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斗地主赢钱了,然后他们会说没意思,是什么意思?

【交流-06-30】想说说我的事,憋在心里太难受了_宝妈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54,686贴子:
【交流-06-30】想说说我的事,憋在心里太难受了收藏
话说起来就要从我生小孩第一次回娘家的时候开始了,故事有点长我没有结婚,却在我爸妈不知情的情况下生了小孩,怀孕的时候还没怎么想爸妈,可是小孩一出生之后就好想念爸妈,可是又不知道要怎么开口跟爸妈说这件事,之前我爸妈知道我找了外地的不同意,然后我就跟他们说我分手了,现在突然告诉他们我生宝宝了,他们怎么受得了?从第二个礼拜开始就想家想的每天都哭,也在想办法怎样让爸妈能接受这个事实。有一天上网看到嫂子在线,然后就想
先告诉我哥哥嫂嫂他们,看他们能不能帮帮我!然后我就发了一张我宝宝的相片,相片一发过去,嫂子马上打电话过来了,我不敢接,我能想象他们的惊讶与愤怒!然后我嫂子发信息不确定的问说“这是你的小孩?怎么回事?”然后我把我一直跟我男朋友在一起的事告诉她当初我跟我男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支持,不仅太远,而且没有房子,连我到他家了都是住他叔叔房间的!我嫂子郁闷的说“那你现在怎么办,爸妈他们怎么接受的了?”我跟她说“我现在就想做完月子能回去,爸妈能接受他们!但是我怕我直接告诉他们他们受不了,所以想请你跟哥帮我给爸妈他们先透点口风!”她说她要跟我哥商量一下
可想而知,我哥也是特气氛,他跟我说,“你要我怎么跟爸妈说,当初你是怎么答应爸妈的,爸妈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其实我很了解我哥,他是名副其实的嘴硬心软,以前就对我很好,我知道他不会不管我的。 然后没过几天我嫂子就跟我说,你做完月子先回我这里,不要告诉爸妈,我告诉姨妈了,姨妈在劝他们宝贝刚满月我就准备回家了,我男朋友这边刚好农忙,他妈就说让我过几天再回去,我知道要等忙完差不多要十来天,然后我就说,“让弦送我上车我自己一个人回就可以了”他妈听我这样说也没说话,弦也同意了,当时我没什么想法,现在想想,他们也真的挺放心的,刚做完月子就让我带着刚满月的小宝宝坐车!到车站买好票还要等两个小时才出发,这时弦的哥哥打电话给他,开口就骂他说“你还真放心她一个人带小孩坐车?小孩换个尿布,哭闹他一个人怎么忙的过来?你让她一个人回去他家里怎么想,都不知道你跟老妈脑袋在想什么!”他哥还打电话回去把他妈也骂了一顿弦可能也觉得不好吧,所以又去买了一张票,因为他本来是准备不回我家的,所以什么也没带。坐了7个多小时车到我哥那的时候快九点了,他们还在等我们一起吃饭,我没想到他们会等到那么晚,应该早点打电话让他们先吃不用等我们的我哥看到弦并不满意,他知道弦的家里情况,以前没见过他,看到他比我矮更加不满意了,可我哥也挺给我们面子的,面子上也没为难他第二天我才了解到我哥他们是跟一个我嫂子的朋友合租的,那个女孩是跟老公吵架跑出来找工作的,我哥在跟几个兄弟合伙搞了一个小厂
我嫂子和我哥问我说弦能不能留在这边做事,如果他能留在这边做事,爸妈那里也好说通一点,然后我就问弦,他说现在反正也没工作,如果这边工资可以的话留在这边也行!但是要先回家做完农活再过来(前面没说,弦的爸爸是个酒鬼,每天喝醉不做事的,每天都跟他妈吵架,已经10多年了都是这样,所以弦很心疼他妈)我哥他们就说等他家里忙完了再过来,然后又问他想不想去我哥的厂里做,弦说去看看,弦就在我哥厂里做了两天,我哥给的工资还可以,觉得可以在他那里做。第三天弦就回去了,过了两天我姨妈带来好消息说我妈松口了,说孩子都生了能怎么办,但是还是不让我回去,其实想想也能理解,在农村我这样的做法是跟丢脸的,我爸妈他们很爱面子的,但是我哥他们说趁热打铁,趁着妈松口了就回去吧,于是在我哥他们软磨硬泡,好话不断的一直吹耳边风后妈同意我们回去了!第六天就剩我嫂跟我两个人的时候我哥说“虽然孩子已经生了,但男方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你打个电话跟弦商量一下拿点彩礼,别人问起来爸妈也有点面子,至于多少就随你们了!”听到这些我很赞同,也很佩服我嫂子,她方方面面都想的周到,也很顾及我家,但同时我也很烦恼,他们家的情况哪有钱给礼金,我怀孕的时候建房子那些钱都是借那些舅舅还有亲戚朋友的,虽然这样想,但是也要跟弦说一下,结果跟我想的是一样的,没钱我把情况跟我哥说了,我哥很无语的看着我,什么也没说。那时我也不知道能说什么了!就这样我们各自去休息了!第二天弦坐车过来了,我哥当着他的面说拿了两万块给我们说“这两万我是叫你嫂子在公款里拿的,先拿着用,等回礼了在给你嫂子填公款,但这件事一定不能让爸妈知道是我们拿给你们的,要不然到时他们连我们都不理了”那时我们都不知要怎么感谢,我哥他们为我们做的真的够多够好了!(回礼:我们那男方过得彩礼钱女方父母一般都会全部给女儿)过了两天我们就一起回家了,回到家爸妈没有我想象的板着脸,他们对弦很客气,虽说不上热络,但能做到这样爸妈也不容易了!回家第二天吃完晚饭弦就把礼金给了我爸妈,说“爸妈对不起,我知道我跟情这样做不对,让你们伤心了,可我们在一起真的很好,虽然现在生活差了点,但不会一直这样的,请你们相信我”我爸也说了好多,他们那晚聊到很晚。弦的脾气性格还不错,很能吃苦,不拍脏累,很对爸爸胃口,所以在家几天相处的不错,在家呆了一个礼拜,弦就跟我哥去做事了,我留在老家差不多呆了一个多月如果那时能算到后
很佩服你呢,这么大胆,和草摔
觉得你的经历可以写本小说了,我相信最后一定会苦尽甘来的
在我回家一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我哥跟他的合伙人闹翻,原因是因为那个合伙人私自用公款还信用卡被我哥和另一个合伙人知道了(当初我用的公款不是他们的,是我嫂子公司的,我嫂子是个会计),然后那个合伙人就退股了,就剩我哥跟他朋友两个人合伙,生意还是不错的!我嫂子那个朋友也被老公接回家了!我回到嫂子那的时候就跟他一起租房,伙食平摊!她朋友搬走了她就跟我说她朋友有多懒,叫一下动一下,不主动洗碗,拖地,我也没说什么,只是笑笑,说了句“那这样她回去了也好”弦也继续在那做,十一月的时候,我哥因为私人原因就预支了公款,然后他的合伙人就说他预支的太多了,(他们是一个月算一次帐,一年一次分红)我哥听了这句话就不爽了!说“那这样也没意思了,干脆要不然你做,要不然我做!”说完就跟弦回到租房回来他跟我和嫂子一说,我嫂子就说,“分开也好,谁像他那样每天都要去买菜,叫他一次多买点放冰箱又说不新鲜,那那个冰箱买来干嘛?再说三个人一天伙食就五六十,也没见你们吃的多好,谁知道他有没有每次买菜多报个一块两块的”那时我没什么主见觉得她说的也没错吧,她接着对我哥说“那你也要跟爸商量一下。看他们怎么说,毕竟是用爸的钱投资的”我哥第二天就跟我爸说,我爸很生气,对我哥说“当初叫你一个人做你不听,现在才多久,一个又一个退出,再说每次听你说要分厂都是回了家再回厂里就闹矛盾,别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我们做父母的说了什么!以后你厂里的事也不要跟我说了,资金周转不来也不要问我,反正你当初一开厂就叫我们老头子不要管的!”说完我爸就挂电话了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有个同学说他把仙四通关了,感觉无聊没意思_仙剑奇侠传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60,169贴子:
有个同学说他把仙四通关了,感觉无聊没意思
我问他为什么,剧情不好?他说不知道剧情,剧情用修改器跳过了。我问他你玩游戏就光打怪玩?他说打怪太麻烦也用修改器跳过了
由美国好莱坞环球影城打...
