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者怎么注册lending club 股票

真正让Lending Club惹火烧身的竟是企业贷款业务
发布者:yanghg&&&&&来源:网络转载
  5月9日,鼻祖Lending Club(以下简称“LC”)发布一季度财报,宣布其创始人兼CEO雷诺·拉普兰赫辞职,与他一同辞职的还有另外三名高管。随着这一消息的公布,LC股价一周内下跌超40%。  这事出来之后国内的媒体一方面在赞扬LC内部管理如何的严格,另一方面又在说市场对于P2P行业何其悲观。  其实一开始直觉就告诉我,LC的事情可能远远不是一笔违规操作的贷款那么简单,因为LC的股价在过去一年已经跌去了80%。市值从当初的50亿美元,跌到了目前的10多亿美元。  LC的企业高管层对于其企业贷款业务从今年年初就开始表露出担忧情绪,然而问题还是没能快速的解决,企业借款方和机构投资方都成了LC的两个大麻烦。  1.企业贷款业务引火烧身  LC起家于个人贷款业务,贷款大多被个人借款方用于置换信用卡债务。上市前夕,2014年初其业务中又出现了企业贷款业务,如果说个人贷款业务是银行无法顾及到的业务,那么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则是银行不愿意触碰的业务,否则中小企业便不会去贷款成本高于银行的LC寻求借款。这跟我国的情况类似,中小企业从银行难以融到资金,便转向民间小贷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平台。  银行之所以不愿意接受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主要还是因为风险不可控,那么此项业务转向互联网金融企业就会好转?答案是否定的。  在中国,依赖小贷公司、担保机构成长起来的大型互联网金融平台最近一年爆出坏账、逾期等大型负面事件的不在少数,事实证明,银行不愿意做的事情互联网金融企业也未必能够做的好。  另一方面,LC的业务核心是他的信用评级算法技术,通过使用权威信用评分FICO,来评估借款人信用等级和违约风险,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风险定价能力,只是LC将此能力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完全可以依赖计算机实现风险定价,依赖此系统LC在个人借款业务中如鱼得水。然而企业借款业务的加入,让LC的信用评级算法技术参数发生改变,计算结果准确率下降,用金融术语说,就是LC在企业借款业务中的风险定价能力下降。  可是LC在最近两年多时间,企业贷款业务翻了不止一倍,而个人小额贷款才涨了61%,过去一年,LC贷款业务的45%的都是跟其他贷款机构完成的。  在LC的投资者构成中,银行、保险公司和私人养老基金的专业基金经理的占比也越来越大。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LC的交易额在去年年底就超过了160亿美元,曾经以“慢”和“安全”而自豪的LC开始有些变味儿了,而且LC在P2P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雷诺·拉普兰赫一个多月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LC已经开始试图扭转这一局面,要重新调整商业模式,将视线重新回归到个人借贷和投资者身上,想要将公司的活跃个人用户提升至10万左右,同时把机构投资者控制在50%以内。  其实,中国的大型互联网金融平台在被中小企业贷款逾期、坏账问题连番伤了几次之后也逐渐发觉,真正稳健发展的平台多是耕值细分市场,在各领域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2.债权归属不同惹来信任危机  不管是从借款端来说还是从投资端来说,机构都算不上LC的福星,是他们一步步将LC拉下了神坛。  LC的借款流程跟我们想象的可能有些不一样,华尔街某投行分析师陆远曾在国内财经媒体撰文披露了LC的借款流程,资金流通过程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简单点对点。LC的贷款其实是银行批准的,银行审核通过后将钱打给借款人,并将贷款作为债权卖给LC,最终相当于是投资人购买的是LC的债权。但LC发放给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债权有所不同。  对于个人投资者发行的是票据:1.LC发行基于该贷款的无担保结构化票据,2.Lending Club将票据卖给个人投资者;对于机构投资者,LC发行的是信托凭证,1.Lending Club将该贷款转移到特殊目的载体(SPV);2.通过该SPV发行信托凭证并卖给机构投资者。  两种债权,两个发行主体,代表着两种不同的风险。在债权关系经过层层包装之后,个人投资者自以为对借款人的债权早已变成了对LC的债权,这个模式有个致命伤,当平台上出现贷款违约时,借款人将独自承担投资的损失,LC并不给予补偿,而LC平台一旦倒闭,个人投资者有可能会面临讨债无门,也就是说投资人需要承担平台风险,LC平台的信用问题也就变的非常重要。  机构投资者开始在LC投资之后,很快发现了这一风险,为了规避这一风险,LC对机构投资者发放了一种特殊的债权——信托凭证。特殊之处在于,这个债权是由LC旗下的一个子公司发行,是一个具有破产隔离作用的SPV。一旦LC破产,投资者可以通过这个子公司获得借款人的债权,而不受LC母公司其他债权的影响。所以机构投资者通过SPV有效规避了LC的平台风险。  对于机构投资者的区别对待,也让个人投资者开始醒悟,自己所持有的债权归属问题,原来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LC的潜在风险随之开始暴露了出来,个人投资者对其信任度开始降低。& & & &拓展阅读        希财网网贷(/p2p)是一个专业的p2p网贷信息 服务门户,网站提供最新、最全的p2p网贷资讯,汇聚了国内权威的p2p网贷产品。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希财网网贷。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经验或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和观点。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小额贷款10分钟下款
&&&&&马上到账的贷款口子
文章评论&&&&
预期年化收益
预期年化收益
预期年化收益
微信公众号> 文章详情页
估值50亿,世界最大P2P公司lendingclub是如何做到的?
