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流量云为什么消耗特别多的打开4g会消耗手机流量量?

  云空间为什么要限制流量?  一般正规空间商都会限制流量。很多客户朋友一听限制流量就以为对自己不利了。其实,限制流量才  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广大客户朋友的利益。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提供的流量是足够一个企业网站的正常使用的,一般网站根本不需要担心流量不  够用的问题。如果对流量有很高要求的话,我们也有高流量的云空间可以供您选择。  为什么要限制流量呢?下面详细给大家解释一下:  我们知道一台服务器所能承受的最大流量是有限的,那么,在不限制流量的情况下,这台服务器上所有  的云空间用户就要共享这台服务器的流量。但是我们知道,一台服务器的云空间不可能所需流量是相等的,  其中必然存在访问量非常大、人气旺、非常耗流量的大站,也存在大量不耗资源的小站。  比如有些用户在网站上提供视频、视听、下载等功能,而且访问的用户很多,这样消耗的流量巨大,如  果快超过服务器所能承受的流量范围了,这个用户的网站就会影响其他用户网站的正常运行,导致其他网站  抢不到流量而很慢,如果这些大流量站点的流量超过了整体服务器流量,就会导致整台服务器上所有的站点  都不能访问。这对小站点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  因此,作为正规的服务器提供商,为了保障大部分客户的利益,我们根据空间的大小分配流量,所提供  的流量一般网站绝对够用。所以说,我们限制流量,其实就是为了限制个别资源占用大的用户,是为了更好  的为所有客户服务,保证服务器整体的稳定运行,保护普通客户的权利。  云空间流量标准的具体换算关系如何计算:如果客户网站提供下载,如提供一个5MB的文件下载,那么每  下载一次即产生5MB的流量。  有网友在百度上问:想买一个云空间,我看很多空间商都限制流量,限制的话不怕别人不买吗?为什么  有的空间商又不限制呢?  正规主流的空间商都会进行流量限制的。这是由云空间本质决定的,如果不限制一台服务器的资源都被  一个云空间用了,那其他云空间根本没办法运行了。很多空间商为了销售空间,而对客户不负责,虚假的夸张  不限制流量,使很菜鸟和不懂服务器技术的人上当受骗。  对于真正懂网络技术的人,选择的云空间都是限制流量的提供商....而不会去选择不限制流量的提供商!  说什么都不限制的空间,那根本就是骗人的。  结论:有人问:有没有完全不限制的云空间呢?据我们所知,国内外所有的云空间空间商,一个都没  有,如果有这样的公司,那么可以断定,这个公司根本没有技术员或技术员根本没有管理服务器的经验,技  术原理一点都不懂,任何违背技术原理的不切实际的不限制主机,那只能导致所有用户都无法正常访问。  因为以前我们对流量没有严格限制,或者说是限制很宽松吧,很多用户对流量问题不甚了解,这个月开  始我们严格限制了月流量后,很多超出月流量的用户嚷嚷着自己网站根本不可能超流量的,说我们弄虚作假  、或者疑问自己网站流量怎么会用那么多,更有甚者为此强制我们给他退款等等很多问题(流量使用详情:  在云空间管理面板中——网站日志分析查看)。  这个对于一个有经验的老站长来讲肯定没有这些问题,但是鉴于我们很多用户都是初级站长,这里详  细为大家解释说明下,月流量超过后,在一个月内网站就不能正常访问了,解决办法是升级空间或加大流量!  具体怎么加可联系客服人员。  相信很多人对于网站空间流量心有余悸。网站10G流量够用吗?在这里我就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下以下数据:  一、10G流量是多大?1G=1024M, 1M=1024K  那么10G,理论上可以浏览10G * 1024M * 1024K =
K的数据  如果你的页面(假设你的站只有一个页子)大小为页面K(包括链接自己空间的图片、影、音等文件 的大小  ):  那么理论上你可以浏览的次数为:K / 25 = 419424 次  那么平均每天可展示你网站的次数为:419424 / 30 = 13980 次  这里13980次的概念就是平均每天可以让13980个不同IP的人每人看一次你的这个唯一的页面,当然也可以让  一个IP不停的刷新你的页面13980次。  二,10G流量的空间,能承受多大的访问量?  一般的网站,每天200ip左右,而且这200个人看10pv,10G流量足够了 一般的网站,每天1000ip,每月能用  10个G左右的流量  (注:一般的网站,指的是网站不能有大量的图片、mp3、视频等,不提供大量文件下载的网站)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运营商偷跑流量事件为何愈演愈烈?
