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乱轻变传奇还是形势大好

iDoNews专栏:天下大乱还是形势大好?O2O江湖的现形记
编者注:本文来自分享投资VP丁林生在IT桔子沙龙“2015本地生活O2O创业趋势探讨”活动中的演讲内容整理,丁林生对O2O前景的判断是:“天下大乱、形势大好”。
O2O这件事上,部分群众不明真相
许小年教授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演讲《O2O两边都是零,中间一个二货》,我认真阅读了这篇文章,整篇文章主要谈他对宏观经济的一些判断和感觉,以及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应该如何去应对。通篇文章提到O2O就一、两句话,但不知为什么这句话却被媒体用作标题。媒体这种断章取义对很多采取O2O模式的企业或创业者来说没有帮助甚至不公平,可能对许小年教授作为一个严肃的实力派经济学家的声誉也有损害。
O2O本身不是一个行业, 是一个运作模式,所以脱离特定行业、特定企业和具体的商业模式去大而化之的唱好或唱衰“O2O”没有太多实际的指导价值。
关于O2O的“烧钱”
O2O跟烧钱没有必然的关系,有的O2O公司可以很挣钱,例如有一家做O2O美术教育的公司,只做高端家庭孩子的教育,别人收费100元一小时,他收费500元每小时,但因为效果好、口碑好,他们老师的课时供不应求,这种O2O生意也许上不了市,但有意义、很挣钱,未来可能也有往低端扩展或者形成品牌开线下连锁门店扩展的可能性,也是不错的生意。
当然有时烧钱是必要的。比如说移动支付,原来我们习惯用钞票,现在通过“烧钱”的培养,很多人已经很习惯用微信或支付宝来支付,这种烧钱补贴用户,促使其改变习惯就是有价值的。
但哪怕要烧钱,怎么烧是有讲究的,生火照明和自焚都是烧,但结果不同。比如,拿烧钱比较多的推广来说,同样拓展白领客户,去超市扫码地推得到的数据是要打个折的,毕竟那里大爷大妈或家庭妇女多,
而去商务楼做推广虽然成本高但是更精准;又比如前段时间有个做社区O2O的品牌在地铁上做推广,效果并不是很好,或许它直接补贴给目标小区的精准用户效果会更好。
对烧钱效果的评价,是看能否形成用户的留存乃至忠诚度,用户留下来,前期烧的成本才可能在未来收回来。归根结底还是要模式本身靠谱,能给用户带来好的体验,例如产品更牛、更方便、更省钱等等,在此基础之上的补贴才能形成用户留存乃至忠诚。
另外建议创业者避开烧钱就能赢的O2O项目,因为烧钱不太难,咱们的钱比BAT还是少点,而且烧钱能赢的事,BAT自己就干了。
模式要靠谱—母鸡生出金蛋,只能发生在传说里
靠谱的模式,特别是靠谱的产品定位,决定了项目的未来。对一只老母鸡砸再多的钱,让它吃再多,也许可能让它产的蛋个头大些,但那个蛋永远不会是金蛋。
有些O2O项目,模式完全不靠谱,比如,帐怎么算也算不过来的,巨头手一伸就能做的,极大可能成为其他O2O项目敲门砖的…这些项目死掉是模式和基因决定的,烧钱只是让它死的快了一点而已。所以,MVP的过程中甚至项目启动前,一定要对行业最终的演变想清楚,把“做什么,不做什么”想清楚或者试清楚。
怎么想其实也有一定的方法,比如O2O创业里面的上门服务,你提供的服务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是处于该行业里的高价格区间,还是低价格区间?所在赛道够不够宽?还是说没有什么“变道”空间?“全人群、高频、刚需”,你占了几样?如果“补贴”能够起单量,你在“用户忠诚度”上,有没有护城河?…
最后建议创业的童鞋看一看《定位》这本经典书籍,很多人也许在大学里看过,不过在你实实在在的创业摸爬滚打了几年后再看这本书可能感受会有点不一样。
创业公司应回到根本
1、重视商业模式(前面已谈到)
2、重视“管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管理”这个词,在一些互联网创业公司里被莫名其妙的妖魔化了。有些移动互联网公司管理之粗放、对管理之漠视令人瞠目结舌。O2O的模式的企业,往往其商业模式中上下游有多方参与者且自身子分公司、员工或合作者众多,此时运营的科学和精细对企业本身的可持续性有重大的影响。创业企业要随着规模增长和方向的调整匹配相应的组织能力,核心是团队的适时的调整和升级。
举个例子,分享投资早期参投、最近在所谓资本“寒冬”下逆势融到1.8个亿B轮的黄太吉,最开始主要卖煎饼果子,后来变成“百丽模式”,用“黄太吉”、“大黄疯”小火锅、“牛炖先生”炖菜等品牌集群一同服务CBD白领客户,现在又升级到外卖平台的“共享经济”的模式,为市场上现有的靠谱餐饮品牌提供中央厨房及相关配送服务,由品牌方提供半成品,批量交给黄太吉做热加工和配送。如果这个新的模式在中国几十个CBD商圈顺利实施,那么黄太吉就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餐饮平台。从做煎饼果子到多品牌运作,再到现在的“外卖产能开放共享平台”,
每种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和对组织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随着模式的转型升级,相关的组织能力也要相匹配,随之转型升级。
此外,在管理风格和手法上,创业公司要注意不要盲目的照抄标杆公司。比如小米说我不要KPI,也尽量不开会,那是和小米公司高素质的早期团队、用用户评价倒逼内部管理的理念、极高的发展速度相匹配的,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公司。
3、重视诚信
我们看到有些创业企业“刷单”甚至直接伪造数据,这种情况下哪怕你能胜过一时,实际也是不能长久的。风投的圈子很小,一家企业的造假行为被一家VC发现之后,可能在别的VC也很难再融到钱了。
天下大乱,形势大好!
对于O2O领域的创业和投资,我个人的判断是“天下大乱,形势大好”!
因为前面一些没有能力创业,模式不靠谱,或在管理上非常粗放的创业公司被逐步洗牌刷掉了,恶性竞争少了,剩下的靠谱公司反而迎来了最好的时机。从投资角度来看,以前有的创业公司凑几个“牛人”组成团队就敢要价估值过亿,现在创业企业的期望值普遍更现实了,这种情况不管是对创业者还是对投资机构来说,都是一个更良性的格局。
以下部分为丁林生此前接受深交所旗下高新园金融平台访谈纪要,对O2O领域投资逻辑提出了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一并发出供大家参考。
问:你怎么看O2O和互联网+领域的投资逻辑?
丁:O2O、互联网+都受其所针对的行业的不同从而其KSF(关键成功因素)有根本性的差异,比如重运营的O2O洗衣和重手艺人的某些O2O项目,
其KSF及运营的逻辑千差万别。因此对这两个领域的投资逻辑,实际上很难一概而论。不过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试着谈谈我们是如何选择这个领域的投资项目的。
问:投资O2O、互联网+的项目,你主要看什么?
丁:首先,我们是看团队。我们主要是投Pre-A、A轮,算是比较早期的,在这个阶段最主要还是看团队特别是创始人。
我们会很看重创始人的格局,比如我们投资的疯狂老师,创始人张浩原来是年净利润数千万的快乐学习集团的老板,为了做疯狂老师的新项目把快乐学习集团近70%的股份分给原来的骨干,而自己全力投入到新项目中来,这种格局“秒杀”了99%的企业家,所以不难理解他的合伙人中,除了新引入的技术、互联网相关的精英外,都是跟了他10年的左膀右臂。
我们相信,NB的团队能够在运动中调整,有强大的自有修正能力;而一个平庸的团队哪怕方向、模式正确,也可能在激烈竞争中守不住阵地而落败。
关于O2O及互联网+的项目,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希望一把手是有深厚行业积淀同时有互联网思维的创业者(当然最好团队里同时有具备互联网背景的联合创始人),特别是一些水比较深、纯互联网人很难玩得转的行业,“+互联网”比“互联网+”可能胜算更大。(当然,这些只是一般情况,会有例外。)
当然,哪怕是+互联网有优势的项目,传统行业背景的创始人自身也要能够不断刷新自己的系统,变得更移动互联网化,从而实现移动互联网式的发展速度。
比如,创始人要以身作则在公司倡导互联网文化:在内部管理上,提倡更平等、迅速的沟通、让一线听到炮火的人一定程度参与公司的决策甚至在一定范围内自组织,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而企业内部管理包括文化的移动互联网化,根本的目的是可以保证产品以最快的速度迭代更新改善,确保用户的体验能够“立刻、马上”获得改善。若你不这样做,而竞争对手(也许是由25、26岁的年轻人领导的可以一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的团队)这样做了,你也许就很快就OUT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速度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壁垒和竞争优势,所以一个出身传统行业的创始人的思维和作派变得“移动互联网化”还是蛮重要的。如果他一方面希望结合互联网来升级自己的公司,另一方面独享着比其他所有管理团队成员的办公面积之和还大的办公室,他期望实现+互联网的想法很可能会落空。国内好几个线下连锁巨头,如某家电连锁巨头和某商业地产巨头,在往电商转型的道路上屡屡挫败,电商负责人走马灯似的换也不奏效,原因之一也是在往新的方向走的时候,保留了旧的文化和旧的做法。
其次,对O2O或互联网+项目,我们也会看他的门槛和壁垒,这个在目前的市场上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很多O2O项目会烧很多钱,一方面是因为竞争对手在烧,所以是必须跟进的无奈之举,如果不跟进,市场份额被对手拿走了,那自己在市场上没有分量就拿不到下轮融资,离出局就不远了;另一方面是为了烧出一定的壁垒,让潜在的竞争对手望而却步。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壁垒主要靠烧钱而来,那肯定不会成为最优选,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什么时候突然冒出一个大金主支持你的竞争对手更疯狂的烧!
