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龙当一条船沉入海底底,感觉自己突然想看看手机几点了,结果就看到手机里有龙船沉一半了,我挺担心船上的人的

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正在加载...
举报视频:
举报原因(必填):
请说明举报原因(300字以内):
请输入您的反馈
举报理由需要输入300字以内
感谢您的反馈~
请勿重复举报~
请刷新重试~
收藏成功,可进入
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当前播放时间:
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龙船 琵琶独奏音乐会
正在检测客户端...
您尚未安装客户端,正在为您下载...安装完成后点击按钮即可下载
30秒后自动关闭
龙船 琵琶独奏音乐会">龙船 琵琶独奏音乐会
请选择打赏金额:
播放量12.7万
播放量数据:快去看看谁在和你一起看视频吧~
更多数据:
热门短视频推荐
Copyright (C)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正在为您下载爱奇艺客户端安装后即可快速下载海量视频
正在为您下载爱奇艺客户端安装后即可免费观看1080P视频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后才可以领取积分哦~
每观看视频30分钟
+{{data.viewScore}}分
{{data.viewCount}}/3
{{if data.viewCount && data.viewCount != "0" && data.viewCount != "1" && data.viewCount != "2" }}
访问泡泡首页
+{{data.rewardScore}}分
{{if data.rewardCount && data.rewardCount != 0 && data.getRewardDayCount != 0}}1{{else}}0{{/if}}/1
{{if data.rewardCount && data.rewardCount != 0 && data.getRewardDayCount != 0}}
+{{data.signScore}}分
{{data.signCount}}/1
{{if data.signCount && data.signCount != 0}}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图片】全国多地传统龙舟制作面临失传_龙舟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66贴子:
全国多地传统龙舟制作面临失传
安康龙舟制舟技艺面临失传 张兴富为第十三届安康汉江龙舟节制作的龙舟端午节赛龙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江龙舟赛也是安康一年一度的盛事,可如今在安康,龙舟制作工艺却面临失传的境地。  &&参赛传统龙舟均出自同一团队   张兴富是安康市汉滨区建民街办红莲村人,今年55岁,他不但是当地龙舟比赛的健将,也是全安康所有比赛用龙舟的制作者,对于做龙舟的技巧,说得头头是道。   他介绍,一条龙舟长15.5米,宽1.66米,可以同时坐23人,所需红椿、楸树、香杉3种木料5.5立方米,一个工匠需要32个工作日才能制成下水。这种木质龙舟适合在水深2米左右的汉江流域参赛。而每年做龙舟时,跟着他学习制作的人很多,可是能做好的寥寥无几。   安康市体育局体育运管中心主任贺松林说,从安康市第一届龙舟节开始至第十三届,龙舟节上所使用的传统龙舟,均出自张兴富及其团队之手。  &&靠龙舟赛难维持制舟者生计   “每条龙舟的造价在2.5万元左右,从训练到参加完比赛也就是20多天,而龙舟可以循环使用3~5年。”谈及目前的现状,张兴富很焦虑,除了石泉、旬阳等部分地区使用木质传统龙舟外,很多地方现在都用玻璃钢制品。随着木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同样为木船的龙舟制作也开始走下坡路,仅仅依靠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已难以维持生计。传统木质船造船工艺考究、繁琐,也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的一个原因,比如整条木质龙舟全部靠铆钉来衔接,龙舟船头弧形造型、船体打磨、抛光全靠人工来完成,都是体力活,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这种苦。  &&希望通过申遗争取专项资金   “从1998年安康第一届龙舟节开始,不管有多远有多忙,我总要回家看看。”今年65岁的安康人汪女士是陕西师范大学退休教师。她称,自己从小就在汉江边长大,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而传统的龙舟艺术让人看了觉得耳目一新,这些是在其他地方都看不到的。汪女士说,自己已连续观看了12届龙舟节,经过30年前的那场大洪灾后,龙舟节这个节日对于安康人来讲,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意义。   对于制龙舟技艺面临失传的问题,安康市体育局体育运管中心主任贺松林也很焦虑。他说,3年前就和张兴富谈及如何传帮带的问题。在长江以北的省份中,除了湖北一些地方还有这项运动外,就剩下安康了,而安康龙舟节所使用手工制作的木质传统龙舟,在全国为数不多。若这项制龙舟技艺失传,将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贺松林表示,幸运的是,张兴富的六人龙舟制作团队中,有一个20多岁的小伙基本上已掌握了这项技术。目前,针对龙舟制造难以维持生计的问题,他们也希望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争取到专项资金,将老祖宗留下的技术继承和发扬光大。
龙舟,「摄图网」2018原创海量图片正版免费下载,智能搜索,海量齐全.龙舟,加入我们更可享受百万高清版权图片无限下载.
龙舟工匠招徒难 沅江造龙舟老木匠担心手艺失传“北人赛马,南人竞渡。”这是中国传统风俗。   位于南洞庭的益阳沅江市,曾经也是龙舟运动的聚集地,这里生活着一批民间龙舟制作工匠。他们手艺精湛,长沙人要造龙舟时,也跑到沅江去请木工师傅。   然而,手工艺人毕竟扛不过现代工业的冲击,沅江的年轻人已很少愿意留在洞庭湖边继续造龙舟。   船厂老板周建明现在的大部分利润来自钢船,尽管他本人还在坚持着做木船,但他收的5个徒弟,已全部改行。理由很简单——去珠三角打工,赚的钱要多得多。   龙舟下水,第一件事是请“鲁班”   5月31日,沅江市万子湖乡万子湖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条新造的龙舟从船厂老板周建明家后面的洞庭湖下水。这条龙舟是万子湖乡莲花村订制的,龙船设计16间舱,划16对桨,舟长17.6米,舟宽1.15米,前后花了80多天时间。   下水时,莲花村举行了盛大的仪式。他们在“龙头”处摆放了一袋大米,大米上插了一把木匠用的五尺。在岸边正对“龙头”的位置,还有一张八仙桌,桌上摆满了鱼、肉和香,当然,公鸡是必不可少的。   这道程序正式而庄重。周建明介绍,大米上的五尺用来请木工的祖师爷鲁班“下凡”,因为传统认为,造龙舟用的木材是鲁班带下凡的,有灵性,入水可保平安。桌子上的膳食,则是用于款待鲁班的。   祭祀时,全体参加人员还有叩头三次。   一条龙舟,可以拆解为三部分:龙头、龙身、龙尾。一般情况下,龙身先造,并在两侧预留位置安装龙头和龙尾。龙船雏形做出来后,还需用一种像糯米糍粑的东西与葛麻棉一起塞满龙船料之间的缝隙。这道工序叫“捻船”,像糯米糍粑的东西叫“油石灰”,是桐油、石灰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然后用石碓舂成“糍粑”。龙船的缝隙塞满之后,还要用桐油把整个船身里里外外刷几遍,搁置几天,龙船就可以下水了。龙船做成之后,要举行一个重要的“关头”仪式,由船木匠的掌墨师傅主持。   雕龙头要在封闭的屋子内进行   做龙舟很讲究,各种材料备齐后,便要择定龙舟“发墨”好日子。选木、裁板、抛光、打磨……一道道工序,非常繁琐。   周建明说,选材是一门学问,造龙身一般用杉木,而龙头和龙尾一般用上等樟木,不仅因为它易于雕刻,在当地传说中,樟树是一种有灵性的植物。   雕龙头是做龙舟的重中之重,通常要选择完整的木材来雕刻,这样,龙头才能有灵气、有气势。龙头雕出了神韵,这根木头也就有了生命。   早些年时,制作龙头一般要在一间封闭的屋子内雕刻,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工匠才能进出作坊。据说,这是为了保证龙头的神性不被冲撞。制作龙头需要花费很多心神,龙的神态完全靠想象。周建明请的工匠杨湘安引以为豪的是,他一般五天可以做完一套龙头龙尾,纯手工雕刻。   今年48岁的周建明,从30年前开始学造龙舟,他的师父曾经是当地很有名的木匠,即便练了这么久,周建明还是没有完全学会雕龙头。   招不到徒弟,船厂老板担心手艺失传   夏雨过后,洞庭湖一湖浊水,随着威武的“龙头”迎水入湖,整条龙舟顿时神气威武。“龙舟气势取决于龙头,杨爹把龙头雕活了。”   大家夸赞的杨爹正是杨湘安,今年69岁,虽已年老耳聋,打造龙舟却是一把好手。乡亲们说,沅江雕龙头应该难找第二个。   杨湘安家五代都是木匠,自幼随父学习木匠手艺,做木匠已有54年。随着家具机械化生产后,做传统家具的活越来越少,不少木匠转行另寻职业。10年前,随杨湘安学做木匠的儿子也转行下湖打渔,已是花甲之年的杨爹只好到街上当临时木工。   杨湘安雕刻手艺好,一到船厂就被周建明看上了,把雕龙头、龙尾的重任交给了他。   然而,这门手艺并不被市场器重,在周建明厂里干完这单活,杨湘安不得不另谋出路。6月7日记者再次来到周建明工厂,杨湘安已不知所踪。   2008年起的连续三年,周建明都被请到长沙,给别人打造龙船。2011年周建明又有人来请,周建明不去了,因为他将主业转移到造钢船上,没时间。   如今在周建明的工厂里,钢板的碰撞声和电焊的工作声成为主旋律,造龙舟的人也已不可遏制地减少。在周建明20多岁时,每个村都有一条龙船,每年都举行龙舟比赛,去年万子湖乡加禾社区举行了龙舟比赛,今年这个社区不打算举办了。   周建明曾带了5个徒弟,他们无一例外地转行了,原因很简单,当木匠造龙舟已赚不到钱,以上一条龙舟为例,总价2万余元,花了3个月时间,最后到周建明头上只有几千元。“去外面打工,每个月至少可以赚到三四千块。”周建明说。   周建明的儿子上大学去了,他想收个徒弟把手艺传承下去,但没有人愿意来,对村里的年轻人来说,珠三角的霓虹灯更具吸引力。