文/丁傲西最近这段时间,有关三大运营商偷跑流量的事件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从央广网公开发文指责三大运营商偷跑流量,到三大运营商回应绝无此事。短短数天时间,运营商和媒体之间进行了多次的交锋。虽然不少分析人士都对媒体所说嗤之以鼻,认为这种事情绝无可能。但是随着又一条微博的进一步发酵,网络上出现了一面倒的指责:“三大运营商就是在偷流量!”仔细研究这些事件不难发现,媒体和消费者的矛头都直指运营商此前推出的流量不清零政策。此前为了回应总理的呼吁,三大运营商都推出了“流量不清零”的政策。虽然“流量不清零”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是作为一项惠及民众的政策,“流量不清零”对于消费者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关于“流量不清零后消耗过快”的质疑之声,却为这一政策的实际效用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究竟是运营商耍手段暗中偷走了用户的流量,还是用户个人原因导致流量流失,问题的关键到底在哪里呢?运营商系统改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表面上看,所谓的“流量不清零”只是将流量的有效期从一个月延长到了两个月。但是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说,由于牵扯到话费结算周期等诸多问题,运营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系统进行改造。正因为如此,媒体和消费者普遍认为,系统改造才是导致“流量偷跑”的罪魁祸首。那么情况真的如此么?笔者因为所学专业的关系,有不少同学在运营商IT部门工作。为了了解事实的真相,笔者特意咨询了他们的意见。根据他们的介绍,“流量不清零”主要改造的是“套餐内流量”以及“流量包”的失效日期。由于流量有效期的延长可能会对套餐内原有的话音、短信等业务的计费产生影响,运营商通常将流量的计费和话音短信等业务隔离开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减少系统的改造,避免可能出现的费用问题。系统改造完了,流量的计费自然有了新的依据。为了更好理解流量费的计算过程,不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使用的自来水通常是由水表计算用量的,到了每个月抄表的时候,抄表员就会将这个月使用的水量记录下来。通过简单的计算,最终得出每个月所要缴纳的水费。和自来水类似,流量费的计算由两部分组成。先是计算一定周期内使用的流量总数,再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所要缴纳的费用。而所谓的“流量不清零”,仅仅改变的是流量的计算周期,而对流量的使用快慢并没有任何的影响。虽然“流量不清零”的新政是从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但是要到11月30日我们才能看到“流量不清零”带来的影响。三大运营商也不可能因为“流量不清零”同时调整流量的计算模式,流量因此而跑快更是不太现实。流量偷跑的感觉到底从何而来?从媒体和网友的反馈来看,大家普遍反应10月份的流量比之前几个月用得多。流量用得多并不奇怪,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原因可能导致流量用得多?1&国庆长假:国庆有7天长假,很多人身处的环境可能未必有WiFi信号。在没有WiFi的地方,手机要上网只能依靠流量,时间一长流量的消耗自然会有所增加。2 4G速度更快:随着4G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上网速度有了质的飞跃。原来转半天打不开的视频图片可能一瞬间就打开了,流量的消耗自然成倍增加。而微博等APP更是以视频图片为卖点,消耗的流量当然只多不少。3后台自动更新:时代,系统后台运行着形形色色的软件。只要网络没有关闭,这些后台程序就会自动更新数据,长期下来也会消耗大量的流量。4手机病毒:手机在中毒以后,病毒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下载各种APP,进而快速消耗流量。5 WiFi助手:包括和在内的大量手机都默认开通WiFi助手功能,在WiFi信号弱的情况下,手机会自动连接到3G/4G网络,进而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消耗大量流量。6运营商系统bug:在3G网络建设初期,一些地方的运营商因为计费系统存在bug而对用户收取额外的流量费用。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是也曾有发生。综合上述因素不难发现,10月份流量消耗多实际上有着客观的因素。虽然我们不能排除因运营商系统问题导致的流量消耗,但是一般来说,流量用得多和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除开自己的使用习惯,手机有没有中病毒,是否开通WiFi助手,后台程序是否自动更新都会对流量的使用造成影响。只有彻底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才有证据证明运营商出了问题。言之凿凿的证据真的靠谱么?&虽然“流量偷跑”的真相还没有查清,但是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内的不少权威媒体已经相信,他们掌握了运营商偷跑流量的证据。而所谓的证据,正是一名微博网友的截图。根据微博的爆料,这名网友在本月9号-20号期间身处国外。在国外期间,这名网友使用的是外国运营商的手机卡。但是根据这款流量监控软件提供的数据,这名用户在本月10号到19号期间消耗了大量的流量。这名网友据此认为,是移动偷跑了流量。然而根据网友的分析,这款软件监控的仅仅是这部手机所消耗的流量。无论这名网友使用是国内外哪一家运营商的SIM卡,这部手机所消耗的流量都会被记录在这款软件上,仅仅凭借这个截图就断定移动偷跑了流量显然并没有道理。而根据网络上员工透露的消息,这名网友在10号曾经在西班牙用移动卡上过一定时间的网。而在此之后的数百兆流量并不是通过中国移动产生的,后台也查不到上网的记录。移动员工就此认为,这名网友所谓言之凿凿的证据不过是造谣。随后,该网友也表示将移动和境外卡流量算在了一起,造成了困扰,进行了道歉。总结:虽然最后水落石出,不过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谩骂,运营商早先的澄清显得微不足道。为了减少麻烦,运营商的客服干脆赔钱了事,落实了“心虚”的罪证。无论谁对谁错,我们都希望运营商可以有所行动。如果运营商自身真的存在问题,那么就应该主动承认及时改正。如果运营商自身并没有问题,而是消费者和媒体恶意造谣,那么运营商就应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对消费者来说,正确认识自己的使用习惯,主动掌握手机的运行情况显得十分重要。与其指责谩骂不如仔细想想,事情可能并没有那么复杂。
