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学院有应用性美国应用经济学专业吗?

一、学院简介
长治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隶属山西省教育厅主管的一所地方性综合本科院校。学院全称:长治学院,属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学院校址:山西省长治市城北东街73号。长治学院前身为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58年,办学历史较长。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基础上独立升格为长治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多学科的综合性本科院校。
学院分两个校区,占地面积450余亩,建筑面积27余万平方米。学院设有中文、政法、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外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技术、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与物理、音乐与舞蹈表演、美术、体育等12个系28个本科专业,生源来自全国20个省。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万余名,教职工近800人。教师中有高级职称教师120余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73%。学院生物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音乐学专业被教育部列为高等学校艺术类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试点专业;学院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院的生态学学科为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学科为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院有山西省较好的动物标本馆,收藏了1200余份动物标本;有上党文物陈列馆,收藏4000余件上党地区的珍贵文物;图书馆藏书87万余册,电子图书20万余册,期刊1500余种。
二、招聘录用的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设岗、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的原则;
、坚持德才兼备、择优录用的原则;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
三、招聘录用的组织领导
学院公开招聘录用工作在学院招聘工作领导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学院招聘工作组组织实施招聘录用工作方案;学院纪律监察办公室负责全程监督招聘录用工作。
四、招聘的基本条件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
、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身体健康;
、所学专业符合招聘录用计划要求;
五、招聘录用岗位及要求
本次招聘录用岗位为教师岗位、教辅专技岗位。具体岗位及相关要求见用人计划表
网上报名:应聘人员将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等材料发送至长治学院人事处邮箱:参与报名。报名时务必遵循网报格式,邮件名格式为:姓名+应聘岗位+联系电话,我院审核合格后即通知本人参加面试和试讲,面试和考核时间另行通知。
七、招聘岗位
八、联系方式
地址:山西省长治市城北东街73号
联系电话:
报名邮箱:
  YJBYS求职网提醒同学们:长治学院在山东师范大学发布了一条招聘信息,其他信息请查看校园招聘查询系统。本条信息来源为山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网,为系统自动获取,如有变更请以来源网站为准。长治学院,请有意向的同学自行联系该单位。长治学院-法律与经济学系-
山西省长治市紫金东街长治学院南校区
当前位置: &
共4 页 页次:1/4 页首页上一页1 转到 1234
CopyRight& 2012 长治学院-法经系
址:山西省长治市紫金东街长治学院南校区 联系电话:  IE7.0以上浏览器,分辨率技术支持:经济学的学弟学妹们过来学长告诉你怎么过考研专业课_长治学院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3,672贴子:
经济学的学弟学妹们过来学长告诉你怎么过考研专业课收藏
经济学今年考研已经接近尾声啦!首先,祝贺我们的经济学专业的学长学姐们的勤奋付出还回来了咱们长治学院的广大认同感!这其中有跨考行政管理的学霸级学姐考了380+,有出神入化级学长考了370分,还有擦线走的,调剂走的幸运学长与学姐!总之,今年经济学考的还不错。100个学生走了有十个左右不知道你的心脏有没有跳动呢!不知道你愿不愿做这十人中的幸运儿呢。如果有学长就和你谈谈怎么去准备专业课。咱们学校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自认不凡尽管我也这样但是现实的残酷告诉我——你要是想好好活着就离985远点。这是实话也是真话。如果你对沿海特别感兴趣你就去海边洗洗澡好啦!所以,选学校特别重要!不要定的太高也不要定的太低,山西还是够咱们玩耍的!如果觉得玩的没意思河北也不错!所以,你懂的要想上好一点的大学你就别乱跑。要想乱跑,你也只能看看有什么不出名的学校读读啦!这个选择真的、反正、觉得、确实是很痛苦的。学校定了。你就该想想你是准备怎么考啦!你要是裸考那么恭喜,明年你在看我的贴子吧!如果你要准备认真备考,那我就要大发谈性啦!全国用的都是高鸿业的经济学教材各个学校侧重不同老师的教授方法也不同!如果你能在有视屏的帮助下把课本完全理解,就认为你的专业课可以放下啦,你的专业课注定要比别人低最少15--20分!