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超 优 惠 怎么分析都是错的呢?如何搞?

考试结束后,a:“考得如何?”b:“一团糟。”a:“踢球那么好,为什么考试就不行呢?”b:“踢球有人配合呀。”
公园的椅子上坐着一位老妇人,一个小孩子走过来。“婆婆,您的牙还行吗?”“已经不行了,都掉了。”于是小孩子拿出一包胡桃,说:“请您替我拿一拿,我去打球。”夜里,4岁的弗兰茨躺在床上。他请求母亲:“妈妈,给我一只苹果吧1“孩子,太晚了,苹果已经睡觉了。”“不,小的也许睡下了,大的肯定还没睡哩1小吉姆在一条轮船上当服务员。一天早上,他在轮船上送中饭时问道:“船长,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当然可以。小家伙。”船长注意到小吉姆激动的样子。“什么问题?”......
几个朋友凑在一起聊天,有人跟一刚结婚的哥们儿开玩笑说:“最近没看见你买酒啊?工资全都交给你老婆了吧1。这时另外一哥们儿苦笑道:“她老婆也就算是一个‘收费站’,我老婆,不只是‘收费站’,还是‘修理厂’呢。天天在家喊着要‘修理我’1
一位古板的老妇人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啤酒,呷一口后,她疑惑地抬起头。“奇怪1她小声地嘀咕,“这味道怎么跟我丈夫二十年来喝的药一模一样。”
丈夫:“我们结婚纪念日去哪儿呢?”妻子:“当然要去我没去过的地方1丈夫:“好啊,那咱去厨房过。”
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去年,我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工资、奖金等主营收入悉数上交,再由夫人回拨零用钱的收支两条线政策,其余副业收入纳入预算资金管理,向夫人打报告审批使用,在过去的一年中,由于我财经纪律做到了不截留挪用,不挤占乱花,不隐瞒收入,不设小金库,使夫人总揽大权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家庭收入管理规范,资金专项使用。
老农夫早年丧妻,经媒人介绍一名三十四、五岁的女子结婚,新婚之夜,老农夫怎么看新娘子都不象三十四、五岁的样子,于是忍不住开口问新娘子:“到底几岁?”起初新娘还不肯说,后来在是不住老农夫一直的询问,然后才幽幽地说:“人家其实四十七、八岁。”对于这个答案,老农夫还是半信半疑地说:“我们两人木已成舟,你不妨就说实话,到底几岁?”新娘不愿这个问题一直问个没完,因此说:“这样好了,我告诉你实话,你就别在追问了,我今年刚满五十五岁。”“五十五岁1老农夫虽感到吃惊,但还是有些不相信,不过已不好意思再问下去,老农夫看看时间,发现已不早了,便起身对新娘说:“我要去厨房一下。”......
去相亲,我和女孩感觉都不错!于是便邀请她去唱歌,我又叫了几个朋友,其中一个来的比较晚,来了就来到我身边说:你太没意思了,叫个小姐这么难看………
什么东西嘴里没有舌头?
&There&was&a&blonde&that&was&so&sick&of&blonde&jokes&she&died&her&hair&red.&The&jokes&stopped&and&she&felt&so&good,&she&took&a&ride&in&the&country&one&Saturday&afternoon.&While&on&this&ride,&she&noticed&a&flock&of&sheep&and&stopped&the&car&to&take&n......
&&&&There&is&this&guy&and&this&girl&and&they&want&to&have&sex.&So&they&go&to&the&girls&house&and&before&entering&the&girl&stops&the&guy&and&says."My&little&sister&sleeps&on&the&bottom&bunk&of&our&bunk&bed&and&I&do&not&want&her&to&know&what&we&are&doing,&so&when&I&say&`baloney`&it&means&push&harder,&and&when&I&say&`pastrami`&it&means&push&slower."&......
&&&&There&is&a&little&boy&and&a&little&girl&in&the&woods.&&The&littlegirl&asked&the&boy,&"What&is&a&penis?"The&boy&replied,&"I&don`t&know."&&At&that&time&he&hears&his&momcalling&him&for&lunch.&&He&goes&home&and&eats&his&lunch.&&Then&he......
1.What&the&fuck&is&going&on?(到底他妈的怎么回事?)&通常此话出于黑人之口,且口气最宜为疑惑,不解,愤怒等等。&若是白人则多数时候会说-What&the&hell&is&going&on?&意义相同而适用于更多场合。&说此话之人身份通常为上级,且相处较久。&不过如果你出差回家时看见老婆身边躺着个赤条条的陌生人,那它可就派上大用场了!&2.You&son&of&bitch!&(你个狗娘养的!)&令人意外的是,最爱说这句话的往往是女性。&......
"Doctor,&I&have&an&ear&ache."2000&B.C.&-&"Here,&eat&this&root."&1000&B.C.&-&"That&root&is&heathen,&say&this&prayer."&1850&A.D.&-&"That&prayer&is&superstition,&drink&this&potion."&1940&A.D.&-&"That&potion&is&snake&oil,&swallow&this&pill."&1985&A.D.&-&"That&pill&is&ineffective,&take&this&antibiotic."&......
&&&There&is&a&little&boy&and&a&little&girl&in&the&woods.&&The&littlegirl&asked&the&boy,&"What&is&a&penis?"The&boy&replied,&"I&don`t&know."&&At&that&time&he&hears&his&momcalling&him&for&lunch.&&He&goes&home&and&eats&his&lunch.&&Then&he......
There&is&this&guy&and&this&girl&and&they&want&to&have&sex.&So&they&go&to&the&girls&house&and&before&entering&the&girl&stops&the&guy&and&says."My&little&sister&sleeps&on&the&bottom&bunk&of&our&bunk&bed&and&I&do&not&want&her&to&know&what&we&are&doing,&so&when&I&say&`baloney`&it&means&push&harder,&and&when&I&say&`pastrami`&it&means&push&slower."&......
&&&&A&new&guy&in&town&walks&into&a&bar&and&reads&a&sign&that&hangs&over&the&bar:&FREE&BEER&FOR&THE&PERSON&WHO&CAN&PASS&THE&TEST!&So&the&guy&asks&the&bartender&what&the&test&is.Bartender:&"Well,&FIRST&you&have&to&drink&that&whole&gallon&of&pepper&tequila,&the&WHOLE&thing&at&once&AND,&you&can`t&make&a&face&while&doing&it.&SECOND,&there`s&a&`gator&out&back&with&a&sore&tooth...you&have&to&remove&it&with&your&bare&hands.&THIRD,&there`s&a&woman&up-stairs&who`s&never&had&an&orgasm.&You&gotta&make&things&right&for&her.......
when&i&was&a&freshman&in&our&university,one&day,our&new&teacher&want&us&to&say&sth&about&yourself&then&,a&student&standed&up,&and&said&"i&come&from&shandong&,and&i&want&to&learn&more&when&im&in&university,and&hope&good&,good&study&,day&,day&up.then&our&teacher&n......
your&funny&story&was&too&overdue.&i&used&to&hear&about&it&when&i&was&just&a&middle&school&student.&have&you&ever&heard&about&this&sentence:&"&we&brother&who&and&who"?
