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麓及巅有石磴七百余级湘乡石磴是什么地方意思?

唐宋明清书馆中华经典藏书:徐霞客游记
(货号:5)
开&&&&&&本:大32开页&&&&&&数:393页字&&&&&&数:I&&S&&B&&N:5售&&&&&&价:15.00元
原书售价:20.00元品&&&&&&相:配送方式:快递、挂号印刷品、普通包裹&&&&上书时间:购买数量:(库存49件)微信购买商品分类:关 键 字:详细描述:基本信息书名:中华经典藏书:徐霞客游记&&&&&作者:&&&&(明)徐弘祖出版社:&中华书局ISBN:5页码:393版次:1装帧:平装开本:大32开出版日期:原价:20.00元商品标识:360_内容简介&  《徐霞客游记》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所著。它既是地理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实录性质的历史著作,还是一部文学名著,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闪光的瑰宝。在我国古代,作为单一的著作,没有第二部书涉及如此广阔的科学领域,包括了如此丰富的科学内容,因此,这部书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价值。  本选本作者历史学家朱惠荣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徐霞客游记》的研究,选文精当,译注简明流畅,值得阅读收藏。作者简介编辑推荐&&&&&&&&&&&&&&&&&&&&&&&&  《徐霞客游记》书系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遴选中华文化中的经典书目,加以注释、翻译,引领大家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在编写中体现家庭藏书计划的理念,依据市场需求分批出版,所推书目遵循从&基础&到&拓展&的延伸,体现层级深入的理念,展现家庭藏书的层次。内容遵从经典,约请国内古代文史哲领域的专家把关,具有权威性;形式追求现代,采用双色印制;全面照应&经典藏书&理念。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典的价值和魅力在流光岁影里永不褪色,先贤圣哲的智慧光芒照耀着现代生活。为在古代经典与现代经验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我书局推出&中华经典藏书书系&。目录游天台山日记 浙江台州府游雁宕山日记 浙江温州府游黄山日记 徽州府游武彝山日记 福建建宁府崇安县游庐山日记 江西九江府 山之阴为九江府 山之阳为南康府游黄山日记 后游九鲤湖日记 福建兴化府仙游县游嵩山日记 河南河南府登封县游太华山日记 陕西西安府华阴县游太和山日记 湖广襄阳府均州游五台山日记 山西太原府五台县游恒山日记 山西大同府浑源州游秦人三洞日记湘江遇盗日记游七星岩日记游漓江日记与静闻永诀日记游白水河瀑布日记游盘江桥日记游太华山记随笔二则黄草坝札记丽江从教日记游茈碧湖日记游大理日记越高黎贡山日记游鸡足山日记后溯江纪源前言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以别号霞客行世。明代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生于万历十四年(1587)。  徐霞客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旅行家。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弃绝科举,放弃仕途,寄情山水,游遍全国名山大川,毕生从事旅游和地理考察。他东边渡海到洛伽山,西抵腾冲西境,北游盘山,南达罗浮山,足迹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三布政司,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天津、上海及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可能还到过四川省和重庆市。我国古代的旅行家不少,但多系官方派遣,奉命出使或执行政务。游方和尚踏上旅途是为了求法取经或朝山,出于宗教的需要。商人踏上旅途是为了转贩贸易,赚取利润。比之子以上几种,徐霞客可算另类。他一介布衣,不为执行政务,不为求法取经,不为经商获利。他出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旅游和地理考察上,是我国古代难得的专业旅行家。因此,他很难享用各级官府提供的资助,从事旅游的条件特别艰苦,沿途碰到的困难更加复杂,旅游付出的代价更多更大。徐霞客晚年的旅游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精彩书摘  游天台山日记 浙江台州府  癸丑之三月晦①&自宁海出西门②。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③。闻此地於菟夹道④,月伤数十人,遂止宿焉。  注释:  ①癸丑: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晦(hui):中历每月的末一天。  ②&自宁海出西门&句:徐霞客自家至宁海路线,《游记》未载。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载霞客自述:&而余南渡大士落迦山,还过此中,陟华顶万八千丈之巅,东看大、小龙湫,以及石门、仙都,是在癸丑。&则在1613年游天台前,曾经绍兴府、宁波府游落迦山。落迦山又作洛伽山,因《华严经》有善财参观音于普陀洛伽之说而得名。今为普陀山东南的一个小岛,面积仅0.34平方公里,环岛一周约2公里,与普陀山合称普陀洛伽山。普陀山又称小白华、梅岭,为浙江舟山群岛中的一岛,系霞客游踪最东处。有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千步沙、潮音洞、梵音洞、南天门等胜景,最高峰白华顶海拔291米,自麓及巅有石磴七百余级。该山被传为观音菩萨道场,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又是旅游避暑胜地,近已开有从宁波到普陀的旅游客轮,可直达岛上。宁海,明为县,隶台州府,即今浙江宁海县。  ③梁隍山:今作梁皇,在宁海县西南境的公路边。  ④於菟(wutu):老虎的别称。  