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空调可以空调静眠模式么

跟师一日一得之理法方药
跟师一日一得之理法方药
&跟师一日一得之理法方药——前言
任之堂的学生,以及中医爱好者,他们都有共同的疑惑,这病怎么治?怎样才能学好中医?我们跟老师学到的最受用的不是临床医技,而是老师学中医、用中医的精神。老师是一个精进的中医行者,他就生活在中医的世界里,他的言行举止从没有离开过中医,他是中医的化身,带领我们去成为中医的化身。
今年春夏之交,老师带领我们二十余人,有学生,有病患,有中医爱好者,到牛头山深处去采竹笋。我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山,高峰的后面还有高峰,山头的那边仍然有更高的山头。不断地有人问,到了没有?老师笑笑说,快了!在老师眼中,翻山越岭,如履平地,辛苦汗出,如若等闲。老师说,体力上的劳动付出,不是受苦,而是一种享受。很多人不理解,但采笋回来后,睡个好觉,对老师这句话才深有领会。老师把学中医、行中医当成是一种享受,如同不断地翻山越岭一样,从来都没有止步的意思。老师抬手一指波澜起伏的群山峻岭,感慨地说,一个山峰再高,它也没有气势。群山峻岭,一峰叠着一峰,像长城一样,像钱塘江大潮一样,像滔滔不绝的长江、黄河一样,那气势就出来了。奇迹在平凡中,平凡的一波叠一波,就是钱塘江大潮,万人瞩目;平凡的一浪接一浪,就是长江、黄河,无数人歌颂;平凡的一个山头连一个山头,就是长城,世界奇迹,中华精神……老师常跟我们说,学中医不在聪明而在韧性,没有投机取巧,而是持久不懈地坚持。我们得到这种精神的片碎,跟师学习,有闻必录。老师说,这就是传承,一浪叠一浪,一山接一山,只有精进日,没有止步时。
高血压是一种时代病,基本上天天都有高血压患者过来就诊。他们第一句话总是说,医生帮我降降压,我血压偏高。或者说,医生,我现在吃某某降压药,效果不太好,你有没有更好的药物来降压呢?老师总是要跟病人做番解释,血脉压力增大是脏腑失调的表现,中医不是去降压,而是去理顺脏腑。这个病人,血压偏高,已经有五六年了,一熬夜,就加重,心情烦躁,头晕头痛,然后吃点降压药来缓缓。刚开始有效,后来越吃越顽固,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是该这样一辈子吃药下去,还是寻求中医治病必求于本呢?老师跟他说,要根治血压不是没办法,你双郁滞,脉势上冲,饮食不节,息怒无常,作息失调。回归正常生活起居,用药就有可能回归正常。他也知道自己的不是,因为都是得病比较久的病人,自己的疮疤自己最清楚。老师只给他开了天麻钩藤饮加丹参、穿破石。他来复诊时说,大夫,我吃这药,比我吃降压药还管用,我现在没吃降压药都不高了。旁边跟诊的学生都很兴奋,他们有些认为用天麻钩藤饮加丹参、穿破石是降压秘方,赶紧抄在笔记本上,而且这丹参、穿破石必须要重用。也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去记这个汤方药物,他去摸病人脉象,发现关郁上越弦硬之象变松缓了,于是点点头,知道病人睡眠质量肯定提高,脾气不再烦躁,这样心性调和,压力自消。还有一些学生,正在问老师,为什么病人血压会高?但见得老师用那最平实的语言解释说,那要因人而异。有人阴虚阳亢,你看树枝失去水分供养,它是不是变得干硬,干硬压力就大,树枝得到雨露滋润就变得柔和,富有弹性,柔和富有弹性,压力就小。所以病人熬夜打麻将,玩手机,看电视,伤了阴分,导致身体五脏血脉干硬,其压力必高。还有人经脉堵塞瘀滞,不通则压力增大,你看浇花的水管,把出水处捏紧,令之堵塞不通,那么管内水压立马增大。你一把管口放松,水压立即变小,恢复正常。病人饮食不节,肥甘厚腻,这些食物积滞堵塞在肠管,脉管,导致管内血液运行不畅,其压力必高。当然还有激动也会导致压力增大,正如你把水管的水开到最大,那管的压力就在不断地增大。你心脏经常激动较劲,泵血压力自然增大。常活在环境压力大下的人群,他们焦急焦虑,心跳加速,情绪不安不稳,这时血压也会跟着变大。这样你只要帮他舒缓情志,养心安神,压力自减。......
所以治疗高血压,没有固定的死方,不能刻舟求剑。来老师这里学习的学生们,有些想找到金刚钻,治疗疾病的特效药,因为民间也有很多单方一味,气煞名医的故事。也有些学生,他是想取偏方秘方,秘方治大病的例子,不是没有,也有很多。他们以为掌握了秘方,就等于掌握了打开疾病之门的金钥匙。也有些学生,他想学到治病的招法,因为这样可以执简驭繁,你如果能够在八纲八法里头不断研修,那治起病来,就可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境地,这样成为一个懂得辩证的中医,就绰绰有余。
更有些学生想要学习医理,明通医道,他们有脚力想往更高处攀登,想要见病知源,寻根问底,看到疾病是怎么发生发展起来的,然后要在哪里下手去截断扭转。
老师说,医门深似海,理法方药都俱全。你们想学什么就有什么,但关键是要打好基础,要每天不断精进。中医看病的过程,本身就是理法方药四个环节,一气呵成,这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开来。你不能研究药物的功效,而忘记疾病是怎么发生,怎么诊断的。就像你有了枪,但没法瞄准疾病,子弹再好也没有用。同时你研究理法很深入,明白病因病机,但又不背方歌药性,这样你可以诊断好病,但治不好。
就像你非常善于瞄准靶心,但枪支没有上子弹或上不了子弹,也没法击中目标。
所以说理法跟方药,是人的两条腿,也是车子的四个轮,缺一不可。同时把它们平衡学好,才能够不断地把中医精进走下去。我们在学习任何一个知识点时,都要用理法方药这条线来去串,串得起来,你就能学好用活,串不起来,就像零碎的珍珠,虽然美丽,但并不能够成为珍品。希望大家能够在此书的基础上,真正打开中医理法方药的门户,学到地道传统的中医精髓!
少想自己,多想别人
十堰当地有个病人,女,四十岁,长期失眠烦躁焦虑,人很消瘦,脾气很焦躁,跟她交流,明显感到有很多“针尖跟麦芒”。因为习惯于抱怨的人,她说话总是带刺。这病人还有老胃病,胃痛厌食。她说,我胃稍好一点,就睡不好觉,觉一睡好,胃又不好,身体十余年以来,从来没有舒服顺畅过。她看病的时候,语气都像是跟医生吵一样,所以很少有医生受得住。但老师听完她的诉说后,又摸摸她的脉说,你这脉象细涩上冲,要改这脉势很难,除非你要把性子改过来,这病才会好得快。如果不改过来,长期这样再冲下去,气血都冲没了。她随着问,该怎么改?老师说,少想想自己,多想想别人,把胸怀放大一点,其实你所急所焦的事情,就那屁大点儿,事后想想都没有什么值得去焦躁的。就像农村的老阿婆一只鸡没喂,一片菜地没浇水,都焦急,惦记着,放不下。老师先给她开黄芪建中汤,并说,不管怎么样,先把吃饭睡觉管住了再说。你这上下这么多病,又头晕脚沉,腰酸目眩,上下交损,我们先治其中,用甘缓之药,治其虚损,培养脾土之气,以滋化源。我们看《黄帝内经》上说了,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又说,阴阳俱不足者,当调之以甘药。这甘缓之药,既能培脾土气,也能缓脉象弦细数之焦急。第二次她又来复诊时,来得比较晚,所以挂的号,排在很后面,又跟我们抱怨说,没看到你们有人挂号,我来得早了,我应该在前面先看。我们跟她说,大家都有排到号,要按照秩序来,不要焦急。她愤愤不平地说,不急,你没失过眠,没体会失眠的痛苦,怎么能不急呢?我们跟她说,治慢性病不在急中求,你急只会加重自己气机的紊乱。我们见过不少失眠的病人,但像你这种焦躁的还是比较少的。老寿星讲吃睡
随后老师就来了,轮到她看的时候,老师问她,服完药后怎么样?她说,不明显,还是失眠。老师问她,那吃饭怎么样呢?她说,胃口稍好一点。老师也知道,如果没有一些改善,病人都很难有信心动力来复诊,便跟她说,十几年的病,没那么快,你只要胃口会改善过来,身体慢慢会有精神了。你还是这个神静不下来,这个神能静下来的话,就好办了。确实,我们一个上午看几十个病人,每个病人一上诊台前,都会给大家一股他的气场,或者是耗散外越的,或者是沉静内敛的,或者是随意和平的,或者是计较偏执的。这个病人是属于典型的耗散外越的,她要说起话来,医生都没她说得多,所以她看过很多医生都没看过几次就走了。
这次来老师说她阴分还不足,虚火还上亢,所以在保证调好胃的基础上,给她用黄连阿胶汤,还是那句老话,先把吃饭睡觉管住再说。用建中汤管的是她的吃饭,用黄连阿胶汤管的便是她的睡眠养生治病之道,无他,眠食而已。眠食乃健康之大药,疾病从这里开始乱,治疗从这里开始有序。有位身心多病的人问老寿星说,为何你身体这么健康,有什么保养秘诀吗?老寿星笑着说,吃好饭睡好觉。这人不解道,大家都吃饭睡觉,怎么有人长寿,有人早衰老。老寿星笑着说,同是吃饭睡觉,每人的心态却是不同的。能够安心当下,吃睡的人长寿,但大部分人吃饭时,心中有百种思索,睡觉时,脑里头有千般较量,连最基本的吃睡都没法保证,这健康云何谈起。
不要吃压气饭
这个方子一下去后,病人再来复诊时,症状大改,性子也大改,我们很少有发现有服药前后性子变化这么大的。好像突然由一个飞扬跋扈状态,变为和气贤惠,并且还带了她的家人过来看病。她一坐在那里就安静地等叫号,也没吵,脸上还带着微笑,轮到她看病时,她才反映会所,吃了药后,睡眠好多了,神经能放松了。我们原先都对这个病人没什么信心,但老师却一直宽心细性地劝导她,老师把一个焦躁的病人对人对事很挑剔的人,变成了和气恭敬的老病号,我们也明白了,为啥老师治的病人越来越多的道理。这次来,。老师在摸她脉,很明显没那么亢了,剩下的就是以前生气抑郁造成的双关郁脉了,所以老师才改成顺其性的治法,用逍遥散的思路调她气机。她又问老师,还要注意什么?老师跟她说,好吃不多吃,胃口好了,也不要吃撑吃伤了,而且人最不应该吃压气饭。这压气饭伤人很重。她不解地问,什么叫压气饭?老师跟她解释说,这压气饭是农村的一种叫法,很多有经验的老人都知道,常吃压气饭的人,会得很多怪病。所谓压气饭,就是你生完小气后,再去吃饭,本身气机紊乱,又用这饭把它压下去,这样久而久之,中焦肝脾,就会劳伤,进而五脏六腑都得不到充分营养的供应。所以容易选疲劳困乏像。她马上反思过来,点了点头,因为过去的她就是经常处于压气饭的状态,人又急又躁,看什么都不顺眼,每天都带着生气去做事吃饭,这样人怎么能不累病呢?后来她隔十天半个月都会来老师这里调理,因为吃完药后,她看起来居然丰满长肉了,再次印证了心宽体胖的这个说法。跟她交流过程中,已经没有那么偏执了,慢慢地好像跟朋友老熟人谈话一样,原来不知不觉她心性也开始转变过来。俗话说,相由心生,心能塑相。又说,人贵语迟,贵体态缓和。大凡富贵相都是不急不躁的。她现在就开始有那缓和相的意味了,刚烈的脾气都下来了。可见这心态对人体的影响有多大啊!
