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生产,生活,生态苏宁三大产业布局布局 怎么理解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市工作的重点,提出了做好城市工作的具体部署,并作总结讲话。
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第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
第二,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要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的基础上,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明确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功能定位。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要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第三,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城市工作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规划。规划编制要接地气,可邀请被规划企事业单位、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还应该邀请市民共同参与。要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第四,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要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户籍等方面的改革,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要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要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第五,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第六,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会议强调,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城市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要推进城市管理机构改革,创新城市工作体制机制。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要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确定为城市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要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会议指出,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要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做好建筑节能。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推进改革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会议号召,城市工作任务艰巨、前景光明,我们要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等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城市工作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中央管理的部分企业和金融机构负责同志,军队及武警部队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七常委都在,习总讲了话,定了!以后城市工作就这么干
来源:学习小组
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一个小细节:新华社给“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图,是习总在讲话。仔细看,你会发现,习总身上的出席证,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席证。这两个会,是套着开的。
[学习小组按]
同一拨人,同在北京。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Acolor:#日至<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Acolor:#日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Acolor:#日至<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Acolor:#日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也就是说,这俩会是套着开的。
昨日,聊的前者;今个,我们聊后者。
有组员关心一个问题:
城市工作会和经济工作会,两者既然套着开,为啥昨日只公布经济工作会,城市工作会的事则要推迟到今天才说呢?
小组认为,这就类似于政治局开会,一般上午开会下午集体学习,但政治局会和政治局集体学习,两个消息稿,要分开两天发。
原因何在?
因为两件事都很重要。
一天公布两个,就会有主有次。每天公布一个,则两者都是重点。搞宣传工作,要掌握好节奏,把握好时、度、效。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城市工作会,上一次开,是<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Acolor:#年前了,当时叫“全国城市工作会议”,现在“全国”变成了“中央”。
与会者,顶配。
七常委出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发表讲话。
会议主要是,分析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
城市工作怎么才能干好?会上提出了<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Acolor:#点要求,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规律五个性”。即:
1,发展规律
第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第二,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
第三,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
第四,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
第五,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第六,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对这“一个规律五个性”,会上有大量具体论述。
如,谈系统性,讲城市规划,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谈宜居性,讲生态,指出,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城市工作,谁来管,谁来干?
关键靠党的领导。
会议指出,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城市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
也就是说,书记,要亲自抓城市工作。城市工作,可不只是规划和城建城管部门的事。
此外,会议指出, 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
且,要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确定为城市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
没错,城市重大决策有了法定程序——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
会上,还有大量信息,来和学习小组(微信号:xuexixiaozu)一起,看看新华社通稿。
[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
[二]七常委出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三]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
[四]李克强讲话
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市工作的重点,提出了做好城市工作的具体部署,并作总结讲话。
[五]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要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
[六]我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完善城市治理体系,
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
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
