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求生灰熊王怎么打捕捉

太平洋赛区
开启网速保护,打开网页更快更流畅。使用腾讯电脑管家
奥尼尔将体验荒岛求生 跟随贝爷学习野外生存
正在加载...
腾讯体育8月28日讯 前球星沙奎尔-奥尼尔日前在社交网站上透露,他将跟随“贝爷”-格斯参加野外生存真人秀《越野千里》,奥尼尔将置身阿迪达克山脉体验极限生存。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曾参加此节目,引爆网络。奥尼尔极具演绎天赋据悉,在美国时间8月29日,奥尼尔将作为《越野千里》的客座嘉宾,将跟随“贝爷”赶赴阿迪朗达克山脉,体现野外生存。奥尼尔作为一个身高2米16、体重325磅(约合147.4公斤)的“庞然大物”,出现在野外生存真人秀节目中,将引发收视热潮。而奥尼尔对于能参加《越野千里》节目也显得非常激动,他在社交网站上如此写道,“贝尔-格里尔斯带我去阿迪朗达克山脉,大风驯服不了沙克。”奥尼尔在球员时期便尽显演绎天赋,曾多次出现在大银幕上,其塑造的“警察”角色更深入人心,当一个篮球场上的“巨无霸”出现在电影或真人秀屏幕上时,一切都显得与众不同。《越野千里》是一档野外极限挑战真人秀节目,是由“贝爷”格里尔斯和NBC电视台联袂打造。“贝爷”每集都会和一位名人一起赶赴野外生存48小时,分享野外求生技巧。奥尼尔参加真人秀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去年年底参加了这档节目,他和“贝爷”在阿拉斯加州荒野跋山涉水,期间体验了完全不同于平时的生活,就连奥巴马都大呼过瘾,想必奥尼尔在参加完节目之后,也会有他独到的体验,期待奥尼尔在极限环境下生活仍能尽显“活宝”本色。(德清)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体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romioli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作者简介 ? ? ? ? ? ?
  克雷格?查尔兹(Craig Childs)  自然主义者,探险家,当今美国最优秀的自然作家之一。  他出生于亚利桑那州,成长在一个母亲热爱野外探险,父亲喜欢威士忌、枪和梭罗的家庭,人生轨迹一早就已注定。青少年时期,就靠着做河流向导、加油站服务生、新闻记者的收入,开始了自己的野外探险生涯。  他广受好评的著作包括《水的秘密》(The Secret Knowledge of Water)、《无处的灵魂》(Soul of Nowhere)、《出路》(The Way Out),以及《雨屋》(House of Rain),曾获2007年西格德?奥尔森自然写作奖和2008年盖伦?洛威尔探险艺术奖。现在与妻子和两个儿子居住在科罗拉多州的西马鹿山下。 目录 ??????
作者的话遇见动物的时刻动物熊郊狼美洲狮? ? ? ? ? ?
作者的话遇见动物的时刻动物熊郊狼美洲狮狗浣熊猫与鼠美洲豹秃鹰游隼鹰北美斑^宽尾煌蜂鸟渡鸦大雕^燕子飞鸟雪羊叉角羚马鹿大角羊骆驼骡鹿海公鱼豪猪螳螂响尾蛇海狮红斑蟾蜍虹鳟鱼蚊子乌贼黄蜂大青鲨人动物致谢? ? ? ? ? ? 书评: 11:19:09   来自: 风萧萧 与动物对话的评论 &&   作者是个自然保护主义者,思维相对当今社会来说有点另类,不过我很喜欢,我算被社会摧残了,没有希望再完全走入自然了,就在书中随着作者漫游吧……
09:54:26   来自: Annie (two kids, grow up together) 与动物对话的评论 &&    若不是坚持了一下在书展买下这本书,怕就与它错过了。       查尔兹是真正的荒野行者,他用对万物的深情和尊重写就这些美丽的诗篇。笔触之优美让人叹服,当然翻译者也功力非凡。每每可以让我在嘈杂的任何地方成功潜入一片片迥异而又相似的静谧原始的大自然。       我真的也向往起那些荒野,去触摸真实的大自然,看看科学描述之外的野生动物,去思考上帝的真意。
13:29:59   来自: 渐行渐远 与动物对话的评论 &&   从豆瓣上看到,以为是普通的游记,本是买来当地铁消磨时间的读物,但却不经意中爱上了作者以及他眼中的自然界。一个12岁的孩子带着相机狂奔追逐着一只灰熊,这是何等的体验;清晨走出露营的帐篷,与另一只灰熊不期而遇,紧张的对视;跟随着郊狼的足迹,在茫茫雪地中感慨于一滴鲜红的血迹。这种种的神奇经历颠覆了我对自然的印象,作者才是真正的大自然中一份子,他的本质是一个自然界中活生生的动物,而我们,不过是行走于城市钢筋混凝土间,纠结于金钱与利益、暧昧与情欲的伪生物。。
16:16:37   来自: mercury (远大前程。美梦成真。) 与动物对话的评论 &&   关于《与动物对话》这本书,很多人都对其中的动物说了很多。事实上,这也确实是这本书最初打动我的地方。但其实在动物之外,我也一直想为作者克雷格?查尔兹写点什么。   编辑书籍的过程中,查了不少关于作者的资料。他的经历即使称不上传奇,也足够丰富多彩了。在当下很多书里,作者因为选择了忠于内心而异于常人的人生轨迹,总是会被包装成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因而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当然不管这是否作者们的本意,我都很敬佩也很感激他们,因为他们的人生确实为我们开了窗口,看到自身具备的新的可能性。   可是,也有像查尔兹这样的人,你能在他的每一篇作品里读到一个人的灵魂,但他的人生历程却隐没在作品背后,只有生活细节,没有传奇。   这样的作品,当然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可以作为文学细细品读。但这样的人,获不到关注,带不动销量,又是多么可惜。你知道,这个时代,大家关注传奇,会为了一个人买上他的很多本书,却少有人会在不经意间去关注一个无名作者,只为了那一场纯粹的文字邂逅。   于是,我一定要为查尔兹写点什么。   最初写下了这样一个文艺腔的开头:   他有一个诗意而忧伤的名字――Childs(孩子);他在森林木屋中生活,开窗就能望见不远处巍峨的山峰;他有一个艺术家妻子,他写作,她画画,他们既是灵魂伴侣,又时常一起带着孩子去远足;他拥有“所罗门王的指环”,能只身深入丛林,用眼神、气息、动作与野生动物进行无声的长谈;他把这一切形诸文字,他的文字深沉、隽永、诗意且悲悯。   虽然每句话都是真实描述,但这样一厢情愿塑造出来的查尔兹,太“文艺男青年”了。他的文字的确充满了灵性,但只消看看他的照片,你就会明白,他不是一个满足你浪漫幻想的人。作为一个行动者,一个探险家,他有一副粗壮的体格,以及长期不打理的蓬乱头发和满脸络腮胡子。靠着一个背包,一份杂志,诗意的口才与对未知荒野的热情,他转便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在很多年里,他的家只是一辆卡车。   不过,在遇到他的妻子丽根?崔的时候,丽根也住在一辆subaru车里边。两个人都在做河流导游,都以车为家。结婚的时候,各自拥有了一个太阳能供电的小木屋。最终选择的还是查尔兹的那一处房子,那是查尔兹一看到就想住下来的地方。在一座突兀的石山脚下,时常会有巨石从山顶滚落,一路掉进他们的庭院。一所四四方方的尖顶棚屋,水泥地板,没有暖气,没有抽水马桶,一开窗就能看到山,日夜与落石的危险相伴。2003年春天,当他们第一个儿子出生时,朋友们只能在屋外把水烧开,然后搬回屋内。   于是,过了几个月,夫妇俩终于租了一个拖拉机,将房子整修了一遍,加盖了卫生间、厨房和新的卧室,并开了两个天窗。家里的大部分设施,还是从附近一个拆迁的老房子里卸下来的。   很神奇吗?这样集合了自然冒险清贫以及爱情的生活传奇,反衬出我们身上的诸多枷锁。可对于查尔兹,这到底是人生的自由选择还是人生的必经之途?   也是,要知道他出生在一个“母亲热爱野外探险,父亲喜欢威士忌、枪和梭罗的家庭”。 “寒冷的亚利桑那州的清晨,父亲点起篝火,让我知道了威士忌的味道,母亲则轻盈地行走于科罗拉多州和怀俄明州的山间,在瘦峭的山脊丛林线上野餐。”六个月大的时候,他已经跟着父母去钓鱼了,母亲把他放在童车中,渡过齐腰的湍流时,则举着童车好让他不被卷走。在还写着歪歪扭扭的小学生字体的时候,他就一个人背着录音机去森林里听鸟叫。16岁时,他在怀俄明州的山林中迷了路。还是16岁时的在怀俄明州,母亲介绍他去为石油钻井平台拍照,赚取700美元的报酬。   他说:“有这样的父母,我所学到的不是畏惧野生动物,而是仅仅意识到它们的存在。”那他和很多探险家们不同的地方,是不是也只是因为他不认为追求这样的生活需要打破什么束缚,因为一开始,他就意识到了这种生活方式的存在。   但社会规则和日常生活的束缚,就不曾存在过吗?1990年,他从科罗拉多大学毕业时,也曾穿上带领口的衬衫去参加招聘会,满屋子都是身着商务套装的年轻男女,眼神热切地期待自己的未来。他手上的资料不小心洒了一地,他忽然意识到自己进错了房间,于是夺门而出,再也没有进去过。然后,就骑着一辆山地车在怀俄明州和科罗拉多州穿梭,想寻求一份传统的报业工作。终于找到一个周报的工作,报社只有两名工作人员,薪水是难以想象的低,工作却巨多无比,复印、打印、做广告、发送报纸,经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最终却因为做事风格不被小镇居民认同,而不得不辞职离开。   虽然在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中,他并不能获得认可,不过他也没有想过要去破坏这个体系,当新的价值观的代言人。他只是很自然地做着坚信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地寻求人生的新视野。他换过好几次专业,从地质到音乐到记者,因为一直在选择新的学习领域,所以直到毕业,他的选课表看上去还是和新生无异。因为对这个男性社会感到厌烦,他关注过女性研究。他拿了沙漠学的硕士学位,还是一个业余的爵士乐演奏家。更不用说他广泛的写作主题了,从前哥伦比亚地区的考古到美国边境争议到西藏最后的河流,涵盖生物、地质、历史、艺术、文学与民俗文化。   但所有这些,都不是他的人生战利品,而不过是他人生途中的风景罢了。因为知道前方一直会有新风景,所以才会不断地向前。所以,即使在沙漠里生活8年,他也会说:“这里有无穷无尽的惊喜,你边走边看,即便你回到原地,也永远不会看到一样的景色。”   和大家分享两个打动我的细节吧。一个关于他的父亲,一个关于他的儿子。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一种怎样的精神在这个家庭传承。   查尔兹的父母在他3岁的时候离婚了,他偶尔跟父亲一起住。父亲酗酒,易怒,喜欢玩枪。当他了解到儿子在科罗拉多大学参与了一个妇女研究项目时,曾试着阻止,因为他希望儿子是一个“大男人”。不过,他爱带儿子去沙漠,他们朝着车用蓄电池射击,或者坐在篝火旁,谈论恒星以及宇宙的无限。   问他为什么把家安在一个时时有巨石滚落危险的山脚下?他会说,因为那种危险是这片土地的一部分,他爱这片美丽的土地,而悬于头顶的危险,则让他想起喜怒无常的父亲。   而这个探险者之家,现在已经有了两个小继承者。当他在家里给小儿子杰登换尿布的时候,听到朋友说发现了美洲狮的踪迹,他就背上儿子直奔丛林了,他的妻子也带着四岁的儿子贾斯珀一起跟了去。   他们一家人时常一起在山上徒步旅行,相对于山上的落石,查尔兹说他更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到来自高速公路的威胁。至少,面对那座高耸的山峰,他“感受到这里发生的一切的伟大,感受到一个巨大的宇宙压在我的身上。”也许,这就是他那“孩子”式的生活态度吧。按本性生活,但懂得敬畏。   写了这么多,写得这么琐碎,我想我是无法把查尔兹写成一个传奇了。但还是喜欢他,喜欢他顺应自己天性所做出的人生选择。一个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人,未必就不能获得事业、爱情以及孩子这样世俗的人生快乐。   
