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小巨人怎么样?产品质量和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生产能力怎么样?

浙江小巨人化工有限公司 | 农资招商 | 【www.ok123.tv】
浙江小巨人化工有限公司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
&&& 小巨人化工有限公司从事农化行业,已有多年行业经验,拥有良好市场信誉满意度,能为您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凭借对中国农业市场趋势敏锐的洞察,和对消费者、企业形态深刻的理解,我们服踌躇满志、再创辉煌。
&&&&浙江小巨人化工有限公司隶属浙江省药检所,本所成立于2000年,系国家发改委特批的农药生产定点企业,是集化学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所,我所坐落于中国经济、金融、贸易为一体的中心--杭州!
&&&&我所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完善的产品检测手段和质量保证体系ISO的充实认证,本所自成立以来,秉承着自身的理念价值,发挥自身优势,健全销售网络,注重企业形象,开创了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并且不断增加企业的凝聚力,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企业产品市场辽阔,畅销全国各地,小巨人生物化工研究所本着:求实、高效、创新的团队精神,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来,以一流的产品质量,优惠的产品价格,令人满意的销售服务,赢得您的支持与信赖。
&&&&小巨人化工有限公司从事农化行业,已有多年行业经验,拥有良好市场信誉满意度,能为您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凭借对中国农业市场趋势敏锐的洞察,和对消费者、企业形态深刻的理解,提升客户销售,实现利润倍增!
产品信息:73条
求购信息:26条
访客留言:共0条
公司已被关注:9360次
厂家支持:
1、提供影视广告带、海报、宣传折页等产品辅销资料
2、统一的底价供货政策,利润空间巨大
3、区域独家代理,严格的市场保护机制
4、专业的技术人员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支持
5、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为客户提供销售渠道战略与管理
6、年度销售奖励
代理条件:
1、有市场、有网络、有现代市场开发运作及营销能力。
2、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保证市场良性运作
3、对我们的产品有信心、讲诚信、重信誉、不串货的经销商
4、对行业了解,对市场运营有丰富经验
公司名称:浙江小巨人化工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塘西工业开发区
公司电话:
公司网址:
联 系 人 :
手 机 号 :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小喇叭农资招商网上看到的,谢谢!
意向公司及产品
鑫丰源农资
客服经理:郜经理
客服电话:3
客服手机:热点排行榜
火爆农资百科知识
火爆农资百科问答浙江省律师协会
收藏夹( )
【法规标题】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部门】&
【发文字号】&
【批准部门】&
【批准日期】&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法规类别】&
【唯一标志】&
您好!没有登录不能查看法规全部内容!
如果您想继续查看,请成为会员!联系电话:010-;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青岛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纲要》根据《》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按照规划编制程序组织编制。规划内容经过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充分体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青岛实际,阐述政府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纲要》,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青岛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确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加快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期为2006年到2010年。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资源环境条件
“十五”发展回顾
  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奋斗目标,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突出抓好“三件大事”(1),确保“十五”计划顺利实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城市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695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3000元,“十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6亿元以上,“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2.9%;2002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一百亿元,2005年超过176亿元。胶州、胶南、即墨、莱西市入选2005年全国百强县(市)。成功竞得2008年奥帆赛承办权,各项筹建工作进展顺利,成效突出。海尔、青啤、海信、青岛港等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和大企业使青岛品牌城市的形象更加突出,2004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和“企业家最满意城市”。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规模加快扩张,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和高度化升级步伐显著加快,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大幅提高,大工业体系基本建立,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初步形成。2005年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12.2U48.7U39.1调整到6.5U51.9U41.6,轻重工业比例由“九五”末的64.1U35.9调整到49.4U50.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9.4%提高到38%(按老口径计算),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完成1.87亿吨和631万标准箱,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突破2517万人次和256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
  --对外开放实现新跨越。实际利用外资跨越式发展,国内招商引资成效突出,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超过36亿美元,是2000年的2.9倍,五年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36亿美元,年均增长23%左右,世界500强企业已有77家落户青岛;实际到位内资超过258亿元,是2000年的5.4倍,五年累计实际到位内资超过8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40%;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05亿美元(不含中央、省公司),是2000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左右。外事、侨务、对台、口岸、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加强。
