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姜维穷尽一生北伐北伐失败,怎么会没有使用骆驼骑兵?

三国诸葛亮坚持北伐是否正确?_百度知道最近热播三国,我抽空看了几集,又对三国那段历史有了兴趣,里面有个一直使我疑惑的地方,就是诸葛亮为什么要一直伐魏,偶然看到后出师表,有点理解诸葛亮的想法。    
诸葛亮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也,“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诸葛亮也知道才弱敌强,但是如果不伐魏,也是苟延残喘,多存活几年而已,而且蜀国的目标不像吴国,只要安于一地就可以,他们的目标是恢复汉室江山,现在魏国才刚刚代汉不久,根基未稳,老百姓和士大夫,还有念汉之情,等魏国根基稳固,老百姓习惯了魏国的统治,恢复汉室就更没希望了。    
我一直认为诸葛亮是个专权的人,未必是个忠臣,但是看了后出师表,想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像这种明知道没希望的事,要是我的话,一是给自己想条后路,等以后蜀灭的时候,可以保住自己的家族:二是过一天算一天,好好享受享受,别颠簸受累了,但诸葛亮却不辞辛苦,随军奔波,“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要不是为了刘备的遗命,要不是因为诸葛亮是个忠臣,又怎么会这样,而这也足见,刘备也不是个虚情假意的出身可疑的假皇叔,否则他一个卖草鞋的,能赚的乱世中的一份家业,应该满足了,怎么还能得陇望蜀,总想光复汉室呢。    
还有在伐魏的理由里有一段: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分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    
蜀的人才太少了,人才凋敝,诸葛亮知道现在虽然不是伐魏的合适时机,却是伐魏的最后机会了。    后出师表其实很悲壮,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话绝不是空说说,虽然你未必对他的想法赞同,但是却可以理解他的一片苦心,可能,罗贯中正是感受到诸葛亮的这份苦心,才把他作为三国演义的第一男主角吧    当然我也知道后出师表的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不过即使如此也无妨,我觉得这篇很符合诸葛亮的心境,何况即使是杜撰的,也是诸葛恪杜撰的,和他同时代的亲戚,相比很能理解诸葛亮的心思吧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沙发自己坐,我文笔较差,不知会不会要人有点不知所云
  喜欢三国
  他想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的梦想,这种心情与智商无关,所以看起来有些不合理。实际上最合理的做法是要留给后人来完成此事。
  回楼上,可以理解为诸葛亮伐魏更多是政治上的意义,并不是也不可能真正剿灭魏国。伐魏是蜀国的国策,如果没有这个到后来的象征性政治主张,蜀国可能会亡的更早,也许会继续作为地方性政权存在下去,但是可以肯定不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一代蜀国外来政治人物的本意。
  喜欢读书、喜欢文史、喜欢时政、喜欢经济/音乐的朋友,欢迎加群讨论,谢谢!  群号:  
  三国还有一位大将魏延,其才能不在五虎将之下。只是一直被诸葛亮压着出不了头,诸葛亮死后还落了个莫须有的叛逆之罪。而且被演义严重丑化。可惜呀。虽如此,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的子午谷奇袭之计足以看出其统兵之才在诸葛亮之上。原因1,诸葛亮有20万大军,魏延只要5000兵,如果成功,那么中原可定,如果失败也无损大局。原因2,成功可能性大,当时魏掌兵的不是司马懿,且魏的重兵在庸凉等着诸葛亮出歧山,长安守备空虚。子午谷奇兵可一举平定长安,攻取洛阳。与诸葛亮形成内外夹攻之势,一举拿下中原。
