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犯错的后果游戏戏下载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S1期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网络游戏在中国青少年中广为流行,青少年犯罪与网络游戏直接关联的案件层出不穷。本文在例举犯罪案例和形势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指出网络游戏通过激发青少年的消极欲望给他们造成了各种不良影响。对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积极寻找一些克服网络游戏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C913.5【正文快照】:
网络游戏由来已久,最先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中流行,近年来传入我国,并迅速流行,成为青少年休闲娱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其中的一些暴力、色情成分也对不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近几年来,因网络游戏引发的各种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青少年犯罪占了绝大部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马秀梅;;[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檀雅斌;;[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李青山;姚健;;[J];才智;2011年31期
王宇;;[J];才智;2012年02期
迟欣阳;;[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胡善平;王鹏;;[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彭豪祥;;[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3期
李敏;岳玲梅;马文有;孟雪梅;;[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年04期
杨晓红;赵育红;;[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浩;李洁;;[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周厚兴;;[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张素兰;;[A];2011年河南省介入护理学术交流及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查明辉;[D];南开大学;2010年
周德钊;[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金洵;[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龙丽达;[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李樑;[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姚建龙;[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何建华;[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李季;[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张芝;[D];浙江大学;2008年
谭远宏;[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侯嫣;[D];湘潭大学;2010年
黄新;[D];湘潭大学;2010年
张晓炜;[D];湘潭大学;2010年
满娇玲;[D];苏州大学;2010年
贾东超;[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张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张艳春;[D];河南大学;2011年
武晓勇;[D];吉林大学;2011年
黄峰;[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李宗霖;[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春露;;[J];理论月刊;2006年S1期
张锡成;吴剑;;[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郑利平;田艳晖;;[J];法制与社会;2007年07期
陈俊;;[J];青年探索;2009年05期
蔡佳辰;秦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陈伟;;[J];福建法学;2009年03期
陈伟;;[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01期
熊伟;;[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年03期
穆金辉;李艳平;孔令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3期
何德功;;[J];百姓;200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鑫鑫;;[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皮勇;刘为国;;[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萬紹芬;;[A];少年刑事司法制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周后良;谢本珉;陈丽梅;;[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王淑华;;[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罗鹰;;[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陸伟聪;;[A];青少年违法及药物滥用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王志红;;[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潘小莉;;[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燕道成;[N];中国教育报;2010年
易凌珊;[N];通信信息报;2011年
黄奕;[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新华;[N];河南日报;2005年
马玉龙 慈安胜;[N];云南日报;2009年
武川县西乌兰不浪镇中学
王宏军;[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5年
徐文龙;[N];凉山日报(汉);2005年
孙福文;[N];威海日报;2006年
王小亮;[N];铜川日报;2008年
陶宏开,旅美学者,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戒网瘾第一人;[N];电脑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戴珅懿;[D];浙江大学;2012年
石焱;[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王萌;[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陈永奇;[D];山西大学;2006年
奚声慧;[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齐成喜;[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徐睿霞;[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姚涛;[D];浙江大学;2006年
赵炎;[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孔令曦;[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婧;[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拉巴;[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李木;[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刘艳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张思月;[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柴哲彬;[D];山西大学;2006年
吕建星;[D];吉林大学;2010年
李文繁;[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陈曲;[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祝鹏程;[D];北京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爱单机,爱游迅,爱生活!
搜索热词:
||||||||||||||||||||||||||||
||||||||||||||
||||||||||||||
|||||||||||||||||
大蛇丸动不动就脱皮、团藏的写轮眼,被恶心到了!
本该当主播年入百万,结果被送到杨教授那戒网瘾...
最低售价3799元,还可以当作一台高性能PC![详细]
最后的防线被攻破,但是有游戏可以玩吗?[详细]
48小时热门评论
纯粉丝向游戏,情景真实场景神还原。[详细]
神秘岛精神续作,还是那么烧脑。[详细]
单机游戏发布
热血格斗来袭
共同战斗抵抗巨人
暴力拯救未来世界
打造自己的赛车传奇
广袤太空等你探索
攀爬类星球冒险!
