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农信社招聘办张爱萍

& 正文发布日期:&&来源:塔里木大学新闻网&&浏览次数:41
张爱萍副校长一行访问农科院棉花研究所
核心提示:11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爱萍带领植科院院长熊仁次、副院长万素梅、马小艳,访问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11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爱萍带领植科院院长熊仁次、副院长万素梅、马小艳,访问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所。与中棉所张西岭副所长、侯志勇副书记及各研究室主任,围绕棉花科学学院管理运行机制、棉花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研究生联合培养及学生管理等相关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 &会上,张爱萍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棉花科学学院管理运行机制、棉花实验班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质量监控管理以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工作,与中棉所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 &张西岭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与塔里木大学共建的棉花科学学院发展前景广阔,今后将在实习基地建设、资源共享、后勤保障、经费支出等方面给予棉花实验班大力支持。
& &会后,张爱萍一行参观了中棉所重点实验室,考察了棉花实验班教室和科研实习基地等建设情况。
& &据悉,今年1月份,塔里木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共同创建&棉花科学学院&。8月26日&棉花科学学院&在我校挂牌成立。目前首花实验班已遴选24人,将于2016年3月赴中棉所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科研训练。(
微信关注sfmianhua及时获取棉花信息
欢迎加入顺风棉花网贵宾会员QQ群:
张爱萍副校长一行访问农科院棉花研究所 请牢记本文网址:
顺风棉花网触屏版
扫码关注公众微信
全国服务热线
客服接待时间(工作日) : 9:00-17:30
本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如侵犯了您的利益,请电告我们或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后,进行删除。 24小时服务电话:186
客服:77 用微信加在线互动,顺风棉花网微信公众平台:sfmianhua 顺风棉花网QQ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编号:10经济专题总 239期
·总 239期 10经济专题
西平县农信联社全力助推小微企业发展
时间: 作者:管理员 来源:河南经济新闻网
经济新闻周刊
&&&&& 本刊讯& 近年来,西平县农信联社理事长张国平、主任王盘生和领导班子,率领全体员工积极拓宽支农服务领域,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授予“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 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该联社以发掘市场、主动营销、培植客户为理念,充分利用农信社网点遍布城乡和客户资源优势制定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规划,精心建立了小微企业优质服务对象资源库,以成立组建的公司客户部、个人客户部为依托,不断完善立体化营销渠道。积极组织信贷人员深入小微企业开展零距离接触和定期走访活动,准确掌握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和金融需求。通过召开“银企”座谈会,为辖内所有小微企业建立服务台账,设立服务企业客户部,提供上门服务等措施,主动与企业对接,开展贷款营销。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的特点,该联社还开辟了小微企业信贷“绿色通道”。着力为小微企业提供简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有力地缓解了小微企业流动资金需求,促进了小微企业稳健发展。(李 博& 李小新& 郭 瑞)
&&&&& 西平县农信联社理事长张国平(中)在向河南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驻马店市办主任翟国庆(左二)副主任张爱萍(右二)汇报工作;
本文发于(www.jjxwzk.org),引用必须注明出处,
合作伙伴:
是由河南经济报社主办,是河南经济报社主办的中原地区唯一一份经济类新闻周刊。每周一出版,全年50期,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邮发代号:35—558。主要发行至河南省全省邮政零售网点、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院校、重点企业、服务行业。
Copyright & 2007 - 2013 www.jjxwzk.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支持:经济新闻周刊网络部
版权所有:经济新闻周刊 电话:3 邮箱:
邮编:450014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06号省委南院西7号楼经济新闻周刊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558 豫ICP备号-3当前位置:>>>>张爱萍
张爱萍 -人物介绍
张爱萍(),原名张端绪。四川省达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现代国防科技建设的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在军中任过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建国后张爱萍曾就任过华东军区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要职,同时还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党的中央委员等职务。