你问我为什么。别人要是问我我会回答是你的命不好!要是咱们自己人问的话我就和你说这是答题习惯于答题方法造成的!还有一部分是学科重点的注意点等等!这个时候你想啦专业课这么麻烦我要认真准备么!回答是一定的。只有专业课能让你反败为胜,也只有专业课能让你起死回生。试想数学和专业课同为150.你认为你的数学好可以很优秀但难道你没有失手的时候,一旦失手若是专业课又是一个二把刀你怎么办!所以,我坚持专业课是咱们必须重点关注的地方!数学呵呵你不是数学系,只要能拿个70-80分够用就行啦。除非你不想活的去考什么名牌大学,那些学校可能复试要考数学。不是骗你是真考!真考真考!问题来啦专业课的答题习惯与答题方法老师的学科侧重点等等去哪里找。如果你喜欢看书,喜欢不断的看你就去买笔记,买题,买任何和这个学校相关的资料。如果你人品好认识去年考上的学长而且你长得好看人家愿意帮你,你也可能得到他当时准备时的经验!但是这些都很呆板,不生动啊!有些学习不是很好的就开始大退堂鼓啦。如果你对研究生特别向往,又不想这么呆板的学习,你就该想到导师啦吧!去找找看看有没有什么导师授课呀什么的!你会发现研究生就是这么容易就上啦!总之,专业课你要把它当作你的生命一般看待,经济学本来就很杂你还不认真,那么你的专业就剩下高数啦,还是挂了的高数。谢谢你们的观看!祝学弟们的前程似锦!
你能告诉我怎么可以过微积分吗
我希望长治学院的经济学的学妹、学弟们你们加把劲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长治学院有应用性经济学吗?_百度知道经济学是否可以运用于日常行为决策?
上课的时候,教授经常举一些他如何将经济学运用于生活的例子。比如:怎么识破了电信公司的「价格歧视」营销,为自己获得了最低价。
怎么将补贴转为打破垄断,迫使从学校到市区的公交车降价。
(发生在英国) 有一次上运筹学,还说到在有两个工作机会时,怎样使用运筹学的方法帮助自己决策。那么,经济学专业研究者是否也会将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真正运用于生活?能否具体说说是怎样运用的。--------本题已被收录至知乎圆桌 >>,欢迎关注讨论。
邀。Marwell, Gerald, and Ruth E. Ames. "Economists Free Ride, Does Anyone Else?: Experiments on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IV."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5, no. 3 (1981): 295-310.这是一篇引用量超过了 1,000 的文章,讲的是一系列有关搭便车问题(free-rider problem)的实验。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是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就是一个特例。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有人都有机会使用公共资源而不产生利益冲突;由于每个人从中获得的好处只有他/她自己才知道,人们有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真实支付意愿的倾向,不付出成本而坐享其成。可是这样一来自愿支付公共物品的人就会很少,导致的结果就是公共物品生产不足,反而所有人都蒙受了损失——这就是搭便车问题。那么问题来了:人们在现实中真的搭便车吗?社会心理学家 Marwell 和 Ames 试图通过实验来对此进行研究。他们先给实验对象们发放了一些资金,然后让他们选择是将资金投到个人基金还是集体基金。对于个人基金,投资回报是每个人自己投资金额的一部分,就好象在银行里存钱一样。对于集体基金,投资回报由两块组成:第一块是小头,即每个人自己投资金额的一部分;第二块是大头,即其他所有人投资金额的一部分。集体基金的好处是如果所有人把所有资金都投到集体基金中去,那么每个人获得的回报都要高于各自将所有资金都投到个人基金中去的回报。集体基金的坏处是可以搭便车:如果有一个人把资金都投到了个人基金中去,那么他不但能收到个人基金的回报,还能额外收到集体基金回报中的大头,此时这个人获得的总回报将会非常高。在实验开始之前,Marwell 和 Ames 向六位经济学家和一位社会学家发出了一份问卷,询问他们对于实验结果的预测。有一位经济学家拒绝回答这个问题;剩下的六位预测每个人对集体基金的投资金额在 0 - 30% 间不等。然后作者进行了 12 次实验,每次实验设计/对象都稍有不同,但无关宏旨。下面汇报一下实验结果:第一次实验中,平均每个人把 42% 的资金投到了集体基金中;第二次 53%;第三次 51%;第四次 60%;第五次 47%;第六次 28% - 35%;第七次 46%;第八次 50%;第九次 49%;第十次 43% - 50%;第十一次 43% - 84%。从前十一次实验的结果上看,经济学家们的预测在普通人中似乎是站不住脚的。「强」搭便车现象在现实中或许并不成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公共电台和维基百科可以存活下来。然而,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群人,他们的名字就叫「经济学员/家」。Marwell 和 Ames 将第十二次实验奉献给了他们:三十二名威斯康辛大学经济系的研究生只把 20% 的资金投到了集体基金中去,且与第一次实验相比在 95% 水平上显著。有意思的是,在这三十二个学生中只有两个人识别出了这个实验所基于的理论。所以究竟是经济学家把经济学运用到了日常行为决策,还是通过日常行为决策我们区分出了一群叫「经济学家」的人呢?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补充:评论中有人指出了下面这篇文章:Isaac, R. Mark, Kenneth F. McCue, and Charles R. Plott.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an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6, no. 1 (1985): 51-74. 通过重复试验质疑了原文的结论。在此谢谢指出人 !