庵埠龙舟师傅年迈制作工艺濒临失传本报记者 徐晓芝    赛龙舟是每年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连日来,庵埠镇不少村落已经开始搬出龙舟,准备整修一番后在端午节期间竞赛亮相。记者采访了解到,曾经龙舟制作师傅众多的庵埠镇,如今只剩下10多名,而且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年轻人接班,龙舟制作工艺濒临失传。  端午前后制作整修龙舟忙   今年69岁的张元斌是庵埠镇仅存的10多名造船老艺人之一,近日,记者在庵埠镇庄陇村,见到正在那里维修龙舟的张伯。张伯正和其他两位老艺人一起,正在对两艘龙舟进行修整。张伯说,这两艘龙舟是他在5年前为庄陇村制作的,本来3年就得翻新一次,但由于村民保养得较好,所以今年才请他前来进行加固翻新。为木板缝补灰之后,张伯还得为松动的木板之间加上船钉,让龙舟更为坚固耐用。  “每年到了端午节前后就要开始忙碌起来。”张伯说,制作一条龙舟需要10几道工序,从最初的选材下料,到后来的上油漆装龙头等,如果5、6个人合作,需要20多个工作日才能完成,他最忙的一年是总共制作了17条龙舟。不过,近些年来,虽然每年也会新造龙舟,但大多是4、5条而已,主要任务是为各村翻新和维修龙舟。  全镇仅存十几名龙舟制作艺人  张元斌是庵埠镇官路村人,先辈曾开造船作坊,父亲是潮安造船厂的高级技术工。张元斌从小耳濡目染,15岁时也进入船厂当学徒。1972年,张伯被破格提为造船厂设计室设计员,从事船体设计。1985年造船厂倒闭之后,张元斌自己承包起车间进行经营。2000年,张伯开始专注从事龙舟制作。   由于有着较好的造船基础,张元斌制造的龙舟坚固走得快,广受好评。张伯自豪地告诉记者,每一次客户对龙舟制作提出的各种要求,他几乎都能做到准确无误。据张伯介绍,目前仅庵埠镇就有龙舟约160多条,其中大部分就是出自他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庵埠镇造船业曾经比较发达,在解放前有11家造船作坊,改革开放后也出现过制造龙舟的繁盛期,但现在已风光不再。“全镇只剩下十几位会制造龙舟的老艺人,且都是在60岁以上,其中有2位80多岁了。”张伯说,制造龙舟受到季节性的限制,加上制造每一条龙舟都需要有合作团队,这门技艺学起来也要比一般工艺辛苦,所以大多数年轻人既不愿意学,短时间也难以学会,他担忧制造龙舟这门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也将面临失传。
与龙舟结缘十几载 会造龙舟的掌舵人手艺面临失传湘潭在线6月13日讯(湘潭日报记者 冯叶)“加油,加油”,6月12日15时05分,和着岸边的加油声,湘潭市龙舟协会1号龙舟快速驶过终点标杆。顿时,一阵庆贺声响起,水手们举起浆来,欢呼雀跃。舟上一名长者显然觉得还不够过瘾,他调整船体方向,绕着终点又来回转了两圈。这名长者就是舵手、领队刘国平,比完赛的他显得很神气。但更令他骄傲的是,他划的是自己亲手造的龙舟。与龙舟结缘十几载今年61岁的刘国平是湘潭现有的十几名龙舟制造者之一。虽然他从16岁开始就是一名木匠,但接触龙舟的时间却晚了30年。“以前要学做龙舟不是件简单事。”按照几十年前的规矩,做龙舟是祖传手艺,一般不传外人。后来随着龙舟活动的逐渐兴起,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开放,木匠出身的刘国平总算等到了拜师的机会,21世纪初,他正式开始学做龙舟。“舟底中间的那根木板,我们的行话叫龙筋,这个做得好不好,决定一条舟的成败。”刘国平说,一是材料要好,一般采用杉木或樟木,一是师傅手艺要好,如果龙筋不够直、不够流畅,就会直接影响到舟的速度。“老看别人划我做的船,自己也心痒起来。”差不多在学做龙舟的同时,刘国平成了船上的舵手。既造船又掌舵,他与龙舟结下不解之缘。造龙舟手艺面临失传现在的刘国平是市龙舟协会成员。为了这次比赛,他搬出了自己在2006年制作的龙舟,亲自担任舵手、领队。这条舟长22米,宽1.6米,优良的做工为比赛帮了大忙。据刘国平介绍,早在十几年前,制作龙舟是个招人羡慕的好行当。“我每年要接五六笔订单,那几年跑遍了整个湘潭县。”刘国平说,一个人做一条龙舟要20多天,有十几道工艺,制作起来很辛苦。因此,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现在原材料也贵,做一条龙舟,光买杉木就要几千上万元,利润低,又累,谁会愿意干呢?”刘国平说,现在湘潭会做龙舟的只剩十几人,其中年龄最小的也有57岁。这门传统工艺渐渐被人忽视,不仅是没人学,定制龙舟的也越来越少。今年,刘国平一个订单都没有接到。“有没有人找我订单不重要,我现在希望的,就是有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把龙舟文化传承下去。”
乐安龙舟传统制造技艺面临失传 未来谁来接“桨”[ 端午节,乐安河上龙舟竞渡,河畔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号子声、擂鼓声和岸上观众的助威加油声此起彼伏,场面甚为壮观。  龙舟活动在赣东北地区已经延续了几百年,积淀了深厚的龙舟文化底蕴,也留下了很多关于龙舟的传奇故事。然而,龙舟工匠青黄不接,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境地。  乐安河上龙舟竞渡  端午节,乐安河上,伴随着阵阵鼓点,龙舟赛开始了。队员齐刷刷地挥桨,顿时水花四溅,桨起桨落,龙舟在水面上飞驰。乐安河畔,人山人海,呼声震天。  据介绍,端午节,乐平、万年、鄱阳等地都有龙舟赛,以往清静的乐安河畔变得热闹非凡,两岸河堤上站满了前来观看龙舟赛的群众。  “在乐平老家,已经10多年没有划过龙舟了,今年端午节感觉很过瘾。”从浙江绍兴赶回家的徐永峰说,从今年开始,乐安河沿岸很多村庄都有龙舟下水,从绍兴返乡划龙舟的有上千人之众。绍兴县柯桥镇,著名的轻纺城,来自我省的经营户就有1万人,而乐平人又占了其中的一半。虽然远离故土在外漂泊,乐平人却十分重视节俗活动。从2010年开始,他们请来家乡的造船匠,在绍兴制作了12条龙舟,在端午节期间赛龙舟。没想到,这项富有赣鄱特色的龙舟竞渡活动成了绍兴旅游部门向外力荐的端午民俗。  龙舟工匠青黄不接  随着经济发展,乐安河沿河村庄的多数年轻人外出求学或务工,当地龙舟制造业急速萎缩,龙舟工匠青黄不接,造船老艺人相继离世,传统技艺面临失传。  目前在乐平市,能制作龙船的工匠仅在个位数,且都是年过60岁的老工匠。不少民俗专家担心,如果没有新人入行,龙舟技艺可能失传。  乐平市乐港镇前畈村是当地有名的龙舟制作村,这个村四面环水,人人都会造船修船。如今在这个村落,只有一户张姓人家,世代以龙舟制作为业,在年复一年的尘世喧嚣中,默默守着这项众人放弃的手艺。  刨木、拼接、扎龙根、入钉、试水……40多年来,这些场景一直是老人生命中最精彩的片段。老张说,造一条龙舟很复杂,要一个多月才能完成,利润也很少,加上订单减少,年轻人不愿入行,全村只剩下他还在坚守。  临近前畈村的河西村,目前还有3位工匠从事龙舟制作。这个小小的岛村,最多时有船匠百余人。从今年3月份开始,工匠张贵包、张贵红忙得不可开交,日夜加班造龙舟。张贵包是当地龙舟活动的“老人”了,擅长木工,修船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负责维修附近十里八村的十几条龙舟。  “一条龙舟卖价1.5万元。如果不包材料,只收工资6000元,一个师傅和两个帮手,三人要花一个星期才能做好。”张贵包说,今年他们已经造了10条龙舟。  传统手艺后继乏人  乐安河畔的万年县梓埠镇,目前仍有三个专门制作龙舟的团队。其中不乏两代人坚守手工造龙舟的家庭。  在梓埠镇大路旁,有一个简陋的工棚,这里就是制作龙舟的场所。多年前,村里接近一半的村民都从事造船业,后来木船的生意日渐惨淡,很多人便开始转谋其他生计,但老徐却一直舍不得这门手艺,于是在村口搭建了大棚,开始了以做龙舟为业的生活。  走进的老徐的船坊,五六套龙骨一样的模具摆放其中。平日,作坊里共有6名工匠,除去老徐父子两人,其余都是村里亲戚。  据介绍,龙舟的传统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一条龙舟造下来差不多有100道工序,造船选用的都是上好杉木,大部分全凭手工制作,只有打磨船身时才用电动打磨机。  老徐说,他今年共接到20多条龙舟的订单,每年端午前后,也是船厂生意最忙的时候。只有6个人的工坊,在繁忙的季节必须天天加班才能按时交货。但他的造船手艺早已在远近传开,万年、乐平和鄱阳等地都有客人慕名前来。乐安河龙舟竞赛取得好成绩的龙舟,很多都出自他的船厂。  “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更加重视习俗活动。”梓埠镇政府一名工作人员说,今年以来,梓埠镇龙舟制造作坊已卖出100余艘龙舟,救活了该镇仅存的几家龙舟制造作坊,古老造舟术也得到了传承。  尽管如此,老徐仍担心,龙舟制造工艺复杂不易学,赚钱不多,年轻人不愿意入行,若干年后,还有这种用古老工艺制造的龙舟在河面上竞渡吗?  江西日报记者 徐黎明
【广州番禺】龙舟师傅后继无人 百年工艺或失传很快就到端午节了,又能看到龙船竞渡的激烈场面了。 制作一条标准龙,要3到4个月。而最普通的修补,也要个把两个星期。可谓精工出好货!而恰恰因为龙舟行业制作工艺讲究,又脏又累,收入不高,很多人都不愿意做。 现在龙舟师傅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如果再没新鲜血液补充,这门百年工艺很可能就要失传。(一段工厂内现场声)木制屋顶、老旧厂房、有点儿生锈的工具,埋头赶工的师傅中,多是戴着老花镜、头发花白的老人。这间位于番禺上漖村的龙船厂,真是一把年纪了。梁师傅有30年制作龙舟的经验。15岁入行,当初正是被这门传统的高超技艺吸引。(采访:当学徒很辛苦,我学了三年才出师。现在没人愿意做,因为赚不到钱,今天不知明天事,订单不是长做都有。记者:有想过带小孩入行?从来没想过)而工厂最年轻的黄师傅,今年已经35岁。他原先做装修,但公司效益不好,只能转行,做学徒刚好一年。(采访:都是看钱份上,做工作哪里会看兴趣)他说端午节是生意最好的时候,但收入也只有3千多元。过了这段时间就是淡季,收入没保障。(采访:有文化都不想做这行,这是苦力活。人靠衣装,你看我衣服都是脏的,谁都想朝九晚五,坐在办公室里干活)其实一间龙船厂,有7、8个人就能运作。但要赚钱,就要有厂房和拉到生意。负责人说,前两年,他们也招了两、三名学徒,但他们觉得没本钱开厂房做生意,前途不好,于是纷纷离开。老师傅们都很焦虑,如果没有年轻人加入,上漖村140年历史的造龙船工艺很可能会慢慢消失,渐渐被岁月淡忘(工厂现场声)。(马东明)
7.【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粤人善用舟。千百年来,相沿成风,相习成俗。
日的端午节,正好是中堂镇东向村的“东向景”。当天,碧波荡漾的河面上,数十只龙舟将展开激烈的竞渡。一叶叶龙舟在满船健儿按着鼓点、整齐划一的划动,你追我赶,奋力争先,所经过之处水花飞溅;两岸观赛的村民人山人海,欢笑声、鼓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文/杨冰珊
