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粮仓酒专卖的粮食不会卖怎么办?

中国粮食怪现状:粮仓满满却要疯狂进口|粮食|投资|改革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 Alpha
  原标题:中国粮食体系面临惊天冲击&&
   [摘要]:“今年我走了三个省、八个城市做调查,结果大跌眼镜。中国不是因为粮食不够才进口这么多,打的粮食都在仓库里,今年的仓库满满的,卖不出去。卖出去的是进口的粮食。”
  “今年我走了三个省、八个城市做调查,结果大跌眼镜。中国不是因为粮食不够才进口这么多,打的粮食都在仓库里,今年的仓库满满的,卖不出去。卖出去的是进口的粮食。”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陈章良11月27日在由麦肯锡城市中国计划主办的“城市中国计划2015年年会”上如此表示。
  陈章良曾是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担任人民政府副主席时亦分管农业工作。在该论坛上,陈章良忍不住对中国农业的“怪现状”一吐为快。
  进口冲击严重
  陈章良表示,中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实现了“十连增”“十一连增”。
  “所有人都很高兴,很多农业经济学家居然提出来说,粮食够了,别再生产了。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更正式提出一个概念:‘休耕’”。
  但奇怪的是,一方面说粮食多了,一方面中国对国外粮食的进口量却不断增加。
  他指出,2012年中国进口了8025万吨粮食,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年进这么多的粮食,“而且几乎所有的主粮都有进口。”
  其中,大米一口气进了230多万吨,小麦进了370万吨,进口了520万吨。也进了500多万吨,进口360多万吨。
  “这一年我突然发现‘见鬼了’,我自己管农业的,怎么都成这样了?糖的主产区在广西,是我管的,中国消耗的白糖是1100万吨到1300万吨,一口气进这么多的白糖,我很紧张。”
  他又说,到2013年,“事情变得更加奇怪”,猪、牛、羊肉都进口了,牛奶似乎也不够了。2014年,中国自己打了6亿吨粮食,进口突破1亿吨,“等于是七分之一的粮食是进来的”。
  不过,通过走访、调查后获得的结果,却使陈章良十分惊讶:中国大规模进口国外粮食的原因,并非国内供给不足;与之相反,“仓库满满的都是自己的粮食”。陈章良说,现在“东北的市长最苦,想着怎么把满市的玉米收过来。仓库已经爆满,都在加紧建仓库。”
  当前,国家为补助农民收入,仍对部分农作物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但在今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不仅没有像往年一样继续提高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还将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首次下调了0.12元,降至1元/斤。
  陈章良说,“为什么呢?支撑不了了,崩盘了。再一毛一毛(把收储价格)加上去不行了。此时此刻,美国的玉米已经在中国港口了。中国的玉米没有办法跟美国的玉米竞争。”
  据机构监测,11月24日,12月交货的美国2号黄玉米FOB价格为170.2美元/吨,合人民币1087元/吨;
  配额内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1560元/吨,比去年同期跌173元/吨。
  在一些东部沿海地区,即便加上配额外65%的高关税,从国外进口的三大主粮,也比国产粮便宜。
  粮食之外,白糖等大宗农产品也是如此。陈章良表示,“澳大利亚的白糖漂亮极了,不管中国怎么税它,到码头一吨4000(元),而广西的农民若(卖价)达不到5100元保本的话就死了”。
  为什么突然丧失竞争力?