经济学当然可被用于日常行为决策,一门自称旨在研究人类决策行为的科学,如果不能用于日常行为决策,那它还有什么存在意义。都不用提边际、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这些被人说烂了的话题,单一个效用函数的概念,就可以对我们的日常决策助益良多。这并不是说我们得像研究者笔下的理性人那样,要让自己的效用函数符合单调、拟线性、可导、连续……等等。这些大多是研究者为了分析方便,为了让问题可处理而做的假设。当我们只需面对自己的效用函数时,这些假设都是不必要的,包括
所说的“其他参与者的目标不进入我的效用函数”这样的假设,这并不是经济学的基础假设。甚至边际效用递减之类看起来很合理的假设都可以放弃,这些东西只是我们研究其他人效用时所做的假设,因为我们观察不到他们的内心,不了解他们的效用函数,所以只能做这些假设来帮助研究。但既然你是在给自己做日常决策,那你可以直面内心,问问自己就好,这些假设就都是多余的。这可能会带来一些人不太喜欢的推论:比如如果你不准备转售,而你又不懂艺术品鉴赏,那你购买艺术品时也不需要去学鉴赏,不需要去鉴别真伪,喜欢就好。当然,前提是你不怕暴露自己的品位或者对此极有自信。反倒你如果万一懂了,那你就得认真去鉴别了……女同胞们可能会喜欢这个推论,这意味着就算你老公跟你说钻石是人类史上最大的营销骗局,你也不必在意,你只要告诉他,我喜欢,就好。这是无解的维度攻击。当然,与此同时,你也得接受他喜欢外星人、星战光剑、无人机或者每年百来欧元还啥事干不了的巴萨会员资格之类商品的事实。所以如果真有个遵循“其他参与者的目标不进入我的效用函数”假设的杰克在图书馆拉了泡屎,那应该怪的也不是经济学,因为经济学并没有要求他遵循这样的假设。要怪,也应该怪他自己自私,或者怪他为什么有这么特殊的癖好……对这样一个效用函数,经济学分析所需要的核心假设其实就两个:你的偏好,应该是完备而可传递的。这其实是在说,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两件事物时,你都应当知道哪个对你更有价值,或者一样有价值。而且这样的判断不应当是前后矛盾的。经济学用于决策,无非就是成本-收益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成本和收益都应当是效用,而非其他。收益是效用所以你买任何商品,买的都不是那些物料,你买的是这个商品带给你的效用。所以寿司真不是米饭上放条鱼,披萨也真不是大饼铺点肉。因为它们带给我的效用是不同的。所以苹果或许制造成本真的很低,但这关你什么事呢?只要它带给你的效用足够高,那就买呗。而且效用是十分主观的,所以你永远只能问自己,这件东西能给你带来多少效用?对好酒的人来说,一瓶名酒可以给他带来很高的效用,所以他愿意为此付出高价。而对我这种不喝酒的人来说,如果不允许转售或送人,那免费的茅台摆在面前,我也不会有什么兴趣。更进一步说,买东西时不仅要考虑性价比,还要考虑这性能对你的额外意义。2K屏很好,但相对1080p,它会给你带来额外效用吗?如果不能,那为此多付出一毛钱,都是不应该的。成本是效用所以你为一件商品付出的成本其实不是那些钱,而是这些钱原本可以给你带来的效用。如果钱多得花不完,以至于没法给你带来什么效用,那用来打水漂也没什么不好,好歹也是个能带来点效用的运动吧。而如果吃了上顿没下顿,五块钱就能决定你下顿饭会不会饿肚子,那就不得不斤斤计较了。而且你判断成本时不能只看商品的售价。360和百度管家都是免费的,但它们带给你的成本可不是零。WPS是免费的,但如果你很不喜欢弹窗广告,那每年花个几百块订阅Office 365才是理性选择。去商业中心吃饭时也不能只挑便宜的店,排队的时间,也意味着额外的成本。当然,这些成本归根结底还是得换算成效用,如果不介意360在你电脑里的所作所为,那它还真没什么成本;如果一下午没其他事,那为心仪的餐厅排个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知道了效用才是本质,剩下的问题就是恰当地对比成本和收益了。比如假设路口没车,事后也不会被抓,那去上班时闯红灯的收益是早到那么几分钟,而成本则是负疚感或违反规则造成的轻微不适所带来的负效用。平时我不会闯,因为早到几分钟没什么意义,但如果快迟到了,早到几分钟可能就意味着少一次教学事故,那负疚感什么的,就不能阻止我闯过去了。所以你看,把经济学用于日常决策,是很自然的事情。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其实都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这样做,如果不是这样,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真的变成真空中的球形鸡了。