治病像下棋,有先着后着
我们回过来总结这个病案时,其实已经有几个月时间了。我们看老师她都是抓主要来调。调病讲究标本缓急先后,老师一入手,不管她口述多少苦闷事,病痛事,都是凭脉用药。脉象细涩,上冲,血少气不足,神又上越,就像河道里面坑坑洼洼,没水一样。这时想要怎么去调动气血都不行,还得先给她守中养养,便用建中汤的思路,以养其真,调饮食。待胃口稍好后,再用黄连阿胶汤继续养其真调睡眠。等到眠食恢复正常一些时,脉象显露出双关郁,采用逍遥散的思路来顺其性,调她的气机。
这过程就像下棋布局一样,先让气血布起来,充足起来,再让它转圈子,否则因虚而致亢,因亢而愈虚,如此只会陷入恶性循环。我们看《伤寒论》上张仲景也很重视这个治病标本缓解先后,在第一百条条文中说道: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这段条文告诉我们治病,要有长远的布局观,我们看病人脉涩,这涩脉是什么?脉诀上说,涩为血少或精伤,可见涩脉一般代表血少或精伤,甚至因虚而导致有瘀血。这种脉象好比河道没水,那些垃圾丢弃在那里,坑坑洼洼,冲不走。这时你怎么去疏导都不管用,唯有让水满沟渠,河道充盈,那些瘀滞自然会顺导而去。所以张仲景首先是用小建中汤,补脾胃生化气血,脾胃为气血治源,经络百骸只是河道沟渠。这气血之源,满壮起来后,沟渠自然通畅流行,无所瘀滞。故而仲景用小建中汤是先取养其真之意,等身体真元精水足够了,即便是病还没彻底好过来,这时已经有能量在体内了,便可以用小柴胡汤,或者其它调气机的药,通过顺其性,来去升降气机,使之周流,其病乃愈。这就是张仲景《伤寒论》上很重视标本缓急先后的治病用药思路。可见这个治病就像下棋一样,善奕者谋势,不善奕者谋子。医者奕也,不善医者,只看到疾病表象,见招拆招,善医者,必看到导致表象的原因,必问道疾病的根子上去。所以调理起来都是像下棋一样,看到三五步以往的局势。只有形成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才最有利于把病调过来。
持续发热的娃子
我们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个中学老师,他的小孙子每天夏季都会持续发热几个星期,家里人还以为得了什么怪病,送往深圳广州治疗,该发热的时候还照样发热,并没有丝毫减退之势,这让家中的人心急如焚,四处求医。他们认为如果小孩子发热老不退,烧伤了大脑后,就有可能变成白痴,所以每年他们都很害怕夏季的到来。因为一发热,小孩子就没胃口,乏力,头软脚软,非常困倦。即便是喝水也不解渴,喝多了还拉肚子。后来这位中学老师,听说沿海的某个县有位小儿医,就善治小儿热,便带着他的小孙子看,结果当地的草医只给这小孩采采当季盛行的南瓜叶、苦瓜叶、荷叶等物,小孩子吃完这常见的当地当季蔬菜,瓜叶熬成的汤水后,发热马上退了。而且胃口开了,人变得精神了。
一治好,接下来几年都没复发过,这让家里人觉得遇上了神医。有一次我们在跟这高中老师碰面时,便问他,这小孩的夏季发热怎么样了?
高中老师才将小孩子求医的经历告诉我们,当时我们也没在意,以为不过就是南瓜叶、苦瓜叶这些蔬菜瓜果之叶而已。也不能得之他方子的全貌,因而便不当做一回事。这也是一般学医者,好猎奇的心态,对于平常的果菜方子总是不以为然。认为好的方子应该很难得,而且很神奇。却不认为平常的蔬果里头,也有妙道在里面。
神奇的瓜叶验方直到近来我们看了老师给的上世界六十年代的中医杂志后,真是既惊又喜,原来里面正有一篇关于小儿夏季热的正治,而且有夏季热经验方的介绍跟病理分析。并且那方子就只有四味药,居然那么巧妙,就是常见的瓜果菜叶。而且此方的来源是徐守仁老前辈的多年临证心得,是从无数病患身上实证有效的验方。故而将方子摘抄如下:
鲜荷叶两叶,苦瓜叶两叶,丝瓜叶两叶,南瓜叶两叶。剂量三岁小孩这是一天的量,可根据年龄大小,病情轻重适当加减。因为这汤方是寻常果菜之品,可连续服用一周,热退即止。服法,每天一剂,水煎二次分服。哺乳的小孩,母子可各服其半,脱乳的小孩,可在每剂药里头,可加入瘦肉一两同炖。母亲就可以不用服用。
看到这个效方,我们不单是看到药味,而是看到季节,老师常跟我们说,时令的蔬菜,就是药物,就是保健养生的佳品。天地在这个时令节气里头生的病,天地就会在这个时令节气里头备好药物。像夏天,湿热重,生的很多瓜果正当其时,既能肝寒生津止渴,清肺热,又可以淡渗利湿退水气。所以夏季小儿热一般都不离《内经》所说的,热盈于内,治以甘寒的宗旨,而甘寒轻灵之品,莫过于各类瓜果的叶子了。
时令植物治时令病
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中草药里头,认为花叶多疏散,能升浮透气,是治疗很多温热病初起的良药。像比如薄荷、苏叶、荷叶,它都是呈疏发升散走上焦能开透,把热邪散达于四肢的作用。加上它本身生长在夏季,像荷叶、苦瓜叶、丝瓜叶、南瓜叶,又带有清凉解暑之功,所以一开宣,一降热,对于小儿柔嫩之体来说是再适合不过的。《黄帝阴符经》上说,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这是说,你食用时令的瓜果蔬菜,周身百骸都可以理顺,这样你平时的瓜果蔬菜就可以做大药来用。
可见懂得用时令当地当季的植物治疗时令病,那绝对是中医的高手。顺其季节治病,善用大自然为你准备的东西,真乃医之良者也。或许,有人说,你这不是拿着筷子当枪使吗?其实,中医的简验便廉在民间老百姓里头,能够广为热爱,道理就在这里,就是拿着最平常的筷子来当枪使。拿着随手可取的田边路旁小草蔬菜,拿来治各类奇难杂病,这也是中医为何几千年来一直为民间老百姓喜闻乐道而不是进博物馆的道理。中医生命之树能够常青,全在于此中的疗效。
那什么叫“动其机,万化安”呢?在中医看来你只要波动病机,找出那个机要点,就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一样,你亢盛的热邪,我就用瓜果菜叶甘凉之性,帮你滋润顺承下来,这样身体不就安了吗?小孩子身体一安,悬在父母爷爷奶奶心头的大石头不也安放下来了吗?这可是随手从田边菜地里头摘取的蔬叶之品,却把多年的病痛拔除啊!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这都是几千年来传统中医一直在干的事啊!