三国演义只是小说而已,小说需要塑造人物的鲜明性格,所以有些东西肯定歪曲了。比如明明是刘备怒鞭督邮,但是为了不影响刘备的仁厚形象,就把这个事情安到张飞身上,比较符合张飞的性格了,呵呵。还有关羽温酒斩华雄,本来是孙坚的功劳。关于单刀赴会,本来是鲁肃的行为。所以停留在小说的角度深入讨论三国的问题没有意义,因为事情的面目改了。诸葛亮不停北伐这个事情本来就是虚的,只不过是罗贯中想要塑造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气节而已
  一直北伐,就一直掌握军队,才能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再安排亲信主持朝廷政务,方可大权独揽而不露痕迹,却为忠宦黄权道破,亮遂于君前怒而杀之,比之清时鳌拜逼康熙诛杀苏克萨哈有过之而无不及
  通俗点说就是积极防守
  诸葛亮要北伐,一来要排斥亲信,建立自己的威信因为他一直没有军功,缺乏在军中的势力〔赤壁大战是周瑜打的,攻打四川是法正的功劳,诸葛亮充其量就是促成了孙刘联盟〕。二是要抢壮丁,因为在三国里面,蜀国人口是最少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口是国力的象征。
  这个或许就是文革的流弊了,打破了偶像,搞 得 大家都一样卑鄙,甚至不相信世界上有忠义,三国诸位英雄能流芳千古,自然有道理,非现在群小所能理解。  楼上昆仑哨兵更不知所云,黄权是谁 ,忠宦又 是谁?
  诸葛亮看着呆瓜比较烦,所以要离开成都
      我在天涯杂谈上看帖子,看中篇小说很不方便,因为中间有很多人乱回帖,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灌水,这样有意思吗?这样只会影响我以及很多和我有相同爱好的人顺利的阅读连载的小说。然后无意中我看到了天涯的只看楼主功能,用了这个功能以后就可以把无聊的回帖屏蔽,看连载的中篇小说就很方便了。但是想使用这个功能需要开通天涯的百宝箱。天涯百宝箱的开通有要收费的,我不愿意花钱去开通,因为我的月收入实在有限,于是我决定开通免费的百宝箱,而天涯百宝箱功能的免费开通要300积分,而我的积分很少很少,不够300分,所以我要努力刷够300分,然后才能去免费开通天涯的百宝箱,然后就能很方便的看连载的小说了。于是我就开始去研究怎样才能更快的得到这300分。听很多人说发精品贴可以得到很多很多分,于是我决定去发贴,希望自己发的帖子能成为精品贴,那样我就有很多很多分,然后就可以免费的使用天涯的百宝箱功能了,我发了很多很多帖子,但是我发现我发的帖子除了我之外有人看没人顶,这样的话各位朋友也知道,它什么时候也成不了精品贴,而且有句话要提,每次发帖都要等半天审核才能发上去,很不方便,极不方便,所以我无奈的放弃了发帖,后来又听说顶一个帖子有3分可以赚,我很高兴,于是我选择了去顶贴,虽然顶一个贴3分,但是很简单,不需要审核什么,还可以顺便帮楼主把帖子顶上去,我粗略的算了算,如果假如我顶够了100个帖子的话,我就有…好像就有300分了,那时候就可以去免费开通百宝箱了,那时候就可以用只看楼主的功能了…最后终于实现了,我有了300分,我很高兴,很高兴地去开通了百宝箱,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免费的百宝箱是有时间限制的,过了一段时间就又没有免费的百宝箱可以用了,所以我得去想办法赚够300分,所以我要不停的顶贴,于是我把这段话复制下来,不停的粘贴,不停的顶贴,顺便帮楼主把帖子顶上去,虽然尽管即使有的时候由于我刷的太快,系统怀疑我在灌水,要我等45s之后再发,但是这完全没有打消我顶贴刷分的积极性,为了这3分,为了这300分,为了天涯的免费百宝箱功能,为了看连载帖方便,我决定了,等45s就顶一次,这样天涯的系统就不会怀疑我在灌水了,而且最后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在灌水…  
  现在中国的社会道德伦丧了,为什么总有人怀疑诸葛公的忠义,难道司马的奸诈才是正道???    