  --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全面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建立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大力推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属主要经济系统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税费、投资、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保障、金融、财税等体制改革迈出了新步伐。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全面贯彻实施《》,依法取消了914项行政审批事项,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由1263项减少到349项;扎实推进“五项工程”、“四型机关”、“创建高绩效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工作,顺利完成两轮政府机构改革。
  --现代化国际城市大框架基本显现。确立了全面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奋斗目标和“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大框架。西海岸经济重心基本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城市滨海大道(滨海公路)、海湾大桥、海底隧道、奥帆赛场馆、缩小南北差距工程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完成了东西快速路、汇泉广场改造、滨海步行道建设、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楼房“平改坡”、沙土路及市区小街小巷整治等一批彰显城市特色、改善城市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生态市建设步伐加快,工业污染防治取得重大进展。城市环境更具文化内涵和生活魅力。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比“九五”末提高1.04个百分点,共有88个重点实验室、145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五年累计国内专利授权量8382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科技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成功引进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莱阳农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在我市建校办学,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建成老年大学、老年人活动中心、星光之家等一批老年服务设施。抗击“非典”取得全面胜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2‰。体育、文化、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率先取得突破。繁荣青岛、平安青岛、文明青岛建设成绩卓著,2005年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20元,比“九五”末提高6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6元,比“九五”末提高59.5%。城乡就业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城乡实现就业8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救助、灾害救援体系基本形成。消费方式发生新的转变,休闲型、享受型、发展型消费逐渐兴起,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资源环境条件
  “十五”期间,青岛资源环境条件建设进一步加强,支撑和保障了“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人力资源。人口机械增长加快,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740.9万人,其中市区265万人。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约束突出,可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土地面积10654平方公里,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水资源。淡水资源严重匮乏,供求关系紧张。淡水资源总量22.1亿立方米,5年共调引客水、再生水、淡化海水约5亿立方米。
  --能源。能源供应压力较大,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005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1.04吨标准煤。
  --交通运输。综合交通优势突出,港口运输发展较快,公路建设国内领先,铁路和空港运力相对不足。2005年青岛港吞吐量1.8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631万标箱。空港拥有国内航线72条,国际(地区)航线14条。高速公路总里程525公里。
  --海洋资源。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海岸线总长730公里,滩涂面积375平方公里,可开发利用的临近海域约1.3万平方公里。海岛69个,海湾49个,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广阔。旅游景区景点92处,旅行社308家、星级酒店115家,拥有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琅琊台、凤凰岛、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
  --生态环境资源。生态环境较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大沽河、北胶莱河、沿海诸河三大水系,崂山、大泽山、胶南山群三大山系,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各1处、国家森林公园3处。2005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7%。
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青岛正处于城市功能提升、发展模式转换、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阶段,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社会事业领域的城市功能还不完备,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待实施,城市核心竞争力需进一步提高;经济规模不够大,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还不够高,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加速,高科技人才短缺已逐渐显现出来,在半岛城市群中的拉动作用不够突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龙头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产业结构高度化不够,自主核心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较低,民营经济规模不够大,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动力不足;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因素比较突出;资源环境支撑保障能力较弱,土地、水、能源等各类资源及环境容量距发展要求缺口较大,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成效还不够显著。
第二章 发展环境与战略机遇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国际政治总体格局和发展方向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大趋势,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加快调整。战略性资源供求关系紧张,石油等基础原材料价格长期震荡攀升。国际贸易摩擦增加,外贸出口难度加大。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城市群之间形成合作发展态势。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人口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加速集聚。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关键时期;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升级的黄金时期;是体制改革进入突破攻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完善的重要时期;是消费需求大规模膨胀和消费结构重大转变的加速时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深刻变化的凸显时期;是经济环境进一步复杂化、国际化,须随时应对各种竞争、风险和挑战的特殊时期。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带来的机遇;国家宏观调控带来的机遇;山东省加快半岛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建设带来的机遇;国家大企业调整布局、台资企业延伸发展、内陆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东迁带来的机遇;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加强带来的机遇;青岛自身优势的迅速积累与发展带来的机遇。