译文:  癸丑年三月三十日&从宁海县城西门出城。天空阴云尽散,阳光明媚,人的心情、山中的景物,都有喜悦之态。走过三十里路,到达梁隍山。听说此地猛虎夹道,一个月间就伤害数十行人,于是,只好停宿于旅舍。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①,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②。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③。行五里,过筋竹岭④。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中⑤,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注释:  ①奉化:明为县,隶宁波府,即今浙江奉化。  武彝山亦作武夷山,为我国著名风景区。在福建崇安县城南15公里,为海拔600米左右的一片低山,方圆60公里,有36峰布列在武彝溪两岸。红色砂岩构成奇特的丹霞地貌。碧水丹山,交相辉映,溪水清碧,湾环九曲,两岸峰岩位移形换。乘竹筏游武彝溪,可兼山水之胜。武彝山也是我国重点自然保护区。  《游武彝山日记》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霞客游武彝山的游记。徐霞客游白岳山、黄山后,于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游武彝山。先溯九曲溪舟行,抵六曲,登陆上大隐屏、天游峰,往西游小桃源、鼓子岩、灵峰,至狮子岩复乘舟由九曲顺流下,至四曲再登陆,觅大藏、小藏诸峰及一线天、会真观、换骨岩、水帘洞、杜辖岩等,至赤石街下舟返崇安。此行以舟行为主,舟上观,陆上探,巧妙安排,水陆兼顾,尽兴游赏。徐霞客此行不但寻幽揽胜,而且记录了船棺葬、张仙遗蜕、徐仙遗蜕、紫阳书院、御茶园等武彝山区的文物古迹。  注释:①二月二十一日:此次入闽路线,《江右游日记》曾说&两过广信&,于铅山县又追叙:&此余昔年假道分水关趋幔亭处。&霞客游黄山后,即经江西东部,取道广信、铅山,过分水关入福建崇安。游武彝山的时间在万历四十四年,即1616年.②崇安:隶建宁府,即今福建崇安县。③大王峰:又名天柱峰,雄踞在武彝溪口,是进入武彝山的第一峰,有木梯和岩壁踏脚石孔可攀到峰顶。④大溪:明代又称崇溪,即今崇阳溪。⑤武彝溪:明代又称九曲溪、清溪,发源于三保山,经星村入武彝山,盘折九曲,约7.5公里,到武彝宫前汇入崇溪。插图
快递方便快捷,建议使用!我们会尽量降低您购书的附加成本!7日内免费退换货!挂号印刷品我们会尽量降低您购书的附加成本!如果您线下汇款,户名是:张瑞 ,请注意!普通包裹我们会尽量降低您购书的附加成本!如果您线下汇款,户名是:张瑞 ,请注意!店主推荐18.50元62.20元170.00元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13.00元16.00元17.00元20.00元13.50元15.40元20.00元15.00元15.20元10.00元20.00元19.50元可开发票,税点4%。当日付款,过期无货!22.00元80.00元50.00元45.00元53.60元49.70元29.50元43.40元32.30元41.8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你现在的位置:>>
泰山香社传统进香仪式研究
  泰山香社是指以泰山神灵为奉祀主神、以到泰山朝拜为结社目的的民间信仰组织。泰山香社兴起于唐宋,繁盛于明清,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对泰山信仰中民众进香行为的研究,离开了泰山香社则无从谈起。历史上,尤其是明清以来视碧霞元君为奉祀主神的泰山香社的活动,构成了泰山信仰发展史上颇为壮观的一页。
  在泰山香社的活动中,围绕着泰山进香而形成的一系列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结合香社活动的特点,我把泰山香社的传统进香仪式分为集体进香仪式、个人祈愿仪式和日常活动仪式三类。
  一、集体进香仪式
  泰山香社的主要目标就是到泰山朝拜,因此,全体成员集体赴泰山的进香仪式是泰山香社的核心内容。整个进香仪式分为进香前的准备阶段、到达泰山的进香过程和从泰山返回后的有关仪式。
  (一)进香日期
  民间香社到泰山进香有“春香”和“秋香”的说法,其中以春香最盛。
  春香,是指农历的三四月份到泰山进香。泰山从农历三月初三王母池庙会开始,就进入了民众进香的高峰期,三月十五、三月二十八、四月十八等日子,都是进香的日子。在四月初一至四月十八期间进香的人员最为集中。秋香,主要是在九月九前后,王母池有庙会;过去,泰安城民众还有九月九登虎山祭奠“眼光奶奶”的习俗。[1]九月九前后,进香的香客较平日增多,但比春香期间明显要少,而且香客主要集中在山前小泰山、王母池、虎山一带,上顶的人不多。
  除春香和秋香以外,春节期间(从除夕到正月初三)也是进香的高峰期。其中,大年初一有烧头香的习俗,人们在除夕夜就上山,在碧霞祠外等候“大年初一头炉香”,以示虔诚。据说烧了头炉香,一年内可得到泰山娘娘的保佑。正月初三上午也是烧香的高潮。正月初九,传为玉皇大帝诞辰,岱顶玉皇庙上香人数明显增多。
  一般来说,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初三来上香的,主要是河北沧州、衡水、河南商丘、山东鲁西北的香客居多,尤其以河北东光县、山东德州的香客为最;春香和秋香期间,主要是鲁中、鲁西北和鲁西南、鲁南的香客,以春香为多。泰安及其周边地区,因靠近泰山,四时都可以进香,因此没有十分集中的时间,春香、秋香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春节期间山顶一般没有当地的香客。
  另外,过去,农历六月初一、腊月初一红门宫有醮会;六月六,有附近民众进香小泰山的说法;清朝初期,六月六还有上顶烧团圆香的习俗,康熙《泰安州志》卷四?张奇逢《筑墙禁止舍身记》一文有“州境居民,每岁六月六日,老幼男妇,登顶瞻拜者,类数万计,俗名曰团圆香”;七月十五,也是进香的高潮,这或许与该日为“鬼节”,而东岳大帝又有“治鬼”之说有关。
  (二)进香前的准备
  去泰山进香的准备工作非常繁杂,有时需要耗费数月乃至半年的时间。像明恩溥所提到的鲁北进香泰山的“行山会”,为准备泰山进香,仅筹备资金就需要三年的时间。[2]为了做好准备工作,有条件的香社要在社内设置部分职位,以使准备工作做得更加充分。
  1、会启与约香会