  如果他采取魏延的计谋,也许中原已定,可惜他对魏一直有偏见;如果上方谷不是天降大雨,也许他能在有生之年完成刘备遗志,可惜天意弄人…
  三国啊三国,很多人纠结啊,我也是,哈哈
  作者:kasso 回复日期: 12:47:14 
    他想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的梦想,这种心情与智商无关,所以看起来有些不合理。实际上最合理的做法是要留给后人来完成此事。    我不觉得诸葛亮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才这么做的,诸葛亮这样的人物不会做情商这么低的事。    我也不觉得诸葛亮出征时为了控制兵权,在外面对皇帝的控制会有些难,还不如在朝廷里看着皇上比较安全,前出师表里面对皇上嘱咐的话,听着虽然像长辈教训晚辈,不过我倒觉得诸葛亮是对朝廷的事不放心,毕竟刘禅那么年轻。
  一、复兴汉室的理想,只问过程,不问结果;  二、以攻为守
  三、士为知己者死;  四、魏国也不稳定,时机比较好;
  举个浅显的例子  解放初期的 大陆和台湾,一直保持和平状态就演化成了现在的局势  当时的蜀一样的局势,如果他不主动出击,从地域资源和人力资源来说,魏国恢复国力比蜀中开发国力的速度要快的的多,恐怕他死后,不是姜维九伐而是邓艾九伐了
  说起来,如果诸葛亮不北伐,会怎么样收场呢?    北伐半道上都能被刘禅召回,反复效忠……那要是不北伐,在朝廷里,这个权臣祸国的罪名就更坐实了吧    说起来,蜀汉第一代从刘备到各文臣,还都是实在人,大概是因为刘备就以“厚道”出名有关(当然了,政治家有个厚道的名声,和实际上是不是厚道人,还是有区别的,白门楼,一句话灭了吕布,长坂坡丢了成千百姓,都没看刘备厚道多少),所以刘备可以在所有不可以的理由中坚持攻吴给关羽报仇,所以诸葛亮在所有不允许中坚持6次北伐,不管他们两人真实的心理活动如何,至少在民间,他们维护了“厚道”的名声,所以才得了民心,所以才得以传诵至今……
  强化外部矛盾,减弱内部矛盾,避免内耗。蜀汉,在刘备活着的时候没有整合好荆州势力、益州势力以及刘备的自己的人马,刘禅不谈了,诸葛亮在这方面也远不及孙权,所以就只能北伐,给大家找点儿事儿干,否则闲下来内斗的话,蜀汉亡的更快。    而且,诸葛亮也远不是演义里描述的那种完人,他玩儿小心眼儿的地方多呢,想想魏延,想想李严。另外,蜀汉最后为何人才凋敝,是诸葛亮不善于培养人才,还是他根本就没打算培养人才?
  司马懿的智慧在于知道诸葛亮命不久矣,拖死他!!如果前期司马懿就把诸葛打败,他在魏国的地位会受到同朝人的排挤,也就没有后来的篡位!
  楼主想说什么啊?请表达清楚啊!