丁傲西,对互联网产品和通信行业有着浓厚兴趣,从事研究多年。微博@丁大公子 微信公众号:通信你我他注: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网易科技立场。《易语中的》为网易科技旗下重点打造的专栏作者平台,欢迎投稿!投稿通道:tougao@
本文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新闻热线:021-
“手机流量”去哪儿了?恶意程序大量消耗用户流量
原标题:“手机流量”去哪儿了?恶意程序大量消耗用户流量
机流量测试活动现场
  深圳新闻网5月21日讯(记者 张钊)随着智能手机上网的普及,消费者关于手机消费的投诉也在发生新的变化,除了传统的质量问题投诉外,关于手机流量的投诉日益突出。
  据统计,2013年深圳市消委会接到手机流量投诉611宗,2013年市消委会接到手机流量投诉611宗,收费不合理、乱扣费、未使用流量却扣费等问题突出。
  消费者对突然爆增的流量费充满困惑、纠结和不满,流量到底去哪了?是个人使用不当?还是运营商的流量计量不准?或者是恶意软件“偷”了流量?为调查了解流量的真实去向,化解消费纠纷,指导消费,今年3-4月份市消委会邀请了30名市民参加了手机流量测试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5月21日,消委会发布了手机流量测试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显示,流量偷跑主要分为两种情况,最常见的一种是软件本身存在问题;存在问题的软件有很多是在第三方软件市场下载的,它们被黑客“二次打包”写入了恶意代码或者植入病毒。另外一种流量偷跑情况是软件本身无问题,但是它们通过广告插件、后台消耗、用户体验不好来“无心插柳”的偷跑流量。
  据消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消费者普遍缺乏正确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常识和流量管理的意识是主要原因。在被调查的消费者中,有50%不知道如何正确退出应用程序,46.4%的没有设置流量使用上限,57.1%的在不使用网络时,没有关闭数据连接的习惯,20%的没有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安全监控软件,20.7%的消费者选择在2G/3G网络环境下进行升级或软件更新。
  此外,各种恶意程序和软件偷跑流量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在短短的3-5分钟时间内,不同的恶意程序和软件偷跑的流量在8.98M到26.57M之间,同时还有个人信息安全、资金安全等其他方面的安全隐患。
  对此,市消委会建议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和通信行业主管部门尽快制定和出台关于移动数据流量计量的标准和检测方法;组织开展对移动数据流量计量的监督检查,并将相关结果向社会公布。
此次手机测试需安装三个主流的第三方监测软件(360手机卫士、腾讯手机管家、金山手机卫士)。
  “手机流量去哪儿”专项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本次专项调查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调查;二是将同时段内运营商流量数据与第三方流量监控软件(包括360手机卫士、腾讯手机管家、金山手机卫士)测试的流量数据对比;三是常见偷流量软件类型与情景演示。
  第二部分:本次专项调查的基本做法
  一、志愿者公开招募:我们通过新闻媒体、官微、官网等多途径向社会公开招募参与流量对比测试的志愿者。
  二、专业机构全程支持:为确保“流量去哪儿”活动科学、准确和可靠,流量对比测试委托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进行,并由专业工程师全程把控每一步测试细节。
  三、活动现场公开透明:流量对比测试活动现场,对媒体开放,共有8家媒体到场采访报道,并有媒体全程跟踪拍摄,整个测试活动公开透明。
  四、对比测试科学严谨:测试前,由专业工程师对每位志愿者的手机进行检查确认,发放操作指引,并培训指导志愿者;志愿者根据操作指引并在专业工程师的带领下完成全部测试。
  五、方法简述:志愿者在智能手机上预安装流量监控软件,并在工程师的指导下模拟了智能手机待机、下载文件和日常使用三种情况下的流量消耗,将其与运营商记录的数据流量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位志愿者手机上的流量监控画面。
  第三部分:本次专项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 消费者使用习惯调查:在流量对比测试现场,对参加活动的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为:
  50%被调查的消费者不知如何正确退出程序,在浏览完网页或使用完某个软件后,直接按HOME 键退出;
  20%的消费者没有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安全监控软件;
  46.4%的消费者没有设置流量使用上限;
  57.1%的消费者在不使用网络时,没有关闭数据连接的习惯;
  53.6%的消费者会经常打开GPS定位开关;
  20.7%的消费者选择在2G/3G网络环境下进行升级或软件更新。
参加本次试验的26名志愿者的详细名单
终端品牌、操作系统、运营商、定制机分布