所以,相比烧出来的门槛,我们更看重多年深耕行业形成的行业洞察和资源壁垒。
比如,我们最近布局了一个改造某数千亿级传统线下市场的项目,企业家虽然是60后,但创业过程中数次涅槃,带领企业不断走上新的高度,目前仍然充满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且能有意识的引入相应领域的互联网人才。所以,虽然团队的互联网思维和运作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考虑到这个创始人的自我革新的魄力和企业二十年深耕行业积累下来的一般互联网公司望尘莫及的行业理解和资源,我们还是选择信任这个团队,觉得他们相比其竞争对手的年轻团队让我们觉得更踏实。当然,接下来我们也会尽力帮助他们提升移动互联网相关的组织能力。
第三,关于O2O及互联网+相关项目的选择,我们有一些“反直觉”的看法。
其实,一级市场的投资,和二级市场有不少相似之处,其中一点就是经常要“反直觉”、“反人性”。比如,我们可能会很认真的考虑一些初步接触时缺陷明显甚至“缺条腿”的项目。事实证明,有些项目表面看来有不少问题,但在我们深入、全面的去了解其所处行业,特别是竞争环境及项目自身之后,我们惊喜的发现它很可能是蒙上了灰尘的瑕不掩瑜的金子。
晨兴的刘芹有很深刻的阐释,我借用一下:“为啥那么多我们的投资案例都有质疑呢?因为厌恶风险是人的本能,我们本能讨厌不确定性。但创业这个事儿,在充分信息对称的领域内,小公司是没有机会的。早期小公司的优势来源就是你是少数派,你具有别人不具备的信息优势。”而好的投资人,就是能够在反人性、反本能的很不舒服的情况下,去体会这些少数派的合理性,顶住压力做出投资的决定。
具体举个例子,比如有些投资人完全不考虑产品是“非标”的O2O创业项目,而我们会有鉴别的对待。
比如在B2B电商领域中的O2O,
如果产品是标准的,可能有利于迅速做大平台业务流水,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也正是因为产品是标准的,导致其价格过于透明而毛利极低!而且,对一些非标的领域,如果可以通过某些手段使它具备一定的标准化特征(爱“撕”的人马上又来劲了:“你看,还是必须标准呀!”但常见的情况是,因为对“非标”的本能的乃至盲目的排斥,阻止了很多投资人去发掘某些表面“非标”的领域的“标准化”的可能性。),这本身会形成较高的壁垒,从而享受较高的溢价,比如电商领域中非标品比标品高得多的毛利。
问:你对创业者有什么建议吗?
丁:关于O2O创业项目,我个人对创业者的确有点提醒供他们参考。因为这是一个可能烧钱,并随时可能冷不丁迎面碰上巨头竞争者的领域,所以整个创业过程,一定要遵循精益创业的原则。
比如在创业前,尽量对行业的竞争格局有较为深刻的调研了解,这样,在商业模式设计时,才能有意识的做出有意义的区隔。对一个非“富二代”创业者来说,选择一个有区隔的定位切入市场,可以避免一开始就卷入直接竞争,为自己赢得成长空间。又比如在运作上,遵循MVP的方法,如一个上海的面对女性白领的美发O2O项目,产品上线后,线下的测试范围当然可以一下就是上海内环以内的范围,但也许在投资人看来,如果你缩小测试范围到某几个社区商务楼,然后取得相关的数据,和你大投入一下测试一个大的范围,从判断对项目的投资价值来说,差别不大,但对你的前期投入来说,差别可能很大;更别提当你在产品未打磨成熟的阶段,如果测试范围太大,用户评价不好,你的客服成本及口碑损失也绝对是不菲的。
还有一个提醒是,因为O2O往往涉及到对行业利益格局的重构,因此O2O的模式的设计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是对各相关方的利益机制的设计,而这个要求创业者首先对项目行业最终演变的格局及项目本身远期的盈利模式有相对成熟的思考:只有你想明白了届时羊毛到底是主要出在羊身上还是出在猪或狗身上,你在商业模式设计时,对相关方的利益才可能做一个取舍安排(当然,仅仅是“你”的安排,能不能实现,只有干了以后才知道。)才能打一个有(物质及心理)准备之仗。
作者:丁林生 分享投资VP
{{news.title}}天下大乱,形势大好(二)
伊拉克在整个阿拉伯世界,才是真正的咬群的骡子。
在埃及主导的对以色列的战争中,伊拉克只是一个配角,搭着车完成了初步的民族国家建设,靠着将石油资源收归国有,换来大量石油美元,在阿拉伯世界中比较好地实现了“民族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但是,在体制上,自然也就成了众矢之的。阿拉伯君主制国家不满其制度,而西方难免欲侵夺其石油主权。
面对这样的危机,1979年接班的萨达姆,还算眼明手快,抓住了美国欲在海湾地区扶植一个国家,对抗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的战略机遇期,主动发起了对伊朗的战争,既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也名正言顺地敲到了那些君主独裁国家的资金。不论战争本身的进程怎样,只要战争还在打,伊拉克就是稳赚不赔的。
但是,当苏联对冷战取全面收缩态势后,伊朗就无力奉陪了。而西方也被两伊的“水雷阵”“油轮战”搞得头疼欲裂。既然伊朗释放了停战的信号,西方自然要对伊拉克叫停。这样,​为了继续紧张状态,保住自己的“民族社会主义”制度成果,萨达姆挥师拿下了科威特,打出的却是“统一阿拉伯,将以色列赶下海”的旗号。这时大多数人才突然想起,他也是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领导人。但是,此时,海湾已经没有第二个纳赛尔的成长空间了。很干脆地,伊拉克军队被美国挑头的“多国部队”拍了回去。
毕竟是经历了二战和冷战历练的政治家,老布什还是很有分寸的。在伊拉克接受以禁运和禁飞为主要形式的国际监管后,美国放了萨达姆一马。但是,始终有一些势力在鼓噪,应该直​接颠覆萨达姆政权。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这些势力的来头
第二,就是那些急于颠覆萨达姆政权的势力,在01年成为美国的决策层的后台老板了。小布什总统如果想避免重蹈家尊的覆辙,实现连任,就必须满足那些势力的要求。
第三,就是因为当时伊拉克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美国对伊拉克进行改造的难度相对较小,且可以利用伊拉克本国的资源,不需要自己有额外的投入。
第四,就是伊拉克位于伊斯兰世界的核心地区,一旦改造成功,不仅客观效果更好,而且示范效应也更强。
就是这四点原因,使得伊拉克得以成为美国的战略标靶,萨达姆政权由此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但是,另一方面,除了留下一个制度空壳,美国改造伊拉克的行动,没有任何实际的成​果。却由于一系列的丑闻,使美国的政治、经济、道义资源被耗尽,自己的体制的弊端倒是充分呈现了出来。需要再一次强调的是,这样的结局,不应简单归结为战略的失误或曰狂妄​,而是应该从美国的体制总结一些深层的原因。
正是由于美国集中全力于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处,进而难以抽身,使得那些“民族社会主义”政权感到不再承受什么压力,认为不再有什么力量可以颠覆自己,又没有什么新的制度理想​可以追求,于是逐步转向了对家族和小集团的长远利益的考虑。这种考虑的结果,就是这些“民族社会主义”体制,逐步转向了强人家族统治的独裁政体。最典型的,就是埃及。
在纳赛尔去世后,萨达特接任总统。他一方面为埃及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使国家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另一方面,提携空军司令穆巴拉克任副总统,巩固了陆军和空军两大军种的​团结。在他被潜入陆军的伊斯兰激进分子刺杀后,穆巴拉克顺利接任总统。但是,在通过选举连任后,却没有按照常理任命一位陆军出身的副总统,而是向着自己任终身总统,且培养​自己的儿子接班的家族体制不断推进。在反恐斗争中因为任命空军出身的亲信担任情报局长,与CIA积极合作,得到后者的高度认同,就更加无所顾忌。这样的“吃相”,一旦出现​骚乱局面,需要陆军出面镇压时,就会遭到陆军以“民主”“人权”的名义的抵制,甚至是以“民意”为后盾的逼宫行为。