方块冒险拯救人类
庞大宇宙任你探索
魔力少女的送死之旅
打造你的废土天堂
类型:动作游戏
简单粗暴的地下城游戏,丰富的道具及关卡百玩不厌!
类型:手游PC版
英雄联盟火柴人版,快来看看你认识哪些英雄人物
即将上市游戏
单机游戏排行榜
类型:66984人在玩
类型:381648人在玩
类型:2521624人在玩
技能流畅,设计用心7.0
琴心剑魄今何在,留见星虹贯九天8.5
革新国战大作8.0
新游期待榜
新游期待榜
网游开测表
不删档测试
不删档测试
不删档测试
剩余:199/200
剩余:716/1000
剩余:80/100
剩余:235/305
剩余:1/1000
剩余:176/200
手游开测表
不删档内测
不删档内测
不删档内测
即将发布游戏
最新热门攻略
友情链接LINK(友链QQ: )
CopyRight2004年-年
游迅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沪ICP备号-9下载一些黑客软件搞恶作剧或恶意攻击别人有什么坏处_百度知道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是什么? - 王朝网络 -
分享&&&&&当前位置: &&&&&&&&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是什么?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是什么?上一篇下一篇字体: ||
| 來源: 互联网&&  现行刑诉法第八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乍一看此条内容并无不妥,且大家对此表述也习以为常。但是笔者认为,根据刑法理论中刑事责任的相关内容及现行刑法的规定,此条规定的内容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有必要明确一下“刑事责任”的内容。众所周知,在现代国家制度下,任何人实施了违反法律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违反了刑事法律就要承担刑事责任。刑事责任就是指,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针对犯罪行为及其他影响犯罪社会危害性程度的案件事实(包括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犯罪人应当承担而国家司法机关也应强制犯罪人接受的刑法上的否定评价(主要是刑罚处罚)。① 因此刑事责任是因实施了犯罪行为而产生的,即实施犯罪行为是刑事责任产生的前提,“无犯罪则无刑事责任”就是对这一问题的经典表述。从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刑事责任的“必然性”特征,或者说“刑事责任不可避免”原则。这就是,犯罪是刑事责任产生的法律事实根据,没有犯罪就不可能有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只要实施了犯罪,就不能不产生刑事责任——对于犯罪行为而言刑事责任是不可避免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因与果的必然联系。这一概念同时表明,犯罪产生刑事责任,对于犯罪人来说就是承担这一刑事责任,而对于国家来说就是追究这一刑事责任,这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两个对应的角度来理解,它们都是犯罪的必然结果。这一点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明确告诉我们,任何人实施了犯罪行为都必然承担刑事责任,国家也必然追究其刑事责任,以弥补和减轻由于犯罪造成的社会危害,这既是国家的权利,也是国家的义务,同时也是犯罪人的义务,否则无助于救济犯罪带来的侵害——而这是绝对的,也即不存在实施了犯罪行为而可以不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况。如果对实施某种行为,可以不承担、不追究刑事责任,那么该行为就不应该是刑法上规定的犯罪行为,否则刑法上规定该行为是犯罪就没有意义;不追究刑事责任意味着犯了罪等于没有犯罪,“这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将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2] 因此,明确宣示实施犯罪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刑事责任,才使刑事责任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才能杜绝某些人以为犯了罪有可能不承担刑事责任、不受追究的侥幸心理,才有助于达到刑法一般预防的最佳效果。  根据以上论述,在《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中“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的时候,不予立案”的表述中,使用“需要”二字就欠妥了。首先,就语词表达而言,“需要”是一种比较软性的表达,不能充分表明犯罪与刑事责任之间的一种无可争议的必然关系。其次,“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形成的言下之意是还存在“有犯罪事实但不需要追究”的情况,这无疑造成理解上的误导,因为本文前述已经表明不受追究的犯罪是不可能存在的。再次,“追究刑事责任”是从国家司法机关的角度上讲,而“承担刑事责任”是从犯罪人的角度而言,但都是指犯罪必然导致刑事责任的产生。