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次行为经济学课上老师出了这么一道题:班上在座每位同学默默想一个 0 到 100 之间的数字(可以选择 0 或是 100)。老师会收集每个同学的数字,算出平均值(假设平均值是 m)。谁猜的数字最接近 m 的 2/3 就获胜。奖品是 10块钱。
我当时是这么思考的:假设大家都随机猜的话,平均值大概是 50 左右。50 的 2/3 是 33.3,也就是猜 33 左右是最有可能获胜。但是,,,每个人(或者大多数人)也会这么想,所以可能均值 m 其实更接近 33,那么就应该猜 22。但是,,,每个人也会这么想。。。。
归纳一下,不难想到,在这样的分析下,m 会逐渐趋近 0,也就是猜 0 是最佳选择。
但是,,,这是假设在座的的同学们都会如此理性的去分析这个问题。实际上,虽然这是一趟经济学课(更准确的说,是行为经济学课),在座的同学,也应该都是很聪明的一群人,但是并不一定是有特别强悍的理科背景,甚至对于 r ^ n, 当 r & 1, n =& 无穷大 会发生什么也不一定清楚。
以上的 50 =& 33 =& 22 =& ...
这样的分析,可能每个人都会做几轮,但是应该大多数人不会把这个分析进行到无穷轮。我最后猜测的是 5。
老师收集起众人的数据后,发现平均值是 16左右,也就是 猜 10 的人是最接近的。
老师在行为经济学上出这道题,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其实很简单,这还需要告诉么?)的道理,就是人其实不是完全理智的生物。不过这道题到是给出了一个量化一种思维现象的方法。
比如有时我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周末要不要去爬香山(香山是北京一个海拔 200 米的山坡,号称有枫叶,但其实景色一般,但是每到周末人山人海)。我的思路是这样的:人多就不去了;但是,每个人都可能考虑人多不去,所以其实可能人没那么多,还是可以去;但是,每个人可能都以为别人不去,结果自己去了,导致人还是很多,还是不去了;但是,每个人可能也因为这么想而没有去,所以最终并没有那么多人。。。
这么想当然每个头。最终大家的思考会在辗转几轮之后停住呢?我以前一直没想出很好的量化模型。但是这道数学题给我了启发。如果最后实际的平均值是 16 的话(并且老师也补充说,这道题他年年出,每年的数值差不多都是 15、16,非常稳定),那么大多数人是尽心了 3 轮的推算。如果可以看到每位同学的答案的话,我们还可以看出分布,有多少人尽心了 2 轮推算,有多少人进行了 3 轮推算,等等,从而建立一个模拟人们在类似情况下思维的统计模型。
当然,一个人会愿意,或者有能力进行几轮推算,会跟很多因素有关:跟牵涉的利益大小有关,跟该人的受教育程度,所在的文化传统,等等。但是这至少提供了一个建模的可能性。
不过,这恐怕还是并不解决周末要不要去香山的问题。或者说,还是别去了,肯定人多的不行。
其实如果你有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知识,再加上肯花时间收集数据,对你的生活还是有帮助的。例如买房。我们买什么样的房子好?答案当然是,我们买质量好,升值空间大的房子。但是且慢,同样的质量,同样的升值空间,你买哪个房子?答案当然是,我买便宜的那个!这样如果你作为消费呢,你买了便宜的消费品,你作为投资呢,这样的房子升值空间大。但是问题是,质量好,升值空间大的房子,同时一般也比较贵。那我们怎么选择?答案是,我们可以估算相同的特征的房子平均来说理论上的价格,然后选择那些低于这个理论上价格的房子。因为它本应该更值钱的,只是因为某些因素,例如随机的因素——它只是比较倒霉,现在没这么值钱。那我买了岂不是赚了?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回归的方式,建立一个房子价格的特征模型,把所有影响房子价格因素都找出来,放在方程右边,方程左边就是房价,当然,方程右边最后还有一个扰动项,它是随机的而且和房子的特征无关,所以这个烦人的东西,把一些本来应该价格高的房子的价格拉低,把一些本来应该价格低的房子的价格抬高。然后我们就可以估计那些房子的特征对房子的影响系数,既然估计好了这个系数,我们就能根据每个房子的特征计算出每一个房子“理论上”的价格。例如,这个模型可能非常简单到这样: ln住房价格=7.46+0.634*ln面积-0.066*ln卧室间数+0,158*ln卫生间数(来自伍德里奇《导论》)这里仅仅找到了房子的三个特征,我们可以加上其他的特征,例如是不是学区房,交通便利不便利,绿化好不好等等。总之,我们估计好了参数,然后把没一个房子的面积、卧室间数、交通便利程度,等等,代入,就能估算出理论上的住房价格。由于我们采取的是多元回归,而人类习惯于三维空间,我不能画图来给大家一个直观的认识。不过我们可以以二维空间来理解一下。我们假设影响住房面积的只有一个因素,这个因素是所有其他特征的综合,这样我们可以画一个散点图,以及回归到的直线,例如这个我随便找到的图:…………不知道为什么我无法上传图片。反正你们明白就好了。价格是纵轴,因素是横轴,凡是点在你拟合的那条线下边的,就是本来应该价格高,现在不知道为什么价格低了的房子,这样的房子买了你就占便宜了,因为它质量上比同样价格房子高,而且升值空间大。好了,同学们,去买房吧!