通常,走心的暗示更能成...
根据国内电影售票网站...
我作为一个福建人,也是...
那些年有多少恐怖游戏...
当前荧屏上雷剧横行,神...
内容索引: 下载游戏:...
娃娃: 你好。 我是在...
wawa: 你好,关注您有...
Q:“好马不吃回头草”,...
有读者写信来说:她希...
滦州古城作为北方地区最...
那他玩的什么犊子
那他玩了个屁啊
这种玩也是6
那他光跑路吗
你这同学不是玩而是玩修改器吧,也是那东西是挺无聊的
那他玩了个鸟啊
这不是玩游戏,这是把游戏给玩了
那他玩这个游戏的目的是水经验?
他玩了个JB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贴吧拳王争霸赛中累计获取30场胜利,
这伙计更适合去玩fps。。。。
楼主宜吐槽同学的三观了
……那他玩的什么
可以,这很无聊
玩三外好了,地图有他跑的
用修改器怎么可能有意思
用修改器怎么可能有意思。。
他只跑路了???
他需要三外。
楼上真相了
意义何在。。。真是不懂这群人
好怕麻烦的同学
修改器毁游戏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为什么有些人很聪明?他们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方式与我们差别在哪呢?
按投票排序
324 个回答
在北大被虐了三年,有三点感触尤深。思考了很久那些”聪明“到底触动到我的是什么,以下说的可能很抽象(而且都跟理工科有关),但都是亲身感受。聪明的人对“难”更钝感,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更轻松地面对陡峭的学习曲线。打个比方,如果把学习曲线看作一道陡坡,对于他们来说可以减掉30°的倾角,虽然走的未必快,但是很轻松。比如说同样没有编程基础,我会觉得rainmeter编程太麻烦而放弃,但同学L就觉得简单,花了一晚上搞定。虽然之后我花了一晚上也可以搞出来一个桌面,但是我深刻地认识到我和他对“难”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过程适用于ps,matlab,c,fortran,latex等等,还有asymptotic method,laser diagnose等等。哪怕和聪明人花掉一样的时间可以学到同样的东西,但是对我而言,这些东西难,对他们而言,不难。而且往往是他们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学的更多更透彻。我想究其根本,在于他们实在太习惯这种程度的学习曲线,身经百战。不过这一点的好处在于,这是可以后天锻炼的。被虐到后来,看到很多东西很麻烦很想放弃,想到身边的同学如果看到这些应该会觉得很简单吧,咬咬牙也就学下来了,虽然学得真是非常辛酸。。。第二点在于他们可以更长时间地保持清晰的思维,专注地思考。在一件事情逻辑链很长的时候,我往往要断掉很多次,复习很多次,才能把这条线贯通,但是有的人就可以抽丝剥茧,慢条斯理地一步步把逻辑搞清楚,直接推理出结果。举个例子,一道数学证明题,我知道条件和结论,要写证明过程。然后我开始想从条件出发,可能用到定理A,那么那我还需要证明B,然后C,然后D,然后有点难,先缓缓。接着从结论倒推,我应该用到了定理E,但是还需要证明F,然后。。。然后就断了。我已经搞不清楚我在证什么了,我头脑已经乱掉了,内存不足:前面的忘记了;主频不够:后面的推不动了,然后一遍遍复习推理的过程,熟悉了之前的步骤,才能继续往下。但是这些问题对于一些人就很轻松,第一次看到题,就可以很轻松地讲给你听。头脑很清楚,条理分明,逻辑有力,无法反驳。我曾细问过很多次中间思考的过程,最后的感触就是聪明的人只需要最基本的一条引理就可以脚踏逻辑凌空而起,而我需要一条实在的梯子。这一点不仅是在面对难题的时候,生活很多细节就可见端倪,类似的例子见《理想国》。第三点在于他们见过更本质的东西,或者说他们习惯于把握更本质的东西。物理的运动学对他们而言只是说了一件事情就是f=ma,剩下的只是数学;对流,传导,辐射说到底就是类似”不平则鸣“的一件事情,方程记不得了按常识推推也就推出来了;流体力学最后就是搓出来的涡;一阶的偏微分方程就是流线等等。不背公式,不背推论,常识加数学,就构成了他们的整个物理学框架。最后的状态就是,他们稳稳站在常识之上,靠着强大的吸收能力和清晰的逻辑,一骑绝尘,直至肉眼不可见。
开篇明意,我觉得聪明人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区别在于:普通人对事务的观察往往停留在局部碎片化的环节上,对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关系相当模糊,因而对事务整体的观察相当模糊和片面。普通的思维方式极端仰仗经验的作用,受限于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不能够从经验中提取总结出一般性的原理,因而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桎梏之中,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适用,带有很强的局限性。而聪明人懂得利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把他所观察接触的事务分析拆解成一个个小的环节,研究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环节对整体的影响;然后利用他对环节的研究,达到自己的设想的目的。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养成需要长期的训练,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来源于大量的理论学习;同时,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也同样需要经验,需要长期的阅历和实践积累。但是凭借着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作用,拥有系统工程思维方式的人往往能够跳出经验的桎梏,从经验中总结出一般性的原理和原则,让普遍性的原理原则与具体情境化的经验相结合,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通俗地说,如果把所有的事务都比喻成一台精密的机器,那么这台机器都是由很多复杂精密的齿轮和元器件组成的,齿轮与齿轮之间,是相互带动影响的,那一个齿轮转动会带动另外一个齿轮,会对整个机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哪一个齿轮、元器件是至关重要的,哪一些是无足轻重的,哪一个元器件的损坏会导致整个机器的崩溃,应该如何修理。聪明的人凭借学习、实践、抽象思考、总结都能够了解到,而普通人往往不能。把事务看成是一个由若干环节组成的系统,通过抽象思维把它拆分开来,这是系统思维的第一步;系统工程思维的第二步,是研究这些环节的组成,了解这些环节的作用,分清楚各个环节的轻重主次,掌握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关系;系统工程的第三步,是如何对这些环节施加影响,从而使得环节的运转朝着自己希望的目标发展。系统工程思维的三个步,在具体的思考中都需要理论与经验的支撑,理论功底越扎实,实践经验越丰富,你得出的结论也就越准确,你能够划分以及了解的环节就越多,环节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越深入。举一个运用系统工程的实例吧:“宋朝真宗年间,皇宫失火,大片宫殿变成一片废墟。真宗皇帝令曾经做过宰相的丁谓负责建造新皇宫。丁谓到现场一察看,发觉有三大问题最难办。一是建房用土量大。若到郊外取土,路途太远。二是运输难。大批建筑材料,从外地只能由水路运到汴水。若再运到皇宫建筑工地,只能靠车马了。三是大片废墟垃圾,要运到远处倒掉。这样不知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和时间。”重建皇宫就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负责重建工作的丁谓很快把重建工作分拆为了若干的组成环节,一是材料(土),二材料的运输;三是垃圾处理。如果按照正常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先处理垃圾,再取材,最后运输重建。这是最普遍也是经验的做法。三个环节是彼此相扣有主次先后之分的。但是在上述三个环节之外,丁谓又加入了一个成本的环节。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正常的思维方式,进行垃圾处理、取材和运输,成本开销太大,并不经济。因而,丁谓开动脑筋了,能不能妥善地处理好上述三个环节之间的矛盾,既经济又环保呢?材料、运输和垃圾处理这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一定是有先后和主次的么?它们之间的顺序是必然的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同时处理好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又达到经济环保的目的?”丁谓再三思量,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举三得的办法。他先让人从施工现场到汴水之间挖几条大深沟,挖出来的土堆在两旁,作烧砖瓦用。这样解决了用土的问题。接着,他把汴水引入沟中,使它成为运输的河流。等到工程结束,它将水排掉,把所有垃圾倒在沟内,重新填为平地,又成了良田。“如果用语言来描述丁谓的思维方式可能是这样的:第一步,把工程拆分为若干环节,其中取材、运输、垃圾三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 基于成本考量对惯常思维的否定,原有的方案不足以达到自己预想的目的