这就是“中国龙舟之乡”一年一度的狂欢。
在中堂东向村的赛龙舟盛会上,这些飞驰而过的龙舟,被群众亲切的称作“怀女船”——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怀女师傅的作品。
在端午节前夕,记者在一片“嗡嗡嗡”的电锯声中,走访了冯怀女师傅的大东向冯氏造船厂,听冯师傅说过去的故事,以及关于龙舟制作工艺的点点滴滴。
中堂龙舟制作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在东莞32个镇区中,只有中堂镇有龙舟制造厂,中堂的龙舟制作工艺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舟制作技术并没有文字记载,基本上都是手把手现场传授,而且是家庭式传承居多。如何将传统工艺流传下来,培养接班人,这不光是中堂龙舟制作、也是所有民间文化传承需要面对的问题。
为这项传统的文化遗产能得到传承和更好的保护,中堂镇政府的高度重视,除了积极申报省和国家级的文化奖项,为这项式微的文化遗产披上保护外衣之外,中堂还在酝酿建立龙舟制作培训基地,设立龙舟制作保护基金,以改善龙舟制作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待遇。
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浓缩着千年莞邑历史文化的精髓,更是东莞人勤劳务实、包容开放精神的体现,所以,让这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史上,南越水乡由崇拜龙王而产生的祭祀、娱神、娱己的民俗活动源远流长。
“龙”是我们的祖先想象出来的一种奇异的神灵动物。《诗经·尔雅》说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传说,龙有喜水、好飞、善变、征瑞等神性和兴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云:“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总之,龙集世上所有生灵之精华,成了古代中国人心目中最为完美的精神偶像。
在饥渴的土地上耕种的农民是最需要水的,龙与自然界的云、天、水密切相关,古人一直将龙作为神灵崇拜。“粤人善用舟”,先民敬仰水,崇拜水,与水的亲密关系,从原始社会时期便开始了。古时候越人以舟楫为家,善于与水打交道,以水中鱼虾为食物的一部分。
而龙,更是越人即我们岭南人祖先的崇拜图腾,先民为避免海上蛟龙的侵害,喜欢将船制成龙的样式,用龙之舟船在江河上祭祀水神,祈求上天的保佑,逐渐形成了端午划龙舟这一风俗。
数千年来,尽管封建皇权企图将龙的血缘据为己有,把龙描述成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但是龙依然留在了山水人文之中,留在了岭南的民间风俗之中,庶民百姓心里仍然视龙为理想中的形象,人们从未放弃拥有龙的权利和自由,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端午节前后这段日子,人们希望通过虔诚的龙舟礼拜活动,使天上、水中的神龙心神愉悦,从而恪尽神职,保佑一方水土,驱邪消灾,使这方水土风调雨顺,民众平安。对农耕民族来说,天文气象是最重要的,因而龙便成了作雨兴云的神灵。为了求得神灵保佑,祈祷村落生生不息,人们通过每年虔诚的龙舟礼拜活动,祈求上天的佑护。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现身
中国的龙舟种类很多,主要有游玩龙舟、祭祀龙舟和竞渡龙舟三大类。
游玩龙舟,当年隋炀帝为下江南而造的龙舟可算是历史上最豪华的游玩龙舟,据载该船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共四层,一百二十间房,简直可以媲美当今的海上游轮了。这艘龙舟被烧毁后,隋炀帝又下令造一艘更大的龙舟,被称为“天子之舟”。
除了供帝王游乐的大型豪华龙舟外,民间也有不少。如江浙一带有“文龙舟”。南方各地节日里在旱地玩耍的“旱龙船”、“彩龙船”等,或以龙船象形,举行化装赛跑活动,或陪衬、点缀玩龙舞狮。在江苏镇江还有一种特技龙舟,在龙舟上,一些杂技表演如倒立、小孩悬于船尾等,把龙舟与娱乐表演结合起来,体现了南方城市生活的另一种面貌。
祭祀龙舟,主要流行在湘、鄂、赣边区,是一种由巫师用肩扛着串游乡间的祭祀器具,长约2米,宽、高分别约为0.4米,这一活动俗称“敬干龙船”。还有一种是由众多乡民抬着登高地、游街市,俗称“迎鬼船”。
竞渡龙舟,是专用于水上竞渡的龙舟,一般是在一种特制的、用于竞渡的船上饰以龙头龙尾。但是,近代以来,凡用于竞渡的船,无论有无龙饰,都统称“龙舟”,包括那些临时用来竞渡的渡船、划子(一种小渔船)或运输船。而这一水上竞赛活动也就统称为“划龙船”或“龙舟竞渡”。竞渡龙舟可分为“专业龙舟”和“业余龙舟”两大类。“专业龙舟”只作竞渡,不作他用。“业余龙舟”则是以生产、生活用船临时改装而成,用后又恢复为生产生活的功用。 端午龙舟一般分为龙头、龙身、龙骨、龙尾四部分,外加桨和舵。龙舟制作要求很高,要请专门的木工师傅,择日开工,据传过去在动工前还须斋戒沐浴、焚香、拜神,一点也不能马虎。木料要选用上等的,且多采用大木料来制作,如龙头,一般须用整块的桧木来雕刻,以求灵气十足,至于船体,则多采用樟木来做,因为樟木能防虫防腐,经久耐用。制作讲究的还用整木将龙尾雕刻出许多鳞甲。制成的龙舟再配以各色浓妆,使之更加栩栩如生。用传统材料(樟、桧等)和传统方法(接榫处全用木针而不用钢钉)制作一艘龙舟,人力物力花费巨大。所以,从拥有的龙舟的档次就可窥出当地人的经济实力。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独木龙舟,只是那样的大树就更难找了,也较浪费木材。现今也有用玻璃纤维材料来做的,既环保又方便,但尚不普及。
龙舟的长度也有讲究,广东人造龙舟多取好意头的尺寸,譬如船长33.88米,寓意“生生猛猛”。龙舟的船身(龙头卸下)平时多是沉放在河塘的淤泥中,以防干裂,也符合“龙生大泽”的传闻。每年只有到了端午时节才“请龙出水”。船身的木材要选上等的杉木,因为杉木轻巧,船不笨重,船速就会更快。船头、船尾用樟木,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木质比较坚硬,二是依照民间习俗,樟木被视作神木,通常用来制作祭祀用品。船上装饰最繁杂的当数顺德的鸡公头龙舟。其中部有一个神楼,一个大鼓和一个铜锣。龙舟上有龙头旗、龙尾旗、帅旗和罗伞等装饰。
依水域特色形体各异
珠江河网水域线长且曲,作为民间信仰与祭祀敬神用的龙船有着独特的样式。广州地区的龙船,也称“广式龙船”,分游龙和赛龙,其中也分标准龙和传统龙,分长龙和短龙,各种龙船有着各自的特点。根据河网水域特色,各地的龙船形制大小不一,长短亦不一致,各造其适,单是船底结构就分为平底、尖底、梳齿底,并有各种叫法。
以广州地区为例,龙船分为珠江东江水系以及西江水系,两个水系的龙船各有不同称呼。西江水系的龙船,即现在番禺区及广州老城区河涌内所见的细长狭窄的龙船,因龙头造型干练,远看似鸡公,故有人喜欢称之为“鸡公头”,它适合在浅窄多弯的河涌中行驶;番禺区内的河涌尽管分别也有连串东江水系和西江水系的,但当地村民没有这种叫法,只称之为“龙船”,再具体点,就称“长龙”或“短龙”。
“鸡公头”
短龙,即尖底船,船身短,约二十多米长,在短距离的竞渡中颇占先机。长龙,即梳齿底船,是长达三四十米,能坐四五十人的长龙船,既能经受风浪又能保持较快速度。要指挥这窄长的龙船,旗手必须胆识过人,他们在船头立足的木条只有30厘米长,10厘米宽,如果功夫不到家,指挥龙船行进时容易被甩进水中,就会惹人笑话。当然,能够站在龙船前沿指挥的都是些久经风浪的“龙船头”,他们都有一副好身段和好站功。这种“鸡公头”适合在浅窄多弯的河涌中行驶,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河涌行驶时可随时改变方向,如需要掉头,就采用折返式。当要调头时,旗手就向鼓手发出指令,鼓手便令所有桡手同时快速起身转换一个方向坐下,将船尾当船头,重新向另一个方向划去。只要众桡手步调一致,船体就会行动轻便快捷,且船的一头一尾都置有一名旗手,故船的两边都可以做船头。
“大头狗”
珠江东部水系的“大头狗”龙船,更适合在宽阔浪大的江面上行驶。比如在增城市新塘镇和东莞市珠江水域的龙船就是这种形制。比起“鸡公头”,“大头狗”龙船船身宽阔、平底,驶起来平稳,龙头造型要稍宽胖些。负责指挥“大头狗”前进的旗手要始终站在船头一块宽30厘米、长50厘米左右的木板上,这比站在10厘米宽的“鸡公头”上指挥要舒服得多,但难度也相对要大。“大头狗”龙船头永远是头,尾始终是尾,如果要调转方向,则由旗手向鼓手和桡手发出指令,将十几米长的龙船在江面上慢慢打圈旋转过来,顺水、逆水、横浪都要小心处理,技术难度很大。“大头狗”龙船主要分布在东莞、新塘等地区。
游龙,即平底船,这类船船身宽阔、平稳,速度较慢,适用于趁景表演和探访亲戚。游龙也叫“彩龙”,打扮得花枝招展,船上多布满生花罗伞、鲜花头牌。
广州传统彩龙以颜色花样区分,一般有以下几种:红龙、花龙、黑龙、金龙、五色龙等。红龙,船身红色,间白色或其他花纹;花龙,船身饰有诸多手工绘制的花纹;黑龙,全身黑色的最为常见;五色龙,顾名思义是有五种颜色作为底色,而花纹同花龙一样;另外还有金龙,以黄色为主色,有一些黑色的弧线,看起来像龙鳞,如今比较少见。
龙舟也有大小之分,以划龙舟的人数来分:3-10人划的为小龙舟,船长5-7米;20-50人划的为中龙舟,船长17-23米;60-100人以上划的为大龙舟,船长30米以上;个别还有200多人划的特大龙舟。小龙舟只有桡手和舵手,中龙舟配鼓手和锣手各1人;大龙舟配鼓手和锣手各2人。珠江三角洲一带扒的传统龙舟大多比较长,多为五六十人扒的龙船,如广州海珠区、荔湾区、黄埔区、天河区一带的龙船,大多长达33米,桡手约80人,甚至100人。国际标准龙舟的长度为15.5米,宽度为1.1米。
中堂龙舟制作
声名远播珠三角
龙舟活动的兴起与发展,带动了中堂镇龙舟制造业的兴旺。
中堂龙舟制作已有两百年历史,中堂制作的龙舟主要是“大头狗”,即龙舟的前端安装龙头,高高翘起,气宇轩昂。该型龙舟细长,形似柳叶,长28.5米,共有28排座,可乘划手56人。东江流域的东莞、增城和博罗诸地的龙舟均为“大头狗”,南海、番禺、顺德也有,但数量较少;广州地区和西江、北江两江流域,则以“鸡公头”为主。这两种龙舟均属传统龙舟。其结构分为龙头、龙尾、龙骨、龙肠、冚板诸部分;活动部分则有木桡、龙艄、龙船鼓、双铜锣、龙棍及龙旗等饰物。在20世纪60年代前,不少龙舟的尾部还要做一尊小神像,最尾端插一小龙旗,至今还保留这种插旗。标准龙舟气势不及传统龙舟,但船身均漆上“龙鳞”,这是区别于传统龙舟的另一大象征。
龙舟制作的工艺流程为:选底骨—起底—起水—打水平—转水—做大旁—做横挡—做坐板—安龙肠—加固中肠—上桐油灰—刨光—涂清漆—制作安装龙头—安装尾舵。一条龙舟制作时间为6—7天。