二、流量对比测试内容与结果分析:对比测试内容一:待机流量待机流量测试是将智能手机置于待机模式(移动数据网路建立)志愿者不对智能手机进行任何操作,并保持该状态10分钟记录的流量消耗。对比测试内容二:下载指定内容下载指定内容流量数据是志愿者操作智能手机在移动数据网络连接建立状态下,记录下载指定文件(含MP3和PDF格式文件)的数据流量。对比测试内容三:模拟正常使用模拟正常使用数据流量是指志愿者在指定时间段(大约 60分钟)内,在移动数据网络连接建立状态下,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使用智能手机,记录产生的数据流量。对比测试内容四:整体流量数据对比整体流量数据是基于待机流量、下载指定内容流量和模拟正常使用时流量的数据做整体分析。对比测试结果显示:三款第三方流量监控软件测试到的流量数据与运营商提供的流量清单数据偏差较小,没有出现流量异常的情况。【特别说明:l 经向通信监管部门及多家计量检测机构咨询了解,目前国家没有关于移动数据流量计量的标准和检测方法。l 本次测试是模拟普通消费者的日常使用情况,进行的对比测试;采用的方法和软件为普通消费者日常能够使用和接触到的。l 其中因志愿者操作、手机制式、网络状况、软件记录等原因,仅采集有效的移动数据流量及运营商记录的移动数据流量。】
偷跑流量软件类型
  三、软件偷跑流量的类型与情景演示
  消费者对智能手机偷跑流量的问题越来越关注。据专家介绍:“流量偷跑无非就两种情况,最常见的一种是软件本身存在问题;存在问题的软件有很多是在第三方软件市场下载的,它们被黑客“二次打包”写入了恶意代码或者植入病毒。事实上,这只是流量偷跑的“冰山一角”,算是恶意而为之的部分。另外一种流量偷跑情况是软件本身无问题,但是它们通过广告插件、后台消耗、用户体验不好来“无心插柳”的偷跑流量。
根据专家提供的样本以及技术支持,市消委会分别做了真实的场景模拟(图为模拟场景结果)。
  专家介绍,很多原因都可能导致“流量偷跑”,但最常见的有5种。
  一是推送功能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网络联接的基础上,才能检测软件更新以及消息提醒。因此你即使没有主动上网,在网络联接的情况下也会在后台工作,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流量。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流量偷跑现象。
  二是一旦用户不慎将带病毒的恶意软件下载到手机中,木马程序便会开启Root权限进行后台联网,下载用于恶意推广的软件并同步消耗用户的流量,导致流量偷跑。
  三是智能手机在Wi-Fi信号不稳定和较弱时,有自动搜索并切换到2G/3G网络,继续提供上网服务的功能。如果用户没有注意到,继续使用需要耗费流量的服务时,就可能产生高额的流量费了。
  四是现在很多手机都有云端同步功能,可以帮助使用者将联系人或短信甚至是照片等信息自动备份到云端,但是这样会耗费许多流量,特别是开启图片同步上传功能时,流量的消耗会更厉害。
  五是很多运行在用户手机中的游戏软件,功能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除了明面上为用户提供的游戏服务之外,往往还会在暗地里搜集用户的机型、地理位置等个人信息,此时,流量就这么悄悄地溜走了。
志愿者林先生的手机监控显示,10分钟内,手机在没有做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偷偷的溜走了200多K的流量。
第四部分:调查结论一是消费者普遍缺乏正确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常识和流量管理的意识是主要原因。被调查的消费者中,有50%不知道如何正确退出应用程序,46.4%的没有设置流量使用上限,57.1%的在不使用网络时,没有关闭数据连接的习惯,20%的没有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安全监控软件,20.7%的消费者选择在2G/3G网络环境下进行升级或软件更新。二是各种恶意程序和软件偷跑流量的情况比较严重。在短短的3-5分钟时间内,不同的恶意程序和软件偷跑的流量在8.98M到26.57M之间,同时还有个人信息安全、资金安全等其他方面的安全隐患。三是运营商的流量数据与第三方监控软件测试的流量数据偏差较小。由于目前国家没有关于移动数据流量计量的标准和检测方法,因此,本次对比测试采用常用的三款流量监控软件来进行,结果表明,第三方监控软件测试的流量数据与运营商的流量数据偏差较小。第五部分:消委会建议建议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和通信行业主管部门尽快制定和出台关于移动数据流量计量的标准和检测方法;组织开展对移动数据流量计量的监督检查,并将相关结果向社会公布。
正确退出软件(微信)演示
  第六部分:消费指导
  1、彻底退出软件,而不是简单的“返回桌面”。
  调查显示有50%的消费者不知道如何正确退出应用程序 ,通常选择按“HOME”键返回桌面,但并没有真正退出应用程序。一些视频、定位服务、新闻推送、聊天类软件,如微博、地图、QQ等,通常会伴随开机在后台自动运行,且默认设置为自动更新。所以多查看任务管理器,关闭不使用软件,以节省流量。
安卓系统自带流量上限设置演示
图7:第三方软件设置流量上限演示
  2、使用操作系统自带或第三方软件来控制流量的使用。
  调查显示46.4%的消费者没有设置流量使用上限,安卓手机系统自带有流量上限的设置,或使用第三方软件来设置和控制流量的使用。
关闭数据连接演示
  3、优化自身手机设置,节省流量开销。
  调查显示有57.1%的消费者在不使用网络时,没有关闭数据连接的习惯。可在手机设置里把移动网络数据访问设置成“当需要时连接”、“连接时提醒”,当夜间休息时,建议关闭移动网络数据访问功能以节省流量开销。
  4、安装手机安全类软件,安全省心。
  手机安全类软件既可以帮助消费者监控管理流量,也可以有效预防恶意病毒、恶意二维码、垃圾短信、诈骗电话等对消费者的骚扰甚至个人隐私信息泄露、财产损失等问题的发生。目前,比较主流的安全软件有:360手机卫士、腾讯手机管家、金山手机卫士等。
关闭自动更新演示
  5、关闭软件“自动更新”,选择WIFI环境下手动更新。
  智能手机会不定时通过移动网络自动连接手机的应用商店,检测用户意见安装的手机软件是否需要更新等相关数据,从而产生流量,所以建议关闭软件设置中“自动更新”,“自动同步”,可选择“有新版本时提示更新”,并在WIFI环境下更新软件,以节省流量。
  手机避免产生大流量该如何设置?