这时,虽然美国副总统拜登力主,必须死保穆巴拉克,以维护美国的战略信用。至于埃及军事集权体制内部的矛盾,可以在力挺穆巴拉克的前提下,督促穆巴拉克做出一些妥协和调整​,满足陆军的利益诉求。但是,以奥巴马为首的决策层里的比较年轻的一派认为,被陆军逼宫的穆巴拉克,其利用价值已经大打折扣。如果死保穆巴拉克,会使美国背上不必要的道德​包袱。如果支持陆军的逼宫行为,让穆巴拉克交出权力,由陆军以“民主开明”的面目接管权力,还可以继续观察局势,决定下一步的应对方案。
单纯比较两种意见本身,似乎很难判明哪一种意见更合理。按照普通人的好恶,似乎奥巴马的意见更合理,也不失稳妥。于是,穆巴拉克就迎来了后面的那些遭际。至于埃及下一步如​何发展,穆巴拉克的命运究竟如何,只能继续观察了。但是,穆巴拉克的命运,却间接导致了今日的利比亚的乱局。
回想萨达姆和卡扎菲两位政治家的经历,其实可以总结出这种落后民族的精英人物的共同的特质:其世界眼光和见识,决定了他们必须提出一些超长自己国家现实条件的理想。这些理​想如果成功,国家将获得新生;如果失败,国家将丧失希望,自己也将成为笑柄。因此,当那些理想有希望实现时,人民对他们的观感,就是具有雄伟气魄和超人魅力的领袖;当那些​理想希望渺茫时,就会被认为是妄想狂的梦呓。而现实的吊诡在于,那些在普通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恰恰是有希望成功的;而那些被认为是成算比较大的事情,常常因为某个外​部的强势介入而彻底失败。这就是真正的大政治家和普通人的根本区别所在。但是,大多数普通人是不甘于承认自己的平庸的。他们会提出自己的各种“分析”,其实连马后炮都算不​上的。
前面简单讲了萨达姆的经历,后边就重点分析一下利比亚的历史和现今的乱局
利比亚独立时,是被英国勉强捏合出一个王国的。在阿以战争中,利比亚王国是一个勉强的参与者,基本错过了搭车进行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机遇期。待69年卡扎菲政变取得政权后​,他面临的历史使命是: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和立场,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取得最大的资源支撑和安全保障,既巩固住政权,同时完成现代化的基础建设。在北非那样复杂的环境中,卡​扎菲始终在苦苦探寻一个属于利比亚的锚定之处。在亲西方政权环伺的冷战末期,卡扎菲表现出激烈的反西方色彩,成为苏联打在北非的一个楔子,靠着两大阵营的默契和妥协,令普​通人不可思议地冲过了一次次激流险滩。而当苏联收缩解体后,卡扎菲政权立刻进入了风雨飘摇的状态。好在有萨达姆这个“盟友”垫背,第一轮打击的浪潮,没有冲击到卡扎菲
PS:98年初,美国叫嚣要颠覆萨达姆政权时,本山和丹丹在小崔参与的春晚小品中,专门为“白云大妈”编了两句打油诗:海湾那噶挺闹心,美英合伙欺负银。而在东北民间,春​节前后最流行的顺口溜,却是:虎不虎,想想中东萨达姆;顺不顺,看看美国克林顿。结果,克林顿很快就流年不利了。而老萨则躲过了一劫。中国的外长,还在“两会”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上,专门安排记者“提问”,讲了一下中国的斡旋之功。只是那个过程,在外长的回忆录中,似乎讲得还不如在记者会上到位。当然,美国就是美国。因为那个绯闻,彻底断送​了美国进行医改的最好机会,令颇有抱负的克林顿总统变成一个乌眼鸡,第二年没有经受住欧洲盟友的撺掇,把大棒打向了苦守一点残山剩水的南联盟。彻底打散南联盟的同时,也把​很多人从对西方的迷梦中打醒了。起码在中国,80后的主体,因为大使馆被炸,迅速转变了亲西方的情感立场。个中曲折,这里就不赘述了。
尽管有萨达姆先挨棒子,老卡却很清楚,老萨之后,十有八九就是自己了。惶惶不可终日而又无奈之际,却迎来了救命的911事件。在事件后,老卡在所有的阿拉伯领导人中,第一​个向美国表示哀悼,表现出对美国积极配合的姿态。随着西方对其态度的缓和,老卡只争朝夕,走出了合纵连横的几步棋。
第一,继续加大对非洲兄弟和阿拉伯兄弟的“转移支付”的力度。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非伊斯兰国家中广结善缘,在阿拉伯世界的贫困人口中树立形成,使自己领导的利比亚成为非洲​贫穷国家和阿拉伯贫困人口的“希望灯塔”。进而积极为非盟事务出面代言。因为若干大国都理解他的“口没遮拦”背后的苦衷,虽然时常对他的言论有所不满,也都一笑置之。他就​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既在非盟内部贡献资金,又积极向世界传递非盟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疑虑和不满的信息,对某些大国的战略的抵制的态度。所以,在非洲国家眼里,卡扎菲是​自己最好的代言人,卡扎菲政权也是掌握非洲经济的半壁江山的支柱。非盟的支持,成为卡扎菲安身立命的根本。
第二,就是向西方全面输诚,力争被西方接纳。除了良好的态度,更有力的一张牌,就是油气资源。他积极对欧盟的核心国家英国、法国、意大利进行利益输送,换取这几个国家向美​国斡旋,“解决”了著名的洛克比空难的“遗留问题”,基本解除了西方对自己的直接颠覆的危机。
第三,就是争取逐步稳住阵脚,谋求复兴的俄罗斯的奥援。主要手段,就是“廉价”军火的市场。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卡扎菲十年来的基本考虑。他所有的言行,其实都是围绕这三点考虑展开的。当这三点考虑的要求发生冲突时,其权衡的原则,也是按照上述三条的顺序。比如,​他为了讨好西方,就帮助西方打一下台湾牌,恶心一下中国。而在中国在北京主办了“中非合作论坛”,危及西方在非洲的根本利益时,他又积极谴责中国的“新殖民主义”,成为西​方唆使的,中国推进非洲战略的最主要的阻力。在这两个问题上,他完全无视中国的感受,绝对服从西方的需要。但是,当萨科奇总统提出整合环地中海地区的资源,为法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的“地中海圈”构想时,又是老卡在非盟的支持下,坚决抵制了法国的构想,实际是堵死了法国的经济发展空间。
正是因为理解了卡扎菲的现实处境和考虑,所以,虽然老卡时常有一些“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言行,但本着“登高望远”的原则,中国一律给予了相当的包容。客观地讲,其它几个​大国,包括阿盟,也基本是一样的态度。这就是真正的决策者与普通人的差别所在。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态度,以美国的“国家性格”,洛克比空难是不可能那样轻易地了结的。老卡似​乎由此得到了基本安全的保障,下一步,就是尽量开拓出一个空间了。但事实证明,恰恰在这样的背景下,致命的打击却不期而至了。
与那些曾经的“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一样,卡扎菲也走上了军事独裁统治的道路。只是,这种军事独裁,不是我们这些完成了现代国家建构的国家的普通国民理解的那种严​密控制整个社会的,以军事机器为依托的“警察政治”,而是符合其本国实际的松散的控制。老卡的军事机器,号称陆海军三军齐全。其实所有人都明白,那个军队,应付国内治安能​够胜任,就算是成功。对外战争,根本就是不能指望的。而就是出于应付国内治安和“维稳”的考虑,使得老卡的“军队建设”颇为有趣。
前面已经说明,被老卡认定为安身立命根本的,是以撒哈拉以南国家为主的非盟。因此,在老卡看来,真正在关键时刻能够被自己倚重的,第一是自己出身的部落,第二就是南部非洲​的穷兄弟们。所以,老卡的军事战略,就是双重的两层皮的状态。