在这个流程中,选底骨,即龙骨,主要选垂直的大杉树做底骨;起底是指钉蝴蝶底,起蝴蝶底;起水,则是指拗弯龙骨,使其呈流线型;打水平是指中线定位,平衡蝴蝶底;转水是安装挡水板;大旁也称为“合”,在舟两侧,“做大旁”也称“钉花旁”;做横挡,也就是做舟排骨;坐板是运动员运动员坐位;安龙肠,是加固中肠,也就是坐位与龙肠用竹片加固,也称抓篾;上桐油灰,这是为板与板之间缝隙加固,防漏水;刨光、涂清漆能够使舟光滑,也称扫柚油;最后是制作安装龙头和尾舵。
龙舟制作用材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民国之前为第一阶段,用料主要是格木,此木为进口木料,其中来自缅甸、泰国、越南的居多,材质坚固耐用,但船身重,舟行时阻力自然大;从民国以后到20世纪末近100年间为第二阶段,用料主要是松木,船身已减轻,船速有所提高。第三阶段是近十多年来,船板用料已是杉木。杉木不及松木耐力,但重量轻,成舟吃水浅,舟速快。
龙舟制作工具,在两百年的龙舟制造史中,经历了手工制作和机械化制作两个时期。手工时期,开板、刨料等重体力工序,只能靠人的双手,劳累繁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体力繁重的工序已为电动器具所代劳了;以前用料尺寸,全凭师傅经验和记忆,这其中有一原因是手艺不外传。到上世纪90年代,新型的龙舟厂,如东向村的龙舟厂,从设计到数据库,已使用电脑。除此之外龙舟制作工具还有:用作加工木头的“锛”,凿钉口的“凿”,使材料光滑的“刨”,加工木料用的“锯”,打孔用的“钻”和打线用的“墨斗”。
一条龙舟制成后,还需配备必要的用具。比如说,龙头:放在龙舟最前端,是一种象征性标志。木桡:划手用的工具;龙艄:掌握龙舟方向的舵手;龙船鼓:放在龙舟中间,用作指挥和掌握节奏;双铜锣:与龙船鼓配合使用;龙棍:挑头用于指挥;龙旗:代表船的精神和象征,也代表本姓氏身份、代表队符号。陪伴齐全之后,还要举行下水仪式——择好日子,烧香拜祖,把青草放在龙头口中,“跳庆”双脚在冚板一踏,划手鸣锣鼓,高呼号子,举桡齐划。举行了这些必要仪式后,一条新龙舟就可以使用了。
现在,龙舟制作的手艺代表人是东向村的冯怀女和斗朗村的霍灼兴两位师傅。
在水乡,龙舟景年年有,龙舟竞渡已成为这里的重要文化体育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因此制作龙舟的生意越来越兴旺。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中堂本地及附近镇区,连同增城、博罗等县市求船者激增,中堂的龙舟制造业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中堂拥有8间龙舟制造厂,其中斗朗4间,马沥3间,东向1间,不仅为全市、全省之冠,亦可能为全国之冠。目前,东莞32个镇区中,只中堂有龙舟制造厂,所生产的龙舟,除供应全市外,还供应周边地区。
第一要求是跑得快
龙舟是从龙骨开始的,每一个环节都很关键,一环扣一环。“不过最关键的还是要选好材料。”冯怀女师傅带记者看看厂里面的材料,“以前我们用松木,你看,这些就是美国松木,做出来的龙舟会比较好些。但现在我们一般都用贵州的杉木。”冯怀女还说,从木头一端一眼望过去,木料要笔直的,木头要又轻又长的。因为龙船的主体——龙骨,是由两根长长的大杉木接起来的,一定要接直,不然划龙舟的时候就不好控制方向了。
龙舟制作是传统工艺。冯怀女说:“龙船的第一个要求是跑得快,同时还要求用料好,手工好。”记者问,“怎样的龙船才是好的龙船呢?”
“最重要是做得光滑,做得密实,头尾落水性好,这船就好划。”冯怀女还说,以前的龙船材料是松木,湿水后很重很厚,不用的时候,要埋在河床的泥土里;现在的龙船薄、轻,不用的时候吊起来存放在“龙床”里,也称作“龙船亭”。龙船亭修建在河边,那是一种长长窄窄的房子,专门为保存龙船而建。据文化站工作人员叶嘉铭介绍:一般龙船可以用15年左右,龙船不用的时候,要把它放到龙船亭里,洗干净,刷桐油,保存起来。一条龙船一年要刷两三次桐油。
中堂龙舟产业:从龙舟到“龙头”的跨越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文化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利用地方文化特色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方向。
中堂镇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围绕龙舟文化特色,重点在龙舟文化产业上做足文章,努力发展一个具有水乡特色与传统文脉文化项目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大氛围,在推进中堂镇经济社会转型上寻找战略突破口。
中堂龙舟制作已有两百年历史,目前中堂镇还有东向、斗朗和马沥三个主要的龙舟制作工厂,近年来生意非常红火,产品除满足东莞本地需求,还销往增城等地。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导致龙舟制作后继乏人,仍然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成功申报国家“非遗”
中堂文广中心副主任张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我们申报最积极,搜集的材料最齐全也最有说服力,其他一些也具有龙舟传统文化的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动作,他们不像我们这样重视保护和挖掘龙舟文化,因此我们这次申报非遗顺利得到批准。”
据了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得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相关材料齐全和真实,能够全面反映所申报项目在该地区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影响力;其次是要有申报项目的传承人谱系和年表,能够清晰地展现具有延续性的传承脉络。
中堂镇人民政府经过四、五年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对中堂龙舟制作的历史发展进行全面挖掘,在屡次申报过程中,推荐过来自该镇东向村的冯怀女和斗朗村的霍灼兴作为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最后,两人都获得过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舟制作传承人的称号,他们所代表的制作龙舟谱系均有上百年历史,冯怀女家族更是五代人致力于龙舟制作和改良工作,得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舟制作传承人的殊荣当之无愧。
为保护这一民间传统工艺,除了申报非遗外,中堂镇还将开展一系列举措,包括成立龙舟制造工艺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建立龙舟制作培训基地,设立龙舟制作老艺人保护基金,成立全镇龙舟制作协会,加大投入扶持龙舟工艺制作产业的发展等。
同时,中堂镇已计划筹建龙舟制作博物馆,以便更好地普及和开展龙舟制作技艺,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号召。据悉,中堂镇或会考虑把龙舟制作博物馆直接“搬”进龙舟制作工厂,同时兼备展览和制作功能。 打造龙舟文化名镇
站在时代和科学发展的高度,中堂镇定位龙舟文化特色的战略意义十分深远。
中堂有900年历史,历史悠长,特别是在龙舟民俗文化活动开展方面,拥有两个国家级、四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是中国龙舟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省教育强镇、东莞市文化先进镇,因此,中堂镇完全有条件打造成龙舟文化名镇。
为有效挖掘文化资源优势,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中堂镇政府提出要突出特色文化的引领作用,高标准制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文化事业快速发展。
除了进一步整合龙舟文化节资源,使其内容更加丰富。还要做大做强龙舟特色文化品牌,通过积极承办全国龙舟赛事和民俗文化活动,进一步扩大龙舟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其中包含的基本思路,是多年来几届领导班子不断思考、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首先,是突出文化产业发展重点。要围绕龙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龙舟衍生业,龙舟产业主要包括龙舟制造业、龙舟工艺品的规模化,以及涉及龙舟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龙舟酒店、饭店、龙舟品牌服装、龙舟训练基地、龙舟游乐项目、龙舟旅游等等。
其次,进一步壮大文化产业发展主体。积极开展文化招商,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兴办文化企业,通过支持一批、整合一批、培育一批、引进一批等多种方式培育企业主体,试办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努力创造一批中堂文化产业的优势品牌,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实力、带动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全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另外,还是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结合有关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规定,修订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力度,从而为推进中堂经济转型找到新的突破口。
目前中堂已在龙舟文化上有了一定的发掘和探索,初步形成了龙舟文化品牌,但这些还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对文化产品及其服务的要求。