—— 建立在三者基本关系和矛盾的认识之上,基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引入新的手段方法(挖沟,引水,填坑),弥合三者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丁谓重新解构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系统工程思维方式的应用,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应用。第二个例子,平时经常会有学妹咨询我有关情绪调整的问题。实际上,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情绪调整的问题不单单涉及情绪,而且包括了更多的环节构成。情绪本身只是这个环节的组成部分之一。譬如有的焦虑往往来源于拖延症,人的行动具有惯性,一旦拖延,人就更加倾向于拖延和懒惰,但是采取行动,人就更倾向于行动。在这里,情绪调整的问题本身又与行动这个环节联系起来了。譬如有的人很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受到他人的语言的干扰,对他人平常的几句话辗转反侧,这又涉及到了思维方式的问题。所以,情绪调整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由 ”思维—情绪—行为”环节组成的系统,你必须首先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把情绪调整拆分为三个大的环节,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积累经验,考察思维——情绪——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遇到相关的情绪难题时,试着从另外两个方面去入手解决,把这个链条打造成良性的。积极的思维方式能够带来良好的情绪,晴好的情绪又能带来主动的行动,主动的行动又往往能够给人带来成就感和喜悦的心情,从而更加坚定和促进你积极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一个对三者之间关系的基本认知和了解。第三个例子,是考研和做读书笔记。考研,应用系统工程的思维首先应当是分解,分解为哪几项呢:自身的能力水平、专业基础、备考情况、自身的兴趣、准备时间、报考学校的录取人数、报录比、往年招收的人数、学校的出题风格、真题题型、学校所处的地域、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情感状况等等。当然这个环节还可以无限细分下去,不同的人对于上述环节的关注和侧重点可能都有不同,但其中自身的能力水平、备考情况、出题风格、真题题型等等,是不是具有普遍重要意义的?是你报考一所学校时任何人都应该事先了解清楚掌握好的?如果我自身能力不是很强,专业基础又不是特别扎实的话,我是不是应该尽量避免那些竞争激烈的名校?如果我的父母希望我留在本地,出于维系恋情的考虑,我是不是应该留在本地的学校?如果未来的职业规划是往沿海方向靠拢,那么你报考的学校是不是应该尽量接近沿海一些?通过对上述环节的分析,结合自身状况,你就能够得出适合自己的最优的选择。读书,读书笔记也是一样的。每本书都有自己的目录,可以分为编、章、节。每编、每章、每节都有自己的命题和主旨,有想要讲述和达到的意思。一段话有它的中心句,主旨句,有它的阐述句、例子解释、补充。利用系统工程的思想,你首先应当把一本书、一段话拆分为若干个组成的环节,然后从这些环节中寻找重点和关键,重点、关键掌握好,熟读精读,然后再去看其他的补充内容,把握一段话、一本书的精髓。有的同学反映自己读一本书很快就忘记了。实际上记忆本身是不是也可以利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进行分解?比如你看一段话,一本书,如果只是粗浅地浏览过,当然很快就会忘记了。但是如果你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是不是映像就会深刻一点,这其中,你还可以进行发散,联系你学习过的相关理论,类似理论,具体实例,生活经历,尝试着用你看到的这句话解释分析你遇到的难题。这样你还会轻易遗忘么?因而,记忆同样可以通过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划分为“ 复述—联系专业理论—联系其他理论—联系具体实例—联系亲身经历—解释与应用”这样一个由若干的环节组成的整体。最后,提几点培养系统工程思维方式的小建议吧:第一,当然还是多看书、多学习、多实践。多积累知识和经验,尤其应该看一些理论性、专业型较强的书籍,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第二,在看书、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分拆环节与研究环节、利用环节的能力。看书的时候多揣摩作者对环节的划分,学习优秀的拆分与组合的方法,看看他的逻辑和结论是否站得住脚;在生活实践中多对经验进行提炼、抽象总结。最好养成自己写作的好习惯,因为写作本身就是对理论的复述与转化,也是对生活经验最好的梳理。第三,不要怕懒,坚持思考,持之以恒的训练。思维的训练没有速成的方法,需要日积月累,熟能生巧。
区别就在于,聪明的人在他们的脑海中有一个更科学、精密、高效的“抽象地图”,这个地图里面存储的不是地标、边界、线路,而是概念、知识、事实和程序。他们跟普通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既拿着一张信息又多又全的好地图,又特别会从这些地图中高效提取与组合信息。从题主有限的表述里面,我想先针对我下面的的答案里提到的“聪明”进行一下界定:评价“聪明”与否的标准并不完全依靠智商,而是看其能否比较高效准确地解决自己所面对的独特难题。“聪明”的人不是在生活中每一个方面都聪明,我更愿意将他们看做某个或某些领域的“专家”。这里不探讨遗传因素。下面,我们先来体会一下两者的区别。一列火车在穿过一座横跨山谷的大桥时,火车上的一个旅客从窗口丢下一块石头,请问,这块石头的落点会在哪里?本实验于1984年,由McCloskey与Kaiser对大学生被试加以测试。正确答案是——呈抛物线坠落,除了重力外,石头同时还有与火车同向的初始速度需要考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石头会垂直下落,事实上我在看书看到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也是这么想的——太不聪明了。在“聪明人”的头脑中,有效解决问题(尤其是擅长方面的问题)的过程中,可能和普通人拉开差距的地方有如下这些:识别问题相关信息:高中时,有一次数学考试的一道几何题,很多平时的数学优等生都做错了。原因出人意料的简单——题干里给出的一个看上去很重要的信息,其实根本就跟解这道题没关系。不少平日里仔细谨慎的生拉硬扯的在自己的解题过程中使用了这一条件,反而导致做错了题。考试题里,一般没废话,但是实践生活中的很多难题,同时又复杂又简单,聪明人可以更好的提取当前问题情境内,与问题真正相关的信息。语义理解:例如,我老婆骂我:“你难道不知道自己竟然一点都没有不残酷不无情不无理取闹吗!?”如果我能神速反应过来应该合理应对,那我是聪明人。聪明人对很多情境下的话语有一种类似“撅起屁股就知道拉什么屎”的瞬间直觉,进而顿悟解决方案。给我看源代码不如杀了我痛快,如果让 做,情况应该会好很多,因为在这方面,他是专家,我不是。整体表征:听明白一句话未必就看透了整个问题,很多情况下,不是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聪明人会调动更多“心理地图”中的内容来合理解决问题。比如鸡兔同笼问题,你是可以靠二元一次方程一类的基础数学知识使劲儿算出来的,但是有更聪明的解法:鸡和兔共15只,共有40只脚,鸡和兔各几只?假设鸡和兔都训练有素,吹一声哨,抬起一只脚,40-15=25。再吹哨,又抬起一只脚,25-15=10,这时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两只脚立着。所以,兔子有10÷2=5只,鸡有15-5=10只。问题归类:就像在世界地图里面找“北京”,你需要先找到“中国”的大概位置。在心理地图里面,找“产前抑郁症”相关的问题,聪明人不会第一反应就把知识体系和上面提到的整体表征直接定位到“气象学”去,相应的,他们会直接定位到“心理学”,甚至能直接精确定位到“临床心理学”,进而增加解决问题的效率。这就是考验你头脑里心理地图的信息量、精度、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地图理解程度的时候了。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看了题目的前几个字就能意识到这道题是要考“重力加速度”这一概念,进而在读题解题的过程中刻意地关注与重力加速度有关的信息,甚至主动地间接寻找缺失信息。同时,还有一些学生直到读完了全题,才激活了相关的心理地图。不过在这一点上,还有两点需要额外讲:一是问题归类训练有助于成绩提升。1995年,我母校西南大学的张庆林老师的研究证明,在把36道简单数学题(加减乘除)做完后并加以分类的一组学生,比单独做完这些题目的学生最终在类似数学题的测验中成绩要好。二是过度自信可能导致问题归类失败,比如你女朋友找你说XX买了个新包包成天炫耀,你错误地把问题归类成“需要共情”,于是和女友同喷XX,其实可能是女友自己也想要个新包——是“想当然”让问题归类错误,到了应该提升心理地图精度的时候了。类比思维:这有点儿像人们通过蝙蝠研究出了声呐。聪明人是擅长通过案例类比来解决问题的人。Gick和Holyoak在1983年的研究发现,给被试提供两个类似的问题情境,比只给被试提供一个情境,更有助于被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地图的信息量:我妈表扬过我的一个远房叔叔:“XX真是聪明,麻将打得那么好。”我的小学老师也表扬过我的一位同学:“XX真是聪明,象棋比一般大人下得好得多。”