日,张爱萍病逝于北京。
日,张爱萍出生于四川省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春入达县中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任学生会副主席。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罗江口党支部书记、临时县委委员。
1929年6月赴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曾两次遭外国巡警和国民党保安队逮捕,在狱中进行了坚贞不屈的斗争,保持了革命气节。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参加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春入红军大学学习。9月任红3军团第4师第12团政委。
长征中,历任红3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11团、第13团政委。在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勇夺娄山关、大战老鸦山、保卫遵义城以及抢占白层渡口、金沙江堵敌、青石嘴痛歼敌骑兵等战役。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骑兵团政委兼代团长。1936年进入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毛泽东同志委派赴上海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组织沪杭宁地区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春任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做统战工作。1939年任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1940年任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司令员。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3师第9旅旅长,第3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1942年任第3师副师长兼第8旅旅长、政委,兼盐阜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及盐阜地委书记。1944年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初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在指挥部队破击津浦铁路顽敌的战斗中头部负重伤,后赴苏联治疗。
1948年伤愈回国,任第三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
1949年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1951年任解放军第7兵团暨浙江军区司令员。后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共华东局委员。1954年8月任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负责组织指挥大陈列岛战役。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1月组织指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一举攻占一江山岛,大陈列岛不战而克。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8年与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率军事科技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并与苏方洽谈,达成聘请5名苏联专家帮助中国研制鱼雷的协议。
受命国防建设工作
1959年9月起先后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专委委员兼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委员,主持国防科技、装备和国防工业工作,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协作、大会战。1959年10月负责“三峡工程人防试验和研究”,在工程兵某研究所试验场进行了试验。1960年增补为中共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1964年任原子弹试验前方总指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爆炸。1965年6月向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组建导弹部队领导机构问题的报告》,得到军委批准。日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亲赴全国各地勘察、选址,为第二炮兵和中国战略核力量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国民党第三游击队司令部政训室同仁在“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日,组织指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1975年3月复出后任国防科委主任。1977年再次复出,历任中央军委委员、国防科委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家科委第一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并兼任中央专委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日组织指挥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发射成功。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82年9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84年4月组织指挥地球同步轨道静止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987年11月退休后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92年收录160余首诗词、100余幅摄影和书法作品的著作《神剑之歌》出版。1994年军事文集《张爱萍军事文选》出版。1995年书法集《张爱萍墨迹》出版。日中国航天基金会成立,任名誉会长。
