潭等地。
另外,藻溪元店、盛陶下井桥、高岙、下山虎、桥头湾、繁枝、蒲门大岭内、顶高垟、金乡湖里等地的陈姓,都属龙湖派裔孙。
太傅派,始祖陈忠,子陈邕,唐中宗时官太子太傅而得名。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为避宰相李林甫陷害,陈忠父子由京城长安南迁福建,子孙兴旺,分徙于漳州、泉州各县,其裔孙分别于明万历至清道光年间陆续入迁苍南,散居蒲门小岵、长沙石堡、寮基大贡、霞关岙内、甘溪龙头颈、王家垟、南坪、赤溪下宅、龙沙吊壁灯、藻溪盛陶、杨府宫、藻溪街、元店、望里岙内、矾山亭子脚、舥艚、莒溪、桥墩碗窑矴埠塘、腾垟东桥头、灵溪江南墩、马站桥头半山、灵溪山东、矾山南下、中墩等地。&&
苍南陈姓人口&&
苍南陈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据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记载,在历史上陈姓也是平阳县人口第1大姓,北宋绍圣年间()统计,平阳县总人口36772人,陈姓约5730人;南宋建炎年间()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1290人,陈姓约9560人。元至元年间()统计,平阳县总户数53072户(没有统计人口)。明洪武年间()统计,平阳县总人口170358人,陈姓约26570人;景泰三年(1452)设置泰顺县,从平阳县归仁乡析出38都、39都和40都划入泰顺县,是年统计,平阳县总人口减至85841人,陈姓约13380人;嘉靖年间()统计,平阳县总人口86719人,陈姓约13520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统计,因平阳沿海迁界,逃亡人数43200多人,实际住居人口43554人,陈姓约6780人;宣统三年(1911)统计,平阳县总人口467960人,陈姓约73000人;民国9年(192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74765人,陈姓约105280人。&&
苍南县(1990年)陈姓人口&&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陈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62947人,占全县总人口15.6%,名列全县第1位。以人口多少为序分乡镇列表如下:&&
苍南县分乡镇陈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苍南县陈姓(2000年底)人口统计表
&苍南县(2004)陈姓人口&&
2004年7月1日,据县公安户口统计资料,全县陈姓在籍血缘人口增至184287人,占全县总人口15.8%,名列全县第1位。其中3万以上有龙港镇、2万以上有灵溪镇、1万以上有金乡镇、5千以上有钱库、舥艚、藻溪、宜山、望里、仙居6乡镇。乡镇以人口数为序列表如下:&
苍南县陈姓人口分布表
(2004年统计资料)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下涝、新美州、洪宫、三大屋、陈家宅、陈宅、韩家垟、仕家垟、希贤、陈华垟、吴兰楼、施良虹桥、周家车、西河东垟、双直门、月星、大店、东庄、梁宅、寿山、王家门、河底高、流浦、东排、西排、黄家洞、瓦窑头、七河、二河、下东庄、新垟、刘店黄头涂、殿后、新美洲、浦后、缪家桥、上厂陈、湖前、西桥、陈良、汇龙、凰浦渡头、新陡门、环河、陈家宅、下屋陈、虹桥
宫后陈、山东、五垟、河尾庄、灵堡、大浃头、塔里、双家垟前垟、平南河边、镇江、岩头、鱼塘口、下庄垟、四大、桥底、新港、五爱凤岙、畔垟、门前、后蔡、支造桥、杨家周、叶家垟、西程、埭头、屿湖、河口、官堂、五垟江南墩、东垟、溪心、西山、上街头、望鹤港边、状元内、横屿、东大厦、尤家衕、郭家车、棋南、陡门头、三山门楼底、余家桥、夏姑桥、河尾州浦口、南水头、北山下
金星、泮河西、灵峰、前半垟、汤鉴垟、湖里、前堡、瓦窑、溪头、倒桥、黄坭岙、梅岭脚、凉亭、珠梅岭、十八步、龙蟠巷、上乾头、洪岭、东田、朱照垟、金乡四巷、金乡七巷
陈家堡、小河川底、桐桥、黄判桥后岸、垟西蔡里、缪处、西堡、苏家站、仉处、金加垟、前官、垟头
泮河西、方城底后陈、北岭陈家、舥艚、大埠头、老陡门、下乾头、东浦口、陈处、浦头汇、浦南后陈、仙坭船、倪家堡、包处、老台、中段
建光、高岙、下灶、盛陶、丁步头、蔗岙、草鞋亭、杨府宫、平水宫、青山内隔头、加针坑、小心垟、流石、元店、繁枝、西垟坡、白坟、丁岙、毛徐、万里、欧山、狗湾、江边寮、围墩、东湖、龙船坑、横圳后爿、草白、狮子、昌门宫、藻溪街、雷打龙
甲底、陈家巷、宜一、金家垟、宜二上市头、八岱、谢垟底、东跳、水亭、陈家寺、珠后、三进屋、下市街、阔桥底、河西边、上河头、北店、大店、东支离破碎下连、上东庄、周家车、棋盘、后垟增、王公门
河口、新民宝山、浃底园、下堡河头仔、金家庄、宫西、溪头、猪肝山、东山头、护法寺、仙居山、乌石岭三叉路、北茶寮、南茶寮
仙平、安居、柘园、雅店桥、木桥头、翁处、神宫桥、朱家斗、江西岸
柳垟、马渡、后隆、五岱寮、天星、墓庵、黄檀口、新岙、碗窑、凤岭、小沿、寨下、桥墩街
南下、白岩、内街、王家洞、西坑半山窑、古路下岗尾、王西坑下半山、狮头脚、石壁头、岭脚山、甘茶中览、牛运垄、青山后、四大王、水尾、中村、南下桥头、阮家山、亭仔脚、市场尾、半山窑、赤垟珍珠巷
马站街、金山、桥头、后岘、石头岗、下堡园、小姑、中姑、三墩洲、山边、棋盘、车岭脚、屿头、顶魁、下魁、大贡
西沙、东沙、崇家内岙、冯家、北岭脚、燕窝、倒桥坑棉岙
大树下、东夹头、大河川底、陈鉴垟