在陆军和海空军中,是以陆军为主。对于海空军的建设,其实就是两个意图。第一,就是吓唬人;第二,就是把“采购合同”作为向欧盟和俄罗斯进行利益输送的一个平台。真正的部​队和装备的训练、保养的质量,其实是没有人真正关心的。这是第一重的两层皮现象。
在陆军中,则是数量和质量的两层皮现象。以数量论,军队的主体是各个部落出身的人都有参与。但在质量上,重点向3个旅的主力倾斜。这三个旅的军人,就是两个来源。第一是自​己出身的部落,第二就是以2,000美元的日薪,从南部非洲的贫困地区雇佣的士兵。如果以满员计,这三个旅应该有2万左右的员额。占了陆军员额的三分之一。事实上,据一些​资料,这三个旅的实数应该是1万左右。但是,以“军政质量”论,无疑是利比亚政府军的核心部队。而其他的陆军部队,则被散落于整个利比亚,主要职责一是守卫一些设施,二是​监控各个部落。这些部队,长期得不到装备和训练,作为军队,状态应该和《士兵突击》里许三多最初落脚的那个“五班”差不多。但是,似乎阿拉伯民族加上非洲大陆这样的环境,​恐怕产生不了许三多这样的士兵。所以,这些部队,在平时的真正职能,就是让各个部族的青壮年,从利比亚政府领一份饷,就不至于散落为害社会,或者被部族分离势力所利用了。​这是第二重的两层皮现象。
因为这样的两层皮现象,不仅这支军队不堪外战,而且在出现大的动荡的时候,这些政府军很容易就会转化为叛军。当然,如果老卡能得到足够的外援,而叛军没有外援,那么这些叛​军,也就是一些乌合之众。对此,老卡是有充分的信心的。为什么没有信心呢?那些大国,固然没有哪个喜欢他的,但也没有哪个必欲置其死地而后快的。利比亚的油气资源,已经由​欧盟的核心国家享用了最肥美的部分,而小部分利润,也被他当做石油美元拿去广结善缘了。最大的受益者,就是非盟的兄弟,也包括自己的“老铁”
穆巴拉克政权。拉住了穆巴拉克,就是让自己在美国和阿盟多了一个得力的斡旋人。如此看来,中俄本来就没有攻击性,美国必须考虑阿盟的感受,还有非盟、欧盟的利益,在利比亚​已经表现出足够的柔软度之后,也不可能对他下手了。这样,不论哪一股势力企图颠覆他的政权,都会使他得到一边倒的外援支持。如此,老卡自然会老神在在,在稳住阵脚的前提下​,寻找新的谋求发展和突破的历史机遇。但是,没想到,今年却是风云突变。不论老卡是否画上句号,老卡对利比亚的独裁统治,确实是已经划上句号了。那么,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把原因归结为利比亚的强人政治体制本身的问题,加上目前深不见底的金融危机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却忽视了真正驾驭了这一波“中东波”的力量。下面,就​围绕这个力量展开,捎带分析一下各方的应对之道的得失
首先申明,本人不掌握任何内部信息,只是凭着一些公开的资料,进行一些“过度解读”。因此,不负任何实际的责任。其次,本人坚信,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其实不是什么“内幕”​,而是用一些普通人忽视的线索,把所有公开信息,都可以贯穿起来的那样一个分析脉络。因为只是一个分析脉络,所以只能解释清楚已经发生的事实,却无法预判作为“玩家”的各​种力量的消长和策略的碰撞互动,所以,可能会对某些具体问题,发表倾向性的意见,却不会接受什么“赌局”的邀约。因为一些“赌局”,会对人的心态造成微妙的影响。分析一个​复杂的事件,最忌讳的,一是死守一个视角,拒绝以开放心态对待多种可能的向度;二是与人打赌的心态。这两种最应忌讳的心态,其实恰恰是可以互相激励,使人不能自拔的。
基于上述考虑,本人愿意在这里先申明自己的两个基本预判。
第一,在目前的情势下,本人仍然坚信,卡扎菲对利比亚的独裁统治已经终结,但卡扎菲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他会以某种形式,继续对利比亚事务施加有力的影响。甚至不排除有一天​重新掌控利比亚的可能。当然,现实地看,他的儿子完成这个“咸鱼翻生”的可能性更大。这个预判是否正确,其标准就是老卡是否得以善终?他本人或者他的儿子,是否公开参与了​以后的利比亚建设进程?
第二,在目前的形势下,利比亚的重建,会引发原来被卡扎菲独裁统治压制的各种矛盾的直接冲突,复杂的博弈甚至冲杀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利比亚的彻底糜烂和生态崩溃。这种生态​崩溃,直接的承受者是利比亚人民。而间接的承受者,应该就是“主导”了利比亚局势的决定性的第一步的法国。最终崩溃的,将是整个欧盟的体制。衡量这个预判的标准,就是欧洲​主要国家内部的穆斯林的作为。
先把基本预判亮在这里,有兴趣的网友,就可以往下阅读了。当然,因为前面的内容是后面的分析的基础,所以也可以对前面的内容提出疑问,发表意见。下面,就以相关各方在近半​年以来的作为为脉络,对整个事态做出一个梳理。具体方式,就是逐个分析几方的行为,最后总结本人的几点认识。这几方包括:欧盟、美国、海合会、卡扎菲集团、俄罗斯、非盟,​最后,当然是要分析一下中国的作为和机遇。这样,一共就是六个玩家,加上中国一个“酱油党”,一共是七方的行藏。
第一个,就是那个欧盟。应该讲,这次行动,暴露了欧盟谋求彻底摆脱经济危机影响的一个根本的解决之道,以及这种解决之道因缺乏实力、定力和体制支持的,运作后的一个悲剧性​的前景。
分析以法国唱黑脸,德国唱白脸,意大利被裹挟的欧盟的作为,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转折点”。一个中心,就是为欧盟解决目前由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政治危机,争取一个全​新的、可以有效操控的战略空间。两个转折点,就是法国高调介入利比亚事态,以及主动但也是被迫淡出,这两个转折点。下面,就结合这一个中心,两个转折点,分析一下法国主导​的欧盟介入利比亚事态的过程。
首先,就是要解释一下这“一个中心”的内涵。
我们都知道,在全球化展开的背景下,对发达经济体,出现了基于产能过剩带来的一个基本矛盾:因为制造业在全球化背景下转移,所以发生了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另一方面,资本的​牟利本能驱动,使得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了金融投机活动。而这种金融投机活动的本质诉求,就是放大甚至透支现实的实体经济投资的预期回报。这种放大和透支行为,必然带来无​法被填实的金融泡沫。这种泡沫在短期内,可以造成一个“繁荣”的幻象。一旦泡沫破裂,则建立于这个“繁荣”幻象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会受到质疑和冲击,导致整个​社会失序骚乱。在短时间内,这种失序骚乱是很容易被软硬兼施的手段弹压下去的。但几个回合下来,就会造成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双向互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的崩盘。
面临这样的危局,真正的解决之道,还是要力争填实那个金融投机造成的泡沫。而要填实这个泡沫,就需要找到新的可以运作的资源和投资机会。要找到这种机会,最实惠的方案,就​是选准一个资源丰富的,自己以前又未曾控制的国家,将其彻底打烂,然后由自己主导其重建进程,这样就可以填实这个金融投机的泡沫,彻底解除自己的危机。由于别的大玩家没有​这样的解决途径,则经过这一轮危机后,在新的世界格局的谋篇布局中,或者改变自己的地位,或者强化自己的优势。如此,“危机”这个词,侧重点就会导向后一个字。这就是作为​欧盟这样的大玩家,应对危机的辩证法。