  “短短10年时间,10年前我们还比别人便宜,突然间全部比国际上贵。中国农业出了什么事了?一方面粮食增产,另一方面只能进口。但如果都进口的话还不行,世界上的粮食不够,我们还得解决这个事。”陈章良表示。
  他认为,中国农产品竞争力降低的原因在于“成本太高”。此外,这10年来,“中国劳动力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在讨论城镇化的时候,农村出问题了”。
  陈章良说,随着城镇化推进以及中国政府对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我们发现,“现在农民工的工资和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居然等同了。
  大学生一个月能挣4000元还蛮开心的,一个保姆4000一个月找不到了。”这固然好,但这带来的后果是,“没有人愿意留在农村工作”。
  他举例,现在一亩地种水稻一年挣700元,玉米也就是1000元,大豆500、600元,小麦800元。“辛辛苦苦从种东西到长东西,再卖掉一亩地挣几百元。进城一个月的工资就是几亩地的收入”。
  陈章良表示,过去,把老人、女人留在地里干,效率本来就低。现在连女性都不愿意干了。
  陈章良还称,今年有制茶企业来到科协找他,“说求求你,给我们发明个揪茶叶的机器。因为今年茶叶都没人揪了。一天工资给300(元),我觉得对我都有吸引力,但是农村女性都不愿意去了,因为要早起。”
  随着中国农业领域的诸多矛盾爆发,“中国农业怎么办”成了政策界、学界、业界共同思考的问题。
  陈章良在论坛上,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是必须大规模地实行土地流转,把一小块变成大块地,否则“没有办法进入现代农业”。
  目前中国土地流转的速度仍然太慢。此外,大规模的流转怎么运行?流转出的农民,怎么保障他们的权益?失地农民怎么办?相关政策都应该跟上。
  他表示,现在农地流转后“非粮化倾向”比较明显,农民租了种葡萄、蓝莓、猕猴桃等,一亩地都能挣1万元以上,但种玉米只能挣1000元。
  长此以往,粮食将慢慢没有人种,这是大的问题,在推行农地流转时,相关政策应配套考量。
  第二,必须大规模的实行机械化。
  陈章良表示,美国的农业能够打败我们是因为机械化程度高,不需要那么多的农民。
  他举例,在广西收一亩地甘蔗,必须有四个女性干一天。但美国的甘蔗收割机,一台机器一个小时收的甘蔗就在20亩到27亩之间,这需要中国80多个人干一天。
  “劳动成本在这了,所以必须机械化”。而机械化的前提必须是有大块地。
  第三,新的科技应用必须跟上。
  他举例称,如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现在形成了一个怪圈,“政府不允许东北种转基因大豆,但同时,中国进口了大量的转基因大豆”。
  陈章良表示,中国农业的这些问题也许有解,也许无解,但仍希望各界集思广益,提供更多的建议。
  中国制造提前30年开始逃离
  “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那么强大,西方工业,也没有衰退到依赖中国。我们的制造业还没有升级,制造业者已开始撤离。在向服务业转型的口号声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按捺不住,出来说了真话。
  11月8日,苗圩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全面解读时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
  作为主管制造业的中央大员,苗圩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家认知。
  苗圩说,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
  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
  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包括中国;
  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国。
  为什么中国制造是第三梯队?
  “毫无疑问,世界各国都在争相介入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战中,随着比较优势逐步转化,全球制造业版图将被重塑。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美国在制造业基础及最
  前沿科技创新方面仍将处于领先地位。第二梯队中,德国、日本等国家地位将进一步巩固,一些后发国家有望通过技术、资本和人才积累,通过产业升级进入这一梯
  队。第三梯队中,大量的新兴经济体通过要素成本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也将逐步纳入到全球制造业体系。”
  (注意理解:在制造业版图的重塑过程中,第一和第二梯队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第三梯队有望升级,但也仅仅是逐步纳入到全球制造业体系!)
