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快速增长是_______的基础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总复习【整理】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总复习【整理】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1.4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政治
题型:阅读理解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为此,某校高三学生围绕着6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开展了探究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收集到以下材料,并根据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 材料一 同学们走访小王家后整理的记录
&&& 注:其他收入主要是指购买股票、个体劳动者经营收入等。
(1)通过小王一家经济状况的变化,你能发现哪些经济信息?
材料二 年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26396.47亿元
31649.29亿元
39373.2亿元
&&& 材料三 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民生
&& (2)阅读上述两则材料,说明材料2和材料3之间的内在联系。
&&& 材料四:大家在探讨建国六十周年伟大成就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导中国人走上了康庄大道。60年间,中国犯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错误,但更多的是体验了收复港澳的快慰,三峡工程建设的壮观,神舟载人飞船升天的壮举,奥运会的圆满成功……60年辉煌成就有力地证明,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社会的旧貌换新颜,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缔造了一个新时代。只要我们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下个60年会越来越美好!
&& (3)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观点?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2012年湖南浏阳一中高二上期段考试文科政治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回眸“十一五”,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单位:%年份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上半年财政收入18.524.243123.111.730.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10.3312.0917.2414.478.8313.63材料二: - 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由“国强”向“民富”的美丽转身。(1)请你分析图表中所反映的经济信息。(6分)(2)运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由“国强”向“民富”转变,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美丽转身”?(8分)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2012年湖南浏阳一中高二上期段考试文科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回眸“十一五”,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单位:%
2010上半年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
材料二: - 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由“国强”向“民富”的美丽转身。
&& (1)请你分析图表中所反映的经济信息。(6分)
&& (2)运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由“国强”向“民富”转变,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美丽转身”?(8分)
科目:高中政治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一五”期间我国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单位:(%)
2010年上半年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
材料二  十一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令人欣喜
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增长更趋均衡
三大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国家着力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区域经济发展逐渐呈现“雁阵齐飞”态势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十五”末50.7%;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十五”末40.3%;%
服务业对促进就业的作用愈发明显
“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分别淘汰落后的产能。炼铁2110万吨;炼钢1640万吨;焦炭1809万吨;水泥7416万吨;造纸150万吨。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消耗下降15.61%。
200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5%,增速连续三年高于东部地区。
请你分析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经济信息。
科目:高中政治
2007年,中央补助西藏283.21亿元,是2002年的2.16倍。2007年中央补助收人是当年西藏财政支出的102.8%,是全国最高的。中央财政对西藏的大力支持说明
①西藏是我国民族自治区&&&&&&&&&&& &&&&&&&&&& ②我国坚持民族共同繁荣
③我国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④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作业讨论群: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与政府财力的优化配置
2007年第1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16篇