记者从中堂东莞市中堂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获悉,目前,中堂镇正围绕龙舟特色文化品牌做文章,办好一年一度的龙舟文化节,包括经常举办全国性龙舟赛事,围绕龙舟特色文化制定五年规划,在这个五年规划里,要集中打造具有本土意识的文艺“五个一”工程,即:一部大戏(龙舟题材的原生音舞诗画)、一部电视剧、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图文并茂的大型龙舟资料书籍、一座龙舟博物馆,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要通过建设龙舟博物馆,举办龙舟文化研讨会,出版龙舟文化资料书籍,创作龙舟文化文艺作品等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
中堂的龙舟思路,还包括了通过龙舟文化品牌,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以龙舟文化为龙头,聚集众多的龙舟品牌生产要素,打造一批以龙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集群。聚集众多的生产要素开发旅游及相关服务业,如民俗活动,包括吃、住、行,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挖掘中堂龙舟文化资源潜力,逐步形成集文化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和产业带,使中堂成为文化特色浓郁、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汇聚的文化大镇。
8.【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龙舟,雕刻繁华落寞时光 “手工制作的龙舟,两边的木板无法切割同样重量,毫厘不差,有时候一边偏轻了,在水中容易侧翻,便在那边多刷几遍油,可以平衡重量”。  李显能说,如今用机器切割,龙舟显得千篇一律。  “许多顾客都想龙头威一些,稍微做不好便会让人耻笑”。  76岁的李保安说,年轻时,他一天就可以雕刻一套龙头龙尾,龙的神态完全靠想象。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一年一度的龙舟盛事。村民又开始准备烧猪、烧酒,等待着划龙舟的汉子凯旋。我们惯了有龙舟赛的节日,而你又可否知道,一棵大树如何变成一叶轻舟?一个家族,为何因龙舟悲欣交集?传说中的龙舟漂移,怎样实现?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为你一一揭秘。  久违的乡亲都回来了,这个节日里,让我们以乡里的名义,尽情畅饮。  选木、裁板、抛光、打磨……一道道繁琐的工序,倾注了工匠们对龙舟的心思,多年来,他们为这个节日带来了诸多欢乐。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器逐渐代替了人工,只是,机器似乎也带走了一些旧时记忆,少了以前的那股热闹劲,热闹的祠堂,变成了如今冷漠的生产线。  三兄弟随父做龙舟  李显能的龙舟厂在南海丹灶金沙下安白沙村的基围边,南沙涌罗行水道在西面静静流过,在这片数百平方米的简易竹棚下,李显能已经做了5年的时间。一艘艘精致的龙舟从这里运出,赢回一面面获奖的锦旗。“这些都是朋友们驾着我们厂的龙舟参加比赛赢回来的。”  在此前的7年时间,李显能一直在父亲的龙舟厂度过。42岁的李显能老家在三水西南金本,初中毕业后他在电影院、制罐厂做了多年。2000年左右,从三水船厂退休的父亲李保安开了间龙舟厂,让李显能回家帮忙。“父亲是向邻村的老木匠学到的制作龙舟手艺,我们从小就跟着父亲出去帮忙,耳濡目染,也慢慢掌握了其中要诀”,李显能说,四兄弟中,有3个跟着父亲做龙舟,除了他2007年独立出来开厂,另外两个兄弟仍跟着父亲一起做。  76岁的李保安的厂在距离丹灶不远的三水显学村,与李显能主做五人龙、十三人龙不同的是,李保安的厂则有五人龙、十一人龙、十三人龙、五十人龙甚至八十人龙。“无论哪一种规格,大体的工序都是一样的,只是选材不同”,李显能说,目前五人龙大多用杉木来做,较轻便,而传统的大龙则需要樟木或者坤甸木,较结实。  与五人龙不同的是,大龙还需要一套精致的龙头、龙尾,这是李保安引以为豪的地方,年轻时,他一天就可以做一套龙头龙尾,纯手工雕刻。“现在不行了,年纪大了,龙头也是交给其他人去做”,李保安说,制作龙头需要花费很多心神,龙的神态完全靠想象,“许多顾客都想龙头威一些,稍微做不好便会让人耻笑”。没有太多时间去雕刻龙头的另一个原因,是工厂越做越大,临近端午,订单应接不暇,此前他拒绝了高明制作4艘龙舟的邀请。  “以前做龙舟才叫隆重”  “以前做龙舟才叫隆重,哪个村里要做龙舟,都必须要挑一个良辰吉日”,李显能依然记得小时候跟着父亲上门做龙舟的情形。那时,李保安还没开厂。  李显能说,良辰吉日选定之后,基本上都是早上八九点,一帮木匠带着工具、木料到了村里祠堂,这时,村里要举行一个开工仪式,安好“龙骨”,“就像以前建房子要上大梁或者现在奠基一样,龙骨是最重要的部分”。制作龙舟的师傅将这道工序称为“下龙骨”,木匠们把选定用作龙骨的木料抬到祠堂中间,安上神板,村中的长者备好烧肉、苹果、龙眼叶、柚子叶等祭祀用品,摆在神板上拜神,完了之后开始动工。  “第一天一般都是做船底,几个工人一天就可以做完”,李显能说,在17厘米宽的龙骨两边,接上两块“大旁板”,就做成了船底。船底也分很多种,有平底、圆底、竹壳底和尖底,一般选用平底的人居多,只有技术高超的选手才会选用其他种。  船底做好后,在船底两边装上“企旁板”、“挖旁板”,再用钉子钉上,树脂粘住。接着,扎上“龙筋”。“龙筋”是一条两厘米宽的木条,从龙头连到龙尾,绑在各个坐板上,“就像人的脊椎一样,没有这条龙筋,划船时整条龙舟会变形”。  接下来大师傅精心雕刻出龙头,这很讲究刀功的火候,也讲究师傅对神态的掌握。龙舟大功告成后,村里会挑一个吉日出龙,全村男女老少都来,围着吃龙舟饭“鞭炮是必不可少的”。  千篇一律的龙舟  “现在的工序跟以前差不多,只是不再在祠堂里做,少了很多仪式,也少了那股热闹劲。”李显能说,工厂里都是批量生产,不过,他还会保留着一些传统,在开工前上炷香保佑平安。而在出龙时,来接龙的客户会买只鸡来,用鸡血为龙舟点睛,而有的人,则直接开辆农用车接走。当然,在李保安的厂里,一些传统的仪式仍保留着,比如东莞订做的一条大龙,这两天将有上百人前来接龙,声势浩大。  一些传统工序也由机器替代,做起来更为简便。“比如以前上油,都是用手工刷,不是很均匀,有些地方甚至显得很粗糙。”如今,李显能是用压缩机来喷油,很光滑,“像美容一样”。另外,以前因为都是用手工刨锯,两侧的船板可能重量不均,会出现一边轻的情况,“如果是这样,只能在轻的一边多刷几遍漆,手工制作的龙舟,两边的木板无法切割同样重量,毫厘不差,有时候一边偏轻了,在水中容易侧翻,便在那边多刷几遍油,可以平衡重量”。如今,使用机器切割,但做出来的龙舟也显得千篇一律。  更大不同的是,以前做龙舟多为节庆所用,而现在更多的是为了比赛。李显能介绍,龙舟制造首先得选材,一般多用杉木、柚木、坤甸木。现代竞技赛龙一般选用轻巧的杉木、柚木为多,他的龙舟厂多为树龄三十年以上的杉木。因为坤甸木厚实,不利于提速,一般游龙或是年代久远的“老龙”才用坤甸木制造而成。但坤甸木耐腐,可长年保存,一般埋在沼泽泥下,并越浸越靓。而杉木做成的龙舟,必须用架子架起来,而且一般只能使用两三年。  辛苦的行当  “大旁板、企旁板,上油、抛光”,跟着丈夫这么多年,很多工序,李显能的妻子练凤群都懂,但她仍然认为没学到制作龙舟的精髓,也不想去学。尽管“传男不传女”的观念逐渐淡化,但她不想轻易打破这些规矩。  李显能说,“龙舟的船底并非平板一块,而是有弧度的,这就取决于安放船底的木桩高度”,从船头到船尾,支撑的木桩高度都是不一样的,两头较高,中间较低,木桩的高度差一厘米,做出来的船都不一样。这也是制作龙舟的关键所在,而这些,李显能都没有告诉妻子。  有些来订做龙舟的顾客,会报上划龙舟的人的重量,船头坐多重的人,船尾坐多重的人,都一一报上来,李显能再根据这些重量调节木桩的高度差,也就是船尾的弯度,确保龙舟在水中平稳自如。  如今,李显能读初中的儿子也会来厂里帮忙,但李显能非常矛盾。他既不想这样传统工艺失传,又不希望儿子再从事这么辛苦的工作。每天都在木屑的灰尘中来回,尤其是高温时,非常难受。另外,做龙舟的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费心,稍微有点差池、弧度不够都可能导致整块船板无法使用,“现在只是让他帮下手,还是应该好好读书先”。
9.【广东省潮汕地区】揭阳:龙舟在潮汕首屈一指 但造船技艺后继无人  “端午云开阵雨收,万人江上赛龙舟。心随鼓点声声急,忘却屈原当日愁。”潮诗《端午赛龙舟》生动地描写了人们观看赛龙舟的热闹境况。数百年来,龙舟传承“龙”的脉息,满载吉祥之愿和奋进的拼搏精神,在揭阳纵横交错的水道上游弋。赛龙舟活动是揭阳每年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特别是被列入省级“非遗”后,更是备受重视。  可以说,作为一项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俗活动和体育盛事,赛龙舟活动在揭阳方兴未艾。然而,近日,记者在揭阳知名的出产龙舟之乡——揭东锡场潭王村采访时获知,该村唯一会造龙舟的王慰君一家不造龙舟已多年,龙舟制造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  揭阳赛龙舟民俗历史悠久  “岁逢,龙舟竞渡。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翼,竞夺锦标,万人空巷,泼水助威,热闹非凡”,潮汕民歌《保贺儿婿抢头标》说的是旧时潮人看龙舟赛的情景,而今时在揭阳看龙舟竞渡,让人感叹古今人对龙舟的热情何其相似。  5月25日上午,天空一扫多日的阴雨连绵,灿烂的阳光一如人们明媚的心情。榕城西湖河畔早早就聚集了很多市民,榕城区西马街道“古城文化游”展示活动在这里举行,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龙凤舟竞渡,由妇女参与的凤舟与传统龙舟“一同较量”,展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这也开创了潮汕地区妇女参与端午竞渡的先河。河面上,锣鼓喧天,划桨如翼,波浪翻腾。河岸上,人们呐喊助威,心潮澎湃。“看!看!龙船,龙船。”小孩子兴奋地叫喊。  随着端午节临近,龙舟的鼓点开始在城乡大地擂响,不少村落纷纷将经过整修或新造的龙舟抬下水亮相,并举行相关祭拜仪式及试水准备,上述场景在全市各地寻常可见。据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揭阳是岭南水乡,江河交错,水网密布,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舟船息息相关,赛龙舟活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沿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浓厚的地方特色。