产生了刑事责任就要有人承担,就要受追究,只是承担责任而无追究责任,这种承担没有意义,因为实际上是不承担责任,那也就意味着没有犯罪,这一点无疑是自相矛盾。因此只要认定有犯罪事实,就绝不存在需不需要承担责任或需不需要追究责任一个仿佛可以自由裁量的问题。犯罪行为必然导致承担刑事责任,有犯罪事实就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反之则必无刑事责任的承担和追究,故应把“需要”改为“应当”或“必须”,既表明了必然性又避免了错误的引申理解。或者将该部分表达简化为:“认为有犯罪事实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时候,不予立案”,因为有无犯罪事实就已经表明了有无刑事责任的承担和追究,以免语义重复。  如果说上面的问题还只是出在语词表达不当的方面上,那第八十六条中接下来的“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之规定的问题,就不仅限于语词表达不善了。刑事责任作为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是否必然导致受到刑罚的惩罚?答案是否定的。这里需要弄清楚“刑事责任”和“刑罚”之间的区别。刑事责任是以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为内容,其本身比较抽象,而具体表现出来就是刑事制裁措施,“刑事制裁措施是刑事责任基本的的外在表现形式”。① 刑事制裁措施的轻重程度直接决定于刑事责任的轻重程度,刑事责任越重的,刑事制裁措施也越重,刑事责任越轻的,刑事制裁措施也越轻。而刑罚只是刑事制裁措施中的一种,当然也是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实现刑事责任的形式。此外还有非刑罚的刑事制裁措施,同样也是刑事责任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非刑罚的刑事制裁措施要轻于刑罚措施,因此承担较轻的刑事责任时,是完全可能受到非刑罚的制裁措施的。而且,刑事制裁措施并不是负担刑事责任的唯一途径。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主要有两种,② 一是定罪判刑,二是定罪免刑。第一种定罪判刑,是确定有罪并判处刑罚,是最常见的一种处理刑事责任的方式。而第二种定罪免刑,则是在宣告被告人有罪的前提下,即存在刑事责任的基础上,由于考虑犯罪行为情节轻微而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另外给予非刑罚的处理措施的方式来解决此类情况下的刑事责任问题。现行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如果在作出有罪宣告后没有给予任何处分,就属于不通过刑事制裁措施而解决了刑事责任。免予刑事处罚仍然是有罪宣告,这与无罪不应当受到惩罚的无罪宣告性质是根本不同的。  因此,“无罪(不追究刑事责任)不应当受到刑罚”和“有罪(追究刑事责任)但不需要判处刑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刑诉法第八十六条中的“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就显然没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它混淆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和“不需要判处刑罚”这两个概念,同时也没有把“犯罪情节轻微”和“危害社会的行为情节轻微”区分清楚。根据《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只有“由于犯罪情节轻微而不需要判处刑罚(即可免除刑罚)的情形,而不存在”由于犯罪情节轻微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说法。无论情节轻重如何,只要构成犯罪,其相应的刑事责任是肯定要追究和承担的。如果是因为行为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情节轻微而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话,那是属于《刑法》第十三条的”但书“部分所规定的不构成犯罪的情形:”……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可见, 第《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的这部分规定,由于对刑法中的几个概念间的关系没有作出正确的区分,结果导致实体法上的概念在程序法的规定中出现逻辑上不清晰,乃至关系混乱。  刑事诉讼法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保障刑法的正确贯彻与运行,这必然要求程序法和实体法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大到立法意图、小到基本概念,都要保持必要的一致性和相互照应。像本文提出的第八十六条这样的问题,事实上在刑事诉讼法其他条文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这固然有实体法本身理论上的瑕疵问题,但更主要在于制定程序法时对实体法的研究工作还做得不够透彻。虽然这种条文瑕疵好像并没有给实际司法工作带来明显的影响,但就法律本身而言却有失其严谨性和规范性乃至科学性,对法律事实的影响是潜在的。