  摘 要:做大财政“蛋糕”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责的物质基础。本文基于分税制以来国家财政收入逐年增加的现状、趋势及制约因素分析,客观评价了做大财政“蛋糕”的正、负效应,提出了优化政府财力资源配置的基本思路、政策取向和具体措施。 中国论文网 /3/view-1409170.htm  关键词:财政收入;政府财力;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X(4-05      财政是庶政之母,也是政府用来调控社会经济运行、促进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财政分配关系处理得是否妥当,对于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分配关系,对于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财政分配关系中,财政收入规模是直接关系到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之间总量分配,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问题。世界各国历来十分重视财政收入规模的选择,并将实现适度适量财政收入规模作为选择财政收入分配制度、规范财政分配体制和制定相关财政政策的主要依据。分税制以来,国家财政收入连续十几年“高位”运行,在财政“蛋糕”逐年做大的“利好”形势下,亟须理性思维、科学分析,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取向,确保实现财政经济可持续运行。       一、财政收入增长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 1994年开始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较好地构建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国家财政收入(预算内,下同)由1994年的5 218-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8 730-6?亿元,提高了6-4倍;年均增加2 800亿元,年均增长18-6%,实现了1999年过“万亿”、2003年过“两万亿”、2005年过“三万亿”的历史性飞跃。超收财力规模由年间的1 000―?2 000?亿元,增加到年间的2 000―?3 000?亿元和年间的4 000―7 000亿元,2006年的超收收入相当于1996年的全国财政收入。国家财政支出总量由1994年的5 792-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0 213-2亿元,年均增加2 740亿元、增长17-8%,实现了1998年过“万亿”、2002年过“两万亿”、2005年过“三万亿”、2006年过“四万亿”的重大突破。   20世纪前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国家宏观经济整体趋好增长的强力作用下,财政“蛋糕”继续做大既现实又可能。即使按分税制以来的“保守”发展速度(18-6%)推算,到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规模也将达7-7万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若按2003年以来的发展速度(19-5%)推算,到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将接近8万亿元。同时,国家支出规模也将同步增长(如表1所示)。      一定时期的财政收入规模与该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公共需求、财税分配制度以及物价水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壮大了财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45-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1万亿元,年均增长9-7%,中国经济的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至第4位,人均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175位提升至2005年的110位,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国家和地区之一,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做大财政“蛋糕”拓展了“源头活水”。年国家财政收入总量为11-9万亿元(后4年),是年收入总量的1-2倍(前9年),年均增长19-5%。   2-分税制财政体制及配套改革为财政收入的增长增添了动力   1994年开始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及配套实施的税收制度、税收征管体制、国库体系、预算编制等改革,较好地激活了财税体制活力,充分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培育财源、增加财政收入的能动性。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3年的12-3%增加到2006年的18-5%,提升了6-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5个百分点;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由1993年的22%增加到2006年的52-8%,增长了30-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由1993年的3 391-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8 280-9亿元,年均增加?1 145?亿元。   3-做大经济财政“蛋糕”的政策取向为财政收入增长注入了活力   近年来,国家适时调整了财政政策取向,通过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增强了宏观调控能力。围绕做大财政“蛋糕”这一现实需要,通过综合运用国债、税收政策(税收优惠、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财政贴息等间接手段,较好地培育和发展了市场主体,为企业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提供了更加公平、开放、宽松的财税环境;通过增加基础科研事业的财政投入、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加大科研成果转化财政扶持等措施,激活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增加中央对地方的财税体制返还,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财力保障水平。上述措施都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发展壮大了财政实力。年,全国财政收入平均增加5 000亿元,基本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4-财税征管手段改革和创新绩效开始显现   近10年来,在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科技加管理的税收征管方针指导下,各级税务部门有效地防止了税收流失,提高了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税收收入由1993年的4 255-3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38 430-6亿元,增长了8倍,年均增加2 850亿元,年均增长20-1%。同时,各级财政部门通过落实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收缴分离”、纳入预算内管理等项改革,提高了非税收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确保了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成为做大财政“蛋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全国实现预算外资金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附加收入以及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收入5 544-2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的17-5%,比1996年的3 893-3亿元增加1 648-9亿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级政府统筹社会财力的能力。   5-价格和统计口径差异形成了“虚高”   财政收入是按照现价征收的,其增长率是按现价计算的,而GDP增长率则是按照不变价核算的。以2006年为例,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0-94亿元,同比增长10-7%,但按现价计算则增长13-9%,这与全国财政收入22-4%的增长相比,二者相差3-2个百分点,实际差距是8-5%而不是11-7%(如表2所示)。可见,财政收入高速增长背后隐含着价格这一“虚高”因素。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配置政府财力资源的基本思路      1-财政支出的现实分析   随着财政“蛋糕”的不断做大,相应地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好地保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国家财政支出在保证政权运行、国防需要、清欠出口退税历史欠账的基础上,超收财力重点向“三农”、科技、教育、社保、卫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倾斜,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建设。