苔藓上蔓与甲肉上攀
有个学生问我们,任之堂有没有专门诊断方面的资料?我们问他,为何要专讲诊断?他说,对于一般学中医者来说,四大基础里头,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往往是中诊最不好学。学生在诊断方面通常都是薄弱环节。我们说,是啊,在大学学习时,中医诊断学的课是最难讲的。学生也最难从中深入学习,但这诊断却是中医疗病的重要环节,古人说,未议药,先议病。这就是指你还没有提方药前,必须要先提到诊病的能力。诊病能力上去,你的方药才有方向。不然就像枪管没有对打靶心,容易打偏一样。我们便跟他讲到老师把诊断都融入临床看病里头了,跟理法方药常常是一气呵成的,不孤立地讲诊断。但有一些方便诊断的技巧,我们却时有耳闻,好比如说,从指甲的下面肉往甲面上攀的这个象,老师常以为此病人中下焦必有寒湿,然后每每言中病人症状。比如一妇女,26岁,老师一把她脉,同时有个习惯还看看她手指甲,病人还没有说话,老师就说,你冬天手脚容易冰冷,月经来时,小肚子痛,怕冷,早上起来腰也容易酸,发沉。她惊奇地说,对对,医生,你怎么知道?我们也想知道,这些症状怎么在脉象里说出来呢?老师说,把脉的时候四诊已经进行了,我们摸脉势,同时也能看到病人的指甲,指甲里头也有脏腑的全息,好比如她这种是最典型的指甲肉往上蔓延的象。我们进一步问,指甲肉往上蔓延,这象说明什么呢?老师说,指甲根部代表的是阳的,下焦如草木之根,这肉上攀沿就像苔藓长在墙角,不断往上攀升。苔藓为什么会肆无忌惮地往墙角上面生长呢?因为这墙角周围都很潮湿很阴寒,所以苔藓有了巨大的生长空间。这人指甲下边的肉为什么会往指甲上面包生长呢?因为人阳气不够,长期吃凉穿凉,导致寒湿包围,把指甲片下面裹得严严实实。
我们听了后,恍然大悟,这个日常生活的象,一起对了,治病的思路方法全理顺了。这指甲上的小小病象却为我们治病用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然后再看病人舌苔偏白,脉沉迟,这样识脉跟指甲相结合,共同都反映病人寒湿偏重。
体有寒,桂附地黄丸
于是老师便下了一番医嘱,让病人夏天不可以吃水果、冰冻饮料,少穿裙子,少吹空调。病人甚至不解地问,为何连冷饮都不能吃呢?我不吃这些东西夏天怎么过呢?老师笑着跟她说,你如果得了一场大病,下半辈子怎么过呢?你关注的是你嘴上的欲望,我们医生关注的是你身体的健康。于是老师便叫我们给她开桂附地黄丸加味,平时叫她回去饭前吃桂附地黄丸,饭后吃逍遥丸。她吃完药后,明显手脚没那么怕冷,药也没那么酸。但还不能完全忌嘴。老师跟她说,病从口入,你如果最上忌得严格,这病早就好了。确实,我们给病人用的是制阳光消阴寒的思路,你要让病人身上的阴寒消散,是医生跟病人共同的努力,而不是医生自己一个人在用药扶阳制阳光。病人同时也要把阳气保护好,远寒凉,近温暖。少呆在空调房上网,多到户外爬山,这运动爬山也是在扶阳啊!老师看到他们屡屡践踏养生误区,身体凉冰冰的,还喜欢吃雪糕冷饮,生病了还忌不住嘴,便摇头叹息道,不是病难治,是人心难调难化。我给你们炉中添火,你们却反复给我雪上加霜泼冷水,这样疾病如何才有康复期呢?然后我们就将老师这指甲肉上蔓的取象用药思路,编成一首顺口溜曰:
指甲肉上蔓,多夹湿与寒。
阴寒下焦缠,如同苔藓般。
肢冷腰又酸,痛经腹难安。
制阳阴翳散,桂附地黄丸。
竹竿与影子
老师把脉完后,看手上不单看指甲,还看手指那些青筋跟脉络循行,这点也很重要,也是诊断治病的关键切入点。因为临床上非常实用,所以这里也写出来。
有个肩周炎的病人,肩背反复疼痛,有好几年了。天气一变化就加重,经常去做推拿按摩针灸拔罐,还在肩上贴了不少膏药,都只能管住一段时间,不久又复发。老师边摸脉边用手电筒指着他两边的肩背说,你这两边是不是不舒服啊?他也是略显惊讶,因为他正是要来看肩背痛的,他以为老师仅仅凭摸脉就把对方的病断出来。于是,点了点头说,是啊,是啊!我这两只胳膊痛得抬不起来,医生你这里有治胳膊的好药吗?老师跟他说,你这病根子不在胳膊上。他有时惊讶地说,难怪我治这么久都没治好,那病根在哪里呢?老师说,在你的心脉跟肠道。病痛的地方,往往是病灶部位在肢体的反映。就像立一根竹竿在那里,太阳照下来就有阴影。你要治这影子,不能在影子上面动手,要拔掉竹竿。大多数肩周痹痛,那痛的地方只是影子,竹竿病根子在心跟小肠。他说,我是有冠心病,血压也有点高,大便还可以。只是有的时候蹲厕所的时间长些,不是排得很干净。老师说,这还可以啊,你们病人认为的关键问题往往只是疾病的标,是疾病的果,我们医生更关注疾病的根子。肩背外周的气血都是心脏小肠出来的,你看这些所谓的风湿痹痛,其实不是真的风湿,是脏腑里头气血壅滞住了。流通不顺畅,所以外面肢体关节才容易受到外邪。
肠有一分,脉就有一分瘀
你们看,病人小指头周围都有很多青筋,大家这时才按着老师指的去看,果然有几条青筋横贯在小指头周围。老师便说,你们知道为什么很多心脏病的病人,会在排便的时候发生危象吗?原来问题就在这里,心脏病的病人,很多都伴有小肠经不通畅,因为脏腑相连,心与小肠相表里,心脏的疾病常常是小肠这六腑先受之。
肠道有一分积滞,心脏血脉便有一分不通。排便功能越差,心脏受累就越严重,故古代的道书常说,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滓,便是这道理。那为何青筋贯小指这个象就反映他肠道不通肩背痛呢?原来我们从中医经络学里面就可以找到依据,这小指头是手太阳小肠经所过之处,小肠经从手走头,经过肩背部,如果郁滞住,肩背部也是僵硬紧张不舒的,所以这个地方脉络堵住,一则反映小肠通而不畅,二则反映跟小肠经相表里的心脏脉络郁滞,所以老师常用强心通小肠法,治愈各类肩背痛,道理全在这里。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然后老师给他开常用的通肠六药加心三药、灵效活络丹,这病人吃完药后复诊,觉得特别有劲,肩背痛好了八九成,排便功能一下子恢复了。这是他想象不到的,他本来想来治肩背的,老师用药帮他整体调理。老师说,肩背受风受湿会凝而不去,这不是肩背局部的问题,而是周身上下大气旋转的问题。大气一转,病邪乃散。就像天地间很沉闷的,你让他下一场雨,刮几阵风,这风雨一对流起来,人立即清爽疏通。
又比如,家里房子很旧没住人,也没清理,空气一派腐浊味,这时你先不管清不清理,把北面的窗打开,再把南面的亦打开,这样空气前后一对流,屋子里面的腐浊味就去了大半。这个在古代叫做,欲求南风,先开北牖。在古代南对应的是上面,北对应的是下面,南对应的是心,北对应的是肾。所以你想要让上面心脉不会缺氧,肩背气血流通,首先要把下面膀胱跟肠子打开,让胱肠的浊气浊水浊滓排出去。身体腾出更多的空间来,那清气就上下对流转出来了。这时血脉也通肠,痹痛也好了,心情也愉悦。然后我们就把这小指的青筋,辅助诊病法,变成一首顺口溜曰:
青筋贯小指,大便不好使。
多夹肩背痛,心肠要同治。
脏腑有壅滞,非独惟风湿。
大气上下转,病邪排走了
生姜红糖水
以前我们在中医药大学读书时,就常有一些高中的朋友来问痛经有什么好中药可以治?当时我们认为大部分痛经都是寒凝气滞,反正《黄帝内经》上说了,痛症不外乎不荣则痛,不通则痛两种,不荣的就要滋养,不通的要温通。然后我们就建议他们就喝生姜红糖水,有大部分一喝就管用,所以这生姜红糖水,也是民间大部分妇人都知道治疗痛经的一个小方子。它的原理就是通过红糖来养血,解除不荣的病机,再通过生姜来温通血脉,解决不通的病机。两个寻常厨房里放置的物品,居然是最佳的痛经搭配用药。药虽然简单,但背后的法度却很深。后来有些痛经的病人,她说,这生姜红糖水,吃了前几次管用,后来慢慢地不管用了,怎么回事?我们就跟她说,那就加大剂量看看吧。寒痛得那么厉害,生姜量加大,唇白舌淡,血虚得厉害,红糖量加大。发现这样去调配,居然又能治好一部分痛经的病了。但有些痛经的病人,你这次治好了,可几个月她又发作。难道这生姜红糖水也仅仅是治标?