马路木桥头、马联竹排头、双溪水碓头、马家垟、楼下、燕子窝、大贡头、顶垟坑内、碗窑尾王边、茂竹、西古、九甲、观美街
园林石碧脚、流岐尾、半垟、割藤垵、后垵、韭菜园、信智、园屿沿田厂、大脚虾、胡井青山、过溪、北岙内、白湾、三步擂、棕利头、南岙、塘头牛寮、赤溪街
嘉隆、五岱寮、半山、同平十三亩、竹脚内、磜底坑口、小垟、凤村、水沟
芦浦街、前垟底、前陈、林家院
北行街、大岙芦竹湾、小渔、大岙心、清深底宫脚
小陈家堡、大庄、新岙后西厝、牛条垟、将军岭脚、仰头山、东括内、顺岭岗尾
下在、沿浦街、新塘、李家井中墩、岭尾拱桥内、老虎垵破塘、牛乾、南堡岭、木林三门江、沙岭、外垟
霞关、礁坑、小、长沙石宝、陈家坪、路尾陈良底、路尾坝头、仙岩、南坪坑仔尾、岙内、路尾、深湾、十五亩、卓垟、后坪、三星
垟心、鲸头石岗下、上对口、下对口、中对口、山前、凤山山门头、士金兠港头
沙坡、吊壁灯、玉沙、沙湾、食水坑、石塘、东角、平桥、瓠瓢潭、百步岭、苏地内
坑南、横山干坑、北山、桥南、内湖岙内、外岙
城南、城西、城北、甘溪龙头颈、牛乾岭四亩田、西门外大岭
南宋、坑底、古楼山、柯岭脚
西厅、王家坟、云山街、莒溪港内
燕头樟岙、岭头、内樟岙、大亭、北岙、张家腰新岙、锋底、下岙、小玉苍、丽湾浦尾
中墩、海滨、下厝、王家山隔头、小岭、尖礁
板岙、渔池隔头、白水、湾旦溪头、大坡
云遮东坑内、云山、坑门、朗腰、南山、大厝基、坝头、云遮瑶坑、八亩
罗家山、关头大厝基、瓦厝、虎井云芝陈、打石坑、后大瓦厝、王孙、交椅宽顶高垟、雾城南山
龟墩北山、岭边杨家坑、鹤山中岗
东垟桥头、后车
苍南陈姓人物&&
在我县的历史上,陈姓的人物辈出。据《宋史》卷377、《宋元学案》46、《元书》卷92下、《元诗纪事》卷19、明万历《温州府志》、明隆庆《平阳县志》、清乾隆《平阳县志》、民国《平阳县志》、《水心文集》、《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和《苍南县志》等史志记载,自宋、元、明、清四朝,苍南籍陈姓人物共有102人。其中,朝官4人,将军5人,状元2人,探花1人,进士69人,举人7人,地方官6人,贡生7人,其他1人。
一、陈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安徽、湖北地区,秦汉时期,陈姓的足迹已踏上了湖南、江苏、山西、山东。
西晋末年,中原动荡,居民纷纷南迁,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已经是陈姓主要的迂回迁移的地区。同时,中原地区大姓林、黄、陈、郑率先进入了福建,到南朝时,陈姓已经成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主要是颍川派陈宸的后裔。陈宸10世孙陈霸先,在南京建立陈朝,史称陈武帝,南朝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王孙遍布长江与珠江之间,对陈姓在东南地区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唐朝初,以河南固始人为主力,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攻入福建,祖孙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后人尊陈元光为“开漳圣王”,其后裔成为闽粤台地区和南洋诸岛陈姓的主要派系。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在福建建立了闽国,大批中原陈姓再一次移民福建,从此,陈姓成了东南地区的第1大姓。
由于陈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对陈姓的伤害相对要轻。陈姓在宋初由福建大批迁入广东的潮州和梅州地区,北宋末年,河南陈姓南逃抵广东南雄,由北向广东各地散移。在宋、元、明时期,陈姓在南方得到了稳定的发展,陈姓在赣浙闽粤湘五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当然,陈姓中也融入了南北民族的血液,如汉晋时期的匈奴人、北魏时期的鲜卑人、金代的女真人和清朝的满洲八旗诸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成汉族。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陈姓大约有30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3.9%,排在王、李、张、赵、刘之后,为宋朝第6大姓。陈姓第1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20.8%,占福建总人口的1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西、浙江、四川,这四省陈姓大约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河南、广东、江苏、湖南,这四省的陈姓又集中了26%。