1) 謙虛 - 因為交易費用,所以對信息與方法都不可能全知2) 果斷 - 因為信息改變可能比收集快,不必等全知才做選擇3) 無悔 - 事後認為錯是因為事前無知,可亡羊補牢,但悔不當初無濟於事4) 快慢 - 人腦有局限,淺思快,但沒深思想得全,判斷可能不全,若不急,試著多深思5) 制度 - 它的建立與維持都有成本,所以不是事事都在市場中進行,這意味著有許多事無法用錢直接量度,而價格包括但不止是市價6) 收入 - 它是主觀的,而且並不都在市場中發生7) 成本 (被放棄的收入)-
將資產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本身有成本,例如將錢轉化成一手車又立即將這成了二手車的實物資產再次轉化成錢這個流動資產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 時間不管你做不做做什麼它都過去,你沒得選所以它與成本完全無關- 用不著在日常中糾結成本最小化與收入最大化的區別- 牢記物件沒成本,只有行為有- 牢記過去沒成本,只有未來有8) 利息沒錢也有,它是權衡投資增值與消費耐心的價格9) 從喜惡到支持/反對的過程中,先想想它們發生的條件10) 比較優勢理論沒錯,但因生產要素流通成本有時很高,要判斷到底有哪些比較優勢有時很難。先想到那麼多
举一个经济学原理用在吃自助餐的例子吧,是若干年前在一本经济学通识书里读来的,现在回忆起来还觉得很有意思。其中涉及的概念主要是沉没成本(Sunk Cost)和边际成本(Marignal Cost)。作为一个常常被吃货好友拉去吃自助餐的我,常常没进餐厅门就听到他们的嘱咐:你可不要又掉链子哦,今天一定要给我吃回本...(尼玛...老子要能吃动一样的各也不会比你瘦50斤了...)于是兴奋的给美丽的门迎小姐付了每人50元(沉没成本)的就餐费便冲入了自助餐厅内,横扫战场...吃了6块炸鸡、3块甜点、4块西瓜、2块牛排后的我实在已经吃不动了...这时正在大快朵颐的小明拨开眼前的垒着的一堆盘子看着我:又吃饱了?简直不该带你来吃自助...连本都吃不回来...作为一个深谙经济学原理的研究僧的我默默的想起了曼昆老师在他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中开篇的十大经济学原理中的一条:“理性人考虑边际量(margin)”。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决定不是“是不是应该吃饭?”这种非黑即白的决定,而是“要不要再多吃一口?”的决定。此时已经付过每人50元的自助餐费已经成为了沉没成本,之所以很形象的称其为沉没成本是因为沉没成本已经付出而且无法收回。此时我们俩人是否再多吃一块炸鸡的成本都是零(吃自助餐没人会因为我们要多吃一块炸鸡来跟我们再另收钱嘛),当边际成本(再多吃一口要付出的成本)和边际收益(再多吃一口得到的收益)相等时我们的效用最大。我们去吃自助餐的目的就是吃饱,其实吃饱后再多吃一口不仅不会给我带来边际收益,反而会让我撑得难受(边际收益为负)。因此在吃自助餐时最理性的做法就是吃饱即可...而不是像跟自助餐厅老板有仇滴小明同学一样扶墙出去...
可以,但一般学过点经济学的半调子就算了,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你用得对不对。经济学本身就有许多有待验证的假说、存在争论的理论。经济学是对现实经济生活的归纳,再用它来指导生活,不是不可以,但生活就无乐趣了——尤其是在你用错了的时候。半调子的学过经济学的人,还强调数学高于开切。但我认为直觉更重要。数学不过是验证、发展你的直觉的工具。生活不止是经济。
掌握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前四条,能让你的决策质量和思维深度提高几个档次: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People face trade-offs)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margin)4.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如果还要精简一下的话,我会选择第二条: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所有的事情,只要多问自己一句,这件事情的成本是什么,就算是有经济学头脑了。利用这个工具,不断去重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挖的越深刻,离真相便越近。如果一定要举例子的话,我推荐下面这本书:
想起很久以前写过的一篇文章:经济学教你如何治愈选择恐惧症。贴出来供大家参考~——————————分割线————————————英国电影《猜火车》有一段经典的开场白:“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家庭。选择一个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唱机,电动开罐器,低卡路里,低糖。”这段台词非常的长,我所截取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其实这段冗长的台词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选择。就像台词中所讲的那样,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做着选择。小到今天晚上要不要自己做饭,大到毕业之后要不要继续读研究生。无怪乎现在非常流行一个词叫“纠结”,形容的就是我们在做选择时的一种极其痛苦的心理状态。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纠结呢?我想,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件事该不该做,或者说值不值得做。幸好,经济学家们早就用了一条非常简单粗暴的判断规则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收益大于成本,就做!可是问题又来了,对于大多数的决定来说,成本和收益都是极其抽象,很难去估算的。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需要你用经济学的头脑去思考去判断每一个决定背后的成本和收益到底是多少了。先来说说收益。提到收益,也许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钱。比方说,我如果购买了这一只理财产品,那么最后我可以赚多少钱呢?或者说,我如果留在学校继续深造,那么毕业后我可以找到多少年薪的工作呢?相比较而言,其他一些无法通过金钱来直接衡量的收益却经常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可有时候,那些不起眼的收益所隐藏的价值却大到根本无法用金钱去衡量。到底是什么样的收益会比金钱还有价值呢?让我先为大家讲一个故事。股神巴菲特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但是他儿子彼得·巴菲特的名字却鲜有耳闻。身为股神之子,彼得对股票一直兴趣缺缺,他的人生只有一个志向——玩音乐。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彼得就是一个十足的文艺青年。在19岁那年,彼得曾继承了一笔家庭财产。这笔财产来自于出售其祖父的一处农场的收益所得。当时,我们的股神巴菲特将所有的收益换成了伯克希尔的股份,然后再将这些股份分派给所有的家庭成员。而彼得所分到的那部分股份在那个时候大约价值是9W美金。9W美金对于年轻的彼得来说可是一笔巨资啊。他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花这笔钱。是买一辆更好的汽车呢还是干脆坐头等舱环游世界?或者干脆什么也不买,让那些股票乖乖躺着一动不动,几十年之后再套现,到时候就是一笔数额巨大的养老金啊。思来想去,彼得最终干了一件出人意表的事,他用这笔钱购买了一样他认为更加珍贵的东西——时间。说到这里也许大家会觉得很奇怪,怎么时间这种东西也可以用钱买到吗?这怎么变成童话故事了?相信我,这不是一个童话,但是在这个真实的故事里彼得却真的用那9W美金买到了属于他自己的时间。当时的彼得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名学生,前程似锦。接下来发生的事就像很多电影中的情节那样,富二代彼得对枯燥乏味的大学课程感到越来越厌倦,他不想再学那些没用的东西了,他只想一直文艺下去,做一名真正的音乐人!一切就像命中注定的那样,正当彼得在为自己的未来感到焦虑不安的时候,他得到了这笔价值9W美金的钱,而正是这笔钱让他买到了探索职业道路所需要的时间。在与父母进行反复沟通并征得同意之后,彼得离开了斯坦福大学,拿着他的9W美金搬到了旧金山。他用这9W美金租下了一套很小的公寓,买了一辆破旧的汽车,添置了一些最新的录音设备,随后专注于追逐他的音乐事业。如果没有这笔9W美金的“巨资”,也许当时的彼得会呆在斯坦福继续消磨他的大学时光,根本没有勇气去追逐他的音乐梦想。