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七]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时,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八]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第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
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
[九]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
第二,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
要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基础上,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明确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功能定位。
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
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
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要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十]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
第三,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
城市工作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
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规划。规划编制要接地气,可邀请被规划企事业单位、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还应该邀请市民共同参与。
要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
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
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十一]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
第四,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
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
要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户籍等方面的改革,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
要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
要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
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十二]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
第五,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
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
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
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十三]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
第六,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
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
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十四]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会议强调,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城市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
要推进城市管理机构改革,创新城市工作体制机制。
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
要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确定为城市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
要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十五]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要提高三种水平
会议指出,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
要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
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做好建筑节能。
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推进改革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十六]会议号召
会议号召,城市工作任务艰巨、前景光明,我们要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七]与会者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等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城市工作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中央管理的部分企业和金融机构负责同志,军队及武警部队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仇保兴:如何理解“一尊重、五统筹”
——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体会之一
来源:中国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公众号
仇保兴&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可概括为:“一尊重、五统筹”。“一个尊重”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律怎样提炼和认识?我认为有三个角度:一、从理论方面推理。美国著名规划学家路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他百科全书式的名著《城市发展史》中写到,人类的城市梦进行了五千多年,只要人类存在,都有城市梦。这些梦大都是从乌托邦开始的。人们探究城市发展规律首先是根据理论、理想目标推演的,这种推演方法的好处是向前看觉得目标很清楚、很鼓舞人心,但坏处是容易导致人们进入乌托邦式的迷茫,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众多悲剧之一。理想的城市发展目标必须是“以人为本”并兼顾生态环保和社会公平。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三者“均衡”的侧重点也有区别。经历了三十多年以传统工业化推动的城镇化,我国当前更需将“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作为城市的主要发展目标。二、从历史经验中提炼。特别是对我国有非常重要启示作用的世界第一次城市化浪潮是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发动的,第二次城市化浪潮是以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掀起的浪潮,第三次是拉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浪潮。这三次城市化浪潮都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而且都有相应的城市病,这些病怎么去治疗?有的治错了,有的治对了,都写成很多文献巨牍,这些经验教训是我们提炼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发展规律的宝贵遗产。例如,英法城市化过程中的脏乱和疾病流行;美国的城市蔓延;拉美非洲的贫民窟等等惨痛的教训都必须避免。将这些历史经验与我国各地城市规划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是避免城镇化走弯路的重要保障。三、从问题导向归纳。实用主义的“问题导向法”是城市工作者的偏爱,上世纪形成的两个里程碑式的宪章非常典型,一个是雅典宪章,1933年由法国建筑师勒?科比西耶率领规划师针对第一次城市化浪潮出现的城市病,主要是工业污染、人口寿命缩短、霍乱症流行、城市卫生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等病症开出的一系列的药方,比如设立明确的城市分区、规定街道宽度和绿地公园比率等。功能区的划分就是那时候提出来的。到了1977年,国际建协又在秘鲁利马提出了马丘比丘宪章。宪章开头就写明:从文化上来讲,人类的文明不只一种,不仅有从古希腊传承下来的西方文明,还有其他的文明模式。马丘比丘就是印加帝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城市。