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沃魅族短信闪退闪退

龚进辉:IUNI是怎样一步步被金立抛弃的?
  相较于3月大可乐倒闭引发行业热议,5月IUNI大幅裁员甚至不久后倒闭则低调许多,只有熟悉该品牌的用户由衷感慨其最终结局。回顾过去不到3年的发展历程,IUNI从创办之初的意气风发一步步沦为金立弃子直至黯然离场,时也命也。  IUNI,中文名艾优尼,正如名字给人陌生感,它是一家从来未进入手机市场主流的玩家,与其说是特立独行,不如是实力不济所致。外界普遍认为,在国内手机市场增速放缓的今天,以IUNI的过往表现来看,其倒闭只是时间问题,如今应验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我不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人,作为曾经的U3用户,IUNI倒闭并不妨碍我对它的认可,只是一路走来,IUNI市场表现不仅不能让创始团队和大股东金立满意,更让广大粉丝揪心不已,大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憋屈。我想通过复盘IUNI之败,来警示那些仍活跃在台面上的手机厂商,且行且珍惜。  产品、渠道、营销是手机大战的三大核心环节,缺一不可,加上资本、团队,构成衡量手机厂商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遗憾的是,相比其他厂商,除产品之外IUNI各项优势均不明显,综合实力始终处于行业下游,而且在品牌、营销、资本上栽了不小的跟头。  产品外观、工艺固然重要,但品牌定位必须放在首位,持续高层动荡使IUNI在品牌定位上反复更迭,难以给外界统一的品牌形象。2013年,主打互联网手机的小米突飞猛进,给“中华酷联”等背靠运营商的玩家造成巨大冲击,业界掀起一股学习小米热潮,纷纷成立互联网品牌狙击小米,金立也不例外。 &#年11月,打着“以小米反小米”旗号的IUNI正式起航,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其中金立投资1600万元,金立董事长刘立荣个人出资400万元。关于IUNI与金立的关系,彼时IUNI总经理何骁军这样描述,“IUNI除共享金立供应链、社会服务渠道外,完全独立运营。”  何骁军这一表态并不出人意料,对于金立这种传统手机厂商而言,以内部创业的方式实现转型互联网难度极高,合理的路径是投资一家以互联网人才为主的手机品牌,开放自身供应链、生产、渠道、售后资源加以扶持,以别动队的方式出击。尽管IUNI极力澄清并非金立子品牌,自身保持独立运营,但与金立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外界把其视为金立转型互联网的尝试,有实力不俗的亲爹金立撑腰,当时普遍看好IUNI发展前景。  IUNI全称为I am unique,传递产品、用户和生活充满个性品位的品牌主张,以不断创造“设计、性能、价格”的黄金三角产品,为“有品青年”带来全新的移动生活体验。换言之,IUNI主要面向追求品质生活的年轻人,对手机品质、品牌价值的重视超过价格,即拒绝性价比。  至于“以小米反小米”,我理解为IUNI既学习小米长处,又与小米形成明显区隔。所以,IUNI在电商销售、社会化营销、社群运营等方面与小米如出一辙,最为外界津津乐道的不同之处在于走极简路线的IUNI OS,它是业内首个零预装的定制化ROM,拒绝第三方强制预装应用,将应用选择权交还给用户,整体界面清爽、干净。  经过前期预热之后,2014年3月,IUNI首款产品U2迎来首秀,售价1799元,其走性价比路线让人颇感意外,而且对标小米3意图明显,一个新兴品牌敢于挑战渐成气候的小米,不禁让人为其销量捏把汗。果不其然,U2上市后半年内,月均销量不到1万台,总销量不到5万台,让月销量超百万台的金立颇为尴尬。  