甚至在火车上,下铺也表扬了对面儿的哥们:“兄弟你真聪明,没见过斗地主比你打的好的。”1973年,Simon和Chase对象棋大师和象棋新手进行了专门的科研——象棋大师可以很快回忆5万个不同的典型象棋定势,这里面每一个,他们靠几秒就能回忆出每一个棋子的位置,和可能的操作走向。——我想,麻将、象棋、斗地主应当同理。在他们脑海里,牌面、棋局如同我们脑海中所存储的词汇。就像我问你“香蕉”的单词是什么,你可以很快地说出来是“banana”而非“nababa”。所以,聪明人,都是有干货的——不是全靠天赋。心理地图的目录:聪明人有一个更适合解决问题的从心理地图内提取信息的结构。就像行政区划图不能很好回答你关于某个地点的海拔有多高这类问题。聪明人的信息以一种更好地方式存储着。Chietal在他的实验里,让大学生和他们的教授给一些基础物理问题进行分类,大学生的分类典型结构之一是依靠涉及的工具:用到斜面,用到木块,用到杠杆,用到波。他们的教授的分类方法就高贵冷艳多了:能量守恒问题,坐标变换型牛顿原理问题,加速度相关的牛顿原理问题,力平衡状况下的牛顿原理问题。您觉得,哪个更显得“聪明”?那么,想变聪明哪家强?创作式思维教程(Productive Thinking Programs),来自于Covington。主要给孩子用,通过侦探故事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问题解决模式(Pattern of Problem Solving),来自Rubinstein。主要给大学生使用编制的,通过主要来自工程学和数学领域的问题,依靠10周时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CoRT(Cognitive Research Trust),来自De Bono。主要面对学生可能在校外碰到的具体问题情境。思维工具强化教程(Instrumental Enrichment),来自以色列的Feuerstein,是目前最广为人知且研究广泛的思维技能课程,主要面向有一定认知或情绪障碍的青少年。普通人同所谓“聪明人”之间的差距,在我看来,大抵如是了。再次强调,这里的“聪明人”真的不是已经混到出人头地的成功人士,而是指在特定领域有超过一般人解决问题能力的相关专家。
刘未鹏在里讲过一句话:我们在大脑中走的越远,在现实中走的越稳;在大脑中失败的次数越多,在现实中失败的次数越少。其实,所谓“在大脑中走的越远”,以及“在大脑中失败的次数越多”,讲的都是重视问题的本质,重视真正了解问题的推导过程,而不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我和未鹏见面的次数并不多,但每次聊起来都有收获。他总能在一个问题上看得比别人更远一点。比如有次就育儿话题我们聊起来,他说:亲子关系好,未必就是好事。——这个观点马上让我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就此聊了半天。我们聊到,中国的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就可以用来联想“亲子关系好,未必就是好事。” 这个观点。后来我读北师大杨杰的书《》,她在书中写道,妹妹和妈妈的关系很好,所以妈妈身上的好些弱点,妹妹也一并继承了,而杨杰自己比较叛逆,反而避免了受妈妈身上缺点的影响。进一步,这个观点还提示我,我和父母的亲子关系越来越好,但会不会因此而失去了对父母不足的必要反思,而不知不觉在受到父母优点影响的同时,也被他们的不足给潜移默化了呢?这么一反思,还真是有收获。比如,我以前和妈妈关系没那么近,所以妈妈身上那种对儿女的事务过于细致的指导(或说控制)的特点没太影响到我,但是这两年我们母女俩交流很多后,有些事情她是干预过多而我却没有太察觉的,同时我会因此而对我的孩子干预过多而缺乏反思,从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发现这一点后,我很有些吃惊,同时很感谢自己能认识未鹏这样的朋友——看问题不停留在表面,总会多问一句:未必吧?真的吗?由于认识到了亲子关系好的负面影响,所以我要求自己在和父母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同时,也注意保持好自己的距离与分寸感,提醒自己哪些事情可以听从父母的建议,哪些事情需要自己拿主意。如此,才能在保持好的亲密感情的同时保持必要的冷静和理性。反过来,当我有效地保持了自己的冷静和理性时,对父母也是有促进的,何况我父母本质上都是未鹏这样的人,他们都是数学教授,喜欢在大脑里反复推演事物的发展逻辑,直到发现事物的本质,不去想当然地看问题,而且在我们小时候就注重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如今,我的女儿也要上初中了,我们全家人都比较注意培养她求甚解的思维习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位特别好的老师,是她现在的钢琴老师:的创办人王矛老师。王老师今年已经70岁了,但精神非常好。女儿此前跟着几位钢琴老师练琴,虽然也都还行,但是没有一位老师能像王矛老师这样要求女儿,怎么个要求呢? 王老师不允许女儿上课时说一句没有道理的废话,凡是他提问,若女儿不能回答出问题的实质,他就会一直追问下去,直到女儿彻底搞清楚问题的症结。女儿是学琴学到第五年才开始跟着王矛老师练习的,王老师对她练琴中积攒下来的诸多坏习惯十分头疼,于是告诉我们,说必须花足够的时间来纠正坏习惯,否则无法继续提高难度。我们原本就不是为了让女儿考级而练琴,对此欣然同意。于是,女儿花了大半年时间跟着王老师重新练习一些初级阶段才练习的基本功,而且经常在上课的时候被王老师问得张口结舌,所以,女儿慢慢知道了,上王老师的课必须全神贯注,因为王老师从不说一句废话,也不允许她说一句废话。看起来进度变慢了,但因为基本功在慢慢变得扎实,好习惯在顽强地一点点取代坏习惯,女儿的琴声变得好听了,弹奏的兴趣更浓了。大半年之后,王老师认为女儿的基本功恢复得不错,可以提高难度。又过了半年,女儿第一次参加考级,8级优秀。继续按照王老师的方法练习,一年后,女儿可以考10级了,而且每天练琴时间也只是最多40分钟,但严格按照王老师的要求去练,练琴质量高,练琴有效率。王老师坚持在钢琴艺术中心里以这样的方式要求老师们和孩子们,以及家长们,所以,这里的孩子练琴的基本功都比较过硬,孩子们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大都很好,因为王老师教授的不仅仅是钢琴技术,更是一种面对问题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这会让孩子们没法对练琴抱以侥幸心理,没法忽视基本功的练习,而且孩子和家长都会看到,虽然一开始由于重视基本功的练习,练琴的进步看起来不快,甚至显得慢,但是越到后来,反而越是能较快地达到较高的水平。女儿在王老师的调教下,练琴不再急躁,懂得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这对她学习其他功课也颇有助益。女儿练琴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孩子学习功课中遇到的好些问题,与老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传授的思维方式有关。前面几位钢琴老师,教琴缺乏持续的计划,更缺乏总结、反思和回顾,而王老师每堂课必亲自做笔记记录孩子的问题,这样下次上课,检查起来就有依据,孩子回家练琴也能对照王老师写的课堂笔记给自己提要求。(第一张图,是王矛老师给孩子上第一次钢琴课时做的笔记。我之所以坚持后来选王矛老师做孩子的钢琴老师,是因为王矛老师是我妈妈退休后学钢琴的授课老师,我在妈妈那里看到了王矛老师给妈妈上课时做的笔记,印象很深。此前给女儿上课的所有钢琴老师都不曾动笔写计划或总结,都缺乏王老师讲课时的这份耐心。然而,王老师的这份耐心不仅成就了孩子,也成就了他自己。他50多岁退休时创办了这家钢琴中心,如今王矛钢琴艺术中心运营得相当稳定,学生们排队等着能够有机会上王老师和钢琴中心其他老师的课。王老师通过创办钢琴中心财务获得了自由,70岁的老人,精神状态相当好。我在这个回答中对王老师也有一番介绍:)因此,我们在为孩子挑选课外老师或教练时,会很注意考察他们的思维方式,王老师就是我们选择课外老师的标准。孩子上小学或中学的老师由不得我们挑选,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在和孩子的交流中观察老师们的教学中是否存在思维误区,是否只是教授给孩子比较表面的知识,而不够注重思维方式的训练。拿数学来说,我们发现,孩子小学时的数学老师尽管很认真,但面对一些难题,解题思路未必高明,思路有时比较刻板,所以,身为数学教授的外公外婆,以及孩子的爸爸,都长期坚持训练孩子面对数学问题通过多种思路求甚解的能力,这需要很多的耐心,但帮助孩子养成求甚解的思维习惯后,孩子学习的后劲就足。最近,孩子就要上初中了,学校搞了一次分班考试,考试前自然需要准备和复习。外公外婆发现孩子对几个数学问题中的细节始终没有真正搞懂,就反复训练她,而且还不厌其烦地写下推导过程给孩子看,比如:讲了这么多,是想说:好的思维方式意味着有耐心追寻问题的本质,而耐心的延续,乃是因为愿意耐心对待问题的人,懂得耐心会带来长久的利益,知道“我们在大脑中走的越远,在现实中走的越稳;在大脑中失败的次数越多,在现实中失败的次数越少。” ——足见,耐心是坚持理性思考得来的好习惯。我的父母都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当时都是系里的高才生,他们在自己最宝贵的大学时光里,得到了和这样的数学家给予的耐心而扎实的训练,打下了一生做学问的基础。不仅大学里如此,他们当年就读的中学,也都是各自所在的城市里最好的中学,得到了一批教学相当过硬的中学老师的耐心培养,我的爸爸妈妈也都是各自中学里的学霸,我爸爸尤其被誉为是老师眼中的数理化王牌。于是,父母们在教育我们的时候,也很注重把理性思考的习惯,或说把耐心寻找问题本质的习惯传给我们(见我的这个回答:)。在我的记忆里,父母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不要想当然!”