  香社准备要去泰山进香,首先要印发会启以联络香客。会启也称作“会招”、“会报”、“会贴”,主要内容包括:(1)会所和设驾所。“驾”就是泰山娘娘的神像或神位,朝山之前要在社内或附近的娘娘庙里设驾致祭,有的香社在朝山时还要抬驾登顶。(2)守晚、起程、上山、朝顶、回香的路程和日期。守晚是指出发朝山的前一个晚上,人们聚集会中,准备第二天清晨一起出发。(3)到泰山后应该做的事情。(4)说明化缘与不化缘。
  过去,香社成员主要由乡村或城市中的女性组成,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识字的不多,即使在今天,农村中的文盲大多都是中老年妇女。因此,以文字形式传播香社活动信息的会启,对于众多的女性香客作用不大。在这类香客中采用的更多的联络方式为口耳相传的口头方式,也就是所谓的“邀会邻里,连社祀神”、“比邻相约”。香社的会首选定进香日期后,用“捎信”(捎口信)的特有方式进行联络,香客接到口信后,决定参加时就用同样的方式告诉会首,或直接到约定地点集合,这种方式称作“约香会”。
  2、烧信香与演社
  出发朝山之前,要举行烧信香和演社的仪式,一为祈求路途平安,二是给泰山奶奶先报个信。
  所谓信香,按照香客们的解释,就是向泰山老奶奶发出信息,报告本香社就要启程上山进香。《醒世姻缘传》中,素姐他们烧信香的时间是在出发前的两天(八月十五启程,八月十三烧信香),地点在当地的娘娘庙内。香社去泰山进香提前给泰山神灵报信的习俗,在明代万历年间已经出现。马迁在万历三年(1575年)的《泰山别庙纪胜碑》中,写到鲁北临邑民众进香泰山时,“率先期具香楮告行”[3],这已经有后来烧信香报信的意思。
  有的地方,不但烧信香,还要“演社”,或者就叫“烧信香演社”。演社,就是抬着泰山奶奶的圣驾,沿街烧香游行,使地方上的人们都知道香社要动身去泰山了。
  3、守夜与饯顶
  守夜是泰山周围地区的习俗。
  泰山周围的香社,进香日期确定之后,一般是清早动身,动身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多放在前一天的夜里。这天傍晚,香社成员聚集会首家中,先谈些进香准备事宜,然后举行起身的祭祀仪式。先将奶奶驾(一般是碧霞元君的画像)挂在正堂中,下设供桌。桌上摆好供菜及酒茶、水果。供品的类型和数量各地不尽相同。在泰安上高一带,一般是摆5个菜,放5个茶杯、5个酒盅、5双筷子,这在当地称作“大礼”。5个菜分别是整鸡、整鱼、方子肉、丸子、豆腐。鸡放中间,其他的菜分别放在两边。香客的解释是,鸡象征大吉大利,鱼象征吉庆有余,豆腐象征都有福,丸子象征圆圆满满。茶酒不可倒得太满,水果则取时鲜。烧香焚纸时,由会首带领众香客祭拜。香客们集中在会首家中,当夜都不睡觉,称之为“守夜”,如同除夕过年一般。第二天不等天亮,进香的队伍便出发了。[4]
  有的地区还有“饯顶”的习俗。在朝山前,家里的亲戚为进香的亲人设宴饯行,因其将登泰山顶上香,故将此宴称作“饯顶”。
  4、资金的筹措
  为泰山进香筹备资金是整个香社的大事。《灵应宫?光绪十六年碑》[5]中,便讲到香社集资的不容易:“然而小民捐资不易,是以结社数年少有积蓄,至初春农隙之时,不辞跋涉之劳苦,山川之险阻,接踵而至者复何少焉。”
  一般的香社,成员所缴纳的会费是进香经费的主要来源。经理香社的会首,会将社友们的会费用于短期放贷,通过这种方式使其生利,达到积累资金的目的。《醒世姻缘传》中讲的资金情况,反映了明末清初香社的资金经营情况:“起初随会是三两银子的本儿,这整三年,支生本利够十两了。雇驴下店报名,五两银子抛满使不尽的。还剩五两买人事用的哩。”[6]
  明恩溥也曾讲到十九世纪末乡村中的香社经营资金的情况。鲁北的“行山会”以进香泰山为结社目标,但进香的旅途花费是一笔大的花销,“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人们就以交纳会费的形式组成团体,比如说,每个成员每月交纳一百个铜钱。如果有五十个会员,那么就可以集到五千个铜钱作为第一次支付的款项。组织团体的经理人就将这笔款项贷给愿意支付不少于百分之二或百分之三月息的某个团体成员。这种贷款一般是短期的,而且借贷者迫切需要金银资助。当期限到了,本金和利息一起收回,然后再贷款出去,如此资金得到迅速积累和流转。通过短期内连续的高利贷方式进行重复和积累,一般三年为期限。”“三年终了时回收贷款,那些主持事务的人在新年过后立刻策划远足泰山的朝圣。客栈的住宿费和雇用马车的费用从一般的基金中支付,但每个成员无论想购买什么都得花他自己的钱。”[7]
  一般的香社,社内的资金是由会首直接管理。有条件的香社还会设立管账的职位,专门负责财务经营方面的管理事宜。
  5、贡品与祭品
  贡品是献给所祀神灵、表达进献者虔诚心意的礼物,祭品则是进香仪式过程中所需要的物品。
  香社朝山进香的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为泰山老奶奶准备贡品。贡品的轻重一方面表达了全体香社成员的心意,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香社的门面。香社到泰山进香最主要的贡品是为老奶奶准备的袍衣或袍布。
  吃饭穿衣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对于长期生活在农业社会的广大中国乡村民众而言,解决吃饭穿衣问题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他们将自己的需求比之于神灵,神仙也和人类一样,吃穿的需求必不可少,因此,在给神灵献祭的贡品中,除了满足神灵精神需要的献媚性贡品外(如写有颂扬词句的各种旗、伞、匾等),吃饭穿衣类的物品最为集中。泰山的碧霞元君,作为女性神灵,对于穿衣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民间有一年两次为老奶奶换衣裳的习俗,春季为老奶奶换单衣,秋季为老奶奶换棉衣。有条件的,把衣服做好,没有条件的,直接用一块红布也就算表达了心意。挂袍是针对所有神灵的献祭行为,民众在准备袍衣时便考虑到了男女神灵的差异(如男袍为蓝色、女袍为红色等)。
  不只老百姓给神灵献袍,连皇帝也很重视给泰山的神灵赐袍。泰安博物馆现存有乾隆四十二年皇帝所赐泰山神龙袍两件,其中一件身长390厘米,袖长600厘米,图案艳美,制作精细,已被列为一级文物。另外还有旧存8件神袍,也属文物精品。民间献袍的行为也历年不绝。《孔子登临处?道光二十五年挂红袍碑》:“今有高兴官庄孙贵等,自嘉庆年间约香会一道,迄今屈指计之,大约有五百余名,各出赀财,敬制洋红缎袍一件,献于碧霞元君,灿然可观,不啻天文;焕然一新,无殊云锦。”《红门宫香社碑林?咸丰五年碑》:“近有首事人等鸠合善信男妇约计数百名,蚨聚资财缗钱共得若干贯,虔制神袍一袭,彩色照人。白地裁光明之锦,光华眩目,黄绢绘宝相之花,匪谓衬霞帔珠冠,足壮庄严之像,亦愿随香花楮锭,同表祝厘之诚云尔。”
