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10 5.1中央双声道3d环绕立体声前置左右双声道3d环绕立体声后置左右环绕双声道3d环绕立体声怎么办

电脑教程子分类5.1 声道的环绕声方案到底是什么时候提出的?为什么是 5 声道?
之前研究环绕声的发展沿革的时候,查阅了一些早期的文献。发现1960年代时,环绕声大都指的是4声道(有水平的4声道,也有三棱锥状的),而到了70年代,突然大家就都开始讨论起了5.1。感觉就像5.1是凭空飞出来,突然就流行了。这中间应该是有一个5.1发布,并推广的时间段,可是我没有找到任何文献佐证,也没有找到早期的5.1厂商(Dolby,DTS)对于为什么环绕声要5.1的解释。于是问题来了(sorry引言太长),5.1声道的环绕声方案到底是什么时候提出的?提出的当时,有没有对为什么用5.1声道而不是其他数量,摆放位置的方案做过什么解释呢?或者说,理论上水平方向3个道就可以环绕声了,如果为了和以前的双声道兼容,那么4声道(2前2后)才是最合理的,为什么还要增加中央声道呢?
按投票排序
老师已经回答的很详细了。我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任何声音制式的出现其实都是妥协的结果,手头资料不全,我凭着印象回答一下几个关键点。关于5.1的出现,我知道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渊源如下,一个实验室制式通常不具有历史性,所以什么时候发布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些事件和优势让其席卷世界。至于为什么是5声道,关键点在于最廉价最高效。下边有详细的描述。在当时四方声本身就是个残的制式首先四方声在整个制式更迭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良好的立体声兼容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关键点是相比5.1不惊艳,没有单独SUB的震撼,也没有前方三声道带来的声场层次和声覆盖(宽阔的银屏要保证观众席的声覆盖,前方三声道有天然优势)。一个不惊艳的,没有绝对优势的制式是很难推广的。所有制式的出现需要代表性的成功和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惊艳。点1声道的出现就是伴随星球大战的成功和科幻电影的发布而来的。---------------------------------------------单独的低音声道的诞生这不得不说到《星球大战》。科幻片需要脱离现实,我们要在宇宙真空中发出巨大的声音(伪科学的魅力……)当时是1977年,星球大战即将放映的影院一般都配置了前方五扬声器(适用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希涅拉马型格式)虽然星球大战使用的制式中只打算用三个,但是这三只不争气的扬声器好像达不到他们想要的低频的量,当时使用的扬声器往往使用号角来提升低频的量,但是对于80HZ以下的信号就无能为力了。无法提供足够的超低频响应。杜比实验室的工程师突发奇想,想要改造富裕的两个扬声器用来提升影院的低频。结果……他们成功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而他们给这个系统起了个很尿性的名字BABY BOOM(婴儿潮)。从此这个单独承载低频的声道就此诞生。星球大战上映六个月后,《第三类亲密接触》就首次采用了专门的低音扬声器来播放婴儿潮的内容,从此,这个单独的低频声道成为环绕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低频的不满足这是由来已久的,在卢卡斯电影公司的伯特先生就提出过低频激励摁钮的想法,在有足够功率储备的情况下,摁下摁钮——瞬间将低频增益临时提升6dB.。事实证明让低频拥有更多的功率储备是英明神武的做法。这个又要涉及到那个总要涉及到的等响曲线问题。在影院的统一声压级85dB(SPL)下,等响曲线告诉我们这个声压级下人耳等响曲线并不平直,在低频,尤其是超低频方面,我们需要更高的电平才能感知到。汤姆林森 霍尔曼先生也用他的方式实践了这个事实,在星球大战绝地反击中,他录制了赫特人贾巴的声音,这个声音来自杜比公司市场部的斯科特 舒曼(这算不算接私活……)用一只指向性话筒近距离录制,通过近讲效应提升低频,同时通过降调让声音更加低沉,再用激励器提供语音基频以下的次低频,直到让人声延伸到了25Hz~50Hz左右,结果这个人声几乎吃掉了胶片上用于声音的所有动态余量(面积)但是效果证明,这是一个很NB的设计。