如今,这句话我们也经常拿来对女儿讲,要求女儿下结论要有依据,要有推理过程,而且不断提醒她不要急于知道答案,哪怕看电视剧电影的时候,也会训练她耐心分析剧情,不要着急知道结果。父母对我们的训练带来的一个大的好处,是对困难的“钝感“——即不急于得到答案和结果,而是愿意去一步步分解问题,然后逐个击破。大概从初中开始,我就发现自己学东西没有别人快,但我不会因此而很着急,而且我总会慢慢超过好些人,最后排到前面。能做到这一点,只能说自己够幸运,能够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在成长中得到了耐心对待,因此一定程度上学会了耐心对待自己,耐心对待自己的孩子。最近,吴军老师的新书出版上市了,他在这套书的前言 中写道: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得那么拥挤,因为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关于”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拥挤“,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有一段精彩论述(见),他说——我的做法是我向来不会跟别人一模一样,我总是认为自己处于有利位置,我总是会试别的方法,而且正是因为我尝试别的方法,所以他们根本没有机会。这么想很夸张,但我必须让自己这么夸张才行。 这么做的原因在于当你要研究的问题很困难时,你必须研究很久,还要能坚持。为了让自己坚持下去,你必须说服自己相信这么努力是值得的,你一定会有成果。这有点像在欺骗自己。 在我研究的最后这个问题上,我真的骗了自己。我什么成果都还没得到。我的做法不是很好,想象力也不够好。我已经明白它的定性运作,但还没想出它的定量运作。当这个问题终于被解决时,那将完全是想象力的功劳。然后,产生这一结论的伟大方法又会造成震动。其实这一切很简单,靠的全是想象力和坚持。在我的编辑职业生涯中,我遇到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作者,遇到最多的,是中途放弃的作者。我的文件夹里有好多个作者提供的目录和大纲,它们静静地躺在文件夹里,诉说着光阴的故事,为提供着例证,也为吴军老师”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拥挤“的观点提供着样板。正如
老师在中说的:很多人都有“写一点东西”的能力和想法,我以前也写过一些零散的博客,但是从“一点东西”到一本两三百页的书,中间要有一个质变的过程。.......软件开发有一个阶段很少有人提及,叫“death march” 。就像军队攻城,一队队士兵冒着炮火出击,伤亡无数,但是敌人的城堡仍旧岿然不动,火力看似依旧那么猛。硝烟中,焦头烂额的指挥官还是下令新的士兵继续出发,开始又一轮的march。在软件开发中也有类似的情形,就是你每天都加班写程序,改bug,但是bug不见少,第二天,第三天,下一周,下一个月……还是这样。有军事家说过,最后的胜利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经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再坚持一下”和“death march”,最后,有些军队破城而入;最后,有些软件成功发布;最后,有些书出版了。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我没有答主这样的家庭,所以我没办法学会耐心。其实不然。我的父母给我们成长提供了一个彼此可以耐心探讨问题本质的环境,而可以耐心探讨问题本质的环境,并 不只限于家庭。詹宏志就是很好的例子,请参看我在关于詹宏志的介绍(考验你是否耐心的时候到啦)。另,结合题主的这个问题,推荐如下回答:
学霸同学制作了一个手机APP,邀请一批同学内测。大家的任务就是提出改进建议或者查找bug。然后我就发现,有些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遇到过,也同样能感受到这些缺陷带来的不便,但是我却没有能力把它们作为问题提出来。我由此发现了我和他们之间的区别。那就是遇到不好用的地方,我首先想到适应,而不是改进。也许这个现象可以推广一下。聪明的人遇到问题会首先考虑解决方案,如果再加上果断的行动力,他们就能改变世界。平庸的人遇到问题想着怎样规避,虽然逃避了风险,也往往缺少了一种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勇气。
谢邀。不太同意楼上大部分的观点,不分维度谈「聪明」我觉得不是很严谨,很容易产生刻板效应。很容易因为XXX不符合某条「聪明人定义」觉得XXX「不聪明」。又或者泛化「聪明」,觉得某个人在某个方面聪明就会在别的地方也聪明。很多人以为「聪明人」一定全部都符合某些「法则」,其实不然,因为:「聪明」有不同的维度「聪明」有先天和后天「聪明」可以通过训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聪明」有不同的维度聪明有不同维度这个事实已经是板上钉钉,目前存在争议的是这些维度如何划分和度量,「聪明人」意味着在某个维度上超出常人,并不意味着所有维度都超出常人。所以题主所谓不同的「思维方式」需要细分,而不是有某种大一统的思维方式。比较重要的集中划分方式模型有:一般智力因素(g factor)和特殊因素(s factor):由Charles Spearman提出,他是最早应用因素分析法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智力结构模型:由 提出,在模型最初,有40个因素被确认,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100种因素被发现和确认。可以想象人的智力是有多么复杂了。智力三因素理论:提出,IQ测试不能包含全部智商行为,他将智力划分为:成分性智力,经验智力和情景智力。这里的情景智力很值得一提,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说的街头智慧或者商业头脑,情景智力高的人不一定会在传统IQ测试里取得好成绩。(我们经常会听说自己某个成绩很差的小学或者初中同学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做生意却发财了。)情商(EQ): 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和情绪理论。于是情商也被包含在了智力之中。2.「聪明」有先天和后天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由提出。他将智力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流体智力是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遗传所致,很少受到社会文化影响。晶体智力则是在实践中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所谓“见多识广”。丰富的阅历、长期系统训练都可以提高晶体智力。如下图所示,人的流体智力在25岁左右达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但是晶体智力随着你的阅历增加则会一路走高。天生的天才意味着他在某一方面的流体智力远远超过常人,能够比常人更快速有效地处理相应信息和问题。后天的天才意味着他在某一领域积累的晶体智力远远超过常人,能够通过大量经验积累做出准确判断及解决问题。3.「聪明」可以通过训练把「如何变聪明」作为一个问题来解决,明确,思路如下:【目的】为什么要提高智力?(为了发财?为了高分?为了泡妞?你的根本需求是什么?)【对象】提高哪些智力?(有这么多不同维度的划分方式和智力因素,到底提高哪些能符合你的根本需求?提高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情商?)【方法】如何提高这部分智力?(如何提高记忆力?如何提高情商?)已经有很多书提到一些通用的方法,首先来说这本《这本书以许多公众认为的“成功人士”为案例,深入浅出揭开了成功背后的原因。然后不得不提到《(应该已经被说烂了)。有效、高强、长时的刻意训练(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可以让普通人变成「天才」。记得《侠探杰克》里破案的关键所在吗?一个先天聪明但没有经过太多训练的狙击手 VS 一个先天并不聪明但进行了超高强度训练的狙击手,处理任务的思路是不一样的,而后者的方式远远优于前者。阿汤哥说:“他智力一般,但是因为已经进行了成千上万次的训练,下一步要做什么已经不需要思考,是下意识的决策,这就是为什么他有着异于常人的判断。”除了刻意练习,还应该有合适的学习方法来减少练习时间提高效率。推荐这本《》作者乔希·维茨金13岁就获得了象棋大师的头衔,而现在却是一名太极推手大师。他的学习之道非常有借鉴价值。另外,这本《》从人脑决策的角度来说“聪明”这件事,也值得一读。知乎上也有很多好回答,推荐其中的一个:相关问题:____________微信公众号:hibetterme