如今,彼得已经在音乐事业上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甚至还获得过艾美奖。当彼得回忆起当初这段特殊的经历时,他很庆幸自己没有像他的哥哥姐姐们那样随意挥霍掉那笔钱。那笔钱不仅让年轻时的彼得可以暂时不用背负谋生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为他开拓自己的职业生涯创造了更多的时间。之所以为大家讲述彼得·巴菲特的这个故事,是因为我们当中有太多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都忽略了时间背后的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时间具有不可替代性,失去的时间是没有办法再找回来的。但是,金钱却不同,你今天也许损失了一百元,但是你明天却可能赚到更多的钱。所以,时间永远比金钱宝贵。当然,时间并不是唯一一种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收益。人脉,自我增值,个人感受等等有时候可能都比金钱来得更有价值。讲完收益,接下来再来说一说成本。成本这个东西有时候比收益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呢?因为经济学当中所说的成本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成本是不同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成本往往指的是一种货币的支出,而经济学中的成本是指收入,是指放弃了的最高收入。这种成本被称为机会成本。这么解释可能大家会觉得很抽象,为什么经济学中的成本会是收入呢?让我为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现在有10W块现金,我拿着这10W现金去银行买理财产品,发现有A和B两种选择,这两种理财产品的本金都正好是10W块。但是呢,两种理财产品的收益却是不同的。A类理财产品的收益较低,加上本金,一年之后你可以得到15W的收入。而B类理财产品的收入则较高,一年之后你将可以得到20W的收入。假如你选择投资理财产品A,那们你的成本是多少呢?如果按照我们平常的思维,也许很多人会说成本是10W。但是呢,如果我们用经济学去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答案是不一样的。因为经济学所研究的成本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指的是你放弃的最高收入而不是支出。所以,如果我选择投资A而放弃投资B,那么就等于我放弃了20W的收入,这个20W的收入就是我的机会成本。生活中机会成本更是无处不在,有些甚至可能直接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这两天我正在看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参与撰写的《从0到1》。他在这本书里分享了他年轻时候的一段经历。和巴菲特的儿子一样,彼得·蒂尔曾经也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名学生,就读的是法学院。当时很多法学院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成为最高法院的书记员。但是呢,这个竞争相当惨烈,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法学院学生想当上这个书记员,无奈僧多粥少,录取的名额只有十几个而已。彼得作为法学院的高材生之一,也是跃跃欲试,对书记员这个位子势在必得。他当时想,我要是能当上书记员,那我这一辈子可就都不用愁啦。这个想法就和现在很多一心想要报考公务员的孩子一样。在联邦上诉法院工作了一年之后,彼得终于得到了书记员的面试资格。面试很顺利,看起来整件事已经是板上钉钉了。但是彼得却失败了,他并没有如愿成为一名书记员。他很沮丧,觉得整个人生都变得黯淡无光。但结果怎么样呢?痛失书记员这份工作的彼得·蒂尔误打误撞闯入了硅谷,成为了PayPal的创始人,还成为Facebook的第一位外部投资者。2004年彼得卖掉PayPal公司之后,偶然碰到了以前法学院的同学。这位同学很幽默,见到彼得的时候也不先寒暄几句,劈头盖脸就问:“彼得啊,你现在是不是很庆幸自己当年没有竞争上书记员啊?”确实,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彼得的职业轨迹没有按照他之前计划的那样走,但是却让他阴错阳差地成为了硅谷的一段传奇。