16:19:42 然一  他已是一个传奇。
16:20:28 然一  我觉得他们俩的相遇也是传奇。喜欢这样的美好。
16:21:12 孙小美  一个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人,未必就不能获得事业、爱情以及孩子这样世俗的人生快乐。   向忠于自己的人们致敬~
16:21:56 秘密之旅  不要光致敬啊,,也这样行动吧。
16:22:25 兮  喜欢他顺应自己天性所做出的人生选择。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17:00:23 明天小镇  我很向往作者的生活和经历。特别是站在具有攻击性的动物的旁边观察的时候。我更是佩服。
19:01:27 HAVEN  看了你的介绍,越发想看看书里到底写了什么 :)
09:43:56 越人  楼上的,看了你会喷鼻血滴^ ^ 在青岛顶一下,出门飘走~~~~~~~
12:18:19 心的旅程  一个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人,未必就不能获得事业、爱情以及孩子这样世俗的人生快乐。   
14:16:02 Vivien  一个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人,未必就不能获得事业、爱情以及孩子这样世俗的人生快乐。
15:23:48 吴名  已经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和人物传记,不能再看了,因为我还要在这个社会体系里生存
15:27:02 mercury  这本书没有讲述任何与这个社会体系对抗的故事,只有30多个与动物相遇的故事。
10:25:32 吴名  在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中,他并不能获得认可,
10:25:37 吴名  最终却因为做事风格不被小镇居民认同,而不得不辞职离开。   
10:28:46 吴名  他的选择也有一层无奈在里面。
10:29:42 mercury  这是我出于个人兴趣挖掘的作者的背景,并不是这本书中的内容。这本书不是传记,而且作者也没有把他的任何一本书写成传记。这是一本关于动物的书,可以当做一本有着很好文学素质的自然写作散文来读,也可以当科普书读。
10:29:45 吴名  见仁见智喽,可以当做科普读物。
10:36:31 mercury  事实上,我觉得这本书是很纯粹的文学作品,关于他的所有评论也都是围绕书中的写作风格还有主题思想展开的。   至于我在这里谈作者,不过我的八卦心罢了。希望不至于误导大家对这本书内容的理解。 11:49:05   来自: 雪堂 (为了奶粉一路狂飙突进) 与动物对话的评论 &&   在城市里出生的人,对野生的动物已经没有感觉了,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残留的只是北方巷子里雨后划着8字舞的燕子,大片积水上点点的大眼睛蜻蜓,高飞着从头顶掠过的瘦瘦一群喜鹊,仅此而已。即便是城市,今天的时代也时刻遭遇这另一场浩劫,那是拆迁。旧时王谢堂前燕,老房子拆掉之后,我曾经在那片废墟上漫步,根据依稀的相对坐标,陷入无尽的回忆之中,我知道,老房子已经没有了,所以,即便是那巷子里的燕,水上的蜻蜓,头上掠过的喜鹊,也没有了,永远的没有了,人对城市的改造,总是使人一想起来就有种骇然。由此,人们也能对很久以前,城市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感同身受。      水泥森林里的人们本能地盼望所有现代的探险家,同时又都是自然主义作家,因为我们这些可怜的现代人,能借助他们的文字觊觎从未曾有机会经历过的同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相处,倾听自然的啸声。换句话说,他们都希望每一个从北美、南美、非洲深处归来的野生工作者都和查尔兹一样,带给他们无数的惊险故事和愉悦感受。克雷格?查尔兹(Craig Childs),美国人,人如其名,在异常艰苦和凶险的探险、考察活动中,总是用一双超乎寻常的儿童般敏感的眼睛,观察野生动物曾经出没的蛛丝马迹。看得出来,作为一个现代化包装身体和头脑的可鄙人类,他每天都在妄想真正进入动物们的生活,他要超越对动物习性的考察水平,而要争取了解每一只动物的个性和经历。尽管屡屡以失败告终,却始终乐此不疲。更重要的是,这个本该被自然考察经历磨砺地粗糙无比的人,居然还能写得出优美的自然人文主义作品来,这件事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固有的某些陈旧观念。作为这本书的读者,人们不禁要像第一次获得行业大奖的毛头小子说出自己的获奖感言:首先,感谢本书的作者,谜一般的查尔兹;其次,感谢本书的译者,他或她绝没有辜负原著……      你对野生动物了解多少?我是说,那些“野生”到不知道躲避人类的野生动物,你对他们了解多少?在今天这个时代,能够躲避开人类文明的喧嚣,在推土机的履带缝隙生存下来的野生动物,它们的生命力值得我们重新认识和表达一番敬意。      在这本书里,关于郊狼的故事有两章,都异常生动,生动到就像郊狼这种动物本身一样。什么是郊狼?无疑,它们是野狼的一种,或许正是因为生活在城市的郊区,在机器工业和经济贸易无休止的戕害地表的边缘讨生活?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它们表现出来的气质才配得到作者更多的敬意。“他们像水或黑暗,填充着每个角落。”这是查尔兹对郊狼生命力的总结,充满了中世纪欧洲大陆古典史诗的味道。狼是最独立的动物,为人所公认,因其独立而野性十足,更为人所公认。      和狼这种动物的相遇和相处,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经历和因缘。据作者所言,当狼这种动物的种群面临灭绝性的危机时,人们才会不得不承认自然的力量。旨在解决由数量引起的人和狼直接冲突的所谓“计划性捕杀”来临之前,一个地区的母狼有一半会正常排卵,当种群数量被大规模消减的时候,所有的母狼都会排卵,刚刚满岁的小母狼甚至会提前排卵。野生动物学家说,如果世界上四分之三的郊狼被一次消灭,那么不出一两年他们的数量就会恢复到以往正常的水平。人类工业革命的扩张,甚至不比郊狼种群的扩张更成功。      作者曾经在野外找到郊狼在几小时前留下的“床铺”,于是一路循着它的足迹追寻而去,穿过盖雪的树林和草地,走过山坡上数不清的凹地,一路上假象着复原这只野性十足的动物的姿态,它的跑动姿态,它在路上遇到了什么,它如何选择路径。为什么留下血滴。这样的追踪一直坚持到离这只郊狼还有五分钟的距离,或者,他已经追上了它,但是找不到它,或许它正静悄悄地在某个角落同样注视着这个来自文明世界的追踪者,只是一言不发。这场追踪最终无功而返,但是一路上却使人处处听到了自然和野性的啸声,感觉到野生动物生活的气息。这样的经历对于作者来说是太多了,他甚至记录下了另外一次更具味道的探险。那时他正在追寻别的动物,渐渐感觉到一头巨大的动物来到自己的身边,而且越来越近,几乎能感觉到它的气息,在周围纠集不散。出于对野生动物习性的了解,他犹豫再三,还是决定转身就逃。于是千百年的食物链的上下环节的追捕,在这里重新上演。查尔兹在拼命奔跑的时候除了能听到自己心脏的狂跳之外,甚至能听到身后这只肉食动物的换气声和它的脚踩碎树枝的声音。最后是公路救了查尔兹,等他惊魂初定,捕食者已经悄然撤走,从始至终,他都没有看清楚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动物在捕捉他。虽然没有主角,但是这个故事却比其他的更能使人感受到那种原始的野性味道。      12岁时第一次在野外见到黑熊而不能忘情,考察美洲狮那猫科动物完美的生理结构,企图捕捉猫头鹰捕食时最微妙的细节,……对于像查尔兹这样的人来说,他的全部事业,全部理想,或许都只是在长途跋涉之后,得到一个机会,与那些野生动物平静的一个“狭路相逢式”的对视,这一场毫无征兆、不可预知的相遇,双方都在一瞬间从对方的瞳孔里急速了解和探查到丰富的信息,同时又产生出更多不可解的疑问。这种瑰丽的相遇,其意义也许就在这更多的“不可解”。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其实不是人破坏了自己和其它动物的关系,而是由于人类的不可救药,而终于被自然所抛弃。人与动物的关系能否在未来有改善的可能性,在于有更多查尔兹这样的相遇,在于那更多的“不可解”中。      正如作者所说,它像呼吸一样真实。它像孩子的语言一样意义重大。            
13:55:25   来自: 东方甲乙木 与动物对话的评论 &&   一部华丽的野生动物史诗       《与动物对话》(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年5月)是这样一本书,作者克雷格?查尔兹将大半生在荒野探险经历,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与30多种动物的偶遇过程,每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动物王国蕴含的野性之美,每一次相遇,他都将生命还原为生命的原始状态,去感受自然界的生存、繁衍、搏斗和死亡!    《与动物对话》一书中,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探险旅程,16岁的少年在怀俄明州的山林迷路与灰熊邂逅的飞逃、与幼龄灰熊的面对面凝视、荒原冻土上长嚎吠叫的郊狼、在水洞边与美洲狮的对峙、红斑蟾蜍在沙漠峡谷懒散地闲逛……那里有关于进化、饥饿、死亡的故事,其中还穿插了物种历史、捕猎者和猎物之间的关系,穿插了如同雪地 中的血迹那样玄妙的生命,书中的每一个动物故事都是相对独立的,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是在作者笔下每一次与硕大动物的不期而遇,都让人呼吸骤停,扣人心弦,宛若一幕惊险的戏剧,而在戏剧之外作者所展现给我们是动物漫长而华丽的生存轨迹!故事惊险却绝无血腥恐怖,动物的机智、奇异、美丽、或是弱点,唤醒了我们要保护他们的天性!    动物的故事由来已久,古代有伊索动物寓言故事,现代有风靡全球的《米老鼠和唐老鸭》,但是这些故事中的动物只不过是披着动物外衣的人,作者只不过是在利用动物而不是描写动物。加拿大动物小说家西顿的野生动物故事,也是在道德动机的激发之下,塑造了一个个悲剧性的“动物英雄”,引人同情;而日本的惊鸠十的动物小说,浓墨重笔渲染人与动物、动物亲子之间的催人泪下的情感。唯独《与动物对话》中的野生动物带给读者的是不同的体验,作者没有把自己渲染成高于动物的人类,把自己置于与动物平等地位上的两个物类,没有高级与低级之分,在于动物通过气味颜色进行的无声的长谈中,饱含着生命平等的思想和人文关怀,渗透出作者对于野生动物和他们家园的爱与尊重!    诗意的文字、迷人的科学事实、物种历史、平等与爱的观念、超然的哲学思想使你无论如何也不忍心象读传奇小说一样,把它囫囵地吞下去,真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在森林或原野散步归来,鸟雀的鸣叫还在耳畔回旋,活泼跃动的兔子在脑海中跳过,唇边还留着山泉清冽的余韵,品读这本书,看看野生动物会与你有着怎样的切切私语!    《与动物对话》象一部华丽的野生动物史诗,生动的呈现在你面前!      作者:[美]克雷格?查尔兹著,韩玲译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时间:
        