第三章 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二十六字”要求(2)、市委九次党代会以来确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围绕实现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奋斗目标,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快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积极发挥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工作中坚持以下方针:
  --坚持抢抓机遇,科学统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坚持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市发展重大突破;
  --坚持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实现体制环境根本改善和更具活力;
  --坚持突出特色,创造开放新优势,实现地区间差别化强势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以制度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内在生机活力不断涌现的自主发展;
  --坚持民生为本,科教领先,实现人文社会的全面发展;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实现科学、协调、和谐发展为主线,加快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继续深入推进“三件大事”、“十项重点工作”(3),突出抓好“四个五工程”。
  实施“五大战略”:
  --自主研发创新战略。加强研发中心建设,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发展高新技术;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激励机制;延伸产业链条,扶持核心企业;形成科技拉动、配套支撑、集群发展的先导优势。
  --城市大框架布局战略。推进“三点布局”建设,跃升中心城区势能;竣通城市滨海大道(滨海公路),加快两翼发展;建设组团城区,推进城市化进程;争取胶南、即墨、胶州撤市划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明确城镇职能分工,完善城镇布局体系。
  --特色优势培植战略。加快空港建设,实现开放新飞跃;壮大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推动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培植大企业,鼓励裂变扩张、跨国经营;培植知名品牌,发展品牌经济。
  --城市文化提升战略。发展精品文化,凝练文化特色;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影响;完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引进高端人才,构建人才高地;弘扬城市精神,涵养文明风气。
  --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节约利用资源,提高承载能力;适度开发资源,维护城市风貌。
  培植“五大新兴产业”:积极培植科技含量大、附加值高、资源耗用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兴产业,成为“十一五”后期乃至“十二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高端电子产品、高档智能化家电产品、精密仪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相关关键元器件生产制造。
  --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船舶、电气、机车车辆、海洋工程、环保设备、医疗器械、海水淡化等重要装备及关键设备生产制造。
  --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海洋及生物制药、纳米材料、膜材料、新型建材、高能电池等生产制造;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创意产业。重点发展成套装备研发、建筑设计、软件开发、影视广告传媒、公司总部、贸易和投资展会、国际国内大型会议、文化体育重要赛事活动、咨询服务等。
  --临港物流服务业。重点发展海港、空港及陆路的国际国内物流、第三方物流及其它配套服务业。
  发展“五大组团”:加快鳌山、胶南、琅琊、红岛、田横组团的开发建设速度,明确产业布局结构,落实建设项目,完成组团城区主体框架的布局建设,发挥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辐射带动等功能,加快城市框架体系建设进程。
  构建“五大体系”: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能源资源支撑体系;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体系;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精简、高效、廉洁的政府运转体系;法制、诚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体系。
  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三件大事”建设成效更加卓著,高水平举办2008年奥帆赛,基本形成中国北方极具影响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区域性物流中心、服务中心、金融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的框架;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更大成就,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牢固。
  1、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位次前移。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2010年达到4900亿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2、经济发展内源活力更加强劲,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转变。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自主知识产权迅速涌现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体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各类国际机构和国内大企业总部集聚、多种所有制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格局,201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2.7%,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3、产业结构高度化升级,现代制造业基地基本建成。形成新型大工业主导、现代服务业支撑、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产业结构,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4:53:4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5%。
  4、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服务功能更趋完备。完成城市大框架构筑,组团城区建设进度显著,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效果突出。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控制在809万人以内,城市化率达到63%(4);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港口吞吐量达到3.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00万标准箱;综合性国际空港框架基本形成;国际会展和商务中心在东亚和沿黄流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日益增强;初步建成面向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金融市场体系和资金融通中心。
