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激浪鱼游戏是什么样子

会 员 简 介 (一)
会员之页文章
会 员 简 介 (一)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1553&&&&更新时间:
会 员 简 介 马俊,1958年出生,撒拉族,青海省循化县人。青海音乐家协会会员、省舞协会员。 && 自幼酷爱音乐、舞蹈,十多年来研习民间艺术,善于自编舞蹈、创作花儿、演唱歌曲。1983年参加全国首届乌兰牧骑式文艺演出获集体一等奖。1990年以来,曾获青海省民歌手汇演一等奖;青海省1991年迎春晚会文艺评奖一等奖;日月杯花儿大奖赛一等奖;青海省1993年六月六花儿大赛特别奖;首届黄河流域民族歌舞声乐大奖赛二等奖;青海省音乐电视大奖赛特别奖等。同时在舞蹈领域也喜获成果,参加表演的舞剧《英雄救英雄》,合作编剧《阿娜上学》,在全省工商系统文艺调演中编导的舞蹈《美丽的格桑花》荣获一等奖;在1992年全省政法系统调演中舞蹈《是否》获全省一等奖。在电视系列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撒拉族风采》中演唱主题歌。参与录制了电视音乐片《西部花儿王》和《恋人九部曲》等专辑,出版发行了个人花儿专辑《情缠出门人》。 1986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民运会先进个人,其创作评介文字刊发于《世界电视报》、《青海日报》、《甘肃电视报》,《中国文化报》于1995年以《撒拉尔花儿专家――马俊》为题,就其艺术成就作了系统报道。其传略收入了《中国青年艺术家辞典》。 才让吉,女,藏族1969年生,青海共和县人。自1983年参加县文工队后一直从事舞蹈表演工作,现任共和县文化馆馆长、省舞蹈家协会会员。 1987年从事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后,主要进行群众文艺辅导、舞蹈节目创作及表演工作,历年来辅导组建农村牧区业余文艺宣传队6个 ,群众业余演出文艺节目62个,个人表演节目12个,其中舞蹈《向着太阳》获中华民俗风情艺术节个人优秀表演奖;《廓卓舞》获青海省首届“江河源艺术节”编导二等奖;《草原节日》获全省武警总队文艺汇演二等奖;《高原儿女》获全省财保系统汇演二等奖;《欢腾的草原》获全省党校汇演三等奖。 & 马桂香,女,1964年12月出生,撒拉族,青海省循化县人,大专,中级职称,1980年11月在青海省循化文工队参加工作,任舞蹈演员。1987年调入省文联工作,现为省舞协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省舞协驻会干部。 1981年选送到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西北民院艺术系进修深造,后在青海省第一、二届舞蹈编导班学习舞蹈编导专业。在1983年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文艺汇演中主演的舞蹈《苹果熟了》、《风筝》、《麦苗青青》、《养鸡乐》、《伊秀尔麻秀尔》荣获文化部、国家民委集体一等奖,并授予了全国乌兰牧演出队荣誉称号。 1984年参加全省文艺汇演,表演的舞蹈《阿娜哈琪美》、《萨拉艳姑》、《驼泉》、《吉祥》、撒拉族婚礼《哭嫁》、《阿丽玛》、《碰镯》等;1999年省妇联、省舞蹈家协会主办的大型少儿歌舞专场晚会《托起明天的太阳》中创编了舞蹈,并在荣获青海省第四届文学艺术创作评奖中获优秀作品奖。&&&&&&&&&&&&&&&&&&&&&&&&&&&&&&&&&&&&&&&&&&&&&&&&&&&&&&&
1999年青海省交通厅公路局第三届艺术节给格尔木总段创编的舞蹈《拓》荣获创作二等奖;《花儿与少年》荣获创作一等奖;2000年省妇联、省舞蹈家协会主办的“庆六一”西宁地区少儿舞蹈大赛评奖中,创作的舞蹈《未来梦想》荣获三等奖。 & & 才让先,男,藏族,1971年生,青海同仁县人,高中文化程度,1985年11月参加工作,三级演员,曾先后二次在中央民族大学进修舞蹈教员专业。系青海省舞协会员,现任海南州民族歌舞团演员兼教练。 自参加工作以来,曾先后参加过大型藏族古典歌舞剧《霍岭之战》、舞剧《降魔》、《佛土圣族》及舞蹈《欢腾的牧场》、《快乐的人们》、《草原之春》、《漫步草原》等50多个剧(节)目的演出,并担任主角、领舞。其中舞蹈《漫步草原》、《吉祥的哈达》、《赛什欠》等作品在文化部社文司、北京市文化局联合举办的第十一届“龙潭杯”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大赛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1998年在中央民族大学成人舞蹈大专班进修教员时,参加了由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赴宁夏庆祝四十大庆,并受到文化部嘉奖。 & & 才仁措,女,1960年出生,蒙古族,青海湟源人,中专学历,馆员职称,省舞协会员。从事文艺工作以来,曾先后到陕西歌舞剧院、北京舞蹈学院进修深造。1982年参加全省文艺调演《长高鸟》的演出,获二等奖。调入西宁市群众艺术馆以来,先后参加组织、辅导了许多大、中型群众文艺活动,并在有关业务汇演比赛中获得不同等次的奖励。1990年在民族民间舞蹈比赛中《荷花舞》获创作二等奖;1990年双人舞《黄河船歌》获表演二等奖;1992年《青春的旋律》获全市广场舞比赛创作一等奖;1992年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驼泉情》获繁荣奖、《赶会阿姑》同时获优秀奖;1994年在春节群众文化活动中获优秀辅导奖;1995年《赶会阿姑》全国群星奖评出中表演铜奖;1999年在青海省建国五十周年大型广场舞《光辉的历程》辅导中,获编导奖;1999年参与了专场歌舞晚会《托起明天的太阳》背景的编排工作,该节目获全省第四届文学艺术创作评奖优秀作品奖。 与此同时,培养了千余名服装模特,有2人曾获西北赛区最佳模特,在全省、市表演比赛中多次获得“最佳模特表演奖”。 & & 才让吉,女,藏族,1955年出生,青海共和人,中共党员,中级职称,现为中国舞协会员,青海省舞协会员,1971年参加工作至今在海南州民族歌舞团担任舞蹈演员、舞蹈教员,编导。1988年被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 主演过独舞、双人舞、三人舞、领舞、话剧及大型舞剧、歌舞剧。1979年青海省祁庆祝建国30周年进京献礼演出获集体表演二等奖,1982年编导大型藏族古典歌舞剧《霍岭之战》(合编)被文化部、国家民委等表彰奖励,1984年青海省庆祝建国35周年文艺作品评奖中获优秀作品奖。1993年编导的藏族神话舞剧《佛土神族》、歌舞剧《降魔》(合编)、编导舞蹈《晨歌》、《向着太阳》、《金色的藏乡》、《草原旋律》等舞蹈被青海电视台选为历届春节文艺晚会节目,先后被评为青海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海南州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传略收入《中华劳模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创业功臣大辞典》、《中华人物大典》。 & & 才让卓玛,女,1970年出生,藏族,1988年7月毕业于青海省艺术学校,曾在中央民族大学音舞系进修舞蹈专业,海南州民族歌舞团四级演员,青海省舞蹈家协会会员。 从事舞蹈表演工作以来,曾先后表演过大型歌舞剧《霍岭之战》、舞剧《降魔》、《佛土圣族》、舞蹈《复苏之歌》、《甘露》、《火红的旋律》、《雪源圣舞》、《热巴情》等五十多剧(节)目的演出,并担任主角、领舞、演员。其中群舞《复苏之歌》1991年全省文艺调演中,获表演一等奖,独舞《氆谇椤吩谌∥囊栈阊葜谢癖硌萑冉保何琛痘短诘慕釉础吩谖幕可缥乃尽⒈本┦形幕至暇侔斓牡谑唤臁傲侗比判忝窦浠嵫肴谢癖硌萁薄1999年青海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全省文艺调演中,表演的舞蹈《恋歌》获表演一等奖,担任领舞的舞蹈《圣洁》获表演二等奖,舞蹈《情系源头》获表演一等奖,《舞恋西海》获表演三等奖。 & & 王文华,女,1962年出生,青海贵德人,省舞协会员。1979年元月被吸收为贵德县文工队舞蹈演员,1981年借调海南州文工团参加大型歌舞剧《霍岭之战》,1986年调入青海省西宁市歌舞剧至今。 本人从事舞蹈专业以来,曾参加过大型藏族古典歌舞剧《霍岭之战》及舞蹈《花儿与少年》、《应征途中》、小舞剧《抢亲》中的角色。在舞蹈《送红军》、土族舞蹈《六月六》中担任领舞。双人舞《农夫与蛇》、自编自演的双人舞《血染的风采》获西宁市文化局表演奖;双人舞《飞吧天鹅》,在全国民族民间舞比赛中获“丰收奖”;自创小歌舞《要把青海变乐园》。1997年参与了本团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而创作的一台歌舞晚会的策划和舞蹈创作工作。在歌舞剧《失去魔力的金币》中担任部分创作,赴四川参加了国际电视节。在《西部神韵》中参加土族舞蹈《花儿红了》的表演获得好评 & & 王萍,女,1965年出生,中专学历,省舞协会员,国民党革命会青海委员会委员,三级舞蹈演员。