  苗圩表示,中国现在处于第三梯队,目前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面对技术和产业变革及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我国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
  重大挑战,当然机遇大于挑战,经过若干阶段的努力,提升位次完全有可能,希望到新中国成立100年(2049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
  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苗圩表示,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以装备制造业为例,主要的不足表现在: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装备研发设计水平较低,试验检测手段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失。企业技术创新仍处于跟随模仿阶段,底层技术的“黑匣子”尚未突破,一些关键产品也很难通过逆向工程实现自主设计、研发和创新。
  二是基础配套能力不足。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先进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能力依然薄弱,严重制约了整机和系统的集成能力。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虽然大部分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但是15%的关键零部件还依靠进口。
  三是部分领域产品质量可靠性有待提升。基础能力跟不上,制约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突出体现在产品质量安全性、质量稳定性和质量一致性等方面。部分产品和
  技术标准不完善、实用性差,跟不上新产品研发速度。另外,品牌建设滞后,缺少一批能与国外知名品牌相抗衡、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据不完全统计,
  世界装备制造业中90%的知名商标所有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仍很突出。而真正体现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生产不足,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没完成工业化 别奢谈服务业主导
  单靠服务业,托不起大国经济。何况我们的服务业更多是在进行炒买炒卖。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许多人为服务业超越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二大产业而欢呼,甚至认为中国可以逾越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对此,苗圩认为,不管是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情况来看,这都是脱离实际的一种观点。
  苗圩说,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发生”,这就是工业生产的第四个阶段,即智能制造时代,或工业4.0。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线。
  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国务院今年发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目标,其中尤其提出了创新推动战略,提出到2020年将建立15
  个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弥合在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发展之间的断层。苗圩表示,“实现制造强国目标不会一蹴而就,至少要30年不懈努力”。
  面对中国制造存在的“短板”,《中国制造2025》给出了解决方案,即进一步巩固现有的发展优势,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在关键产业取得突破,通过做优做强中国装备,不断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我们正在经历“逃离制造业”的大潮
  今年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逐季下降,体现制造业景气指数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至10月已有三个月连续低于荣枯线。对于制造业的困境,苗圩坦承,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与新兴市场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对中国形成“双向挤压”。
  中国10月PPI同比下降5.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下降0.6%,同比下降6.9%。1-10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6.0%。
  金融业的分析师总是乐观的看问题:每一次低迷的数据都是宽松的号角。
  但是形势已经到了货币越宽松、制造业逃离越快的地步。
  看看近几年制造业尤其是民营制造业出现的倒闭潮,并不都是因为低端和落后,而是因为整体走进了“高风险、低回报”的怪圈。
  以前外部有过度消费,内部有过度投资,积累的过剩产能是需要去化的。但在全社会形成远离制造业的风气,则和去产能是两码事。
  真正搞升级换代,要让资金流入制造业的创新环节而不是让创新者承担最大的风险;同时要回归常识:真正的创新是需要积累的,不会在浮躁的追风口环境下诞生。
  资金大量追求短期收益、升值的氛围之下,很多企业主即便没有亏损,也在想办法把手中的工业资产变现。甚至部分倒闭的工厂,正是老板的有意为之。
  他们中不少人已经判断:未来做制造业没有出路。这场“逃离制造业”的风潮,正在愈演愈烈。
  去年已有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宣布倒闭,随后联建的兄弟公司,位于东莞的万事达公司和联胜公司相继倒闭。
  今年初,各制造业大省继续传来工厂倒闭的消息:诺基亚关闭北京和东莞工厂,东莞和苏州两地数家万人制造企业破产倒闭。
  继联胜、万事达、联建之后,手机零件制造商东莞市奥思睿德世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老板欠债1.35亿元跑路,400员工失业。另外,还有东莞一家做杂牌手机的制造企业兆信通讯因资金链断裂倒闭,1000多名员工失业,董事长高民自杀。
  温州在资产泡沫化之后,正在经历着制造产业空心化,鞋子、打火机等引以为傲的产业正在失去光环。
  今年一整年,从长三角蔓延到珠三角的制造业倒闭潮丝毫没有停歇的架势。深圳福昌、中显微这些电子产业链上的一级供应商也关门大吉。
  另一方面,几乎所有制造业巨头都在运作地产或金融项目,成为一个明显的反差。
  早在2010年,就与万通地产签订协议,利用双方在地产开发及工业土地的独特优势,为工业地产开发开辟一个全新的方向与模式。TCL前些年通过投资“杠杆”,在全国圈下了大量的工业土地,足以让他们在未来的若干年内,依靠土地开发过一段“安稳”日子。
  即便华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间接在吃着土地红利,在手的土地面积已达百万亩。
  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制造业鸿沟,不是能不能跨越的问题,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去跨越。
  看看全球科技实力排名 中国还差多远
  第一名:美国
  假如明天美国说他们研究出了这款飞碟,也没人会奇怪
  迄今为止,美国的大学汇集了全球70%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全球最顶尖的20所大学中,按科学贡献度计算,美国占了17所(清华大学大约排名在600名左右)从麻省理工到加州理工,培养了全世界最好的工程师和最顶尖的科学家;
  全球十大科技顶尖公司,美国占据了八家!英特尔向全世界提供芯片,微软公司和甲骨文公司占据了软件业的基础市场(从百度到腾讯到中国各个政府部门,都使用甲骨文提供的数据库软件和技术);
  美国拥有全球最顶尖的实验室,在军工领域,在航空航天领域,在医学技术领域,在信息科学领域……美国以无可匹敌的实力和压倒性的技术优势雄居世界之首。
  第二名:英国!