  5、社会事业和保障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900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50元左右,年均分别增长10%左右;城乡就业水平显著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以内;普通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文教科卫体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力争达到25%,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达到3.7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0万人,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城乡居民普遍享有便利、可靠、经济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的基本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
  6、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健全,立法工作加强,基本形成以民主决策、利益协调、应急处置为主要内容的法治化框架。司法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执法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稳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7、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生态环境不断优化。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2%左右,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60%以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4%,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显著提高,资源节约型城市和生态市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5)(见附表1)
第四章 城市功能区划与发展布局
主体功能区划
  “十一五”时期,调整完善城市功能区划与发展布局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优化整合、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使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内在分工联系和城乡发展基础条件相适应,城市发展与城镇布局、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相协调,引导和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优化整合区域。指建设密度和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的区市建成区和产业项目基本饱和的工业园区。这类区域经济、人口密集度高,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部分,要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实施更高更严的土地、水、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标准,运用现代经济技术,优化经济结构,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推进城市现代化管理,提高集约化程度,增强承载人口的能力。
  --重点开发区域。指发展潜力较大、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开发强度较低、依法批准的五市三区新增规划建设区和红岛、田横、鳌山、琅琊组团规划建设区,以及产业发展的重点带、区。这类区域要增加建设用地、鼓励人口集中、加快产业集聚和城市建设步伐,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限制开发区域。指主体功能开发限定在特定范围内的地区,分一类限制开发区域和二类限制开发区域。
  一类限制开发区域:指农业用地,包括基本农田、经济林地、养殖水域、其他农用地。这类区域要根据本地自然环境条件,突出优势和特色,集中发展商品粮、油料、蔬菜、果品、水产和畜牧等基地,形成高效特色创汇型农业集聚区;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规模,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
  二类限制开发区域:指自然功能不宜改变、资源与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差、生态状况相对脆弱、不适宜大规模集聚产业和人口的特定区域,主要包括山区、生态林地、水源地、湿地、滨海岸线、沙滩、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这类区域可适度开发旅游功能,但必须从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作充分的科学论证,严格限制开发规模和开发强度,严禁各类违法建设。
城市框架体系布局
  “十一五”期间,按照布局均衡、结构合理、发展有序、辐射延伸等原则,科学规划建设城市框架体系。
  --优化发展中心城区。市南、市北、崂山区提升和强化商务中心、旅游观光、居住度假、购物餐饮、研发创新、创意咨询、商务会展、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体育赛事等功能,成为现代服务业集聚、高级人才集中、资源要素利用最集约的功能区;四方、李沧区逐步淘汰低端加工业,发展都市工业、临港产业、研发设计、商贸物流、居住餐饮、职业培训等服务业;黄岛和城阳区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加快发展海港、空港物流、影视产业、创意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完善文化体育、科研教育、旅游度假、公共服务等功能;胶南、即墨、胶州市城区按照中心城区规划要求,统一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标准,加快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次中心城区。扩大平度、莱西市城区空间规模,把临近乡镇、各类开发园区纳入城区统一规划管理。按照整体联动、功能完善、集约发展的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成为所在行政区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公共服务、人员集聚和流动的中心。
  --有序开发滨海组团新城区。鳌山、仰口、琅琊、红岛、田横等组团新城区按照高水平规划、基础设施先行、大项目带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序开发、加快推进,突出保护好岸线沙滩、礁石等旅游资源。
  --积极培育中心镇。重点培育发展10个中心镇,引导非农产业和周边人口向中心镇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使中心镇成为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重点发展区域
  “十一五”期间,按照进一步抓好“三件大事”的部署要求,结合青岛的地域特征、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战略,坚持“布局引导、重点带动”,调整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发展“五带五区”。
  --环胶州湾工业带。主要包括沿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的四方区片、李沧区片、城阳区环海省级经济开发区、盐田开发区域、出口加工区等,建设环胶州湾东岸、北岸、西岸三个工业产业带。东岸产业带依托现有港口和较成熟的城市产业配套设施,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和都市型工业,改造升级传统工业;北岸产业带按照红岛组团总体规划进行分区产业规划,吸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比重的轻型和无污染产业;西岸产业带依托枢纽港口和陆路集疏运体系,建设重化工业基地,发展物流业和加工服务业。
  --沿青银高速公路工业带。主要包括李沧、城阳工业区,平度经济开发区、新河化工基地,南村、田庄等特色工业镇。重点发展电子家电、汽车配件、机械制造、农产品深加工、化工橡胶等。
  --沿济青高速公路工业带。主要包括南泉和大信工业区、蓝村工业区、马店工业区。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大宗工业品加工、机械制造等。
  --沿烟青公路工业带。主要包括玉皇岭工业区、龙山经济区、即墨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姜山工业园、莱西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特种汽车及零配件、纺织服装、机械制造、橡胶制鞋、农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和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等。