00:08:23   来自: 灰土豆 与动物对话的评论 &&    俄国导演米哈尔科夫拍摄的《蒙古精神》中,我清晰地记得一个长镜头。蓝天、碧草,全望不到边,牧民贡巴迎来一位陌生客人,决定当晚在帐篷里宰羊招待。他与儿子钻进羊圈,抓住一只,扑倒,以腿夹住,抽刀捅入胸口,撕开裂口,将手伸进胸腔,搅坏内脏,羊挣扎几下,也没多少嚎叫,便认命,不动了。于是开膛剖肚,砍骨剔肉,烧水煮起来。这牧民的日常作业,极自然,而那陌生的客人不敢看,本来决意不吃,但喷香的羊肉汤煮好,酒摆上,他便忘了宰羊的血腥――这不过是一道平常的美食。    宰羊的镜头,贡巴与羊的生死交道,就像两个动物在造物的安排下,为各自的存活进行一项必要的步骤。这步骤之后,牧民继续带领羊群找好的草场,而羊也继续贡献自己的肉。我想起贡巴杀羊的娴熟、迅速,是因看到《与动物对话》中《北美斑^》一文描写猫头鹰捕食老鼠的情景:“一双翅膀从空中张开……拍也不拍一下,潜过铁杉树枝,爪子向前一抓,老鼠被抓了上去……把整个身体的重量都倾注在进食上,尖嘴扎进老鼠的头骨。它整个身子都抬起,而不仅仅是头部,爪子则把老鼠按在树枝上,老鼠像布匹一样被撕开。”(p.101)一只猫头鹰与一只老鼠相遇,老鼠不会有任何机会,面临必死的命运。    这两处关于杀戮的描绘,都没有感情色彩,其中不涉及“残忍”、“血腥”的概念,因这是荒野条件下,生存的必备。    从种群发展看,我们反而要同情书中名为“北美斑^”的猫头鹰。在物种生存战斗中,它们远不是胜者。书里说,猫头鹰为了高效地捕食,进化出构造精妙的耳朵,靠声音进入两只耳朵的时间差来定位猎物,并因为有软而顺从气流的羽毛,得以从树上滑落地面而不发出一丝声响。但这样精巧的设计对生儿育女的能力却没有任何帮助,它们要根据周遭食物的多寡来调整生育计划,“有1/4不会每年都生育,另有1/4会稍后再做决定,拒绝孵化鸟蛋。这样胚胎便会死亡。”森林减少,这些斑^的数量也仅剩下几千对。而老鼠因为平庸得没有任何御敌本领,便进化出可怕的杂食与生育能力,它们无所不吃,下崽迅速,一年三胎,一胎四到八只。它们脆弱得成为各种食肉动物的爪下阴魂,却又轻易地穿越地球的历史,繁盛地活到这每日便有100个以上物种灭绝的时期。书中《郊狼》一文解释如何才能在这星球上成为成功的物种并“优雅地旋转于在一种又一种灭绝的物种间”,郊狼是这成功的成员之一。“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食物专一化……大多数杂食动物创造出各种战术来获取食物,这样,一种独特的开放式的智慧便在郊狼题内应运而生,社会秩序形成,睿智的神情出现在它们眼中。” (p.36)    《与动物对话》中,时常能感到作者克雷格?查尔兹面对动物间厮杀时的冷静。作为一个探险家与生物学者,查尔兹长期在丛林、荒野、沙漠、峡谷中徒步行走,考察。当他看到动物的捕食,甚至自己面临灰熊、毒蛇、群聚的蚊子的死亡威胁,都必要摈弃情感的拟人,因他的文章里透露明白的信息:野生的动物世界里,没有人类所谓“残忍”,一只动物的死亡,便是另一只动物的生存。若非想出保存自己的方法,便要有杀死他者的利器。生育与屠戮的平衡,其间没有多少人类文明的花招与退路。          在《与动物对话》之前,我看过两本关于动物的书,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所著《所罗门王的指环》及吉米?哈利(James Herriot)《万物有灵且美》,前者是生物学家对许多家养动物的观察,比如鸭子与白鸽。后者是乡村医生对农家动物好笑的诊疗,比如肥猪与母羊。这些动物与人的文明相距不遥远,作者用许多幽默的写法,将这些动物提高到人的水平,好像它们真的有人的情感。    《与动物对话》却翻转了角度,查尔兹将自己视为一头野兽,与蛮荒为伍,褪去人的自豪,在卑微的肉身上重新诞生动物具有的恐惧、警惕、孤寂、坚毅。借助他文章里一种敏感而神秘的散文气息,我也得以随他进入一片与人类生活无关的冷漠的大自然,感受野生动物炽烈的燃烧生命的方式。譬如能从五千米高空直冲到海面捕捉鲑鱼的秃鹰,在母亲肚子里便啃噬同胞的虎鲨,身体被雌螳螂吃到腹部却仍在“继续大无畏地授精”的雄螳螂……这些描述中,查尔兹为我传达了被传媒产品包装的温情脉脉的虚伪动物世界中所未见的道理。当一只比公共汽车还大的鲨鱼,咧着每颗132磅咬力的一排横牙出现在你身边,你只有生物力驱使的逃离本能,你根本不会计较生命的价值,那没有意义――“让我来告诉你动物的灵魂:它能把你迅速地撕成两半,也能以同样的速度突然整个呈现在你面前。它并不是价值或判断的载体,它是纯洁的载体,不会去争论死亡或是狂喜。”(p.267)    当然,除了这些思考,作为自然作家,克雷格?查尔兹的文章总有《国家地理》杂志一样将生物学细节呈给读者的部分。作为一个探险家,他沙漠旅行、攀登悬崖、穿越森林的旅行,也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好似一个优秀的故事家。          《与动物对话》中还有几篇文章更多是关于人而非动物的。比如《虹鳟鱼》,查尔兹回忆自己与父亲在大河中钓鱼,这篇文章的情绪,与电影《大河恋》颇神似。在几十年飞蝇钓抛绳的动作中,父亲得以熟悉鳟鱼在水中的游历途径、上钩时的挣扎与拖拽,几十年过去,鱼和人的关系便暧昧起来,仿佛一生的时光在鱼身上有寄托。“随着父亲的年岁越来越大,他钓鱼不再钓很多,形容鱼的语言也更富于感情……我常看到他在谈及鳟鱼的时候会哭起来,不久他就不会再吃鳟鱼……他意识到,鳟鱼满载着他的梦想,他要给他们自由。”(p.241)这多矫情,但又多真挚!    《骆驼》一文里讲述一帮动物学家对一处山洞的动物化石考古。这些动物学家甚至带了自己的孩子一起挖骨头,一个12岁的小女孩儿发掘出一颗年轻短尾猫的犬齿,像小孩儿收藏玩具一样珍视,不愿交给博物馆管理员。而食肉动物专家伊莱恩,凭地上一颗几万年前的碎骨,便可以描绘出这动物肉肥毛丰时将作出如何矫健的动作。 这些动物学家的瞩目,未必是具体的动物。他们发掘的许多骨头,也根本是许多已灭绝、无从得见的动物。他们只能根据一粒粒骨头,将整体身躯构想在自己脑中。他们并非历史学家,却钻入最珍贵、最长久、最真切的历史,这些历史与人无关,而与这个地球息息相关。他们所持的眼界,必须比历史学家更宽广,更深远。    这些人对这怀抱自然的专业带着狂热的孜孜以求,也许都与查尔兹有同样的理由――“我不想成为和其他所有生物截然分开的孤独物种。”(p。121)
09:29:35 半夏   性价比女装,冲钻特价,打造最具性价比的女装潮店,创造100%好评淘宝女装信誉奇迹。保证最高的客户满意度。其实我只要你好看!   http://xixigongzhucy
09:47:53 归小归  适合安静的时候看的
09:49:45 yoyo  mark先
09:51:17 然一  关于人而非动物的那几篇总是更能吸引我的兴趣
09:52:35 秘密之旅  我不想成为和其他所有生物截然分开的孤独物种。yes
09:54:47 风筝  作者冷静的笔触吸引了我。
09:57:37 友澜  让我想到discovery,野外探险,与动物相遇
10:03:06 风中刺客  无论是作者的笔法还是本篇书评的介绍,都令人赞叹
10:03:19 hopesea  对生命的尊重
10:05:50 xiyi  顶一个 YOYO
18:34:31 qin  让人想到许多事情,我经常看人与自然,感叹世间万物神奇,有时想象自己就当中。 12:42:24   来自: 小米=qdmimi (那天青色的日子,阳光明媚的童年) 与动物对话的评论 &&   我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爱动物者,我对动物的了解大致只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小阅读那一堆童话故事,里面的动物滔滔不绝的普及着知识和美德,和长了毛的老师没什么区别;二是被逼着观看“动物世界”之类的节目,虽然每次都以投入的看完告终,但那始终不是自己喜欢的菜,因为感觉那躲在一旁的摄影机动机太过阴冷,而且总带着人类自以为是的揣测。      意外得到这本书,以为仍是像《昆虫记》《动物记》之类的熟悉套路,不想随便一翻,大半篇目居然是从“人”写起的,这让我胃口大开。   写书的是人,看书的亦是人,即使通篇以动物为主题,但我最想看到的始终是人与动物的互动,不然何不去买本动物图鉴或者荒野求生指南来读。   当然,查尔兹先生的写作似乎更进一步。   他是个常常把自己逼入绝境去体会动物面临绝境的人。      我不认为他在书中展示出的对自然和生灵的了解具有十足的权威性,但我同样也不认为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有资格质疑他的态度。   他的身世注定了他与自然为伴的半野人身份,所以他在充满生灵音场的世界里能够倾听,能够默记,甚至在某些时候能够交流。我相信你我在大多数时候根本忽略了那些同行的动物,所以早已被剥夺了对话的资格。      书中的动物与宠物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在你凝望着它们水汪汪的大眼睛感到它们是你一生情之所钟的时候,它们其实包含着惊恐或者饥饿。你若不懂它,便永远不必懂它,因为它并不懂你。你只是一个慌张的气喘吁吁的肥硕的异类。   查尔兹是个承认自己异类身份的人,他在最原始的自然中也没有忘记过自己的人类身份,没有忘记过语言的力量。我们无力复述的那些瞬间之美都被他寻到恰当的词汇记录下来,让人相信语言和文字有时候能够展示出比图片和录像更为真实的东西。      我越读越喜欢上这本书正是因为这种态度,不超脱也不潜伏,客观记录的同时不忘主观感受。   如果把文字当做密林而书籍皆是动物,那么我为自己认识的它们写下的评论也该是这个样子,不只让你看到它的皮毛脏器,也让你听到我们对谈的声音。      PS:插图印的不错,很有冲击力,不过封面用纸着实稍惨了一些……另外豆瓣条目还带腰封?赶紧把后面那个大括号去掉!这俩人你们谁认识?