What&is&the&difference&between&a&man&and&E.T.?&E.T.&phoned&home
ZOL笑话大全有部分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娱乐资源如果没有特殊声明,一律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和盗用。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我的图书馆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要有对数据的整体把握能力和计算能力。分别要计算纳钱代役的情况和亲身服役的情况:纳钱代役的情况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的原因(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解答第三问要注意从多角度思考
古老的杭州拱宸桥
扬州瘦西湖
1.阅读下列材料:以下材料选自《中国新闻网》(11分)
一本十分罕见的清代地图集近日在湖南被发现。这本名为《广舆记》的地图集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一六八六年)由湖南平江人蔡九霞木刻的。《广舆记》共收集十九幅地图,即当时的十八省图加一全国图。“广舆”即广阔的疆域,就是全国之意。该书长二十八厘米、宽二十厘米,用毛边纸木印线装,里面的标记有几十种之多,不仅有行政区划,连地形地貌也标注得十分清楚,在这本地图集里,台湾的全部版图清楚地刻印在《福建全图》里。
&&&&&&&&&&&&&&&&
(说明:右边地图1749出版于德国柏林(Bellin ))
请根据所学习知识回答:
(1)说说台湾被割占、回归祖国和再次分裂的过程。
甲午战争战败(《马关条约》)后,台湾被日本割占;二战结束后台湾回归祖国;大陆解放是国民党撤退到台湾造成分裂。(3分)
(2)针对上述材料有以下2条评论,分别作一简要分析。
①中新网:专家指出,《广舆记》很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对台湾版图标记最详尽的木刻地图版本。它清楚地表明,清康熙年间,台湾早已在中国的版图以内。
我们已有清朝的文献地图证明台湾早已在中国的版图以内。(2分)
②日本政论月刊《诸君》论文:台湾正名运动是“以和平的方法强调台湾的独立性与台湾有权利参加国际社会的运动”。
日本右翼势力还在支持“台独”活动。(2分)
(3)说明第二张地图的意义
意义:当时西方的地图已经把台湾画在中国版图内。(2分)
2.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所著,苏世军、周宇翻译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书中,我国古代有七人入选(右图)。请回答:
(1)从以上七人中选择你最了解的一个或一组人物,谈谈其入选《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理由。(5分)
可以任选一个(如秦始皇)根据其作为谈历史功绩;也可选择一组(如孔子、老子、孟子在思想领域的成就;秦始皇、隋文帝、成吉思汗的制度创新;蔡伦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就其某一方面的共性谈其历史作用。
(2)从以上七人中,你能看出作者选择的标准是什么?(2分)依据此标准,如果让你从中国古代史中再选择一位历史人物填入表中空白处,你会选择谁?简要说明理由。(5分)&
其标准是不仅对中国而且是对世界的影响最大。政治类:如商鞅、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康熙等;思想类:如韩非子等;科技类:如张衡、毕升、沈括等;文学类:如屈原等。
80年代前状况
80年代末状况
土纱每公斤价6两白银,洋纱仅3两多
家庭纺织业发达
“百里不闻机声”
茶叶每公斤700文
茶叶每公斤640文
桂皮每50公斤白银7—8两
桂皮每50公斤白银8—9钱
民族资本主义
27250(厂平均100人)
⑴材料一说明什么问题?(2分)
⑵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可看出中国的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有何特点?试加以简要说明。(6分)
4.阅读下列材料:(14分)
1923年,经历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大半历程的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写道:“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地,试看这五十年的美国如何?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这五十年的俄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苦乐不等,……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⑴ 你是否同意梁启超的观点?(1分)
⑵ 你认为梁启超提出上述观点的意图何在?(2分)
中国还需要改革;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⑶ 请你选取文中提及的2-3个国家,联系中外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选题1分,观点4分,史实4分,文字2分)
注意: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要泛泛而谈。联系中外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评分标准说明:
(一)题目:1分。内容和观点有创意,可加1分,但总分不得超过30分。
(二)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方面:(具体内容略)8分-0分
⑴“这个五十年”(1870年代-1920年代)中国取得的重大进化;
⑵ 与同一时期的文中提及的其它国家相比,中国“惭愧无地”的方面;
⑶ 列举文中提及的2-3个国家的“一日千里”的有关史实;
⑷ 造成中外差距的主要原因。
(三)论证逻辑文字表述方面:2分-0分
6、张学良将军的“苦闷”。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1936年1月张学良对青年人说:“青年人何以无出路,还不是由于你的国家太弱了吗?整个国家的苦闷与无出路,是高于你个人问题的几千万倍……只有解决国家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 ——《张学良文集》第Ⅰ集
蒋介石西安督战,张学良、杨虎城与其合影&&&&&&&&&&&&&& 西安事变报导
材料三:近年来有两封写于1946年,又尘封了五十多年的密信公之与众:
其一为 《张学良致周恩来》:别来十年,时为想念,(兄)当有同感。现日寇已经驱出,实(为)最快心之事。尔来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愿天相(助),早成佳果,此良所视想(者)也。近日友人惨死,数难闻之,为之一痛,只心吊而已。良一切尚好,勿念,余不尽一。&&&&&&&&&&&&&&&&&&&&&&& 弟良四月十九日
其二为 《周恩来复张学良》:“为国珍重,善自养心;前途有望,后会可期。”
(1)阅读材料一,分析当时张学良将军有什么“苦闷”?(2分)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亡,张学良将军被人们称为“不抵抗将军”。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国家问题”的?(2分)
日本侵略步步加深,中华民族危机。
(3)观察材料二的图片指出张学良所指“别来十年”中十年前发生的事情?(2分)当时张学良和周恩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行过重大的合作,结果如何?。(4分)
1936年,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举行“兵谏”(兵变),扣押了蒋介石。
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谈判,蒋介石答应抗日后被释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张学良在信中所说的“尔来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指的是什么事?(1分)此事结果如何?(2分)
周恩来辅助毛泽东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签署协定,防止内战。
虽然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最后,国民党发动内战。
(5)周恩来在信中写道“前途有望,后会可期”。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愿望?(1分)
在解放后相见。
7.阅读下列材料:(22分)
图一:北伐战争形式图(下图)
图二:红军长征示意图(下图)
图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下图)
请回答:(1)图1中,中国革命处于什么时期,(1分)革命的区域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1分)说明转移的背景和重要的革命成果。(4分)
国民大革命时期,革命中心区域由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背景: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兴起;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进行北伐战争,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图2中,中国革命处于什么时期,(1分)中国的革命中心区域又发生了怎样的转移,(1分)转移有何意义? (3分)
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革命中心区域从南方到西北。
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中共和红军的精华,构成了以后抗战和解放战争的主干;宣传了中央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3)江西被称为红色的土地,这里有三大摇篮,即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革命和共和国的摇篮。请分别指出三大摇篮分别在何地。(3分)结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从革命力量、思想理论、军事斗争、政权建设等方面说明江西成为红色土地的有利因素。(4分)
分别是南昌、井冈山、瑞金
有利因素:①大革命时期这里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壮大;②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⑧南昌起义,“反围剿”等武装斗争的开展;④井冈山、湘赣、湘鄂赣、闽浙赣、中央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及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
(4)图3中,中国革命处于什么历史时期,(1分)这时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中心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有什么历史意义? (2分)
解放战争时期。由内线打到外线去。是蒋介石反动政权近20年统治走向灭亡的转折点。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在重庆召开的庆祝会上有人出了这样一个灯谜:谜面为“抗战胜利”,谜底是打中国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结果出现了四种答案:一曰屈原(代表美国美国),二曰苏武,三曰蒋干,四曰共工,这四个人名都隐含着猜谜者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不同解释。(注:苏武西汉人,出使匈奴被拘十九年,始终不屈,后归汉;蒋干,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企图盗窃情报反而中计;共工,神话人物,怒触不周山使天崩地裂。)
⑴ 如果你是当时的猜谜人,你会选中谁?(1分)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4分)
共工:中共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战略;开辟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抗日主战场,承担了一半以上的侵华日军的压力;牵制了日军兵力,使国民党正面战场得以坚持下来。