  只能说楼上(g26j05169)这厮一贯的逻辑不清,疯狗一般。。。。
  居然还有人以为魏延的子午谷计划高明,真是可笑,这明显是自取灭亡之计,即使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成功得到了长安,也只不过发展成两国在关中的大决战,而战胜的可能又是只有不到万分之一。用蜀汉全国的机动兵力赌博,赌赢了不过得到小半个雍州,三面受敌,陷入消耗战,赌输了就是灭国,这种计策,除了愣头青以及一些根本不懂军事为何物的人外,没什么人会采纳。据我所知后来从子午谷进军的,曹真司马懿伐蜀的时候走过,历时一月左右,结果根本没走过去,主动退回了,说明十分难以行走,如果魏延也是这种情况,由于他们只携带了十天粮草,大概要全军饿死在路上。后世司马勋和高迎祥也曾从子午谷进军关中,还没看到长安城就都全军覆没了。    刘备最强盛时期的兵力不过十二三万,经过关羽荆州军全军覆没,孟达东三郡叛降魏国,以及刘备伐吴全军覆没,全国所剩兵力绝不会超过五万。而刘备伐吴失败后四年诸葛亮就开始北伐,哪能有太多兵力去挥霍,第一次北伐所出动的也就三万人左右。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距离刘备败亡也不过11年,也不会有太多兵力,北伐出动四五万顶天了。这种国力下对魏国作战只能步步蚕食,一点点掠夺人口和地盘,消灭对方的兵力,而不是刚开始就大决战,而且还是对自己极度不利的情况下。想靠一次偷袭就灭掉魏国,可能吗?魏延此次偷袭最好的结果不过是得到长安,而长安对魏国来说,不过是个边城,如果魏国的都城在这里,或许稍有可取之处。    再说蜀国以步兵为主,魏国骑兵的数量很多,如果偷袭魏国,由于蜀道难行,蜀汉步兵又行动缓慢,粮草运送困难,而魏军行军极快,速度至少是蜀汉军的五倍(司马懿平定孟达的时候,一千多里路,司马懿从得到消息到击败孟达,只用了八天,如果是步兵,又携带粮草的话,光行军就要一月左右),基本不可能有什么效果。魏军从洛阳许昌出发到长安,不到一千里路,三四天就到了。就算夏侯懋真的弱智到不战而逃并且留下粮草,诸葛亮大军抛弃粮草不要后方急行军20天赶到长安,也是没用的,因为魏军早就到长安多时了。    到时候面对什么形势,魏延的几千兵被围在长安,几乎不可能守住,长安城如此之大,不是几千人能坚守的。诸葛亮的主力部队面对的前有从中原地区赶来的魏国精锐骑兵,后有雍州刺史郭淮的大军,以及稍后从西部凉州来的骑兵,自己又没有多少粮草,哪里有获胜的可能,只损失魏延的部队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严重点被雍凉两州的魏军抄了后路,断了粮道,不用打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要知道按照魏延的计划,诸葛亮急行军的时候是根本来不及打下沿途的要塞城堡的,雍凉的魏军巩固这些堡垒并且守住谷口的话,那蜀汉军真是走投入路了,粮草耗尽后,不用打就全军覆没了。    至于为什么诸葛亮急于北伐,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蜀汉的军政人才基本都是外来的,三分之后,人才已经不再自由流动,等外来的人才死得差不多后,蜀国基本就没有希望了,而留给这些人的时间,只有十几年。有人说可以培养人才,但百年树人,整个汉代400年,益州连一个杰出的军政人才都没出,没这个传统和底蕴,文学家经学家倒是有几个,但这些人在乱世没多大用处。三国的人才,绝大多数来自世家大族,而不是朝廷或某个势力培养,基本都是自荐或者举荐。这方面益州的世家大族和中原地区的相比,差太远了。    三国自己培养人才的,好像还是诸葛亮最为突出,他死后军事上的继任者王平和姜维,以及政治上的继任者蒋琬、费祎,都是他培养出来的,在当时都是不错的,可以和魏国最强者抗衡。但培养的人才基本不会有什么天才,诸葛亮无力回天,他们就更不用说了,他们能在诸葛亮死后还能维持蜀汉30年,已经不错了,要知道魏国的国力是蜀国的5-10倍。    
  作者:风雨vs无阻 回复日期: 15:02:02 