 罗罗发动机。这样一个发动机,牵动的是材料、机械、动力诸多的领域。中国的大飞机梦,还刚启程
  我们眼前所见的,满眼都是日本和德国的设备,但是却很少有人关心,这些机器设备最核心的部份大多使用了由英国ARM公司设计的芯片。
  诺奖获得人数,英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在世界最好的200所大学中,美国占据了75所,英国占据了32所,远远超过其它国家。
  尽管英国在工业规模上有所衰退,但它仍有世界顶尖的航空发动机企业罗罗,在钢铁、制药、生物育种、航空航天、机械、微电子、军工、环境科学等方面都处于世界一流之列。
  但由于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仅次于美国),英国依然保持着世界第二的科学技术,对世界科技做出了杰出贡献(如世界第一只克隆羊)。
  第三名:日本
日本未来科学馆的巨型OLED地球仪。日本经济或许出了些问题,但绝对没有停止科技升级的步伐
  美国国家专利局的专利申请数中,日本是仅次于美国自己本身的第二大国,这一直被视作是日本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全球大学的排行榜和对世界科技贡献度上面,日本的大学仅次美英。
  日本拥有很多大集团和大公司,如,三菱等等,这些公司都拥有很强悍的科研实力,日本注重细节的精神让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从而占据市场,这也让他们拥有更多研发经费。从开始的仿造到后来的技术创新,日本的崛起成为亚洲的一个神话。
  在20个关键科技领域,日本的排名都很不错,在材料科学,尖端机器人等等,日本都拥有巨大科研实力。
  第四名:法国
法国出产的全球首款商用无人驾驶汽车
  巴黎拥有相当多的知名大学,法国大学一般分为高等商学院和工程师学院,是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
  与英国不同,法国保持科技优势是通过国家的高投入来实现,法国拥有五十多名诺奖获得者,十多名菲尔兹奖获得者。在20个关键科研领域,法国都居于世界前列,尽管浪漫的法国人似乎比日本人和德国人都更慵懒,但在科学研究上面,他们更富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
  法国在航天,能源,材料科学,空间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均比较明显!