在疾病发作前下手
后来听老师说,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这是《内经》的原话,告诉我们要具备有两方面的思想:一个是要把痛经的幕后真正原因找出来,而不是就表面想象治疗。也就是说抓犯罪团伙一样,必须要抓到他们的主脑。不把主脑绳之以法,教化他们向善从良,就没法从根源上熄灭犯罪事件。那么痛经的真正主脑在哪里?不通不荣,寒凝血瘀背后的始作俑者是谁?后来,跟老师一年多临床后,才发现基本上不离两大原因导致内外夹击,一个是病人喜欢穿短裙子,爱漂亮,又喜欢吹空调,图个肌肤享乐的快感。这就是外寒侵入身体,痹阻血脉的来源。另外这些妇人很多有喜欢吃水果,冷饮凉茶冰冻可乐的习惯,这就是从消化道里面受寒痹阻血脉的来源,这两个来源如果没切断的话,痛经用无休止。甚至会向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附件炎转变。
然后我们再用这些知识,去跟她们说时,发现很多同学都不同程度犯了这些养生保健误区。她们凡是积极调整过来的,身体没有不渐渐变得阳光舒服起来的。如果还有一些最顽固的难治的,怎么办?结果还是《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大智慧,把便是要先其所因,说白了就是你要赶在疾病之前介入治疗,这样才能最早地阶段扭转。不到痛经大发作的时候,我们算准它提前三天两天,这时就建议病人及时服用生姜红糖水,发现这样搞过后,病人月经来得也顺了,痛经现象也减少了。这就是治病掌握时机的好处。《阴符经》上说,动其机,万化安。治病如同打仗一样,徐灵胎说过,孙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矣。这句话很有道理,兵贵神速,掌握时机是一场战争胜利的关键。你能够早期的介入防微杜渐,远比战争已经打起来,双方严重对峙,乃至于形成郁滞之脉象时,要更轻松,所以治病要治其萌芽,这在《素问》上就有关于治疟疾的心得,《素问》说,凡治疟,必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治疟疾是这样子,其实治很多有规律的疾病都是这样,服药很讲究时间,你能先它疾病发作之前服药,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中医治未病,有病早治的思想,也是“动其机,万化安”的道家宗旨。
治病的机要
有个病人,她是中学的老师,每个月必为痛经而烦恼,冬天手脚冰凉,刚开始一两次我们叫她服用生姜红糖水,很快就管住不痛了,但不久又痛。然后我们叫她把生姜红糖水加大剂量,管用了几个月,后来又不管用了,是在没办法。我们便跟她说,你每个月月经来前一周就吃点逍遥丸,月经来前两三天,就是将要痛经之前,你就天天喝生姜红糖水,结果她喝两个月后,不单不痛经了,而且接下来半年多都没怎么痛经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时机多么重要,张景岳说过,一阴之生,譬如一贼,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乎微,此医学之纲,生命之枢机也。这不单是在讲中医的枢机,更在讲生命的枢机,我们要怎么动其机呢?中国最伟大的智慧集成《易经》一书上说,履霜坚冰至。这是指当你踏着霜的时候,就应该懂得冬天的冰雪快来了,必须提前做出预防,准备好保暖的衣物。这就是凡是要防微杜渐,动其机就在这个防微里头,当你这个月月经来临将要痛经之时,我们在它之前几天就要懂得介入保养治疗,千万不要饮冷水吃雪糕,少吹空调,少穿短裙子,再服上几碗热腾腾的姜汤水。这样既能保健身体,也能治疗疾病。所以有些人他就说,为何你说这个方子那么有效,我用了效果就不明显呢?为何古人著的方书,留下来的宝贵经验,他们称是如何的难得可贵有效,但为何现在很多人用了却没用出效果来呢?难道时代变了吗?还是药物不行了。其实从这个生姜红糖水治痛经看来,凡汤药都有它用的时机对应的病机,你如果不能动到这个机,这用出去效果就会差一些。
划船板与方向盘
好比拿着枪没有对到靶心,也扣不到扳机,这样子弹怎么能命中目标。《思考中医》上也在说这个观点,就是开方便是开时间,中医其实就是时间的艺术品。时间者,时机也。你如果能在这个时机内发出去,那就是效如桴鼓。张景岳在形容这个机要的重要性时,提到:“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设而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拨一寸之机,发千斤之驽。”如果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划船用一块木头,可以拽着船走,射箭就那方寸之间的机关,可以射到远方去。而你开车也是旋转那微细变化的方向盘,可以带着整辆车周转。医生治病人,拨弄的就是这个划船板,枪的扳机,或车辆的方向盘。好比现在很多农村出来的孩子,他们多多少少都知道,加重老人如果一旦不小心干活时被雨淋着了,或伤风感冒初起,他们只要稍微觉得有点困重,手酸麻,这时就立马熬上一大碗热腾腾的紫苏薄荷生姜汤,借着热腾腾的汤水加上这些药食同源之物,服用完后,一汗便把风寒湿解除了。他们绝不会坐以待毙,等到完全发起烧来,寒湿化热时,才想到治疗。这时如果再用前面那个法则效果就不太好了。所以当我们在用古人法用得不太好时,第一点不是去否定古人的东西,而是先从自身去思考思考,有没有动其机,有没有按古人所说的那样去用,有没有伏其所主,先其所因。
当我们懂得这样取做时,会发现古人留下来的东西都是真家伙,因为古人著书立说,绝不是闹着玩的,更不能够图点稿费过日子,完全是用大公之心,实证之精神,把中华民族的精髓传下来的。
梦境与处方
老师时常会根据病人的脉象跟梦境来处方用药,往往用药后脉和梦消,身体自调。比如心阳虚衰,六脉无神,此人多梦故去死人,乃水寒射心之故,以桂枝汤加红参主之,常常一剂就见效,阴梦减弱或消除。阳气亢盛的话,口舌生疮,烦躁难眠,容易梦大火焚烧,这跟阴气盛正好相反。这时病人一般少阴脉也会亢盛,但以导赤散,导心经之热下行小肠,伴有大火焚烧之梦境也随之而消。导赤散即生地、木通、竹叶、生甘草四味药,凡心烦燥扰,小便黄赤,口舌生疮者,皆可用之。还有一种阴阳俱盛,病人容易梦打架追杀,阳盛于阴则梦自己去打杀别人,阴盛于阳,常梦自己被别人追杀。这里的阳乃清阳之气,阴乃浊阴之气。这样的病人还是比较多的,临床上如果不有意地去关注病人梦境,很多都会漏掉。
梦到打架怎么办
7月16日,有个病人,男,36岁,双关尺脉郁滑,寸脉不足,舌下静脉曲张,老师说,这是明显的水湿在中下焦,上焦阳气不够。便问病人,是不是恶梦很多,尿黄,阴囊潮湿?病人点了点头说,是啊。我们便问他,平时梦的是什么比较多?他说,梦很乱很杂,很多工作上的事情,还有被人追杀,跟人打架。我们想一想,这不是《黄帝内经》上说的“阴阳俱盛,则梦相杀”吗?老师说,肝是将军之官,将军好勇斗狠。病人舌根部滑腻,苔水滑,舌尖红,明显是个泽卦,肝胆经有湿热,我们用清热除湿安神法,便开龙胆泻肝汤加味。方药为:
龙胆草10克,黄芩15克,栀子8克,泽泻20克,木通10克,车前子10克,柴胡8克,生地20克,当归10克,生甘草8克,茯神25克,远志8克,合欢皮20克,夜交藤20克,穿破石60克。三剂。病人7月19日来复诊,老师问他,吃完药后怎么样了?他说,很好,以前尿黄的,现在不黄的,以前梦见大家追杀,还有工作上杂七杂八事的,这些恶梦一下子没了。
梦是身体气机变化的反映
我们再看病人脉象,双关尺脉明显变小了,郁滑之象大减,《黄帝内经》上说,其在上者因而越之,其在下者引而竭之。老师治疗关尺部郁滑脉,水湿积聚在中下焦,总是会把水湿引导从胱肠二腑排去,龙胆泻肝汤主要是排肝胆经湿热的,从小便走。这样阴阳相盛,相互打架的现象就被分开来了。这就是中医里头常见的梦症,随后老师又说,一般双寸上越的人多梦飞,双尺下陷的人多梦坠,中焦关部郁滞的人,容易梦跟中捆绑拘束不自由。这样我们通过脉象跟梦象相结合,可以为中医治疗诊断提供不少有用的依据。本来这梦就是老百姓喜闻乐道的,故而民间有周公解梦一书。
老师也说,梦是心头所想,反映你的气机状态,是中医诊断里头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黄帝内经》上就有专门讲发梦诊断的。于是我们便回去看,把《内经》的原文摘录下来,里面关于梦反映身体状态的解说,非常透彻。“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凡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已。”可见梦虽然是无形神识层面上的东西,但它们却踏踏实实反映有形身体气血的状态。这正为我们诊断治疗疾病提供重要的依据
刚吃完老鼠的蛇
7月11日,十堰当地有家医院的一个医生,女,33岁,她是在肿瘤科工作的,所谓医不自治,很多医生身体不适了,便去找同行调理,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老师这里看病的西医生也非常多,好像理发师一样,自己头发长了,叫别人来理。民间有句俗话说,自己的斧头削不了自己的手柄,自己的父母难教自己的孩子。通常很多家的孩子要社会教他人教才教得好。这个女病人,经常要熬夜班,老师还没把脉就说,你们看,气色偏灰暗,这是长期睡眠没保障的表现。病人说,是啊,我一周要倒一次班,就这几年以来,老觉得疲倦没劲,倒过班后,平时睡眠质量明显差。是啊,民间有句俗话说,一日不睡十日昏。一旦养成熬夜的习惯后,就像汽车有惯性一样,不熬夜还真的不行,即便让你早睡,你也睡不着。所以身体你要调好它千难万难,但你要毁坏它却千容万易。病人问,那该怎么办?老师说,那就吃药呗,平时要注意早睡。然后老师便摸脉,这病人脉象,左关郁,左寸尺不足,这也是长期抑郁焦虑,气机不能条达造成的典型脉象,就是老师常说的中间大两头小,我们可以取一个象。如同一条蛇刚吞进一只老鼠一样,这只老鼠在蛇的肚子里鼓得大大的。这条蛇就很累,起码要花好几天来消化,它都不想到处去爬走了。所以现在很多中焦关部郁滞的病人,脉象关部鼓起来,他们一下班就哪都不想去运动锻炼,人很疲劳很累,连去买菜也想开车不想走路。上三楼也想坐电梯,不想以脚代步。常有这种脉象的病人反映说,大夫,我上班做着,下班回来放松打麻将也是坐着,晚上上山网浏览浏览网页也是坐着,没怎么运动啊。老师笑笑说,这就是造成中焦关郁脉的生活工作习惯,这生活工作习惯不改,关郁脉就很难彻底解开。这样的人即便把饮食减下来,由于不爱运动,女的照样肚子粗粗的,男的更是长成啤酒肚。