参加工作以来的主要业绩:藏族女子群舞《鸟岛的早晨》中担任领舞,在全省舞蹈比赛中荣获表演一等奖;撒拉族女子群舞《心泉》任领舞,在全省舞蹈比赛中荣获表演二等奖;藏族女子舞蹈《札同格美朵》在全省舞蹈比赛中获优秀奖;参加演出的《七彩江河源》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提名奖、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入选奖;参加了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参与演出的土族女子群舞《阿姑的妞达》、歌伴舞《巴西咕留留》,获少数民族优秀节目组台奖;1998年随中国民族歌舞团赴美访问演出,荣获美国华商博览会金奖;1999年代表青海省赴北京参加光辉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成就展,荣获优秀组织奖;1992年参加青海电视台举办的国际世界减灾年义演活动;参加了1995年青海电视台举办的大型春节歌舞晚会,参加了舞蹈《火》、《牛背上的摇篮》等节目的演出;青海省第一届“江河源”之夏艺术节开幕式,参加了舞蹈《今日草原》、《追赶明天的太阳》等节目演出。参加了喜迎香港回归大型歌舞晚会及大型舞蹈晚会《吉祥的土地》演出与录像工作。1999年9月由自己编排的舞蹈《走进新时代》获全省法院系统国庆50周年文艺汇演一等奖。1999年准备赴京参加光辉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演出排练。2000年1月赴西藏参加了青海与西藏电视台友情合作千禧之年《世纪欢歌》的排练演出、录制工作并获得圆满成功。 & & 王国栋,1960年出生,中共党员,省舞协会员,省歌舞团舞蹈队队长、国家二级编导。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派往四川舞校等处进修学习,回团后,协助团里组织排练和演出了大型歌舞剧《七彩江河源》,完成了各种大、中型节目的演出,在“十年减灾”义演中担任领舞,节目获得省优秀表演奖;在去海口的演出中除表演各种群舞外,主要承担独舞《雪域骄子》的演出,受到了当地观众的好评;参加了电视台主办的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演出的录制工作,担任了舞蹈《青海人》的领舞;先后参与演出和编导的舞剧《智美更登》获文化部民文司创作演出集体奖和省文化厅优秀集体奖;担任领舞的《四季》获省级集体表演二等奖;独舞《雪域骄子》获全省单、双、三人舞比赛表演二等奖;大型民族歌舞《七彩江河源》(领舞)获全国“五个一工程”提名奖、省“五个一工程”入选奖;出访美国演出时任总导演,并获华商博览会金奖。先后修改了《西王圣母》文学本、《结构青海花儿音乐剧》,并借调兰州军区歌舞团排练全军文艺汇演节目;在青海省“跨世纪音乐会”上任总导演;朱F基总经理来青海视察工作时,组织排练参加汇报演出,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自九五年兼编导以来,对艺术的追求更加强烈。先后编导了舞蹈《吉祥的土地》、《袖》、《弓缘》并在《筛情》中任领舞。同时,做了一些社会辅导工作,为省邮电传输局编排的舞剧《雪线热流》获邮电部文艺汇演二等奖。在青海省迎香港回归大型文艺晚会上,自己既任编导又任演员。在随团赴陕西宝鸡巡回演出中,一丝不苟,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在文化部、国家民委、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国第七届孔雀奖少数民族舞蹈比赛中,赛前精心编排,精心构思,使整台节目民族气息浓厚,既有传统艺术,又有现代氛围,充分体现了青海少数民族歌舞固有的特点和风韵。编导的《袖》荣获青海省第四届文艺创作评奖优秀作品奖。同时,先后随团出访了美国、香港、蒙古、塞浦路斯、土耳其、马耳他、孟加拉、巴基斯坦、突尼斯等国家和地区,精彩的文艺演出在异国他乡赢得广泛的赞誉,为国为省争得了荣誉。 & & 王海英,女,土族,1968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陕西省艺术学校戏剧表演专业。1989年至1995年在省级专业剧团任职,曾参加过全国、全省的专业演员大赛并取得好成绩。1995年调入省群众艺术馆艺术部,从事戏剧、舞蹈辅导和编导工作及少儿舞蹈教学,现为省舞协会员。 1997年7月在全省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上编排的大型广场舞《昆仑之光》(合作),荣获优秀编导奖,该作品还在全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第四届文艺创作评奖中荣获“优秀作品奖”。在1998年9月省第十二届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合作)编排的广场舞《奔向明天》荣获优秀编导奖。1999年11月撰写的论文《群众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在省群众文学第二届论文研讨会上荣获优秀作品奖。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1998年到北京舞蹈学院考取了《中国舞分级考试教材》教师资格证书。 & & 王毅君,女,生于1963年,回族,江苏省六合县人,现任湟源县文化馆助理馆员。 1984年全国少儿文艺汇演中获二等奖;1988年参加全省首届少年儿童汇演中获辅导三等奖;1991年全省群众业余文艺汇演中辅导的群舞《赶会的路上》获优秀表演奖;1992年《河湟春节节目》获辅导主持奖;1995年大型舞蹈《日月山之夏》被评为省级优秀编导奖;1996年大型广场舞蹈《前进中的大通》被评为优秀编导奖。 & & 王毓信,1924年出生,甘肃兰州市皋兰县人,中共党员,1949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大,又在中央戏剧学院舞蹈系学习舞蹈编导。1952年9月来青海,任青海省文工团演员队队长,后该团改名为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任舞蹈队长、戏剧科(业务科)副科长。1981年1月调青海省艺术学校后任校艺委会主任。中国舞协理事、省舞协主席、名誉主席。 先后创作了哈萨克舞、藏族舞蹈《草原上的傍晚》、土族舞蹈《安召》。其中《草原上的傍晚》获当年青海省创作甲等奖,土族舞蹈《安召》获乙等奖,《哈萨克舞》获丙等奖。1956年创作藏族舞蹈《新年》、《婚礼》,与以上获奖节目同时参加了1957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音乐舞蹈汇演。1958年创作了土族小舞剧《智慧》,土族舞蹈《川里姑娘上山》,土族舞蹈《迎亲》,在西宁首演后颇获好评。1975年创作了藏族歌舞《庆丰收》参加了同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艺汇演。1978年与他人合作修改了自己创作的土族舞蹈《迎亲》和撒拉族舞蹈《应征途中》、舞蹈《闪光的柴达木》于1979年参加了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土族舞蹈《迎亲》获青海省创作一等奖,并获中央文化部创作二等奖,成了省民族歌舞团出访节目。《应征途中》获青海省创作二等奖,《闪光的柴达木》获省优秀奖。1980年创作了土族中型舞剧《拉仁布与吉门索》,参加了北京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并获省荣誉奖。1981撰写了《青海土族的习俗舞蹈》一文,被收入中央民族学院文研所编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选介》出版,并被翻译成英文《龙飞凤舞》出版。同年为中央民委、中央民族学院、北京民族文化宫合编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撰写了青海少数民族舞蹈、作品、人物等辞条共20多条。1984年与人合作编写了藏族舞蹈教材,并将前言编写成论文《青海藏族舞蹈和它的动律特点》参加了1987年在四川阿坝举行的全国藏族舞蹈学术讨论会,在会上宣读了论文,颇获好评,并被收入《青海舞蹈文集》出版。1985年离休后,继续做群众舞蹈辅导工作。 & & 牛青春,女,1959年出生,山西省人,中共党员,现任青海省文化艺术学校舞蹈教师,讲师职称,民间舞教员组组长,系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青海省舞蹈家协会理事。1972年9月考入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舞蹈专业。1975年12月毕业后分配到海西州文工团任舞蹈演员,曾扮演过群舞领舞、独舞和三人舞而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参加了全国文艺调演,先后到北京、上海、杭州、济南等省市巡回演出。1979年12月调至青海省文化艺术学校任民间舞教员之后,为省、州、(地)市及部队培养和输送了大批舞蹈人才。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还担任了毕业汇演和排练工作。舞蹈《扎思勒》在全省首届大中专汇演中获一等奖;1999年6月编排的大型少儿舞蹈专场晚会《托起明天的太阳》(合作),在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全省第四届文艺评奖中获作品优秀奖;少儿舞蹈《小盐花》、《油娃娃》在全省第二届舞蹈比赛中获一、二等奖。