  第五名:德国
工业4.0,中国的梦想,德国的现实
  说到德国,大家就会想起德国的机床,德国的精密机械,德国人一丝不苟的精神!迄今为止,德国有七十多个获得诺贝尔奖,要多于法国和日本。
  不得不说一下,与大多数想象的不一样,科研其实也是一种体力活(虽然创新精神很重要),一种既枯燥又乏味的体力活。一个实验可能要重复一千次,找出一个错
  误可能需要几天几夜,哪怕你想的全部是正确,但只要一个微小的错误,就足以阻挡科研的步伐。德国人的品质在这方面就具有优势。与法国一样,德国的大学也是
  按照专业排名,而不是学校排名的。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
  德国的科技来源于德国的教育,更来源于德国的制造业。
  第六名:芬兰
芬兰硅谷:因诺玻利科技园
  除了诺基亚之外,芬兰,这个只有500多万人的小国,在20项关键科技领域,有17项排名前十,比如说计算机科学,大家都知道windows,但计算机专业的人一定知道linux!芬兰教育水平,科技水平始终居于世界前列。
  美国国防部的报告指出,芬兰是世界上向中国转让高科技技术最多的国家,中国方面公开的资料则说,芬兰是中国在北欧的第二大技术转让方。
  第七名:以色列
以色列缺乏资源,最大的资源就是他们的头脑
  具有犹太血统的人获得了很多诺贝尔奖,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以色列不但在军事上强悍,在科学技术上,他们也同样的强悍,虽然他们很多的军事装备来自于美国。但他们同样也帮助了美国的科研人员对武器装备进行研究和改进。
  以色列有很高的教育水平,24%的劳动人口拥有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居全球第一。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以色列科学家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对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在电子和化学方面。
  美国很多高科技公司都在以色列设立研发中心,利用以色列人的聪明和智慧(与中国不同,以色列人参与并承担了关键科研和产品的开发)!
  第八名:瑞典
  瑞典西斯塔科技城
  诺贝尔奖的评委是瑞典人,而且能得到世界的公认,也就证明瑞典有一流的科学家,有能力有水平对世界最顶尖的科学研究进行评估(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水平,没有
  人会承认你的评估)。瑞典只有900万左右的人口,但却有38%的劳动人口在高科技公司(比如说爱立信)就业,这个比例居世界第一!瑞典人也是世界上最热
  爱读书的国家之一,国民科学素质世界第一。
  中国人想象中的瑞典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人们过得很休闲,但瑞典实行极为严格的竞争教育模式,所有的课程按从易到难分为几十个级别,而不是按年级和班级区分。
  在20项关键科学技术领域,瑞典有14项居于前十,19项居于前二十。
  第九名:意大利
意大利的机械设备产业位居全球第四、欧洲第二
  意大利人能设计出最好的服装,引领时尚的潮流……这看起来与自然科学技术没什么关系,但却体现了意大利人的创新能力。其实,意大利同样有阿古斯坦-维基特兰直升机,有、玛莎拉蒂、兰博基尼等超级跑车,拥有世界超一流的汽车制造技术。
  意大利在奢侈品方面创新能力甚至于远超欧美,而最高端的奢侈品也往往代表着最高科技的应用。
  当然,意大利的问题也很多,容易遮掩人们对意大利科学技术的评价。
  第十名:加拿大
加拿大MDA公司为国际空间站制作的机械臂和机器人工作站
  在20个关键科学技术领域中,加拿大有16项处于前二十名,4项处于世界前五。
  第11到20名分别是:荷兰、丹麦、瑞士、澳大利亚、挪威、比利时、俄罗斯、新加坡、韩国、台湾。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它不只是和香港一样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事实上新加坡在科技和工业上花的心思比服务业还要多。
  南洋理工大学是世界前三十名的大学。新加坡制造业有四大支柱产业:石化、电子业、机械制造、生物医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石化中心。新加坡是全球最大的自升式石油钻井平台制造国。从谋篇布局的角度看,新加坡比香港的眼光高远太多。
  在科技实力的5个级别里,中国的位置在第四级。
  第一级,核心,美国。
  第二级,发达,英国,德国,法国,日本。
  第三级,登堂入室,芬兰、俄罗斯,意大利,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韩国,捷克等中等发达国家。
  第四级,在大门口,中国,印度,墨西哥,南非等发展中国家。
  第五级,落后,其余发展中贫穷国家都在此列。
  中国在制造业上要走的路有多长?30年真的不算长。
  只是在当前的环境和价值取向下,由谁来走完制造业的下一个30年?