    司马懿的智慧在于知道诸葛亮命不久矣,拖死他!!如果前期司马懿就把诸葛打败,他在魏国的地位会受到同朝人的排挤,也就没有后来的篡位!  ------------------------------    司马懿坚守是因为他出战的话,是怎么都打不过的。司马懿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才出任这个方向的最高军事指挥官,结果他出击惨败,在诸葛亮缺粮退军的时候派军队追击,也惨败,还损失了张郃这员大将,所以第五次的时候他是说什么都不交战,但有战机的时候也是不放过的。    史书上记载他得到诸葛亮已经病死的消息,马上追击撤退的蜀军,结果蜀军回军,他以为诸葛亮没死,吓跑了,等得到诸葛亮已死的确切消息再次追击,已经赶不上了。说明他是很想歼灭蜀军主力的。后来他打的其他仗,都是干脆利落的,根本没有什么韬光养晦。至于什么篡位,你认为司马懿位居这个职务后才一两年,就有这个心思吗?那时候比他职务高权力大的还有不少,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再立大功掌握更大的权力。    唐太宗曾经评价过诸葛亮和司马懿对阵的情况,对司马懿的表现嘲讽了一番,评价为: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蜀国内部士族阶级与刘备、诸葛亮等外来集团之间的矛盾重重,诸葛亮不停北伐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蜀国内部士族阶级是希望刘蜀灭亡的
  作者:f8669553 回复日期: 16:16:24 
    蜀国内部士族阶级与刘备、诸葛亮等外来集团之间的矛盾重重,诸葛亮不停北伐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蜀国内部士族阶级是希望刘蜀灭亡的  ---------------------------    这是易中天的幼稚观点,实际上蜀国如果一统全国,他们的好处更多。只不过后来他们已经看不到希望,才力主投降,不过那时候诸葛亮已经死了29年了。    
  诸葛亮在北伐上一直属于战略骚扰,通过自己士兵的高素质积小胜为大胜。 实际上主战场一直在东线。 诸葛亮在军事上一直留这力,等着时局的变化。, 正如所料最后3家最早失掉政权的是魏国, 只不过由司马代魏的巨变中,东吴军事动作失败,西边姜维不堪大用,可怜武侯如果多活几年,不知道形势如何。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根据当时吴人张俨的说法,西线牵制的魏军数量恐怕在南线之上,因为这个地方的军队已经有把魏国后勤拖垮的可能。而南线好像经常是少量魏军就能把渡过长江北伐的吴军击溃,使其伤亡惨重。      “孔明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蜀汉之亡,实亡于氏族制度       最近各电视台在播放新版“三国”,众说纷纭,不去管它,我是由此想到此前网上流传许久的谬论“蜀汉之亡,亡于诸葛亮压制人才,导致蜀汉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此说实在是隔靴搔痒,完全没说到根子上,还恶意中伤贬低了诸葛亮。关于蜀汉之亡,就不得不说说士族制度:      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与之对应的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曹操与刘备几乎同时起兵剿灭黄巾起义,开始了各自的“创业”之路,但其后曹操几乎统一大半个北中国后开始南征荆州时,刘备还在疲于奔命寄人篱下,连块安身之地都没有。除了两人才能上有差别外,两人各自的家族背景有决定性的作用,刘备名义上是“皇族血脉”,实际上早已破落,靠编织贩卖草鞋为生,是真正的“草根”,而曹操家族虽说比不上袁绍“四世三公”那样显赫,但也是望族,曹操的爷爷曹腾是有较高地位的宦官,曹操的父亲曹嵩(曹腾养子)世袭了费亭侯的爵位。依靠曹腾的关系网,加上得体的待人处世,桓帝末年曹嵩就已官拜司隶校尉,到了灵帝即位,又升任大司农、大鸿胪,先后掌管国家的财政礼仪,位列九卿,位高权重。曹嵩并不是个清廉之人,多年为官,因权导利,曹家可谓富甲一方。东汉末年,朝中有花钱捐官的制度,曹嵩并没有满足于大鸿胪的职位,花去万金为自己捐了太尉一职。