而这必需要有足够的低频响应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使用单独的低音声道的电影大红大紫之后,人们发现这可能是一条光明的道路,从《超人》开始,前方三声道,环绕声阵列分割成左右环绕扬声器,单独的低音通道同时出现在电影母板中。同年,《现代启示录》也利用这样的环绕声制式取得了成功。70毫米胶片,搭配前方三声道,后方两声道以及一个单独的低频声到的格式慢慢成为一种规范,五点一的世界慢慢来到~PS:判断外行的简单招式从发明低音声道开始,这个是用来播放某些特定效果的,把整个声音的低频滤出放到低音声道这个做法是一个民用做法,叫做低频管理系统,通常是因为其他五声道无法达到要求的40Hz低频下潜而做出的妥协方式。如果一个5.1音频文件,低音声道内含有所有声音素材的低频滤波成分,说明制作这个声音的家伙是个外行中的外行,学徒水平都算不上。当然我在很多国内顶级制作里遇到过……最廉价的高效环绕声系统这是5.1霸主地位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一个制式的推广是要从棚到院线全方位的,建造成本哪怕高100美金,在整个推广过程中困难也是几何级数增加的。同样,如果没有惊艳的效果,就会在0成本下也不会有换代的兴趣,因为培训成本也是成本。那么让我们看看相比前一代立体声, 5.1已有的优势,低音的优势不再赘述。更多的声场层次在立体声环境下我们更多的是使用心理声学上的感知部分来确定层次,而环绕声给了我们物理媒介上层次定义的可能。单声道优先性这是立体声构成虚拟声像的一个心理声学缺陷。虚拟声像从音质上和声像感知上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是梳妆滤波问题,在中间声像,单声道的声音到达两耳是不会有时间差的,即到达两耳的声音是同时的,而在立体声的虚拟声像呈像中,是不可能有完全的声道隔离度(左声道到左耳,右声道到右耳),所以总有一个延迟的声音会串扰入另一只耳朵,从而造成一定的梳妆滤波效应。而作用于剧场时,单声道的声音是真实声像,不论身处任何位置你都可以判断声音方向,而如果采用立体声虚拟声像呈像,会产生心理声学上的优先效应,及感觉声音来自与你更近的一只扬声器,从而造成声像混乱。在应用上我们会发现处于中间声道的单声道信号会有最优秀的音质与声像稳定性,中置扬声器与左或右组成的声道是第二层声场,这部分由于扬声器间距更短可以相对有效的回避优先效应,同时声场感知上比左右声道呈像显得更近,最远的是左右扬声器组成的立体声声场,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让中置与左右扬声器组成的虚拟声像同时出现,会有一定的梳妆滤波效应,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后环扬声器的声场作用1,环绕声中前后的推子会调整前方扬声器与后环扬声器的声音比例,从而让声音距离更近,甚至来到身后,这更戏剧化的扩展了声场的纵深,虽然现在的5.1制式并不致力于表现身后声像的准确性,但是依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从而偶尔制造一些奇特的声音效果。2,环绕气氛这其实是从室内声学的研究中演化而来,混响声的建立本身就是多方向的,尤其是传统的音乐厅,大量的扩散造成声音来自于四面八方,而侧墙反射与云板反射也更加强了包围感的产生,这是立体声的一个软肋,声音的方向永远来自于正向的60度范围,而即便是用反向信号等极端做法也仅仅能够让声音在左右再扩宽15度,但是环绕声是能帮助你得到一个近乎于360度的包围感的。同样这也非常适用于体育转播与现场音乐会,环境声,观众的声音可以更多的来自于环绕声,在保证气氛的情况下同时会极大的提高正面声像的清晰度。同时环境声的使用方式还可以制造一些特殊效果,比如超级庞大的声音,当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一种超自然的声响,这中做法往往使用了一个扩散度的参数,即声音同时出现在多个声像位置以外的声道中,这是伪自然的,但是却是让人兴奋的,可以表达神圣,邪恶,极端庞大的一种做法。3,水平旋转与飞跃这是很简单的,其实有良好立体声哈斯定理基础的都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也是使用很多,也是比较初级的一种环绕声使用方法,什么浪扑面而来,什么嗖嗖的旋转一类的,在此就不骗稿费了,不做赘述。