共工的另一种:中国抗战的胜利首先是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结果。抗日战争是争取民族生存权利的战争,面对强敌人侵,敌后战场、正面战场相互支持配合缺一不可,因此,抗战的胜利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的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屈原:美国是盟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对中国提供了援助;制止蒋介石反共行为,维持了中国的统一战线;在太平洋战争中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与中、英先后发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彻底摧毁了日本法西斯的军心,直接导致了日本的投降。
苏武:苏联是盟国中的强国;对中国抗战提供了援助;出兵中国东北,摧毁了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蒋干:蒋介石代表的国民政府统帅了中国军队,领导了中国的抗战;与英美先后发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从国际法方面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国民党军队承担了正面战场的血战,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4分)
⑵ 联系相关史实,请指出另外三种答案的合理之处。(6分)
(见上问)
9.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1949年到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
材料二:到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材料三:1954年,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使命和流通历程。
⑴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导致图中粮食生产在1952你和1960年发生两次变化的原因。(5分)
1952年增加:政权巩固;土地改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1960年下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及“反右倾”斗争等“左”倾错误;自然灾害。
⑵材料二中提到1977年的粮食情况,请思考:除去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之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有哪些。(6分)
原因:文革对经济的破坏难以在短期内恢复;人民公社、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积极性;党中央领导人坚持“左”的错误,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
⑶ 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2分)
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10.欧洲的重新崛起。阅读以下材料:(14分)
材料一: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适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 ——苏兹贝格:《七大洲四十年》
材料二:1951年———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7年———上述6国在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1987年———欧共体签订在1992年底前成立单一市场的条约。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着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2002年1月———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在欧盟12国流通。
2003年5月1日,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5个。——《欧洲一体化进程大事记》
材料三:欧洲国家痛定思痛,为免遭战祸而联合起来,成立欧洲合众国;届时国与国的界限将大大减少,不受限制的旅行将成为可能,欧洲经济将成为一个整体,作为现代国家和文明之母的欧洲将再现辉煌。&&&&&&&& ——《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的演讲(1946年)》
(1)请举20世纪欧洲国家之间相互对抗的具体史实一例,并分析它导致了什么影响。(2分)
“一战”和“二战”的爆发;欧洲的衰落(言之成理即可)
(2)戴高乐总统对记者的谈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1分)为实现上述思想,欧洲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欧洲联合;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欧盟等(任意2个)
(3)根据二归纳欧洲一体化进程表现出哪些特点?(4分)
持续时间长(半个多世纪)。范围广(从少数国家扩展到大半个欧洲)。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拥有共同的组织和货币。
(4)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一进程的初衷和对世界的影响。(4分)
初衷:二战结束后,为防止类似的战争。
对世界的影响:加强了欧洲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例说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技巧
一、前后颠倒,节省时间。做题时,先不看前面的材料,而是先看后面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带着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去阅读材料,从而避免了走马观花、漫无目的地阅读材料。从而既节省了时间,又容易使答案找到。甚至有些材料解析题,根本不用看材料就可以直接回答。
&例1.阅读下列材料:
&(1)材料一中的启蒙思想家们为什么说欧洲封建制度是漫长的黑夜?这个“漫长的黑夜”是什么?什么是“理性的阳光”?又是怎样驱散这“漫长的黑夜”的?
(2)材料二中伏尔泰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应该怎样评价?
(3)材料三中孟德斯鸠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主张,他的这一思想有何历史影响?
(4)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
在本题中,有四个小题,为了提高做题效果,就应先看设计的问题。第(1)问甚至不看材料就可看出出答案。
&二、融会贯通,寻找提示。一个材料解析题的几则材料,往往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或一事件而设计的。它们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上下材料之间,常起到一种相互补充、相互说明和解释的作用。甚至材料的出处,都可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依据材料三设计的题目不会做,但读到材料四时,疑团就豁然开朗。因此,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一材料,而要对几则材料融会贯通起来,能够善于发现材料之间的相互提示性的语言或字词。再者,比如叫回答某某事件的原因时,象材料中的“于是、因为、由此、因此、由此可见”等等都是对答案的提示,希望能够认真寻找。
&例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明当时的美国遇到了什么问题?
罗斯福总统在材料二中所说的“旧民主秩序的新的运用”的“新”指的是什么?
材料一本身的内容并没有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答案,反而是材料的出处“罗斯福总统演说(1933年)”让我们一下就可得出答案。
材料二本身也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但一个“新”字就可以给我们一个联想到:罗斯福新政“新”在什么地方?相对于胡佛总统的自由放任政策,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新就是因为他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即使我们理解不出答案,“新”字也给了我们一个提示作用,也可以套用罗斯福新政的“新”。答案就是国家干预经济。
&三、瞻前顾后,区分不同。一般的材料解析题都设计了个左右的小问题。并且每问之间往往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有些问题貌似而实不同。因此,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做到第四题时,才发现第三题做错了,于是大呼上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下笔答题之前,一定要把题目审清看透,找到各问题之间的异同点,理清思路,然后再回答。
&例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决定建立经济特区的主要原因。
(2)当时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社会条件有哪些?
(3)深圳等第一批经济特区建立在哪两个省区?为什么?
(4)第一批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有什么意义?
&本题中,第(1)和(2)问就非常相似,如果不仔细分析就可能混淆。其实答案是不一样的。从答案上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
&答案:(1)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打破封闭状态,以经济特区为窗口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2)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形势好转。
再如材料题一中,四个小问题设计的可谓是环环相扣,有些题目之间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如第(2)中的“应如何评价?”,第(3)问中的“他的这一思想有何历史影响?”,第(4)问中的“谈谈你的认识?”如果不仔细审题,就会答错
&四、分清“依据”,回答切题。不少材料解析题,都设计了这样的问答题:请依据什么什么来回答问题。但不少学生不看依据什么,就跟着感觉走,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并且非常自信。但等到一对答案,才知道错“因”何在。因为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材料来回答,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所学知识来回答,而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来回答,那么答案一般都在材料当中;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所学知识来回答,那么答案一般都在课本之中;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那么就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材料和课本结合起来。否则,答题就给人一种离题万里的感觉。如下题:
&例4.阅读下列材料:
(1)从材料一看出该条约规定了哪些基本内容?这些内容表明了欧共体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欧共体的发展有什么变化趋势?其基本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说出欧共体的前身和后身分别是什么组织?