1988年以来,先后为省舞协举办的民族民间舞训练班、时装模特培训班和五届国标舞培训班担任教员。 & & 仁青加,1967年出生,藏族,共和县人,高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84年5月参加工作,现为海南州民族歌舞团中级演员,曾在中央民族学院音舞系进修舞蹈专业,青海省舞协会员。 从事文艺工作以来,先后参加过大型歌舞剧《霍岭之战》、舞剧《降魔》、《佛土圣族》以及舞蹈《快乐的人们》、《龙腾西海》、《扎西德勒》、《草原之春》、《漫步草原》等50多个剧(节)目的演出,并担任主角、领舞。其中舞蹈《快乐的人们》在全省文艺调演中获集体表演一等奖;《漫步草原》在第十一届“龙潭杯”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大赛中获表演一等奖;自编自演舞蹈《欢腾的节日》、《走出大山的姑娘》等;独舞《鄂尔恰》99年全省文艺调演参赛节目。在青海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全省专业文艺调演暨第二届江河源艺术节中,领舞的群舞《情系源头》获表演一等奖、《西海舞恋》获表演三等奖;自编自演的《鄂尔恰》获表演三等奖、节目三等奖、编导三等奖。 & & 巴英?东珠才仁,藏族,又名李勤芳,1949年出生,中共党员,青海电视台文艺部编导。中国舞协会员、省影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曾任玉树藏族自治州歌舞团舞蹈演员、编导、总导演和业务团长。在州歌舞团工作20多年,先后创建了《送战马》、《展翅高飞》、《康巴之春》等30多个双人舞、三人舞及群舞作品,参与了《绿原战歌》、《草原红旗民兵连》、《雷锋的童年》等6部大中型舞剧、歌舞剧的舞蹈编导。1972年以来,自己编导或合作的舞蹈《采草药》、《春到草原》、三人舞《边塞忠魂》、舞剧《雪原小鹰》等在全省调演中先后获优秀节目奖;小舞剧《归来》在198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优秀节目奖;其代表作是舞蹈《美酒献给党》,在1978年全省汇演中获创作一等奖;合作编创并执导的歌舞剧《出征》1978年和1979年分别获全省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全国献礼演出作品一等奖。在舞蹈表演上,在众多舞蹈、舞剧、歌舞剧、藏语歌剧中担任过领舞和主要角色。在1978年全省文艺汇演中荣获了个人便要一等奖。 从事电视文艺工作以来,编导拍摄了大型电视艺术片《西部之舞》、《西部之乐》、《华夏一奇》的青海集和众多艺术专题、综艺晚会、电视音乐(MTV)、电视曲艺、文化专题等电视艺术片多部。其中导演的青海电视台1990年春节文艺节目《这里是吉祥的地方》、电视艺术片《藏王使者》、《华夏一奇》分别获第五届电视“星光奖”特别栏目二等奖、第六届“星光奖”电视剧场二等奖和1991年度全国优秀社教专题系列节目二等奖;执导的综艺节目《青海情》、《上去高山望平川》和曲艺TV《王大妈回娘家》获得了第十届电视文艺“星光奖”歌舞类三等奖、全国迎春电视文艺展播三等奖和第十届“星光奖”小型节目三等奖;编导的电视专题片《马俊和他的花儿艺术》荣获青海省新闻学会二等奖;任编导之一的文艺节目《河湟风》获第十届电视文艺“星光奖”电视栏目最高奖、优秀栏目奖和第七届少数民族题材“骏马奖”三等奖。其生平事迹及撰写的民间舞辞条已辑入《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中国文艺家传集》和《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 & 邓长秀,女,1962年生,青海省乐都县人。现在乐都县文化馆工作,助理馆员职称。中国舞协会员,青海舞协会员,青海省少儿舞蹈研究会会员,青海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舞蹈、戏剧表演、创作、辅导、编导和理论研究工作并多次参加外省举办的业务学习。曾参加了舞蹈《庆丰收》、《绣金匾》、《水乡送粮》、《抢亲》等剧目的演出(担任主角),并担任了二胡独奏,曾在《花儿与少年》、《应征途中》担任笛子独奏和一些伴奏工作。 自己创作、编导、主演的小舞剧《新婚别》获得县级汇演一等奖,舞蹈《望星空》、《原野牧歌》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舞蹈《二兰颂》、《在希望的田野上》、《河湟之春》、《黄河边的小姑娘》、《城里人》、《故乡春曲》、《烟工的心愿》等节目分别获得省级机关职工调演、地区职工文艺调演、县级文化调演的一、二、三等奖,为县上一些单位编排的舞蹈节目参加系统文艺调演中获一、二等奖;1992年为县电力局编排的大型广场舞《花儿与少年》获全省电力系统运动会精神文明奖;组织并参演的青海省首届“江河源之夏”艺术节广场舞《旱船》获优秀组织奖;在此期间,主演了舞蹈《青海人》、《魂系源头》、《春妞》、《金秋欢歌》等,分别获得1998、1999年海东地区文艺调演一、二等奖,同时,为群众文化活动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1997年,为县社火队编排的《丰收锣鼓》获省文化厅及县文广局一等奖。 为抢救民族、民间舞蹈遗产,自己参加了《青海省民族民间舞蹈概述》的搜集、整理、编写工作,独立完成了《乐都县民族民间舞蹈概述》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竹马》、《五鬼闹判》等节目的搜集、整理、编写,被省集成办评选为先进工作者。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进行理论研究,撰写了《做好农村文化工作的展望》等文章,被青海省群众文化学会评为优秀奖并获得奖励。 & & 石海青,女,1962年生,青海省湟源县人,中共党员,湟源县文化馆副馆长,中级职称。从艺以来,自己创编辅导、演出的节目先后取得好成绩,在全省灯影戏汇演中自己辅导的《火焰山》获表演二等奖。创作的《计划生育是大事》一文,由省群艺馆“群文天地”选登;与他人合作创编的《张大娘盼孙子》在全省比赛中获二等奖;参加表演的《赶会的阿姑》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优秀奖;参加表演的《骆泉情》获全国第四届“群星奖”。表演并演唱的MTV《王大妈回娘家》在省电视台多次播放,并在全国展播中获得二等奖;日月山之夏花儿会“前进中的大通”大型广场舞中,自己创作的作品《序幕》、《希望之光》均获省级优秀奖;在辅导中创编的舞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获省银行系统二等奖;《我们都是神枪手》获省公路系统一等奖。 & & 东主加,1967年出生,藏族,兴海县人,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成人大专班。曾在中央民族学院音舞系进修舞蹈专业,现任海南州民族歌舞团四级演员,系青海省舞协会员。 先后参加过大型歌舞剧《霍岭之战》、舞剧《降魔》、《佛土圣族》、舞蹈《龙腾四海》、《牧羊人》、《漫步草原》、《根》等50多个优秀剧(节)目的演出。其中《根》在全省单、双、三人舞比赛中获表演三等奖;舞蹈《漫步草原》、《吉祥的哈达》、《赛什庆》等作品在文化部、北京市文化局联合举办的第十一届“龙潭杯”大赛中分别获表演一、二、三等奖。曾参加第七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欢迎中国体育健儿凯旋而归”文艺晚会;“香港回归倒计时一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及“女人?情感?生命――何晓佩舞蹈晚会“的演出。在1999年青海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全省专业文艺调演中,舞蹈《恋歌》获表演一等奖;自编自演的独舞《快乐的牧人》获表演二等奖;群舞《蕃舞新韵》获集体表演一等奖;舞蹈《舞恋西海》获集体表演三等奖。 & & 冯燕,女,1973年12月出生,团员,四级演员,系省舞协会员。 自幼喜爱艺术,并考入青海省文化艺术学校舞蹈系学习。1991年分配到青海省西宁市歌剧团任舞蹈演员。 参与了许多舞蹈节目的表演,1995年表演的独舞《帕米尔的春天》在西宁市专业舞蹈武戏比赛中获表演二等奖,并多次参加省内、外一些团体举办的各种大型文艺演出,并获省、市、局、团领导的好评。 & & 布群,1960年出生,藏族,青海玉树州人。从事舞蹈艺术工作以来,先后表演过舞蹈《交租》、《金色的太阳》、《高原春潮》、《草原新春》、《雷锋的童年》、《小萝卜头》、《迎亲》、《迎征》、《红灯记》、《美酒》、《出征》、《扎西铃舞》、《古塑狂舞》、《英雄降生》、《草原上的婚礼》等节目。 1991年9月10日,参加中国舞蹈团访问了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牙买加、特多、厄瓜多尔等拉美七个国家,并获得委内瑞拉总统亲自颁发的荣誉证书,还在墨西哥参加了“国际艺术节”的演出。创作的舞蹈有《草原上的婚礼》、《牧歌情》、《宝石鲜花》、《伊》、《雪山颂》、《生灵》、藏族长篇英雄历史剧《格萨尔王传》之部《英雄降生》第五场,并获得创作和表演奖。多次参加在全省汇演和外省外演出。 1996年调入省文化艺术学校,担任舞蹈科藏族民间舞和排练课教员,先后培养了两届舞蹈班及玉树班、果洛班、音师班。 & & 尕玛多德,1959年生,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人。1971年8月进入玉树州民族歌舞团工作,1978年在北京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学习三年,1981年担任本团舞队队长,兼编导、演员和教员,职称讲师。系省舞协会员。 在当演员期间,在藏语译制剧《红灯记》中扮演交通员,在舞蹈《边塞忠魂》、《雪原小英雄》、《雷锋的童年》、《美酒》等担任过领舞及双人舞、三人舞的主要角色。担任编导期间创作过各种形式的舞蹈,其中获奖作品有《古塑狂舞》、《藏商乐》、《康巴汉》、《仲达依》,曾参加在兰州举行的中国首届艺术节并获得奖牌。1991年玉树歌舞团代表中国少数民族到拉美七国进行访问演出,其中以上四个获奖作品,在国外获奖并受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1989年调至青海省文化艺术学校任教,并担任舞蹈可基本功教员组组长,并担任本校正规班的老师、速成班的老师、成人班的老师,先后带出五个毕业班。除正常的教学以外,本人编写了省艺校舞蹈课五年制的基本功教学大纲。撰写的论文《谈玉树藏民民间舞蹈依》1999年发表于《西藏艺术研究》。 & & 刘长奎,生于1963年4月23日,山东省济南市人,青海省西宁市歌剧院三级演员。系青海省舞蹈家协会会员。 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陕西歌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北京舞蹈学院编导培训班、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舞蹈。1994年8月调入西宁市歌剧团。 在作品《白鹦哥》、《盼》、《新婚别》及舞蹈诗话《雪山魂》等节目中,任领舞及双人舞演员。其中部分作品分别在全国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比赛和省级舞蹈比赛中获丰收奖、优秀表演奖和集体表演二等奖。1990年代后兼任编导工作,作品有《情系白手巾》、《科沙俄毛》、《定亲的帽子》等。在1994年全省单、双、三人舞蹈比赛中《情系白手巾》获编导三等奖,在1995年西宁市专业舞蹈武戏比赛中《定亲的帽子》获编导一等奖。 & & 刘红梅,女,1968年11月19日出生,汉族,辽宁省铁岭市人,大专学历,现为西宁市群众艺术馆文艺辅导部干部,系省舞协会员。 自幼喜爱舞蹈,八岁开始在西宁市少年宫学习舞蹈,在西宁市戏曲学校毕业后调入市群艺馆工作。曾赴北京舞蹈学院进修,1994年又赴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舞蹈系学习深造。毕业后,多次参加了省内举办的专业理论研讨班,参与了我省举办的许多大、中、小型文艺晚会的编导演出工作。 参演的舞蹈《赶会阿姑》在1994年全国群星奖的评比中荣获表演铜奖,《骆泉情》、《赶会阿姑》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分别获优秀奖、繁荣奖。在西宁地区首届文艺大奖赛中现代舞《幻》获表演二等奖,在首届群文化干部业务汇报比赛中,舞蹈《飞天仙子》获创作三等奖,在第三届群文干部业务汇报比赛中,舞蹈《舞伎》获表演三等奖,第四届群文干部业务汇报比赛中舞蹈《阿姐鼓》分别获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在山东进修期间,在山东省大学生“五四”文艺汇演中表演的舞蹈《俺嫂》获汇演一等奖。在“比利杯”山东省大学生舞蹈比赛中获项目二等奖。 1997年参加了全省庆香港回归大型文艺晚会背景队工作的编排工作、六场大型广场舞蹈《奋进之歌》的主创工作;参与了1998年庆改革开放二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明天更辉煌”的编导工作;1999年参与庆建国五十周年全省大型文艺晚会《光辉的历程》的编导工作;青海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暨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专场晚会《托起明天的太阳》中任分场主编导;参与了西宁市庆建国五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十月的鲜花》的编导工作;参与了编排警安艺术团建团文艺晚会的演出活动,1996年应邀到山东省曲阜演出。 & 刘延泰,1960年出生,青海人,一直从事舞蹈编导和器乐教学工作。现任海东群艺馆副馆长,中级职称,省舞协会员。 创作的音乐作品有萨克独奏曲《土族阿姑上山来》;作曲、编舞及表演的蒙古族双人舞《爱的奉献》;编舞、作曲的舞蹈《我开火车心里美》、《马背稽查队》、《众手浇开幸福花》;编舞有:《春诗》、《葡萄熟了》、《欢乐的牧歌》、《英雄儿女》、《掀起你的盖头来》、《西班牙的风》、《一个妈妈的女儿》、《新婚别》、《送别》、《东方红》、《奔驰在千里草原上》等舞蹈作品分别获省及地区奖。歌曲及音乐小品《脚户歌》、《湖东情》、《党阿!我的母亲》、《西部儿女情无限》、《田园曲》、《妈妈,有了您就是我最大的希望》、《农金员之歌》、《甜甜在河边》等约三十多首曲目,论文作品有《农家歌舞进城?机关社会下乡》、《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窥见》在《牧笛》和报刊上发表。同时,为省畜生厅湖东种羊场、海东人民银行、邮电局、青海棉纺厂、平安县教育局等单位培训了乐队,辅导了一些节目,受到好评。 & & 刘金萍,女,1961年出生,河南省于城县人,中共党员,助理馆员,现为城东区文化馆副馆长,省舞协会员。 自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以来,先后创作、导演、演出的小品《局委主任》在西宁地区喜剧小品比赛中获三等奖;在西宁市群文干部业务比赛中舞蹈《木兰从军》获创作三等奖;小品《母女俩》获全省戏剧小品比赛演出三等奖;在西宁市广场舞比赛中《花灯舞》获创作三等奖;在西宁地区群文干部业务汇报比赛中舞蹈《日月情》获编导三等奖;群众参加表演的《骆泉情》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繁荣奖,并获全国第四届“群星奖”优秀奖。在西宁市群文干部业务比赛中舞蹈《思》获创作三等奖;参加并担任创作排练的大型广场舞蹈《前进中的大通》,被评为1996年全省群众文艺演出优秀作品,获优秀编导奖;以副总导演参与排演的大型广场舞《高原之春》获市级一等奖;在全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大型广场舞蹈《昆仑之光》中,编排导演的《奔向明天》获优秀编导奖;合作导演的大型广场舞蹈《城东之春》获市二等奖;舞蹈《椒香情》获编导一等奖。 & & 刘秀珍,女1942年出生 ,西宁市人,中国舞协会员、省舞协会员。 1958年开始从艺,工作期间曾任青海省海西州民族歌舞团舞蹈队队长、舞蹈教员和编导。1985年退休后,任青海省老年艺术团艺术指导、青海省红领巾艺术团和省少儿广播电视艺术团舞蹈教员及编导。 曾被选派到北京舞蹈学校进修。回团后,在演出实践中,成为海西州民族歌舞团的独舞、双人舞、领舞演员。演出的舞蹈节目有独舞《灯舞》、《巴牙特》、双人舞《红军哥哥回来了》、《绣荷包》等。1960年被选为青海省文艺界的代表,光荣地出席了第三届全国文代会,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事舞蹈教学中,为海西州民族歌舞团培养了一批专业舞蹈演员,为海西州文艺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1985年退休移居西宁后,仍继续从事自己一生所追求和热爱的舞蹈事业,先后任教西宁市师范学校、省青少年活动中心。所教学生从市师范学校毕业后,大多已成为西宁地区各小学校的文艺骨干和少儿舞蹈教师,在少儿舞蹈工作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在省少儿活动中心教学中,被评为优秀教师,为省艺术学校、上海舞蹈学校、中央民族大学传送了多名舞蹈专业人才。 创作的舞蹈《昆仑情》在1984年全省专业文艺团体调演中获创作奖;舞蹈《红领巾的心愿》在全省中等专业学校文艺调演中获特别奖;健美舞蹈《金秋花儿红》在1996年全国第二届中老年健美舞蹈比赛中获二等奖;创编的健美操《枫叶红艳艳》在1995年全省中老年健美操比赛中获一等奖;健美操《美在夕阳》在1997年全省中老年健美操比赛中获一等奖;创编的大型健美操《青春的旋律》在1995年省商业系统体育运动及文艺调演中获一等奖,而创作的《西班牙舞》获二等奖;健美操《欢乐青春》在1995年省邮电系统健美操比赛中获一等奖;在1992年西宁市小学集体舞比赛中创作排练的舞蹈《花儿朵朵》获二等奖,创作排练的舞蹈《太阳花》在铁路系统小学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 & & 刘桂莲,女,生于1957年12月,青海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副高职称,中国舞协会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会员,中国少儿歌舞学会会员,1992年被评为全国少儿舞蹈先进工作者。现任青海舞协副主席,青海省文化馆副馆长。 