但既然是辩证法,就意味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如果没有超常的凝聚力、行动力和高度的战略智慧,这个辩证法就会在相反的方向上发挥作用。所谓辩证法的正向作用,就是上段所述的​,那个比较好的前景;而反向作用,就是如果展开行动后,却没有成功,则会引火烧身,把行动对象本身的,被自己激化和放大的危机的能量,反弹回自己身上,从而导致自己彻底崩​盘。所以,所谓的“辩证法”,究竟是自欺欺人的说辞,还是真正的智慧所在,不取决于方案本身的逻辑,而是取决于实力、智慧和具体的正确的策略,能否支持方案的成功。如果方​案很好,但实力不济,或者操作不当,奇思妙想,就会招来奇灾大祸。当然,事务的发展,不是单向的、孤立的某一方可以决定的。如果自己实力有限,策略上出现重大误算,但别的​参与方应对得更差,也有可能获得成功。不幸的是,欧盟自身的实力有限,判断失误,导致行动滑稽可笑,而其他的几个玩家,却是进退有度,应对得当。因此,可以预判,欧盟将迎​来自己的奇灾大祸。而反映欧盟的虚弱和愚妄的,就在于那两个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就是“误信”了半岛电视台放出的“卡扎菲逃亡至委内瑞拉”的“新闻”。
事实上,在那个“新闻”播出近一天之后,卡扎菲和查韦斯两个方面,才出来“辟谣”。如此轻慢,实在难以洗脱“钓鱼”的嫌疑。老卡为何要“钓鱼”,查韦斯又为何要配合老卡?​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随着西方主流媒体的口径,将他们认定为“疯子”,那么这一天的延宕,就是耐人寻味的。因为目前信息披露得很有限,所以这里就不展开分析了。只是提示一个​直接的后果:老卡真的钓到一条大鱼,就是被他后来称为“疯了的老朋友”萨科奇。就在老卡和查韦斯两方辟谣之前的有限的时间里,萨科奇高调亮相,明确承认反对派的“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人民合法代表”,等于彻底堵死了和卡扎菲政权继续合作的任何可能。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起码卡扎菲政权还掌握着利比亚最核心的政经资源,而反对派还被普遍​认为是“背景可疑,成分复杂,能力未知的反政府组织”。为什么要急吼吼地抛弃自己合作的很好的,有着复杂的利益关系的“老朋友”卡扎菲,而去拥抱那个“普世价值”的旗号呢​?正常的分析,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就是在那之前,法国力挺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实际的力道基本没有,只是打了一下嘴炮,却因为本&阿里政权迅速崩盘,使法国陷入了很难堪的状况。因此,只要什么阿猫阿狗,随便打出一个“民主自由”的旗号,都可以挟持法国,做出最迫不及待的决策,根本无暇证​实一些“新闻报道”,更不敢沉住气权衡一下现实的利弊得失。这种逻辑,似乎比较符合萨科奇上任以来的一些做法,留给很多人的印象。但是,我们也不能不考虑第二种可能。这就​是,这个“新闻”事先是得到了法国的认可的一个“信息战”的动作。只要这个动作一放出来,法国马上在第一时间“跟进”,利用其“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将“卡扎菲政权崩​溃”运作成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这样,对那个“后卡扎菲政权”,法国就成为实际的缔造者。整个利比亚的资源,就可以由法国来全盘主导运作。因为利比亚是非盟的经济上的​半壁江山,政治上的主要发言人,控制了利比亚,就是控制了整个非盟。前面所述的那个“中心目的”,就可以顺利实现了。
两种可能列明后,各位网友会选择哪一个呢?我选择的是第二种。由此,我们可以展开进一步的分析。
第一个转折点,就出现在法国的高调选边表态之后。在各方都在观望的情况下,卡扎菲和查韦斯方面,突然同时高调辟谣。与其说这是被动的应对,还不如说这是在算定了法国的企图​后,一次引蛇出洞的策划的结果。由此,法国非但没有能够轻易实现自己的中心目标,反而陷入了比本&阿里政权崩溃后,更加难堪的处境。在这之后,即便是为了维护法国和整个欧盟在利比亚的既得利益,除了颠覆卡扎菲政权,法国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从可进可退,贸然​进入无路可退的状态,这就是法国和欧盟,在利比亚事务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在筹划实际行动的过程中,法国必须正视自己的实力的现实。以自己的力量,固然可以直接颠覆卡扎菲政权,但既没有能力在卡扎菲政权瓦解后,承担起利比亚重建秩序的投入,也无​力应对美国和半岛电视台的真正后台老板——海合会集团,对于利比亚事务主导权的争夺。基于这样的盘算,最现实的选择,就是拉上美国和海合会集团,组成一个在军事力量和信息​战方面,都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不是只是对卡扎菲政权的优势,而是对可能参与的玩家——非盟、俄罗斯、中国的组合——具有优势的同盟。这个同盟的形成,有两个直接的效应。​
第一,就是非盟、俄罗斯、中国,都不可能支持卡扎菲政权了。对于俄罗斯和中国而言,在利比亚事务中没有真正的核心利益。所以,犯不上和这个联盟太激烈地对呛。非盟显然是在​利比亚事务中有核心利益的。但是,一来可以高调发声,有限投入,只要确保卡扎菲之后的利比亚的主宰者能够照顾自己的既得利益,也就没有必要死保卡扎菲了;二来,所有人都清​楚,以那个联盟的实力,颠覆卡扎菲政权,实际就是一次泰山压卵的行动,是没有任何悬念的。但是,这个联盟是否牢固,却是大可怀疑的。即便不在压倒卡扎菲之前分裂,在压倒卡​扎菲之后,也必然分裂。所以,卡扎菲之后的利比亚,未必不会发展成一个更有利于非盟的局面。既然如此,为何要在这个联盟风头正盛的时候,陪着卡扎菲硬顶呢?所以,这个联盟​一建立,可谓诸事顺遂。典型的表现,就是1973号决议的迅速通过。而且是恰到好处的结果:如果非盟和阿盟的八票,哪怕只有一票不赞成,决议也不可能通过。
第二,就是由原来如意算盘里的欧盟(由法国挑头)单独主导,变成了一个联盟三方合作的格局。而悲哀的是,在美国、欧盟、海合会三方中,论实力和战略意志,最薄弱的一方,恰​恰是欧盟。这就意味着,欧盟事实上由此让渡了主导权。其目标,也由原来的独占后卡扎菲的利比亚,变成了只要颠覆卡扎菲政权,让自己保留一点大国的颜面,哪怕让出一些在利比​亚的既得利益,也是好的。如此心虚气短的表现,在后卡扎菲时代,究竟能保住多少在利比亚的既得利益,基本就是取决于美国和海合会两方的态度了。
此后,法国在利比亚的表现,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了。既要把主导权让给美国和海合会,还要强打精神“陪太子读书”。到了八月初,看到美国主权债务被调低评级后的恐慌,再听​到法国主权债务有可能被调低评级的“风声”,立马连表面的“雄壮”也维持不下去了。借口“技术原因”,彻底淡出了颠覆卡扎菲政权的第一线。这是第二个转折点。意味着法国在​这次事态中的冒险,以如意算盘上路,以血本无归告终。
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不论出现什么后果,把所有责任都归结为萨科奇的莽撞虚妄,是最容易的。但肯定是有失偏颇的。萨科奇固然不是一个很成熟的政治家。但是,第一,这个不成​熟的政治家,恰恰是欧洲那个体制产生出来的;第二,目前看来,对于萨科奇犯下的错误,整个欧盟根本拿不出任何的办法来进行补救,只能眼看着他一个人在那里出乖露丑。这个难​道不是欧盟的体制的根本缺陷的集中体现么?目前的现实是,整个非洲和世界,都认清了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的可耻的功利的算计,以及更加可耻的实力的虚弱和心态的虚妄。可以认​定,欧洲已经失去了自主摆脱这场经济危机,提升自己国际地位的必需的国际空间。考虑到后卡扎菲时代,欧盟可能面临的进一步的险境,让我们对其前景实在难表乐观。
目前一个最近的观察点就是,在卡扎菲“被终结”的高潮的8月22日,法国方面突然高调宣布,萨科奇总统将在8月25日加塞突访中国,而中方的官方媒体,只是援引了法国政府​方面发布的消息,向本国国民通报了这一安排。这在外交上,是带有轻慢性质的应付的表现。中国官方的信息的潜台词是:我并不欢迎,是他死乞白赖,一定要赶过来的。所以,大家​不要指望我能答应他什么。一向很厚道的中国政府,居然对萨科奇如此轻慢甚至羞辱,难道还不说明问题么?