12:43:20 历史系牙医  shafa!   
12:44:11 历史系牙医  最近世界各国发行了不少珍稀动物的邮票。
12:46:58 小米=qdmimi  以前也发了不少好不好   牙依是不是攒了不少花纸头啊……乜哈哈哈……
12:48:48 历史系牙医  花纸头是亲戚送的。。。   假如以后回国了,在国内做极限明信片的话,要到你家去搜罗搜罗。。。
20:50:14 眠去  哈哈,我认识动物世界赵老师
21:39:59 小米=qdmimi  眠去这个消息很雷……
21:47:51 眠去  你看书也太快了,我才拿到书,你已经写完书评了
21:53:46 小米=qdmimi  一点也不快……好几天才看完好不好…… 01:53:34   来自: 桃花石上书生 与动物对话的评论 &&   若干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去参观南京红山动物园,有驯虎表演。表演场里放着流行歌曲,震耳欲聋,这时老虎们在驯兽员的驱赶下进场。音乐更响了,令人烦躁不安,或许老虎也会感烦躁吧。只见它们在鞭子的驱策下,一只接着一只从大铁圈里面跳过去,大铁圈被一些很年轻、看起来是来自农村的男女举着,他们穿着涤纶的光闪闪的演出服,有的还在瑟瑟发抖。这真是一幅让人看不下去的场面。而对这些老虎来说,每天在一个固定的钟点,来到一个嘈杂的环境,被驱赶从几个圈里钻过去,是不是很荒谬呢?……这时候,有一只老虎不愿意跳圈,它突然转过头去对着驯兽员大吼一声,声震全场,一双眼睛迸射出耀目的愤怒的绿光,如同黑夜里划过闪电。      ――很多年来,我一直认为,也许是老虎的吼声震到我,使我产生幻视。直到读到这本《与动物对话》。      《美洲狮》那篇讲的是作者克雷格?查尔兹在一处岩缝里与一头凶猛的美洲狮狭路相逢。“他们随时都会猎食,夜晚捕获猎物的能力同白天一样好。在土路上开车,前车灯下能看到美洲狮发出绿光的眼睛。那种绿色是一层反光的薄膜,可以将任何反射、散射或漫射的光线吸收并再次在视网膜上反射。”“美洲狮是颇具心理学色彩的动物,以猫科动物神秘的眼睛在意念中捕猎。”      同样身为大型猫科动物的老虎,也拥有这样的神秘眼睛。原来老虎发怒时双眼射出绿光,多年前那一幕并不是幻觉。我真想拥抱克雷格?查尔兹,谢谢他解了我多年困惑,不过先要把这篇故事读完――他还在跟那头美洲狮对峙呢!      美洲狮是一种懂得等待、伺机攻击、不轻易涉险的聪明动物,所以它没有在一道危险的岩缝里发起攻击,而是跃了出去。克雷格?查尔兹一步一步向上攀爬,内心恐惧万分,汗水浸透全身。他爬上空地――狮子在前方100码远的地方等待并注视他。但是它慢慢走开了。也许它还不饿,也许是它觉得面前这个充满警惕、拿着拐棍的家伙看起来很不好惹。      书里面有许多个这样扣人心弦的故事。查尔兹成长在亚利桑那州一个热爱梭罗式生活、热衷野外探险的家庭,从小就在荒野中奔走。12岁那年他独自追踪一只未成年的黑熊,“我们的年纪都刚足够自己一个人跑远。是不同体型的孩子,当然,多年后我才想到,这样体型的黑熊,可以轻而易举地一掌拍掉我的脑袋。” 长大以后,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野外。他是向导、记者、探险家、作家。他不断走远,去荒原、沙漠、森林,探索野生动物,也从事化石发掘工作。这本书就是出自这样一个经历与众不同的作家之手。不过,他不光是写我们不熟悉的动物,像美洲豹、响尾蛇、大青鲨、游隼,但也写猫、鼠、蚊子和螳螂。即使是常见的动物,他也能够写出它们的不凡之处。哪怕这动物渺小、可恶,他也会让读者意识到它是自然界一种多么独特的造物。比如蚊子:“我们在对付的是个感知天才,一种噩梦般无论你藏在哪里都能把你找到的昆虫。这样大小的所有生物中,蚊子拥有目前所知最为复杂的机械布线,光触角区域就有1.5万个感觉神经元,头部的感觉器官分布得像钟表的发条。电子显微镜下呈现出彼此相连的棒状、室状,以及打起皱褶的盘形、叉形和碟形,看上去像满是卫星天线和接收塔的科幻小说。”      从文学成就来说,很少看到作者写东西能这么流畅、毫不做作。查尔兹总是开始讲一个吸引人的故事,然后从故事过渡到科学介绍(其介绍文字生动活泼,跟常见的干巴巴的介绍似乎没有半点联系),再过渡到故事,再谈谈他的感受。读起来丝滑如同巧克力。比如《豪猪》那篇,先写自己怎么为那条傻乎乎的小狗取出它嘴里扎的豪猪刺,再接着谈到,很多动物喜欢咬豪猪,因为豪猪行动非常迟缓,它们又为何因咬了豪猪而死――“三万根刚毛在豪猪的背上。每一根都带着倒刺,受害者的肌肉一收缩,刚毛便会扎得更深。又进半英尺,再进一英寸。随后进攻的动物便因为心脏和肺部扎入的利剑而死。”再进一步:“豪猪杀死的不仅仅是森林动物。1934年有人吃下了豪猪肉。12天后,他死在了医院里,因为一根刚毛从他胃的内部戳穿了出来。”      再接着他写自己观察森林的一只豪猪。“它看上去像个拖把,像一捆黄松松针,像一个移动的发型。”幽默风趣,令人绝倒。他观察到豪猪背部和面部的伤痕,推测它刚与其他动物发生打斗。然后谈豪猪的生活习性:食物、交配、生殖。“豪猪的交配很雅致。豪猪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性交姿势保持一整天……首先是一个摩擦鼻子而后求爱的过程,它们立起前腿,碰着鼻子。雄性随后上前,倚在雌性尾巴下面,雌性的尾巴翘起,下面非常柔软,而后会有呜咽声和柔和的啸叫声。这种状态会在整整一天连接反复。它们做什么都耗时漫长。”然后,“我向回走去,尽力想象一对针垫交配的样子,忽然抬头看到那只豪猪悬在我头上。在白杨树上30英尺高的地方,它楔在树杈之间。”就非常自然地过渡回到他观察的那只豪猪。再接着谈到豪猪常常从树上掉下来,以及豪猪刺为什么含有抗生素成分――从科学假设来说,这说明豪猪常常从树上掉下来,刚毛会伤到自己。最后,“我继续慢慢走在风中,这恰好是我从豪猪那里学到的。”文章优雅地谢幕。无疑查尔兹是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但仅仅“会讲故事”还不能概括他的好。他兼有诗人的真挚感情和动物学家的超凡的观察力。      “与动物对话”的英文书名是“The Animal Dialogues”,所以确切说应该译成“动物间的对话”,而且后者也才是作者的真正态度――不是“人”这个物种居高临下地与其他动物对话,而是以一个动物的身份,平等地与其他动物对谈。“动物的生活在臆想之外。它远远超出了科学论文和营地篝火旁故事的范围。它像呼吸一样真实。它像孩子的语言一样意义重大。”怀着这样一种信念,他让我们分享他的故事、知识和感受。      回到开篇那只发怒的老虎,作为一个普通的现代中国城市人,我正面遭遇野兽的机会总是很少,回忆起来,又总是觉得不愉快、不自然。当发黑的河里再也没有鱼虾,天空总是布满扬尘,青山被速生人工林覆盖,而老虎仅仅以假照片或者蹩脚演员的方式出现……当推开窗子,呼吸着夹杂汽车尾气的空气,想着查尔兹笔下的游隼,我真的很希望自己有另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说与野生动物对话的机会从来也没有属于过大多数人,那么我们可以保有的,也许还有对自然的崇敬,以及那种与动物平等对话的心态。查尔兹说他遭遇动物的方式总是“不期而遇,呼吸骤然停止”。他带给读者的美妙感受也几近于此。            
08:31:54 木a  《现代启示录》里厨子与上尉下船到热带雨林取水,天色近晚,静谧丛林弥漫的肃杀气息令人冷汗淋淋。参差巨大植物掩映下,眼前突现显出一只白虎――两人屁滚尿流爬回船,厨子吓得发誓永远都不再下船。      这个场景非常短,但给人印象很深,因为可以很真切的感受到原始丛林的兽性,以及人面对大自然的畏惧。
09:16:40 桃花石上书生  谢谢木犀。我还是很想知道,这篇为什么被关了小黑屋近20小时呢?谁跟动物有仇啊
10:04:12 玛特  作为一个普通的现代中国城市人,我正面遭遇野兽的机会总是很少   ============================   嗯哼,一般也就是在垃圾桶旁遭遇遭遇老鼠   一看到这些野兽,我就想起了人类祖先留给我的逃跑本能
10:19:07 mercury  “与动物对话”的英文书名是“The Animal Dialogues”,所以确切说应该译成“动物间的对话”,而且后者也才是作者的真正态度――不是“人”这个物种居高临下地与其他动物对话,而是以一个动物的身份,平等地与其他动物对谈。      赞同。
10:24:26 桃花石上书生  城里还有流浪猫和流浪狗。流浪猫大概是城市里唯一捕猎的动物,我们小区好几只流浪猫呢,都挺漂亮。还有两只流浪狗,住在车棚里, 它们应该是靠人喂的。   然后就是快到家的地方有几棵梧桐树,每天一到此处就听到无数麻雀聒噪。大概这是它们的一个聚会点吧。“麻雀的人民大会堂”
10:25:30 归小归  这个会有不河蟹么。。。。
10:28:55 mercury  以前住学校,地名以坟命名,一到傍晚,总是黑压压的一大群乌鸦飞过。
10:32:54 桃花石上书生  公主坟?