在这部宪章中回顾了1933年以来规划师们开出的药方与现代城市发展规律的冲突,提出了城市是流动性的空间,这种流动性空间不能被汽车和功能分区所区隔,这一点对我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许多城市决策者仍迷恋已被国际规划界淘汰的清晰功能分区。所以,我们认识城市规律应该从理论推演、历史归纳和问题导向三个方面进行提炼。再解读“五个统筹”。第一、“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首先要把全局性放在全球化角度来理解,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萨森(Saskia Sassen)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所有的城市都会进入到全球城市网络体系。如果有一些城市注意到了变革和结构调整,有所准备和行动,有可能地位提升进入重点节点城市,进入重点结点的城市在全球化网络时代可以获得更多战略性资源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又会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特别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被边缘化,城市一旦边缘化以后会造成地区与国家竞争力的衰退。这个理论提出后风靡了全球。其次,从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来看全局性。这就讲到我国著名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很多主流经济学家都认为城市应该规模越大效益越好,但杨小凯却不这样认为,他在《超边际分析》一书中提出,“为何主流经济学都认为城市规模越大,效益越好,但这又和大中小城市数量呈正态分布的实际完全不符”。按照主流经济学小城市不应该存在,但美国和欧洲小城市是绝大部分,大城市只是少数几个,为什么实践和理论相差那么大呢?他的新理论认为:超大规模城市可以实现全球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易的成本最低;中等规模和大城市在区域商品和要素交易中交易成本最低;而小城镇是对周边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时候,生产要素和商品交易成本是最低的,三级城市都有存在的优势。由此可见,这种超边际分析法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弥补了。再次,从全球性气侯变化角度来看全局性。联合国相关机构曾给出过一个数据:全球75%以上的能源是城市消耗的,75%的人为温室气体是城市排放的,75%的污染也是城市排放的。由此可见: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是举足轻重的。人类命运要么是光明的前途,要么是黑暗的未来,决定于城市能否绿色发展。最后,从城市经济增长功能来看全局性。我国的GDP、科技创新成果、财政收入绝大部分都是城市产生的。城市因而被称为“财富的容器”。从城乡关系来说,城市是主动者,它是人口的吸引者。所以,必须从全局性来考虑城市的问题。中央召开城市工作会议是恰逢我国已经正式进入城市时代(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央明确提出:“城市是区域增长的火车头”,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城市工作、学习的掌握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知识。第二,“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系统性”。这对城市工作者来说感受是非常深的:一方面是“时间上的系统性”,从城市规划学角度来看,城市规划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城市规划的论证、编制、执行、检查、修正是一系列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城市规划为工具对各种城市病进行治理,正因为“过程性”是城市规划的主要属性,必须具有贯彻、监督、修订、反馈的具体执法过程,所以现代的城市规划讲究迭代式进行规划编制和实施,因为它必须在不同的情境下一次次的进行试错和修订。另一方面是“空间系统性”,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记得八年前我国两院院士吴良镛、周干峙、钱正英等学者共同给中央写了一封信,提到了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系统被肢解的严重问题。例如,用高速公路模式代替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用大江大河的治理办法来代替城市的河流水系治理模式,用人工造林的模式来代替园林绿化,还有用工业区的模式来代替城市的空间机理等等,这种种“取代”肢解了城市工作系统性,造成了城市空间分裂症。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重申了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一个严密系统的三大环节、不可分离,已经肢解的,要根据会议精神来纠正。第三,“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城市是地球上人工与自然最大的复合体。从全国的角度讲,能否实现“绿色发展”取决于自然、农村、城市等三大板块,对“自然”而论,如果人们不要去过多地干扰和改造它,而是以尊重、顺应自然的模式来发展,自然必然是绿色的;农村只要走绿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避免走化学农业和能源农业的道路,农村也是不难实现绿色,但城市却是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难题。这面临城市发展要从灰色的动力结构转向绿色的动力结构,所以这次会议提出城市发展三大新动力——改革、科技、文化。城市发展从原来依靠工业化为主动力转向会议提出的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为发展主动力。这就要求城市工业要率先实行结构调整,以“新型工业化”取代和改造传统工业;从集中、大规模基础设施为主转向小型、分散与循环利用为主;从刚性城市转向弹性城市(“弹性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发达国家非常热门的城市规划改革主导方向);然后还必须从局限于城市本身发展转向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和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城市发展持续性面临着要从这几个方面实现转型。第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宜居性意味着要回归城市的本质,改变过去我国长期以来倡导的“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发展旧模式。其实城市宜居性是一系列现代城市要素中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本次会议提出了城市的本源问题。城市是什么?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认为:为何人们愿意住到城市中来?是因为城市的生活更美好。首先,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人类社会需要心灵的认同和空间的归属感,这就要求我们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都要尊重城市中的普通市民。二是城市需要多样性,因为人的天性就是喜欢多样性,无论是街区还是城市,只有满足多样性才有活力。三是要诚实、客观地认识和治理现代城市病,这次我国中央会议第一次提出要治理城市病。四是要注意城市已经产生了巨大的贫富差距,我国许多城市负责人有对此类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城市的宜居性是由最低阶层来认可的,他们认为城市是宜居才真正是宜居的,这是因为最低收入阶层在城市空间上没有流动性,而富人却可以自由流动。第五,“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积极性”。大英百科全书曾把城市规划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城市规划是有限空间理性分配的工程技术;其次,城市规划是政府法治的一种强制力,城市规划的实施体现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威权治理;再次,城市规划是人人参与的现代文明的运动形式之一。城市规划具这么三种含义。这三种含义也是体现了三个规律,也即:城市规划要尊重自然、尊重普通人利益、尊重本地的历史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把政府、企业、专家、多学科人士和市民等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都会聚起来。所以,西方早就提出,所谓城市规划就是联络性的规划、开放的规划,在这些问题上我们通过这次城市会议的解读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认识。最后,变革城市管理模式。现代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是常识之一。本次会议提出了“适度集中城市综合执法权、广度推行网格式精细化智慧管理”相结合的城市管理模式改革方向,是对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城市管理经验教训全面总结並结合现代信息枝术发展趋势后得出的重大变革,理应全面贯彻实施。
规划会客厅
版权所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京ICP备号-1
网站管理: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电话:86-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入理解抓住五个统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