日20时35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爱萍任共青协和中心县委书记,共青团中央局秘书长,少先队中央总队训练部部长、参谋长、总队长,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第十一、第十三团政治委员,军委骑兵团政治委员、代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豫皖苏省委书记,八路军苏皖纵队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五纵队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三师九旅旅长,三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前敌委员会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七兵团司令员兼浙江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国防科委主任,国家科委第一副主任,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进行了改编,以刘志丹的陕北骑兵为基础,组建了第一支在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的骑兵部队,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骑兵第一团,张爱萍被任命为团长兼政治委员。当时,为配合红军主力东征,张爱萍率骑兵团一举荡平了盘踞在北部三边地区的马匪武装。在消灭这股被当地人称作是“泼跛子”骑匪时,副团长霍海元牺牲。部队随即奔赴安边,与蒙汉支队联合作战,骑兵团返回瓦窑堡,路经青阳岔时,得知边区政府被一股游匪给端掉了。张爱萍率大部追击,这帮游匪见红军穷追不舍,只得丢弃掠来的人和物。但被俘的干部群众怒不可遏,强烈要求活捉匪首,张爱萍当时是犹豫了一下,连续打下来,部队已经很疲劳了。但匪巢就在眼前,哪有放过之理,于是一场夺占敌人营垒的攻坚战开始了。打进去后,除了弹药粮秣,俘获的敌人并不多,一查才知道,那个人称炮兵张营的匪首带了他的人马出外游猎去了。所谓游猎就是去抢劫。事后才知道,正巧他返程,听说老巢给端了,就在红军撤回的路边设下了埋伏。又是赶巧,张爱萍预先安排掩护的那个营偏偏这时又撤离了警戒位置。他们久等大部队不来,不放心,擅自决定向这边靠拢接应。这就给了敌人设伏的条件。此役骑兵团损失惨重。
大智大勇反扫荡
1942年初冬,苏北的战争形势因日伪军发动空前大扫荡而骤然紧张起来。面对敌人的大举扫荡,张爱萍受命抗敌。
张爱萍为反扫荡制定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作战方针,这套作战方针体现了他一向主张“慎战”但又极具进取的精神。他提出:在坚持原地、分散作战原则的指导下,以游击战为主要形式,以“敌进我进,敌退我进”为主要作战方法。张爱萍说:“兵形如水,因地制流。打仗用兵,变化多端。只要有利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总目的,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布置完主力部队的作战任务,张爱萍又将目光转向民兵和地方部队,他给他们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三种作战方法:一是引诱敌人的“小孩拉瞎子法”;二是阻滞敌人的“狗咬叫花子法”;三是使敌人疲惫的“小偷挖洞偷东西法”。日至22日,两万日、伪军气势汹汹,以盐河以东、射阳河以北为重点,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采取分进合围、海上封锁的拉网战术,在飞机、骑兵的配合下,大举进攻。张爱萍沉着以对。为避敌锐气,他将主力化整为零,部队穿上便衣,以小分队为单位,适时地跳出了敌人的合围圈。在敌人的攻击目标之外,不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敌伪在根据地内安了许多据点,这对我恢复根据地不利。张爱萍抓住战机,迅速集中内线兵力,痛击日伪军,收复被敌占领的重要村镇。
建设新中国海军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上武装——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诞生。同年,刚从苏联疗伤回国的张爱萍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张爱萍在上海《大公报》上刊登招募通告。张爱萍招贤建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属首创。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原子弹爆炸中心,罗布泊西北的戈壁腹地,日下午3时整,一次巨大的核裂变将这里的一切都消灭掉了。原子弹爆炸前夕,试验总指挥部全体人员在张爱萍带领下游览戈壁滩上的楼兰古国遗址。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天空和大地燃烧起来,太阳都变成灰色的了。随后就是一声巨响,向外扩展,又被绵延的天山反射回来,如巨雷碾过头顶。惊愕之余,足足等了4分钟后,张爱萍拿起电话,向周恩来报告:“成功了!”
在日军据点里吃午饭
临涣集是安徽宿县西部的一个古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8年夏季,日军侵占宿县后,在这里安置据点,派有重兵驻守。
1939年6月初,担任八路军少将参谋、豫皖苏省委书记的张爱萍和新四军游击支队科长刘作孚一起,在中共皖东北特委秘密党员刘子吾引导下,风尘仆仆到达临涣城下。时近中午,又饥又渴的张爱萍提出要到日军据点里吃午饭。
此话一出,可把带路的刘子吾吓坏了,他望着日伪军盘查赶集群众的情形,心里突突直跳。为了对张爱萍的安全负责,他说啥也不同意,要求绕过临涣集东进。然而,他哪里知道,张爱萍进据点吃午饭的真正目的是深入敌穴,了解敌情。
久经沙场的张爱萍看着刘子吾着急的样子,笑了,他拍了拍刘子吾的肩膀,心平气和地说:“老刘同志,不用担心。我们穿着便衣,只要沉着应对,混在赶集的群众里头,日军怎么能看出我们是什么人?不用怕,跟着走!”刘子吾说不过他,只好服从命令,跟着张爱萍,夹在赶集的人群中,大模大样地向街心走去。
日伪时期,临涣集虽然萧条,但街道两边仍有不少店铺和小商贩,在街道旁搭起席篷,叫卖着烧饼、油条、馒头、面条等,有的还卖酒菜。张爱萍走进一个席篷里,大大方方地坐在一条长凳上,要来3碗卤面、3个烧饼,招呼刘作孚和刘子吾坐下吃饭。
张爱萍的大胆举动,使刘子吾吃了一惊,连忙轻声提醒:“鬼子经常出来巡逻!”正在这时,赶集的人群一阵骚动,“鬼子来啦!”有的人边喊边四散逃去。刘子吾赶紧拉着张爱萍着急地说:“咱们也躲躲吧!”