  iPhone手机
  1)关闭"通知"功能,减少自动联网。(路径:设置-通知-关闭)
  2)关闭"邮件、通讯录、日历"中"获取新数据"里的"推送"功能,并将"获取"功能设置为"手动"
  3)将通用设置里面的"定位服务"关闭,需要时再打开。(路径:设置-通用-定位服务-关闭)
  4)App store用户名注销,避免软件自动搜索更新。(路径:设置-Store-注销,app store更新一般只会产生几十KB流量) 使用"App Store"下载程序的过程中没有流量提醒,建议通过电脑安装iTunes软件添加程序。
  5)邮件关掉远程图片显示,必要时再开,或者尽量在电脑上处理。(路径:邮箱--载入远程图像-关闭)
  6)在家里或办公室使用无线路由器,只在Wi-Fi环境下,安装软件,看视频。
  7)有Wi-Fi时或不需要上网的时候,在网络设置里直接关闭蜂窝数据功能。(路径:设置-通用-网络-蜂窝数据-关闭,部分旧版订制机无法体现功能)
  8)在离开无线热点后,Wi-Fi会自动转为3G或edge连接下载,这时候一定要记得将网络下载暂停。
  9)打开www网页比较耗流量,尽量使用WAP网页。(注:不是所有网站都有WAP网页,一般大型网站都有)
  10)国际漫游时,将数据漫游功能关闭。(路径:设置-通用-网络-数据漫游-关闭)
  11)关闭"天气预存"功能。(设置-天气预报-关闭)
  12)在线软件在打开时,有可能出现软件实时更新而产生上网流量,建议在不使用时将其关闭。在网络软件运行完成后,双击"HOME"键,彻底关闭网络软件。(4.12固件iPhone手机具有后台运行功能,使用某个程序后按HOME键切换到桌面,但并未关闭,双击HOME键可查看到当前所运行的程序,此时需要长按后台运行的程序(图标)当出现抖动时可点击关闭即可)。
  13)可以通过iPhone手机"设置-通用-用量"情况作参考,拉到最下面可以看到(总流量=发送+接收),如想留意近一段时间的流量情况,可还原统计数据,手机则按还原后的时间记录用户流量情况。(已升级版本的iPhone可以通过'设置-通用-已用时间'作判断)
  14)针对配置邮箱产生大流量(特别是首次使用):由于一般用户会将邮件保存在服务器里,以便每时每刻都可以通过网络收取邮件,而使用iPhone首次打开邮箱的时候,必然会将服务器保存的邮件按常规全部接收一遍,从而产生超大流量。可以通过进入iPhone-设置-邮件/通讯录/日历-获取新数据-推送-关闭。获取选择-手动。设置了此方法手机只能接收新邮件,如需浏览原有旧邮件,则需要通过电脑查看。另一种方法,用户可通过电脑-打开邮箱-邮箱设置,将邮件设置为不保存在服务器上,但有些邮箱是不支持此设置的,例联通的wo邮箱。
  15)iPhone及iPhone4版本升级到4.3.3(8J2)的均在设置里能够看到'个人热点'一定要将此功能关闭。
  16)当iPhone手机操作下载时一定要留意该操作是否有正常完成下载,如未有任何反映,用户必须通过电脑连接itunes将该下载任务操作删除。
  Android手机
  一、关闭'背景数据'断开应用程序自动同步,发送和接收数据.(路径:设置-帐户与同步-背景数据.)
  二、建议用户不使用电信运营商网络或通过无线网络(WI-FI)使用时请手动断开断开上网功能.(路径:设置-无线和网络-移动网络.)
  三、漫游出国外时请用户关闭网络连接避免产生高额流量.(路径:设置-无线和网络-移动网络设置-数据漫游)
  四、对于一些上网较少的用户,同时可建议关闭'启用始终连接移动数据'(一些版本名为:永远联机至移动网络),关闭此功能等同关闭背景数据,但此功能关闭可有效的减少电量的消耗及不使用网络时会自动断开.
  五、每次手机运行时建议用户手动关闭后台程序运行.(路径:设置-应用程序-正在运行的服务-请点一下.)
  六、通过手机流量监控软件提供的流量软件更好的把握其手机流量的使用:
  1、流量监控.可有效的体现用户每日使用值及套餐的剩余值等。
  2、联网防火墙.此功能可监控在用户选择的网络环境下哪些程序耗的流量较大及是否允许该软件自动运行.
  3、统计排行,此功能可显示用户所使用手机流量产生最高的程序.
  4、流量设置,此功能可根据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数据设置套餐的所包含流量、月提醒、日提醒、超出套餐提醒.