肝郁化火伤了肾水
好,我们回过来看这个病人,她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左手脉,病症主要是郁闷睡眠差多梦,双下肢疲惫腰酸沉重,我们如何用一条病机来把它这些复杂的病象统起来,指导用药呢?——肝郁化火伤了肾水。老师说,脉独大者为病。她这个是子盗母气,加上母病及子。左尺属于肾水,左关属于肝木,病人左关肝木郁滞,郁久后,就会盗用消耗大量肾水。所以尺脉显得不足,这水能生木,肾是肝之木,肝这个儿子郁滞住了,消耗大量精血,它就要从母亲那里拿。这样母亲那里天天被拿出来,晚上睡觉不好,又没有存进去,久而久之,尺脉日渐空虚。所谓《黄帝内经》上说“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你尺脉管的腰肾精血一亏空后,那些湿浊便容进来了。湿邪的特点就是容易往下走,令人重浊疲倦,就像大自然水往低处流一样,所以病人腰酸腿肿,下肢疲倦。这就是子盗母气。那什么叫母病及子,在这里也体现得很到位,木能生火,生我者父母也,这肝木是心火的父母。如果肝木长期郁滞,这肝就像一个血库,心就像泵血的机构,你肝的血库本身都郁滞不足,没有给心放血,所以造成左寸心脉细数,气血不足。这就是典型的肝木母亲气血不足郁滞,引起了心火儿子生病了,变得失眠多梦。这样整条左路脉,思路就很清晰,所以老师便用逍遥散加味,如何加减呢?老师用逍遥散直接调病人左关脉,因为关脉是承上启下的,非常重要,
它就像一个家庭的中流砥柱,上有高堂父母,下有儿女,它如果病了,会影响到父母儿女的情况。这就是把脉用药要抓住主要病机的道理,病人最主要的病机就是中焦左关部郁滞。
中医的优势
&至于怎么加味,老师加了三组药,共五味。
&第一组是杜仲20克,杜仲入腰肢,专补腰肾壮腰膝。它是为了缓解这子盗母气,病人长期肾精亏虚,腰酸腿软这点上。
&第二组是丹参20克,红参15克,此二参能补心经之气血。给这个心经脉细,气血亏损的状态,一下子注入一股源头活水,这样整个人就不至于太劳累疲倦,心脏能吃饱饭,才有劲干活。
&第三组就是合欢皮20克,夜交藤20克,这两味药能让心神安静下来,对于失眠焦虑多梦,老师常选用神三药或神二药,神二药就是合欢皮、夜交藤,神三药就加多味枣仁。它们这组合,能共同达到放松心神的效果。可以把左寸脉细数的象,变得柔缓些。病人吃完五付药后,今天7月19日又来复诊,刚好一个星期,原来她昨天也刚倒班,今天才有时间出来看病吃药,想来医生的工作也真是不轻松。自己有病生病了,还必须运用加夜班换来白天的时间再来看病调理。
&不过她这次来时,感到非常舒服。上次连服了五付药后,整个人比以前精神了,晚上睡觉也改善了。不至于像以前那样很难静下来。于是老师又给她守方,继续用药。这就是中医跟西医最大不同,西医西医必须要看到有形的病理实质,像肿瘤细菌,才可以下药,但对于这些功能性的失调,并没有明显形成器质性病变的身体。即便病人再不好受,疲倦,西医也不擅长于调理,而恰恰这点正是中医最擅长调理的优势。所以中医它能够在疾病的萌芽还没有完全成形的时候就介入治疗,消除疾病于无形。
找出郁脉点
有个老爷子,牙痛,口舌生疮有一周多,口臭睡眠质量差。老师边摸脉,老爷子边说,我这口腔溃疡,牙痛,是怎么回事?老师便说,你双关脉郁滞,肝郁脾滞,郁久化火,舌苔黄腻,舌尖红,口舌生疮,是脾经湿热化火,脾开窍于口,牙痛舌尖红,是心胃火旺,心开窍于舌,牙龈为胃经所主。老爷子说,先帮我牙痛口疮治一治吧。老师说,中医看病从你的牙痛口疮要看到你五脏六腑背后的不协调,牙痛者,胃火之炽盛,口疮者脾湿之游行。我们看老师开出的方子,居然是加强版逍遥散,再加上黄连、菖蒲、栀子、淡豆豉跟党参。看起来不太像是专治牙痛口疮的,但老爷子吃完三付药后来复诊,说,大夫,我牙不痛了,口疮都好了,以前都没有这么快。我们再来看,老师是如何把握治疗一个人的病,可以从三方面来入手,一是脉位点,二是病性,三是症状。就像《伤寒论》上所说的,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一样。张仲景他是很重视脉证跟病证的,脉诊要摸出不正常的脉位点,正如《伤寒论》上所说的,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而所谓的证包括病性跟病人主诉的症状。好,我们来看,是如何从这三方面切入诊断治疗的。首先,这病人一来,老师便摸出双光郁脉,知道他肝部、脾胃部有郁滞不利,所以用加强版逍遥散打底方,知道他中焦不利,利治则愈。目的是理顺他脉中气血,要达到像《黄帝内经》上所说的,疏其气血,令其条达,乃至和平。所以把脉时,第一步找出郁脉点很重要。《诊脉心法》上说脉象之首脉为郁脉,即是此理。那何为郁脉呢?
郁脉乃粗意,与细正好匹。
其意定部位,何经何脏立。
总按为第一,求得粗与细。
分取为第二,细辨属何疾。
菖连饮治口舌生疮
第二步就是要辨病性,这性是寒是热是虚还是实,病人舌苔黄腻,舌中部尤甚,明显是脾胃湿热,舌尖红乃心火亢,所以要降其心胃之火,散其脾郁之湿。老师常用菖连饮治疗各类口舌生疮,便是把握这脾湿胃火的病性。我们看黄连它不单清心火,还降胃火,心胃火往下降,则牙不痛,疮不痛。菖蒲能芳香化湿,通九窍,凡九窍不利,皆归于脾,把脾胃运化宣散开,孔窍就会跟利索。菖蒲能化湿,而口腔溃疡,这种糜烂之象,是长在肌肉上。我们可以取这个象,如同路上坑坑洼洼,下场雨后积了不少水。这时有个办法,一是太阳出来把水化干了,应外一个就是把土填补上去,坑洼之处就平了。把水湿化开,老师常用的是菖蒲,而要把坑洼体虚的脾脏补起来,老师会选党参或白术,白术乃补脾圣药,能疗死肌,但这里老师却选择党参,为什么?
因为这个暑湿之季,很多人都有气虚,最近一个月的处方,普遍都放了党参。老师这里用的是上好的太白山野党参,对于夏季气虚是很好的。常言道,夏季无病常带三分虚,你有病没病都可适当补补气,益益气。广东人夏季喜欢搞些清补凉来吃,清补凉里头就有党参、沙参、黄芪、枸杞这些养气阴的药。正常人吃完过后就更有劲了。而口腔溃疡,它不单是有火热的一面,我们也要看到它背后有虚的一面。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你口唇糜烂开来了,要修复得好,是要把气给补回来,是像车子胎烂了孔,你把孔子补回去,还得充充气,才能重新运行。这菖连饮就是转去脾胃湿火湿热的,它如同把疮口周围那些炎症,如同人体的湿浊,把它清干掉。党参就给身体充一股气。这个菖连饮,是名医傅青主的妙方,他认为单这两味药,菖蒲3克,黄连6克,水煎服,对于各种心脾郁热,胃火上炎的口舌生疮,常常一剂见效。菖蒲在这里有两大功用,一是化湿和中,它能够把湿阻中焦,舌苔垢腻的这个象化开,第二个它还助心经,能化痰开窍,治疗各种痰湿,主治心脑血管引起的癫痫中风烦躁神志不清等症状。所以傅青主他指出,这个菖连饮,不奇在黄连,而奇在菖蒲,菖蒲乃引心经之妙药也,此所以奏功如响也。老师也说,用菖蒲用得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用上菖蒲,能够去心经的之郁热,还可以化中焦之湿浊。这菖蒲开通之力极佳,只要心经郁热除,口疮之痛随即解。
胸膈郁热栀子豉
第三点是症状,病人主诉有烦躁失眠。《伤寒论》上有句叫做,虚劳虚烦不得眠,栀子淡豆豉汤主之。凡上焦胸膈有郁热,但有化火之势者,这样失眠,老师最喜用栀子、淡豆豉这组药对,栀子既能清上热,也能导三焦之水热从膀胱出。它们能够透胸膈热,并清利小便,使邪热分消上下,不郁于一处,上下流通,热除烦止,神静眠安。栀子豉汤运用范围非常广,这跟时代职业都有关,好比如很多白领一天要对着电脑五六个小时,烧干了胸中的精血。上焦热气降不下来,晚上心也烦,眼也热,翻来覆去睡不着。这时一剂栀子豉汤,就解除了烦恼。又比如有些干厨师行业的,或者开拖拉机的病人,你们注意观察一下,厨师天天要与火打交道,外面是强大的火锅,火热之气直接逼到胸膈来,很容易把津液烧伤,这样晚上他们烦扰睡不着也是栀子豉汤。开长途车的司机,车子就是一团火,心动必须随着车子在动,这样开车司机失眠烦扰的,没有不夹杂着疲劳驾驶加上虚火上亢的,这时也是栀子豉汤清胸膈郁热,交通心肾,其卧遂安。我们再回过来看这个牙痛、口疮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中医治疗疾病是全方位的,不单看到病人表面症状,还要看到这症状背后体质的寒热虚实,进而必须结合脉象来思考,把脉郁点理顺,这样治病三位一体,辩证有理有据,用药并不含糊。所以容易见效。很多人说,中医糊糊涂涂把人治好了,说这话的人其实是不了解中医的,没有学到中医《伤寒论》上说的脉证并治思想。
以静制动,动中求静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月29日,河北一个女的,过来治鼻炎失眠,她三十来岁,长期的鼻炎鼻子不通气,搞得她烦躁晚上难卧,头痛,容易生气。一个病人一来通常是好几种疾病相互出现,这时就要考验医生是如何去抓主症,把握病机了。老师一摸她的脉,便跟她说,这脉还是静不下来,偏躁。双关郁,左寸脉也无力。本来烦躁郁滞脉象的人,应该上亢的,但为何这病人脉上亢得不明显呢?原来亢久过后,身体消耗的大量能量气血就亢不起来了,好比你看一只跳骚,它可以跳得高出身体几十倍的高度,但你用一个小杯子把它罩住,它烦躁得在里面每跳一次就撞到杯顶被打下来,这样亢盛数次过后,也被撞累了,就再也跳不高了,反而跳得比杯子要低很多,这是典型的盈久必亏之象。我们看老师给她开:
柴胡15克,黄芩15克,穿破石60克,枳壳12克,桔梗12克,木香15克,羌活5克,蔓荆子5克,苍耳子15克,辛夷花15克,川芎10克,绿茶1克,银杏叶50克,芦根10克,泽泻10克。七剂。我们原以为老师对这个烦躁亢盛的病人,应该用以静制动,以安神重镇的龙骨、牡蛎之类让它收一收,这样他言语举止间就不会那么焦虑,但我们却发现老师居然用一派风药,非但没有去收它,反而还让它发越上来。这样病人不久更难睡觉,更烦躁了吗?这病人是河北过来的,所以老师一次给她开七付药,她又做火车回去,想不到事隔半个多月,她在7月21日,又来到任之堂。轮到她看病时,她第一句话就很兴奋地说道,医生,我鼻炎好了,晚上睡觉也比以前好多了。所以再从河北赶过来,还想调调,这药吃了人舒服。我们就纳闷了,失眠的常规治法是以静制动,你阳不入阴嘛,我就用这些潜阳入阴的药,如龙骨、牡蛎、磁石,或者用一些酸甘化阴的药,如枣仁、白芍、五味子,最起码也要让她脑子静不下来,浮越焦躁之象收敛收敛下来,这也是常规治法啊!但老师这次却是纯一派风药跟气药,用风药气药来安神,治好失眠鼻炎,这是何道理呢?像羌活、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川芎、柴胡这些都有明显辛散之性,会让你兴奋起来,让气血上走于头表,这些药按道理是常规安神治失眠里头所不用的啊?哪有焦躁了,还给它再焦躁的呢?后来我们读朱步先老先生注的《普济本事方发微》,才豁然开朗,原来唐宋的时候,用风药来镇惊安神是很常见的,一般安神定志治失眠用的是静摄法,说白了就是以静制动,以阴潜阳。但用风药却是动中求静,因为动静互根,静极复动,动极复静,此阴阳相互转化之妙也。就像太极圈里头,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降相因,互为根本。常言道,不读内经伤寒,学医不能固其本。不读千金外台普济本事方方等唐宋名著,学医不能通其变。唐宋时期用风药,如独活、羌活、防风、川芎来做安神定志之用,配合枣仁、珍珠母、绿茶,这种见识冠绝一时,影响深远,但后人却慢慢对这方面失去了传承,这种动静结合,调畅情志,升降相因,拨转气机的法门,通常在治病之中能别开生面,打开学者悟性之机。
风药能匀气脉
上次宏姐来讲课时提到,渭南孙曼之老先生就善于用风药来安神定志,解除烦躁失眠,用辛温之药来治疗燥火郁滞,刚开始大家听得有点不可思议,但这正是在临床之中摸爬滚打数十年的老先生最为独到的心得。之前去年只是耳闻此理论,但今年开始,但今年开始,老师也渐渐地用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来流通气机,用风药来安神定志,在临床中常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时,我们才算真正目见这理论的真实。古人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现在我们耳闻了古人理论,又目见了临床的效果,对于这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风药理论认识,算是真正深刻起来。这中医真实博大精深。按孙蔓之老先生的说法,现在学校正规的教育,都只把风药作为祛风除湿来用,这都淹没了风药最独特的妙用。它能够流通元气,发越抑郁。我们想到,就这风药一点,就能够解决临床上不少疑难杂症,再用其他办法,屡治难愈时,换个思路,常有柳暗花明之感。我们想,当时张仲景为何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孙思邈为什么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当时汉朝唐宋时期,他们就要往古代里面溯源求本,何况我们现在。中医里头不知道还有多少类似风药理论这些瑰宝式的东西,这都亟待我们去挖掘,不然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石头,里面却怀着精美的玉,我们不去琢磨,却当它是石块,弃之如敝履,这样岂不大为可惜。想想中医中药几千年来都为老百姓们称道,如果不能够实实在在解决各种疑难病痛,老百姓才不要呢?这中医中药早就进博物馆了。用风药能令人神志安宁,这在古书上便有记载,《神农本草经》称独活能息风定惊,主奔豚痫痉。《日华子本草》称防风不仅善于祛风,更“能安神定志,匀气脉”。原来脏腑都喜条达舒畅,这匀气脉三个字,朱步先老先生称之可圈可点,因为脏腑之气有不平,所以情志才有不安,你用风药调匀脏器,令五脏元真条达通畅,人随即安和,神宁气定。我们一想,原来风药它是这样达到安神定志的效果,既然古书上有理论,我们不妨再到日常生活中去取象。
火车静了人不静
那怎么样能够让躁动的象安静下来呢?什么叫做动中求静呢?这点我们做公交车就最有体会了。每每大家坐在车上碰到堵车时,总是急躁烦,无名火很容易生起,而交通一顺畅,那躁动不安的神志立即静定下来,开车开得通畅无阻,这是一件多么愉悦的事啊!我们再看,那一年出现了雪灾,结果火车被迫停下来,车上的人要归家归不了,坐在静止不动的火车上,反而烦躁难安,日夜难眠,焦急不宁,静中反而不静了,但当国家把道路疏通,火车顺利行动后,每个人都能安睡,都觉得开怀了。可见车子动了人安静,车子静了人不静。人体也是这样,血脉气机流通了,神志就不躁乱,血脉气机一瘀滞了,神志就不安静。所以善治病者,不仅要善于以静制动,还更要能够从动中求静。
拴住的小狗与笼养的鸡
又比如当我们看到一条被绳子拴住的小狗,它尿急时,拼命地要挣脱绳子,挣脱不了,棒在树下,围绕之树,左三圈右三圈,发出叽叽咕咕不耐烦的声音,目的无非就是要让主人解开绳子,让它去行个方便。这时你如果勒令小狗静下来坐下来,或者给它吃镇定安神的药,估计它就更暴躁了,当然水也不会这样做,就举手之劳,把那拴在树上的绳子,一解开,那狗欢快地跑出去行个方便,再回来,神安气定,悠然自得,不再焦躁。所以这团团转的狗,静不下来,是因为什么?因为绳未断,因为有郁滞没打开,这郁滞一解放开来,神志立即舒坦,不再焦躁。又比如笼养的鸡跟放养的完全不同,在笼子里养的,它们因为拥挤而烦躁不安,气场很乱,但是你一打开笼门,让它回归自然,这些鸡眼睛炯炯有神,非常活跃,不再有惊慌错乱之感。这让鸡从笼子里解放出来的这个象,就好比我们用风药,去帮烦躁焦虑的病人匀气脉一样。
因为肝管情志,肝都喜欢条达顺畅,你阻它就是让它烦躁,你顺其性,它反而能安宁。就像你让流水顺着沟渠走,它流得没有压力,顺顺利利,但是你一把沟渠堵上,水憋在那里,压力就越来越大,最后凝聚的势足以冲垮堤坝。所以大禹最终治水成功,就是因为悟到这个顺的道理,叫做大禹治水,堵不如疏,说白了,这人体经络血脉也是这样。你阻它,还不如调匀疏通它。
孙思邈与小续命汤
所以我们看到以前的老中医,他们居然用风药治疗中风。比如小续命汤,这个在当代人眼中,都是不可思议的。这中风我们似乎镇定它都还镇定不住,怎么还会想到用风去吹它呢?这不是以风助风加大它紊乱吗?其实恰恰相反,你风药去调匀它气脉,它反而不中风了。李可老中医书中就引用唐代孙思邈用风药治愈自己中风的事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之诸风篇里,就提到续命煮散。原来孙思邈自己中风完全不能动,他就口述一个方子,徒弟们赶紧帮他磨成药粉,用这药粉药散直接一煮开就可以喝,这叫做煮散,粉磨得较细的,可以连汤带药粉子喝下去。所谓散者,散也,煮散方便快,而且吃到身体里面,符合风药迅速散开到肢节九窍去的效果。孙思邈自己吃了十天,第十一天时,他就自己起床好了。而李老也说他自己中过一次风,也是靠这续命汤治好,这续命汤是他十几年来治疗各类的常用方。续命汤里头就有风药,而且还不少,就是取它以风治风的道理。但现在人很多都不解,认为你本身身体中风,就像树枝一样,摇动了,怎么还用些风药上去,这样不是加重它风动吗?
死静不如活动
我们可以从放风筝中得到启发,当春夏季,整个气机能上升发,即便微微风,也可以放好风筝。而秋冬季气机肃降,就很少见人能放好风筝。秋冬季它也有风啊,为什么不太好放风筝?因为那风不是升发之风,而是肃杀之风。我们看,中风的风,它就是肃杀之风,让身体气脉痹阻,动不了。而风药之风,就像是升发之风,目的无非就是让五脏元真流动起来。有学生还是不解地问,风药不是往上走的吗?本来中风容易出现脑溢血,这样用上去,病人会不会加重啊?本来病人神志就模糊,用上去,会不会昏迷啊?我们看,大自然不是有这样一种现象吗?叫做清风荐爽,人都喜欢空气好对流的环境,这样人就不容易感冒郁闷烦躁。我们跟老师在一起看病时,刚开始为了屏蔽外面的燥扰,把诊室门关上,这样噪音看似少了,但由于空气不对流,人反而容易觉得莫名的烦躁。几天后,老师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就是直接把诊室门打开,让窗户跟门对流起来,这样大家看一个上午病都没那么累。因为新鲜空气徐徐对流,清风过来,以解浮躁。虽然外面学生病人多,有些吵闹,但人却能够更平静安心地看病。所以我们想到,一个人心能不能够平静,不在于环境安不安静,如果把他锁在密闭的空间里,窗都不让他打开,他很快就狂躁了,即便是在山林里,心也没法片刻安,神也不能片刻宁。但是你若让他窗户打开,们畅通,空气内外对流,即便是才城市街边吵闹的环境下,他心一样能够安宁下来,习以为常。这个道理,叫做死静不如活动,人的神应该在气血活动中得到能量滋润而安宁。
台风与春风