在我看来,U2销量惨淡的根源恰恰是“以小米反小米”,其高度模仿小米模式,而主打纯净的IUNI OS又无法体现充分差异化,导致自身劣势暴露无遗、优势无法凸显,自然活在小米阴影之下。IUNI出师不利,品牌调整势在必行,当时金立已与小艾手机CEO霜梅接触,双方试图改变IUNI的品牌定位,未来倾向于定位女性手机,这让一手创办IUNI的何骁军颇为不爽,于是负气出走。 &#年10月底,霜梅正式接任IUNI CEO,谈及加盟IUNI后与金立的分工协作,她表示,“我是带着资本加入了IUNI,金立依旧是大股东,团队多数还是IUNI原班人马,我只带了部分设计师。操盘上,IUNI产品设计、规划、营销等IUNI拥有独立权,技术研发、渠道、供应链、制造等与金立共用。”  上任后为了鼓励团队,霜梅和金立分别拿出部分资本让团队持有,金立、IUNI与团队成员持股比例为4:3:3。稳定后方之后,她开始朝着打造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手机迈进,“手机细分市场的空间很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款真正适合女人的手机,加入IUNI我希望能做出一款懂女人的手机。”以男性用户为主的IUNI突然转向女性市场,品牌定位变化不可谓不大,市场教育成本随之上升,对于急需打响品牌知名度的IUNI无异于雪上加霜。 &#年4月,霜梅主导的首款产品i1上市,市场反响平平,一个月后便黯然离职,匆匆结束7个月IUNI之旅。事实上,i1只是一款过渡产品,女性旗舰手机计划第三季度上市,霜梅的离开不仅意味着IUNI推出女性旗舰手机遥遥无期,更为现实的是,宣告品牌定位二度失败。  与前任何骁军出走惊人相似,霜梅离开IUNI主要有两大原因:一、i1上市后销量不佳,没有达到预期销量目标;二、霜梅与金立在产品定位上产生分歧,打着女性手机旗号的i1仍然延续IUNI此前的产品风格,而霜梅希望打造一款兼具时尚外观设计和贴心应用、服务的女性手机,“真正的第一款女性手机还没有推出来,就与金立方面在定位上产生分歧。”消息人士透露。  一朝天子一朝臣,霜梅出走在IUNI内部引发剧烈动荡,不少中高层相继离开,造成市场部、设计部和公关部等多方面人才流失,U2和i1接连销量不佳重挫团队士气,与小米、魅族等手机厂商疯狂扩张团队形成鲜明对比。在我看来,IUNI杀入手机市场时机并不晚,与荣耀单飞、一加成立几乎同时间进行,境况却呈现天壤之别,一副好牌硬生生打成了烂牌,不仅日益消磨金立的耐心,也使自身在手机市场处境愈发危险,此时IUNI倒闭迹象初露端倪。  3个月后,IUNI创始人之一的童合心携部分创业元老高调回归IUNI,他骨子里透露出一股不服输的气派,直言手机红海仍有突围机会。与何骁军重视年轻人类似,童合心治下的IUNI也主打年轻人,不过品牌理念从“有品青年”变为“纯简白”,即IUNI OS纯净、极简设计风格、白色为产品主色调,处处强调IUNI与众不同的格调。  不可否认,IUNI“纯简白”全新品牌理念的确立,的确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品牌辨识度陡增,使用户更容易记住。不过,童合心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品牌辨识度是建立在品牌知名度的基础上,没有知名度的支撑,品牌再与众不同在用户眼中也只是过往云烟,无法有效沉淀用户,加上前两次品牌定位探索以失败收场,推广成本的上升使IUNI错过了打响知名度的最佳时机。  所以,2015年9月N1发布时,IUNI给我的感觉不是一个已经在手机市场摸爬滚打2年的品牌,而仍是一个新兴品牌。尽管发布会极具吸精效应,品质、价格也诚意满满,但用户对品牌的陌生感成为销量转化的最大障碍。在各大厂商的疯狂围堵下,N1销量不出意料地惨不忍睹,始终没有成为市场主流产品。  导致IUNI在手机市场存在感越来越低的根本原因是销量不佳,而销量不佳绕不开营销这一永恒话题。