1972年开始从事舞蹈专业,先后在中国舞蹈家协会编导学会、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解放军艺术学院编导班、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进修学习。1997年毕业于中央文化管理学院艺术系舞蹈大专班。 主要舞蹈作品有:舞蹈《草原童铃》获1989年全国少儿歌舞录像汇演舞蹈创作辅导三等奖;撒拉族舞蹈《骆泉情》获1994年全国第四届“群星奖”评为优秀作品奖;创编的广场舞《伞扇秧歌》荣获1996年全省新社火展演一等奖;舞蹈《童心系鸟岛》荣获1998年第六届东北、西北、华北少儿文艺汇演创作、辅导一等奖。1998年青海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开幕式大型广场舞中,担任总导演,荣获《全民健身奔向二十一世纪》优秀编导奖;1998年青海电视台春节晚会《昆仑春韵》在全国迎春文艺展演中获中央电视台颁发的三等奖;创作的舞蹈《青海人》在全省第四届文艺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优秀作品奖,合作编导的大型舞蹈专场晚会《托起明天的太阳》获优秀作品奖;舞蹈《青海人》、《走市场》、《崛起的高原》获庆祝建国五十周年西北五省(区)电力系统文艺汇演一等奖。 论文《少儿舞蹈创作的思考》曾参加全国少儿舞蹈创作学术研讨会;《浅谈校外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对少儿全面发展的作用》获全省校外教育二等奖;《浅谈青海群众文化活动的两个高潮期》在全省群众文化理论研讨会获三等奖。 几年内独立举办全省民族民间舞蹈培训班五期,学员达400人次,1999年被聘为省舞蹈编导班教员。 & & 刘淑清,女,1966年出生,山东省招远市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 现任青海省青少年活动中心培训一部副部长、青少年活动中心舞蹈学校校长。中学一级教师,省舞蹈协理事,青海舞协少儿歌舞分会理事。 曾在地方及青海武警总队文工团当过演员、编导,自己表演和创作的节目多次获奖。在1986年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参演的舞蹈《草原春歌》获文化部表演三等奖。在青海省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作期间,创作的少儿舞蹈《快乐的尕撒拉》,获全省少儿电视文艺晚会演出奖;在省“西供杯”交谊舞公开赛中获拉丁舞三项全能第一名。在教学中,创编了《火红的中国》、《故事王》等不同题材的舞蹈作品;还在省青少年活动中心创建了少儿拉丁舞训练班和省内第一个少儿芭蕾舞训练班,此项工作填补了省内少儿舞蹈教育的一项空白。 & & 华旦,1960年出生,藏族,中共党员,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人。现任果洛州民族歌舞团团长,三级演员,青海省舞蹈家协会理事,政协果洛州八届委员会委员。 从艺以来,先后多次参加全省民歌汇演,或演唱三等奖。参加全省文艺调演歌舞晚会《源头之歌》中担任编导,荣获多项奖励。1991年担任过果洛州民族歌舞团副团长、团长以来,大力加强培养演员队伍,使果洛州民族歌舞团在演员队伍建设及演出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1999年9月参加青海省庆祝建国50周年文艺调演暨第二届“江河源”艺术节,在歌舞晚会《阿尼玛卿之舞》中担任艺术总监、导演、编导,在艺术节上,合作编导节目《阿尼玛卿》获编导二等奖;《八月的草原》获编导二等奖;《雪山袖舞》获编导三等奖。 从艺20多年来,主演及编导的许多节目在省、州级调演中多次获奖,受到广大群众一致好评。 & & 任新华,女1973年出生,藏族,现在西宁市群众艺术馆文艺部工作,助理馆员,系青海省舞蹈家协会会员。 1987年经选拔招收为海北州民族歌舞团舞蹈演员,同年九月赴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舞蹈专业。1990年毕业后,在海北州民族歌舞团人舞蹈演员。 1990年6月在北京军艺剧场、人民剧院演出节目《看秧歌》、《乡妹》、《东北风》等,其中在舞蹈《看秧歌》中担任主要角色。 1992年2月参加全省舞蹈专业汇演中或集体表演二等奖。其中在舞蹈《雪莲颂》中担任主要角色,并赴云南参加了第三届中国艺术节。 从1990年至1994年,在海北州歌舞团工作以来,曾多次赴北京、甘肃等省、市及省内各州、县巡回演出了舞蹈《盘子舞》、《月夜?清晨?彩霞》及大型舞剧《雪山魂》等节目的演出。 1994年3月至1995年,聘请为西宁市第三职业学校舞蹈教师,培训学生100余名。 在西宁群众艺术馆西海时装歌舞团期间,担任舞蹈、时装、表演的培训教师及主要演员,编排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型时装系列《青海湖畔迎彩虹》共十四部。1997年又为西海时装歌舞团编排具有独特风格的大型时装节目《唐古拉女神》、《阿拉伯之夜》、《穿军装的女孩》、《弦子舞》等十三个舞蹈节目,其中舞蹈《春天》参加了青海省电视台成立五十周年文艺演出。并随西海时装歌舞团多次赴广东、福建等六省、十三个城市演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各地观众的好评。 1999年西宁市迎新春群众文艺汇演中,获优秀组织奖;2000年西宁地区庆“六一”集体舞、团体操、鼓号队大赛工作中,为山川子弟学校辅导的“团体操”在大赛中获一等奖。1999年撰写的论文《浅谈文化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在青海省群众文化学会第四届理论研讨会上获优秀论文奖。 & & 华洛桑,1939年出生,藏族,青海省门源县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 是我省第一代藏族艺术家,我省民族文学艺术事业的开拓者、建设者之一,在文艺领域他从事过文学创作、翻译、藏文剧本创作、舞蹈创作、编导、电影译制、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等多门类的工作和社会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退休前,任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青海群众艺术》(藏文版)主编,也曾担任省六届人大科教文卫委员,省政协三、四、五、六届委员,省舞协副主席、省群艺馆馆长以及一些协会、研究会、委员会的社会性领导职务。翻译、配音的影片《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等十余部,受到文化部表彰。创作的大型话剧《达尔龙山下》(合作),获1964年青海省现代戏剧创作优秀剧目称号。首创了藏语话剧剧本《嫁女儿》(合作),用藏文创作的藏语广播剧《欢聚的日子》(合作)获建国35周年青海省优秀节目奖;组织策划编写的藏语皮影戏《千里迎亲》(合作),获建国35周年青海省优秀文艺奖,赴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汇报演出中,该剧获创作、表演、作曲、造型四项奖;创作编导的藏族女子群舞《草原春歌》(合作)获1983年青海省文艺创作征文一等奖,1986年又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三等奖;挖掘整理的藏族男子群舞《吉祥的龙鼓》(合作)获1988年全国部分省区广场舞蹈汇演优秀节目奖,并被确定为第二届全国艺术节演出节目;整理、编辑、出版的藏族《拉伊集》获庆祝建国35周年青海省优秀文艺作品奖;合作改编的藏族男子群舞《草原上的小伙子》被拍成了电影,与此同时,自己坚持业余创作发表诗歌(歌词)近百篇。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大辞典》、《新时代藏族名人词典》、《世界华人文化学艺术界名人录》。 & & 齐美德,女,1947年出生,蒙古族。第六届省人大常委,省文联委员,全国舞协会员,中国少数民族舞协会员,三届省舞协副主席,青海省对外友协理事,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二级编导,国家尖子演员。1956年在西北民族学院艺术系学习舞蹈表演专业,1959年分配到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工作,任舞蹈演员。1960年在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进修舞蹈专业,1963年会团任主要演员。1978年在青海省艺术学校任民间舞教员,1979年调回团任舞蹈编导兼演员、编导室副主任、副团长、团长。在担任主要演员期间先后在蒙古族舞蹈《灯舞》、回族舞蹈《红艳姑》、朝鲜族双人舞《老俩口送饭》、三人藏族舞蹈《归来》、青海歌剧《花儿与少年》、土族歌舞《迎亲》、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藏族舞剧《智美更登》等近20个作品中为独舞、领舞和主要演员。1979年在青海省文艺汇演中获演员表演二等奖。1982年与人合作编导的藏族舞剧《智美更登》获青海省首届文艺创作评奖优秀作品奖以及文化部民文司的嘉奖,同年创作的藏族双人舞《雁情》获青海省首届文艺创作评奖优秀作品奖。1983年随团赴突尼斯、马尔他、塞浦路斯、土耳其四国出访演出中担任主要演员受到好评。