明白了欧盟的考虑,就可以梳理出美国的态度的变化轨迹了。
最初,美国事实上是被力不从心的法国拖进利比亚事务的。现实地讲,美国在利比亚原本没有什么核心利益。所以,基本对卡扎菲就是一种爱理不理的态度。在洛克比空难发生后,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对卡扎菲政权犁庭扫穴,显得非常地“不美国”。在卡扎菲通过英法的斡旋,做出一系列屈从的姿态后,干脆将利比亚的利益打赏给自己的欧洲盟友,使​除了埃及和土耳其之外的北非地区,成了欧盟的自留地。当然,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化和持续,美国越来越需要一个新的可以为自己填实泡沫的投递目的地。非洲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美国似乎一直盯着和欧盟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的南部非洲。对北非基本是不作为的态度。这是美国和欧盟之间的一个必需的利益妥协。但是,是没事找事的萨科奇,最后不得不把美​国拖进去救场。事实上,如果不是希拉里私心自用,支持了萨科奇,使后者展开了行动,美国也不会卷入的。而在卷入之后,美国也是很谨慎的。即将卸任的国防部长盖茨,干脆明确​宣布:美国不接受利比亚政权更迭的结果。所以,在军事上,尽管卡扎菲在北约的行动开始后,选择了单纯防御,避免刺激北约大规模介入,然后等待北约经济上难以为继,反政府一​方内部矛盾激化分裂的策略,没有什么像样的军事行动,但反政府一方在军事上推进也并不顺利。真正的转折点,还是在盖茨正式卸任,帕内塔接任之后。需要注意的是,盖茨就是因​为敢于抵制石油集团和军工集团的利益诉求,才接任代表这两个集团的利益同盟的拉姆斯菲尔德,出任国防部长,并且在“政党轮替”之后得以留任的。而在盖茨卸任后,美国在利比​亚的态度突然积极起来,很难不让人联想,美国的石油集团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需要进一步注意的是,对于卡扎菲的前途,美国现在公开的态度,只是要求卡扎菲尽快交出权力,并没有更进一步的表示。事实上,不论卡扎菲是否承认交权,他对利比亚的统治已经​结束了。所以,这样的要求,实际是毫无意义的。这就说明,美国对卡扎菲家族在利比亚以后的事务中的作用,还是抱有相当的期待的。道理很简单,不论为了什么集团的利益或者国​家的战略目标,总要依据现实的实力做出决策。对美国来讲,最有利的结局就是,利用卡扎菲政权已有的执政专业团队,大概几千人的技术专家队伍,尽快在利比亚重建经济社会生活​秩序,这样可以避免新的变数,实际是避免美国在利比亚投入更多的资源。原因很简单,美国真的无法承受一场新的军事占领,政治建构活动的成本了。所以,对美国而言,它对卡扎​菲政权最合适的态度是:卡扎菲独裁政权的颠覆者,卡扎菲的家族和执政团队的安全和利益的庇护者。现在已经做到了第一项,但如果不能做到第二项,美国宁可打酱油,也不会继续​掺乎利比亚的事情了。这就是很多人,包括本人,至今仍坚信卡扎菲尚有生机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卡扎菲现在气定神闲的根本原因。现实的状况是,只要美国不痛下杀手,就没有什​么人可以分化卡扎菲政权的核心军事实力。只要这个实力还在,以“反政府军”表现出来的战斗力,连消化现在的战果,都是不可能的。一旦北约撤出军事行动,老卡随时可能反扑成​功。这也是利比亚的大戏真正展开后的第一重看点所在。
这个“倒卡联盟”的第三方,其实是最上心的,也是最值得关注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这就是隐藏在“阿盟”马甲之下的那个组织——海湾合作委员会。对于这个组织的作用,​出于种种考虑,本人也只能点到为止了。这里只需要提供几个细节,有心人自会看出端倪。
第一,凡是不利于那些“中东强人政权”的,真真假假的“新闻”,都是半岛电视台最先“报道”的。半岛电视台的反西方倾向是人所共知的。但在这一轮“中东波”中,却是该台把​西方的“普世价值”的调门拔到了最高,且完全主导了西方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而半岛电视台的后台老板,就是卡塔尔王室。
第二,据BBC采访某防务专家介绍,最后攻入阿齐齐亚兵营的“空城”的行动,真正的核心部队,是由英美训练的卡塔尔和阿联酋的特种部队。
第三,中央电视台在班加西的特派记者王梦,在8月21日晚间播出的“世界周刊”里,提到了一个细节:尤尼斯被杀后,其家族势力的武装力量,杀进了班加西,在班加西经过“枪​战”后被平息。但是,当他们这些各国记者欲前往现场采访时,却被反政府军士兵围起来,不许他们去现场。后来记者传言,现场有画着卡塔尔国旗的坦克。
第四,尹卓将军在“今日关注”里不止一次提到,如果北约不能尽快颠覆卡扎菲政权,夺取“普世价值”的道义制高点,这个制高点就会被恐怖组织势力夺去。
第五,反对派打出的旗帜,是被卡扎菲的政变推翻的伊德里斯王朝的旗帜。
第六,在8月19日播出的“今日关注”中出镜的,是国家安全部系统的“阿拉伯问题首席专家”李绍先。他在节目的最后一句话是:阿拉伯地区的政权,是两种形态。一种就是强人​政治,一种就是政教合一的君主政体。目前看来,强人政治已经被终结了。……
后面的话,就被直接切断了。本人的“信息披露”,也要告一段落了。相信明眼人会分析出里面的信息。
顺着介绍“倒卡联盟”的三方的脉络,可以捎带分析一下被本人直接“无视”的表面的主角“利比亚反对派”或者正式一点称呼的那个“国家过渡委员会”了。事实证明,那个“反对​派”,其成分大致可以分为三股:第一股,就是某些“真诚”的“普世价值”的信仰者,幻想借助其它的力量,既能夺权成功,又能“推动社会进步”;第二股,就是披着“恐怖组织​”和“委员会”双重马甲的,以复辟政教合一的伊德里斯王朝为主要诉求的,也是真正主导着“委员会”,却始终躲在幕后的海合会的代表;第三股,就是因为不满卡扎菲治下的利比​亚的利益结构,或者判断卡扎菲政权大势已去,希图凭着自己手里的现实的政经资源,在后卡扎菲时代谋得一席之地的那些“叛将”。代表性的人物,包括贾利勒、库萨、尤尼斯等。​
目前看来,第三股势力比较悲惨。第一股势力在道德上不会为这股势力背书。而在现实政治中,随着卡扎菲政权的崩溃,他们得自于那个政权的政经资源,其成色也会大打折扣的。最​严重的是,尤尼斯的死亡,以及后来对其家族势力在班加西的“清算行动”的弹压,实际是第二股势力清洗和弹压第三股势力的过程。尤尼斯家族在第一时间,就将凶手锁定在某个宗​教极端派别,称尤尼斯曾经率领卡扎菲政府军镇压过该派别。随后,在班加西的报复行动,如果王梦透露的信息属实,显然是被卡塔尔正规军的力量弹压下去了。也就是说,贾利勒、​库萨等,在“委员会”内部,实际已经处在被海合会的军事力量挟持,却没有自己一方的力量保护的人质傀儡状态。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争权夺利的内讧,而是海合会在关键时刻放出的​一招胜负手。目前看来,海合会已经成功控制了反对派。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反对派对北约的三种态度,做一个简单的厘清。如果把推翻卡扎菲看做是反对派心中共同的彼岸,北约的力量,就是他们唯一的渡船。对三股势力而言,他​们对渡船的态度,也相应地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第一股势力的“租船派”。他们的目标是“民主自由”,不是做什么势力的傀儡。所以,到了彼岸,就要考虑及时和渡船脱钩。当然,必要的“租金”还是少不了的。但这一​派的意愿能否达成,才是他们要考虑的重点或者说核心问题。
第二种就是第二股势力的“借船派”甚至是“驾船派”。这股势力已经有效地驾驭着北约的力量,基本达成了自己的初步意图。他们最终的目的,是把北约的力量,从利比亚,乃至整​个北非、整个中东,彻底清除出去。当然,他们现在事实上已经是北约真正防范和打击的对象。所以,要讲究策略,选准时机,因势利导,才能达成目标。现在,还是要继续躲在幕后​,等待进一步的时机。
第三种就是第三股势力的“搭船派”,只要能保住和增加自己的小团体和家族的利益,他们其实可以和任何势力合作。目前看来,他们最合适的合作对象,就是北约,或者干脆一点,​就是美国。所以,包括支持卡扎菲复出,只要是美国提出的方案,他们一定是执行得最积极的。但是,以他们现实的军政实力,究竟能否入美国的法眼,究竟能否得力地落实美国的意​图,是对这一派主要的观察点。
上述国内外的六股势力,如果把“委员会”的第二股看作海合会的代理人,就可以归并为五股势力。这些是深度卷入了利比亚的事态的力量。这些力量,唯一的共同目标,就是“颠覆​卡扎菲政权”,甚至对于卡扎菲本人和其家人最后的命运,都无法达成一致意见。随着“共同目标”的达成,后面的分裂,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五大势力分裂后,真正把利比亚捏​合起来的前景,其实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就是海合会支持伊德里斯王朝复辟成功,以政教合一的王权体制,建立一个统一的,有效控制和治理利比亚的政权;第二种可能,就​是北约,主要是美国,明里暗里给予“卡扎菲残余势力”各种支持,而该“残余势力”做出一些“民主开明”的姿态,最终实现卡扎菲家族的咸鱼翻生。当然,为了面子上过得去,卡​扎菲必须淡出,或者退居二线,或者干脆“流亡”到非洲的“兄弟国家”。个人认为,老卡公开宣布隐退后,留在利比亚的可能性比较大。
但是,不论是哪一种前景,可以肯定的是,利比亚必将经历一场残酷血腥的斗争。前面半年的事态,只是后面的斗争的热身。真正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
明白了上述的态势和意图,我们不得不承认,老卡才是真正的“政治精算师”。他很清楚,该如何打造和强化自己的实力,他也很清楚,自己实力的边界在哪里,他更清楚,自己在每​一个阶段最危险的敌人和潜在的盟友是哪一个。历经42年“天怒人怨”的“独裁统治”,利比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却是有目共睹的。如今,看似“大势已去”,实际上随时可​能迎来转机。
卡扎菲有如此的政治生命力,除了他自己的手腕高明,更是肇因于中东局势的极度复杂。这种复杂性导致,没有哪一方可以哪怕是短暂地“独吞”某个地方的全部权力和利益。一个能​够控制住局势,有效治理国家的“独裁政权”,必须有几种面向,也必须善于进行利益的权衡与取舍。和卡扎菲和那些海合会的王室政权比较,欧美的领导人,显然都太稚嫩了。这种​稚嫩,使这些国家莫名其妙地陷入了现在这种“表面胜利越明显,深层危机越严峻”的尴尬的险境。与这种稚嫩相比,另外几方,倒是进退有度