实际上,无论是工具,还是模式,LendingClub将创新发挥到极致。例如Nickel Steamroller、Lendstats、Peercube等第三方工具,LC Advisors投资公司,以及由FOLLOfn经营的二级交易平台。
当世界最大的P2P公司lending club宣称即将于今年三季度在美上市时,无论是它的竞争对手Prosper、Kiva,还是追随者如国内P2P平台点融网等,都将为这个消息欢呼雀跃。
这正如2006年,Lending Club CEO Renaud Laplanche萌生出做P2P贷款业务的想法时发现,Prosper 网站已经在同年早些时候推出了他所设想的模式。但这绝非是坏消息,因为Prosper的存在足以证明 Laplanche的设想具备可行性。事实上,早在2005年Zopa就已在英国推出了类似的产品。
&我们所有的办公都集中在旧金山市中心的一栋办公楼里面,我们没有开设分支结构,但是我们做全美国的业务。&去年10月,Lending Club联合创始人Soul Htite在2013互联网金融峰会直言。
2014年上半年, FT和WSJ消息传来,Lending Club正在谋求以50亿美元的估值IPO,融资额将超过5亿美元。本次IPO最快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到来,主承销商已选定为摩根斯坦利和高盛。
一家成立于2007年的P2P公司,6年后,收入达到9800万美元,公司成立至今累计完成贷款总额达到40亿美元,几乎是其竞争对手Prosper的4倍。并且,公司在2013年开始盈利,2013年一季度实现盈利4万美元,2013年前三季度盈利445万美元。
而在Laplanche看来,成本控制是传统金融机构无法与其竞争的重要因素。Laplanche曾对媒体表示,&如果你纵观革新的历史,在职人员减少他们的成本结构并且自动创新出基于低成本技术的进入者,这样的例子很少发生。银行的操作费用比率在5~7%,我们的低于2%,并且每个季度还在不断下降。我们有5%的成本优势来维持客户,所以很难想象银行要怎么竞争。&
而利用科技手段压缩成本只是Lending Club创新的一个方面。实际上,无论是工具,还是模式,LendingClub将创新发挥到极致。例如Nickel Steamroller、Lendstats、Peercube等第三方工具,LC Advisors投资公司,以及由FOLLOfn经营的二级交易平台。
正因如此,Laplanche也会感叹,在Lending Club工作的人是那些有个性,想要创新的人。和一群与众不同的人才在一起,你会得到一个与众不同的结果。
伟大的企业家不会期待其竞争对手的加速灭亡,反而会希望他们成功。单以lending club而言,如果成功上市,这将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上市浪潮即将到来。
SEC注册奠定成功
LendingClub最初以应用形式在 Facebook上登陆,但实际效果并不好。
Laplanche在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解释,P2P借贷在社交网络中能够更快更广地发展,Facebook有2400万活跃用户,通过社交图谱和人际网络交流分享信息,这是一个理想的发布平台。
不过,在《LendingClub简史》一书中这样记载,从公关角度讲,登陆Facebook是一个成功,关注度上升,但从流量和贷出量来说,这不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一部分原因是当时Facebook还是一个以大学生群体为主的社交网络,一方面,用户比较年轻,只有有限的信用记录,没有太多人能够满足Lending Club的贷款条件;另一方面,大多数Facebook用户没有大额资金进行投资。&书中介绍。
2007年9月,Lending Club不再是社交网络上的一款应用,而实现了为更多用户提供借贷服务。Lending Club开放后的第一个月,发放贷款37.3万美元。2008年3月,贷款量增长超过1000%,达到420万美元。
就在2008年3月,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定票据为证券性质,需要准备申请注册。Lending Club于当年4月7日主动关闭投资部门业务,进入长达6个月的静默期。
然而,在6年后,媒体热衷报道Lending Club上市时,很多业内人士将Lending Club在SEC的注册静默期归结为日后成功的巨大因素。
原因是LendingClub在10月份开业时成为第一家按SEC安全标准提供个人贷款的企业,这项认证使重新开业后的Lending Club在金融危机时期,保障了平台上投资者的资金有政府的保障。
业务模式的三个阶段
回顾LendingClub的发展,其业务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安信证券将其划分为原始的本票模式(7.12)、引入WebBank 之后的银行模式(8.3)、在SEC 注册之后的证券模式(2008.10 至今)。