(4)简介欧共体在世界经济政治的地位。
&答案:(1)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统一货币和货币兑换率;设立欧洲中央银行等。基本性质是一个经济货币联盟单位。(2)呈现出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的变化趋势;基本性质是由经济货币联盟发展为政治社会联盟。(3)前身是欧洲煤钢共同体;后身是欧洲联盟。(4)经济上,欧盟(欧共体)与美国、日本并立为世界经济三强,其实力是任何人所不能忽视的;政治上,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今天,欧盟对世界政治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答案上可以看出,第(1)问的答案基本上都能从材料中找到答案。(如果我们按照所学知识或依据教材答案就可能不得分)。就是欧共体的基本性质也可以从内容中找出来。“条约,进一步阐明了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的主张”。第(2)、(3)也可以从材料中概括出来。而第(4)问简介欧共体在世界经济政治的地位就必须依据所学知识来回答。
&五、巧用原理,回答问题。不少材料解析题的最后一问都这样设计:“从以上材料当中,你得出什么认识?或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或有什么启示?”这些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题目,答案往往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总结。而这些规律性的总结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有利的一向基本内容。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巧妙地借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一些内容来回答。如这类题的有些答案就是“以上材料说明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通过阅读以上材料,使我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同它相适应;不同的文化反映不同的经济基础”。如下题:
例5.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从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的变化中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启示: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实际国情出发,要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地、高速地发展
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探究
探究1.高度关注说法绝对的词语
我们做选择题的时候,会发现选项中许多说法的表述过于绝对,绝对的说法值得关注,这类题目有时直接以“全部”“都”“完全”“根本”“彻底”等字眼出现,有时改头换面隐蔽出现,如“无处”“一律”、“立即”“致命”等,在做题时,找出这些字眼儿,是我们破解题目的关键。
【例1】唐朝时,回纥首领请开“参天可汗道”,政府应允。关于这条道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开通于唐太宗时期&&&&&&&&&&&&&&&& B.是唐代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的见证
C.为地区间的商旅活动提供了方便&&&& D.回纥部众立即由此迁徙到了中原地区
解析:首先通读四个选项,关注各选项中有无说法绝对的词语。我们会发现D项中有一个“立即”,这就是说法过于绝对的表述,只不过是以改头换面的形式隐蔽出现的。7世纪初,回纥生活在色愣格河一带,受突厥压迫,后归附唐朝,接受册封,安史之乱期间曾出兵助唐平叛。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其政权瓦解,回鹘人这时才被迫进行大迁徙。而这条大道开通于唐太宗时期,故“立即”明显错误,而且回鹘人主要是向西迁徙,不是中原地区。结合相关知识,其他各项均正确。故选D。
【例2】(原创题)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司农寺拟定募役法,开封府界试行,同年十月颁布全国实施。募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有利于保障农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B.北宋已出现了“纳钱代役”现象
C.王安石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D.募役法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解析:首先通读四个选项,关注各选项中有无说法绝对的词语。我们会发现C项中有一个“根本”,说法过于绝对。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王安石变法并没有完全推行下去,宋神宗死后,新法很快被废除,虽有一些保留了下来,但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由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BD均正确,故选C。
【例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英签订了《天津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今后的各式公文中,涉及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时都不能使用“夷”字。这表明清政府()&&
A.平等的外交观念已经彻底形成&& &&&&&B.“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了崇拜心理&&&&&&&&& D.开始完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解析:此题选项中有多处表述过于绝对,只要我们稍加分析便可排除。A项中的“已经”和“彻底”明显与材料内容不相符,不能使用“夷”字,是清政府迫于压力被迫做出的决定,中国近代平等的外交观念刚刚有所转变。而D项中的“完全”一词也说法过于绝对,此时的中国只是开始接受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占主导。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B。
【例4】<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 Month="10" Year="年10月1日上午10时,党和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国庆大阅兵。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关于60年前的10月1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党和政府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已经召开& ③当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 ④毛泽东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举行,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今日成立了”,随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大游行,故①④正确。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是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故②正确。③中的“全部”表述有误,此时中国华南、西南诸多地区依然没有解放。故答案为B。
【例5】北京时间2009年10月3日凌晨,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郑重宣布里约热内卢成为了2016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巴西代表团一片欢腾,巴西总统卢拉和球王贝利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这是南美地区首次承办奥运会,也是继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后第二次圣火降临拉美,这也是拉美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见证。而近代的拉美,却是列强奴役和剥削的对象,以下关于拉美独立运动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①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使拉美地区彻底获得独立&& ②拉美独立运动都是由白人领导的
③独立后的拉美各国全部建立了共和国&&&&&&&& ④北美独立斗争鼓舞推动了拉美独立运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 & &&&&C.④& &&&&&&&&D.②④
解析:首先通读四个肢项,关注各项中有无说法绝对的词语。①中有“彻底”, ②中有“都” ③中有“全部”。 拉美独立运动后,虽然推翻了葡萄牙、西班牙的封建殖民统治,但其新独立的国家很快又成为了依附于英美的半殖民地国家,故“彻底”说法不妥,排除①。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有黑人,如海地的杜桑·卢维杜尔,有白人,如墨西哥的伊达尔哥;还有很多土著人等,排除②。当时的拉美大都建立了共和国,但也有个别国家比如巴西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政权,排除③。北美独立运动发生于1775~1783年,拉美独立运动发生在后,并受到了北美独立运动的鼓舞和推动,所以④正确。答案为C。
【例6】有人认为,“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了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粮食问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 在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
B.完全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束缚&&&&&&
D.明显增强了苏联的经济力量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重点关注A、B,其中含有说法绝对的词语,这有可能成为解题的突破口。由“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粮食问题”“ 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可知A、B错误,分别错在“彻底冲破”和“完全抛弃”。D在材料中没反映,且说法有误,可排除。故答案为C。
针对性训练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写到,“汉帝国繁荣了四个世纪……在帝国西面,中国探险队穿过中亚,与印度西北部的贵霜帝国建立了联系,从而大大增加了取道丝绸之路的贸易量。”秦汉时期的中国已经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A.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中国&&&&&
B.丝绸和养蚕缫丝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
C.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从水路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
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2.唐朝是一个开放的王朝,在长安和洛阳随处可见穿胡服,戴胡帽的中原人,而妇女尤喜欢穿男装,女装盛行袒胸、窄袖的款式。这些史实反映了唐朝时期()&
A.少数民族人数在长安和洛阳占多数&&& B.妇女与男子的社会地位已经彻底平等
C.少数民族服装完全取代了汉族服装&&&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3.据相关资料记载,1837年7月至1838年6月,中国从英国的进口总值是560万英镑,其中鸦片占60%。中国对英国的输出总值是310万英镑。对这种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是英国对华贸易的主要商品&&&&& B.英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
C.英国在正常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 D.中国完全成为英国工业品的倾销市场
4.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的学术大师,都曾经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主张“尊孔”,而陈独秀却“力排孔教”,他们的观点主张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目的性,这就是()&&&&&&&&
A.否定守旧思想推进社会变革&&&&&&&& B.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C.确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D.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5.<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0" Month="10" Year="年10月20日,日本多名政坛人物到了具争议性的靖国神社参拜;不过,首相鸠山由纪夫和其内阁成员并没有出席。鸠山由纪夫坚称不会参拜靖国神社,也不会允许阁僚去参拜,并且提议建造非神社战争纪念碑。以上材料表明()&&&&&&&
①日本全体国人对侵略战争历史进行了深刻反省
②日本部分领导人意识到正确对待侵略历史的重要性
③鸠山首相这种认识有利于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