  作者:汪苏、悦涛 深圳经济观察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怎么计算粮仓里到底有多少粮食呢?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要看是怎样的粮仓一般情况下都是底面积乘以高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农户多收三五斗忧愁:粮库收不下粮贩子不要|粮食|粮库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晨报记者 叶松丽 实习生 张益维
  今年水稻大丰收,平均亩产增加了近200斤,奉贤五四农场的种粮农民王贵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粮价低,卖不掉,再加上阴雨连绵,一大半水稻在田里收不上来。往年这个时候,蚕豆都种下去了,今年却一粒也没种。真让人着急。
  王平告诉记者,卖粮难在今年是一个普遍现象。今年粮食面临一个“三高”状态,即产量高、进口量高、储备量高。目前越南、泰国的粮价很低,进口粮食很多,冲击了国内市场。此外,我们自己的粮食储备量高、天气不给力、烘干设备跟不上也是原因。
  据介绍,奉贤区今年水稻种植面积为13.8万亩,预计产稻8.2万吨,比往年增长5000吨。一是因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二是今年水稻亩产量比往年增加。但截至昨天,奉贤区13.8万亩水稻中还剩1万亩没有收割。
  奉贤区农委表示,虽然卖粮车的队伍很长,但是区里粮库正在加班加点收粮,会尽力收购农民手里的余粮,切实保护好农户种粮的积极性。
  农户很着急
  今年收粮小贩都不见了
  王贵坐在用薄膜遮盖的农用车车厢里,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烟。他的屁股下面是一堆湿漉漉的稻谷。头顶上天空灰蒙蒙的,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滴打在车厢上“哗哗”地响,让人感觉很烦。
  王贵的车停在沧海路的一头,他的稻谷堆在车辆罕至的公路上,为了避雨,也用塑料薄膜覆盖着,放眼望去,足足有两公里长。雨已经下了足足两天,部分稻谷被水浸渍,正在发芽霉烂。
  让王贵略感欣慰的是,就在这场雨来临前,12月8日,他已经把堆在正博路上的200吨稻谷卖出去了。虽然比粮库的报价1.55元/斤便宜了一毛钱,但是,望着这似乎绵绵不绝的阴雨,他觉得自己这一步走对了。
  沧海路上的稻谷不是他不想卖,而是前来收粮的贩子不想买。“粮贩子觉得这个价还是高了,赚不到钱。我们是因为在粮库那边排不上队,天又要下雨了,没办法才卖给粮贩子的。”
  12月9日下午,记者驱车从沧海路到正博路,再到新杨公路、万水路,手机导航地图显示,这条线路是一个长方形区域。一路上,记者看到的全部是塑料薄膜覆盖着的稻谷。王贵说,稻谷没有干,必须摊开,不然就会发芽,一直霉变腐烂,到时就一文不值了。
  这些水稻不是王贵一家的,是附近种粮户的。每条路上都停着一辆农用车,像稻草人一样守在路边,看守着这些卖不出去的粮食。
  王贵说,今年不是天灾。但是这场看不见的灾难让他们手足无措。往年丰收时节十分活跃的收粮小贩们,今年都消失不见了。
  农户老季也感受到了今年卖粮的艰难。老季说:“往年这个时候,收粮的小贩都会主动找上门来。今年不知道什么原因,小贩没有了。我们只能将稻谷卖到粮库。”
  跑3家粮库才卖60吨
  然而,到粮库卖粮谈何容易。青村镇的汪强告诉记者,为了能够将稻谷卖给奉城镇粮库,他们从早上11点开始排队,直到晚上10点才将两车60吨的稻谷卖完。
  汪强说:“奉城镇粮库已经是我们找到的第三家粮库了。我们之前去了青村镇粮库和光明镇粮库,现在这两家粮库已经装满了,我们才找到了奉城粮库。等奉城镇粮库也停止收粮,我们打算去金汇镇粮库和光明镇粮库碰碰运气。”
  面对紧缺的粮库资源,老季说:“我很担心所有的粮库都停止收粮,我的稻子最后卖不出去。”