除了陌生的读音阻碍用户记忆,IUNI 3年来在营销上用“毫无建树”来形容并不为过,不仅与业内盛行的撕逼大战绝缘,而且广告投入、创意营销也乏善可陈。  尽管IUNI主打年轻人,但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微乎其微,比小众品牌还小众。早在品牌发布之初,何骁军曾承认品牌存在劣势,但他坚信高性价比产品将弥补短板,“对我们而言,产品溢价胜过品牌溢价,我们会强调产品溢价,把产品放在第一位。”  他进一步表示,“IUNI将会利用产品冲击消费者的防线,给予他们无可抵御的惊喜感和价值。”不过,产品溢价只是何骁军一厢情愿的想法,手机厂商不可能靠一款产品打天下,即便产品再出色,也面临迭代升级,而品牌才是真正与手机厂商如影随形的重要因素,走品牌溢价路线才是明智选择,产品溢价路线注定行不通,高举高打的努比亚销量不佳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何骁军坚持“质量第一、品牌第二”策略,使IUNI从一开始便处于被动状态,后期拓展市场愈发艰难,面临叫好不座的尴尬。事实上,IUNI在营销上一直没有显著突破,鲜少出现在科技媒体版面、几乎没有广告投放,霜梅接手IUNI 4个月后也被迫承认,“2015年最大的困难就是品牌和营销,原先IUNI的问题也出在这里,品牌和销售没有形成统一。”  或许我一味批评IUNI营销断档难以让人信服,我不妨举两个例子来证明。一、IUNI官微停更,作为企业对外发声的重要通道,IUNI官微竟然停更50多天,导火索是霜梅离开造成IUNI人事地震,IUNI整体营销实力原本就落后友商一大截,而且营销阵地少之又少,官微停更使其更加默默无闻。  二、IUNI更换品牌标识没有任何配套宣传,抛开IUNI新Logo奇丑无比不谈,3月更换品牌标识竟然一笔带过,没有任何宣传推广,这与2月金立更换品牌标识铺天盖地的宣传大相径庭,传统手机厂商出身的金立尚且意识到品牌换标宣传的重要性,注入互联网基因的IUNI竟然不知或即使知道也按兵不动,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当时我出于好奇询问IUNI公关,对方回复称还不到宣传时机,后续会大规模推广,可惜等不到宣传IUNI便已倒下。  值得注意的是,N1发布会后,童合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IUNI拒绝撕逼营销,坚持走创意营销之路,他对团队90后年轻人想出举办无观众发布会、几十辆白色专车摆出IUNI造型的创意颇为满意。不过,IUNI的创意营销实力也仅局限于此,此后社交平台再没有出现令人惊叹的创意,春节期间难得砸钱拍摄的微电影也反响平平,加上童合心个人影响力有限,最终IUNI在营销突围战慢慢沉沦。  我隐隐感觉,过度强调产品逼格的IUNI天然排斥营销,甚至对友商屡试不爽的撕逼营销颇为不屑,不重视营销驱使其始终无法跳出“自己玩”的怪圈,容易自我陶醉而忽略外界观感,导致不接地气和存在感缺失,自然在友商强大的营销攻势下败下阵来,这也就是解释了IUNI倒闭时既没有引起行业热议,也没有唤醒大众曾经的记忆。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任何企业都不能小看投资人的力量,尤其在对资金规模要求极高的手机行业,投资人的表态至关重要。手机行业巨头林立,融资并不多见,如果IUNI果真独立运营,那应该像小米那样经历多次融资。不过,3年来IUNI从未对外披露融资进展,原因只有一个:金立不断向其输血。  同时,IUNI两次换帅背后都有金立的强势介入,后者动用资本这一无形指挥棒遥控IUNI的一切。所以,IUNI从成立第一天起就在金立的掌控中,其宣称的独立运营只是镜中月水中花。有趣的是,IUNI经过多次股权变更,股东都是清一色的金立高管,与公司注册相同,最终仍是金立持股80%、刘立荣持股20%,坐实了IUNI就是金立子品牌,金立的态度直接决定IUNI命运走向。  