就卡扎菲而言,很多人嘲笑他没有傍住一个大国,最后没有得到真正得力的庇护。但是,因为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都没有现实的核心利益关切。所以,对欧美整合自己的“自留地”​的行为,中国和俄罗斯,最多表示一下道义的忧虑与关切,不大可能有进一步的行动。对于老卡,比较现实的保障,还是非洲兄弟对自己的支持。果然,时至今日,南非仍然坚决杯葛​北约主导的对利比亚的格局的安排。事实上,如果“后卡扎菲政权”,对于非盟的贡献不及卡扎菲时代,就会触动非盟最核心的利益关切。而萨科奇为代表的老欧洲,在非洲大陆,就​会坐实一个形象:对非洲真正的进步漠不关心,却怀着虚伪的道德优越感,随时准备重建对非洲的殖民体系的,标准的新殖民主义势力。只要不能以实际的对非洲的利益输送,洗脱这​样的形象,欧盟的这次行动,从根本而言,绝对是大败亏输的。而这对于欧美而言,是根本无心也无力完成的使命。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以卡扎菲和祖玛为代表的非盟一方,其实没有做错什么。一时胜负在于力,千秋成败在于理。非盟对欧美,经过这半年的时间,自然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当然,​仅仅凭着这种更深入的认识,固然可以抵制欧美摆脱经济危机的企图,但不足以给非洲带来真正的希望。非洲欲实现真正的国际共赢的发展,还必须寻找新的出路。这个出路,就在欧​美之外的大国。这个,后面会有分析。
对俄罗斯而言,其在利比亚的利益关切,其实并不比中国大。以战略考虑,俄罗斯显然不能接受一个主权国家就这样被一个强权的联盟给直接“办掉”。所以,俄罗斯必须发出自己和​欧美针锋相对的声音。但从现实的利益考虑,也只能是发出声音,然后接受一个基本的现实。需要注意的是,俄罗斯的总统和总理,显然在发出不同的声音。直观而论,对北约而言,​总统的声音更顺耳,总理的声音则很刺耳。个中原因,可以做出两种判断。
一种判断是,总理谋求明年能够回任总统,而总统则希望连任。就俄罗斯国内的现实而言,不论是权力根基还是民意支持,总理都占有压倒优势。所以,总统必须争取西方最大的支持​。而在利比亚问题上,对北约采用配合的姿态,显然是获得西方支持的最廉价的方式。
另一种判断是,总统和总理其实没有根本的分歧。但是,他们利用明年的大选带来的“想象空间”,做了一个分工,使俄罗斯在事态发展中,取得了一个左右逢源的有利位置。
两种判断,都显得比较“小儿科”,但是都有俄罗斯政治生态的现实情况作为事实根据。所以,还是不要在现在下结论。一切到了明年的大选,才会有一个最终的清晰的结论。
很多人认为,俄罗斯的国际战略清晰、明确,不似韬光养晦的中国,一直给人“温吞水”的印象。确实,俄罗斯的行事风格,很合各种“观察家”的口味。什么都摆在明面上,最后往​往力有不逮,实际又不能实现。等于给了“观察家”们两次评头论足的机会。而中国,似乎总是让人很难痛快地猜到其意图,更无法把一个具体的战略与具体的成果,直接对应起来。​自己的表现是温吞水,让本国的民众,甚至体制内的不是专门负责对外事务的部门,还有各国的“观察家”们,感觉都是一头雾水。但最终的结果,似乎是中国二十余年来,都只有韬​光养晦,没有“有所作为”,却靠着“闷声发大财”,成了公认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以实体经济的数量论,中国早已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就综合国力而言,中国起码做到了​一点:任何国际社会的重大关切,不论其它国家或者集团怎么折腾,没有中国真心的支持和参与,最后如果能有一个不了了之的结果,就是那些国家和集团的幸运了。稍有不慎,不仅​自己的目的达不到,还会被中国明里暗里侵削掉一部分软硬实力。而这部分软硬实力,最后往往贴补到了中国身上。
一次两次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归之为“偶然”。但在二十年的时间里,这样不温不火,不仅走出低谷,而且取得这样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这种成就,是在两个超级大国先后衰落,​曾经踌躇满志的一些国家现在无力自拔的背景下取得的。这样的国际事务的运作水平,就不是“偶然”或者“机遇”可以解释的。必须承认,这是一种让自己大多数国民都感到费解的​圆熟的战略智慧指导下的,依靠自己独有的体制优势,经过精准的判断,审慎的运筹,适当的调整的过程,才取得的巨大的成就。这里只是围绕着这次利比亚的事件发展过程,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在风波乍起时,就准确判断出事态的严重性,及时撤出了三万余名员工。当然,不论欧盟方面,还是海合会方面,还是美国方面,都会以“闭门磋商”等方式,向​中国通报一些信息。这样,及时撤出人员,就可以使中国在利比亚进入心无挂碍,可以安心冷静观察的有利位置。重大的决策,涉及的因素很多,得到的信息也很多,且局势复杂,各​种力量的组合、博弈、冲杀,又导致局势处在变动不居的状态。所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能够紧紧把握住自己的根本利益考虑,就是做出正确决策的一个必要条件。
当然,附带的一个效应是,昭示全体国民,在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面对各种风险,一个繁荣而强大的祖国,是所有海外中国人的最现实的、最可靠的依托。这对于鼓励和推动更​多的国民和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化,开拓新的国际空间,以及增强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凝聚力,都是最直观的、最现实的一次“宣传教育”。这种“宣传教育”,没有一句大话、空话​,效果是很“给力”的。
其次应该肯定的,是所有的外交行动都是有理有据,最终有力有利的。集中体现在联合国的磋商和决议通过的过程中,既坚定表明不支持西方和阿盟的方案的态度,也在经过足够的斡​旋而无效的情况下,明智地投了弃权票。然后,又及时对媒体做了沟通和说明。这样,中国对各方都有了一个交代。对西方而言,中国并没有阻挠决议的产生和通过,只是进行了必要​的规劝。对俄罗斯和德国而言,中国保持了同步。对巴西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而言,中国也起到了“带头羊”的作用。对于有着复杂考虑的阿盟和非盟,中国也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对利比亚的卡扎菲政权,以该政权若干“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言行”论,中国算得上是对其仁至义尽了。很多人不满于中国在安理会投出的若干弃权票。认为立场应该更鲜​明一些。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中国在每次投出弃权票之前,都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尽到了和自己的实际影响力相称的斡旋和劝解的责任。这才是真正的负责任的行​为。最后投出弃权票,也是对相关各方的意见的充分尊重的表现。至于最后对各方造成的后果,追究哪个的责任,也不会追究到中国这里。所以,中国在安理会的行动,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有建设性的。
最后,还是要讲一下中国的收获。很多人盯着利比亚的一笔账,认为中国这次是从头亏到尾,最后是大败亏输,甚至有可能血本无归。对此,应该有两点基本的认识。
第一点,就是目前中国确实不具备参与主导利比亚石油资源运作的能力。我们应该注意一下英国媒体在西方媒体“普世价值胜利”的欢呼声中,一再发出的各种不和谐音。一方面,这​些媒体提到的忧虑,都是基本的事实。但是,难道只有英国媒体是理性的,别的西方国家的媒体,除了“普世价值”的一根筋,就什么也不懂么?显然不是。在涉及重大“国家战略”​或者资本集团的利益的时候,西方媒体是什么态度,我们已经充分领教了。因此,英国媒体的“不和谐音”,必须放在不同的西方国家在利比亚的不同利益背景下来进行分析。
就欧盟而言,目前的处境,很有可能失去在利比亚的既得利益,甚至把伊斯兰极端势力的祸水引到欧洲大陆。面对这样的险境,欧洲最明智的,就是把“普世价值胜利的欢呼”的调门​拔到最高,起码要高过半岛电视台,才能占住西方的道义制高点,既可以挟持美国,保住自己一点残羹冷炙,也可以进一步拖住美国,避免美国随时把利比亚的烂摊子甩给欧洲,甚至​当伊斯兰极端势力登陆欧洲大陆后,彻底抛弃欧洲。所以,欧洲大陆媒体的高调,其实是为了绑定美国这个“西方盟主”。
就英美这对兄弟而言,现在发出一些“深谋远虑”的声音,既可以敲打欧洲:你即将面临你自己根本搞不掂的困局。所以,还是不要考虑独占利比亚的资源,而是考虑一下自己的命根​子,才是比较现实的。这样,就可以直接把欧洲排除出在“后卡扎菲时代”对利比亚的主导权的争夺,进而逼欧洲放弃争夺利比亚资源控制权的企图。另一方面,也是告诉全世界:原​本有效治理利比亚的卡扎菲政权,因为萨科奇等人的虚妄,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利比亚需要一个新的治理者。否则,包括中国在内,就不要指望利比亚的资源了。那么,新的治理者从​何而来呢?当然应该是英美主导下,建立起新的政权。考虑到英美现在的状况,让英美投入自己的资源去建设一个新的利比亚的治理体系,既不合理,也不合情,更不现实。所以,最​合情合理也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由英美的石油公司,控制利比亚石油资源的主导权,来统一运筹利比亚的资源,完成利比亚的重建。当然,毕竟是老大哥,一些汤汤水水,或者自己​出于成本考虑,不愿意去赚的钱,还是会分给各位兄弟的。事实上,一个月前,就有中资企业进入班加西了。
但是,这只是美国的如意算盘。法国的如意算盘,已经成为一个笑话。美国就一定能如愿以偿么?今天分析“利比亚会很快步入正轨”的各种依据,在03年的伊拉克,都比现在的利​比亚要更充分。结果怎么样呢?是美英瓜分了伊拉克石油资源的大头,中国和欧洲分到一些汤汤水水。但美国在伊拉克的驻军,却成了这些石油巨头的利益的保镖。而支付成本的,最​直接的却是美国的纳税人:美国在伊拉克的驻军,每秒钟的直接花费是8,300美元。今天的美国,还有这样的底气么?