我一直觉得,所谓聪明,无非就是思路清晰、脑子清爽。读书时,同样一个章节,聪明的人看一遍就懂了。而很多同学学起来则非常费劲。你给他们讲解的时候会发现,在你眼里很简单的事情,当你描述出来的时候会涉及很多概念,这些概念他们不懂或者理解有偏差,所以你要给她们解释A,就要先纠正她们对B的认识,要纠正B,就要先解释C……所以我觉得,大家智商都差不多,所谓聪明的人,就是一贯以来基础都非常扎实,他们学一个知识点,就跟在一堵扎实的墙上加一块砖一样简单。而很多所谓不聪明的人,只是她们基础差,于是学东西慢,更容易似懂非懂,于是基础更差,造成恶性循环……所以聪明的人,脑子里是有一个框架或者一张网,这张网的节点泾渭分明,节点之间的联系也非常清晰。对他们来说,学习就是往网里添加一个节点。而有些显得不那么聪明的人,她们对所有的概念都似懂非懂,脑子里一团 mess,学东西时候,往往越学越乱,越觉得复杂。其实复杂等于简单加简单,再复杂的东西都是由简单的逻辑组成的。有时候我遇到理解不了的东西,我倾向于把所有已知的东西忘掉重头学习过,重新梳理一边知识点,该纠正的纠正,该补上的补上。当一切都准备就绪,刚刚的难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在我的读书生涯当中,我发现,似懂非懂是个非常危险的状态,很多同学就陷入了这个陷阱。学习一个新的章节,凭他们的「聪明劲」,好像很快就懂了。而往往真正聪明的同学反而显得比较迟钝,其实不是迟钝,而是脑子里的知识网络正在构建一个新的节点和与旁节点的联系。一旦成功,就真的理解新知识的本质,什么题目都难不倒了。比如有些数学证明题,A推出B推出C推出D推出E,你说那些高分的同学怎么就找到了这条路径呢?有同学每一个步骤都懂,但是让他从A到E就不知道怎么走。看了答案,好像知道怎么走了,就以为自己懂了,其实没懂。区别在于,聪明的同学脑子里有网络,哪里能到E,A出发能到哪,一步步就推出了。从此之后,脑子里就建立了一种直觉,A和E这两点是有通路的,可以直接连接。
以前写过一个「如何成为一个聪明人」的回答。现在来看,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不过核心思想是不变的:聪明,实质就是识别、分析、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可以通过锻炼习得的技能。聪明人的思维,跟普通人会有什么区别呢?大概有这些:面对同一个事件,普通人看到表象,聪明人看到规律。面对同一个问题,普通人想到两三种解决方法,聪明人能想到十几种,并且能迅速找出最优的方法。面对同一个行动,聪明人会考虑到各种可能性,并且在不同的可能性下都能作出应对。而普通人大多顺其自然,且容易茫然失措。这些东西,是靠天赋,或者个人独特的秉性么?不是的。它们其实是可习得的技能。为什么聪明人看一个事件能比普通人看得更深些?无非是因为:他对于这个事件,掌握的资讯比普通人更多;经历过的经验更多;并且在足够多的客观资讯和主观感受上面,加了一些总结归纳而已。为什么聪明人想到的解决方法可以比普通人更多?无非是因为:他考虑过类似的问题,也了解过这些不同的方法,甚至对比过他们的优劣点。这样,一旦问题发生时,他就可以迅速作出反应。为什么聪明人能考虑到各种可能性及应对的方式?无非是因为:他经历过足够多的思考,将思考变成一种积累和习惯。比如,我有一位朋友(我有一个朋友系列),他的文章,总是会令你觉得无可挑剔,甚至想找毛病都找不出来,无论你想到什么,他已经在文章里面替你回答了。是他天生比较聪明么?未必。他跟我说过,他在写作时,每写一句话,都会反问自己一句:「为什么非要是这样?这样行不行呢?这样呢?」也就是说,他每阐述一个观点,甚至每用一个词,都会站在读者的角度对自己挑刺,然后,再根据挑刺的内容,逐步将文章完善。这样,你能够想到的问题,他已经事先想过并解答了,自然就显得无可挑剔了。以前这些,其实可以总结成两点。聪明人为什么聪明?因为:他们拥有较高的信息量。他们拥有较高的信息利用率。如果把每个人的思维,看成是由许许多多个概念相关联组成的「图式」。那么,聪明人的「图式」中,不但内容比常人更多,每个概念与其他概念的连结也更丰富,并且提取一个概念所需要的时间也更短。比如,普通人可能有1000个概念,聪明人可能有1500个,因此他总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普通人平均每个概念跟其他3个概念连结,聪明人可能是5个,因此他考虑到的方面更周全,更严密,更不容易有漏洞;普通人平均提取一个概念需要10毫秒,聪明人可能只需5毫秒,因此在相同的时间内(以及相同的工作记忆内),聪明人进行提取-加工的概念数量,远远比普通人要多,亦即他的思维速度更快,思维深度更深。要达到这一点,就得回到信息量和利用率上面来。为什么聪明人能够拥有更多的「概念」?因为,他们接触-吸收-储存的信息更多。为什么聪明人的概念连结更丰富?为什么聪明人提取的速度更快?因为,他们刻意锻炼过「提取」。一个概念,你「提取」的次数越多,你透过它能联想到的东西也就越多,同时,你「提取」它的速度也就越快。打一个比方:常人的思维,是圆柱体状,概念杂乱无章地漂浮在里面,越往上,越容易被提取,而沉淀在底部的概念,要么被遗忘,要么得不到利用。而聪明人的思维,是倒立的圆锥状,一方面,沉淀在底部的概念更少;另一方面,对于底部的概念,在顶部都有相对应的「钩子」,就好比做了索引,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轻易提取到。接下来,我们终于要触及这个问题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生活中,每个人接触到的信息量,基本相差不大,为什么聪明人储存的信息量会更多?这是因为,信息从接触到储存,需要一个编码-记忆的过程。这个过程,我称为「内化」。举个例子。有一种方法,叫做记忆宫殿,说的是:将你熟悉的空间编码,记录每一个位置,然后将想记住的事物放在各个位置上,这样,就通过熟悉的空间环境和路线,为这些没有关联的事物建立了联系,方便记忆。(不过对于像我这样的路痴大概用处不大吧)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将接触到的新信息,通过跟旧的、熟悉的信息建立联系,将它们「安装」进你的「图式」里面。建立的联系越丰富,越牢固,它就越不容易忘掉。这就是聪明人的思维方式之一:对于一切新事物,不满足于「知道」,而是会去深入思考。思考得越深入,与这个新概念的连结就越多、越牢固,它就越能在你的思维里扎根。同时,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提取」的过程。提取得越多的概念,会被大脑安排更高的优先级,更容易被提取。对一个概念的思考,会同时提升它自身,以及与其相关联的概念的「优先级」。也就同时提高了这部分概念的利用率。这是对于新概念的思维方式,对于旧概念其实也是如此。比如,给你一个方案的模板,再给你需求,一般人可能就会按照模板把内容填上去。但聪明人可能会想,这个模板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它的结构是否合理?它是否是最符合这个需求的模式?等等。这是聪明人的思维方式之二:一般人会在框架内考虑问题,聪明人会先考虑「框架」。对于一个观点,一般人可能会考虑:这个观点对不对,它的论证是否有力,等等。聪明人可能会先考虑:这个观点是谁提出来的?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点?是否涉及立场、利益、大众常识?是否以果推因?等等。当你开始着手解决问题时,其实就相当于接受了问题的框架。而框架对于问题而言,相当重要,有兴趣可参看这个回答:为什么有些人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前面也说过了,做到这一点,其实只需要积累和归纳。你见过100只乌鸦,都是黑的,然后现在给你一只乌鸦,问,你觉得它会是什么颜色的?一般人和聪明人都会觉得是黑的。没问题吧。但是,一般人可能就止步于此。但聪明人也许不然。他们可能会问:乌鸦都是黑的么?有没有可能有白的乌鸦?然后他们通过探索,发现有一种乌鸦,叫做阿姆斯特朗回旋加速喷气式乌鸦,它是白色的。于是他们继续发问:为什么那么多只乌鸦都是黑色的,只有阿姆斯特朗回旋加速喷气式乌鸦是白色的?然后他们通过探索,发现原因是:1)栖息地;2)进化;3)食物结构……最后,他们又发现了一个事实:实际上,阿姆斯特朗回旋加速喷气式乌鸦比一般的乌鸦要多得多得多,世界上99%的乌鸦都是阿姆斯特朗回旋加速喷气式乌鸦,之前的100只黑乌鸦,只是别有用心的出题者拿出来迷惑你的而已。这就是第三点:聪明人不满足于解决问题,他们喜欢通过「发问」,从问题背后总结出一般规律和模式。大概就是这样。接下去就是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比如,如何整理和组织信息,如何管理知识,如何内化……有空的话再更新吧。毕竟,还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比较重要。