10:35:09 桃花石上书生   10:25:30 归小归  这个会有不河蟹么。。。。   -----------   同问……
10:59:52 桃花石上书生  其实为了不被和谐,我已经主动腰斩了关于驯兽员(瑟瑟发抖的农村孩子)的许多发散性思维了。   原来应该胸斩
13:33:13 mercury  铁狮子坟的乌鸦,几十年了都认这地方。
15:26:31 煌煌  北京以坟命名的地方可真不少。
16:54:52 桃花石上书生  带个“坟”实在好难听啊。。。皇城根的地名咋这样呢?      南京的,户部街,丹凤街,金银街,进香河路。成都的,倒桑树街,桂花巷,一心桥   
08:33:02 月影   所谓命名,很多都是流传吧。
11:11:08 malingcat  有关豪猪的爱情生活居然没有被河蟹掉啊?   喜欢楼主写动植物时所带有的感情色彩。
11:25:18 桃花石上书生  马小猫哈哈,我猜是因为那些豪猪词被关了小黑屋的,可是把那些词伪装了之后还是没有发布不了……所以就不知道了。现在蹲小黑屋的原因,都是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11:33:06 木a  马阴藏是佛陀三十二相之一,某些GLY想立地成佛也么个
10:10:00 丫头  每进一次动物园。都会为那些动物难过。。。。看到动物表演时现场还在打瞌睡的小熊更难过。。。该死的自由。。。
18:46:33 qin  很搞笑到现在都没有去动物园,一直接触的动物都是在大自然生长,每次在电视看到的动物关在动物园,不知道是为它们感到庆幸还是悲哀,但心中总是隐隐作痛。 23:38:31   来自: 绿音儿&外星兔 (福美有qq了) 与动物对话的评论 &&   传说,所罗门王曾向神祈求赐予他判断人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为赞许他不为自己求长寿富裕,也不求复仇,神慷慨的赐予了他智慧。由此,所罗门拥有一只指环,可以与动物对话。      荣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柴卡里阿斯?洛伦兹(Konrad Zacharias Lorenz),曾把观察研究动物行为比作戴着所罗门王的指环。通过细致科学的记录和比较,人类能了解动物们是怎么活动和为什么活动的,并可以通过它们的活动来认识自然环境,甚至对照人类行为认识人类自身。      出于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好奇,我也曾被动物行为研究深深吸引。因而我很理解克雷格?查尔兹(C. Childs)悉心观察自然和动物,并写作《与动物对话(The Animal Dialogues)》的初衷。曾经作为向导、服务生和新闻记者的他,一定也是带着对探究人类社会真实性,和自然环境的好奇心,开始了他的自然探险。      如今他撷取探险路途中与三十多种动物的遭遇集结成册,与大家分享。而阅读这本书的经历,更像是在欣赏一部多线索叙述,镜头切换自如的优美纪录片。与科学研究相差别的是,查尔兹的自然观察带有更多感性的审美和鉴赏。这些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使得他的记述在呈现真实的基础上,带有如安赛尔?亚当斯(Ansel Adams)风光摄影作品般的壮丽而细节丰富的画面感。      他的书让我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出野外做动物行为观察。那是一个春末的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我穿上实验室领来的蓝大褂,扛着装在三角架上的双筒望远镜,穿过开着紫花的泡桐树林,在土坡上找了片灌草丛,隐藏其中,一呆就是一整天。晚上回到驻地,躺倒,闭上眼睛,却是瓜子儿脸的鹿仔们在脑海里欢蹦乱跳。那年四月到九月,我整整在太阳地里晒了半年。无论酷暑暴雨狂风雷电,我都和那些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仔们在一起,看着它们从初生时被妈妈藏进草丛,直到断奶离开妈妈加入少年鹿群。      我至今难忘那段日子。观察动物行为,了解它们怎样、如何并为什么做出选择,就像给我戴上了一个简装版所罗门王指环,提高了我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洞察力与包容心。它让我懂得,世事万千多样。      母亲的关照有很多种,有的让孩子亦步亦趋的跟着,有的把孩子藏在一边;孩子们的玩耍有很多种,有的是往返奔跑的体魄训练,有的是摔角打斗的技巧尝试;抢老婆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是直接挑战情敌,有的是暗自找机会偷情……不同的动物种类,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不同状态的个体,选择着不同的行为。自然尚且如此,人类又何尝不是随时在面临更多纷繁复杂的选择呢?      研究动物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时常被我带入到日常生活中来观察人们。有天早晨在小区里,一位父亲领着刚会蹒跚的儿子散步。男人指着路牙上停放的一辆汽车问孩子:“这是什么车?”孩子呢喃:“嗯……田……”。爸爸夸赞道:“对,本田,本田飞度。”      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受到了时世的变迁。也许在并不久远的一百年甚至五十年前,一位父亲先教会孩子认识的,还只是桑树、鸡、鸭或麦苗。如今,孩子们先认识的,是些大型人造机器,却不是那些供我们吃喝,让我们赖以生存的事物。      现实中,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我们不可能也从未能脱离自然而存在。但在心理和知识上,现代人距离自然已太远。对自然的生疏是现代人的能力缺陷和智慧损失。弥补这些缺失的便捷途径之一,是通过阅读洛伦兹和查尔兹的著作来了解动物的行为。而最直接有效有利身心的方式,还是放下书本,同这些伟大的先行者一样,走到自然中去探究真实,悉心观察,与动物对话。
09:08:47   来自: 梦亦非 (手无寸铁,心有介蒂) 与动物对话的评论 &&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克雷格?查尔兹著的《与动物对话》一书让人想起《西顿动物故事集》或《醒来的森林》,但西顿的故事中自己的感受较少,醒来的森林则非常平和,缺少一种激动感。相比之下读《与动物对话》更为过瘾。    这些年我一直在如饥似渴地收集、阅读自然文学(以美国为主),都是非虚构类作品。自然文学都有着很优美深刻的文笔,包括这部《与动物对话》,应该说这本《与动物对话》是其中文笔最好的之一。    自然文学的行文一般比较平缓从容,有如在大自然中漫步,或者那荒野上的风细细地吹过,《瓦尔登湖》朴实平缓,《沙鉴年记》优雅深刻,《醒来的森林》平淡清丽……除了《少雨的土地》较为现代气息之外,许多自然文学的文学风格几乎都停留在古典时代,这也难怪,因为那种古典农业时代简单的白描才是对应自然文学最好的手法。但在《与动物对话》(这书名译得非常不好,误导了读者,以为是一本浅薄的宠物书)一书中,自然文学的风格出现了一些变化。    首先是关注的对象从动物收回到主体身上。自然文学讲究“以物观物”或“以物观我”,主体在过程中并不非常重要,重要的是所描写的大自然、所叙述的事件,主体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个参照、一个记录者、一个经历者,绝不是重点。但《与动物对话》一书中,主体成为重心,主体关注于动物,但更关注于“我”在与动物相遇的前前后后,我的经历、所思、所感,人与动物是平等的,甚至借动物来完成“我”的心路历程。我认为这是自然文学从古典时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示――因为现代文学关注的重心是人的处境与内心。    其次,作者没有铺张地去叙述动物的背景或知识,而是在经过“我”的所感所经历的浓墨重彩的渲染之后推出一个个高潮,所谓“与动物对话”其实并不是对话,而是“与动物相遇”,对话是平淡而漫长的,只有相遇才是猝不及防的、让人激动的、处在高潮上的。这种“高峰体验”成为这部作品中的重点。诸如描写主体与美洲狮的相遇:“前方五英尺。我还没来得及向任何方向扭身,那只狮子已经在空中了。1/4秒的时间里,能看到它全部的颜色和体型,移动得相当快,我的血都凝滞在了器官里,像被冻住一样。无法分辨它朝那个方向移动。看不到尾巴。1/3秒的时间里它展身在我面前。那时我才确定这是一只狮子……一阵风向我袭来,弄乱了我的头发。有股浓烈的气味儿,像千百个单词同时涌出。”书中写了与三十多种动物的相遇,那些高峰体验是以前的自然文学作品所不及的。    因此,此书的风格便显得凝重而华彩叠出,它不像以前的自然文学那样“谦虚”,而是放任自己的才华,纵容自己的笔墨恣肆,以前自然文学中那补压抑的、自我克制的、平淡的风格,在这里变成了张扬的华彩乐章,读起来颇为快意,让你忘记了自己是在阅读自然文学作品,以为是在读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式的虚构类小说。“他像砾石中的幻影一样出现在我们营地的上方,就那样突然站在了那里,手里握着步枪,髋骨上别着手枪。他戴着皮质的手套,穿着皮质的护腿套裤,靴子跟旁甚至还有马刺。两只狗在他身边,一只断掉尾巴的澳洲野狗,一只长疥癣的卷毛杂种狗……”在《狗》一文中查尔兹如是开头,这绝不是自然文学惯有的方式,而是现当代小说惯用的方式。“我所看到的是从秃鹰翅膀内松落的一根圆形黑羽毛。那是一根短小的黯黑羽毛,底部呈白色,是那种能拖住空气,让秃鹰悬于空中的样子。我追着它跑,踏过秃鹰留下的一圈圈涟漪。那根羽毛漂到了海上,我便跑进了海水中。我跑着,仿佛天空着了火,而我则要抓住第一抹余烬……”在《秃鹰》一文中,我们看到这类心理小说式的片断。    整本书在继承自然文学那白描风格的同时,成功地转向了现代文学的领域。因此,我认为它是自然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本主题性著作。