1982年大型舞剧《智美更登》曾在北京、上海、广州、内蒙、宁夏等地巡回演出300余场,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各族人民的热情赞扬,并为文化部举行专场晚会招待各国驻华使节。1989年中国艺术团访问朝鲜、蒙古时担任了该团艺术指导兼总编导,在朝鲜访问演出时受到了金日成主席的赞扬。在出访拉美七国、中亚五国中,担任了青海片的总编导,回国后,受到文化部表彰。1992年春节电视晚会上编导的男子群舞《飞腾的雪山》,参加了演出并和省内外专家进行艺术交流。1993年在大型系列歌舞《七彩江河源》中担任总编导,该歌舞在1995年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提名奖,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入选奖。 199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 & 许忠,1971年出生,中共党员,中专学历,1983年考入省艺校学习舞蹈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海南州民族歌舞团工作,四级专业舞蹈演员,担任舞蹈队队长。省舞协会员。 因工作需要,曾在中央民族大学音舞系专修一年。曾参加各省(区)、市举办的少数民族风情艺术节,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及嘉奖。 1991年全省文艺汇演中舞蹈《龙腾四海》、《牧羊人》、《跳吧,草原》分别获表演二、三等奖;1994年在全省单、双、三人舞蹈比赛中,舞蹈《根》获表演三等奖。1995年1月参加青海电视台举办新春联欢晚会的录制拍摄,同年参加省第一届“江河源”之夏艺术节演出。1997年参加迎接“香港回归”大型歌舞晚会及青海电视台藏历年新春晚会。1999年先后参加了“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青海馆日的演出活动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型歌舞《光辉历程》、“澳门回归”大型音乐舞蹈晚会――《世纪风?回归情》的演出,2000年1月赴西藏参加了青海与西藏电视台友情合作千禧之年《世纪欢歌》的排练演出和录制工作。 & & 华措,女,1971年出生,藏族,高中文化程度,1984年5月参加工作,海南州民族歌舞团四级舞蹈演员。曾在中央民族学院音舞系进修舞蹈专业,系青海省舞协会员。 从事文艺工作以来,曾先后参加过大型歌舞剧《霍岭之战》、舞剧《降魔》、《佛土圣族》、舞蹈《龙腾西海》、《漫步草原》、《美丽的卓玛》、《复苏之歌》、《哈达》等50多个优秀剧(节)目的演出。曾担任主角、领舞、演员。其中舞蹈《哈达》、《复苏之歌》在全省文艺调演中获集体表演一等奖。《漫步草原》在文化部社文司、北京市文化局联合举办的第十一届“龙潭杯”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大赛中获表演一等奖。现从事该团舞蹈演员兼教练。 & & & 李玲,女,1962年出生,青海省门源县人,1976年分配到海北州民族歌舞团,1995年调入海北州民族师范学校从事舞蹈教学工作。多次参与表演舞蹈节目,其中舞蹈《驯马姑娘》、《长高鸟》、大型舞蹈诗话《雪山魂》曾与1986年、1991年荣获青海省专业舞蹈调演集体一、二等奖,《雪山魂》还在1992年第二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上演出,受到一致好评。在教学工作中,所编导的大型广场舞《各民族齐欢腾》、《欢腾的草原》、《十送红军》、《赛马》等多次在西海镇地区文艺汇演中获奖。另有论文《浅谈藏族舞蹈的教学》、《中师舞蹈教学初探》被入选《当代教育教学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 & 李小英,女,1962年12月27日出生,高中文化程度,舞蹈演员兼化妆师,1979年7月参加工作,海南州民族歌舞团四级演员,系青海省舞协会员。 从事文艺工作以来,参加过许多优秀节目的演出,1982年参加大型歌舞剧《霍岭之战》、舞剧《降魔》、《佛土圣族》及舞蹈《龙腾四海》、《哈达》、《湖的女儿》、《美丽的卓玛》、《漫步草原》、《美酒》、《啊!青海湖》等50多个优秀剧(节)目的演出,并但仍角色,其中舞蹈《哈达》、《湖的女儿》在全省文艺调演中荣获集体表演一等奖。 曾先后多次参加《人民日报》社应邀主办的民俗风情演出,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受到了各界观众及专家的好评,获得了许多奖励。 & & 李汝林,1935年出生,青海省西宁市人,中共党员,二级编导,系青海省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兼任中国舞协理事,编导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副会长等职1950年8月参加青海省文艺工作团(省民族歌舞团前身),任舞蹈演员,1956年任舞蹈编导,1979年调任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1988年任省舞蹈家协会主席。表演、主演、导演的主要作品有《藏民骑兵舞》、《鄂尔多斯》、《跑驴》、《红绸舞》、《花儿与少年》、《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仅蒙送》等150多件。自创、执导的作品有:《通天河上架金桥》、《练兵》、中型舞剧《洛赛日之夜》、大型舞剧《珠沧激浪》等80余件,其中舞蹈《包水饺》获全军文艺汇演一等奖,1979年庆祝建国三十周年赴京献礼演出团,任总导演,其中改编、执导的中型舞剧《出征》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草原花朵》获创作二等奖,《雪白的鸽子》获三等奖,演出团获集体二等奖。1982年创编大型藏族古典歌舞剧《霍岭之战》并任艺术指导,该剧1984年货青海省优秀作品奖,1986年受到中国社科院,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表彰,获青海省自编剧目演出突破200场大关奖。1987年该剧又应中央文化部之邀赴京在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受到好评。1988年编导的儿童舞蹈《小盐花》、《油娃娃》在全省少儿艺术节上获一等奖和二等奖。编导的广场舞蹈《扎西雪巴》在第二届沈阳国际秧歌节上获得二等奖,同年参加由文化部群文司和天津文化局联合主办的“南开杯”民间广场艺术节上获优秀表演奖。1985年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辑的《舞剧创作经验文集》中发表了《藏族歌舞剧〈出征〉的创作始末》一文。1992年中国舞蹈杂志第六期发表《回顾与期待》一文。1992年在青海湖文学月刊第五期发表《深入生活、贵在坚持》一文。1993年主编发表《共和国奠基人?青海卷》一书。1995年10月6日在《文艺报》发表《宝刀不老,梨园荟萃》一文,此文同年5月11日中华老年报转载。1984年参加中国舞蹈家代表团访问朝鲜并任该团秘书长。1994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专家称号。其生平大要已被《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外名人辞典》、《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等20多部名人录、词典收录。 & & 李亚妹,女,1971年12月5日出生,青海省西宁市人,中共党员,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现任西宁市七一路小学副校长,共青团西宁市委委员、青海省音乐教育研究会理事,青海省舞协会员。 在教学工作中,1989年荣获西宁市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音乐组二等奖;1991年教案(科技)比赛二等奖;1993年获全省中、小学技术教师技能技巧比赛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举办的全国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比赛三等奖;1995年荣获全省校园歌曲、全国校园集体舞比赛优秀表演奖,1995年8月荣获全国歌曲、校园集体舞推广、表演、创作评比先进集体;1995年大型集体舞《铃儿响叮当》荣获西宁市比赛一等奖;1996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大合唱比赛中荣获市、区一等奖,同年全市中、小学艺术节中创作的舞蹈《蜜蜂与狗熊》荣获市、区一等奖;1997年全省“爱乐杯”大合唱比赛中获二等奖;1998年广场舞《猫蝶闹春》(合作)获西宁市一等奖;1999年国庆50周年合唱比赛中获一等奖;1999年合作的大型歌舞晚会《托起明天的太阳》获全省优秀奖;1997年论文《音乐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获西宁市教师论文二等奖,并被收入《全国素质教育论文》一书中;1999年论文《思想品德教育同少先队活动的结合渗透》发表在《教海拾撷》中。