全国形成了以闽粤赣湘、苏浙、四川、河南为中心的四大块陈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年),陈姓大约有4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5%强,为明朝第4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陈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陈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40%,净增加了120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9.8%)、江苏(13.4%)、江西(11.3%)、福建(11%),这四省陈姓大约占陈姓总人口的55.4%;其次分布于广东(9%)、安徽(5.4%)、山东(5.4%)、湖南(4.7%),这四省的陈姓又集中了24.6%。浙江为陈姓第1大省,占浙江总人口的5.5%。东南和两广地区的陈姓在这600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而宋朝的陈姓大省四川陈姓人口却减少了70%,西南和西北地区仍旧是陈姓分布最少的地方。宋、元、明期间,陈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四川地区陈姓人口主要向广东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皖鲁、赣闽粤湘两大块陈姓人口聚集地区,陈姓聚集重心开始裂解,向东、向南分离。
当代陈姓的人口已达到5436万,为全国第5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4.5%。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10日发布: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陈姓保持第5位。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陈姓人口由420万激增到5400万,增长了近13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陈姓人口的增加速度接近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陈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四川、福建三省,大约占陈姓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广东为当代陈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14.7%,占省总人口的10.5%。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福建(14%)和台湾(12.2%)。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以北少陈姓、以南多陈姓的分布局面。长江以南形成了粤闽和浙苏两个陈姓高聚集中心,然后向西梯度地减少,形成长江流域陈姓分布区。北方地区形成河南山东经渤海连接东北三省的陈姓分布带。
在近600年期间,陈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的流动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下游的陈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移民。&&
二、当代陈姓人口的分布&&
陈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在广东、福建、台湾地区最有影响。陈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4.5%,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陈的人至少有54个,总人口大约在5400多万。
陈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东部、福建、江浙、四川东南,每平方公里的陈姓人口达到15.2人以上,尤其在闽粤的漳州和潮州地区、上海、浙江东北,每平方公里的陈姓人口在23人以上。陈姓分布密度最高的(15.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5.6%,陈姓人口大约947万;11.4—15.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7%,陈姓人口大约1024万;3.8—11.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9%,陈姓人口大约2935万;不足3.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4.8%,陈姓人口大约529万。