太尉居“三公”之首,曹嵩由此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高峰。有如此家族背景,曹操的仕途基本上是一帆风顺的,平定黄巾起义后曹操被封为“济南相”,而刘备仅授为“平原令”,可以说两人的起跑点差不多,但其助跑力却天悬地别。      三国中相比于其它两方,刘备可以说是典型的“草根”,白手起家成为一方霸主,追随刘备的大都是“草根”人物,比如关羽贩枣为生张飞是屠户,赵云也出身微未,追随刘备的孙乾、糜竹糜芳兄弟最多算得上是“小地主”,到了荆州以后得到诸葛亮、庞统、黄忠、马良等,这些人门第渐有提升,但算不上望族,否则诸葛亮一家也不会从山东老家跑到荆州投靠在刘表手下为官的叔父了。反观曹操除了自己家族外还借汉献帝网络了一大批名门望族,这些名门望族在政治上的能量是巨大的,比如袁绍一呼就能号召十八路诸候讨伐董卓,而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可以逼汉献帝“禅让”,司马一家又可以夺走曹家的帝位。      既然是名门望族,除了家族根基外,其家庭环境对后代的影响和教育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遗传的除了政治势力、财富外还有思想和文化,成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话虽然有错误的一面,但也有正确的一面。举例来说:毛泽东领导穷人打天下建立了新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出身工农家庭的“红五类”很吃香,出身“地富反坏右”黑五类家庭的人就很受歧视,但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很多人就有一种感觉:相对来说,出身“黑五类”家庭的人及其后代在社会上的混得好的占比还是高很多。怎么会是这么一种情况呢?值得深思。      再回来说蜀汉后期为何人才溃乏呢?我想这个家庭背景有很重要的联系,刘备自己出身卑微,手下的人大多也都出身草根,虽然到荆州以后及得到益州以后吸纳了不少“名士”,但数量较少而影响有限,早期就开始跟随刘备的大都是草根家族,从荆州带到益州和在益州本地得到的一些区域“士人”,其家族背景和影响力较低,这就好象省级名人的声望没法跟全国名人比一样,现在著名的博士生导师报考人数人满为患,而一些没啥名气的博士生导师门可罗雀。      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营销人员时常有一条“有广泛社会资源者优先考虑”就很聪明,可惜刘备和诸葛亮那时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导致蜀汉政权后期人才溃乏。     
  刘备和诸葛亮意识到了也没有什么作用,因为三国鼎立后基本没有了人才流动,而益州不出军政人才,荆州要好一些,可惜被关羽丢了。    蜀汉后期的军事人才,王平、姜维和夏侯霸在蜀汉众将中是才能最突出的,全是从魏国投降过来的。    五虎上将、诸葛亮、庞统、魏延等人,绝大多数籍贯是北方诸州,少量籍贯荆州,益州一个都没有。    
  蜀汉部队的中坚,是刘备十几年转战南北,苦心攒下来的一点家当,这些家当在夷陵送掉不少,已经所剩不多。刘璋暗弱,蜀中自来缺乏出产能征惯战将士的土壤,这些人一旦老去,意味着蜀汉军官团的断层,而且不像曹魏,将再也无法补充。从这个角度而言,时间依然不在蜀汉一边。所以蜀汉必须尽快利用军队还有战斗力时,在战争学习战争,培养自己的骨干。  这也是为何诸葛亮北伐完全没有贯彻隆中对时战略的主因,此时的战略目标最大目标是消耗曹魏,如果可能,相机夺取陇右,那里出产骏马,也出产良将锐卒。  理解了这个,也就能理解为何魏延屡次提出子午谷方略,均不被采纳,魏延的头脑还在幻想北进中原,忽视了蜀汉已经无力冒险的现实。而诸葛亮显然务实多了,他几乎每次运兵,都尽力因粮于敌,同时相机夺取人口和物资,靠着灵活的战术,尽量减少及方损失,消耗敌人,他虽然打着北伐的旗号,但是已经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不过是为蜀汉续命而已。  