  常年来泰山进香的香社,每年所献的贡品往往不同。《孔子登临处?道光十三年皇清碑》:“治东范镇善信数人,邀会邻里,连社祀神。首岁献袍,次载进酰ゴ汗Ю辗蛞醣褡取趼谒哪辏檬谕ィ咕迷丁!薄逗烀殴闵绫帧は谭岚四瓯罚骸靶排琶鲜稀⒊抡攀系仍感斫闼哪辏韵谭嵛迥晡迹聪字庸模涣辏聪谆坡薇ι。黄吣辏聪琢锲酰话四辏聪谆妹醺恕!
  香社所置办的贡品,通常都要开一个礼单,也称作“文书”或“文疏”,内里详细记载所献礼品的名称和数量,有的还记载每个香客所交的财物和银钱。礼单在敬献礼品时一并交与庙中的主持。这种礼单的格式,我们前面介绍三月三王母池庙会上的香社活动时,曾引用了数则,此不赘述。在泰山的香社碑中,《红门宫香社碑林?北斗永善香社碑》详细记述了该社筹办进香贡品的过程和一个完整的礼单,是一份十分珍贵的进香资料,现将其全文抄录如下:
  盖闻山东历城县城里旧有北斗永善社,虔朝岱岳,进香礼斗,自明朝至今,相传数百余年,实乃古会也。每届春间会期,齐集善男信女朝山进香。伏以赫赫濯灵为万民所望,岩岩气象诚五岳之尊。一朵慈云,下方广被;崇朝法雨,东鲁均沾。缅夫护国佑民,时和世泰,莫不宝鼎呈祥;遽尔恩光普照,香烟结彩,谁云默祷无灵。固不必踵事增华,方可表明夫心愿。然使仰答神庥,物品诸多缺点,亦不足以壮观瞻。惟宝盖旗幡为迎神之重品,而香花十献尤敬驾所必须,理应整备,均宜严庄。但其中款项全赖诸信士赍助玉成,以全本社之善举,功德无量而酬神明之一助,锡福无疆。
  谨将本会成立置办物品开列于后,以备永远提倡香火之神助也。惟有圣母娘娘冠袍带裙,如遇年久损坏,理应将物驾前焚化,仍由会中另行置备,更换严庄。所有会中物品,如有损坏,会中酌议添补。俟下只准添置,不准失落,方可表明北斗永善会之义举也。特此叙明,勒碑存记。
  计开:
  泰山圣母贡檀牌位一尊并神龛,黄绣花棹头一个,黄绣花铺垫二付,黄缎绣花黄罗宝盖一把,黄绣花大宝盖一把,黄洋绉万名善男信女宝盖二把,黄洋绉龙凤旗四杆,黄洋绉宝幡八杆,绸子五色旗四杆,朱红洋标大社旗四杆,朱红洋标小社旗六十杆,本社大纱灯两对,龙拐铜荷花提炉两对,铜凤烟炉两对并铜盘,大红全幅彩绸一疋,十献供品:香花灯水菜、茶食宝珠衣,朱红木盘十个,金桥银桥(黄白布的竹子架)[8]蓝布小垫三十个,旗伞坐大小八个。
  社首人 陆庵熙  发起人 王诚心、孙悟善、韩乐善 & 承办人 孙茂等14名
  香社为进香叩拜仪式所准备的祭品主要有香烛纸蜡、食物酒茶等,同时还要准备一些零散银钱、物品,以备捐舍之用。
  (三)进香朝拜礼俗
  朝山进香的队伍,如果是以香社的形式出现,一般会有自己的标志。讲究一点的香社,都备有锣鼓队伍,随社而行。一直到民国年间,进香的的香社都打着自己的旗子,旗上绣有“朝山进香”四个大字,下写“某某乡某某香社”一行小字,另外还打出各种形式不同的旗帜。香社的会旗制式,清代以前多为长方形红旗,清代以后多为三角形黄旗。进香途中,每经过村庄,都要锣鼓齐鸣,燃放鞭炮,浩浩荡荡,惹人眼目。傅振伦曾记述了他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游泰山时见到的香社队伍:“时值夏历三月中旬,为泰山庙会之期,善男信女,远道而来朝山进香者,相望于途。妇女皆缠足,头梳长髻,衣裳博大,不着裙衫,脚带宽可四寸,多深红艳绿色,盖犹有数千年内地古装之遗风。捧香合手,喃喃不绝于口。至于男子朝山,则唯随僧道鼓吹而已。有手持直角三角形之黄旗者,其上大书‘泰山进香’四个大字,右侧书‘莱邑义峪庄’诸小字,是殆来自山东东部莱州者。山中居民,有出售香马纸课者,生意最盛。沿路乞丐甚多,逢人索物,并云‘千舍千有,万舍增福。’‘步步升高。’‘积德吧,掏钱吧,个人行好是自个的!’不予,则不得前行。游泰山杀风景事,莫过于此。”[9]
  1、投宿安驾
  民国以前,普通香客到泰山进香,交通工具主要为骡、驴等牲口,还有的完全是步行,路途远的要走几天的路程。清宣统二年(1910年),津浦铁路开通后,乘火车来泰山的人增多。
  过去进香途中投宿,第一件事就是安驾。娘娘驾有三种,一种是元君塑像,一种是元君画轴,还有一种是元君牌位。不论哪一种,都要安置在所住房间的正中,烧香上供以后,才可以张罗其他事宜。
  香客宿店吃饭,称之谓“搭伙”,即同来所有香客统一安排伙食,由香社一总结帐。《醒世姻缘传》对素姐一行进香途中,在济南府东关周少冈店中投宿的情况,有十分形象地描述:“老侯老张看着正面安下圣母的大驾,一群妇女跪在地下。一个宣唱佛偈,众人齐声高叫:‘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齐声一叫,声闻数里。号佛已完,主人家端水洗脸,摆上菜子油炸的馓枝、毛耳朵,煮的熟红枣、软枣:四碟茶果吃茶。讲定饭钱每人二分,I油饼,豆腐汤,大米连汤水饭,管饱。众人吃完饭,漱口溺尿,铺床睡觉。”[10]
  2、到山住店
  到达泰山后,先要在香客店安顿好。常年进香的香社,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香客店,每年来朝山都住在同一个店内,店主和会首之间也都熟悉了。到店的第一件事仍旧是把娘娘驾供奉在房屋正中。
  泰山的香客店中,一般都设有小型的泰山娘娘庙,香客到店后除安置自带的娘娘驾外,还要到店内的娘娘庙叩拜,舍香钱,表示已向山顶上的泰山娘娘“报到”。来到香客店后,“洗脸吃茶,报名雇驴轿,号佛宣经,先到天齐庙游玩参拜。回店吃了晚饭,睡到三更,大家起来梳洗完毕,烧香号佛过了,然后一起吃饭”。[11]上山前的一顿饭,照例是素食。
  3、登顶拜庙
  香客朝山一般是三更即起,赶早起程登山。上山的情景,张岱在《岱志》中曾对明朝末年的情景有所描述:“天未曙,山上进香人上者下者,念阿弥陀佛。一呼百和,节以锣鼓。灯火蝉联四十里,如星海屈注,又如隋炀帝囊萤火数斛,放之山谷间,燃山熠谷,目炫久之。”[12]也有的香社在夜间上山,盘道上以团队为单位,提灯行进,场面也十分壮观。明嘉靖年间的王世贞在《游泰山记》中曾写道:“三鼓起,启堂之北扉而望,若曳匹练者,自山址上至绝顶,又似聚萤数百斛囊中,光熠耀不定。问之,乃以兹时士女礼元君灯,鱼贯而上者也。其颂祝亦隐隐可听云。”[13]
  上山进香,普通香客多步行登顶,有条件的香客则雇山轿上山。泰山的山轿,历史悠久,最早见于正史记载的泰山山轿,是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56年)封禅泰山结束后,连夜乘山轿下山。此后,由于受礼制所限,乘坐山轿只是帝王的特权,一般庶民百姓被明令禁止乘坐。明代中期以后,由于轿子普遍流行,泰山山轿才得以大量出现,成为一般香客代步的工具。泰山的山轿形制上很有特点,结构比较简单,尽量省去一切不必要的部分,最大限度地减少负荷。清人刘鹗在《老残游记?续集》中对泰山山轿的描写极为细致:“泰安的轿子像个圈椅一样,就是没有四条腿。底下一块板子,用四根绳子吊着,当个脚踏子。短短的两根矫杠,杠头上拴一根挺厚挺宽的皮条,比那轿车上驾骡子的皮条稍为软和些。轿夫前后两名,后头的一名先趱进皮条底下,将轿子抬起一头来,人好坐上去,然后前头的一个轿夫再趱进皮条去,这轿子就抬起来了。”[14]上山时,走平道轿夫一前一后,上台阶却要横行前进,即前后轿夫只差一两个台阶,侧身向上,以保持轿子平衡。轿夫上山时负重难行,要一步三喘,下山却抬着轿子一溜小跑,一小时就可下到山底,速度快得惊人。张岱曾在《岱志》中这样描写他坐山轿下山的感受:“舆人掖之,竟登舆从南天门急下。股速如溜,疑是空堕,余意一失足则齑粉矣。第合眼据舆上,作齑粉观想。常忆梦中有此境界,从空振落,冷汗一身时也。顷刻下二十里。”[15]正因为如此,在《醒世姻缘传》中,素姐的弟弟薛如卞在反对素姐随社朝山时,还特别提到了山轿:“你没见坐着那山轿,往上上还好,只是往下下可是倒坐着轿子,女人就合那抬轿的人对着脸,女人仰拍着,那脚差不多就在那轿夫肩膀上。那轿夫们,贼狗头,又极可恶,故意的趁和着那轿子,一颠一颠的,怎么怪不好看的哩!这是读书人家干的营生么?”泰山山轿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近年作为旅游项目,泰山山轿又得以恢复。