张爱萍沉着地朝街道上扫了一眼,安慰他说:“店家都不慌,我们慌什么!谅必敌人一下也认不出来,我们吃我们的。”说完,他把笠帽戴在头上,边吃饭边观察日军的动静。只见一小队端着枪的日本巡逻兵走了过来,向周围巡视了一圈,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又继续前行。不大一会儿,他们又回头巡视了一遍,看到临涣集上“太平无事”,便回到了驻地。然而,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就在他们眼皮底下,有一个中共高级军官在吃午饭。看着日军远去的背影,张爱萍深刻意识到,在皖东北,日军人地两生,再强大也会有弱点,只要抓住战机,就一定能战胜它。想到这里,他开心地笑了。[2]
老周圩子“卧底”歼顽敌
1940年3月上、中旬,张爱萍率部西进宿(县)、灵(璧)边区,建立抗日根据地。这件事震惊了国民党顽固派灵璧县长兼第二支队队长许志远,他亲自带两个连到立煌县向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求救。同时,命令副队长徐合璧率主力进驻泗(县)北老周圩子,固守待援,成为国民党顽固派在皖东北地区的一颗硬钉子。
为巩固皖东北团结抗战的局势,张爱萍日率部回师后,就抓住许志远脱离部队的战机,筹划拔掉这颗硬钉子。他一面致电淮南新四军部队,要求在许志远率部归途中,将其截获,收缴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增援他的武器弹药;一面去找泗县爱国民主人士、负责许志远支队后勤工作的苌宗商密谈,征求意见,摸清情况,商议攻取老周圩子的方略。
从苌宗商处归来后,张爱萍连夜召开由一团团长张太生、十一团团长赵汇川、十二团团长徐崇富和独立团团长张振球参加的军事会议。张爱萍分析认为:老周圩子围墙高,内设炮楼和碉堡;圩沟又宽又深,只有走吊桥才能进圩子;许志远的那支部队经多年经营,有一定战斗力,加上工事坚固,防守严密,若强攻将付出很大代价。他认为对老周圩子应以智取为上,并提出由自己带警卫班进驻老周圩子“卧底”,待机而行。参加会议的同志都赞成智取,但一致反对张爱萍去“卧底”,认为这样做危险太大。
对于战友们的关心爱护,张爱萍十分感激,但他并没有改变前去“卧底”的决心。他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让大家感到,去老周圩子“卧底”,虽然有一定冒险,但自己是皖六区军政推进委员会分管军事工作的副主任,到许志远的二支队巡查,名正言顺;同时,老周圩子圩主周汉波是我党统战对象,和自己私交也不错,一旦发生危险,他定会出面保护;加上有4个团做后盾,在许志远外出的情况下,副队长徐合璧不会轻举妄动。只要相机行事,对付这些地头蛇还是有把握的。思想统一后,张爱萍发布命令:第二天夜里12点,一团攻占大庄,十一团攻占李圩,十二团攻占岗头,拔掉许志远支队驻守各村的外围据点。
第二天黄昏,张爱萍带领警卫班,到达老周圩子南门。这时圩门已关,张爱萍要求守门的哨兵赶快向徐队长、周圩主报告,张爱萍有要事相商。徐合璧见张爱萍只带一个警卫班,就和圩主周汉波一起,将张爱萍迎进了炮楼。周汉波摆上酒菜招待。寒暄之后,徐合璧说出许志远被扣押一事,请求张爱萍致电淮南新四军放行。张爱萍将计就计,安慰他说:“可能是误会,我发个电报让他们放行!”他当即拟好电文稿,让徐合璧过目后,派通讯员送回去急发,并将有关情报一起带回去。吃完饭后,张爱萍假装醉酒,留在炮楼里睡觉。
与此同时,一团和十一团主力按照张爱萍的部署,在夜幕掩护下,将老周圩子包围。当晚12时,四总队各团分别攻占了大庄、李圩、岗头据点。张爱萍也命令警卫班把炮楼里的4个哨兵和两个机枪手捆绑起来,占领了炮楼。圩外的枪声惊醒了徐合璧,他急忙到炮楼里找张爱萍问明情况,张爱萍示意警卫员收缴了徐合璧的枪,并列数许志远以抗日为名,暗中勾结日伪顽匪,破坏抗日的罪行,严令其率部投降。这时,周汉波已命部下放下吊桥,新四军四总队一团和十一团官兵奋勇冲入圩内。徐合璧见大势已去,只好下令各营就地缴械投降。
智取老周圩子,为皖东北地区消除了隐患,稳定了社会秩序。日,在泗县青阳镇召开了全区第一届各界人士代表大会,建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皖东北抗日民主政权,同时成立了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张爱萍任司令,赵汇川为副司令。这标志着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建立。
6月天穿皮袄挡住敌子弹
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创建初期,部队没有固定的供给单位,生活相当艰苦,吃的靠官兵宿营时就地筹集,穿的是当地农民自织自染的粗布军装,到了夏天,单衣供应不上,只好抽去棉衣中的棉絮凑合着穿。张爱萍作为皖东北新四军的最高首长,坚持和官兵同吃同住,从不搞特殊化。中共苏皖边区党委书记金明,看到他经常在夜间指挥部队作战,就把自己养伤期间得到的一件羊皮短袄转送给了张爱萍。没想到,这件羊皮袄却助张爱萍躲过一劫。
日,中共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到皖东北视察工作。第二天拂晓,驻守泗县和五河县城的日伪军,突然向皖东北中心区“扫荡”。为保护刘少奇和机关的安全,张爱萍组织部队跳出日伪军合围圈,北渡濉河,向青阳镇东北转移。不料,国民党江苏省保安第一纵队司令王光夏,乘机于5月13日率4个团侵占了朱湖、新行圩子等地。面对严峻形势,张爱萍奉命组织部队,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经激烈战斗,收复了朱湖和新行圩子及其附近20多个村庄。与此同时,刘少奇急令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一大队、陇海南进支队和苏皖纵队一团赶来增援,战斗持续了13天,歼敌1000余人,将王光夏的顽军全部赶回运河以东地区。