陈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表明:陈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台湾、福建东南,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1.4%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0.9%。然后,向西北方向比例逐渐地减少,在东起浙江东部向西南至广东南部宽100公里的地带上,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9.5%—11.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再向西北,在东起浙江杭州湾向西南至广东雷州半岛前宽120—200公里的地带上,此比例在7.6%—9.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再向西北,在东起江苏南部向西南至广东雷州半岛直至海南宽200—300公里的地带上,此比例在5.7%—7.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5%。在东起江苏北部向西至四川盆地、云南东部,向南至广西的广阔地带上,此比例在3.8%—5.7%,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6.1%。云南西部、西川西部、青海东部、陕甘宁、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东部、内蒙古东部、东北三省、新疆西北,此比例在1.9%—3.8%,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0.7%。青海湖以西、山西北部、河北西北、内蒙古大部,此比例在1.9%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4.7%,其中比例在1%以下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2%。&&
三、陈姓历代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陈姓历代名人1218名,占名人总数的2.6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3位;陈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3.94%,排在第5位;陈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4.4%,排在第3位。
在历史的长河中,陈氏人才辈出,彪炳于史册者数不胜数。公元前209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陈胜,领导900戍卒,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曾在陈(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西汉时,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陈平,在惠帝、吕后、文帝三朝任丞相;还有抗匈奴名将陈汤。新莽末年有绿林起义军将领陈牧。东汉有法律学家陈庞,“忠义老臣”陈蕃,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陈琳。西晋有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十六国时,前赵人陈安,组织武装反抗前赵统治,光初五年(322)称凉王。北魏时,有泾州屠各胡(匈奴的一支)武装起义领袖陈瞻称王,年号圣明。唐代,陈氏有三人任宰相,还有文学家陈子昂、陈鸿,诗人陈陶,高憎陈伟(即玄奘),大将陈玄礼,浙江农民起义女首领陈硕真曾称文佳皇帝。五代、宋初有著名道士陈转。北宋有音韵家陈彭年,诗人陈师道,医学家陈自明。南宋时,陈姓最著名的人物是思想家、文学家陈亮,他才气超迈,力主抗金,屡次被捕,出狱后志气益励;提倡注意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其攻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南宋时还有诗人陈与义,学者陈傅良,画家陈居中,藏书家陈振孙,江西农民起义领袖陈颙,湘、粤、瑶、汉人民联合起义领袖陈峒,赣、闽、粤边界地区农民起义首领陈三枪。元初有福建汉族、畲族人民起义首领陈吊眼;元末湖北沔阳人陈友谅称帝,建都江州(今江西九江),国号汉,年号大义。明代,陈氏最著名的人物是明末画家陈洪缓,他擅出人物、仕女,评者谓其力量气局在唐寅、仇英之上;也工花鸟、草虫,兼能山水,与崔子忠齐名,有“南陈北崔”之称。此外明代还有旅行家陈诚,学者陈献章、陈建,画家陈道复,散曲家陈铎,音韵家陈第,戏曲作家陈与郊,外科学家陈实功,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史学家陈邦瞻;明清之际有思想家陈确,散文家陈贞慧。小说家陈忱。清代,广西临桂人陈宏谋,乾隆时历任陕、湘、苏等省巡抚及湖广总督,任职期间兴修农田水利,提倡植树、养蚕、种山薯,均有成效,是一位很有政绩的地方官;福建同安人陈化成,历任总兵、提督,1842年6月英舰多艘,后率孤军奋战,与所属官兵英勇战死,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清代还有诗人陈共尹、陈文述、文学家陈维崧、陈沉,女文学家陈端生,经学家陈奂、陈立、陈乔枞,学者陈寿祺、陈澧、水利家陈潢,医学家陈修园,篆刻家陈豫钟、陈鸿寿、金石学家陈介祺,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陈得才,上海小刀会首领陈阿林。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苍南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