前文提到IUNI两次换帅原因雷同,一是产品销量不佳,未达到预期目标,二是管理层与金立就品牌定位产生分歧。在我看来,产品销量不佳可能使何骁军、霜梅“下课”,并未到非出走不可的地步,而与大股东金立产生分歧才是其“下课”的真正原因。让我好奇的是,金立在霜梅上任之初支持IUNI朝女性手机方向发展,之后又突然反水,导致女性旗舰手机进展缓慢,态度反复让人捉摸不透,这一变故也使原本处境堪忧的IUNI更为被动。  如果说品牌定位不清晰、营销不给力让IUNI拓展市场不顺,那么金立停止输血则直接导致IUNI灭亡。当然,IUNI资金链断裂并非朝夕之功,主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IUNI持续亏损。众所周知,应用预装是手机厂商的收入来源之一,尤其在价格战当道、利润率低的大环境下,手机玩家更是视应用预装为救命稻草,不容有失。对于初出茅庐的IUNI而言,零预装固然可以赢得一定的口碑,但也把自己推向悬崖边缘,损失一大笔应用预装收入后,IUNI只能寄希望于增值服务盈利,前提是销量可观。  事实上,IUNI走高性价比路线相当于亏本卖产品,加上没有稳定的应用预装收入支撑,账上资金一天天在减少,而U2、U3、i1、N1均陷入销量困境,使IUNI自我造血能力不足,持续亏损在所难免,盈利变得遥遥无期。资金成为IUNI扩张的一大短板,产品研发、渠道建设、品牌营销均跟不上对手脚步,陷入恶性循环,掉队在所难免。  值得注意的是,激进的高性价比策略不仅是IUNI亏损元凶,也是用户体验的一大杀手。2014年8月发布的U3采用骁龙801、2K屏的超前配置,市场价在3000元以上,U3定价仅为2000元,亏损不可谓不大。同时,由于IUNI体量较小,无法获得高通足够重视,U3过热引发用户疯狂吐槽,IUNI与高通多次沟通未果。为吸取U3教训,N1采用成本相对低的联发科芯片,用户体验也得到保障。  第二阶段是金立不再投资IUNI。表面上看,金立不再为IUNI续命是其倒闭的直接原因,但背后深层考量值得推敲。一方面,IUNI市场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始终没有进入手机行业主流,存在感和话语权极低,加上持续亏损,逐渐消磨金立的耐心,不得不重新思考对IUNI的定位,后者像个无底洞,投入越大亏损越大,而且无法在市场翻起大浪,抛弃成为金立的唯一选项。  另一方面,金立发展风格类似于OPPO、vivo,立足线下,在全国各级市场建立毛细血管般的零售体系,电商销售并未占主导地位,当意识到借助IUNI抢占电商这块大蛋糕无望后,金立迅速调整发展策略,抛弃IUNI强化自身线上优势,重点猛攻社会公开渠道和运营商渠道,同时配套的品牌、营销跟上。  相比渠道建设有条不紊地展开,今年金立品牌、营销动作频频更引人注目。2月,金立更换全新的品牌形象,树立年轻化、娱乐化的品牌调性;7月签约冯小刚、余文乐为品牌代言人,并冠名《我们战斗吧》《笑傲江湖》等多档综艺节目。刘立荣曾表示,金立今后将投入超过8亿元用于市场、10亿元用于推广品牌。  不难看出,为缩小与OPPO、vivo的差距,金立高额投入势在必行,反观扶持半死不活的IUNI并非当务之急。所以,金立在渠道建设、品牌营销上全面发力,形成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发展基调。值得注意的是,手机行业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大势所趋,IUNI专注线上尚且吃力,涉足线下更是困难重重,金立夯实自身优势是明智选择,IUNI悲情结局成为定数。  种种迹象表明,曾经被金立寄予厚望的IUNI,不但没有成功狙击小米、在手机行业占据一席之地,反而因表现不佳而一步步沦为金立弃子,命运多舛不禁让人唏嘘不已。与其说金立决定独挑大梁加速IUNI灭亡,不如说IUNI高层多次重大决策失误亲手埋葬了自身前途。避重就轻:YunOS汽车缘何刻意回避谷歌、苹果模式?