题主问的是聪明人的思维方式,不是聪明人到底有多牛。一个有建设性、有借鉴意义的思维方法: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用批判性思维思考可以大大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为优化选择奠定基础。好消息是,它是可以后天训练习得的,请顺着我下文栗子中的思路去思考,找一个「流氓」问题实践实践。第一个栗子:某知友提出一个「为什么XXX?」的问题。你大可甩出一句高冷的:「不问是不是直接问为什么的都是耍流氓。」凑得九九八十一个赞后挥袖而去。但是,作为一个「聪明人」,如果想要真心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帮助题主,写出一碗营养美味的干货,可以如何着手?以需要思考:XXX是不是事实?如果不是,为什么会带给知友这个误解?如果是部分事实,那逻辑的漏洞是什么?关键词的定义是否被曲解?样本是否随机?是否足量?是否有代表性?是否以偏概全?因果:因果是否倒置?是否把时间的先后发生的无逻辑事件当做了因果?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是否被归结为了单一因素?那其他因素是什么?某事件造成的多方面的影响,某方面被过分强化另外方面被忽视?如Sheldon般逻辑缜密,自己也在写作中有所收获,别抖,咱本来就机灵~再举一个工作中的栗子:同伴提出一个方案和你商量,需要思考的方面有以下:这个方案的目的是要达到什么效果?达到同样效果的替代性方案有哪些?该方案的可行性如何?所需的资源和工具有哪些?人力成本、财力成本、时间成本有多少?如何根据不同人的特长和精力分工?谁来协调合作中的交叉部分?截止期、阶段目标的划分、谁来监督进展?与其他事情有无时间冲突,如何协调?有无人力余量来应对突发事件?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熟能生巧。最后,推荐对这方面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书: :怪诞心理学和逻辑都有涉及,很惊艳。: 强烈推荐,小宝老师是以血肉之躯写作文,旁征博引,逻辑严密,不考GRE看这本书也是大有裨益的。P.S. 两个我个人觉得和天赋有关的「聪明」:推理能力:先天因素为主,后天培养为辅,这也是通常智商测试考察的内容。拿我个人来说,做推理题天生比较擅长,博弈论问题不敢说百分之百也十拿九稳可以解出。但我真正想说的是,这种能力除了做益智类游戏沾沾自喜以外,其他地方用处真不大。有句话怎么说来的?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轮不到拼天赋。记忆力:先天因素为主,后天大脑保养为辅,中国某些考试考察的重点,也依赖知识和经验。记忆力小时候是最好的,随供着年长逐渐下降,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记忆力加速变差。如果是出厂就不好,那就是供应商出了问题还不保修。怎么破?戳这里:
这个世界的可怕就在于:即使你知道如何改变,你也改变不了。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假如一个聪明人使劲浑身解数,甚至拿着鞭子强迫一个笨人变聪明,也办不到。PS.这里的思考包括所有思考过程,包括看书,学习等。总之是广义的思考。请自行把本文的思考时间理解成大脑大功率运作的时间。1:为什么有些人很聪明?→先天智力+运气记住,只有这两点。其他都是多余的。A先天智力:一个人只有先满足大脑运算性能好,他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思考问题的代价才会比普通人更低,更愿意去思考,这个事实导致的结果是---------------&一生中思考时间的多与少君不见聪明人在受精卵----&婴儿时期,营养都很充足,他们的妈妈多数也很聪明,或至少是很健康。A.1一生中的思考时间的多与少决定了什么?A.1.1调用库存的可怕要知道,常人能碰到的问题总是有限的,你想通一个,就少一个。下次碰到同类的问题,你的思考速度就会变快很多,思考速度快的本质是:大脑里有相似的问题解决方案库存。有些聪明人以为他们面对的是全新的问题,却比常人想得更快而沾沾自喜,实际上他们想得快的原因是调用了大脑内的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已。相比之下,笨人能参考的库存太少,因而必须从头思考,自然慢到令人发指。思考时间的多与少直接决定了你的大脑问题库存有多少。A.1.2时间决定时间这还没完,你过去的思考时间的长度,直接决定了你未来开动脑筋的难度,不经常思考的人要思考一个问题是很痛苦的,也困难得多。而你开动脑筋的难度,直接决定了你未来思考时间的长度。简而言之,你过去的思考时间的长短,决定了你未来思考时间的长短。小时候有个很深的体会,周围的小孩做游戏、学习等表现较差的那些人,并不是笨,而是无法持续长时间的思考,假设一个问题思考5分钟就能得到答案,那表现较好的人跟较差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当需要思考的时间变成一二十分钟的时候,有些人就会思考不下去而放弃了。这跟奖励也有关,那些好胜心强的小孩,能忍受更大的痛苦去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夸奖。就连基本的小游戏,有些人喜欢去思考,能主动去修改游戏玩法,增加趣味性,而大多数人就办不到,因为修改规则需要大量的思考。小孩只是想无意识地玩,而那些开始养成思考习惯,不断改进的小孩,日后就成为了出类拔萃的人了。我想,差距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慢慢拉大的。A.1.3无重复的思考模式一个人的思考时间一旦超过平均线,他必然会思考到一些以前思考过的问题,这叫重复思考。重复思考是不能增加大脑库存的,也没意思,也不用刻意避免。就像一杯装满水的杯子,在倒水进去,就会溢出来,你的思考时间长度足够(完美)解决以前思考过的问题,思考重复到你不耐烦,你的思考之水就会溢出来,溢到别的地方,你便自然而然去想一些全新的问题。B运气: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只能归因于运气了,毕竟不能选。一个婴儿如何通过努力改变成长环境?而如果他成年后在去改变,个人的各项能力指标早已定型。运气的重要性可见一斑。B.1成长环境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童年的一切。人类的这段时期不具备改变能力。家庭的经济压力,父母的熏陶,得到的资源(玩具,书籍,教育,模仿父母的习惯)。都强烈地在一个人的大脑上打下烙印。试着去统计一下中国低学历+低收入的家庭的子女的最终发展状况,再统计一下小有所成者的家庭大多数是什么样的家庭,就有点眉目了。运气的作用还不止于此,上面说的运气,只是看得见的运气。B.2隐形的运气是如何呢?B.2.1一百个婴儿现在降生100个婴儿,大脑都一样,家庭条件完全一样,父母学历/水平一样。