  七、针对微博、微信、米聊、陌陌、QQ等软件均数据即时在线的通讯软件,用户单发一条信息一张图片或一个语音时所产生的流量约50KB以内,但在传输中,服务器与服务器的传输如出现延迟等就会产生大流量数据。此类软件建议用户不使用时彻底关闭。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手机流量”去哪儿了?恶意程序大量消耗用户流量
日 07:03 来源:深圳新闻网
原标题:“手机流量”去哪儿了?恶意程序大量消耗用户流量
机流量测试活动现场
  深圳新闻网5月21日讯(记者 张钊)随着智能手机上网的普及,消费者关于手机消费的投诉也在发生新的变化,除了传统的质量问题投诉外,关于手机流量的投诉日益突出。
  据统计,2013年深圳市消委会接到手机流量投诉611宗,2013年市消委会接到手机流量投诉611宗,收费不合理、乱扣费、未使用流量却扣费等问题突出。
  消费者对突然爆增的流量费充满困惑、纠结和不满,流量到底去哪了?是个人使用不当?还是运营商的流量计量不准?或者是恶意软件“偷”了流量?为调查了解流量的真实去向,化解消费纠纷,指导消费,今年3-4月份市消委会邀请了30名市民参加了手机流量测试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5月21日,消委会发布了手机流量测试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显示,流量偷跑主要分为两种情况,最常见的一种是软件本身存在问题;存在问题的软件有很多是在第三方软件市场下载的,它们被黑客“二次打包”写入了恶意代码或者植入病毒。另外一种流量偷跑情况是软件本身无问题,但是它们通过广告插件、后台消耗、用户体验不好来“无心插柳”的偷跑流量。
  据消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消费者普遍缺乏正确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常识和流量管理的意识是主要原因。在被调查的消费者中,有50%不知道如何正确退出应用程序,46.4%的没有设置流量使用上限,57.1%的在不使用网络时,没有关闭数据连接的习惯,20%的没有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安全监控软件,20.7%的消费者选择在2G/3G网络环境下进行升级或软件更新。
  此外,各种恶意程序和软件偷跑流量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在短短的3-5分钟时间内,不同的恶意程序和软件偷跑的流量在8.98M到26.57M之间,同时还有个人信息安全、资金安全等其他方面的安全隐患。
  对此,市消委会建议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和通信行业主管部门尽快制定和出台关于移动数据流量计量的标准和检测方法;组织开展对移动数据流量计量的监督检查,并将相关结果向社会公布。
此次手机测试需安装三个主流的第三方监测软件(360手机卫士、腾讯手机管家、金山手机卫士)。
  “手机流量去哪儿”专项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本次专项调查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调查;二是将同时段内运营商流量数据与第三方流量监控软件(包括360手机卫士、腾讯手机管家、金山手机卫士)测试的流量数据对比;三是常见偷流量软件类型与情景演示。
  第二部分:本次专项调查的基本做法
  一、志愿者公开招募:我们通过新闻媒体、官微、官网等多途径向社会公开招募参与流量对比测试的志愿者。
  二、专业机构全程支持:为确保“流量去哪儿”活动科学、准确和可靠,流量对比测试委托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进行,并由专业工程师全程把控每一步测试细节。
  三、活动现场公开透明:流量对比测试活动现场,对媒体开放,共有8家媒体到场采访报道,并有媒体全程跟踪拍摄,整个测试活动公开透明。
  四、对比测试科学严谨:测试前,由专业工程师对每位志愿者的手机进行检查确认,发放操作指引,并培训指导志愿者;志愿者根据操作指引并在专业工程师的带领下完成全部测试。
  五、方法简述:志愿者在智能手机上预安装流量监控软件,并在工程师的指导下模拟了智能手机待机、下载文件和日常使用三种情况下的流量消耗,将其与运营商记录的数据流量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位志愿者手机上的流量监控画面。
  第三部分:本次专项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 消费者使用习惯调查:在流量对比测试现场,对参加活动的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为:
  50%被调查的消费者不知如何正确退出程序,在浏览完网页或使用完某个软件后,直接按HOME 键退出;
  20%的消费者没有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安全监控软件;
  46.4%的消费者没有设置流量使用上限;
  57.1%的消费者在不使用网络时,没有关闭数据连接的习惯;
  53.6%的消费者会经常打开GPS定位开关;
  20.7%的消费者选择在2G/3G网络环境下进行升级或软件更新。
参加本次试验的26名志愿者的详细名单
终端品牌、操作系统、运营商、定制机分布