④日本和周边亚洲国家的矛盾得到彻底解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6.<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4" Month="10" Year="年10月4日,出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平壤大剧场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一道观看了朝版歌剧《红楼梦》。朝版《红楼梦》在编排过程中得到了中方的支持和协助,是中朝交流与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中朝友谊源远流长,下列关于中朝关系说法有误的是()
A.汉朝时朝鲜半岛上的辰韩因其文化习俗与秦相似,故称秦韩&& & &&&&&&&
B.隋唐时朝鲜半岛有大量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
C.1950年夏,朝鲜内战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即开赴朝鲜&&
D.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中国曾积极支持朝鲜政府
7.1961年3月以后,中国很多地方的人民公社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农村集市贸易,鼓励养猪和进行其他家庭副业,停办了公共食堂等。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彻底解决人民公社问题&&&&&&&&&&&&& B.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为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做铺垫&&&&&&&&& D.准备实行市场经济
8.《权利法案》第4条规定:“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的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皆为非法。”这充分说明()&&
A.国王失去了任何权力&&&&&&&&&&&&&&&&&&&&&& B.议会与国王相互制约
C.国王从此再也不可能征税&&&&&&&&&&&&&&&&&& D.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
9.“如果说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掀倒了斯图亚特王朝这棵枯朽大树的话,那么工业革命则将它连根拔起。”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B.工业革命彻底消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C.工业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
D.工业革命摧毁了封建统治基础
10.小军是某中学的学生,他迷恋于网络,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他自有一番道理。你认为他的下列哪一观点是错误的()
A.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
B.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C.网络从根本上否定了学校教育&&&&&
D.引起工作方式的重大革命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 《后汉书》记载了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达东汉,A正确;秦汉时期中国领先世界,输出品主要是丝绸和先进的技术,B正确;汉武帝时,开辟了 “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C正确。D项“直接”一词我们应高度关注。当时中亚、西亚的各民族,特别是阿拉伯人,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和欧洲之间进行转手贸易,大获其利;东汉时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但行至波斯湾受阻,于是大秦与中国通过海上间接贸易。所以中国与亚洲国家实现了直接交往,而与欧洲则是间接交往,至于与非洲的交往,目前尚无史料记载。
2.D& 服饰的多样化以及少数民族服饰备受中原人欢迎,说明当时社会风气开放,民族关系融洽,但并不能表明少数民族在长安和洛阳占多数,排除A。唐代妇女地位较高,这是和中国古代其他王朝相比较而言,特别是两宋以后,但并不能说明男女地位已经彻底平等,排除B。中原地区汉族服饰依然占主导,从某种程度上少数民族服饰是一种点缀和修饰品,少数民族服装不可能完全取代汉族服装,排除C。答案为D。
3.D& D项中“完全”表述不当,这时的中国还没有被迫开放,鸦片战争后,才逐渐成为。
4.A& 不管是康有为尊孔还是陈独秀排孔,都是要否定封建思想,主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但康有为没有“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利用其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打着孔子的旗号实行君主立宪,排除B和C;陈独秀排孔与维新变法无关,排除D。
5. B& ①中“全体”说法不妥,材料中明显有很多政要参拜靖国神社,而且日本国内还有很多右翼势力,排除①。④中“彻底”表述不妥,当前日本与周边亚洲各国之间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一些战争遗留问题,排除④。由材料,②③明显正确。
6.C& C选项中“立即”应首先关注。1950年夏朝鲜战争爆发,随后美国打着联合国的名义以武力干涉朝鲜内部事务,同时美军飞机还侵入中国东北地区进行轰炸,并把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朝鲜局势危急,而且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援助,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应邀入朝作战,保家卫国。所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几个月,不能说“立即”。根据相关知识其他各项明显正确。
7. B& A项中 “彻底”说法不妥,面对1959开始的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先后提出了“八字方针”、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等,以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并没有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废除,所以不可能彻底解决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排除A。此时党中央还没有意识到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和D。
8.D& A项“任何”与B项“再也不可能”,说法太绝对,只要符合宪法,议会授权,国王还会有一定权力,也有可能征税;从材料中不难发现,国王受议会制约。
9.D& A项和C项的表述明显与史实不符,B项中“彻底”说法过于绝对,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形成也需要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所以工业革命后不可能把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切因素都铲除掉。
10.C& 网络与学校教育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二者也可以有机的结合,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学校都把计算机和网络引入校园,二者的紧密结合促使教育和网络都取得了新的发展。学校教育要重视网络的重要作用,网络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教育。
探究2. 巧妙利用变量与不变量概念
变量与不变量原本是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中的基本常识,而有些历史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政策性变动和共性、特殊性的原因类选择题,很多情况下我们巧妙利用变量与不变量概念来进行区分和解释,问题便会一目了然。
【例1】甲午战后,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列强的武装侵略&&&&&&&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D.沿海口岸的开放
解析:虽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但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段,也有其他的决定因素。甲午战后这个时间段外国的资本主义入侵还是原来的延续,而封建势力的阻碍却突然有所调整即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于是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较之前更加突出和明显。所以此时A项的“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一个不变量,而B项“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则是一个变量,同样道理,D项也是一个不变量;而A项与问题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项。
【例2】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解析:C项“科技领先”和D项“资源丰富”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和B项看似都有道理,这时我们就不妨巧妙利用变量与不变量概念来区分,A项中“毗临港澳”其实是一个不变量,不管是改革开放前还是之后珠海一直毗临港澳,但原来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现在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原因在于有了一个变量——政策扶持,故正确答案为B项。
【例3】在整体世界的启动之时,走在新时代前列的不是美国和日本,而是偏居欧洲一隅的葡萄牙、西班牙,他们创造了伊比利亚半岛的传奇!与英法相比,葡萄牙、西班牙走在海上探险前列的主要原因是()
A.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
B.地处大西洋沿岸,位置优越
C.航海技术和武器装备得到改进
D.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解析:B、C、D各项都是葡西和英法的共性的东西,可以理解为一个不变量,而A项则是葡西独有的,可以理解为一个变量,题目问的是与英法相比,葡西为什么走在前列,故选变量因素,正确答案为A。
针对性训练
1.近日内地热播的电视剧《大秦帝国》,系统地勾画出了位于华夏大地西部边陲的秦国崛起的历史。与东方六国相比,秦国能够崛起并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
B.地理位置优越&&&
C.商鞅变法等改革比其他六国更彻底地打击了贵族势力&&&& &&
D.骑兵的出现
2.今年是孔子诞辰2560 年,来自海峡两岸的1万多名师生、家长和学者名士于9 月 27 日在台湾新竹举办了“两岸师生联合祭孔大典”,这是60 年来两岸最大规模的祭孔集会。由孔子创立的儒学起初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直到西汉时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究其原因主要是()
A.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的&&&&&
B.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
C.董仲舒改造儒学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
D.西汉时其他各家各派思想都已经消失
3.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飞快发展阶段,被史学家称为“短暂的春天”。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过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中工人的辛勤劳动&&&&&&&&&&&&&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4.“奥运华章献祖国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一周年音乐会”于<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6" Month="8" Year="年8月6日晚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露天剧场举行。当音乐会现场大屏幕切换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击缶的画面,在现场观众齐声数秒的最后一刻,雷鸣般的欢呼声激荡在夜空。北京能够举办奥运会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B.新中国经济的发展
C.人民的愿望&&&&&&&& &&&&&&&&&&&&&&&&&&D.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5.德国在20 世纪初,工业产值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改变了统一初期“令人遗憾的世界地位”。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 国家的统一&& &&&&&&&& &&&&&&&&&&&&&&&B. 普法战争的胜利
C. 依靠科技和教育&& &&&& &&&&&&&&&&&&&&&D.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骑兵的出现是各国的共同点即不变量,而改革的彻底程度,秦国远超过东方六国,于是秦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迅速发展,综合国力遥遥领先,最终完成了统一。地理位置优越说法本身有误。