这些婴儿在X领域里都有极强的天赋,而事先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天赋是什么,只能不断地去尝试。假设有100个领域,这100个婴儿在成长阶段尝试的第一个领域都各自是在100个领域里的一个。而那个第一次就尝试到自己最有天赋的X领域的婴儿叫X,X将不会有多少挫败感,他将会在极大的自信和兴趣下,不断磨练自己X领域的水平。另一个婴儿叫Y,他不断尝试各个领域后,终于在20岁(30岁,40岁,50岁)发现了自己的X领域的天赋,那么XY之间的差距有多可怕?而你别忘了,他们曾经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B.2.2成就为什么不能世袭名人的后代很少达到他们父母的成就,名人家庭掌握的资源难以想象,却仍然无法再造一个奇迹,可见隐形的运气有多重要。阶层具有流动性的实质是名人家庭的数量太少,掷骰子掷不过大量的中产家庭。新的名人必然多数来自于中产家庭,因为中产家庭携带的基因并不比名人家庭差多少,只是上一代发展的时候,隐形的运气差了一大截。另外,先天硬件越好,需要的运气越少。B.2.3天才的情况天才是滚雪球的极端例子,人的技能点总是有限的,他们把几乎所有的技能点孤注一掷,点在某个领域,如果在初期又碰巧能优先接触到他孤注一掷的领域的话,就赚大发了,滚雪球的速度不是一般的快,雪球不是一般的大。2:他们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方式与我们差别在哪呢?2.1可调用的思考经历差别?差别只在于他能调用的经验,问题解决方案库存比你多得多,这些库存是以前思考问题攒下的财富(痕迹),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的,聪明人意识不到他解决一个问题时的想法、灵感、思路可能来自于一个个看似完全没联系的思考经历,而这些经历是远远多于笨人的,这是他们的根本区别。你能调用1个类似的库存,他能调用10个,你们怎么比?2.2为什么会有由点及面的思维方式,甚至是多元、立体的思维方式?面来自于多,多个点才能构成面,立体是更多,更多,还要更多的点。只给你一个砖头如何砌成墙?你是要横着放还是竖着放?还是倒着放?然后期待它成为墙?对一个问题思考全面的前提是它的各个点你都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这些点你应该在以前就把它们一一想通了,或者这些点有一些类似的点可以类比,思考起来非常容易、迅速。然后你自然而然就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2.3一次只能做一件事聪明人想问题实际上根本不是在想问题,而是在总结,提炼,取出。一个问题需要罗列出几个点来分析的话,这些点他早已想过了,他所做的,只是把这些点归纳在一个问题的盒子里面而已。大脑一次只能做一件事,这是笨人为什么思考不全面的原因。全面这个词汇,很能误导人,没有所谓的全面,而是我考虑的点比你多,我就声称:“我考虑得更全面了……”而你也信以为然,把我考虑的点说成:“你那个是一个面,跟我这些零散的点不一样。”如果让一个聪明人用所谓的独特的高效的思维方式去考虑一些他没想过的问题,这些问题包含的点他都没有库存,那就好玩了,他会表现得跟一个笨人一模一样。总结:没有所谓的非常厉害的思维方式,点多成面,如此而已。或者说,思维方式只是你脑内现有思考痕迹的一个体现,一种偏向。大脑根据现有的知识网络分布,使用适合的思维方式来运作。就像为什么有的人习惯于把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连接起来,这如果算是他们的特有的思维方式的话,那么原因在于:那些稍微有一点联系的事物,都已经在他们的大脑内连接完毕。另外,我们还应该记住:你以前思考过的东西,会在未来不断地帮助你,哪怕是思考的痕迹,并未想通问题,也会有大作用。有一个很好玩的事实是:大脑库存越多,思考时间越长,思考经历越丰富的人,思维方式越千奇百怪,各种武林绝学,草雉百八式,简直可以开思维方式展览会了。而这并不是他们思维方式的厉害,而是点太多了,随便排列都能组合出绚烂的景象。为了理解透彻,我们不妨把聪明人看成运算性能更好的计算机,而决定他们聪明的主要因素是其装了太多的软件,他们的硬件性能并不比笨人好多少。这样看来,他们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3:思考惯性的威力前面说到,你过去的思考时间的长短,决定了你未来思考时间的长短。也就是说,你过去的思考时间直接决定了你聪不聪明,是否能充分发挥你基因的上限。与其说是基因带来的大脑的差异太大,倒不如说是基因的细微优势导致了滚雪球效应。笨人也能变聪明,即是依据以上原理。决定你是否聪明的是你的思考时间的长度,我说的是一生的总思考时间长度。虽然通过增加思考时间是变聪明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但很遗憾的是思考惯性的威力太巨大了。牢记一个事实:你几乎无法改变你的思考惯性。(这是大多数人无法变聪明的原因)另一个事实是:逆天的运气能根本动摇你的思考惯性,进而影响你的聪明程度。3.1动摇思考惯性的运气要知道,之所以是运气,是因为概率之小,需要好运。关键的外部力量你遇到了指点/改变你的人,你又乐于被指点/改变。(要注意,你乐于被指点这个事实,也是需要运气的,如果你的性格,见识,经历不足以让你乐于被指点的话,那么遇到指点你的人,就无法改变你。你的性格、见识、经历某种程度上是你以往接受的一切外部刺激和你 体内反应的总和)你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例如:巨大的经济压力;有非追求不可的异性;你家庭出现了严重的困难等等。一连串的微小的良好刺激。这些刺激会慢慢使你脱离原轨道,向思考时间更长的方向行动,但只要稍有不慎,就会跌回原点,因为这些刺激太微小了,例如几个喜欢交流、动脑的朋友;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想要改变;看到了某篇启发的文章,试图行动。这类刺激是非常微小的,但如果持续长期、大量的微小刺激,也能慢慢改变一个人的思考惯性,甚至是其他惯性。其他。3.2思考惯性会给你带来什么你以前的思考时间会决定你思考问题的痛苦程度,这种痛苦会让你停止思考,也就是惯性的表现形式。你以前的思考时间会决定你思考问题的速度。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能知道更多。知识点越多,很明显的,它们之间的距离更短了,因为更密集了,它们变得更容易建立联系,而有条不絮的联系使你的思考速度得到显著的提高。你思考问题的速度会决定你的人生终点。你以前的思考时间会决定你大脑的问题解决方案库存量,进而决定你的快乐程度。解决一个问题会让你快乐,而盘旋在你脑中的问题会让你痛苦。(比知识量更广义)人的各项能力都来自于问题解决方案库存量。(如何睡觉、走路、吃饭、学习、理财、管理、设计等)3.3被裹挟的大脑,时刻引爆的痛苦炸弹思考惯性大的人,很难停止思考。一方面,脑中储存的问题集数量庞大,被众多问题困扰的感觉很痛苦,进行思考实际上是在逃避这种痛苦;另一方面,思考就像在寻找打开糖果箱的钥匙,思考实际是在追求解决问题后的那种短暂的甜蜜感。而思考惯性小的人则相反,一方面,他们思考的成本很高,因为脑内才刚开始铺土路,要从A地走到B地再得到答案的话,太漫长了,遥遥无期;另一方面,脑中储存的问题很少,并不足以造成痛苦,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3.3.2提问题有多重要问题的本质是一个知识块的缺失部分,你的知识量越大,你能提的问题就越多,因为你脑内会有众多的知识域有残缺的部分,思路运行到那个区域时,你感觉到这块知识域并不闭合,而断路的那部分即是你提的问题了。因而,爱提问题是一个人聪明的表现,这意味着他们知识扩张的速度,就像开疆拓土一样,领土越大,接触到的未知领域越大。3.3.3关键期在脑中铺土路的最佳时期是童年,思考惯性也是在童年初步定型的,这段时期没有残酷的对比,小孩并不知道自己在铺土路,他们往往思考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能得到大人们的表彰,而不是嘲笑。实际上问题出在,这个社会对小孩提问题的要求太低(最好是别问那么多奇怪的问题),又对他们的学业要求太高。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何穗赢了贾玲真没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