  上山除步行、坐山轿之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泰山上修了盘山公路,可以从山下坐汽车直达中天门。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登山索道的开通,上山就更加方便了。
  香社到泰山进香,尤其是外地的香社,进香朝拜的主要目标是位于岱顶的碧霞元君上庙――碧霞祠,所献的贡品也都是在这里交接,这也就是许多香社碑碑文中所说的“进香于泰山圣母前”。香社成员由会首带队(有的香社还请香客店派人当向导,犹如今日旅行社之导游),经过一路奔波到达岱顶,来到碧霞祠西神门下“振衣岗”时,会首会提醒大家整好衣冠,马上就要到圣母宫了。为了显示真诚,香客们多数都是徒步登山,甚至有一些还是一步一叩头来到山顶的。即使有乘山轿的富有香客,来到振衣岗前,也必须下轿拾阶而上,以示对娘娘的尊敬。过去,一般香客来到西神门口都要先站住,不能径直进门,因为门口有一个人拿着号角,门前摆着一个装钱的小箩筐,掌号人一声号令,香客们就要向箩筐里扔钱(钱多钱少并无定数),此时,送香客进山的人高声说到:“西神门上张声号,泰山娘娘早知道。”(此俗久已不存)。此后,通过山门,进入到元君大殿前参拜。
  香社在碧霞祠集体参拜,一般是在正殿前。会首站在队伍的前面,率领香社的善男信女上香、叩头、行礼,并将所备的礼单在神前诵读,告知神灵,也有请庙中的道士代读的。读罢,将贡品一一拿出陈列,敬请泰山娘娘收下。集体上香时,也有的香社,由会首带领大家唱诵经书、赞扬神灵、表达对神灵的虔诚崇拜之心。集体仪式结束后,香社成员再根据各自的情况,单独向神灵许愿或还愿。
  为了防火,香客们一般不在碧霞祠内烧香,而是到祠外的“火池”烧纸焚香,火池南的照壁上写有“万代瞻仰”四个大字。现在进香时,许多香客先来到火池烧纸,烧纸时也有简单的祭拜,然后再进入碧霞祠正式祭拜。
  4、献换袍衣
  作为一项集体进香仪式,清代至民国年间,还有给泰山奶奶换衣裳的习俗。
  泰山及其周边地区,大都传说农历三月十五是泰山老奶奶的生日,香客们要专程到泰山为老奶奶换衣服,即为她脱棉衣,换春衣。香客们在若干天以前就买好布料,制成新衣,一般的搭配是:最里贴身穿白缎子衬衣、白绸子裤;外层夹衣上身为大红缎子面、白绸子里,下身为蓝缎子面、白绸子里;最外层穿大红缎子绣花蟒袍,白绸子里;要用一丈多长的白绸子裹足;鞋为三寸金莲式样的绣花鞋,有大红的,也有蓝色的。[16]
  献换袍衣是一项由多个香社共同参与的活动,参加换装的各路香客,主要来自泰安城里、与泰安相临的新泰、莱芜、以及淄博、德州等地。他们于三月十四日到达岱顶,当晚温台开戏,第二天再唱一天戏。十五这一天,就在碧霞祠后面的神憩宫给老奶奶换袍衣。参加换衣的香客全部为女性,她们先上供,烧香,叩头,由其中德高望重的会首主持仪式。神憩宫的元君像为檀香木雕成,各个关节都能够活动。神像作卧式放置,换衣时又能够使之坐起,因此便流行着一些神秘的传说。相传参加换装活动的女香客中,如果有怀孕男胎的人,无论怎样活动神像的关节,神像也不会坐起来,这时主事者就会发话:“请怀孕的女香客出去。”然后再捏神像关节,神像就会坐起来。这类传说其目的自然是为了显示神的灵验。
  5、下山接顶
  明清时期,香社进香结束从山顶下来时,香客店会在红门提壶设便宴迎接,并且把酒浇在会首的足前,称为“接顶”。当晚在店内宴以酒菜,并唱戏招待,谓之“朝山归”。张岱曾记述了明末香客店宴贺下山香社的情景:“下客夜素、早亦素,午在山上用素酒果核劳之,谓之‘接顶’。夜至店,设席贺。谓烧香后,求官得官,求子得子,求利得利,故曰贺也。贺亦三等:上者专席,糖饼、五果、十肴、果核、演戏;次者二人一席,亦糖饼,亦肴核,亦演戏;下者三四人一席,亦糖饼、肴核,不演戏,用弹唱。计其店中,演戏者二十余处,弹唱者不胜计。庖厨炊爨亦二十余所,奔走服役者一二百人。下山后,荤酒狎妓惟所欲,此皆一日事也。”[17]
  近代以来,店主只是象征性地端出酒菜,名为“道喜”,晚上看戏时把元君像挂在大厅中央,叫“请泰山娘娘看戏”。
  香社朝山结束离开香客店时,店主往往会送给带队来的会首一些礼品,以便拉住主顾,下一年进香时还住本店。《醒世姻缘传》中,店家宋魁吾送给侯张两个道婆的礼物是“每人一把伞,一把藤蔑子扇,一块腌的死猪子肉,一个十二两重的小杂铜盆”。[18]
  6、祖庙寻根
  到泰山进香的香社,传统上主要以华北地区和华东、东北部分地区为主,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和台湾地区也有来泰山进香的香客,而且他们往往是以团体的形式前来进香。
  1996年夏天,大型系列片《中华泰山》摄制组,有幸拍下了福建省惠安县农民进香团来泰山朝山进香的全部过程,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南方香客在泰山进香的有关仪式。
  惠安县有两座东岳庙,当地传说,泰山是他们那边东岳大帝的祖庙,这些年,当地风调雨顺,富裕了的农民有了条件实现他们来泰山寻根的愿望。这个进香团从惠安出发,走了四天三夜,从中国的东南海滨来到泰山岱庙,他们用流行于南方的仪式,在祖庙为带来的东岳大帝举行了祭祖典礼。摄制组还跟着他们回到了惠安,当在祖庙举行过仪式的东岳大帝神像回到当地时,他们还举行了绕境游神的活动。
  来自福建惠安的进香团是按照南方民间信仰的传统,把他们当地的东岳庙看作是泰山岱庙的分灵(或分香)庙宇,岱庙是当地东岳庙的祖庙,这就像东南沿海的妈祖信仰一样,许多妈祖庙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
  香社在泰山进香的集体仪式除上述这些以外,还有为进香的香客施茶、请客、建醮等。明清时期,在泰山南麓进香结束后,有条件的香社还要到泰山北麓的灵岩寺去进香建醮做法事。在泰山立碑留名也是香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集体活动。
  (四)返乡接顶