7/11 14:35
  日前,阿里巴巴集团和上汽集团发布了搭载YunOS 操作系统的互联网汽车荣威RX5系列。对此,阿里认为这是全球首款真正实现量产的互联网汽车,业内对此也是赞赏有加,这里先不谈YunOS给汽车带来了怎样的功能,纵观整个发布会的介绍,其实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也是最为困惑的是,这款基于YunOS的车载互联系统和应用是独立于手机而存在和实现的。  众所周知,提及智能或者互联的车载系统(生态),业内首先想到的是苹果的CarPlay和谷歌的Android Auto。尽管功能上有所差异,但它们的工作原理相似,即一旦用户把智能手机通过数据线与汽车相连,手机中的地图和导航、音乐以及其他选定的应用就会整合并投射到汽车仪表盘显示屏上。也就是说苹果和谷歌的车载互联系统是其手机或者说是手机生态系统的延伸。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全球两大智能手机生态系统的厂商要采取借助手机生态系统的做法而阿里却反其道而行之,舍近求远,让自己的车载互联系统脱离、独立于手机或者说手机生态系统之外呢?    业内知道,YunOS发布的最初目的是希望在智能手机产业中打造出独立于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生态系统之外的第三极,但其自2011年发布后一直不温不火,采用者多为在智能手机市场处在边缘化且定位市场(小城市及农村)不具影响力的厂商,直到其投资魅族(以金钱换市场)才有所好转。尽管如此,YunOS去年的装机量也仅为3000万部,虽然阿里的目标是到今年底,YunOS的手机预装量要实现1亿部,但由于合作伙伴手机存在的刷机现象及合作厂商在产业中影响力有限等因素,即便是实现了1亿部的目标,也只是图个虚名,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    其实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经历了5年左右时间的发展,YunOS在智能手机产业中并未形成对于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生态系统的真正竞争力,此时进军车载互联系统如果采取和苹果及谷歌相同的姿势(手机生态系统的延伸)无论在宣传还是实用的角度均会显出自己的弱势。  那么接下来的是,阿里这种独立于手机生态系统之外的车载互联YunOS和其在手机生态系统中(采用与苹果和谷歌相同的投射模式)YunOS带来的功能和体验究竟有什么质的区别吗?要知道,导航、语音、娱乐等这些此次YunOS在车上实现的功能都是可以用手机投射的方式来实现的。    当然,也许有业内人士(包括阿里)会称,阿里是要单独打造基于YunOS的车载互联生态系统。    针对于此,我们首先质疑的是,阿里真的有必要单独打造一个针对汽车的互联生态系统吗?  毕竟对于汽车用户来说,多数情况下他们在汽车中的移动应用与智能手机中的应用并不二致。更为重要的是用户的使用习惯。据市场研究公司JD Power去年发布的《2015年驾驶报告》显示,许多美国司机都在避开一些所谓的车载新技术。例如对于21-38岁的年轻一代司机,他们仍然习惯于依靠自己的智能手机,而非使用汽车上的联网功能来搜索附近的服务或使用他们喜欢的应用(注意这是此次YunOS汽车的一大卖点)。而据来自销售采用了苹果CarPlay的汽车经销商的反馈,用户之所以会选择该车,主要是因为它的外观和体验与他们所使用的设备(手机))类似。    其次是就算是阿里有此雄心,是否具备这样的实力?  要知道当年特斯拉也希望利用自己的汽车(硬件本身)打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立车载生态系统,但最终的结果是特斯拉放弃了这个念头,转而采取了与苹果和谷歌类似的投射方式,将苹果和谷歌的手机生态系统直接投射到自己车中的屏幕上供自己的用户使用。可见独立打造一个互联汽车独立生态系统的难度。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平台或者说生态系统之争总是伴随着各种不同硬件品牌和合作伙伴的支持,据据市场研究公司HIS的报告显示,谷歌Android Auto今年将支持40款车型,CarPlay支持的车型将达到约100款,而到2020年整合CarPlay和Android Auto的汽车将分别达到3700万辆和3100万辆,比例分别为43.5%和36.5%,两者相加接近80%的占有率。而二者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合作伙伴与其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庞大的用户基数、成熟的移动生态系统和简单易行的进入车载互联系统的方式(简单的投射,对于苹果、谷歌及与之合作的汽车厂商适配的技术、成本等均比独立打造独立于手机生态系统要容易和节约得多)密切相关。    