09:45:01 探花  “此书的风格便显得凝重而华彩叠出,它不像以前的自然文学那样“谦虚”,而是放任自己的才华,纵容自己的笔墨恣肆,以前自然文学中那补压抑的、自我克制的、平淡的风格,在这里变成了张扬的华彩乐章,读起来颇为快意,让你忘记了自己是在阅读自然文学作品,以为是在读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式的虚构类小说。”    喜欢这段,说出了我想说但又没敢说的话。怕亵渎了前人。
14:03:26 Erich  关注内心吗?其实流浪汉小说也关注内心~
08:32:04 Helen  lz觉得“野地物语”这个做书名如何?   其实“与动物对话”书名还可以呵,比较平易近人的感觉。
10:09:45 Erich  野地物语?哈!美国文学日本名字。
10:29:29 Helen  人家又没问你。。。(转头背身过去)   “物语”,日语中是“故事”的意思,本书写的就是一个个与动物有关的真实故事;另外,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物语”是借用日语的吧,完全可以理解成“动物的语言”啊――可能是我一厢情愿这样想。 10:53:07   来自: 探花 (我想拜师学画画) 与动物对话的评论 &&    第一次读的时候是借的稿子,厚厚的一沓。我抱着它们走向五棵松地铁站。忍不住边走边读,路边海棠花绽开了花苞,金银花的叶子一片新绿。读着那些迷人的文字,心里一阵恍惚。到底是文字,还是这春光醉人?    等了一个多月,由春到夏,这本书终于诞生了。作为见证它出生的人之一,心里除了欣慰,更多的是作为读者的迫不及待。花两个晚上一口气读完,除了amazing想不出别的词来。那些充满了匪夷所思的想象力的句子,读起来简直是唇齿留香。我恨不得把它们像玉石般串成项链,挂在脖间,不时赏玩。在夏日的山间奔跑,听它们叮当作响。       “那只灰熊坐了下来。它发现了一片白桦树,蹲坐下来的样子像一个胖人要坐下来讲故事。” “如果松鸡从它们的小雪洞里一个接一个地跳出来,像烟花弹一样从郊狼周围直冲上空,那就很难说了。” “豪猪看上去像个拖把,像一捆黄松松针,像一个移动的发型。”    “一种认同在我和美洲狮之间传递。它带给我猫科动物特有的一种注视,冷淡而真实。随后它转身走开,仿佛是沙子做的,又消融在了沙漠中。”       他的文字迷人而生动,有点在看动物世界的纪录片的感觉。读到海公鱼的段落,仿佛可以看到碧蓝的海水,白亮亮的银光。成千上万的海鱼在跳跃,繁衍,生息。而捕鱼的男人们立身于这生命的创造中。强烈的画面感让人神思飘摇。不由得想起了看歌舞伎时的感受。俏立于樱花丛中的大红衣服的华服女子是大名家的小姐,她正为爱情所苦恼,被庭院中的蝴蝶吸引,开始随蝶舞动。左手轻摇,表现的是花瓣飞舞的样子,右手拿着扇狮,表现的是狮子在飘落如雪的花瓣中嬉戏的场景。扇手如玉,真有些皓腕凝双雪的意思。丝弦管竹,哀怨缠绵。时而又作洒脱之语。苍凉的歌声、优美的舞蹈、华美的服装,就像一幅幅流动的浮世绘画卷。文字和舞蹈亦是相通的。       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欢乐的画面让人心情灿烂,而那些与动物相遇的紧张时刻,又会让人战栗,窒息,呼吸骤然停止。野性与诗意的完美结合,充满了哲思与张力,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当代人写下的故事,它更像一部经典,一个传奇。    当我们在城市荒漠里,一边向文明致敬,一边假惺惺地渴望回归自然的时候,查尔兹却真正地走向沙漠、高山和雪地。他“带着城市里来的年轻学生到荒野中去,教给他们如何通过气味找到郊狼,如何让塔兰托狼蛛爬过自己的手掌。”他“攀援峡谷,寻找所有的恐惧、沉寂和荒野中悸动的生灵。”“每次见到动物的时刻,都像利刃戳进了布料。”而我们呢,单单是读故事仿佛就已经可以看到利刃戳出的鲜血,感到惊险和恐惧,并为之热血沸腾。但是真正走向荒野的勇气又有几个人能有?自然成了一种信仰,只能用来向往。我们讲环保、低碳,讲回归自然,却在文明和自然的两极回荡,成了途中的游魂。查尔兹用他的经历映照了我们的虚伪和苍白。    郊狼、美洲狮、游隼、豪猪……他仿佛拥有了传说中的所罗门王的指环,可以与各种动物平等的对话。他是硬汉,与死亡为伴,与恐惧为伍。与美洲狮不期而遇,“后背被恐惧浸透”。但硬汉也有柔情。为了一只杂种狗他可以跑下悬崖。小狗欢快地跳跃着,仿佛走在开满鲜花飞满蝴蝶的原野。而最终不得不抛弃小狗的时候,“我感到轻松了很多,但同时又有一种不可原谅的背叛感。”第一次见到熊的时候,他只有12岁。他和灰熊毫无倦意地凝视着对方。通过气味、体态进行无声的交流,比午后的小憩,比无声的落雪更要静谧。他爱那只野性不羁的小猫。用他所有的爱意和诅咒去揉搓小猫的皮毛,充满怜惜地叫它“傻子”。夏天,和小猫一起趴在地上观看梅花鹿。他会去救一只落在洞里的浣熊,哪怕因此被浣熊抓得鲜血淋漓。他会忍不住去触摸一只刚出生的小叉角羚的皮毛,这个时候他多么像吉米?哈利爷爷啊。他没事就爱看书,可以随口引用《秋野拾零》、《柳林风声》甚至还有武士道之书《叶隐》里面的句子。他有思想,有深度……我不想说他是现代版梭罗,也不想说他是现代版李奥帕德,他就是他,一个成长于热爱野外探险的家庭的孩子。从小学到的“不是畏惧野生动物,而是仅仅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有人爱宠物,可是却无暇去注视寒冬的天桥下无家可归的流浪人。这种所谓的爱动物不是真正的爱。语言和文字并不是唯一的交流手段,我们都只是食物链条上的一分子。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需要的都是平等、尊重和爱。   
21:55:30   来自: Lingolu|怪人。 (hey,good luck and take care.) 与动物对话的评论 &&   The world is not beautiful. Therefore, it is.      走出去,你能看到的更多。   从何时开始,人类开始只习惯于游走在一个又一个城市之间,对树木感到陌生,对爬虫感到惊惧,对偶尔离开都市走至溪边或攀向青峰感到新奇?作为动物的人,又作为不完全等同于动物的人,我们曾经自林中走出来,傲慢地开辟出一个“唯我独尊”的文明;如今,孤独惯了的人,似乎只有再次从这石雕的城堡中走出去,才能心安于这广袤的大地和高远的星空。因为与那些被我们长期隔绝在城市之外同属于这个星球的物种同在,我们才得以体会生命的奇妙,生存的残酷;理解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循环往复,我们开始对生命体油然而生出一种尊敬,那是不仅对人类自身更是面对万物时的谦卑。   就像在《与动物对话》中作者克雷格在少年时随同父母外出野营:      “寒冷的亚利桑那州清晨,父亲点起篝火,让我知道了威士忌的味道,母亲则轻盈地行走于科罗拉多州和怀俄明州的山间,在瘦消的山脊丛林线上野餐。有这样的父母,我所学到的不是畏惧野生动物,而是仅仅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从树林到沙漠,从深山走至海岛,克雷格背着行囊穿梭于大地之间,与各种动物不期而遇。每一种相遇,不会都那么美好――如同无数次城市中的人们极力想象的那般。事实上,更多时候潜伏的是危机。比如,暗中伺机捕杀你的美洲豹;被惹恼便会毫不犹豫张口咬你的响尾蛇;悄无声息就游至身侧的大白鲨……      “动物的生活在臆想之外。它远远超出了科学论文和营地篝火旁故事的范围。它像呼吸一样真实。它像孩子的语言一样意义重大。”      在克雷格的叙述里,时而充满华丽的冒险,时而流露出在一片宁静背后的伤感。哪怕是小心翼翼靠近最无害的小叉角羚,当他在它清澈的眼眸里看到星空的倒影,看到自己,忍不住伸手想要去抚摸它时,都会生出惶恐,然后小叉角羚便飞也似地奔向羚群,而远处钻井台还在隆隆作响,现代社会的背景音。   游走人类界与动物界,克雷格总是表现出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关怀,无关其他。这种广博的爱,渗透在每一个字里行间,哪怕是海浪,他都愿意将其描述成有如蕾丝面纱一般轻柔。与此同时,对动物们的行为,即使是对人类的攻击,在克雷格的叙述里,都能看到他对这种原始的野性的认同与理解,并一再思考着人类究竟远离自然本身到底有多远。      渡鸦:   “我不想成为和其它所有生物截然分开的孤独物种。我希望我们所看到的渡鸦在举行仪式,是具有感受能力的动物。我想象着在这个生命有崖的宇宙,一群鸟做出的正当谋杀。我渴望它们有自己的社会,秘密地握手、敲门,有团体、有事业。我们的餐锅搁在平整的基岩上,我和同伴们来回交流着,不知道这个时候,无数闪亮的星星眨着眼睛冷冷地俯视我们的时刻,在某个地方,渡鸦们在做什么。”      美洲狮:   “像灰狼一样,美洲狮并没有学会从土地上滚出去,像郊狼一样,它们没有学会捕食卷毛狗,从城市的街沟汲水。