  香社从泰山进香结束返回乡里,还有“烧回香”和家里人为登山进香的亲人“接顶”的习俗,这些和临行前的“烧信香”和“饯顶”的仪式一样。清康熙十五年《临清州志》“风俗”部分,记述了当时临清的“接顶”和四月十八碧霞元君会的情形:“俗尚泰山进香,自二月初起,至四月中止。回香之日,亲友具酒出迎,自东水关沿河十里,游船车马,不绝于道,曰‘接顶’。四月十八日碧霞元君会,倾城士女出供香火,自十五至十八日,上庙者水陆不绝。明末西北之民结社来观,如东岳故事,其灵爽讫于千里。每岁会资造金银五色纸宫殿,为驾前仪仗,为鼓吹,为扮演杂剧,两城周游,市民设祭,以珠翠珍宝聘巧工扎饰玩具,备极华丽,五日内{添街市。”
  二、个人祈愿仪式
  香社成员除参加集体进香仪式外,还有一些个人的祈愿活动。对于普通香社成员来说,个人的这些祈愿行为往往比参加香社的集体活动还重要。
  (一)神前许愿与还愿
  许愿是向神灵索求恩赐,因此,许愿者毕恭毕敬,上香、上供、长跪不起都是向神灵祈求的手段。蒲松龄《聊斋志异》“云翠仙”中,讲到泰山“跪香”祈愿的情形:“岱,四月交,香侣杂沓。又有优婆夷塞,率众男子以百十,杂跽神座下,视香柱为度,名曰‘跪香’。”[20]许愿得以实现,便要还愿。民间相传,许愿不还,神灵是要怪罪的。
  在泰山香社碑中,记录了许多许愿和还愿的生动事例。《红门宫香社碑林?咸丰五年王母百岁碑》(091)讲的是向泰山祈求长寿,愿望实现后,植千株松树于泰山的善举:“兹有阳口王母,坤范可钦,母仪堪仰,乐行善事,广积阴功,都人士称贤德焉,然王母又不敢以贤德自居也。尝自祷曰:神如有灵,加我数年,而于淑德徽音之道。庶觉有合于是,神鉴其诚,果以百岁予,王母果以百岁终。是固贤德所感,而实神德报施善人不爽也。夫有贤母光其前,必有孝子昌其后,述明训,遵遗言,植松千株于东山之坡,非敢谓报答神庥,亦聊以克肖母志云尔。”《斗母宫?民国十九年碑》(167)讲的也是许愿后还愿的故事:“兹有善士徐松严者,为母病五次朝礼碧霞元君,皆披发跣足自山麓至山巅,历石磴六千七百余级,约计四十余里,而发不乱足无伤。固为精诚所至,益可验口神之灵应焉。因复发愿献神袍五十身,朝山三十余次,今功已圆满。”
  香客向神灵祈求的内容多种多样,其中,求子是泰山上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个人祈愿行为。
  (二)求子
  到泰山求子,也被称作“拴娃娃”、“押子”,是泰山信仰民俗中影响最大的一种民俗事象。
  泰山求子与碧霞元君作为生育神的功能密切相关,也与泰山雄踞东方主万物发生的观念有深层的联系。向碧霞元君求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皇太后遣太子太保来到泰山,为明世宗向碧霞元君求子,这是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泰山求子史料。[21]在灵岩寺大雄宝殿的北墙上,我们还发现了一则记述明代万历年间求子还愿习俗的珍贵碑刻资料,《万历四十三年东昌府聊城县求子还愿记事题名碑》[22]:
  山东东昌府聊城县六里八甲人士,见在李大夫营居住,奉佛还愿,保安信女郭门李氏,同男郭一兰、男妇陈氏,因为乏嗣,今于圣母位前祈讨一子,以得,平安。无伸可报,今发虔心,不昧前愿,施舍僧帽一百顶并鞋一百双,敬诣灵岩寺钟楼云房,散施僧众。祈保儿男,长命百岁,永受安泰。
  万历四十三年四月□日立
  这是至今所见民间泰山求子的时间最早的文字记录。郭门李氏与儿子、儿媳一起向圣母碧霞元君求子,愿望得以实现,为了“不昧前愿”,向灵岩寺的僧众施舍僧帽一百顶,鞋一百双。这则史料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三个方面的信息:万历年间民间已有向泰山碧霞元君求子的习俗;他们求的是碧霞元君,但还愿时却来到灵岩寺施舍,这说明了灵岩寺和泰山在民间信仰上一体化的特点;另外,这则史料还告诉我们,民众的信仰是不分佛道的,他们求的是碧霞元君,还愿却在佛寺灵岩,再一次证明了民间信仰非佛非道、亦佛亦道的特征。上述两则史料,至少说明在明朝中期,到泰山求子已经是民间非常流行的习俗。
  到泰山上拴娃娃,比较有名气的地方主要有三处:山顶碧霞祠送子娘娘殿,山下王母池,登山半途中的斗母宫。除了这三处以外,泰山上几乎凡是供奉碧霞元君的地方,都兼有为求子者送子的职能。泰山碧霞元君、送子娘娘和王母娘娘的神案上,常年摆放着很多泥娃娃,这些泥娃娃大都光着身子,有的戴着红兜兜,带着项圈,或坐或爬,都是男孩,而且还故意夸张地露着“小鸡儿”(男性生殖器)。来拴娃娃的都是婚后多年不育的妇女,有的由婆婆陪着来,或者由妯娌、邻居大娘大婶陪同,求子者来到神案前,烧香叩头,祷告一番,然后便从神案上选取一个泥娃娃,交给主持仪式的道士。道士取出一根红绳,拴在泥娃娃的脖子上,红绳的一端系着一个铜钱,道士摇动红绳以钱击罄,一边口中念道:“有福的小子跟娘来,没福的小子坐庙台。姑家姥家都不去,跟着亲娘回家来。”之后,道士给未来的小孩起一个通俗而吉祥的乳名,嘱咐求子的妇女回家把泥娃娃放到卧室里。求子的人将泥娃娃用红包袱包起来带走,求子仪式也就结束了。
  上述仪式是就一般而言概括出的求子仪式。2003年春节期间,我在泰山岱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其中,2月1日至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三)三天,我连续在碧霞祠内进行随机采访,特意对送子娘娘殿前求子的香客进行了调查。调查只是在这三天的上午进行。三天里,送子娘娘殿前的人流一直不断,求子者络绎不绝。
  与传统求子仪式相比,求子者只能隔着殿门口的木栅栏向殿内的送子娘娘叩拜,因此也就没法到殿内神案前挑选泥娃娃。神案前的泥娃娃,事先已经被殿内值班的道士用红绸布和红绳包好,来求子者叩拜、交钱后,值班师傅就从神案上随便拿一个递给求子者。当然,这些泥娃娃全部是男孩。
  来求子的人一般都会向值班的师傅询问求子的程序,值班师傅会说:“先在殿前磕三个头,然后交钱。”当问需要交多少钱时,师傅最常用的回答是:“一般的几十块钱,随个人的心愿,求贵子、贵子吗。”据我观察,交钱最少的是二十元,一般的为四五十元,也有给一百元的。但少于二十元,师傅会拒绝接受,当然也不会将泥娃娃给求子者。拿到泥娃娃后,求子者一般会问师傅:“求回去的孩子往哪儿放啊?”师傅会告诉说:“放在箱子柜上。”求子若是夫妇一起来的,一般由男的揣到怀里(由于是冬天,一般多放到大衣或羽绒服里面)。
  来求子者并不都是妇女,男女都有。春节期间,河北东光县的香客特别集中,我随意访问了几个东光县来求子的香客。
  有一位老年妇女,进碧霞祠大门以后,一步一磕头,给庙内所有的神都磕了一遍,最后来到送子娘娘殿前。她告诉我,她有了一个外甥孙子,大胖孙子,当年不是来泰山求的,是在家里求的泰山老奶奶,如今求的全都实现了,这次专门到泰山来给老奶奶挂袍。用她的话说,现在生活好了,什么都有了,但是,“有钱不如有人啊!”