4,更强大的解析度我们发现在自然界中,由于信号基本都是点声源,所以我们可以更好的使用我们的鸡尾酒会效应来提高在嘈杂声音中的解析度,这里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声像都是在空气中的叠加,这是一种AIR SUMMING,就像同期录音中我们无法割舍的融合度与清晰度的完美结合。但是如果处于电信号的叠加中,不论多么强大的SUMMING技术基本也无法做到像空气和厅堂这样的有创造性,可能在未来会出现,但是现在的技术还是达不到的。多声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重现点声源与氛围感,但其实近似于无限多的声道才可以再现自然声场中的详细定位,正是由于更多的声道,不论是虚拟声像还是作为单声道使用,都让我们的解析度比立体声大大提升。这让声音变得更具创造性。最后综上所述一下,在下一个惊艳的统治性系统来临之前,5.1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就在于系统搭建成本与效果的优质平衡。这个世界上的大众产品,永远都不会是最好,而是最巧。
5.1声道的兴起,基于两点。首先是硬件环境出现了70mm Todd-AO胶片6声轨。在年,Fox已经开始使用70mm胶片。到了1955年,制片人Mike Todd与美国光学公司合作推出了改进的70mm胶片系统,并展示新片《俄克拉荷马》,次年上映了《80天环游地球》。这个新的70mm胶片系统叫做“Todd-AO”,AO是美国光学的缩写。Todd-AO不仅将过去35mm胶片的帧速从24帧提高到了30帧,也使用了Todd两年前开发的6通道磁声轨音频系统。它虽然是70mm胶片,但实际上影像画幅的尺寸和65mm胶片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齿孔两侧各增加了2.5mm的胶片宽度,来记录更多的音频信息。音频的记录方式,也从35mm胶片的光学记录,变成了磁性氧化物沉积记录。其次是软件上Dolby Lab对6个声轨的分配重新做了设定。Todd-AO的6声轨原始设定,是左—左中—中—右中—右—环绕。其中五个声道都位于前方。60-70年代有大量牛逼电影是采用Todd-AO,或MGM及Panavision研发类似Todd-AO的70mm胶片拍摄的()。但是制作单位并未都采用Todd-AO的6声道设定,很多时候是四声道(没有左中和右中声道),因而这些磁轨实际上是浪费掉的。到了1976年,MGM拍摄的电影“Logan's Run”,采用了Dolby Lab的降噪技术。Dolby由此机会,对Todd-AO的6声轨做出了调整,成为左—低音—中—低音—右—环绕,将原来被闲置的左中和右中声道利用起来,负责低频信号的增强( LFE,low-frequency enhancement)。它与Dolby之前的Stereo Matrix「立体声矩阵」四声道的设定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只是增加了两个LFE声道,对电影院的硬件改变非常小。新的四声道+低频增强设定,最初叫做Dolby Stereo 70 mm Six Track。后来改进成为两个环绕声道和一个LFE声道,被称之为Dolby Surround。此时它的两个环绕声道信号是一样的,因此仍然是四声道系统。80年代初期,35mm胶片实现了光学数字声轨,亦可容纳6个甚至更多的声道。70mm胶片因为价格昂贵,逐渐失宠。大部分电影公司只用70mm胶片拍摄部分特殊镜头,而电影发行主要是使用35mm胶片+光学数字多声道伴音系统。1987年,Dolby推出了改进的Dolby Surround技术,叫做杜比定向逻辑(Dolby Pro Logic),对矩阵进行了编码改善,例如增加了环绕声道的延迟,对两个环绕声道的信号作出相移。Dolby Pro Logic是应用于家庭影院的技术。1992年,Dolby Digital开始在电影院提供原生独立5.1声道音频信号,实现完全独立的五个声道(左前置—中置—右前置—左环绕—右环绕)加上LFE。2000年,家庭用Dolby Pro Logic II 问世。DD和DPLII,才是真正的现代5.1声道。整个过程大致如下(红色部分为每个阶段所发生的改进环节):现在还有70mm胶片电影么?有,IMAX就是。但它可能不是用70mm胶片拍摄的,只是制作拷贝和放映的时候使用了70mm胶片。(以上答案内容涉及的历史时间未经严格考据)