曾被评为区团委优秀团员、共青团青海省委第九次、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 & 李玉芳,女,1971年出生,青海省贵德县人。1988年毕业于省艺校舞蹈专业,系省舞协会员。 在学生时期,表演的三人舞《担鲜藕》在“全省大、中专文艺汇演”中获表演二等奖。毕业后,分配到海南州民族歌舞团,曾在中央民大音舞系学习舞蹈。之后,在全省文艺调演中参与表演的群舞《吉祥的甘露》和《复苏之歌》获集体表演一等奖。在1993年及1994年中,在新华社主办的《中华民俗风情艺术节》中,分别获得最佳表演奖和表演一等奖。调入西宁市歌剧团后,在1995年全市专业团体舞蹈、武戏比赛中,表演的藏族女子独舞《订亲的帽子》获表演一等奖;表演的傣族女子独舞《版纳三色》获得了同行、专家们的好评和肯定。 & & 李芬娟,女,1955年3月出生于海南州共和县,祖籍青海省民和县,现为都兰县文化馆馆长,系省舞协会员。 1974年以优异的成绩,录取到海西州民族师范,在校期间,任学校演出队队长,演出的独舞曾获一等奖。毕业后,1976年被分配到都兰县二中任教,在此期间,边学习边创作,边教学,组织文艺队,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深的好评。1985年调到都兰第二小学,主要人少先大队辅导员工作。1987调到县一完小任教,我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每年都获全县团体第一名。1992年6月,调到都兰县文化馆任副馆长,1989年都兰成立了“都兰县音乐舞蹈协会”,任协会主席。近年来培养的学员,大部分均是部队、大学及各单位的文艺骨干。1992年8月在海西州“那达慕”大会上,都兰文工团的演出,得到了省、州、县及有关上级领导的好评。编排的舞蹈《童年》曾获省少儿舞蹈大奖赛三等奖。 & & 李利勇,1972年出生,满族,九三学社社员,大专学历。系中国国际标准舞蹈学会会员、中国体育舞蹈协会会员、青海省舞协会员。 自1990年开始学习国际标准舞,先后获“华意――阿里斯顿杯”国际标准舞公开赛优秀表演奖;“保险杯”交谊舞公开赛第二名;西宁地区第二届交谊舞公开赛第一名;青海省“保险杯”国际标准交谊舞公开赛全能第一名;在西北五省区第三届国际标准舞公开赛中,获新人组第二名;在“西供杯”交谊舞公开赛中获拉丁舞第一名。 1996年至1997年间曾参与全省大型广场舞《高原春潮》、《情洒田园》、《高原情赞》、《昆仑之光》的舞蹈辅导及演出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其中《昆仑之光》被评为优秀辅导奖。为省电力公司辅导的舞蹈《青藏高原》、《音乐、舞蹈、诗》、《崛起的西部》在1999年9月西北五省区电力职工文艺汇演中获舞蹈编排一等奖,个人被评为优秀演员奖。 & 李桂兰,女,1957年出生,藏族,青海省同仁县人,中共党员,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系毕业,现为青海省艺术学校舞蹈科讲师。在黄南州歌舞团任舞蹈演员时,曾担任过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角色,在大型藏戏《意乐仙女》、 《苏吉尼玛》、《藏王的使者》中担任主要角色。1991年《藏王的使者》在全省专业文艺调演中,获个人表演二等奖,该剧在1993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5年获文化部新剧目奖1993年为青海电视台藏语部春节联欢晚会编排的一台歌舞晚会,深受好评,藏语小品《各自的路》受到藏族群众的欢迎。1998年藏语部春节联欢晚会中,演出藏语小品《照相》在社会反映强烈很受观众赞扬。1999年藏语台成立十五周年庆祝晚会中,演出藏语小品《进城》很受欢迎。教学中,为省内外艺术团体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艺骨干,并经常为群众文艺活动进行辅导训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 & 李措毛,又名周琪毛,女,1954年出生,藏族,中共党员,青海省平安县人,197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系舞蹈专业。系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青海舞蹈家协会理事,现任青海师范大学教育系讲师、青海省教育学院幼师教研主任。曾在海西州文工团、海北州文工团担任演员、教练、舞蹈队长、编导等职,曾任海西州第五届政协常委。参加全国和省级的舞蹈艺术表演及创作的作品有:独舞《新苗》、双人舞《新的一课》、群舞《心愿》、小舞剧《奔流向前》等十余部,其中《草原春歌》获文化部表演三等奖、省文化厅表演二等奖;《远古舞童》,获西北五省创作二等奖;《草原鸣笛》、《狩猎之前》、《青春曲》等作品获省级创作奖。论文有;《浅谈藏族舞蹈艺术特色》、《“戎哇”藏区传统歌舞“则柔”》、《从幼儿舞蹈教育谈起》等。其中《“戎哇”藏区传统歌舞“则柔”》曾参加全省及全国藏族舞蹈学术会。曾获得全省舞蹈基本功教员比赛专业组二等奖,全省师范学校基本技能比赛一等奖。另外,个人研究的民族文化艺术品《亭阁式电子工艺转经》获国家专利,专利号为Z L?Z;民族工艺品《舞蹈音乐宫》专利号为?O。 &
& 李慧君,女,生于1968年9月,上海市人,中共党员,毕业于青海广播电视大学音乐专业,现为西宁铁路分局房建生活段河南幼儿园任舞蹈老师。系青海省舞协会员。 曾在部队第二炮兵文艺调演中,获优秀演员奖和基地嘉奖,在武威等地演出中获优秀演员奖并荣立三等功。复员后,在兰局职工“万人技术大比武”中获幼教舞蹈第一名并荣获全局“技术能手”称号;1999年9月参加兰局第四届艺术节,获优秀编导奖;先后为一些单位、学校编排辅导的节目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为省电力局编排的群口快板《夸青海》获西北五省电力系统汇演一等奖;维熙宁市蔬菜公司辅导的舞蹈《红心向党》获商业系统汇演一等奖;为青海山川机床铸造厂编排的《草原英姿》获一等奖,《闺女》获特别奖;为西宁市小桥银行编排的《黄河源头》获银行系统二等奖;北关街小学《银鸽》获市二等奖;为西宁铁路分局司机学校编排的《民族大联舞》获兰局一等奖;为北小街小学辅导的《海滩上的小姑娘》获区一等奖;为铁路分局生活段编排的《天涯有个兵哥哥》获优秀编导奖;为青海省冷冻厂编排的《春天的故事》获一等奖,蒙族舞蹈《草原英姿》获二等奖;为西宁七中以及西宁昆仑中学编排的《走进新时代》均获一等奖;为西宁铁路分局第三中学编排的《娇子》获一等奖;1998年铁路分局房建生活段第一届职工文艺汇演,编排的《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及《走进新时代》或并列一等奖;为铁路分局房建生活段第二届职工文艺汇演编排的《在欢腾的大地上》及《万事如意》获并列二等奖。 & & 张琼,女,1974年出生,西宁市人,高中文化程度,曾在青海省艺术学校学习舞蹈,省舞协会员。 参加工作以后,就一直从事我自小就酷爱的文艺工作,曾在青棉专业文工团任演员和编导,表演和编排节目曾多次获奖。 调入海东地区群艺馆后,参加了海东地委、行署组织的“海东地区春节慰问演出小分队”参加了四个舞蹈的编排和演出及服装道具的设计,被海东文广局评为优秀演员。 辅导、编排的舞蹈有:《宝贝》、《大姑娘美》、《阿吉冲》、《欢庆》、《山妞钮》、《金孔雀》,其中《山妞钮》、《黄河畅想曲》、《飞跃大渡河》、《曲桑卓玛》在地质系统比赛中获一等奖。辅导的社火节目《大秧歌》、《算盘之歌》、《春天的故事》、《欢乐的草原》、《卓玛、卓玛》、《渔家姑娘》、《向着太阳》、《吉祥》在省、市、地区和县的各类文艺演出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 & 张立新,1954年11月14日出生,青海省贵德县人。西宁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系中国舞协会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家协会会员,青海省舞协副主席。 参加工作以来,曾在西北民院艺术系进修舞蹈,先后毕业于北京人文函大群众文化管理系,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舞蹈系。 任演员期间参加了舞剧《草原银河》、大型歌舞剧《霍岭之战》等诸多舞蹈节目以及电视文艺片《西部之舞》的演出、拍摄(担任主要角色)。1997年参加了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共同主办的大型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的演出、第八届大连国际服装节开幕式广场艺术晚会《这里通向世界》的演出。 创作并演出的舞蹈有:《筛喜》、《金色的草原》、《撒拉风情》先后荣获全国第四届“群星奖”评选优秀节目奖;获全国第三届中老年健身舞蹈比赛“松鹤奖”、“丹鹤奖”;创作的舞蹈《花儿漫春》、《水红花开》先后获首届全国农金系统文艺调演最佳节目奖;首届全国水利系统文艺调演优秀节目奖;创作的舞蹈《响铃声声》、《天鹅情》、《鼓铃》、《小小康巴汉》、《跳吧草原》、《撒拉欢歌》分别获第二、三、五、六届“三北”省会市少儿文艺汇演一、二等奖和优秀奖;创作的舞蹈《送电工人之韵》获西北电力系统第三届文艺汇演一等奖;在省内,为一些单位、学校辅导编排的许多节目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创作的舞蹈《响铃声声》、《伞灯舞》、策划并任总导演的大型少儿舞蹈专场晚会《托起明天的太阳》等先后获第二、三、四届青海省文艺创作评奖优秀作品奖。 