王光夏不甘心失败,同年6月,又集中7个团,向皖东北抗日根据地进犯。张爱萍奉命组织部队反击,经两天一夜激战,全歼王光夏2个团。在追击溃逃的王光夏时,张爱萍率新四军四总队,将顽敌一个加强营包围在成子湖北的山子头。这是一个围墙高、壕沟深、易守难攻的土圩子。为尽快歼灭该敌,张爱萍带领团长们进行实地侦察。他们借助山子头围墙外一个草棚子的庇护向里观察。由于围墙高,有些地方看不清楚,张爱萍就爬上草棚里的一个草堆观察,发现左侧有一段断墙,可以翻越,作为攻击的突破口十分有利。他心里很高兴,转身告诉各团长时,突然感到后背上像被重拳猛击一下,便从草堆上摔了下来。
大家赶忙上前将张爱萍扶了起来。张爱萍告诉大家,有个凉飕飕硬邦邦的东西滑到了腰带间,翻开羊皮袄,取出一看,竟是一枚子弹头。仔细检查,又见羊皮袄后背被子弹打穿了个洞,张爱萍的后背被划破一层皮,正在流血。大家齐称好险。张爱萍却不在意,经卫生人员处理好伤口,又继续指挥突击部队,由断墙处攻入山子头,很快将该敌全歼。
部队返回时,这件事被刘少奇知道了,非要看看张爱萍的伤势不可,还叫来医生给张爱萍换了药。秘书刘彬在一旁开玩笑说:“张司令6月天穿大皮袄,挡住了敌子弹,真是洪福齐天!”刘少奇却批评张爱萍道:“人家要你当指挥员嘛,哪个叫你去当侦察兵?指挥员的伤亡对战斗胜败影响很大,羊皮袄是不能经常保险的。”
多亏沙风拉了一把
1941年2月,时任新四军三师九旅旅长的张爱萍,奉命率2个团回师皖东北。面对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大部被日伪顽蚕食的严峻形势,张爱萍在深入侦察、掌握敌情的基础上,决心首克皖东北的中心青阳镇。决定由赵汇川率二十七团担任主攻,以主力由东向西沿东大街攻击,切断守敌南北联系,围歼伪军团部;由沙风率二十五团助攻,由西北攻击,形成对青阳伪军的合围,以突击队迅速夺取北小街,尔后主力直插北大街,配合二十七团全歼伪军刘永贵团。
日21时,张爱萍一声令下,担任突击任务的二十七团二营,在营长牛子明率领下,以机枪、手榴弹为掩护,迅速突破敌前沿,越过深沟高墙进入镇内。当逼近敌炮楼时,遭到伪军顽强阻击,强攻不成。就在这时,张爱萍赶到前线。为减少伤亡,他和牛子明商定,组织部队在正面佯攻的同时,把地道挖到伪军炮楼下,将手榴弹捆在一起引爆,炸开炮楼,歼灭守敌。
接着,张爱萍又带着侦察科长杨勋等人赶到镇西北二十五团沙风的指挥所。他听了沙风简要汇报的战斗进展情况,并到前沿阵地各营看了一遍。这时,天渐渐亮起来,守敌的火力仍然很猛,部队攻击遇到困难,产生了急躁情绪,伤亡不断增加。情况紧急,沙风领着张爱萍等人登上一座刚占领的小炮楼,以居高临下观察敌情,研究对策。
小炮楼临街设有一个长方形的瞭望孔,平时有砖头堵着。要观察敌情时,就要把砖头抽开,看过后再堵上。因此,观察速度要快,间隙稍长,就会碰上敌人射来的子弹。尽管沙风强调危险,张爱萍还是非要看个清楚不可,接连看了三次,都没有看清楚,第四次换了角度,才发现右下侧有个敌人的火力点。他边看边思索作战方案,沙风感到时间太长,就猛地把他拉开了,张爱萍转身甩开沙风的手,喊道:“你搞什么鬼!”
说来也巧,就在此时,一颗子弹从观察孔外射入,打到后边的墙上……在场的官兵都倒吸了一口冷气。沙风又惊又喜地说:“旅长命真大,多危险啊!”张爱萍也说道:“不是你拉了一把,今天我真是报销了。”
之后,张爱萍确立了作战方案,他一改夜间作战的习惯,决定天亮后继续攻歼守敌。经二十五团、二十七团官兵同心协力,艰苦奋战,到12日9时结束战斗,毙敌100余人,俘伪军副团长以下600多人,缴获机枪6挺和一批武器装备及物资。
青阳镇首战告捷,振奋了皖东北抗日军民。张爱萍乘胜率九旅横扫侵占皖东北地区的日伪顽匪,经40天连续作战,收复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接着,又组织力量,平定了洪泽湖匪患,使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张爱萍同志对党忠诚,矢志不渝,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1910年1月,张爱萍同志出生于四川省达县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春入达县中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战争年代,张爱萍同志无论是面对白色恐怖,还是面对艰难困苦,都始终忠贞不渝,信念坚定。在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时,他曾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进行了坚贞不屈的斗争,保持了革命气节。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阶段,面对敌人疯狂“扫荡”和“铁壁合围”,他坚韧不拔,深入沪杭宁地区积极发展武装力量,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以满腔的赤诚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十年动乱期间,张爱萍同志惨遭迫害,被批斗、囚禁达6年之久,左腿致残。但他刚直不阿,正气凛然,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87年11月,张爱萍同志退居二线后,仍十分关心党、国家和军队的建设,特别是晚年病重期间,他还心系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