龙舟从建造到龙舟下水、上水和参加竞赛,都要举行各种仪式,庄重考究。人们还特意为龙舟筑建“龙船厝”,赛完龙舟后,会将龙舟洗得干干净净,存放在“龙船厝”里。我市西湖河畔的龙舟阁使是这样一个场所。  揭阳龙舟在潮汕地区首屈一指  悠久的赛龙舟历史,造就了独特的龙舟制造技艺。揭阳的龙舟,不论规模和造型,在潮汕地区都首屈一指。《潮汕百科全书》第450页载:“龙舟为龙形的船,大小因地而异。潮汕地区的龙舟,以揭阳为代表。”揭阳的龙舟,龙头高昂,龙尾高翘,龙身彩绘,形象逼真,雄伟美观。记者经多方寻访得知,如今的揭阳,只有揭东锡场潭王村才能找到造龙舟的人。而王慰君一家便是潭王村唯一会造龙舟的人。据了解,潭王人造龙舟技艺高超,潭王龙舟的龙头十分威武,气质别具,其舟体和使用性能都比其他的龙舟好,每年都有很多地方到该村租龙舟。  “论造船的话,我这一代是第五代,而如果说造龙舟的话,我这一代是第三代。”年近70岁的王慰君告诉记者,作为水乡的潭王村曾经的造船业十分发达,在20世纪30年代,王慰军的祖父王致林,是造“跳白”的高手。所谓“跳白”,就是一种宽0.5米,长6.7米的渔船,船侧挂一片白色的长木板,木板能反射光,鱼有趋光性,夜里这种渔船在河里游弋,鱼便往船里跳,故称“跳白”。 “跳白”的船体像龙舟,村里人鼓励王致林造龙舟,王致林也早有此想法。该出手时便出手,王致林先造出了27桡的小龙舟,再造出了49桡的大龙舟。初试啼声,便一鸣惊人,远近各地纷纷前来请他当师傅。新中国成立后,王慰君的父亲王协镇继承了父亲的造龙舟技艺,为揭阳、普宁各地造出了一批批优质的龙舟。王慰君17岁开始学习造船,后来,他对家传的造龙舟技术进行科学创新,把原来的49桡龙舟改为51桡龙舟,无论性能和外观都有了更大的进步。在1985年原揭阳县的龙舟竞赛中,潭王村的红龙(云从)和青龙(奏凯)大获全胜。“我祖父当时并没有专门去拜师学艺,而是参考当时的龙舟样式,通过自己揣摩探索制造龙舟。我们就是通过祖辈手口相传和经验实践不断丰富造船技艺。”王慰君说。  “龙舟造好交付使用后,我会专门骑摩托车到对方村里观摩龙舟赛,看龙舟在水中划行的效果如何。回来后,我们再总结经验,对龙舟进行创新、完善。”由于有着较好的造船基础和一股不断改进的认真劲,王慰君一家制造的龙舟不单外观漂亮,还坚固耐用、跑得又稳又快,广受好评,请他们造龙舟的人络绎不绝,揭阳的龙舟大多出自王慰君家族之手。在2007年,我市在榕江北河市政府前河段举行全市龙舟赛,参加的龙舟有一百艘,称“百龙闹榕江”。参赛的乡村中,有一半乡村的龙舟便是他们的家族制造的。“普宁新溪里,至今还保存着我父亲制造的一艘龙舟,至今已经56年了,可能是全市目前最老的龙舟了。”说起这些,王慰君仍有些自豪和兴奋。  造龙舟技艺“后继无人”  “俗话说,五月一到,龙船锣鼓引动人。”王慰君告诉记者,龙舟制作工序繁琐,从最初的选材下料,到后来的上油漆装龙头等等,一般需要70至80个日工才能完成。龙头由樟木雕刻制成,龙舟舟身一般由杉木制成,龙颈正中画八卦,意为八卦能辟除水中鬼魅。上端和两侧画鳞片与龙身相连,一直至尾部。龙身两侧有对称的图案,前部分是“双龙抢宝”,接后是“八宝”,即传说中八仙所执之宝器,最后是双凤飞翔。龙身图案寓意是:“八宝”和八卦一样,都有镇邪作用;前龙后凤,表示龙凤和鸣,有和谐吉庆之意;而龙尾要专门寻找长得屈曲的刺勾竹安上。王慰君表示,龙舟制造是一项集体活,一定要团结、认真才能做好。而龙舟制造最难的便是“定墨”,墨线是否画得准,直接关系到行船的安全。“直要非常直,弯要弯得非常顺。这样造出来的龙舟才能达到船型流畅,行舟阻力小。”从艺数十年,王慰君已记不清到底制造过多少艘龙舟。从2008年之后,他不再制造新舟,这让许多闻名前来邀请的人深感惋惜。  “我们常说‘龙舟千年做一次’,我家做的龙舟一般可用上20年,龙舟制造受季节性限制,单靠做龙舟是难以维持生计的。”王慰军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兄弟五人一齐继承了父辈的造船厂,以制造木船为生,造龙舟只是“有人请就做”,“在我40、50岁的时候,木船业逐渐衰落,弟弟们逐渐另营生存。”王慰君说,制造每一条龙舟都需要有合作团队,每次造龙舟他都要将兄弟们召集才行,而如今5个兄弟中,3个出外做生意,村里只剩下他和四弟王林君。子孙们又大多出外工作,没有兴趣接过他们的手艺。因此,2008年为村里做完最后3艘龙舟之后,王慰君一家正式停止承接造龙舟工程。王林君倒是仍然会参与翻新和维修龙舟的工作,他也制作了几艘龙舟模型供孩子把玩,聊作纪念。记者在王林君家中见到了两艘龙舟模型,身长约98厘米,形神生动、美轮美奂。  独具特色的造龙舟传统技艺失传觉得可惜吗?面对记者的问题,王慰君表示当然可惜,但也无可奈何。“不过,让我们聊以安慰的是:我们制造的龙舟在参加市、县的龙舟赛中每每拔得头筹,得奖的喜讯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我们。另外,有坐过我们制造的龙舟的人,都说我们的龙舟好驶,公认我们的技艺好。”王慰君说,至少祖辈留下来的造龙舟技艺传到了他们这一代能得到发扬光大,不至于坏了祖宗的名声。  评论  “龙”之不存,“节”将焉附?  龙舟风情万种,民俗千年流传。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赛龙舟的端午节会是什么样子?随着端午节的临近,龙舟的鼓点渐次响起,一场全民的狂欢也拉开了帷幕。作为一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民俗活动,赛龙舟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了其纪念先贤屈原投江的本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重视和保护力度,城乡各地对端午赛龙舟活动越来越热衷。然而,面对着日益走向没落的龙舟制造技艺,不由让人担忧:“龙”之不存,“节”将焉附?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赛龙舟的习俗虽然不是潮汕地区独有,但是在潮汕,赛龙舟却已经融入本地的元素,成为一项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据民俗专家介绍,在潮汕,赛龙舟活动从每年入夏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入秋才结束,至端午节这一天达到高潮,不过赛龙舟的竞技性不是很强,而是以娱乐为主。每逢端午节,潮汕地区的江河上千桡连动,龙舟竞发,河岸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龙在潮汕地区是最受尊敬的神圣图腾,端午龙舟承载着潮人满满的吉祥之愿,体现着潮人力争上游,拼搏向上的积极态度和美好寄托。  揭阳人对赛龙舟习俗的沿袭和热爱,使得揭阳的龙舟也制造得分外美丽,独具一格。你看那游弋江中的青、红、白、黄、蓝等各式龙舟,明艳的色彩、生动的造型,无不让人赞叹。比起国际龙舟,揭阳龙舟更加雄伟,更加美观。“如今,赛龙舟活动越来越兴盛,那么造龙舟也应该有很多人愿意从事吧?”在做采访之前,记者满怀信心。不曾想到,采访的结果却是龙舟制造技艺走向没落的尴尬现实,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惋惜。王慰君老人的一句话道破了原因:这是一个不能保证温饱的活。是啊,如果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即使是再热爱,再不舍,谁都无法抱着一份激情当饭吃吧?!没有了经济保障,热情很难维持,而没有了传承,再好的手艺也难挽衰落的颓势。传统的技艺,大多没有固定的样式和图稿,靠的多是手把手教导和口头传授,以及相当长时间的实践摸索,短时间难以学会,更难以学精。  据了解,目前揭阳人要造新龙舟只能到潮州请师傅,但据相关媒体报道,如今潮汕地区从事龙舟制作工作的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艺人,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技艺难学是一回事,更重要的还是生计问题。年轻人不愿意传承这门技艺,老艺人们也只能眼见着“无可奈何花落去”。无法想象,当有一天,没有了龙舟,潮汕的龙舟赛要怎样进行?端午节又将是什么样的面貌?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去审视,去思考。我们希望,政府在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复兴的过程中,能制定出更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更加关注传统艺人的生存发展环境,让传统文化艺术在新的时代得以重焕生机,别让我们的子孙后辈只能从博物馆或者史书中去了解曾有的辉煌。
10.【上海罗店】:据《劳动报》报道,又到端午,龙舟竞渡,粽叶飘香。经过两千多年沿袭,人们依然会挂艾枝悬菖蒲吃粽子,也会磨拳擦掌赛龙舟。  龙舟赛的是速度,龙船比的是考究,这考究是龙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粽子吃的是香味,这香味来自于传统的原料和制作过程;还有不少有趣却鲜为人知的民间习俗,也能从其中找到原汁原味的端午味道。  □传统手艺  手打龙船古法面临后继乏人  立竿出龙点睛,每一步都有故事  龙舟赛的是速度,苏州河上龙舟竞渡,选手近千、观众近万,彩声不断。龙船比的是考究,美兰湖畔龙船展示,长者欢喜、孩童奔逐,笑语喧天。  热热闹闹过端午,丢不掉的是习俗。掐指算来,今年端午恰是苏州河龙舟赛的第十届,也是罗店重新拾起龙船文化的第二十年。  四老汉让龙船&复活&  这几天下雨,80岁的张福成却不愿在家待着。来到罗店社区文化中心临时搭建的小作坊,拿起锤子、铲刀、锯条、凿子、刷子,张福成觉得自己年轻了几十岁,浑身是劲。  从张福成的曾祖父开始,张家代代以造船为业。张福成从小手巧,学了一手木匠活,后来在罗店造船厂上班,依然和造船打交道。  1993年,张福成光荣退休。某日和二哥张福民闲聊,说起小时候的乡俗,往事历历在目。说得最多的是端午节看龙船,那可是当年罗店甚至苏南一带的盛世,是十万人围观的大场面,可惜1956年以后就再也看不到了。兄弟俩越说越激动,决定自己造一艘龙船。  说干就干,张福民凭着印象,画了好几张龙船的图纸,而张福成凭着曾在造船厂工作的便利,负责木料、漆料的采购。后来,张福民的三哥张福恩和幺弟张福根也参与到造船中。张氏四兄弟凭着一腔热血,愣是在三个月里,为罗店重新造了一艘龙船。这条龙船,起名&小白龙&,至今依然保存完好。据说,当年&小白龙&下水的那一天,轰动了全罗店。镇上的老人们,一下子都年轻了,跑到河边,挤在第一排:&没想到,还能再看到龙船&。  算上&小白龙&,张家四兄弟在二十年里一共造了6艘龙船。罗店镇政府也顺应民意,至此每年在端午举办龙船文化节。  一艘龙船数月功  万事开头难,造一条龙船,最让张家四兄弟操心的,就是龙头。  