2.C& A项与题意无关,D项本身说法有误。而B项就是一个不变量,从儒家思想出现就一直在不断发展,但没有受到重视,直到变量的出现西汉时经过董仲舒改造儒学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B& 自民族工业产生后其中的工人便一直在辛勤劳动,A项是不变量;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在一战爆发前其发展程度远不如一战爆发后明显,同时列强的侵略也没有因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而减轻,因此在这里C、D亦为不变量;而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无瑕东顾,于是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飞快发展阶段—“短暂的春天”,所以选B项。
4.D& A和C不是决定因素;而B项新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变量,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就一直发展,但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就远远高于以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于是才有可能获得奥运会举办权,故选D项。
5.C& B和D发生在德国统一之前,排除;而A项国家的统一是一个不变量;德国在统一初期有着“令人遗憾的世界地位”,但经过各方面的努力,特别是德国政府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德国很快崛起,故正确答案为C。
探究3.巧妙利用板块原理
对于一些分析图片主题和涉及事物之间关系的选择题,有时候我们利用图示法,特别是类似于地理学科中的板块,对于一些试题的解答,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1】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
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解题突破:
如右图所示,由于材料中说的是“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即板块a内部的关系问题,而选项A、B、C则说的是板块a和日本与整个法西斯的关系,故选D项。
【例2】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叶,欧洲国家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对抗和战争,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德国的崛起打破了欧洲力量的平衡
B.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美国企图控制和主导欧洲事物
D.凡尔赛体系造成的一系列矛盾
解题突破:&&&&&&&&&&&&&&&&&&&&&
如右图所示,题目问的是欧洲国家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对抗和战争的原因,即应该从板块a来找原因,分析备选项可知,A、B、D均属于a板块,C属于b板块故C符合题意。
【例3】观察右图,该漫画揭示的主题是()
A.德日法西斯相互勾结&&&&
B.德日法西斯争霸世界
C.法西斯集团开始分裂&& &&
D.德日法西斯行将灭亡
解题突破:&&
如右图所示,我们首先把这幅画分为两部分,板块a和板块b,在板块b部分又存在着德国和日本的关系问题。由于题目问的该漫画的主题,我们必须首先从整体上来把握,即首先考虑板块a和板块b的关系,其次才考虑板块b内部的关系。因此,只有D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是板块b内部的问题。
针对性训练
1.与一条鞭法相比,摊丁入亩的新发展是()
①田赋、徭役等并为一条&&& ②赋役征银
③只按田亩来征税&&&&&&&&& ④按人丁和田亩来征税
A.①②&&&& &&&&&&B.④& &&&&&&&C.③&& &&&&&&&&D.②③
2.请为下图确定一个最合适的主题( )
A.香港回归&&&&&& &&&&&&
B. 邓小平一国两制政策的伟大&&
C.1997年令人难忘&&& &&
D.邓小平倡导的一国两制使香港成功回归
3.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半期,欧洲大陆有900多万人离开了欧洲,其中大部分到了美国。这是因为()
A.美国政府的鼓励&&&&& &&&&&&&&&B.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C.欧洲大陆市场狭小&&& &&&&&&&&&D.欧洲社会局势动荡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表明当时世界局势的突出特点是()
A.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利益不同
B. 英德矛盾激化,各自寻求支持
C.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D. 帝国主义列强为各自利益互相勾结
5.20世纪70年代,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格局逐步形成,对其原因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美国经济的发展缓慢&&&&&&&&& B. 中国的崛起
C.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 D. 西欧一体化进程推动了其经济的大发展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如右图所示,用a + b表示一条鞭法,b + c表示摊丁入亩,则④属于a,①②属于b,③属于c,题目问的是摊丁入亩不同于一条鞭法的新发展,故③符合题意,答案为C。
2.D,如右图所示,a为邓小平一国两制政策,b为1997年香港回归,反映的主题应该是a+b,所以A和B都是片面的,C说法过于表面,故答案为D。
3.A,如右图所示,题目问的是为什么欧洲(a)移民大部分选择了美国(b),故应从b找原因,而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既有a也有b,排除B;欧洲大陆市场狭小是从a找原因;D项说法错误,所以答案为A。
4.C,如右图所示,a和b分别表示两大军事集团,A和B说法明显有误,而D项则是b的内部问题,当时世界局势的突出特点应当是a和b之间的问题,故答案为C。
5.B,如右图所示,a为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b为社会主义世界,包括中国。题目问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出现的原因,应该从板块a来找,而B项属于板块b,故表述,不准确的是B。
历史材料类选择题的解法
海南 程世高
选择题作为客观题是高考文综试题的半壁江山,无论是从分值还是从题量上来讲,它都举足轻重,关系到一份试卷甚至是一次高考的成败。毋庸置疑,做好选择题是做好整份试卷的首要任务。为什么这么说呢?就以历史试题为例,首先,选择题的考查是以基础主干知识为主,是大多数考生必须也应该全力拿下的。尽管说现在的高考是能力立意,可是在选择题模块大部分还仍是基础知识甚至还有所谓的“送分题”。况且能力也是建立在基础之上,而选择题这样“小题目”的能力考查也与“大题目”能力考查不同。毕竟小题目具有答案范围小(限定在四个选项中)、知识难度小(题目容量有限)等特点,实在不会,还可以猜答案。由此看来,小题目重要,却不难做,相信大多数考生都喜欢做选择题。可是在高考中,我们应该如何去解答选择题拿高分呢?这就要我们不仅做,还要做好。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以材料类选择题抛砖引玉,简单浅谈如何去解答历史选择题,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材料类选择题是材料解析题的变形,在材料解析题基础上孕育而生。近年来,它在选择题中的比重就有增无减。因其能将其他如比较型、组合型、逆向型、因果型等各种类型选择题融为一体使试题类型变幻多样,而且能提高考查学生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故而一直深受命题者的青睐。
“材料”来源广泛,同时形式多样,分为文字材料(诗词歌赋、名人名言或文言典籍等)和图表材料(如地图、漫画、照片或统计图表等),前者往往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后者往往考查学生对课本图表的熟知或对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可以说这样实现了历史与语文和数学、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综合跨越。
然而“材料”并不一定对解题有用处,有的只是命题人为了让试卷图文并茂或者是为了专门干扰考生而设的障碍信息。所以在高考考场中解答选择题务必静下心来认真审题,“精”心尽力方能无怨无悔。考生只能关心自己解题需要的信息,对其他毫无意义的干扰要视而不见,否则会误入歧途、浪费时间。要知道,高考中的时间是很昂贵的。按照材料的重要性,我把这类选择题再细分为三小类:
一、材料是解题关键,需要读懂
1.题干选项均材料。当题干和选项都是材料的时候,很显然,材料不读无法做题,材料不读懂无法做对题。然而,整个题目都是材料的时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的时候,一般我们都会因为看不懂很烦躁而很长时间不能进入正题。所以当遇到这类情况,我们要镇定自如,要坚信麻烦不代表难,难也不是针对我一个,我不会别人也未必会。这样自我宽心可以让我们耐心读题,从而理清题目,快速准确解答。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例题】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修善政”的具体措施是
A.“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B.兴修水利,开河凿渠
C.“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 &&&&&&D.“尊王攘夷”,扩充势力
【分析】“修善政”是一个谓宾短语,它的主语是“(齐)桓公”。它是因,“会盟,称伯”是果,很显然这里的“会盟”是葵丘会盟。这些有效信息的获取需要平时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我们平时学习和复习的时候,要多问问自己“何人何时做何事,为何做此事,此事后果影响又如何”;要经常在心里默念或在纸上默写,把历史事件线索搞清楚,无论试题考查的有多细我们都能应付自如。只有具备这些“平时功”,考试时才不会怯场,才能迅速准确将材料与所学知识联系结合。这些都不是“临时抱佛脚”能解决的。考试的第一窍门就是夯实基础。
2.仅是题干有材料。一般来说,“题眼”来自题干。如果题干主体就是材料,那么不言而喻,“题眼”就在材料中,所以读懂题干材料的显性和隐性信息非常必要。显性信息自然一读便可得,至于隐性信息,顾名思义则需要我们的“火眼金睛”去深挖发掘。如何练就我们的“火眼金睛”?除了认真审题和具有扎实基础,还需要的就是抓住细节、反复揣摩。
【例题1】()下图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该印是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分析】此类题目如果图片出自课本,只要课本熟悉自然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但是如果题目考查的难度加大或者图片取自课外则必须深刻理解图片,抓住细节才能决定胜败。如果我们对课本图片没有重视,不知道这张图片出自课本也没关系。只要我们抓住“滇王之印”的“滇”联想到现在云南省也简称“滇”,也可选出正确答案C。其实很多材料类选择题往往把考查点集中到一个汉字或数字,只要我们细心就可以顺利破解题目。
【例题2】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在谴责英法联军罪行时写到:“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抢劫,一个放火……”这里的“夏宫”是指
A.乾清宫& &&&&&&&B.天安门& &&&&&&&C.圆明园& &&&&&&&D.颐和园
【分析】此题是一道高考模拟题,没有任何难度,实际上考查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知识点。抓住“英法联军”、“抢劫”、“放火”便可选出C。但是有的学生在检查时反复思考又改为D。原来这些学生考虑过多,把简单的题目复杂化,把“夏宫”联系到Summer Palace(颐和园)。因为Summer Palace从表面意思直译就是“夏宫”,所以导致很多学生误选D。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有的问题多想反而想复杂想错。所以我们在高考考场上,要以书本知识为据,不要去“奇思妙想”,要尊重第一感觉,只有在十分有把握的情况下才能该答案,否则不可轻易去改。大多数同学的教训是一改就错。
3.仅是选项有材料。四个选项之一就是题目的正确答案,所以当选项是材料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四个选项认真读懂,然后联系题干要求再作答。这类题目不可偷懒只去读部分选项进行排除,非材料类的选择题之所以可以运用简单排除法,是由于其文字理解难度小,有的叙述错误明显。而材料类选项本身材料就难懂,孰对孰错就更难分辨,模棱两可下是不可以使用排除法的。
【例题】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①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②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⑤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④&&&&&&&D.③④⑤
【分析】此题属于组合材料题,四个选项,五个小材料。题干是要求体现民本思想,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民本”思想,然后要去依次理解五句文言文的意思,试题便可迎刃而解。①③⑤都强调了“民”的重要性,言下之意就是要以民为重、以民为本。
二、材料是解题辅助,无需太懂
高考是多种能力的考查,为了体现出区分度,命题者也可谓“煞费苦心”。增加一些文言材料到选择题一方面增加了试题难度,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试题内容给考生设了一个“障眼法”。换句话说,有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式上看是在考查学生文言理解能力和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实际上考的就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即使文言内容看不懂,只要基础知识牢固,题目照样可以轻松解决。不过,这些材料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可以起到解题辅助作用,让考生更顺利的解题。