而且,如前所述,真正掌控着那个“委员会”的,恰恰是有海合会为后盾的“极端势力”。那个势力对“后卡扎菲时代”的设想,其实是很简单的:复辟一个政教合一的君主独裁政体​的王国。因此,第一步就是消灭卡扎菲的“残余势力”,第二步,就是清除甚至清洗“委员会”内部的另外两股势力。(事实上,不仅卡扎菲声称,利比亚绝不会成为卡塔尔的殖民地​,而且卡塔尔的石油公司,也已经明确表达了对利比亚石油资源的兴趣。)而那两股势力,唯一的出路,就是抱住美国那已经不很粗壮的大腿,他们也是美国在利比亚寻找代理人时,​仅有的两个选择之一。而只要北约不派出地面部队进入,事实上是占领利比亚,那两股势力根本就是朝不保夕的。尤尼斯就是所有人的先例。一旦美国判定自己无力占领利比亚,他唯​一的选择,事实上只有一个,就是明里暗里支持卡扎菲集团咸鱼翻生。当然,如前所述,为了面子上好看一些,老卡会退居二线,而毕业于LSE,有着“开明民主”形象的塞义夫会​被推向前台。
所以,利比亚的前途,实际上是三种可能。第一,陷入内乱和内战,成为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甚至解体,成为一个历史名词;第二,就是海合会支持伊德里斯王朝复辟,且极有可能​表现出比卡扎菲政权还要强烈的反西方色彩;第三,就是卡扎菲政权复辟。只是复辟成功的卡扎菲政权,会变成一个完全依靠美国支持的军事独裁政权。这三种可能,其概率由小到大​排列。
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除了打酱油,捎带着赚一些散碎银两,扎下根基,等待时机,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以上分析,只是局限于利比亚一个时点上。如果把视野放开到整个非洲大陆,整个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战略来分析,中国等于是依靠西方犯下的错误,得到了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
如前所述,中国在参与全球化后,已经不可避免地会被全球经济的波动所波及。自三年前开始的,如今在继续深化发展的全球金融危机,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调战,也是中国完成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对内调整此处不赘。对外经济政策方面,主要内容就是放弃单纯依赖欧美市场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战略,转向全方位的,产业链高中低端同​时协调推进的战略。这个战略得以展开的最佳的国际空间,就是非洲大陆。中国各个产业环节,都可以在非洲大陆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这是关乎中国和平崛起,确立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决定性的一步。这一步展开的基础,用前任商务部长、现任重庆市委书记的话讲,“还是要感谢毛主席那一代人给我们留下的战略遗产”。这句话基本正确。但是,有一个具​体的情况: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就是对一切既得利益的调整天然合理。所谓“造反有理,革命无罪”是也。这是毛泽东思想的“道”之所在。而这种“道”,在非洲谋求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所以,“道术结合”的那样一种思想方法,也被非洲的革命者普遍推崇。这是毛泽东时代留给中国最大的对非洲大陆的“软实力”。
但是,随着这些革命者成为执政者,且不仅希望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且希望把这种精神,在自己最信任的后辈,即自己的直系亲属中,一代代传承下去。​因此,他们曾经熟悉的那种“革命、造反”的意识形态,就显得有些“过时”了。因此,在思想感情上,非洲在毛泽东时代之后,事实上逐渐在疏离中国。
不想,中国借着06年在北京举办“中非合作论坛”的机会,热情向非洲兄弟们推介的,不再是毛泽东时代的“革命、造反”的理论体系,而是新时期的“长期执政、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模式。这是最对非洲的执政群体的胃口的。于是,中非合作论坛创造了一个“奇迹”,其“到会率”超过了非盟的会议。除了经济上,只要来了就不会空手的实惠,最吸引与会者​的,还是要亲眼目睹一下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亲临观摩的结果使他们相信:一个有着正确的战略筹划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武装了自己头脑的,长期稳定执政的专业官僚​体制,其在现代化建设方面的成就,要远远高于那些照搬了发达国家政治经济模式的体制。这使他们真正找到了“见贤思齐”的方向。这种发展模式的认同感,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的国际潮流下,是最核心的“软实力”。至于硬件方面,中国适时推出的原则是,向非洲全面转移生产线和技术,实现与非洲在谋求发展和升级这个目标上的互利共赢。这是一个在硬​实力上共同进步的方案,是真正的可持续的共赢。随之,中非经贸合作交流,迅速掀起一个高潮。这个高潮的一个佐证,就是商务部的非洲司司长,在08年秋对北京某高校学生讲座​时谈到,06年中非合作论坛时,给非洲各国领导人的“伴手礼”,是由他主持配置发放的。他唯一的感觉就是,那些实惠,让非洲朋友很满意。但是他自己却感慨“实在是拿不出手​”啊。如果我们不认为这位司长是天生的冤大头,我们就可以大致想象一下,中国在非洲有怎样的收益,对非洲寄予了怎样的期望。
不可避免的,伴随着经贸合作的热潮的,自然就是那些非洲大陆曾经的宗主国集团的舆论攻击的狂潮。从“新殖民主义”的铁口直断,到最近德国商务部长的高论,总是能够在非洲内​部,甚至我们中国国内,得到一些人的呼应。这些呼应,迎合了非洲人民和决策层基于自己痛苦的历史记忆形成的,对于一切外部势力的戒备心理。本着“宁可信其有”的原则,非洲​普遍表现出了对中国的某种消极的姿态。因为这种消极姿态直接影响到中国对一些急需的资源的开发,中国被迫和以法国为代表的“老欧洲”谋求在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合作。而事实​上,这种合作带有脆弱的妥协性和巨大的不确定性,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而今,“老欧洲”在北非事务中已经做出了充分的表演,伤及了非盟的根本的经济利益。这样的错误,对于​“老欧洲”是灾难性的,对于中国,则是一个“积极的贡献”。只要运作得法,中国是可以由此一举奠定苦求而不得的良好的国际空间的。一旦中国的战略目标达成,中国人民都应该​铭记“老朋友”萨科奇总统和希拉里国务卿的巨大贡献。
不知不觉,已经有了近三万字的篇幅。最后,终于可以扣回本文的题目了:北非的风波,极有可能是传说中的“文明的冲突”的决战阶段的前哨战。天下大乱之中,各方都看到了自己​的机遇。但哪一方“形势大好”的预期能够成为现实,却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观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预言天下大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