老师在去年暑假时,又一次提到这个问题,就是药房在城市吵闹了一些该怎么办?老师说,你们看到我的药房是药房,是在城市热闹的环境中,我看的却是寺庙道场,你们看这个喧嚣的城市,吵吵嚷嚷,不安宁,我看到的却是山谷流川,我无时不刻不在修行中。原来老师不是在修药房外面的象,而是在修自己里边的心。只要药房气场流通即便在城市之中,也是清静道场,心也一样可以安稳如磐石。有学生又说,用风药来安神,这实在是匪夷所思难以理解,不知道如何去解释?老师说,大风是耗气的,少风能够生起,台风摧枯拉朽,拔树倒屋,但微微的春风却能够又绿江南岸,古人诗句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见春风是能够苏醒万物的,然万物各以生长为喜悦。我们看人他晚上睡觉有些燥烦时,大家都不会一下子去吃什么镇静安神药,第一件事是干什么呢?都是不自觉地去把窗户打开,这时那夏季的凉风扑面而来,清风荐爽,或者再拿上一把蒲扇摇一摇,让风气能够疏通肌表,这样人很快就安然入睡。这就是自然界中,徐徐微风,可以令烦躁不宁之神安静下来的道理《清静经》上说,夫人神好清。这人的神志它喜好的就是清风荐爽之感,你想要把神安下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入定安静,这是以静制动。另一种就是靠清风拂面,良好的空气对流环境,这叫动中求静。好比我们入山采药,疲劳气躁时,山谷里突然送过来一阵凉风,体内的燥气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神得清风而安宁。
空调、风扇、蒲扇与开窗
于是又有学生说,难怪睡不着觉时,把空调一打开,凉风一来,立马能睡个好觉。老师说,这又走偏了,暑热太盛了,稍用空调压压暑可以,但空调之风风风药之风也。风药之风是符合人体气机升降的和煦温暖春风,空调之风是肃杀凉降的秋冬之风。它会影响经气的运行,反而手所闭阻汗孔,使阳气不能很好敷布。热郁在里面出不来,表面上是凉爽的,实际上是寒火两重天,身体两股气在打架。打架的结果是汗多心慌,人容易长胖,特别怕热,造成外寒里热,寒包火的体质。所以很多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没有无缘无故,好比秋天我们治疗很多荨麻疹湿疹的病人,一发现这些病人大都是夏天受凉吹空调太过引起的。《黄帝内经》上有句话说,夏暑汗不出者,求为风疟。夏天你这些孔窍的汗酸代谢物质,不能随之汗孔排泄出来,被空调压在皮肤底下,它就会成为瘙痒皮肤病湿疹的来源。这时怎么办?你知道病因,用药就好办了。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只要能想办法让身体发发微汗,就好办了。发微汗最常用的药就是风药,因为风药直接走腠理皮毛,就像把人体八万四千毛孔窗户打开一样《伤寒论》上说,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桂麻各半汤主之。当你身体长期不能很好出汗时候,明显就容易瘙痒。用桂枝麻黄汤的合方,发几天的小汗,其病自愈,这真是善治者,善于用风药来解表啊!如果表不解,脏腑的郁热就了出不来,会引起里面病变。所以这种人跟更需要风药来条达,否则寒郁久后,就会得风湿,直接麻木疼痛,脏腑气机紊乱,睡眠质量下降,脑子更静不下来。这身体成为战场了,它心能宽吗?所以这时候,你越不能怕热,你把窗口打开,即便吹点风扇,让毛孔更通透一些,都比开空调强。你能不能够想到很多心脏病都跟皮肤肌表不能很好出汗相关吗?当你有中医这个内外相通应的思维时,你会发现疾病在萌芽阶段,你就知道怎么去防治了。人在通透状态下,虽热,但很快就习惯,而且健康。所以夏天不要厌于日,这是《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告诉大家夏季最重要的养生心法。按照这个办法去走,秋冬天就不容易手脚冰冷。所以说,空调不如风扇,风扇不如蒲扇,蒲扇不如开窗,开窗不如自心能清静。人只要回归到最自然状态,层层向自己内心去求,健康之门就会打得越来越开。
失眠还用风药的经方
有学生说,烦躁失眠用清风凉爽可以胜之,这风药治失眠用来安神之法,在经典里头有无记载啊?其实,古书中正有此说,古代的风引汤,排风汤,拒风丹,小续命汤,防风汤这些专治疗风中瘫痪甚至肢麻,神乱,烦躁不静的方子里头,无不是以风药为主帅的,即便是病势危重,用之得当,亦可以收到拨乱反正之功,故有续命救急的风药之说。我们看,《神农本草经》形容风药川芎的作用时说,川芎主中风入脑。形容防风时说,防风主大风。所以古代的很多治风中反而用风药的道理便在这里,而不像现在人说的,本身脑子就静不下来,失眠烦躁,还用川芎干什么,这川芎下去,脑部血液不更活跃,这川芎上达头顶,血液不更充盈。这学生跟我们说,刚开始看不懂老师治疗这类烦躁脑子静不下来的人还用川芎的道理。我们说,你看《伤寒论》上酸枣仁汤是怎么配伍的,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就五味药,酸枣仁、川芎、知母、茯苓、甘草。为何张仲景治疗烦躁难眠心意识静不下来的病人还用川芎呢?我们不是直接可以通过枣仁、知母这些养其真的药,把它安住就行了吗?但张仲景不这样认为,而实际上临床中放了川芎跟不放川芎的差别很大。川芎这味药,一放进去,整个方子就活了,像有灵魂一样。能通达上下,升阳解郁,疏泄滞结,流通气血,发越燥烦陈腐之气,如清风荐爽。通过川芎,去开通一切郁闭,再用枣仁、知母把它们安定稳住。这就是治风不远风药,治燥烦反而可以动中求静的用药思路。即便是脑子静不下来也可以用风药。可见张仲景把这个能够上达巅顶的风药川芎用到治疗虚劳虚汗不得眠的病人里头,如果不是懂得阴阳开合,升降动静之道的人,是不能够这样去组方的。张仲景这个酸枣仁汤的创立,并不是他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而是他勤求古训,看了《黄帝内经》,知道人体重要的生理规律,才创出来的。我们看,《黄帝内经》怎么说,其在上者,因而越之,其在下者,引而竭之。以前我们还不知道风药时,一直理解不了其在上者,因而越之之意,现在总算有些开窍了,原来这是针对身体上下的郁邪啊!你在巅顶上的郁滞,我用风药把你表散开来,就叫做其在上者,因而越之。你在下面膀胱的郁滞,我们用清利胱肠之法,把它们涤荡出去,这叫其在下者,引而竭之。
用风药来顺其性
这时我们再去看中医大家的组方手笔,就能够看出一些传统中医味道来了。好比如朱步先老先生他喜欢用独活配合珍珠母来治疗各种惊悸烦躁的时代病,患者常常精神高度紧张敏感。白天听到声音就惊恐,晚上常从恶梦中惊醒,造成白天焦躁,晚上不安,长期睡眠质量差,甚至萌发出自杀的念头,种种情志纠结怪异之病,不可名状。这时通常只用镇定定不住,养其真安神也安不了,去除痰降浊,收效也微。而朱步先老先生他便喜用独活配珍珠母,再随证加入养血柔肝,镇静安神,解郁化痰之品常常别开生面,多获奇效。这可是一代老中医临证数十年的精华所注啊,两味药就把很多难缠的情志病,燥烦的惊悸的治疗大法,昭然揭出。这种风药走窜条达,匀气脉,顺其性的特点,配合这些珍珠母、龙骨、牡蛎或者枣仁,镇静安神养其真的药物,我们一下子看到了这种配对,就是阴阳配,是很符合人体收藏升发之道的。所谓燥烦气机郁滞在那里,神安不定下来,无非就是阳气要顺行发越的发越不了,应该潜藏安静时静不住。这时大胆地用动静药结合,散收要相配,再条达情志。用风药顺其性之时,配合定惊悸,止怔忡,除烦躁的石类药、矿物药或养其真的滋润之药。使得病人气机能收发自如,能出入如常,而不会郁在那里。这其实也是中医用药的体用观,所谓的珍珠母、枣仁这些静药无非是养其真益其体,而独活、羌活、川芎这些风药,无非是顺其性,助其用。这样脏腑之真得养得静,脏腑之用得以升发舒展,疾病不就又回归到老师太爷口中传述的顺其性养其真的大法来了吗?
通过这样调配,我们不过是恢复人体正常生理,那疾病自然不治自愈。
气味里头有阴阳
《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你如果掌握住调气的药跟调味的药,那你治病就渐入阴阳之道了。调气的药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风药,比如荆芥、防风、羌活、独活、麻黄、桂枝、藁本、蔓荆子、细辛、川芎等,这些都是令清阳发腠理的药物。都能够顺脏腑之性的,这些药物的气都是偏于辛烈走窜的,质地比较轻,就像天空一样。所以凡人体有不通之处,皆可择而用之。调味的药,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滋阴药,比如熟地、首乌、当归、白芍、女贞子、黄精、枸杞子等,这些药物都能够令真阴归脏腑,都能够养脏腑之真。你一拿这些药就会发现,这些药物质地比较滋润厚实,尝起来很有肉感,就像大地一样。所以凡人体有不荣亏虚之处,皆可择而用之。两者能够和而用之,就渐入阴阳之道,治起病来,就容易得其关窍。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
又有人问,用风药来安神,在《伤寒论》中是否有更多的体现呢?这句话算是问到点上去了,张仲景用风药来治烦躁惊狂不安,通常也是这样配伍的。就是一组风药,配上一组安神镇静或养其真的药,这样在畅情志,条达气机的同时,却能够镇静安神。好比如,柴胡配龙骨、牡蛎,或桂枝配龙骨、牡蛎。譬如《伤寒论》条文上说,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甘龙牡汤主之。又说,伤寒八九日,下者,胸满烦津,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我们看这两个条文,都是因为失治误治导致病人烦躁难安,甚至不定,甚至烦津,更严重的是谵语,这可是神志严重时空啊!表现出烦躁,惊狂不安,气机逆乱的病症。这时如果再用风药按常规来说,那不是更加去扇风点火吗?病人本身就已经火逆,又用烧针之法,搞得神浮气越,胸满不静,完全收不住,谁还会想到用柴胡、桂枝这些风药来去火上加油呢?但用方之妙,不在于单味药,而在于配伍,好比打仗,一个人武艺再高强,都难敌四手,但配伍起来,一个团作战时,那就不相同了。我们看,张仲景是用什么药物来组兵团,共同协调作战的呢?在这两个方子里,就有很具体的体现,当时我们在经典班学习时,发现那些经方老师,大部分对这两个方子都情有独钟,这两个方子的理法背后正是运用风药加上镇惊安神药来条达安定神志的。为什么要这样配伍呢?我们看《西游记》,在医家眼中看,它可以当做一部驱魔除病的医书来观察。我们看孙猴子是如何修成正果的,刚开始这悟空目空一切,一把金箍棒打到天庭去了,猴子狂躁的心性,如同心猿意马,大闹天宫,不可一世。这就是一个躁乱不安之象。