【例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经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虚。”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分析】只要联系课本知识回忆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便可选出答案D,无需读懂那一大串文言文。但是有时候怕命题人“不按套路出牌”,所以对材料的适当理解可以检验让自己更确信。材料中的观点是顾炎武批驳明末知识分子不切合实际的学风,即“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他主张“经世致用”。“明心见性”是宋明理学的主张。由此选择D,我们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更“心安理得”。
三、材料是混淆视听,无需读懂
现在似乎是一个“包装时代”,试题也越来越注重包装追赶时代潮流。诚然,试题进行一定的包装改造,可以将考过的试题翻来覆去,也可以使整份试卷视觉感受不错。然而,有时也会成为考生答题的负担和干扰。所以我们考生不要畏惧纸老虎,再烦的题目、再难的题目都是由简单容易的题目组合改造而来。题目考的方式在变,但是知识点是不变的。
【例题】()开创仿造西方战船先河的著名人物是
【分析】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是新思想萌发的代表,他积极仿制西方战船,还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此题选出A不难。此题的解答和所给图片无任何关系。图片毫无意义甚至画蛇添足。估计命题者是想图文并茂而运用图片,可是又担心考生难以辨认(因为有的图片课本没有)故而又注上姓名。考生如果在做这类题目时,如果所给资料对解题毫无作用,切勿在此浪费时间,高考时是没有时间去欣赏与题目无关的图片或文字的,我们要时刻“独具慧眼”。
通过以上讲解相信你对解答选择题的方法已经心领神会,下面让你小试牛刀,大显身手!
1.()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2.()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3.()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一部著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唯个国家。”该著作的作者是
A.姚莹&& &&&&&&&B.徐继畬& &&&&&&&&C.郑观应&& &&&&&&D.严复
4.(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5.()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为。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我。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①& &&&&&&&&&B. ②&& &&&&&&&&&&&C.③&&& &&&&&&&&&D.④
【练习答案】1.C& 2.C& 3.B& 4.C& 5.D
高中历史试题命题常用词语浅释及应用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 周文新
一、背景要素:原因、条件
[概念解释]“背景”是指: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可见,“背景”、“原因”、“条件”三者有时可以通用。但严格说来“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又比“条件”和“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原因”和“条件”虽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则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客观性强些,更具体一些,有时不能算作原因。
[应用训练]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有:①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里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②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贵金属──黄金。③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引起了商业危机。④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④
(一)原因类
1.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概念解释]“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它事情发生的条件,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从现象和本质分,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矛盾方面分,原因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从主客观方面分,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以下是其特定概念的必要解释。
①根本原因
[概念解释]是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一般应从历史事件的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去分析,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性、内因等方面。因而提出“根本原因”的试题体现了较高层次的考查目标。
[应用训练]18世纪后期,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产品&&&& && D.清政府闭关政策
[应用训练](2004年江苏)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C.十月革命的影响&&&&&&&&&&&&& 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②直接原因
[概念解释]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又称为近因。“直接原因”往往是表面现象的一种。
[应用训练]1894年,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的直接原因是:
A.日军侵占中国的属国朝鲜&&& &&&&&&&&&&& B.日本拒绝从朝鲜撤军
C.日本人侵占中国领土台湾&&&& &&&&&& &&&&D.日本突袭中国运兵船
“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1995年上海高考试题)
A.宋教仁被刺&&&&&&&&&&&&&&&&&&&&&&&&&&& B.段祺瑞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C.袁世凯称帝&&&&&&&&&&&&&&&&&&&&&&&&&&& D.张勋拥戴溥仪复辟
③主要原因
[概念解释]指在各种原因中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主要原因是相对于次要原因而言的。
[应用训练](2009年海南卷)表2&& 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表2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④主观原因
[概念解释]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称主观原因。它是人为的因素,即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它与客观原因相对应。
[应用训练]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
A.帝国主义的干涉&&&&&& B.封建势力的强大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⑤客观原因
[概念解释]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因素。自身的因素通称主观原因,而自身以外的其它因素是客观原因
[应用训练]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是:
A.辛亥革命后受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B.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C.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侵略&&&&&&&&&&&&& D.当时国民政府的大力扶植
2.目的、直接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
[概念解释]目的是指当事人在进行某一历史活动时想要达到的境地、目标或希望实现的结果,目的或目标可能是多样性的,其中主要的一个就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往往也要结合历史背景去分析)。目的有近期的、长远的,一般将近期而明显的目的称为“直接目的”,将终极的、实质性的目的称为“根本目的”。它常常也用“为了”这一介词来表示,或“主要是为了”“意图是”“动机是”等用语。目的在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主要目的强调其“重要性”。根本目的强调其“终极性”。)
[应用训练]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是:①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②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③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④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④
②直接目的
[概念解释]是指近期的、急于马上达到的,不经过其它中介而能够达到的目的。直接目的一般是就事论事,和史实本身往往同属于一个方面。
[应用训练]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③主要目的
[概念解释]则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
[应用训练](2001年全国)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B.割占中国领土&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④根本目的
[概念解释]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应用训练](2000年上海)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应用训练]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C.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 D.帮助西欧经济复兴&&
(二)条件类
[概念解释]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事物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通常可分为根本条件、主要条件、次要条件、必然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等等。
[应用训练]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是:①各地经济联系加强②春秋以来民族融合加强③各国人民都渴望统一④商鞅变法后国力增强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②根本条件
[概念解释]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中, 是“深层次的”、“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的因素。
[应用训练]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是:
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C.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来维护统治&&& D.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应用训练]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诞生,最重要的条件是: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 B.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C.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 D.李大钊、陈独秀等的积极组织
③主要条件
[概念解释]是判断所反映的某种历史现象赖以产生的关键,是其中关系最大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应用训练]春秋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统治阶级的提倡&&&&&&&&& B.国家分裂的影响
C.社会人口的增加&&&&&&&&& D.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应用训练]两宋时期出现较高艺术成就的主要条件是:
A.隋唐时期奠定了良好基础&&&&&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D.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④必然条件
[概念解释]必然是指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不可避免和一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认识事物的必然性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变化诸因素中,导致一定会产生变化的因素就是必然条件。