在逼仄的小作坊里,记者一眼看到了用香樟独木雕刻而成的龙头,虾眼、鳄鱼嘴、麒麟角、垂长须,由于是新上了漆,1米多长的龙头,看上去特别的精神。端午节这天,龙头将被按在龙船最显眼的位置上,一起接受观众的欢呼。张福成说:&做这样一个龙头,从选木材到雕刻,再到上漆,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大概成个样子,再要耗费一个多月,慢慢地磨,才能显得精细,看着精神。&  龙头是慢工出细活,龙船也一样。据张福成估算,造一条6米的龙船,大概需要3个月,造一条12米的龙船,大概需要4个月。  张家四兄弟对龙船的材料很挑剔,一切都循着古法,按部就班。船板要用杉木、骨架要用樟木,都必须是&整段的原木&,不能用复合板。为了寻找原材料,张福成跑遍了苏北浙西。船钉需要铁匠一锤锤地打出来,张福成为此跑了大半个宝山,才找到一个懂古法的铁匠,打出了符合龙船要求的耙头钉、枣核钉和铲钉。据张福成说,这名铁匠也是最后一名懂得这门技艺的传人。  填补木板缝隙的&油灰&必须由麻丝、石灰、油灰等各种材料混合而成,搭配方法已失传,张家四兄弟摸索了许久,多次实验才成功。龙船上的小装饰,更是花心思。比如龙船前端设牌楼,后端设梢亭,牌楼是依照罗店当地古建筑&北极阁&设计的,上面要挂灯、挂铃铛、扎木偶人,还要竖&肃静&、&回避&两块牌子。梢亭上面要插九件古代兵器,还要搭配五颜六色的旗仗。古法划船再难复原  龙船在罗店有400多年的历史,2007年6月,罗店龙船入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罗店划龙船习俗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张福成的回忆里,1956年最后一次看到用古法划龙船,是一个十万人围观的大场面:立夏日,闹市口&大石桥&地段竖起一根竹竿,名为&立竿&,意思是通知老百姓,端午要划龙船。到了端午那一天,将存放在庙观里的龙船移至水边,工匠装上龙头,名叫&出龙&。龙船下水前,地方长老要来&点睛&,随后龙船在罗店古镇主要水道--练祁河上缓慢行走,两岸乡民围观,待到龙船接近,就放炮仗,再将装着&五毒&的纸袋子交给船工,意为&瘟疫病灾&将逐波而去。最后一道程序,是将&五毒&纸袋子取下船来,投入火盆里焚化,名为&旺盆&。  &现在,除了龙船下水,锣鼓喧天,其他的手续都省略了,&张福成的话语里颇有一点遗憾。出于安全考虑,端午龙船展演不再放在狭窄的古镇河道,而是改到宽阔的美兰湖中进行,为了让岸上的观众看清爽,6米龙船也改建成了12米,&总觉得样子有些笨拙,图纸是根据当年6米船回忆画的,看来图纸必须改&。  苦苦寻觅接班人  风俗一点点在改变,80岁的张福成也试图通过改变,让龙船能被现在的年轻人接受。每一年罗店镇政府举办端午龙船节,张福成理所当然是现场最活跃的老人,他身体力行地宣传龙船文化,希望借龙船节平台,寻找到有志于此的年轻人。  张福成急得有道理。如今,二哥已经过世,三哥卧病在床,幺弟心脏也不好,只有他顶在第一线,固守着龙船手艺活。1993年造&小白龙&的时候,村里能帮上忙的木匠、铁匠、漆工,还有十多个老师傅,如今跟着张福成打下手的,全都是他的子侄。  &一个人是造不了龙船的,至少需要两三个人一起协作才能完成,&张福成说,他们兄弟四个曾经培养子侄一辈造船,但&很多工作太繁琐和吃力&,这么多年过去了,掌握全套龙船制作工艺并且依然活跃在制作一线的人,依然只有张福成一个。  张福成已经80岁,能帮上忙的子侄里,最年轻的也已经52岁。第三代里,却迟迟找不到接班人。&没有年轻人懂这个,真是伤脑筋,&张福成说,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手艺会失传。
11.【湖北省十堰市郧县】郧县堵河口年年端午划龙舟■ 黄忠富堵河口五个龙船会堵河口,堵河口,年年端午划龙舟,村村有个龙船会,吃会划船祭龙祖。——这首儿歌据说在堵河口一带已经传唱了上千年。汉江第一大支流——堵河自南而北在郧县堵河口与汉江交汇,韩家洲正好迎着堵河的出口,堵河的名称就由此而来。韩家洲长4.5公里,为三千里汉江上的第一大岛,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上世纪,丹江口水库蓄水前,湍急的堵河水冲出堵河后撞击在韩家洲上,被韩家洲逼着顺汉江倒流,在自西而东的汉江上形成了一段向西倒流的景观。可惜的是,这一景观随着丹江口水库的第一次蓄水而消失。韩家洲周围,分布有许多村庄,其中属于郧县柳陂镇的有堵河口里面的乌家河村、堵河东岸汉江南岸上的堵河口村、堵河西岸汉江南岸上的西流村和汉江中央的韩家洲村,属于郧县青曲镇的有汉江北岸的店子河村、高家河村和郑家河村。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里会有一场吸引四邻八乡的盛事活动,那就是堵河口的龙船会。在堵河口,韩家洲周围的村庄不少,但每年坚持组织和参与龙船会的村庄却只有5个,那就是乌家河村、堵河口村、西流村、韩家洲村和店子河村,其余村庄的村民只看不参与。究其原因,是这5个村庄都各有一个民间社团——龙船会,而其他村庄却没有。5个村庄里的龙船会是古代传承下来的。这里的龙船会没有章程,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村庄里的所有村民都是普通会员,12—59岁的男子都是精干会员。龙船会设有会首,逐年挨户由户主轮流担任,承担当年龙船会会事活动的一切组织准备工作和费用。龙船会停会期间,会首可以召集会员议事,提出如维修龙船等与龙船会有关的议题,经过大多数会员同意了的议题,会首才能组织大家去落实。5个村龙船会名称各有不同,是根据各自村庄崇拜的龙图腾颜色而命名的。乌家河村过去崇拜黑龙,所以叫黑龙会,近代改为崇拜黄龙,叫黄龙会;堵河口村崇拜青龙,叫青龙会;西流村崇拜黄龙,叫黄龙会;韩家洲村崇拜青花龙,叫青龙会;店子河村崇拜白龙,叫白龙会。5个村的龙船会都有财产,除了龙王庙、龙船房、龙船、木雕彩绘龙头龙尾等以外,在民国以前,各龙船会还有集体购买的土地和经济林。财产归龙船会集体所有,财产的管理和土地的播种则由当年的会首负责,当年的收入全部归会首所有,用于这一年的会事。现在,仍保留有财产的只剩下韩家洲一个村的龙船会了。龙船会两大会事活动堵河口龙船会最主要的会事活动有两项内容,一是吃会,二是龙船会赛事。吃会 每年端午节那天,各村的龙船会都要组织吃会活动。吃会,即全体会员中午和晚上聚集在会首家里吃酒席。上百人参加的两餐酒席,需要提前好几天准备,要准备大量的菜肴和米面,还要请十几位厨艺好的本村妇女帮厨。每年农历五月初四,不在村子里的龙船会会员都要尽可能地赶回村里吃会,实在赶不回来的要向会首说明原因并致歉意。吃会开始前,会首要逐一上门接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到自己家里坐上席,以示对老人的尊重。吃会时,每户要向会首家送2升粮食,表示祝贺,家里有60岁以上老人的可以免除。吃龙船会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龙船会以外的人不得参与和干预。每年的端午节,堵河口5个村家家户户都要邀请一些外村的亲戚、朋友来观赏龙船会,但不得带亲朋到会上吃会。会首家里也会邀请一些外村的客人,但不得在会员吃会前开设客席,更不得让客人与会员同席。端午节那天,一切以会员为重。龙船会赛事 郧县堵河口一带龙船会的赛事活动,分赛前准备和赛事两个阶段。赛前准备包括泡船、箍船、扮船和挑选选手。每年农历五月初二或初三,会首要组织会员打开龙船房,把龙船抬到江里浸泡,等到木船浸透了水,再用铁丝打好几道箍。农历五月初四的上午,各村都要扮船,先由鼓乐手从会首家里把木雕彩绘的龙头、龙尾接上船,安装在船头、船尾处,再把龙船会的旗帜插在龙船中央,最后把锣鼓安放在龙船的适当位置。农历五月初四下午,所有的精干会员都要到江边演船 (预划),不到的会员,会首有权开罚。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凌晨,堵河两岸、汉江两岸和韩家洲上人山人海,四邻八乡的人们都会放下农活,赶来观赏龙船会盛况。人们关注的第一件事,是会首带领挑选出来的选手最早来到江边,他们登船后,在锣鼓声中把龙船划过对岸去拜码头,然后再把龙船划回自己村庄前的江边。这时,其余的龙船会会员已全部聚集在江边,等待会首带领大家祭拜龙王。祭拜过龙王后,选手再次登船,把龙船划往赛区参赛。龙船会的赛事活动,上午在乌家河与堵河口之间的堵河江面上进行,下午则在西流村与店子河之间的汉江江面上进行。比赛路线是相对固定的,与堵河水的流向一致。堵河口龙船会比赛,每个村庄只派一条船,但不规定船只的大小,也不论参赛选手的多少,更没有起跑线和终点线,一律凭鞭炮声响,去抢夺出标人手里的礼物。所谓出标,就是奖励物品。出标者可以是龙船会会员,也可以是任何一名观众。他们可以在船上出标,也可以在岸边出标。出标者以鞭炮为号,号令一响,5条船就拼命地向他靠近,先赶到的获奖多,晚赶到的获奖少。赛事过程没有裁判,更没有人宣布输赢,输与赢的判断标准,凭选手的自我感觉和观众的口碑,得到的奖品赛后先交给各自的会首,再由会首奖励给所有选手。傍晚,欲退赛的船只先鸣锣,赛事即为结束。此时,各村的龙船回到各自村庄前的江面上送龙。送龙是龙船会的最后一道程序,由龙歌手高唱《龙歌》,船上船下的观众一起唱,然后由下一任会首祭过龙王后卸下龙头、龙尾,并将它们请回家,当年的龙船会赛事就此告一段落。龙船会龙图腾崇拜龙图腾崇拜是堵河口龙船会的核心内容,这种图腾崇拜不仅表现在每年龙船会会事的过程中,也表现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5个村子的村头不仅建有龙庙供人祭祀,村里还建有专门的龙船房,用来安放龙船。平日里,龙船及龙头、龙尾秘不示人。示人,尤其是示外人,被认为是对龙王的一种亵渎,是不吉利的事情。现在,虽然龙船不再回避外人观看,但龙头、龙尾依然不轻易示人,谁若能保管龙头、龙尾,则被视为是一种荣耀。堵河口的龙图腾崇拜,主要表现在祭龙活动上。如果说龙图腾崇拜是一种精神寄托,那么祭龙活动则是龙图腾崇拜的具体表现形式。除平时的祭龙活动外,每年龙船会过程中的祭龙活动就有6次:●农历五月初,会首要到龙王庙祭拜,向龙王告知今年的龙船会即将拉开帷幕,请求龙王保佑;●会首祭拜龙王庙的当日或者隔日,会首还要带领部分会员,打开龙船房祭拜龙船(这道程序现在不再严格遵守),然后才把龙船抬到江里浸泡;●农历五月初四上午,会首带领乐手把供奉在家里阁楼上的龙头、龙尾接到江边祭拜,然后才把它们安装在龙船上;●农历五月初四晚上至初五凌晨,全体村民都要以家庭为单位,到江边许愿、祭拜,以求得到龙王的保佑;●农历五月初五早上,会首要带领全体基干会员在龙船前祭拜,以求得会事的平安;●农历五月初五傍晚,会事结束,龙船被带回村里,会首要带领会员祭拜。然后下一任会首才能登船,卸下龙头龙尾并请回家,其余会员则把龙船抬进龙船房。祭龙活动中,最热闹的要数初四晚上以户为单位的祭祀活动,人们要闹腾一整夜,在夜色里上香、烧纸、磕头、许愿、放鞭炮、聚在一起聊家常。龙船会面临消失堵河口龙船会流传千年不衰,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但它依然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堵河口龙船会流传范围过于狭小,仅仅流传在围绕着韩家洲的5个村庄里,参会人员只有三千人左右,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龙船会有可能失传。