  --海洋经济产业带。主要包括自北向南的即墨、崂山、市区、城阳、胶州、黄岛、胶南等沿海地区和近海海域。依据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海洋科技产业城和旅游度假中心的要求,科学编制和实施海洋功能区划,按照海岸带、岛屿、海域三个层次布局海洋产业,实施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海洋产业开发。
  --都市商务中心区。以市南、市北、崂山为中心,包括四方、李沧规划建设多点布局的商务中心区;市南、市北、崂山集中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金融投资、会展商务、研发设计等;四方、李沧集中发展都市工业、职业培训等。
  --西海岸现代制造业集聚区。包括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胶南城区、胶州南部区、东部新区及泊里重工业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胶南城区、东部新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造船、石化、橡胶、家电电子、汽车、医药、纺机、金属加工及其他临港加工业。泊里重工业区规划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钢铁加工业、建材工业、能源工业等。
  --东部旅游度假区。以崂山区和即墨温泉、鳌山两镇为主体,高水平规划建设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商务会议中心、旅游集散地和度假中心、康体娱乐中心等。
  --黄岛-胶州物流中心区。以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胶州中铁物流园区为依托,通过疏港铁路、公路将两个园区连接一体,业务对接;充分发挥其连接国际、国内物流市场的功能,优势互补,实现陆路物流、海港物流、空港物流有机整合,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紧密结合;突出发展物流信息平台,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物流大企业,形成“哑铃式”的物流中心区,逐步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国际国内商品、部件、物资的集中、储存、拼装、分拨、疏运中心区。
  --平莱产业集聚区。突出平度、莱西劳动力资源充裕,商务成本低,半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位等优势,规划建设青岛新的产业集聚区,承接半岛城市群发展和青岛经济重心向北部延伸的相关产业和项目。重点发展化工橡胶、汽车配件、家电电子、机械铸造、纺织服装鞋帽、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第五章 发展重点与主要措施
积极培植内生性因素,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从“粗放式资源耗用、中低产业结构、外生性因素主导增长、行政单元自谋发展”转变为“集约化资源利用、高度化产业结构、内生性因素主导增长、区域间协同发展”,建立政策促进体系和制度机制。
  (一)积极培植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源活力
  突破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太阳能等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海水淡化、农业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实施自主创新工程,在轨道交通设备、轻纺机械、橡胶机械、机器人等装备制造业领域实现自主开发,在纺织服装、橡胶轮胎、食品饮料、非金属材料等传统产业实现技术进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研发。鼓励和引导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产品,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重点支持海尔、海信等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加快建设创新体系。完善以高校科研院所及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抓好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器件、生物技术、深海开发技术、医药、石油化工等领域引进和建设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推进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研发中心试点工作,支持海尔、海信建设国际一流研发中心,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在青设立研发设计机构,鼓励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用5至10年时间,基本建成特色突出、功能完善、运转协调、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全国最具科技创新活力的城市之一。
  (二)大力开发内需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居民消费信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线、最低工资线等的动态调整机制,增加事关百姓切身利益改革的透明度,注重公平性,引导居民消费预期,激活即期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发展新的消费方式。
  (三)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积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创业。加大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力度。实施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五百工程”。扶持100家科技型民营企业,100家社会效益型民营企业,100家外向型民营企业,100家“投资青岛优秀企业”和100家优秀个体工商户,形成技术先进、经营规范、管理有序、经济效益良好的民营企业群。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四)实施大企业和品牌培植工程,提高城市产业竞争能力
  构筑大企业发展梯队。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支持一批名牌特大企业开发创新自主知识产权,支持一批名牌重点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列。到2010年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的特大企业2家,过100亿元的企业15家,形成一批过50亿元的“小巨人”企业,一批过10亿元的新兴企业。进一步完善扶持大企业本地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本地大企业在我市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吸引外地大企业到青岛设立本部、销售公司或结算中心,支持大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政府采购向本地大企业倾斜。实施名牌培植工程。到2010年,中国名牌产品超过60个,全国驰名商标达到20个左右。
  (五)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势能
  积极推进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落实山东省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建立开展双边或多边合作的制度平台和政策环境,促进半岛城市群间基础设施、人才流动、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市场体系等一体化发展,推动产业分工和资源共享。实施“东出西进、南北联合”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日韩、东南亚各国、欧美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交流;扩大港口腹地,为内陆地区提供便捷的出海通道;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文化、信息、人才交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合作开发中西部地区资源。鼓励本市企业与中西部地区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合作,开发建立能源、资源供应基地和产业梯度转移基地,提高我市经济发展支撑能力。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要素资源的利用率,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坚持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并重,形成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政府积极推进、市场机制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力争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一)深入研究、科学规划,建立循环经济型的产业体系