[应用训练]18世纪中期的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必然条件是: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B.通过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雇佣劳动力
C.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知识&&&&&&&&&&&D.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以上是从背景要素的原因类和条件类的角度,对高考历史试题中常见的命题用语进行了概念解释,并选取了部分选择题作为典型题例,希望能够从中得到启示,耐心揣摩、举一反三。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命题用语的解释不仅适用于选择题,对于材料解析题,问答题也同样适用。例如,问答题的题干中出现“为什么”这一疑问代词时,那就是询问原因、条件、目的等等背景要素,考生要凭借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理解、分析,针对问题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作全面的回答。
二、内部结构要素:过程、内容、表现
(一)过程
[概念解释]所谓过程,就是指经历,经过。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外,经过一般包括产生、发展、结局几部分。如抗日战争的过程就包括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
[应用训练](1997高考)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
(二)内容
[概念解释]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是事物所包容的主要要素。如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保甲法等。
[应用训练](2009年海南 29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
(三)表现
[概念解释]表现是指所显露出来的情况、史实,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的要点来加以表述,一定要注意条理性。
[应用训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三、评价要素:结果类、性质类、意义类
高考不仅重视对历史背景要素和历史概念的内部结构要素的考查,更重视历史概念的结果要素和评价要素(即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作用、影响等)的考查,要求考生回答“如何评价”、“说明了什么”等问题,检测考生的分析、评价能力。所谓“评价”,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积极与消极等等,也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等。
(一)结果类
[概念解释]是指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应用训练]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前,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了哪些方面的努力?结果如何?说明导致上述两种结果的根本原因。(1992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
[概念解释]是指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
[应用训练](1993年全国)简要说明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
[概念解释]成果与效果词意相当,成果更明显地是肯定其积极面,即所取得的成就、成绩。从词性上看是褒义词。
[应用训练]20世纪初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最重要的成果是: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发展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D.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概念解释]后果指最后的结果,虽然一般情况下结果可以代替后果,但后果多用在消极的方面。
[应用训练](2003春季文综)从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阅读以下材料: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二)性质类
  1.性质
[概念解释]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特点、根本属性,是本质特征。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如关于战争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如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应考虑用阶级分析法,明确是哪个阶级采取的,代表哪个阶级利益;如革命的性质,就必须当以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从革命面临的任务、革命的领导者、革命的历史功绩方面来考虑。下面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应用训练]在下列战事中,具有反侵略性质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百团大战
[应用训练](2003春季高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将它们转变为:
A.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B.工人群众的集合所有制企业
C.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D.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
  [应用训练](1998全国)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A.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2.实质
[概念解释]即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实质也就是本质,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不易改变的阶级性和社会性质。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简单直观地是无法正确认识的,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
[应用训练](2000年春季高考)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
  A.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C.对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概念解释]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因素,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其特殊性一般通过和同类事物比较、鉴别中得出结论。
[应用训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大特点是:
A.外资大量涌入&&& B.民族工业崛起&&&& C.政府名存实亡&&& D.原料大量出口
(三)意义类
[概念解释]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广义上的意义,一般说来性质、特点、作用、影响、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当题目问及某一事件的意义怎样,上述提到的这几方面都应加以考虑。
[应用训练]“五四运动”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概念解释]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
[应用训练](2003春季高考)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概念解释]影响是指通过言语、行为、事情对他人或事物(行为、思想、性质)所起的作用或改变。作用和影响的含义基本相同。但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题中,接触到作用或影响,一般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即包括积极的、消极的作用或影响。
[应用训练](2004年江苏)袁世凯统治时期(年),中国的有识之士继续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奋斗,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述他们所作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的重大影响。
  3.经验
[概念解释]经验是指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它是指实践范畴中的成功的因素,有学习推广的价值。可以是来源于感官知觉的观念和来源于反思的、即我们由内省而知道的那些观念。
[应用训练](2007年广东)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
A.英法德&&&&&& B.英法俄&&&&&&&& C.美法德&&&&&&&& D.美英法
[应用训练]巴黎公社最成功的经验是:
A.建立无产阶级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 B.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C.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规定公社职员的最高工资
  4.教训
[概念解释]教训是指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认识,属认识范畴。其错误、失败,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供后人借鉴。
[应用训练]十年“文革”在政治建设造成方面的最深刻教训是:
A.反对个人崇拜&&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重视民主法制&& D.正确认识社会矛盾
(四)启示类
[概念解释]通常用:启示、借鉴、说明了什么、认识、看法为提示语。其中,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1.启示
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回答“启示”,就答“经验与教训”。一般是说出结论、经验教训、努力方向。
[应用训练]2006年高考历史题(广东卷)第27题,这是一个文字表格材料题。所提第(4)问是: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应用训练]2008年高考历史题(广东卷)第27题,所提第(4)问是:从 “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认识、看法
此类试题不仅注重对史实的考查,还注重引导考生分析归纳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中提炼出历史认识、看法。与“启示”类不同的是,“认识、看法”类是需要考生表明对这一问题的态度,然后是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是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历史认识、看法,强调的是依托问题谈自己的感悟。
一般有如下几情况:①对问题进行总体把握,实际就是所给材料进行高度概括。②对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得出相关的评述。③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④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上升到理性高度。
[应用训练]2007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30题:大国崛起是世界历史舞台上令人瞩目的现象。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德国、俄国(1917年前)都经历了崛起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第(4)问:分析英国、德国、俄国崛起道路的共同之处,并就中国的繁荣富强之路谈谈你的看法。
[应用训练]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第38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具体内容略)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一个新思想……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我们要先联合起来,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些评论家则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个结论下得为时过早,因为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已”。(《全球社会学》)。第(5)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中观点的认识。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惠大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