二、流量对比测试内容与结果分析:对比测试内容一:待机流量待机流量测试是将智能手机置于待机模式(移动数据网路建立)志愿者不对智能手机进行任何操作,并保持该状态10分钟记录的流量消耗。对比测试内容二:下载指定内容下载指定内容流量数据是志愿者操作智能手机在移动数据网络连接建立状态下,记录下载指定文件(含MP3和PDF格式文件)的数据流量。对比测试内容三:模拟正常使用模拟正常使用数据流量是指志愿者在指定时间段(大约 60分钟)内,在移动数据网络连接建立状态下,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使用智能手机,记录产生的数据流量。对比测试内容四:整体流量数据对比整体流量数据是基于待机流量、下载指定内容流量和模拟正常使用时流量的数据做整体分析。对比测试结果显示:三款第三方流量监控软件测试到的流量数据与运营商提供的流量清单数据偏差较小,没有出现流量异常的情况。【特别说明:l 经向通信监管部门及多家计量检测机构咨询了解,目前国家没有关于移动数据流量计量的标准和检测方法。l 本次测试是模拟普通消费者的日常使用情况,进行的对比测试;采用的方法和软件为普通消费者日常能够使用和接触到的。l 其中因志愿者操作、手机制式、网络状况、软件记录等原因,仅采集有效的移动数据流量及运营商记录的移动数据流量。】
偷跑流量软件类型
  三、软件偷跑流量的类型与情景演示
  消费者对智能手机偷跑流量的问题越来越关注。据专家介绍:“流量偷跑无非就两种情况,最常见的一种是软件本身存在问题;存在问题的软件有很多是在第三方软件市场下载的,它们被黑客“二次打包”写入了恶意代码或者植入病毒。事实上,这只是流量偷跑的“冰山一角”,算是恶意而为之的部分。另外一种流量偷跑情况是软件本身无问题,但是它们通过广告插件、后台消耗、用户体验不好来“无心插柳”的偷跑流量。
根据专家提供的样本以及技术支持,市消委会分别做了真实的场景模拟(图为模拟场景结果)。
  专家介绍,很多原因都可能导致“流量偷跑”,但最常见的有5种。
  一是推送功能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网络联接的基础上,才能检测软件更新以及消息提醒。因此你即使没有主动上网,在网络联接的情况下也会在后台工作,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流量。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流量偷跑现象。
  二是一旦用户不慎将带病毒的恶意软件下载到手机中,木马程序便会开启Root权限进行后台联网,下载用于恶意推广的软件并同步消耗用户的流量,导致流量偷跑。
  三是智能手机在Wi-Fi信号不稳定和较弱时,有自动搜索并切换到2G/3G网络,继续提供上网服务的功能。如果用户没有注意到,继续使用需要耗费流量的服务时,就可能产生高额的流量费了。
  四是现在很多手机都有云端同步功能,可以帮助使用者将联系人或短信甚至是照片等信息自动备份到云端,但是这样会耗费许多流量,特别是开启图片同步上传功能时,流量的消耗会更厉害。
  五是很多运行在用户手机中的游戏软件,功能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除了明面上为用户提供的游戏服务之外,往往还会在暗地里搜集用户的机型、地理位置等个人信息,此时,流量就这么悄悄地溜走了。
志愿者林先生的手机监控显示,10分钟内,手机在没有做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偷偷的溜走了200多K的流量。
第四部分:调查结论一是消费者普遍缺乏正确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常识和流量管理的意识是主要原因。被调查的消费者中,有50%不知道如何正确退出应用程序,46.4%的没有设置流量使用上限,57.1%的在不使用网络时,没有关闭数据连接的习惯,20%的没有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安全监控软件,20.7%的消费者选择在2G/3G网络环境下进行升级或软件更新。二是各种恶意程序和软件偷跑流量的情况比较严重。在短短的3-5分钟时间内,不同的恶意程序和软件偷跑的流量在8.98M到26.57M之间,同时还有个人信息安全、资金安全等其他方面的安全隐患。三是运营商的流量数据与第三方监控软件测试的流量数据偏差较小。由于目前国家没有关于移动数据流量计量的标准和检测方法,因此,本次对比测试采用常用的三款流量监控软件来进行,结果表明,第三方监控软件测试的流量数据与运营商的流量数据偏差较小。第五部分:消委会建议建议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和通信行业主管部门尽快制定和出台关于移动数据流量计量的标准和检测方法;组织开展对移动数据流量计量的监督检查,并将相关结果向社会公布。
正确退出软件(微信)演示
  第六部分:消费指导
  1、彻底退出软件,而不是简单的“返回桌面”。
  调查显示有50%的消费者不知道如何正确退出应用程序 ,通常选择按“HOME”键返回桌面,但并没有真正退出应用程序。一些视频、定位服务、新闻推送、聊天类软件,如微博、地图、QQ等,通常会伴随开机在后台自动运行,且默认设置为自动更新。所以多查看任务管理器,关闭不使用软件,以节省流量。
安卓系统自带流量上限设置演示
图7:第三方软件设置流量上限演示
  2、使用操作系统自带或第三方软件来控制流量的使用。
  调查显示46.4%的消费者没有设置流量使用上限,安卓手机系统自带有流量上限的设置,或使用第三方软件来设置和控制流量的使用。
关闭数据连接演示
  3、优化自身手机设置,节省流量开销。
  调查显示有57.1%的消费者在不使用网络时,没有关闭数据连接的习惯。可在手机设置里把移动网络数据访问设置成“当需要时连接”、“连接时提醒”,当夜间休息时,建议关闭移动网络数据访问功能以节省流量开销。
  4、安装手机安全类软件,安全省心。
  手机安全类软件既可以帮助消费者监控管理流量,也可以有效预防恶意病毒、恶意二维码、垃圾短信、诈骗电话等对消费者的骚扰甚至个人隐私信息泄露、财产损失等问题的发生。目前,比较主流的安全软件有:360手机卫士、腾讯手机管家、金山手机卫士等。
关闭自动更新演示
  5、关闭软件“自动更新”,选择WIFI环境下手动更新。
  智能手机会不定时通过移动网络自动连接手机的应用商店,检测用户意见安装的手机软件是否需要更新等相关数据,从而产生流量,所以建议关闭软件设置中“自动更新”,“自动同步”,可选择“有新版本时提示更新”,并在WIFI环境下更新软件,以节省流量。
  手机避免产生大流量该如何设置?