推荐鬫欧礼老师的回答。以下回答已经不完全针对本题,有一定知识扩展。首先简单介绍与5.1相关的技术历史。01. 30年代贝尔实验室最早提出的左中右立体声系统,在华盛顿的音乐厅用三个声道的系统通过电话线直播了在费城的现场演出,指挥是Leopold Stokowski。02. 40年代迪斯尼的幻想曲Fantasy及Fantasound立体声系统。Fantasound有四个光学声迹,其中三个对应银幕后的左中右音箱,第四轨则是用来控制另外三轨的回放音量,具体原因后面说。同时还有左中右环绕音箱,但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播放和主声道相同的内容,通过Panpot实现声音扑面而来前后移动的效果。Leopold Stokowski的名字和幻想曲是连在一起的。这个二流的音乐家对于电影声音的确做出很大的贡献。但Fantasound太贵,太复杂,一共只卖出去两套。
Fantasound的光学声迹:
Fantasound的声道分配简图:03. 50年代宽银幕所带来的多声道系统,Todd-AO,Cinerama,CineScope。
由于电视对于电影带来的冲击,宽银幕,70mm等纷纷走进电影院中,以「大」来拉开和电视的区别,更大的画面,更大的音量。03.1 Cinerama
使用一整本35mm宽磁记录七轨声音,分别对应银幕后的5个主音箱,左环,右环。Cinerama的放映系统由三台放映机构成,银幕宽达175英尺。
Cinerama放映系统:
Cinerama所使用的宽磁录音机:
03.2 CineScope
最著名的就是变形宽银幕镜头,35mm胶片用变形镜头拍摄,用变形镜头放映。而声音则是四个声道,左中右环绕也就是LCRS,分布和后来的杜比424系统一致。磁性记录,声迹在胶片的左右两侧的尺孔的两侧。但是因为磁性声迹在放映过程中极易磨损,在较多次数放映后,磁性声迹音质劣化明显。另外CineScope还有一种增加一轨单声道的光学声迹的版本,这也在日后被Dolby Digital采用。
CinemaScope磁迹分布:
带有光学声迹的CinemaScope声迹分布:
03.3 Todd-AO
主要是一个放映格式,将70mm胶片留出左右各2.5mm宽度给声音。磁性记录,6声道,但分配给银幕后方音箱5个,只留一个给环绕。后来主要用于将35mm原底的内容放大到70mm胶片上做拷贝放映,具体可参看@堂主。顺便说一句,Mike Todd曾经在Cinerama,清楚的意识到它的缺陷所在,因此后来找到AO开发出Todd-AO。Todd-AO也是杜比出现之前70mm胶片的放映标准。Todd-AO至今依然是好莱坞著名的音视频后期公司。
Todd-AO的磁迹分布:
04. 60年代杜比降噪系统DolbyA,主要用于磁性录音的降噪。
04.1 Dolby
主角终于出现了,降噪表面是降低噪音,实质上提高了模拟录音的动态范围,意味着有限的空间里可以容纳更多的声音信息。
最大的屏幕最响的声音,影像上将70mm胶片横向放映,而不像Cinerama那样用多台放映机;声音则延续Cinerama的35mm宽磁高转速还音系统,只是轨道分配有所不同,左中右左环右环外还有一个Top Centre声道。并配备了独立的高功率低音系统。
IMAX与其它格式的对比:70年代DolbyA降噪用于光学声迹降噪,424系统诞生,基于Todd-AO的杜比多声道磁性声轨用于星球大战,现代启示录等影片。杜比联合柯达和RCA共同推出了立体声光学声迹,正是因为降噪器的应用才使得胶片能够承载两轨足够动态范围的光学声迹。
之后,杜比将CineScope的环绕声方案LCRS,通过矩阵编码方式,编成两轨,以光学声迹记录在放映拷贝上,并在放映时通过矩阵解码还原为四个声道,也就是424系统。
杜比立体声的光学声迹:
杜比立体声的四声道还原:
星球大战采用了杜比的Baby Boom,改进自Todd-AO的声音系统,主要就是采用了DolbyA降噪器,并将左中和右中改为LFE声道,以增强电影声音的响度。
Baby Boom和Split Surround的声迹
Baby Boom的声道分布:而后现代启示录则第一次确立沿用至今的5.1声道分配方式,声音记录则是Todd-AO,被称为Split Surround。
Split Surround的声道分布:
80年代Dolby SR降噪系统。
SR为模拟光学声迹带来最佳的声音品质。
SR不仅仅是降噪,杜比把更多的私货挟藏在里面,比如动态范围的控制,均衡等等,一方面推动电影声音技术和创作的进步,一方面也建立了极为牢固的行业标准。
90年代Dolby Digital,DTS,SDDS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各种多声道数字格式出现。轨道分配方式几乎都沿用了Split Surround所确立的标准。