它们有一种古怪而强有力的尊严,并不明白人类无休止的捕杀和设障。这便是为什么它们仍在城市边沿,仍在斗争。”      大白鲨:   “但是鲨鱼吞人并不常见。人类某些身体部位间或出现在鲨鱼的胃里。但是若说鲨鱼与我们分享死亡的味道则有些误导。每出现一次人类遭受鲨鱼攻击,便会有四百万只鲨鱼被杀。夏威夷周围的水域在有人受鲨鱼攻击事件发生后便定期清理,先是由政府,然后由驾着渔船的民间治安人员。当然,鲨鱼的进化中从来没有为这样的屠杀做过准备。即便是这些古老而无瑕的物种,面对我们带着憎恨与鱼钩的射击,也几近到了灭绝的边缘。所有对吃肉特别在行的生物,令人惊讶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并不是因为进了这些生物之口而死的。尤其令人惊讶的是,鲨鱼攻击人类的记录,历史上总共只有一两千起。我们像是歌剧的首席女主角,在一个满是掠夺和捕食的世界娇生惯养、倍受保护,仿佛我们是上帝唯一的孩子。”      “仿佛我们是上帝唯一的孩子”,这是克雷格对人类自我认识的戏谑与调侃,在这万物有灵的世界,《与动物对话》给了我们平等与之共处的空间,去观察它的躁动,去体验它的安生。   仿佛该说:看吧,世界并不总是美如斯,但因此而美丽。   翻开书页,听克雷格讲他的故事,无需一个刻意的安排,一切如他在前言所述:      “实际上,我倒是希望,你,一个读者,偶然遇到了这本书,在一个书桌上发现它,书页正打开到一个关于美洲狮的段落,或者,你翻阅着它,直到被十五只巫师般渡鸦的凝视所吸引。这便是每个故事发生在我身边的方式:不期而遇,呼吸骤然停止。”   
15:24:16 黛妖  你的话是《基诺之旅》上面的吧///
20:47:04 Lingolu|怪人。  对的。觉得用在这里还不算过分。
20:55:08 黛妖  哈哈,《奇诺之旅》好物~ 13:55:44   来自: 糯米猫 与动物对话的评论 &&   话说,最近我在人人网上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装逼犯。此类装逼犯,几乎每个与猫狗有关的相册分享下面都会活跃着他们的身影。每张猫狗照片,只要稍微能看得出一点关于它们的品种的头绪,就会有人立马跟帖鉴定:“小哈~”“暹罗。。”如是等等。然后有时自会又有人跳出来,说:“这哪里是哈士奇,这明明是阿拉斯加!”“这不是暹罗猫,这个毛明显要长,应该是喜马拉雅猫。”接着,这些人就会吵得不可开交――人人网上豆丁大的事都会有人吵。间隙有人骄傲地宣称:“这就是XXX,我之前养过一只。”      好吧,我承认我离题太远,今天我想讨论的其实只是一本关于动物的书。叫做《与动物对话》。诚如,在家里养一只哈士奇,养一只暹罗猫,把它们当成宠物,当成自己的孩子,抑或当成晒富晒幸福的法宝,是与动物对话的方式的一种。然而在这本书里,作者所指的“对话”却是另一层面意义上的。      “对话”牵涉到语言的问题。就像,你与一个使用另一种语言的异邦人交谈,在交谈时应该以使用哪一种语言为原则?我想,根据情况,原则有三。其一,在其中一方不会对方语言的情况下,使用双方都会的语言。其二,若双方都通晓对方的语言,则入乡随俗,使用东道主的语言。其三,鉴于在天朝,很多中国人在明明对方识中文的情况下,仍要和老外说英语这样的案例,那么第三个原则就是,使用地位高者的语言――语种的选择,反映了尊卑与权力关系。      那么,人类与动物对话,应该使用哪一种语言?是人类的语言,还是动物的“语言”?在人类为东道主的世界里,即便人生为万物灵长,本可以更容易了解动物的语言,然而人类对待动物仍使用属于自己的语言,这便是所谓的“驯化”。比如,我们和宠物们“握手”,让宠物们“作揖”,训练狗拴着绳子出去遛弯,训练猫使用猫砂和便盆……这里指的“语言”并非具体的语言,而是在于,在人和动物的对话中,谁才是对话的权力中心。人类对动物的驯化,其实强调了一个讯息:这是我们的世界,我们是尊者。      然而在以动物为东道主的自然界呢?曾经看过一个视频,阔别多年的动物学家回到原驻地,当年朝夕相处的狮子居然还认得她,兴奋地扑上去与她亲热,还带着母狮一同出来向她示好。视频很感人,最常见的评论是:“原来狮子也通人性啊。”可是,感人之余冷静想想,“通人性”这个词的背后,依然是我们那自我轻慢的人类中心主义。这样的人与狮之间的关系,不应是,也不可能是常态。      最常态、最自然的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应该是如《与动物对话》一书中作者所描述的那种。且来看几句摘抄,就可明白我说的意思:      “这只动物在森林中,以我前所未闻的咆哮,标记着它的领地。我跑开了。”      “这只猫科动物马上要对我发起袭击了。”      “恼怒而粗哑的叫声冲着下面的我们喊起来。其中一只抓起一块卵石,用嘴扔到我们这边。”      “就在那一刻,小叉角羚惊诧地叫了一声,窜起来跑开了。”      See?这里是自然界。这里并不是容得人类意识自我膨胀的首善之区。在这里,人只是多角中的一角,生物链上的一环,有如恒河沙数的物种中的一种。在这里,只有最原始的敌意与制衡,杀戮与逃亡,每个举动也许都涉及生死――来自大自然最为直接,也最为本体的拷问。因此,《与动物对话》这本书,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到的那种与动物和谐相处、共沐阳光、再上演若干个生离死别感人戏码的温情故事。这就决定了,与动物“对话”的形式也并非以人类独尊。      一如,在讲述自己和美洲狮邂逅的故事时,作者一再使用这样的句子:      “巴里洛佩兹曾经写道,食肉动物会同它们的猎物交谈。这一对话决定了猎食的结果,确定了猎物是否做好了死亡的准备。洛佩兹认为,猎食不仅仅是利弊的权衡,更是一种和牙齿、消化道一同进化而来的对话。动物们通过注视、身体活动、气味和步态同彼此对话,这样猎食者和猎物便构成了一个群体。现在,作为这个群体的一部分,我担心于自己是在用舌头对话,发出了不想让对方知道的信息。”      “猫科动物使用符号交谈。”      “水边的泥地上有很多脚印,像是重叠的句子,所有的词语都混淆起来。”      “它的尾巴编成复杂的样式,在空气中拼出秘密的单词。”      “对话”、“交谈”、“句子”、“单词”……这些是人类语言学意义上的名词,然而它们在这里指涉的却是“注视”、“气味”、“步态”、“脚印”、“尾巴编成复杂的样式”这些动物行为。也就是说,作者试图去理解动物的语言,用动物的语言与它们对话。在这里,双方对话者的权力关系发生了偏转。对话的中心变成了动物,作者站在人类的角度,向动物表达了难能可贵的敬畏。      人类是时候应该进行自我降格了。人类进行了多少违背自然的杀戮?在严寒的加拿大,为了理想的毛皮,人们杀死一只又一只海豹,包括出生不久的小海豹,鲜血染红了北极圈的冰雪。在炎热的雨林,人们追逐野象,只为割下它们的象牙制成名贵的奢侈品,野象数量锐减,为了物种延续,有的地区的象干脆不长象牙了。在中国的南方,为了所谓的吉祥如意,财源广进,人们将从高原地区猎捕而来的金雕做成标本放在老板办公室的案头,金雕是不屈的鸟类,一直到被打死,它们的眼神依然坚定而纯净。然而大多数动物对人类是无害的,鲨鱼认为人类的肉不好吃,美洲狮也不会任意攻击人,就如作者所说,“我们像是歌剧的首席女主角,在一个满是掠夺和捕食的世界娇生惯养,备受呵护,仿佛我们是上帝唯一的孩子。”      然而事实是,我们并不是上帝唯一的孩子。面对自然,我们没有特权。在与动物的对峙中,作者常用Homo sapiens的学名指代自己。并且说:“你无法看着这只鸟,而后做出谁比谁更高级的结论。渡鸦百科全书般的词汇不比红斑蟾蜍用皮肤饮水的能力更让人羡慕。人类破解世界的嗜好不比叉角羚大得出奇的眼睛更显价值。”――我们是人,我们更是动物的一种。我们同样具备动物的本性与脆弱,我们同样将受制于自然的伟大与狂乱,而不是恰好相反。所以,我们对自然所做的一切,在得到报应,付出代价的时候,我们将无能为力。      在电影《阿凡达》里,潘朵拉星的那威人显然是比人类高明得多得多的人种。卡梅隆在指出另一种可能性:文明高度进化之后的最终结果并不一定是《人工智能》,并不一定是《骇客帝国》,更不一定是《WALL E》中可悲的胖子+脚不沾地的太空舱,而是人对自然终极意义的完全领悟与合二为一,而这,是建立在人对自然心存敬畏的基础之上的。但愿,现在的我们对于航向的偏离没有到万劫不复的程度。但愿,在我们的星球没有毁灭之前,人类有朝一日可以达到此种天人共生的大智慧。
14:15:38 盗美贼  真想知道你的人人~~写的很棒,我一直都很喜欢你的。
15:44:40 糯米猫  哈,我的人人就不能透露了,会大爆隐私滴。。
15:45:08 盗美贼  还是这样看着你的博客大巴吧,加油加油哈
11:10:45 探花  角度很特别,写的很深入。赞~
14:29:49 苏小夜  赞一个
11:40:49 紫檀  其中一只抓起一块卵石,用嘴扔到我们这边
11:12:52 花轮同学  写的好
01:24:04 hamming  讲翻人与动物。其实人类圈养宠物,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很虚伪而又可怜的行为。如果真正尊重动物或者自然界,就应该努力限制自身的行为,为地球其他生物留多D空间。
01:30:25 hamming  人类的屠杀同埋劳役只系一方面,更低死的系不断侵占、污染、破坏动物赖以繁衍的栖息地。      现在人类自身仍在自相残杀,要真正兼顾自然界,闷水。希望将来人类彻底进化升华,不会为时已晚。
11:55:43 Richard  写的好
22:25:44 cc111  角度选的好
13:21:16 艾灵  你好,我是一家报社的编辑,如果想用你的稿子,怎么联系你啊?在网上没找到你的联系方式。请留一下你的QQ或者其他联系方式,好吗?