俗话说“小处不可随便”,完善刑事立法和司法,也应该从这些小地方着手。(原载《社会科学研究——青年法学论坛2002》)相似文章&今日推荐&&&&幽默笑话百态军事探索娱乐女性健康旅游互联网··············&&  现行刑诉法第八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乍一看此条内容并无不妥,且大家对此表述也习以为常。但是笔者认为,根据刑法理论中刑事责任的相关内容及现行刑法的规定,此条规定的内容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有必要明确一下“刑事责任”的内容。众所周知,在现代国家制度下,任何人实施了违反法律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违反了刑事法律就要承担刑事责任。刑事责任就是指,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针对犯罪行为及其他影响犯罪社会危害性程度的案件事实(包括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犯罪人应当承担而国家司法机关也应强制犯罪人接受的刑法上的否定评价(主要是刑罚处罚)。① 因此刑事责任是因实施了犯罪行为而产生的,即实施犯罪行为是刑事责任产生的前提,“无犯罪则无刑事责任”就是对这一问题的经典表述。从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刑事责任的“必然性”特征,或者说“刑事责任不可避免”原则。这就是,犯罪是刑事责任产生的法律事实根据,没有犯罪就不可能有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只要实施了犯罪,就不能不产生刑事责任——对于犯罪行为而言刑事责任是不可避免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因与果的必然联系。这一概念同时表明,犯罪产生刑事责任,对于犯罪人来说就是承担这一刑事责任,而对于国家来说就是追究这一刑事责任,这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两个对应的角度来理解,它们都是犯罪的必然结果。这一点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明确告诉我们,任何人实施了犯罪行为都必然承担刑事责任,国家也必然追究其刑事责任,以弥补和减轻由于犯罪造成的社会危害,这既是国家的权利,也是国家的义务,同时也是犯罪人的义务,否则无助于救济犯罪带来的侵害——而这是绝对的,也即不存在实施了犯罪行为而可以不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况。如果对实施某种行为,可以不承担、不追究刑事责任,那么该行为就不应该是刑法上规定的犯罪行为,否则刑法上规定该行为是犯罪就没有意义;不追究刑事责任意味着犯了罪等于没有犯罪,“这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将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2] 因此,明确宣示实施犯罪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刑事责任,才使刑事责任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才能杜绝某些人以为犯了罪有可能不承担刑事责任、不受追究的侥幸心理,才有助于达到刑法一般预防的最佳效果。  根据以上论述,在《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中“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的时候,不予立案”的表述中,使用“需要”二字就欠妥了。首先,就语词表达而言,“需要”是一种比较软性的表达,不能充分表明犯罪与刑事责任之间的一种无可争议的必然关系。其次,“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形成的言下之意是还存在“有犯罪事实但不需要追究”的情况,这无疑造成理解上的误导,因为本文前述已经表明不受追究的犯罪是不可能存在的。再次,“追究刑事责任”是从国家司法机关的角度上讲,而“承担刑事责任”是从犯罪人的角度而言,但都是指犯罪必然导致刑事责任的产生。产生了刑事责任就要有人承担,就要受追究,只是承担责任而无追究责任,这种承担没有意义,因为实际上是不承担责任,那也就意味着没有犯罪,这一点无疑是自相矛盾。因此只要认定有犯罪事实,就绝不存在需不需要承担责任或需不需要追究责任一个仿佛可以自由裁量的问题。犯罪行为必然导致承担刑事责任,有犯罪事实就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反之则必无刑事责任的承担和追究,故应把“需要”改为“应当”或“必须”,既表明了必然性又避免了错误的引申理解。或者将该部分表达简化为:“认为有犯罪事实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时候,不予立案”,因为有无犯罪事实就已经表明了有无刑事责任的承担和追究,以免语义重复。  如果说上面的问题还只是出在语词表达不当的方面上,那第八十六条中接下来的“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之规定的问题,就不仅限于语词表达不善了。刑事责任作为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是否必然导致受到刑罚的惩罚?答案是否定的。这里需要弄清楚“刑事责任”和“刑罚”之间的区别。