张爱萍同志能征善战,军政兼优,是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张爱萍同志身经百战,参加和指挥过许多重要战役战斗。1930年底,他奉命到中央苏区工作,参与创建少共国际师,先后参加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长征中,他历任红三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11团、第13团政委,在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勇夺娄山关、大战老鸦山、保卫遵义城等战役战斗中,率部多次担负军团前卫和后卫,英勇战斗,冲锋在前。到达陕北后,为配合红军主力东渡黄河抗日,他率部转战榆林、靖边、定边、安边地区,屡建奇功,有效牵制了敌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领导开辟了皖东北、苏皖边区、苏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12月,他统一指挥盐阜地区的反“扫荡”斗争,运用灵活多样的作战样式,粉碎了2万余日、伪军的大“扫荡”。1944年9月,他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率部转战徐州以南、津浦路东西的广大战场,连续作战,收复失地。解放战争初期,他在指挥部队破击津浦铁路线顽敌的战斗中头部负重伤,赴苏联治疗,1948年他伤愈回国,任第三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参加了渡江战役。1951年初,他组织指挥沿海岛屿的剿匪作战,消灭了国民党军残部及潜伏特务。1955年1月,他组织指挥了我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岛作战,一举攻占一江山岛,大陈列岛不战而克,解放了浙东沿海全部敌占岛屿,给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图谋以沉重打击。张爱萍同志是人民海军的创建者之一,渡江战役伊始,他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创办了我军第一所海军学校及第一个海军技术研究指导机构——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不到两年时间,就建立起一支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海军部队。他在总参谋部任职期间,注重建章立制,主持制订了总参谋部工作制度及工作方法十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解放军的发展方向及组织编制等重要文件,促进了我军的正规化建设。张爱萍同志不仅善于军事指挥,也善于开展政治工作,多次担任部队政治委员,创造性地开展宣传工作、青年工作和统战工作,发挥了我军政治工作的特有优势。
张爱萍同志尊重科学,勇挑重担,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在淮北成立后,
张爱萍同志长期从事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战线的领导工作。1955年12月,他参加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研究制订全国科学技术远景规划工作,拟制了关于十二年内我国科学对国防需要的研究项目的初步意见、关于军队内部建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自1959年9月,他主持国防科技、装备和国防工业工作,具体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协作、大会战,先后4次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场试验总指挥,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代地地导弹、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他长年奔波在荒漠深山,与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部队官兵工作生活在一起,为解决核试验中的难题呕心沥血,提出了许多关键的指导性意见。他任地地导弹专门领导小组组长后,向军委呈报了关于组建导弹部队领导机构问题的报告,1966年6月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他亲赴全国各地勘选导弹部队驻地和阵地,为第二炮兵和我国战略核力量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75年3月,他复出后任国防科委主任,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要尽快拿出武器装备上的‘杀手锏’来”,领导制订并组织实施了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等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计划,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1977年3月他再次复出,团结带领广大干部和科技工作者,拨乱反正,全面整顿,很快恢复了正常工作秩序。他集中精力抓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的研制试验,创造性地建立了武器装备研制试验工作中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总指挥“两条指挥线”制度,成功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的发射,并亲临现场组织指挥潜地导弹和地球同步卫星发射。他积极贯彻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强调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走民富国强的路子,建议并组织领导了我军机械化集团军试点工作,十分重视我军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军事外交和对外国防科技交流与合作,为国防建设和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特别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爱萍同志品格高尚,公正无私,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张爱萍同志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表现了坚强的党性。他一贯从党的事业出发,始终把党和国家前途命