所以说,北伐前后的魏国和蜀国的态势通俗点说这样的,就是蜀汉选手和曹魏选手玩魔兽,曹魏有三个分基地采矿,蜀汉只有一个主基地,等到曹魏暴兵必然是一波流带走,但是好在蜀汉手里有一只满编部队。那么怎么办呢,只能开始骚扰,幸 好王牌选手诸葛亮微操不错,APM500+,每次都能不少死兵,把曹魏祸祸不轻,勉强把局面撑下去,到了刘禅接手,就直接打出了GG。  再再次,队友很坑爹。历来南北对峙,最好的态势,是南宋对金、元时期,保有淮河流域、荆襄和秦岭山地。所以守江必守淮,立国东南必据襄阳。但是蜀吴加起来,也达不到这种态势,而吴国虽然夺取了荆州,但是最重要的襄阳不在手,最重要的淮泗之地,因为自己陆战战五渣的水平,也夺不到,所以东吴虽然人口比蜀汉多,但是其战略态势却比蜀汉更危险。  我们常说长江天险,但其实这个天险是最不可恃的,何况曹魏与孙吴分据荆州,全有淮泗,等于长江天险,平分秋色,只要曹魏腾出手来,就是分分钟打爆东吴的节奏。这个角度而言,时间依然不在蜀汉这边。  北伐势在必行。
  @大将魏延 7楼
15:25   三国还有一位大将魏延,其才能不在五虎将之下。只是一直被诸葛亮压着出不了头,诸葛亮死后还落了个莫须有的叛逆之罪。而且被演义严重丑化。可惜呀。虽如此,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的子午谷奇袭之计足以看出其统兵之才在诸葛亮之上。原因1,诸葛亮有20万大军,魏延只要5000兵,如果成功,那么中原可定,如果失败也无损大局。原因2,成功可能性大,当时魏掌兵的不是司马懿,且魏的重兵在庸凉等着诸葛亮出歧山,长安守备空虚。子午谷奇兵可一举平定长安,攻取洛阳。与诸葛亮形成内外夹攻之势,一举拿下中原。 -----------------------------是啊,历史就是如此开人类社会发展的玩笑……  
  @春月山城 8楼
16:03    三国演义只是小说而已,小说需要塑造人物的鲜明性格,所以有些东西肯定歪曲了。比如明明是刘备怒鞭督邮,但是为了不影响刘备的仁厚形象,就把这个事情安到张飞身上,比较符合张飞的性格了,呵呵。还有关羽温酒斩华雄,本来是孙坚的功劳。关于单刀赴会,本来是鲁肃的行为。所以停留在小说的角度深入讨论三国的问题没有意义,因为事情的面目改了。诸葛亮不停北伐这个事情本来就是虚的,只不过是罗贯中想要塑造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气节而已 -----------------------------【正确,演义历史误导了大多数后来人的正确史观……】  
  当时的情况就是不停的征战,没什么值得怀疑的。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宋跟金对峙,是因为有合约。而三国是处在交战状态的。  自古北伐失败,除了自身兵力弱,缺水也是个重要原因。粮食可以带,水很难带。只能就地取材。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只能撤军。为何街亭那么重要?街亭古称街泉,一个泉字,对于西北地带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二次,诸葛亮再不敢走西北,而是往东走。但这一次魏有准备了。打了几仗无功而返,又只能撤军。  明帝北征在土木堡被俘,同样是因为大军缺水。
  汉以来,武将把持政治很常见,严重者会篡夺帝位。诸葛亮死太早,不然也说不定,儿子又一般般,但就算诸葛亮的子孙们有夺权篡位的想法,也来不及了,因为蜀灭得很早。不像司马家,有足够的时间布局,儿子又很得力。
  都是看演义的多。  三国时期只有两位军事家,一个是曹超,一个是邓艾。。。。。。  唉,不说了。
  这个很简单,只有不断北伐,才能死死的抓住军权.  否则,没有了军权的相权是不牢固的.  诸葛是刘备的托孤忠臣,在小皇帝长大后,不想交权只能不定的找不交权的理由,北伐就是最好的抓权手段.
  诸葛亮不行,比圣人伊尹、姜尚差得多,这差在气质上 ,六出祁山是钻牛角尖,一点权谋都没有,唉!差!
  可惜啊。。。。。。。。。。。。。哎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姜维穷尽一生北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