  东光县龙里乡高家庄的一位还愿男子,当年是他自己一个人来求的,求后生有一男孩,已七岁了,这次来还泥娃娃。求子得遂心愿,要来泰山还愿,把求的泥娃娃再送回来,直接交给殿内的师傅。送泥娃娃的时候,一般要向送子娘娘殿前的功德箱里施钱,大多为一二十元,少的也是五元。有一个看上去有五十多岁的男子,匆匆来到送子娘娘殿前,从黑色手提包里拿出用红布包的泥娃娃,放在门口的木栅栏里面,往功德箱中扔下一块钱,也没有磕头,就匆匆离开。我追上去,问他为什么不把泥娃娃交到殿里,他边走边对我说:“送错了,送错了。”然后急匆匆地离开了碧霞祠。后来我了解到,如果求子不得或者像那位老年男子那样,求男孩得了女孩(送错了),当年不能再来求,必须隔一年才能再来。那位男子不磕头,大概也是准备着第二年再来吧。另有一种说法,求子三个月后没有怀孕,可以再来求;再过三个月还可以举行第三次求子仪式。三次求子而无身孕,就不能再求了,俗谓之“求子比过三”。[23]东光县大单乡仉王村的王凤党,当年在泰山求的儿子,今年孩子已经15岁了,他每年春节都来山上烧香,已经连续来了16年。孩子出生后,第二年他就把泥娃娃送回来了。
  按照传统的说法,泰山上求得的孩子不能到泰山上来,因为怕老奶奶把他收回去。但春节期间在碧霞祠送子娘娘殿值班的道士柳师傅告诉我:“在这里(碧霞祠)求的孩子也可以来泰山,但有个说法,要等孩子长到几岁后才能来。”
  至于请道士给未来的孩子起乳名的做法,在我调查的三天里一个都没有见到。或许春节期间香客太多,师傅们也确实忙不过来;或许,来求子的人都没有经验,不知道交了钱求子以后,还有这么一个可以请庙里的师傅给孩子起名的权利。
  泰山求子,除了到庙里拴娃娃以外,还有一种押子的习俗。这一习俗和古代人们对于石头的崇拜有关,而在民间信仰中,泰山的石头又特别灵验(可以以“泰山石敢当”为例)[24]。人们认为,只要在名山或庙前的树杈上压(押)上一块石头,就能够很快怀孕生子。我一直认为,这种押子的行为,除了与灵石崇拜有关,其行为本身带有很强的模仿巫术的色彩。将石头放置在树杈之间,这和人类的生殖性交行为极为相似。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没有得到更多的证据。在泰山北麓的灵岩寺,大路两边和寺院的树林里,到处可见古人押子的遗留物证。很多当年押在树杈间的石头,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和古树合为一体,这也形象地说明了这种习俗的古老和传承不断。
  近年来,到泰山上求子的人在拴娃娃以后,还要在树上拴一个红布条,名为“拴子”,据说和原来“押子”是一样的意思。实际上,这种习俗的产生与泰山的管理背景有关。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登泰山的人越来越多。普通游客到泰山后,见到山上树杈间压的石头,不解其意,由于从众心理所致,普通游客也在树上乱压石头。如此以来,致使泰山上下的树枝难以承受,严重者甚至会将树压死,已经影响到泰山树木的生长。在这种背景下,泰山管理部门只好严禁人们在树上压石头。这对于通过押子来求子者是个打击,但又无法网开一面。后来,就出现了用拴红绳代替押石头的“拴子”的说法,至于何时起源、为何用红绳代替,已经无从查考。如今,满山遍野的红绳倒成了泰山的一景。
  (三)祛病与分袍布
  普通香客来到泰山,还有寻求健康和祛病的愿望。在王母池摸月石的目的是祛病,在碧霞祠磨御碑也是相同的目的。岱顶碧霞祠院内有一块铜碑(俗称“御碑”),香客们常用手持金属钱币或石块在碑上磨或碰,一边动作还一边说:“御碑磨,御碑碰,磨碰御碑不生病。”然后用磨碰铜碑的手摸摸头、摸摸腰、摸摸腿、摸摸脚,俗信,摸过的地方可以不生病。傅振伦也曾谈到20世纪30年代碧霞祠御碑的习俗:“台下左右,有御碑亭二。东碑石质似玉,清乾隆十六年冬月立,进香者每以制钱在碑上磨剥,归家以系儿颈,云可免灾避邪,故谚云:‘铜碑磨玉碑碰,小孩带上不得病。’今碑上深沟,即进香者所为也。西碑已粉碎,相传是真玉碑,故人争磨之,残碎至此。”[25]如今在碧霞祠,御碑依旧在磨、在碰,迎门新放置的大香炉,也已经成为香客们摸碰以祛病的对象。
  分袍布也是一种祛病的方式。农历三月十五碧霞祠为老奶奶换袍衣时,为祛病而来山上进香的人,在施舍香资以后,常常要向庙里的人求一块袍布,带回家去给孩子或有病的人做衣服贴身穿着,俗信能够祛病消灾。也有人在香案前取一点水果、糕点一类的食品,当场吃掉,或者带回家去给亲朋好友,据说也可以祛病。
  个人在泰山的祈愿习俗还有换身、认干亲、舍身,以及求签、问卜、请神像让碧霞祠的道士开光、用碧霞元君玉玺在黄裱纸上加盖“娘娘印”等。
  三、日常祭拜仪式
  许多泰山香社,自泰山进香回去后便自动解散,到第二年进香时再次集合。但也有部分香社,除进香泰山外,日常间也有一些与泰山信仰相关的活动。这方面的材料比较少,我们以张国强对东阿县泰山奶奶祈愿习俗的调查为例,来了解泰山香社日常状态下的有关仪式活动。[26]
  东阿县地处鲁西,属于华北大平原的东南隅,东距泰山约一百公里。明万历年间东阿人于慎行,在《云翠山天观记》一文中曾谈到当地人朝拜泰山的兴盛情况:“吾邑之东南……嘉靖丙午,四方士女东祠岱岳者,道出山下,往来谒礼,蚁附暖缘,米谷布帛之属,辇负云集,禁不可止。……皆若岱宗之华表也。”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东阿县所有尚存的庙宇中,泰山老奶奶庙占百分之四十左右。至今,东阿县民众到泰山朝山进香之风依旧盛行,民间日常祭拜泰山老奶奶的祈愿活动也时有举行。
  张国强把东阿泰山老奶奶祈愿活动分为两类:祈福消灾与祈命祛病。这两类活动,前者为规模较大的集体性祈愿活动,后者系个人祈愿行为。个人向泰山老奶奶祈愿主要包括求子、换身、祛病等。我们以规模教大的集体祈愿活动为例,来观察一下民众日常祭拜泰山老奶奶仪式的情况。
  祈福消灾类的祈愿活动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举办地点为当地的泰山老奶奶庙(如果庙宇已毁,在庙的旧址亦可)。求祈内容多为久旱不雨时的求雨、久雨成涝时的祈晴、发生虫灾时则祈求天虫。主持祈愿活动的人必须是妇女,一般是固定的人员,年龄通常在五十岁左右,当地人称之为“神老妈”。参加此类活动时,往往是村中每一家各派一个代表,多为家庭主妇。祈愿活动的步骤通常有:
  第一、敛钱。主持祈愿活动的“神老妈”,在全村挨家挨户地收取祈愿所需的香火钱,每户缴纳的钱数要相等,没有现金可用鸡蛋代替,一般都要缴纳。敛齐后,神老妈等去集市上购买香烛火纸和供品。收上来的鸡蛋,要先在集上卖出去,换成现钱。收取的钱必须全部花掉,不能剩余,也不能超支。
  第二、置供。祈愿有大祈和小祈之分。大祈的供品有四盘整鸡、整鱼、猪肉、鸡蛋,两碗馒头,两碗糕点,四个水果碟(水果品种不拘,通常是苹果、梨、枣、李子等,可以重复)。共十二样。小祈的供品有六样,鸡、鱼、肉、蛋任意两盘均可,两碗馒头和两碟水果。供品的摆置也有规矩,大祈如图左,小祈如图右(△=碟 Χ=盘 ○=碗):
  △ △ △ △         △ △
  Χ Χ Χ Χ         Χ Χ
  ○ ○ ○ ○         ○ ○
  其中馒头要居右,鸡鱼肉蛋从右至左依次排列,水果碟的排列则无定规。一般来说,村庄大,敛钱则多,多举行大祈;村庄小,敛钱少,则举行小祈。神老妈在家里按规矩把供品一一摆上供桌,然后由两名妇女把供桌抬到泰山老奶奶庙或其庙址附近。
  第三、求祈。祈愿若在晚间举行,在供桌上要点六支红蜡烛,白天则不用。红蜡烛要放在供品的左右两边,每边三支,与碗、盘、碟平行放置。香案放在供桌的前面。大祈要由神老妈和两名抬供桌的妇女各点三支香,每炉三支,一字平行排开,要燃三次,共八十一支香。小祈由神老妈一个人点三炉香,同样每炉三支,一字平行排开,也要燃三次,共二十七支香。
  摆好供桌、香案,点好香烛之后,主持祈愿活动的神老妈跪下说:“请泰山老奶奶享受供养。”其余参加祈愿活动的人随之跪下。接着,神老妈焚烧纸壳(折叠而成的元宝状的火纸,又叫“纸船”),边烧纸壳,边诉说求祈的内容。纸壳烧完后,神老妈起身续香,其他人不能站起,必须三次香燃尽后方可站起。神老妈续完香后再跪下重新诉说一遍求祈的内容,其他人跟着诉说。如是者三。