  iPhone手机
  1)关闭"通知"功能,减少自动联网。(路径:设置-通知-关闭)
  2)关闭"邮件、通讯录、日历"中"获取新数据"里的"推送"功能,并将"获取"功能设置为"手动"
  3)将通用设置里面的"定位服务"关闭,需要时再打开。(路径:设置-通用-定位服务-关闭)
  4)App store用户名注销,避免软件自动搜索更新。(路径:设置-Store-注销,app store更新一般只会产生几十KB流量) 使用"App Store"下载程序的过程中没有流量提醒,建议通过电脑安装iTunes软件添加程序。
  5)邮件关掉远程图片显示,必要时再开,或者尽量在电脑上处理。(路径:邮箱--载入远程图像-关闭)
  6)在家里或办公室使用无线路由器,只在Wi-Fi环境下,安装软件,看视频。
  7)有Wi-Fi时或不需要上网的时候,在网络设置里直接关闭蜂窝数据功能。(路径:设置-通用-网络-蜂窝数据-关闭,部分旧版订制机无法体现功能)
  8)在离开无线热点后,Wi-Fi会自动转为3G或edge连接下载,这时候一定要记得将网络下载暂停。
  9)打开www网页比较耗流量,尽量使用WAP网页。(注:不是所有网站都有WAP网页,一般大型网站都有)
  10)国际漫游时,将数据漫游功能关闭。(路径:设置-通用-网络-数据漫游-关闭)
  11)关闭"天气预存"功能。(设置-天气预报-关闭)
  12)在线软件在打开时,有可能出现软件实时更新而产生上网流量,建议在不使用时将其关闭。在网络软件运行完成后,双击"HOME"键,彻底关闭网络软件。(4.12固件iPhone手机具有后台运行功能,使用某个程序后按HOME键切换到桌面,但并未关闭,双击HOME键可查看到当前所运行的程序,此时需要长按后台运行的程序(图标)当出现抖动时可点击关闭即可)。
  13)可以通过iPhone手机"设置-通用-用量"情况作参考,拉到最下面可以看到(总流量=发送+接收),如想留意近一段时间的流量情况,可还原统计数据,手机则按还原后的时间记录用户流量情况。(已升级版本的iPhone可以通过'设置-通用-已用时间'作判断)
  14)针对配置邮箱产生大流量(特别是首次使用):由于一般用户会将邮件保存在服务器里,以便每时每刻都可以通过网络收取邮件,而使用iPhone首次打开邮箱的时候,必然会将服务器保存的邮件按常规全部接收一遍,从而产生超大流量。可以通过进入iPhone-设置-邮件/通讯录/日历-获取新数据-推送-关闭。获取选择-手动。设置了此方法手机只能接收新邮件,如需浏览原有旧邮件,则需要通过电脑查看。另一种方法,用户可通过电脑-打开邮箱-邮箱设置,将邮件设置为不保存在服务器上,但有些邮箱是不支持此设置的,例联通的wo邮箱。
  15)iPhone及iPhone4版本升级到4.3.3(8J2)的均在设置里能够看到'个人热点'一定要将此功能关闭。
  16)当iPhone手机操作下载时一定要留意该操作是否有正常完成下载,如未有任何反映,用户必须通过电脑连接itunes将该下载任务操作删除。
  Android手机
  一、关闭'背景数据'断开应用程序自动同步,发送和接收数据.(路径:设置-帐户与同步-背景数据.)
  二、建议用户不使用电信运营商网络或通过无线网络(WI-FI)使用时请手动断开断开上网功能.(路径:设置-无线和网络-移动网络.)
  三、漫游出国外时请用户关闭网络连接避免产生高额流量.(路径:设置-无线和网络-移动网络设置-数据漫游)
  四、对于一些上网较少的用户,同时可建议关闭'启用始终连接移动数据'(一些版本名为:永远联机至移动网络),关闭此功能等同关闭背景数据,但此功能关闭可有效的减少电量的消耗及不使用网络时会自动断开.
  五、每次手机运行时建议用户手动关闭后台程序运行.(路径:设置-应用程序-正在运行的服务-请点一下.)
  六、通过手机流量监控软件提供的流量软件更好的把握其手机流量的使用:
  1、流量监控.可有效的体现用户每日使用值及套餐的剩余值等。
  2、联网防火墙.此功能可监控在用户选择的网络环境下哪些程序耗的流量较大及是否允许该软件自动运行.
  3、统计排行,此功能可显示用户所使用手机流量产生最高的程序.
  4、流量设置,此功能可根据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数据设置套餐的所包含流量、月提醒、日提醒、超出套餐提醒.
  七、针对微博、微信、米聊、陌陌、QQ等软件均数据即时在线的通讯软件,用户单发一条信息一张图片或一个语音时所产生的流量约50KB以内,但在传输中,服务器与服务器的传输如出现延迟等就会产生大流量数据。此类软件建议用户不使用时彻底关闭。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流量消耗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