刑事责任是以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为内容,其本身比较抽象,而具体表现出来就是刑事制裁措施,“刑事制裁措施是刑事责任基本的的外在表现形式”。① 刑事制裁措施的轻重程度直接决定于刑事责任的轻重程度,刑事责任越重的,刑事制裁措施也越重,刑事责任越轻的,刑事制裁措施也越轻。而刑罚只是刑事制裁措施中的一种,当然也是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实现刑事责任的形式。此外还有非刑罚的刑事制裁措施,同样也是刑事责任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非刑罚的刑事制裁措施要轻于刑罚措施,因此承担较轻的刑事责任时,是完全可能受到非刑罚的制裁措施的。而且,刑事制裁措施并不是负担刑事责任的唯一途径。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主要有两种,② 一是定罪判刑,二是定罪免刑。第一种定罪判刑,是确定有罪并判处刑罚,是最常见的一种处理刑事责任的方式。而第二种定罪免刑,则是在宣告被告人有罪的前提下,即存在刑事责任的基础上,由于考虑犯罪行为情节轻微而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另外给予非刑罚的处理措施的方式来解决此类情况下的刑事责任问题。现行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如果在作出有罪宣告后没有给予任何处分,就属于不通过刑事制裁措施而解决了刑事责任。免予刑事处罚仍然是有罪宣告,这与无罪不应当受到惩罚的无罪宣告性质是根本不同的。  因此,“无罪(不追究刑事责任)不应当受到刑罚”和“有罪(追究刑事责任)但不需要判处刑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刑诉法第八十六条中的“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就显然没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它混淆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和“不需要判处刑罚”这两个概念,同时也没有把“犯罪情节轻微”和“危害社会的行为情节轻微”区分清楚。根据《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只有“由于犯罪情节轻微而不需要判处刑罚(即可免除刑罚)的情形,而不存在”由于犯罪情节轻微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说法。无论情节轻重如何,只要构成犯罪,其相应的刑事责任是肯定要追究和承担的。如果是因为行为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情节轻微而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话,那是属于《刑法》第十三条的”但书“部分所规定的不构成犯罪的情形:”……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可见, 第《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的这部分规定,由于对刑法中的几个概念间的关系没有作出正确的区分,结果导致实体法上的概念在程序法的规定中出现逻辑上不清晰,乃至关系混乱。  刑事诉讼法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保障刑法的正确贯彻与运行,这必然要求程序法和实体法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大到立法意图、小到基本概念,都要保持必要的一致性和相互照应。像本文提出的第八十六条这样的问题,事实上在刑事诉讼法其他条文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这固然有实体法本身理论上的瑕疵问题,但更主要在于制定程序法时对实体法的研究工作还做得不够透彻。虽然这种条文瑕疵好像并没有给实际司法工作带来明显的影响,但就法律本身而言却有失其严谨性和规范性乃至科学性,对法律事实的影响是潜在的。俗话说“小处不可随便”,完善刑事立法和司法,也应该从这些小地方着手。(原载《社会科学研究——青年法学论坛200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王朝网络无关。王朝网络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王朝美图& 07:42:10&&&&&&&转载本文&UBB代码&HTML代码复制到剪贴板...&更多内容··········&&&&频道精选&最新评论&&网友关注··········&&热点推荐&01&&02&&03&&04&&05&&06&&07&&08&&09&&&&王朝女性&&|&&|&&|&&|&&|&&|&&|&&|&&|&&|&&|&&|&王朝分栏&&|&&|&&|&&|&&|&&|&&|&&|&&|&&|&王朝编程&&|&&|&&|&&|&&|&&|&&|&&|&&|&&|&王朝导购&&|&&|&&|&&|&&|&&|&&|&&|&&|&&|&王朝其他&&|&&|&&|&&|&&|&&|&&&&2005-&&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证券欺诈犯罪后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