  建立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明确责任单位,形成以城市污水再处理为重点的再生水回用产业链、以炉渣和粉煤灰利用为重点的产业链、以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为重点的产业链、以农业秸秆和禽畜粪便利用为重点的生态农业产业链、以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的再生资源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园区。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奖励制度,按照循环经济的标准完善省级以上开发区规划,加快推进青岛出口加工区、市北胶州湾新产业基地、胶南国际环保产业园的循环经济园区试点。2010年建成10个生态工业园区、10个生态农业示范区。建立循环经济型企业。以冶金、石化、化工、电力、啤酒、电子家电、建材和医药等行业为重点,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重点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探索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互补利用和协作机制,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制度,建立清洁生产机制。100家企业达到市级、省级先进清洁生产企业标准,10家企业达到全国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标准,全市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工艺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大力开展节约活动,建立全社会的资源节约体系
  节约利用水资源。加快发展节水型农业,积极推广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超过200万亩。加强工业用水定额管理,限制高耗水行业发展,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加大节水器具推广和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力度。积极开展城市再生水利用,建设镰湾河、李村河、麦岛、泥布湾污水处理厂等再生水回用工程。推动海水淡化,建成海水淡化示范工程。集约利用土地和海域资源。建立完善评价体系,引导工业项目向产业发展重点带、区集中,积极发展高层建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优先保证港口航运等重大项目用海,着力开发利用深海资源,提高岸线和海域使用的综合效益。节约利用能源。突出抓好钢铁、电力、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工作,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六大工程。加快节能建筑设计规范、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太阳能技术推广应用。综合利用再生资源。推进实施废橡胶综合利用、垃圾焚烧供热发电、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资源化利用等示范项目。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40%。
  (三)强化全社会的节约意识,建立全面覆盖的绿色消费体系
  推进政府绿色消费。引导市民合理消费。实施“绿色消费行动计划”,倡导环保、节约的消费理念,提倡节水、节电、利用太阳能、沼气等,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和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推进中小学教科书循环使用试点。限制过度包装和使用一次性包装袋、一次性餐具。
  (四)加强政府约束和引导,建立循环经济的政策保障体系
  建立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立法进程,制定政府采购、居民绿色购物、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废电池、建筑废弃物、包装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处置等资源节约和资源化利用的法规及规章。健全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定期发布工商业发展产业指导目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理顺水资源、能源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导向目录,鼓励和引导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完善并严格执行能耗、物耗、技术、质量等标准。
  (五)加快项目实施,构筑循环经济发展载体
  示范实施“8个一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一批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一批绿色建筑和绿色社区,一批节能、节水、节地示范工程,一批政府扶持和鼓励使用的绿色产品,一批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一批废弃物处置和回收利用项目。规划实施“50个重点项目”。主要包括节能、节水、园区生态化改造、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生态物流、海水淡化、海水热泵、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秸秆发电、风力发电、再生水利用等项目。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施城乡互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政策扶持,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依靠体制创新,不断完善农村发展环境,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促进郊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农业结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
  稳定粮食生产。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建设100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到2010年粮食产量稳定在40亿斤。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创汇农业,突出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水产业,重点发展100万亩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100万亩优质出口花生生产基地、100万亩优质果茶和花卉。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按照国际标准要求,加快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广和普及,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引导和技术指导,积极推广应用粮食生产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和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养殖业等特色农产品机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保障农业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粮食储备,保证粮食安全。