结果呢,亢为害,承乃制。只有如来佛祖一掌压下来,把孙猴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这猴子郁郁不得志,度日如年,度年如日,不得畅怀,被压得死死的,一身本领,无所作为,不能导归正道。这时,该怎么办?得有一个心纯气正之人,来把它解放出来,然后教之化之,让他能够经历磨难,修成正果。所以唐僧出现了,这时把孙猴从五行山下,解放出来,就相当于把压在它身上的巨石搬开,如同用风药柴胡、桂枝、川芎、防风、羌活之类让他生长,好像春天的草木得到春风一吹,立即舒展起来了。但是本性难移,你移一座山,都比移一个人本性容易。这孙猴子烦躁不安难以控制的个性,一下子又露出来了,虽然师父对他有解救之恩,但他照样不服师父对自己的管束,企图离开师父继续过自己逍遥自在狂躁随心所欲的行为。这时该怎么办?观音菩萨来了,给唐僧一个帽子,里面就有金刚圈,这金刚圈就能降伏狂躁,一给孙猴子戴上去,这孙猴子就狂性不敢大发了,也不敢大闹天宫了。于是规规矩矩跟唐三藏到西天拜佛求经,修成正果了。那这金刚圈代表什么,其实就代表龙骨、牡蛎,它要把惊狂不安,不能止住的心意识定住,把那种烦躁不可一世上越之脉象,要打上天庭的狂傲之气,往下收。这样在西天取经路上,虽然有小打小闹,但整体都是安安稳稳,能够平和度过
调人体秩序比调病更重要
这故事背后的道理非常深刻,我们看单纯用风药助长这猴子个性,他更不可一世,即便从五行山解放出来,一样不服从师父管束。如果单纯用西医那一套镇静安神打安定的思路,让狂躁的病人像用佛祖的五行石山这矿物药硬把心性给压死,这样人也变痴呆了,从此郁郁寡欢不得志。所以我们看电影里头精神病院的病人就是这两个极端,一个就是登高而歌,打骂毁人,肆无忌惮。经过打各种矿物重镇安神的药后,就静悄悄傻坐在那里,如痴如呆,双眼没神。看来解放也不是,镇压也不是,那该怎么办?我们医圣张仲景,在还没有《西游记》之前早就想到了这种制服狂躁惊狂不安的办法。一个就是必须条达之顺畅之,如风药柴胡、桂枝、川芎、防风,不可令之过郁。另一个就是镇惊之安稳之,如安神镇惊药龙骨、牡蛎、磁石、枣仁,不可令之过亢。这样双管齐下,传世名方桂甘龙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就出来了。这两个方子都是很厉害的方子,我们看,它是治很多别人治坏的导致病人不静逆乱的方子,完全是救逆之方,如同《笑傲江湖》里头,风清扬传令狐冲的独孤九剑,每一招每一式都是在败中悟出来的取胜之道。完全是收拾残局,转败为胜的救逆大法。所以张仲景称这些方为救逆之方,这是很厉害的,学之不可以等同常观啊!这风药配伍安神镇惊药,就相当于给身体重新建造秩序,令卑郁者得顺畅,亢逆者得和平,这样不卑不亢,无过不及,情志得舒展,心神得安静,故命之曰平人。可见调人体秩序比盯着疾病去用药更重要。这样得这个桂枝柴胡法配龙骨、牡蛎,我们就可以知道老师常用川芎配绿茶或枣仁,羌活、防风配龙骨、牡蛎,这里头的道理便是一致的。都是用以治疗时代病,人们既有工作生活的各种压力,如同房贷、车贷压在肩膀上,就像五行山压在孙猴身上一样,难以舒展释放。但同时各种所求所欲,又不断增大,心意识静不下来,收不住神不安,表现出另外一种烦躁失眠脾气大。这时这两个理法组方一合在一起,把压力解放,神志收归,站在这神跟气的层面上去调理疾病,正是老师反复用风药配合龙骨、牡蛎的道理啊!以前老师还没去见孙蔓之先生之前,就常会用龙骨、牡蛎配柴胡汤,但我们对这思路了解得还不很深刻。现在就不同了,知道柴胡汤是风药,调畅情志,缓解压力,龙骨、牡蛎是安神镇静药,收住上越的心意识,令病人人不致于亢逆收不住。这站在神气层面上调疾病,远非我们刚开始想用药去调那些有形的疾病那么浅薄。故而我们对《黄帝内经》上手的,粗守形,工守神这六个字体悟更深了。这真是可以大开学者悟性啊,开一扇悟性之门,比老师传你千百个秘方还管用。因为这无形它不单是在治一个人一种病,它是可以传承的,可以发扬的,可以治千千万万人,千千万万种病。我们看张仲景他读《内经》真正运用《内经》宗旨时,却不着半点痕迹,如果不从这里面去看的话,我们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这药方,方证对应的粗浅结构,不知道它是为何对应的,所以只能用方,不能造方。老师常说,善医者,善教者,是教人规矩,授人法度,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现有的知识,而是指明思路,理顺方向。让学者在汗牛充栋的古籍中心安如龙骨、牡蛎,情志条达如柴胡、桂枝,开的是学者的悟性,传的是无方之方,法外之法。
从破土种子看解压之法
正好老师近来有一个案例就是用风药治疗烦躁高血压的病人,有个学生她父亲得高血压一年多,血压常在一百六上下,头晕颈僵,烦躁不舒,服用西药降压片半年也控制不下来,然后这学生给她父亲开镇肝息风汤,加加减减也吃了接近半年,血压仍然控制不下来。脉象还是弦紧硬。这学生便请教老师。老师说,西药片是镇是压,你镇肝息风汤也是往下打压,你把他的情志肝脉都打郁了。怎么不想想给他舒展放松放松,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西医它看的是病名,我们中医看的是人。没有谁规定高压就一定要降压,就非得用下压的药。我们用疏其气血,令其条达之法,也可以缓解其压力,减轻其烦躁。于是老师便开柴胡、川芎、葛根这顺性养真汤的思路,反其道而行,给肝脏心脏疏通气血,解放压力,想不到病人吃完十付药后,整个人反映极大,不仅血压降下来,降到120正常,而且感到肩颈部从未有过的舒服放松,整个人好像卸下一层重担一样。当一听到病人这感应后,我们第一反应就想到一颗种子从深深的泥土里头破土而出,迎接阳光,它在土里时,深受四围压力压迫住,当它化这压力为动力,破土而出时,所有压力都得到舒解,转归为根部的疏泄能力,跟枝条的舒展力量,从此茁壮地成长。这时我们想到张锡纯镇肝息风汤里,何以有麦芽、茵陈这些刚破壳而出,吐出嫩芽苗的疏肝药呢?原来和种子被壳包得严严实实,压力最大,一破壳而出压力顿减。茵陈在地下封藏了一个冬天,一旦吐出嫩苗,一旦进入春生阶段,其压力顿渐,你能否想到用种芽类的,或嫩苗尖,或刚破土而出的药物来帮人缓解精神身体压力呢?你能否想到为何豌豆苗苗尖,南瓜苗苗尖,豆芽,都属于少阳,能够调解人体抑郁之气呢?我们回过来看这柴胡桂枝汤法,不就是风药之法吗?通过开提人体阳气,头发从肌表出,人体内在压力顿解。
高压锅为什么高压
有学生问,这柴胡、葛根之类不是温升之剂吗?这样下去病人本来就高压难耐,烦躁不宁,脉弦紧不舒,硬梆梆的,这样下去不是加重它压力吗?老师说,中医的整体观不局限于人身脏腑相关的整体,更强调天人合一这个大整体,人禀天地之气生,人与天地相参。人体内在的压力,放在天地里头,都是极其渺小的。现在很多高血压病人,只在身体里面去降压压抑,从来很少想到跟大自然沟通对流起来,让压力得到舒缓和解,就好比你的高压锅里面压力是和其的大,你要去降压,在里面怎么搞都不管用。我们只需要把它的气门一掀开,使高压锅的内压跟外面的气压相互沟通,只是一两分钟,压力自减,锅盖也放松,锅盖对应的就是人体的肩颈,所以高血压病人,肩颈部能够放松,肌表毛窍能够打开,必将大有利于血压的稳定,回归正常。故而我们用风药柴胡葛根法,并不是专门针对去降它的压,而是把人体肌表开合的状态恢复正常,让人体能够更好地跟大自然沟通,这样内外气机对流,其压自降,烦躁消除。
所以对于这些高血压的时代病来说,我们不仅不能压抑他情志,相反还要畅达他情志,让他们能与天地大自然沟通时,获取平衡,使得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以前,我们也从未想过像这些辛温开腠理的风药能用来治高血压,其实千百年前古人早就用风药来治疗各类高压中分疾病,如小续命汤,古人的思维是大开大合的,不局限于某一病名,某一脏腑,而是从人体与天地之间相通应相互沟通的高度来调身体。我们看《伤寒论》里头,从太阳病到少阴病,从麻黄桂枝汤到麻黄附子细辛汤,他们很多方子都在强调人体毛窍的开合,必须与天地同步,与四时相应,这样不站在疾病的角度,而站在人体正常生理开合升降的角度去遣方用药,境界就更高了。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伤寒论》里头的麻黄桂枝法,柴胡葛根法,里头大都是用风药来开窗牖,透郁热之法。大有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之意。这种思想看似颠覆了常规,实则却暗合古人心源。这篇文章虽然说是风药新论,其实也不是什么新的创新发明,而是古人早已习用之,《伤寒论》《千金方》《外台秘要》《脾胃论》里头都用得炉火纯青,只是我们这个时代,人们普遍缺乏了深究的精神,所以才导致风药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鲜为世人所了解。这时我们把尘埃抹开,重新还原它新鲜的面貌,如同把蒙尘的宝剑重新擦亮一样,故曰新论。人们只是习惯性地用它来治风湿,治痹痛,治外感,很少能够用它来调五脏杂病。其实五脏六腑都需要生机,都需要春风,枯木也渴望逢春,腐朽的身体,肿瘤癌症,怎么能不想要一缕清风呢?
风药安神人知少,流窜走动不敢要。
以为扰乱人气机,皆因少用不知晓。
生命需要是运动,郁滞不通才糟糕。
气血最贵在周流,长期不畅易衰老。
人体元真如流水,不容半分有阻挠。
管道好比交通路,通畅才是最妙招。
每见中风气血壅,如同交通瘫痪了。
又见失眠与烦躁,拨乱反正是王道。
条达气血上下走,分消郁滞达肌表。
沟通内外的桥梁,重建秩序最紧要。
好比地震动乱了,一片风雨在飘摇。
雷霆万钧找风药,自古中风方不少。
皆因通晓此中道,疗效方能不断高。
千古传承医间道,理顺思路丛中笑。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尔空调的静眠模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