事实上,堵河口龙船会的部分程序和内容已经或者正在逐步消失,尤其是送龙时所吟唱的《龙歌》歌词,已在5个村庄里全部失传。虽然在店子河村里还流传有《红公鸡》和《十支花》的歌词,但不仅内容有些不伦不类,而且会唱的人也寥寥无几。送龙的仪式只在店子河村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其他4个村里只是流于形式。堵河口5个村庄里都有不少青年在千里之外打工,有些人还在外面安了家。日子久了,他们也会渐渐淡忘身为家乡龙船会会员的意识。为此,郧县人民政府正在对堵河口龙船会进行濒危评估,并制定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龙船会起源追溯堵河口龙船会的具体起源不详,但根据留存的木雕彩绘龙头已经完全被虫蛀空、仅靠外面一层薄薄的木头和漆皮支撑来判断,堵河口龙船会至少已经流传了上千年。对于龙船会的起源,当地村民对两种说法深信不疑。一是为了纪念项羽自刎乌江。相信这一说法的村民认为,乌家河村前面的那一段堵河就是乌江,正是项羽自刎的地方,他们的龙船会就是为了纪念项羽。另一种说法是召开龙船会,可重现周昭王淹殁于此、当地村民抢捞金银财宝的情景。相信这一说法的村民认为,是他们的祖先为残暴的周昭王提供了胶粘的木船,把他淹死于此,然后假装划船抢救他实则抢捞他所带的金银财宝。虽然这两种说法明显与历史不符,可靠性有待考证,但当地村民却深信不疑。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韩家洲上的109户家庭都姓韩,他们认为自己是汉代韩信的直系后裔。
12.【福建省龙海市紫泥镇】龙舟:紫泥人的百年记忆
福建省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1500多个,占全国六分之一,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建制乡镇以上海岛14个(不含厦门、大嶝、鼓浪屿、大金门、小金门及马祖列岛等岛屿),包括海坛、东山两个县级海岛12个建制乡镇海岛,以崇武为界,北多南少,特色各不相同。
加强海岛开发建设与保护,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新亮点。
金秋十月,本报采编人员继续深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乘风踏浪,以九龙江出海口的紫泥镇浒茂岛为起点,向北一路采访我省乡镇建制的海岛,止于被称为“中国最美的海上草场”的嵛山镇大嵛山岛,足迹留在了20多个大小岛屿上。我们以记者视线关注岛上的经济、人文和民生,力图呈现岛上的风土民俗、生存状态及生活图景。
本报今日起推出《蓝色家园——福建海岛乡镇行》系列报道,让我们共同感受记者在波涛上的所见所闻、场景体验,以及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每周三、周四,和我们一起踏上这些海岛,远离都市的喧嚣,凭海听涛,发现海岛之美。
紫泥镇位于龙海市东北部,地处九龙江入海口,由浒茂、乌礁两岛屿组成,九龙江南、中、北港环抱两岛。全镇面积68平方公里,有耕地3.3万亩,水面5.38万亩,滩涂2.8万亩,人口5.8万人。紫泥四周环水,与市区石码仅一水之隔,锦江悬索大桥横贯两岸。紫泥镇辖紫泥、西良、城内、溪洲、金定、巽玉等15个建制村及1个镇办农场。紫泥海岛是闽南地区闻名的鱼米之乡,水产、禽畜、食用菌、蔬菜、粮食为紫泥镇五大特色。
有海岛就有船。让紫泥人津津乐道的,不是那些有着先进机械化装置和钢筋铁板的超吨位大家伙,而是木制手工打造的龙舟。
紫泥村的吴耀南、吴福来父子,是龙海龙舟钉造技艺的第四代和第五代传人。他们经营着紫泥唯一一家龙舟造船厂——耀福龙船加工厂。
70多岁的吴耀南身体十分硬朗。采访之时,老人正和小儿子在榜山镇的梧浦村修理龙舟,那艘龙舟还是老人40多年前造的,至今每年还只需修理保养一番便可下水。
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吴家父子仨都在为修造龙舟忙碌着,尤其是农历三月至端午节。“去年我们一共造了20艘龙舟,今年龙年,定造龙舟的特别多,到现在我们还有10多艘的订单没造”。
九龙江流域河网纵横,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舟船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地每年农历“五月扒龙船”的传统民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我们端午节前后赛龙舟十分隆重。”吴福来说,在紫泥,龙舟赛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会持续到五月底。这期间从外面回紫泥的人比过年还多。村与村比,社与社比。“我们这曾有翁婿两人因为分属不同的村社,还为龙舟赛各不相让呢。”可见赛龙舟在紫泥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在紫泥,家家户户只要听说造龙舟,都会出份子钱,没有人落下。”吴福来说,比起出份子钱,家家户户更希望的是自家的男子能够上船。但要上船比赛,必须得会游泳。所以,紫泥的男孩从小就学游泳,为的就是能够参加龙舟赛。紫泥的很多村社还专门定造小龙舟,组织孩子从小训练。
“我去河南时发现,那里赛龙舟的传统习俗还没有我们保持得好。”吴福来十分自豪。
与紫泥赛龙舟的传统同样保存完好的,还有吴家精湛的钉造技艺。在吴家的客厅里,墙面上挂满了“设计精湛 艺比鲁班”的锦旗。2010年,紫泥龙舟钉造技艺还入选为漳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闽南一带,耀福龙舟有着相当好的口碑,重量轻、吃水浅、舟速快。“造龙舟得选材料、安龙骨、做底、弦墙、安肋骨,每一步都有讲究。”吴福来说。从三四岁开始,父亲造龙舟,他就在一旁玩耍观看,龙舟制作的工艺早就了然于胸。为选好材,吴福来要跑到闽北闽西等地,挑选上好的百年生杉木。安龙骨需要特别的仪式,不仅要选好日子,还得在夜深人静的下半夜,请村里德高望重的人一起到场。龙舟钉造技艺中最关键是做底调弧度,这是舟速快的关键,要凭丰富的造船经验来判断。普通龙舟长20米,能坐50人,4个工人做一个星期可造出形状。25米长的大龙舟,不仅木材更难选,工期也得10天以上。
虽然技艺繁复,十分辛劳,造龙舟的效益却远远比不上那些现代化的修造船厂。“紫泥本来还有另外一户人家懂得龙舟钉造技艺,和我太爷爷是同门,但现在后人都改造钢板船了。”吴福来的家就在九龙江岸边,一出门便可看到大大小小的现代修造船厂和各种钢板船。但吴福来说,“只要划龙舟的传统还在,龙舟钉造技艺就会传承下去”。
蘑菇伞撑起的日子
穿行于紫泥,许多农户家旁的建筑,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六七米高的房子,四面密布着数十个小窗户。知道是什么吗?那可是不少紫泥人的聚宝盆——蘑菇房。
在紫泥镇城内村,当地人说,“很多紫泥人是先建菇房,再用菇房赚来的钱,在菇房边盖起了自家的楼”。2011年紫泥镇的蘑菇种植面积达200万平方米,种植的农户有2500户。
10月中下旬正值紫泥新一轮蘑菇种植的开始季节,随处可见在菇房外劳作的菇农。
城内村的老林夫妇有500平方米的菇房。他们和前来帮忙的弟弟两口子忙碌了一整天,浑身沾满了污渍,还散发着一股浓浓的牛粪枯草味,见我们凑近攀谈,有些不好意思。他们指着菇房外刚刚翻动过的近3米高的料堆说:“这里面主要是稻草、牛粪。种菇前得翻至少4次,充分发酵后才能移到菇房里,翻一次就得干两天。”
夫妻俩种了17年菇,一双儿女长大都在外地工作了。每年种菇收菇差不多得占他们大半年的时间,正常年份能收入两三万元,其他时间打打零工,这样的日子虽辛苦,但他们知足。
新洋村的林启泉也说,菇房是他们家经济支柱,1200平方米的种植面积,每年能带给他们六七万元的纯收入。1995年到2003年,林启泉曾经到以色列当建筑工人。他说,如今种种菇,偶尔打打零工,儿女承欢膝下,不用离乡背井,这样的生活,他觉得有滋有味。
在紫泥镇镇政府采访时,镇里说,紫泥已有新的规划,将建游艇码头、旅游房地产、酒店……紫泥人的那一栋栋菇房会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消失。
可我们问那些紫泥人,“如果有一天不再让你们种蘑菇,怎么办?”他们愣了。
前些天,博鳌亚洲论坛前秘书长龙永图发表言论说,检验经济发展质量是不是好,有两条标准:第一,经济的发展是不是改善了民生,是不是使国民幸福?第二,经济的发展是不是实现了公平和正义,实现了和谐的社会。
希望紫泥镇未来规划的实施者们,会让没了蘑菇伞的紫泥人,仍有新的遮雨挡风之所。
红树林边的致富能人
无论寒暑,每天清晨,紫泥“红树林海鲜馆”的主人林亚户都会绕着甘文农场附近的鱼塘走上几个来回,巡视着每一块水面。
“这一大片的鱼池当年都是我带头开发的。”说起当年勇气和胆识,林亚户很自豪,“当年这里是沼泽地,海水泡着没法种植,光长芦苇。”那时,没什么人看好红树林旁边的这块咸土地,林亚户却大手笔一下承包了800亩。
“初中毕业就承包过鱼池,下过深圳,倒过电子产品,还在那养过甲鱼,头年赚钱,第二年扩大规模,可一场病害亏了个精光。”1995年,背着几十万元的债,林亚户从香港亲戚那融了些资金,来到甘文农场,希望在红树林边重新出发。
有些逼上梁山的悲壮,林亚户顶住了,并在红树林边打开了财富的大门。
“当时不知道能养什么,有点撞运气,放了一批蟹苗、虾苗、鱼苗下去,也不知道长成什么样。12月的一天,我把进水口打开,水像往常一样从红树林流向池塘,竟然发现原先钻在土里的虾啊鱼啊全部随着水流涌了上来。”林亚户没想到转机来得如此迅速,“虾每天都捞出几十斤,好像怎么都捞不完,当年就收入10万元。没几年就还掉债务翻了身。”
后来慢慢摸索,也外出取经,林亚户的养殖路越走越顺。如今红蟳、黄翅鱼、白对虾、蛏都是他的主力养殖品种。他也成了甘文农场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前几天,榜山的一个老板请我去看看他的鱼池,想养虾。我去看了下,一尝那水不行,劝他别养。”林亚户说,水的咸淡是养虾的关键,他用手指沾点池水就知道水合不合适,“我舌头测的跟实际误差最多两三度”。他曾从宁德请了个技术员来育蛏苗,看了一年学会了,第二年他自己育出了蛏苗。去年一年他出售蛏苗的收入就有40万元。
这几年,很多客人慕名来观赏美丽的红树林,休闲垂钓成了他的新产业,还开起了海鲜馆,设了11个包间。
与福建面积最大的万亩红树林做邻居,林亚户格外珍惜这份缘分:“我七八岁开始在红树林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沉入海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