年,国家财政基本建设支出由2 094-9亿元提高到4 383-2亿元,年均增长16%;支农支出由766-9亿元提高到2 147-7亿元,年均增长22-8%;社会保障支出抚恤、社会福利救济费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由739亿元提高到3 021-5亿元,年均增长32-5%;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由2 736-9亿元提高到7 380-9亿元,年均增长22%。同时,较好地运用财政体制政策工具,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6年,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达到9 143-4亿元,比1994年增加了8 682-8亿元,增长了18-8倍,年均增长28-3%。年,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由11-4%提高到30%,其中,中部地区由14-7%提高到47-2%,西部地区由12-3%提高到52-5%。由此可见,政府聚财能力的不断增强,有效地解决了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转换过程中“缺位”性矛盾,弥补了市场“失灵”和“缺陷”,提高了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均等化”目标有了明显推进。
  2-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设想   从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性来考察,做大财政“蛋糕”又是一把“双刃剑”。由于财政分配涉及政府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比例关系,因此,财政收入规模无论过大还是过小,都会影响社会经济及财政自身的发展。如果财政收入规模过大,就会加重社会经济负担,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如果财政收入规模过小,又难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样背离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社会公共福利最大化的原则。当前,关于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大小的争论较为激烈,一种观点认为我国财政收入规模过小,宏观税负较轻,主张扩大财政收入规模,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我国预算内财政收入规模不大,但如果考虑到预算外、制度外等因素,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相对偏大,宏观税负相对较高根据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的推算,2006年全国税收收入近3-7万亿元,而政府性基金和收费收入为1-3万亿元、社保费收入0-7万亿元、土地收入0-7万亿元、国有企业税后利润0-2万亿元,政府非税收入总量约为3万亿元,几近税收收入。根据浙江财经学院王美涵教授的计算,2004年我国财政预算内外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30%,高于发展中国家所能承受上限25%近6―7个百分点。,已经影响到经济的正常运行,主张通过税费调整适当降低财政收入规模。所以,在做大财政“蛋糕”前提下,着力研究分“蛋糕”问题,意义十分重大。具体而言,是要把握“三项原则”、突出“四项倾斜”、实施“整合政府财力资源工程”。   (1)把握“三项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原则。立足于“人本”思想,调整财政政策取向,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需求,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社会成员共享改革成果。二是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原则。把促进改革作为公共财政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大改革成本的支付,化解长期积累的各类矛盾,消除改革的瓶颈障碍,进而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三是放眼未来、科学发展的原则。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妥善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现政府财力资源科学、有效配置。   (2)突出“四项倾斜”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超收财力在确保政权运转、国防建设需要的前提下,重点向“三农”、“支付改革成本”、“生态环境”和“科技创新”倾斜。   向“三农”倾斜。在共和国的发展进程中,由于诸多原因,我们在农民问题上有三大“盘剥”(长期形成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城乡割裂的户籍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的“圈地”运动),由此形成了对农民的巨大欠账。在财政“蛋糕”逐步做大的今天,很有必要增加“三农”投入,偿还对农民的欠账。投入的重点,一是增加对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乡村公路、水利设施、农村电力设施、农田基本设施等。二是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以及农村低保和社会救济。   向支付改革成本倾斜。中国的各项改革已进入了关键时期,影响改革继续推进的瓶颈问题之一是支付改革成本。正是由于这个问题解决的不够理想,激发了不少社会矛盾。为了化解矛盾、推进改革、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必要通过政府买单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应突出解决五个问题:一是国有企业转制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诸如分流人员、解除劳动关系、化解国有企业的历史债务以及国有企业破产遗留问题等。二是积极推进厂办“大集体”问题的解决。三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前离退休老工人的养老保险与支付缺口问题。四是事业单位改革中涉及到的分流人员成本支付问题。五是资源枯竭矿区贫困职工的住房问题,等等。   向生态环境建设、污染治理、资源保护倾斜。近20多年来,我们在经济上创造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但也伴随着很多缺憾,如环境的污染、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由此我们对子孙后代形成了巨大的欠账。在国家财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有必要解决对子孙后代的欠账问题。应突出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增加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而由此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地区,国家应对其增加补偿。二是增加对污染治理的投入。三是增加对资源保护的投入,特别是对节能、节水、循环经济等项目,可实行财政补助政策。   向科技创新倾斜。综合国力的增强在于科技创新,公共财政要舍得花大钱发展科技事业。当前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投入:一是向基础科研投入,这是公共财政义不容辞的义务。二是向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是企业,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但要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杠杆作用来引导企业转化科技成果。   (3)实施“整合政府财力资源工程”   从总量上看,2006年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已近4万亿元,但同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要”(政权运转、国防、基础科研、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等)相比,财政资金依然十分短缺。所以,必须拓宽理财视野,实现预算“内”“外”一起抓、“增量”“存量”一起管,大力实施整合政府财力资源工程[1]。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履行政府的出资人职责,收取国有股红利。另一方面,要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加快国有资本在一般竞争领域退出步伐,多方筹资支付改革与发展成本,缓解财政收支矛盾。      三、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政策取向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管理取得长足发展,通过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投资评审、省直管县、乡财县管等各项管理改革,提高了支出绩效。同时,财政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重分配、轻管理”等现象,各地区、各部门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争项目与资金上,而忽视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对此,亟须在推进依法理财、强化科技手段、改进支出方式等领域有所突破。   1-推进依法理财,稳步实施“阳光财政”   长期以来,由于受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法治观念淡化等因素的制约,政府在履行职能上,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表现在财政运行上,就是预算的刚性不强,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致使财政管理秩序混乱、财政绩效不高,甚至滋生腐败。针对上述问题,一是要加快《预算法》的修订。完善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程序,硬化预算约束,依法规范理财行为,有效抑制“自由裁量权”的过度使用。二是循序推进“阳光财政”建设。按照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积极构建公开、民主、监督、考评的政府理财行为规范,逐步推动传统管制型政府向“民主、开放、规范、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转变。三是强化财政监督。完善人大、审计等专门监督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检查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2-确立科技加管理的方针,推进“金财工程”建设   运用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催生新的财政管理模式,实现财政管理权的相互制约,是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一是制定和完善全国统一的财政业务规范和标准。二是尽快开发全国统一的涵盖全部财政业务的管理系统软件,统一推广应用。三是加快“金财工程”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实行纵向各级财政部门之间、横向财税银之间的互联网,强化网络运行的组织管理,确保网络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3-改革支出方式,提高支出绩效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经过13年的实践,较好地增强了中央政府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创新,选择了“渐进式”改革路径,仅仅是初步搭建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框架,许多关键之处留有诸多“先天不足”[2]。今天看来亟待变革现行的财政支出方式和结构:一是理清各级政府间事权、财权关系。在科学划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基础上,按照公共产品层次性理论,科学界定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范围,研究制定《政府间财政关系法》,构建事权、财权与财力相匹配的政府间财政关系,避免政府间事权交叉、职责不清的局面。二是改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定透明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转移支付规则;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整合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构建合理的专项转移支付分配方式,改“基数法”为“因素法”,选定反映各地实际的转移支付因子,制定“平滑曲线”状、“连续函数”式转移支付方案,避免简单使用“一刀切”、“断层”、“成份论”式专项转移支付模式,确保不同省份共享中央财政再分配、再调节的成果。三是适当降低中央财政集中度。鉴于地方政府级次多、“三农”问题突出、转移支付链条过长等具体情况,建议适当降低中央财政集中度,将其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控制在50%以下,基本满足基层政府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财力需要[3]。四是积极开展财政绩效评价。本着全面考核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用性的原则,以专项资金和预算编制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财政绩效评价体系。   4-控制政府运行成本,规范职务消费   在公共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支出是为了维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我国行政管理支出从1986年的22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6 512亿元,年均增长19-5%[4]。解决政府运行成本过高问题:一是将行政费用作为控制性指标列入政府的工作计划,建立责任机制。建议将“行政费用占GDP的比重”、“行政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公务员的人均行政费用”和“行政费用增长率”等指标作为刚性的控制性指标进行考核。二是建立公共经费标准定额体系。本着公开、公平、科学、动态的原则,进一步修订完善定额标准管理的相关制度依据,规范定额标准测算方法,强化各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完善“收支统管”的定额标准管理。三是严格规范财政供养范围。按照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不再对竞争性行业和领域直接投入,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切实解决财政供给范围过宽的问题,减轻财政负担。四是改革职务消费制度。科学、合理地核定职务消费范围、标准,硬化预算约束,推进以公务车辆、公务接待、公务休假为重点的改革,杜绝职务消费异化为权力消费的倾向,逐步实现职务消费制度化、货币化和公开化。      参考文献:   [1] 王振宇,连家明-整合政府财力资源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26)-   [2] 王振宇-分税制财政体制“缺陷性”研究[J]-财政研究,2006,(8)-   [3] 王振宇-经济过“热”:基于财政视角的两种解释[N]-中国经济时报,-   [4] 范柏乃-综合整治政府浪费[J]-?望新闻周刊,2007,(7)-   [5] 郭平,廖群锋-完善地方财政相关问题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5)-      (责任编辑:韩淑丽)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好, []|