  庄稼收不上来种不下去
  王贵还有100多亩水稻尚未收割。他带着记者来到田边,指着一望无际黄澄澄的水稻说,“往年11月底我们就把稻子卖完了,今年还有这么多在田里。”
  记者看到,这些水稻早已成熟,稻梗已经枯死。王贵说,在这样的阴雨天里,这些水稻挺不了多久了。本来已经干枯的稻穗,经雨水一泡,很快就脱落、倒伏,贴在泥田里,发芽、霉烂,很可能会颗粒无收。
  在沧海路另一头蹲守的是老季,他和王贵是老乡,一起从安徽到奉贤承包农田。老季已经收割了200多亩水稻,还有300多亩未收割。他阴沉着脸,躺在自己的农用车里,王贵喊他抽烟,他连搭理的心情都没有。
  据王贵介绍,今年水稻成熟的比往年晚,去年他的水稻11月4日就已经全部收割了,今年,直到11月15日,水稻才完全成熟。现在,田里的收不上来,家里的卖不出去,下一季庄稼也没法种。往年好歹能种两季作物,今年这一季,到手的东西都要烂掉。
  奉贤区农委副主任王平表示,该区今年水稻种植面积为13.8万亩,预计产稻8.2万吨,比往年增长5000吨。一是因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二是今年水稻亩产量比往年增加。
  王贵说,今年没有自然灾害,他的水稻亩产比往年增加近200斤,的确是个难得的丰收年。
  王平坦承,当前,农民的庄稼的确面临着收不上来、种不下去的困境。秋雨连绵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困扰。往年这个时候,小麦、蚕豆和油菜等都已经种好了,已经进入田间管理阶段了。今年水稻成熟期延迟了10天,再加雨水不断,农民无法下地操作。秋种作物只种了13000亩左右,而应种面积为40000亩。油菜只种了3000亩,蚕豆小麦等加起来也只种了10000亩左右。现在田间积水很严重,种子不发芽,都烂在田里了。
  硬件存不足
  粮库敞开收购,无奈仓库装不下
  奉贤区粮油供销公司设在奉城镇的粮库外面,奉粮路上一溜停着20多辆载重卡车。后面的车子很难开进来,司机不停地摁着喇叭。自11月中旬以来,这条马路就一直拥堵不堪。
  司机顾有亮把脚翘在方向盘上,打着盹。上午9点,他就过来排队了,估计要到晚上6点才能轮到他。顾有亮说,车上装着30吨稻谷。
  奉城镇粮库是奉贤区大型粮库之一。记者趟着泥水,推开铁闸门走进去。粮仓的一扇门敞开着,透出一丝昏黄的灯光。一辆载重30吨的大卡车正在卸货。工人把车厢的一角打开,金黄的稻谷哗哗啦啦地流淌出来,落在传送带上。传送带的尽头是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稻谷。几个工人带着口罩,手持耙子在那里扒拉着。一车粮食卸完,至少要一个小时。
  和所有农户一样焦急的,还有奉贤区粮油供销公司党支部书记康永刚。这些天来,他和所有粮库工作人员一起,起早贪黑,抢收粮食。经常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即使这样,奉城镇粮库依然无法满足所有卖粮户的需求。康永刚说:“排在粮库外面的运粮车队,一眼望不见头,天又在下雨,我们看着心里也急得慌。”
  康永刚在粮库工作了30多年,很多卖粮户他都认识。“这些送粮的农民中,有些已经很多年没往粮库送粮了,但是今年都来了。”康永刚说,往年很大一批粮食都被粮贩子收走了,流向了市场。今年粮价低,小贩无利可图不再收粮,粮食都涌向了粮库。作为国企,他们不得不承担政府的职责,托底收购农民手里的粮食,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由于粮库是按照政府托底价收购的,所以价格高于市场价。康永刚说:“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是在亏本收粮了,每吨粮食要亏损300元左右。”