撰写的《浅析群众文化干部的“一专多能”》、《浅谈少儿舞蹈创作中不同层次的题材选择和语汇提炼》等论文分别发表在《青海舞蹈艺术》、《青海群众文化交流》、《青海日报》等报刊上。其中《浅谈少而舞蹈创作中不同层次的题材选择和舞蹈语汇的提炼》获悉能使群文第四届年会论文评选一等奖,并且参加了全国少年儿童舞蹈创作座谈会的评选。 & & 张宇玲,女,1958年出生,陕西人,1981年由玉树州文工团调入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任三级演员。曾在北京舞蹈学院进修,大专学历,青海省舞协会员。 从艺20多年来,曾多次担任主演、领舞的任务并多次获得优秀表演奖。在1978年全省文艺汇演中,参演的舞蹈《美酒献给党》获集体奖,舞剧《出征》获个人优秀表演奖。1979年进京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中,参演的舞蹈《美酒献给党》、《出征》、《雪白的鸽子》获得中央文化部和国家民委授予的集体表演一、二、三等奖。1982年全省文艺汇演中,在舞剧《智美更登》中担任主要领舞;1986年全省舞蹈比赛中,舞蹈《鸟岛》中任领舞,获集体表演一等奖,《心泉》获集体表演二等奖。1989年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1991年12月,自编自演的藏族舞蹈《草原儿女心向党》在参加全国物资部文艺会演中获优秀表演奖;1988年参加了全国各省(区)春节文艺大联欢电视展播,参演的舞蹈《远古的梦》、《花儿与少年》、《青春奏鸣曲》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也曾协助拍摄电影《在那遥远的地方》中的舞蹈表演。1992年参加了青海电视台举办的’93春节联欢晚会演出;1994年又参加了黔、青、藏等省(区)春节大联欢,同年还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在歌舞剧《七彩江河源》重任主要群舞、领舞;接着,随中国青海杂技歌舞团赴伊拉克、约旦、阿联酋、黎巴嫩、塞浦路斯五国访问演出;1995年参加了大型系列歌舞剧《七彩江河源》,任领舞,获中央文化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和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入选奖,青海省第三届文艺创作评奖优秀作品奖。 & & 张岩红,女,1957年出生,大学学历,二级导演。系中国舞协会员、青海舞协理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会员。曾在北京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进修学习舞蹈教学及舞蹈编导。 1989年,由我编剧并导演的大型现代民族舞蹈《西部的太阳》在海西上演后,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肯定,同年被省文化厅选送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的演出;1990年该剧应邀进京演出,获好评,1989年10月,该剧荣获青海省建国四十周年文艺创作评奖优秀作品奖。1991年共青团青海省委授予我“文艺体育明星”称号。1994年3月,与他人合作的舞蹈《额吉情》在全省单、双、三人舞蹈比赛中获编导三等奖。 1994年借调到青海电视台工作,参加了95’《青海情》、《西部彩虹》、《与您牵手同行》、《遥远的祝福》、《聚财之星》等文艺晚会的舞蹈编导工作,并担任《河湟风》栏目的编导、编辑工作。《青海情》春节文艺晚会,获第十界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三等奖;《何湟风》栏目获地市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栏目奖。 调入青海电视台后,编导拍摄的诗歌电视《回老家》荣获’98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三等奖;参与编导及舞蹈编导的’97《上去高山望平川》春节文艺晚会,获得中央电视台’97全国迎春文艺晚会节目展播三等奖;1997年6月担任了《百年梦圆》迎香港回归大型文艺晚会的舞蹈编导工作;1998年12月《放歌二十年》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年大型文艺晚会的导演及舞蹈编导;1999年1月,《红红火火过大年》’99春节文艺晚会的导演及舞蹈编导。 总之,自从事艺术工作以来,二十多年中我一直热爱此项工作,不断地探索追求。在理论研究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1989年根据舞剧《西部的太阳》的创作过程,撰写了一篇随笔,登载于《青海戏剧》第四期中,1996年撰写的论文《浅谈柴达木的蒙古舞蹈》在全国蒙古族舞蹈研讨会上交流、宣读,近期被内蒙古文联收编入《蒙古族舞蹈艺术》从书中;1998年8月,论文《“失传”的思索》被青海省海西州《柴达木开发研究》(全国发行)刊物第四期中发表。 & & 张桂芳,女,1940年11月出生,青海省湟中县人,中共党员,省舞协会员,省少儿歌舞研究会会员,省教育学会幼教研究会会员,西宁市家庭教育研究促进会会员。参加工作后,曾多次被评为市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市优秀教师。1986年被评为幼教高级教师。1994年被评为特级教师,享受国家津贴。 自小爱好文艺,从上小学起喜欢自编自演舞蹈和演唱歌曲。60年代初,被招考到青海省广播电视台业余合唱团和西宁市业余文工团舞蹈队,在工作之余参加电台录音、演出活动。在保育院,一直从事幼儿音乐、舞蹈的教学工作,编排的舞蹈节目,在省、市、全国少儿文艺汇演比赛中获奖。编排并作词编曲的幼儿土族舞《土族儿童喜洋洋》在西宁市少儿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幼儿撒拉族歌舞《割草歌》,参加了省是少儿文艺汇演,均获一等奖及编导奖、演出奖;在参加全国庆祝六一儿童节少儿文艺汇演、比赛中,荣获三等奖,中央电视台和青海电视台均多次演播。创编排练的幼儿诗歌表演《我爱祖国妈妈》参加了由省妇联和省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庆祝六一儿童节文艺演播,后电视台多次播放。在省爱鸟周活动中,合作编排的幼儿舞蹈《青海湖畔》在省农林厅、省教育厅、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市教委教科所联合举办的爱鸟周文艺会演中获省二等奖。 参与编排的幼儿大合唱伴舞,参加了省妇联举办的母亲节歌咏比赛,获二等奖;在创编少儿歌舞剧的同时,自己也自编自演了一些节目,获得好评或获奖。与他人合作编排的幼儿团体操《草帽操》获西宁市第15届幼儿运动会开幕式纪念奖;舞蹈《幼儿教师的奉献》获幼儿教师大练兵比赛二等奖、市教委园丁歌舞大奖赛一等奖、省教师节汇演三等奖;《东方红歌舞》获市教委园丁歌舞大奖赛三等奖。 此外,本人还创作发表了其他文艺作品,主要有:歌曲《土族儿童喜洋洋》、《割草歌》;摄影作品多幅发表在《青海教育》等刊物上;电化教学片《小蝌蚪找妈妈》、幻灯片《两次上门》;论文《叶贴画教学浅谈》、《通过结构游戏开发幼儿智力》等作品,有的多次荣获省内各项大奖,有的被国家级刊物收录。 & & 张淑英,女,1972年11月27日出生,大专文化,1987年6月在海北州民族歌舞剧团参加工作,同年9月在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学习,于1990年7月毕业回团工作。初级职称,1998年6月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省舞协会员,于1999年7月调入西宁市歌舞剧团工作。 参加了许多大型的文艺演出,其中1991年12月参加了全省专业文艺调演大型舞蹈诗话《雪山魂》,获集体表演二等奖;1992年3月赴昆明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1994年4月参加了全省单、双、三人舞蹈比赛,土族舞蹈《娶亲路上》获表演三等奖;1997年8月参加了全省计划生育调演,舞蹈《姐妹同唱一首歌》获集体表演二等奖;1999年舞蹈《打青稞》获农牧系统比赛三等奖,同年7月参加了第三届江河源艺术节,舞蹈《洗山雨》、《欢乐家园》获得了节目表演二等奖。本人还参加了青海电视台与西藏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00年春节联欢晚会《世纪欢歌》,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于2000年4月参加了第二家全省舞蹈编导讲习班、参加了专场大型文艺晚会《祝福您中国》和澳门回归大型文艺晚会《世纪风》等大型文艺晚会,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激浪青春 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