财政部:财政收入实际增幅与GDP增长基本一致
  昨日,记者会后,媒体记者纷纷上前想继续提问,而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向众媒体抱拳施礼,表示有事要先行离开。 本报记者 赵亢 摄  本报讯 (记者蒋彦鑫)昨日,在“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财政工作”记者会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房产税将适当扩大试点范围。  去年年初开始,上海、重庆进行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改革试点,两市试点以新购多套住房和高档住房为主要征税对象,并规定了一定免税面积,对超出标准的面积征税。  在昨日下午的发布会上,谢旭人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上海、重庆两市的改革试点进展比较顺利,运行平稳。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有利于引导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税收的作用来调节收入分配,现在财政、税务部门已经会同有关部门,与上海、重庆两市人民政府一起,认真总结他们的试点经验,想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推进房产税改革的方案,适当扩大试点范围,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曾康华表示,在“十二五”后期,全国推广房产税试点是必然的。目前我国的税制结构不够完善,三级政府均需要有财力保障,并实现责权利相结合;但我国的分税制导致地方财力偏少,事务偏多,这才出现了土地财政、地方债务等问题。目前省以下的政府税源不平衡,实行房产税之后,税源稳定,适合地方政府征收。  曾康华认为,征收房产税是个系统工程,税率如何制定、征收的对象怎么制订,还需要进行考量。房产税征收时,必须要设定一定的免征额,避免增加一些低收入群体等的税收负担。同时,是按照价值量征税还是面积征税,都需要进行测算和调研。  热点问答  【财政收入】  否认“收入大增是与民争利”  问:现在全球经济大势不好,在国内,中小企业融资不容易,很多老百姓觉得手中的钱不够花。在此背景下,去年财政收入超过了十万亿元,远远超过了预算增收,增幅达24.8%。大家很担心这是在与民争利?你怎么看?  谢旭人:去年我国财政收入有比较大幅度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企业效益有比较大幅度的提高;去年物价上涨比较多;把地方政府原来在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统一纳入等因素。  财政收入增幅超GDP的增长,一个因素是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是以现价计算的,而GDP公布是以不变价,即多年以前的价格相比较来计算的。如果按照现价计算,去年我国GDP的增幅应该是17.4%,这个增幅与财政收入增长基本上比较接近。  财政收入增长后,通过预算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以劳动报酬以及直接或间接的生产生活补贴等形式转移给了城乡居民个人。因此,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并非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  【金融改革】  组建金融国资委正在调研  问:政府有没有成立金融国资委的想法?有的话,各部委(包括财政部)在当中会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谢旭人:关于组建金融国资委的问题,这个事情国务院有关部门还在进一步调查研究过程中。  【地方债务】  地方政府要建立偿债基金  问:财政部报告提到,要建立一个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机制,这个机制将以何种方式运行?  谢旭人: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根据分类管理和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资金的问题。我们要求各地认真做好债务偿还工作,对政府的债各地要建立偿债基金,统筹运用地方财力,做好偿还工作。同时,对在建项目区别对待,做好项目的后续融资工作,特别是重点建设项目。  二是继续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管理,以及银行业融资机构的信贷管理。  三是要坚决禁止政府和政府部门违规担保。  四是要抓紧研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及风险预警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逐步分类纳入预算管理。  【居民税负】  回应“商品价格中税负高”  问:有学者认为,我国的间接税占整个国家税收的70%左右,一些消费品最后所交的税收就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样就增加了中低收入者(尤其是低收入者)的税负?  谢旭人: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后,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为主的间接税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部分财产税为主的直接税并重的税制结构。间接税和直接税的比重问题,总的方向是增加直接税的比重,逐步减少间接税的比重,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我也关注到一些外国媒体或专家的议论,但是他们测算的数字,是拿中国的间接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例,与外国间接税所占比例去做比较,以此推出商品价格里面中国的含税量比外国高。这样测算是不准确的。这种计算方法将流转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误认为是流转税占商品价格的比重,因此,得出的不同国家商品价格中所含税收的数字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商品价格当中不但含着流转环节的间接税收,同时也有其他方面的税收,包括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直接税收,也都摊到了成本里面,并通过价格来体现。因此,不能简单地只拿间接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商品当中的含税量高低。  本报记者 蒋彦鑫  有人认为,财政收入增加了,企业和居民收入就减少了,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实际上,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角度来说,财政收入增长以后,通过预算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以劳动报酬、以及直接或间接的生产生活补贴等多种形式转移给了城乡居民个人,这些也是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增长很重要的一个来源。——财政部部长谢旭人
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 日前,中共中央决定:张德江同志兼任重庆市委委员、常委、书记;薄熙来同志不再兼任重庆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责任编辑:nemoling]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汪洋饶有兴致地和QQ机器人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对话。
3月5日―14日,袁伟时、张鸣、刘亚伟、何兵、杨恒均等五位知名学者、意见领袖将与您一起围观两会...
这些矛盾为何产生?有人归结为制度和文化差异,有人说是地域
中国高铁早在2009年年底已经是“世界第一长”,但铁道部的负债
应如何看待火箭式升迁,是必有猫腻还是干部年轻化的正常表现?
到底是否该废除死刑?如何看待专家与民意在此问题上的巨大鸿沟
您有什么话想对总理说,有什么建议,欢迎参与网络互动...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政收入增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