  粮食的大量涌入,造成了粮库人手和储存空间的紧张。据康永刚介绍,奉城镇粮库可以存储2万吨稻谷。往年的这个时候,粮库收粮不会超过2万吨。市场价格高的时候甚至只能收到7500吨左右的稻谷,大部分稻谷流向了市场。但是今年,到目前为止,奉城镇粮库自有的2万吨存储空间已经用完,又从外边租借了1万吨的存储空间,如今只剩下3000吨左右的空间了。这3000吨装满后,奉城镇粮库将面临无空间存粮的局面。
  康永刚说:“我们也很想帮农户,但是如今存储空间已经快没了。如果要继续收粮,需要政府出面协调。”他希望能够尽快把粮仓储存的粮食调运出去,腾出一定的空间来收购农民手里的余粮,但是周边粮库都满了,运不出去。租赁符合要求的储存场地也很困难。
  烘干设备不够,排队要等20余天“我们并不想把收上来的稻谷摊在公路上,但是没有别的办法,太阳出来我们就拉开塑料薄膜晒晒,一到下雨就盖上,我们也不想这样做啊!”老季说:“这样做不仅很辛苦,而且粮食的含水量很可能达不到收购要求。”
  汪强收割上来的第一批水稻就是这样在公路旁晾晒的。由于阴雨不断,这批水稻前前后后共晒了9天。
  记者问到为什么不到镇里使用烘干机烘干时,汪强很无奈地告诉记者,实际上早在11月20日,他就已登记排队使用烘干机了。但是他排到的时间是12月15日。“这个时间,我们等不及呀,等一天就等于减产一点。”不过,他还是将100多亩水稻留在了地里,等到能用烘干机之前再进行收割。
  然而,和王贵、老季的水稻一样,汪强种植的水稻也早就成熟了,只是因为无处晾晒,所以迟迟没有收割。但是,由于稻梗已经死亡,这些水稻倒在地里的危险一天比一天大。
  “这些水稻还能支撑一个星期左右。”汪强告诉记者,就算今天雨停,也没有办法在15日前下田收稻。
  同汪强一样,老季田里的300多亩水稻,也是因为等待烘干时间而没有收割。他排到的时间是13日,“镇里的烘干设备每天可以烘干100吨左右的稻谷,光是烘干他全部的稻谷,就要3天时间。烘干设备实在太少了。”
  老季家里共有500亩地,水稻每年都是用烘干设备烘干的,今年实在是等不起了。他一直想造间烘干房,但是申请总是通不过。据悉,只有一些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的合作社,才有自己的烘干设备。老季说:“如果让我造自己的烘干房,出100万元我也愿意。”
  据老季介绍,有限的烘干设备不足以将田里全部尚未收割的稻谷在有效时间内烘干。“地里的水稻撑不过10天了。许多人的水稻可能在排到烘干时间前,就已经倒掉了。”
  政府部门
  全力收购农户手里余粮
  王平说,奉贤区已经给粮食收购部门下达了任务,要求他们托底收购储备粮计划外的粮食。区财政承担了粮食仓库的费用等,粮油公司也在向农发银行贷款,抓紧提交储备粮计划外的收购资金贷款申请。“我们能够把农民手中的粮食收进粮仓,切实保护好区内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据悉,目前,奉贤区已经收购2.3万吨水稻。去年总共才收了1.4万吨,而前年只收了1万吨。
  奉贤区的粮食仓储能力在3万吨左右,这只占今年水稻总产量的一小半。农民手里的余粮怎么办呢?王平说,接下来,他们要把国家储备粮调运出去,想方设法把今年的粮食收好收足。农户手中还有余粮的话,我们会通过快速转仓收进来。
  王平告诉记者,目前奉贤区的水稻烘干设备共有106套,每天烘干量达到1262吨。在今年的天气状况下,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该区将加大这个方面的投入,增加烘干设备,要达到每日烘干4000吨的能力。“如果每天有4000吨的烘干能力,我们的问题就能够解决。”
  记者了解到,建造烘干房投资比较大,目前奉贤区的乡镇中,是农业中心投资建设,农委利用财政资金进行贴补,减轻乡镇的负担。“如果是农户自己建烘干房,投资太大,不合算。烘干设备其实是公益性项目,都是政府和集体部门投资的。有实力的农户自己建烘干设备,也享受市区两级财政的贴补。”王平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粮食买卖网zgdamiw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