而提及进入车载互联系统的方式,采取独立打造汽车互联系统的方式是否会增加用户的成本也是个待解的疑问。这里仅以YunOS自己为例,如果用户本身就是YunOS手机的用户,而独立的YunOS车载互联生态系统中的部分主要功能和应用在手机中就可以实现,但由于YunOS车载互联生态系统可以脱离手机使用,那么这势必造成YunOS手机“二选一”,但却重复买单的情况。其实不仅是YunOS用户自身,对于多数手机用户来说,均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此次基于YunOS系统互联汽车的发布,阿里以避重就轻的方式进入,其噱头大于实质,且核心目的是掩饰YunOS在智能手机产业中竞争的乏力和进入汽车互联生态系统根基的缺失。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孙永杰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article/.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虎嗅网(huxiu_com),定时推送,福利互动精彩多&&& 参与本次“环保公益论坛”的嘉宾有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谢玉红、网易传媒总编辑曾光明、魅族副总裁李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以及明星代表江疏影,论坛由网易直播中心高级总监庄稀海担任主持。其中,对于在手机电子污染日益严重的环境下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和担当,李楠认为“环保并非仅仅是政府的职责,而是所有人的责任”,并分享了魅族作为企业承担环保责任的经验。         &#年,李楠率领团队引领行业,以提升行业及消费者环保意识为主旨,率先启动了名为“mCycle”的废旧手机回收项目。魅族mCycle采取的方式是,由魅族牵头,促成“手机企业+回收网站+环保工厂”三方合作联动,发挥各自擅长的业务优势,从宣传推广,到线上下回收入口,再到环保处理,形成一条完整的手机环保回收产业链和生态系统。  近期,魅族还联合网易开展了“Let's blue捐赠废旧手机大型公益策划”活动,借助明星、媒体以及权威机构的号召力,引起公众对于电子污染问题的重视,
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环保手机回收。      被问及是否担心同行业开展类似项目会让魅族失去优势,李楠回答在解决环保问题上,“魅族跟所有竞争对手是合作伙伴的关系”,他希望魅族能带动整个手机行业来推动手机环保回收,为环保做出更大的贡献。目前mCycle项目已初见成效,从去年8月项目启动至今,回收旧手机4万余部,回收品牌扩充到13个,可参与回收达550多种型号,计划在2016年底可回收机型将扩充至1500种以上,线下回收的实体店数量也将继续扩大。    本文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责任编辑:王真_NT5228搭载了YunOS的互联网汽车 不过是噱头罢了?
7/12 13:36
网易跟帖爬虫
  (原标题:搭载了YunOS的互联网汽车,不过是再一次的“噱头大于实质”罢了)  此次基于YunOS系统互联汽车的发布,阿里以避重就轻的方式进入,其噱头大于实质,且核心目的是掩饰YunOS在智能手机产业中竞争的乏力和进入汽车互联生态系统根基的缺失。  日前,阿里巴巴集团和上汽集团发布了搭载YunOS操作系统的互联网汽车荣威RX5系列。对此,阿里认为这是全球首款真正实现量产的互联网汽车,业内对此也是赞赏有加,这里先不谈YunOS给汽车带来了怎样的功能,纵观整个发布会的介绍,其实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也是最为困惑的是,这款基于YunOS的车载互联系统和应用是独立于手机而存在和实现的。  众所周知,提及智能或者互联的车载系统(生态),业内首先想到的是苹果的CarPlay和谷歌的Android Auto。尽管功能上有所差异,但它们的工作原理相似,即一旦用户把智能手机通过数据线与汽车相连,手机中的地图和导航、音乐以及其他选定的应用就会整合并投射到汽车仪表盘显示屏上。也就是说苹果和谷歌的车载互联系统是其手机或者说是手机生态系统的延伸。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全球两大智能手机生态系统的厂商要采取借助手机生态系统的做法而阿里却反其道而行之,舍近求远,让自己的车载互联系统脱离、独立于手机或者说手机生态系统之外呢?  