区别主要在记录方式上:Dolby Digital的数字声迹在单侧尺孔之间,并使用模拟光学声迹作为备份,源自CineScope。
DTS只在胶片上记录时间码,而将声音存储在外部光盘,双系统,源自Cinerama-IMAX。
SDDS则继承了Cinerama的屏幕后5声道,观众席双声道环绕的方式,外加LFE。
主流数字声轨在胶片上的位置:
啰嗦以上,我们可以看到,5.1系统包含三前LCR,二后LsRs,和.1LFE。
前三从30年代就提出,在50年代因为银幕尺寸革命一度提升为前五前,最终还是回到三前,当然还有SDDS的回光返照。
二后从Fantasound为了体现声音前后移动开始出现最初概念,并在50年代得到单声道版本的普及,并出现双声道的尝试,由于相对而言地位不高,所以直到数字时代才确立双声道的环绕声。
LFE的前身我个人理解是IMAX的低音分配系统,但当时仅仅是从其余声道中分割出低音信号再进行放大,正是现在很多假5.1的做法。真正的LFE还是Baby Boom,算得上是杜比的贡献吧。
声像移动Panpot的概念最早也是来自Fantasound,直到今天的Dolby Atmos还在延续这个创意。
至于采用最终采用以上配置的原因,鬫欧礼老师说的很清楚了,我不重复。
另外我还想再就几个关键词多说几句,频响/动态/同步/成本:
35mm宽磁的音质极佳,拥有极好的频率响应和动态范围,我估计至今可能都还有电影会以35mm宽磁作混音母带,为的就是它自然的模拟特性曲线,这一点可以类比胶片。据说当年角斗士的国际声素材拿到上海电影技术厂,就是35mm宽磁(一般都是DA88),混音工程师对那音质如痴如醉。这么好的音质在50年代就已经采用,却无法普及,原因很简单,1.太笨重,2.太贵,3.声音和画面如果在发行拷贝阶段还是分开的,会带来太多的麻烦。
光学声迹的优势则是成本低,不存在同步问题,不存在额外存储问题,但受限于胶片尺寸和化学特性,频响和动态都很差,直到杜比推出了降噪系统后,才能够实现在35mm胶片厂记录两轨光学声迹。
拷贝上的磁性声迹特点介乎上述两者之间,最大的缺点是较易磨损,CineScope的35mm磁性声迹就会在多次放映后磨损严重而音质严重劣化,相对来说Todd-AO的情况会好些。
当光学声迹通过降噪系统获得了可以让人接受的动态范围之后,424的系统逐渐的称为主流,并且又通过SR的无缝升级,杜比进一步巩固了模拟四声道系统的地位,这样就基本走过了20年。而70mm上的六声道磁迹方式一直处于高端路线,直到20年后数字技术逐渐成熟,杜比推出了与模拟系统较好兼容性的Dolby Digital,用AC3的压缩方式将6个声轨以数字方式用更少的空间和画面存放在一起,并用SR的模拟光学声迹备份,尽管不是最佳音质,却最终很好的融合了频响,动态,同步,成本这些关键词。
——————————————————————————
以下为简答部分,有些地方不严谨,供参考。
这个问题可以扩展多讲,我先简答:5.1提出之前主流的环绕声制式是dolby SR,也就是424。还音时有屏幕后的三个主音箱负责左中右三个主声道,环绕声单声道由悬挂在影院左右后墙的一组喇叭来完成。之所以不能增加更多声道是因为当年的声音是在胶片上的光学声迹,空间很宝贵,实际上只编码记录了两轨,通过dolby的解码器还原成4个声道。当数字技术成熟后,环绕声道的局限性是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声道要管三面墙,所有的数字多声道格式都把重点之一放在环绕声道的数量上。dolby和dts都是5.1,左中右不变,但环绕变成左环和右环,环绕声道的空间感立刻就升级了,不妨想像一下单声道和立体声的区别。还有sony的sdds,7.1。在左右两侧墙各增加一个声道,但效果提升有限。为什么不做更多,因为空间限制,模拟时代胶片的化学特性和面积决定只能有两轨,数字时代,dolby digital数字声轨记录在胶片齿孔之间,dts有专门的dts cd,但还是有空间限制。打个比方,只给你1M的空间,你是选择大约1分钟左右160k码率的立体声mp3,还是两分钟码率/音质更低的mp3?5.1是在那个时代最佳音质/空间比的选择。另外再说一句,424到5.1的升级对于录音棚和影院来说都不很困难,因为音箱排布几乎不用变,这也为5.1的快速推广起到很大作用,但如今dolby强推全景声,收效甚微,很大的原因我觉得还是因为这个升级太麻烦,而且效果又不那么明显,我个人虽然对此很有兴趣,但其实它遇到的是和3d一样的困境。
主要参考来源:
不引用概念,只谈自己的想法。两声道立体声后电影出现了四声道,后环绕提升了声音的包围感,以及一些特殊声音效果的制作,但是没有发展起来,我想是因为仅仅增加包围感来增加成本对观众的影响有限,而看电影的时候声音突然且只从环绕音箱出来其实有些别扭,因为画面是在前面的。然后出现并发展的5.1声道在四声道的基础上增加了中置音箱和超低音音箱,中置音箱的出现使声音有了实中,而两声道立体声我们听到的中声相则是虚中,是从左右两个音箱发声。(详见立体声拾音技术书籍)当我们靠近左音箱,声音则偏左,标准听音位置只有和音箱呈等边三角形的标准听音位置。实中的出现,即使你坐在电影院的最左边,听中置音箱发出的声音还是在中间,从而更符合电影画面。另外超低音的增加,理论上不太清楚,但是我们感受到的所谓身体的震撼都是由于超低音箱,亲身感受下5.0和5.1就能亲身体验出那多出的.1是有多震撼。杜比发展了全新的杜比全景声技术,我想这是继5.1后又一次声音变革。至于我们国家音乐的立体声和环绕声节目的发展,比电影出现的晚,但是今年来飞速发展,尤其是电视台环绕声节目的出现和高清机顶盒的普及,发展迅猛,以后有机会再说~
我就补充一点,题目有问题:5.1是六个声道:左、右、中、超低、左环、右环。
个人经历,4声道到5声道,多了一个中置专门放人声,感觉家庭影院中,人们习惯于人声在正前方,需要一个物理实体来满足这种心理需求,而环绕就需要东南西北四个角落来负责,这样的组合属于简单而凑合。至于是否需要低音声道,立体声,四声道,五声道,甚至七声道更高,你喜欢就可以配,没见很多2.1,4.1,5.1,7.1的?由于人声需要正向性,而低音又是发散性,所以一个音箱就能满足。从简选择,环绕需要四个,而人声和低音各一个,于是就形成了5.1。其实个人感觉,人声的中置声道发展成立体声或许更好,也容易满足hifi需求。低音声道么,是否需要更多音箱就看个人喜好了。ps:个人人为声道和音箱数可以区别看待,每个声道需要最少一个音箱。从这个角度考虑,其实5.1和4.1的区别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单独设置人声中置声道?个人想当然的还是那句话,人们习惯于正面的面对面说话使然,日常生活中后方有人和你说话你会转身面对他说话一个道理。
问个有点关联的内容5.1环绕是不是用在影音娱乐,游戏上面比较多? 比如游戏音箱,耳机,家庭影院等2.1则是用在hifi上面,比如大耳机,书架箱,落地箱上面这个理解对吗?(来源于我看游戏类的音响,耳机经常标榜5.1环绕什么的。以及家庭影院等等。
但是音乐发烧友常用的耳机,包括前段时间入的b&w 喇叭则标榜2.1)理解对的前提下,能否解释下为什么有这种区别,为什么hifi就不用5.1环绕了
图片转自新浪微博@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暴风影音怎么让两个声道同时发一个声道的声音
  暴风影音让两个同时发一个声道的声音,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解决。  点击&查看&选项&音频切换器&选项,分别勾选&启用内建的音频切换&和&启用自定义声道映射&选框,将&扬声器配置框&设为2个&输入通道&,再根据发音所在声道,将前左和前右选项全部勾选为同一通道即可,最后点击&应用&按钮后,左右音箱就会同时发出一个声道的声音了。  暴风影音是暴风网际公司推出的一款视频播放器,该播放器兼容大多数的视频和音频格式。连续获得《电脑报》、《电脑迷》、《电脑爱好者》等权威IT专业媒体评选的消费者最喜爱的互联网软件荣誉以及编辑推荐的优秀互联网软件荣誉。软件特色  1、通过自动侦测用户的电脑硬件配置;  2、自动匹配相应的解码器、渲染链;  3、自动调整对硬件的支持;  它提供和升级了系统对常见绝大多数影音文件和流的支持,包括 :RealMedia、QuickTime、MPEG2、MPEG4(ASP/AVC)、VP3/6/7.Indeo、FLV 等流行视频格式;AC3/DTS/LPCM/AAC/OGG/MPC/APE/FLAC/TTA/WV 等流行音频格式;P/Matroska/MP4/OGM/PMP/XVD 等媒体封装及字幕支持等。配合 Windows Media Player 最新版本可完成当前大多数流行影音文件、流媒体、影碟等的播放而无需其他任何专用软件。软件名称:暴风影音2012软件版本:正式版软件大小:30.79MB软件授权:免费适用平台:Win9X WinNT Win2000 WinXP Win2003 Vista下载地址:&
软件分类导航
最热软件词条排行
热门软件专区排行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无线后置环绕音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