运放在最高位置,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他长期担任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始终艰苦朴素,清廉自律,每次下基层调查研究,他总是强调节约,绝不允许铺张浪费,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一贯严格要求,不允许以他的名义办任何违反原则的事情。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视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为良师益友,与科学家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曾多次主动提出辞职让贤,充分展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和崇高境界。他热爱人民,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模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张爱萍同志还是著名的将军诗人、摄影家、书法家。早在红军时期,他就创作了少共国际师师歌歌词。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摄影和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一如他的人品,扶正祛邪,激浊扬清,艺术地记录了党史、军史重要事件及重大活动,对弘扬革命传统、振奋军心士气、陶冶道德情操,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广泛影响。
张爱萍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学习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我们在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的征程上奋勇前进。我们今天纪念张爱萍同志,就要学习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矢志不渝、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学习他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敢于战胜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以大局为重,大公无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抓实干,勇于创新的优良作风。
张爱萍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在长达78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生死关头,还是身处逆境,他对党和人民始终无限忠诚,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决拥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他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敢于坚持真理,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疾恶如仇,爱憎分明。
张爱萍同志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他勇挑重担,不畏艰险,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他能文能武,军政兼优,博学多识,多才多艺。他具有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公道正派,善于团结同志一道工作。他坚持求真务实,不务虚名,不尚空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工作严谨细致,雷厉风行。他顾全大局,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识才,敢于用才,勇于护才,视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为良师益友,与科学家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热爱人民,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他生活简朴,清正廉洁,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张爱萍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学习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爱萍 驻马店农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