试想当年的彼得要是得到了那份书记员的工作,那么他也就不可能创办PayPal, 这机会成本得有多大啊。当然,彼得在失去书记员这份工作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太多什么机会成本是多少啦划不划算啦之类的问题,他更多的是被命运所推着走。而有些人,却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就好像他们天生就能精确地计算出每一个选择背后的机会成本是多少一样。大家都知道马云在创办阿里巴巴之前曾经是杭州某大学的一名英语老师。当年的马云其实很早就萌生了要从学校辞职的念头,但是他也很纠结,害怕失去这份在常人眼里还不错的工作。有一天下班之后,马云在学校里碰见了当时的系主任。系主任骑着辆自行车,看到马云之后就把马云叫住了,开始给马云画大饼,他说:“马云啊,你可要好好干啊,这可是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呢!”马云静静地站在一边,什么话也不说。他看了看系主任——骑着辆破自行车,车把上还挂着刚从菜市场买回来的菜。一瞬间,他突然明白自己再怎么好好干,未来最多也就是眼前这位系主任的样子了。这个机会成本真的是非常非常的低啊。于是,马云一拍大腿,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辞职!其实,很多人之所以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就是因为他们看不到机会成本,他们更多的只是看到过去,看到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经济学家们将那些已经发生的成本统称为沉没成本,或者历史成本。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他的著作《经济解释》中曾说:“成了本的,就不是成本。”意思是说沉没成本其实根本就不是成本。因为已经付出的成本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是没有办法收回来的,所以对目前的选择不应该有任何影响,我们在做出选择时应该直接忽略掉沉没成本。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啊。谁让人类天生就爱回忆呢,尤其是一些刻骨铭心的让人痛心的记忆。说到这里,我就想起大概一年多以前网上流行过的一个段子。说是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有一个四字魔咒是永远绕不开的。只要有人对你说出这四个字,你就能中邪般地买票去最坑爹的景点,玩命爬上最艰险的山峰,吃下最难吃的餐馆饭菜。这四个字就是——来都来了!这种近乎自虐的行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当我们在电影院挑选了一部十分难看的电影之后,如坐针毡,却又舍不得离开,因为票买都买了,不看完就亏了。当我们在餐厅点了一道非常难吃的菜之后,却又不想浪费,强迫自己吃完,因为点都点了,不吃完就亏了。类似的情况还很多,究其原因只有一个——沉没成本!我们的内心总是对沉没成本耿耿于怀,却不知道那已经是无法改变的历史,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专注于当下获得最大的收益。有人以为强迫自己在电影院看完一部难看的电影是挽回损失的最佳做法,其实那却是最愚蠢的。你为电影票所支付的钱早已经付诸东流了,是应该被忽略的。而勉为其难看完整部电影,损失的除了你宝贵的时间之外,可能还有你本来非常愉悦的心情。如果你在电影放映的中途离场去做其他的事,你将会获得更多的满足感。所以,沉没成本就像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魔障,只有活在当下才能让我们消除这个魔障,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希望大家今后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可以多一点经济学的理性思考,少一点纠结。说不定哪一天,你也会成为马云。最后做个小广告,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你可能不知道的金融知识
比如你算算工行一年期基准利率和每年股息率,就再也不会存银行定期存款了。(此处,把存款置换成股票算是无风险套利了吧)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应用经济学专业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