12:11:10 糯米猫  楼上的我已经回你豆油了 22:13:59   来自: 这么 (三省改之) 与动物对话的评论 &&   “动物的生活在臆想之外。它远远超出了科学论文和营地篝火旁故事的范围。它像呼吸一样真实。它像孩子的语言一样意义重大。”――原文节选。         对于现代都市人,“动物”这一词项的含义无外乎如下:家养宠物的温馨陪伴;带着孩子手握面包与饮料的周日动物园散步;沙发上就着阳光翻看《国家地理》的午后时光;面对屏幕上《动物世界》的画面随浑厚男中音猎奇之旅,以及由流浪猫狗激发的同情心,随之而来的动物保护主义……等等。   这本书带来另一重世界,背离了人们熟悉且有安全感的日常一切,当掩卷之时,我想,它重新定义了我对于“动物”的理解。   作者描述在草木与石块覆盖的荒野中,与一只凶猛美洲狮的劈面遭遇,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对话,僵立在生与死的边缘,面对那高度危险的肉食动物,这个本该安逸的下午,我只得和作者一样,忍受着肾上激素的飙升,为它奇特的优美与高傲深深着迷。   蜂鸟在清晨把你从梦中叫醒,又带你进入另一个绚丽的梦境。渡鸦们有着它们在沙漠与天空中的秩序,对于侵入者审慎地打量,最后以巫师预言般坚定的叫声,向你下了逐客令。风一样奔跑的叉角羚会偶然驻立,注视着石油工人为生存而进行的艰辛劳动,响尾蛇像沙石地上的狙击手……   作者是野外探险家,也是严谨的生物学者,但更多时候,他看上去更像一位激情的诗人。书中文字精妙生动,每一篇都充满野性和诗意,生机勃勃而又柔情满怀,仿佛一封封来自于天空、原野的邀请函。   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是现当代以来文明社会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反思与努力。   四十六年前,面对被砍伐的森林,消失的湿地,濒临面绝的野生动物……美国签署通过了《荒原法》,旨在“永久保护和保存美国荒原遗产”。至今,自然保护区覆盖了近一亿一千万亩土地――接近土地总面积的5%。作者出生于亚利桑那州的自然保护区,天性顽皮的男孩,又着一位热爱野外探险的母亲,一位喜欢威士忌、枪、梭罗的父亲,其结果就是,远在知道约翰?詹姆斯?奥杜邦、阿尔多?李奥帕德、安?兹温格等自然保护名人之前的岁月里,他就已经摸爬滚打,成为野地里的专家了――“攀援峡谷,寻找所有的恐惧、沉寂和荒野中驿动的绝妙生灵。”   读这样的故事也有冒险般的快乐,当打开书和作者一起行动,现场感强烈的语句,会让你肌肉充满紧张感,心跳加快,感觉整个身心被还原到了几十万年前原始部落时代,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用每一寸肌肤的呼吸,每一根汗毛的竖立,每一拍心跳的激烈,去体验那种自由与惊奇。   “蜜蜂不是建起了大脑一样的蜂巢吗?熊睡觉的时候不做梦,小草不全力伸向太阳?每一种生物都怀有一次再一次繁荣发展的相同愿望。除此以外,我们的差异都是诡辩。”   像城里来的大学生一样,亦步亦趋地跟随着这位野外专家远足,他指给大家看的所有,都在宣告着这一个事实:所有物种在地球上为了生存繁衍的进化,是同等英勇聪明而值得尊重的。人类作为一个运气较好的种群,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而在所有的生命体中,都存在着可以毁灭却无法征服的平等与尊严。   这是最重要的。长久以来,人类凭借现代化全副武装,宣告对地球之上每一平方米的所有权。野生动物们节节退让,还没有完全学会从土地、天空、海洋滚出去。它们试图寻找与人类相处的模式,却总是隐入迷惑。据科学家估计,到2100年左右,人类的活动,人口增长、开荒和过度捕捞,将可能使海生和陆地上的其他物种一半以上被灭绝。   作为相应代价,大部分现代人已经淡忘了自由之心,野性之美。现代科技无所不能,带来物质便利,也造就了个体人类的虚弱无力。征服从来不是挽救心灵的灵汤妙药。就像海明威笔下的猎狮者,他们极具男子汉气概的挑战,最终仍不能让心灵摆脱迷惘。这似乎也预示着人类作为高级灵长类动物,即使文明极盛,仍然逃脱不了的悲剧性归宿。   由敬畏、谦卑、自知的心灵出发所采取的行动,才是真正有力的,才能使我们获得生命真正的美。美来自于平等与尊严。这是我从这本书,从这些动物们身上所学到的。对于眼下末日预言满天飞,摇摇欲坠的地球生存环境,这个认知未必有多少帮助,但对于个体的心灵,没有什么是真正为时已晚。   作者说:“建议你在读下一个故事之前,打开门到只有小鸟和窥探的浣熊会看到你的树林中走一走……捧一g泥土,在唇间尝尝它的味道……”   作为一个中国城市读者,我怀抱遗憾的同时,还是伸出头去,看到了窗外树上正在滔滔演讲的麻雀――感觉如同有生以来的第一次。
08:54:39 Helen  “每一篇都充满野性和诗意,生机勃勃而又柔情满怀”   还好,“野性”与“诗意”正是原文所带给人的感觉,所担心的性别对语言的影响,没有多少凸显。
22:21:58 这么  性别?LS说的是译者么?
07:44:05 Helen  嗯,没错。
22:30:29 这么  哈,原来译者是你啊?!
15:01:03 mercury  “作为一个中国城市读者”看成了“作为一个中国城市出版社读者”   呵呵   
10:57:55 探花  “美来自于平等与尊严。这是我从这本书,从这些动物们身上所学到的。对于眼下末日预言满天飞,摇摇欲坠的地球生存环境,这个认知未必有多少帮助,但对于个体的心灵,没有什么是真正为时已晚。 ”       我喜欢这句话。    15:58:32   来自: mercury (远大前程。美梦成真。) 与动物对话的评论 &&   《与动物对话》当然是一本可以一读再读的书。可以读到自然,读到动物,读到优美的景色描写,读到精确的生物地理知识。有时,一处精辟的句子,让你忍不住在嘴里反复咀嚼,有时,铺面而来的沧桑诗意,能让你浑身颤抖。   但这些其实都不是唯一的。对我而言,如果说这本书有一种唯一的意义,那就在于,这是一本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动物观的书。   我不知道动物观这个词是否是一种合适的形容,但它至少包含了我对于动物的所有认识,以及基于这种认识的自我定位。   我不知道对于其他人而言,动物这个概念形成于何时。对我,最早应该是童话故事里的拟人角色吧,长鼻子大象,狮子生活在大草原上,小白兔爱吃胡萝卜,诸如此类。无论富有寓意,还是仅供娱乐,我们通过这些概念,确定了动物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但并不了解。   在农村长大,家里养着鸡鸭猪,狗是看家的,猫是捕鼠的,挖蚯蚓可以喂鸡,水里的鱼、虾、泥鳅都可以吃,上学的时候知道青蛙是益虫,多少会义正严词地拒绝吃,也会用恐惧的语气说到蛇,但亲见的机会很少。   那个时候,蝴蝶蜻蜓萤火虫还漫山遍野都是。年年都有筑巢的燕子,南飞的大雁,让人惊艳的是河边的成群的白鹭,像飘散的云朵,还有翠鸟在水边掠过时,那惊鸿一瞥的蓝色影子。   当然,我也记得奶奶说起附近山上吃人的老虎,那时50年前的事,却已经比童话故事书还要遥远了。   那是我经历过的第二个动物世界。鸡犬相闻的村落里,动物脱离了野性,却没有被神圣化,它们只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朋友,是邻居,也是食物。我眼里的大人们,辛辛苦苦割猪草,辛苦照料,盼着猪长大卖钱,也吃猪肉。那一份感情,关乎生存,并不纯粹高尚,却也有一份相濡以沫。   再后来,我来到了城市。去过几次动物园,颇有些熟悉而陌生的感觉。那些小时画片上的动物出现在眼前时,多少是带着惊异与不真实感的。我只是叫得出它们的名字而已,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见过它们。又或者,我从没有见过真实的它们。   出了动物园,见到的动物就大部分是宠物了。我从不知道原来狗有那么多类型,彼此又能长得那么的不像。都是些温柔的小动物,可惜我不太能亲近。很多人大概觉得动物是比人类好相处的存在,但其实,彼此间的依存与责任感不是一样的吗?我是对人类尚且胆怯的人啊,只能在擦肩而过的一瞬,与路上的流浪猫远远对视。   问自己:我爱动物吗?不爱吧。不了解,不亲近,不宣扬。不爱吗?爱吧。会认可,会尊重,亦会谨慎。   但对于一个可能很多天都接触不到动物的人来说,严肃地思考自己与动物的关系,多少也是一种颇为奇特的状态。   直到我看到《与动物对话》这本书。作者开篇即写道:“你,一个读者,偶然遇到了这本书,在一个书桌上发现它,书页正打开到一个关于美洲狮的段落,或者你翻阅着它,直到被15只巫师般渡鸦的凝视所吸引。这便是每个故事发生在我身边的方式:不期而遇,呼吸骤然停止。”“我建议你在读下一个故事之前,打开门到只有小鸟和窥探的浣熊会看到你的树林中走一走。”   我被这些话吸引,一句接一句读下去。可我又一直忐忑,忐忑到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它直接,它不亲切,每一句话都那么抑扬顿挫,字里行间展示的真实多过柔情。我想,这大概就是那一直存在又不为我们所知的动物世界吧。那种深沉、厚重、野性与粗砺让我心醉,又 让我害怕,怕我一个不小心,就以任何一种自以为是的观点或词语概括了这个世界纷繁复杂的全部。甚至在写文案时,我都迟迟不敢下笔。那个原生的世界,把任何一种试图概括他的语言和思想都衬托得柔弱而浅薄。   这是一本关于对话的书,但这场对话中,任何语言都是多余。对话的原因不是因为怜悯、歉疚、关爱,只是因为,那一瞬,我们邂逅了。两种生命相遇了。无论是相对于漫长的进化旅途,还是相对于广袤的宇宙和地球,相遇都是一种偶然。我们感受到了彼此的存在,下一刻,我们都有着自己的方向。   “渡鸦百科全书般的词汇不比红斑蟾蜍用皮肤饮水的能力更让人羡慕。人类破解世界的嗜好不比叉角羚大得出奇的眼睛更显价值。”   “你走出房屋,动物们会发现你,即便是你并不知道它们在那里。”   “有时我显出渎神般的自大,而后学着安静下来。”   “动物的生活在臆想之外。它远远超出了科学论文和营地篝火旁故事的范围。它像呼吸一样真实。它像孩子的语言一样意义重大。”   我忍不住一遍遍地重复这些句子。我想,作者在与动物对话的过程中,也找到了一种合适地向人类表达的语言。虽然我每一次都无法看得太多,每一次看完一小篇,我都要停下来深深呼吸,四处走动,然后慢慢思索。可我还是忍不住再重新拿起它。   熊、美洲狮、狗、猫、老鼠、秃鹰、蜂鸟、燕子、雪羊、豪猪、螳螂、响尾蛇、蟾蜍、蚊子、乌贼、黄蜂、大青鲨……还有人。种种名词,展示出丰富,更展示出差异。本就是不同的存在。在这世上生存,就是一部充满了竞争、搏斗、和解、共存以及种种漠不关心的历史。   人类到底该对动物存怎样的态度呢?是出于人类至尊地位的冷漠?出于推己及物的爱?出于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理性?你看,美洲狮和蚊子都会攻击人类,而渡鸦也会谋杀猫头鹰。在自然界,没有绝对的轻者和弱者,只是,要理解彼此的处境,又是那么的难。我没有与美洲狮、大蓝鲨面对面的经历,我也听不懂猫头鹰的语言,响尾蛇的诱惑,我很遗憾,我从来没有试图去进入他们的世界,去了解他们。可是,就像作者把大半生命抛洒在野外的人,也不得不警醒自己“渎神般的自大”,不是吗?   这本书触及我的灵魂之处在于,它让我反思,是否会有一种真正平等的生命态度?是否能在科学论文与民间传说的话语体系之外,对动物世界做一种真正客观的表述?当然,我知道,每个人,每一种有感知的物种,都必然被局限在它的思维方式之中。我们能做的,只是尽量还原,尽量去贴近那种“呼吸一样的真实”和“孩子的语言”。   我不是飞鸟,但我想,在城市里抬起头仰望飞鸟,也很简单。   如果你问我,我现在的动物观是什么?我想说,动物就是动物,不是敌人,不是朋友,不因人类的忽略而渺小,不因人类的爱护而尊贵,它们是亘古长存的它们自己。   还有,我始终认为,比爱更难做到的,是理解,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
21:53:39 图迷小熊  比爱更难做到的,是理解,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荒岛求生灰熊王怎么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