业内知道,YunOS发布的最初目的是希望在智能手机产业中打造出独立于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生态系统之外的第三极,但其自2011年发布后一直不温不火,采用者多为在智能手机市场处在边缘化且定位市场(小城市及农村)不具影响力的厂商,直到其投资魅族(以金钱换市场)才有所好转。  尽管如此,YunOS去年的装机量也仅为3000万部,虽然阿里的目标是到今年底,YunOS的手机预装量要实现1亿部,但由于合作伙伴手机存在的刷机现象及合作厂商在产业中影响力有限等因素,即便是实现了1亿部的目标,也只是图个虚名,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  其实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经历了5年左右时间的发展,YunOS在智能手机产业中并未形成对于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生态系统的真正竞争力,此时进军车载互联系统如果采取和苹果及谷歌相同的姿势(手机生态系统的延伸)无论在宣传还是实用的角度均会显出自己的弱势。  那么接下来的是,阿里这种独立于手机生态系统之外的车载互联YunOS和其在手机生态系统中(采用与苹果和谷歌相同的投射模式)YunOS带来的功能和体验究竟有什么质的区别吗?要知道,导航、语音、娱乐等这些此次YunOS在车上实现的功能都是可以用投射的方式来实现的。  当然,也许有业内人士(包括阿里)会称,阿里是要单独打造基于YunOS的车载互联生态系统。  针对于此,我们首先质疑的是,阿里真的有必要单独打造一个针对汽车的互联生态系统吗?毕竟对于汽车用户来说,多数情况下他们在汽车中的移动应用与智能手机中的应用并不二致。更为重要的是用户的使用习惯。据市场研究公司JD Power去年发布的《2015年驾驶报告》显示,许多美国司机都在避开一些所谓的车载新技术。  例如对于21-38岁的年轻一代司机,他们仍然习惯于依靠自己的智能手机,而非使用汽车上的联网功能来搜索附近的服务或使用他们喜欢的应用(注意这是此次YunOS汽车的一大卖点)。而据来自销售采用了苹果CarPlay的汽车经销商的反馈,用户之所以会选择该车,主要是因为它的外观和体验与他们所使用的设备(手机))类似。  其次是就算是阿里有此雄心,是否具备这样的实力?要知道当年特斯拉也希望利用自己的汽车(硬件本身)打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立车载生态系统,但最终的结果是特斯拉放弃了这个念头,转而采取了与苹果和谷歌类似的投射方式,将苹果和谷歌的手机生态系统直接投射到自己车中的屏幕上供自己的用户使用。可见独立打造一个互联汽车独立生态系统的难度。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平台或者说生态系统之争总是伴随着各种不同硬件品牌和合作伙伴的支持,据据市场研究公司HIS的报告显示,谷歌Android Auto今年将支持40款车型,CarPlay支持的车型将达到约100款,而到2020年整合CarPlay和Android Auto的汽车将分别达到3700万辆和3100万辆,比例分别为43.5%和36.5%,两者相加接近80%的占有率。  而二者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合作伙伴与其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庞大的用户基数、成熟的移动生态系统和简单易行的进入车载互联系统的方式(简单的投射,对于苹果、谷歌及与之合作的汽车厂商适配的技术、成本等均比独立打造独立于手机生态系统要容易和节约得多)密切相关。    而提及进入车载互联系统的方式,采取独立打造汽车互联系统的方式是否会增加用户的成本也是个待解的疑问。这里仅以YunOS自己为例,如果用户本身就是YunOS手机的用户,而独立的YunOS车载互联生态系统中的部分主要功能和应用在手机中就可以实现,但由于YunOS车载互联生态系统可以脱离手机使用,那么这势必造成YunOS手机“二选一”,但却重复买单的情况。其实不仅是YunOS用户自身,对于多数手机用户来说,均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此次基于YunOS系统互联汽车的发布,阿里以避重就轻的方式进入,其噱头大于实质,且核心目的是掩饰YunOS在智能手机产业中竞争的乏力和进入汽车互联生态系统根基的缺失。  本文来源:钛媒体
责任编辑:丁广胜_NT194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魅族闪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