  (二)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高标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0年五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6)。建立市、区(市)按比例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公用经费纳入区市级财政预算,实行县域内按统一标准发放中小学教师工资,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列入区市级事业发展计划。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工程,根据青岛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方案,逐步落实中央关于“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的精神,争取走在全国前列。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实施城乡教师互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改造镇文化中心和村级文化设施,构建图书阅览室、培训室和综合活动室“三室一体”的文化设施网络;发展远程教育和有线电视“村村通”,2010年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80%;进一步开放城市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文化扶贫活动,使农民劳有所娱、闲有所乐。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市、区财政支出比例;完善区(市)、镇(街道)、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增强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能力;加快农村卫生院基础设施改造,建立健全城市卫生支农和农村医务工作者定期培训制度;大力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推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2010年农村适龄人员参保率60%以上,被征地农民参保率95%以上。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提高集中供养率。继续实施困难村三级联帮、困难户三级联扶、部分计生家庭奖励辅助制度。建设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体系。“十一五”期间转移农村劳动力35万人。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传统农村改造,建设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农村新社区
  推进城乡一体化。认真搞好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城市滨海大道(滨海公路)沿线组团城区的规划建设,形成城镇配套、城乡一体、以城带乡的发展新格局。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能源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华电胶南发电厂项目、青岛沽河发电项目、500千伏胶州输变电工程。统筹城乡供水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卫生水自来水普及率及安全性,2006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加快县乡路网建设,2007年实现村村通柏油(水泥)路,2010年实现全市行政村之间柏油(水泥)路互通。推进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抓好村庄绿化、垃圾收集、污水处理和新能源建设,探索在县域范围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区市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体系,综合治理“白色污染”。提高郊区城市化水平。合理调整村居布局,规划建设重点镇和中心村,加快人口向城镇集中,有条件的区市逐步实施迁村并点。
  (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设充满活力的农村发展新机制
  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各项权利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到2010年培育3-5家年销售额过50亿元、10-15家年销售额过3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合作和专业经济组织,重点培育50家市级示范合作社或协会。健全完善村级发展新机制。深化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和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支农支出依法稳定增长,确保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生等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确保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深化农村投资、金融和税费体制改革。
  (五)加快发展非农产业,推动郊区经济全面发展
  加快郊区工业化步伐。积极引导名牌大企业、大项目到郊区落户,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过30亿元的龙头企业,形成若干特色突出、承接性好、配套能力强的现代加工业基地。积极鼓励农民投资发展“家庭工厂”。大力发展郊区服务业。提高郊区经济外向度。
加快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层次,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加快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业基地,建立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大工业体系,坚决防止产业结构调整中可能出现的城市重态化问题。201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2400亿元。
  (一)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
  规划发展临港产业群。建成大炼油、大乙烯等石油化工项目,初步形成国家重要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建成造修船、海上石油平台及其配套加工、研发设计等项目,初步建成完善的船舶工业体系,成为国家重要船舶工业基地,2010年具备450万载重吨的造船能力。发展轻、中、重型卡车和轿车、专用车、特种车、城市客车及汽车零部件项目,建成汽车制造和出口基地。加快钢铁、再生铝等项目建设,建成钢铁及金属制品加工基地。发展和引进机车车辆、电气设备、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成套设备制造项目,积极打造成套装备产业。开发数字智能化家电、数字接收机、移动通讯等高端技术产品,建成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为一体的世界级信息家电、通讯产品基地。制定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植产业竞争新优势
  推进重点领域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高效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高速宽带网络及通信产品,以及嵌入式软件、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和行业信息化软件等。生物工程产业重点发展动植物新品种、创新药物和特种功能性产品。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液态与半固态材料、粉末材料、固态材料成型加工和材料表面处理、改性、复合加工。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海水养殖高技术育种、海洋生物工程制品、新型海洋药物、保健型海洋食品等。新能源和高效节能产品重点发展太阳能装置、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等。加快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级通信产业园和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争取国家批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区、批准建设国家级新材料基地、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半导体基地、汽车电子基地、国家质检中心集群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调整产业结构,成为科技资源的集成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区、高科技成果的孵化扩散区、高科技产业的辐射带动区。......
您好!没有登录不能查看法规全部内容!
如果您想继续查看,请成为会员!联系电话:010-;
显示"法宝之窗"
 会员登录
  北大法宝特色
  北大法宝产品中心
  购买指南
  法院检察院专区
  联系我们
热线:400-810-8266
电话:010-
传真:01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厦9层
 客服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自主研发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