  第四、分供。待香全部燃尽,人们方可最后站起,在神老妈的带领下,面向泰山方向磕三个头,祈愿活动即告结束。神老妈将供品向参加祈愿活动的妇女们分发,自己要将盘中的食品各留一部分。供品不分给没有参加祈愿的人。
  祈愿如果有了结果,如天降甘霖、久雨初晴或虫灾减轻,一般由神老妈燃香焚纸感谢泰山老奶奶,称为“还愿”。
  在民众日常对泰山老奶奶的祈愿仪式中,泰山神灵扮演的还是一个全能神的角色,求雨、求晴、祛虫、治病,无所不能。其中,带有集体利益性质的祈求和个人意愿的祈求在仪式方面也存在着差异,除供品和仪式的隆重程度不同外,参与者也有区别。尽管祈雨、祈晴等是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事情,但是参与者全部是女性,其全体利益的代表性就在于资金筹集方面全村每户都要出资。而个人祈愿仪式,则有男性参与,如求子仪式,其中就有求子妇女的丈夫在仪式中的角色。
  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曾经对宗教的献祭行为有过极为深刻的论述,他指出:“宗教的整个本质表现并集中在献祭之中。献祭的根源便是依赖感――恐惧、怀疑、对后果的无把握、未来的不可知、对于所犯罪行的良心上的咎责,而献祭的结果、目的则是自我感――自信、满意、对后果的有把握、自由和幸福。去献祭时,是自然的奴仆,但是献祭归来时,是自然的主人。”[27]费尔巴哈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泰山香社朝山进香中的祭祀仪式和民众的信仰心理都是很有帮助的。
  (原载《思想战线》2006年第1期)
  [1]王润身:《九月九登虎山》,《民俗研究》1988年第1期。
  [2] [美]明恩溥著 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第138-140页,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
  [3]马迁:《泰山别庙纪胜碑》,道光《临邑县志》卷十五。
  [4]参见山曼主编 袁爱国撰稿:《泰山风俗》第10页,济南:济南出版社,2001。
  [5]本文中提到的这些碑刻,多是以记述历史上民众进香泰山的香社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我称之为“香社碑”。这些碑刻长期以来被人所忽视,经过本人5年来的搜集,在泰山山麓共发现近400通香社碑,这些碑刻为泰山香社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6]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第890页,济南:齐鲁书社,1980。
  [7] [美]明恩溥著 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第138、140页,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
  [8]括号内为碑文中原注。
  [9]傅振伦:《重游泰山记》,载刘秀池主编《泰山大全》第1384页,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文中所提到的“莱邑”,似非傅振伦所说的鲁东莱州,而应该是泰安附近的莱芜。
  [10]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第899页,济南:齐鲁书社,1980。
  [11]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第902页,济南:齐鲁书社,1980。
  [12]张岱:《琅治募返69页,长沙:岳麓书社,1985。
  [13]王世贞:《游泰山记》,载周谦、吕继祥:《泰山古今游记选注》第29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14]刘鹗:《老残游记》第13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5]张岱:《琅治募返72页,长沙:岳麓书社,1985。
  [16]参见山曼主编 袁爱国撰稿:《泰山风俗》第13-14页,济南:济南出版社,2001。
  [17]张岱:《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第39-4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8]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第905页,济南:齐鲁书社,1980。
  [19]参见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泰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制作:《中华泰山》(“国泰民安”)光盘版,济南:齐鲁音像出版社,1998;另见孙玉平编著:《中华泰山》第47-56页,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20]蒲松龄:《聊斋志异》第361页,济南:齐鲁书社,1981。
  [21]嘉靖求子“御祝文”,见马铭初、严澄非校注:《岱史校注》第149页,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
  [22]此碑所提到的聊城县,有多座泰山行宫(俗称“奶奶庙”),向泰山奶奶拴娃娃之俗颇盛。参见吴云涛:《聊城的拴娃娃与祀张仙》,《民俗研究》1988年第2期。
  [23]山曼主编 袁爱国撰稿:《泰山风俗》第47页,济南:济南出版社,2001。
  [24]灵石崇拜是泰山信仰民俗的一个重要内容,泰山石敢当和押子都是灵石崇拜的具体体现。相关内容可参见吕继祥《石敢当初探》,《民俗研究》1989年第2期;李大川《日本的石敢当信仰及其研究》,《民俗研究》1992年第1期;刘锡诚《石敢当――灵石崇拜的遗俗》,《东岳论丛》1993年第4 期;周谦《中华石文化与泰山石》,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马昌仪、刘锡诚《石与石神》,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
  [25]傅振伦:《重游泰山记》,载刘秀池主编《泰山大全》第1390页,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
  [26]参见张国强:《东阿县泰山老奶奶祈愿风俗调查》,《民俗研究》1991年第1期,第86-88、22页。该调查系作者选修《民俗学概论》课程时的田野调查作业,调查时间为1990年秋,作者当时为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三年级本科生。2003年10月,本人曾利用赴东阿县的机会,对该文中涉及的内容进行过补充调查。
  [27] [德]费尔巴哈著 王太庆译:《宗教的本质》第3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协办: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霍群英 李文彬 刘玉萍 苏 杭 电子邮箱: zjxsw@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0房间 && 邮编:100732
电话:(010)196407 传真: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磴子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