安信证券研报指出,LendingClub 成立之初的思路很简单。当贷款需求被成功认购后,借款会员向Lending Club签发贷款本票(Member Payment Dependent Notes)。随后,LendingClub向借款会员发放相应金额的贷款,并将借款会员签发的贷款本票转让给相应的投资会员。在这个过程中,LendingClub 实际上充当了贷款本票的中介转让方并为贷款提供后续服务,通过收取服务费盈利,并不承担贷款风险。但LendingClub向借款人发放贷款,需要取得各个州的借款执照,并确保每笔贷款利率低于各个州的利率上限,这极大地限制了LendingClub 以统一标准向全国各州扩展业务。
成立半年后,Lending Club 与WebBank 签订合作协议,转为银行模式。在银行模式下,当贷款需求被成功认购后,借款会员不再向Lending Club 而是向WebBank 签发贷款本票。WebBank向借款会员发放相应金额的贷款,并将借款会员签发的贷款本票以无追索权的方式平价转让给Lending Club,即时收回发放出去的贷款资金。也就是,P2P平台通过WebBank,以向P2P平台负有还款义务的信用凭证的形式,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同时设立相对应的信用凭证。WebBank再将这些信用证出售给放款人。
在SEC登记注册后,这种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借款人的贷款仍然是由WebBank发放,然后WebBank会将债券卖给P2P平台,平台就将这些贷款以收益权凭证卖给放款人。投资人购买的是LendingClub发行的&会员偿付支持债券&,通过这种形式,放款人就成了P2P平台的无担保债权人,而非是借款人的债权人。
在SEC 注册获批后,LendingClub 将业务拓展到美国大部分州,并迅速超越了Prosper,成为美国P2P 借贷市场的主要服务平台。
创新,不断地创新
Lending Club2008年之后采用的证券模式决定了其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创新业务。正因为Lending Club可以发放凭证,这相当于一种证券(债券),也就为二级交易市场提供了可能。
Lending Club的二级交易平台由FOLIOfnlai管理,为平台带来了流动性,并且不再局限于28个州的个人投资者开放业务,二级交易平台可以几乎对全美业务进行开放。投资者在二级交易平台桑建立了非常成功的投资组合,在每个时点上,都有大量的权证在售,确保了为交易平台上的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票据供给。
有了二级交易平台,Lending Club又成立了投资咨询公司LC Advisor,专门投资它的证券。LC Advisor从证券市场募资,然后投资Lending Club的项目。
2010年,LC Advisor成立,旗下两个基金均为通过信托持有,起初,最低的投资额度是10万美元,并且只对经认可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购买。2012年,基金受到欢迎,最低投资额度提高到50万美元。不过,虽然LC Advisor是Lending Club的全资子公司,但其旗下两只基金都没有参与到二级交易平台中。
除了上述业务,一些围绕LendingClub的基于平台进行数据分析的完整生态系统建立起来,为投资做出服务。主要有Nickel Steamroller、Lendstats、Peercube、Interest Radar。LendingClub 和Prosper平台本身也有其内部自动化投资工具,但通过第三方应用程序接口投资更好。
&Lending Club会逐渐推出新的信贷产品,可以成为客户不同人生阶段的帮手。这意味着他们将涉足学生贷款、汽车贷款、住房贷款、房屋净值信用以及小企业融资,Laplanche表示,他要转变银行模式,让资本在持有方和需求之间更高效便捷地流通,这是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最后,Peter Renon在《Lending Club简史》中写道。
每经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每经添升宝
每日经济新闻
Copyright (C) 2016 每日经济新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北京: 010-, 上海: 021-, 广州: 020-, 深圳: 9, 成都: 0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ending club简史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